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心理学的情感理论

心理学的情感理论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8: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心理学的情感理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心理学的情感理论

篇1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

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巧妙利用好情感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学中求乐、学中求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引起师生间的思维共鸣,其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动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教育工作是一种极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教师的丰富感情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和源泉。平日,教师本身的感情状态,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数学,以高度的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自豪感对待数学教学,以满腔的热情,富有情感地讲授每一堂课、每一章节。因为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上出现相应的心理气氛,形成协调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内容。我们常常看到一名优秀并有威望的数学教师的思想品质、教学形象、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内容给他的学生往往留下非常深刻的痕迹,不仅能熏陶学生优良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而且还会促成学生学业上的造就。这种言传身教的“遗传因素”会在他的学生的身上得到延续和回报。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非常注意自我的思想品质修养,并身体力行,为学生作出良好的表率;次之,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扩大知识面。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胸有成竹地处理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教学中善与人处,与人为善,学生为教师的和蔼而严肃的态度所感染,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二)运用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谓情感的感染功能就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情感的迁移功能就是指一个人对其它对象的情感会影响他与之有关的其它对象的情感。简单地说,当学生对教师有感情时,那么对他所交的朋友、对他经常使用过的东西都会产生好感,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就更不用说了。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上课时以精练、幽默、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师要思路清晰,深入浅出,学生易学易记,针对性强。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三)运用情感的动力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要渗透德育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中反映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时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另外,勾股定理、赵州桥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祖冲之、华罗庚等数学家的故事能够唤起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从而产生一种内驱力。通过数学史教育,著名数学家介绍提高学生爱国热情,激发学生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献身精神。通过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胸怀眼界,使他们感到学数学是无穷尽的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到做人的道理窥视世界乃至宇宙的奥秘。

(四)运用情感的调节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适当的情感对人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的组织效能,而不适当的情感会产生消极的瓦解作用。这里所讲的“适当”与“不适当”,首先反应在情绪的极性上。一般说,诸如快乐、兴趣、喜悦之类的正情绪有助于促进认知过程,而诸如恐惧、愤怒、厌烦之类的负情绪会抑制或干扰认知过程。根据这一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在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探索,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寓学法训练于教学之中。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激增的今天,“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信息量大接触面广的当代学生的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之相适应。多媒体是一种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录像,实物投影于一体,提供文字、音响、图形、动画等多种信息的现代化设备,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充分调动人体的各种器官,扩大信息接收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增大教学容量,增强学生的新鲜感,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形象化、具体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思维,培养兴趣,从中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学科间的综合能力,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五)运用情感的强化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谓强化一般是指影响有机体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前者以它的呈现来增加反应重复的可能性,其强化物常与奖励、表扬相联系;后者则以其排除来增加反应重复的可能性,其强化物常与处罚、批评相联系。盖杰和伯纳在“教学心理学”中指出:“对教师来讲,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表扬按随着某种行为的频率增加”。过多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挫伤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经努力成绩仍不好,此时须得到老师理解,不能乱加指责,而要给鼓励,关心,帮助,这是人遭到失败挫折时的一种情感需要。通过个别谈心,家访,把握时机,帮助他们找总是挫折原因,并给于及时的个别辅导,从事物发展积极面入手,对学生取得点滴进步,特别是大多数同学老师均以为差的学生给于热情鼓励,给以及时肯定表扬,换取了学生心理上亲近,感情上融洽,他们把老师作为知心人,肯讲心里话,提高了学习劲头,终于达到了合格并取得良好的成绩。任何对学生的讽刺,挖苦,歧视,冷落,都会挫伤他们自尊心,窒息刚燃起的求知之火,直至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立,所以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这一点,从事物发展积极面入手。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享受成功喜悦,稳定自身须要。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局限的,若超越了,会使学生对自己以往努力产生怀疑,降低兴趣,反之,思考性不强,难理解或须分析的知识点不高又缺少直观实验相配合内容,使学生感到乏味,所以备课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要运用典型范例,指导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重视课堂环境的情感渲染,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上进心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决定了课堂活动为双边活动。数学教学中更应重视学生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以极大热情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回答正确的,要及时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对回答错误的要以耐心、平和的态度纠正其错误,让学生懂得自己的观点讲出来,让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充分说理,取长补短,印象就深刻了。同时,课堂上设疑要注意技巧,因人设疑,让那些学习差的学生也能享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乐趣,使他们在情感上感受到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只要努力,自己也可以啃下数学这块难啃的骨头,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这句话一点不假。有了兴趣、爱好,反过来就能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七)展示数学美,陶冶学生情操

数学美感很强,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的内在美,数与形特征的表象美,数学思想方法独特奇异的美,教学中表现出数学语言符号,图象信息简洁形象的美,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路解题过程美,点拨启发思维艺术的美,作用美等。这都给学生以美感,因此,教师要依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情趣。

如黄金分割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揭示舞台上报幕员站的最佳位置;女青年腰带扎的最理想的位置;黄金分割用于优选法及建筑、绘画、舞台艺术设计等各种实际应用等,使学生感受到黄金分割的形态美及应用价值,学生兴趣浓,就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动机。

(八)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热情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要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系统的设计,教师的学识水平,口头表达能力,是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对学好当前的课程,而且还对学生一生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如:在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一章的引入时,我不是照课本中的引例(“铺设水管”)讲解,而是将其改成生活实际的设计问题(求水管的铅直高度),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一下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开始讨论,制定方案,有的作全等三角形,有的用相似三角形等方法,我充分肯定这些解法是不错的,但有一些在实际中是不可行的。那么是否还有简单易行的办法呢?此时学生沉默了,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仿佛有豁然开朗之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这一节课学生的兴趣很浓,也为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九)夸奖式的评价,增强学习信心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时给予夸奖式于评价之中,会更加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讨论问题就会更加激烈,课堂情绪就会始终高涨。

如在上述问题中有一个基础较差的学生抢先回答。听了这个答案后,同学们都笑了,此时,作为教师,若加以批评或否定,无形就给这位学生,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对后来发言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于是我并没有直接否定他的答案,只是用很幽默的语言从侧面点拨他,此时他也觉察到了答案中的错误,紧接着我还表扬了他积极勇敢发言。之后,同学们的讨论更加激烈,解法越来越多,新课的引入非常顺利。后来,这位学生上课发言依然很积极,而且学习成绩也在逐步提高。

可见,夸奖式评价,学生对教师会产生亲切感,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情绪就很愉快轻松,学生学习兴趣浓,教学效果也很好。

(十)教法变换更新,调节学习情绪

教师上课犹如演戏,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演员,因此,要使表现扣人心弦,耐人寻味,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总体设计要科学,每节课型的教学方法要精心策划,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创造性地不断变换教学手段。

如:讲《垂径定理》一课时,我采用“试验观察法”,要求课前学生用纸片剪一个小圆,课堂上通过“动手画”、“动手叠”、“用眼看”、“动脑想”,即通过“试验—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模式教学。整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果很好。

