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室护理问题

科室护理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6: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科室护理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科室护理问题

篇1

近年来,由于医疗科学事业及医疗法制建设的飞速发展和逐渐完善,使得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也随之增强,这也对医疗机构的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吸内科作为我院临床的重要科室,科室的护理质量也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笔者根据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间,呼吸内科收治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措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在本组3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34-86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2岁。在患者所患基础疾病中,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8例,肺炎7例,肺脓肿2例。其中,少数患者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慢性基础疾病。2 护理工作中常见问题

2.1 护理人员自身的风险意识缺陷,导致护理质量下降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对患者的正确护理措施,并认真加以记录患者实时的病情变化情况,是护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细节问题,而部分风险意识较差的护理人员却忽视了这一要点,导致护理记录漏填,错填,这既不利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未医疗事故的发生留下了隐患。其次,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专业性不强,不能规范使用专业术语,使得护理记录不能充分反映出疾病的临床观察要点。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中大量应用抗生素,易引起二次感染,而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上缺乏对患者口腔内真菌针对性观察记录,再如支气管扩张患者有咯血现象时,护理记录缺乏针对性的血压记录等,导致不能对患者病情做出准确判断,影响患者的治疗。

2.2 护理人员对工作中的细节问题有失重视 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常常忽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导致工作中出现差错甚至严重医疗事故。如并发肺性脑病的患者再应用呼吸兴奋剂后,常容易出现躁动,从而导致药液泄漏,此时若不严格加以看护,及时拔除导管,立即处理药液外渗情况,就会导致患者发生局部肿胀甚至坏死。另外,对于卧床患者,在协助其进行翻身时,手法粗暴,不能耐心做好皮肤护理及床单换洗工作,导致患者皮肤破损甚至发生褥疮等。

2.3 急救措施及急救经验的缺乏 呼吸内科患者由于发生急性喉梗塞等急性并发症较常见,所以在临床护理中,应由其注意患者的临床表现,出现问题及时抢救。而在实际抢救工作中,常出现呼吸机故障,或心电图打印纸不足等原因,造成抢救的延误,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部分护理人员对抢救工作经验不足,且不能熟练使用相关急救设备,这就很容易导致错失最佳抢救时间,给患者带来危险。3 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对应措施

3.1 作为护理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风险意识,通过对具体病例的护理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探讨,吸取经验,加强对呼吸内科患者护理风险的防范与规避。具体来说,应重点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交流,对护理措施及患者临床表现、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详尽专业、有针对性的记录,提高护理记录的可信性及保证书写的质量。

3.2 建立健全呼吸内科各项护理制度 在实际工作中,应当重点强化护理人员交接班制度,从口头,书面,及床边交班分别进行,重点观察患者的药物过敏史记对患者用药的药物配伍禁忌等,认真执行病房的消毒隔离工作,科室护理人员应定期举行技术讨论会议,将个人在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及体会共同分享,避免工作中的差错与疏漏,保证呼吸内科的护理安全。

篇2

1 一般有心理问题的内科患者主要有如下三种:

1.1 性格内向的病人

这类病人不大暴露自己的思想情感,抑郁、不善言语,难于沟通,对不良情绪被压抑在潜意识中就会产生莫名的不良体验。

1.2 晚期癌症患者

他们饱受疾病带来的痛苦折磨,多半感到孤独、绝望,觉得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因此不对任何治疗抱有信心和希望,甚至拒绝进行治疗,觉得一切都是徒劳的。

1.3 性格外向的病人

这类病人容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情感,乐观、容易激动、暴躁,言语多,有些外露现象与内在本质出现差异。

2 上述三种性格迥异的病人,我们不妨采取身体护理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包括正确处理护患之间的关系和患者身心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这两方的关系,就可以使内科病人心理问题的解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针对性格内向的病人的特点,护士应该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朋友,促膝相谈,启发引导,同时注意通过病人情绪和行为的变化来分析其心理问题,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方法来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例如:我院内科曾接收一位自服安定30片导致中毒的女病人,当时病人脸色苍白,神志不清。入院后立即予其电动洗胃、导泻、输液、抗感染、利尿、吸O2、运用兴奋剂 ,并帮其擦 身、换衣服。次日早晨,病人神态清醒,呼吸平顺,病情好转。但观察其愁眉不展,抑抑郁郁,懒言少语,表情冷漠。于是我们就亲切地与她聊天,谈心,一颗颗真 诚的心终于把她感化了。这次事件的起因是她心爱的“白马王子”与她分手了。在我们的安慰、体贴的照顾和关系及鼓励下,病人前后判若两人。此时病人一改绷紧 的脸,露出笑容,脸色红润,精神饱满,全身充满生机和活力。很快她便病愈出院了。

