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一体化管理体系

一体化管理体系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6: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一体化管理体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体化管理体系

篇1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5-0051-02

一体化管理体系在QHSE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融合了工作流程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及内控管理体系的各种要求,与日常管理有机结合,通过不断提升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达到不断提高整体工作质量、尤其是科研质量水平的目的。笔者总结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过程及经验,旨在为企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帮助。

1 建立思路

按照质量管理体系原则之一“管理的系统方法”要求: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体系来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1.1 现状调研

①多个管理体系并存。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之初有多个管理体系独立运行,包括制度、内控、流程、QHSE和技术标准体系等,但缺少有效结合,无法实现联动效应;总院和京外单位各有一套管理体系,没有实现统筹;制度、流程、内控没有实现全生命周期的闭环信息化管理。

②制度体系。石勘院原有制度中总院160项、京外单位110项,重复度高,制度体系臃肿;制定制度未按照业务类别而采取部门主导的方式分类,一旦职能部门调整,将导致部门职责与所属业务分类不一致的现象。

③流程体系。石勘院原有流程190项,但流程信息化程度低,部分流程存在覆盖范围不全面、未完全实现闭环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各部门流程之间存在交叉重叠且接口不明确等现象。

④技术标准体系。石勘院自成立以来,一直未建立自己的技术标准体系,科研生产项目使用的国标、行标和中石化企标之间系统协调性不够,对石勘院的勘探开发业务适用性不强,尤其是缺少与海外业务相适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给海外生产技术支撑带来一定障碍,难以有效地开展快速评价、方案设计、现场服务等海外业务。

1.2 工作思路

在综合分析我院管理体系现状的基础上,确立了主要工作思路:对现有的制度体系进行改造,对流程体系进行重造,对技术标准体系进行建造,建立并实施基于业务分类的 “三纵一横”一体化管理体系。即:以业务为主导,以流程为导向,在QHSE管理体系基础上,构建制度体系、流程体系、标准体系、内控体系相互融合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同时运用信息化手段将工作流程固化,有效地提高科研质量和管理绩效,走出具有石勘院特色的管理之路。

①对制度体系进行改造。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成立石勘院一体化管理体系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由发展计划部牵头,各制度主办部门对总部制度进行系统梳理,明确制度改造的重点,按计划、分批次对制度进行改造。

②对流程体系进行重造。在中国石化业务分类框架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矩阵的基础上,按照“一级流程对应业务大类,二级流程对应业务中类,三级流程对应业务小类,四级流程对应内控矩阵关键控制点”的原则,结合实际,识别出适用的18大类业务,建立覆盖全部科研生产和管理服务业务的流程体系。根据中国石化业务流程建设要求和规范样例,引入先进的流程描述方法与工具,设计满足实际业务过程管理和内外部相关方要求的一体化流程模型。流程模型由流程图、流程说明、标准化模板等三部分组成,除明确描述“5W1H”外,还要将流程与制度、内控、质量管理、HSE管理等体系文件及相关条款建立对应关系和关联接口,实现多体系融合,避免了“多头”管理。

③对技术标准体系进行建造。以流程梳理带动标准体系建设,根据海外业务的特殊需求,借鉴国内外先进标准化经验,组织对国内外现行标准适用性进行广泛调研、分析,并组织相关技术专家,从现行3 520项国内标准中筛选、识别出适用的标准,划分为地球物理、勘探地质、油气藏工程、采油气工程、地面工程、信息技术、综合等7个专业,构建了石勘院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和专业门类。在此基础上,论证并确立了首批15项院级标准,并启动了标准制定程序。目前14项标准已完成审查并实施。

2 管理体系总体架构

2.1 组织架构

石勘院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划分为四个层次,即管理决策层、沟通协调层、运行管理层、监督审核层。

①管理决策层。管理决策层是一体化管理体系领导组,由主管院领导任领导组组长、副组长,制度流程和内控制定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员,其主要职责是推进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建设,增强各项管理体系之间的融合,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是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总指挥。

②沟通协调层。沟通协调层包括五个层面:其一,制度体系工作组负责分析制度执行情况,组织制度的起草、宣贯、考核等工作;其二,流程体系工作组负责分析流程执行情况,组织流程的优化设计、信息固化、宣贯培训、考核、执行与后评估等工作;其三,技术标准体系工作组负责分析技术标准需求,组织做好技术标准的起草、审查、宣贯、监督实施与复审等工作;其四,内控审计与质量监督工作组负责对制度、流程、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制定措施,组织整改,推进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其五,管理体系信息化工作组负责根据相关体系的信息化需求,整体规划,统一建设,实施流程信息固化,对制度、流程、标准制修订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同时,使监督审核信息化。

③运行管理层。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各体系的“3+1”联动运行机制,明确了归口方、主办方、执行方和信息方的职责,即:发展计划部是制度体系的归口方,质量标准化室是流程体系、技术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归口方,内控审计部是内控管理体系的归口方;各管理(公益)部门与研究所根据职责划分,分别是相关业务制度、流程、标准以及体系文件的主办方;总院各部门、京外各单位是各类文件的执行方;信息技术研究所是管理体系信息化的技术归口方;各科研部门主要负责配合相关体系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和流程的信息化固化工作。

④监督考核层。人力资源部会同发展计划部、质量标准化室等部门对全院管理体系执行情况进行联动考核,根据制度、流程、标准体系架构,拟定核心业务的质量管理和综合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各管理(公益)部门根据所辖业务,以制度、流程、标准等体系文件的执行情况为依据,制定相关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实现年底一次考核兑现。发展计划部和质量标准化室负责对全院制度流程体系建设与执行情况进行月度分析、季度检查和年度考核,确保各项管理性考核指标的完成。

2.2 管理体系文件架构

石勘院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围绕管理方针与管理目标制定,与QHSE管理体系文件架构相同,但涵盖的内容比QHSE管理体系丰富。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架构分为4个层次,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部门工作手册以及相关的支持性文件,如:制度体系、技术标准体系、部门职责与岗位说明书等共7大类文件。

第一层次是管理手册。管理手册是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阐明了研究院的管理方针、目标、指标、程序和要求,规定了建立体系文件的总要求。

第二层次是程序文件。该层次文件是管理手册的支撑性文件,是建立部门工作手册的依据,规定了各部门在管理体系中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说明了实施各种过程的方式,对影响科研生产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活动的关键过程进行了全面策划和管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三层次是部门工作手册及适用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管理办法、内控手册等。该层次文件是管理体系执行性文件,是解决“做什么、怎么做” 的指南,是全体员工履行职责和权限的依据。在这一层次中,包括了石勘院多个管理体系——制度体系、流程体系、标准体系及内控体系等的所有要求。

第四层次是记录,追溯各过程管理的证据、证明性文件。

2.3 流程体系架构

一体化管理体系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建立,流程体系是一体化管理体系中的核心。以业务为主导的流程体系,兼顾中国石化内部控制矩阵,结合石勘院A1油气勘探与开发、A9科技与研发业务、B1行政办公综合管理、B2发展计划管理、B6财务管理、B7企业管理、B8人力资源管理、B9科技管理、B11信息化管理、B12健康环境安全管理等18大类业务,整体规划并动态优化了流程体系。目前该体系由15个一级流程项,53个二级流程,159个三级流程,46个四级流程组成。

2.4 管理体系总体架构

根据总部特色管理模式要求和制度标准化、流程化改造方案,在原有QHSE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流程体系、内控体系等相关体系的基础上,石勘院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方案”,以健全管理制度、制定标准规范、优化工作流程等“三纵”为工作主线,以细化内控管理工作“一横”贯穿“三纵”始终,建立了制度、流程、标准和内控管理等多体系融合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同时,通过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强化了质量管理、HSE管理等过程管理。

一体化管理体系中,工作流程为主线。在工作流程的关键步骤设置了监控点,并在此识别、确定了符合QHSE管理体系的“三项标准”条款要求及内控管理矩阵点要求;在“规范性文件”处识别了相应的制度及标准等要求。“三纵一横”一体化管理体系具有“规范化、文本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特点,能满足内、外部管理要求,有效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 管理体系的应用

3.1 管理体系覆盖范围

石勘院建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覆盖了各类体系文件的制修订管理,人才引进、培训、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设备采购、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资源管理,科研生产项目管理,HSE运行控制与管理,法律法规识别及合规性评价,管理体系运行监视和测量控制等各个环节,覆盖了石勘院科研、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增强了跨部门、跨岗位业务的高效有序衔接,为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了有力保障。