又如:讲《解直角三角形》一课时,我又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先让学生讨论解直角三角形的各种类型,学生说出了9种类型,我再要求学生用化归思想,将这9种类型归为几大类,最后,由学生出题,学生讨论,学生制定解决方案,最终在诸多方案中评选最优方案,这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所学的知识在讨论中掌握,并且这一节课没有留课外作业,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这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课前还可以进行小测试,课中开展小竞赛,课后参与数学活动课等,这些都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做到质“优”减“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暴露思维过程为核心,强化反馈,针对实际,讲求实效,重视情感教育,便能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篇2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个分支,它与态度整体中的意向、内向感受具有一定的统一性,是态度在生理层面上的一种复杂但同时又稳定的体验和评价。它所反映的并不是客观实际,而是主体赋予它的在主观意向层面上的一种情感。

情感教学心理学,是指授课教师以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和满足学生在情感上的需要,使教学活动逐步走向积极化的过程。情感是人类生活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是学生精神世界的掌控者,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催生素,不容小觑。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与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关系,应当在对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认知的基础上,根据情感动态的一般发展规律,引发师生思维和情感的共鸣,令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身体力行,晓之以情,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榜样

“教师”是一份十分特殊的工作,每天面对着嗷嗷待哺的孩子们,更被大家称为祖国大花园的园丁。只有当一位教师对工作、对学生充满热爱时,他才能拥有搞好教育的巨大动力和永不枯竭的情感源泉。那么在我的数学课堂上,特别注重自己说话的语气,讲课的语调,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孩子们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出现错误,也没关系,老师会帮助你寻找答案。同时在课堂上时刻以高标准、严要求的态度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严谨姿态对待教授给孩子们的每一章节。只有以这样言传身教的方式才能使学生们受到良好的环境熏陶,为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乃至成才道路上都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二、通过情感的特殊功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情感作为每个人最真挚、最重要的一种态度,有着其他方式所没有的特殊功效。首先,情感有着独特的感染力,当一个学生喜欢老师的时候,对老师有了很好的感情基础,那么学生势必会喜欢上老师讲授的内容,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有一名特别不爱说话不自信的小女孩,我抓住她的一次发言机会,给予了很好的表扬,说她声音好听,犹如主持人,回答问题准确,思路清晰,孩子高兴极了,小脸上流露出可爱的笑容。自此以后,经常看见她举手发言,孩子由于我的鼓励和肯定,而喜欢上我这个老师,故而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其次,情感有着独特的动力功能,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讲民族数学家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心理和自豪情感。例如,我给学生讲华罗庚的小时候,他数学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是在他19岁那年,一边出色的文章得到了数学家熊庆来的肯定。从此,在熊先生的引导下,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上,并把存粹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中,为祖国建设事业贡献终身。还有现在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那么这些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最后,情感具有特殊的调动功能,积极的情感对于一个人的积极影响不容小觑,只有当学生有着积极向上的求学心里时,才能更好地接收到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再次是情感的强化功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作教学方案,带给学生喜悦,鼓励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

三、充分利用情感教学功能,全方位展现数学的魅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喜爱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充满了美的学科:数字变化的魔幻美,思维独特的奇异美,各种图形的艺术美,破解难题的过程美,等等。教师通过自身的情感传递,让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爱上数学,探索数学,既提升了教学效率又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我在每一单元结束后的复习课上,让孩子们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知识点,经典习题等,图文并茂,乐在其中。

四、结合生活创新设计案例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但若只是局限于课本势必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加之小学生生性活泼,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所以,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的有趣现象创设新颖案例来引入课题,给同学们展现就在身边却又值得思考的场景,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思维,更是填补了应试教育的不足。例如,我在讲解北师版四年级下《烙饼》一课时,通过儿歌《好妈妈》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孩子们帮助妈妈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饼做好。孩子们通过手中的学具,带着愉悦的心情,完成学习任务。

五、不断尝试新鲜教学方法,带给学生新鲜感,避免厌倦情绪

教师之于讲台就如同演员之于舞台,要通过不断地表演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只有将每一个细节都进行精心的策划,每一次起承转合都经过反复推敲才能够在舞台上屹立不倒。所以,作为教师,更像是一位编剧,要学习着不断创设新的场景,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半功倍。

六、鼓励式教学,提升学生自信心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73-02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中,对教育价值本位的认识,既非传统的“知识主义”,也非曾经流行的“能力主义”,而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①这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教育本质的回归,是历史教育“元”价值的实现。

一、情感教学设计的含义

情感(feeling)是小概念的,属大概念“情感”(affection)中的一种。它和情操一样,主要体现情感现象的内容方面,而且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那部分情感现象。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含义上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教学。②过去的历史教学大多只重视基本史实的学习,好像学历史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现成的结论,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果一节课的全部内容,无论是知识的铺垫还是对知识的认知方法的指引运用,都以对学生的情感触动为最终指向,我们就可以说这节课是以情感目标的实现为全课的中心。

二、如何进行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历史教育的情感培养必须有机地渗透到内容教学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③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说:“我们教育往往只注意发展孩子的读、写、算能力,而丢掉了另一半教育,即人的情感教育。这种以牺牲人的生命情感为代价的偏向教育,越来越影响着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④新课程背景下要构建历史教学情感教育目标,不断探索情感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将情感教育真正落在实处,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保证。下面笔者仅围绕自己做的一份教学设计来谈谈历史课堂中怎样渗透情感教育。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课属于高中历史选修《专题二?摇东西方的先哲》模块,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情感目标的实现。有些教师认为情感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以此为中心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在情绪上的投入,可以对学生产生持久而有益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教师职业成就感的重要来源。仅就孔子一课,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情感应着重讲解孔子的仁、礼、中庸思想对我们如今生活的影响。本课教学设计的主题是探寻2500年前的孔子及其身后的文化遗产,主线是孔子的一生。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子目:筚路蓝缕——追求礼乐的一生;承前启后——开创儒家思想;万世师表——古代大教育家;泽被后世——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整个设计是按照孔子的生平经历来设计,首先导入部分是采取视频导入法,播放一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语》的视频,起到课前渲染的作用,紧接着通过教师概括性的一段话:“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他又是大教育家,他的一些教育理论和方法影响深远。他的人生轨迹如何?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并产生了怎样影响?”由此过渡到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以情感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学生情绪的调动,新课的讲授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迎宾语——五句《论语》经典名句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给孔子的一生奠定下基调,使整节课的方向一开始就很明确,和之后的环节是相互配合的,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紧接着第一目介绍孔子追求礼乐的一生,我采取的是让学生扮演春秋时期的孔子去求职,我为他们提供一份孔子的简历,面试的考题有两道,其一:您的工作动机和愿望是什么?孔子答曰:恢复周礼;其二:你准备用什么样的办法治理国家呢?孔子答曰:礼、仁、中庸。学生们依据教师之前介绍的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自己去探索:孔子面试的结果会如何呢?结论是:孔子的这一套礼、仁、中庸的思想只适合在和平年代运用,而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不安,试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孔子的治国方略自然得不到施展的机会。结果可想而知,孔子的面试失败了。接下来请同学们为孔子提供一个合适的工作建议,那就是办学。学校的名称都替孔子想好了,就叫“孔子学院”如何?接着请学生为孔子学院写一份招生简章,包括校训、办学目标、课程设置、办学特色、办学成就等。第一目主要是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经历孔子那个时代他所经历的,由此引出孔子的儒家思想——礼、仁、中庸,我认为这也是本节课的启情点。启情点,即能启动学生情感的历史事实。选择恰当的“启情点”既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性环节,也是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的前提,还是历史教师情感意识表现的核心。