2.2 在医治晚期癌症患者的过程中,护士应该用温馨的笑脸面对病人,做到无微不至地照顾体贴病人。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从心理上帮助病人消除消极的情绪,鼓励病人 战胜病魔,在精神上给予病人最大限度的支持,使他们能以珍惜生命的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除此病人最渴望和需要的是家人对自己的希望。我们也应与病人的家 属进行沟通,让他们能争取更多的时间陪伴病人,给予病人温暖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共同帮助病人走出疾病的困扰,感受生命的美好。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介入科13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3~45岁,平均年龄32岁,护龄在1~20年,学历都是本科。

1.2方法 对比心理干预前后13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①对25名专业的护理人员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工作压力的大小是否超出自己可承受的范围以及压力源、对本职业的满意程度、是否需要心理辅导等。工作源量表以学者李小妹等[3]修订编制的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表:主要涉及到工作的内容、工作的时间、工作的环境、面对的患者、人际关系五个方面,采用1~4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示这方面的压力越大。问卷前后一共发放25份,收回25份,回收率100%;②对患者开展对护士的满意度调查,并选出自己认为最优秀的护士。干预前发出38份满意度调查表,回收38份,回收率100%。干预后发放满意度调查表47份,回收47份,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13名护理人员心理干预前后,一般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干预后,介入科护士对职业满意度、自我感觉压力、心理疏导的需要、科室的轮转的意愿,患者的满意度都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13名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源分析,包括护理工作者社会地位低、特殊治疗对机体的伤害、人员编制短缺,超负荷工作量、来自患者方面的压力、一些患者治疗效果差,护理工作没有成就感、工作环境,家人、社会不理解、护士主观意愿与患者要求冲突而产生的压力等。

3 讨论

篇4

1.1 护患沟通无效及护士与患儿家属沟通欠缺。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自身素质与物质要求的提高,家长对患儿的要求甚是更高。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家里的掌上明珠,如果孩子生病了,家长们都怀有立竿见影的态度。可治疗疾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家长们有时候是不予以理解的。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每天面对形形的病人及家属,难免有情绪,因此很容易与家属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对于儿童依从性、年龄、家庭坏境、入院次数有明显的差异,首次入院及年龄越小的患儿依从性越差[2]。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语言表达能力及认知能力较差,常不能完整的表达疾病的感受和变化[3],所以护患沟通无效,让护理人员不能有明确的目标进行护理工作。

1.2 护理人员方面的问题。在护理工作繁忙的时候,由于要完成在班的工作,难免三查十对制度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没做到位,在交接班时查对交接不严格,用药的剂量交接不准确,加床或频繁调床后的治疗卡、床头卡、一览卡等没及时更改都容易引起护理纠纷。在技术方面有些年轻的护士静脉穿刺不能够一针见血,导致用药延误,患儿家属因此心疼患儿着急患儿的病情导致不满。药物的剂量算不准确,使得剂量过量或不足,影响疾病的治疗。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解剖、生理功能,儿童发病快、病情变化快、治疗快。年轻的护士由于经验不足,做不到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急救技术也不够熟练,不能够争分夺秒的去抢救患儿生命。宣教不到位让患儿及家属擅自离开病房出现意外。护理记录存在问题,从而失去其作为法律证据的作用,甚至起反作用。有病情变化,出现护理问题,也有护理措施,但无护理记录。同一时间,护理记录和体温图的生命体征不符[4]。

1.3 环境方面的因素。患儿自身无安全意识,无自我保护能力。如果床栏的设置有些缺陷、床栏的空隙太大,或有些床无床栏、床栏损坏、固定不牢等都可能使婴幼儿有坠床的危险。病房及楼道的安全标识不明显或标识脱落,容易发生危险。患儿本身抵抗力较差,病房患儿多、家属多可导致空气中微生物的传播。病房里的通风消毒不到位,不同病种的患儿住在一个病房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洗手指征并严格施行。医疗用品消毒不严,各种医疗器械,如暖箱、光疗箱、喉镜、奶具、衣物消毒不严,造成获得性感染的发生[5]。

1.4 人力资源的配置。儿科的患儿较多,输液量也多,工作量也大,进行治疗也相对的集中,护理人员不足很难照顾周全。为了尽快的完成护理工作,护理人员易简化护理程序,降低护理质量,使得护理工作中的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治疗期间护士无暇顾及巡视病房,液体输完没人及时更换,呼叫器响不停。输液中液体外渗、患儿哭闹、针头脱出、护士处理不及时更容易引起家长的不满。

