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心理学的现象

关于心理学的现象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8: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关于心理学的现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于心理学的现象

篇1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未成熟性

当代大学生虽然在身高、体重、内脏系统、大脑等生理素质方面发展成熟,但是其心理发展却还表现出不成熟性。因其不了解中国国情,未能充分把握社会转型期的特点,所以,当代大学生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

2.片面性

当代大学生要求独立自主,勇于接受挑战,对未来充满期待,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良好,但是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却并没有同步发展起来,所以, 当代大学生存在智力发展与其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造成了其心理发展的片面性。

3.不稳定性

处在17~23岁之间的大学生在对待许多社会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然而,因其大多是独生子女,且缺乏挫折教育,所以,他们在情绪、人格等方面还表现出不稳定的特质,会经常性地出现情绪波动、健全人格缺失等现象。

二、现代心理学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1.现代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一般情况下,我们从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来研究人类的心理。现代心理学经历了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格式塔心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流派发展,逐步建立起研究人类认识、情感、意志、能力、需要、动机等内容的心理学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应运而生,教育中的心理学应用不断深入,为我们进行教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指社会及社会群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的社会化活动。以为指导,充分学习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法制与道德,有利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思想政治管理水平,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能力培养、心理发展的统一体,一方面,根据大学生的发展现状进行合理调试,强化教育的导向、激励、评价功能;另一方面,又通过教育管理提升教育发展,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综合考虑教育管理,教育与管理有机统一的良好态势。

3.现代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现代心理学中的许多学习心理、发展心理本身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范畴。例如,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表示,刺激-反应-强化是进行成功教育与学习的程序,只有在教育中不断给学生提供刺激,使其行为正常反应出来,并且定期强化。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成败就在于教育者是否充分地利用了刺激-反应-强化的手段。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目的是现代心理学的狭义范畴,即努力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促使其得到健康发展。

三、现代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策略

1.促进大学生积极认知

(1)积极进行自我认识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诸多不良心理都或多或少地源于认知。现代心理学主张从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出发,充分而全面地认识到人的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调动其积极因素,使其看到自身潜能与美德,培养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

(2)形成高度的自尊感

自尊源于大学生对自我的主观评价。只有对自己的学业、道德、为人处事进行正确的评价才可能形成高度的自尊感,否则就会出现由成绩下滑、应变能力下降、人际关系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导致的挫败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应开设一定数量的课程,满足学生需要,使其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提高其自尊心、自信心。

(3)增强自我效能感

社会心理学家、后行为主义者班杜拉从强化出发,区分了外在强化、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自己对完成或组织某一特殊任务的主观评价,并且认为学习是由社会模仿、替代性强化、榜样示范形成的。在此基础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应该考虑在学校树立典型、模范、代表以供大学生学习,发挥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积极的情绪体验

不良情绪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从而影响心理健康,而积极地情绪体验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愉悦感、成功感和满足感,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时应充分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提供多种成功的体验。

3.发展大学生人格

人格是大学生思想、行为、情绪的统合模式。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是持续发展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当代大学生主要处于统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两个阶段,是获得忠诚与自信、爱与友谊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时,我们应着重发展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其忠诚、友爱的良好特质。

(1)培养良好的性格

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的核心。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所以,一方面我们应该要以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把握好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时代主义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落实好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中的道德问题。

(2)培养良好的气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本身并没有善恶、好坏之分,每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时,应充分考虑到气质的作用,全面认识气质类型,对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做到心中有数,联系学生的职业规划与选择,培养良好的气质。

4.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很难在短时间内纠正规模巨大的不良行为及意识,所以,只有通过创建教育环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获得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芳芳.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2,(03):12-39.

[2]蒋翠云.积极立心理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中南大学,2012,(05):17-25.

篇2

中图分类号:G80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11-0054-05

The Associa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LIN Jiashi1,YAN Yi2, SU Hao2, ZHAO Yan2, GUO Xian2, XIE Minhao2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Fujian China; 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IPAQ) 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CRF) ergometer exercise test for 246 healthy adult men aged 40~49 year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associations of PA and CRF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Results: 1) with the rise on PA, there would be no improvement in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ariance analysis and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factors; 2)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RF, there is notability desc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cardiovascular related risk factor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two factors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Conclusion: 1) PA does not improve the cardiovascular related risk factors and can not be regarded as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of the risk factors. 2)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RF, cardiovascular related risk factors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CRF can be regarded as the evaluation index for predicting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rather than PA.

