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生阅读教学

小学生阅读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生阅读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生阅读教学

篇1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越读越想读,阅读越会读。这样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

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可以让学生先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者先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时,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一是在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也就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

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自觉、专心的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

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它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在小学阶段,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阅读的习惯。一是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而要静下心来阅读,一边读,一边想,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二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注;三是要善于使用工具书。比如学习《长城》一课,学生之前对世界遗产不太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讲读课之前,老师先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资料,这对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3 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寻疑、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教学《白鹅》一课,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什么是三眼一板?” “京剧里的净角是什么角色?”等。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查阅资料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

4 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这样不但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还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探讨的相互动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来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5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如《鸟的天堂》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大榕树的幻灯片,创设情景,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时,抓住景物品词赏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篇2

其次,提高小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是适应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规模和培养能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但是应试教育仍影响着民族文化素质,成为青少年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障碍。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不断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能力。因此,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而且,提高小学生创新阅读能力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所以,在阅读中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创新潜能,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保证。

二、在阅读中,实施创新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

1.科学原则。对学生的教育一定要在科学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从一开始就教育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时,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在有了新的主意或新的想法之后学会自己去验证,包括去收集相关的材料、相关的信息,以及如何去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最后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去检验。坚持科学原则是创新教育的基石。

2.开放原则。与封闭式教学相对,让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注重联系实际进行教学。传统教学往往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中,注重学生接受式学习,认为学习书本知识才是最有用的。显然这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如果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将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通过发展感性认识来触发其创新的灵感。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打破书本的局限,要结合实际,从现实中汲取营养,创造丰富的直观,利用学生已有感性认识,来活跃学生的想象,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其丰富的创造精神。

三、提高小学生创新阅读能力应当进行的改革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听、说、读、写的训练,虽各有要求和渠道,但是其根本便是阅读教学。因此,推进语文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落实好阅读的素质教育。

1.改革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多维互动的阅读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习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通过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实践操作,掌握知识,领悟学法,形成能力,并迁移至课外去学习教材以外的知识,去探索独立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去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82-01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听、说、读、写是学习和运用语言必备的四项语言基本技能,是学生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是他们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即培养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英语阅读量达到累计10―12万字。可见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是不行的,成功的英语教学要依赖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来说,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能力,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听、说基础之后,就需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阅读教学。因为英语学习需要不断地复现,需要大量的输入来强化能听、说的语言材料并加以拓展。作为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只要求学生读懂一些简易的读物,难度不大,但是着眼于未来英语的学习要求,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形成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就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英语阅读如何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一、英语阅读的重要意义

首先,阅读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所学单词、句法、语法在具体的语言文章中再现,,使小学生在无意识中对枯燥的语法知识加深印象,增进对语言知识的了解。正如小学生的汉语学习,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可以巩固旧词、学习新词,扩大词汇量,了解和掌握词的用法,培养语感,产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为将来英语写作打下扎实的背景知识基础与模仿基础。其次,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对听、读、说、写等各方面的要求,并特别强调"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在巩固基础的同时促使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课本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工具,是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基本载体。通过对课本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一些英语的语言现象和语言知识,通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再者是英语阅读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模仿不同的语境时的不同的表达方法,使小学生用外语的表达方法和习惯去理解问题。通过阅读还可以增加对西方语言及其文化的理解,恰当好处的运用。最后,语言作为载体和工具的功能只有在学习者利用它去获得信息的时候才能真正体验出其价值。学习者只有这个时候才最具成就感。通过阅读去获得他们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信息。当然,阅读还可以扩大词汇量,增加课外词汇的积累。

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在小学阶段,良好阅读习惯对学生学习兴趣、阅读兴趣及今后英语学习非常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基础,快速度,高效率地阅读是由良好的阅读习惯慢慢形成的。

首先,培养拼读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小学生对掌握单词的拼读感到十分困难,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借鉴“自然拼音法”。这是一种按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拼读和拼写单词的方法,它既可以内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可以培养学生见词能读音和听音能写词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防止学生死记硬背等坏习惯的形成。其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长期读得不准,形成习惯,改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应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使用标准的录音,让学生模仿,以培养学生形成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然后教师可以再辅以朗读技巧的讲解,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流中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重音、意群与节奏。再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学生都有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如:阅读时唇动和低声读、用手指着所读内容、不断回读、脑袋摆动等,这些都直接影响阅读速度,进而影响阅读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首先通过题目、图示、上下文以及构词法等,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抓关键词的能力,如在阅读时,注意事物(what)、地点(where)、人物(who)、时间(when)、怎样(how)、原因(why)等关键词。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许多有成就的英语老师和英语学习者的一条深刻体会就是:学英语必须有尽可能的有声和文字的英语信息输入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接收、理解、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英语的思维、联想、想象、判断和推测的能力,进而丰富英语词语的存储,强化语言知识,促进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适合小学中段学生的课外读物有:

