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儿科护理病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9月~2010年1月我院2007级护理本科普通班、急危重症班学生共82人,其中男9人,女73人,年龄(22.9+2.45)岁。将2007级普通班40名学生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实践教学授课法;2007级42名急危重症班学生设为实验组,采用“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方法。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前期所学医学基础课程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O.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方法
1.2.1.1病例准备
教师根据实践教学要求,在每次理论课授课完成后,准备各小组的查新题目(与本次实验内容有关的新知识、新动态),并查阅临床病例档案整理1~2个典型病例。这些病例涵盖前期的医学基础知识点、本系统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的健康史资料,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带共性的问题:如该患儿发病的相关因素有哪些,该患儿的医疗诊断和主要护理诊断是什么,存在的符合本病的主要症状、体征有哪些,如何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措施和戚健康教育。
1.2.1.2实施教学
在理论课授课完成后,教师提前1周将典型病例、查新题目及相关资料印发给每组的学生,使学生有充足时间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讨论并查阅文献,然后在实践课上集中展示各组的讨论和查新结果。
1.2.1.3学生分组
采用小组合作性学习讨论形式。将学生5~6人分为一组,每个小组指定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小组成员轮流承担讨论的辩手、助理辩手、查新人及实验报告撰写者。
1.2.1.4讨论方式
以辩论的方式组织病例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派1名辩手、1名助理辩手和1名查新人,随机回答病例讨论中的问题,并随时就不同意见进行反驳或补充。老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纠正,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评定各小组讨论成绩。
1.2.1.5实践考核成绩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实践考核成绩,其利益、风险均摊。每次实验成绩以100分核记,实践成绩包括技能操作考核、小组病例讨论结果、查新内容、实验报告、查新报告、小组合作意识等,取其均值。
1.2.2传统授课方法
采用“示范一模仿式”的单一授课方法,即教师边讲解边示教操作方法和步骤,然后由学生逐一回示、练习;病例讨论以班级为单位,无具体责任人,教师随机提问,学生随意回答,最后教师总结;实践考核成绩以个体为单位记录每次技能操作考核、病例讨论成绩、实验报告撰写成绩、考勤等,取其均值。
1.3评价方法
1.3.1实验、理论考核
课程结束后,实验组、对照组学生均采取传统的个体独立完成的方式进行统一的理论(闭卷式、满分100分)考试,其中病例分析题2题,共计20分;每次实验结束后同时评定实验成绩,共计10次取其均值。
1.3.2学习兴趣调查采用自制问卷对两组学生进行ut,科护理学》实践教学
学习兴趣的无记名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该实验方式和内容能否激发学习兴趣
有利于临床技能的掌握、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沟通及表达能力、提高团队的协助精神、拓宽书本及课堂知识面以及是否赞成该项教学方式。发放问卷82份,收回有效问卷82份,有效回收率及有效应答率为100%。
1.4统计方法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4-标准差(x±s)表示,采用非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O.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课后理论、实验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1。实验组的实验考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理论考试病例分析性试题中,实验组的成绩高于对照组(P<O.O1)。
2.2两组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
见表2。在21项调查内容中,以实验组排在前11位的结果顺序,其中实验组学生的提高沟通及表达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的协助精神、拓宽书本及课堂知识面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92.9%的学生喜欢“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方法。
3讨论
3.1“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提高了学生沟通、表达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的基础上,将学习与实际的任务或问题挂钩,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好奇心和欲望是产生兴趣的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方法正是有了这种心理需要萌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日,且采取辩论的方式来组织临床护理病例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在同伴身上直接学到一些态度、价值观、技巧及信息,学会以正确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因此,“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形式下的我院学生,儿科护理学的学习成绩尤其是实验考试成绩、理论考试中的病例分析性试题成绩明显提高。由此可见,“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有利于学生将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护理问题密切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并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2“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团
分析的对象中,对比组398例患儿中,男208例,女190例;观察组中,男184例,女181例。年龄1个月~12岁,平均年龄(6.3±3.5)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分析问题。组成专门儿科护理研究小组,分析2012年8月—2013年8月所发生的55例投诉的细节,归纳其矛盾所在,并总结成几大类。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继续分析记录采取新的防范措施之后所产生的新的投诉案例矛盾所在,并补充到之前所总结的结果上。经分析归纳儿科医患矛盾冲突问题主要为:
(1)服务质量:包括护理态度、更换滴注点滴时间、技术的熟练程度。
(2)意外突发:包括患儿摔伤、烫伤、走丢等。
(3)其他:包括护理人员对患儿及监护人的医疗性质问题的回答、医疗人员对患儿信息的记录的全面性及时性等。
1.2.2制定针对性的措施。结合先前所总结的矛盾与护理人员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针对儿科医患之间的措施。
(1)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护人员经常与患儿家属沟通,了解患儿及其家庭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主要是做好新生儿或患儿护理知识指导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护士长或责任组长每日深入了解家长需求、意见和建议,解答家长疑问,增进与家长的沟通,可以很好地规避护患纠纷的风险。
(2)提高医护人员护理风险管理意识,制定防坠床、跌倒、窒息、烫伤等评分表,对新入院的患儿进行各类危险因素的评分,对存在的危险因素及时向患儿家长做好针对性的宣教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护士示范加护床栏正确使用方法并加强巡视,以防患儿坠床;将危险物品远高患儿如暖瓶、锐器等,以防烫伤或意外伤害;护士按分级护理的要求巡视病房尽量保持卫生间、开水房、走廊等地面的干燥,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以防摔倒。
(3)创造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严格控制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合理安排住院患儿床位,非感染和感染性患儿、新生儿和儿科患儿分开安置病房,儿科病房隔日1次、新生儿病房1次/d用人机共存的紫外线消毒车进行消毒并早晚各开窗通风30min,以保证病房空气的新鲜、流通。对出院病人及时做好终末消毒。