3.2 管理体系工作思路

依据总体架构与特点,一体化管理体系形成了“一套制度文本约束、一套标准规范支撑、一套信息平台管理、一种运行模式保障”的工作思路。一套制度文本包括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一套标准规范包括管理规范、技术规范与工作规范。一套信息平台按照“六统一”的原则建立,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一套运行模式即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与石勘院各级责任目标的实现及绩效考核密切结合,具有“目标指标化,指标数字化,管理模式化,模式个性化”的特点。

3.3 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

以业务为切入点、以流程为导向,统筹规划制度流程标准化,并对成熟度较高的工作流程进行信息固化,建立了一体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平台中的OA系统、ERP系统、科技网、标准化管理系统等模块,分别对行政、人事、财务、科技、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等重点业务实现了标准化操作,进行过程管控、逐级检查与审核,强化监督审核、动态评估功能,为各项工作目标、综合管理指标考评提供了量化的依据。石勘院一体化管理系统信息建设随工作流程的建立健全而不断完善。

①科技网的应用。通过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以下简称:OA系统)中的科技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科技网),科研生产项目已实现了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包括信息下载、记录提交、网上审核,实现了项目过程管理业务流程固定化、待办任务可视化和完成任务时限化。其中:不同部委的国家项目在相应的网站上提交,重大专项通过OA系统链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管理信息系统,纵向项目、横向项目、院控项目通过科技网进行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目前,通过科技网上传的科研项目研发过程的各项记录,上传率、及时率均达到95%以上。

②QHSE管理子模块的应用。QHSE管理的运行控制和监督审核通过OA系统与ERP系统、科技网、标准化管理系统实现了链接,在体系文件管理、资源管理、科研生产项目管理、HSE管理以及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方面逐步实现了网络化管控,将科研项目管理、HSE管理等重点工作实现了标准化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准确率,对不同过程管理各阶段目标的实现起到了提醒、督导作用。

4 结 语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利用一体化管理体系及一体化综合信息平台进行日常管理,可使全体人员参与到科研质量管理及HSE管理等各项工作中来,并能有效应用各类资源,确保按照相关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内控要求、标准规定进行工作与管理,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综合管理水平及科研质量。我们相信,随着一体化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这种管理方式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中武.卓越绩效管理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岳刚,赵建坤.卓越绩效模式理解与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

终端安全;一体化;体系建设

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出来,在信息安全保护实践中,各单位往往对数据集中的后台服务器投入精力较多,对来自终端的威胁重视不足。信息安全事件调查经验表明,多数信息安全事件的突破口来自终端,因此在进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时,应对来自终端的威胁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有效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

1典型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包括的内容

1.1防病毒及终端入侵防护

包括对全网病毒、木马、蠕虫、流氓软件、间谍软件等恶意代码的识别、查杀,对可疑行为的阻断和告警。此类功能主要是基于代码检测引擎和特征库实现。

1.2补丁状态检查及分发

包括检查是否已安装操作系统相应的补丁,各类防护特征库是否保持更新,能够自动推送安装补丁和特征库等。此类功能主要通过安全软件读取系统注册表及扫描特定位置文件系统,并自动执行后台脚本实现。

1.3移动存储管理

防止内部滥用移动介质,杜绝内外部移动介质在内外网交叉使用,并通过特殊加密技术保证移动介质在非授权环境下不能被读取。此类功能主要通过向操作系统底层驱动注入代码和数据加密技术实现。

1.4终端准入管理

实现对网络接入终端的安全准入管理与控制,确保接入网络终端已安装要求的防护系统,且符合安全策略要求,有效杜绝非法外来终端私自接入网络。此类功能可以基于交换机端口进行控制或使用安全网关进行控制。

1.5非法外联监控

用于发现和阻止内部网络用户非法建立通路连接互联网或非授权网络的行为,以此防止引入安全风险或导致信息泄密。此类功能通常做法是定期检查与某个互联网地址或非授权网络的连通性,若有连通便会触发监控报警。

1.6主机监控审计

对终端用户的操作行为进行管控与审计,对安装的软件实行黑白名单管理,当用户的操作违反安全策略时,能够自动禁止或记录违规日志。此类功能一般需在终端驻留程序,根据设定的操作策略和软件清单执行。

2传统分散式终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产生兼容性问题。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均需要操作系统权限并向底层驱动注入代码实现检测,各产品之间的操作冲突、导致兼容性问题已是常见现象,即使能够和平共存也会造成增加系统资源开销,拖累系统变慢等一系列问题。

(2)缺乏统一管理。在终端上安装使用多种安全防护产品,缺乏全局性安全管控,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不利于开展诸如安全数据的收集、汇总、统计等关联分析工作,无法系统性展示终端安全全貌。

(3)防护效果打折扣。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在功能上各有侧重,组合在一起并不一定能全面覆盖用户的安全需求,由于底层机制的类同和兼容性冲突等原因,经常出现安全防护的真空地带,产生1+1<2的现象,使防护效果大打折扣。

(4)运行维护成本高。多种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同时使用,需同时与多个厂商采购维保服务,周期长投入大,运行上需要维护多套不同的策略表,从不同的来源更新补丁包、特征库等,都给运维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

(5)难以满足自主可控的要求。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应尽可能满足自主可控的要求。分散部署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大多是基于历史原因分批分步建设形成的,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安全风险。

3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

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应遵循“功能集中、统一建设”的原则,结合单位已有的终端安全防护现状,采用“整合式替代、替代后实现一体化管理”的思路开展。替代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安全设备国产化的要求,既实现终端安全防护各项功能,又可在统一平台下管理终端资产、终端信息、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等,实现终端一体化安全管理。终端一体化安全管理可极大地提高运维效率,增强终端类安全事件联动,提高终端安全事件预警发现和处置能力,最终提高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以“资源整合、统一管理、分级部署、基准策略、量体裁衣、人力集约”为主要工作目标,最大程度整合单位现有软硬件资源、技术人才资源,节约资源、资金、人力成本,集成各类终端管理功能,逻辑上实行统一管理,总部制定基准策略,各地分支机构针对自己的情况,定制适合本辖区情况的安全策略,预留一定扩展空间,供各级机构在统一终端管理平台下的本地化处理。建议分四个步骤进行:①率先落实国产化替代,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再考虑国外产品,实现完全国产自主可控,这一点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市场上都已不存在问题。②整合现有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的功能,在实现病毒防治、补丁分发、非法外联监控、准入控制、移动介质管控、安全策略管理等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各功能模块的数据整合与联动。③增加资产管理、操作审计等功能,并实现一体化关联和统一展现,进一步完善系统的管理功能,能够进行终端状态、终端信息、安全事件等信息的展示、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安全事件的及时发现、告警和处置,及时消除安全事件对终端的影响。④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安全管理,通过对终端安全状态的统一定量评估,实现对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终端安全态势评估,掌握终端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整改完善提供数据支撑。在功能方面: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防病毒管理、终端入侵检测防护管理、补丁分发管理、移动介质管理、非法外联管理、终端准入管理、主机监控审计管理、终端信息管理、安全策略管理、终端运行状态统计管理、安全事件管理、运行报表管理、考核指标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实现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的一体化管理和安全防护系统的资源整合,实现安全防护策略的统一管理,建立全面、集中、统一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在管理方面:实现与终端安全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安全管理要求,实现总部与各分支机构终端信息的统一集中管理,实现终端安全控制策略的统一配置、自动筛查、告警和展现,实现定期安全类报表的自动生成和展现,实现安全管理人员的统一工作平台。

4结语

要实现对信息安全闭环式管理,仅仅重视信息系统服务端的保护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对每个入网终端的安全管理。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从技术上采取了多种手段强化终端的安全防护和管理,为强化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不是说建好系统就万事大吉了,对一个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而言,永远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再好的技术手段,也只有和管理制度相结合,并加以强力执行,才能达到预定的安全目标。

参考文献:

[1]孟粉霞,王越,雷磊.统一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在内网中的分析及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3(8):70~71.

[2]田永飞.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应用初探[J].金融科技时代,2015(12):45~47.

