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

篇1

构建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如何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智慧活动,引发学生专注于知识探求与问题求索的欲望和行为,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项课堂教学活动中,展示了教师对现代教学理论的运用,同时也展示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只有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有效问题情境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家和教学心理学家梅里尔在2003年提出的教学理念之上的。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美国当代著名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M?戴维?梅里尔在2003年提出的“五星教学原理”,其核心主张是:在“聚焦解决问题”的教学宗旨下,教学应该由不断重复的四个阶段循环圈---“激活原有知识”---激活阶段、“展示论证新知”---展示阶段、“尝试应用练习”---应用阶段和“融合贯通掌握”---整合阶段,其核心实质是:具体的教学任务(事实、概念、程序或原理等)应被置于循序渐进的实际问题解决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习者呈现问题,然后针对各项具体任务展开教学,接着再展示如何将学到的具体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或完成整体任务中去。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设计的教学基本程序为:提出中心问题转化为任务分解成问题序列和任务序列完成序列任务、解决序列问题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每一个解决问题的轮回都要经过四个阶段,即上文提到的激活阶段、展示阶段、应用阶段、整合阶段。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具有任务特点的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贯穿于完成一个由“问题中心”转化的任务解决中,同时,能有效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的提升。由于“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可以分解成问题序列,可以分解难度,让学生在层层推进中,掌握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通过中心问题和序列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原动力,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以问题为中心”重构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问题情境为主”的课堂教学要求首先创设一个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并把这个问题转化为任务,再将中心问题和任务分解成问题序列。然后,通过师生有效互动,一个个解决这些序列问题,解决前一个问题可以为解决后一个问题提供台阶,层层推进,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最终引向中心问题的解决。这种循序渐进的问题解决过程始终要以“问题情境”为主线,课堂教学项目要围绕着“问题情境”来设计,它能起到有目的有步骤的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情绪反应,使学生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上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浸沉度,促进学生的思考性逐渐增强,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不断提升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和反思质疑的能力。

1.挖掘内容,精心提炼问题串

“以问题情境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最考验教师的学科能力和教学技巧的就是设计怎样的中心问题和问题序列,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层层推进直达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做到深度剖析教学内容,并将剖析结果转化为问题,提炼为一个中心问题和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序列问题的问题串。中心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序列问题要有利于循序渐进推进课堂教学直达中心问题化解。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中“送礼文化差异性分析”的问题串设计为例,首先设计一个中心问题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of gift-giving?;然后将中心问题分解成序列问题,即:How is it important to give the gift? Which can be given? Which can’t be given? Should gifts be wrapped up? How do gifts be wrapped up? Are there any unique customs and what are they? Are there any unique taboos and what are they?

2.研究学生,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知识背景

在设计问题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状况和思维特点,以问题创设课堂情境,以问题激活学生学习原动力,让问题在学生的需求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切入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进而不断缩短学生原有知识背景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浸沉度。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知识储备,提问从中国文化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入手,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总结,进而引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一种文化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周边国家、以及英语国家社会背景知识的储备来设计问题。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节日”的问题设计为例,问题设计要考虑学生对中国节日的了解,如:节日名称、时间、起源、庆祝形式等;同时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讨论他们了解的海外节日。

3.联系实际,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诸多内容来源于生活,因而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带有真实的生活情境或背景,学生容易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提取有关的学习素材,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且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称谓”的问题设计为例,有一位名叫“林晓峰”的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你可以如何称呼他?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展开拓展性的讨论,如:如果他是你的老师,你如何称呼他?如果他是你的学哥,你如何称呼他?如果他是你的老板,你如何称呼他?如果你的老板又帅又年轻,你能称呼他“帅哥”吗?如果你们第一次见面,你如何称呼他?等。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会非常想知道其它文化背景下,如何称呼一个人。

篇2

大学生宿舍文化集中体现了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每个国家的宿舍文化各有特点,宿舍作为集体住宿区域,突出表现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文化和集体观念。留学海外的中国学子在融入当地文化圈时对此都深有体会。本文仅就中俄宿舍文化的差异与成因及其两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展开粗浅探析。

