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印刷企业价值观

印刷企业价值观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印刷企业价值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印刷企业价值观

篇1

目前,有3大变化正在并将继续影响印刷业的发展。首先是技术的变化。在过去几十年中,技术的发展给印刷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例如网络印刷的出现,改变了印刷企业与客户互动交流的方式;数字印刷的出现,为印刷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未来,这种影响将越来越明显。如果印刷企业不能根据新技术进行相应调整,就会被市场抛弃。

其次是与技术相关联的市场的变化。市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的竞争对手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是否需要做出回应?这些都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过去15年中,诸多小型印刷企业纷纷倒闭,究其原因是行业的集中度大大加强,竞争愈演愈烈,曾经养育他们的市场不断缩小,而这些企业却未根据这些变化调整发展策略。

第三是人的变化,即社会在发生变化。过去8年中,我一直在研究现在的年轻人,我称他们为“Web时代”的人。我用了3年半时间采访了8万名“Web时代”的人,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和价值观,并写了《新的规则》一书。这本书除了描述当前发生的一些变化之外,也介绍了印刷企业该如何与“Web时代”的人互动。这一代人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在中国的数量达2亿,年龄在18~30岁,其购买能力、花钱方式都与老一辈人不同,所以印刷企业必须与他们产生关联,开发针对他们的盈利模式。

那么,面对这些变化,印刷企业该如何在竞争中制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3点入手。

第一,不断进行重新设计,改变工作方式,去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这是一个“四步走”的过程:①将工作过程拆开,一步步进行分析,以了解每一步骤;②评估这些步骤,了解每一步的进展速度和可能取得的效果;③创新,对每一步骤进行变革,以提高效率;④将拆分的步骤进行重新组合。

第二,重新构建,用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事物。每个人都拥有最有价值的资产、不同的视野。例如,一位年轻人刚进入印刷行业,那么,他给印刷行业带来的就是全新的视野,因为他不知道以前是如何做事情的,所以没有一些条条框框扰乱他的思维。

第三,重新定位,即改变与市场互动的方式,适应时代全新的需求。例如,美国一家家族式印刷企业,创立于1956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企业员工人数增长到400人,达到了鼎盛时期。21世纪初,这家企业的经营者意识到企业调整的重要性。于是,他重新更改了企业名称并设计了新标识,同时改变了盈利模式,引进了一些新人才,形成了包括客户服务、销售、生产、运营等各类专家的多元化人才团队,使企业迈上了新的台阶。

在对企业进行重新定位时,我们不妨问自己这样7个问题。①市场要什么,客户(包括潜在客户)真正喜欢什么?②让客户(包括潜在客户)觉得失望、迷惑、沮丧的是什么?③客户(包括潜在客户)不找你印,会找谁印?为什么要找这些公司,而不是找你?④人们如何看待印刷行业以及你的业务和企业?⑤如何能够做到独树一帜?⑥你的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差距在哪里?⑦你的客户(包括潜在客户)未来需要什么?

增值服务和营销增加企业竞争力

Smithers Pira公司印刷行业战略顾问 尼尔?福克纳

和我打交道的公司,其中有一些是非常成功的。他们之所以成功,一是因为他们关注业务的运营情况,尽可能地提高运营效率,发挥设备的最大效能;二是因为他们关注创新,乐于开发新服务和新产品。此外,他们还非常关注客户的业务以及客户希望实现的目标。

据我们调查,印刷企业60%的利润来自于印品,而为客户提供的增值服务,如数据管理等,带来的利润仍较少。但印品的利润率越来越低,赚钱越来越难,所以印刷企业应做好准备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以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也就是说印刷企业不能固步自封地把自己仅仅看作是印刷商,而应成为能够提供印刷的服务供应商。但据我们调查,目前60%的印刷企业不愿意做出调整;仅有7%的印刷企业正在改变业务范围和服务方式,所以这些乐于改变的印刷企业未来一定能够有更多机会在行业中超越其他竞争对手。

此外,对于印刷企业来说,营销也非常重要,但整个印刷行业在此方面却不擅长。印刷企业经常销售一些产品,但从不做营销,例如,在印刷企业的网站上只能看到企业的设备、产品和服务,看不到其他东西。但对客户来说,这远远不够。印刷企业可以推出一些打折措施,这样,下一笔的订单量可能就会加大。

印刷企业经常面临的问题就是留不住客户,怎么办?在此,我介绍一种方法。印刷企业可提供个性化的邮件服务,发邮件给客户,这个邮件既和客户的Email连接,又和客户的网站连接,从而形成三体联动的方式,这样印刷企业的客户留存量可达到50%。

营销计划创造价值

打印与营销沟通领域的独立顾问、TriPartum公司合作顾问 克里斯?马丁

过去,印刷企业和客户的关系非常简单,只是帮助客户印刷活件,而随着印刷渠道越来越多,局面越来越复杂,仅提供印刷服务的印刷企业已经不具有竞争力了。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印刷企业该怎么办?有人说,买新的印刷机,采用新的工作流程,推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这些都是很好的想法。但我认为,应退一步,做计划。

这里的计划是指营销计划。我所说的营销,不是指发邮件、打电话等营销手段,而是能够达到吸引客户再次向你购买,并让客户推荐其他客户向你购买印刷服务的工作。我经常在“5P模式”基础上制作营销计划,即产品(Product)、地点(Place)、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 )以及人(People)。这个模式非常简单,但效果非常好,能使你脱颖而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这样的计划框架下,勾勒出企业的愿景、使命和目标,愿景即未来业务的发展方向;使命即价值观,需要考虑如何处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应建立何种服务文化和业务模式;目标是最难确定的,其必须是可量化的。

印刷企业应专注于某一个具体市场,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市场,积累人脉,提高声望,并借此推出更多的产品。另外,印刷企业也可以利用市场中的区隔,巧妙地规避竞争。在向客户推销产品时,要考虑4点:产品的特点、客户购买你产品的原因、客户的需求、你的产品能够为客户带来何种价值。

与客户建立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

外包印刷服务和印刷采购专家 马修?帕克

印刷企业如何更好地和客户建立关系、传达销售信息十分重要。在此,我给大家介绍3个元素。如果你在销售中掌握了这3大元素,就能和客户建立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能清楚地了解应该什么时候向客户推销产品。

篇2

通印网、改图网、商印网们也许还稚嫩,甚至现在就用“成功”来定义它们,还为时尚早。但对传统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的超越,往往意味着更积极、光明的商业未来。

如果不调整思维,重新审视印刷电子商务,我们将无法在这片新大陆获得更多。要么错过一个时代,要么将机会拱手让人,咽下“被电子商务”的苦涩。

重新构建印刷电商,重新想象印刷与互联网的融合,新的做法其实已经不少,也许因为还没有出现完全的成功者,犹疑和不确定削弱了人们的探索激情。

一些共性问题让先行者们困扰、纠结。

爱恨平台

很多印刷企业都搭建了自己的网站,开展或多或少的电子商务活动。不管网站功能多么完善,不管通过网站实现的销售成绩有多好,它的角色定位始终是这样的—只为自己的业务拓展服务。

而通印网,以及较早上线的“我要印”等网站,想打造的都是垂直化的、针对印刷细分市场的、全国性的电子商务平台。它们想成为印刷业的阿里巴巴,印刷业的淘宝,印刷业的京东……

“平台”级别的印刷电商,不管是全国性的,还是区域化的,其实都不少。慧聪印刷网、百纳·中国印刷网、印贸网、优品联动、珠江印刷网、北京印刷在线……不过,这些平台的搭建者,有综合电商、有传媒公司、有互联网信息技术企业、有印刷行业协会……缺位的反而是印刷企业。

搭建印刷业的垂直电商平台,无疑是格局更宏大的战略选择,可惜实践者们似乎还拿不出太多令人信服的成绩。

平台可建,但平台难建,是以爱恨交加。

看看现有的印刷垂直电商,模式上大家更倾向于照搬阿里巴巴的做法,以“买家+卖家”的形式,对接印刷生产商与印刷采购方的需求,为二者创造交易条件、提供交易场地。

不过,这个模式正被不少业内人士批判,“进一步加剧了印刷低价恶性竞争”。

阿里巴巴式平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流量为王。流量代表着网站的访问量,代表着网站的活跃度和人气,决定着平台的价值,是效益产生的前提。“但在印刷业内,还很难找到做流量的高手,很难找到有谁在花大资本做流量”,有人这样说。

另一个尴尬的事实是,被业内电商人士所效仿的楷模阿里巴巴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私有化退市。马云此举,已经反映出他对阿里巴巴的反思,这个曾经辉煌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业务模式在面临挑战,需要转型和升级。

相比之下,通印网们更倾向于做印刷业的京东,在模式设计上,更注重资源整合和供应链管理,对平台的自主掌控力更强。

先不评判平台模式的优劣,但不管选择、创造哪种平台模式,必须想明白的原则都是“无整合不平台”。印刷垂直电商平台的搭建,命脉就在整合,运用互联网做整合。整合线上印刷需求、整合线下生产资源、整合线下服务资源……整合就是电商平台的幕后功夫。

在印刷垂直电商平台的搭建者中,印刷企业在缺位,这并不是好现象。一个好的搭建者,当然必须具备真正的互联网思维,但他也确实必须得懂印刷,懂这个行业。印刷企业中难道就没有这两者兼备者?

印刷适合做电子商务吗?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伪命题。

最初人们质疑服装电子商务,“衣服怎么能网上买,得试穿啊”。很显然,这种声音现在再也不会有了。

最初刘强东把大家电产品拿到网上卖,人们说,“这可不合适,线下安装和维修没法解决啊”。结果后来,传统的家电零售商们纷纷开始建网上商城。

人们以前说,“把超市开到网上去,不太可行吧。产品太庞杂,供应链管理太复杂”,但现在1号店不正越做越好、前景不错吗?