(1)视听材料。如现在比较适合小学生的视听材料有《迪士尼神奇英语》、《洪恩GOGO英语》等,这些视听材料制作精美,而且都配有文字材料,鼓励学生在听的同时,能阅读相关文字,结合动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2)英语卡片或浅显的英语书籍。学生可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和建议下购买适合的英语卡片和书籍,能读懂配有图片的文字材料。

(3)英语报。《学英语》报的中年级版图文并茂,鼓励学生自己阅读或和小朋友一起阅读,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可以请家长和老师帮助。

总之,英语阅读在整个小学英语教学乃至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中至关重要,首先要认清它的重要性所在,结合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方法,实事求是采取科学有效实施阅读教学,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阅读一路伴随着学生的英语学习历程。

篇4

一、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巩固教材中学过的语言点,提高已学知识的重现率;二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帮助学生更广泛地了解英语语言特点和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三是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阅读技巧和能力,如快速查找有关信息的能力、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等。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可以从词汇教学、背景知识教学和语法知识教学等方面来进行。

1.词汇教学

阅读材料中的新词汇学生往往觉得不容易记忆,这些词汇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阅读,我们可以先将阅读材料中的新词汇进行分类,然后再让学生认读。如对于读音有规律的词汇,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发音规律自己拼读;对于读音不规则的单词,我们可以给学生出示音标,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拼读。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了词汇的记忆,加强了技能的训练,调动了学习的热情。

2.背景知识教学

为了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学生需要具备一些与阅读材料背景类似或主题相关的知识。将背景知识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环节,既能够节约阅读教学的时间,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3.语法知识教学

语法知识是影响学生理解阅读材料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要先将阅读材料中所涉及到的语法知识给学生讲解清楚,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阅读材料所表达的含义,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学实践也反复证明,兴趣是学生积极开展英语学习的直接推动力,是学生进取向上的潜在力量。兴趣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能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英语变为主动学习英语,从而达到一个最佳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新课改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爱学、想学、善学、学好,使其乐在其中学英语。因此,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培养是英语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呢?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阅读活动,如办英文板报、英文读书角、英文猜谜、英文小品表演、排演英文课本剧、英语泛读比赛或精读比赛或限时比赛、速读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增强参与意识,用活动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选择语言地道真实、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阅读材料,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平时的英语阅读训练时,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和内容,可以选一些可读性强的英语小短文,包括幽默小故事、短小的个人经历或是一些感悟等,内容尽量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篇幅长短适当、难度适中、生词不多。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当前小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许多不良的阅读习惯,比如依赖词典阅读、出声阅读、心读、译读、手指阅读和摇头阅读等。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会影响思维的连贯性,不时地打断大脑对文字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的活动,缩短其有效的阅读时间,从而影响了阅读速度。从而,降低了学生的理解的精确度。在英语阅读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跟学生讲清楚这些不良阅读习惯的危害,及时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并及时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尽快形成正确的阅读观念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使教师的教学风格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示。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逻辑进程,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有效组织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于课件。离开课件,再好的硬件设施也只能成为摆设的花瓶。因而课件必须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形成了自身固有的、为学生所适应的教学风格。所以在设计课件脚本的过程中,教师应亲自创作,自然地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让学生易于接受。

篇5

儿童进入小学就意味着从现实的双向对话进入一个较多的与文字符号单向独自的神奇世界,从此,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跨越的成效如何,必将对他们日后的影响。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年幼无知,思维能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倾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初培养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收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阅读的空间。“近朱者赤,近墨者墨”,阅读也是如此,在一个具有浓厚书味的环境中,学生的“读欲”更容易被激起。你读、我读,自然地也不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这读的行列,因此,我们可以上从学习环境入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组建阅读合作会,由兴趣相投的三四人组成读写组,读画组成或读演组等一起进行阅读活动。