(4)建立全面的医护网络,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使医患关系趋于缓和。
1.3效果评价
具体防范措施实施后将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投诉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录用率表示,通过χ2检验。以P<0.05为有差异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投诉情况比较
对比组中责任心较差、技术失误是造成医患之间矛盾的最主要原因,其中技术失误是导致投诉的比例最大(30.9%),在采取防范性措施后总体上的投诉例数有了明显的下降,且投诉比例从13.8%下降到3.8%。采取措施后,观察组中的责任心差与技术失误依然是造成患者投诉的主要原因,但相较对比组来说,整改后有了很好的效果,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满意程度比较
对比组中患儿家长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为84.7%,而在采取相对应有效的防范措施之后,患儿家长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达到了95.6%的满意程度。经比较P<0.01,两组的数据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护士分层管理;儿科;病房;应用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9.055
儿科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对自己的病情不能表达清楚,这就对患儿日常护理提出更大挑战。分层管理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护理管理模式,设计相应的层次管理方法和手段,实施相应层次的有效管理以及优化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1-2],这种管理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医疗领域[3-4]。我院将护士分层管理应用于儿科,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7~12月我科25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8~49岁,平均为27.2岁。学历:本科5名,大专12名,中专8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11名,护士8名。
1.2方法分层管理模式:(1)根据护士资料,构建分层制度。查阅2003~2013年的护理档案,并且对我院儿科的投诉情况以及护理差错进行总结归类,以此作为分层的一个参考标准。(2)按照护士的学历、职称,并参照十年间护士的护理情况将儿科的护士分成高级责任护士、中级责任护士和初级责任护士3个等级。高级责任护士负责检查、管理和指导初、中级责任护士的工作;中级责任护士从事专科护理工作、医嘱处理、较重患儿护理、书写护理病例以及指导初级责任护士工作;初级责任护士在根据上级护士的指导,然后进行临床护理工作。(3)原有工作制度作为基础,建立新的工作制度。护士必须认真、刻苦学习,明确了解三级责任护士的工作职责及组成;调整对值班人员的分配,当处于护理高峰时,适当增加护士,更人性化排班,充分利用护理资源。(4)将上班制改为8 h,即每日3班,确保各组人员都要有3种类型人员,有助于护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5)根据时间段的具体人流量,合理的配置护士人力资源,24 h进行护士上班制轮换。(6)制定详细的绩效考核制度,根据不同级别护士的不同责任,对各级护士有侧重点的进行测评,这就有效地保证了护理工作的高质量与高效率,可以间接推动儿科护理工作的改善,在医患纠纷这个问题上可以有效地降低甚至是避免发生[5]。
1.3观察指标比较2013年7~12月与2013年1~6月两组护士的护理质量达标情况和患儿家属满意度。(1)护理质量达标的测评由护理部统一考核,内容包括护理措施落实率、护士专业技术考核达标情况。(2)抽查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前后患儿家属出院调查问卷各50份,比较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情况,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层次。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配对χ2c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护士护理质量达标情况比较(表1)
2.2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表2)
3讨论
在临床实践中,儿童作为特殊就医群体,由于他们年龄小,表达能力差,传统护理模式可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以至于引起家属的不放心[3]。我院将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应用于儿科护理之中,表1所示,两组护士护理质量达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提高了护理质量。目前,我国临床护士无论学历、职称高低,都承担一样的工作,使优秀护士不能尽其才,这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护士的分层管理更加明确了各岗位层次的职责,逐级管理,逐层晋升,充分发挥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每位护士的进取精神,锻炼了护士的管理能力,各责任小组人员固定,更好地落实了患儿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护士分层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尽量满足患儿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增加护患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患儿家属满意度,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综上所述,应用护士分层管理可以充分地利用护士人力资源,挖掘人员的潜能,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护理工作更加协调有效的进行,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高华,何国平.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7):77-78.
[2]曹敏.我国护士分层次使用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2):863-865.
[3]韩旭娟.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9(12):590.
[4]乔莉娜,赵书敏,车文芳,等.护理岗位分层管理模式在临床应用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7C):1952-1953.
1.1焦虑、恐惧 此类以5―10岁的患儿多见,且以初次入院的患儿最为普遍。由于病儿离开了温暖、舒适的家庭,置身于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医院的特殊环境、特殊检查及紧张的气氛,都可使病儿尤其是初次入院的患儿产生不可言状的恐惧感。当他们看到医生护士穿着洁白的衣服,严肃陌生的面孔,加之周围患儿的哭声与自己身体上的不适,自然产生一种焦虑、恐怖的感觉。使他们恐慌不安,担心、害怕甚至哭闹不止。另外,此类心理问题也可由患儿父母的紧张、焦虑情绪直接影响而来。
1.2孤独、抑郁 此类患儿以10岁以上的儿童多见且以住院几天之后的患儿较多。由于患儿住院后,整天置身于单一的白调及特殊的气味之中,医务人员固定的操作如按时查房、定时打针等又极少与患儿交流,使患儿逐渐产生压抑感。医院内的空气、光线、活动空间与外界差异较大,也可使患儿感到乏味、枯燥、沉闷继而思念小朋友。由于他们得不到心理上的慰藉,便倍感孤独而不愿活动,不思饮食,沉默寡言,易哭甚至睡眠障碍。患儿本身的家庭内部关系紧张,也是造成患儿上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3偏执、敌对 此类心理问题常发生于10―15岁的男性儿童,以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甚至逐渐恶化的患儿多见。这也是所有问题中最危险的一种。
由于患儿住院时间长,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或没得到较好的治疗,某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等,都可产生强烈的反抗行为。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不予合作甚至拒绝治疗。对医护人员失去信任,仇视、敌视医生护士。常拿医务人员出气,损坏物品来发泄自己对疾病的反抗情绪。患儿易激惹,固执任性。如不要某医生查房,拒绝某护士打针等。有此类心理问题者独生子女占一定比例。另外,父母婚姻障碍,家庭关系失调,也是造成此种心态不可忽视的原因。如得不到及时解决最易引发儿童神经症而导致心理变态。
