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

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09:57: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

篇1

一、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的含义

国有资产是指由政府部门占有并使用,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并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国有资产是确保政府部门作为行政机关正常运转和所属事业单位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何优化资产配置,实施国有资产精细化是促进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迫切需要。

二、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特点和内容

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精细化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它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体现了服务质量精细化和社会分工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要求。通过精细化管理可以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并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简单说精细化管理体现在“精”、“细”、“实”三个方面。“精”:要求关注和精通国有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利用场地、设备、物资、设施,减少浪费,提高管理效益。“细”: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注重工作的过程和细节。“实”:要求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国有资产管理程序多流程长,各部门在工作职责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落实相应的流程和细则,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运行成本,减少国有资产的浪费,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

三、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基本要求

(一)明确的工作目标

要求各项工作制定明确的工作目的、内容、完成时间、负责人等,确定明确的目标,对工作任务定量,使责任人正确理解和领会工作,并完成任务。

(二)规范的工作制度

制定工作管理制度和流程图,并确定详细地操作规程,使各项工作有规可循。

(三)确定的工作责任

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员,特别是在流程交接的环节,做到责任到位。

(四)标准的工作管理

各级人员按照岗位职责和分工,制定职责权限、管理要求,制定验收核查标准。

(五)全程的过程监督

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各个环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容

(一)制度管理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精是管理的关键环节,细是关键环节的主要控制点,这两点都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建立完善国有资产预算采购制度、储存发放制度、调剂和处置制度、维护保养制度等,在现有基础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部门职责、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工作规程,采取先确定过程再确定管理要求的做法,建立起内容全面、程序严密、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长效性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全覆盖”,做到事事有规定、有程序、有人办、有记录,确保工作规范、顺畅、严谨、高效。

(二)政府采购精细化

结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过程方法理念体现在政府采购工作过程中,通过严格执行采购制度规定,做好相关记录,确保政府采购工作完全在综合管理体系的框架内运行。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要求体现在政府采购工作整个流程中,通过将政府采购工作的职责予以明确界定和划分,分析出关键程序和关键环节,接受财务和监察部门监督,确保这些程序和环节不出问题,努力实现采购工作过程的顺畅、高效、透明、廉洁。

(三)日常管理精细化

规范国有资产的采购、验收、使用、报废等各环节,完善出入库登记手续,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坚持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保证国有资产管理“三定”,既定人、定位、定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安全。落实国有资产在各时间段、各环节、各具体岗位的衔接情况和人员责任情况,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通过“零库存、低消耗、高品质、高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在国有资产投入的成本。在国有资产处置环节,建立健全,优先利用多余存量国有资产满足资产增量需求。

(四)维护保养精细化

加强国有资产的维护保修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完好程度和利用效率。针对国有资产的不同状况制定维护保养计划,大修有计划,小修有安排,尽可能提高其使用率和延长其使用寿命。

(五)信息管理精细化

通过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有效进行资源共享,了解国有资产状况,实现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集成,对国有资产纷繁复杂的业务流程及时作出迅速、灵敏的反应,实现全过程、全寿命、全方位的有效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确保账、卡、物保持一致,提高财务预算的透明度,实施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六)过程监督精细化

把推行精细管理和9000质量管理体系工作引入过程监督。对精细化管理实施监督评价。对国有资产的采购、验收、配置、使用、报废等各个环节均进行监督和考核。

通过构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改变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更新管理观念,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精细化的目标,为促进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十八条提出:“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课题。本文拟在管理科学的视域之下,探讨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以期对优化高等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有所裨益。

一、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含义

所谓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实质上就是指高等学校应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体系、资源配置、程序控制、层级链接、管理标准等等,从而使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趋于精细化,以实现其维护、保值、增值诸方面管理目标的一种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是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一种必然要求,客观地反映了当前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其核心目标是基础管理和细节管理。

二、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陈旧,其资产管理无论在制度层面,还是在管理意识、管理方法、管理实施诸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领导管理观念淡薄

在一些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十分淡薄,国有资产的管理、维护、保值、增值均未引起相关领导足够的重视,认为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长期累积形成,属于高校所有,高校有配置、使用、处置权,忽视了高校国有资产的国家所有性质,忽视了国有资产是高校全面发展的保障,因而铺张浪费、重钱轻物、资产流失等现象相当严重。