(二)创设阅读的时间。低年级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往往不能合理安排好课余时间,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们没有及时督促指导,如在家设立“亲子共读”时间,既能保证阅读时间,又能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在校设立晨读,午读时间,老师也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创设充足的阅读时间。

(三)诱导阅读的渴望。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有原则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可以遵循以上客观规律,投其所好,有意识的选择教学策略,充分孩子们读的意识,诱发阅读的欲望,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做到多倾听孩子读书,多表扬喜欢读书的孩子,多向孩子朗读、推荐好书,讲故事活动是诱导学生的有效读书方式。我每周安排一次班队课举行“故事会”,每位学生准备1―2个故事,轮流讲,人人必讲,这样学生准备故事,必须搜集教材,有的从别人那里“取经”,但大多要看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方面的书,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学生书包中常可以见到《童话故事》,从《白雪公主》等书籍,还有一个方法被证实中行之有效的,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但不能把故事讲完,在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个故事就在哪一本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

二、导读

《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然而对初学的儿童来说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的指导显得更大的重要。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措思、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对话。

(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兴趣。导语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如果导语记得好,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赢得“开门红”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如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课时,我出示图片:松鼠、松果,询问:你们认识它们吗?看到它们,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联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孩子们被我一激,又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又如在教学《夏夜多美》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师深情讲述)多彩的春天过去了,我们迎来了迷人的夏天,在一个美丽的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多媒体播放夏夜动画,生观看)。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夏夜,公园的池塘边上演了一幕动人的童话剧,是什么呢?听(师动情地朗读、讲述童话故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一看二听刺激下很快被故事吸引,进入情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学生读来有情有趣。

(二)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一年级小学生,对任何事都新鲜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 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感受到参与的快乐。

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体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如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在学习第一段,体验小路的美丽之后,教师引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美丽的小路却在人们眼前消失了,瞧,现在的小路变成了――(多媒体出现苍蝇成群众,垃圾成堆的小路,在学生的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刺激。)如果你让学生读课文,兔姑娘,鹿先生,鸭先生说的“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等3句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表演,学生又怎会不乐学呢?

三、自主读

篇6

【关键词】小学生 英语阅读教学 策略

阅读,理所当然是小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语言在国际化的舞台上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是全世界通用语言之一,早已成为国际的需求。由此可见,小学生英语阅读是教学安排中的必备任务之一。通过阅读英语教材、经典英语绘本和原版系列经典,让学生具备发现远方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阅读是每个学生的心灵需要。通过阅读,学生的生活将更具情感。那么如何开展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呢?

一、教材为主,延伸为辅

阅读能够使得学生的语言逻辑性更强,思维品性愈加成熟。如果只依据教材本身,会给英语造成教学局限。英语教师应打破局限,打破课内和校内壁垒,充分利用好课堂外的语言资源,积极引领学生参与英语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理解应用能力,推动学生自身的发展。由此可见,英语教师以教材为主的同时,向更广的领域延伸,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时,所选的阅读材料不应强求内容的完整性。小学生学英语,应该多一份精神享受,少一份学习负担。首先,教师选择的英语阅读材料应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又能启发学生心智,让小学生产生学英语的愿望,让他们真正爱上英语。小学生学习英语也是一个模仿和借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书中不同的角色来模仿学习,包括说话语气、角色差异等,让小学生摆脱语言的贫乏。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资源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多开展一些有益的英语故事会读书活动,将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生从中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安排学生观看充满趣味的英语短片,开阔小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通过开展诸如此类英语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英语中包含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和途径。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拓展了教材,还让学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信息。

二、立足本源,强调发展

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阅读为本,以学生自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思想。阅读英语应当轻松愉快,但是小学生英语词汇量有限,开展阅读是困难的。教学中,教师忙着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因而学生往往感到学英语是沉重的负担。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可以吸收语言精髓,激发英语阅读兴趣,在兴趣中扩大知识面。阅读能增强语感,发展写作能力,使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认识英语的真正价值和重要意义,从而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教师要鼓励学生每天阅读新故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朗读,向学生推荐经典段落,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阅读所掌握的单词、短语、句子、作文。

