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乡供水一体化必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我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十五”期间,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先后实施了农村人饮解困和饮水安全工程。通过新辟水源井、推行农村饮水计量改革等措施,共解决204个村、21万人饮水困难问题,其中有130个村实现了“一户一表、集中水表、计量收费”的城市化管理模式,全市农村饮水安全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善,受到了乡村干部及广大群众的高度好评。目前我市农村饮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饮水不安全以及部分村解困后因管理不善重新返困问题,要彻底解决我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就必须建设大规模的联村集中供水工程,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全面构建农村供水保障体系。
二、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我市农村饮水工作的发展情况来看,建设联村集中供水工程,整体提升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标准,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已成为我市下一步开展农村饮水工作的必然趋势。
(一)人饮解困和饮水安全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为发展联村集中供水打下了坚实基础。“十五”期间,我市通过新辟水源井、实施农村供水城市化改造等措施,开展了农村人饮解困和饮水安全建设,使我市农村饮水困难状况得到了根本解决,建成了一大批高标准的饮水工程,这些新建饮水工程供水设施完善,水质、水量等各方面指标都达到相关标准,为今后发展联村供水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和硬件基础。
(二)与单村饮水工程相比,发展联村集中供水有以下的优越性:一是节省工程建设投资。发展联村集中供水工程,可以大大节省给水设施建设的费用,建一处单村供水工程需打深井一眼、加上水泵、配电设施,水塔、井房等配套设备,需投资15万元左右。而联村集中供水工程,则可由多个村共用一套供水设备,可以缩减水源井及配套设施的建设费用,避免重复投资,各村只需铺设部分联接主管线即能实现供水入户,从而大大降低了工程投资。二是提高工程的利用效率。实行联村集中供水后,机井的供水范围扩大,受益人口成倍增加,从而提高了工程使用效率,可有效地降低供水成本。三是联村供水工程建设可以为远期发展农村供水水厂、最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打下基础。
三、我市农村饮水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统筹规划,城乡一体,整体推进,一步到位,实现农村饮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全面构建农村供水保障体系。
根据《__市饮水安全总体规划》目标,我市远期共统筹规划9处水厂、1处水厂扩户(市区水厂)工程,规划工程涵盖整个__市。近期规划完成70处联村供水站的建设,涉及村庄366个,总服务人口47.51万人。从20__年开始,计划在三年时间内,完成以下工作任务:
(一)水厂扩户工程:__市现有城区水厂1座,除供市区饮水外,目前已在城区附近完成扩户25个村。为充分利用现有供水设施,在当前基础上,依托现有水厂辐射扩网、延伸配水管线,发展自来水供水到户。计划完成19个村的扩户工程。
(二)联村集中供水工程:根据我市具体情况,利用现有供水设施,在用水量较集中的一定区域内,建联村集中供水站70处,同时向多处村、镇供水。供水站选址在较大的村镇或水源安全的村镇;远期实现由地下水向地上水水源切换,并入规划水厂。
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中,所建工程都必须达到“集中水表、计量收费、全天供水”的建设标准,并且要预留接口,为将来并入水厂、实现地上水源的切换做好准备。在管理方式上,由原来的各村分散管理变为统分结合、分级管理。供水站由专业队伍管理,各村负责本村的用水管理,可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根据各村不同情况实现自主管理。通过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水费征收制度,实现工程运行管理的良性循环。
四、整体推进联村供水的保障措施
为了整体推进我市农村联村集中供水工作,我们计划采取以下几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在推进农村供水城乡一体化工作进程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和落实行政领导责任制。市政府成立以主管市长为组长、各有关部门参加的专门领导小组,负责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加强宣传引导,及时向各乡镇传达上级及我市农村饮水工作相关政策措施,取得各乡镇和农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做好项目统筹规划。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统筹考虑水量与水质、统筹安排近期与中远期水源布局、统筹安排城镇与农村供水工程、统筹安排饮水不安全与饮水安全村工程,由市水务局按照《__市饮水安全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各乡镇上报项目进行认真审核,将拟建工程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内容,并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发展计划,为实现长期规划目标打好基础。
一、水务及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1.水务的含义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水务主要包括:水资源、城乡防洪、灌溉、城乡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涉水事务。
2.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指水务管理所涉及的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即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极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渡、统一管理。也就是说由一个部门对水质和水量负责。
二、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1.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水资源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东明县水资源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水资源“丰而不优”。
①以县城为中心的水环境污染正向农村蔓延,污染危害与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乱采滥挖造成资源破坏、水土流失在发展。局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影响和威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在一些乡镇,未经环保部门审批且污染严重的作坊式工业项目大量存在。
②畜禽养殖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水污染日趋严重。畜禽粪便的大量流失,造成农村水库、堰塘水体发黑发臭,水生生态系统破坏;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和流失,还造成了农村水体氨氮和总磷超标,呈现出严重的富营养化,农村天然饮用水受到威胁。
③工业企业的达标工作成果仍相当脆弱,实现的仅是低水平、初步和阶段性的目标。造纸、纺织等行业治理难度大,治理效果不明显。有的企业未上治理设施,有的企业上了治理设施但治理效果也不尽人意。
④几乎所有的乡镇包括县城都没有正规垃圾填埋场和垃圾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粪便不经任何处理全部直接排入或倾倒入内河、内湖,也造成了内河、内湖水体的严重污染,有的已经臭气熏天、微生物满湖。并且,这种水通过地下渗透等方式以严重影响了附近地下水的水质。
1.2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
东明县目前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城乡防洪、灌溉、排涝、水土保持等由水利局管理;城乡供水、用水、排水由城建部门管理,水质、污水处理与回用由环保部门管理。以致管水量不管水质,管水质不管供水,管治污不管污水利用。这种管理体制,多龙管水、政出多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统一属性被人为分割、支解,不仅违背了水循环的自然规律,而且也无法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从供水、排水到污水处理的合理的价格体系和经济调节机制。结果导致东明县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内河水、地下水的污染不断加重。几个部门管理,却又无人负责的局面。
2.水务一体化管理是落实《水法》、提高水行政效益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水行政效率效益:一是对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统一有效的监管体系;二在水资源的分配上,运用市场化手段,比如价格调整,使个人用水和企业用水趋向合理;三是可以找到公共政策与市场的结合点,资金和政策配套,把水资源的市场激活,把一批企业资金引到节污水处理上来。在此举一个例子,对自来水公司来说是供水越多越好,对污水处理部门来说,节水越多水则越好,水务局统一管理后,就要承担水资源公共管理的职责,起公共调节作用,不是追求最大用水量为目标,而是要为社会提供水资源配置的最优服务。
东明县水资源虽然较丰富,水量型缺水不存在,但水质型缺水却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如果还是多龙管水,不对内河污染加以治理,那将广泛影响东明县地下水水质,造成饮用水水荒,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东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适应外部气候、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形势来看,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已成为趋势和潮流。国外也比较重视水务的一体化管理,如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新加坡为一花园之国,面积641km2,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11m3,排名世界倒数第二,以如此之少的水资源量支持发达的经济与社会,新加坡的水务部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东明县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构想与建议
东明县水务管理的原则应按饮水保障,防洪安全,粮食供给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建设的次序优化配置水资源。从而达到提高水行政效率和效益、实现东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政府职能转变是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关键。
水,生命之源,人类生存的基础,获得安全饮水,人的基本需求,基本人权。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度开采和生存环境的破环日益严重,作为人类生命之源的水,也未幸免于难,水质型缺水,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差的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更为突出,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农村供水模式。作为经济社会较发达的浙江省,近几年在农村推广的城市化供水模式,值得借鉴和学习。
1 概述
据2002年底浙江省饮用水调查,浙江省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2369万,自来水普及率65.4%,其中饮用基本安全和安全的人口为1748万,占农村人口的48.3%,列全国前列,但尚有1200多万农村人口未喝上自来水,其中约有1000万人受污染水,高氟水等不安全水的影响,有 110万分布在山区和海岛的 农村人口饮水困难[1]。在饮用自来水的农村人口中,又有400多万饮用水存在不安全因素。浙江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2003年―2007年要全面实施“五大百亿”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是其中“百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
1.1 浙江省经济社会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3.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2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670亿元、人均GDP值达1.68万元人均GDP值达1.68万元,财政总收入1167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100元和4940元。
1.2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标准
根据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和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评价指标》,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确定千万农民饮用水实施方案的工程建设标准为:1、水质指标2、水量指标3、方便度指标4、保证率指标
1.3农村供水的现状和特点
1.3.1 农村供水的现状
农村型供水大致有四种情况:一、利用地下水;二、利用水库水,加简单处理;三、自来水总表制供水;四、乡镇小水厂供水;前两种供水模式由于地下水位的降低及水库水污染严重,大多已被淘汰。
1.3.2农村供水的特点
农村供水的现状,决定了农村供水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供水具有随意性。二是供水的不稳定性。三是供水设施管理缺乏系统性。四是供水缺乏前瞻性。
1.4城市化供水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1)城市化供水模式,即由供水企业投资建设管网(新建小区由投资方委托供水企业建设),安装用户计量表,供水企业负责管网的运行管理,保障供水安全,同用户签订供用水合同,直接向用户收取水费的供水模式。
(2)因水资源的特有性质,决定了城市化供水模式有别于其它商品的市场运作模式,有其固有的特点。
(3)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即对农村的供水方式有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表现为供水模式由农村模式向城市模式的转化及城市供水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 推进城市化模式供水的必要性
2.1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农村建设,既要抓好思想引导,又要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重要任务,营造资源配置的公平环境。总理指出要“懂得穷人的经济学”,因此政府要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重要任务[2]。