本目作为本节课的启情点,我将采用材料分析题为学生设置一个与春秋时代紧密联系的现代社会情景。此环节设置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感知孔子思想是如何在现代得到运用,让学生感知历史知识的意义所在,以此来升华学生的情感。这只是教学目标中第一个层次的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的目标。讲完孔子的礼、仁、中庸思想的核心内容之后,让学生思考一下生活中自己处理身边的哪些事情用到了孔子思想,在这个讨论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移情思考,要善于将过去的历史与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看待,学会用历史的思维来纵观当今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在日常生活中出行前后是否都要告知父母;逢年过节要给长辈拜年行礼;社会上经常举行一些慈善捐款;同学们到敬老院去陪伴孤寡老人;警察帮助儿童、老人过马路……这些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都是孔子的“礼”、“仁”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和运用。通过生活中的诸多事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孔子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将学生的情感推向。

最后一目要讲到孔子对后世的影响,这对于学生也是一个重要的启情点。本环节我将通过向学生展示图片的形式来彰显世界各国对孔子及其思想的重视。依次展示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将落户肯尼亚;中国与瑞典合作建立孔子学院;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孔庙祭孔大典等图片以彰显孔子对全世界范围留下的深远影响,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大教育家孔子一生贡献的理解。最后结语:孔子时代距离我们已有二千多年,但他的思想已化作涓涓细流,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中,活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之中。我们会发现口头上的许多人生格言原来均出自孔子之口!请试着收集时下与孔子有关的人生格言。结语预示着探寻2500年前的孔子思想并不会因为本节课的结束而结束,教师启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继续追寻孔子的足迹,不断挖掘孔子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

三、结语

历史是一门极具思想与内涵的学科。对于历史教育教学来说,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多也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历史教学所能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本身,还应当使学生受到美感教育和情感陶冶。只有将认知与情感完美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正因为这样,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正面地分析情感教育,进而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有机地融入情感教育,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当然,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不是通过教师制定一个情感教学目标就能达成的,也不可能简单地、短时间内就能够通过学生的外显行为反应出来,这是一个价值不断内化的循序渐近、厚积薄发的过程。为了实现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我们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不断地去“求索”。

注释:

①冒兵:《情感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建构》,《历史教学》2004年11期,第45页。

②卢家楣著《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2页。

③何成刚、夏辉辉、张汉林等著《历史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页。

④夏玉华:《历史情感教育的实施原则及有效教学策略》,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教育和教师工作资料汇编(2001-2007)[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1.

[2]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夏玉华.历史情感教育的实施原则及有效教学策略[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1).

[4]王本峰.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误区和反思[M].教育教学论坛,2011,(2).

篇4

[2]Larson M, Luthans F. Potential Added value of psychological captital in predicting work attitudes[J].Journal of Leadership&Organizational Studies 2006,13 45-62.

[3]张明,魏义梅.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0):1217-1219.

[4]翟书涛.自杀学的精神病学侧面[M].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1:18(1):1-6.

篇5

一、情感态度目标的内容实质

新课标对于情感态度的定义为: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关于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途径和最终目的,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情感态度目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感态度既是教学活动的手段和途径,又是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

2.新课标中情感态度的内容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倾向等多方面的内容,超越了人们通常对于情感所理解的范畴。

3.情感态度目标不像其他教学目标那样可以分割成明确的教学单元,他们之间互相渗透,同时与其他课程目标也存在交叉的情况。因而,实现情感态度目标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

4.情感态度目标的内容决定了其结果很难直接显现出来,因而很难通过对情感态度进行明确的考核来检验其教学效果。

二、目前,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实施情感态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情感态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或途径。诚然,恰当地使用情感态度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和生动,还可以促进师生感情的交流;但是,如果教师认为情感态度只是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存在,那么新课标设立情感态度目标的意义何在?

     2.情感态度目标不同于语言知识等其他几个课程目标,教师不可能像讲解知识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交给学生。

3.情感态度目标的内容不像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那样明确,不同的人对于情感态度目标的理解不尽相同,理解上的差异导致了实施过程的不同。

   三、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态度目标

情感态度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目标可以通过教学中的长期渗透和课堂教学得以贯彻和实施。

1.在教学中长期渗透情感态度目标

兴趣、动机、自信和意志等作为情感态度目标的一部分,属于隐性目标。这类目标虽然不可能像语言知识或语言技能那样通过特定的教学环节来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这些方面不能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其好学和乐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亲其师而后信其道。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和尊重每位学生,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积极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通过创设情景教学实现情感态度目标

SEFC教材以单元主题的形式进行编排。教学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其内容涉及友谊、语言、旅行、电影、科学、环保、文明礼仪、运动、音乐、艺术和建筑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当以教材为依托,把情感态度目标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1)利用人物传记类文章,引导学生学习成功人士的优良品质

SEFC教材中出现了许多学生喜欢的人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教学这些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了解这些人物的生平、作品、事迹和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信息。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开展呈现活动,再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讨论这些人物所具有的令人钦佩的品质,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以及学习他们是如何面对成功的。

(2)直接利用教材内容,丰富个人情感体验

     利用教材中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这些文章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例如,教学Rescue一文时,笔者设置了以下一些问题:What has happened? What’s the woman’s reaction? How about the man?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又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弄清楚以下问题:Who are the two persons? What has happened? What’s their reaction?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一起阅读文章的剩余部分,最终梳理出文章女主人公Flora的情感历程:surprised (doesn’t know what has happened)—with a look of fright(finds it difficult for them to escape from the disaster)—started crying(begins to lose hope)—  both were silent(hopeless, despairing)—chimney (full of hope again).

     通过以上的讨论、梳理和分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体会到Flora从惊讶、恐慌、绝望到充满希望的情感变化。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本篇课文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

   (3)利用教材中音乐或电影等专题,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篇6

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包括人类的优点和良好品德,传统心理学一般只注重问题的修复,然后建立人类生命中的良好美德,推动了心理学的全面发展,完善了心理学研究的理论范围和领域,例如教育学、社会工作、公共服务等,引入心理学的概念能够提高这些行业的工作质量和社会效益。

1.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积极心理学最早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在本世纪初开始逐渐被国内的心理学研究学者所重视,相比于传统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弱化了对心理消极情绪的研究,专注于发掘人生命中积极的方面,比如人的愉悦情绪体验、良好性格优点、和睦的人际关系、幸福感、健康的价值观等。有文献表明积极心理学是造就人类未来幸福和阳光大道的有力工具,它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延伸至人生命中美好的事物,让其积极的理念和行动产生健康的推动作用,让现代心理学更加全面和完善。

2.积极心理学面临的问题

2.1研究视角较为狭窄

当前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主要有积极情绪体验、人格特质以及组织系统三个层次,研究领域的确定虽然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划定了宏大的框架,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限制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积极心理学本身作为创新的思想理论,具有无限的潜能和想象力,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让传统心理学同其它研究领域之间的矛盾和漏洞逐渐被弥补,加强了传统心理学同其他领域的衔接和联系,为这些科学应用领域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的同时,也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例基础。目前积极心理学的三分领域方法,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专家在研究时容易忽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领域的划分必然产生新的变化,当前的三分法是积极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视角的革新,借鉴国外优秀经验,改良国内的研究方法,拓宽其狭窄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提出大胆的理论猜想,进行缜密的实验性论证和跨领域研究等,都是未来拓宽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途径。

