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态农业工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
农业生态;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应用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作为我国基础产业的农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不断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尤其是过度种植以及超载放牧所引发的土地荒漠化、漫灌浇水引发的水资源紧缺等,无不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应用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推动生态农业,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1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常见于我国南方地区,最为典型的就是“猪-沼-果”,这种模式是以沼气作为纽带,实现农业种植与畜牧养殖的协调发展。农户可以对庭院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建立沼气池、猪圈以及厕所,将沼气池放在猪圈的地下,在猪圈中养猪,上层设置鸡笼养鸡,闲置土地种植果树,畜牧的排泄物进入沼气池经厌氧发酵后产生沼气,可以作为照明以及做饭的能源,消除环境污染,剩余的沼液和沼渣则可以作为有机肥或者饲料添加剂,从而实现物质以及能源的良性循环[1]。作为一种优秀的循环经济模式,从“猪-沼-果”模式中可以看到循环经济的一些本质性特征,以生态经济、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等为依托,体现出了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原则,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与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相比,四位一体模式主要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推广,包括了“日光温室种植-设施畜牧养殖-沼气发酵-厕所改良”,其同样是一种高效、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是以太阳能作为动力,将沼气作为连接的纽带,实现果树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术以及厕所积肥技术的相互结合。从目前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在我国的推广情况看,日光温室主要包括了半钢架式以及钢架式两种,通过封闭式的结构和人工调温调光,日光温室具有采光充分、防寒保暖的优点,可以有效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其内部相对广阔的空间,非常适合进行蔬菜、瓜果以及各种花卉的种植。虽然日光温室对于土壤肥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不过并不需要人工施肥,可以通过在温室大棚内养殖猪、羊、鸡的方式,解决有机肥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温室大棚中的温度相对恒定,这些家畜和家禽的生长速度快,可以保证较高的出栏率,增加农民收入。沼气池的修建,可以对畜牧以人的粪便进行集中处理,产生的沼气可以用来照明和做饭,也能够对大棚内的温度进行调节和补充,实现对于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利用,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2]。
3农林牧复合系统
农林牧复合系统是指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内,依照生态经济学的有关原理,依照一定的结构和时序,将乔木、灌木、农作物、经济作物以及动物等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多种群、多层次、多产品、多效益点的人工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尤其是最近几年,对于农林牧复合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多,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增加。相比较其他生态农业模式,农林牧复合系统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能够针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多方面、可持续的开发利用,这是其他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对于农业技术人员而言,应该认识到,一个完善的复合结构模式,必须确保各个生物种群具备显著的生态位分化,尽可能减少不同种群复合经营时的负面作用,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共生,从时间、空间、顺序以及数量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调控,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3]。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可以在保证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其对于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提升生态效益。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应用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技术,能够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实现农业的良性循环,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宋旭,王涛,魏春林.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在农业生态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6,47(7):34+37.
二是化肥零增长实现预期目标。全省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了手机测土配方施肥全省全覆盖,全年新增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000万亩,化验土壤样品13万个,发放施肥指导卡80万份,落实肥效试验1300个,培训农民4.5万人次。补助专项资金1000万元,在长春市及梨树、双辽、前郭、舒兰等9个县(市、区)开展增施有机肥补贴试点,落实面积20万亩,推广增施有机肥技术面积1000万亩,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300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10万亩,高效缓控释肥面积300万亩,中微量肥料推广面积达到20万亩。2016年全省农作物化肥用量增幅实现了降到0.8%以下的预期目标(常年化肥量年增幅1%~2%)。
三是农药零增长任务全面完成。全省推广生物防螟技术3530万亩,在257个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在德惠、公主岭、敦化等地推广水稻稻瘟病、玉米大斑病航化作业防治面积243万亩,在农安、榆树等6个县(市、区)推广水稻控药控水试验,落实面积1800亩,开展绿色防控技术授课15次,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全省化学农药用量同比减少758.3吨,项目区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次数下降1~2次,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既定目标。
2生态水利工程简介
顾名思义,生态水利工程将“生态”放在到了重要的位置,以保护或者改善自然生态为主要目标,或者是能够在客观上获得显著生态效益。生态水利工程注重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友好性,避免这一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严重破坏,在以生态需水规律的基础上展开运行管理过程。作为现代水利的标志,生态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内涵:第一,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必须遵循科学的生态服务目标。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始终注意对生态系统健康过程的维持,将其当做设计过程的约束条件,确保设计出来的水利工程可以迎合生态水文过程的要求。第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地址的选取、布局规划以及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极力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对环境成本的较大浪费,推动经济与生态达到一种共赢的局面。
3生态水利工程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
3.1有利于改变我国的农业发展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属于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而要想发展农业,就离不开灌溉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求偶,灌溉面积仅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但是却在全国粮食产能中占到了四分之三,水资源短缺以及分布不均匀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现象在我国北方更为明显,其占有全国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三,但是水资源仅占到了19%。而且我国未来的粮食生产中心将会逐渐向北方转移,这就使得水资源供应和粮食生产之前的矛盾激化。尽管近年来对于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有所加强,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但是现代农田水利建设并不健全,灌溉以及排水等技术都有待提升[2]。同时当前的水利设施也无法帮助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从这一角度来看,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已经成为改善我国农业现状的迫切需求。