2.2 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社会发展”, 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其直接指向是解决“三农”问题,这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当前,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二元化结构尚未突破,城乡差距、地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
3 推进城市化模式供水存在的问题
3.1 各方意识形态的认识
(1)各级政府部门
各级政府部门作为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主导,应加强对供用双方的引导,鼓励社会各方的参与,必将加速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进程。然而,有部分政府部门,部分领导干部,对此重视不够,安于现状,怕找麻烦,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不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宣传,进行遇事能拖就拖,能推则推。
(2)供水企业
受农村用水习惯及用水特点的影响,农村供水工程建成使用后,每收费周期内,计量水表度数较少,短期内难以收回投资成本,加上管理人员的工资支出,供水企业的投资收益低,甚或亏损,因此部分供水企业对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推进不够热心,不够关注,不够主动,没有制定系统的规划,没有详尽的实施方案,等、靠、要思想严重。也有部分供水企业,将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推进过程化整为零,一年的任务几年完成,既完成了政府的任务,又减少对自身的影响。
(3)农村用户
农村用户作为农村城市化模式供水的受益主体,然而在认识方面也存在不足。一是部分农户对政府推进的城市化供水模式有抵触情绪,对原有供水设施和供水水质的不安全性认识不够,无理阻拦工程建设,造成工程的延期或管网的变更。二是部分农户缺乏大局观念,往往在管网建设中破坏整体规划布局,造成工程费用的增加。
3.2 资金来源
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建设资金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政府部门或相关社会单位的拨款或支持资金;二是供水企业的自筹资金;三是农村用户筹集的建设资金;重要资金来源是供水企业的自筹资金。
3.3 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设计阶段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一般管径较小,管线较长,构筑设施较简单,投资较少,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设计报酬较低,因此设计部门在设计前往往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论证。
(2)施工建设阶段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一般项目实施周期较长,项目产出低,施工条件较差,施工过程需协调部位较多,因此施工单位不够重视,疏于管理。
(3)运行管理阶段
受农村用水习惯及用水特点的影响,农村供水工程交付使用后,每收费周期内,计量水表度数较少,短期内水司难以收回投资成本,加上管理人员的工资支出,水司的投资收益大大降低,甚或亏损,因此水司疏于对农村供水设施的管理。
4 结束语
稳步推进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改革,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体现。各级政府部门要统筹规划,高度重视,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多元投融机制。工程建设狠抓质量,巧妙布局。运营管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确保农村供水安全可靠。在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下,将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推进切实落在实处,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夯实基础,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2006年6月8日,记者随环保执法人员来到位于汉寿县蒋家嘴镇的湖南广源麻业有限公司,该公司的废水只经过简单沉淀、清污分流排放,含大量污染物质和有害物,对人类和动物会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还通过蚊蝇传播疾病。污水排放曾导致安乐湖发生死鱼事件,该公司已累计向渔民赔偿损失近50万元。2005年,常德市环保局将其列入27家控排污限期达标企业,今年该公司在全市企业环境行为评比中排名居后5名。令人担忧的是,除广源、紫阳、供销外,其他10家苎麻企业因受经济实力等条件的限制,尚未启动“脱胶污水综合治理”项目,直接威胁目平湖湿地保护区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汉寿县号称亚洲最大的麻业基地,全县苎麻产业年产值将近突破30亿元。然而,目前汉寿苎麻企业的污染已经到了让人触目惊心、不得不引起重视的地步。
由此可见汉寿的水资源问题已经到了十分严峻的关头了。应该说,大自然对汉寿在水资源的给予是格外关照了。沅水和澧水两大河流横贯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沟港河汊纵横,可谓水系发达。但扪心自问:我们还有多少净水?在农村,许多农民不得不靠打井抽取地下水生活,有不少地方甚至浅层地下水也不能饮用;而在城市,要在城市的旁边找到可靠无污染的水源已是很难……生活在水窝子里的人们,吃净水都快要成为一个奢侈的要求,有比这更尴尬的事情吗?
一、水务及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1.水务的含义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水务主要包括:水资源、城乡防洪、灌溉、城乡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涉水事务。
“水务”一词是从国外水务公司名称翻译演化而来的,如英国的泰晤士水务集团公司等,国外水务公司的服务从最初的供水扩大到水净化处理、供水管网、排水、污水处理、防洪排涝等,有的甚至扩展到能源、交通、垃圾处理等,“水务”一词含义也逐渐从“供水服务”扩展到“涉水事务”。目前我国使用的水务的概念有别于水务公司的服务形式,也不同于把分别由建设、交通、环保部门分别进行管理的城市防洪、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航运等方面的事务简单地水利的管理范畴,而应该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涉水事务。
2.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指水务管理所涉及的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即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极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渡、统一管理。也就是说由一个部门对水质和水量负责。
二、水务一体化的优越性
1、理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保证。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对区域的防洪、排涝、蓄水、供水、排水、节水、水资源的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收利用等实行统一管理,改革“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促进了城镇的防洪与排水工程建设。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既可以从区域上统盘考虑防洪与排水,也可以根据有偿使用的原则,解决部分工程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促进城镇防洪排水工程的建设。
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产业。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使水利从以防汛抗旱为主的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向同时兼顾城乡供水、旅游、养殖和排水治污等经营性产业发展,以促进水利基础产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4、强化了水行政执法工作。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强化水行政执法工作,丰富水行政执法的内容。切实解决以前由于是多个部门管水形成的困难,如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费征集制度等实施都可迎刃而解。
三、我县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1.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全县水资源形势发展的需要
汉寿县地处洞庭湖南岸,东近省会长沙,西靠常德市区,古为“西楚唇齿、云贵门户”,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境内湖泊众多,水面面积426.7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雨量丰富,据1952年至1980年29年记载,年平均降雨量1343.3毫米。全县年降雨总量27.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12.51亿立米;汇入县境客水,多年平均径流量2.43亿立方米;取回归系数P为0.4,灌溉还原多年平均实行值3.11亿立方米;沅、澧水洪道多年平均径流量957.43亿立方米。除过境水外,地表水资源总量18.05亿立方米。按耕地总面积,亩平1596.8立方米,按1984年人口(1984年人口66.753万),人均2704立方米。因此可以说我县的水资源还是很丰富的。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县水资源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水资源“丰而不优”。
①以县城为中心的水环境污染正向农村蔓延,污染危害与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乱采滥挖造成资源破坏、水土流失在发展。局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影响和威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在一些乡镇,未经环保部门审批且污染严重的作坊式工业项目大量存在。
②畜禽养殖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水污染日趋严重。畜禽粪便的大量流失,造成农村水库、堰塘水体发黑发臭,水生生态系统破坏;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和流失,还造成了农村水体氨氮和总磷超标,呈现出严重的富营养化,农村天然饮用水受到威胁。
③工业企业的达标工作成果仍相当脆弱,实现的仅是低水平、初步和阶段性的目标。造纸、纺织等行业治理难度大,治理效果不明显。有的企业未上治理设施,有的企业上了治理设施但治理效果也不尽人意。
④几乎所有的乡镇包括县城都没有正规垃圾填埋场和垃圾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粪便不经任何处理全部直接排入或倾倒入内河、内湖,也造成了内河、内湖水体的严重污染,有的已经臭气熏天、微生物满湖。并且,这种水通过地下渗透等方式以严重影响了附近地下水的水质。如毛家滩乡因其内河污染严重,其居委会的浅层地下水全部有异味。更为严重的是汉寿县白毛湖垃圾场,由于垃圾场选址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仅给当地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影响,而且还威胁到洞庭湖和长江的水质安全。今年6月1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曾做过专题报道。
⑤湖区地下孔隙承压水,铁锰离子含量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10~20倍,最高达100倍,砷的含量亦超标。同时我县有28个乡镇是血吸虫的严重疫区或疫区,给当今的湖区和疫区人民生活用水带来很大影响,出现了饮用水的水质型缺水。
1.2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
我县目前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城乡防洪、灌溉、排涝、水土保持等由水利局管理;城乡供水、用水、排水由城建部门管理,水质、污水处理与回用由环保部门管理。以致管水量不管水质,管水质不管供水,管治污不管污水利用。这种管理体制,多龙管水、政出多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统一属性被人为分割、支解,不仅违背了水循环的自然规律,而且也无法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从供水、排水到污水处理的合理的价格体系和经济调节机制。结果导致我县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内河水、地下水的污染不断加重。几个部门管理,却又无人负责的局面。
1.3水资源意识淡薄
汉寿县地处洞庭湖西滨,境内河流、湖泊众多,在人们的意识中更多的是洪涝灾害意思,很少有人知道“水资源”这个概念,认为“洞庭之水天上来”。虽然很多人意思到周围的水质在变坏,但很少有人会从水务管理一体化这个水资源管理体制作为切入点来考虑。
2、水务一体化管理是落实《水法》、提高水行政效益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革水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调动全社会节水和防治水污染的积极性”。同志在2002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就强调指出:“通过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002年新修订实行的《水法》也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后,没有了职能的交叉,可以大大提高水行政效率效益:一是对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统一有效的监管体系;二在水资源的分配上,运用市场化手段,比如价格调整,使个人用水和企业用水趋向合理;三是可以找到公共政策与市场的结合点,资金和政策配套,把水资源的市场激活,把一批企业资金引到节污水处理上来。在此举一个例子,对自来水公司来说是供水越多越好,对污水处理部门来说,节水越多水则越好,水务局统一管理后,就要承担水资源公共管理的职责,起公共调节作用,不是追求最大用水量为目标,而是要为社会提供水资源配置的最优服务。再举一个例子,70年代,纽约曼哈顿缺水,纽约市政府计划用10亿美元调水,后来经过研究提出,如果用几个亿补贴居民购买节水马桶,那会怎样?经过测算,用5亿美元改造马桶后,节约的水恰好等于计划调水的量。
我县水资源虽然较丰富,水量型缺水不存在,但水质型缺水却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如果还是多龙管水,不对内河污染加以治理,那将广泛影响我县地下水水质,造成饮用水水荒,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汉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适应外部气候、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形势来看,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已成为趋势和潮流。国外也比较重视水务的一体化管理,如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新加坡为一花园之国,面积641km2,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11m3,排名世界倒数第二,以如此之少的水资源量支持发达的经济与社会,新加坡的水务部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新加坡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归国家贸易局和工业发展部下属的公用事业局管理,具体业务由其下属的水务署负责。水务署负责全国的水政策、水规划、水生产、水供给和用水管理。