2.2缺乏实际的理论成果

目前,国内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极度缺乏,研究的文献也仅仅只是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和推广,缺乏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成果。虽然国内产生了部分成果,但是总的来说仍然缺少完备的理论方法和创新手段,能够被借鉴的资料相当缺乏。这种缺陷主要是因为国内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进程过短,理论成果相对来说自然比较粗浅,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深度不够,因此在理论基础上比较薄弱,不利于积极心理学的创新发展,短期内我国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所以只能简单的对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介绍和推广。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专业用词等障碍,不可避免的会造成部分理论偏差和经验丢失的现象。

国外的积极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面临过这样的弊端,但是经过不断的深入研究和理论创新,最终能够获得实质性的突破。这也给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首先要对国内的创新机制进行规范,建立激励创新的学术规范机制,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其次,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有利于积极心理学的领域拓宽和思想解放;最后,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人文特征,对比西方国家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和优秀经验,进行完善和革新,建立一套完备的适合我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方法。

2.3暂时停留在理论探索期

国内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探索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可检索到的文献依旧同留在理论探索阶段,具体的实例和研究作证相对较少,积极心理学作为以实践和经验作为研究基础的学科,缺乏实践对其发展极其不利,大量的实践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进行推行。如若没有足够的实验数据和实例证明,未来的积极心理学将成为纸上谈兵,发展成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遏制积极心理学的新生活力。其次,积极心理学跨领域同其他学科结合进行实践研究是未来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除了推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还能加强其他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3.几点思考

3.1个人幸福并不是所有文化的社会首要目标

这并不意味着在国内的文化背景下追求自身的幸福和个人的权利是不对的,只是表示在集体主义的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条件下,追求个人的幸福并不是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社会发展首先会考虑集体利益,比如家庭幸福、社会康泰、国家兴盛等。

3.2不同文化背景下解释优秀品德和幸福含义的差异

3.2.1优秀品德的诠释存在差异

在社会集体文化中,优秀个体的诠释往往是人际间的关系,这是国内普遍的观点。而在西方国家,对自由和自治的观念比较重视,社会义务和责任感往往被认为是束缚和限制,是对个人潜能发挥的阻碍。在中国传统美德中,孝道是很重要的品质,从小孩一直到大人都被灌输“孝顺父母”的理念,而“孝道”这一品质在美国学生中连前十都排不上。因此,在参考西方优秀积极心理学经验时,要根据国内实情进行结合。

3.2.2幸福含义的诠释存在差异

情感满足一直被作为衡量是否幸福的标准之一,但是在幸福的含义上有不同的理解。集体文化在理解情感时通常考虑他人中心的换位理念,比如他人赞同或他人肯定就是一种健康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比个人主观意愿更加被自我所重视,在西方国家这样的现象却没有具体的表现。

3.3对“”的理解

在文化跨度较大的条件下,积极心理存在的差异不否认存在共性,但是需要考虑的是共性的价值感是否足够丰富。当前,主流心理学家在研究共性特征方面时,主要从生理基础和进化适应的角度着手,积极心理学正处在提取共性忽视个性的发展阶段,这一发展过程简化了人们对幸福含义的理解,要充分阐释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状态,就必须要对差异化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理解,而不是按照规定生活。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不要去人为的掩盖一些共性差异,去迎合社会科学发展所需要构建的“美德”,这样只会让心理学的研究失去其根本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公共心理学对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师范院校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将心理学定为公共必修课。心理学慢慢成为区分师范生于非师范生的一门学科。几十年来,公共心理学一直按部就班的在开设着。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师范类公共心理学无论是对教学目的的定位,还是在教材体内容、教学方法方面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愈益突显出差距,迫切需要改革。

一、公共心理学的主要特点

公共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一般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多方面内容。与其他心理学专业学科相比,公共心理学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理论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国内很多高师范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公共心理学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显著的特点:

(一)公共心理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其教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例如,情绪情感是公共心理学重要的教学内容,而情绪情感的发生、转化等等都是学生经常经历的问题,他们迫切需要科学系统地了解快乐、悲伤、恐惧等情绪究竟从何而来,并如何进行消解和转化。

(二)公共心理学具有系统的理论性和体系化特点。公共心理学的理论脉络比较清晰。公共心理学主要围绕一般性个体经常会遭遇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教学内容呈逐步递进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非常适合学生系统地学习,也能够为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心理学有关领域和理论分支提供理论基础。与很多专门的心理学分支理论学科不同,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具体和生动,更加具有体系化特点。

(三)公共心理学具有高度的时代性。公共心理学的学科内容贴近时展和生活需要,无论是公共心理学中的情绪、情感还是认知、能力等研究内容,都是现代社会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问题。二是指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调整和完善。公共心理学由于学科自身特点决定了其自身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许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而衍生出的新问题都会在其中得到充分地体现。三是指公共心理学能够有效地应用在社会实践之中。

二、公共心理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问题。绝大部师范院校没有根据教师自身实际与学生及地方实际组织编写教材,采用“国内知名”教材,教材不断的更改,部分同类教材还存在体系的差异。上课老师不适应,总是要不断的熟悉教材,更新课件。而师范类心理学课程所用教材基本上仍为传统模式,即以普通心理学为主干,结合教育心理、发展心理等方面内容,上课时从对心理现象的分析开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按部就班地讲授。课堂上着重分析一个个心理过程的概念、特点、规律,并顺带涉及教学应用。由于教材中所阐述的心理规律与实际应用没有紧密结合,课堂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这样的教材体系与培养合格教师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其最大的弊端是很多学生觉得“学了等于没学,学了不恩能够运用”,部分学生走上教师岗位后不能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更是很多抱怨“学了用不上”。

(二)教师教学方法问题。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基本是讲授法,加上都是大班教学,大部分教师都是“一言堂”,采取“结论加例子”式的平铺直舒,基本不采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其所讲的内容(心理学内容告诉怎么教授)体现不明显,说一套做一套。

(三)学生学习问题。由于公共心理学是公共课,加上对其要求不严,教师上课缺乏趣味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较差。很多学生开始兴趣高昂,尔后兴趣索然。学生对学习心理学对其未来的指导意义的认识不明确,认为就是一门普通的课程,并没有想到起以后在教学过程需要应用。公共心理学的考核基本是走形式,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顺利通过,导致学生最起码的外部动机也消失。

(四)教学目的问题。教师对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目的目标本身就不清晰,很多教师就是为完成一个教学任务。并没有提升到其作为师范生必修课的高度,并没有明确这门课程对现在的学生未来的老师的指导意义。很多教师上课都是东扯西扯,讲花边,讲故事。让学生听的有点意思,但是学不到实质性的东西。

