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38: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业开发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按照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方针,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我市"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目标,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村市场建设,努力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我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基本原则。
根据我市"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今后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按发展区域主导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围绕全市"林木、蔬菜、畜禽、蚕桑、水产、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各县优势,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着力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2、坚持以改造中低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为主要任务的原则。中低产田改造的内容,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搞好项目规划设计,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积极发展无公害和有机农业,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的原则。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工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装备水平,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项目区广大农民的素质。加强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二、"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任务和目标
我市农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全市拥有耕地面积675万亩,其中,中产田面积147.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3%;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4.3%,可利用水面355万亩,目前仅利用43.56%。根据市委、市政府"十五"期间农业发展战备,农业综合开发应充分发挥其扶持和导向作用。要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大力扶持多种经营和龙头加工项目建设,加快农产品的升级,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具有我市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
(一)主要任务。
1、完成土地治理面积189.*万亩。具体项目有:(1)改造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其中发展节水农业40万亩)。(2)建设优质高效示范基地92.75万亩。其中,优质粮食示范基地项目25.5万亩;优质蔬菜示范基地24.4亩,优质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6.4万亩;优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优质蚕桑生产示范基地22.5万亩;优质杨树苗木繁育基地2.15万亩。
2、加强多种经营和龙头加工项目建设。全市计划重点支持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多种经营和加工项目29个。其中,年财政投资4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0个,建设农产品流通市场5个,建设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14万亩,优质杨树苗木繁育基地0.46万亩。
3、建设省级农业开发科技示范园3个(分别为:杨树科技示范园、水产科技示范园、节水农业示范园);建设国家级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1个(生态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二)主要目标。
1、中低田全部达到高产田标准。灌溉保证率在85%以上,排涝能力达到十年一遇,建筑物配套达到90%以上,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5.74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68.8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年节水量4900万立方米。
2、农田林网全面形成。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90%,造林保存率在85%。增加林网防护面积76万亩。林木覆盖率每年增加1.2个百分点,由*年的16.2%提高到期末的22.2%。
3、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农机总动力2.632万千瓦,增加机耕面积38.*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由*年的75%提高到期末的85%。
4、项目区的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的比例逐年加大。"十五"期末项目区的粮经比达到4:6。项目区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产业化。
5、项目区比非项目区年人均增加纯收入219元。
6、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投入由"九五"期间5%提高到10%,项目区的科技贡献率每年递增5.4个百分点,由*年的36%到20*年达到65%。加大科技培训,项目区乡村技术员和村组干部、专业大户普通接受1-2次技术培训。
三、"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
(一)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十五期间中低产田改造仍然是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计划"十五"期间彻底消除低产田。目前全市有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其中,泗洪县26.29万亩、沭阳县29.09万亩,宿豫县22.4万亩,泗阳县17.*万亩,市直1.46万亩。20*-20*年每年改造任务分别为:16万亩、9.3万亩、33.95万亩、22.25万亩、14.8万亩。