从国内形势来看,从1993年7月全国第一个水务局——深圳市水务局成立到2004年3月31日,全国成立水务局及由水利系统统一管理的单位共计1239个,占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的52%.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除外,其余30个省、自治区、自辖市均开展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全国成立各级水务局共计947个,占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的40%.其中省级水务局3个,为北京市、上海市和海南省;副省级水务水务局5个,分别为深圳市、武汉市、西安市、哈尔滨市和大连市,占全国副省级总数的33%;地级水务局105个,占全国地级行政区总数的32%;县级水务局834个。占全国县级行政区总数的41%.水利系统实施水务统一管理的单位共计292个(其中地级17个,县级275个),占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的12%.我市的津市市也已成立水务局,通过他们的实践证明,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将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灾能力,统筹解决各种水问题,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汉寿还不提高认识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那水资源的水质型缺水终将成为汉寿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四、我县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构想与建议
我县水务管理的原则应按饮水保障,防洪安全,粮食供给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建设的次序优化配置水资源。从而达到提高水行政效率和效益、实现汉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政府职能转变是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关键。
将汉寿县水利局更名为汉寿县水务局,作为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政府部门。水务局要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根椐现有的法规和技术标准,及市场规则和企业服务标准,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监督企事业单位运行方面来,对各类水事活动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的运行机制,实现水务政务公开、公正、公平,树立水务新形象,为汉寿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水资源综合规划,争取投资,加大对水污染防治的治理力度
要对全县水资源重新作出科学的考察评价,进行统一规划。特别是要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对水质、地层等方面的消极影响进行考察,为科学统一规划和开发水资源提供依据。积极开展节约用水、供水、排水、防洪、农田水利、水污染防治等专业规划的编制,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水务规划体系,为我县水务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水务部门要积极争取本级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对我县水污染防治的重视和投资。加大对已污染内河、内湖的治理力度。并要标本兼治,
在县城和太子庙等大的乡镇修建污水处理厂,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同时还要修建至少2座符合环保要求的垃圾填埋厂,杜绝向内河、内湖倒垃圾的现象发生。也要采取激励和教育措施鼓励群众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以便进行回收和处理,从而减少垃圾的处理难度和工作量。
要把水污染防治工作和水利血防中的人畜饮水工程、其他水利工程以及自来水厂等工程结合起来考虑,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3、加强水务机构建设,工作中要借鉴外省市县的成功经验。
应使从各单位划并的各项管理职能相互协调,在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指导下引进人才、加强培训、扩展专业知识结构,建设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的水务队伍,为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同时,注意也要向水务工作先进地区学习管理经验,使我们的水务工作少走弯路,达到提高水行政效率和效益、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目的。
4、加强取水许可管理,狠抓节约用水
严格实行取水许可证制度,对取水申请严把审查关。所有新增取水项目必须进行包括水源、节水和水资源保护等内容的水资源论证,未通过水资源论证的取水项目,不予受理。同时通过合理的水价制度提高人们的水资源意识及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利用率。大力推广使用节水新工艺和新技术,逐步推进用水管理,对超计划的用水户,实行累进加价收费。要把节约用水作为减少水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
5、全面加强水行政执法工作
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治水管水向全面依法管理转变,充分发挥水行政执法队伍的作用,全面启动水行政执法工作,依法查处典型的水事案件。在通过排查摸底,掌握初步情况的基础上,选择2~3起无证取水和违章建设取水和水污染的典型案件作为试点,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查处。同时,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扩大法制教育的影响范围,加强执法巡查,尽可能地减少水事违法案件的发生。在执法检查中要注意积极争取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公安、法院等部门的理解与支持。
6、统一管理,使水务成为大市场
涉水事务既有极强的公益性,又是个不完全市场。政府不可能把本来可以推向市场的部分包起来,不仅财力达不到,还有推诿扯皮、效率低、效益差等许多弊病。但统一管理后,可对公益部分和市场部分作出合理的划分,制定不同的政策。分清水的公益职能和市场运作是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例如,水资源的保护就应该由政府,而不是任何公司承担;自来水管网和污水管网的建设有相当的公益性质,政府应该投资或给予补贴,加快建设进度;对于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条件成熟的乡镇和农村可以鼓励民营资本的进入,进行市场化的运作,但政府应调节水价,监测水质,形成一个由水务部门严格监管实行准入制度的规范市场。
7、强化宣传,营造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的氛围
近五年来,陕西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全省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累690.42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近5倍。但陕西省处于国家的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在国家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阶段,如何实现市政基础设施达到城乡一体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1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的目标,要求加快编制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的步伐。省政府根据《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精神,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一部署,2011年要完成全省83个县(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0年全省70%的县要完成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
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基础条件,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硬件环境,是城乡关系中各种网络要素流的依托与保障,它保障城乡生产、生活等各项社会活动正常运行。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民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必不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却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各地规划编制内容与规划编制依据存在巨大差距,村镇设施规划标准与城市规划标准差距尤其突出,如何实现城乡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是关键所在。
2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思路
城乡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并不意味着通过规划使得镇乡、村庄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城市的水平相当,而是找到合适农村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和模式,在其经济社会水平下让人民拥有与其对应的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平台。
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应遵循《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及相关的上位规划对其宏观层面的总体调控原则,参考《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办法》中市政基础设施规划需建设的内容,着重于城镇与乡村市政基础设施如何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的考虑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选择类型、规划中量的标准调控、指标大小、规划方法等内容。做到资源有效的配置与共享,对县镇及乡、村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做具体合宜的安排,成为城市规划、镇、乡及村庄规划的有效参考对象。努力对不同的性质的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去实现共同的目的,就是使不管是城镇的居民或是乡村的居民都能享用市政基础设施给他们带去的生活生产上的便利和益处,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撑基础。
3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原则
城乡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涉及的专项、等级、内容多元化,需要调节不同空间层次、不同部门、不同专业领域的内容,因此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贯彻以调整城乡协调发展为重点,建立一个持续协调发展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平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遵守的原则是:
1、因地制宜原则,一方面要参考陕西省上位规划对市政基础设施在大层面上的规划安排,另一方面也要符合当地发展实际情况,符合城镇发展及乡、村庄发展的特点,使规划具有可行性。
2、城乡互动发展原则,既要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又要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设施发展进度,为农村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发展平台,实现城镇和乡村两者之间双向互动发展。
3、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原则,市政基础设施中电力、电信网络规划、防灾、生态建设等好多部分都需要从区域空间来整体规划协调,这不同类型空间开局必然存在矛盾,因此以区域整体观念来协调各个类型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及市政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既有利于城乡之间协调发展,也避免了重复建设。
4、以人为本、综合发展原则,城乡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是以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宗旨,努力缩小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综合发展原则,使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生产质量,有利于创造具有公平公正的社会发展物质支撑基础,合理布局,节约有限的资源。
4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内容
由于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规划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在探讨市政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规划应涵盖的内容,在以往的市政基础设施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概括,分为水系统、能源信息系统、安全防灾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四个部分,水系统就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水源保护、城镇的给排水系统、农村的安全饮水工程等方面内容,能源信息系统涵盖县域整个电力、电信网络设施建设、城镇供热、燃气供应设施规划建设及农村因地制宜的方式选取。安全防灾系统是从整个县域来研究防洪、防震、消防、地质灾害及人防建设应采用的措施与方法。生态环境系统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及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1、 城乡水系统规划
1.分析现状(了解现状水资源情况、供水设施建设情况等) 2.城乡供水规划(城乡给水水源规划、城乡给水工程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3.城乡排水规划(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乡排水设施系统建设等)
2、城乡能源信息系统规划
1.分析现状(调查现状气、电、暖、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情况) 2.城乡电信网络规划(城乡电信设施规划、邮政设施规划及广播电视网络) 3.城乡电力规划(城乡用电量预测、城乡电网规划、新能源供电选择)4.城乡供热规划
(城乡供热方式选择、供热热源建设、供热设施规划)5.城乡燃气规划(城乡燃气发展目标、气源规划、燃气设施规划)
3、城乡安全防灾系统规划
1.城乡防洪规划(城乡防洪标准设定、防洪工程规划、水库治理等) 2.