阅读的发展又分为三个阶段:积累性阅读阶段、理解性阅读阶段、评价性阅读阶段。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指导,细心、耐心、有恒心地观察小学生英语课程的掌握度,因材施教,帮助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多和他们互动。也可以划分学习小组,因为兴趣是会传染的,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学习英语,熟练掌握英语,应用英语,发展英语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由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等重要成分组成的。教师应培养小学生敢于说英语的能力。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刚接触英语时放不开。教师要正确指导他们释放天性,让学生大胆去读,不要怕读错,培养学生敢于交流的心理素质。

三、立足课堂,贴近实际

篇7

一、加强阅读方法的引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语文课本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读懂句子和文章的方法,并且把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自主阅读实践中去。

教师应收集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读书方法,从中撷取简单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推荐给学生,增进他们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信心,提高阅读的效率。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选定阅读目的,让学生明白阅读时应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实际内容。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小学生的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状态,他们在阅读时容易受一些形象的影响而为之动情。教师要善于从小学生阅读时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中捕捉情感的浪花,引导他们去进一步感受、体验。教师还应通过适当的煽情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他们阅读的强烈欲望,引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

二、重视朗读教学

小学生具有精力难以集中的年龄特征,但当他们朗朗而读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就会慢慢地集中,心也会渐渐地静下来。朗读教学有利于集中学生精力,静心养气。古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朗读利于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形成能力。小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了内容,体会到了感情,再带着美好的情感把内容一遍遍地读出来,对学生的性格是一种熏陶。

1.进行范读

课堂上,教师要进行范读。教师范读是自身素质的展示,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手段。教师清晰的吐字、准确的发音、优美的音色将会征服学生,成为学生朗读的榜样。教师的态势、表情以及面对面的声情并茂的范读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情的感染。教师范读隐含的多重教育功能是不可忽略的,音、情、意的熏陶是任何名人诵读录音无法代替的。

2.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应要求小学生朗读时做到: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字句。这样能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规律。而且,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节奏的训练、语调的训练和情感的训练,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读到关键词语的背后去”,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在朗读和体验中获得感悟,使得他们对课文内涵的感悟水到渠成。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读到文字里面去”,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朗读语言文字去感悟,去寻求文本的灵魂和感情。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有预习的习惯、边读边思的习惯、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主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读书中寻找人生的乐趣。这种习惯是他们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

在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检查学生有没有预习以及预习的效果,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认真预习的学生有话说,有话想说。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写阅读日记,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开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从读书中感受乐趣,享受成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汉语言博大精深,语意丰富,同样的字符,由于语气不同含义可能截然相反;同样的字符同样的语气,在不同的场合也不一样,甚至在同一个场合,第二个人说出来的与第一个人说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阅读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认真寻疑、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阅读的动力。教师还应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

四、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

1.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读物

农村小学由于条件的限制,课外阅读的书籍还不是很多,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读物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与人性中最基本的最普通的情感息息相通,与学生的思维及心理特点相适应。

教师还应创建班级图书角,营造读书的氛围,使学生处于浓郁的书香气中,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教师还可设计一个佳作推荐栏和心得交流栏,定期张贴和更换精彩文章和学生的佳作推荐书、读书心得等。图书角的书籍要丰富多样,可读性强,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82-02

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阅读是人类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的身心愉悦作为一个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下面是我对语文阅读方法的几点体会:

一、创造阅读生态环境

教师应该创造丰富的阅读物质环境;创造良好的阅读心理环境;共创和谐阅读生态环境。比如在学校建立文化墙,设立班级图书角,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比赛,增设阅读课等相对增强同学阅读的物质环境。同时要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为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十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简短的诗句,古诗词等。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久而久之,学生的学识不断增加,阅读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可谓是一举两得。

教师应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籍,书籍是阅读的对象,合适的书籍才能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给他们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在有合适书籍的同时,教师应教给同学阅读的方法,阅读方法是学生能自主阅读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学会阅读的基础,比如挑选书籍时略读书籍的大概内容,选定后精读,边读书边思考。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阅读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师不可强求逼迫,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并从中吸取营养,这才是教师应进行思考和研究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平时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小学是最懵懂的时期,大多数小孩子都热衷于动画片,但是我们会发现动画片用语言形容的时候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读故事书,可以通过每天让同学上讲台讲个故事的方式,激起学生对阅读喜爱。为了更好的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像学校提议设立读书节,举办各种读书比赛活动,邀请家长参与,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知识,形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对于文章的结尾创设悬念情境,让学生去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三、以身作则,学会感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人言: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读书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和学生一起读,一起撰写读后感。用自身的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带动着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课外阅读。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趣化的语言,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语言中的形象来自与客观世界,但又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映照,它是作者对客观事的主要反映表达这作者的情感、感受、思想。形象性的语言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点,感受语言的形象就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有人说:如果把形象性语言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语言是他的外表,形象是他的身躯,感情是他的灵魂。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的形象,不仅能让学生想象出语言所描画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形象能够与作者进行感情的交流,培育学生在阅读语言作品时的形象感。这样一方面语言触动学生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生命和个性的直接感觉和判断。