(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高等学校属非营利单位,国家要求其办学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高等学校业绩考核的评价标准体现出非经济性、非精细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建立严格的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在动机和内生需求,一些高校往往因制度的不完善而造成了资产管理的诸多漏洞,配置没预算、处置没审批、报废没手续的现象屡屡发生。

(三)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的规模急剧增大,国有资产来源日趋复杂,价值增加,尤其是那些小而精密,价值又大的现代化设备,管理起来难度相当大,而一些高等学校由于未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使得这些设备不仅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效用,甚至连其本身也因保护、管理不到位而损坏、丢失。一些高等学校不注重管理方法的研究和运用,部门与部门之间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链接,尤其是学校国有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十分突出。

(四)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由于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学校资产运作困难等多种原因,对现代信息系统往往不能够做到升级使用,只是满足于简单、粗放地使用现代信息系统的某些程序和功能,而无法通过现代信息系统对学校国有资产实施全面、高效、严密、规范的精细化管理。

三、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精细化运用信息系统,提高学校资产的现代化水平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系统的精细化运用是提升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和能级的一个重要手段。信息化的财务会计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和外部系统有机联合,是一种更开放、更智能化,能随时感知信息的变化,实时处理,便于进行交互式活动的信息系统。高等学校应改变内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不畅,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与会计信息、学生信息、人事信息、管理工作决策信息之间缺乏沟通的状况,构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会计数据中心,使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与其他业务信息实现整合,做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的采集、录入、统计等重复工作,使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由单一的管理系统发展成为学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校园网全程控制,实现决策、归口、使用、财务部门统一使用同一套信息系统,管理属性不同的资产;建立能够及时反映各种资产的增加、变动、处置方面的数据信息库,能够将各种资产落实到具体的使用单位、负责人、存放地点,自动生成符合财务规范的账表,以便于对资产进行精细化的实物动态信息管理和分析。

(二)精细化安排制度体系,促进国有资产的规范化管理

高等学校要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使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能够做到有规可循、依规行事、违规受罚,从而实现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是实现高效管理的必要条件,关于制度化的内涵,江畅(2007)曾有过比较准确的表述:“所谓制度化,实质上是把工作目标和管理意图具体化为一套系统的规则程序,并建立使这些规则和程序得以有效贯彻执行的相应制约机制,从而使之达到工作目标和实现管理意图。”构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就是要建立管理资产的专门机构,代表学校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根据国家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结合高校特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负责建立起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高校资产从立项、购置、验收、使用、变动转让、报废报损等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负责资产的账、卡管理;负责学校的资产清查和资产评估工作;学校国有资产处置时,办理相关报批手续等等,由此形成一整套精细化安排的制度体系,如资产的购置(包括论证制度和采购制度)和验收制度、财产保存管理制度(包括赔偿制度等)、使用和维护制度(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制度)、出让管理制度(包括资产调拨制度、财产出租转让制度、资产评估制度等)、报废报批制度、统计报告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等,为高效、科学、合理地管理高等学校国有资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三)精细化配置校产资源,实现国有资产的结构优化

优化校产资源的配置,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高等学校科学管理的一个战略重点,因而,精细化配置校产资源,也就必然成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现代学校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校长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学校管理能力,做到理性治校、规范办学,完善预算制度,减少人、财、物资源的浪费,减少专业、设备以及场地、用房的重复设置和超标准配备等。”按照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制定完善的规划,有效提升校产资源配置的水平,坚持做到校产资源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结构优化、在更多层次上实现合理归口、在更高效益上实现资源共享;努力提升学校精细化配置资源的主体意识,盘活现有各类校产资源,提高学校生均校产资源价值量,完善校产维修和更新保障机制,从而不断提高校产资源的使用效益;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强化设备建设,提升教学实验设备、功能教室、图书馆(室)、体育场(馆)、网络平台等的能级,从而使校产资源的配置不断趋于精细化。

