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道路交通规划标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abstract 】 the urban road traffic planning refers to the given the planning period, the scheduled target basis, according to the urban traffic investigation, analysis, forecast and appraisal social economic benefits etc, make rational urban traffic structure and road network line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urban road traffic plann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according to its own after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and of the road traffic planning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and thinking.
【 key words 】 road traffic,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strategy, Suggestions, thinking
城市道路交通就像人体血脉,血脉相连生生不息,故道路交通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经济发展的快慢,规划好城市道路交通是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人口规模不断壮大、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道路交通也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本文就来探讨这些问题及缓解策略。
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分析
1、道路交通堵塞拥挤严重。随着城市化高速发展,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壮大,资料显示全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中,约有80%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低于全国人均道路占用面积,交通拥挤堵塞问题已经成为各城市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也成为民众忧虑的焦点,随后政府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颁布条例规定全国部分城市实施道路交通的“畅通工程”,通过行政手段促进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协调,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堵塞问题。
2、投入力度跟不上城市化经济发展,造成道路交通设施不足。人们在意识到“要致富先修路”的重要性后,加大城市道路建设投入,但城市化推进使得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涌向城市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多,没有足够的物力、人力或投入跟不上缓解道路网线压力,各项指标偏低,不能达到国家标准,供给不足造成道路设施不够先进,后续问题严重。
3、道路的增长速度不能满通增长要求,加之人行道标示过于陈旧,现在没有与时俱进、合理的设计和标志,导致车辆与行人混到一起,不利于出行交通安全。
4、道路网线空间结构不完善,尚未形成有效地规划管理体系,交叉口多、支路不完善、缺口大、路况差形成少、弯、窄、堵的交通网线,不利于城市交通发展。
5、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偏低,没有足够的宣传来宣导市民提高交通意识,乱停车辆、乱占车道、乱丢垃圾的陋习普遍存在。
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缓解策略
鉴于上述提到的交通问题,提出以下缓解对策。
1、缓解道路交通堵塞拥挤要建立整个完善的道路交通开放性规划系统。目前,许多城市投资巨大、修建立交众多的二环、三环主干道路,但由于辐射道路干线和支线建设滞后,没有形成与环线相配套的完整道路及相应的管理系统。所以笔者认为:解决交通堵塞问题的重点不要光局限于建设道路交通设施,而应扩大到建立一个以社会化公共交通网络为主体,以快速交通为骨干的多层次、多元化交通方式协调运行的开放性系统,此外在这一系统中,道路建设、客运系统、货运系统及相应的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都要合理的规划研究。
2、路网结构要与城市化经济发展和道路交通的增长相适应。以一个以城市干路和铁路围合的相对独立的居住区为例,之前多建设规划成方格网式路网,现为与道路交通增长相适应,可规划建成一个环放结构的路网,将交叉口规划设计成“T”形或“Y”形交叉结构,这种结构方便了居住区中心与道路的交通联系,更避免了机动车交通直接横穿居住区的危险,同时也减少了道路交叉口数量,减少路口冲突点数量,便于组织管理交通。所以说道路交通规划一定要设计层级清晰,功能明确,过境交通和日常交通互不干扰的路网结构,来顺应道路快速增长的需求。
3、建立完善的交通路网结构和有效地规划管理体系。近年来,河南省各地市加大对外道路建设和改造城市拥堵路段,逐步完善交通路网结构,形成合理的规划管理体系,我市修建地铁1号线,来缓解交通拥堵现象;建成通往各地市的高铁,有效地分离了过境车辆,搭建沟通各地的桥梁;这些对道路交通规划都卓有成效。
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尽量减少私家车流量,因为公共交通运输效率高、污染少,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实施公交优先是快速有效地分流人员,减轻城市道路压力,缓解城市交通的有效途径。此外,如果不可避免私家车流通,可加大停车位建设进一步缓解城市道路交通难题。
5、提高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管理,大力宣传交通意识,提高市民交通意识,使市民充分认识公共交通的地位、作用和性质。政府可颁布条例,实施措施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和安全设施建设,同时也要大力宣传倡导市民提高交通理念,树立交通维护人人有责的意识。