人们曾笃定,“奢侈品是绝对不能网购的,这么贵重的东西,风险也太大了”,偏偏现在奢侈品垂直电商接连冒出,唯品会还上市了。

……

电商世界里,还真别轻易说不可能,就看怎么学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目前来看,商业印刷类产品最快在网上获得突破。印刷垂直电商平台基本上都把名片、广告宣传单页、产品名册、请柬等产品作为主打,这可能是由商业印刷短平快的特点决定的。

书刊印刷、包装印刷电子商务的推进还不是很顺利。有印刷经理人说得非常直白,“包装印刷市场,关系户太多了,靠人脉做生意,传统营销渠道很难撼动。至于书刊印刷,举个例子,很多国有企事业单位客户被‘伺候’惯了,也很难主动适应网上操作和交易”。

刚刚讨论的种种,都还局限在传统印刷范畴,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印刷正在拓宽印刷电商平台的空间。就拿书刊按需印刷来说,它的最高经营业态和模式是必定要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大家可拿美国的Lightning Source(闪电速印)公司作比照。另外,还在培育中的个性定制印刷市场,前瞻者们正利用网站抢占山头。这个话题,我们稍后再辟文另表。

数字印刷技术与互联网业态的融合,也许会推动印刷垂直电商从目前的B2B为主导,走向B2B与B2C并存,也将使印刷企业学会面向另一个广泛的客户群体—个人消费者。

“互联网”在寻找“印刷”

做印刷电商,是非常劳心力的活儿,要处理的细节很多。

建不建平台?建什么样的平台?卖什么样的产品?

线上的问题处理好了还不算完,线下的问题可能更头痛。

印刷生产要不要自己做?如果想轻资产,怎么借力,怎么整合配套资源?怎么管控产品质量?

线上交易脱离不了线下服务的支持。线下服务是成本中心,怎么样更低成本地构建线下服务模式?怎么掌控服务渠道,怎么既达到服务目的、黏住客户,又防止跳单、平台被架空的情况发生?

……

这一期特别报道,是一组寻找问题的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还没有被找到。包括我们拎出来的三个案例,你也可以批判,它们也许只如烟花般璀璨,这绝不是任何人希望看到的。我们来探讨做印刷电商新的方式,来探讨印刷与互联网融合新的可能,这些都非常难,短期内可能无法获得盈利回报,但幸运的是,我们其实正悄然立于互联网新发展时期的机遇当口。

从小的方面讲,中国电子商务经过十余年发展后,深耕细分行业市场的垂直电子商务正在显露商业前景,印刷行业没有理由不萌动。

从大的方向讲,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正在从虚拟互联网向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实体行业结合发展过渡。

篇3

【作者简介】伍少金,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8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144-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印刷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起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印刷企业逐渐步入微利时代。中小印刷企业在这样的形势和情况下,必须进行很好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才能不断挖掘和开拓企业发展潜在的利润空间。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当前我国中小印刷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成本管理意识薄弱。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较差

长期以来,中小印刷企业由于管理粗放,企业凝聚力较低。作为一线服务者的员工普遍认为,自己只是生产者,成本控制是少数人的事情,只有领导或财务部门才应该负责管理企业的成本和效益。而与其他部门、人员无关。因此,一线员工对于如何进行成本控制等问题的关注程度不高。对产品的成本控制漠不关心。如一些生产操作人员由于没有成本观念,印刷所用的主、辅材料随处乱扔,消耗严重超标,重印或补印现象严重,致使生产成本增加,产品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就会极大地导致浪费现象严重,管理成本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成本控制如果脱离一线的生产员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就是一句空话;如果不能实现全员性的参与,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采购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

物料采购是中小印刷企业资金循环的第一阶段,也是关键一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加上客观技术的限制,采购已经日渐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又一途径,通过降低采购成本来实现利润的增加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需要看到的是。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印刷企业在原材料的采购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制度还不健全,有的企业为了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将原材料的采购、管理等工作都让一个人来负责,这就很容易造成监管上的真空地带,无形中增加了印刷企业的采购成本。

(三)存货管理不科学,无健全的、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首先,我国许多中小印刷企业的经营管理还很不科学,很不完善,还停留在家族经营的粗放型管理层次上,并没有对企业库存的管理给予足够的认识。由于企业人员较少。仓库保管员往往还要负责原材料的采购和验收。由于缺乏权限的相互制约,出库随意、接触存货人员授权不明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印刷企业使用的纸张自身的一些特点,对存放地点和条件都有明确的要求和限制,这样就造成仓管员在管理上的不便。一旦出现纸张短缺,也无从分清责任。此外,很多中小印刷企业由于管理水平低,对存货的核算没有采用永续盘存制,而是采用实地盘存制来确定期末财产物资的结存数量,这样就容易存在巨大的隐患和问题。因为采取实地盘存制就无法随时掌握库存原材料的具体情况。极易出现超量采购原材料、过一多占用采购资金的情况,或者出现由于库存原材料不足。进而影响生产的情况。而且由于实地盘存制的管理方式比较粗放,对库存原材料的发放、毁损、失窃等情况,在公司账面上都没有相应的反映和记录,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发货的实际数量与账面上记录数量不符的情况,给原材料管理的检查监督带来极大的不便,更容易掩盖存货流失的主要原因。

(四)人才流失严重,员工流动成本过高

所谓员工流动成本,是指由于员工自愿(主要指辞职)或非自愿(主要指被解雇)终止与企业雇用关系,以及企业为替换该员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直接(有形)和间接(无形-)的费用。用公式表示:员工流动成本=离职成本+岗位空缺成本+替换成本+培训成本+损失的生产成本一节省的成本。对企业的发展壮大而言,维持一定的员工流动率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员工流失率过高,不仅会对企业的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大大地降低劳动生产率,而且会给企业造成巨额的成本损失。中小印刷企业由于规模小及资金有限,往往将厂房设在地处偏远的地方,再加上工资待遇较低、员工福利差、管理粗放、员工发展空间不大等原因,人才流失严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会大大地延缓企业生产、销售和经营,给企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根据美国管理学会公布的对员工流动成本的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在计算中将所有的流动因素都计算在内的话,那么,员工流动总成本将是离职员工年收入的130%,而管理和销售岗位员工的流动成本高达离职员工全年薪酬的200%~250%,重要岗位和高层人才的流失,相应的流动成本也会越高。

(五)安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工伤风险管理成本意识

印刷业是一个安全隐患较多的行业,车间内的印刷设备、油墨、纸张、锋利的切刀、稀释剂等都是印刷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然而需要看到的是,目前部分中小印刷企业对安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安全生产的意识不强,对于安全生产的关注还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深入生产的各个环节。有的中小印刷企业安全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搞宣传、开会议、发文件等简单形式上。对于安全生产的各种督促检查,也往往一带而过,走马观花,并没有从关心职工生命安全的角度出发,没有真正充分考虑到从职工的切身利益来开展安全教育和督促检查,这就导致职工在安全生产认识上存在真空。而且,由于用工制度的不规范,很多中小印刷企业没有缴纳工伤保险,甚至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存在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对生产安全成本的支出少之又少。因此,职工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企业赔付职工的赔偿金数额较大,就会使企业的风险管理成本进一步增加。

二、完善中小印刷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一)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成本意识。将成本控制的范围扩展到整个企业

成本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如果每个员工都能深入树立低成本的理念,那么低成本的行为也就会无处不在,从而为企业带来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更大的成本优势。反之,如果只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存在,将会使成本管理难以落到实处,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所以,中小印刷企业必须将成本意识融入到企业的理念中去,融入到企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当中,不断强化企业经营的成本意识。摒弃传统的成本观念,树立新的成本观念,进一步强化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控制。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要建立起控制成本的制度体系,通过完善的制度来堵塞成本管理的漏洞,使其更加规范化、目标化。第二。要不断加强成本的管理创新。激励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员工的成本思想,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企业要大力开展加强成本控制必要性的宣传教育,鼓励员工将精力放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活动上,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三,通过ERP系统建立标准成本体系,对各项成本细致分解,直接落实到每一个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作为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考核目标和业绩评估尺度。要大力奖励那些出色完成预算指标的部门,而对于没有完成成本预算指标的部门也要相应严格处罚。同时,也可以将日常考核与年度奖金发放紧密结合起来,将考核内容作为奖金发放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考核中对于不合理的预算指标,要予以分析,并在今后的预算中及时修正。

(二)建立、健全采购制度,全力做好采购成本的控制

1.要建立健全采购环节的各项制度。要健全和完善企业的采购环节,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来规范企业的采购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明晰部门之间责任,更能预防采购人员的中饱私囊。因此,企业要对采购过程进行明确的规定。建立明确的制度。对原料的采购与管理和付款分开管理。不得由一个部门同时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要定期对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相关人员进行岗位交流。让采购环节与付款环节相分离。要坚决做到以下方面:原料的采购、验收和保管工作必须分开管理;采购询价人员不得负责供应商的选择;采购合同的签订、谈判等职务应该与合同的审核、复核职务相分离;采购、验收及仓库保管人员不得担任会计核算工作;付款审核与执行人员不能同时负责询价和选择供应商业务;付款执行和记录岗位要分离;账款的登记人员要与出纳人员相分离。

2.选择、培养合格的采购员。在企业中,采购是生产经营的基础和前提,从小的方面讲,关系到生产的成本,大则关系到企业的脉命。这就要求企业的采购人员具备较高能力素质,如此才能保证原材料采购的高标准、高质量。更能获取更加合理的采购价格,以控制企业的成本。而要求采购人员具备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熟悉印刷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销售情况,熟悉和掌握市场行情,保证采购信息渠道畅通,按“质优、价廉”的原则,多做调查研究,择优采购。