2 心理护理
2.1熟悉儿童的心理特点,视每位住院儿童的具体情况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 患儿入院后,很难一下子适应医院病房的环境,心里格外紧张。护士此时要主动接近,哄抱儿童,在时间及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带患儿游戏、玩耍,增加护患之间的感情及心理沟通。消除患儿的焦虑、恐惧心理。对于沉默寡言的患儿,要主动引导他们说话,运用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取得患儿的好感,着意找出患儿感兴趣的事,并表示出相同的兴趣,以改变患儿忧郁、孤独的心理状态。对于有敌对情绪的患儿,不可用相同的态度回报他们。实际上,此时患儿的心理最易受到伤害,比以往更脆弱,更需要保护。所以护士要比对待一般患儿更耐心,要经得住委屈,以极大的爱心去接纳他们,以诚相待,争取得到患儿的信赖,而逐渐改变敌对心理状态。至于那些任性、固执的患儿要视具体情况给予顺从或纠正。
The new care management models in the pediatric ward of quality care demonstration created the application
【Abstract】Objective:Observe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anagement model in pediatric nursing quality care ward to create the demonstration effect of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Methods: The pediatric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or the study and treatment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conventional methods in nursing; observation group to be new care management model. The two groups were the quality of care and nurse satisfaction conditions were compared.Results: In primary care, specialist care, safety, and health care education, the mass ratio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Key words】Care Management; demonstration wards; Children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029-01
为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我院积极创新护理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改革,将本院儿科作为示范病房科室,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进行亲情化的护患沟通,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同时加大考核力度,针对儿科患者开展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研究时间范围为2012年3月-2013年5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儿科患者,共计3678例。按照病例顺序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共有1723例,含男842例,女881例,年龄范围为1.2-6.5岁,平均(4.61±0.38)岁,病程为6-15d;对照组共有1955例,含男958例,女997例,年龄范围为1.5-6.4岁,平均(4.51±0.46)岁,病程为5-16d。两组患儿上述一般资料方面,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由同一批护士护理,共计26名,均为女性,年龄范围为20-38岁,平均(29.8±2.6)岁。
1.2 方法[1-3]:对照组研究对象均应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研究对象则均应用新型护理管理方式进行护理,具体包括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加大绩效考核力度、拓展健康教育内容、实施亲情护理管理等。
1.2.1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行护士长、责任组长、护士3层立体管理框架。设置护士长1名,责任组长3名,护士22名。责任组长由科内护士通过竞聘上岗方式产生,负责指导安排护士工作,承担基础护理任务。护士长主要负责科室管理及人员培训,定期进行检查及考核。
1.2.2 改革护理工作模式:病房实行责任制方式,要求各位责任护士分别负责5-8名患者,责任组长要负责好本组人员的工作。
1.2.3 加大绩效考核力度:根据所负责患者的数量、护理工作的难度、家属满意度、技能掌握度、具体工作量等,对护士进行绩效考核。
1.2.4 拓展健康教育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应用幼儿可以理解的方式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其了解可以食用的食物,不能食用的食物等。
1.2.5 实施亲情护理管理:患儿入院后,护士要对其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像家长一样关心他们,比如送小礼物、玩具、食物等。对患儿及其家长讲解医院的环境,治疗的过程以及依据,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如办理手续等。
1.3 观察指标[4,5]:观察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具体护理质量,其主要内容包括4个方面: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以及护理安全。
1.4 护理评价:按照标准对护士的护理效果进行检查,一方面进行质量考核,另一方面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表统一制定和发放,在患儿出院前进行调查,将结果进行对比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软件分析处理,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质量合格情况比较:在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安全以及健康教育方面,观察组质量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3 讨论
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良好的治疗必须通过有效的护理才能实现。要实施新的护理管理模式,必须加强对现有模式的改革,其主要内容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加大绩效考核力度、拓展健康教育内容、实施亲情护理管理等。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可以实现现有人力资源最有效利用,让各层级的护士均有合适的工作职位,履行相应的职能职责。严格按照护士的水平和资历安排工作任务,做到职责明确化,可以有效推进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护理排班方面,要注意弹性安排,病区繁忙时间段应当适当加派人力,要注意新老搭配应用。严格实施双班制,要保证护士的所有操作都有人进行核对检查,全面保证患儿安全,避免发生问题。改革护理工作模式,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性化护理,让患者充分感受到医院的护理质量,充分为患者考虑。设置流动工作站,责任护士可将流动工作站移动至分管病室,在患儿床边进行治疗以及护理记录等相关工作,增加方便性和可操作性。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可以促使护理人员更加投入工作,严格进行考核,奖勤罚懒,可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实现公平公正。对于绩效考核成绩优秀的护士进行适当奖励,实现奖惩分明。在晋级、升职等方面予以参考。对于绩效考核成绩较差的护士,指出其不足,责令其改进。拓展健康教育内容,要对患者进行对应的健康教育,突显患者的年龄和性格特征,要从患儿的角度出发进行教育,尽量应用儿童化的语言进行交流。可以用卡片、卡通、宣传画等方式,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患儿家长进行教育引导,使其了解照顾幼儿的医学以及护理知识。在病区营造良好的环境,给患儿营造家的感觉。在患儿饮食上给予照顾,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为其提供可口的食物。用儿童化语言与患儿进行沟通,建立起感情,获取儿童的信任。实施亲情护理,要让患儿感受到如同家长一般的温暖,赢得患儿的信任和尊重,可以最大化的提升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丽芬,张焕梅.儿科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6):411-412.
