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

篇1

构建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如何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智慧活动,引发学生专注于知识探求与问题求索的欲望和行为,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项课堂教学活动中,展示了教师对现代教学理论的运用,同时也展示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只有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有效问题情境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家和教学心理学家梅里尔在2003年提出的教学理念之上的。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美国当代著名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M?戴维?梅里尔在2003年提出的“五星教学原理”,其核心主张是:在“聚焦解决问题”的教学宗旨下,教学应该由不断重复的四个阶段循环圈---“激活原有知识”---激活阶段、“展示论证新知”---展示阶段、“尝试应用练习”---应用阶段和“融合贯通掌握”---整合阶段,其核心实质是:具体的教学任务(事实、概念、程序或原理等)应被置于循序渐进的实际问题解决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习者呈现问题,然后针对各项具体任务展开教学,接着再展示如何将学到的具体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或完成整体任务中去。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设计的教学基本程序为:提出中心问题转化为任务分解成问题序列和任务序列完成序列任务、解决序列问题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每一个解决问题的轮回都要经过四个阶段,即上文提到的激活阶段、展示阶段、应用阶段、整合阶段。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具有任务特点的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贯穿于完成一个由“问题中心”转化的任务解决中,同时,能有效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的提升。由于“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可以分解成问题序列,可以分解难度,让学生在层层推进中,掌握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通过中心问题和序列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原动力,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以问题为中心”重构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问题情境为主”的课堂教学要求首先创设一个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并把这个问题转化为任务,再将中心问题和任务分解成问题序列。然后,通过师生有效互动,一个个解决这些序列问题,解决前一个问题可以为解决后一个问题提供台阶,层层推进,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最终引向中心问题的解决。这种循序渐进的问题解决过程始终要以“问题情境”为主线,课堂教学项目要围绕着“问题情境”来设计,它能起到有目的有步骤的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情绪反应,使学生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上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浸沉度,促进学生的思考性逐渐增强,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不断提升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和反思质疑的能力。

1.挖掘内容,精心提炼问题串

“以问题情境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最考验教师的学科能力和教学技巧的就是设计怎样的中心问题和问题序列,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层层推进直达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做到深度剖析教学内容,并将剖析结果转化为问题,提炼为一个中心问题和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序列问题的问题串。中心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序列问题要有利于循序渐进推进课堂教学直达中心问题化解。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中“送礼文化差异性分析”的问题串设计为例,首先设计一个中心问题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of gift-giving?;然后将中心问题分解成序列问题,即:How is it important to give the gift? Which can be given? Which can’t be given? Should gifts be wrapped up? How do gifts be wrapped up? Are there any unique customs and what are they? Are there any unique taboos and what are they?

2.研究学生,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知识背景

在设计问题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状况和思维特点,以问题创设课堂情境,以问题激活学生学习原动力,让问题在学生的需求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切入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进而不断缩短学生原有知识背景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浸沉度。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知识储备,提问从中国文化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入手,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总结,进而引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一种文化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周边国家、以及英语国家社会背景知识的储备来设计问题。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节日”的问题设计为例,问题设计要考虑学生对中国节日的了解,如:节日名称、时间、起源、庆祝形式等;同时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讨论他们了解的海外节日。

3.联系实际,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诸多内容来源于生活,因而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带有真实的生活情境或背景,学生容易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提取有关的学习素材,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且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称谓”的问题设计为例,有一位名叫“林晓峰”的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你可以如何称呼他?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展开拓展性的讨论,如:如果他是你的老师,你如何称呼他?如果他是你的学哥,你如何称呼他?如果他是你的老板,你如何称呼他?如果你的老板又帅又年轻,你能称呼他“帅哥”吗?如果你们第一次见面,你如何称呼他?等。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会非常想知道其它文化背景下,如何称呼一个人。

篇2

大学生宿舍文化集中体现了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每个国家的宿舍文化各有特点,宿舍作为集体住宿区域,突出表现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文化和集体观念。留学海外的中国学子在融入当地文化圈时对此都深有体会。本文仅就中俄宿舍文化的差异与成因及其两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展开粗浅探析。

俄罗斯宿舍文化属于外向型,而中国宿舍文化偏向内向型。外向型的俄罗斯宿舍文化特点有四。

第一,开放与包容。俄式宿舍多为男女混住,异性之间的相处十分融洽。俄式宿舍楼里大多数房门都是开的,经常会发现房间里空无一人,门却敞开着。正如这敞开的门一样,俄罗斯宿舍里充满了开放、信任的气氛。而就包容性而言,俄式宿舍里多民族多宗教学生杂居,然而因为不同文化不同信仰而造成的摩擦却很少。伊斯兰教民和东正教信徒在饮食禁忌上区别很大,其庆祝的节日也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自然也有差异,然而在俄罗斯宿舍里却很少见这两类人的冲突。这得益于两者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第二,对待异国文化既好奇又排斥。虽然俄罗斯是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但它对异国文化的接受性却不如其辽阔疆土那么博大。俄罗斯宿舍里也会居住着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俄罗斯学生对待同一屋檐下的外国学生态度分为两种,其中男生多是好奇,他们会热情地帮忙,提出很多天真有趣的问题。同时男生们的民族自尊心也很强,他们很关心外国人对于俄罗斯的看法和评价。俄罗斯的女生显得比较矜持冷漠,她们的态度多为排斥,会时不时找机会教训外国人,提醒他们的言行不合时宜或是宿舍卫生条件差。

第三,管理宽松,学生行为自由。纵然有明确的宿舍规定约束着学生们的行为,但大多数规则俄罗斯学生都熟视无睹。他们夜半三更还会情绪高涨地引吭高歌,工作日也会兴致勃勃地在楼道里踢足球。凌晨还有人冒险用天然气煮饭,周末举办狂欢会更是家常便饭。俄式宿舍门禁制度和中国的一样严厉,然而宿舍间的走亲串友却相当宽松。因为管理的宽松,俄罗斯宿舍里人员比较复杂。

第四,公共物品保护意识强烈。俄罗斯宿舍里有着大量的公共使用空间,这些地方的用具、设施一直保存完好。很多苏联时代的厨具、浴室用品虽然外表已经很古旧了,可是功能和质量丝毫没有损耗。俄式宿舍里不仅有针对公共物品的使用规定,还有相关的保护措施和监管人员。很多俄罗斯学生表示,他们保护公共物品不仅是出于对宿舍责罚制度的担心,更多是因为对资源的爱护和珍惜。

总体而言,俄罗斯宿舍文化更加外向,崇尚自由、个性,比较推崇个人利益的重要性。

内向型的中国宿舍文化相对保守,极少出现男女学生混住现象,宿舍的访友制度十分严格,明确的门禁制度,较少的公共使用区域。夜晚和工作日较少有学生聚会或打闹,中国学生更多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对他人的影响。中国的宿舍文化很好地折射了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和集体文化传统――强调集体性、和谐统一性。形成这种宿舍文化的原因在于中国集体式管理传统,集体利益至上的教育观念以及中国人谦虚内敛,易害羞的民族性格。