三、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的建议与思考 针对目前城市道路交通现状,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对道路交通规划提出一点建议与思考。
1.道路出入通规划设计。目前城市交通流量日益增加,快速公交路、主次干道、支路等越来越多,建议居住区车辆出入口不要设在城市快速公交路和主干道上,可设置在城市次干道和支路上,并距道路交叉口50米以外。此外在同一条城市道路上,建议不要设置多个出入口,尽可能归并为一个出入口,且出入口宽度要与相接城市道路红线宽度相协调,需要进行功能划分的应通过小区内部路进行交通组织。
2.对道路交通规划的设计要统筹全局,面面俱到。建议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进行全面分析。
3.编制合理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仔细分析城市布局的结构特点。城市布局结构会直接影响居民出行方便与否,从而影响城市公交线路走向和公交基础设施的布置。建议大城市周边的地域面积小点的城市,为加强地域间的沟通,方便居民出行和促进城市发展,建议在公交路线的规划上,应充分考虑公交车运营线路的合理里程,在各区域内以“环形”公交运营线路为主,各区域之间采用“直线形”运营线路连接。 4.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使城乡实现“公交城乡一体化”势在必行 ,因为实施“公交城乡一体化”,可以有效地简化规划管理程序,充分结合地域的人文风情、自然资源等将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方便地市的沟通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5.建议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规划道路交通健康发展。政策的支持和法制的管理是保证公交系统健康发展的基础。对公共道路交通采取财政补偿、政策支持、并将财政投入予以法制化的保障,将其纳入强制性规划中,将交叉口优先的路段优先写入法律中,确保公交快速、准点、通畅的运营,同时加大对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设定合理的公交车票价,充分发挥物美价廉的导向作用,提高公共交通的利用率。
6.建议规划要适当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和注意城市道路等级的综合协调,以保证城市的交通功能。在规划设计施工图中应充分考虑转弯半径、超高、功能性建筑和景观建设的综合要求,以确保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中的景观效果;在区块的控制性规划阶段应综合考虑高程、线型选择、道路与桥梁的衔接问题,以满足城市道路的坡度、防洪要求,同时尽可能降低城市道路交通开发成本。综上可知,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合理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的成功实施和城市的建设发展。所以规划一定要立足长远,着眼全局,以人为本才可实现道路交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由于历史认识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道路建设落后于交通需求,道路网络的交通日渐拥挤,出现了一系列交通问题和矛盾。随着我国城市化水乎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道路交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1 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交通迅猛增长而城市道路建设相对缓慢,道路交通供需矛盾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各城市人均与总量道路指标增长较快,但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约20%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道路交通供需矛盾逐渐尖锐,道路设施欠帐状况日益严重,尽管目前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已掀起新一轮城建,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道路交通欠帐状况却难以在短期内迅速还清。
1.2 道路功能不分,交通与土地利用不协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将我国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四大类,其中,中小城市仅有后三类,但目前从事道路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及决策的人员对快速路、干路及支路的内涵外延理解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行业对其理解亦不相同。正是因为长期以来概念上的模糊造成规划思路、建设思路的失误。交通与土地使用不能相互反馈,彼此促进,这不仅影响城市道路资源的持续利用,而且违背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原则,因此,在现实操作中,难以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更不用说体现城市交通“以人为本”。如穿越中心商业区的主干路,这些道路兼有“商业性”和“交通性”的双重职能,道路的“商业性”功能要求,干路两侧布设大量的商业设施,机动车行驶速度缓慢,行人穿越道路方便,而其“交通性”功能又要求限制非机动车、行人穿越道路,减小机非干扰,保障机动车快速、通畅行驶。不论偏向哪方,两种功能性质的矛盾都难以解决。造成的严重后果不是严重制约了沿线土地开发就是限制了道路功能的正常发挥,我国城市道路功能不分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交通发展战略及行之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