俄罗斯宿舍文化属于外向型,而中国宿舍文化偏向内向型。外向型的俄罗斯宿舍文化特点有四。

第一,开放与包容。俄式宿舍多为男女混住,异性之间的相处十分融洽。俄式宿舍楼里大多数房门都是开的,经常会发现房间里空无一人,门却敞开着。正如这敞开的门一样,俄罗斯宿舍里充满了开放、信任的气氛。而就包容性而言,俄式宿舍里多民族多宗教学生杂居,然而因为不同文化不同信仰而造成的摩擦却很少。伊斯兰教民和东正教信徒在饮食禁忌上区别很大,其庆祝的节日也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自然也有差异,然而在俄罗斯宿舍里却很少见这两类人的冲突。这得益于两者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第二,对待异国文化既好奇又排斥。虽然俄罗斯是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但它对异国文化的接受性却不如其辽阔疆土那么博大。俄罗斯宿舍里也会居住着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俄罗斯学生对待同一屋檐下的外国学生态度分为两种,其中男生多是好奇,他们会热情地帮忙,提出很多天真有趣的问题。同时男生们的民族自尊心也很强,他们很关心外国人对于俄罗斯的看法和评价。俄罗斯的女生显得比较矜持冷漠,她们的态度多为排斥,会时不时找机会教训外国人,提醒他们的言行不合时宜或是宿舍卫生条件差。

第三,管理宽松,学生行为自由。纵然有明确的宿舍规定约束着学生们的行为,但大多数规则俄罗斯学生都熟视无睹。他们夜半三更还会情绪高涨地引吭高歌,工作日也会兴致勃勃地在楼道里踢足球。凌晨还有人冒险用天然气煮饭,周末举办狂欢会更是家常便饭。俄式宿舍门禁制度和中国的一样严厉,然而宿舍间的走亲串友却相当宽松。因为管理的宽松,俄罗斯宿舍里人员比较复杂。

第四,公共物品保护意识强烈。俄罗斯宿舍里有着大量的公共使用空间,这些地方的用具、设施一直保存完好。很多苏联时代的厨具、浴室用品虽然外表已经很古旧了,可是功能和质量丝毫没有损耗。俄式宿舍里不仅有针对公共物品的使用规定,还有相关的保护措施和监管人员。很多俄罗斯学生表示,他们保护公共物品不仅是出于对宿舍责罚制度的担心,更多是因为对资源的爱护和珍惜。

总体而言,俄罗斯宿舍文化更加外向,崇尚自由、个性,比较推崇个人利益的重要性。

内向型的中国宿舍文化相对保守,极少出现男女学生混住现象,宿舍的访友制度十分严格,明确的门禁制度,较少的公共使用区域。夜晚和工作日较少有学生聚会或打闹,中国学生更多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对他人的影响。中国的宿舍文化很好地折射了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和集体文化传统――强调集体性、和谐统一性。形成这种宿舍文化的原因在于中国集体式管理传统,集体利益至上的教育观念以及中国人谦虚内敛,易害羞的民族性格。

宿舍文化的差异常常导致中俄大学生沟通不善,因此中国学生要善于处理两国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第一,学好俄语。语言沟通不善是最大的障碍,由于词汇量不够或是发音不标准,在交际中容易传达错误信息,或者让人困惑。俄语中时态的变化和人称的变化尤为重要,人称运用不当会显得人傲慢或幼稚,时态运用不当会显得人笨拙。要改善这一点,需要从单词量、语法、语音等方面努力。

第二,恰当使用非语言交际。其实人类日常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占大量比重,通过人的表情和动作,可以让交谈者了解对方的真实情感和用意。恰当的身体语言有时可以弥补语言沟通的不完善。相反,不合时宜的表情或粗俗的动作会使人心生反感。中国学生通常会用笑容来缓解尴尬的气氛或紧张的情绪,然而殊不知有些笑容却会引起俄罗斯人的反感。在俄罗斯人的思维和意识里,严肃的场合下是不适合露出笑容的,出于礼貌的微笑是不自然、虚伪的,笑容在俄罗斯文化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意义,并非是一种社会礼节。在人际交往中,俄罗斯人常用眼神、语气、用词来表达尊重与友善。因此如果和俄罗斯学生发生摩擦,态度一定要严肃,同时语气平和,就事论事,切忌面带笑容。中国文化下这可以被理解为释放友好、和解的信号,然而在俄罗斯文化中会被误解为嘲笑、幸灾乐祸、无所谓的意思。

第三,敢于沟通与表现。与热情大胆的俄罗斯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大多显得文静害羞。在海外留学由其是在俄罗斯,一定要学会维护自我利益,学会及时与周围人沟通,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和理解。其实大多数俄罗斯人都古道热肠,只是你不及时表达出需要帮助的意思,很多时候就被忽略和误解了。当自我利益受到侵犯时,一定要据理力争,这是聪明和有自尊心的表现。千万不要用中式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思维来处理矛盾,这样只会显得自己软弱无能。向俄罗斯学生学习,做一个有表现欲和交往欲的人,善于展示自己,显示自我的价值和特点,这样才能避免被边缘化,更多地得到俄罗斯学生的关注和认可。