Key words: physical activity;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dult men; sports health risk

在过去的20年里,体力活动(PA)和心肺耐力(CRF)都有利于改善身体健康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然而近几年随着人们对CRF研究的深入,大量的研究发现,CRF甚至要比PA更有利于改善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1]。因此有个别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PA和CRF哪个才是引起CVD风险改善的主要因素,是单方面的因素还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日常PA水平已经足够保持我们的身体健康了,进一步提高PA是否可以带来额外的健康效益?CRF是否比PA更有利于改善CVD的风险?到目前为止,这些也都没有一个清楚地解释。本文通过对246名中年男性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PA和CRF与CVD相关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试图探讨PA和CRF的关系以及二者在改善CVD风险中作用,为今后制定有效地健身指导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受试对象为40~49岁无严重心血管病、肺脏或代谢疾病的症状的城市健康中年男性。所有受试对象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参加体力活动问卷调查和心肺耐力测试。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2]进行调查。IPAQ调查受试对象7 d的体力活动,包括工作、交通行程、家务劳动、休闲四个部分的轻微、中等强度和大强度体力活动情况。

本研究借鉴IPAQ计算手册的体力活动分级标准,将体力活动总消耗量分为不足、中等和高水平三种体力活动量等级。

1.2.2 心肺耐力(CRF)测试 最大摄氧量测试(VO2max):根据ACSM测试手册第八版[3],以25 W为起始负荷,蹬骑3 min;之后每级递增25 W,每级持续蹬骑2 min。要求受试者在蹬骑时保持在60 r/min,直至力竭。递增负荷运动与气体代谢分析采用德国产CUSTO Med EC 3000电加阻功率车与CORTEX METALYZERⅡ台式气体代谢分析仪以及配套设备进行,采用混合式气体分析,测试每10 s的气体代谢情况。

1.2.3 生化指标测试 测试受试者空腹状态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采用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试剂盒与日立产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试。TC与TG采用终点法进行测试;HDLc与LDLc采用直接测定法进行测试。

1.3 数据统计 所有的数据经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用均数±标准差(M±SD)表示。采用3分位法将VO2max划分为低、中、高三等级。采用oneway ANOVA分析PA、CRF与CVD风险因素指标之间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和Spearman对PA、CRF与CVD风险指标做相关和偏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力活动总消耗量等级与CVD风险因素指标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体力活动总消耗量各等级之间相关风险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相对VO2max呈现出随着体力活动总消耗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趋势,但是其增加的效果不显著,高水平体力活动总消耗量比低水平提高了2 mL/kg/min左右,呈显著性差异(P<0.05);TC出现随着体力活动总消耗量等级的提高而降低的趋势,高水平与低水平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除此之外,并未见到在不同水平上面出现CVD风险改善的趋势。通过比较中等水平以上体力活动总消耗量发现,各相关指标之间也不产生显著性差异(表1)。

2.2 CRF等级与CVD风险因素指标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不同水平CRF组进行方差分析发现(表2),所有的指标均随着CRF水平的提升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显示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BMI、腰围

注:*表示与低水平体力活动总消耗量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与中等水平体力活动总消耗量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

注:*表示与低水平CRF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与低水平CRF比较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和舒张压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的呈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中等和高水平CRF组的BMI和腰围与低水平CRF组比较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虽然高水平CRF组的BMI和腰围均小于中等水平CRF组,然而两组比较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只要中等以上的CRF就足可以有效地降低BMI和腰围。通过组间比较发现,高水平CRF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低于低水平CRF组(P<0.01),表明CRF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改善血压;通过对各等级血脂比较发现,中等水平CRF组的血脂水平虽然低于(HDLC相反)低水平CRF组,然而均无显著性差异,而高水平的CRF组与低水平CRF组比较时,除了LDLC外,其余指标均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高水平CRF更利于降低血脂水平。通过对各组间FBG比较发现,中等和高水平CRF组均显著低于低水平CRF组,呈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的分析不仅表明了CVD各风险因素随着CRF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改善,CRF与CVD各风险因素之间呈现出剂量效应关系,更表明了CRF比PA更有利于改善CVD各风险因素。