1.3 道路规划建设重点偏颇,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在道路规划建设中,各城市往往只重视干路、立交,忽视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序性、协调性原则,导致我国城市道路路网等级级配不尽合理,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表明,从决速路至支路,路网合理的级配结构应为“金字塔”形,而我国城市路网结构却为“倒三角”、“纺锤”形,普遍缺少支路或次干路,其中支路网密度指标同国标差异很大,远小于国标的要求,因路网级配极不合理,交通生成点与干路系统缺乏过渡性连接设施,城市交通集中在几条贯通性干路,不仅不利于机非分流系统的形成,也不利于不同出行距离交通的相互分离,更不利于不同类别道路系统交通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不少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及交通堵塞多集中于市中心地区,而近几年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加却主要分布在开发区和郊区。笔者认为上述因素是造成我国道路建设数量不断上升但市区内交通拥挤依然严重的直接原因。
1.4 规划标准不尽合理,难以达到远近期过渡
我国不少城市道路在红线规划时,往往仅研究其路幅宽度,并未考虑快慢车道的合理分配及断面形成的远近期结合,故难以立足未来渐进发展。若道路规划标准没有周密考虑远近期结合,则已建道路设施在远期机动化前提下难以满足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要求,另外,我国不少城市为保障机动车道宽度,忽视人的步行空间规划设计,存在人行道普遍偏窄,没有重视“人”的步行安全需求的现象。
1.5 交叉口机、非、行人相互干扰,路段与交叉口通行能力不匹配
近年来,道路规划建设流行三块板道路断面布置,忽视机非专用系统设计,造成道路交通流在同一断面混合行驶,交叉口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相互干扰的被动局面,交叉口的服务水平制约着路段及路网的服务水平,交叉口的不畅严重束缚着城市工业生产及城市效能发挥。
2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发展对策
2.1 研究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发展战略
城市道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与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用地和财力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只有在科学的交通发展战略指导下才能避免顾此失彼、前后失调、投人大、收效小等问题,城市交通才能朝着健康、有序和良性的轨道持续发展。
2.2 进行道路交通供需平衡研究
必须改变单纯通过道路建设来满足无限交通需求的传统理念,应对城市道路设施总规模意义上的路网容量指标进行分析,应对城市交通供需矛盾,交流需求与交通供应的互动作用及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共生机制进行研究。通过道路供应指导交通需求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道路资源,缓解交通矛盾,只有从战略高度、需求与管理相结合角度分析路网设施总体建设水平与供应水平,才能为城市道路规划建设提供科学的、可靠的定量参考依据。
2.3 加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国家确立通过基础设计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在此宏观背景下,我国将迎来世界经济的下一长波周期,因此,为跟上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节拍,促进我国经济腾飞,我国各城市必须大力加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道路投资适度超前”战略,通过大幅度提高路网密度,尤其是支路及次干路网密度来调整路网层次结构,提高路网整体供应和服务水平。
2.4 理清道路功能,提高规划标准,优化断面分配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县域城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道路供给和交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居民出行需求越来越高,我国县域城镇现有交通管理模式滞后,在技术领域方面,虽然县域城镇在道路交通运营管理方面的技术比较成熟,但在智能化交通技术领域的研究发展迟缓,交通管理实际发展中,智能交通领域系统化成套技术和装备严重不足、集成化水平落后。目前,我国县域城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交通安全隐患、局部交通拥堵等问题,因此,在充分调研县域城镇交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智能交通发展经验,总结县域城镇交通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特色,对基于智能交通技术的县域城镇道路交通管理策略进行研究,提出适用于县域城镇的智能化交通管理策略,能增强县域城镇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的管控能力,使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得到有效改善。
1 智能交通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道路交通规划衔接
目前我国大部分县域城镇尚未对智能交通进行专项规划,或者智能交通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道路交通规划脱节,使得县域城镇的智能交通发展水平层次不齐,交通管理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实际上,在县域城镇智能交通应用过程中,应将智能交通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道路交通规划衔接,在三者之间建立相互反馈机制,进行整合规划和量化分析,使智能交通成为城镇与道路网功能实现的有力支持,保证资源最佳配置。
1.1 智能交通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衔接