三、建议

(一)灵活选用教材。认真编写或选取适应本校任课教师及学生实际的教材,将教材中更多的贯入了认知思想,引入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方法、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考察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方面,对其中每个具体环节所涉及的认知过程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二)明确教学目标。师范类心理学教学应达到以下几个主要目标:首先,要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与未来教学工作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如心理活动主要规律,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矛盾,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心理因素等。其次,应使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加强应用性、实践性,提高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再次,教师人文意识的培养问题。当前中小学校相当部分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曾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培训,却仍然沿用简单粗暴教育方式,漠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忽视学生的心智启迪、个性发展。

(三)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增加实验辅助教学。心理实验辅助教学是心理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精心设置若干个心理学实验,达到串联教学内容,启发学习兴趣和补充理论教学等作用。心理学实验体现的是人与机器的关系,通过实验不仅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实验的结果还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特点,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自我心理特点,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8

Key words current social psychology; new orientations; big data; cultural perspective

1 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对比

1.1 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

近几年,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正迅速扩展。2010年至今,发表在国外学术理论期刊上的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文章有9000多篇。研究主题按频次排列包括刻板印象、社会互动、归因、态度、社会群体、情感、动机、个性、群体认同、偏见、归属、自尊、社会地位、道德等。需要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注重文化和性别因素的影响,对社会认知、社会知觉、自我认识、态度改变、从众行为、团体过程、人际吸引、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以及偏见等方面的性别和文化差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不同文化中的整体性和分析性思维、使用社会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归因中的文化差异、自利归因的文化差异等。

此外,近5年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应用性更强、内容更细,主要涉及5个模块,健康管理、组织管理、环境研究、法律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健康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如负性生活事件、知觉压力、刻板印象威胁、社会支持等,其涉及的病症包括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组织管理模块主要涉及激励与员工心理、领导胜任力、组织文化。性别与领导力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如“玻璃悬崖”(glass cliffs)理论。关于环境研究,阿伦森(2014)在其《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中将这一模块称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涉及内容包括噪音、污染、拥挤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等。法律模块主要涉及目击者证词、陪审团的集体决策过程。例如邦德(Bond)和德保罗(DePaulo)在2008年做的关于判别谎言的个体差异研究,以及格拉尔茨(Geraerts)等人2007年做的关于恢复性记忆的研究。此外,市场营销在近几年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Ivanic等人(2014)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了广播员的口音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对听众评估电台广告的可信度、听众对广播员的态度和听众购买广告产品或服务的可能性的影响作用,Malhotra等人(2007)则通过在英国四个呼叫中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内在或外在奖励与员工情感性、规范性和持久性承诺之间的联系,Osman等人(2015)同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态度、情感评价和习惯养成对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

研究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和元分析等研究方法,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兴起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跨文化研究、进化心理学和社会神经科学,例如哈蒙?琼斯(Harmon-Jones)关于失调和减少失调时脑活动差异的实验。

纵览近5年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可以发现,实验研究成为了国外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在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愈发受到重视与推崇。但大量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存在诸多的缺陷。早在20世纪末,Aroldo Rodrigues和Robert V.Levine(1999)就发表了“反思实验社会心理学发展的100年”的文章,并对实验社会心理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1.2 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

以中国知网为例,2010年至今,国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260多篇,2014年出现明显激增,从2013年的48篇到2014年的89篇,以乐国安、张世富和俞国良、叶浩生等学者为主要代表。国内并没有专门的社会心理学刊物,就近5年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文章看,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支持、情绪情感、性别角色、主观幸福感、从众行为、学习或职业倦怠、网络成瘾和压力等,7成以上研究的对象均为大学生。国内社会心理研究多使用相关法和实验法,其中,相关法使用更为频繁。

尽管已经历30多年的发展,但对比国外社会心理学的成熟与迅速扩展,国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虽有部分理论和测量工具方面的创新,但无论是从量上还是质上都远远不足,研究对象局限,研究方法落后,研究内容多照搬国外研究,研究结果信效度存在质疑(例如研究结果无法重复)。此外,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其它的问题,例如评价标准模糊、欠缺有效研究工具,以及教学科研体系不完善等。可以说,整体而言,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

2 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

2.1 研究对象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人员在对象的选择上都倾向于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其中,大学生最受青睐。为了取样的便利性,研究人员通常会通过相熟的老师或同学将某一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被试,类似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心理学本科大学生中最为普遍。这种做法不仅会降低研究的外部效度,还会面临伦理问题,如被试参与实验可能是迫于压力而非自愿、保密性和匿名性受到威胁、被试面对某些特殊问题时隐瞒实情或服从研究者目的等(高华, 2009)。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做法会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广度和应用价值造成不良影响,也不利于中国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整体发展。

2.2 研究方法

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度强调实证主义,实验研究泛滥。主流的社会心理学为了量化社会行为的研究,把社会行为孤立在实验室中,观察环境变量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然而,社会心理现象实则难以数量化和操作化,例如幽默、攻击和顺从等。这些社会行为的定义随文化情境的不同而不同,根本无法精确的测量(叶浩生,2004)。其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物。人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协商和建构的产物,受文化历史因素的塑造和影响。因此,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研究结论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是相对的。其三,用单一因素来解释社会心理学现象是很困难的,而且一些因素往往成为其他因素或行为的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刘长江,2007)。面临着方法上的窘境,国外社会心理学界自20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反思,并尝试探索新的研究之路。而国内远远没有跟上这一步伐,大多是根据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与批判。

2.3 研究内容

对比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缺乏稳固的本土化理论根基和理论框架。许波认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儒、道、佛三家思想相拒而相和,儒家又久居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学派之位,拥有着浓厚伦理色彩的儒家心理学也就成为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主要的思想和理论根基(许波,2005)。而彭艳琴则认为,有着上千年发展历史的佛教专门研究的就是如何解决人的精神问题(彭彦琴,2011)。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道家文化对于缓解人们心理压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周慧和陈萍,2005)。在关于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们试图找出各家思想中一切与心理学相关之处,而这种做法实则非常盲目,且很可能陷入重复做工的境地。从古至今,中国思想学术流派何其多,每个派别又有各自繁杂的理论观点。但这些观点并非完全独立,以儒、佛、道三教为例,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三教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出于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而相互融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在思想层面上开始了深层的、广泛的、有机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佛、道为辅翼的“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格局(张玉璞,2011)。因此,在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之前,若先对中国百家的思想理论进行归纳、整合和提炼,推进中国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的构建,研究则会事半功倍,研究的系统性和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2.4 研究工具及评价体系

发展至今,仍有不在少数的心理学家们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量表直接移植到我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之中,或是只对西方量表进行本土化的修订或制作。而中国的社会心理学区别于西方心理学,其人文性质更为浓厚,其中许多观点都带有极强的价值规范性和理想主义色彩。这种急于用问卷和量表来证明研究假设的做法表明,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从原理、策略、工具到评价标准都仍未摆脱西方的定量思维的桎梏。因此,推进西方量表的本土化、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测量工具和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2.5 学科建设

在当前的教学科研体系中,我国社会心理学与西方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从教材、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科研基金项目设置到人才培养目标,整个中国心理学体系仍是以西方心理学为主导(汪新建和柴民权,2014)。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对我国本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缺乏了解和兴趣,从而间接阻碍了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因此,要推动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必须改变教学科研体系的现状,推进教材的编制、改变原有的课程和科研基金项目设置,并培养和引进中国社会心理学人才。