(二)重点建设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
1、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十五"期间发展优粳稻基地25.5万亩,按照标准化生产,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蟹园牌"大米加工集团和龙嫂米线加工厂等企业为龙头,带动无公害大米基地建设,形成产业化经营。
2、林木基地建设:重点在沭阳县悦来、耿圩、湖东林粮套作区,泗阳县废黄河故道区,泗洪县洪泽湖周边地区,西南岗丘陵山区和宿豫县、宿城区骆马湖周边地区,建设以速生杨树为主的林木生产示范基地。突出建设好杨树苗木基地,"十五"期间建设苗木繁育基地2.15万亩。
3、出口蔬菜创汇基地:以宿豫县的蔡集、顺河,宿城区的双庄,沭阳县华冲、峁圩为重点,以丰程渡蔬菜加工厂,沭阳万达脱水蔬菜加工厂等企业为龙头形成蔬菜产业化生产,进一步发展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生产。多渠道引进国外的蔬菜品种、提高加工能力,加大出口创汇力度,"十五"期间建设优质创汇蔬菜示范基地24.2万亩。
4、水产养殖基地:在两湖周边地区,以稻田养殖为突破口、以特种水产养殖为重点,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6.4万亩。提高养殖技术,充分发挥我市的水面优势。以金水集团为龙头,形成产业化经营。
5、花卉基地:在沭阳县颜集、新河、庙头、宿豫县的顺河、耿车、宿城区的双庄等地建设花卉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在种苗的组织培养,快繁快育,盆景的生产和市场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促进和带动花卉基地的建设。引种国际名贵新品种,加大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外销,建设一批创汇花卉基地。
6、高产桑园示范基地:在宿豫的埠子、大新、丁咀、泗阳爱园、王集、泗洪魏营重岗建设优质高产桑园示范基地22.5万亩。改良品种,用农桑和育71-1等新品种,更新湖桑等老品种。大力推广方格簇。示范基地的平均亩桑产茧量达到200斤以上。
(三)重点扶持的龙头项目。
1、林木业龙头企业:支持以泗阳建国木业集团、兴威有限公司、明耀有限公司、泗阳人造板厂、泗阳科迪木业有限公司、泗阳振兴木制板厂等为基础组建木业综合加工集团公司;扩建沭阳新概念木业有限公司,改建南林木业、林宏木业公司等。
2、水产龙头企业:泗洪县华勇食品有限公司,临淮、龙集水产品市场。沭阳县双裕龙虾加工生产线。
3、蔬菜龙头企业:宿豫县丰程渡实业有限公司,丁咀金针菜加工,顺河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沭阳县蕃茄酱加工厂、沭海蔬菜食品厂、绿苑食品有限公司、易丰公司,泗阳县蔬菜加工厂等。
4、茧丝绸龙头企业:江苏玖玖丝绸股份公司,泗绢集团有限公司等。
5、花卉龙头企业:沭阳县苏北花卉盆景公司,花卉交易市场等。
6、粮油加工龙头企业:泗洪县"蟹园"牌大米加工、宿豫县龙嫂米线加工、沭阳县有机大米生产加工等。
(四)重点支持的科技示范项目。
1、建设三个省级科技示范园项目:
(1)宿迁市杨树科技示范园。
(2)宿迁市水产高科技示范园。
(3)皂河灌区节水农业示范园。
2、支持建设宿迁市环骆马湖生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主导产业及规划布局
(一)重点支持的农业主导产业。
根据我市的区域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以及面临的国内国际经济市场发展的形势,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在"十五"期间重点支持六大主导产业发展。
1、林木产业:我市是全国杨树面积最大的市,辖区内四县全部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号召和组织下,杨树栽植面积突飞猛进,杨树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片林100多万亩,计划到20*年建成片林170万亩。全市现有木材加工企业2300多家,固定资产近6亿元,*年实现产值54亿元。"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针对我市目前杨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品种较为单一、加工企业设备和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等问题,在种苗繁育、技术推广、加工企业技改升级等环节加以重点支持,促进整个产业的联动升级,使其真正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2、水产业:我市是全国著名的水产品之乡。全市可利用水面355万亩,开发潜力很大,目前已发展各类水产养殖面积1*万亩,稻田养殖41.6万亩,河蟹养殖25万亩,青虾养殖40万亩,特殊水产品养殖占养殖面积84%。"十五"期末,全市水产面积计划发展到120万亩,其中,稻田养殖8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将主要围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水产品贮藏保鲜及市场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这一主导产业的发展。
3、花卉产业:花卉是我市正在兴起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是我市发展创汇农业的重要产业。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格局。全市花卉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计划在"十五"期间发展到5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主要在引进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组织培养,提高花卉苗木档次及市场建设方面进行重点支持,促进全市花卉产业的全面升级。
4、蔬菜产业:全市已有蔬菜面积84万亩,"十五"期间,计划发展到100亩。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投资建设一批高科技、新品种、优质高产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支持蔬菜精深加工和贮藏保鲜龙头企业,同时支持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现代化蔬菜批销市场,培养和造就一批经纪人队伍,加强与国内国际市场的联系,扩大销售渠道,进入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基地。
5、茧丝绸产业:目前我市蚕桑生产以玖玖集团、泗绢集团为龙头,基本形成了产业化经营。全市桑园面积15万亩,年产蚕茧4500吨,白厂丝产量1500吨,丝织品800万米,绢丝120吨,泗绢集团生产的绢丝成为国际免检产品。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这一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将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我市创汇的优势产业。"十五"期间,全市桑园面积将发展到2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在老桑园改造、茧丝绸加工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进一步确立其主导产业地位。