四、活学活用,因材施教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何把师生从呆板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这正是我们要思考的。教师应该设法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有所成的,教师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求真务实使学生学有所乐。

教师应该挖掘自己的感召力,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教师不能没有感情,如果想要把学生教活,感情丰富是必不可少的。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不少教材情文并茂,如果配上教者情绪饱满、面带微笑,“未成曲调先有情”,再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必能产生某种微妙的情感效应。互动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让小学生在彼此交流中实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互动教学的形式是从单纯的灌输教学模式向探究教学的一种转变,能让学生在谈论和探索的过程中吸收有效信息并强化记忆。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了解他们,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过程,以让学生保持读书的热情。教师应该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激励、表扬,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总之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从书籍中汲取丰富的知识,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师们努力的方向。书既是益友,更是良师,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华夏文明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得到传承。

参考文献:

篇9

深入教育教学,开拓创新,师生团结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新主流,是充满“新鲜味”的主渠道。对于我来说,在教学中大胆地去设想,利用好充足时间钻研探索,抓好机会,去及时地尝试与总结。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有几点教学尝试,以供同行商与参考。

其教学尝试可概况为:三点一线》(三点:自读课文,学习课文内容,分角度谈体会;一线:坚持阅读一贯制。)

1 坚持阅读一惯制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此格言就充分说明了坚持一贯制阅读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好习惯,学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比较好地掌握学习课文内容的主动权,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在教学活动的至始至终,要坚持好、贯彻好“一贯制”阅读,就拿阅读教学中尝试性的“三点”来说,特需去这样做,有哪方面的难点,通过阅读的渠道去质疑、去讨论、去解疑。

2 自读课文

就是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去熟知课文,需解决好以下问题:

(1)以及掌握课文内容中难读准的字。例如: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拿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选自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灯光》一文),其中“倚着”、“夹着”、“拿着”这些词语中的“着”它的语音为zhe;而“划着”这个词语中的“着”,其语音为zháo。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有责任……(选自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为人民服务》一文),其中“困难”一词中的“难”应读为nán,“受难”一词中的“难”应读为nàn。

我进行这一项教学活动,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容易读错字音的现象,基本能达到正确流利地去自读课文,去确定难读字的读音。

(2)勾画及理解课文内容中的好词及好句,每篇学习的新课文内容中,总有一些较陌生而具有一定新颖性的词语和句子,需去做相应的标记勾画和理解。例如:“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与“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这两句是前后照应的句子。(选自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是全篇文章的中心句,(选自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詹天佑》一文)。

对于一些好的词语,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查找资料)和联系当时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去掌握。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已无意识地积累了大量的词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就为更好地利用词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一些好的句子,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说一说对句子的理解情况或对句子喜欢的原因。总之,这样的教学环节,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词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基石”,同时,学生也有了一刻写作“定心丸”,并对理解课文内容有了很大的帮助,为以后将要进行的教学环节铺平了道路。

(3)学生自己选取喜欢的段落。教学中,学生总爱去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很好地,仔细地、认真地进行阅读,并有意识地加以思考与理解,很特意地说明自己喜欢有关段落的原因,其中很自然地谈出了对段落内容丰富的理解。教师“趁热打铁”巧妙地去检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熟知程度及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这样,比起以前对整篇课文逐段了解内容,既省时、又注入了新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浓,何乐而不为呢!