2.3 体力活动总消耗量与CVD风险因素指标相关分析 模型1为未作因素调整时的相关性,通过体力活动总消耗量与影响CVD的风险因素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表3),体力活动总消耗量与BMI、腰围、臀围、TC、TG和FBG呈负相关,与SBP、DBP、HDLC以及VO2max呈正相关,但是只有腰围和VO2max有显著相关性(P<0.05),即使经校正年龄、吸烟、饮酒等因素后,除了腰围和VO2max,也未见到体力活动总消耗量等级与其余的风险因素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2.4 CRF与影响CVD风险因素指标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除了HDLC与CRF呈正相关之外(P<0.05),其余的风险指标与CRF均呈负相关,其中只有TG一项指标负相关性呈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的负相关性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经校正年龄、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后进行偏相关分析,TC、TG和FBP负相关性呈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余的生理指标负相关性仍然为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4)。表明CRF与影响CVD的各风险指标的相关性要显著大于TPA与之的相关性。

3 讨 论

3.1 PA和CRF都能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相关风险因素 早在1988年的时候,Blair[4]就曾对PA和CRF与CVD的相关性做了独立分析,他们通过对10 233名男性进行为期8.3 a的跟踪研究,CRF采用极限运动负荷测试,PA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研究发现,在PA不足人群中CRF的水平与全因死亡率呈反相关,而在PA较高的人群中反而没有相关性。当重新调整了个别因素后, 把PA和CRF作为独立因素进行统计结果后发现,二者与死亡率均存在着相关性,因此,对于二者与CVD的相关性时存在着关联性,还是独立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近几年,大量的前瞻性和跟踪性调查研究均表明,PA和CRF都能改善CVD的相关风险因素[5-6]。如Elin[7]等通过对1 671名受试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时发现,当不考虑CRF因素时,PA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风险因子呈反相关关系,PA越高,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就越低,而不考虑PA因素时,CRF与所有的风险因素均相关。而且研究发现,PA高,CRF也高的人群其风险比率最低,CRF不高,PA很高的人群,其风险比率是CRF不高、PA也不高的50%;因此认为PA和CRF都会对CVD相关风险因素产生影响。Ekelund[8]等通过对受试对象进行为期5.6 a的跟踪研究后发现,即使是CRF和BMI都没有改变,仅仅增加PA消耗量就可以有效地预防代谢综合征风险的产生,提出只要增加日常消耗量就可以达到预防心血管和代谢异常方面的疾病。但是也有个别的学者[9-11]认为以上研究中所涉及到的PA基本都是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而CRF的评价指标也有所不同,这必定造成了评价结果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此还无法真正的说明PA和CRF是否都对CVD风险产生改善作用。如Gyntelberg[12]通过对4 999名年龄为40~59的男性进行为期17 a的跟踪研究,PA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而CRF采用功率自行车测试,研究结果发现,在PA不足的人群中CRF并未发现与全因死亡率存在着相关性,但是在PA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发现不同层次的PA中,CRF与全因死亡率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并且PA水平较高的人群要比PA不足人群具有更低的死亡率。这个研究结果表明了PA和CRF都对CVD产生影响,但是其CRF似乎只在PA较高的人群才起到改善CVD风险的作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一项研究表明了PA和CRF在改善CVD风险上面存在着差别。

3.2 CRF比PA更能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相关风险因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CRF才是引起CVD风险改善的主要因素[13-14],即使PA在一定程度上对CVD风险产生影响,并认为PA的改善最要是通过改善CRF进而引起CVD风险的改善。最早的是1987年的Sobolski[15]通过对2 363名年龄为40~55的受试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CRF要比PA更能预防心肌缺血疾病的风险。随后,Blair[16]等通过研究发现,CRF水平中等的人群比CRF水平低的人群的死亡率更低,而CRF水平最高的人群,其死亡率比CRF水平中等的人群更低,而且还发现,对于CRF水平最高的人群,即使是有抽烟、高血压或者是血脂偏高,其死亡率仍然比没有这些因素的低CRF人群还低,在涉及到影响死亡率风险的危险因素中,发现收缩压高、胆固醇血脂异常、抽烟以及CRF水平低都是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而中等或高水平的CRF能有效抑制引起死亡风险增加的其他因素的发展。Williams[17]通过META分析对比CRF与PA对CVD风险因素的影响时发现,PA和CRF都能有效地降低CVD疾病的风险,随着PA水平的提高,CVD风险呈线性下降;而从CRF分布情况看,当CRF水平大于25%时,其CVD风险急剧下降,而且随着CRF和PA的提高,CVD风险下降率分别为64%和30%,提示高水平的CRF要比高PA更能降低CVD风险。这项研究也首次证明了CRF与PA对CVD风险影响上面存在着差异。