3.2有利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历经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尽管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于农产品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可谓是关键因素,而且也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也是现代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我们必须对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重视,我们必须坚持长时间的努力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通过国内外的实践可以看出,要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谓是一项基础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手段。通过科学完善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目前的农田水利条件才有可能得到改善,才能够摆脱以往农村“靠天吃饭”的窘状,增加农田产出率,达到旱涝保收的目标,推动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升。
3.3减少对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的破坏
作为一项人工设计的工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本身就是对大自然水资源的干扰。与传统的水利工程不同,生态水利工程强调尽可能降低对水资源自然循环的破坏。注意到农田生态系统属于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中,主要是以流域为尺度空间而展开,水流的总方向应该和流域的自然水向相同。应该综合分析原有地表径流的产汇和地下水径流的补给排泄等过程,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必须尽可能降低对耕地资源的破坏。目前,开展生态水利工程主要以对原有水利工程的改造为主,全面发挥出其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功能。
3.4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
我们知道,市场物价的基础便在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要想稳定市场物价,首先就应该注重农产品价格的稳定。而要想确保农产品价格稳定,就必须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这就需要对农业生产提高重视,不断改善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此时,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为此,我们必须充分抓住农闲时间,集中人力物力,通过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农田的抗灾能力,最终促进农业收成的上升,消除由于农产品供应不足而导致的价格频繁变动,提升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3]。
3.5有利于加强新农村建设
在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始终在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尤其是与水旱灾害的斗争一直存在。历史上由自然灾害所引发的动乱不胜枚举。通过人们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改善人们生活、维持国家稳定,就必须真正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的耕地面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减少,但是灌溉面积却一直处于上升水平。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我国的农田灌溉水平得以有效提升,真正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实践表明,唯有通过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我国农业的持续增收才有了保障,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才有可能改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够有强大的保障。
作者:马富强 彭尔瑞 龙晓敏 王晨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农业工程是人类实施的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对自身生存和发展贡献最卓著的工程。农业工程研究和实施的对象是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繁衍的土壤、水和空气。过去研究和实施农业工程,总是将注意力放在妨碍或危害生物生长的直接因素上,如虫子蚕食庄稼,就研究如何消灭虫子,而对吃虫子的生物会带来什么影响则研究不够,对由此而阻断的生物链及其对生
物多样性的影响则研究更不够,对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母体———地球会造成什么样的破坏,甚至连关注都很少。以至于地球上的生物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灭绝,土地肥力大量流失,人类生存环境迅速恶化。
1 农业工程研究实施不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农业工程是典型的系统工程,但工程不系统,则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使人类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农业工程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的事例很多。
1.1 大面积喷洒广谱农药破坏生态平衡
为消灭危害森林且蔓延很快的松毛虫,人类采用飞机喷洒农药,有效地消灭了松毛虫和其他害虫,可谓手段先进,效率极高。但是,喜食松毛虫的灰喜鹊却因吞下被药死的松毛虫,而二次中毒死亡,吞吃其他虫子的鸟儿命运亦如此。如此恶性循环,加害自身、贻害后世。
1.2 “黑风暴”使开垦者自尝苦果
19 世纪中叶,美国采取优惠的移民开荒政策,引导人们去开垦半干旱的中西部大草原。在强大的农业机械化手段支持下,中西部很快成为美国的粮仓,这在当时,无疑是开发与就业
双丰收的大系统工程。孰料因过度地掠夺性开垦和放牧,造成新垦地大面积沙化,逐渐成为沙尘暴的源头。
1.3 旋耕是精耕细作和破坏土壤结构及其生态的“双刃剑”
旋耕从表面上看是精耕细作,但事实上,旋耕不仅耕细了土壤,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不利于作物根系的发育和生长;旋耕把土壤中对作物生长非常有益的蚯蚓等大型土壤动物几乎斩尽杀绝,使人类失去了增加土壤孔隙度的天然助手;旋耕造成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的腐殖质大量流失,导致细菌减少、土壤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由于旋耕破坏了植物生长的土壤生态环境,人们不得不采用化学方法来促进作物的生长。但无论土壤活性剂也好、化肥也好,长期使用,都会导致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这就是旋耕间接带来的恶果。
2 农业工程研究实施与生态保护问题
2.1 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应当保护植物多样性
随着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和植物生长环境的恶化,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正在逐步减少。植物多样性减少的损失不仅限于农业生产,而且还影响到人类的健康。目前美国 1/4 的药物是利
用从植物中提取的化学物质制造的,发展中国家大约有 35 亿人的医疗保健主要依靠草药。如果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不充分注意到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在采取一项措施时,导致其他植物的灭绝或生长环境的长久破坏,实质上就是断绝了相关的育种途径,透支了未来的食粮,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最终可能导致人类自身的灭绝。
2.2 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应当保护动物多样性
由于土壤动物是一生,或生命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在土壤中度过的,一般不能直观地被觉察到,因此很容易受到各种农业工程措施的伤害,应当引起特别关注。在进行作用于土壤的农业工程研究和实施时,要深入研究对土壤生物的伤害和生存环境的破坏,尤其是对极易受到伤害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伤害。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要让土壤动物成为增产的助手,而不能使
这些“助手”明显减少,更不能造成它们的灭绝。
2.3 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应当保护土壤微生物
由于土壤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因此,在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中很容易被忽视。