(四)精细化设置控制程序,增强对国有资产的控制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一个系统运作过程,因此,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必然要求也应建立在精细化设置的基础之上,以便能够增强学校对校产资源的有效控制。具体而言,在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下,学校国有资产的控制程序必须能够达到如下要求:一是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国有资产不同管理部门和层级的互动链接控制。即要通过设定严格的控制程序,以反映不同管理部门与管理层级在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权限与职责,强化交接手续、过程登录、信息采集与账卡对证,从而科学、合理地对学校国有资产实行归口管理与流动保护。二是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不同类型国有资产的多向使用控制。要通过设定严格的控制程序,在核定评估的基础上,对经营性固定资产、服务性固定资产等进行分类运营管理,使学校固定资产效用最大化。要依据教学实验、科学研究、行政办公的内在联系,对学校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调整和重组,以便能够实现对其专管共用,尤其是要在立足于有形资产管理的同时,重视对无形资产的归口管理,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技术保密制度、无形资产转让、收益分配的办法等等,使学校无形资产得到高效的运营。三是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国有资产在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上的整体契合控制。要利用财务核算和定期的资产评估反映资产增值或贬值的情况,为资产的配置与处置提供准确的信息。要通过预算管理对资产的购置进行控制和监督,以便杜绝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等各种不良现象。

(五)精细化设定管理指标,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还需要通过具体精细的管理指标体系得到定量、准确的反映。高校国有资产不以营利为目的,资产管理的重点偏重资产安全和资产质量,因此,指标体系的选择应突出以下几点:一要反映学校不同部门对资本的控制力,即用最少的资本调动支配最大量的校内外资本的功能;二要反映学校不同部门盘活存量资产的结果;三要反映学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并从整体上加大其在评价中的权重。应注重完善固定资产考核指标体系,在财务制度上强调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应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分类统一,便于统计和账目核对,从效用、使用期限、单位价值等方面来界定固定资产,相应提高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另外,尤其要重视把目前出现的各类网络产品中单台件符合要求的仪器及家具类设备计入设备类固定资产,并建账、建卡进行管理,对线材、管网及施工费用部分,计入其他类固定资产进行管理。高等学校可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校可操作和具体实施的内部固定资产考核指标体系,从而使其固定资产管理标准的设定精细化。高等学校还应依据教育部门规定的生均标准,并充分考虑专业学科特点、员工情况和工作实际需要等因素,着眼发展,科学地核定教学科研实验及行政办公用房、教学科研实验仪器及行政设备等的配置标准,对教学、科研、行政资源实行总量控制办法,对超标准占用资产采取有偿使用办法,推动高等学校存量资产跨部门流动,建立资产增减进出机制,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国有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深度思考的地方。只有构建起全面科学的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开放式的发展体系,保证其高效运作,才能解决高校国有资产在管理制度、意识、方法、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国有资产信息系统的精细化运用,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篇3

一、高职院校资产信息系统管理建设的意义

(一)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国有资产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学校资产的管理效率,资产资源的配置使用情况,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投入的不断加重,高职院校的教育资产规模不断增加,这对高职院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全面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部《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财资〔2016〕2号),对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清查。高职院校国有资产清查工作是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开展其他资产管理工作的前提,并且对高职院校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库完善,实现国有资产动态管理提出进一步要求,高职院校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势在必行。

(二)主观需要

高职院校资产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大职能的物质保障。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办学功能的实现质量。由于起步时间、投入经费和技术等方面的差别,不同的高职院校在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发展上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迫切需要强化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从而解决长期存在的由于历史原因、政策原因或管理技术原因等造成的传统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完整、及时、高效地实现高职院校资产数据收集工作,保证对资产管理工作的全程动态监管,切实做到资产管理过程的账表、账账、账卡、账实相符。

二、高职院校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现状

之前很多高职院校资产管理部门使用的资产管理系统用起来不方便,效率低,因此,多数职业院校研发或购买了符合校内资产管理需要的网络版资产管理系统,虽然使资产管理工作进入了新局面,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一)资产原始数据不准确、不规范