除了CVD相关方面的研究之外,也有个别的学者[18-19]从代谢综合征(MS)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且也发现了CRF才是引起MS改善的独立因素。Lee[20]通过对31 818名男性和10 555名女性的日常休闲PA和CRF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发现,MS只和CRF水平有关系,与PA无关,并且通过以健身指南中的推荐量作参考,无论是否达到其推荐的PA量,只要其CRF水平值高,其MS的风险就比CRF水平值低的人群来的低,认为CRF要比PA更能预测全因死亡率风险。然而也有人研究发现PA比CRF与MS之间的相关性更大,如Franks [21]通过对PA和CRF与MS相关性研究时发现,PA与MS的相关性要比CRF与MS相关性高3倍以上,通过对605名男女进行为期5 a的跟踪,对比PA和CRF与MS相关风险因素的相关性时发现,PA与MS的相关风险因素要大于CRF,并认为PA是改善MS的独立风险因素。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CVD风险因素并未出现随着体力活动总消耗量水平提高而改善的情况,提示体力活动消耗量与CVD风险因素之间无相关性。对采用递增负荷测试的VO2max为代表的CRF水平进行分层时发现,随着CRF水平的提高,CVD风险因素均出现改善趋势。本研究结果与Blair等研究一致,提示高水平的CRF不仅具有改善CVD风险的作用,也是改善CVD风险的独立因素。

4 结 论

1)随着体力活动消耗量等级的提高,未出现各CVD风险因素改善的趋势,二者之间无相关性,表明体力活动水平并不能作为CVD风险因素改善的评价指标。2)以VO2max进行等级划分中,随着VO2max水平的提高,均出现了CVD风险因素改善的趋势,二者之间呈显著性相关,表明CRF可以作为CVD风险因素改善的评价指标。3)CRF要比PA更有利于预测CVD相关风险因素,是预测CVD风险因素的独立因素。

参考文献:

[1] 谢敏豪,李红娟,王正珍. 心肺耐力:体质健康的核心要素——以美国有氧中心纵向研究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2):1-7.

[2] Frank BH, Meir J. Stampfer,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Stroke in Women[J]. JAMA, 2000, 283(22): 2961-2967.

[3] 美国运动医学学会,王正珍,译. 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M].第8版翻译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4] Blair SN, Kohl HW. Physical activity or physical fitness: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for health[J]. Med Sci Sports Exerc, 1988, 20: S8.

[5] Korsh·j M, Krustrup P, J·rgensen MB, et al.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cardiovascular workload and risk factors among cleaners; a cluster randomized worksite intervention[J]. BMC Public Health, 2012, 12(1):645.

[6] Kazemi N, Movaseghi F, Koshki M.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risk factors in iranian children[J]. Iran Red Crescent Med J, 2012,14(7): 455-456.

[7] Elin EB, Helle ML, Ekblom O. Independent associa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vascular fitness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in adults[J].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2010, 17: 175-180.

[8] Ekelund U, Franks PW, Sharp S, et al. Increase in physical activity energy expenditure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metabolic risk independent of change in fatness and fitness[J]. Diab Care, 2007, 30: 2101-2106.

[9] Sassen B, Cornelissen VA, Kiers H, et al. Physical fitness matters more than physical activity in controll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J].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2009, 16: 677-683.

[10] McGuire KA, Ross R. Incidental Physical Activity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1, 43(11): 2189-94.

[11] Hassinen M, Lakka TA, Savonen K,et al.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s a feature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older men and women: the DoseResponses to Exercise Training study (DR’s EXTRA)[J]. Diabetes Care, 2008, 31(6): 1242-1247.

[12] Gyntelberg F, Lauridsen L, Schubell K. Physical fitness and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openhagen males aged 40-59: a five and sevenyear followup study[J]. Scand J Work Environ Health, 1980, 6(3): 170-178.

[13] Lamonte MJ, Barlow CE, Radim J, et al.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s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cid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men and women[J]. Circulation, 2005, 112: 505-512.

[14] Kodama S, Saito K, Tanaka S, et al.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s a quantitative predictor of allcause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healthy men and women: a metaanalysis[J]. JAMA. 2009, 301(19): 2024-35.

[15] Sobolski J, Kornitzer M, De Backer G, et al. Protection against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 the Belgian Physical Fitness Study: physical fitness rather than physical activity[J]. Am J Epidemiol. 1987, 125(4): 601-610.

[16] Blair SN, Kampert JB, Kohl HW III, et al. Influences of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nd other precursor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men and women[J]. JAMA, 1996, 276: 205-210.

[17] Williams PT. Physical fitness and activity as separate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 a metaanalysis[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1, 33(5): 754-761.

[18] ByrdWilliams CE, Belcher BR, SpruijtMetz D, et al. Increas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duced adiposity in overweight Hispanic adolescents[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0, 42(3): 478-484.