篇3

0 引言

随着企业的顾客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以及法制意识的增强,企业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管理水平。很多组织都在积极地构建质量管理体系(QMS)、环境管理体系(EMS)和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OHSMS),并尽力获得相应的认证。但三大管理体系在组织中各自为政的现象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管理工作的混乱。因此,近年来,对于一体化管理体系(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s,IMS) 的研究和实践正受到认证机构、咨询机构、各种类型的组织和高等院校越来越多的关注[1]。

一体化管理体系有多种组合方式。如质量管理体系(QMS)和环境管理体系(EMS)的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QMS)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的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QMS)和环境管理体系(E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的一体化、三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一体化等。根据参与一体化的不同管理体系的数目,可以将一体化管理体系分为二元、三元或多元3种类型。最常见的是三元一体化,即质量管理体系(QMS)、环境管理体系(EMS)和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OHSMS)的一体化,简称“QEO一体化管理体系”。

在QEO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中,有效性的评价是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有效性的评价,可以发现QEO一体化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改进和完善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提供依据。然而,国内外有关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问题的研究仅限于一体化审核(主要是第三方审核)[2-4]。笔者认为研究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是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1 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内涵

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将质量管理体系(QMS)、环境管理体系(EMS)和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OHSMS)进行有机整合所建立的具有公共要素和综合性的方针目标、可全面策划和统一运作的一个全新管理体系。

ISO9000:2005标准对有效性有明确的定义:“完成策划的活动并得到策划结果的程度。”因此,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是组织所建立的QEO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结果实现预期目标的程度,是一种度量,其内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本身的有效性,即体系的组成要素,如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是合理的、完善的,且易于操作和评价;组织的日常质量管理活动符合标准、体系程序及相关文件的要求,而且紧密结合组织实际,包括产业规模、产品结构、特点、类型、人员素质和以往的管理经验。

②QEO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即体系运行平稳可靠,并且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通过自我改进机制,不断提高其适宜性。体系自身的有效性是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基础,它为体系有效运行提供了必要条件。

2 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系统评价准确可靠的基础和保证,也是正确引导系统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因此,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2.1 系统性原则 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本身是一个整体,涉及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三大领域,因此,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从整体要求出发来设计指标体系,注重指标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来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全面反映体系的有效性,不能遗漏任何重要的指标信息,同时各类指标的口径、计算方法必须协调一致,从而做到全面地、系统地、本质地评价QEO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2.2 独立性原则 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同一层次的指标之间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各项指标在逻辑上应是并列关系,而非互相重叠。

2.3 可行性原则 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施。指标体系内容全面、精炼,指标实用、便于衡量。

2.4 动态性原则 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是一直不停地运转的,对其有效性的评价应该也是实时、动态的,所以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应具有动态性观念,有发现变化并改进的方法和机制,为以后的研究留下空间。应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以得到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3 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从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内涵出发,依据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本文构建的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构成,如表1所示。

3.1 体系策划 体系策划主要评价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本身的有效性,主要评价管理职责、资源管理、目标实现、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这几个方面的有效性。

3.2 体系运行 体系运行主要考察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如何运行的,运行的具体措施是否有效。主要涉及对文件和记录的控制,交流与沟通,绩效监视与测量,持续改进等方面工作有效性的评价。

3.3 体系运行效果 体系运行效果主要考察QEO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从相关方满意度、财务和市场结果、质量指标、环境指标、职业健康与安全指标等方面评价有效性。

4 结论

建立和运行QEO一体化管理体系, 可以使企业文件数量减少、认证过程简化、管理成本降低、避免多系统独立运行带来的管理问题。QEO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不是保险箱,不能保证组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发生问题,有效运行的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在问题出现后,能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取措施使问题不再发生,因此应对它的有效性进行系统的、定期的评价。通过对QEO一体化管理体系进行有效性评价可以发现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本身及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不完善或不适应环境变化的情况,然后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从而真正发挥QEO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效用,如优化企业管理工作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升顾客、员工和社会满意度,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提升企业形象等。

参考文献:

[1]谷来丰约翰・夏普.一体化管理体系与一体化审核的发展趋势[J].中国质量认证,2001(1):9.

[2]Winder C.Integrating OHSenvironmentaland quality man-agement standards[J].Quality Assurance,2000(8):105.

[3]邓镇非.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审核范围[J].中国质量认证,2001(7):31.

篇4

2认证范围及依据标准

2.1认证范围

按照统一组织、统一管理、分层运行的原则,分别建立企业机关和二级单位层面的QHSE管理体系,覆盖企业所有生产经营活动。

2.2依据标准

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SY/T6276-2010《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3组织机构

3.1成立企业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领导小组

设组长1人,副组长2人,成员:综合管理、党群工作(纪检监察)、人力资源(党委组织)、财务计划、经营管理、运行管理、QHSE管理、技术装备等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主要职责:

3.1.1负责企业QHSE的审定,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3.1.2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企业职能处室和二级单位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工作;协调、解决QHSE管理体系建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3.1.3督导企业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的建立运行和审核工作。

3.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项目组),挂靠QHSE管理部门

主要负责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咨询)工作的实施。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成员:综合管理、党群工作(纪检监察)、人力资源(党委组织)、财务计划、经营管理、运行管理、技术装备等部门QHSE管理员组成。主要职责:

3.2.1制定企业QHSE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目标。

3.2.2开展企业QHSE管理体系现状的适宜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评价。

3.2.3实施QHSE管理体系培训工作。

3.2.4负责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建立和运行。

3.2.5指导、监督、检查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的日常运行。

3.2.6组织开展QHSE管理体系内审、外审和持续改进工作。

3.2.7指导所属二级单位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运行和监督考核。

3.2.8协调解决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制定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考核办法。

3.2.9适时把握国内外QHSE发展的最新动向,总结、推广QHSE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4体系框架

4.1整体推进,是指企业机关和所属二级单位,按照统一标准,分别建立QHSE管理体系,并独自申请第三方认证。

4.2两级运行,是指企业机关职能处室,在建立本部门QHSE管理文件的同时,按照管理程序对二级单位相关业务工作开展监督、指导和考核;二级单位在确保企业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情况下,重点做好本单位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维护和运行。

4.3二级单位QHSE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由各二级单位组织人员,根据标准要求和单位实际情况,精心策划,独立运行,重点是做好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充分体现各自工作性质的差异性,形成结构完善,框架合理、内容相符的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

5文件结构

5.1文件结构:

企业机关层面分管理手册、管理程序和操作文件三个层次。二级单位根据需要可分别建立管理手册、管理程序、运行控制(管理规范、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等)等层次的文件。

5.2管理手册:

管理手册是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政策性和纲领性文件,由企业最高管理者组织制定。主要描述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方针、目标与承诺,各体系标准要素的管理职能分配,主要环节的控制方式和方法,并引出管理程序。

5.3管理程序:

管理程序是管理者实施管理的方针和步骤,本着优化资源、提高效能的原则,策划管理流程,明确业务范围,准确界定部门职责,做好风险评估及预防。

5.4运行控制:

是指导部门工作人员管理行为的指南性文件;各相关处室(科室)负责编写属于本部门的管理规范,由部门主要领导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审核认可。清理、规范各项工作、办事程序所依据的文件(包括法规、标准和相关规章制度),并在程序文件中引用。支持性文件包括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相关规章制度及记录格式等,是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在基层有效落实的依据,由各二级单位组织相关部门建立。

6文件编制

6.1工作程序:

1、机关处室根据项目组提供的程序文件结构框架,结合标准要求和实际情况,起草本业务范围内的程序文件,经处室主要领导签字后,按时提交项目组。2、项目组对处室提交的程序文件进行核准,及时与处室了解沟通,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3、项目组组织管理者代表、机关处室负责人、程序文件起草人、职业健康安全事物代表、技术专家参加的程序文件评会议会,对起草的程序文件进行评审。评审会议可以一次性全部审核,也可分专业、分门类、分批次进行审核。4、《QHSE管理手册》由最高管理者签字批准,《QHSE程序文件》由管理者代表签字批准,《作业文件》由分管领导签字批准。5、二级单位要结合公司QHSE管理体系文件,评审和修订本单位QHSE管理体系文件进行,确保上下管理要求接口顺畅。

6.2编制要求:

6.2.1确保进度,不留盲点

文件编制工作质量将关系到每个部门、每个单位将来如何开展工作,甚至每个岗位、每位员工怎样操作。首次实施公司级QHSE管理体系建设,更要借体系建设的契机,查找管理盲点,完善管理缺失,不留死角,为建立公司QHSE管理体系并保持运行打好坚实基础。

6.2.2层层把关,保证质量

各部门负责人需亲自对文件进行审核把关,签字确认后交给项目组。项目组认真履行审核职责,对不符合要求的文件,指导其重新修订。公司领导层组织管理手册评审,必要时,也可参与重点程序文件的评审。

7管理体系文件培训

由项目组牵头,组织公司QHSE管理体系文件培训学习班,对公司、处室和二级单位领导层,内部审核员进行公司QHSE管理体系文件培训学习。项目组负责QHSE管理体系标准、管理手册和内审员取证培训工作;各责任处室负责程序文件的培训;各处室、二级单位可采取集中或分散、会议或自学等形式开展作业文件培训。

