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农业工程

生态农业工程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态农业工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态农业工程

篇1

关键词:

农业生态;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应用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作为我国基础产业的农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不断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尤其是过度种植以及超载放牧所引发的土地荒漠化、漫灌浇水引发的水资源紧缺等,无不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应用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推动生态农业,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1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常见于我国南方地区,最为典型的就是“猪-沼-果”,这种模式是以沼气作为纽带,实现农业种植与畜牧养殖的协调发展。农户可以对庭院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建立沼气池、猪圈以及厕所,将沼气池放在猪圈的地下,在猪圈中养猪,上层设置鸡笼养鸡,闲置土地种植果树,畜牧的排泄物进入沼气池经厌氧发酵后产生沼气,可以作为照明以及做饭的能源,消除环境污染,剩余的沼液和沼渣则可以作为有机肥或者饲料添加剂,从而实现物质以及能源的良性循环[1]。作为一种优秀的循环经济模式,从“猪-沼-果”模式中可以看到循环经济的一些本质性特征,以生态经济、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等为依托,体现出了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原则,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与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相比,四位一体模式主要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推广,包括了“日光温室种植-设施畜牧养殖-沼气发酵-厕所改良”,其同样是一种高效、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是以太阳能作为动力,将沼气作为连接的纽带,实现果树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术以及厕所积肥技术的相互结合。从目前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在我国的推广情况看,日光温室主要包括了半钢架式以及钢架式两种,通过封闭式的结构和人工调温调光,日光温室具有采光充分、防寒保暖的优点,可以有效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其内部相对广阔的空间,非常适合进行蔬菜、瓜果以及各种花卉的种植。虽然日光温室对于土壤肥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不过并不需要人工施肥,可以通过在温室大棚内养殖猪、羊、鸡的方式,解决有机肥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温室大棚中的温度相对恒定,这些家畜和家禽的生长速度快,可以保证较高的出栏率,增加农民收入。沼气池的修建,可以对畜牧以人的粪便进行集中处理,产生的沼气可以用来照明和做饭,也能够对大棚内的温度进行调节和补充,实现对于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利用,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2]。

3农林牧复合系统

农林牧复合系统是指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内,依照生态经济学的有关原理,依照一定的结构和时序,将乔木、灌木、农作物、经济作物以及动物等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多种群、多层次、多产品、多效益点的人工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尤其是最近几年,对于农林牧复合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多,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增加。相比较其他生态农业模式,农林牧复合系统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能够针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多方面、可持续的开发利用,这是其他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对于农业技术人员而言,应该认识到,一个完善的复合结构模式,必须确保各个生物种群具备显著的生态位分化,尽可能减少不同种群复合经营时的负面作用,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共生,从时间、空间、顺序以及数量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调控,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3]。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可以在保证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其对于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提升生态效益。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应用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技术,能够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实现农业的良性循环,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宋旭,王涛,魏春林.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在农业生态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6,47(7):34+37.

篇2

二是化肥零增长实现预期目标。全省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了手机测土配方施肥全省全覆盖,全年新增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000万亩,化验土壤样品13万个,发放施肥指导卡80万份,落实肥效试验1300个,培训农民4.5万人次。补助专项资金1000万元,在长春市及梨树、双辽、前郭、舒兰等9个县(市、区)开展增施有机肥补贴试点,落实面积20万亩,推广增施有机肥技术面积1000万亩,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300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10万亩,高效缓控释肥面积300万亩,中微量肥料推广面积达到20万亩。2016年全省农作物化肥用量增幅实现了降到0.8%以下的预期目标(常年化肥量年增幅1%~2%)。

三是农药零增长任务全面完成。全省推广生物防螟技术3530万亩,在257个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在德惠、公主岭、敦化等地推广水稻稻瘟病、玉米大斑病航化作业防治面积243万亩,在农安、榆树等6个县(市、区)推广水稻控药控水试验,落实面积1800亩,开展绿色防控技术授课15次,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全省化学农药用量同比减少758.3吨,项目区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次数下降1~2次,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既定目标。