6、稻米产业:我市经过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全市每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左右,仍然是全市种植的农作物中面积最大的品种,实施品种更新工程,优质无公害水稻工程,完善稻米产业化经营。
(二)主导产业规划布局。
根据全市确立的农业主导产业,结合各县产业发展情况和具体特点,"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主导产业规划布局如下。
1、杨树产业:(1)苗木生产基地2.61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2.15万亩,多种经营项目0.46万亩)。泗阳县1.46万亩、市直2.15万亩。(2)龙头项目5个。分别为:泗阳县建国木业公司、鼎盛木业公司、沭阳县新概念木业、林宏木业、南林木业。
2、水产业:(1)生产基地25.4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6.4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5万亩、多种经营项目14万亩)。(2)龙头项目4个分别为:泗洪县冷冻加工厂,华勇食品厂,特种种苗厂,水产品市场。
3、花卉产业:(1)生产基地17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12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5万亩)。沭阳县11万亩、宿豫县6万亩。(2)龙头项目3个,分别为:沭阳花木公司、花卉市场和花卉迅繁中心。
4、蔬菜产业:(1)生产基地24.2万亩,宿豫县12万亩,沭阳县12.2万亩。(2)龙头项目5个。分别是:丰程渡蔬菜加工厂、皂河蔬菜市场、沭阳县沭海蔬菜食品厂、绿苑食品有限公司、泗阳蔬菜加工厂。
5、茧丝绸产业:(1)生产基地35.5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22.5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13万亩)。宿豫县9.5万亩,泗阳县11万亩,泗洪县15万亩。(2)龙头项目4个,分别是:泗洪县纺织厂、缫丝厂、宿豫县玖玖丝绸公司、泗阳县泗绢集团。
6、优质稻米产业:(1)生产基地43.5万亩(其中重点示范项目25.5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18万亩)。宿豫县0.85万亩,沭阳县15.2万亩,泗洪县21.25万亩,泗阳县6.2万亩。(2)龙头项目3项。分别为:泗洪蟹园米业公司、沭阳县高墟米业公司、宿豫县龙嫂米线厂。
五、"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一)投资概算。
根据"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标准和"十五"期间物价上涨、项目建设的难度等因素,确定"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标准为:以20*年每亩300元为基数,以后每年亩增加50元。重点示范项目标准为每亩财政资金1*万元。据此测算,"十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8.*亿元,财政资金6.4亿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5.4亿元,财政资金4.4亿元;多种经营项目2.6亿元,财政资金2亿元。
(二)资金来源。
根据国家现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政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集体和农民自筹,原则上按1:1.2:0.5的比例配套投入;省财政、市财政和县财政按照0.7:0.1:0.2的比例配套。因此,"十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所需投入的8.*亿元中,中央财政投入为2.9亿元,省财政2.5亿元,市财政0.3亿元,县财政0.7亿元,集体和农民自筹1.64亿元。
六、"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预期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根据测算,我市"十五"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完成后,全市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1766.75万公斤,棉花661.42万公斤,油料1900.24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6.8亿元,多种经营总产值12.1亿元。新增税利1.3亿元。项目区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高219元。
(二)社会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同时可解决农民生活上的难题,如通电、通路、通水等。多种经营项目建设将增加就业机会1.7万个。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二、三产业的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培训,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村生产力水平。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对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来化经营将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生态效益。
农业开发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灌溉面积的扩大,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农村气候。林网面积的增加,提高了林木覆盖率。同时项目区推广使用桔杆还田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桔杆氨化养畜技术,减轻了农村环境的污染,特别是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更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七、"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党和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各级政府都把农业开发工作列入政府主要工作来抓,认真组织,加强领导。建设好农业开发队伍,提高农业开发系统人员的总体素质。同时协调好各有关部门,上下一股绳,左右一盘棋,齐心合力搞开发。并做好宣传、营造环境,使每一级政府都重视开发,每一位领导都关心开发,每一位农民都积极主动参与开发,全市上下形成浓厚的开发氛围。
(二)积极筹集资金。