2.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2.1 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彻到自己的工作当中。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发展为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关注患儿的身心健康,还要关注患儿家长心理感受和服务需求[6],所以护士的综合素质就要不断的提高。儿科护士不仅是要提高理论水平,操作技术水平更应该娴熟、准确、迅速的去完成,把疼痛降到最低,让患儿和家长对我们产生信任感。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常规技术操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练就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发现病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护理人员还应增强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自觉依法行事,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就能更好的进行有效的护患或护士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在护理文书方面要加强管理,做到准确、及时、客观、完整地记录好患儿的病情变化为诊疗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关的依据。

2.2 做好病房环境安全工作。儿科病房的设施和环境以安全为主,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认知、感觉、活动能力都是很差的。因此入院时我们护士应做好入院宣教,向家长介绍清楚病区的环境设施,入院须知,病房的安全守则。病区应定时擦拭地面保持干爽,定时检查床栏、洗手盆、则所及浴室地面。用湿拖把拖地时,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并提醒家长。破损或不平的地面需要及时的修补。医疗仪器的电线需要卷放好,以免松散在地上绊倒患儿。则所走廊拐角的照明设施应保持正常工作。儿科是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要变被动为主动,严格按照病种安排病房,发热未确诊患儿采取适当隔离措施,大剂量冲击治疗化疗患儿予以保护性隔离,并加强空气消毒和医护人员手的消毒,避免医院叉感染,时间证明,预防比治疗更具主动性、积极性[7]。

2.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儿科的护理人员当中有年资高的、经验丰富的、也有新上岗的,护士长应根据病区的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动态的安排人力资源。尽可能的减少护理纠纷,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

儿科作为一个特殊的科室,也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从各方面能够去胜任这份工作。我们护理人员要有爱心、强烈的责任心、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技术操作来护理患病的儿童。安全、有效的护理可促使患者疾病痊愈或好转,护理安全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乃至整体医疗水平高低重要标志,必须引起护理工作人员及管理者的高度重视[8]。

参考文献

[1] 缪薇箐.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2] 祝敏分,兰志建.影响学龄前儿童临床依从性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4,4(2):86-88.

[3] 刘敏.浅析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10),06-163-2.

[4] 刘素品,孙素娟,马素月.儿科护理风险及规避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994.

[5] 杨婷璇.浅议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8):102.

篇5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随着现代护理管理的发展,护理安全还包括护士的执业安全,即在执业过程中不发生允许范围与限度以外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和损害[1]。近年来有关住院患者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多方面的重视,患者安全成为全球性的研究课题,也是现代医院管理者关注的重点和核心。护理人员在随着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应该不仅仅只是单纯地满足于传统的护理技术,还应该具有安全护理的知识,以有效保证患者安全,防范各种意外的发生。

呼吸科患者具有慢性病、病程长、病情重等原因,加之多为老年患者,安全隐患大大增加,如何保证住院患者的安全已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值得护理人员探讨的问题。笔者针对其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呼吸科住院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21例,从护理角度对呼吸科住院患者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呼吸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21例,其中跌倒8例、烫伤1例,管路滑脱4例,挂错补液被其他同事发现,患者还未输注1例,标本留取不及时2例,检查治疗饮食未执行2例,患者投诉护士服务态度差2例,护士针刺伤1例。

1.2呼吸科住院患者常见的安全问题

1.2.1跌倒 呼吸科患者由于慢性病长期的病痛折磨,多一般情况差,加之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患者易发生一过性意识障碍,并且呼吸科大多为老年患者,一旦脱氧时间过长或入厕久蹲均易出现站立不稳甚至跌倒。如遇病房地面潮湿或物品放置杂乱阻挡走廊过道,则更容易发生牵绊跌倒。

1.2.2烫伤 呼吸科患者由于长期缺血缺氧,局部组织皮肤营养状况差,加之大多年老体弱,感觉迟钝,如使用热水袋不当易导致烫伤。

1.2.3管路滑脱 呼吸科患者常具有病情反复,病情重、各种管路多的特点,如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管、胃管、尿管、动静脉穿刺管等。护理工作稍一疏忽极易导致管路滑脱,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

1.2.4其它护理不良事件 如挂错补液,漏服药,医患纠纷和投诉,针刺伤等。由于患者多、病情重、护理人员相对缺编,加之工作量大,导致护理质量降低,护士与患者沟通减少,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2 发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2.1管理方面