宿舍文化的差异常常导致中俄大学生沟通不善,因此中国学生要善于处理两国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第一,学好俄语。语言沟通不善是最大的障碍,由于词汇量不够或是发音不标准,在交际中容易传达错误信息,或者让人困惑。俄语中时态的变化和人称的变化尤为重要,人称运用不当会显得人傲慢或幼稚,时态运用不当会显得人笨拙。要改善这一点,需要从单词量、语法、语音等方面努力。

第二,恰当使用非语言交际。其实人类日常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占大量比重,通过人的表情和动作,可以让交谈者了解对方的真实情感和用意。恰当的身体语言有时可以弥补语言沟通的不完善。相反,不合时宜的表情或粗俗的动作会使人心生反感。中国学生通常会用笑容来缓解尴尬的气氛或紧张的情绪,然而殊不知有些笑容却会引起俄罗斯人的反感。在俄罗斯人的思维和意识里,严肃的场合下是不适合露出笑容的,出于礼貌的微笑是不自然、虚伪的,笑容在俄罗斯文化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意义,并非是一种社会礼节。在人际交往中,俄罗斯人常用眼神、语气、用词来表达尊重与友善。因此如果和俄罗斯学生发生摩擦,态度一定要严肃,同时语气平和,就事论事,切忌面带笑容。中国文化下这可以被理解为释放友好、和解的信号,然而在俄罗斯文化中会被误解为嘲笑、幸灾乐祸、无所谓的意思。

第三,敢于沟通与表现。与热情大胆的俄罗斯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大多显得文静害羞。在海外留学由其是在俄罗斯,一定要学会维护自我利益,学会及时与周围人沟通,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和理解。其实大多数俄罗斯人都古道热肠,只是你不及时表达出需要帮助的意思,很多时候就被忽略和误解了。当自我利益受到侵犯时,一定要据理力争,这是聪明和有自尊心的表现。千万不要用中式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思维来处理矛盾,这样只会显得自己软弱无能。向俄罗斯学生学习,做一个有表现欲和交往欲的人,善于展示自己,显示自我的价值和特点,这样才能避免被边缘化,更多地得到俄罗斯学生的关注和认可。

第四,注重打扮,避免举止幼齿化。和中国崇尚的朴素之美不同,俄罗斯人喜欢奢华艳丽,这一点在俄罗斯学生身上也彰显无遗。无论是上学还是上班,俄罗斯女生绝不会素面朝天,香水和口红是必须的。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俄罗斯女生绝不会放弃时尚,高跟鞋和黑丝是必备的。俄罗斯男生出门通常都是西装革履,运动服在大街上和正式场合很少见。着装适宜在俄罗斯人看来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双重尊重。因此,在俄留学需要在自己的外表上下些功夫,并非要多么美丽高贵但一定要整洁大方。在俄罗斯大都是多子女家庭,家境富裕者不多,很多人很早就步入社会独立打工了。而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多是温室里培育出的花朵,依赖性强,心理独立性差。因此,俄罗斯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比中国学生高很多,行为举止更显老练成熟。在与俄罗斯学生交往过程中,切忌行为幼齿化,不要显得孩子气,这样才能获得尊重和平等的话语权。在性观念方面,俄罗斯学生比较早熟,中国学生比较保守幼稚。男女混住的俄式宿舍里谈情说爱的现象非常多,秀恩爱的场景也屡见不鲜,不要对此表示惊讶或反感。性观念不成熟会让俄罗斯学生把你当做小孩子对待,这样不利于平等的人际交往。

最后,真诚沟通,与人为善。用心灵和双眼去感受俄罗斯的别样风情,毫无保留地去体会赴俄留学的爱与恨。俄罗斯是一个无法用理智理解的国家,只有用爱和信仰才能明白她的全部。(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2]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3]爱德华・霍尔.《隐藏的维度》The Hidden Dimension.传播学百科文库.2012年

篇3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们完成日常生活的任务所必须知道的东西,只有少数人才需要部分或很多音乐、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古迪纳夫认为:“一个社会的文化是指为了在社会中以其他成员可以接受的方式活动并按照他们认同的角色行事,人们必须具有的知识和观念。”[2]

“萨丕尔-沃夫假说”认为,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的使用者会因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3]第一个观点坚持,语言决定思维;第二个观点坚持,语言的结构多样化是无止境的。

二、直译与意译

无论直译、意译,都要符合“忠实、通顺”的标准[4]。英语中有丰富的习语,其中大部分可以直译或用汉语中相应的习语套用,但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往往造成习语的不对应而出现空缺项,所以在习语翻译中可适当意译,且不要望文生义,不要混淆习语的不同含义,不要把英语习语译成具有鲜明特色或浓厚地方色彩的汉语习语。例如:as gay (cheerful) as a lark 兴高采烈,crocodile’s tears 伪善的眼泪;to teach a pig on a flute 对牛弹琴;Judas kiss 背叛行为;as easy as ABC 极其容易;a dark horse 出人意料的获胜者;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想热锅上的蚂蚁;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般涌现。

三、不可译性

不可译性主要针对三种事物:诗歌是不可译的;风格是不可译的;部分修辞是不可译的,如双关、押韵、对仗及回文等等。文化交流,特别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交流的必然性决定了在其中起到重要媒介作用的翻译的不可避免性。一种语言能表达出来的东西,必然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适当的表达方式,一时难以找到准确、完整地表达,最终总有人会找到的。

例如:罗伯特?彭斯的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中的第三节诗歌:

Till all the seas gone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th the sun;

I will love you till,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f life shall run.

王佐良译为: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亲爱的,我永远爱你,只要我一息犹存。”

郭沫若译为: “直到四海海水枯,岩石融化变成泥,只要我还有口气,我心爱你永不渝。”

篇4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意识

一、高职涉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的背景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针对高职涉外专业学生学习了英语语言知识却不能顺利地运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现状.我制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和文化测试卷,调查的具体目标为:(1)了解本校高职涉外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认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2)了解学生现有的跨文化交际策略,测试学生的言语能力、语用能力和文化能力。

二、调查方法和过程

1.被试对象。

本次调查以高职涉外英语护理专业一年级099班学生为对象,共45名学生。

2.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

现有的文献中缺少测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量表,因此。我自编了所需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另一部分是文化测试卷。

3.《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的编制。

Kim等著名学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为三个层面:认知、情感、行为。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它要求交际者具备能够理解并破译不同言语和非言语编码的能力;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的能力,它要求交际者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其他文化的态度、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等交际障碍的能力;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景中完成任务的能力。我从这三个层面建立了问卷.见表1