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是执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自筹相配套原则。各级财政在保证国家和省资金准确及时足额下拔的情况下,认真筹集好配套资金,同时做好项目区的农民自筹资金的筹集工作。目前我市农村费税改革工作已全部完成,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由农民自筹部分必须通过一事一议程序进行筹集。农民自筹资金在项目的确定后立即进行筹集,保证足额到位,不留缺口,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按期优质足量完成。
(三)科学规划,严格管理。
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是否科学合理,是关系农业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我市交遵循科学规律,严肃各项纪律,明确各项责任。同时加强规划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责任心和工作能力,保证规划的科学合理。在项目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和工程质量监理制。在资金管理上,严肃财务制度、杜绝挪用农业开发资金现象,严格审计制度,加强督促检查。
(四)依靠科技搞开发。
我市在今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安排上,将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在项目区大力推广节水优质高效高产的新品种。推广桔杆还田生物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特别是农民经纪人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五)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关键词]
农业技术类专业;ESP;可行性
一、引言
ESP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这一教学理论最早由HutchinsonT&WatersA提出。他们认为英语教学由ESP和GE两部分组成。GE为GeneralEnglish的缩写,即“通用英语”,而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我们则把它称为“专门用途英语”。它是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开设的与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课程教学,是涉及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能力的连续的语言学习课程。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尝试ESP教学,将专业与英语课程相融合,尽量凸显出高职教育应用为主的特色。但是,就开设的ESP专业来讲多以人文类专业为主,例如文秘英语、商务英语、会展英语等,而对农林类专业ESP课程的研究则寥寥无几。这种现状与我国农业大国的国情极为不符。再者,高职教育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在课程建设中必须以区域经济的特色与亮点为依据,不能一概而论。立足区域,着眼未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一流人才才是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也是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时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
二、高职农业技术类专业ESP课程实践现状
(1)ESP改革的必要性得到一致认可20世纪70年代ESP教学理念被引入中国。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密切,农产品国际贸易逐年增加,先进的农业技术资源禀赋在不同国家间交流,ESP教学逐渐得到业界一致认可。许多农林类高职院校也尝试进行了ESP教学改革。在前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进行ESP课程改革的院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运用“1+1”模块教学的方式,将通用英语与ESP教学结合起来,在完成通用英语授课课时之后进行农业技术类ESP教学;还有一些院校则只开设ESP课程。无论改革的模式怎样,实践中ESP教学的必要性都得到了各方的一致认可。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2009年开始,学院就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之一的外语应用进行了ESP教学改革。将重组以后的外语应用课程分两学期开设,共128课时,采用“1+1”的模式。新生入学第一学期为通用英语教学,以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B级为目标,共72学时;第二学期为ESP教学,总共56学时。
(2)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教学难度加大随着高考制度和大学录取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实施,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生源日益多样,其中普通高中毕业生比例下降,而三职生(即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毕业的学生,也称三校生)比例逐年增加。以酒泉职业学院为例,2015年入校新生中普高生与三职生的平均比例为1:3。普高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强;而三职生课堂参与意识容易激发,动手能力较强。鉴于此,ESP任课教师应该对课程标准及时作出修订,使课程实效性更强。通过在2014级和2015级农业技术类专业学生中进行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普高生英语成绩优于三职生,三职生对英语课学习动机弱于普高生。因为没有进行分层教学,授课过程中既要顾及基础好的学生,使他们的专门用途英语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又要兼顾基础不好的学生,避免他们总是游离在课堂之外,学无所成。
(3)结合不同专业的ESP研究仍然不成熟,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少之又少尽管ESP教学理念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科研成果不够丰硕。各高职院校进行的各种尝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不同专业ESP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到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师资培训等方面都缺乏系统完善的研究和深入探索。在ESP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是教学的灵魂人物,也是课程建设的主力军,更是教学的掌舵人。目前,各个高职院校中重专业课轻公共课的现象普遍存在,ESP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使得原本就困难重重的ESP教学又陷入了两难境地。进则需要教师从教材、自身的知识结构及学生的学情出发全面系统地建设ESP课程;退则彻底放弃前期改革中所进行的贴合高职专业、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改成果。这种情况下,缺少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激励和政策保障,仅凭ESP教师的力量是很难将改革继续进行下去的。