第四,注重打扮,避免举止幼齿化。和中国崇尚的朴素之美不同,俄罗斯人喜欢奢华艳丽,这一点在俄罗斯学生身上也彰显无遗。无论是上学还是上班,俄罗斯女生绝不会素面朝天,香水和口红是必须的。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俄罗斯女生绝不会放弃时尚,高跟鞋和黑丝是必备的。俄罗斯男生出门通常都是西装革履,运动服在大街上和正式场合很少见。着装适宜在俄罗斯人看来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双重尊重。因此,在俄留学需要在自己的外表上下些功夫,并非要多么美丽高贵但一定要整洁大方。在俄罗斯大都是多子女家庭,家境富裕者不多,很多人很早就步入社会独立打工了。而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多是温室里培育出的花朵,依赖性强,心理独立性差。因此,俄罗斯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比中国学生高很多,行为举止更显老练成熟。在与俄罗斯学生交往过程中,切忌行为幼齿化,不要显得孩子气,这样才能获得尊重和平等的话语权。在性观念方面,俄罗斯学生比较早熟,中国学生比较保守幼稚。男女混住的俄式宿舍里谈情说爱的现象非常多,秀恩爱的场景也屡见不鲜,不要对此表示惊讶或反感。性观念不成熟会让俄罗斯学生把你当做小孩子对待,这样不利于平等的人际交往。

最后,真诚沟通,与人为善。用心灵和双眼去感受俄罗斯的别样风情,毫无保留地去体会赴俄留学的爱与恨。俄罗斯是一个无法用理智理解的国家,只有用爱和信仰才能明白她的全部。(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2]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3]爱德华・霍尔.《隐藏的维度》The Hidden Dimension.传播学百科文库.2012年

篇3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们完成日常生活的任务所必须知道的东西,只有少数人才需要部分或很多音乐、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古迪纳夫认为:“一个社会的文化是指为了在社会中以其他成员可以接受的方式活动并按照他们认同的角色行事,人们必须具有的知识和观念。”[2]

“萨丕尔-沃夫假说”认为,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的使用者会因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3]第一个观点坚持,语言决定思维;第二个观点坚持,语言的结构多样化是无止境的。

二、直译与意译

无论直译、意译,都要符合“忠实、通顺”的标准[4]。英语中有丰富的习语,其中大部分可以直译或用汉语中相应的习语套用,但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往往造成习语的不对应而出现空缺项,所以在习语翻译中可适当意译,且不要望文生义,不要混淆习语的不同含义,不要把英语习语译成具有鲜明特色或浓厚地方色彩的汉语习语。例如:as gay (cheerful) as a lark 兴高采烈,crocodile’s tears 伪善的眼泪;to teach a pig on a flute 对牛弹琴;Judas kiss 背叛行为;as easy as ABC 极其容易;a dark horse 出人意料的获胜者;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想热锅上的蚂蚁;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般涌现。

三、不可译性

不可译性主要针对三种事物:诗歌是不可译的;风格是不可译的;部分修辞是不可译的,如双关、押韵、对仗及回文等等。文化交流,特别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交流的必然性决定了在其中起到重要媒介作用的翻译的不可避免性。一种语言能表达出来的东西,必然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适当的表达方式,一时难以找到准确、完整地表达,最终总有人会找到的。

例如:罗伯特?彭斯的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中的第三节诗歌:

Till all the seas gone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th the sun;

I will love you till,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f life shall run.

王佐良译为: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亲爱的,我永远爱你,只要我一息犹存。”

郭沫若译为: “直到四海海水枯,岩石融化变成泥,只要我还有口气,我心爱你永不渝。”

篇4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意识

一、高职涉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的背景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针对高职涉外专业学生学习了英语语言知识却不能顺利地运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现状.我制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和文化测试卷,调查的具体目标为:(1)了解本校高职涉外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认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2)了解学生现有的跨文化交际策略,测试学生的言语能力、语用能力和文化能力。

二、调查方法和过程

1.被试对象。

本次调查以高职涉外英语护理专业一年级099班学生为对象,共45名学生。

2.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

现有的文献中缺少测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量表,因此。我自编了所需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另一部分是文化测试卷。