[2]蓝惠兰,黄惠根,李秋屏,等.分层管理方法在综合ICU的应用与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2):1129-11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1―0076―02
1 “治未病”思想的概念及内容
“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早治”、“既病防变”3个方面。
1.1 未病先防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于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淮南子・卷十六》有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即是主张常治无病之病,即未病先防,防重于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而且十分注重未病先防,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一旦患病之后仍运用各种方法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传变或复发,同时还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提前采取各种积极的预防措施。
1.2 既病早治人体适应自然环境和抵御外界有害因素侵袭的本能是有一定限度的,某些疾病平时无论怎样预防,仍然难以避免发生。对于这些已经发生了的疾病,就要“既病早治”,防止其发展与传变,也是“医”之良策。凡已得病,便要及早医治,以免邪气深入,正气大伤而难疗。应该说,所有疾病的治疗,都是越早越好,以便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既病早治是中医早期治疗思想的体现。
1.3 既病防变“治未病”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一旦患病之后“既病早治”,同时还包括运用各种方法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防止病情恶化及并发症。也就是说,不仅要掌握有病早治这一重要原则,还必须了解病情的发展趋势,注意其传变规律,随时掌握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病邪深入传变甚至发生危变,这就是既病防变。例如:婴幼儿腹泻的既病防变,就是指在既病早治的同时,还应采取防变措施:调整饮食,积极补充水分,臀部护理等以防引起阴液消亡,局部感染,脱肛等变症。
2 “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儿科护理中的具体运用
2.1 病例资料患儿,赵某,男,3岁。因“咳嗽3d”于2010年4月19日由门诊以“支气管肺炎”收住本院儿科。住院号为1004855,入院时症见:发热、咳嗽频作,喉间痰鸣,流涕、鼻塞、大便干、小便调、精神稍差,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T:37.6℃,P:100次/分,BP;90/60mmHg,R:25次/分。入院诊断:中医诊断:咳嗽(风热犯肺);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经入院后评估:查询患儿既往病史,2010年1月至今反复呼吸道感染5次,于本科住院治疗3次,符合复感儿诊断标准,本次入院本科护理组以“治未病”原则制定护理措施,对该患儿进行护理。
2.2 既病早治的护理运用
2.2.1 护理问题①发热(与热邪内蕴有关),②咳嗽(与风热犯肺有关),③大便干(与热邪犯肺、肺与大肠相表里有关)。
2.2.2 预期目标患儿体温日趋平稳,咳嗽逐渐减轻,大便调顺。
2.2.3 护理措施①密切观察体温、呼吸、咳嗽、神志、汗出情况;②室内整洁安静,空气流通,避免灰尘及异常气味的刺激,室内宜凉爽;③咳嗽剧烈或发热时应卧床休息,禁止户外活动;④饭前饭后淡盐水清洗口腔,做好皮肤护理,保持衣被清洁干燥;⑤观察患儿大便性质和次数,大便秘结时中药贴敷腹部,必要时灌肠;⑥肺炎方贴敷双肺俞止咳化痰,小儿推拿每日1次治疗;⑦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之半流质,忌荤、油腻、辛辣之品,适当予患儿进食清热止咳化痰之品如萝卜汁、梨、枇杷等,多食润肠通便之品;⑧中药宜温服,少量多次频服,观察治疗效果及反应。
2.2.4 效果评价5日后查患儿无发热,偶咳,大便调顺。
2.3 既病防变的护理运用
2.3.1护理问题①潜在痰阻气道的可能(与患儿喉间痰鸣,不会吐痰有关);②潜在心阳虚衰的可能(与患儿素体虚弱,既病易损及心阳有关)。
2.3.2 预期目标患儿不发生痰阻气道,心阳虚衰等并发症。
2.3.3 护理措施①密切观察患儿神志、面色及生命体征变化,发现患儿有面色苍白、唇紫、四肢不温、烦躁、呼吸浅促,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及时处理;②遵医嘱予患儿雾化吸入,轻拍肺段5min,鼓励或辅助患儿有效咳痰;③痰液壅盛时,可给予吸痰护理,吸痰动作轻柔,以免损伤气道;④准确按时给药,严格控制滴速;⑤保持病室安静,避免患儿哭闹;⑥保证休息,减少活动;⑦少食肥甘厚腻、易生痰食品。
2.3.4 效果评价患儿住院期间未发生痰阻气道,心阳虚衰等并发症。
2.4 未病先防的护理运用患儿在恢复期和出院后由责任护士向家长做调护指导。告知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家庭居室应阳光充足,定时通风,保证空气新鲜。饮食营养均衡合理。有利于增强呼吸道抗感染能力。避免接触传染源,家长不要带孩子到人口密集、超市等公共场所玩耍。可定期携小儿于门诊做小儿保健推拿或教会家长正确推拿手法,以增加患儿抗病能力。
3 “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儿科护理运用中的体会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effect of application of infantile critical disease nursing score method in Pediatric nursing.96 patients received infantile critical disease nursing in Harbin Children's Hospital from July,2019 to May,2020 were selected,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48 patients in each group.Research group received infantile critical disease nursing score method,and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Nursing effect,quality of life score,complication rat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re were 45 patients having effective nursing in research group,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75%; there were 38 patients having effective nursing in research group,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9.17%.Nursing effective rate of research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χ2= 6.3445,P < 0.05).Before nursing,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two groups(P > 0.05).After nursing,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two groups.There were 45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 in the research group,accounting for 93.75%; there were 38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accounting for 79.17%.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research group was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χ2=6.344 5,P < 0.05).Application of infantile critical disease nursing score method had significant effect,the nursing effect was good,quality of life score was higher,and complication occurrence rate was lower.It is suggested to apply clinical promotion.