三、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技术类专业ESP课程建设的可行性
(1)区域经济发展为农业技术类专业开设ESP课程提供了市场依据①农产品对外贸易需要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我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当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镇。丰富的农业资源、稳步发展的现代农业以及便利的对外贸易条件,为酒泉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开展对外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酒泉还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制种基地,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2013年,全市对外贸易总值突破1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对外贸易占比达到85%。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共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87户,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农业企业,其中不乏成功上市的敦煌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美国先锋种业等大型跨国企业。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这些企业,从事技术员或农产品销售。通过企业和市场调研得知,精专业、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是企业亟需在招聘中优先考虑的,也是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保障。②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打造专业的种子贸易平台并健全种子外贸营销国际网络需要懂外语的专业人才目前,酒泉已获批对外制种国家示范基地,出口的农产品特色鲜明,但实际生产中,企业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是无法开拓国外市场,不知如何获得国外订单,这与企业现有人员不懂英语、无法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外商交流有很大关系。酒泉职业学院农业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规定将学生所学课程与未来岗位需求相结合,开设的课程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因此课程建设中必须以区域经济为着眼点,做好市场和企业调研,建设有地域特色的农业技术类专业ESP课程,发挥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作用,凸显出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的特色。
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作为河南省最大的种子企业,以农作物种子的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主业,以高新农业技术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等为配套产业,拥有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优质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10多万亩,其产业为国家、省地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具有十分明显的产业优势。
公司主推小麦品种:新麦21、新麦18、新麦19、新麦208、
新麦9817(新麦20)
后续品种:新麦22、23、25、26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新汲路114号邮编:453003
电话:0373-30312966202080传真:0373-3075080
网址:省略
濮阳市农友种业有限公司
濮阳市农友种业有限公司是一个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近年来,经营业绩不断攀升,销售网络遍及周边县市,以良好的质量、诚实的信誉赢得了农民的信赖,得到了主管部门领导的认可。一直承担国家良种补贴任务;2008年公司投巨资购买了小麦新品种漯四―168的自主生产经营权,拥有玉米新品种农乐168的自主知识产权。公司拥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及技术保障服务体系,能够为农民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工作。公司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原则,愿与种业界同仁携手合作,共播希望的种子,同获成功的喜悦。
主推品种:
小麦新品种漯麦4-168(豫审麦2007006)
玉米新品种农乐168(豫审玉2008016)
电话:0393-7232688邮编:457300
董事长:曹现防13938317389
地址:清丰县文化路西段
河南国家小麦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河南国家小麦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是以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现代化企业。公司1998年成立,下设办公室、基地建设部、市场营销部、质量监控部、财务室和技术服务部。
公司注重产品质量、推行品牌战略。国家工商局注册的“国麦”品牌荣获2001年北京农业国际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2006年又获中国郑州首届农业博览会金奖,2008、2009年被郑州市种子管理站评为“诚信经营单位”。“国麦”产品和品牌深受农民朋友的信赖和欢迎。
主营品种:
小麦:汝麦0319、豫农949、阜麦936、豫农9676、
漯麦4-168等
玉米:京科220、泽玉54、晋玉904、峰玉287、泽玉2号
棉花:皖棉23
地址:郑州市农业路62号 邮编:450002
电话:0371-63558200
网址:省略
河南天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种业骨干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诚信经营种业单位
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农民信得过的十佳品牌
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周科”商标为河南省著名商标