城乡防震规划(城乡地震设防标准确定、应急抗震救灾系统规划等) 3.城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城乡地质现状调查、基本对策规划) 4.城乡消防规划(
消防设施系统规划、消防指挥体系建设等) 5.城乡人防规划(人防设施建设规划、确立基本原则)
4、城乡生态环境系统规划
1.城乡生态规划原则2.城乡生态规划目标3.城乡生态功能区划
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河津市是一个工业基础条件比较好、经济发展较快的县级市,近年来,因受地形、地貌、水文、气侯自然条件及部分村庄处于采煤悬空漏水区和持续干旱的影响,区域内水质性缺水、资源性缺水、保证程度低等,给当地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及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不便及后患。目前,项目区饮水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水质不达标
经过全市地下水普查检测化验,项目区内的城关、米家湾、连伯区域内地下水属于高氟水区,含氟量在1.1~3g/L之间,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受水文地质、地形、地貌、气侯特点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中矿物质及无机盐离子长期沉淀积累而形成。水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农村生活饮用水标准。长期饮用不达标的水源,给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及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1.2 资源性缺水
近年来,随着河津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水量也在急剧增加,目前,城市居民生活饮用水主要依靠自备水井开采地下水来解决,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改变了地下水的径流状态,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降落漏斗,使原有的生活饮用水水井水位一降再降,已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生态环境失去平衡的被动局面。根据河津市水资源总体规划,区域内深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进行封存。为此,要彻底解决城市的用水困难问题就必须寻找新的水源。
1.3 水源和水量得不到保证
部分村庄由于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导致原供水工程水源井报废,现村内供水水源采用农灌井,在干旱月份,灌溉和吃水经常发生冲突,还有部分山区群众生活用水原来主要以引泉水和蓄积天上雨水为主,现由于采煤漏水大部分泉水已经干涸,基本上蓄积天上雨水,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干旱月份经常出现没有水吃的现象,水源和水量得不到保证。
1.4 方便程度不达标
樊村、下化、僧楼三个乡镇均属于龙门集中供水的受益范围,在龙门集中供水的项目实施中只铺设了水源地至各项目村的输水主管道,没有考虑村级管网改造工程。现状村级管网由于运行时间已年久,目前,老化、失修、漏水、渗水日益严重,同时,由于进户工程不完善,计量设施不配套等,造成了饮水安全程度不达标的实际状况,为此,目前村民饮水仍然有一定的困难。
从以上情况看,水质不达标、资源性缺水、城乡供水因难成了城乡人民生活的一大难题,探寻新的水源,并对村级管网进行配套完善,改善饮用水状况,对促进河津市的经济发展以及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改善现状身体健康状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本项目的实施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1 党和政府关怀和支持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该区域村民的饮水困难问题十分重视,已多次进行普查、化验摸底,澄清情况,采取措施,设法争取上级资金,同时,河津市财政也积极筹措资金,并发动受益区群众自筹等方式来解决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
2.2 群众积极参与
饮水不安全及有害物质超标使当地群众深受其害,改善饮水条件,保证正常供水,提高生活水平是当地群众多年的愿望。同时受益区群众积极参与,为保证工程顺利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 水源保证
项目区供水水源采用龙门山至陈家山(吕梁山南端)的岩溶水水源,在禹门口滩地新凿3眼机井做为供水水源,根据山西省第二地质工程勘察院1988年禹门口岩溶水详查报告评价结果,水源地岩溶水可开采量达9万m3/d,水量充沛,水质优良,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J2020-93)的要求,可作为生活饮用的水源。
这是盘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积极推进“三化”同步战略的一个缩影。
近日,就盘县如何积极推进“三化”同步战略的实施,六盘水市市委常委、盘县县委书记陈少荣接受了本刊专访。
“三化”同步 时不我待
《当代贵州》:盘县是中国西部经济强县,更是贵州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县。一般认为盘县的比较优势是依托能源、矿产加快经济发展。盘县推进“三化”同步,是否基于一种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陈少荣:“三化”同步是盘县实现奋力赶超、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盘县实现升级转型,跻身全国百强县的重大战略。
盘县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西部十强县、全国百强县,构建和谐盘县”的奋斗目标,符合盘县的实际,是盘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的具体体现。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凝聚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统一全县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积极推进“三化”同步。
盘县地域广、人口多、城乡差别大、乡镇发展差距大,从根本上看,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不同步、不协调造成的。盘县要赶超发达地区水平,在“赶”与“转”中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跻身全国百强县,关键在实施好“三化”战略,推进“三化”同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壮大财政实力、缩小城乡差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与全国实现同步小康。我们要始终不动摇、不放松、不懈怠地加快推进“三化”同步。
推进“三化”同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只要坚持团结一心,苦干实干,坚持不松懈,就一定会结出甜蜜的果实。
加速发展 “工”为动力
《当代贵州》:盘县提出要建设贵州第一强县,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二、三产业实体为支撑,尤其是工业。盘县在这方面有何思考和举措?
陈少荣:实现“三化”同步发展,工业化是动力。盘县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根据国发(2012)2号文件,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以及市委、市政府“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首要抓园区、核心抓招商、突破抓转型、跨越抓项目”的战略部署,盘县采取五大举措抓二、三产业经济实体建设。
一是建设园区搭平台。2012年,盘县加快了红果经济开发区、盘北经济开发区、盘南工业园区的全面建设。完成了三个园区的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加快园区路网、供电、供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的建设。
二是大力招商增投资。2012年,盘县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一改过去只重对外招商,本土企业投资积极性调动不够等情况,通过召开盘商助推盘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座谈会、盘县支持盘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黔桂公司、粤电集团等大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等系列座谈会,激发了盘县企业家爱盘县、建盘县、投资盘县的激情。
三是拔钉排难促建设。招得来商还要让项目早开工早建设。全县排查影响项目建设的钉子和难点、重点问题,四大班子领导亲自抓,拔钉排难,黔桂天能煤焦化的拆迁、恒鼎煤焦化的征地拆迁、快速通道的房屋和坟墓的搬迁等一大批难题得以及时解决。
四是升级改造促转型。随着一大批煤矿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实现综采综掘,天能煤焦化一体化、首黔煤钢电气一体化、盘江机械制、修、租服务一体化、黔桂发电厂上大压小、凉都汽贸城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盘县工业将告别过度依赖煤炭、粗放开采、产业链条短的时代,逐步走向以多元发展深加工为主、技术含量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五是多元发展调结构。盘县在促进传统支柱产业煤炭工业安全高效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引进商贸物流、新能源、新材料、制造等领域的项目,凉都汽贸城、六盘水康博木塑科技有限公司、三特中药饮片加工厂、贵州天刺力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格外香土豆制品厂等一批批非煤项目落户园区,促进了园区多元化发展。
加快转型 “城”是载体
《当代贵州》:要实现“三化”同步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盘县的思路和举措是什么?盘县有30多个乡镇,它们之间发展似乎难以均衡。
陈少荣:城市化率低,城镇发展缓慢,城镇规模小,是制约盘县加快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加快城镇化,才能孕育更多产业,实现农村人口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
按照新的定位,盘县城镇化按“321战略”即:按主城、小城镇、新农村三个层次同步推进的发展思路;坚持“城乡一体化、新老城区一体化”两个一体化;县域按照“一主两副和29个小城镇”的格局规划。主城区按照新老城区一体化,分为老城、新城、产业、远景四个组团,红果新城区组团以月亮山中央公园为核心,分为东部城区和西部城区来规划建设,力争在2015年主城区人口达到40万人以上,远景目标达80万人以上。建设成为贵州西部充满活力、富有魅力、宜居宜业的大城市。
盘县将继续加快红果主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做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魅力;其次,要按照50万人口的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好两河新区,尽快实现两河新区与红果新城和城关古城的衔接,实现新老城区一体化;再次,要统筹做好矿厂区和小城镇的发展,实现矿厂区和邻近小城镇的一体化。要积极动员国有大企业和民营企业支持和参与小城镇建设。第四,要采取争取上级支持、市场运作、社会投资等方式,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
《当代贵州》:各乡镇城镇化进程中有哪些亮点?
陈少荣: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盘县小城镇建设做到了“三个统筹”。一是小城镇与矿区建设统筹,与工矿企业携手共建小城镇;二是小城镇与旅游景区开发统筹,小城镇的建设要为旅游景点的开发、乡村旅游的发展配套服务;三是小城镇与当地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统筹,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城镇。今年,盘县已启动了5个特色小城镇建设,到明年年底再建成10个以上的特色小城镇,在3年内,完成所有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力争到2016年,城镇化率达到60%。 通过典型引路,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按照这三个统筹,盘县小城镇建设能覆盖80%以上的乡镇。
《当代贵州》:如何应对水资源对城市、城镇人口承载量的制约?
陈少荣:城市作为经济、人口和用水最集中的区域,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水资源和人口承载量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这个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应对。一是不断开拓新水源。我们将按照现代水利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坚持重点突破,不断推进白河沟、鱼洞坝、卡河、西得泥等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1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开工建设朱昌河、胡冲、山王庙、出水洞、两岔河等水利工程,积极实施小水窖项目,建成较为完善的城乡供水体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二是加强宣传,强化居民节约保护水资源意识。通过对城市水情的介绍与宣传,提高居民的水忧患意识、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水资源节约与保护行动中来。
《当代贵州》:农民实现就地转变身份的关键是什么?
陈少荣:要解决城镇化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好农民工的身份问题和生活保障问题。要着力于解决进城务工多年、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及其家属的身份,要让他们更快变成城市居民;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及子女的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问题,这样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要靠“两只手”
《当代贵州》:“三化同步”中,发展现代农业任重道远,有人说现代农业、设施农业是用发展工业的手段、措施、技术搞农业,你认可这种观点吗?