篇3

 

现代学校教育中,考试已成为检测教师教学效果和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机制,是在校大学生所不可避免的学习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考试作弊现象也由来已久,它伴随着考试制度的出现而出现。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类考试的增加,考试作弊现象在各高等院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新的状况,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新特点、新状况

新时期下,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呈现出新特点、新状况,具体分析,主要归纳如下三个方面:

1.考试作弊范围面广。相对于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高规格高质量的国家级考试而言,高校内部的考试在作弊性质上不具有违法性,处理的结果也不具有严厉性。考试作弊的风险低、代价小,刺激着许多大学生在考试中抱着博弈的心态去实施作弊。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高校中,包括像北大、清华等这样的名校也不例外。作弊大学生的数量多,内容的深度大,而且有不少大学生几乎是门门作弊、科科作弊。

2.考试作弊隐蔽性强。在当代大学校园里,夹带、交头接耳、抄卷等传统的作弊手段已很少见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和方法也日趋现代化,“科技含量”得到充分体现。例如手机、无线耳机等,因为它们自身小巧、携带方便、存储量大且方便作弊,使它们在大学校园充分显露出附加功能和价值,成为了大学生作弊的新宠。

3.作弊成功率高。经过对大学生作弊的分析,不难发现宽松的考试纪律、温和的处罚管理学论文,是驱使大学生作弊的动力之一。一般情况监考老师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发现有作弊的情况,一般也是先给予警告一次,并不会立即对学生按作弊处理。这样一来,往往纵容了大部分学生,作弊现象有禁无消。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尤其现在备受社会关注的80后、90后,尤其是90后,他们在重重压力下,探索真我,渴望自由;思维与情感方面,冲动而极端,单纯而脆弱。而且不得不说的是,大学生正处在青春迷茫期,由于不可避免地过早与社会接触,许多负面的影响随之而来。考试作弊便成了他们“张扬自我”的“舞台”,但探究他们的考试作弊的心理原因,可谓五花八门,一果多因。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原因分析

从处分作弊学生的实践来看,几乎所有大学生都知道考试作弊是违纪行为,各高校对大学生考试作弊情况处罚都很严厉,但仍有部分学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惜以身试“法”。大学生作弊日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学生自身问题、学校方面的问题和社会方面的问题。下面主要从学生自身问题方面入手,侧重分析影响学生作弊的心理原因,试图寻找防止、减少甚至杜绝学生作弊的相应对策。

1.从众与习惯心理。对于部分学生来将,作弊不作弊他们都能考的不错的成绩,平时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得态度是端正的,认真听讲、认真笔记。如果说大学生作弊从心理态度及主观动机可分为积极主动的心理因素和消极被动的心理因素的话,对于这部分“跟风”、“随大流”作弊的学生,在主观上他们的作弊应是属消极被动的心理因素。对于这一部分考试作弊的学生来说,作弊往往还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不良习惯。遇到考试,习惯性作弊,逢考必作弊,大考大作弊,小考小作弊。

2.侥幸与过关心理心理。实际上,作弊就是一种赌博性质的博弈现象。在作弊之前,许多大学生会把作弊的难度系数、风险系数及学校处罚后果的严厉性及成功的概率综合的分析起来,当作弊的失败概率较高、得不偿失时会让一部分人不敢铤而走险,进而只能老老实实的考试。再加上部分监考教师不愿意对作弊的学生一棒子打死,往往只是提醒一下,重的也不过是让学生提前交卷。有些学生就利用教师的这种同情心,没有羞恶感,大着胆子作弊。也许正是尝到了弄虚作假的“甜头”,一部分学生的侥幸心理更加凸显,相信自己能够遇到好的监考老师自己也会碰上好运气,导致作弊风盛行。

3.逆反心理。大学生正处在热血沸腾的年华,他们有自己的行为方式。社会的进步,让他们已不绝对迷信老师的言教和权威管理学论文,相反,在大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和跟老师辩驳的景象,甚至有时学生说的有理有据,让老师哑言失色。特别是我们所说的90后。在社会、家庭重重压力下,他们探索自我,喜欢张扬个性。有了挑战老师权威的经验后,这种叛逆的心理也扩张到了考试,他们把平时对学校考试制度、任课教师的不满,发泄在考试过程中,享受这种叛逆行为给自己心理器官带来的刺激和。