8内部审核

项目组组织管理层相关人员和技术专家参加公司QHSE管理体系内审员取证培训学习班,考试合格取得证书后,从中选择10名内审员,组成公司QHSE管理体系内审小组,开展内部审核的策划、实施工作,查找实际工作与标准之间的差距、确定的不符合项、问题项,以及不符合或不适宜文件的内容。最高管理层、各处室、二级单位对内审开出的不符合项、问题项,按照责任主体,落实到单位,并责成责任主体按时完成整改,项目组负责内审的组织协调工作,及时跟踪不符合项、问题项整改落实过程及结果,并保持内部审核记录。

9合规性评价

工程公司经营管理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合规性评价工作,评价公司QHSE管理的合规性,查找日常活动是否存在违规现象,确保公司全过程、全区域和全体员工遵纪守法,提高公司安全、高效生产的能力,并提出改进意见。

篇5

1 整体运行的经济体制建设

1.1 团结奋进的奋斗理念渗透

在进行一体化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把医院内部的员工都连接在一起,加强对员工之间的经济监督事项的研究,使大家能够真正把经济事项关注起来,使个人的发展与经济的整体进步联系在一起看,真正将医院内部的经济细节事项进行有效的关注。将各项经济交易的数据、个人的经济事项等内部的真实性进行有效的研究,使其能够真正公开透明化;对各级员工进行科学有效的技术与综合素质的培训,使他们真正将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当成是自己的事来做,加强对经济体系内部人员的团结精神的促进工作;使员工能够真正团结在一起,互相监督、互相进步,真正将内部的经济建设进行有效的整改促进。

1.2 有效方法的全面推行

对于经济管理事项来说,就要将会计事项中的票据、凭证、账目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研究,在保证经济数据的正确、完整的时候,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计算,真正将会计事项进行有效的研究,把握会计计算的重要细节,使创新的会计技术能够更好地渗透到一体化医院的经济建设中来。

将创新的技术进行应用,对各个环节的数据审核监督事项重视起来,把握对单个范围内的会计注意事项的研究,建立健全医院内部的会计准则,使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3 监督审核力度的提升

对医院内部的诸多会计事项来说,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监督,这就要求无论是医院自身还是人民政府,都要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这就要求政府有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进行建设,在医院内部也要有一整套的监督审核部门进行审核。这样,对医院内部的各个经济事项都掌控起来,把握较好的经济审核标准进行实施,进行动态的监控,真正将会计事项中的全部流程都进行监控,并且要对其中的重要的事项进行研究,对会计记账、会计账目表的安排等事项进行检查,使其中的各个经济交易的数据很好地呈现出来,根据凭证中的数额进行一以贯之的审查,真正将内部的全部数据能够计算清楚,发现有问题的,应进行及时的反映,有会计人员进行二次整改,避免经济事项的遗漏与错误的出现。

2 管理体制的完善建立

2.1 经济管理人员的整体提升

经济管理人员应该对医院内部的各个科室、各个药物售点的经济交易事项进行有效的管理,做到面面俱到,使“事事有人管,件件能监督”景象呈现出来,真正在医院内部建设出一个经济管理事项的完善性来,使经济事项能够更加公开透明。

这就要求经济管理人员与会计人员的经济统计、核算的技术不但提升,可以应对各项不同的经济交易问题,在进行有效的发展过程中,领导层要时刻对会计人员、审核人员、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真正将细节性的东西掌握起来,并且能够不断进行灵活的技术的尝试,使自己在发展进步过程中,能够不断将创新的技术进行运用,使医院内部的经济事项的研究、审核、统计的工作不断提升;并且要对有关经济事项研究的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不断的提升,使他们在遇到巨大困难的时候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真正将医院的经济管理事项当成自己的事来做,不断克服困难,将经济体系能够完善地建立起来。

2.2 对经济管理部门审查力度的提升

对于经济管理部门的建设发展来说,一定要进行完善有效的建设,真正将内部的经济事项进行审查,对医院内部人员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将系统性的东西能够建设得更好,真正将医院的一体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

对医院内部进行有效的审查,就要将医院的各级人员的经济行为事项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加强对经济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将一体化的医院建设成为更加优良的场所,使医院的经济发展真正为社会的和谐进步起到较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医院的经济行为能够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2.3 医院内部经济管理系统的整改

对一体化建设进行渗透,就要将医院内部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有效的改变,真正将内部人员的全部经济行为能够建设好。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体制,对医院内部形成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的经济记录、计算、审核、统计的工作体系,对每个员工都要进行有效的监督起来,使各种经济事项的中的重点环节能够透明化;对经济建设发展事项进行关注,积极地发现在平时会计事项的实施中发现的各种经济问题进行研究,积累经验教训。

2.4 对员工的经济考核制度的完善建立

建立起对员工的考核制度,并加强对其的完善监督,对真正能够为医院做出贡献的人员进行有效的奖励,对考核较差的员工进行有效的惩罚,对员工进行有效的行为监督,促进他们进行更好的工作,使员工能够在竞争过程中不断进步,不断对自身进行有效的完善,对一体化医院内部的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3 总结

对一体化医院的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进行研究,就要掌握医院的内部的会计事项的重点细节,对每个员工都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将医院内部的整体经济建设进行关注,把握较好的经济管理手段,加强对员工的会计技术与综合素质的提升,真正使医院内部的各级员工对医院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引言

GB/T 19000-2008标准提出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中,有一项原则为:“过程方法”。为了说明应用“过程方法”的意义,标准中指出: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了一体化认证,某大型制造企业通过几年来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对“过程方法”的理解不断加深,运用逐渐熟练。然而,随着对GB/T 19000-2008系列标准学习的不断深入,对标准精神实质理解的不断加深,仍然发现在对“过程方法”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在对“过程方法”的应用上还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的目的旨在为了持续改进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经过重新学习相关标准,对照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际状况,对过程方法的理解、应用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运用“过程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过程方法”运用的要点,以利于“过程方法”的进一步深入应用,以利于提高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一、对“过程方法”的理解

在学习、应用过程方法的时候,准确地理解有关“过程”和“过程方法”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一)过程

GB/T 19000-2008标准对过程的定义为:“过程: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由以上定义可以理解到:①过程是一组活动,活动的目的和作用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这一组活动是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②为了这些活动的正常开展,对这些活动需要配置必要的资源,如人员、基础设施、工作环境、必要的信息和适当的组织。过程的输入和预期的输出可以是有形的(如设备.材料和元器件)或无形的(如能量和信息)。输出也可能是非预期的,如废料或污染。③每一个过程都有其顾客和受其影响的相关方(他们可以是组织内部的,也可以是组织外部的),根据他们的需求和期望(过程的输入),规定对过程输出的要求。所有过程都应进行策划并使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以确保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对过程的设计和控制应确保过程都能给组织带来增值,并与组织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④组织可以通过系统的运行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以提供有关过程绩效的信息,并确定纠正措施或改进需求。⑤对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可通过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予以评价。

(二)过程方法

1.对“过程方法”的理解

GB/T 19000-2008标准提出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对“过程方法”这一质量管理原则的说明为: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采用“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GB/T 19001-2008标准中对过程方法的说明为:为了产生期望的结果,由过程组成的系统在组织内的应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相互作用,以及对这些过程的管理,可称之为“过程方法”。组织应在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改进其有效性时采用过程方法,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

综合考虑GB/T 19000-2008和GB/T 19001-2008两个标准对“过程方法”的说明,对“过程方法”可以得到如下理解:①为使组织有效运行,必须识别和管理众多相互关联的活动。通过使用资源和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可视为过程。②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直接形成下一个过程的输入,并形成过程之间的顺序和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网络或系统。③组织内诸过程的系统的应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相互作用及其管理,可称之为“过程方法”。

2.过程方法的优点

过程方法的优点是对由诸过程组成的系统中的单个过程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过程的组合和相互作用进行连续的控制。

采用过程方法引入了水平管理,强化了对过程之间的作用、过程之间的联系、过程之间的接口的管理,强化了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配合、协调,打破了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界限,使各个部门的注意力统一到顾客的需求、相关方的需求,统一到企业的总体目标上。这样一来,可以从根本上改进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的接口,提高管理的效率,提高企业的总体绩效,进而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

二、“过程方法”应用中的误区

现实中,虽然某大型制造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对“过程方法”已有应用,但是对“过程”、“过程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仍存在一些误区,影响对“过程方法”的应用,影响利用“过程方法”的效率。

(一)对“过程”和“活动”的概念混淆不清

在学习、贯彻“过程方法”的时候,由于我们对“过程”的概念理解不深,简单地把“过程”理解为一组“活动”,并将所有的质量管理体系“活动”理解为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并按过程方法来管理所有这些“活动”,以至混淆了“过程”和“活动”的概念,影响了对“过程”是否被确定的审核、判断,影响了按“过程方法”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的效率。

过程必须有确定的输入、确定的输出,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这些活动应是“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那么,作为“过程”的一组“活动”与一般的“活动”是有区别的。