城镇总体规划是根据国家对城镇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在区域规划和合理组织区城城镇体系的基础上,按城市自身建设条件和现状特点,确定了城镇的规模和发展方向,明确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土地利用、城镇空间布局等。智能交通与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土地利用、城镇空间布局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交通规划的角度来说,不同的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土地利用、城镇空间布局等决定了交通发生量和交通吸引量,决定了交通分布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智能交通发展潜力。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说,交通的发展改变了城镇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对土地利用和城镇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交通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对智能交通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的协调有着重要影响。
1.2 智能交通规划与道路交通规划衔接
道路交通与智能交通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智能交通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使得道路交通的规划更加注重节约高效。根据城镇道路交通规划,科学预测智能交通问题与需求,制定相应的智能交通规划,使智能交通规划满足城镇道路交通发展的需求,并辅助城镇交通来引导城镇发展。因此,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与智能交通规划相衔接,保证道路交通的安全与畅通。
2 科学、合理设置交通工程基础设施,保障交通安全
2.1 科学设置交通标志
交通标志是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交通参与者传递特定信息,是交通法规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形式,既是“无声的交通警察”,又是“无声的指路员”。它能够为驾驶员提供确切的交通信息,保证车辆安全、畅通、有序地行驶。在城镇道路中存在交通标志、标线缺失严重,设置位置不合理等问题,对交通参与者起不到诱导提示作用,交通安全问题突出。
科学设置交通标志要以完全不熟悉城镇道路及周围环境的交通参与者为服务对象,在县域城镇范围内对交通标志进行总体布局规划,要具有系统性,防止出现信息不足或过载的现象。县城区道路的交通标志设置在时空顺序上考虑布设交通标志的连续性,形成大范围连续性指路标志、一体化的交通诱导标志、停车诱导标志,有效地对城镇内交通流及过境交通进行诱导,合理地控制和均衡交通流分布,提高现有道路的使用率,为驾驶人员安全快速行车及停车提供良好的服务。
对于城镇道路要重点完善交通指路标志和交通安全标志,保证交通标志传递清晰、明确、简洁的信息;对交通管理相对较弱的农村公路,完善指路标志,在农村公路沿线人口聚集点设置易识别的安全标志和提示标志等。
2.2 优化交叉口、路段渠化设计
在现有县域城镇路网建设基础上,优化交叉口和路段的渠化设计。根据实际交通情况合理优化交叉口,如匹配进出口车道、设置左弯待转区、非机动车等候及过街区、行人过街安全岛等,从而减少交叉口冲突点以及非机动车的干扰,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
路段渠化要符合标准规范,并充分考虑路边停车和行人安全,在交通拥堵、路网密度较高的区域内可适当采用单向交通组织方式,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2.3 合理设置交通安全设施
县域城镇道路交通管理需以人为本,从安全和通行角度出发,全面梳理排查城镇道路网交通安全设施,分析安全隐患,优化对策保证行人与车辆的安全出行。
在县城区道路网中要通过科学合理设置交通安全设施来引导出行者规范交通行为,例如在非机动车较多的机非共板路段设置隔离护栏和非机动车,减少机非混行;在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大型商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地点附近设置警示标志、减速带,保证行人安全;在未设信号灯的路口设置路口警示标志;在道路分合流处设置防撞桶等。
对乡镇道路、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中要重视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根据地方交通特点,在交通事故多发点、危险路段增设相应的安全保护设施和提示标志,确保公路行车安全、减轻事故严重程度。
3 推广智能交通管理和执法科技装备应用,规范道路交通秩序
3.1 智能交通管理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城市交通作为支撑城市活力的最主要的基础设施,在城市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近年来, 我国各城市都加大了城市道路的建设力度, 但机动车数量增加的速度远大于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的增加,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普遍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1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事故频发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稳步上升和机动车利用程度的增加(人均出行距离),城市中的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超10 万人,居世界第一。此外,还有大量非致命交通事故。统计数据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人丧身车轮,每1分钟都会有一人因为交通事故而伤残。每年因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
1.2 交通拥挤
汽车数量超过城市道路网的承载力,就会导致交通拥挤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交通拥挤是汽车社会的产物。在人们上下班的高峰期,交通拥挤现象尤为明显。据研究,深圳市仅交通拥挤导致的时间延误损失与空气污染加重导致的损失,2007年全年深圳市区范围内按交通拥挤测算的社会总成本为51.3~64.9亿元人民币,占当年深圳市区地区生产总值(GDP)的1.5~1.9%;按交通拥挤及较拥挤情形测算的社会总成本为103.9~132.5亿元人民币,占当年深圳市区地区生产总值(GDP)的3.0~3.9%。
1.3 交通公害
交通公害主要表现为噪声污染和大气污染。噪声源主要是汽车的喇叭声,它会引起听觉疲劳或听力损伤,严重干扰道路沿线居民的睡眠,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车辆排放的大量CO,HC,NOx,SO2,铅化合物等废气造成严重的城市大气污染,从世界范围来看,排放的氮氧化物的60%,一氧化碳的78%,炭化氢的50%是由于交通运输而引起的,我国目前由交通运输所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中占50%以上。