4.浮躁心理。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传统的怀疑、批判,使得传统的价值观念、意识系统崩溃,以“利”为目的逐渐主导了人们的行为和观念。社会、高校充满着浮躁的氛围,上至教授、下至一般教师人浮于事不安心做学问,行走于名利场上,完全丢失了社会赋予知识分子这个特殊集体的历史责任。这样的氛围也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引导,我们的大学生为了能够争排名,拿奖学金、获荣誉等个人利益,也很自然的躁动起来,一心只要结果、不要过程,任何事都想一步到位、一劳永逸,对于考试作弊大多存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心理,视作弊为达到成功的最快最佳的方法和途径。

三、对策研究

考试作弊不论是从学生道德素质的角度,还是从学风校风的角度而言,其负面的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要想从根本上治疗、预防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顽症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入手,分析最为微观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动机,从各个方面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进而标本兼治,不给考试作弊留生存的死角。

1.大力加强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分析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成因后,应根据不同心理状态来对学生的心理矫正和思想引导:身体力行帮助大学生在心理上构建、培养健康的思想品质。最重要的是树立良好的竞争心理;必须要让同学知道诚实信用是做人做事的最为根本的底线。

因此,要有一套持续有效的教育机制。传统高校诚信教育基本以简单说教为主,对于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发生冲突的现象解释乏力。虽然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仍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可塑性。再加上他们独特的心理特点,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思想,多用大学生的思维去管理大学生,平等互敬,激励鞭策,用朋友的身份去分析作弊的利弊和诚信缺失的危害。因为,同样是教育引导,用平等的身份激励引导远胜于以一名管理者的身份高高在上。

2.全面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我国高校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仍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还未完善起来。而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缺必须有一定的制度、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作保障。因此,对于高校而言,亟待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并明确工作职责,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软、硬件及师资做出明确规定,点面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管理学论文,分设专门负责学生诚信事务的部门等。此处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于积极的早期预防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将被动消极的、诊治式的、面向少数人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转向主动积极的、塑造型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加大普及宣传力度,唤起师生对优化心理素质;将分析作弊学生的内在心理与诚信教育结合起来,切实有效的分析作弊的心理成因,从根源上加以杜绝。

3.创新考试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高校和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考试方法进行调整,让大学生在快乐中实践中学到知识领会知识。充分考虑学生基础的差异和个性的不同,实行弹性学制,由学生根据学分要求自主选择课程;改革考试制度,可以采取改变考试形式,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创新学生评价体系,改传统卷面成绩占主导的模式为重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挥的形式,从而控制学生浮躁心理,变“被”考试为一种衡量自我的快乐之事,这样考试风气自然将得到有效提高。

4.完善考试作弊惩罚机制。当大学生把作弊的价值看得越高,有目标激发的动机越大。因此,只有加强处罚力度,提高学生作弊风险,严格执行现有的惩罚制度,甚至可以通过立法形式规范考试管理,让考试作弊者不仅承担学业上的后果,而且还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才能从制度上来遏制各类作弊的心理动因,消除作弊动机,预防考试作弊。

[参考文献]

[1]蔡景华.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J]. 中国地质教育,2005,1.

[2]张爱芳.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 新西部,2010,7.

[3]刘静.经济转型期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立的动力机制研究[J]. 天府新论,2010,4.

[4]徐建辉.也谈考试作弊的危害及对策[J]. 继续教育研究,2009,1 .

[5]左振,倪守建,强景.大学生诚信考试的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2.

[6]李军.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 济南大学学报,2002,4.

篇4

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要求也随之多元化。为了满足社会快速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我国大学高等教育也在迅速发展,教育理念不断革新。传统的教育模式比较死板、不具备创新的性能,因此难以大量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大多数高校开始从大学生创新的能力、意识以及其实践能力着手培养。

一、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申请人模块设计和登录。申请人模块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功能,申请人注册:由子模块提供给申请人注册功能,用户名为学生的学号,在学生注册品平台用户时,要输入合法的用户名和密码,若输入密码为空、输入密码没有达到最低数目或两次密码前后不一致,系统要给予学生错误提示。

(2)申请人资料修改。系统可以提供给申请人查看以及修改其个人资料的功能,个人资料设置以下多种信息可供填写,如个人姓名、性别、年级、地址、电话号等。

(3)申请人管理。管理子模块可以提供给管理者所有用户的信息以便管理。管理者可以查看所有用户帐号以及其信息,并能进行删除、修改、查看等操作。

二、系统基本定位

(一)信息展示子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展示学校大学生有关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的条文、条例文件,以及一些相关的通知和公告、申请表格、导师信息、研究项目成果展示、正在进行的项目研究内容。信息展示子系统所有页面都要具备关键词检索功能和多属性排序浏览,方便用户查询和浏览。并设置默认所有访客不论注册与否皆可浏览该系统中的信息。