根据对“过程”定义的理解,过程应有确定的目标(不必是可测量的)、输入、输出、活动和资源。在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策划,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过程时,应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开展的活动有哪些,哪些活动有确定的目标和输入,这些活动由谁来实施,如何通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将输入转化为输出,这些输出的接收者是谁,如何检查活动、输出是否符合输入的要求等。只有质量管理体系活动的这些因素被确定了,这些活动才能被确定是一个“过程”;否则,这些活动仍是“活动”。

(二)对GB/T 19001标准中的每一条款或子条款误认为都是一个单独的“过程”

在学习、贯彻GB/T 19001标准时,由于我们对标准学习不够深入,对标准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存在以下误区:

1.认为GB/T 19001标准的每一条款都是一个过程,因而识别出了过多的过程,这些过程中有许多只是活动。其实,GB/T 19001标准中的条款只是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和活动的要求,而不是必须建立的过程。

2.在按GB/T 1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对GB/T 19001标准的每一条款或子条款都建立了一个相应的、单独的过程,把诸如标准对“标识和可追溯性”、“顾客财产”等控制要求也建立了单独的过程,脱离了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

3.认为质量管理体系就是按GB/T 19001标准条款建立的过程组成的,按照标准的结构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工作流程、生产工艺流程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没有考虑企业的规模和复杂程度。

(三)对GB/T 19001标准中的每一条款或子条款按单独的“过程”进行管理

由于我们对GB/T 19000和GB/T 19001标准提出的过程方法的理解不够,在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进行管理时,没有系统地识别和管理所应用的过程,没有系统地识别和管理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甚至认为过程和过程之间是独立的,没有充分发挥过程方法提高管理效率的作用。

在某大型制造企业中,组织结构由各层次的职能部门组成,通常实行垂直管理。公司制定预期目标和要求,分配给各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对本部门的工作负责。这样一来,一个过程由一个归口管理部门来管理,其他部门很难参与、也不愿参与归口管理部门的管理活动,归口管理部门也不愿对其他部门的相关活动进行管理、检查、协调。另外,企业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很难直接输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更不用说参与到管理过程其中了。

由于各部门分别对各自负责的过程进行管理,在各个部门接口处发生的问题,往往得不到重视、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各个部门关注本部门的职责、本部门的目标,对企业总体目标、顾客需求、部门之间的接口就不那么重视。这就导致企业针对顾客需求、针对相关方的需求很少或者没有采取改进措施,各个部门通常是针对本部门的职责和目标采取措施,而不是从顾客和相关方的利益、企业的整体利益上考虑问题。

三、一体化管理体系中“过程方法”的应用

(一)应用过程方法的主要步骤

通过对GB/T 19000和GB/T 19001标准提出的过程方法的深入学习,我们认为,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确定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时,应实施以下几个关键步骤:①确定实现企业质量目标所需的各个过程,以及各个过程之间的顺序和相互作用;②建立每个过程的目标,对每个过程进行策划,确定每个过程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确定过程的程序,包括对输入、活动、输出的控制措施,确定过程的职责;③确定并提供过程所需的资源和信息;④建立并应用监视和/或测量及分析每一过程的方法;⑤建立并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过程。

(二)结合企业一体化管理体系各项活动的关键性重新确定过程

为了充分发挥“过程方法”在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效率,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根据一体化管理体系各项活动的具体情况,重新识别、确定一体化管理体系所需的各个过程和各项活动,笔者认为在《企业管理手册》等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时应予以体现。

1.确定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四大过程及主要子过程;

2.确定其他支持性过程;

3.确定各个过程必须满足的标准要求;

4.确定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三)采用过程方法对一体化管理体系进行策划

在确定一体化管理体系所需过程的同时,应对各个过程进行进一步的策划,必要时制定相应的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作为采用过程方法进行管理的依据。在对各个过程进行策划时,应做以下工作:

1.建立每个过程的目标,确定实现目标所需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对输入、活动、输出的控制措施;

2.确定每个过程的主管部门及其职责,同时确定与过程相关的部门及其职责,确定各个部门的接口关系和相互作用;

3.确定并提供实施过程、开展各项活动所需的资源和信息;

4.确定对过程的输入、输出、活动以及所需资源、信息进行监视和/或测量的方法,确定根据监视和测量得到的数据,分析过程能力、判定过程能否满足策划结果要求的方法;

5.确定持续改进各个过程的运行质量,确保过程能力满足策划结果要求,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改进过程和方法。

(四)进一步利用过程方法加强对一体化管理体系过程运行的控制

在确定一体化管理体系各个过程之后,应采用系统的方法对各个过程进行管理,充分发挥过程方法的作用。根据某大型制造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下一步应采用过程方法在以下方面加强对过程运行的控制。

1.针对产品的项目管理。

2.一体化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中的结合审核。

3.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

4.在产品的设计开发、工艺设计、采购、生产、运输、售后服务等过程中贯彻清洁生产、安全生产的原则。

参考文献

篇7

一、项目背景

2012年公司完成了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了“3+2+2”的组织架构。公司内部机构性质差异性比较大,其产品、功能也各有区别,通过管理提升,能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从人才、设备、资源、制度、管理等多方面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为实现公司“三化”目标、建成“三个基地”提供有力保证。

金资公司在过去几年的管理实践中,各项经营管理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许多职能部门在“总厂制”的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是由于金资公司下属单位原来都是独立经营实体,具有各自的企业文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经营特点也不尽相同。

二、预期目标

在“总厂制”的基本管理框架下,以公司战略目标为导向,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公司管控思路和管控手段。

按照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效益最大化原则,创新管理模式、经营模式、营销模式,真正形成科学决策、权责明确、运转协调的公司治理结构,做到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不断满足用户需求,加快产业发展。

梳理公司组织架构,明确公司职能部门与分公司的职能定位,进一步理清职责界面(总部与分厂、总部职能部室之间)。

梳理关键管理业务流程,形成公司流程体系框架,促使公司从“职能型组织”向”流程型组织”转变。对关键管理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优化,提高流程效率。

三、策划阶段

(一)明确战略方向

战略发展规划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公司战略议题在集团公司战略发展规划框架内,在充分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及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并提交经理办公会讨论通过,总经理批准生效。

公司确定了未来发展思路:履行两大职能(保产服务、资源创效),遵循“三化”原则(资源产品化、产品产业化、效益最大化),形成三大板块(保产与废钢产业板块、冶金渣循环利用板块、粉末冶金高新技术板块),建成三大基地(建成中国重要的废钢铁集散及贸易基地、建成中国重要的冶金渣循环利用及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建成中国重要的钢铁粉末与铁氧体磁性材料生产基地)。

(二)“总厂制”管理模式下的整体管控方式选择

战略管控和运营管控的混合管控方式。公司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为年度、季度工作计划,并制定相应的保证措施,明确责任部门、监督部门。对战略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并结合内外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确保持续提升企业各方面的绩效水平。

(三)明确公司(管理总部)的核心职能定位

改变了之前公司对废钢业务板块紧密型的操作管理模式定位(所有工作管理到基层单位,公司机关职能部门的主要工作精力放在了废钢业务板块上)。

四、组织架构梳理

组织架构是实现经营战略的基础保障,组织架构设计在考虑稳定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其灵活性, 既要考虑当前的情况,又要考虑未来可能产生的各种变化,使组织有一定的发展弹性和适应性,以保证对经营战略的有效支撑。

公司下发了《关于机构设置及所属单位基本职能划分的通知》。确定了总厂模式下新机构及职责,成立了废钢分公司,强化总厂机关的管理职能,将废钢加工职能独立出来,明确各部门与分公司的管理职责与权限。

在岗位设计及公司人力资源评估的基础上,对岗位人员配置进行了适当调整,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积极稳妥地开展公司战略目标定员编制工作,通过合岗并责,优化岗位定员、工作班制,公司岗位定员精减40%。

依据组织设计原则,结合公司实际,对公司(管理总部)各职能部门管理岗位进行了重新设计,新的岗位设计力求精简高效,凸显公司的核心职能定位。进一步清晰界定了公司与分公司在各职能模块的权属划分。

五、流程梳理优化

以公司新的组织架构及岗位设置为基础,识别梳理关键管理/业务流程,形成公司的流程体系框架。包括:首先识别关键管理业务流程。其次梳理和优化管理流程,进一步明确流程管理规制。再次流程梳理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部门管理职责,形成《部门职能说明书》终稿。最后识别、清理公司现行流程管控文件(管理制度)。

通过跨职能流程图,完善了流程管理规制,以程图示例具体表现形式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落实的路径。进一步厘清了公司各职能部门之间、公司和分公司之间的职责接口。优化核心业务流程,提高流程运行效率。