2 加强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城市土地利用应当通过TOD 进行组织
TOD即以公共交通引导土地开发,它能避免因过度机动化导致的城市布局分散。运送100名乘客,使用公共汽车运客与使用小型轿车运客相比,道路占用长度减少近90 % ,节省油耗约80 % ,排放的CO、HC、NOx分别降低86 %、95 %和90 %左右。因此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我国城市交通堵塞,保障普通市民出行的基本战略。
首先应当从规划层面贯彻公交优先思想,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布局锚固城市客运交通枢纽位置,依据客运换乘枢纽确定轨道交通或快速公交线网,依据公交线路和沿线土地利用确定公共交通站点,优先考虑公交专用道、港湾公交站、路外公交站设置,而后考虑小汽车车道的设置,将高效率运输方式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放到第一位,使居民养成乘公交习惯,将居民出行引导到公共交通。另外目前各大中城市都在建设快速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将能进一步引导站点附近的土地高强度开发。我国应在功能分区基础上,沿轨道交通站点或公共交通站点发展TOD,土地开发与轨道交通建设相互整合,积极鼓励居住、办公和零售开发集中在车站附近,使居民能够方便地利用城铁出行,同时,设计友好的步行环境,将公交系统与完善的行人和自行车设施结合起来,努力营造一个适宜的社区环境。
2.2 研究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以保证道路规划弹性
城市交通规划包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城市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和城市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当前, 许多城市正致力于继续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开发规划及建设, 提出要建成城市快速交通系统,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 但往往较少重视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在制定道路网络规划方案时,均以分析预测为依据,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估计不足,特别是在路网规划中对系统的应变能力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一些过去处于城市边缘的地区,由于这些牵动因素的综合作用,会逐步发展成为衔接老城区核心的发展方向的重要地区。如果对这些区域发展环境因素、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人口的发展论证不足,往往会造成城市用地布局不当,设计标准采用不当,路网规划弹性不够,形成新的交通约束。因此,规划时做好路网的发展战略研究,对道路交通需求进行有效的规划管理,才能为城市道路网系统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2.3 城市道路的环境功能应与交通功能、空间功能并重
城市道路的功能主要有3 个方面, 即交通功能、城市空间功能和环境功能。在传统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 比较重视道路的路网布置、线型设计、车道数确定、路面结构形式等交通功能和城市空间功能,而忽略环境功能。在现代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 应该把城市道路的环境功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均应从城市的环境整体出发, 根据不同区域的要求, 就空间组合、景观风貌、特色建筑、道路横断面组成等进行综合规划设计, 使各构筑物组成的空间轮廓、尺寸比例、色彩线条等相互协调、和谐美观, 以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水平、改进市民生活质量, 给人以舒适、安逸和美的享受, 同时也使城市道路的景观风貌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以满足人们对交通和环境的要求。例如加拿大的道路规划设计建设部门,是以保护道路周围环境为出发点来进行建设,自然森林资源绝不能遭到破坏。
2.4 城市道路断面布置和交叉通组织应以人为本
混合交通为我国城市交通的特点, 在长期的道路规划建设中坚持采用三块板道路断面, 注重车行道规划, 忽视机非分流系统设计, 造成交叉口处冲突点增多以及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相互干扰的被动局面,交叉口也成为路网系统中最为脆弱的瓶颈。
道路断面设计必须考虑步行友好,注重街道景观设计,注意道路绿化配置,注重连续、安全步行系统建设,主次干路必须设置分隔带和行人、自行车过街安全岛,以提高城市道路的宜人氛围,减缓机动车交通带来的噪音、尾气等环境污染,提高道路安全性。平面交叉口的设计最为重要的是保证通过能力与路段通过能力的匹配,这就要求进口必须拓宽,增加进口车道数量( 原则上应达到路段车道数的2倍以上),为此,还必须做好路口的渠化设计及路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包括灯控路口的相位与配时设计) ,增大交叉口空间资源的利用,保障城市道路系统高效运转。
2.5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充分考虑静态交通空间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的规模随之不断扩大,城市交通需求急剧增加,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供需矛盾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瓶颈,这是我国大多数中小城市所共同面临的道路交通问题。如何改善和引导中小城市道路交通健康发展,保证运输安全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当今中小城市的道路现状