(二)在线项目管理子系统

该系统的作用主要是限制用户按照事务顺序进行相关操作,与此同时对一些出现违规操作进行阻止并加以提醒。项目的流程包括项目立项申请、中期考核申请、结项申请、过程管理。前三个环节需要严格遵循前后顺序,流程较为相像,而最后一个环节需贯穿至整个流程。

(1)编辑提交申请表单。针对全校学生开放,此步骤的区别在于表单不同;一审及修改申请表,仅针对指导教师所开放,并在第一步骤完成后才可进行第二步骤。在一审以及修改中,指导教师可以修改项目内容,并有权处理项目是否通过。指导教师在此步骤中有权查看项目的相关工作记录。

(2)二审申请表。在前一个步骤中教师选择了通过项目后才可以开放给管理员,学院管理员进一步审核申请单。在此步骤中,无修改功能,仅有是否通过的选项,选项可由学院管理员修改。指导教师以及项目负责人有权浏览项目的信息,同时管理员还要提供给指导教师“开启专家评议”的选项。

(3)三审申请表。在开启专家评议后,为专家评委呈现所有通过的表单,由管理员制定专家评议的数量。专家评委在评分时可以根据系统给出的评分作为参考,主要由评分表单申请表内容以及评分明细表两项构成。评分表单可以对项目进行暂存、取消、提交三项操作。当目暂存后申请人依旧可以对其项目进行修改,但提交后不可进行修改的操作。提交评分表单后可进入申请表四审。专家评委提供的评分表,指导教师和项目负责人有权浏览,但无权浏览评委的相关信息和身份。系统在专家评委提交评分表后提供给学院的管理者评分汇总表单,表单中需要有项目负责人姓名、流水号、专业班级、名称、总成绩以及评分表等信息。

(4)四审申请表。在专家评委提交评分表以后,学院管理者仅有通过或不通过的选项,若管理者作不通过处理,系统要提供给管理者两个录入入口,分别是不通过理由与处理意见。指导教师和项目负责人在该阶段依旧有权浏览查阅项目的信息。在四审结束后,通过的申请表单需要显示教务处审核中的状态,不通过的显示学院审核不通过的状态。专家有权查阅工作记录。

(5)终审申请表。由教务处管理者在该步骤提供并汇总所有申请表单,汇总表单要包括流水号、负责人所属学院、专业班级、项目名称、姓名、所处的审核状态。根据以上各个属性作筛选、汇总表单、排序等处理。教务处管理者可以在显眼位置进行查询各学院的审核进度,学院中申请项目的具体数目、完成审核的数目、未完成审核的数目。教务管理者还可以根据终审结果提供以下处理意见:冻结、开设、撤销等帐号的处理。在项目全部经过终审后,系统要自动发送短信或Email通知财务处管理员,通知其进行财务账户处理。若申请属于中期考核、项目结项申请、项目变更,教务处管理员有权在线浏览查询项目工作记录。

(6)财务帐号管理。财务管理者根据相关规定对项目进行财务帐号处理,并通知教务员管理。

(三)过程管理环节

(1)项进展信息记录。在项目得以批准立项后,立即组织开展专题研究,以工作进度为根据来展开工作;由项目人在系统中用工作日里的形式录入工作记录,作为中期考核、项目结项的依据和资料;将记录信息设置浏览开放权限给项目负责人、学院管理者、教务处管理者、指导教师以及专家评委。