3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3.1 回归现实问题,构建稳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在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比较高,这主要源自于其应用价值为美国社会做出的实际贡献。美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问题意识非常强烈,其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也非常高,因此受到了美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拥护。而国内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则一直未摆脱西方思想的限制,也未形成基于我国本土特色的、稳固的理论基础,而多是将国外已有的研究和结果生搬硬套到国内。因此,从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出发,对中国百家的思想理论进行归纳、整合和提炼,推进中国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的构建是必然而紧迫的。而就近5年的文献发表情况看,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更多地从现实问题入手,为提高研究的应用价值而努力。

3.2 研究方法的变革及大数据的使用

以往的社会心理学通常基于问卷、数据统计、抽样调查和实验室研究分析心理数据,而在大数据时代,真实、准确、及时的大数据样本将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带来崭新机遇。借助大数据,社会心理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实体实验室的依赖,最大限度、最为高效地扩充潜在的研究对象,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再只局限于实验室小样本或问卷调查采集的随机样本,从而面向尽可能全面的数据、趋近于总体的样本,这就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大数据还能够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更为多样化、异质化的样本,并使研究者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尽可能避免社会期许效应,最大程度规避研究对象在测试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复杂、无关干扰。

在我国,已有不少学者投身大数据的洪流,利用新的研究方法开展社会心理学研究。例如,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建立了“行为与大数据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蔡华俭教授创建了“云端心理实验室”、朱廷劭教授基于大数据开发了“国人心理地图”,这些有价值的尝试都将带动中国社会心理学朝向大数据时代迈进。

篇9

人本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张心理学者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其观点与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有分歧,在西方称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称“现象学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生物还原论思想,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等,故号称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有以下几点:

1.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人性观、动机理论和人格理论的基础。

2.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理论。

3.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包括自我实现的内涵(完满人性与个人潜能的实现)、自我实现的两种类型(健康型超越型)、15条人格特征和高峰体验等。

4.以人为中心的疗法,旨在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调动来访者内部资源进行自我理解和自我矫正,以达心理健康。

5.教育改革论是人本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开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视教人胜于教书,强调有价值的经验学习和过程的学习方式,建立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培养能适应变化和懂得如何学习的人。

6.超个人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思潮在西方社会引起重视,但在美国心理学界内部的评价却很不一致。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史家和体系学家的评价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把心理学研究范围扩展到包括人类所特有的多方面精精神生活的研究,它对近代传统心理学的批判是有力的,但对自身理论的论证尚嫌不足。

可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次重大变革。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突破了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理论范式,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心理治疗诸方面独树一帜,建构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层次理论,突出了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的价值。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概括、提炼,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正如先前提到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核心,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所进行的一系列艺术创作,都是一种自我想法的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突出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人本心理学的这些理论都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有深远意义,这从西方20世纪的现代主义美术就可以看出。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模仿再现走向主观精神的表现,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和纯视觉性,艺术价值在于发现和创作。现代主义美术是西方现代社会和人们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最早从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武库中汲取了养料,同时又受到现代哲学思潮,特别是尼采、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萨特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的强烈作用。现代主义美术流派众多,如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抽象派、未来派等。无论是哪一个流派,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强调自我意识的体现,重视个人人格,尊重个人创造性和主体性格的“主体论”得到更大的张扬。这也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自我实现。

现代主义这种注重自我意识实现的特征可以从很多流派看出,譬如说德国的表现主义,表现主义受康德哲学、柏森格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作品中则更注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有蒙克,蒙克说:“我想表达一种疲倦的动作,在眼睛里,在睫毛间,嘴唇应该画得看来像在喃喃自语……我要画出生命,画出一个活生生的人。”蒙克的作品强烈的反映人的精神状态和主观情感,它的画面中那些奇特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是表现他艺术主题最有力的艺术语言。代表作品有《呐喊》,《病中的孩子》等。

野兽主义也是如此,注重表现主观感受,继续着后印象主义凡高、高更、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为强烈的艺术表现。单纯化的线条作夸张抑扬的形态,以达到个性的表现,把内在真挚情感,极端放任的流露出来。以最小限度的描绘,达到表现最大限度的美感。野兽派最主要的代表画家包括;马蒂斯, 弗拉曼克,德兰等。他们三人在 1905年至1908年之间的创作,均具有野兽派的特质,个性的表现极为鲜明。代表作有《生命的喜悦》)p《华丽第一号》等。

所以说,人本心理学对艺术家和艺术创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表现在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的发生发展中,注重自我的表达和自我实现,这些人本心理学的核心内容都在现代主义的诸多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篇10

一、简述舞蹈心理学与心理学

舞蹈不仅追求肢体上的美感更加注重灵魂的升华,舞蹈的身体动作只是舞蹈的外部载体,其实质还是内涵的表达,换句话说,虽然舞蹈本身是一系列身体动作的连续的艺术形态,但从灵魂本质的角度上讲舞蹈更是一种心理过程,舞蹈的过程就是内在意识形态、精神世界的表达过程。众所周知,艺术的本质始终是精神内涵,任何艺术形态都是意识形态的外在表达,使人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艺术的表现和存在,舞蹈的灵魂也是存在于其意识形态之中,舞蹈的灵魂才是真正充实渗透到每个舞蹈动作中的内在精神支柱,缺乏灵魂的舞蹈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更无从谈起艺术美感了。因此,研究舞蹈和舞蹈心理学,首先应该研究心理学的理论和相关美学的理论。

1.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发展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研究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劳动生产等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等。心理学理论是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逐步成熟和完善的,主要经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被称作为心理分析,该理论主要强调心理的深层结构,潜意识结构或者心灵结构,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是最切入人的本质和艺术本质的心理学原理,这里人的本质和艺术的本质是相互贯通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产生于20世纪初期,其创始人华生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人的心理和意识,人的大脑只是对来自外界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心理学主要应该研究的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和联系来进一步探索人类行为的目的。直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又兴起了新的心理学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此理论主张心理学该主要关注人的价值、潜能和尊严,既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机械决定论。

2.舞蹈心理学理论

所谓的舞蹈心理学理论是指对舞蹈的创作、欣赏以及教学的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研究,是主要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深刻分析舞蹈的起源、做用和价值来揭示舞蹈的本质和精神内涵的舞蹈理论。通过上面对心理学理论和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流派与理论的分析,在对舞蹈心理学有个大致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舞蹈艺术的表现形态和意识形态来深入解析舞蹈心理学的研究意义。首先,在上述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阶段,弗洛伊德曾经说过“美的概念植根于性刺激之中”,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舞蹈艺术,可能舞蹈艺术本身也是一种本能欲望的自我升华,舞蹈的行为和肢体动作的表现都来源于内在真实意愿的原始驱使,是一种本能的自我释放淋漓尽致的通过肢体动作的外在表现,当然舞蹈的每一个肢体动作都在表达内心的情感,或是抒发或者叙述,表达着人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些情感都是受内心原始欲望支配才产生的,在欣赏或是舞蹈创作的过程中,都不要忽视舞蹈动作背后的情绪与情感,这些都是内心抒发的真情实感的具体体现。从文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下的以实现自我为核心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舞蹈心理学的研究,首先,该理论认为人有从高层次到低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尊重等基本的需要,还有高层次一些的发展需要,而求知和审美的需要则可以统称为超越需要。舞蹈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艺术价值,自然脱离了前面所提及的那些低层次的需要,舞蹈给人视觉上的审美感和欣赏作用,是超越需要的高层次价值,因此舞蹈所追求的不该是简单的情感表达和形体美感,更应该在深刻了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去表现高价值体验的高级情感,通过对舞蹈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过程的探索,努力创造出舞蹈的高级价值观和外在审美感。