3 学习课文内容

师生间的教与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扬平等互助合作的学习精神,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立好足,找出疑问点

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立好足。找出疑问点,应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从课题入手――抓住重点字、词、句――内容次序――作者的写作思路及特点。

3.2 依据疑问点,学生自己质疑

学生自己沿着找出课文内容疑问点的思路,进行有质量的质疑,提出带有链索性的问题,要带有文章的灵魂,韵有文章的精髓。例如: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困难的?最后,世人又是怎样评价詹天佑和中国人的?(选自小学教科书第十册《詹天佑》一文)

3.3 做到精读,自学解疑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切中问题的实质要害落实到有关的段落及段落的字词句方面,力求做到粗(精读)、细(细致)、准(准确),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去深入思考,自觉解疑。然后,教师趁有利时机,组织学生展开合理的讨论与自由交流,形成“各抒己见”的良好气氛,树立起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借此,教师很好地训练了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很灵活、很活跃能从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具有了初步的创造性思维。

3.4 做好点“睛”之论

这是教师的任务,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作以点评,要作鼓励性语言的评价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作以评价,有时可以作总结性的发言。点评时多用“稍作补充就会更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得很好“、”学习很自觉“、”做得很好“等词语。这样会更好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导学习的主动权,会把学习学得更好,培养起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篇10

一、学生确定阅读目标,任务驱动

小学生的自主阅读不是完全的自主,不能什么书都看,也不能没有目的地阅读,教师需要确定学习目标,让小学生有方向、有目的地学习,使学生能跟着教师的步伐去阅读,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给学生设定阅读方向,制作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对这一目标的完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要求,并且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领会文章主旨,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二、阅读形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自主阅读越来越被教师看重,所以,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时,教师不仅要寻找适合小学生的读物,还应该创造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环境。因此,阅读形式的转变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将小学生的时间分配好,营造出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有时间自由阅读。

2.小学教师可以说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都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小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好领路人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耐心解答,在思想认识上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并且给予适当的帮助,而与对阅读内容中的重点内容而言,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3.在小学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不以成绩为目的,而是要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还可以通过对文言文的阅读来让学生思考文章的内涵,感受文学的博大精深,让学生用阅读的方式来领会文字背后的含义,让学生热爱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篇11

一、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感受语感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强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如果学生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产生不了共鸣,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在阅读课上要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1.备读是指导、训练学生读的前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精心备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示范读并指导学生读。教师备读,是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的过程,是教育者先接受教育的过程。要让学生直接感受,教师首先要直接感受。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时,才有可能对他们进行恰当地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备课时,尤其要注重备“范读”。因为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

2.加强朗读示范。教师通过录音带表情示范性朗读,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到朗读是一种的享受,产生朗读的冲动,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精彩范读能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引起共鸣,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还能使不同的内容,通过完美的语言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语感。

3.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中可以组织自由读、默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同桌互评读、指读、模仿读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即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学生在朗读过程还能品言中之意,悟言中之理,感言中之情,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4.朗读技巧的训练。停顿、轻重、快慢、语气是朗读技巧的四大要点。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例如,《鸟的天堂》这一课,其中有一句:“真是一株大树。”抽读学生时,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真是”上,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大”字上,显而易见,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还为完全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理解了应重读“一株”,对榕树之“大”的体会也更深了,增强了语感,理解了文意。朗读技巧的训练,既是读得流利的需要,也是提高声音的表现力的需要,增强了语感理解了文意的需要。

二、课文讲读中的朗读,感悟语感

1.朗读比较法。引导学生将调整后的语句与原型进行比较朗读。在比较中朗读,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如《狼和小羊》一课,将“我怎么可能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改成“我是不可能把您喝的水弄脏的。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虽然它们表达的感情意思一样,但通过朗读比较,学生便逐渐悟出它们表达的感情不一样,培养了语感。

2.鉴赏词句,抓重点词、重点句朗读。体味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如在《荷花》一课,我着重强调“冒”“有的有的”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在学生的脑海里不仅出现荷花的动态美,而且也能体会荷花的那种千姿百态、洁白无暇、清丽脱俗的品质。

篇12

创新思维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延伸、扩展、联想、逆向、幻想、奇异等思维样式。在阅读教学中灵活展开多种形式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引导学生步入创新王国,形成灵活的思维模式。那么,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兴趣

阅读心理学研究显示,阅读兴趣能够促进有意义的自主阅读行为的进行,进而诱发学生的阅读创新意识。而激发阅读兴趣则需要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才得以实现。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轻音乐、视频导入等方式创设适合阅读的硬性氛围,也可以运用故事引读、设疑引读等方法创设软性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氛围基础。