(2)项目变更申请。在整个项目研究过程中,负责人都可以提前变更申请,变更申请包括项目的标题、开展进度、是否中止、团队成员相关信息以及指导教师姓名。

篇5

事实上,只要是研究就会有立场。研究者总是从既定的起点出发,从特定的视角切入,以独特的思考开始。心理学的研究立场有时候也被称为研究取向,在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研究取向,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就出现过实证取向的和人本取向的研究。当然,实证论的研究方式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主导。与心理学研究中的物理主义世界观相吻合的就是实证论的研究方式。所谓实证论的研究方式有两个隐含的理论前提或理论假设。首先是设定了研究客体与研究主体的分离,研究主体也即研究者只能是旁观者。旁观者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向或者主张观点带入到对客观对象的研究中去。其次是设定了研究主体或者研究者必须通过其感官来把握研究客体或者研究对象,只有感官的印证才是可靠和可信的。这种理论假设为心理学的研究带来的是方法中心、实验主义和操作主义。所谓的方法中心是指把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放在了决定性的位置。也就是说,是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决定了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决定了心理学的实际发展,决定了心理学的未来道路。所谓的实验主义是指把实验方法的运用,实验程序的确定看作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或者唯一的方式。所谓的操作主义是指把理论的合理性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具体操作程序的合理性上。现象学的研究方式是非主流心理学的研究主导。与心理学研究中的人本主义世界观相吻合的就是现象学的研究方式。所谓现象学的研究方式也有两个隐含的基本理论前提或基础理论假设。首先是设定了研究客体与研究主体的统一,研究主体同时也可以就是研究对象。其次是设定了研究主体或者研究者必须通过体验来把握研究对象,只有内省的体验才是真实的。这种理论假设为心理学的研究带来的是问题中心、心灵主义和整体主义。首先是问题中心。所谓的问题中心是指心理学的研究不应该从方法出发,而应该从问题出发。不是方法决定问题,而是相反,是问题决定方法。其次是心灵主义。所谓的心灵主义是指心灵不同于其他事物,心灵具有独特的性质。正是心灵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心理学的研究具有的独特性质。再次是整体主义。所谓的整体主义是指对人的心灵的研究不能采取肢解的方式,不能去割裂人的心理,而必须完整地把握人的心理。思想是需要理论前提的,同样科学也是需要思想前提的。科学本身的发展,非常重要的是属于科学的思想前提或理论前提的合理化和明确化。这就决定了心理学演进的出发点和到达点。心理学是属于科学的门类,这同时也是依赖于一系列基础的理论预设或前提假设。那么,只有建基于合理和明确的理论预设或前提假设,心理学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更快地进步。哲学家的心灵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尽管哲学家的研究立场、理论预设、思想基础、学术主张等等,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和区别,但这并不影响哲学家的心灵探索所具有的思想价值和学术价值。哲学家的心灵探索对于心理学研究者来说,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哲学家的心灵探索不仅对于人类理解自身的心理行为具有思想引导的意义,而且对于各个不同学科的学者研究人类的心理行为也具有理论预设的价值。

二、心理学的科学思想根系

在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前后,它总是与其他学科发生某种特定的关联,这种关联同时也决定了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然而遗憾的是,学界目前对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关联的探索与研究尚不够深入与系统。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涉及到心理学自身的演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经过了历史中长时期的演变,心理学才有了当代的重新定位,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明确关系。这种学科自身的成熟发展,会在极大程度上推动心理学的发展,也会使心理学开始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学术资源。心理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本就应该是一种彼此合作的关系。特别是横断科学的研究,常常是跨越多个学科的探索。因此,这种相互之间的合作所带来的是相互的促进和彼此的支撑。那么,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来说,能够推动这种合作关系的就是一个理论的平台。

三、心理学的文化思想根

由关于界定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从根本上说,涉及到的是心理学的单一文化背景和心理学的多元文化发展的问题。具体言之,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涉及到心理学自身的新视野、新领域、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发展等。这包括了跨文化研究的方法,也包括了文化、科学和本土心理学的关系,还包括了关于心理学与文化关系的历史探讨与理论分析。显然,心理学自身的发展拥有丰富的社会与文化资源。就其根本而言,之所以有心理学本土化运动,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内在地建立心理学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联。换句话说,心理学本土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心理学植根于本土的社会发展脉络及本土文化的土壤里。心理学的研究中,经常会遭遇资源短缺的状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学没有或者缺少相应的社会文化资源,而更多的是因为,心理学并没有意识到或自觉地去把握自身的社会文化资源,或者是由于没有去探寻、挖掘和萃取自身的社会文化资源。反观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不难发现,西方心理学就是植根于西方文化传统之中,它汲取本土的文化资源,获取了自身不断发展的动力和不断更新的研究方式。由此可见,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与创新也同样应该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心理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心理学的研究都有自身的文化历史资源。西方科学心理学有其自身的西方文化的历史资源,而中国的心理学也同样具有自身的东方文化的历史资源。这种文化历史资源从根本上决定了心理学存在与发展的土壤,决定了心理学演变的根基,也决定了心理学研究的方式、应用的途径和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路径。心理学的发展和心理学的研究都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进行反思、探讨、揭示、阐释,从而对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能够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对于心理学的发展和拓展,以及它的应用的推动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的研究或者发展如果脱离或排除关于文化的理解和思考,那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和束缚。因此,探讨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既可以给心理学本身的实际发展,也可以给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一系列重要的改观。

四、心理学的学术思想根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