(2)能准确预测原材料未来的走向趋势,尤其针对那些生产急需的和比较贵重的原材料。要不断跟踪原材料的市场变化,科学理性地选择采购方法,保证能够从供货商那里获取价格合理的原材料,让采购环节在企业生产中真正发挥作用。

(3)与其他部门的沟通能力,加大与验收、保管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及时了解库存动态。

(4)有较强的讨价还价的谈判能力及判断和决策能力。

(5)诚实可靠和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采购管理制度。坚决与不正之风作斗争。

3.加强财务部门的监督力度。财务部门应加强对采购资金的管理,严格审查各部门的设备、物资采购计划和企业日常开支计划及采购物资价格的合理性,在审查手续凭证是否齐全的同时,更要严格审查计划是否超出预算范围,要严格审核物品领取和使用环节,凡是不符合管理制度的,财务部门有权不予报销。以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4.要不断健全价格评价体系。坚决执行采购从业人员的工作业绩奖惩制度。采购重点原材料的时候。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定期定出标准采购价格。要设立各部门广泛参与的价格评价组,定期不定期地对供应价格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审核。对已经审核过,且已经归档的价格信息。要严格进行重新评价和更新,重点奖励那些保质保量完成降低采购成本任务的人员。惩罚那些没有完成采购成本下降任务的人员,并进一步帮助其分析原因,避免同样的情况继续发生。

(三)加强企业存货管理

中小印刷企业要想获取更多的利润,以最小的投资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出受益,就必须在降低企业的存货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高度重视存货管理工作,并及时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确保能够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企业的存货管理全过程。

1.完善内部控制,做好岗位分工控制。首先。企业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立足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库存管理制度,健全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让不相容岗位之间实现完全的职权分离和制约监督的机制。比如单位货物采购、储存和使用人员与存货账务记录人员的职务相分离;单位产成品验收与产品制造部门相互独立;其次,要明确原材料存储的业务流程,详细规定原材料的采购、检验、入库、库存、保管、取用等相关处置环节详细的控制规程,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凭证保管。

2,要建立利于原材料采购管理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要立足公司实际和对原材料的实际需求,打造使用性强的原材料信息管理系统,按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对存货进行及时、准确和完整的核算,通过对存货信息的实时、动态了解,进一步提高存货运营的效率和质量。

3,加强保管和仓储管理。首先,要严格按照销售生产需求和企业资金的流动情况合理制定仓储计划,科学理性地估算库存存量的结构和数量。其次,加强日常管理,要坚决避免无关人员与存货进行接触。再次。要完善健全原材料库存的日常保管和安全措施。最后,建立存货盘点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安排专人对存货情况进行盘点,根据盘点结果编制盘点报告。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处理。

(四)树立人本管理思想,建立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降低员工流动成本

如果员工的流动率不断提高,企业付出的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如何有效地控制企业员工的流动率,中小印刷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建立企业内部的后备技术人员和干部人员储备库。防止由于某一员工的离职而造成生产效率降低。

2.将竞争机制引入到薪酬管理之中。要充分发挥薪酬制度对于员工工作激情的激发作用,更要兼顾薪酬奖惩制度的公平;对于业务骨干或高层管理人员,要给予支付高薪的待遇。通过科学的薪酬管理。有效地留住企业的核心人才。

3.建立公平的绩效考评制度。要不断地建立健全公正的绩效考评制度,将考评结果作为员工奖惩、升降的主要依据,进一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4.树立人本管理思想,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要想降低员工流动成本最好的方法就是没有员工离职,要员工一直为企业服务就一定要使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就是降低离职成本的有效手段。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员工,不论职位高低都要尊重他们。在处理员工的问题时,要公平对待。经常与员工沟通,帮助员工解决工作、生活存在的困难,尊重员工的人格、利益,关心员工的安全和健康,真诚地为员工服务,为员工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赢得员工的认可,这样员工才会主动真诚地为企业干好工作,才能发挥他们的才智,安心为企业及顾客服务。

5.建设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是否拥有独特的企业文化。是检验一个企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由于中小印刷企业的特殊性,企业文化管理更为需要。因此,中小印刷企业应该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日常管理中,用企业的经营目标、价值观及企业精神等去引导、教育员工。以实际行动赢得员工的信任与支持,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在企业内部形成上下同心、目标一致、行动同步的良好局面。

(五)强化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工伤风险管理成本

篇4

百事淘宝到底想做什么?这个一站式囊括了网购、社交、分享、创新等多项功能的平台,想成为年轻人在虚拟世界里的终极目的地,满足他们生活中的各种渴望。借用百事淘宝的官方标签,要打造“国内首个年轻人的专属创意生活平台”。而我们在百事淘宝的系列动作中,读出了更实质的商业信号:百事的“生意场”要有所扩展,用快速消费品推动耐用消费品销售,起码是百事淘宝商业模式中现阶段的一个核心价值。

网络平台搭建好了,如何吸引年轻人到网上来?百事这家饮料巨头有自己的独门秘器——瓶盖。数以几十亿计的百事可乐瓶盖上可以打印串码,这些串码最多可以一码三用,在“购物天地”、“美食天堂”、“玩乐空间”里兑换商品。小小瓶盖作为流量入口,大量吸引年轻人上网体验,百事淘宝也因之被人们称为“瓶盖电商”。

百事新战事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战略布局,在这个精心布局中,有几个关键词值得我们思考:

其一,品牌。百事淘宝是新型的网络营销平台,但试问一句,其背后的百事公司在卖什么?显然,不是饮品,而是品牌。目前的四大业务板块,很快就要拓展到的七大业务板块,凭什么吸引年轻人到网上来?是百事品牌的号召力。这一点,百事对自己的认知非常清楚。经营品牌而不是经营饮品,百事的未来发展空间自会有根本的不同。

其二,平台。百事淘宝的平台标签既不是商品也不是服务,而是价值观——要成为年轻人的创意生活符号。百事能高屋建瓴,从价值观层面拉起平台整合的大旗。但我们不免延伸思考,平台是否只是品牌企业的特权?在细分产业方向、在前沿产业领域、在产业边界的模糊地带、在区域市场,有没有中小企业做平台的机会?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71-02

中国正在由印刷大国向印刷强国转型,整个行业人才紧缺,尤其是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才备受企业青睐。但是,很多高职印刷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上学期间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导致就业时错过了许多印刷行业的就业机会。印刷企业也因为招不到优秀的专业人才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这种趋势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整个印刷行业的发展,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本文根据印刷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提出了学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三管齐下”的方法以提高高职印刷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 学校方面

1.做好专业宣传

印刷工业是一个传统的都市型工业,属于科技型的技术性行业,高职院校在近几年才开始陆续开设印刷专业。很多家长和学生对这个专业不甚了解,自愿报考本专业的人相对较少,而调剂生往往学习积极性不高。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杂志、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介宣传优势,兼顾宣传单、海报、横幅等传统宣传方式,让家长和学生更好地了解印刷行业的前景、发展动态、就业情况、专业特色、专业课程设置等。

2.加大资金投入

印刷专业本身是一个实际训练为主的专业,而相关设备较贵,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印刷设备的投资上有所欠缺,导致实际训练课不能正常开展。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实际训练设备及材料,优化校内实际训练环境,保证实际训练课程的顺利进行。

3.优化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突出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印刷专业是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因此在考核学生过程中要突出技能所占的比例,而不能过分强调理论知识。

4.推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真正做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适应岗位需求,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因此,学校应大力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就业导向等方面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促进校企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 辅导员方面

1.注重入学教育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都是90后,他们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便利的网络环境。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将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用在了网络和手机上,成了一系列的“手机控”、“微信控”、“微博控”等。因而入学初,辅导员要让学生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心理辅导

辅导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在性格、兴趣和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如教师可以采用面对面、飞信、微信、QQ等多种情感交流方式,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3.组织社团活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适应社会的发展,辅导员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加入社团活动。不定期举行兴趣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充分展现自我,找到自信心。通过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交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三 专业教师方面

1.注重师德师风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专业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高等教育学》、《大学心理学》和《教师伦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爱心、耐心和细心。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强调技能突出的原则,专业教师每隔两三年要在印刷相关企业锻炼数月,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做一名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

3.关注行业发展

随着中国印刷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印刷相关知识也更新得比较快。因此,高职院校印刷专业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掌握印刷行业的发展动态。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专业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竞赛,听取名师讲座,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参加各种培训,提升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教研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法、现场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视频课件、多媒体、实物展台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由“要我学”变“我要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关注并重视印刷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印刷专业的学习兴趣,为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印刷人才奠定基础。只有学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三管齐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印刷人”。

参考文献

篇6

伴随着印刷包装企业的不断创新发展,数码印刷、印后工艺机械自动化已成为主流趋势,更高的生产效率、更快的交货安排以及更合理的资源整合日益成为衡量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标准。只有提供更稳定的品质保证,才能使企业在稳定的基础上,开拓更有价值的客户。这时,一种能满足多种表面处理、具备各种上胶方式、适应各种机型的高速粘合机专用快干型环保水胶能够帮助目标客户实现和达成目标。

“特力奥”MA-768胶水便是这样的产品。它具有如下优势。

1. 多——多面手,价值更高

MA-768胶水的适用性非常广。首先,在机型方面,适合包括博斯特、财顺、有恒等在内的多种机型,小的如财顺450,大的如博斯特美龙110。其次,适合诸如碟涂、喷涂等多种上胶方式。再次,适合直线、勾边、异形等多种盒型。最后,适合包括水油、UV、PP膜、金银卡纸在内的多种表处理,能够在保证表面张力36达因值的基础上,对多种表面处理完成破坏纸纤维95%的目标,为进一步的“快”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快,粘不好,是浪费,又快又好才是利润。