陈少荣: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战略的持续推进,农业经营格局正逐步从传统小农生产向现代化规模农业递进,农业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功能从单一生产向多元化方向拓展,产业链条从生产销售向全产业链延伸。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互促共荣,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从这一角度来说,我更趋同于你说的观点。
2给水工程规划的区域视野
给水工程规划要有破除行政管理边界的区域视野。2013年岁末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我国城镇化宏观布局的主体形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更明确要求,破除行政壁垒,建立城市群管理协调模式,建立城市群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给水工程作为城市群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阶段就要有破除行政管理边界的区域视野,以城市群为主要平台,统筹安排水源、预测水量、布局设施和污水资源化的优化配置,特别是在城镇密集区(含各类园区)、城镇联绵区、城镇一体化建设区更具备经济可行性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必要性。
3给水工程规划的水资源流域统筹
给水工程规划必须严格落实水资源的流域统筹管理制度。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各项活动需要在流域内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给水工程规划中确定水源取水时,应按照需水管理的理念,根据流域水资源的自然循环规律和水资源的总量,以整个流域的经济、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平衡为要求,合理确定规划服务对象的取水量,不能以满足规划服务对象的用水需求为己任,更不能以满足城市用水需求为唯一目的。而是按照区域水资源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的原则,自觉地、主动地从全流域的利益、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开发、利用规划服务区域内的水资源。既不允许顾此失彼,更不允许以邻为壑,需要统筹兼顾各行政区域、各部门之间的用水需求,保证流域生态系统的优化平衡,全面考虑流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
4给水工程规划对空间布局的约束
4.1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约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是现阶段对水资源的认知水平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支撑下,以保障水资源流域、水生态系统安全和水文循环不被破坏为基本要求,按照流域多元化利益格局优化平衡后统一规划确定的总控制目标,通过节水和优化配置后,规划服务区域从水资源的最大取水量和向水环境的最大排污量等控制指标,所能承载的具有较高品质的社会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的能力。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将对城镇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和城镇功能定位产生正相关的影响,对用地规划的空间布局产生约束,而且将随着水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具有双重利害性。水资源承载力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北方地区率先得到应用,90年代后期开始得到较深入的研究,并在城市规划实践中逐步获得重视,其中,2011年,北京市提出“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将水资源承载量作为支撑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4.2涉及饮用水水源的禁建、限建区约束2006年,建设部公布了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新《办法》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和中心城市规划中都要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2010年,住建部公布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要求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并按照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和优化省域城乡空间布局的要求,将空间开发管制要求、实现空间管制的措施、重要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作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给水工程规划从流域、区域、城市三个层级的需要,以满足保护、防治和水生态指标提升,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和水生态系统格局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为基本原则,将科学判别和划定的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纳入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对城市和区域对建设用地的选择进行干预,对用地规划的空间布局进行约束。
4.3城市蓝线、黄线约束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包括取水工程设施(取水点、取水构筑物及一级泵站)和水处理工程设施(污水资源化回用)等城市供水设施。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包括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等城市给水工程相关内容。城市规划在划定城市蓝线、黄线时须统筹考虑城市供水系统和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安全性和功能性,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有机更新之需留足发展用地。蓝线、黄线的范围可扩大至区域或流域,将长输管线及附属配套构筑物纳入。
5给水工程规划的其他实践
给水工程规划要结合规划目标的具体情况给定节水的目标、节水路径和实施办法,以贯彻节水优先的理念;给水工程规划要研究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下,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内在变化规律,为开源提供科学依据;给水工程规划在进行量的研究的同时,必须重视水质标准的提高和水质的安全保障措施;给水工程规划要落实智慧水城市、智慧水城乡、智慧水生态的建设,以先进工程技术的应用为支撑,全面促进水生态文明的建设。
Abstract: Zhaoyuan is a hilly arid area; water resources shortag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 in Zhaoyuan City, the water resources to get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allocation, saving and protection,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 proved with fact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use
中图分类号:P7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山东省招远市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属低山丘陵区,水资源匮乏,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653.3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为2.7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405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0%。随着城区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日趋紧张,为缓解水资源供求紧张的突出矛盾,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5月全市将自来水公司和污水处理厂成建制划归水利局,成立了水务局。经过多年的运行和实践,全市水务一体化管理逐步走上正规,建立起权威、高效、协调、统一的管理体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水资源严重短缺和连续多年严重干旱的情况下,确保了城区12万人和80多个工矿企业的正常供水,充分显示出水务一体化管理的优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保证。
一、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体制改革是关键一环。
多年来,招远市的水资源状况及管理体制一致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水资源贫乏,且地区分配不均。招远市属典型的低山丘陵区,自然地理位置及地形决定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均流向境外或入海,无任何客水可利用,水资源全部依赖于大气降水的补给。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5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24亿立方米,地下水1.27亿立方米。水资源不仅数量少,而且地域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大沽河和界河两个流域,占全市水资源量的82.6%。
2、水资源开发利用失控,地下水动态失衡。我市多年平均利用地表水0.74亿立方米,年利用地下水1.05亿立方米,是地表水利用量的1.42倍,长期以来,多“龙”管水失去统一的宏观调控,不仅减少了地表水的拦蓄利用量,造成地表水长期蒸费,而且也造成了地下水的超量开采,破坏了地下水的采补平衡。
3、水环境问题突出,水质污染严重。随着全市工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日益增加,长期的大量开采地下水和污水的大量排放,使水环境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地下水大面积疏干,目前,全市地下水疏干面积已达45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玲珑矿区、金翅岭矿区、金岭矿区及灵山矿区。二是水质污染严重,主要分布在界河流域,据调查,仅界河流域地下水受污染面积就达63平方公里,每年有1800万立方米地下水因受污染不能利用,这些受污染的水量可供全
市两年的生活用水,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4、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根据全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一般年份缺水0.71亿立方米,到2010年缺水可达0.92亿立方米。全市可用于城镇工业及生活用水的水资源主要分布于大沽河流域,每天最大可供水量5万立方米,即使全部充分利用,也远远满足不了我市经济快速发展需要。预计到2010年我市城区日用水量将达到10万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
5、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以往,我市水资源管理体制是由各部门分块管理,形成了“一龙治水,多龙管水”的局面。水利局负责全市地表水水源和城乡地下自备水源的管理;规划建设局负责城区供、排水和污水处理、回用等的管理,其中又分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多口管理;国土资源局负责地热水、矿泉水的管理;环境保护局负责污水排放及治理的管理。这就形成了“水源地不管供水,供水不管排水,排水不管治污,治污不管回用”的多龙管水的体制。使我市的水资源很难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优化配置,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以及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用水的协调。
针对上述问题,招远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学习《水法》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水的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和部、
省级领导对水管理体制改革的讲话,一方面,走出去学习已成立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的县、市、区的先进经验,制定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方案;另一方面,在水利改革的大潮中,抓
住机遇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建立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在社会中广泛宣传改革水利管理体制,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意义;四是争取省、市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横向纵向形成共识。经过多方努力,于2002年5月22日招远市水务局正式挂牌成立。至此,招远市建立了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
二、水务一体化管理,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成立招远市水务局,把市自来水公司和市污水处理厂成建制划归水务局,使城区供水、节水、排水、防洪、污水处理及水环境治理的职能全部由水务局负责,真正建立了管水、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回收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实现了从水源地管到水龙头。在此基础上,水务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得力措施,真抓实干,使水务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1、广泛宣传,加大水务执法力量,树立水务新形象。借水务局成立之机,我们利用邀请部、省等各级领导来我市作重要讲话、水务局长发表电视讲话、印发宣传材料、聘请剧团编排节目在农村巡回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水务工作,宣
城乡统筹是科学发展观基本方法“统筹兼顾”的五个统筹之一,属于方法论范畴,强调城乡之间的协调,即比例、差距合适。城乡一体化既可以静态地理解为城乡之间的均等状态,又可动态理解为城乡之间走向均等的过程。因此,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是手段与目的、方法与目标的关系。显然,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在“十二五”时期,只能用城乡统筹的方法加快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
城乡统筹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受束缚而不能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不再是人、资本,而是土地。城市居民无法购买农村宅基地建房,也无法购买农村住房,从而不能向农村流动;农村居民也无法通过出售宅基地和房产进城。目前,成都、重庆提出农民进城落户不必放弃农村的土地和房产,但这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既享有农村政策福利、又享有城市公共福利,这对城市和农村的原住民都是不公平的。相比而言,苏州的“三集中、三置换”是比较科学、彻底的。南通可以在稳妥试点万顷良田工程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相关经验。至于城市居民向农村流动的问题,目前可以通过土地承包权流转、租住农民房屋的办法加以临时性解决。