六、全面梳理完善管控制度,实施流程再造

篇8

一、体系运行总体情况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按照目标责任书执行情况)

1、2020年1至10月应收物业费331.42万元,实际收取283.23万元,截止10月底收费率指标为84%,实际收费率为85.46%,收费率指标按计划完成。

2、2021年1至10月历史欠费清缴指标44.05万元,实际收取44.41万元,清欠率指标按计划完成。

3、2021年1至10月增值服务收入指标8万元,实际收取8.15万元,增值服务指标按计划完成。

4、报事报修回访满意率及报事报修完结率为100%。

5、完成体系文件学习培训共计14次,培训覆盖率100%。

6、 对周检查存在问题事项进行纠偏整改,达52余次,共计181项。

8、 项目设备设施完好,定期开展各项应急演练,项目危险源张贴办公室,安全提醒记心中,加强对操作流程培训与管控。

(二)项目管理服务工作综合分析

职业健康方面:项目始终把公司理念贯穿日常工作中,对内要求员工发扬“真、善、美”,心怀“赤子之心、感恩之心、包容之心”,努力做一个“正直的人、友好的人、乐于助人的人”,同时在工作室注意劳逸结合。

环境安全方面:项目通过月检、周检和日检,并且还有和其他项目的交叉检查,按照公司体系文件要求,对项目楼栋、车库和游乐设施区域等安全重点部位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危险源,立即落实到人限时进行整改,如果不能整改的,也及时发函至社区、街道进行报备。通过这种多频次的、多角度的检查,力求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

质量方面:项目通过多次培训,让员工知晓、熟悉和掌握工作流程,熟悉体系文件,在工作前能预判每项工作需要达到的目的,通过员工按照公司要求的标准执行工作流程,在实施过程中实行多条线的督导,努力实现工作目标,达成工作任务,并且实现员工在策划能力、服务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二、体系运行存在的问题

1、应急演练流于形式,落地的时效性差。

2、对于部分进出人员、车辆未做到人人、车车盘查核实登记。

3、部分标识标牌损坏、脱落后未及时更换。

4、员工的安全意识还尚需加强。

5、部分工作细节未完全按照体系文件执行。

6、对于某些工作,未能及时闭环,产生了不良影响。

7、管理层精细化管理的意识还需要加强。

三、2021年体系改进建议和计划

1、强化每项工作落实到人,限时完成,重点在于完成后的验收工作。

篇9

20__年11月,公司进行机构改革,实行了扁平化管理,原来的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20__年12月,总经理组织召开了管理评审会,对管理体系在新机构体制下的实施进行了策划。20__年3月了《质量手册》(e/0版),并于20__年9月通过了监督审核。同年8月,《hse管理手册》(b/0版)。

公司通过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提高了管理水平,树立了良好市场形象,赢得了国内外用户的信赖。目前,公司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正积极策划质量、健康、安全、环境(qhse)的一体化管理。

质量方针

以人为本,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创造良好环境,实现安全生产,不断质量改进,用高质量的产品回报社会。

质量方针含义: 人是生产诸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以人为本,就是把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人上,努力营造“团结、奋进、文明、严细”的工作氛围,创造健康、安全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支既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又有高尚的职业情操的职工队伍。

技术科学水平决定了产品质量水平,特别对我们石化行业,装置设备的技术水平尤为重要,只有采用先进的技术科学,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质量改进,才能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质量需求。

管理是技术发挥作用的保障,科学的管理能够使技术科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先进的技术科学和先进的管理科学使我们的企业如虎添翼。

安全生产是企业持续提供用户满意产品的保证,保护环境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用户的需求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和理由,不断进行网质量改进,用高质量的产品回报社会是我们企业的最大心愿,我们将为此做不懈的努力。

安全、环境与健康方针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中石化hse方针,追求最大限度不发生事故,不伤害健康,不破坏环境,创石化企业一流的hse业绩。

我们承诺:

1、严格遵守现行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标准(来源:文秘站 )、制度及其它与hse相关的要求。

2、坚持预防为主,通过持续进行危害网识别及风险评估,实行有效的隐患治理方案,系统地控制危害,持续有效地预防火灾、爆炸、中毒、伤亡等突发事故和紧急情况发生。

篇10

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这三个体系,并不像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样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而是更专注于某个专业领域,通过调研国内三体系认证的现状,我们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

1 单体系的认证情况

(1)TS16949的认证情况。目前,国内做了TS16949体系认证企业有几百家,范围涵盖了从原材料到整车装配的整个汽车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例如: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宇通客车等。目前国内汽车行火爆,众多企业都在为加入汽车行业而积极准备TS16949的体系认证。(2)IRIS的认证情况。国内IRIS认证通过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铁路交通行业,例如:长春轨道客车、山东南山铝业等轨道交通供应链上的企业。随着国家高铁的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行业的市场非常诱人,而IRIS的认证是这个领域的市场准入证书,因此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准备IRIS的体系认证。(3)AS9100的认证情况。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业,上马了大飞机等多个项目,而AS9100的认证则被视为进入该行业的通行证,因此很多航空航天供应链上的企业通过了或正在做AS9100认证。目前,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等40多家航空制造企业都已通过了认证。

2 两体系的认证情况

根据调研结果来看,国内同为给两个或者三个领域供应商的企业较少,所以整合认证的也少。目前TS16949和IRIS整合认证已经发证企业有萨克斯汽车零部件系统(上海)有限公司等;已审核过的其中一个或两个体系,其他体系也有计划的企业有:首钢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克诺尔、艾尼克斯电子等企业。

3 三体系的认证情况

从全国范围内看,同时为三个领域供应商的企业并不多,并且主要集中在原材料供应商中。要进行三体系的整合认证,当前还没有相关的经验可循,国内尚无先例。

就单个体系的认证来讲,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认证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若一体化认证需进行如下几方面工作:

4 建立三体系的的资源条件

(1)来自的领导支持。公司三体系的建立以提升管理水平,规范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促进市场开拓为目标。目标的建立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2)丰富的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需要一批工作能力强、知识水平高的团队完成这项工作,公司已经培养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为此次三体系建立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3)齐全的硬件设施。建立体系时需要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也相当齐全,能够满足体系建立的硬件需求。

5 基于条件的可执行方案

通过调研,我们提出了基于条件的三种可执行的方案,并对三种认证方案的利弊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各种方案的适用范围。

(1)单个体系的认证。单个体系的认证就是指一个企业可以只做某一个体系认证,或者把三个体系分开来逐一认证,这种认证方案的主要利弊如下表:

适用范围:单体系认证适合于只从事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中某一行业的企业,只做一个体系认证的企业

(2)IRIS和AS9100的整合认证 + TS16949的认证。本认证方案是指先对IRIS和AS9100进行整合认证,再对TS16949进行单独认证,最终实现三体系的整合并形成一整套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其利弊如下表:

适用范围 适合做三体系认证,但目前做三体系整合认证条件还不太成熟的新企业,建议我公司采用本方案

(3)三体系的整合认证。三体系的整合认证是指把三个体系相互交叉的部分整合到一起,把特性的内容分别呈现,最终形成涵盖三个体系所有内容的一套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本方案的利弊如下表:

适用范围 适合于产品涉及三个行业的比较成熟的企业认证

参考文献:

[1]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

[2]AS9001.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管理体系标准[S].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IEEE将软件工程定义为:(1)将系统化的、规范的、可度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的过程,即将工程化应用于软件中。(2)对(1)中所述方法的研究。软件工程包括两方面内容: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技术包括软件开发方法学、软件工具和软件工程环境。软件项目管理包括软件度量、项目估算、进度控制、人员组织、配置管理、项目计划等。

国际上从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软件质量管理和软件过程控制的问题,相继出台了如ISO 9000和CMM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等一些重要的国际标准。

目前我国的许多大学,都开设了软件工程相关的课程。为了培养能快速适应企业的软件工程人才,2001年7月教育部发出关于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教高[2001]3号),成立了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但多年来,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以传授技术和开发方法为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开发规范的培养。当然开设软件工程专业的学校也存在很多挑战:缺乏工业界经验的教师,教学队伍不稳定,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更新,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入学学生专业知识水平迥异等等,导致教学质量不稳定,毕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参差不齐。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适应面向工业的软件教育,教育机构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和质量保证系统,而基于ISO9000和CMM标准来建立一套质量管理体系以保障面向工业的软件教育质量是十分必要而且可行的。