此外,MA-768胶水能够提高机器的使用频率,从而为生产计划提供多种选择、为产品换线节约时间、为资源整合提供帮助、为降低胶水混用及错用提供保障。例如,一台机器上午被安排生产两种盒型,计划2小时完成一种,随后用30~45分钟的时间清洗胶杯、更换胶杯、调试机械,然后再生产第2种盒型;但如果使用MA-768胶水,这一过程可节约时间达45分钟左右并减少约一公斤的胶水使用量。

2. 快——效率就是金钱

市场上,一些企业为保证老客户和大客户的交期,不敢贸然接小单、急单和插单,这种行为最终导致利润的流失。相反,前不久,某印刷企业在一次高层去台湾数码印刷企业参观时发现,这家以个人、家庭和企业定制相册为主的公司,从网上和门店接单,少则一两本,多则几百本;成本仅有几十元的产品,价格可达几百元,利润高达200%~300%。由此可见,快,可以提高机器的使用效率;快,加强了订单的处理速度,为企业的发展赢得了空间和时间。因此,胶水的“快”具有决定性作用。

MA-768胶水作为快干型胶水,能够以320米/分钟机速生产,生产过程中不飞胶,从而提高了机器的生产效率,压缩了交货时间。

3. 省——绿色环保,节能省钱

MA-768胶水结构细腻、固含量高、初粘快,比市场上其他采用EVA体系的胶水的使用量节约30%,每天在清洗胶杯上面节约的胶水接近4公斤。

凭借完美的品质保证,东莞冠力在开胶、粘芯、老化测试等方面保持零投诉。这一点被公司视为利润的最大来源;而由此带来的品牌效应及良好的市场反应,更是金钱所不能衡量的。

为品牌客户创造价值

东莞冠力服务的客户是世界500强或者国际知名品牌(如苹果、微软、宝洁等公司)。这些客户在商业中具有非常高的影响力,并拥有许多忠诚的消费追随者。一个精致唯美的外包装因胶水开胶而带来瑕疵,进而产生的在消费者面前的负面影响与品牌形象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在某些方面,一款优质的胶水对客户的品牌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如果这些品牌商的外包装选择了东莞冠力的产品,便使东莞冠力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了客户的全球化市场当中。东莞冠力深知多方共赢的重要性,MA-768胶水的稳定表现,能够更好地维护客户的品牌价值与完美的品质保证,并争取到目标客户,获得稳定订单。

为合作伙伴创造升值空间

东莞冠力的合作伙伴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还包括工程、生产等多方面从业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对包装工艺非常了解,但对于胶水的性能仍处于“辅料和粘合”的认识上,对于如何利用胶水提升产品的工艺品质、提升样品的竞争力等方面的了解并不全面。东莞冠力结合胶水特点,不仅在工艺和操作方面与客户充分沟通,加深技术人员对产品的了解,同时在硬件方面提供帮助,最终助其完成理想的作品。这样,技术工程人员就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产生质的变化,为公司发展提供生命力。

此外,对于品质和采购等部门的合作伙伴而言,东莞冠力同样为其创造了升值空间。公司为这些客户解决了实际困扰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使生产人员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报酬。

篇7

深刻认识肩负的历史责任,找准新闻出版工作为中心服务、为大局服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舆论推动作用、精神激励作用、文化支撑作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为深入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推进富民强区进程。

一要主动作为,唱响主旋律。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同学习宣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与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紧密结合。发挥行业优势,组织主要书报刊和重点网站围绕党的十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自治区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开展深度宣传报道,在全区上下形成主旋律高扬、多媒体共振的舆论氛围和学习热潮。切实加强正面宣传,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巩固发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广泛凝聚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正能量。

二要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为先。要充分发挥新闻出版传承弘扬思想文化、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提高素质、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坚持“二为”方向、坚持“三贴近”。把坚持正确导向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努力增加新闻出版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牢牢掌握新闻出版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加强出版选题和网络出版审核,从源头上把好导向关。依法做好监管,牢牢掌握网络舆论工作主动权。加强舆情趋势预测分析,做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难点问题的舆论引导,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环境。

三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弘扬方面,新闻出版行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贯穿、体现到新闻出版产品创作、生产、流通全过程,推出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民族、时代精神,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优秀出版物。积极创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环境,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第二,推进规范管理,促进行业繁荣,壮大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在社会思想舆论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下,新闻出版工作要强化阵地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规范管理,加快发展。

一要积极维护良好市场秩序。持续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建立完善综合协调、信息预警、联合封堵、案件查办等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封堵各类有害出版物、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传播有害信息等专项行动,净化出版物市场。加强版权保护,以全国统一规范作品登记为契机,大幅度提高我区作品登记数量,逐步建立完善版权贸易、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

二要推进行业管理规范与创新。扎实推进新闻出版管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建设,提高管理效能。继续开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试点工作,规范完善新闻出版系统行政处罚标准设置。建立健全书报刊出版单位全流程、各环节导向保障机制和互联网出版单位自我约束、自我审查机制,加强出版物监管。加强审读工作,把好出版物质量关。以整治印刷企业超范围经营为重点,加强印刷企业五项制度管理,规范印刷复制业秩序。建立健全违纪违规出版物警示制度,继续开展对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的查处整治工作。

三要统筹抓好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发展。新闻出版业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和产业属性,要大力繁荣新闻出版事业、发展新闻出版产业,扩大我区新闻出版业规模和影响,推介优秀出版物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要抓规划、抓项目,着眼于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促发展,已完成转制的企业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资本运行机制,打造市场主体。继续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机制改革,激发内部发展活力,提高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三,坚持为民服务,加强惠民工程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新闻出版发展成果。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党的十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加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便利化,引导全区各族人民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上来。

一要多出精品。我区出版资源丰富,要多出精品、快出精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读书看报的阅读需求,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要认真实施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和内蒙古历史文化经典文库出版工程,收集、挖掘、抢救、整理、编辑、出版一批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精品力作。各书报刊社要坚持“走转改”,加强选题策划,提高出版物内容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和印刷质量,组织出版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俱佳的优秀作品和优秀出版物。

篇8

其实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真诚首先是一种集体意识。在业内不俗的劲嘉是一群从贵州山沟里跑出来的人筚路蓝缕,到深圳创办的企业。1997年时,他们起步;十年后,2007年,企业在深圳证交所中小板上市。他们甚至比相信自己的眼泪与汗水更相信市场,他们一干人马真诚的付出,汇成了企业超常发展的强劲动力。

比如该公司董事长乔鲁豫就是一位实干、低调、踏实面对事业与人生的企业家。记得他们公司举行上市庆典那天,给嘉宾发放的礼品资料不是时下流行的介绍企业业绩的宣传品,而是一本关于健康的小册子――《鲁豫有心》。原来乔鲁豫刚做了一次心脏方面的手术,面对企业成功上市与生命的窄门,他得出了一些意味甚深的感悟。他把这些感悟写出来送给同事、同仁、朋友,那感人的话语,给公司上市这一事件,注入了生命与人文这些意义更重大的东西,给人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

又比如该企业的员工陈丹怀,这名草根员工在现代职场中所表现出来的真诚,揭示了企业结构内部更深层面里的一种澎湃动力。

陈丹怀来自与贵州交界的大山之中的广西南丹县,而南丹县恰恰曾是中国最著名的一个矿难发生地。生活的经历与启示,淬炼了陈丹怀的个人智慧,他选择把自己人生发展与经过自己比选的企业“捆绑”在一起的策略。他的那种来自草根的奉献,成了企业可资依靠的资源;企业给他的回馈,使他在大都市的一角得以生息。

市场条件充沛、产权清晰下的现代企业,只用十年就造就了一个乔鲁豫这样的企业家,但还会不会造就与产生“鞍钢宪法”历史条件下孟泰那样的人?抑或孟泰那样的人,在今天这种现代企业制度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处境与生存状态?这似乎是转型国家在转型期中的一个涉及人的价值观与生存状态的大问题。我们看到此间农村青年陈丹怀,用他13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在他的岗位“投入地爱一次”,标志性的事件是他工作中的小发明。他所表现出的一种日思夜想想把“魂”交给企业的状态,诠释了当今中国城市化浪潮中,一个农民工的“深圳梦”。在一个团队中,他选择了个人角色与行为的准确定位,经历了一个曾经交付过“搜寻成本”的农民工从打工到爱岗敬业的升华。当然作为一个团队没有一种尊重真诚和创新的意识与制度安排,“钢铁也是不可能在这里炼成的”。

篇9

(一)文化产品(服务)