二、把加快城市化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头等大事
城市强才能农村强,城市富才能农村富。南通农村的发展滞后于城市,首要原因并不是城市对农村资源的吸聚,也不是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不够;而是在于城市实力较小,对农村的带动能力不强。要把加快城市化、增强城市实力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城乡统筹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因此,要针对南通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原因,通过“两扩张、一提升”狠下猛药。
一是扩张建成区规模。把解决老城区交通拥堵与城市规模扩大结合起来,将核心城区的功能性单位逐步外迁,带动各类新区加快成熟。对现有工业集中区、服务业集聚区加强整合,促使其向城镇靠拢,与城镇互动发展,成为新的城镇组团。
二是扩张城镇人口规模。加快金沙以西以南地区即中心城区的城市化,加快滨海区域的城镇培育,着力做大中心城市;将五个县(市)城建设成区域性中等城市;选择若干重点镇建成各具特色的城镇,加强城镇之间的快速交通连接,形成点轴式、网络状江海城市群,促进人口向作为网络节点的城镇集聚。
三是提升城镇形象。城镇的品味是吸引人气的重要因素。对各类城镇、园区要通盘考虑,科学规划、交错定位。根据城镇历史资源、人文典故或自然特色、产业特征,从标志性建筑、空间、色彩等方面塑造自身特色。加快旧城改造力度,加强城郊结合部整治,推进城市环境和市容长效管理,加强城市配套功能建设,提高宜居指数。
三、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重在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并不只是在促进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农村的农业发展;也不只是把城市中相对低端的产业向农村转移。在以内需为拉动经济增长主力的新时期,建立的现代产业体系必然是覆盖城乡的现代产业体系;南通建设特大型江海城市群,除了发展中心城市、中等城市、重点中心镇,还需要有一大批一般镇的崛起,这就必然带动周边农村的产业演进;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也需要农村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首先要推动农业升级。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农村的基础性产业,不仅承担着经济功能,也承担着保障功能,并延伸出稳定功能,时刻不能放松。农业升级的基本前提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统一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以及相应的水利、交通、排灌等设施。坚持以项目为载体,整合资源、连片治理、综合开发,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和装备化水平。农业升级的主攻方向是设施化、规模化、园区化、集约化、组织化、品牌化、生态化、外向化。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描绘了农业升级发展的美好蓝图,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有效实施。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重点是推动农村二产升级。进入都市化时代的南通,农村产业的重心应该逐步向二产转移。一是大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到2015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力争达到100家,销售额500亿元以上。二是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制造业。对农村工业企业加强规划引导、资源重合,按功能定位加快向拟保留的乡镇工业集中区迁移,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同时,发展为城镇园区企业及城镇服务业配套,占地少、无污染的加工、装配业及现代手工业,引领千家万户发展乡村民营工业。三是发展现代建筑业。对南通青年农民开展施工技术和管理培训,培养一大批建筑类灰领、白领人才,推动南通建筑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攀升。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要积极推进农村三产升级。一是大力发展由现代农业延伸出来的服务业,主要是农业原料及产品物流、销售、农业装备维修以及农业劳动外包。二是紧抓农村城市化机遇,发展相关的家装业和建材、汽车、电脑等销售业。三是积极发展农村流通业。构建快捷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努力探索农超对接、市场与产地挂钩、农产品网络直销等现代营销模式。围绕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村建立相应的农产品收购、集散中心。四是培育农村文化休闲业。充分挖掘南通地方文化资源,发展乡村度假、古镇(村)旅游、民间演艺、城郊养老等行业。
四、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有序推进农民集居
农村基础设施总体落后于城市,一方面是因为城市要素集聚、产出效益高,因而基础设施投入较多,另一方面则与农村分散居住、单位基础设施投入受益人口少有关。进入统筹城乡发展时期,道路、路灯、供水、污水处理、供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必然要加快向农村延伸,在积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时代,也就是向农民集中居住区延伸。
农民集中居住的意义和必要性显而易见,勿需赘述。但南通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难度要大于省内其它地区。主要原因是历史上民房形成了“一”字形、“非”字形分散布局,加之南通人口密度全省领先,在全国也仅次于上海,导致拆迁量较大;农村平房改楼房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房屋质量普遍好于80年代兴建楼房的苏南地区,更大大好于至今以简易平房为主的苏北农村,导致拆迁成本较高。进入“十二五”时期,尊重群众意愿在决策考量的因素中权重明显提高,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成为重大决策和重大工程的必经程序,进一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思路也应与时俱进。
从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适度前瞻的眼光来看,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农村常住人口的老化、弱化也不可避免;随着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交通工具的升级,农村人口的活动半径普遍超出自然村、行政村,因此,南通农民集中居住不但不能迁就现状,增加新的集居点,而且要适当减少集居点,引导分散居住农户、新建翻建农户以及已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户到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新型居住区集中居住,提高城镇人口集聚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相应地,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的重点区域应该是集镇,包括建制乡镇、已撤并乡镇的镇区,以及工业园区、重要交通节点和万顷良田等大型公共工程所在地。
五、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根据本地实际确定重点方向
城乡统筹没有固定通用的模式,苏州模式、重庆模式、成都模式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了行得通的政策路径。其它地区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舍其“形”取其“神”,简单套用某一模式只会导致失败。在实施城乡统筹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区域差异制订不同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自建楼房的数量与日俱增,而到了本世纪初,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对分散落后的自建房村落进行整改,建设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科学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但在这条道路上,商品房发展模式的简单套用并不能避开水土不服的尴尬。
1 城乡住房发展的现状
尽管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准原则下,城镇商品住房的运作模式开始走进城乡,但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成为商品住房普及和良性开发的阻碍。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城乡住房市场并不具备统一的形成条件,究其根本还是二元格局的难以撼动。
就农村居民的角度说,自给自足的农村住宅在商品性方面的缺乏,对于农民城市化来说十分不利。而与此同时,农村住房的闲置也降低了农村土地的利用率。加上非法 “小产权房”的负面影响也给城乡住房发展增添了一丝阴霾。
2 城乡住房发展的必要性
城乡住房发展的二元性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猛的环境下所起到的负面作用已经开始显现。而对二元性的打破成为城乡住房发展的关键所在。
2.1 城市压力的分流:相对于大城市的规模效应,农村住房体系的市场效应并不具有十分的优势,但同时,城市的大规模优势带来的交通和房价问题也导致了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偏低。因此城乡住房发展对于城市人口的分流,城市效率的提高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解决途径。
2.2 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两栖居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从表面上看,这是城市化工作成效的突破,但与此同时形成的农村土地和住房空置现象也成为客观存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户籍为基础规划的建设核心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就是空置率的进一步加剧,而中心村建设的进程也会因此而停滞不前,造成中心村建设资源的浪费。
2.3 中心村的需要:中心村建设所秉承的“都市里的村庄”和“村庄里的都市”成为比较受人关注的生活方式。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屋内和屋外环境的巨大差异也成为农村住房发展比较头疼的问题。而加入把中心村定位为“城市一镇一中心村”这一城乡一体化结构中的一环,那么我们就会以高起点的城市理念来构建中心村,把它建成类似城镇的现代居民点。如在中心村设计有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居民点周围建有完善的体育设施、文化设施、商业网点、卫生室、老年活动室等,逐步引导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地区辐射,使现有的村庄管理模式向现代社区模式转变。
2.4 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土地集约利用度高的地方。虽然中心村建设的土地集约利用度已远远高于自然村落,但与城市相比,其土地利用率又相差很远。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多地少,耕地保护任重道远。如果能根据城市化的发展需要,科学地规划各级城市、镇、中心村,而不是单独盲目建设中心村,则能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使土地利用更加合理,真正做到保护耕地。
2.5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农田是新农村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而农田进行非农建设则必须要报省或中央政府审批,整个手续过程过于繁琐。针对这一点如果可以实现城乡住房发展统筹,将城乡建设用地归为国有土地,而在中心村建设规划方面按照城市建设用地的方式,那么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以及中心村建设征地难的问题都能一一化解。
3 城乡住房发展的对策
3.1 前面一再提到农村土地性质是城乡住房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政策上的明确改革是一大关键,而这一改革的路线也很明确,农村建设用地的国有化将是以大趋势。统一城乡住房市场的建立有助于农民彻底城市化,从而打破城乡分割。而这一城乡住房市场的建立,先决条件就是就改变农村建设用地的性质,由农村集体所有转变为国有。在城乡住房建设用地性质统一的前提下,农村住房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向城镇住房靠拢,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拥有产权,其居住和出售的合法性能够保证,只有这样,城乡住房市场才能够形成。
3.2 城乡住房发展的规划应该加强,要尽快制定城乡住房建设的统一规划,让随意建造农村住房的建造格局彻底打破。尤其要统一规划实施后控制“小产权”房的肆意建造,其用地的不规范以及建房选址的不合理和不安全性都要坚决杜绝。控制房屋用地的非法性以及房屋建造的安全品质才能保证出售的合法化。
城乡建设的规划制定需要坚持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原则,保证落实的可靠性,政策法规实施的章程在这样的原则下也才能够保证不变样,避免地方政府和机构钻空子,以漏洞为借口各自为政,进行不必要的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
在国家城乡住房中长期规划以及省级城乡住房发展中长期指导规划的指导下,各省级城乡建设部门再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省内各级城乡住房发展中长期规划。以省级规划为基础,各地市政府机构再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为细致的规划,其主要落脚点应定为在各农村镇、中心村的住房发展中长期规划和短期实施计划。
3.3 人口政策和适应城镇化的政策在相关规划当中也应该得到关注。要保证以上规划的顺利实现,就要根据规划需要,针对人口吸引和控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此外,适应城镇化的相关政策也应该及时制定:
3.3.1 农村住房产权的办理:由于农村建设用地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从集体土地转而成为国有土地,这些土地可以进入土地市场,也就是说,农民在处理自己与住房的关系时有了“退出权”。而在这一关系确立的过程中,对于还没有产权证的合法住房,对其宅基地以及住房情况进行丈量登记,并发放土地使用证以及房屋产权证。
3.3.2 宅基地置换政策的制定:需要制定的政策有,对加入本地中心村的农户,允许采用宅基地置换方式取得合乎规划的中心村建房用地。具体来说,应根据各地的实际,分类进行。在平原地区,宅基地平坦,地质优良,可以等比例置换,超出部分可折算现金。而在偏远人稀的深山区,政府也应以相对优惠的置换比例吸引和帮助农户迁出。
3.3.3 集体土地政策的制定:集体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和自留地,这类土地不允许私自买卖。而在村民外迁之后,这类土地应由集体收归。对于外迁者,集体做适当补偿。这些收回的土地,可采用租赁方式进行管理,收益归集体。
3.3.4 土地利用政策的合理制定:基于征用土地的合理运用原则,对于置换出来的宅基地或收回的自留地,要进行分类登记,对土地等级进行划分,以保证土地使用的合理。在分类处理当中,如果宅基地的土地等级较高或适合农作物耕种,就需要加快复垦,而不适于耕作的低等级土地则可作为林地或其他用途发展。
4 结语
城乡住房发展所关系到的不仅仅是城乡住房市场化一个问题,对于城乡人口密度的分流、居民幸福指数等都起着关键性作用,而从经济角度说,城乡住房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土地以及住房居住、销售的合法性,让住房问题不再拥挤在城市这一有限的空间格局下。
参考文献:
[1]李翅.土地集约利用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J].城市规划学刊.2006(01).