3.《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的编制。

Kim等著名学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为三个层面:认知、情感、行为。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它要求交际者具备能够理解并破译不同言语和非言语编码的能力;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的能力,它要求交际者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其他文化的态度、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等交际障碍的能力;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景中完成任务的能力。我从这三个层面建立了问卷.见表1

我针对各个层面的要求设定了一定数量的题目,认知层面、情感层面为便于被试者理解和回答使用中文,行为层面的题目使用英文。1—6题是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题目:7—10题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题目;l1—15题是跨文化情感能力题目:16—25题为语用能力题:26—35题是非语言交际能力题目。

4.《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英美文化知识测试卷》的编制。

跨文化交际认知层面要求学习者掌握一定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我参考了胡超主编的《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中的社会文化测试卷,测试学生已有知识中对美国和英国的国家历史、地理、人文、习俗的了解程度。

5.调查的实施。

《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和《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英美文化知识测试卷》于2009年10月12日在本校高职涉外护理09级099班实施,测试时间为45分钟,由我担当测试人。测试前明确表明该调查仅用于课题研究.与学生的英语成绩和操行无关,要求被试者坦率,真实回答。

三、调查结果分析

1.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巷结果分析。

(1)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了解程度,40.0%的学生有所了解48.9%的学生听说过但不了解,l1%的学生从未接触过。在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后,86.7%的学生认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重要,没有学生认为不重要。从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来看,他们认为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这为开设跨文化交际课提供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2)关于影响跨文化交际积极主动交往的心理因素中,48.9%的学生归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33-3%的学生怕犯错误,24.4%的学生由于内向心理。在造成与英美人交际障碍的原因中,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不了解英美国家文化习俗、不懂跨文化交际策略的占60%以上。可见排除了学生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而回避交往的心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3)跨文化交际情景试题部分答题情况,我运用了社会科学的统计软件(SPsSV17.0)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用描述统计列出了调查对象的平均分、方差和得分率,见表2。

其中,在恭维、称呼、男女性别交往差异、接受礼物、看病等题目中,学生的正确率为75%以上。在表达异议、赠送礼物、与长辈谈话、非语言交际、正式书信方面学生得分率低于40%。

(4)英美文化测试卷共20题,我同样采用了SPSS分析学生的分数,见表3。

学生最高答对9题.最低只对3题.平均正确率为29.8%。我在分析学生试卷成绩后,进行了学生个别访谈,学生谈及主要是课外知识中没有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储备,有的常识听说过但记忆模糊,导致不能正确回答。当问及是否对这些知识感兴趣时,学生认为了解英美概况对自己以后从事涉外工作有好处,希望老师能提供帮助。

2.调查引发的思考和教学对策。

本次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说明了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跨文化交际知识匮乏,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持赞成意见,喜欢的跨文化知识传授方式有真实案例教学、文化影片欣赏讨论、与外籍教师面对面交流。

四、基于调查结果制定的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拟进行以下教学对策来提高高职涉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真实的案例唤醒跨文化交际意识,系统的理论给予跨文化知识储备。

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内容,从各种本科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教程中选取符合高职涉外专业学生水平的案例给学生阅读思考,引起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分阶段教授词汇的文化内涵、日常口语交际、篇章结构、逻辑思维、非语言交际、社交准则、价值观等.给予学生跨文化知识的储备。

2.多种课内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跨文化情感体验

在课堂中采用案例分析导人文化背景知识。学生通过情景对话、角色扮演、实例介绍等教学活动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课外推荐学生观看《推手》、《刮痧》、《走遍美国》等文化影视作品,上网阅读原版英文报刊,与本校外籍教师面对面交谈,组成小组帮助其外出购物、游览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加学生课内外的跨文化交际实践。

3.有效评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学习。

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学习作出有效的多元的评价能够起到激励作用。本次研究中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教学作好记录。给予反馈;收集学生的文化影视作品观后感和网上阅读报刊的跨文化案例,在学生中交流、张贴;设置一个模拟跨文化场景让学生完成交际任务,评价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5

Abstract:This article concer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ection of the language materials of senior English books (new edition) and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English Approaches ,which stresses on how these principles should be applied in the daily senior English teaching.