消费的经济学分析对于文化产品(服务)的消费,可以从两个视角分析。一种是从不同内容文化产品(服务)的无差异曲线分析(如图1)。这条曲线与传统的消费者无差异曲线一样,传统文化产品(服务)与新兴文化产品(服务)相互替代,且替代率递减(表现为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意思很明显,理性的消费者既要消费传统内容的文化产品(服务),又要消费现代内容的文化产品(服务),而且由于预算的约束,要增加一种文化产品(服务)的消费,就必须放弃另一种消费,前一种文化产品(服务)替代后一种文化产品(服务)的能力也会下降———这表明对于不同内容的文化产品(服务),大多数消费者想同时消费传统的和新兴的,而不愿走极端(只消费某一种)。这样,如果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下降,消费者的预算线发生变化(如图1),则消费者均衡也会发生改变(从A点变为A'点),于是人们会消费更多的新兴文化产品(服务),而维持或减少传统的文化产品(服务)的消费(图中表示的是维持状态)。另一种是从同一内容但不同形式的文化产品(服务)无差异曲线分析(如图2)。所谓同一内容不同形式,是指两种文化产品(服务),实质内容一样,就是呈现(欣赏)的形式不一样。研究后会发现,这种消费曲线与一般的消费无差异曲线不同,它更像是通常形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它凹向原点,意即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文化产品(服务)的价格更低,消费更为便利。当消费者增加新兴形式的文化产品(服务)消费时,他们愿意(也可以)放弃更多的传统形式的文化产品(服务)。同样,当科技创新发生后,消费者均衡也会发生改变(从B点变为B'点),于是人们愿意消费更多的新兴文化产品(服务),而大度减少传统形式的文化产品(服务)的消费。上文分析了文化产业的消费,就文化产业的生产来说,该产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也有其特殊性。一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凹向原点,因为随着要素生产率的递减,社会增加一种产品的生产,必须要放弃更多的另一种商品的生产。然而,文化产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却凸向原点(如图3)。这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因为其网络效应以及近乎零边际成本的特点,其生产成本越来越低,这使得生产者增加等量的新兴文化产品(服务),可以放弃更多的传统文化产品(服务)———这实际上也是新兴文化产业低资源消耗特点的重要表现。凸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整个社会耗尽现有资源生产出来的传统的和新兴的文化产品(服务)的可能组合。一般来说,在科技创新之前的一个时期内,消费者总是偏向消费社会既有的文化产品(服务),因此,整个社会也会生产较多的传统文化产品(服务),如C点。当科技创新后,文化产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外移;同时,文化产业的生产者均衡以及消费者均衡都会发生变化。生产者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可以供给更多廉价的新兴文化产品(服务),而消费者也会因为廉价、便利等因素更多地偏好新兴文化产品(服务)。这样,整个社会的产出均衡将从C点移动到C'点。这意味着,现在整个社会将生产(从而消费)这样一种组合:更多的新兴文化产品(服务)和更少的传统文化产品(服务)。这种均衡的变化也说明,文化一旦嫁接上科技,那么,一般总是有利于融合了科技因素的新兴文化产业。这对传统文化产业的生存发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科技创新冲击文化产业的一般过程

科技创新是如何冲击文化产业的?其一般过程大致如下:科技创新先是更新了技术手段,同时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部分先行者(企业家)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运用新思维、新模式把科技手段和文化内容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并逐步发展成新的文化产业。此时,传统文化产业并没有感到生存危机,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及时更新内容和手段———因为此时新兴文化产业还比较弱小,只有部分消费者转向新文化产品(服务)。然而,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日臻成熟,其成本大幅降低,便利性迅速提高,消费者开始大规模转向新兴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终于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开始出现衰退,一步一步走向危机。到此,终于有部分传统文化产业的企业家开始危中求变,借助各种资源创新发展方式,实现置死地而后生。上述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冲击—危机—调整—适应—繁荣—再冲击—再调整———再繁荣”的不断循环往复的发展路径(见图4)。在科技创新冲击文化产业过程中,新兴文化产业源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它的冲击力在于其产品(服务)的低成本、高质量、多功能、便利性和快捷化等,其根源在于科技改变了文化产品(服务)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使之呈现出新的特性,从而更加适合人们的消费心理或消费体验,提升了人们的消费品质。而传统文化产业,则或嫁接新科技因素,或深化内容,或创新商业模式,或上述手段兼而有之———它的适应性在于其产品(服务),经过嫁接或创新后,同样能使消费者感觉到亲近性、体验性等较高的消费品质,其根源在于生产经营主体秉持开放、互鉴、创新的生产经营观,化解了科技创新对于本产业的巨大冲击。当然,新兴文化产业并非永远是新的。正如本节一开始就说,一些科技型文化产业发展一段时期后,也会成为传统文化产业(在下一次科技创新来临之前)。所以,也会面临再次调整、创新的课题。因此,文化产业的科技适应力,不仅是传统文化产业应该具备的,而且也是新兴文化产业必须具备的。在科技创新冲击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环节值得关注:一是一些先行者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率先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凭借自身产品(服务)的优点开始吸引消费者。这是科技创新冲击文化产业的初始阶段。二是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者未能及时更新发展观念,调整自身的商业模式,导致消费者一批批流失(接下来,有更多的投资者进入新兴文化产业,一些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者也开始放弃传统文化产业,开始涉足新兴文化产业)。这是科技创新冲击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具体过程见图5。在上述两个阶段中,科技创新的冲击一般在初始阶段力度较小,而后呈现加速趋势。所以,能否在初始阶段就引起高度重视,抓住这个冲击由小到大的时间差,是传统文化产业能否获得新生的关键环节之一。

(三)科技创新冲击下文化产业的科技适应力模型

如上所述,无论是新兴文化产业,还是传统文化产业,面对科技创新的冲击,都必须具有相当的科技适应力。这种(科技创新冲击下的)适应力,既包括主动的适应,也包括被动的适应。主动的适应力,是指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者,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主动地学习现代科技,时刻跟踪科技创新、特别是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科技创新动态,及时整合各方资源,创造新兴文化产品(服务)以满足社会的消费需求。被动的适应力,是指部分文化生产经营者,在本行业受到科技创新(从而新兴文化产业)冲击而显现生存发展危机后,被迫进行调整,借助各种手段谋求起死回生(这一结果尚是不确定的)。新兴文化产业一般表现出更多的主动适应力,而传统文化产业往往表现出较多的被动适应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必须具备更多的主动适应力而不是被动适应力。因为主动适应往往会抢占先机,获得先行者优势和市场垄断地位,被动适应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分得一定的市场份额,甚至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当然,主动适应、先行一步,不代表步步适应、永远领先;被动适应、落后一步,也不代表步步不适应、永远落后;被动适应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但必须创造条件才能把这种潜在的优势变成现实的优势。无论是哪种适应力,都包括观念的适应力、手段的适应力和机制的适应力。其中,手段的适应力又包括(文化的)内容适应力,形式适应力和模式适应力(本文把它们概括为科技创新冲击下的“文化产业科技适应力模型”,见图6)。所谓观念的适应力,就是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开放、创新、协作、互鉴、整合的理念;文化市场的监管者,要树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监管理念,保证各类文化产业主体公平竞争,文化资源无障碍流动,文化产品(服务)价格由文化市场自由决定。手段的适应力,包括内容、形式和模式的适应力。所谓内容的适应力,是指文化产品(服务)的内涵必须不断更新,精益求精,紧贴消费者的需求实际,既传承古典的精华,又融入现代的元素,不断提升人类的文化素质和人文品质等。形式的适应力是指文化产品(服务)的呈现形式或载体,也要贴近消费者的需求,根据不同消费群体供给不同形式的产品(服务)。在当今,要更多地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向消费者呈现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化产品(服务)。模式的适应力是指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者要注意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整合各种商业资源,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打造或参与更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价值链,以更低的成本、更便利的渠道,更好地衔接各类文化主体,更及时地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和水平的文化产品(服务),实现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机制的适应力———这里的机制既包括文化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机制,也包括文化市场的运行机制(如价格机制、投融资机制、监管机制等)。无论哪种机制,都要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范:生产经营者自主决策,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监管者保证文化市场公平规范有序地运行等等。各种适应力中,观念的适应力、机制的适应力都是文化产业主体视角的适应力;内容的适应力是文化产业客体视角的适应力;而形式适应力和模式适应力都是文化产业媒介视角的适应力。就作用来说,观念的适应力是根本,手段的适应力是工具,而机制的适应力则是维系文化产业各类主体和谐关系、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保证。简要总结一下文化产业科技适应力分析框架的基本观点:无论是新兴文化产业,还是传统文化产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适应力;为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尽可能地从被动适应力提升为主动适应力;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适应力,需要从观念、手段、机制等诸方面入手,需要在文化内容、形式、模式等领域不断创新;文化产业的科技适应力不是天生的,必须经过后天的长期学习、磨练和实践才能逐步形成、提升。从根本上讲,要使一种文化产业永不落后,永远不被淘汰,必须注重提升上述这种(文化产业的)科技适应力。

二、文化产业科技适应力的行业分析———以图书出版业为例

本节将运用文化产业的科技适应力框架,分析科技革命对于图书出版行业的冲击以及该行业是如何提升适应力的。出版行业是文化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行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甚至成为文化产业的标志行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它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可大量进行内容复制的媒体实现信息传播的一种社会生产活动。现代出版主要指对以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等媒体承载的内容进行编辑、复制(包括印刷、复制等)、发行(或网络传播)三个方面。出版业的分类有很多,有传统出版、现代出版(数字出版);有图书出版和非图书出版等。本节的分析主要集中于狭义的出版业,即图书出版业。

(一)现代科技革命冲击前的出版业演进路径

出版业的兴盛与科技革命密切相关。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以及不断创新,使得出版业整体上出现了持续的繁荣。造纸术这一科技创新对于古代出版业而言,使得书籍出版有了廉价的载体,也使得使用竹简、绢帛这些载体来传承文字的行业遭遇了生存发展危机(这些行业基本都归于消亡)。至于印刷术,(中国)古代的专业抄书匠们为了大量复制好文章,仿照拓片技术和印染技术,并结合阳文反书法,创制了雕版印刷术。这一科技革命成果,对于古老的抄书行业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但使得雕版印刷出版行业迅速崛起,满足了当时人们学习传播文化、科举应试的需求。而在中国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雕版印刷行业又趋于衰落,活字印刷行业逐步占据整个图书出版的市场。20世纪初,借助照相技术和打字机的发明,西方出现了一种利用照相原理来代替铅活字的排版技术。上世纪80年代,借助计算机技术和激光照相技术等,以王选教授为首的中国科研人员,历经十多年研制开发成功“华光激光照排系统”,被誉为中国印刷术第。这是一次出版业的重新洗牌,传统的活字印刷产业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通过这一历史的简要回顾可以发现,科技革命在淘汰传统出版业的同时,必然是紧接着催生了一个更大的新兴出版行业。这一现象背后蕴藏着科技创新冲击下的文化产业适应力规律。