二、预留充分的阅读、探讨时间

阅读是细腻的,需要充裕的时间、悠闲的心态慢慢品味文章。同时阅读后的交流也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保证。在阅读与探讨的两段时间里,小学生得以细读慢品、翱翔思维,以及畅所欲言、交换思维,最终通过博采众长、广益集思,吸收他人优秀观点,形成自身的延伸式和拓展式创新思维。

三、激发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延伸问题、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改变“浅读则止”的做法,形成其逆向式和奇异式思维。如《少年维特的烦恼》阅读课上,小组在探究维特之死的原因时,大胆猜想,得出了内心懦弱、爱情影响、封建制度等结论。

四、引导发散思维,各抒己见

思维发散是联想式和幻想式思维的基础。“问题引读”是强制性发散学生思维的一项有效手段。比如在阅读《乌鸦喝水》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趣味问题如“如果你是文中的乌鸦,你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喝到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畅所欲言。另外,“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作为教师要善待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观点。

结语:

篇13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往往侧重听说技能的培养。其实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应在启蒙教学阶段进行渗透培养。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知道一个个单词的意思,但连词成句,联句成篇之后却又不知道它们的意思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的小学英语并无明确的英语阅读教学目标和配套的阅读教材,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提高小学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必然趋势。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我们就必须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并且大力改革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以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二、开展好课外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关于阅读教学,Torgesen(1998)曾提出这样的一个原则:在适当的时问,以适当的方式,针对具体的学生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把握适当的教学难度,争取最好的教学质量。事实上这是针对任何技能培养的普遍适用的原则。

1.激发兴趣,及早阅读

英语阅读必须要抓的早,并从一开始就有意识的教给孩子阅读的技巧和策略。然而必须始终牢记一点:不能逼学生读,否则会把他们的饿阅读兴趣也逼走,学校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发孩子天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使阅读成为令人愉快的活动。激发并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将促使他们自觉成为终身的阅读爱好者。不仅如此,学生的阅读动机强,对待阅读也会更加认真,就更有可能进行自觉的、有规律的阅读练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想尽办法去激发并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这是顺利开展阅读教学、有效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根本保证。

2.量力而行,步步推进

小学生阅读能力毕竟非常有限,因此所读材料不应脱离他们的实际,宜由浅入深,逐步加大难度,让他们始终享受到成功阅读的乐趣。开始可以让他们读童谣、广告、标签、贺卡、简易的配图故事等,到了高年级,则可以涉猎科普、童话等。教师要作好学生的英语阅读总体规划,分级推进,稳步发展并时时检讨,及时调整内容与方法,保证英语阅读的实效。

3.采用正确的教学步骤,追求质量和效果

阅读教学的开展应包括“读前活动”“阅读活动”和“读后活动”三个阶段。

读前活动是阅读教学的导入阶段。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背景知识的激活,二是提前学习新词。教师应根据学生和阅读材料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操作方式。开展读前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1)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2)激活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3)引出话题;(4)为进一步阅读扫清语言障碍。阅读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简明扼要地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活动”阶段以学生阅读为主,为了保证阅读的有效性,必须交代清楚阅读的任务,阅读活动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为目标。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法。(1)浏览以了解文章大意;(2)捕捉具体信息;(3)记录文章要点和具体信息;(4)将信息用图表记录下来:(5)回答事实性的问题;(6)将事件排列顺序;(7)根据上下文推测句意、词义:(8)回答推理性问题。

“读后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根据阅读内容进行各种思维活动;二是鼓励学生将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和观点相联系,具体方法有:(1)将阅读信息与材料外的信息相连,如复述故事、介绍自己类似的经历,模仿写作等;(2)根据阅读材料进行口头和笔头练习,如角色扮演,采访活动等;(3)进行阅读后的检查,可以通过提问,回答问题、书面检查等:(4)对学生的过程表现进行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汇报等方式进行。

三、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如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有助于他们提高阅读速度和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提高阅读技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应该在平日就注意加强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1.学生正确语感的培养

学生如果具有较强的语感,就能帮助他们快速正确的理解文章内容。如:No smoking! John asks Jim to have lunch with him.等句子的理解都需要通过语感进行理解,而不能逐个单词进行翻译。语感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更需要教师在平日教学中进行训练和指导。特别应注意要求学生不厌其烦地模仿录音并整句地理解句意。

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力求英语化,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语言生动,表情丰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激发他们对语言的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培养他们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