2.4 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应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以往,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过度开垦造成土地肥力流失,围湖造田造成湿
地锐减,等等。改造自然反而带来对自然的更大破坏,根源在于人们对农业工程的研究和实施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3 保证农业工程研究实施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对策
既然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会带来生态与环境问题,就应当采取措施来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负面影响。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建立法规、立项审查、工程评估、提高研究人员和
决策者的生态与环境意识。
3.1 强化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的立项审查
1 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某农田水利工程从2012年开始施工,项目位于五一农场灌区以北,涉及人口1.51万人,总面积3000亩,主要施工内容包含对5个末级渠系进行配套改善,建设一个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2个小型水源工程。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单位科学施工意识不强,施工中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修建农业水利工程会对工程周围土质造成威胁。由于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大量水泥和砂石,在混合搅拌过程中不对地面采取保护,直接倾倒,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影响了土壤的再利用,此外,大型机械设备运输过程中没有设计好行驶路线,导致机械随处碾压,破坏了土壤的内部结构,使得土壤性能不可恢复;其次,对生态平衡造成了影响。农业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对生态平衡的威胁是十分严重,施工现场污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对地表水源造成污染,引起河流水源富营养化,对水源质量造成严重破坏,危害到地区生态平衡。此外,农业水利工程修建下游水位降低,上游水位升高,导致了水生物环境发生改变,影响到生物的正常声息,严重的会导致生物灭绝,对地区生物多样性会产生深远影响。
2 解决农业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分析
2.1 强化对施工现场监督管理
(1)沼气工程能使有机物达到综合利用。有机物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可用于炊事、照明、储粮、保鲜、孵小鸡、发电、开机器等多项生活、生产活动。同时沼气发酵的残余物沼液和沼渣可以开展综合利用,用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如种稻、种果、种菜、浸种育苗、培养食用菌、饲喂畜禽、养鱼等,可以起到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及其防寒抗病能力等作用。
从南、北两大模式的运行效果来看,沼气生态农业技术使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变革了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实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高效化、农村环境清洁化和农民生活文明化,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因此在南方农民称沼气池是“小康池”、“致富池”、“聚财池”;在北方农民称模式是“绿色小工厂”、“致富大车间”。纷纷靠模式“盖新房、娶新娘、奔小康”。
(2)沼气工程能使生态农业起到“拿”与“还”的相对平衡作用。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不断地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来维持的。要想让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最基本的一条,其实也是最简单的一条,应该是从生态系统中拿走什么,那就是要在适当时间归还什么。遵循物质循环的规律,人们和生态系统应该保持“等量交换”这一基本原则,保持生态系统的收支平衡。谁能起到收支平衡作用呢?只有加入沼气就起到收支平衡,达到“能”“物”平衡的良性循环作用。沼气工程能促进生态系统内的两大供流――能流和物流在系统内畅通,加快流速,加大流量,让丰富而又有限的生态系统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为人类造福。
大农业的本质就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人的作用就是根据一定的自然规律,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加速、加大植物、动物生产过程中量和质的循环。而不是削弱或者破坏这种循环,这就是生态平衡的观点。只有这样,自然环境才不会受到破坏、自然资源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社会、经济效益才会显著。合理利用农村能源,提高生物质能转换效率。最重要的是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把种植业和养殖业连接起来的农业良性循环体系。(如下表)
(3)沼气工程能使有机物质达到物尽共用。在没有沼气工程以前,人们对自然界生物质的利用只是单一利用其能源或其肥效,如农作物的秸秆作为生活燃料,只利用了它的能量(热量),未利用其肥效;若作物秸秆沤肥或堆肥或直接还田,只利用了它的肥效,而损失了它的能量(热量),两者都不能有效地、合理地利用其生物质。沼气工程制取沼气,先将生物质作为人类食物或牲畜饲料,而后人畜排泄物和作物秸秆等一起投入沼气发酵池,进行厌氧发酵,就可以得到能量和肥效,并能进一步发挥其综合利用,即生态农业模式,就能使生物质多次合理利用。因此沼气发酵是生物质最有效的转换方式,就能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把种植业和养殖业连接一起,就能建立一个生态农业良性循环体系。
二、沼气工程在缓解农业生态环境危机中的综合作用
大量事实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这些危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破坏加剧。在占国土面积2/3以上的山区、农牧、农林等生态脆弱地区。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坡坏,并趋于加剧。如水土流失、草原三化(沙化、碱化、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农业灾害频繁、病虫害加剧等。
(2)农业主产区资源利用不合理及废弃物污染严重。我国的农业主产区虽然没有大的生态破坏问题,但普遍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合理,并导致环境污染,影响到了农业生产力的持续稳定提高的问题,如化肥、农药的超量施用、规模化养殖场的大量排污、生活污水不处理直排、农膜的大量使用、农作物秸秆的焚烧废弃、土壤有机质下降等。
(3)外源污染加剧。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落后地区承接发达地区工业产业转移,工业三废已严重威胁农田,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同时由于河流污染物排入海洋,使得入海口水产业蒙受巨大损失等。
为此,沼气工程的介入将在缓解农业生态环境危机起着综合作用:
(1)保护森林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生活用能仍以林木、柴草和秸秆等生物质能源为主,约占70%。因此大量植被被消耗和破坏。通过在农村推广沼气工程,以沼气代替薪柴,将会有效地缓解这种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的状况,缓解国家、城镇、农村能源供需的紧张局面,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森林资源才会出现“长”大于“消”的局面。一个6~100方米沼气池年产沼气500立方米,每年节约薪柴2~3吨,按每亩中幼林地薪柴量4吨计算,相当于保护了0.5~0.75亩林地免遭砍伐。
(2)生产有机肥和杀虫剂,降低农药和化肥污染。农村沼气的开发利用,可以解决燃料和肥料问题,减少农药化肥的污染。燃料问题的解决,在有利于恢复森林生态平衡的同时,也为害虫天敌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从而为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基础;另外有机物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后,寄生虫和害虫的虫卵多数被杀死,减少了病虫害来源;再者沼液中还含有吲哚乙酸、赤霉素等杀虫成份,可以有效地杀死蚜虫、红蜘蛛等害虫。通过这些作用,开发利用沼气技术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开发沼气降低化肥使用量,主要是通过生产的沼肥替代化肥来实现。沼肥中的腐殖酸含量为10~20%。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式起着直接作用;沼肥中的氨态氮和蛋白质使该有机肥具有缓速兼备的肥效特性;沼肥中的纤维与有机成分为疏松土壤及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而沼肥中大量活性微量元素则是提高肥料利用以及增强土壤肥力的因素。长期施用沼肥的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含置明显增加,土壤酶活性增强,土壤物理性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增强作物对营养的利用和吸收,显著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持续增产。此外森林的恢复,减少了水土流失,也使得土壤肥力增强,间接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