Keyword: Infantile nursing; Infantile critical disease nursing score method; Nursing effect;
小儿危重病不仅变化快,而且病症复杂。掌握治疗时机是临床治疗小儿危重病的关键,若是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不但影响患儿的预后,还可能导致患儿死亡。有文献报道[1],在小儿护理中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的效果显着。为了验证这一结论,2019年7月—2020年5月随机选择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接受小儿危重病护理的9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7月—2020年5月选择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接受小儿危重病护理的9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8例。研究组男性患儿28例,女性患儿20例,平均年龄(5.44±1.56)岁;参照组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29例,平均年龄(5.34±1.52)岁。患儿和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经哈尔滨市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选患儿均符合小儿危重病的诊疗要求。排除患有其他内分泌疾病、免疫性疾病、肾脏疾病的患儿,两组患儿的基本信息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定时检测,动态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告之患者家属与小儿危重病有关的治疗和护理事宜,及时应对患儿在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等[2]。
研究组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掌握患儿在治疗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患病程度,合理评估患儿的患病情况,依据评估结果划分患儿的护理等级。对分数低于70的患儿开展动态护理,时刻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若病情恶化,第一时间组织抢救。对高于80分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并将患儿转入普通病房。监测70~79分患儿的动态生命体征,并转至重症监护室,开展及时有效的治疗[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生存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对比
研究组护理效果明显的患儿24例,占41.67%。护理效果一般的患儿25例,占52.08%。护理效果不显着的患儿3例,占6.25%。患儿护理的总有效率达93.75%(45例)。参照组护理效果明显的患儿18例,占20.83%。护理效果一般的患儿20例,占41.67%。护理效果不显着的患儿10例,占20.83%。患儿护理的总有效率为79.17%(38例)。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显着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4 5,P<0.05)。
2.2 、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显着显着,研究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达93.75%(45例),参照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9.17%(38例),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4 5,P<0.05)。
3、 讨论
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是一种新型的护理评分方式,将其合理地应用到小儿危重病的护理中,既可保证患儿治疗有效性,又能提升患儿的护理效率,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存率[5]。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儿的有效人数为45例,占93.75%;参照组患儿的有效人数为38例,占79.17%,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有效率显着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显着显着,研究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人数为45例,占93.75%;参照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人数为38例,占79.17%,研究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对小儿的护理中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的效果显着,护理效果更佳,生存质量评分更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建议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慧心.小儿护理中实施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4):267-268.
[2] 王乐.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用于小儿临床护理中的可行性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97):155.
PICU下呼吸道感染以小儿肺炎为主,即支气管炎,按照来源可分为医院获得性肺炎以及社区获得性肺炎。对于医院活动性肺炎护理工作还应包括预防性护理。关于成人与小儿医院获得性肺炎临床特征分析并不多见,普遍认为小儿更易罹患医院获得性肺炎,小儿自主呼吸能力差,主诉能力不足,肺泡功能、防御机制不健全,更易出现痰液淤积、感染病原菌侵袭。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以支原体、细菌感染较常见,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早产、低体重、先天性疾病等,与成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2]。
2 临床护理
2.1 预防护理
小儿医院获得性肺炎预防措施与成人类似,根据美国据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管理办法,推荐的循证护理对策主要包括预防胃食管反流、积极控制原发性上呼吸道疾病护理管理、控制应激、最好管道管理、落实洗手制度。对于PICU住院使用呼吸机患儿,同样需要经过以上措施预防肺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采用集束化管理,以控制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各种危险因素[3]。
对于未使用呼吸机患儿,肺炎发生主要与呛咳、呼吸道或消化道病原菌移位有关,需做好口腔护理。口腔护理方法主要包括擦洗法、咽洗法、擦拭加冲洗法、电动牙刷刷洗。擦拭法操作简单,方便推广,采用棉球浸润生理盐水擦拭,对护士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口腔咽洗法,在儿科中应用较少,多应用年龄相对较大、有一定配合能力者。擦拭加冲洗逐渐受到重视,冲洗效果好,适用于特殊类儿童。电动牙刷应用率较低,需要喉镜配合,适用于去除顽固菌斑。可供儿科口腔护理的溶液并不多,多数医院仍采用生理盐水,刺激性小、安全,口泰溶液杀菌效果高,但患儿可能出现口腔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聚维酮碘、氧化电位水等在PICU中应用也较少。