当前,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是2006年、2007年全国资产清查后的资产管理存量信息,信息大而全、多而乱,不是动态的信息数据。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固定资产价值评价标准已发生变化,但原始数据更新工作滞后。同时,在工作中存在资产使用人、存放地点、使用情况等发生变更后,资产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并没有随之变更现象,这些都导致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不准确,无法体现资产的实际状态。再者,受历史原因、政策要求或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原始数据中没有记录固定资产的型号、规格、出厂编号、出厂日期等重要信息,致使原始资产数据不规范。

(二)资产数据增加缺少主动性、自觉性

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相当严重。资产的使用部门,注重资产的采购、使用,但对新增资产的信息数据缺乏收集、整理意识。当前,多数职业院校虽然设置了专职或兼职资产管理员,但实际管理水平仍达不到要求,尤其是责任意识薄弱。甚至出现设备到货后尚未验收,与设备相关的说明书、合格证已丢失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资产验收的工作进度和使用部门对设备资产的正常使用。工作不到位、数据不完整,导致与资产管理相关的“物”“信息”“流程”不能有效衔接,形成“资源孤岛”。

(三)资产变更无手续、无记录

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在部门调整、人员变更时,存在物随人走、人走物留、人换物换等不同情况,固定资产的衔接管理就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资产的使用人、管理人、存放地点、使用状况等发生了变更,但相关的资产变更手续和变更记录却没有跟进,与之相应,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在账资产数据变更也无人处理。

(四)资产报废流程不完善、不规范

资产报废处置是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实际工作中,被淘汰的仪器、设备等,往往因不能及时办理报废手续,导致实物堆积在实验室或办公室,严重占用学校教学办公场地。同时,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上废旧资产的相关信息一直留存,不能根据设备实际状况变更,导致资产数据不准确,且严重占用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空间。报废管理工作滞后加上学校管理人员轮岗变动,资产管理工作衔接不畅,最终导致资产数据信息混乱、管理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教学科研工作。

三、高职院校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探索和建议

当前,高职院校资产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已经引起了管理部门的关注。建立完整、准确的资产信息系统,实时、便捷地提供资产设备的基础数据,进一步理顺资产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工作,对确保资产管理线上信息系统和线下管理机制的有效结合,网络动态管理,确保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是十分必要的。建设网络版的资产管理系统,顺利发挥其优越性和实用性,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

(一)重视制度建设和完善

规章制度是行动的准则,资产管理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对新的制度规定,要积极组织研学,并及时根据新的规定,出台和修订诸如《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物资设备采购细则》《高职院校国有资产验收管理实施细则》《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员制度》《高职院校资产信息系统使用手册》等相关制度文件,梳理、制定相关工作流程和指南,进一步明确相关责任主体的职能和责任,规范办事流程,使资产管理做到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为资产信息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制度需要人落实,高职院校要改变过去“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必须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地位和作用要有足够的认识,必须对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和学习能力有相应的要求。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高职院校资产信息系统的建设进程,影响资产管理的效率。资产管理工作本身有一定的连续性,要求管理人员相对稳定且工作责任心强,人员调整时,要及时交接资产管理账目、实物。资产管理信息建设要求对系统软件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对管理人员学习能力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要定期组织资产管理人员对相关政策法规、信息系统操作方法和信息系统升级发展学习的培训,加强业务交流和学习,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资产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三)加快资产信息系统建设

资产管理的性质要求对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版的信息系统权限要开放给二级资产管理单位(即仪器设备的使用部门),方便资产管理员及时建账、实时查询。因此,信息系统“云平台”必须具备两大功能:一是静态数据查询功能。用户能实时掌控资产的总量、存量以及变化情况,也能实时查询每一资产的状况明细或每位教职工占有和使用资产的相关信息。二是动态数据处理功能。系统涵盖资产验收、入账、调拨、变更、报废以及通知通告等业务处理模块,保证实现高职院校国有资产从配置、建账、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增减变动网格化管理、动态监控。通过信息系统“云平台”的建设,实现相关部门协同办公,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使资产管理工作更加有序、高效、安全。