一、前言
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生态农业建设,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实现生态农业建设快速稳健发展之路。而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搞好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必须利用好水资源、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保肥、保土、保水的作用。
二、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需要加强水利建设
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合理配置交通、水利等多种资源,,能够全面协调发展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形成林木、果树、鱼类、畜禽、农作物和农产品加工良性循环发展的态势。水利工程建设作为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生态农业的作用极为重要。实现农田的有效排涝和有效灌溉,能够有效提高耕地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是以运转协调、功能齐全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基础的。只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发展,才可以有效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健全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那么必然就会造成旱涝现象常发,洪涝灾害会造成降低土地利用率、传染病流行、粮食绝收等问题,干旱缺水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盐碱化严重、草原退化、树木干枯等问题。因此,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的问题,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态现状。
3.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是生态农业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
水利工程建设,还能够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奋斗目标,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率,不断提高粮食的产量。同时,生态农业建设是以产出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所以,生态农业的标志就是通过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来体现,加强农产品加工、经济作物、粮食生产、水产、畜禽等一体化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就极为重要。那么如果想要加强绿色农业生产,那么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它能够减轻农业用水污染, 切实改善土地退化现象, 有效避免土壤盐碱化及荒漠化, 改善植被条件,有效避免水土流失,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生活的安全。
三、如何有效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1.强化各水利站所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的责任意识
凡是在各水利站所辖区内新建的水利工程,当地水利站所要无条件的协助施工队搞好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旦发展工程质量问题,要在第一时间内向水利局质监站或水利局主要领导汇报情况,及时制止和处理,减少损失,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便于今后工程移交当地站管理后少出问题,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程效益。同时,各水利站所要全面掌握辖区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既要向当地党委、政府,又要向县局搞好服务,提出本辖区内的水利发展思路,供当地党委、政府的决策参考。
2.严格按照合同施工
继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严格履行监管程序,从项目立项、可研、初设到施工,严格履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完善工程建设从立项到施工验收投入使用的各环节程序,确保工程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水平发挥效益。同时,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务必要按照合同中的各项条款约定,“以法律为准绳、以合同为依据”,进一步规范施工程序,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明确甲乙双方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确保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顺利完成。
3.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坚持“兴水治旱,治水兴县”的方针,加大兴水治水力度,切实搞好抗旱水源工程、旱山村集雨节灌、水库灌区改造、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增大工程蓄水,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认真实施找水打井工程建设,切实加强以水池、水窖、水塘、水井“四水”工程为重点的户办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旱山村“饮水难”和农村饮水安全。加大病险工程整治力度,全面修复水毁水利设施,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务必做到办农民之所需,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用民主来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必须充分认识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成立专项安全管理机构,认真对施工安全生产工作中每个环节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坚决克服消极厌战情绪和轻视麻痹思想,努力探索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特点和规律,不断规范水利工程施工组织和现场管理。从安全帽、网罩、接电、现场布置、防火防雷、特殊工种、特殊施工、高空作业、机械设备、警示标志等诸多方面进行严格检查和具体的规定,在检查中整改,在整改中提高,目的是不留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 林宏派.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及体会[j]. 科技资讯 , 2010,(15):125-128.
[2] 廖冰, 何小洲, 白寓今. 项目经理选拔的一种模型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 2005,(02):133-136.
[3] 方广友, 高建华, 高立山. 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j]. 大众科技 , 2005,(05):105-108.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034-01
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生态农业建设,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实现生态农业建设快速稳健发展之路。
而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搞好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必须利用好水资源、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保肥、保土、保水的作用,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一、搞好生态农业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尤为重要
(一)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需要加强水利建设
生态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概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 它的内涵就是合理配置交通、水利等多种资源,能够使发展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全面协调,形成林木、果树、鱼类、畜禽、农作物和农产品加工良性循环发展的态势。
水利工程建设作为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生态农业的作用极为重要。实现农田的有效排涝和有效灌溉,能够有效提高耕地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是以运转协调、功能齐全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基础的。只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发展,才可以有效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比如以周至黑河引水工程为例,水利工程建设作为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生态农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另外,实现农田的有效排涝和有效灌溉,能够有效提高耕地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所以我们认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基础是运转协调、功能齐全的水利工程建设。只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命脉。