做好环境管理,严格控制室内温湿度、消毒杀菌管理。规范病房管理,控制人员出入,要求佩戴口罩等防护设备,强调洗手,这些都有助于预防VAP。此外,对于机械通气者,做好呼吸机管理,及时清理冷凝水,做好呼吸道管理,及时吸痰等,都有助于降低VAP发生风险。部分婴幼儿需要暖箱管理,做好暖箱消毒、杀菌工作。积极预防不良刺激,做好防寒保暖,以减轻肺部互动,减轻肺部瘀血。做好饮食管理,及早恢复肠道营养,改善肠道功能,稳定肠道菌群,避免喂食过饱,规范喂食,预防误吸误咽。小儿新陈代谢旺盛,对水分需求较高,需多饮水,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2 对症
2.2.1 治疗护理
小儿重症肺炎治疗主要包括控制病因、支持治疗、抗感染治疗、免疫治疗等。护士需严格遵医用药,加强营养支持、机械通气管理,每日更换湿化瓶、清除冷凝水,每周更换导管。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对于气管切开者,做好导管管理,每日消毒导管,注意保护导管受压处皮肤。使用闭使吸痰器吸痰,对于采用支气管纤维镜灌洗者,术后落实引流,据引流部位选择合适的。采用雾化吸入治疗,首选氧驱动物吸入,期间做好监护,若见异常,立即停止雾化吸入。雾化前,医嘱多饮水,以利于雾化后排痰。吸氧治疗时,应据缺氧程度,决定吸氧时间、浓度,早期肺泡交换功能下降,氧浓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段,以预防氧中毒,吸氧时,做好监护,及时处理呛咳等症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年龄越大,适用滴液速度越快。
2.2.2 病情监护
小儿重症肺炎并发症多、发生率高,主要包括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每隔1h观察记录气血、呼吸循环、尿量等指标。从患儿瞳孔、体温等指标,判断病情变化,若血压上升、瞳孔散大可能为脑病。若出现呼之不醒、惊厥、口唇紫绀、鼻翼扇动明显等症状,可能为缺氧,若反复出汗、皮肤湿冷可能为循环衰竭。若出现面色潮红、呼吸深长可能为呼吸性酸中毒。把握撤机指征,综合判断,采用逐步降低通气量和(或)间歇通气逐步撤机。在输液过程中,若见粉红色泡沫液,可能为心力衰竭,应立即停止输液,湿化吸氧。用药后留观30min,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若见心电图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2.2.3 基础护理
小儿基础护理内容多,主要包括:①皮肤护理,更换尿布,使用爽身粉,使皮肤保持在干爽状态;②每隔3h变换1次,或据医嘱,每次均检查颈周、耳后、腋下等皮肤皱褶处,若出现红肿等异常,对症处理;③口腔护理,,以棉签蘸取少许生理盐水擦拭,早晚各1次,对症护理红肿、生疮;④规范鼻饲管理,每周更换1次鼻导管;⑤每次排便后,温水擦拭,保护好尿道口;⑥饮食管理,婴幼儿尽量使用母乳喂养,可安排家属探视。
2.2.4 护理干预
1.1 基本数据
收集本院2015年至2016年5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这些患者当中男生26例,占52%,女生24例,占48%。男女之间的比例为1.09:1.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烧等。
1.2护理方法
1.2.1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a.制定完整的护理计划,将各种护理工作尽量集中在一起完成,不能占用患者的休息时间。b.定期对患者的呼吸器官进行清洁,包括对鼻腔和咽喉的处理,清除在呼吸道内的污染物,保证患者的呼吸顺畅。C.对于鼻塞的护理,在鼻塞现状严重时,护理工作者应该对鼻腔进行认真的清理,首先要选用麻黄素液滴鼻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每日应该护理的次数,保障患者不存在呼吸困难的现象。d.对于咽喉部位的护理,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绝大多数的患者会觉得咽喉部位不适,作为护理工作者应该时刻观察患者咽喉部位,注意其实否发生咽喉充血,水肿的情况,时刻记录患者的状况,当患者感觉咽喉不适时可以适当的给提供些润喉的药物。
1.2.2 适当的控制温度;小儿一旦患得呼吸系统疾病时随即引发的就是高热,温度太高,在个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到小儿身体的发育。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我们一定要时刻观察温度的变化,如果患者的温度达到了38度以上,我们就必须要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比如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在嘱咐患者的家长时一定要提醒家长定期定量服用不得乱用。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小,对药物有恐惧心理,作为护理工作者一定要与家长共同克服这一困难,保证患者对药物的摄取量。
1.2.3 准确记录患者的身体状况: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往往会发生意外的情况,比如说是患者发生高烧或者抽搐的现象,如果家长和医务人员没有及时的发现可能会导致恶劣的结果。在对小儿进行护理时,要时刻注意患者身体状况的变化,并且记录好数据,便于医生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帮助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身体状况。
1.2.4保证患者营养充足;患者受年龄的影响,本身对于医院和药物有着恐惧的心理,患者在医院内往往会发生食欲较差的现象。导致患者在住院期间身体缺乏一定的水分和营养。为了保障患者的身体状况很快的恢复,家长应该为患者尽可能提供一些清淡的食物,鼓励孩子好好吃饭,防止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现象。
1.2.5加强对患者和患者家长的健康教育;对患者和患者家长普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针对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我们应该对他们进行专门性的指导。比如说;如果所患得疾病为肺结核,我们就要对患者和患者家长普及传染病知识教育,做好必要的隔离措施。
二、结果
病房环境管理:婴幼儿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抵抗能力差,易发生感染。每年的冬季肺炎和秋季腹泻是病人的高发期,病人多管理困难,易发生交叉感染,所以病人安置一定要按感染和非感染的病人严格分开,严防交叉感染。通常病房温度保持18~20℃,湿度50%~60%。室内采取湿拖把清洁,每日2次用500MG/L 8-4消毒液消毒地面,定期进行空气消毒,或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噪音以防患儿受到惊吓,为患儿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医院环境。
预防的管理:小儿抗病能力低,患病后抵抗能力更低,医护人员进行医疗应着装整齐,为患儿进行治疗时应严格遵守护理技术操作,由于发育还未成熟,对周围事物辨别能力差,好事,又好奇,外界的一切对他们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预防意外是儿科病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要正确引导,注意保护他们的安全。如,防止儿童坠床应加用床档,不让患儿自己倒开水,保温瓶应放高处以免意外烫伤,不让患儿玩剪刀及玻璃杯以防自伤,吃东西时不应做治疗,以防止器官异物。要妥善保管药品,以防患儿误服中毒。