我针对各个层面的要求设定了一定数量的题目,认知层面、情感层面为便于被试者理解和回答使用中文,行为层面的题目使用英文。1—6题是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题目:7—10题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题目;l1—15题是跨文化情感能力题目:16—25题为语用能力题:26—35题是非语言交际能力题目。

4.《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英美文化知识测试卷》的编制。

跨文化交际认知层面要求学习者掌握一定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我参考了胡超主编的《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中的社会文化测试卷,测试学生已有知识中对美国和英国的国家历史、地理、人文、习俗的了解程度。

5.调查的实施。

《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和《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英美文化知识测试卷》于2009年10月12日在本校高职涉外护理09级099班实施,测试时间为45分钟,由我担当测试人。测试前明确表明该调查仅用于课题研究.与学生的英语成绩和操行无关,要求被试者坦率,真实回答。

三、调查结果分析

1.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巷结果分析。

(1)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了解程度,40.0%的学生有所了解48.9%的学生听说过但不了解,l1%的学生从未接触过。在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后,86.7%的学生认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重要,没有学生认为不重要。从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来看,他们认为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这为开设跨文化交际课提供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2)关于影响跨文化交际积极主动交往的心理因素中,48.9%的学生归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33-3%的学生怕犯错误,24.4%的学生由于内向心理。在造成与英美人交际障碍的原因中,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不了解英美国家文化习俗、不懂跨文化交际策略的占60%以上。可见排除了学生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而回避交往的心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3)跨文化交际情景试题部分答题情况,我运用了社会科学的统计软件(SPsSV17.0)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用描述统计列出了调查对象的平均分、方差和得分率,见表2。

其中,在恭维、称呼、男女性别交往差异、接受礼物、看病等题目中,学生的正确率为75%以上。在表达异议、赠送礼物、与长辈谈话、非语言交际、正式书信方面学生得分率低于40%。

(4)英美文化测试卷共20题,我同样采用了SPSS分析学生的分数,见表3。

学生最高答对9题.最低只对3题.平均正确率为29.8%。我在分析学生试卷成绩后,进行了学生个别访谈,学生谈及主要是课外知识中没有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储备,有的常识听说过但记忆模糊,导致不能正确回答。当问及是否对这些知识感兴趣时,学生认为了解英美概况对自己以后从事涉外工作有好处,希望老师能提供帮助。

2.调查引发的思考和教学对策。

本次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说明了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跨文化交际知识匮乏,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持赞成意见,喜欢的跨文化知识传授方式有真实案例教学、文化影片欣赏讨论、与外籍教师面对面交流。

四、基于调查结果制定的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拟进行以下教学对策来提高高职涉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真实的案例唤醒跨文化交际意识,系统的理论给予跨文化知识储备。

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内容,从各种本科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教程中选取符合高职涉外专业学生水平的案例给学生阅读思考,引起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分阶段教授词汇的文化内涵、日常口语交际、篇章结构、逻辑思维、非语言交际、社交准则、价值观等.给予学生跨文化知识的储备。

2.多种课内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跨文化情感体验

在课堂中采用案例分析导人文化背景知识。学生通过情景对话、角色扮演、实例介绍等教学活动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课外推荐学生观看《推手》、《刮痧》、《走遍美国》等文化影视作品,上网阅读原版英文报刊,与本校外籍教师面对面交谈,组成小组帮助其外出购物、游览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加学生课内外的跨文化交际实践。

3.有效评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学习。

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学习作出有效的多元的评价能够起到激励作用。本次研究中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教学作好记录。给予反馈;收集学生的文化影视作品观后感和网上阅读报刊的跨文化案例,在学生中交流、张贴;设置一个模拟跨文化场景让学生完成交际任务,评价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5

Abstract:This article concer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ection of the language materials of senior English books (new edition) and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English Approaches ,which stresses on how these principles should be applied in the daily senior English teaching.

Keywords:Senior English teaching;new textbooks;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 English;Approach

一、跨文化交际对中国中学英语教材提出新的课改要求

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 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问题,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有重大的实际意义。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大纲中要求中学英语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互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中国中学英语教材提出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为此新教材系统地介绍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目标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一般说来,教师对于英语的交际文化(如问候、邀请、称赞、致谢、道歉、求助等)更为熟悉,而对于知识文化(如宗教、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则了解不多。《新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二级目标中要求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标志物与国旗;五级目标中要求了解常见自然现象、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内涵;八级目标要求理解常用典故、传说,要求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及大众传媒情况等。这些目标不仅需要英语教师在课上结合教材内容及所教学生特点进行适时、适量的介绍,而且还应自成体系地进行跨文化的对比与分析。如果教师对相关知识没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则难免会在教学中穷于应付。人民教育出版社依据新课标修订出版的高中英语教科书,除结构处理与活动设计上进一步体现任务型教学思想外,还增加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与素材。如SEFC1A第五单元The Silver Screen中涉及了《英雄》、《侏罗纪公园》、《黑客帝国》等热门影片,还重点介绍了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与电影《Not One Less》,第十二单元Art and Literature中甚至介绍了风靡全球的童话新作《哈利・波特》。教材中渗透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环保等多种学科知识,而且大量活动任务需要师生共同结合课内外相关知识来进行。显然,一个兴趣单一、知识面窄、求知欲差的教师决不可能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阅读适当的英文报刊来拓宽知识视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尽管缺乏直接定位于中小学教师的英文报刊,但从阅读难度及知识面上考虑,一些以大中学生为读者群的报刊很值得推荐。如中国教育协会会报―《学生双语报》,是中国教育协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利用其丰富的英文编辑资源创办的普及性中英文时事周报,以报道时事文化知识和指导英语学习为特色;《英语世界》杂志有”小百科”之誉,使读者能在学习和提高英语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有关古今中外各方面的新知识,选材品位较高。

二、现行中学英语新教材的特点

现行中学英语新教材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还具有趣味性,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对于这样的好教材,应打破传统意义上每节课只教单词、发音、语法等应付考试的教学法。打好英语的基础,这些自然很重要。但是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交际能力是现代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为此,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当的语言交际教学法。语言交际教学法的语言理论基础是它把语言看作是交际。既然语言是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那么教师就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一些”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我们学习语言,不但要学习语言本身,还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中西方有很多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如果对此一无所知,在与外国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会造成很多误解,闹出很多笑话。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跨文化交际要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指导学生注意主要的语用差异。现将教材中常见的有关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列举如下:

1. 称呼(Addressing)。称呼习惯方面中西习惯也不大一样。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为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在不明对方是否已婚的情况下,可用Ms,这是英国女权运动的产物。需要注意的是:Miss可单独用以称呼女性,Mr或Ms通常是与自己的姓名或姓连用,而不能单独与名连有; Mrs只能与夫姓或自己的姓加夫姓连用。Sir和Madam一般既不与姓, 也不与名连用,而是单独使用。在中国, 习惯上有“李同志”、“黄主任”、“郭校长”、“王经理”“林老师”等称呼, 在英美国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法官、医生、博士、教授、教士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倒觉得亲切、自然。如教材中出现:Good morning,doctor,但如果搬用来称呼教师则不符合英美人士的习惯:Good morning, teacher(Teacher Lin)。