(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周至西骆峪水库建设证明,如果没有健全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那么必然就会造成旱涝现象常发,洪涝灾害会造成降低土地利用率、传染病流行、粮食绝收等问题;干旱缺水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盐碱化严重、草原退化、树木干枯等问题。
因此,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这一点无论从县域经济还是我国农业发展概莫能外。
(三)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善治国者必治水。水利工程建设,还能够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奋斗目标,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率,不断提高粮食的产量。同时,生态农业建设是以产出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农民增收增产的法宝。因此,生态农业的标志就是通过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来体现,加强农产品加工、经济作物、粮食生产、水产、畜禽等一体化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就极为重要。
例如周至县大力发展猕猴桃示范基地,加强绿色农业生产,那么水利工程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它能够减轻农业用水污染,切实改善土地退化现象,有效避免土壤盐碱化及荒漠化,改善植被条件,有效避免水土流失,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生活的安全,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抓好的工作环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兴水治旱、治水兴县”的执政理念,加大兴水治水力度,切实搞好抗旱水源工程、旱山村集雨节灌、水库灌区改造、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增大工程蓄水,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耕者有其田,其田能浇灌。认真实施找水打井工程建设,切实加强以水池、水窖、水塘、水井“四水”工程为重点的户办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旱山村“饮水难”和农村饮水安全。加大病险工程整治力度,全面修复水毁水利设施,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做到办农民之所需,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用民主来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二)提高责任意识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旦发展工程质量问题,应在第一时间内向水利局质监站或水利局主要领导汇报情况,及时制止和处理,减少损失,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防患于未然,便于今后工程移交当地站管理后少出问题,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程效益。凡是在各水利站所辖区内新建的水利工程,当地水利站所要无条件的协助施工队搞好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
(三)增强安全意识
充分认识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成立专项安全管理机构,认真对施工安全生产工作中每个环节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坚决克服消极厌战情绪和轻视麻痹思想,努力探索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特点和规律,不断规范水利工程施工组织和现场管理。
(四)按照合同施工
据介绍,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是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领域引人关注的一个新的发展学科。它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农药与化肥的使用量,还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在实现农业科技升级的同时,达到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目的。
因此,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被世界公认为是未来实现生态农业、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010年3月9日,由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研讨会”在天津举行,旨在将已经成熟的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更快更好地运用于全国的农业生产。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已经揭开了传统农业革命的序幕。
草木也有情
曾几何时,以化肥、农药为代表的化学农业在地球上开展了一次农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为解决全球的粮食生产和饥饿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化学品在不断给农业生产创造神奇的同时,也在不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烦恼。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仅使农作物品质下降、地力衰退,而且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近年来,人们食而生畏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海南毒豇豆事件,再次引发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因此确保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敏感而又重要的社会问题。
此外,化肥与农药大量用于农业生产,不仅消费者担心,农民也有压力。农民的压力在于近几年化肥与农药价格的不断上涨,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总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问题。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的统计表明,2005年我国二三大作物(水稻、玉米、小麦)的化肥、农药平均投入占到生产成本的27%,是仅次于人工投入的最大一项,粮食价格上涨使得农民增收价值的34.8%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抵消,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而在天津市西青区水高庄村,还没走进蔬菜大棚就已-隐隐听到声波助长仪的“歌唱”,悠远而温和的声波,虽没有人类音乐的悠扬、激昂、多变,但却安静、单纯,就像放大若干倍植物生长的神奇声音。更为神奇的是,整棚芹菜株高与粗细,围绕助长仪呈放射形,也就是说越近的越高大、粗壮,越远的越矮小、细弱。
我国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倡导者,天津市农机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胡伟说,有生命的动植物跟人一样,有情绪变化,有爱好追求。虽然它们的“语言”与“心理”我们无法通晓和理解,但声、光、电、磁、热等对人有作用的物理技术,对它们同样有作用。简单地说,就是音乐声愉悦了动植物“心情”,“心情”好了身体内的活力就增强了,于是潜移默化地“多产奶、快长高”。过去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草木也是有情有义的生命,因此,听音乐、享磁疗,都应是正常之举。
改善农业生态
据了解,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科技人员就开始研究使用各种物理手段改善种子的品质,以达到增产的目的。如大连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研制出的磁场种子处理机,是依据磁场种子处理正向效应和种子微磁性互作机理开发的。这个看起来像影视剧中“太空车”的家伙,虽然其貌不扬,但却有神奇的功能。试验证明,磁化后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增产幅度在10%左右,蔬菜平均增幅在10%以上。
胡伟说:“物理农业这些基本原理,在生活中我们都有体会,比如略加留意就可发现,凡高压电杆附近的植物,都会相对长得高大茁壮,这就是电场对植物的作用。再比如,许多医院使用理疗方法,辅助病人手术后伤口愈合、治疗跌扭伤等,其原理也是激发提高人体内的多种活性酶,促进新陈代谢。物理农业就是根据这些原理,按照生产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开发。”而声波对植物的神奇作用早在20多年前国外就有了成果报道。美国科学家丹・卡尔逊还发明了声肥技术,后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植物声频控制技术,成为现代物理农业工程发展中的重要技术。
怎样的声波才能使植物“心情愉悦”?在这方面,青岛物理农业科技发展公司的专家们有深入的研究与体会。他们根据植物自发声和接受声的频率。以及植物生物声学特性与环境的关系,模拟设计出一种声响。这种声响并非人类音乐的音符,而是类似钟鸣的柔和单音。