2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实践基础上发展的质量管理新模式,其核心是把质量管理从传统的对结果(产品)实行评估,转为对过程实施控制,即对形成最终结果(产品)的全过程实施过程控制,对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纠错、反馈、修正,以保证每一过程质量管理在严格的监控之下进行。它的管理思想是重在过程管理,做法是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目的是为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建立教学质量体系的组织可以是整个学校,或者是软件工程教学相关的某个部门,也可以是相关的项目小组。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教学组织的教学方针和组织的职责,教学过程的控制、预防和纠正措施、质量记录,以及教职员工的培训内容。要将先进的实践经验及时转化为文件化的程序,以文件形式监控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在实施中完善。教学质量体系文件由4个层次的文件所构成,包括:

① 教学质量手册,一般是各类教学管理文件的指导汇编;

② 教学管理文件,即组织的质量体系程序文件,这些文件支持质量手册,对教学工作的策划、开发与准备,到运行、最终结果的各个阶段环节进行控制;

③ 教学工作与学习规范,相当于各个岗位工作指导书;

④ 教学质量记录和其他质量文件主要由各种教学文件(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以及各种管理工具和图表组成。

3一体化教学体系

软件工程相关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是指整合软件工程相关的各教学实践环节,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开发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教学实践环节作为整体来考虑,制定统一有机的课程体系包括教学实践计划与大纲,在具体实施中,通过一个综合的实训项目将软件工程涉及的关键过程的课程贯穿起来,使学生对软件工程和软件过程的基本理论、方法、技术以及管理有一个全面整体的认识,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各课程、各环节相互脱节、缺乏有机联系。它包括一体化课程体系和一体化考核体系(见图1)。

3.1一体化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涉及需求工程、分析与设计、实施、部署、测试、项目管理、变更与配置管理、团队与过程等环节相关的多门理论课程。

实训项目体系涉及需求工程、分析与设计、实施、部署、测试、项目管理、变更与配置管理、团队与过程等环节相关的多项实践活动、实战工具(见图2)。

在本科软件工程教学中,我们给本科生提供三个综合实训项目,包括教务管理系统、掌上导航系统和情景游戏开发三个项目,分别体现了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和数字娱乐三个专业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向选择其中一个项目来做。在“中等职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计算机软件)”项目中,给培训学员提供了练习项目和实战项目。在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每个课程中,这个项目始终贯穿其中,只是每门课在项目中的侧重点不同,例如:在“用例驱动的需求”课中,项目实训内容侧重需求分析,并建立需求的用例模型,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中,项目实训内容在于分析对象和类,给出分析类、设计类及类之间。这样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项目把相关各门课的知识内容连贯起来。

3.2一体化考评体系

一体化考核体系包括学生考核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育同其他服务行业一样,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否被社会认可最终是由顾客来确定的,就教育组织而言,这里所指的顾客应包括三个方面:外部顾客,即企事业用人单位;内部顾客,即学生;相关方,即学校主管部门、社会及学生家长等。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对外部顾客来讲,他是教育组织的“产品”,对教育组织的教学服务来讲,他是顾客。评估组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一方面是内部的教学管理评审、考核,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及学生的评价,这是最终评价准则,因为用人单位及学生的评价教学质量的具有广泛性、公平性、公正性和合理性。另外对学生的考核应该站在外部客户的立场上,这就要求教育组织加强社会调研,最广泛地了解、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现时需要和今后的期望。从形式上来说,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定期项目报告及陈述、以及各阶段工件等。

3.3标准化

遵照ISO9000标准,一体化教学体系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标准化,分别是课程标准化、案例标准化、教学实训流程标准化以及实训工件标准化。这四个标准化是在整个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下的产物。图3为项目实训标准流程。

4统一的管理教学平台

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教学平台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平台、一体化课程互动平台和实训项目管理平台。统一的教学管理平台将有助于教学组织更好地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文档,更有效地推行其质量管理体系;便于学生共享教学资源,促进师生互动;还有用来管理和控制学生的实训项目(图4是平台的一个主要界面)。

4.1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平台

用来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全面的管理,记录和评估运行ISO9000过程中的执行效果,对员工进行质量管理的培训。

该平台主要提供对质量体系文件的控制,实现体系文件的电子化、网络化,便于相关人员阅览,还提供了组织在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时,提供质量记录信息的保存及流程控制。

4.2一体化课程互动平台

用来展示课程资源,包括课件、参考资料、案例等,授权用户可以上传、下载资源,并提供师生互动功能。该平台提供一个师生关于软件工程学习社区,学生有问题能够及时反映,教师能尽快提供反馈。

4.3实训项目管理平台

用来管理实训项目,教师可以审批学生申请的项目,对学生进行分组,设置组长,设置项目的起止日期,查收学生项目,给学生项目打分等;学生可以申请项目,上传项目工件,查看个人信息及项目成绩等相关信息(图5项目管理界面)。

5应用与总结

本文提到一体化教学方法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的本科生教学和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计算机软件)项目中进行了初步试行,从我们的统计、学生和学员的反映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来看,效果比较明显。就拿我负责的“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计算机软件)”项目来说,这个培训项目我们已经做过了两期,每期大约30名来自20多个省市的中职教师,每期开始前,我们都做问卷调查,在毕业专业、学历、年龄、最近讲授的课程、对计算机软件相关内容(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编程语言、数据库应用)熟悉程度及编程和项目开发经验等方面差异较大,较多中职教师没有开发经验,对软件过程规范和项目管理知道得不多,但经过将近两个月的规范培训,在文档和过程的规范性方面有了明显提高,学员之间的差异明显缩短,大部分学员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有了不小进步。同时根据质量管理体系,我们及时做好纠正预防措施,对发现的问题能及时改进,并提出预防措施,防止类似问题继续发生,使得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稳步提高。

本文结合质量管理理论和一体化教学实践,探讨了软件教育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及方法,最后通过实际的试行,说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IEEE Standard Glossary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erminology, IEEE Standard 610.12-1990,1990:60.

[2] ISO 9001: 2000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Requirement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3] Paulk, M. C., Curtis, B., Beth, M., et al.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SM for Software[J], Version 1.1, Technical Report, CMU/SEI-93-TR-024, ESC-TR-93-177. SEI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1993.

[4]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教高[2001]3号)[Z]. 2001.

篇12

中图分类号:TM63文献标识码: A

1、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特点分析

对于电力工程而言,其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首先,工程质量的严重性。质量问题在电力工程中可大可小,如果情节比较轻,只会增加一些投资成本或影响工期,而情节严重的话,对整个工程会产生长久的影响,对以后的安全使用也会带来影响,从而出现无法估量的安全事故,甚至危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施工的特殊性。在电力工程施工中,部分质量问题比较常见,对这些问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是能够有效避免的,特别是对电力施工这一特殊施工过程,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施工人员对工程的特殊性了解不足,对于质量问题引起的后果没有引起重视,因此需要技术人员深入到施工现场,对施工加强管理,杜绝常见质量问题的出现。最后,多变的影响因素。对电力建设施工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导致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也具有多变性,很多问题随着时间的积累也会发生变化,或者是引起其他类型的质量问题。因此,在施工中一旦发现质量问题,施工人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防止事故的蔓延或扩大。

2、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2.1、施工人员素质低

随着电力行业的迅速发展,电力企业不断增多,需要更多的人才,虽然企业内部员工增多了,但是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却十分短缺,企业要求降低,员工素质越来越低,员工本身缺乏安全技能,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责任心、团队意识。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电力工程建设引入了更多高科技的设备,施工人员不具备操作能力,企业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再加上企业培训跟不上,影响了电力企业工作的正常进行。

2.2、管理理念陈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划经济体系逐渐向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但是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来说,一些电力企业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理念依旧在沿用,这就对电力工程的投资、进度等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也会影响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具体工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与企业都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但是改革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却不够统一,这就将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分成了若干个部分,如监理单位只负责质量与安全的管理,这样就削弱了各个项目管理部门的联系,影响了项目管理的质量。

2.3、监理体制问题

目前一些监理企业还沿用着依附式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对电力工程项目监理控制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监理企业的存在价值一般是依附在某一个具体的企业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监理企业就需要完全地脱离这个母体,如果还存在依附关系,就会造成依赖性存在,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没有一个独立的运行空间。另外,一些工程项目监理企业不具备该项目的监理资质,监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这些因素都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对工程整体的质量、进度、成本控制带来一定的制约,不利于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3、对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的识别、预测

3.1、加强对工程建设工作的风险识别

对电力工程建设工作来说,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所以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工作,对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提前预测,全而考虑可能产生风险的各种因素,尤其要注意电力建设中可能产生的风险,是否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工程的性能以及工程的效率。在风险可能发生以前,首先要对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同时为了更为全而的预测各种风险的出现,参照以前工程风险的相关资料,借鉴以前的经验教训,做好所属电力工程建设的风险识别。