(二)新科技革命对出版业的深刻冲击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迅速崛起,对人类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就文化产业而言,一批新兴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而一些传统文化产业则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图书出版行业就是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产业。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媒体、新技术正在融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催生了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兴出版业,并深刻地影响着传统出版业。传统的图书出版流程大致是这样一个产业链(见图7):著作权人(作家,工作室等)———出版商(即内容提供商,包括各类出版社、出版公司、书局等)———图书印刷商———图书发行商(包括图书批发市场、大型书店、零售书店等)———用户(普通读者)。在这种价值链中,作为内容提供商并拥有图书出版权,图书出版商居于核心地位,而图书发行商由于掌握着关键的渠道资源也拥有相当的话语权。当网络等技术兴起后,这一产业链生态发生了诸多变化。一些企业家敏锐地捕捉到新的发展机遇,开始利用互联网创新图书运营模式,从而组成了多样化的图书价值链:有的是在传统价值链上嵌入平台运营商、网络运营商以及终端设备商等中间环节(见图8);有的则是完整价值链的简化甚至再简化(如图9)。虽然只是环节的增加或减少,然而在运营理念、运营模式上,两者有着很大差别。在新兴图书出版价值链中,平台营运商取代图书出版商而居于核心地位,因为它们直接面对客户,并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模式创新能力———如“盛大文学”公司。它定位于数字出版和版权运营(模式见图10),以形成内容原创和渠道传播相结合的优势。在新兴图书出版价值链逐步形成的同时,传统图书出版业受到了科技创新和新兴图书出版业的巨大冲击。图书出版业受到的第一波冲击是图书发行商的危机(特别是各类实体书店,尤其是小书店)。借助互联网,各类图书可以实现网络展示、浏览和销售,这样对传统书店形成了巨大冲击。图书出版业受到的第二波冲击是印刷商的危机。借助数字技术和显示技术,可以实现纸质图书的电子化,因而电子书大行其道,这使得图书印刷企业遭遇了生存危机。图书出版业受到的第三波冲击是出版商的危机。一些综合性或专业化的网络图书运营平台,直接与著作权人签约,把他们的作品做成电子书销售给读者。这无疑给传统的图书出版商敲响了警钟。图书出版业受到的第四波冲击是传统的著作权人(作家或工作室)。由于互联网的兴起,读者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读者(只读不写),许多读者往往也会成为业余或专业的草根网络,通过赢利性的网络平台传播自己的作品。这就是正在兴起的“自出版”。这意味着,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机会成为作家,只要其作品在网上有点击量、有读者群。未来,随着个人网站的兴起,一些赢利性的网络平台甚至也会受到冲击。因为,在互联网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绕过上述这些网络平台而直接利用互联网技术,并借助专业公司的社会化服务建立个人网页、个人空间或个人网站,以实现独自出书、售书的目的———这将是未来兴起的“自出版2.0版”———个人既是文化的消费者,又是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和交易者。为了应对互联网等技术的冲击,传统出版行业积极应对,努力提升自己的科技适应力———包括观念的更新、手段的更新等,尤其是手段的更新。图书出版商的举措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坚守自己已有的阵地不放松,精益求精———如按需出书;个性化定制等等;二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寻求新的突破,如建立自己的网站,进行网络营销;与网络书店合作,扩大图书销量;借助图书电子化,实现在线售卖或与电子阅读设备同步发售等。其它传统主体的应对思路大体也是如此,如图书发行商的应对举措有:开展多元化的经营,以书为媒,嫁接其它商品形成一个融阅读、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综合购书广场;一些书店也开始网上售卖。图书印刷商的应对举措包括:与出版商紧密合作,加强库存管理,实行按需定制;一些纸质图书甚至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定制,以满足小众群体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当前,线下激烈的竞争已经蔓延到线上,现在一些新兴的图书网站也遭遇到生存发展的危机(如点击量不高,盈利不佳)。它们也在积极应对:或进行网站业务重组,或者借助搜索引擎(如百度推广、一淘比价等)进行网络营销。科技创新对图书出版行业的冲击远未结束,因此,可以预见该行业还将持续提升自身的科技适应力,以避免其冲击的负面效应。

篇10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每一次变革首先是思想和观念。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得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在经营观念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只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先进的主导思想,才能使企业在不断竞争的过程中逐渐壮大起来。

1.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管理观念的挑战

1.1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生产观念的挑战

对于观念的创新来讲,也就是对过去旧观念的否定,给予重新定位。我们都知道,观念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反省的过程,它不仅要超越以往已经形成的习惯以及利益格局,还要转变以往的思维模式以及方式,如此一来,便会在心理、物质以及精神等不同方面来承受很大的压力。这是从量到质的改变,是无法避免的蜕变的过程。在工业经济社会,主要以资源、劳动力、资本为主要的生产要素,而知识却被排除在外。但是对于当前的知识时代来讲,对传统的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依赖性是越来越低,相反,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是越来越高,逐渐取代了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的地位。

1.2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管理观念的挑战

对于“泰罗制”管理,我们都非常的熟悉,它是以机器为中心,工人只是相应的辅助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人就被相应的异化成了物,那么,在管理的过程中,物便成了管理的中心,为了达到所谓的标准化管理,每一位工人都必须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标准人”。对于这种将人异化管理的方式来讲,有血有肉的工人将承受着双重的压力,例如,繁重的工作量、严重的惩罚、失业的威胁、禁锢个人的创造力等一系列的限制。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人的主动性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如果再不将这种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的改革,那么,将无法真正达到管理的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开始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那么,人起到了主宰性作用,无论是才能、个性,还是创造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讲,管理的中心将由过去的物转移到了现在人,开始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因此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柔性管理”。对于柔性管理来讲,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积极性等才是管理者所要考虑的问题。

2.知识经济环境下观念创新的内容

2.1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知识价值观念的不断创新

对于知识价值来讲,它是包含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所决定的。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有效的提高产品以及服务价值,因此,经济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知识的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是越来越高,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所以,知识便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将超过工业革命多对社会经济的冲击。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机器、原料以及设备已经不再是创造财富的中间力量,此时的中间力量已经开始转移到当今的知识。对于知识来讲,技术以及人类的智慧将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同样,这也是知识价值最直接、最有效的体现。对于企业来讲,只有对此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才能将企业的资源充分的调动以及利用。

2.2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本观念的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当前人力资本的作用远远超过物质资本的作用。就以目前来讲,对经济进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将是科学技术。鉴于此,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实际上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投入,而且,还会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我们都知道,人是创造万物的本体,同时,他还是知识的载体,所以,在知识时代人将成为时代的中心,对此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许多成功的案例来进行有效地证明:在人力资本上不断加大投入是企业快速发展以及成长的有效手段。从企业振兴的根本来讲,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当前的党务之急,以便为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依托以及资源支撑。

2.3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本绿色管理观念的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各国人们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人们的价值观、消费方式、生产方式等都发生的相应的变化,因此,而出现了重视环保、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等一系列的新时尚。对于知识经济来讲,它以最先进的理念来为人们服务,将当前最为炽热的话题纳入自己的产业领域。就目前来看,符合国际的环保产业以及绿色产品将各大企业的竞争的主要内容,并逐渐成为国际市场在营销上的重点。许多发达国家都将其看作最有希望的“输出产业”,并给予相应的扶持以及保护。为了跟得上时展,绿色管理思想已经开始在广泛实施,各大企业都在不断地向社会高举绿色旗帜,那么,如果还有个别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还在不断危害环境,必将被社会淘汰。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必然会超越传统的产品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看做是知识取代相对而言比较传统的物质投入,进而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其经营管理将会出现一个与以往相比全新的局面,将会对知识产品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企业在经济管理观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关系到企业在竞争过程中的生存以及发展,同样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体现。

参考文献:

[1]王珊珊.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的影响[J].企业研究,2013(16)

[2]蔡欣明.浅议印刷企业向知识经济管理的转型[J].科技致富向导,2010(20)

篇11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思想政治和企业文化都同属上层建筑,都是企业软管理方式范畴,都在为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贡献着积极作用。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倡导、积累、筛选与提炼形成的管理理论,他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最高目标、企业精神、优良作风、礼仪风俗、行为规范、标识、英模、环境、网络传播等为主要内容。能够激发和凝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的灵魂和支柱。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秀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法宝,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它既要为党的政治路线和社会政治服务、服从与党政路线和社会制度,又要通过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推动企业生产的发展,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意实现。因此,可以说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如同两个相交的圆,具有本质不同独特互补的不同之处。

二、企业文化贯彻落实方法

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所谓从无到有建设企业文化,其实是一种误区。要建设企业文化,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对现在企业文化基本认同,不想做太大改动的,那重心放在企业文化整理上,如征集企业理念、口号,编写企业故事手册等;如果对现有企业文化不满意,想把他引导到另一个方向上,那就得做很多工作了,要通过制度、培训、宣传等方式来改变原来的习惯、想法。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有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企业文化想对成熟,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重心就是根据时现要求,用最恰当的方式方法最好的贯彻落实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贯彻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基层员工方面的落实。员工是企业的主要群体,企业文化要最大的限度的发挥作用,首先需要让全体员工对文化和理念深入了解并认同,这就需要政治工作者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有目的的进行引导,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企业文化宣传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从思想认识、行为管理、典型示范、领导带动、物质激励等方面入手,不断丰富创新方法,逐渐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宣传教育工作机制。企业文化要想发挥预期的效果,必须要使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念,这样大家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保证企业文化的顺利建设和落实,并发挥其积极作用。