事实证明,这种声音的频率与植物本身固有的生理系统波频一致,彼此可以产生共振。共振可以提高植物活细胞的运动速度,促进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传输和转化,增强光合作用,增大植物的呼吸强度,加快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化反应过程,从而起到促进生长,提高营养物质的作用。
众所周知,影响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是化肥、农药。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环境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于是,生态农业应运而生。而物理农业则是实现生态农业的主要途径之一。
胡伟认为,在实际生产中,能应用物理技术的就尽量应用物理技术,因为这可以有效减少肥料和化学农药对土壤、大气、水的危害,保护人类健康。而且,过量使用肥料和化学农药还容易使有害生物发生变异。
应用方兴未艾
天津西青区杨柳青果蔬博览园,是2008年建起的4栋大型玻璃温室,安装了全套的现代物理农业装备,包括温室电除雾防病促进系统、温室病害臭氧防治机、光控液化二氧化碳增施系统、硫磺熏蒸器等。这些设施的投入使用,有效解决了温室内湿度大、雾气重、空气质量差的问题。走进温室,丝毫感觉不到这是个密不透风的空间,如同一步从北疆迈入南国,投身美丽如画的植物世界。
这只是天津市发展物理农业的“冰山一角”。据了解,早在6年前,天津就已开始物理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截至2009年年底,天津物理农业推广面积累计超过3000余亩,建立科技示范点45个。应用效果表明,采用种子磁化技术可提高作物产量10%以上;声波助长技术、电子杀虫技术、温室电除雾技术,均充分发挥了促进作物生长,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减少化肥、农药用量,节约生产成本的作用。在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上,天津成为全国的先行者。
除了天津,物理农业在辽宁、吉林、四川等地的应用也已经有了不小的进展。
2 沼气建设的生态效益
沼气生态农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肥料效益
经检测,并与农业生产上的常用肥料作比对,每立方米沼液相当于尿素0.75kg、氯化钾0.37kg、过磷酸钙1kg;每立方米沼渣相当于尿素7.6kg、过磷酸钙8kg、氯化钾1~2kg。养殖规模为150头左右的养殖户,建一个50m3的沼气池能解决养殖污染问题,同时年产沼液为沼气池容积的3倍,沼渣为沼液的10%,即年产沼液150m3,沼渣15m3,相当于生产肥料尿素226.5kg、氯化钾127.5kg、过磷酸钙165kg,经济价值700元以上,可供0.2hm2蔬菜田全季使用。农产品使用沼肥,不仅能使农产品增产增效,品质优良,而且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从而减轻或避免农业面源污染。
2.2 能源效益
沼气是沼气生态农业的副产品,作为清洁能源和农村热能已被农户普遍应用。一个容积50m3沼气池,日可产沼气12.5m3,可供7个以上3~5个人口的家庭使用。农村家庭每年用煤气以6瓶计算,一个50m3沼气池的能源效益相当于42瓶煤气的价值,其经济价值约4000元。
2.3 环境效益
用沼气池厌氧发酵猪粪便,基本达到养殖环境无蚊蝇无臭味的效果。经我县环保监测中心对沼气池污水排放测试:未经处理的养殖污水,其化学需氧量(cod)为10000个单位;沼气池厌氧发酵后沼液的cod为1000个单位,减少了90%;沼液再经氧化塘氧化后,cod可以达到400个单位的国家农用灌溉水排放标准。
3 __县沼气生态农业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1 沼气生态农业工程进展不一
我们在工作中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发展沼气生态农业县里很重视,把发展沼气生态农业作为我县生态县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有些乡镇领导重视不够,沼气池建设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进展缓慢,有的乡镇尽管养殖污染治理任务很重,但沼气池建设工作尚是空白。
3.2 地质环境影响施工进度
__县土壤成土母质为滨海沉积土,地表2m以下多为海涂淤泥,施工中常出现塌方现象,这不仅影响工程进度,加大沼气池建造成本,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像岳浦、贤庠等乡镇在沼气池施工中就出现该问题。50m3沼气池在一般情况下半个月就能建成,一旦出现塌方至少要延迟一个星期,造价成本要增加5000元以上。
3.3 沼气池的规范使用和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沼气池安全使用技术手册中要求畜禽粪便干湿分离,且50m3沼气池最多只能处理150头生猪的排泄物,可实际生产中,养殖户不按技术手册和沼气池安全使用有关规定执行,导致沼气池超容量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且削弱了沼气池的厌氧发酵能力,达不到处理污染的目的。
3.4 沼气生态农业链的延伸工作开展不够
近5年的实验已证明“猪-沼-肥”是很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由于有关政策的规定,养殖户能在沼气的建造上投入,但要他们再投入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后续部分就很难,需要政府支持。我县已建的和在建的畜牧小区如双联峙畜牧小区、高塘珠益畜牧小区、茅洋畜牧小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沼气生态综合利用技术推广上也存在试验示范推广不够的问题,在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方面经验不足,示范引导作用不强,沼气综合利用停留在较低层面上,应用的领域比较狭窄,还没有发展成为以沼气为纽带,集养殖、沼气、种植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沼气生态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还没有发挥出大的作用。
3.5 服务体系仍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强
一是县级管理机构不健全,县农村能源工作站虽已被编入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但只有一名专职工作人员,任务重,工作量大,适应不了沼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服务体系仍不完善,虽然我县有通过培训的建池施工人员,但缺乏服务车辆、出渣车、建池技工与模具等。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
要加大对乡镇一级组织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的督促检查,要组建县、乡镇(街道)、养殖小区或场(户)多级沼气生态农业工作组织网络。沼气工程实行的是属地管理,50m3以下中型沼气池的安全管理和科学使用管理由乡镇(街道)和建池户负责,100m3以上大中型沼气池由县农村能源管理部门备案管理,因此乡镇一级的管理工作很重要。
4.2 加大对沼气生态技术综合利用的支持
要按照规模化、产业化的思路,在沼气池建设政府引导、政策激励的基础上,加大对沼气生态技术综合利用的支持,积极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引导农民将沼肥应用于果树、蔬菜、粮食、育苗和养鱼养虾等无公害生产领域,建立一批“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发挥沼气综合效益。
4.3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宣传沼气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宣传沼气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宣传发展沼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培训沼气建设的新技术、新工艺,普及沼气池科学管理和安全使用知识。坚持沼气池建设一批,验收一批,培训一批的工作原则。要按照《安全生产法》和《浙江省沼气开发利用促进办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做到每个沼气池前有安全制度和警示牌,每户都有一个沼气技术明白人,每个灶前都有一张安全使用明白卡,保证每个沼气池都能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经常性的宣传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认识水平,建设高层次、高标准沼气生态工程。
2沼气建设的生态效益
沼气生态农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肥料效益
经检测,并与农业生产上的常用肥料作比对,每立方米沼液相当于尿素0.75kg、氯化钾0.37kg、过磷酸钙1kg;每立方米沼渣相当于尿素7.6kg、过磷酸钙8kg、氯化钾1~2kg。养殖规模为150头左右的养殖户,建一个50m3的沼气池能解决养殖污染问题,同时年产沼液为沼气池容积的3倍,沼渣为沼液的10%,即年产沼液150m3,沼渣15m3,相当于生产肥料尿素226.5kg、氯化钾127.5kg、过磷酸钙165kg,经济价值700元以上,可供0.2hm2蔬菜田全季使用。农产品使用沼肥,不仅能使农产品增产增效,品质优良,而且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从而减轻或避免农业面源污染。
2.2能源效益
沼气是沼气生态农业的副产品,作为清洁能源和农村热能已被农户普遍应用。一个容积50m3沼气池,日可产沼气12.5m3,可供7个以上3~5个人口的家庭使用。农村家庭每年用煤气以6瓶计算,一个50m3沼气池的能源效益相当于42瓶煤气的价值,其经济价值约4000元。
2.3环境效益
用沼气池厌氧发酵猪粪便,基本达到养殖环境无蚊蝇无臭味的效果。经我县环保监测中心对沼气池污水排放测试:未经处理的养殖污水,其化学需氧量(COD)为10000个单位;沼气池厌氧发酵后沼液的COD为1000个单位,减少了90%;沼液再经氧化塘氧化后,COD可以达到400个单位的国家农用灌溉水排放标准。
3象山县沼气生态农业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1沼气生态农业工程进展不一
我们在工作中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发展沼气生态农业县里很重视,把发展沼气生态农业作为我县生态县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有些乡镇领导重视不够,沼气池建设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进展缓慢,有的乡镇尽管养殖污染治理任务很重,但沼气池建设工作尚是空白。