2. 介绍(Introducing)。学习介绍自己和他人, 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说: “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 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带朋友到家里可这样介绍----“Mum, this is Joan, my classmate,”“Joan, 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 This is my fat- her,...”等。在介绍两人相识时, 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等。

3. 关心(Showing concern).教材中有这样对话:(一个小女孩问一个老太太)Girl: How old are you? Woman: Ah, it's a secret. 汉语里可以对任何人发问:“你几岁了?”以表示关心和亲切;而在英语国家,除了对小孩,人们不轻易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以免冒犯他人隐私权。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问以下这些问题: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So you're divorced, what was the reason? 对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个人隐私”问题, 他们很重视privacy,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因此,根据他们的习惯,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4. 谦虚(Modest)。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是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赞扬时,自己却贬损自己。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 哪里,哪里。当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美国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 他们之间跨文化的接触很可能是以一场交流失败而告终。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说: “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 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 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当听到英美人士赞扬时,可以用:”Thank you”.来回答。

5. 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比方说英国英语里私人打电话的模式一般为:①电话铃响。②接电话者自报电话号码。③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挂错,这种接电话的人,大多属于”绅士阶层”或”文明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说: “Is that ×××speaking?”而不说: “Are you ××× speaking?”。

四、中学英语教学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

笔者认为除了用上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录像;还可以请外籍教师到校任教,鼓励学生与native speaker面对面交谈,让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引起广大中学英语教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Z].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面面观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田海龙:《关于交际语言教学》

[4] J. Richard and Rogers: 《交际语言教学》

篇6

一、引言

时至今日,世界已然成为一个地球村:全球性的经济、市场、媒体和文化等。为了使两个或者更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群体更好的互相了解,进行有效沟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跨文化的研究。作为涉海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即将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突和涤荡:船员来自于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船舶本身又不断的游走在不同的环境和地域文化之中。一条船舶的安全和谐运行有赖于其文化的主体——船员对其他文化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可能承认并克服种族优越感、不适宜的成见、偏见和歧视,使得船员个体文化更有效融合和船舶整体文化意识的快速建立。

二、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基于语言学家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设计问卷,本研究采用无记名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海洋高校涉海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对象包括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2010级各两个班,共122人。有效问卷收回份数为120份。结合以专访的形式向随机抽样的部分学生进行咨询,了解他们的学习现状,调查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跨文化方面的问题,认真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问卷及访谈结果显示:从整体来看,学习基础好的院校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其他院校的学生要高,可见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受到英语能力的直接影响;但部分入学成绩低的学生在问卷测试时的高分数则表明英语能力不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唯一因素。鉴于学习基础稍薄弱的院校采用的是大班授课,内容多偏向于大众话题,虽然学生会积累一定的交际知识,但由于疏于练习,渐渐淡忘;与此相比,有条件聘任外籍教师的高校,轻松营造一种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氛围,便于学生获取交往,交流及办事的跨文化意识,在与外国人交流时的心理负担也是比较低的。

三、本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为了使海洋高校涉海专业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具备如下的能力“有多元化的,随情景而变的言语能力,并且能够理解不同语言模式下的言语意义,能对体现社会文化差异的语言模式有超语言的理解能力”(Magnan&Walz,2002),笔者结合上述研究所得的现状及结果分析,对英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过去传统的从学校到教室、从书本到课堂的灌输式教学已明显不能适应现代海洋高校涉海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改革和素质提升,在设置课程时要文理兼顾,在教学过程中灌输人文知识,介绍英语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分析语言句法篇章的差异,同时兼顾拓宽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使学生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跨文化交流基础知识。可以把现有的理论型教师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行培训,使他们开阔视野,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深化教学内容,使融入了跨文化元素的教学更具有活力和实用性。

(二)多角度营造跨文化氛围

学校及任课教师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营造跨文化氛围,比如聘任专业外籍教师,邀请其定期举办侧重于异域风俗人情社会习俗的讲座,组织英语角,开办英语话剧节和开设英美文化大片鉴赏,西方礼仪培训等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去广泛阅读英语期刊广播,英美原版电影电视剧,作为志愿者参与国际性的博览会等,使学生更充分的接触多国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及交际能力。学校可以在体制上制定明确的跨文化教学大纲,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普及跨文化交际知识,并保证外籍教师一起参与集体备课,随时提供跨文化交流学习机会。

(三)重视中国本土文化的输入,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培养良好跨文化意识

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文化是人类的财产,人类的交往提供了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中国本土文化当然是不能丢弃的。以中国本土文化为本,努力提高中国本土文化的竞争力,有信心地、客观地、包容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跨文化差异,以更好的认知、了解和理解目标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有益于自己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进行平等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四、结语

在这多文化,多语言的后现代社会,提高和发展海洋高校涉海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专业需要也是时代要求。在愈来愈重视跨文化交际教学同时,我们也要对自我的文化更深刻的了解与思考,才能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使语言与文化相得益彰,并驾齐驱。

篇7

1问题的提出

跨文化交际学是研究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问题和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冲突的学科。[1]SteveKulich强调,21世纪是我国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能力的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将使学生终身受益。[2]《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终稿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应具有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3]这凸显了当代教育背景下对英语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中,该选择什么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教学方式才能使英语专业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研究和分析目的语和本族语文化,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探索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上,有关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实证性研究比较欠缺,跨文化交际课程信息量大而课时少、知识输入多而输出少的窘境要求教师必须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将“翻转课堂”模式引进跨文化交际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在国际思潮中的文化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2翻转课堂的内涵

2.1以建构主义为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为认知的主体、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而不是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核心思想包括:(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知识“外化”,并实现自我反馈。(2)强调“情境”对意义的建构: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者能充分调动原有的认知储备,去接纳和吸收新的知识。(3)强调“协作学习”:开展会话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批判地探讨各种思想、观点,并进行辩论。在翻转课堂上,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课前通过“微课”视频完成知识传授,课堂上通过与老师同学的共同协助来实现知识的内化过程,这正好与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保持了高度一致。

2.2以信息技术发展为依托

“翻转课堂”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以移动互联、云计算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了教学手段的革新。“微课”是“翻转课堂”的主要载体,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针对每堂课的主要知识点,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录制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一种微型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为课堂讨论做准备。同时,“MOOCs”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吸纳了在线开放课程的优势,强调“互动、交流、反馈”和“在线学习社区”,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2.3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

RobertTalbert[4]总结出翻转课堂的实施结构:在课前,学习者采取自主学习模式,通过教师提供的视频上对知识点的讲解完成信息输入,并发现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讨论来解决问题,并总结、反馈。在翻转课堂的课前设计中,教师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消化知识,发现问题,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重点突出的是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采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演讲、辩论等形式来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