篇3

2生态水利工程简介

顾名思义,生态水利工程将“生态”放在到了重要的位置,以保护或者改善自然生态为主要目标,或者是能够在客观上获得显著生态效益。生态水利工程注重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友好性,避免这一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严重破坏,在以生态需水规律的基础上展开运行管理过程。作为现代水利的标志,生态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内涵:第一,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必须遵循科学的生态服务目标。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始终注意对生态系统健康过程的维持,将其当做设计过程的约束条件,确保设计出来的水利工程可以迎合生态水文过程的要求。第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地址的选取、布局规划以及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极力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对环境成本的较大浪费,推动经济与生态达到一种共赢的局面。

3生态水利工程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

3.1有利于改变我国的农业发展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属于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而要想发展农业,就离不开灌溉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求偶,灌溉面积仅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但是却在全国粮食产能中占到了四分之三,水资源短缺以及分布不均匀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现象在我国北方更为明显,其占有全国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三,但是水资源仅占到了19%。而且我国未来的粮食生产中心将会逐渐向北方转移,这就使得水资源供应和粮食生产之前的矛盾激化。尽管近年来对于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有所加强,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但是现代农田水利建设并不健全,灌溉以及排水等技术都有待提升[2]。同时当前的水利设施也无法帮助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从这一角度来看,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已经成为改善我国农业现状的迫切需求。

3.2有利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历经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尽管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于农产品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可谓是关键因素,而且也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也是现代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我们必须对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重视,我们必须坚持长时间的努力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通过国内外的实践可以看出,要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谓是一项基础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手段。通过科学完善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目前的农田水利条件才有可能得到改善,才能够摆脱以往农村“靠天吃饭”的窘状,增加农田产出率,达到旱涝保收的目标,推动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升。

3.3减少对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的破坏

作为一项人工设计的工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本身就是对大自然水资源的干扰。与传统的水利工程不同,生态水利工程强调尽可能降低对水资源自然循环的破坏。注意到农田生态系统属于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中,主要是以流域为尺度空间而展开,水流的总方向应该和流域的自然水向相同。应该综合分析原有地表径流的产汇和地下水径流的补给排泄等过程,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必须尽可能降低对耕地资源的破坏。目前,开展生态水利工程主要以对原有水利工程的改造为主,全面发挥出其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功能。

3.4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

我们知道,市场物价的基础便在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要想稳定市场物价,首先就应该注重农产品价格的稳定。而要想确保农产品价格稳定,就必须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这就需要对农业生产提高重视,不断改善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此时,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为此,我们必须充分抓住农闲时间,集中人力物力,通过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农田的抗灾能力,最终促进农业收成的上升,消除由于农产品供应不足而导致的价格频繁变动,提升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3]。

3.5有利于加强新农村建设

在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始终在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尤其是与水旱灾害的斗争一直存在。历史上由自然灾害所引发的动乱不胜枚举。通过人们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改善人们生活、维持国家稳定,就必须真正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的耕地面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减少,但是灌溉面积却一直处于上升水平。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我国的农田灌溉水平得以有效提升,真正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实践表明,唯有通过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我国农业的持续增收才有了保障,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才有可能改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够有强大的保障。

作者:马富强 彭尔瑞 龙晓敏 王晨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篇4

农业工程是人类实施的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对自身生存和发展贡献最卓著的工程。农业工程研究和实施的对象是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繁衍的土壤、水和空气。过去研究和实施农业工程,总是将注意力放在妨碍或危害生物生长的直接因素上,如虫子蚕食庄稼,就研究如何消灭虫子,而对吃虫子的生物会带来什么影响则研究不够,对由此而阻断的生物链及其对生

物多样性的影响则研究更不够,对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母体———地球会造成什么样的破坏,甚至连关注都很少。以至于地球上的生物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灭绝,土地肥力大量流失,人类生存环境迅速恶化。

1 农业工程研究实施不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农业工程是典型的系统工程,但工程不系统,则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使人类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农业工程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的事例很多。