1 儿科病房的风险因素
1.1 环境设施方面:由于儿童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缺乏危险意识。病房阳台栏杆与成人的病房一样,没有增加高度;小孩好攀爬存在隐患;床铺虽然有护栏,但有的小孩淘气,好跨越有摔倒的危险;对病房的管道供氧设施、负压吸引设备、病房呼叫系统、电源插座、24小时开放的饮水机等等,在管理上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伤害。
1.2 治疗方面:
1.2.1 静脉穿刺难度大,有时穿刺不成功,影响抢救,而且因反复穿刺,小孩持续哭闹易加重病情。
1.2.2 潜在输液不良反应,一方面因小孩输液时不易合作,家长为了缩短输液时间,有时会自行调快输液速度;另一方面,由于小儿输液时不像成人安静的躺在床上输,而是需要抱着或到处走动,家长提着输液瓶跟着小孩走,输液瓶时高时低,压力不均,常导致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有导致病情加重或回血导致输液不畅。
1.2.3 静脉留置针的广泛使用,小孩好动,个别家属晚上没注意照顾小孩留置针的部位,针头脱落未及时发现,导致出血较多。甚至有可能出现断针的危险。
1.2.4 在查对方面:部分小孩住院是由爷爷奶奶在照顾的,进行发药或操作之前若没有询问“小孩叫什么名字?”而是直接问“小孩是叫张三吗?”老人听觉的退化,即使小孩不是叫张三,有时也会回答“是”,容易导致差错。有的小孩经常把床头卡拿去玩,若没及时补上,减少一个可查对的环节,也容易导致差错。
1.2.5 小孩用药剂量小,不论换算或抽药时,稍一疏忽就会导致误差,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差错。
1.2.6 小孩因血管细且好动,输液时,容易引起药物外渗,遇到血管活性药物或化疗药物,易导致皮肤坏死。
1.3 医院感染方面:如今独生子女,被视为家里的宝贝,一旦生病住院,陪护少则2人,多则可达5-6人。因为婴幼儿免疫系统不成熟,抵抗力差,易导致院内交叉感染。另一方面,小孩自我保护意识差,喜欢聚在一块玩玩具、看画册等,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有些家属卫生习惯不好,经常随地为小孩把大小便,有轮状病毒感染时容易造成院内交叉感染等。
1.4 病情观察方面:小孩缺乏主诉能力,不会自己表达不适,常以哭闹表示,而且病情变化具有突变、多变、易变等特点。护士若经验不足,有时不能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有可能延误抢救。
1.5 病房安全管理及治安保卫方面:
1.5.1 由于小孩住院不习惯,有些家长晚上擅自带小孩离院,存在许多不安全 因素。有的家长照顾孩子疲劳,晚上睡眠太深,有可能导致孩子蒙被或走失的不良后果。有的家长热水瓶用后没及时放回固定位置,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小孩烫伤的危险。
1.5.2 有的家长没听护士的宣教,思想上松懈,经常将手机或提包随意放置,容易失窃,一旦失窃,家长心情不好,容易对护士产生不满。
1.5.3 以前曾经在报刊杂志上看到病房丢失孩子的现象,目前,在我们这样的综合医院也曾经出现过不法分子到病房想诱拐孩子的苗头,家长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丢失孩子。
1.6 护士的安全防护方面:护士在进行静脉抽血或拔针等操作时,由于小孩好动或挣扎,容易被血液污染或造成针刺伤。
1.7 带教方面:儿科与成人科有所不同,因为小孩不易合作,不论是基础护理或静脉穿刺,其难度均比成人大得多,护生若不了解这些特点,缺乏沟通能力,为了尽快完成实习目标,急于求成,常会导致操作的失败,甚至引来纠纷。
1.8 护士素质方面:由于儿科病房经常有小孩的哭闹声,玩具的音乐声,甚至有家长的呵斥声,噪音大,常常会干扰护士的情绪,容易导致护士心浮气澡,影响工作效率,甚至打乱工作程序,容易出现差错事故。
2 为了规避以上护理风险,我们采取以下的管理措施
2.1 根据小孩的好奇心,我们尽量在阳台内侧张贴谜你卡通图案,吸引小孩的注意力,避免攀爬阳台,同时在阳台醒目的地方张贴“严禁攀爬”等告知,对病房的设施加强管理,多宣传,提示家长看护好小孩,以防发生意外。
2.2 加强护士的三基训练,确保治疗的顺利完成。
2.2.1 加强护士的技术训练,努力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指导护士应注意患孩的血管情况,若连续两次穿刺不成功,应请其他护士帮忙,消除家长的不良情绪。
2.2.2 输液时加强宣传,强调家属不能自行调节输液滴数,并告知其后果的严重性。指导家长尽量让小孩在床上输液,避免走动造成的滴数过快等不良后果。
2.2.3 对留置针妥善固定,并指导家长适当约束小孩有留置针的肢体活动,避免断针或脱落。护士晚上巡视病人应观察留置针的情况。
2.2.4 强调护士查对时一定要让家长自己说出孩子姓名。而不是只回答“是”或“不是”。发现床头卡丢失应及时补上,同时加强宣教,指导家长不要让小孩拿床头卡玩。
2.2.5 由于小孩用药剂量小,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慎独的精神。有些药该用小型号的注射器抽药,护士不能图操作方便而使用不符合的注射器抽,以免引起误差。
2.2.6 由于小孩输液不易合作,输注化疗药物或者血管活性药物时,应该选择直而相对较粗的血管,严禁在头皮输注。应经常巡视,发现外渗,及时处理。
2.3 为了避免院内交叉感染,护士安排病人时,尽量将同病种的患孩安排在一起。严格控制陪伴,严禁病房吸烟。遇有轮状病毒感染的小孩,应及时做好床边隔离,耐心指导家长不要让小孩随地大小便,并及时清理小孩的便盆。指导卫生员做好日消毒和终末消毒。
2.4 加强护士专科知识的培训,掌握病情观察的要点,学会各种抢救技术和应急预案。排班时新老搭配,指导护士做到眼勤、脚勤、口勤,多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加强医护配合,发现病情变化积极配合医生抢救。
2.5 在病房安全管理和治安保卫方面,护士应认真履行住院告知义务,从入院宣教入手,告知住院的规章制度,特别是消防安全知识和贵重物品的保管,强调家长加强小孩的看护,尤其是夜间的看护,以防走失或被拐骗、抱走等 。护士应加强巡视,发现可疑人员及时报告保安,请求保安人员加强巡逻,并提醒病人家属注意。
2.6 指导护士注意自身的安全防护,严格实施职业防护措施;一旦遇到职业暴露,应及时按照职业暴露程序处理。
2.7 在带教方面,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小孩的疾病特点,适当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指导学生学会与小孩和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的信任。同时尽量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做到放手不放眼,耐心示范讲解,因人施教,帮助学生完成实习目标。
2.8 护士长应了解护士的心理动态,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推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护士树立爱心、耐心、同情心,主动关心患孩,消除小孩的恐惧心理。指导护士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同情家长的处境,主动为家长提供健康教育知识,解决家长的困难。同时要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学会沉着冷静,扰而不乱,熟练掌握工作程序,下班之前回顾一下本班事情完成的情况,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
2预防感染
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2],避免院内感染。维持病房温度22℃,湿度65%,定时通风换气,消毒剂、紫外线消毒空气,减少家属探视,保持病房环境的整洁。严格按照护理无菌操作,做好手卫生,医疗器械定期消毒保养,以免交叉感染,对传染患儿应做好隔离工作。
3加强病房护理安全管理