管理人员的落实。企业管理人员应能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更深入的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带头践行企业文化,为基层员工做好引领和表率。因此,应建立企业文化组织机构,成立企业文化领导小组。应当定期组织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企业文化学习,邀请管理学专家对管理人员授课,让企业管理人员更深层次理解企业文化内涵和企业文化建设方式方法,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机制。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企业文化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工作目标,应将本时期企业文化的精神实质深入贯彻到管理层中,以便更好的落实。

企业形象方面的落实。企业形象是否塑造得好、是否维护得好,关系到落实的效果。企业形象落实得好,会增加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增加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程度,有利于企业文化的落实和效果反馈,从而实现企业文化推度企业发现的积极作用。

物质方面的落实。没有一定的人员和资金保障,企业文化工作开展都是无米之炊。物质方面的落实,主要在人员方面要提供充分的保障,应设立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全公司企业文化宣传推广工作,并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资金投入要做好规划、做好预算、统筹安排,分步实施,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外在表现,而企业精神则是企业文化的实质内涵。企业文化的落实可以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企业的精神内涵,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企业优质快速的发展。

三、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正在进行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变革,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也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工作更加艰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不断求新,才能有效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观念上创新。要树立时代观念,着眼于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战略性思考,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和引导性;要树立市场观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进入“市场”,善于在市场经济的前沿阵地开展工作,以“施工现场”作为第一窗口和形象,努力将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以及职工生活等各个领域,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辐射面,体现企业形象和职工的精神面貌。

篇12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03

0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着眼于发达国家市场,采取绿地投资、跨国并购、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等方式展开跨国经营。据《201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中国的OFDI继续高速增长,创下1231.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2%。中国OFDI目的地分布高度集中,为美国等技术密集的发达国家,主要是通过地理位置上接近知识密集区域,学习并掌握相应领域的核心知识。目前学者的研究大多只限于狭义的逆向知识溢出,即母公司与东道国子公司之间的知识流动。基于此,本文从广义的方向研究逆向知识溢出机制,将OFDI分解成知识吸收―知识转移―知识溢出三个阶段,分别论述三个阶段的知识传递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图1),结合案例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剖析OFDI的母国效应。

1 OFDI逆向知识溢出机制

1.1知识吸收

1.1.1知识吸收机制研究

发达国家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地。我国企业通过对美国等技术密集型国家的投资,建立研发分支机构,接近发达国家R&D资源,进入所在产业技术聚集区。首先,处于东道国产业集群内,海外子公司会与东道国相关机构互动。比如,聘请当地高素质科研人员,提升公司科研水平,实现隐性知识转移。与当地科研机构、大学等中介机构合作或者与同行企业构建联盟等,一方面,降低母公司的科研成本,以更少的成本获得东道国高新技术,即给母公司腾出更多的资源用于公司内部核心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双方知识共享,通过学习、模仿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和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等,获取新知识。其次,子公司嵌入东道国产业链,参与当地上下游关联产业的活动也会产生知识流动。如在采购环节,子公司采购更高质量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学习模仿该材料制作的相关知识;销售环节,学习发达国家企业的销售模式、分销渠道,子公司消化吸收后传递给母公司,促进母国产业的发展。跨国公司主要通过技术流动效应、模仿示范效应和人才流动效应三个途径实现知识吸收。

1.1.2知识吸收影响因素

在进入东道国产业链,实现上述四个效应的过程中,子公司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本文从东道国和子公司两方面分析。

(1)东道国方面影响因素:①东道国的人力资本水平。人才流动效应主要是通过对东道国高素质人才的利用实现的。东道国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子公司获取的知识就越多。②东道国的技术支持力度。技术流动效应主要是通过与当地的科研机构和高技术企业合作实现,学习和模仿东道国先进知识。东道国企业提供的技术支持越多,则子公司获取知识越多。③东道国市场环境。东道国市场越开放,越容易接受外来企业,即投资企业更容易嵌入东道国产业链,获得溢出知识越多。

(2)海外子公司方面影响因素:①子公司的消化吸收能力。Cohen与Levinthal(1990)指出企业要想利用自身组织之外的研究成果就必须先对自身的“吸收能力”进行投资,不断加强自身的吸收能力、加大研发投入,不仅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企业吸收能力的提高,这就是研发的双重效应。②子公司对外投资方式。相对于独资形式的走出去战略,合资型海外子公司研究和开发的技术能更好地适应东道国要素禀赋和消费者偏好,增强跨国公司产品竞争优势。③嵌入产业链程度,即子公司对其业务伙伴的依赖性程度。子公司对东道国产业链的嵌入能力越强,嵌入程度越深,获得东道国先进知识的可能性越大,消化吸收业务伙伴的隐性知识越多。

1.2知识转移

1.2.1知识转移机制研究

知识转移是指海外子公司成功获取东道国先进知识后,通过组织内部结构设计或者制度安排将获得的专利技术、研发成果、研发信息等逐渐转入母公司的过程。陈菲琼、虞旭丹(2009)认为收益反馈机制主要是因为成本的降低和市场的扩张,而人员流动机制是指投资企业通过海外子公司与母公司的人员调动来实现知识在母子公司之间的转移。本文从知识的特性: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角度探讨知识转移过程。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语言、文献资料传播的,容易被人学习的知识。隐性知识正好与显性知识相对,指我们难以言诉的知识,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简言之,知识转移就是发送方将知识处理、转化成母公司可识别模式,然后通过研发要素吸纳、文档资料、人员流动或座谈访问的渠道传递给母公司,母公司辨认知识、接受知识的一个过程。

1.2.2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本文从知识发送方、接收方和发送过程三个角度分析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1)子公司转移知识意愿和能力。子公司是知识转移的源头,其转移知识的主观意愿是影响知识转移质量和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而转移知识的能力就是识别、描述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对隐形知识的识别。子公司知识转移能力直接影响了知识转移的成本和效率。(2)母公司对知识认同感和接受意愿。子公司成功发送知识之后,母公司要对传递的知识进行识别、吸收,如果母公司认为子公司转移的知识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转移成本,则母公司越容易接收子公司的知识,对知识认同感越强,接受意愿越大,更易主动学习,转移效果越好。(3)组织文化与组织结构。文化的差异是跨国企业并购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文化的不同,导致两国管理者管理思维、管理方式的不同,公司组织结构的差异。如果子公司员工对母公司管理模式产生抵触情绪,就容易降低双方交流的意愿,影响知识转移效率。文化冲突处理不当,容易导致企业并购的失败。

1.3知识溢出

1.3.1知识溢出机制研究

母公司成功接收子公司传递的先进知识和管理经验后,在国内对传递知识进行运用整合,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国内的母公司同样处于一个社会网络环境中,需要不断与外界的其他企业开展经济业务往来,这就出现了知识溢出的阶段。母公司所获得先进知识加剧了市场的竞争,为避免被市场淘汰,国内同行的其他企业不得不学习、模仿、改进先进知识,从而形成了知识创新的良性循环,即所谓的竞争激励效应。人力资本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通过知识型人才的流动,内含于人才的隐性知识也会随之流动。所以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员工薪酬、增加福利、合理安排作息等方式保留企业员工,或者挖掘竞争对手的高技术人员,获得外溢知识。

1.3.2知识溢出影响因素

(1)技术壁垒。根据邓宁“OIL”优势理论,企业都不愿意将先进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在行业内传播。所以,技术壁垒是影响知识溢出的因素之一。这主要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长期享有先进知识带来的超额利润,就会对自己拥有的知识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知识在国内传递的中断,国内企业无法获得跨国企业的先进知识。

(2)企业的吸收能力和人力资本存量。无论在哪个环节,知识接收方的吸收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对跨国公司先进知识的模仿学习只是提升企业能力的开始,对所模仿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才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的关键,否则知识接受方永远只能处于追随者的角色。

(3)企业之间知识水平差距,地理位置远近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等也会影响知识溢出效果。一般而言,企业之间知识差距越小,企业越容易吸收母公司知识;越接近母公司,信息失真度越低,越容易把握该领域发展动态;政府支持力度越大,溢出效果越明显。

2基于上海电气对外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案例分析

通过海外投资和跨国并购,上海电气走上了国际合作、跨国经营的道路,从以前技术相对落后、业绩长期亏损的状态发展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上海电气的海外投资涉及到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多个发达国家,并购的对象都是相应领域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企业。对于上海电气的海外投资方式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方面是跨国并购,另一方面是海外企业构建战略联盟,建立合资企业。上海电气的飞速发展大部分源于跨国并购。2002年到2004年上海电气集团先后分别收购了日本秋山印刷机械株式会社、德国沃伦贝格机床制造公司和日本池贝株式会社。2010年,上海电气又斥资16亿美元收购全球三大印刷设备制造商之一的美国高斯国际集团。跨国并购给上海电气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收购日本秋山机械成立秋山国际,缩短了上海电气与国外企业18年的技术差距。收购德国沃伦贝格公司,打入了欧洲市场、吸收重型机床技术等。上海电气通过跨国并购获得收益,那么是怎样成功吸收运用这些知识,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动力?