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周科”牌周麦系列小麦被评为“河南名牌”称号
2005-2010年连续六年荣获“河南省诚信种子企业”称号
2011年主推小麦品种周麦系列―国审周麦23、国审周麦22、国审周麦18、国审周麦16
董事长:李文纯 总经理:李青竹
营销热线:0371-6785885167858852
网址:省略
地址: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冬青西街97号
河南省兆丰种业公司
河南省兆丰种业公司(许昌市农科所、许昌市农场)是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以种业为主,种业、工业、商贸多业并举的科研型种子企业。
公司以种业为主导产业,主营主要粮食作物原良种、果树种苗、瓜果蔬菜种子。在种业界率先达到了品种名优化、布局区域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经营合法化、销售标牌化等“六化”标准。走上了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促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供品种:
小麦品种:许农5号、淮麦25、豫农949等
大豆品种:许豆3号、豫豆15号、豫豆22号、豫豆29号等
棉花品种:豫棉19、邯郸109、冀棉668、中棉45、豫杂35等
销售地址:许昌市魏南农资批发市场南段(市卫校北邻)
电话:0374-8312596 13782256536
郑州办事处:杨槐种子批发市场1排39号
传真:0374-8312598邮编:461000
河南锦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锦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科研、繁育、开发为一体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公司以“服务三农、造福农民”为经营理念,以“诚信为本、以质取胜”为企业宗旨,立足中原,面向全国,以高效的管理体制、过硬的种子质量、优良的售后服务来赢得顾客。公司拥有健全的营销网络和技术服务体系,良种繁育基地2万多亩,技术力量雄厚,加工设备先进,检验仪器齐全;有稳定的种子销售渠道和技术服务网络。
主推玉米品种:滑玉14(审定编号:豫审玉2008006)
高产抗病出籽率高适应性广
Digital prototyping for teaching resource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Yang Xin, Li Jianping, Feng Xiaojing, Liu Junfe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 China
Abstract: The technology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rinciple of the digital prototype instructional resource were put forward through digital prototyping method. The digital prototype models of the typical components, mechanisms and machines were founded with the digital prototyping for th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instructional resource, and the various forms of simulation teaching based on these digital prototype models were carried out such as mechanical structure learning, the mechanism motion analysis, and the working principle demo.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talent cultivating; teaching resources; digital prototyping
我校省级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多年来一直坚持“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实验不能探精微”的教学理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1-3]。但在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生产作业方式正向保护性耕作、精准作业、设施栽培等现代化作业方式转变,农机装备也随之向高效、精细、节能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未来若干年,是传统的农业机械化工程逐步向现代农业机械化工程提升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不仅要发展外延,更要着重向内涵拓展,培养高质量人才,出高水平成果[4]。考虑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工程教学的服务面向,以提高教学水平为主,不增加教育成本,开发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化工程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构建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络平台,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工程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1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技术内涵与开发原则
1.1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技术内涵
数字样机开发(Digital Prototyping)是把一个创意变成一个可以向客户推销的数字化产品原型的全过程,是科学研究中新产品设计开发的一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利用数字样机开发技术可使得概念设计、工程设计、制造、销售和市场部门在产品制造之前虚拟地体验完整的产品[5]。工业造型师、设计工程师和制造工程师使用数字样机技术在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产品进行设计、优化、验证和可视化。市场人员可以使用数字样机技术在产品制造之前创建产品的真实感,渲染和在实景环境中的动画模拟。目前,数字样机技术在机械、电子、航空、汽车、动力工程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是指利用数字样机开发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数字化教学材料。按处理的对象划分,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可分为典型零部件、典型机构和典型样机等;按信息的呈现方式划分,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可分为数字化图像、投影、视频以及网上教学资源等。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有开发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等特点。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是一种动态的教学素材库,基于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可以在不同教学单元间和教学平台上共享数字样机模型数据。