跨文化交际研究著名学者MikeByram[5]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跨文化公民素质”的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几个方面:(1)了解文化对交际活动的制约与影响,把握交际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熟悉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构成。(2)学生认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作用,培养跨文化意识。(3)形成和发展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和宽容,摆脱“文化定势”,开放大脑,解放思维,用包容的方式去和与自己有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人进行交流。(4)提高跨文化交际技能,提高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能力,加强跨文化敏感性和反思意识的培养。“翻转课堂”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方式和途径,通过强调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协助能力,来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主性培养和可持续发展。

3.2实施条件

3.2.1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设计并制作完成的微课或慕课。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涵盖的内容不仅仅是对各国文化知识的平面展示,还需要有形式多样的、不断更新的素材和技术来进行对比分析和立体展现。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繁杂,涉及面广,课程分为不同主题,每个主题需要提炼成约10分钟的小视频,其内容既要包含文化知识,更要能引发思考、启发思维,因此,教师在掌握良好的跨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提高信息技术能力,这样才能发挥微课或慕课的优势。3.2.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将传统的知识传递过程放在课前,学生通过教师提供微课来学习和思考,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基础,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独立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安排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师生面对面地互动交流,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课后学生进行自主的复习和巩固,这种“逆向”的教学模式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主观认识、亲身体验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是认知活动、实践体验、探索思考的重要保证。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已趋于成熟,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和意志力更强,这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3.2.3学习者的心理需求翻转课堂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前,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下有足够的时间去自由选择和接受,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堂上,学生在做好的知识准备后在课堂上会更自信,表现也会更活跃,这正能符合学习者的心理导向。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并给以足够的时间,多数学习者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在翻转课堂的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有宽松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必受传统教学模式中时间、地点、教师教学方式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调节学习进度,在课堂上,依据自身的学习基础,更有“勇气”来提出问题和想法,与教师或同伴交流,有充分的机会来展示自己。

3.3操作步骤

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许力生教授主编的《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中的unit9intercultur⁃aladaptation为教学内容,笔者尝试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3.1课前教学设计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一般由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来完成。教师可以在自己制作的视频中,从网络开放教育资源中寻找与interculturaladaptation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源来补充课程教学内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教学视频的内容充实度、互动程度以及视觉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对文化知识点和术语(如culturalshock,sojournerad⁃aptation,ethnocentrism,disequilibrium等)进行讲解时可以借助图表,图片,动画、视频来突出视觉效果,强调知识要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构建内容丰富的学习平台。完成教学视频的学习后,学生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巩固知识要点并拓展思维。传统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学生被灌输大量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事实”,学生只是被动的记忆,并不懂如何应用和实践,更谈不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将知识点融入具体的案例中来,从文学作品、新闻案例或影视作品中选取一些“文化适应障碍”的案例为学生创建问题情景,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学生自身的切身经验,如howdoyouusuallyfeelwhenyoubegintoliveinanewplace?Doyouhaveanysuggestionsforadapt⁃ingsuccessfullytoanewculture?在真实情景中掌握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利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向新知识进行过渡。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在适应不同文化环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心得。3.3.2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前做好知识储备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内化的最大化。教师在安排课堂活动时,应鼓励学生通过协作、对话等方式来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促进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具体可以分为四个步骤:(1)知识点的巩固。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课前视频中提出的问题,将重点难点(如honeymoonstage,euphoria,rebuilding,transi⁃tionalshock,futureshock)再提炼,一方面能检测学生的课前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解决对知识点存在的理解问题。(2)案例分析。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案例的讨论,每组约3-4人。学生在课前已经对案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在课堂上要将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们进行交流和探讨,分析过程有理有据,目的性更明确,这就避免了出现无意义的争执,与传统的课堂讨论环节相比,大大提高了讨论的效果和效率。在翻转课堂的互动活动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动态,及时解答问题。学生经过课堂协作学习之后,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分享心得,提供多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办法,打破“固定思维”和“答案唯一论”,鼓励学生开阔思维和发扬创新精神。(3)教师反馈。学生课堂讨论阶段结束后,教师要对案例中包含的文化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同时从学生分析问题的切入视角、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来指导,纠正在讨论中反映出来的普遍问题,最终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评判性思维来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问题。课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和总结,撰写反思日记。(4)评价。翻转课堂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协助学习中的表现、成果展示、案例报告、反思日记等方面来综合判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度以及跨文化沟通技巧,帮助教师改善教学,引导学生自我修正,应对各种纷杂的文化现象。

篇8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体之一,对于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是迫在眉睫。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运用目的语(非母语)进行有效语言交际的能力。自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引入中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更多关注语言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研究多向度发展,极其缺乏以目标体需求为方向的需求调查和实证分析。然而,调查显示我国有56.6%的大学生存在跨文化交际障碍,经常出现“语用失误”,其平均失误率高达44%至50%。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当前语言教学中刻不容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微信及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应用

1.微信及其功能。微信是一款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表情等多种媒介为一体的即时通讯工具,可以支持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手持移动终端。其特有的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帮助个人或企业实现和特定群体之间进行文字、图片及语音的沟通和互动。微信的功能十分强大和全面,根据面向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微信个人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平台。这两种基本的模式可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互动交流服务,如,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即时或非即时交流。其次还可以利用朋友圈各种学习资源。因此微信作为当今被广泛使用的智能终端应用,充分具备应用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条件:其资源的丰富性、交互的便捷性、实时性以及情境的真实性,都非常适合跨文化学习的需求。

2.微信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现状及现实意义。众多研究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为学习者提供跨文化学习的语言情境、学习资源和交互活动,而这些都是飞速发展日益成熟的信息技术可以满足和提供的。“网络信息技术的潜在优势,就是能够为有特别需要的学生或者因为学习和工作情况不能参加正常班级学习的学生授课”。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课堂中的正式学习,还需要学生在课外的非正式学习。在正式学习中,微信可以辅助构建真实而丰富的学习情境;在非正式学习中,微信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有效的扩展学习者的课外学习空间,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学习者之间的同步交互,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学习和交融。

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动机和技能三部分组成,要求交际者同时具备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的能力,是一个很高的目标。利用微信这一更新快、交互性强、信息量大、可同时容纳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网络交流平台,势必能成为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大辅助推动力。因此,尽快搭建起与之相搭配的微信平台对学习者实现体验式学习、老师的实践教学都会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具体方法

根据“情境认知”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的观点,学习是学习者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在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中自我建构意义和身份的一种活动。因此,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强调学习者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学习内容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其根据自身行动和意识的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从‘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和‘交际实践’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跨文化交际体系”。

首先,使用量表对学习者进行测试,对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情况做一个基本的归纳和分析。