1.1 大面积喷洒广谱农药破坏生态平衡

为消灭危害森林且蔓延很快的松毛虫,人类采用飞机喷洒农药,有效地消灭了松毛虫和其他害虫,可谓手段先进,效率极高。但是,喜食松毛虫的灰喜鹊却因吞下被药死的松毛虫,而二次中毒死亡,吞吃其他虫子的鸟儿命运亦如此。如此恶性循环,加害自身、贻害后世。

1.2 “黑风暴”使开垦者自尝苦果

19 世纪中叶,美国采取优惠的移民开荒政策,引导人们去开垦半干旱的中西部大草原。在强大的农业机械化手段支持下,中西部很快成为美国的粮仓,这在当时,无疑是开发与就业

双丰收的大系统工程。孰料因过度地掠夺性开垦和放牧,造成新垦地大面积沙化,逐渐成为沙尘暴的源头。

1.3 旋耕是精耕细作和破坏土壤结构及其生态的“双刃剑”

旋耕从表面上看是精耕细作,但事实上,旋耕不仅耕细了土壤,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不利于作物根系的发育和生长;旋耕把土壤中对作物生长非常有益的蚯蚓等大型土壤动物几乎斩尽杀绝,使人类失去了增加土壤孔隙度的天然助手;旋耕造成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的腐殖质大量流失,导致细菌减少、土壤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由于旋耕破坏了植物生长的土壤生态环境,人们不得不采用化学方法来促进作物的生长。但无论土壤活性剂也好、化肥也好,长期使用,都会导致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这就是旋耕间接带来的恶果。

2 农业工程研究实施与生态保护问题

2.1 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应当保护植物多样性

随着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和植物生长环境的恶化,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正在逐步减少。植物多样性减少的损失不仅限于农业生产,而且还影响到人类的健康。目前美国 1/4 的药物是利

用从植物中提取的化学物质制造的,发展中国家大约有 35 亿人的医疗保健主要依靠草药。如果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不充分注意到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在采取一项措施时,导致其他植物的灭绝或生长环境的长久破坏,实质上就是断绝了相关的育种途径,透支了未来的食粮,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最终可能导致人类自身的灭绝。

2.2 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应当保护动物多样性

由于土壤动物是一生,或生命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在土壤中度过的,一般不能直观地被觉察到,因此很容易受到各种农业工程措施的伤害,应当引起特别关注。在进行作用于土壤的农业工程研究和实施时,要深入研究对土壤生物的伤害和生存环境的破坏,尤其是对极易受到伤害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伤害。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要让土壤动物成为增产的助手,而不能使

这些“助手”明显减少,更不能造成它们的灭绝。

2.3 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应当保护土壤微生物

由于土壤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因此,在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中很容易被忽视。

2.4 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应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以往,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过度开垦造成土地肥力流失,围湖造田造成湿

地锐减,等等。改造自然反而带来对自然的更大破坏,根源在于人们对农业工程的研究和实施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3 保证农业工程研究实施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对策

既然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会带来生态与环境问题,就应当采取措施来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负面影响。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建立法规、立项审查、工程评估、提高研究人员和

决策者的生态与环境意识。

3.1 强化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的立项审查

篇5

1 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某农田水利工程从2012年开始施工,项目位于五一农场灌区以北,涉及人口1.51万人,总面积3000亩,主要施工内容包含对5个末级渠系进行配套改善,建设一个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2个小型水源工程。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单位科学施工意识不强,施工中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修建农业水利工程会对工程周围土质造成威胁。由于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大量水泥和砂石,在混合搅拌过程中不对地面采取保护,直接倾倒,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影响了土壤的再利用,此外,大型机械设备运输过程中没有设计好行驶路线,导致机械随处碾压,破坏了土壤的内部结构,使得土壤性能不可恢复;其次,对生态平衡造成了影响。农业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对生态平衡的威胁是十分严重,施工现场污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对地表水源造成污染,引起河流水源富营养化,对水源质量造成严重破坏,危害到地区生态平衡。此外,农业水利工程修建下游水位降低,上游水位升高,导致了水生物环境发生改变,影响到生物的正常声息,严重的会导致生物灭绝,对地区生物多样性会产生深远影响。

2 解决农业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分析

2.1 强化对施工现场监督管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