1.2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开发原则
开发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遵循教学性、科学性、开放性、通用性、层次性的原则。
(1)教学性原则:数字样机开发技术本属于科学研究中新产品设计开发手段,将其用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中,与科研产品开发有着本质的区别。科研产品开发的目的是得到市场需求的新型产品,满足人们对产品的功能需求,而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能满足教与学的需求。
(2)科学性原则: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能正确反映科学知识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所构建的样机模型应该尽量按实际设备进行1:1建模,按实际工作原理进行运动、动力仿真参数设置。
(3)开放性原则: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师生都可以将自己的数字样机作品纳入其中,可以通过网络论坛设置不同身份的会员机制,给每一位使用者(教师、学生等)提供提交建议、上传作品的许可认证接口,尤其是对学生提交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审核认定,及时充实和更新教学资源库。
(4)通用性原则:在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下,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能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多种形式的学习,适用于针对不同专业而设置的同门类学科通论类课程,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
(5)层次性原则: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实行模块化管理,使学习者通过对不同层次资源的使用和重组,方便进行课程或知识体系的筛选,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个性化定制潜能。
2 农业机械化工程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开发
2.1 将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样机建模
将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数字样机改造是把现行教学中使用的载体进行数字化改造,形成数字化模型资源。现有教学资源包括两大类:一是教研室和实验室原有成熟的实物教具、机构模型、零部件结构挂图等。二是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师生创作的机械机构作品,包括展示型作品、师生交流作品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作品等。将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样机设计,建立虚拟教学模型,主要是三维立体模型的制作和开发。图1所示是根据几种典型农机部件实物教具建立的数字样机模型。
(a)典型零件模型
(b)典型部件模型
图1 实物教具数字样机模型
可以筛选一批典型资源设立学生设计研究计划项目,让学生参与教学资源建设,并借助设计过程提高学生对现代数字化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将学生技能教育融于教学中,并兼顾提升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提前熟悉一些主流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
2.2 将科研产品数字样机进行教学型转化
在农业机械化工程诸多核心课程教学中,除了加强理论课程的基础知识外,更要体现学科前沿知识,在实践环节中融入最新科研成果,将学科前沿知识带给学生,让学生对专业方向有更好的把握和定位。如今农业机械产品开发已经采用了数字样机开发技术,许多产品生产之前需要借助产品数字样机进行功能和行为的仿真模拟,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更是借助数字化手段对研究对象反复仿真分析和评价[6-9]。开发完成的产品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尤其是一些新机构、新部件的结构原理、动态特性等。图2所示是在科研项目中开发的新型机械装备和核心部件运动仿真分析模型。
(a)果园风送喷雾机 (b)零速投种运动仿真
图2 科研产品数字样机模型
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典型科研产品设计和仿真过程进行录制、编辑等,形成用于课程教学的素材。这要求任课教师在参与科研工作的同时捕捉可用于教学的信息,及时收集科研工作中的教学素材,这也有助于科研工作本身的总结和提高。
2.3 将调研产品数据作为数字样机资源补充
调研数据主要包括旧式农具、农民自制农具和新型农机产品等。这些农具或农机产品是目前教材中没有的产品类型,但它们对了解农业机械发展历史和目前农村使用农机的现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搜集到大量旧式农具、农民自制农具和新型农机产品的数据信息。筛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机具产品进行数字样机建模,如图3(a)所示是我国北方农村现存不多的小麦播种开沟农具,这种农具曾在我国小麦播种区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改革开放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图3(b)所示是目前北方农村玉米播种区域广泛使用的一种勺轮式玉米精量免耕播种施肥联合作业机,适用于对包衣后的优质玉米种子进行精量播种。
(a)播种开沟旧式农具 (b)玉米精量免耕播种机
图3 调研产品数字样机模型
3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用
3.1 农业机械学省级精品课教学应用
农业机械学是我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必修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2003年已经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我们建立的各种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在农业机械学省级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课件中采用的数字样机模型包括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械、中耕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植保机械等。各种模型素材在各个理论教学单元中以图片、动画等形式体现,其中动画素材与理论教学课件素材占总量的50%以上。尤其是对于结构认知课,学生通过逼真的数字样机模型分解视图和生动的三维动画模拟演示,很快理解了在理论课程中所讲的基础知识。