首先,知识吸收是上海电气获得先进知识的起源。观察上海电气的收购案,发现上海电气所收购的企业都来源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都相对注重研发能力,拥有一批优秀的技术研发人员,2012年全球IT企业研发投入前25家中,美国占了10家,日本7家。由此可见这些国家对国内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东道国优越的人力资本水平为上海电气的知识吸收开拓了良好的开端。接近东道国先进知识密集区,通过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时把握研发动态。通过技术流动效应、模仿示范效应、人才流动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吸收东道国先进知识,为知识转移储备力量。例如收购后的秋山国际推行“属地化管理”,采用日本籍管理人员管理公司,吸收保留了原日本秋山130名优秀工程师、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一方面使并购后的秋山国际通过这些技术工人学习模仿秋山机械先进的印刷机技术,另一方面为秋山国际树立良好的声誉,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形成良性循环。另外上海电气还在日本东京成立“上海电气研究中心”,分摊研发费用的同时,为知识交流构建平台。在收购高斯国际后,上海电气利用高斯国际与配套企业形成企业集群和分工合作关系,承接跨国公司业务外包和OEM,取得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

其次,知识转移是逆向知识溢出的重要环节,涉及到知识转移主体的意愿与能力,决定了母公司知识吸收存量。上海电气所收购的企业在专利技术上都拥有很强的实力。秋山机械作为全球六大单张纸设备制造商之一,拥有独创的双面印刷技术,能生产双面全色胶印机。沃伦贝格公司专攻大规格数控机床,拥有多项专利,在欧洲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子公司先进的技术正是上海电气所需求的,通过并购,上海电气获得了大量的产品专利、先进的印刷机械制造技术等,同时也获得了一支优秀的研发团队。对于产品专利技术,母公司成员通过文献资料学习,实现知识在母公司内部的转移;对于优秀研发团队,上海电气充分利用挖掘他们的潜在知识,传播隐性知识。在对秋山国际的管理上,上海电气保留了日本秋山的企业文化,并且采用“属地化”管理模式。上海电气旗下子公司――光华公司先后委派技术、管理和装配等专业人员到秋山国际对口学习,同时邀请秋山国际业务专家到光华公司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在充分尊重日本文化下,上海电气有效的通过学习模仿吸收了日本秋山的知识。上海电气还将沃伦贝格作为电气集团重型机床行业的国际技术研发中心,通过中方委托培训和德方来沪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为集团培养优秀的制造工艺人员。集团更是从德国、日本引进一批世界顶级的加工和检测设备,引入秋山国际的新工艺,为集团节约了大量的研发成本。

最后,知识溢出是跨国并购中最后一个环节,跨国公司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知识后,以模仿示范、竞争激励等方式溢出知识,实现国内产业水平的升级。2006年,秋山国际株式会社协同武汉三印公司在武汉举办“双面精彩,一气呵成!――武汉三川引进秋山胶印机汇报交流暨秋山国际胶印机全国巡演(武汉站)”,提高秋山国际知名度的同时也在武汉市传播了秋山国际的胶印机技术。秋山国际还定期举办客户经验交流会,分享用户使用秋山Jprint的体会。国内印刷企业通过模仿学习和人员交流实现知识从秋山国际向本企业的转移,即知识溢出效应。再比如,2013年上海电气与上海斯凯孚签署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协议,双方优势互补,从产品供应到技术升级,从人员培养到市场营销全领域合作,共同培养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全方位人才,通过人员的交流与培养,能最优地实现知识的交流和转移。

3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跨国企业逆向知识溢出三个阶段的发展机理是不同的,分别对应不同的影响因素,不同的知识传递路径。只有在对各阶段的影响因素和传导路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企业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自身竞争实力质的提高,给我国产业的发展带来先进的知识。结合理论与上海电气跨国投资的成功案例,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篇13

一看品牌和消费者

品牌是用来跟消费者进行沟通的,其标准是打动消费者。“猫哆哩”品牌定位为“中国首款休闲解压食品”,定位比较独特,有较强的差异性,至少别的休闲食品没有这方面的诉求。更为重要的是“猫哆哩”是从精神层面来诉求这个“定位”。但系统性看,在品牌的规划上显得不够完整:“猫哆哩”的品牌个性是什么? “猫哆哩”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些“猫哆哩”都没有告诉消费者。

“嘴闲着,特危险”,这句广告语和“解压”压根没有一点联系。这就造成了品牌定位和传播的不一致,这说明其品牌前期规划和后期传播没有管理到位。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猫哆哩”刚开始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很有个性和特点,但时间久了,就容易让人厌倦,因为个性的东西很难有持续的热度。

笔者特地做了个调查:在“90后”和“80后”末段的受访女性消费者中,知道“猫哆哩”的100%,购买过的100%。但你不要高兴得太早,6人中,只有1人现在还在继续零星购买(频率已经很低,一个月买一包左右),其他人很少买,或者基本不买了。还在零星够买的这个消费者,是新加入的“90后”群体,其他的主要是初中、高中读书时买,但工作后就很少购买了。

她们都知道“猫哆哩”,以前买,现在不买了。最多的情况是:在超市会问同伴:知道这个产品吗,买过没有?如此而已。看来,很多消费者就是以前觉得好玩才买的,受广告的影响较大(以初中、高中的学生为主)。

这说明两个问题:1.“猫哆哩”的定位传播出了问题:“解压”并没有让目标消费者接受,更不要说在心智中打下烙印了(需要解压的群体是那些上班的白领,她们在学校时买,毕业后需要解压,但却不买了);2.消费人群出现问题。目标人群定位年龄偏大,而且伴随着核心消费者年龄增大,目标消费者不再重复购买,没有目标消费群的积累;对新进人群的传播方式不合适。

二看竞争对手和市场

从品牌定位看,“中国首款休闲解压食品”的定位跳出了传统的休闲食品的红海,跟竞品有很强的区隔,但很遗憾,“猫哆哩”没有进一步去发掘和演绎这种差异,而使得“解压”流于形式。

就产品而言,酸角果派是云南的特色和特产,做特产的固有思路是在本地卖,旅游的人消费或者买回去送礼等。但“猫哆哩”把产品卖到云南以外,还做成了一种时尚休闲食品,这是很好策划和创意,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从企业战略上看,把一个特产做成时尚产品并走出云南,是一个很有远见的想法,如果做特产,永远也做不成大市场和大品牌。

三看产品和产品线

“猫哆哩”所属的甜馨食品公司说:“想通过包装设计创新来突破地理区域的限制,把网络流行语印制在包装上,有些语言是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回忆,有些语言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浓浓的现实生活气息,还有一些可以让人在调侃中放松心情。”作为新产品和消费者首次见面,或者作为一个新品类,“猫哆哩”确实做到了。

从产品看,初次看到其包装的感觉很好,很有特点和个性,但久了就会厌烦,毕竟包装不是每天会换,“猫哆哩”可以靠包装的新鲜感获得尝试消费,但等新鲜感没有了,自然就无法刺激和保持重复购买。因为产品就那么几种,包装上面的“个性口号”就那么几个,看久了自然没感觉;包装的印刷企业不可能每月都换,因此,这个个性,现在倒成了很大的“劣势”。

在陈列上,正面陈列产品看不到“标语、口号”,反面陈列又看不到产品的真实面目,两难境地。虽然改了包装——纯白的,但这是败笔,不但看不到产品实物,现在连企业的形象和品牌形象也忽略了,真是剑走偏锋。

产品线做得有点杂。这可能也是没有办法,产品线单一不能形成合力,也不能保证上量。但总得围绕核心定位来做,酸角的刺激可以说是解压,但其他的山林果派、西番莲果派还有这个属性吗?如果围绕酸角开发系列产品,会不会更好呢。

2013年,“猫哆哩”新品上市,对口味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趋向大众,符合普通人群的口味。如大幅度降低了酸味,跟其他的产品比较也就没有了差异;更为重要的是“解压”的品牌定位和产品的属性也没了依托和支撑。

这也许是“猫哆哩”最难解决的问题:小众口味做不大;大众口味没特色,而且还跟品牌定位相冲突。

目前,猫哆哩推出新的包装,不再是白色的口号版,又改成了正常、普通的绿色包装,而且口感没有特色了。

四看渠道和终端

目前,看到最多的渠道还是商超和便利连锁渠道,主渠道应该没有问题,但一些商业区、办公区、学校、高校等旺区、旺点要保证很高的铺货率才行。

还是上面提到过的,终端的陈列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陈列正面看不到个性的口号,陈列反面看不到正面的产品;二是同样的口号看久了觉得很烦,很累,也没有新鲜感。另外, “猫哆哩”在终端的陈列、出样总体显得单调,没有气势。显示不出一个个性品牌的强大终端魅力和气场。可以做一些异型的陈列和特殊的主题陈列,要跟自己的个性和形象相关。

五看广告和推广

广告传播也许是近年“猫哆哩”面临诟病最多的地方,特别是在公交车上引起群体反感的《送别》广告。这个广告跟“猫哆哩”的定位不吻合,广告创意和策略没有去诠释“解压”的定位,而是打出了感情牌。在打感情牌的同时,还进行了场面的恶搞,跟“解压”的品牌定位大相径庭,而且负面影响很大。

虽然这个广告影响力很大,扩大了知名度,但这也是在品牌管理上不专业的体现。

我认为,这个广告的传播基本属于无效,而且还有较大的负面影响。1.“猫哆哩”产品已经过了宣传知名度的阶段,不缺知名度;2.有恶搞意思的广告,如果要进行知名度的传播是可以做的,但要注意时间段,而且播出的时间跨度和频次都要测算好;3.该广告的受众跟之前的目标消费群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似乎企业全然不知。

“猫哆哩” 现在的核心消费者已经年轻化了,大概集中在16~25岁,而且核心的消费群体甚至在上初中、高中。因此公交系统已经不是核心的传播载体了。对年龄稍大的人,因为价值观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这样的恶搞广告还会招致反感。

“猫哆哩”的推广活动在知名度的传播上没有问题,还算精彩,但几乎总是围绕知名度在做,其品牌定位和核心价值总是浮在表面,流于形式,实在有些惋惜。

总体而言,“猫哆哩”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休闲食品市场中脱颖而出,将一个特产做成了时尚,已经算是一个奇迹。打造新品类、塑造新定位都还算有创意,而且也是成功的。可惜的是:定位没有真正落实下去,没有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占据“解压”的概念,而且在接下来的传播中,这个定位变成了好玩,个性,恶搞,不得不说这是品牌管理和传播管理上的一次巨大失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