二、舞蹈心理学对舞蹈教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研究心理学的意义在于能够对人的内心感受、言语和行为有一定的感知和认知的能力,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之所以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主要是为了能够随时察觉出学生的细枝末节的心理变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舞蹈的练习和训练,更加要注重学生的内心情绪的波动和起伏,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在确保学生智力正常、情绪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专业的舞蹈教学,不仅能够使舞蹈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更能够加深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热情和对任教老师的喜爱。

2.注重舞蹈精神的表达

舞蹈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虽然是通过外在的肢体行为来完成舞蹈的整个过程,但舞者在跳舞的过程中内在的精神表达是丰富不可获取的,这就需要舞者在练习或者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肢体动作的完善,更要关注内心精神本质的表达,往往具有完美精神内涵表达的舞蹈才是真正舞出了艺术的灵魂。因此,在教学舞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格外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变化和存在形式,提醒学生不要忽视舞蹈的精神本质,一切的舞蹈动作都是服务于内在精神表达的载体,没有灵魂的舞蹈根本不算是艺术。

3.配合方案完成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进度安排,如果教师充分具备了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就会很专业、准确的判断出目前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如果,根据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方面的科学分析,制定出符合这一阶段的学生学习计划安排,不仅能够有效的完成教学进度,还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和负担,能够配合老师继续完成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因此,心理学对舞蹈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学是舞蹈教育的基础,只要具备了深厚的心理学只是理论,才能更加从容的面对多元化的学生需求和教育任务,使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既能体会到舞蹈的乐趣又能学好舞蹈的基本理论和基础动作,由浅入深一步步揭示学习舞蹈的本质和内在表现力,使学生游刃有余的面对舞蹈学习任务,在保证身体和心理都健康发展的过程后快乐的学习舞蹈,建立好良好的师生互动过程,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密感和友善感,能够使教学过程进展的更加高效便捷,教学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心理学不仅丰富了舞者的文化底蕴,更是造福了整个舞蹈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李东旭.基于意识心理学的舞蹈感觉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平心.舞蹈感觉与本体感觉——舞蹈艺术的内涵、舞蹈心理学的外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02:37-44.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22

公共心理学以研究心理学一般性规律和特点为主,是高校重要的必修课之一。高校开设公共心理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普及心理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与专业的心理学学科专业相比,公共心理学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理论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因此在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公共心理学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点领域,公共心理学学科教学正在发挥出愈发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学的概念、特点、目的、任务等基础性常识以及情绪、情感、体验、记忆、感觉、思维、人格、动机、自我意识等心理学理论知识。这些心理学理论知识不但是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学的重要知识基础,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对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大有裨益。

1 公共心理学的主要特点

与其他心理学学科相比,公共心理学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显著的特点:

1.1 公共心理学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正如前文所述,除了一些基础性的心理学学科知识以外,公共心理学的其他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也就意味着公共心理学教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例如,情绪情感是公共心理学重要的教学内容,而情绪情感的发生、转化等等都是学生经常经历的问题,他们迫切需要科学系统地了解愉悦、悲伤、焦虑等情绪究竟从何而来,并如何进行消解和转化。一些学生饱受情绪不稳定之苦,试图采取很多方式控制自身的情绪和情感,但是由于没有科学化的方式和方法,还是会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给日常学习生活带来很多麻烦。还有一些学生由于不善于疏导情绪,造成了负面情绪的大量积压,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甚至会出现厌学、厌世等严重心理问题。通过学习公共心理学相关知识,他们就会真正了解到看似复杂的情绪情感背后蕴含的科学规律,也就能够更好地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控制情绪,及时疏导负面情绪,正确看待社会现实,心理学知识便有了用武之地。

1.2 公共心理学具有系统的理论性和体系化特点

与其他门类的心理学相比,公共心理学的理论脉络更加清晰。公共心理学主要围绕一般性个体经常会遭遇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教学内容呈逐步递进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非常适合学生系统地学习,也能够为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心理学有关领域和理论分支提供理论基础。

与很多专门的心理学分支理论学科不同,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具体和生动,更加具有体系化特点。但是,公共心理学所体现出的理论性和体系化是建筑在直观性基础之上的,非常易于理解和运用。与之相比,虽然其他门类的心理学学科专业理论也非常成体系,但是比较艰深难懂,不适合初学者系统学习和研究。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根本无法正确全面理解有关内容。正因为公共心理学专业具有这个特点,才成为了国内高校和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开设的必修课程。

1.3 公共心理学具有高度的时代性

公共心理学具有高度的时代性,这是其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科的另一个主要特点。这种时代性主要包含如下几方面意义:一是指公共心理学的学科内容贴近时展和生活需要,无论是公共心理学中的情绪、情感还是认知、能力等研究内容,都是现代社会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问题。二是指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调整和完善。公共心理学由于学科自身特点决定了其自身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许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而衍生出的新问题都会在其中得到充分地体现。像近年来一些心理学家对于社会焦虑问题的研究以及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学诱因研究等等,都是公共心理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结果。三是指公共心理学能够有效地应用在社会实践之中。由于公共心理学的许多教学内容都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系统总结和归纳,因此这些理论成果非常容易成为个体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指南,能够有效地应用在社会生活之中。

2 实验辅助教学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1 当前国内高校公共心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内高校在开设公共心理学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理论教学和心理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虽然公共心理学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其中的许多理论也比较艰深,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影响到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巩固。还有一些高校教师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心理实验这个重要的教学手段,严重影响了公共心理学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发挥。

2.2 心理实验辅助教学与心理教学的关系

心理实验辅助教学是心理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精心设置若干个心理学实验,达到串联教学内容,启发学习兴趣和补充理论教学等作用。这种心理实验一般都是小型的,不受实验环境的局限。心理教学实验内容的选择和设置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心理学实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它既有一般科学实验的趣味性,同时也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心理学实验体现的是人与机器的关系,通过实验不仅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实验的结果还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特点,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自我心理特点,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实验辅助教学重要的教学实践效果

笔者从事公共心理学教学及相关研究时间较长,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研究心得。笔者认为,实验辅助教学对于公共心理学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实践效果。

2.3.1 实验辅助教学在实践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最好老师。心理学专业的学习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在初期阶段,学生会因为好奇心的驱使而乐于学习,但是到了一定时间以后,好奇心的驱动力就会显著下降,学生会产生一个非常明显的厌学心理。通过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验作为辅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得到明显的提高,注意力也将会重新集中在教学内容之上。特别是在心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验辅助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弥补理论知识教学比重过大、教学内容过于枯燥等问题。