接着在问卷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有系统的构建微信平台。微信平台建设的主要环节有:1.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功能为学习者定时定量地推送模块化的跨文化背景知识及相关的学习活动,并要求在一定周期内完成对应的任务;2.微信平台(如朋友圈,群聊等)上的互动可以承载文字、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能全面覆盖交际能力中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从而刺激学习者的动机,主动建构其交际能力框架结构;3. 微信强大的聊天社交功能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互动,可以完成师生指导、集体交流、分享知识等各种实践活动。

在资源的分配和设计上,基本思想是遵循以下四个原则:a. 情境性;b. 趣味性;c. 微型化;d.交际性。当提供给学习者的资源具备以上特点时,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够真正实现从知识、动机和技能三个层面的提升。

最后对收集上来的具体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验证微信对于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度。

四、结束语

高校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最大的人才储备团体,如何能够使其掌握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满足工作生活中的各项需求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教师应当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修养,在微信这一新兴的技术手段下更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行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也是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趋势和值得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篇9

1.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对外汉语专业已成为高校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专业。对外汉语作为跨文化语言学习,承担着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使命,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与跨文化交际关系密切,肩负着对外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使命。因此,如何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参考以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资料,探索并尝试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构建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验模式,以促进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1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

Hanvey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层次(胡文仲,1990);李映(2002)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层面: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理解文化中的价值观部分,正确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以及灵活运用语言与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等四个不同步骤。文秋芳等人(1999)提出了包括前人提出的交际能力以外的间距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跨文化交际模式。许力生(2000)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为特定文化的交际能力和跨文化的能力培养两个层面。高一虹(2002)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一文中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几种重要模式,并对文化的跨越与超越进行了比较。综合借鉴各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和层次的分析。付天军(2010)在借鉴Patrick(2004)文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了解,参与,比较与对比,以及调整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

2.2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

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文化素质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社会性发展能力,即通过了解、理解、评价和运用四个层次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出合格的跨文化人才。

3.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新模式:认知、对比、合作、实践

笔者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五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设计了培养模式。

3.1语言文化认知。包括了解掌握本族语言文化和外国语言文化的同时,还要认知两种语言的深层文化,即社会结构,思想意识,政治体制,社会价值取向等,尽量丰富社会文化知识,挖掘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

3.2跨文化对比。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注意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的文化差异,在学习使用过程中自觉地将两种语言进行语言语用文化对比,积累语用对比方面的知识,熟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使用两种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

3.3合作学习。在理论的学习和实际生活及课堂模拟的跨文化交际中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调整认识、情感和行为,以合作的心态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3.4实践运用。创造跨文化交际环境,运用所掌握的语言文化知识,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有效交际。除了课堂模拟环境,还可以利用网络、外教、留学生等为学生创造“半自然”交际环境,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参与者的互动,观察交流与沟通,亲自感受文化差异,得到跨文化交往的熏陶,在反复实践中掌握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感受文化的异同,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性。

4.结语

在对外汉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跨文化教学应当贯穿在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中,并逐渐增强和逐步深入。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新模式进行跨文化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理解掌握语言文化,学到纯正、地道的英语,并在获得流畅的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的同时,实现由西方文化的学习者到传播者这样一个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付天军,陈凤然.单一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构建[J].东岳论丛,2010,8.

[2]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3]李建萍.合作学习对二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研究[J].外语学刊,2012,3.

篇10

英语新课程的课程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就是为提高学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交际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恰当的交际方式,促进思维发展。

一、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

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前提条件就是要帮助学生了中西的文化差异和语言的表达区别。许多事物由于地区不同和文化的差异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差异特出的表现就是语言的差异,许多文化的差异都在语言上表现出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字的不同的文字和不同的语言,语言是文化差异的突出表现。要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要首先从语言学习和理解上入手,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去理解不同的文化习惯和生活习惯。在教学中要通过语言的学习,增加和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为提高学生的不同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提供条件。

二、联系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生活是文化的基础。一定的文化都是一定的经济生活的表现和反映。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就应该联系各国的生活习惯,不能孤立的去看待文化差异。例如:在译林牛津英语9B Unit 4 给学生们呈现了一些英语习语,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安排“英语习语对对碰”游戏活动。游戏的前一天教师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英语词典,尽可能多的查阅英语习语并记录,先自己去了解英语习语的含义。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英语词典,我们都可以查阅到大量的英语习语。例如:sofa lizard 不爱参加社会集会的人,through thick and thin 同甘共苦,历经艰辛,blow one’s own trumpet 自吹自擂。

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生活习惯一般在生活中都会有所表现,从一定意义上看,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就是文化的集中表现。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往的能力,必须联系特定语言背景下的生活习惯。例如美国的夸张和英国人的绅士,中国人的谦虚和礼貌等生活习惯,在文化交往中都有一定的表现。只有联系特定语言背景下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准确的理解跨文化的语言表达。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

语言交际是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就是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人们的交往能力也是通过语言交际去表现的,因此,语言交际能力是社会交往能力的集中表现。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了解不同国家的生活和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表现在各个方面的,人们交际方式的差异突出得表现在语言的表达上。在人际交往中,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的“邀请” uan的差异,就很难理解能够国家的邀请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如果不了解中国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就很难在语言上表达出不同的文化差异。如果学生能过了解到更多中国和英语国家中的“邀请”文化的差异,就能很好的进行跨文化的语言交际。例如: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people enjoy entertaining (请客) at home. They often invite friends over for a meal, a party or just for coffee and conversation.

Here are the kinds of things people say when they invite someone to their homes:

“Would you like to come over for dinner this Saturday night?” “Hey, we’re having a party on Friday. Can you come?”

在invitation这个单词的语言的解释是:要根据邀请的可接受度,对于不同形式的邀请,采用不同的态度和回答。并不是一概的接受。可以接受,也可以用婉转谢绝。美国人常说的: “Drop in any time.”“Let’s gather together sometime.”在英语国家的美国并不构成“邀请”的意思,只是一种礼貌的用语,不能理解为你可以随时接受邀请。这类话在英语国家实际上是一般应酬语言,其实际功能有时是按时交谈结束。真正的邀请应该是好不含糊,常包括:活动内容、时间、地点、请求答复等4项内容,如:Well, I am going to London on Friday to visit the museum, and I wonder if you’d like to come along. (星期五,我到伦敦去参观博物馆,你愿意一起去吗?)I’d like to invite you for a reception at my home on Friday evening. Can you come?(我想请你参加星期五晚在我家的招待会。你能来吗?)