[2]卢沃明.关于我国住房保障体系问题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7.
[3]毛政才.地价与房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7.
一、对水权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水权概念的界定,我国学术界并不统一,按照对水权内容的理解,可以划分为这么几类:一种观点认为,水权是指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汪恕诚。另外,关涛也认为,水权包括水资源所有权和用益物权。另一种观点认为,水权仅指水资源使用权。这~观点以裴丽萍为代表,她认为,“水权是单位和个人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国家所有的水资源进行使用、受益的权力。第三种观点认为,水权是包括水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在内的多项权利组成的一组权利。姜文来认为,水权是产权理论渗透到水资源领域的产物,是指水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有关水资源的权利的总和,其最终可以归结为水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
关于水权的概念,很难达成统一。但是,为了更好的研究水权制度,完善我国水权制度体系,有必要对水权概念作一统一界定。黄锡生认为,水权是指国家、单位和个人对水的物权和取水权。水物权就是国家、单位或个人基于对资源水(水资源)和产品水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水物权可分为资源水(水资源)物权和产品水物权两类。取水权是指取水主体依法直接从地下、江河、湖泊等水资源中取水的权利,是一种准物权。取水权可分为法定取水权和特许取水权。本人较赞成此观点。
二、我国水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1、水权主体不明,权能界定不清
我国《水法》第三条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从法律上看,我国水资源的权属界定足明确而清晰的,但这主要是从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角度出发,强调水资源的公有制。然而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上,作为抽象主体的国家和集体是无法直接管理水资源的,即使由中央政府来集中管理必定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实际上,水资源的利用关系主要是一种私法。
2、水权管理体制不顺
我国水利体制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带0约,一直延续着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多头管水”体制。我国目前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分中央、流域、省、市、县五级管理。再加上水资源产权的不清晰,常常出现流域管理机构、地方政府、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工程管理单位之间的职责交叉和矛盾;中突。同时,由于管理体制不顺,也使得防洪减灾、城乡供水、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工作存在着许多矛盾,致使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存在着竞争性开发、掠夺性利用、管理粗放、用水效率低下等问题,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浪费和损失。
3、水权转让、交易制度欠缺
水资源产权不明晰和水资源管理体制的不顺,导致了我国水权转让、交易难以操作。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具有公益性的特点,进入币场难度相对较大,在全国,水市场发育比较缓慢,而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水权转让鲜为人知,这是客观因素制约的表现。另外,由于我国对水权制度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关于水权交易方面的规定凤毛麟角。没有水权交易制度,就意味着水权交易无法可依、无据可循,使水市场的建立成为一个空中楼阁。
三、完善我国水权制度体系的几点建议
1、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分散管理体制不利于水权交易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建立水权交易意味着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农村地区的水资源和城市地区的水资源部要由统一的部门进行管理,并且要充分获取各种有用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目前的水资源状况进行合理评价。我国的水资源必须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适应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日益加快的进程。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与国际上先进的水资源管理方式相衔接,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制度创新。
2、明晰水资源产权
产权经济学从产权结构或产权制度的角度研究资源的配置效率,研究如何通过界定、变更产权安排,创造或维持一个交易费用低、而效率较高的产权制度。既然水权是一种产权,就可以进行交易。国外的一些情况也证明,可交易水权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可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水资源产权明晰是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史坦雷(StanleyCrowford1990)研究了美国的法律机制在水资源有效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得出的结论是:通过法律机制的运作,水变成了金钱。这种运作,必须经过法律的裁定和证实,必须有明确的产权归属,必须能商品化。
一、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人类有史以来,就逐水草而居。因此,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和生命线。水决定经济发展和城市的规模,水决定经济的结构和生产方式,水决定人居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水决定国家的发展方向,水决定国家的兴衰,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城市国家安全的首要保障条件。尤其是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水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命运的关联尤为突出。
进入90年代,中国水旱灾害和水污染频繁发生,水多、水少、水脏与水环境恶化三大灾害中干旱缺水与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一是洪涝灾害:平均每年经济损失约为120亿美元。二是干旱灾害:平均每年经济损失约为350亿美元。三是水环境灾害:平均每年因水和大气造成的污染,经济损失为540亿美元。
以上这三大灾害合计年均经济损失己达1000亿美元,占全国年GDP的15%左右。从这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水的的主要矛盾己转移到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方面。据悉荷兰的一位发展学家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动乱,他用计量方法做分析,认为发展中国家群众闹事跟缺水相关,而且相关度很高。尽管这种结论未必完全正确,因为动乱起因的原因很多,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自然的。但干旱缺水引起的动乱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屡见不鲜。严峻的现实表明水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进入21世纪,到2050年,专家们预测,我国总用水量将达到7500亿到8000亿立方米,比现状供水量要净增2000亿立方米左右(不包括生态环境用水),从总体来看,中国缺水的整体态势十分严峻。首先是农业干旱缺水。目前,全国仅灌区每年就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其次是城市缺水。我国城市缺水现象始于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缺水愈来愈严重。据1999年统计资料,全国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日缺水量约1600万立方米,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北方城市主要是资源型缺水,南方城市主要是水质型缺水。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为36%,未来50年要达到60%左右,城市对水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长。
进入21世纪,人类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联合国和世界水论坛会议发出警告:除非各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否则到2025年,世界上将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以中国为例,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约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到21世纪初期世界大城市的水需求量可能要大大高于现在的水平。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无节制索取,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水土流失、湖泊萎缩,河流断流、水体污染,加上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滥垦乱伐,土地沙化、生态恶化,人为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水环境的破坏、水污染日益严重,这在发展中国家加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生产加大使用化学产品过程中更为突出。大部分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使一些城市和地区陷入水质性缺水境地。加之,气候变化,干旱缺水态势越来越严峻,目前许多城市因缺水不得不大量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洪涝灾害威胁着城市安全。目前在世界上洪涝灾害己成为国家安全的隐患。很多城市位于各河流的下游,洪涝灾害频繁,加上这些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迅速,地面产流条件的变化,更大大加重了洪涝灾害的损失和危害。因此,大城市的防洪安全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
目前全社会对水资源战略地位的认识,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的意识、水的商品意识、节约用水等意识比较薄弱。水资源立法方面还存在着明显不足,导致水资源管理体制混乱,管理权属不清。
二、21世纪水利改革的战略重点在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从上面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就可以看出,水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及其体制是21世纪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
(一)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与建立水务局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国际上普遍认为,现代化城市要建立统一管理的道路网、电力网、水网和信息网四大网络,水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种管理体制的科学基础,是以流域为基础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的系统思想。发达国家城市大多建立这种机构管理城市水资源,取得了好的实践效果。例如,巴黎对水事物的统一管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得到联合国的肯定和推荐。我国深圳市1991年闹水荒,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1993年又发水灾,直接损失14亿元。自借鉴香港经验1993年成立水务局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6年陕西率先开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洛川县城日供水量从800吨增加到4000吨,年水费收入由20万元增加到100万元。黑龙江1999年推行水务局体制,河北省大部县市推行水务管已经取得积极成效。长期以来,水利建设一直存在“三重三轻”问题,即“重大型轻小型,重骨干轻配套,重建设轻管理,我再加上二重二轻,即“重工程轻实效”,“重开发轻配置”这“五重五轻”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但却是21世纪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的五大问题。除了这五大问题外,水管理体制是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一大难题。目前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己经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体制已经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大障碍。水利和水电四分四合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电力管理体制与水利管理体制相比,电力要比水利解决得好,不管是大水电还是小水电,不管是水电还是火电、核电都必须进入统一的电网供电。水资源的管理却政出多门,这种体制只能是水资源不合理的配置、低效利用和浪费。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落后于其他行业原因很多,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不够,体制长期不解决是关键。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水资源的短缺及其管理体制问题。70年代末期,国务院曾议论过水资源管理体制问题,提出过建立国家水资源委员会的动议。进入21世纪水管理体制问题不解决,根本谈不上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问题。因此,通过水务局的体制,加强水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是形势的需要,客观的需要,势在必行。
(二)建立水务局管理体制的紧迫性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的主题,人类对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从城市发展来看,世界各国都主张控制城市发展的规模,同时调整经济结构,加强以水为首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水环境恶化问题己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而我国工农业又正处在调整结构的时期,因此,控制城市规模、调整经济结构、加强以水为首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优先解决水资源统一管理问题。