2.1.1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业务、新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缺乏相应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或在实践中没有及时完善和修订,或者虽有相应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但缺乏健全的管理组织监督,导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2.1.2对护士培训不够 职业道德教育薄弱,新业务新知识及相关操作技能培训缺乏,新护士工作经验不足,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无高年资护士一对一带教等。

2.1.3护理人员配置不足 护理人员缺编,不能满足工作基本要求而埋下安全隐患[2]。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劳动,护士身心疲惫,易造成工作时注意力和警惕性降低,范错误机率增加,患者不安全因素增加。

2.2护士方面

2.2.1法律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对有关法律法规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将医疗文件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法律的高度。护理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是引发护患纠纷的主要因素[3]。一些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遵守规章制度,不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仅凭印象或者按习惯草率做事,也是造成患者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2.2.2护士责任心不强,护理工作不到位。一些护士缺乏慎独精神,交接班不认真,巡视病房不及时,观察病情不仔细,从而导致患者不满意,护理纠纷增加。如危重烦躁患者发生坠床等意外伤害[4]。

2.2.3护理专业技术不熟练 如护士业务知识缺乏,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下或者不熟练,与他人配合不默契,不重视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5],也是导致患者安全隐患的因素。

2.2.4缺乏有效的护患沟通 护理人员观念停留在原来的功能制护理模式上,仅只是完成好护理操作,宣教不到位,在操作前、中、后不注重与患者的交流,导致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操作不了解,不知道患者的重点观察内容和注意事项。如给予意识不清或感觉迟钝的患者使用热水袋造成患者烫伤,严重缺氧或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给予下床入厕时跌倒等。

2.3患者方面 主要是不遵医行为。如住院患者不遵守住院规则,擅自离院外出,或虽请假但不能按时回医院;危重患者需陪护者,医院虽进行告知,家属因各种原因不履行应尽的责任、不合作[6];某些患者没有完全进入患者角色,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导致下床行走或单独入厕时摔倒,或者疾病导致的心理应激,使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发生过激行为,拒绝治疗,甚至引发纠纷。

2.4环境因素 如病区加床多,导致病房和走廊狭窄,或者患者的物品过多、摆放随意,给下床活动的患者设置了障碍,导致不安全因素增加。

3 护理安全预防措施

3.1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对护理制度及常规及时进行完善与修订,使护理工作有据可依。护士长和科室质控成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总结经验,消除患者安全隐患于萌芽状态。

3.2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 加强护士安全教育和培训,通过多种渠道不同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使其认识到遵守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也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问题的预见性,防患于未然。

3.3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降低护理风险,保证患者安全。低年资的护士为重点培训对象,科室和护理部应组织如抢救技术、病情观察、危重患者病情评估及专科护理常规培训,督促护理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3.4加强护患沟通 护理部可采取多种渠道对护士的沟通能力进行培养,护士可利用治疗护理时间沟通,通过临床健康教育沟通,通过"护理服务月活动"等形式加强沟通,使护士在患者的出、入院宣教、用药指导、检查前指导、饮食指导、康复指导等方面达到护患一致[7],消除纠纷隐患。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交流。对某些行为语言过激的患者,应心平气和地解释,安抚患者情绪,取得理解配合,保证护患安全。

3.5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根据实际情况弹性排班,在病区危重患者多、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及时增加或调整工作人员,保证临床一线护理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

3.6加强患者管理 认真评估,筛选高危患者,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对重点患者加强巡视,做好床头交接班。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提高遵医度。

3.7加强病区环境管理,完善安全措施。病室、卫生间、走廊、开水间等均设有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走廊、卫生间设置扶手,病区地面保持清洁干燥,床旁及走廊不可放置杂物,暂时不用的仪器移开,保证患者行走安全。

4 结论

临床护理工作存在着诸多的不安全因素,在护理安全管理中,严密的制度是框架,只有与恰当的技巧和管理方法相结合,才能将护理不安全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通过总结分析我院呼吸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紧密围绕护理安全管理的要求不断改进各个环节潜在的问题,加强预防管理措施,转变护理观念,提高护士安全意识,加强业务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学习,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护理安全隐患,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王静,韩洁,高畅.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研究的进展[J].天津护理,2010,182:115-117.

[2]唐艳英.国内护理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0,1929:2510-2512.

[3]黄燕萍.安全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6:570-571.

[4]郭春英.护患安全问题及安全管理措施[J].全科护理,2010,1795:1294-129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