篇11

【中图分类号】H09

(本文系第七批中国外语基金项目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成果,课题序号ZGWYJYJJ2014A39)

引言

地域文化的形成源远流长, 历经久远, 涵盖了特定区域的生态、 民俗、 传统、 习惯等文明表现, 既是一个地区社会风貌的综合表现, 也对特定区域人民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而陇右文化作为地域文化也必然成为陇右人民的精神家园和精神依托, 是生活其中的人们在心理上的认同和归属,对陇右文化的传承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丁润生教授(2003:37)通过河南濮阳,天水出土的文物以及楚帛书的记载研究大胆提出陇右文化中的伏羲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进一步证实了著名爱国学者梁启超在20世纪初的的预言:“中国乃世界文明之鼻祖”,不该位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之后。跨文化交流中的自尊,自信就来自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承阵地的大学课堂承担着这项伟大的使命。

1 在课堂中学习伏羲文化的意义

1.1 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教案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学生所编写的教学实施方案。而讲义则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编排和整合,并不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教案与讲义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两者关系密切,如果说教案是纲,讲义则是线,是对教案的坚定支持,而课堂则是阵地。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依赖于成功的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所遵循的蓝本则是讲义。基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伏羲文化的学习对很多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全新的课题,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很有必要编写讲义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施和完成。

1.2 提高文化自信心

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大大增强,但是我们的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并没有太多话语权。如何重拾自信,让中国文化以自信、从容、高迈、尊严的姿态走出国门,通过积极扩大国际化贸易、克服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这已经成为近几年来我国关于文化发展最突出的主题之一。学习伏羲文化,向世界输出我们文化中的精华,提高文化自信心在当代大学生中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在编写讲义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话题的选择和先后次序,应考虑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笔者通过微信平台的交流发现学生对伏羲氏关于婚姻制度的改革及贡献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不妨以此为始点。

1.3 增强国际影响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区别其他民族最显著的标记。只有输出我们的文化并被接受的程度将决定我们受欢迎的程度,同时影响我们政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之,文化在增进社会凝聚力、变革思想观念、推动知识进步和经济发展中无可替代。而生在天水,有幸成为这块诞生伏羲的神奇土地上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积极传播灿烂而辉煌的伏羲文化。伏羲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们力量和智慧的代表,伏羲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追求智慧、光明和乐于艰苦创业的职业精神的集中表现.课堂教学伏羲文化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优秀的文化影视剧和舞台表演,甚至鼓励学生自编自演,使不同文化背景,操不同语言的人们都能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2.编写讲义的原则

2.1 符合教育和教学的一般规律

在上世纪80年代初,许多学者认为一般规律是一切社会教育所共有的普遍规律;而特殊规律通常两个意义上理解:一是为某个社会所独有的基本教育规律;二是指属于教育的不同方面所特有的特殊规律,如在德育、智育、体育等不同方面。对于这种理解,是容易引起歧义的,所以在后来的一些教育学论著中,有学者对其作了更为合理、有力的解释。如柳海民先生指出,应将教育规律作一般与特殊、宏观与微观之分。教育的一般规律,即教育的基本规律、普遍规律,指存在于教育领域之内为一切教育所共有的规律,这类规律有两方面,即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和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特殊规律即教育的局部规律,具体规律指的是体现在教育的不同方面、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活动之中的规律,如德育过程、体育过程、智育过程中的规律。这种解释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种分类方法所容易引起的误解。因此,在编写伏羲文化讲义的过程中,不仅应重视大学生的年龄特点,还应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环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实施方案和教学评价等。

2.2 符合外语教学的学科性|,学科规律和教学法原则

大学外语课程是一门拓宽多学科知识、 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它的教材知识内容包罗万象, 当中的文学作品、 科普文章、 时事话题涉及政治、 经济、 文化、 历史、 教育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学科门类; 它的教材题材丰富, 为通识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通识教育的精神下重视大学外语教学是适应国际大气候、 符合国际化外语发展方向的大趋势。编写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讲义必须符合外语教教学的一般规律,尽管伏羲文化属于文化历史领域,但教学重点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传播伏羲文化的能力,所以英语语篇、策略和交际能力依然是学生急需提高的能力,文化的学习是附属于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

3 编写讲义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立足天水伏羲旅游文化资源

近年来,随着大地湾遗址的挖掘发现,学界伏羲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天水逐渐成为海内外学者研究伏羲文化的重要基地,是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寄托和寻根祭祖的圣地。因此,讲义的设计,框架和内容的选择上应主要以天水的旅游文化资源为基础,天水的旅游文化资源包括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方面。显性文化主要是指与伏羲文化相关的众多古迹、遗址等文化载体。所谓隐性文化主要是指源远流长、脍炙人口的伏羲传说,以及当地的民俗风情等.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文化的相关资源都不难找,最难的就是与之相对应的英语资源的整理和编写。

3.2 体现跨文化教学设计理念,注重文化“共情”意识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实践性很强的教任务。它能帮助学习者主动地获取、深层次地处理文化知识,并在跨文化交际行为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种文化意识指文化多元意识、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编写讲义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学会英语表达自己的文化,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输出自己的文化;二是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怀,并尊重和虚心借鉴其他文化中的精华,有“共情”意识。讲义编写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基于已被历史文献和考古学所证实的相关事实,不夸大也不主观编造,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其次,不人为贬低其他民族的文化及其历史价值,无论是讲义的编写者还是学生,都应培养一种客观、辩证和积极的文化态度。

3.3 能够介绍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

各个领域和学科的研究成果都在逐渐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学术研究是继承、发展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伏羲文化研究更是如此。教师应掌握关于伏羲文化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不仅能像学生介绍关于伏羲文化研究的最前沿动向,而且能提出合理的预想。关于伏羲文化的研究不仅在继续,而且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角度也有较大的差异。比如重庆树人学院院长丁润生教授指出:伏羲文化不单单是龙文化,而是龙虎结合的二元文化;天水教研员安志宏则侧重于伏羲的易思想研究。学习伏羲文化的课堂教学一方面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提高大多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还应培养少数对伏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学会相关的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文化研究能力。

3.3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和输出地域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领域。步入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产业以超常的速度发展,并且推动着各行各业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多媒体网络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新兴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模式,它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产物。当然,编写讲义主要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但文化的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微信,微博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也是广大青年学子所热爱的信息分享与交流平台。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的学习伏羲文化,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4 结语

由于在英语课堂中讲授伏羲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受教学时间限制,所以相关讲义的编写应力求简洁明晰,还应特别重视一些与伏羲文化相关表达的准确。另外,在编写过程中,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提高学生对祖国文化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Ellis.R. 1994.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周小A,伏羲文化产业化近期思考 甘肃社会科学,[J] 2004(3)

篇12

关键词:

英语课外辅导;教学模式;跨文化交际

1引言

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直是英语课外辅导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语言文化与交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要在中学生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并培养其文化交际能力,就要在英语课外辅导时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统一起来,使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并重。这样做既是由语言文化的本质内涵所决定的,也符合语言为交际服务的思想,同时达到了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核心课程标准的要求。现阶段我国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到底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提升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通过对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找出目前课外辅导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从而为提升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一定的帮助。

2研究过程

2.1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属于量的研究范畴,而访谈法是质的研究体系中的一种。质的研究具备人文性、情境性和灵活性等优势,量的研究更具科学性,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2.2研究对象