2.3.2 实验辅助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般来说,公共心理学作为高校的公共课,学生数量比较多,是通常意义上的“大课”[1]。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往往会将各种教学内容混为一谈,严重影响到“因材施教”和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在公共心理学教学活动中设置实验辅助教学环节,教师能够系统掌握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总课时有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3.3 实验辅助教学有助于培养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心理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以此来带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当前,许多高校的公共心理学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要求学生更多地通过机械记忆的方式掌握理论知识,考核的过程中也更加侧重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的检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培养。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只能机械被动地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创新能力自然无法得到有效提高[2]。只有在公共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设置实验辅助环节,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获得有效地培养。在实验辅助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随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实验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而达到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3 如何有效提高实验辅助教学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针对现阶段国内高校开展公共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公共心理学学科教学特点,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辅助教学的作用,我们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和措施:

3.1 推进公共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时长分配比例

当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将公共心理学学科教学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主要阵地,并开始尝试探索建立一套新的公共心理学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推进公共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主要应当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一是要将公共心理学教学作为通识教育科目。许多高校在公共课教学的过程中都采取通识教育的模式,即设置若干通识教育科目,作为各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由于公共心理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理当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学内容之中。二是要合理改革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模式。首先,高校可以考虑适当缩小公共心理学的班型,减少学生人数,增加班次,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其次,要完善和调整现有教学形式,逐步降低理论教学时长所占比例,提高实验辅助教学所占的比例。三是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要在坚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贴近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心理学知识及实验内容,确保公共心理学学科教学真正体现出良好的时代性、操作性和理论性。

3.2 切实提高公共心理学学科教学考核方式的科学性

针对现阶段高校公共心理学学科教学考核方式科学性严重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公共心理学学科考核方式,采取更加科学化的考核模式全面检验学生对于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掌握能力和水平。具体来说,首先应当转变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的模式,倡导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并重,将心理实验、心理问题疏导和解决等纳入考核体系之中。特别是通过心理实验能力考核,将有助于全面检验学生对于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其次,要设置灵活的考察方式,改变现有的期末统一闭卷考试为主的形式,采取闭卷考试、论文、随堂测验、心理实验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切实提高公共心理学学科教学考核方式的科学化水平。

3.3 充分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经验

国外许多高校都有开展心理学实验辅助教学的相关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提高我国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工作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国外一些高校在公共心理学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实验仪器与学生人数的科学配比[3],确保每一名参加实验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充分的时间,教师也能够根据实验课开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还有一些国外高校实施小班制授课,严格控制每个班级学生的人数,不仅有助于解决教师精力分配不足的问题,还有助于通过教师的专业性辅导解决学生群体的各类心理问题,这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于国内高校来说,这些方法都是值得借鉴的。国内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造公共心理学实验辅助教学的新模式。公共心理学实验辅助教学作为一项全新的尝试,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系统归纳和总结其本质规律,为提高心理学普及程度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家庭心理学家庭治疗系统系统思维

人类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下半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形态,其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思维成为继分析思维之后的一种主导的科学思维方式。在这个科学转型的历史时刻,系统思维的方法也在心理学内部,尤其是家庭心理学领域中悄然兴起。家庭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领域之间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是突破了主流心理学以还原论为主的方法论,改采用系统的观点来探讨与处理问题。它坚持以系统观点作为最基本的立场和出发点,它的研究假设、理论模型和实践应用都是建立在系统观点基础之上的。家庭心理学的这种思想方法与整个科学发展的趋势相吻合。我们看到,20世纪以来整个科学的发展愈来愈显示出系统思维的力量,系统思维成为继分析思维之后的另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采用系统观点进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在数学中,有托姆创立的突变论;在物理学中,有哈一肯提出的协同学:在化学中,有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在生物学中,有艾根提出的超循环理论,而且后面三人都曾获得诺贝尔奖。然而,在心理学内部,自觉地运用系统思维方法进行研究的并不多,可以这样讲,在心理学的大多数领域(除家庭心理学之外),系统思想却仍处于边缘地位,不受重视。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中,分析的研究很多,综合的研究很少,局部的研究很多,整体的研究很少。打开任意一本普通心理学的书,我们都会看到许多关于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人格等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但关于这些心理现象之间是如何联系、如何相互作用、如何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却相对较少。此外,心理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个体的心理学。心理学家对于关系、群体心理等这样一些模糊的概念不感兴趣。尽管也有少许关于群体作为一个系统的重要的理论建构(尤其是勒温等人的研究),然而这些理论并不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不仅如此,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致力于寻找普遍的,适用于所有个体的规律,而不考虑这些个体在是生态上、文化上和历史上的差异。奥尔波特曾经说过“关于群体的心理学本质上最终都是一种个体心理学。”’直到今天,这种观点在心理学中仍然是土导观念。鉴于主流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对家庭心理学进行研究的重要理论意义就凸现了出来。家庭心理学强调要将家庭视为一个系统,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从提出问题、形成假设、选择研究方法、建立理论等方面重新建构一种系统的心理学。这种观点必将促进心理学方法论的变革,在心理学内部掀起一场思维的革命。

0.1.2家庭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篇13

中国分类号:G62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依然属于一种新型学科,其研究也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其中也存在一系列的争议性问题,也有一些难题。基于这一背景,全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现状、热点问题既是这门学科的发展需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渠道。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型学科,处于初级研究阶段,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科学体系不完备

科学体系对于学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与心理学两个学科的特征,这一问题已经受到了相关学界的认可。但是,对于其具体的内容体系与学科体系,依然处在一个探索性的阶段,不同的学者都有其各自的间接,论证也不够权威。

1.2 缺乏实证性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诞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上产生的学科,该门学科有着极强的实践性,需要面向教育实践、面向社会大众,同时,要注意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类现实问题,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研究将重点放在了理论研究上,对于实践活动并无较大的指导作用。

1.3 理论整合不充分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开展的现实与理论基础就是人的思想与心理的一种相通性,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德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尚未实现科学的融合,就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的研究依然是将心理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分开研究,两者的整合严重的不足,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不科学,此外,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将心理学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1.4 缺乏人员支持

在现阶段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数学者都处在一个个体研究阶段中,整合协作困难重重,在讨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问题与前景时,也都是各自为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未形成统一的定论,缺乏必要的沟通,这就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策略

2.1 进行理论整合,完善理论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学科与心理学学科的特点,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涵盖管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行为学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心理学则具有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德育心理学以及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些学科共同有机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对其学科体系的构建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也增加了这门学科的复杂性,学科体系的构建也较为庞杂,要想构建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就需要将思想政治学、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将心理学的理论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中,从人的思想意识着手来分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心理因素。

此外,要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就需要在借鉴以上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挖掘,构建出一种独特的内容体系与理论体系。

2.2 扩展研究领域,加强动态研究

社会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须要扩展研究领域,针对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动态性研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

2.3 注重操作性研究,突出实践的指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于社会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性,在未来阶段下,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道德教育,注重操作性研究,研究生活中的课题,做好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工作,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样即可有效消除教育对象的逆反情绪,让他们可以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2.4 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这种道德品质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对于社会舆论、政治规范、思想规范、道德规范的自身整合,这种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时,必须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与个性倾向。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未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考虑到这一因素,在下一阶段下,必须要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规律的分析,从心理矛盾来着手,深入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规律。

3.结语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有效吸收了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优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效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空间,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朝着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这门学科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相信在相关学界专家学者的努力下,这一学科定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