3.2 “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应用
“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是河北省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该教学网于2009年5月开通试运行,其内容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课和业务素质课的实验和实习教学为主体内容,以省级精品课农业机械学的实验和实习教学为核心,兼顾农学、园艺、畜牧、植保等非机化专业的农机化概论、草业机械化、植保机械等选修课程实验教学。学生实名注册为会员后可选择相应内容学习、下载资料、参与师生互动交流等,实现网络教学。图4所示是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首页,通过链接数字样机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在任何地方学习农业机械基础知识和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4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应用
4 结束语
为适应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向内涵拓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时代要求,利用数字样机开发技术建立了大量数字样机模型作为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将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样机建模、将科研产品数字样机进行教学型转化和将调研产品作为数字样机资源补充的途径,完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典型零部件、典型机构和典型样机的数字化模型。并把这些模型应用到了农业机械学等课程教学和“农业机械化实验实习教学网”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仿真教学和网络教学,为加快农业机械化工程教学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实践性参考。
参考文献
[1] 冯晓静,刘俊峰,杨欣.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J].中国农机化,2004,3:67-68.
[2] 杨欣,冯晓静,刘俊峰.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CAD教学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5,5:275-277.
[3] 冯晓静,刘俊峰,钱东平,等.面向21世纪农业机械化工程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农机化,2007,5:87-88.
[4]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报告(2010-2011)[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5] 吴菌.数字样机真的是老生常谈吗?[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7:60-62.
[6] Yang Xin, Feng Xiaojing, Liu Junfeng.Virtual Assembly Associative Design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or Digging Spade of Potato Harvester [C]. Proceedings of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7: 426-431
7月29日,农业部在北京延庆举办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国际研讨会。会议提出,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新趋势、农业发展转方式新任务,需要向市场提供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马铃薯作为营养丰富的农产品,推进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会议指出,马铃薯是世界上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也是中国的第四大粮食作物。2014年,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的1/4左右,已成为马铃薯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但受品种特性、市场需求等影响,中国马铃薯年人均消费量仅为41.2公斤,远低于欧美国家水平。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旨在开发更加多元化的主食产品,丰富百姓餐桌,改善居民膳食结构。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以及马铃薯主食加工工艺和装备的改进完善,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的时机成熟、条件具备。
会议紧紧围绕“绿色安全营养健康”这个主题,提出马铃薯主食开发应坚持“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理念,加快选育一批主食加工专用品种,加快建设一批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加快研发一批主食产品及加工工艺,加快扶持一批主食加工龙头企业,努力实现品种专用化、种植区域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产品主食化,推进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形成马铃薯与谷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会议认为,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要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不与三大谷物争水争地,坚持生产发展与整体推进相统一,坚持主食开发与综合利用相兼顾,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与重点突破相协调。在工作措施上强化顶层设计、搞好规划引导,强化整体布局、抓好梯次推进,强化科研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强化政策支持、延伸产业链条,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健康消费。
国际马铃薯中心主任魏蓓娜女士应邀出席研讨会并致辞。国内外马铃薯生产、科研、加工、市场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管理人员近1000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