针对儿科病房特殊性,对可能发生风险事件制定相应应急预防,于窗户安置防护装置,地面置防滑垫,地面保持干燥。锁好大门和仓库,及时巡夜,打开监控器开关,保证监控正常运作,以免发生意外事件。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时表示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两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0.5%(1/200),即1例患儿导管脱出;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5%(10/200),即3例患儿导管脱出,2例患儿烫伤,3例坠床,2例患儿感染,两组对比(P<0.05)。4.2两组患儿护患纠纷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未发生护患纠纷,对照组8例护患纠纷,占4%,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660-01
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易患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种疾患而需住院治疗。住院儿童的不同年龄、性格、家庭和社会环境,在受到不同疾病困扰时,疾病作为负性应急原会使儿童产生比成年人更多的负性心理变化,于是易出现多种不良心理反应,比如恐惧、烦躁、焦虑、盲从、兴奋、反抗等等。护士是心理护理的主体[1],作为儿科护士,如果能理解并把握好他们的心理特征,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以点带面,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就可以让住院患儿互相促进和感应,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促进疾病的痊愈。
1 住院儿童的常见心理特征
1.1 惶恐不安:易发生于初次住院的患儿。儿童一旦离开家庭来到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初次接受输液治疗的患儿不安的心理尤为明显,因为这类儿童还没有疾病和输液的概念,对护士给他们不可抗拒的输液操作所带来的疼痛产生惶恐不安心理,继而出现各种不合作情绪反应[2],这种惶恐不安的心理与日惧增,部分患儿一看见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就哭闹和恐惧。
1.2 烦躁:易发生于性格较外向且其家长易急躁的患儿。住院患儿由于自身身体不适变得烦躁不安,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拒绝一切治疗,情绪异常波动而导致一些破坏,比如自行拔除输液针头和吸氧管,自行揭掉换药纱布,打骂医护人员等。
1.3 焦虑:易发生于性格较内向且需反复住院治疗的患儿。由于反复的各种治疗所带来的疼痛和不适,再加上自身疾病的折磨,使患儿心理产生极大的焦虑。
1.4盲从:易发生于家境比较优越而受到娇惯的患儿。在一些集中进行的操作中,常常见到别的患儿哭泣也跟着一起大哭起来,其他儿童的习惯也跟着模仿。
2 儿科病房的人性化护理管理
2.1 入院时的床位安排: 首先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整洁的住院环境,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接诊护士应综合各病室情况,给予合理安排和搭配,比如性格内向和外向的患儿互相搭配,高、低年龄组互相搭配,总的原则是使一个病室内有一位起带动作用的患儿作榜样。
2.2 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在做入院介绍时要以家长作为桥梁,护士要用亲切和蔼、简洁易懂的语言赢得家长及其患儿的信任和好感。在患儿整个住院过程中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程度对患儿能否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好的配合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知识:护士在治疗过程中应做到动作轻柔、技术娴熟、减少刺激、集中操作,减轻患儿痛苦,再用丰富的临床护理知识和良好的语言技巧来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
2.4 治疗操作时的人性化管理:在最先完成急、危症患儿治疗的前提下,对普通病室的患儿要讲究策略,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解释各项治疗的目的。儿科病房最多的治疗项目是输液,其中以1至4周岁的儿童不良反应最为强烈,护士要尽量避免或减缓上午9时到11儿科病房时哭声一片的情景。护士要合理安排输液顺序,了解同病室每位儿童的具体情况和心理特征,首先选择住院时间长、年龄偏大、性格外向或比较勇敢易穿刺成功的患儿作为榜样,在顺利完成治疗后,对该患儿的积极配合给予及时的肯定赏识,让该患儿的良好情绪去感染同病室的其他患儿,以点带面,以激发其他患儿的模仿行为,激励其主动配合治疗,紧接着再找下一位比较配合的患儿,有的患儿在良好的气氛中,会自报奋勇。如此一来,整个病室的患儿互相感应、情感互动,在充满赏识的情感氛围中恐惧、烦躁、焦虑等各种不良情绪会烟消云散,这种情感互动良性循环下去会形成多条情感链,人性化护理管理大大提高了患儿对疼痛的耐受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住院患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
2.5治疗操作后的人性化护理管理:顺利完成治疗后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使患儿保持愉悦和放松的心情,比如放一些儿童喜欢的歌曲和故事,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调动同病室的患儿唱歌、讲故事、猜谜语、做简单有趣的游戏,使儿科病房的情感互动更进一步。
2.6人性化护理管理的适宜对象:适宜1周岁以上神志清楚、精神正常、并且基本脱离急性期和危险期的患儿。
总之,住院儿童由于疾病本身所带来的不适加上各种治疗所带来的痛苦易给患儿幼小脆弱的心灵造成阴影,从而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实验证明,人仅仅对痛的期待就能提高焦虑、恐惧的程度,从而提高痛觉的程度,消除焦虑、恐惧就能缓解疼痛[4]。传统的护理方法,比如触摸、陪伴、安慰、鼓励等儿科护理在实践中收效甚微,许多患儿刚住院时因恐惧而害怕医护人员接近,更是拒绝触摸和陪伴,安慰、鼓励仅对少部分患儿有效。我们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针对患儿的心理特征探索出这套更有效、更适合儿童特点的人性化护理管理方法,既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以点带面,通过住院患儿之间相互感应、相互带动使更多患儿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消除烦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在此基础上护士再融入一些护理技巧和方法,从而顺利完成各种治疗。儿科病房的人性化护理管理改变了儿科病房上午9时至11时一片哭闹声的情景,在我科2008至2011年79%适宜该方法的住院患儿中有96%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儿科病房的人性化护理管理提高了儿童对疼痛的耐受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住院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促进了患儿早日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齐 艳. 国内临床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 现代护理[J],2002,8(2):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