70年代,以京、津和沿海城市大连、厦门为代表的城市水荒,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己经提到议事日程,当时,国务院曾召开紧紧会议研究京津水资源短缺问题,曾指出,城市缺水是因为过去城市发展政策性错误所致。到了90年代,城市缺水问题越来越严重, 70年代以来,黄河连年发生断流,1997年断流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北方河流是断流,南方河流是断航,1999年福建闽江干流己发生断航。但目前的管理体制极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南方有些省区的水库有优质水源可以供水,而有些部门却要在河道内取水。上海工业用水都是水质好的地下水,生活用水却是水质差的江水。因此,针对水管理体制长期分割的弊病,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东部地区与一些大中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己经十分紧迫,这是国家赋予我们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没有一个统一管理的机构,根本谈不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更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特别是未来城市需水的增长,缺水的态势越来越严峻,城市水利部门不能统管水资源,其水行政主管的职能很可能会萎缩。
鉴于中国的国情和水情,要解决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不只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主要是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多龙管水,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这里主要是上面所提到的国家机构的体制和职能部门的分工不合理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与排水,开发与保护,排污与治污,水利与水电、水运和水产,上游与下游,城市与周边,等等,长期以来,管理体制上的分割是水资源合理开发、科学配置、优化调度、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的最大障碍。水利、水电机构的经历了四次的合与分,至今未能解决就是最好的佐证。目前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己经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如果这次机构改革再不解决,水行政作为水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可能会出现萎缩,城市缺水的形势会越来越严峻。因此,解决水资源的管理体制问题,必须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从深化体制改革,理顺生产关系的高度来调整旧的经济体制,和进行机构和体制的改革。对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我想用三句话高度概括:即职能转变是关键,权属管理是核心,体制理顺是保障。这个问题不从体制上根本解决,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调度、节约高效利用和保护都是一句空话。面对21世纪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管理体制问题现在己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当前又是省市机构改革的大好机遇,应该看到,解决管理体制问题的时机己经成熟,但是加快建立水务局统一管理方式,关键要靠我们水利部门自己的努力,水利部门首先要有紧迫感。转贴于 三、国际上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方式
世界各国都认为,水资源的管理是一件令人头痛的工作,在大多数国家,水已变成了一种稀少和昂贵的商品。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保障水的安全供给,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大体上可归纳为可供选择的两种模式,一种是直接管理,另一种是间接管理,从这两种水管理模式来看:
直接管理是指由市镇行政部门直接管理,比较单一,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普遍采用的是直接管理的模式。但有人认为,这种运作方法,水网比较小,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因此,这种管理方式,只适合小市镇,不适合大城市。
间接管理或委托管理,是指行政部门同私营部门合作,签订长期管理合同(20-30年)。一些大都市越来越倾向于这种比较复杂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又分为两种形式:租出经营和特许经营。租出经营是由市镇行政部门投资兴建,只把设施的经营权委托给一家私营公司。私营公司依靠收取水费赢得利润,并将一部分收入交给市镇行政部门,以弥补行政部门技术性拆旧开支和兑现许下的诺言。承租者的风险是在经营中,一是负责水的生产和销售,二是负责供水水质的质量,三是负责设施的运转和保养,四是负责部分或全部地更新设施。有关设施己经存在,这种管理方式,市政行政部门保持了供水设施的所有权,不承担运行管理费用,但签订这种合同的前提条件是,供水水价的制定则是由该公司与市镇行政部门协商确定。私营公司依靠收取水费来赢得利润。但收取的水费中要上交一部分给市镇行政部门,作为技术性折旧开支。这种管理方式,市镇行政部门拥有设施的所有权,私营公司只有经营权,其运行管理费用由私营公司承担。这种管理方式的前提就是己经兴建了或有现成的供水设施,或者政府有财力兴建供水设施。但目前具备这种前提条件的城市并不多。有些专家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管理形式。欧洲有些国家将这种形式还推广到其他公共服务部门。特许经营比较简单。由企业负责修建或更新设施,并负责设施的经营。所有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供水设施经政府与企业签订合同(30年)。企业通过水费回收费用。到合同期满后,在保证设施良好运转情况下,将供水设施全部交给市镇行政部门。这种管理模式,市政行政部门在30年后将成为水网的主人,但市民可能要承担昂贵的水费。
中国水管理模式应当如何进一步改革是21世纪我们面临的新问题,但是从琛圳水务局的建立到各省市县水务局的成立,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国际上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但我们要从中国的水情、体制出发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运作方式。
四、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从各省市目前已经建立水务局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体制来看,在管理方式上大体上也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一条龙的直接管理,一种是政企分开管理的模式。我认为,不管那种管理方式,职能转变是关键,权属管理是核心。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相对要好办些。权属管理属于机构的职能,就是说,水务局必须对防洪、供水、用水、排水、节水、污水治理和回用、水环境治理等等,实行城乡统一的管理体制。至于供水、排水和污水治理回用等企业经营实体,应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但权属管理必须与产业化经营实体相匹配,可以借鉴国际上间接管理的方式,通过法规,以合同形式不仅要保证水务局对水资源的权属管理,而且对对公司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有决策和监督权,可以采取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形式参与经营实体的决策和管理,这样可以节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和运行费用,又使企业能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总而言之,各地不管采取那种管理方式,由于地域和自然资源条件、经济水平的差异性,不要强求全国一个模式,争取从大城市和市县两头突破,率先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任何一种管理方式都必须服从四个有利: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主要对策与措施
(一)提高全社会对“水危机”的意识,加强需水和用水的管理。中国存在“水
危机”决不是危言耸听。尤其是北方地区,以及大中城市缺水态势已经十分严峻,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下垫面产流和汇流的条件己经发生了变化,如果未来气候变暖,这两种影响组合,会加剧北方地区水资源的衰减,北方“水危机”的形势可能更加严峻,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是提高全社会对“水危机”的意识,加强需水和用水的管理。增强“水危机”意识,急需社区和公众的参与,要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形成共识。提高全社会对“水危机”的意识,要转变人们对水的认识。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转变为认识到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是一种宝贵的战略资源;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转变为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资源的侵害;从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加强需水管理,以水求生存,谋发展;从城乡水资源分割的管理体制转变为城乡水管理一体化;
(二)水利部门必须转变观念,调整治水思路。要看到矛盾的转化和战略重点的转移,要在总量扩张的同时,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存量的安全、优化、质量和效益上,以确立新形势下的战略重点和任务。因此,水利部门转变观念,关键性的转变要着眼于于四个方面:一是从传统水利转向现代水利,二是从工程型水利转向资源型水利,三是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水利,四是从分散型转向集中型。
(三)依靠现代科技把节水与水污染防治放在突出位置。全方位节水,急需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制定节水的法规和政策。要以节水为中心改造现有企业和水利设施。依靠现代科技控制水污染和污水的回用,急需改造污染企业的生产方式。大力提倡并推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社会。制定节水规划、节水措施和鼓励节水的政策;加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节水的资金支持;推行社区和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增加节水科技含量,研制、推广先进节水设备;建设节水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广泛宣传,增强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维护水生态平衡。对污染严重的江河湖海进行重点治理;强制关闭资源消耗高而又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达标排放;对江河水量统一调度,合理安排经济建设与生态用水;划分水功能区,严格控制纳污总量,实施排污许可制度;改进水环境监测手段,建立水质水量相结合的水资源实时监测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加强水环境和水资源的科学研究。
(四)制定合理的水价机制。长期以来,国家水价政策不到位主要是认识不到位,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现在是全社会都必须转变观念的时候了,水不能再喝大锅水,水不能再作为福利水,水价改革的步伐必须加快。要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杠杆运作,但不同行业的水价,应服从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供水、排水和污水治理回用的价格制定不能由经营者单独制定,水价和收费的制定必须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经营者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共同制定,在价格和收费制度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有决策和否决权。适度提高水价,急需提高生产和生活水价。
(五)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急需理顺管理机构和体制。泽民总书记曾指出,管水就是三件大事,防洪、保证水资源供需平衡,保护水生态环境。水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和生态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在行政区范围内,处理好水资源的社会和经济属性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对城市功能的整体开发更为重要。从防洪、水资源供需和水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看,三者均具有按流域统一管理的客观需求,由此构成了对三者实行统管的基础。从水资源的本质属性看,只有实行统一管理才能在充分发挥管理所产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三重效益。因此,水务局应当同时履行防洪、保证水资源供需平衡,保护水生态环境的职责。根据这一责任,城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企业,也应当属于水务局宏观调控的范围。
加强水资源管理首先是按流域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重点是以流域为单元,实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分配与优化调度。要实现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按照中国国家机构职能改革的方案,由水利部门统管城乡水资源、负责全国节约用水工作,并归口管理和指导全国乡镇供水工作。市(县)水务局管理体制的兴起,就是为适应这种形势的改革产物。我国第一个建立水务管理体制是1993年深圳市成立了水务局,实践已经证明,实行水务管理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6年陕西率先开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黑龙江1999年推行水务局体制,河北省大部县市推行水务管都取得显著成效。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市已实行水务局管理体制,首都北京市己决定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天津市也正在运作。目前全国共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0多个县(市、区)成立了水务局,或由水利部门实施水务管理,其中有159个水利局更名为水务局。因此,深化水利改革必须理顺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强化国家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和排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并建立用水审计制度。
(六)中国省市的机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值得指出的是,行政机构通常决策方向,其职能的划分反映国家政策的走向。因此,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合并和机构的减少,关键在职能的重叠、职能的转变和机构的效率。应当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在机构改革时,一切机构设置应服从于两个战略高度:一个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一个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总之“多龙管水”的时代应该结束了。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对城乡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严格实行统一的取水许可制度,统一管理水量和水质,对城镇防洪、除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回用、地下水回灌等一体化管理后,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了体制保障。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相协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这是中国国情和水情的需要,必须从法律上把它确定下来。要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必须实行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