对湖北省黄石市的课外辅导机构的学生采取随机抽样,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发放60份问卷,收回问卷6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83.3%。同时还对调查对象进行了关于跨文化交际的模拟训练,以此考察初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对有效问卷50份的统计,得到表1。由表1可知,被试男学生居多(64%),女生偏少(36%),在课外辅导机构中,男生补习英语的较多,女生补习英语的较少。从大体上来讲,可见男生比女生在英语方面要弱。由于针对的是中学,所以普遍年龄分布在12~15岁,其中14岁居多。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大部分的学习年限在6~10年,占比64%,少部分学生在1~5年,占比36%。

2.3调查结果

在数据输入和整理工作完成之后,首先统计了各种策略的平均分,得到表2。表2可初步反映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策略能力的总体水平和趋势。通过整理、统计数据后,获得了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得分情况。从平均值结果来看,中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对西方习惯(习俗)的了解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外国人交流时表现趋于一般。从这三个方面看,中学生比较了解西方习俗,中外文化差异的意识比较淡薄。从标准差结果来看,中学生在与外国人交流时的表现方面个体差异最大,在对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方面个体差异最小。总体来看,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于一般水平且个体差异较大。

3调查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男性中学生参与课外辅导居多,英语学习的年限达到6~10年。由此可见,尽管英语学习年限较长,但是学习效果不甚明显,尤其是男学生。这从侧面反映出男学生在英语知识或者英语文化方面有待提升,学习需求明显。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中学生对外国文化包括历史、地理知识、文学知识、社交规则、宗教礼仪、政治经济文化、非语言交际知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表现出了解不足,且差异性不大,换句话说,中学生对外国文化了解不足是普遍现象。中学生对习俗的了解相对较高,但整体水平不高,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中学生对外国习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够全面。与外国人交流方面处于中等水平,且个体差异较大。近年来,英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但是成效甚微,且学生的个体差异明显。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突出,但是仍有许多中学生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会表现出羞涩、胆怯等不良情绪。

4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模式

4.1教师设计不同情境的教学任务

教师在文化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其次,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熟悉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最后,教师要善于依据实际的交际情境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将文化教学渗透其中。

4.2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实际交际情境为依托

既然很多学生对教材不太满意,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那就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来设置中学英语课程,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学形式的趣味性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情形紧密结合,帮助学生顺利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设置不同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协作完成,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法。社会需求既要来源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要有长远的目光。这些因素都应为教学内容的选取作参考。

4.3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形式灵活化

不同于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本文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交际能力的塑造。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基础能力的培养采用互动式教学,以期在短期内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设置阶段性教学目标,逐步实现。交际能力的塑造采用现场实践式教学,带领学生体验、自己探索,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和提高。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以内容为主,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5结论

在我国,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太局限于词汇和语法知识,家长、学校、教师都更注重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校外的辅导机构、辅导教师更是以提高学习成绩为目标,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这样的环境导致对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存在着层层障碍,英语教学无法达到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即运用。通过以上调查发现,我们的中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称呼使用的误用、礼貌的不得体、忌讳的忽略等尴尬局面,这些都是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意识薄弱的体现。因此,在课外辅导机构中老师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系统地有目的地导入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以便学生学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朱波.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高中生英语写作训练[D].广西师范大学,2006.

[2]刘丽.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英语广场,2013.5:161-162.

[3]汤利平.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与中学英语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付国庆.论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和跨问卷交际能力的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08.

[5]邵思源,陈坚林.一项对高中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调查[J].外语学刊,2011.3:144-147.

[6]李华,徐敏.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3.7:71-73.

[7]余菁.初中英语口语课堂上提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1.

[8]高晓艳.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

[9]赵立娜.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10]刘宇虹.高中文理科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11.

[11]宋艳.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

[12]黄月华.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3]邓兆红.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视野下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4]李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下中学语境语法教学[J].教学研究,2010.1:74-77.

[15]王晖.跨文化交际障碍分析及能力培养[J].技术与教育,2012.2:38-40.

[16]田荔.论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5.

[17]宋蕾.论英语语言教学中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

[18]丁琼.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179-181.

[19]张丽.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20]刘庆国.中国高中生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篇13

【关键词】

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商务英语人才在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近年来,我国涉外经济不断增多,因而需要更多的商务英语人才,现今对此类人才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英语表达能力只是最基本的素质,他们还需对多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就上述内容展开深入探讨,列举了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

一、商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就目前而言,我国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基本统一,即“英语+商务知识”,教学内容相对而言也比较固定,教师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技能,讲解商务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枯燥单调,而且课堂教学氛围呆板无趣,并没有意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学生运用语言技能的机会非常有限,成为教师的一言堂,久而久之,学生将会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此外,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并不重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在商务沟通中遇到障碍,极易产生误解,引起文化冲突,这将会使商务活动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商务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具有跨国文化交际能力的商务人才对策

1.优化课程设置,感悟文化差异。

商务英语教学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从课程设置着手,不仅要设置英语与商务相关知识课程,还需设置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在低年级教学中,基础课中可以融入跨国文化元素,而在高年级的教学中,综合实践课中增加跨文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让其具备跨文化意识,逐步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商务教学中涉及到很多中西方文化不同之处,如礼节差异、商务谈判方式、商业价值观等等,这些是学生在校就需要掌握的,让学生从内心树立跨文化意识,他们在运用商务英语表达时,展现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商务谈判成功的机率。商务英语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展步伐,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需兼具以下特点,如灵活性、适用性等,从不同国家的多方面入手,如经济、政治、文化、习俗以及礼仪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背景,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涉及到的内容,如专有名词、习惯用语、成语典故等。在教学设计上,还需增加非语言教学部分,涵盖着装、眼神、手势等,上述内容在实际交际中也非常关键,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例如:西方人在见面时喜欢用拥抱表示对人的尊重,而中国人则喜欢用握手表示友好。在实际商务交际中,由于涉及到不同的国家,因而以实际情况为准。

2.改善教学模式,培养交际能力。

商务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完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体现商务英语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增加商务情境模拟,这是商务英语教学的一种创新,教师在课前布置教学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跨文化知识,如网络、书籍等等,了解商务谈判的整个过程,包含初次见面、机场接机、餐桌礼仪以及商务谈判相关知识等等。教师为学生创设商务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实践,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客观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安排课外实践机会,组织学生进入跨国企业实习,让学生有机会真正参与商务谈判,在实际商务谈判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增加实践工作经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宝贵的机会,只有在实践锻炼中才能将所学知识得以有效转化,灵活使用,培养交际能力。总的来说,商务英语教学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并以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策略,这样才可以确保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三、结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重要,这也是现阶段对商务人才的新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升其实际交际能力,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文章针对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谨以此作为参考依据。

作者:牟常青 宋凤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茹

参考文献:

[1]杨茜.商务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7).

[2]张国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实施建议[J].文学界(理论版),2010(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