Keywords:Senior English teaching;new textbooks;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 English;Approach

一、跨文化交际对中国中学英语教材提出新的课改要求

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 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问题,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有重大的实际意义。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大纲中要求中学英语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互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中国中学英语教材提出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为此新教材系统地介绍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目标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一般说来,教师对于英语的交际文化(如问候、邀请、称赞、致谢、道歉、求助等)更为熟悉,而对于知识文化(如宗教、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则了解不多。《新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二级目标中要求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标志物与国旗;五级目标中要求了解常见自然现象、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内涵;八级目标要求理解常用典故、传说,要求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及大众传媒情况等。这些目标不仅需要英语教师在课上结合教材内容及所教学生特点进行适时、适量的介绍,而且还应自成体系地进行跨文化的对比与分析。如果教师对相关知识没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则难免会在教学中穷于应付。人民教育出版社依据新课标修订出版的高中英语教科书,除结构处理与活动设计上进一步体现任务型教学思想外,还增加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与素材。如SEFC1A第五单元The Silver Screen中涉及了《英雄》、《侏罗纪公园》、《黑客帝国》等热门影片,还重点介绍了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与电影《Not One Less》,第十二单元Art and Literature中甚至介绍了风靡全球的童话新作《哈利・波特》。教材中渗透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环保等多种学科知识,而且大量活动任务需要师生共同结合课内外相关知识来进行。显然,一个兴趣单一、知识面窄、求知欲差的教师决不可能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阅读适当的英文报刊来拓宽知识视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尽管缺乏直接定位于中小学教师的英文报刊,但从阅读难度及知识面上考虑,一些以大中学生为读者群的报刊很值得推荐。如中国教育协会会报―《学生双语报》,是中国教育协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利用其丰富的英文编辑资源创办的普及性中英文时事周报,以报道时事文化知识和指导英语学习为特色;《英语世界》杂志有”小百科”之誉,使读者能在学习和提高英语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有关古今中外各方面的新知识,选材品位较高。

二、现行中学英语新教材的特点

现行中学英语新教材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还具有趣味性,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对于这样的好教材,应打破传统意义上每节课只教单词、发音、语法等应付考试的教学法。打好英语的基础,这些自然很重要。但是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交际能力是现代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为此,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当的语言交际教学法。语言交际教学法的语言理论基础是它把语言看作是交际。既然语言是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那么教师就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一些”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我们学习语言,不但要学习语言本身,还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中西方有很多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如果对此一无所知,在与外国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会造成很多误解,闹出很多笑话。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跨文化交际要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指导学生注意主要的语用差异。现将教材中常见的有关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列举如下:

1. 称呼(Addressing)。称呼习惯方面中西习惯也不大一样。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为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在不明对方是否已婚的情况下,可用Ms,这是英国女权运动的产物。需要注意的是:Miss可单独用以称呼女性,Mr或Ms通常是与自己的姓名或姓连用,而不能单独与名连有; Mrs只能与夫姓或自己的姓加夫姓连用。Sir和Madam一般既不与姓, 也不与名连用,而是单独使用。在中国, 习惯上有“李同志”、“黄主任”、“郭校长”、“王经理”“林老师”等称呼, 在英美国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法官、医生、博士、教授、教士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倒觉得亲切、自然。如教材中出现:Good morning,doctor,但如果搬用来称呼教师则不符合英美人士的习惯:Good morning, teacher(Teacher Lin)。

2. 介绍(Introducing)。学习介绍自己和他人, 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说: “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 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带朋友到家里可这样介绍----“Mum, this is Joan, my classmate,”“Joan, 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 This is my fat- her,...”等。在介绍两人相识时, 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等。

3. 关心(Showing concern).教材中有这样对话:(一个小女孩问一个老太太)Girl: How old are you? Woman: Ah, it's a secret. 汉语里可以对任何人发问:“你几岁了?”以表示关心和亲切;而在英语国家,除了对小孩,人们不轻易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以免冒犯他人隐私权。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问以下这些问题: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So you're divorced, what was the reason? 对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个人隐私”问题, 他们很重视privacy,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因此,根据他们的习惯,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4. 谦虚(Modest)。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是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赞扬时,自己却贬损自己。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 哪里,哪里。当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美国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 他们之间跨文化的接触很可能是以一场交流失败而告终。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说: “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 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 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当听到英美人士赞扬时,可以用:”Thank you”.来回答。

5. 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比方说英国英语里私人打电话的模式一般为:①电话铃响。②接电话者自报电话号码。③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挂错,这种接电话的人,大多属于”绅士阶层”或”文明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说: “Is that ×××speaking?”而不说: “Are you ××× speaking?”。

四、中学英语教学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

笔者认为除了用上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录像;还可以请外籍教师到校任教,鼓励学生与native speaker面对面交谈,让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引起广大中学英语教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Z].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面面观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田海龙:《关于交际语言教学》

[4] J. Richard and Rogers: 《交际语言教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