3.2地质环境影响施工进度
象山县土壤成土母质为滨海沉积土,地表2m以下多为海涂淤泥,施工中常出现塌方现象,这不仅影响工程进度,加大沼气池建造成本,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像岳浦、贤庠等乡镇在沼气池施工中就出现该问题。50m3沼气池在一般情况下半个月就能建成,一旦出现塌方至少要延迟一个星期,造价成本要增加5000元以上。
3.3沼气池的规范使用和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沼气池安全使用技术手册中要求畜禽粪便干湿分离,且50m3沼气池最多只能处理150头生猪的排泄物,可实际生产中,养殖户不按技术手册和沼气池安全使用有关规定执行,导致沼气池超容量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且削弱了沼气池的厌氧发酵能力,达不到处理污染的目的。
3.4沼气生态农业链的延伸工作开展不够
近5年的实验已证明“猪-沼-肥”是很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由于有关政策的规定,养殖户能在沼气的建造上投入,但要他们再投入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后续部分就很难,需要政府支持。我县已建的和在建的畜牧小区如双联峙畜牧小区、高塘珠益畜牧小区、茅洋畜牧小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沼气生态综合利用技术推广上也存在试验示范推广不够的问题,在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方面经验不足,示范引导作用不强,沼气综合利用停留在较低层面上,应用的领域比较狭窄,还没有发展成为以沼气为纽带,集养殖、沼气、种植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沼气生态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还没有发挥出大的作用。
3.5服务体系仍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强
一是县级管理机构不健全,县农村能源工作站虽已被编入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但只有一名专职工作人员,任务重,工作量大,适应不了沼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服务体系仍不完善,虽然我县有通过培训的建池施工人员,但缺乏服务车辆、出渣车、建池技工与模具等。
4对策建议
4.1加强组织领导
要加大对乡镇一级组织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的督促检查,要组建县、乡镇(街道)、养殖小区或场(户)多级沼气生态农业工作组织网络。沼气工程实行的是属地管理,50m3以下中型沼气池的安全管理和科学使用管理由乡镇(街道)和建池户负责,100m3以上大中型沼气池由县农村能源管理部门备案管理,因此乡镇一级的管理工作很重要。
4.2加大对沼气生态技术综合利用的支持
要按照规模化、产业化的思路,在沼气池建设政府引导、政策激励的基础上,加大对沼气生态技术综合利用的支持,积极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引导农民将沼肥应用于果树、蔬菜、粮食、育苗和养鱼养虾等无公害生产领域,建立一批“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发挥沼气综合效益。
4.3加强宣传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2黄冈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生态农业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及农业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投入,将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把生产要素科学组合,借助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物质循环及废物资源化利用等综合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率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1重视体现不同的区域特色
黄冈市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农业特色,大力实施“三转两推(农产品加工转化、农民受训转移、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初步形成了以“一县一特”为基础的优质水稻、双低油菜、速生丰产林、沿江水产和大别山南麓板栗等五大优势产业带,蔬菜、牛羊、三元猪、生态茶、中药材、花生、小龙虾、蚕桑、蛋鸡和奶业等十大特色板块。黄冈市下辖的浠水县、武穴市、英山县分别荣获湖北省政府命名的“水产大县”、“油菜大县”和“茶叶大县”。团风、麻城、浠水、蕲春、武穴、黄梅六县(市)进入全省粮食大县行列;浠水、武穴二县(市)为全国双低油菜板块生产大县;罗田县为全国板栗第一县;红安花生居全省之冠;英山县为全国名茶基地和无公害茶叶示范县;蕲春县是全国著名的药市和中药材之乡;武穴、麻城、浠水三县(市)进入国家生猪调出大县行列;麻城市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黄梅县是全国青虾繁育基地和全省水产大县。
2.2走综合化的发展道路
黄冈市生态农业着眼于全面发展“大农业”,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发展原则来规划、调整和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化结构,走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与农、林、牧、副、渔综合化发展道路,使各类农业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汇聚合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截至2012年底,黄冈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4家,其中省级47家,国家级1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构建了优质粮油、蔬菜、茶叶、桑蚕、中药材、生猪、家禽、乳业、渔业、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产业链,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黄冈地方特色、符合生态农业特点的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
2.3重视构建立体化的农业结构
发展多层次立体化的生态农业。一是优化种植业生态布局。黄冈市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布局的调整,扩大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经济林木种植,重点水源保护区退耕还林、还湖、还湿地。目前黄冈市正在开展生态湿地工程建设,以保护与恢复湿地。二是理顺畜禽养殖业区域布局。优化养殖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养殖、规模养殖。三是大力发展生物、生态农业。通过集聚生物反应器、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高端产业,减轻农业环境压力,提升农业整体效益。积极扶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注重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三品”基地建设。截至2012年底,黄冈市有效使用“三品”企业238家,品牌总数达57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71个、绿色食品90个、有机食品8个。通过合理的作业搭配和适宜的产业规模,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追求功能多样化和合理的效益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
3黄冈市发展生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黄冈市生态农业起步晚、基础差,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资源浪费严重,忽视生态效益
一是耕地面积逐渐减小。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面积1.74万km2,总人口730万。虽然地广,但是地处山区,且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仅为0.053hm2。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张,耕地面积还将持续减小。二是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于3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严重滞后,差距明显。由于长期受“以粮为纲”的农业指导方针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业生产一味追求数量,许多地区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仍旧强调高产出、高经济收益,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农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的认识不足,农业生产中过度施用化肥引起土壤板结,不重视水土保持,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严重,过度放牧、捕捞及乱伐森林等违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破坏行为屡禁不止。
3.2生态农业规模小,发展层次低
当前黄冈市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生态农业,采用以生物群落组合原理或“食物链”原理的生态农业模式,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缺乏市场竞争力[3]。此外,在建设生态农业中认识不到位,仅将生态农业视为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措施,缺乏持续发展的统筹规划。