3.2、加强对工程建设工作的风险预防

为了有效的应对电力工程建设可能存在的风险,需要提高参与电力工程的相关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在进行项目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加强电力工程建设的规划管理,对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要严格规范,借此降低风险产生的几率。同时对电力工程建设保险范围的确定,需要与国内电力工程建设的管理体系联系起来,对电力工程的承包合同等内容要加强保险认证,使电力工程建设的保险范围能够实现全而覆盖。

4、强化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措施

4.1、安全管理

要在工作中全方位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对施工企业的各类人员,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只有具备了电力施工专业技能、安全生产知识及管理能力,且取得安全生产资格以后,才能上岗;安全生产管理人加大安全监察力度,电力建设各个项目施工中,要及时建立安全管理网络,对安全责任要落实到人。严格执行相关安全制度,对存在违规操作的行为绝不姑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的建立与健全,对各类施工人员及职能部门在安全生产中要责、权、利分明,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个人,在每个岗位、每个施工环节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4.2、质量管理

在质量方面,计划编制要做好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分析,组织好图纸会审工作,将设计方面的缺陷在施工之前全部消除。技术人员与项目管理人员在事先应该对电力工程所涉及到的相关设备进行梳理与归类,防止出现材料问题造成的质量事故发生。实施质量控制策略,需要从全局出发,深入到各个施工环节和施工阶段,根据电力规范及相关技术要求,对工程实施的质量与进度实时进行监测,严格质量检查、评定及验收程度。

4.3、进度方面

管理部门应该科学地进行进度规划,在施工前做好成本预算工作与施工时间安排。在进行成本预算的时候,相关部门要将预算工作落实,保证整个工程的进度都在预算的范围之内,防止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其次,严格制定相关工程管理制度,保证工程进度的顺利进行。在施工管理中,管理人员应该有针对地开展管理工作,并对工作中的不足不断地进行完善,对施工人员进行监督和约束。再者,在成本方面,首先,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意识。作为施工企业而言,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明确成本意识。

4.4、成本管理、

在成本管理体制中,责权利相结合是企业成本控制中比较常用,并且非常有效的管理方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通过科学手段的应用,构建以项目责任人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对责任人的职责、权利进行明确的界定,形成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其次,周密合理地拟定施工计划,对工期合理地进行安排,对施工投入的人力、物力进行合理安排与协调,防止出现赶工、窝工的现象,提高人力、物力安排的效率。最后,通过科学的经济协调手段的应用,在工期及质量得以保证的基础上,从用工量方面对成本费用进行控制。

总之,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于进行电力工程建设的电力企业来说,面临着新的挑战。电力工程建设的目标就在于提高工程项目的整体效益,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管理是电力企业实现目标、应对竞争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1

医院在对经济进行管理时,其设计的范围相对较广,其内容主要包含了物质管理、资产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成本核算以及财务管理[1]。在对医院运行过程中的经济进行管理时,其参与部门相对较多,其中财务部门主要负责资金的使用、支出等管理工作,经济管理部门则负责奖金分配以及成本核算,它主要执行的是会计管理功能,而设备科主要负责的是药品、耗材、器械、医疗设备等的使用维护、库存管理以及采购。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这些部门相对较为独立,这就使得医院的经济管理、财务管理与实物脱节,造成了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不能共享,数据来源不统一、管理效率低下、重复劳动。本研究将对医院经济管理过程中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展开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

一、一体化经济体系概述

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群体、社会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经济行为,同时它也是个体经济行为的沉淀以及聚合。医院的经济过程通常与医疗活动的开展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它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同时也涉及到医院的大部分业务流程,经济信息就来源于这些业务流程中。根据系统论的相关观点,医院的经济管理就是一个由人员流、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相融合的一个整体系统,系统内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得整个经济系统得以不断的演化、改进。

所谓的一体化经济管理模式是以系统论为基础的,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管理理念对医院现有的物力、财力以及人力等资源利用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对所有财务数据以及业务数据进行规范化管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医院的业务流程、财经信息的管理、使用、储存、信息采集等业务流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对现有财经信息进行合理的整合、调配,以此来形成信息流、人员流、工作流、资金流以及物流的统一,同时还可以对医院的资金分配、使用、收入以及使用效果的运作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以此来提高医院的资金管理水平,使医院的资源达到最佳状态以及最佳使用效果。

一体化经济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动态性、集成性以及系统性,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相关部门之间的制约,减少核算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提高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透明度,以此来避免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信息孤岛的情况。通过对医院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管理进行一体化建设,可以使决策者对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各个节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从全局角度出发,对医院的日常经济管理进行科学的规划,确保医院的各项资源均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以此来达到资源优化的效果,提高医院各项资源的配置优化率。

二、经济整体运行体质的建立

1.团结奋斗理念的应用

在对一医院的经济进行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将医院内部所有员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强化对员工之间经济监督事项的研究,确保所有员工对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各个事项均引起高度重视,使员工将个人发展与医院整体经济建设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对医院内部的各个细节事项引起高度重视,对其进展情况进行时时关注。在对医院的经济细节进行管理时,必须将个人的经济事项、各项经济交易数据等内部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研究,确保经济管理的透明化以及公开化。对于医院的各级员工一定要进行综合素质以及相关专业技术培训,确保所有员工均将医院的整体经济管理当成自己的事来做,提高经济体系中内部人员之间的团结协作,让所有员工团结在一起,相互进步、相互监督,确保医院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措施均能落到实处。

2.管理方法的推行

在对医院发展过程中的各项经济进行管理时,必须将会计事项中的账目、凭证以及票据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地研究,确保各项经济数据均具有完整性以及准确性。同时还必须对各项数据进行科学有效地计算,对各项会计事项进行有效的研究,对医院内部的各项经济事项建立统一的会计准则,确保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提高监督审核能力

对于医院内部的绝大部分会计事项而言,在对其进行管理时都必须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核。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无论是政府还是医院自身都必须对医院开展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项会计内容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2]。因此,政府在对医院的经济进行监督管理时,一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同时在医院内部也必须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对医院内部的各个经济事项进行科学有效地掌控,并把握好相应的经济审核标准来对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核,并对其进行动态监控,确保会计事项中的全部内容均能得到有效的监控,同时还必须对会计事项中的关键事项进行重点研究,定期安排会计账目、会计记账等事项的检查,确保医院经济活动中的各个事项中的所有数据均能被很好的呈现出来。根据凭证中的的数额来对医院的各项经济条款进行计算,一旦发现问题,就必须立即告知相关部门,如有必要还可以进行二次改进,以此来避免经济事项错误以及遗漏的情况出现。

三、完善管理体制

1.经济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医院经济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对医院内部各个药物出售点以及各个科室的经济交易事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且在管理过程中必须面面俱到,确保医院的各项经济活动能够做到“件件能监督,事事有人管”的景象[3]。同时在医院内部还必须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经济事项管理体系,确保医院各项经济的管理具有透明化、公开化的特点。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医院会计人员以及经济管理人员的核算技术以及经济统计技术等专业技能就必须得到有效地提高,以此来提高他们在遇到不同经济交易问题时的处理能力。为了确保医院经济建设的有效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医院领导层就必须定期对经济管理人员、审核人员以及会计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使他们对经济管理过程中的细节事项进行全面掌握,且能灵活的应用与实际工作中。同时是还必须确保工作人员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能够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并将新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确保财务人员在遇到重点经济问题时能够勇于承担,并将医院的经济管理真正当成自己的事来做,不断克服困难,为医院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2.强化对经济管理部门的审查力度

医院经济管理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完善有效管理机制的建设,并对医院内部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经济事项进行严格的审查,同时还可以对医院内部人员的日常经济活动进行随机抽查。这样做可以为医院经济管理的一体化建设提供有效的帮助,使医院将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上来抓,促进医院经济的科学化管理。对医院的经济建设进行有效审查,就是将医院内部所有人员的经济活动放在首要位置上,加强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以此来为医院的经济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利条件。这样做可以让医院的经济建设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较好的带头以及榜样作用,同时还可以是医院的经济行为变得合理化、科学化。

3.医院内部经济管理体系的整改

在对医院的日常经济活动进行管理都时,必须对医院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有效地改善,确保医院内部人员的经济行为均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在对医院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必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医院内部形成由内到外、由上而下的经济统计、审核计算以及记录的体制,让职工之间对彼此的经济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确保各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均能变得透明化。此外,对于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发展事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发现日常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存在的各项问题,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研究,积累经验教训,并对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进行不断完善。

四、小结

随着经济建设脚步的进一步加快,医院在开展日常工作时,医院在对内部经济管理进行一体化体系建设时,必须对经济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细节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对医院内部各项经济活动也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督。只有对医院的整体经济建设引起高度重视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把握好经济管理过过程中的相关手段,强化参与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水平,才能为医院的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管理一体化体制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