经济水平的大幅提高带动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急速上升,私家车的普及加之过度地城市化和工业化使得城市背上了沉重地包袱。并且城市规划、土地滥用与交通规划的严重脱节,导致城市交通状况拥挤不堪,管理混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增长,并陷入恶性循环的圈子。尤其在当今中小城市,机动车辆地增长速度严重超出道路交通所能够承载的能力,并且由于中小城市交通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造成不必要的交通拥堵以及交通事故。
中小城市交通运输状况相对大城市来说情况更为严峻,道路交通网络的使用率和有效利用率都比较低,且道路网构不成完备的系统。由于中小城市主干道的车行道数目根本不一致,这就严重影响整个道路的通行能力和行车速度。对于中小城市来说,道路还没有形成完备的道路网,道路网覆盖密度低,四通八达的主干道较少,多是一些断头路,这就严重影响了道路的畅通与通行速度。此外道路等级不明确,没有合理的功能区划分。由于中小城市道路技术标准低,导致一些道路尤其是交叉路口的人行道过于狭窄或被占做他用,造成人车混行的局面。由于资金不足或是过分的迁就现状,道路坡度、平曲线与道路技术设施根本不符甚至部分道路没有下水道装置,以致暴雨突降,造成交通瘫痪。
对于中小城市来说,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备,不仅公共交通落后并且交通管理相对落后,这不仅制约了交通运输的通达性而且也阻碍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近来,为了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先导作用,引进外资发展经济,都逐渐把城市道路建设作为主要产业来发展。但由于急功近利往往只重视当前的道路畅通而缺乏构建道路网建设的意识,制约了交通道路规划的发展。就整体而言,中小城市居民交通法规意识都不强,尤其近年来由于农村人口大量的涌入城市,造成道路交通拥堵以及发生频繁的交通事故。
二、交通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对人行道的规划不够重视
在当前的道路交通规划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对人行道路的规划转而注重机动车辆道路的规划。目前,对于道路交通规划的过程中,部分中小城市为了追求面子工程肆意的把机动车辆的通行道设置的颇为宽广,以致有些人行道路被占用或是太过狭窄造成人行道拥堵。在规划中还常常出现以下问题,如:红绿灯禁行时间长而通行时间短,这就容易造成路人急于过马路而忽视交通安全。在商业中心天桥的设置间距较大,造成行人擅闯道路进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交通事故。
(二) 缺乏构建道路网的意识
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在规划过程中只是过分的注重当前的效益以及影响,规划中仅仅把当前交通道路的不足作为规划的重点,而对未来道路发展的种种可能几乎完全忽视,在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对未来交通道路的发展未给予重视最终导致交通集束。不能形成较为完备的交通道路网,使得道路管理比较混乱导致过分拥堵。另外,部分中小城市依附于国道或是省道,过境交通对城市内部交通干扰较大,不可避免地造成过境交通对中小城市内部交通的干扰。由于过境交通与市内交通本不能按照同一标准进行规划,因此,在规划道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过境交通与市内交通产生矛盾。
(三)道路质量不符合标准
对于当前一些中小城市来说,部分中小城市在规划交通道路的过程中急于求成,过分追求面子工程,对于质量的把关较为宽松最终导致一些质量不合格的道路出现。这些道路路面质量未能达标,甚至有些道路没有下水道的设置,在暴雨天气往往会形成大面积的积水不仅影响道路的畅通并且会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
道路质量的不合格直接导致交通道路保养难度大且寿命短,频繁的整修道路会加重政府的财政支出,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中小城市道路规划的愿景
城市交通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指标的首要方面。对于政府来讲,畅通的道路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旗帜。交通道路的超负荷是当前中小城市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由于在道路的规划过程中出现较多不容忽视问题,针对本文第二部分出现的问题,以下对交通道路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置以期缓解中小城市道路拥堵的情况。
要从根源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坚持从源头入手。因此,道路规划必须提到首要的位置。确保交通建设能够合理完整的实施,必须先有完整合理的规划。在具体的设计细节上讲,城市交通规划管理要做到合理布局,个性特色鲜明,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城市发展效益、以及市场效益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换句话来说,就是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道路交通规则,只有一个合理完整的规划方案才能在建设的过程中不偏离方向,才能做到全面考虑,各方面协调完善。在具体规划的过程中既要避免个别城市在道路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调整规划布局,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出发,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该城市的交通规划模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一刀切,不断提高对城市发展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进而有效的实现城市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合理的避轻就重,不应该只重视道路规划过程中眼前的利益,应该重视道路规划过程中长远利益的考虑,在规划道路时不应该过度的注重道路的宽广,而应重视道路实施过程中对质量的把关。不应该只看到近期的道路规划而忽视对道路网的建设。
综上所述:合理的道路交通规划是中小城市发展的一剂强心剂,只有拥有完备交通运输网,才会满足中小城市的发展。合理的道路规划,完备的建设体系和高效的管理制度对中小城市建设来说,构建的还不完善,因此,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去完善去探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