3.3农业技术服务滞后,生态农业配套技术少
在多年的生态农业建设探索实践中,黄冈市开发了许多具有县域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但遗憾的是值得推广的生态农业配套技术少之又少。如在良种选育、有机农产品生产、节水灌溉、生物能源开发等方面的科技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在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方面,只强调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倡施用农家肥,但没有从更高的技术层面上形成系统的产品质量提高方法[4];在水土植被保护方面的技术水平也亟待提高。
3.4对生态农业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
黄冈市用于建设生态农业的资金来源于群众自筹、金融融资以及政府投资等。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对生态农业的优惠扶持政策,但是引资体制还很欠缺,资金来源单一。由于很多基础科研实践项目需要前期大量投入,仅依靠群众自筹很难解决。此外,摒弃传统的农业模式,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也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与财政支持。
4黄冈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是“规模化、定量化、集约化与可持续”。针对黄冈市的实际情况,只有结合区域性的资源条件、经济基础、消费水平,通过定量化的优化组合,做好农业结构调整,采取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5]。总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4.1面向市场建设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要面向消费市场,灵活调整经营模式,积极制定促进农业良性运行的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结构,促进生态农业走高效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同时,要做到理性发展,在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中要加强指导,着眼长远利益制定发展规划。面向市场建设生态经济并不意味着一味迎合市场需求,要坚决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布局,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结构多样性的原理,才能提升生态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6]。
4.2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
首先,政府要做好生态农业的规划、引导与协调工作,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干预,增强生态农业系统结构的多元化、功能化与合理化,保障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效益。其次,政府要提供发展生态农业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再次,加强环境监管与舆论引导,创造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宽松外部环境,大力扶持生态环境建设,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尽快恢复。最后,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市(县)的建设,深入宣传生态农业知识,摒弃掠夺式的生产经营方式,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3加快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与转化
生态农业是一种由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系统工程研究方法、生态学原理等元素构成的新型农业模式。其发展壮大离不开实用生态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但是目前黄冈市的实用农业技术应用率还远低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户还在沿用千年不变的农作方式,不改变这种现状,就无从谈及构建现代生态农业。当前与生态农业建设密切相关、值得大力推广的实用农业技术,如清洁生物能源开发、农业废水分散治理及循环利用、生态复合肥料、绿色食品开发、废弃地生态恢复等,政府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引导此类实用技术的推广与转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和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广大农民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另外,由于资金投入、技术服务、文化素质以及社会经济大环境等方面的限制,造成农业新技术在推广应用中难度大、周期长、短期效果差。我国的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都因为质量管理不规范、资金保障与技术服务不到位等各种原因而先后衰落,给农民造成了思想上的阴影。
1.2沼气生态农业推广技术上的困难
沼气生态技术是以沼气应用技术为纽带,连接养殖技术、种植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各技术的综合体系,这套体系随着各种专门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也受到这些专门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组合方式的制约。在各地的实际推广中,形成了以甘肃省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五配套”模式、以辽宁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四位一体”模式、以广西为代表的南方地区“猪—沼气—果”模式。然而,在推广过程中,不同地区农民掌握沼气技术的程度不同,沼气配套技术的发展状况等因素,都对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实际困难。另外,不同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是自己先研究学习然后再进行本地示范性的推广,这一过程也不同程度地对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造成影响。
1.3缺乏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一种,沼气生态农技推广同样也需要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况且沼气生态农技推广又是集沼气建设、种植、养殖为一体的系统性的工程,就更需要丰富的资金支持,完善的政策支持。从目前来看,资金方面,虽然广大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但因为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负担,无法在农业发展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缺少政府财政的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就无法保障。在政策方面,虽然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但目前国家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政策法律体系来保障生态农业的顺利推广。在农村侵占耕地、乡镇企业污染等干扰着生态农业的建设,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的行为仍很突出。
2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中的困难与对策
2.1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农民的生态农业观
为了解决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中思想观念上的问题,离不开宣传教育。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政府、学校及新闻出版单位等是教育宣传的主力,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及农民技术培训等渠道系统的分期的组织各级干部和农民,进行专门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让他们认识到国家开展此项浩大工程的重要意义,让他们在内心引起重视,通过教育,让他们掌握生态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消除思想上的排斥。
2.2联系各地实际情况,加快技术研究
各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生态农业发展的全局为出发点,集中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研部门,抓住适合当地生态农技的关键性问题,规划好推广项目及资金,设置推广区域示范点,开展与之配套的相关技术研究。重点要研究出适合本地的沼气建池技术、种养配套技术、日常管理技术,研究出不同模式的沼气生态农技体系,让农民有选择的空间,用先进完善的技术来支撑沼气生态农业的发展。
2.3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国家把推广沼气生态农业技术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战略任务,大幅增加沼气建设的资金投入,这是广大农民发展沼气农业难得的机会。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上,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沼气生态农业的巨大意义和影响,积极争取国家的建设项目和资金,并切实的投入到应用推广当中,积极推出相关政策,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