(四)加强资产处置的规范建设

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中关于资产处置的规定,高职院校的国有资产处置必须严格履行审批手续,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对处置事项进行批复,资产处置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同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规定上,要求强化对资产处置等关键环节的管控。当前,高职院校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实行归口管理,如,办公通用设备归各使用单位,科研仪器专用设备归实训中心,图书杂志归图书馆,家具、用具归后勤管理处,同时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资产的综合管理。学校应当对处置资产开展定期或专项盘点,利用资产信息系统,对处置资产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报告、分析,实现资产处置的程序完整、手续规范,确保对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做到账、卡、物相符。

(五)强化资产清查的管理落实

高职院校资产清查是指按照国家及高校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财务工作的管理流程对学校国有资产的账目、卡片、实物及资产状况开展清查,对资产损益情况进行认定的资产管理工作。定期或专项的资产清查,能够摸清学校一定时期或一定范围的资产使用情况,便于及时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使用资产效率。当前,高职院校资产清查过程中的帐、卡、物不符,资产账目混乱,其中一项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水平不高,导致资产清查流于形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未解决、未落实。因此,资产清查过程,可采用条形码或二维码识别技术,在每台仪器设备上粘贴条码标签,方便快捷扫描信息核实。资产清查后,必须及时将真实的资产使用情况反映到资产系统上,做到管理的动态化,同时发挥相关部门日常网络化的监管作用,对国有资产的盘盈、盘亏情况及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保障资产信息的完整、真实。

参考文献:

[1]李健.加强与推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创新发展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6).

[2]赵翠芝.优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7).

[3]吴平.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4).

[4]史晓仙.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新探[j].职教通讯,2014(8).

篇4

一、现在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多头管理,穷于应付各种文山会海

现行各地方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都确立了主管单位,但这并不妨碍其他相关部门的插手,以各种文件的形式直接发到企业,要求开这会统计申报那数据,大大分散了企业经营的精力。如果能将任务集中到主管部门,统一由管理部门给企业布置任务,一方面会过滤掉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另一方面主管部门掌握着企业的情况,有些数据可以直接统计,减轻企业应付的压力。以上海为例,文化领域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领导小组由市委宣传部和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单位组成,这些部门必定经常“关照”文化企业,如能将相关的“关照”集中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由该办公室统一安排,将会大大减轻文化企业的压力。

2、各地的监管力度不一,未形成统一的监管制度和法规

各地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力度在不断的加强,但还未能形成有力的监管,包括对企业管理者的监督,对企业经营的监控,对企业资产的管理,以及相关重大事项的管理,给予了企业过大的经营自,要靠企业自主申报重大事项,未能从制度上和法规上达到控制和管理,容易造成事后才追究责任的结果。既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创新,又要保证党管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进行政策引导、法律规范、行政调控,通过奖金鼓励和技术支持,结合行业自律,达到全方面的控制。

3、无明确的出资人机构,国有资产的代表缺位

自从开始提出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就已经有相关的研究提出出资人机构的问题,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地方也纷纷设立了相关的机构,如广州市政府发文明确授权市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对市属国有文化企业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但还是存在有些国有文化企业出资人不明确的情况,造成监管不力,经营投资等的随意,容易造成国有文化资产的流失。

4、产权关系不明析,容易造成越位管理

需要明确划分两种关系,一是政府公共文化管理职权和出资人机构职权的关系,公共文化管理机构应该认为是一种服务性的机构,是为各类文化企业服务的,提供公共管理的,对各文化企业并不具备管理的职能,不能越位对文化企业进行“指导”,而出资人机构则是代表政府对文化企业的经营进行监督,负担的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责任,可以直接对国有文化企业的重大事项进行审批和监督。二是明确区分国有文化资产出资人所有权和企业法人所有权之间的关系。出资人负责企业投融资、资产重组、产权转让、经营者选聘等,形成的是国家股;企业法人通过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运营机构,运作企业经营获取营利,形成的是企业法人股。

5、缺乏多层次的投融资服务平台

文化产业是一个投入大,回收不及时,且风险较大的产业,很多项目需要通过融资解决,习惯性都通过银行贷款方式,但银行贷款受财政调控影响比较严重,如2011年收紧银根时,即使国务院明文要求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银行贷款难度增加,另一方面贷款利率上调至少10%,融资形成难题,也增加了财务风险。这种单一的融资方式严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6、缺乏混合型管理人才

文化产业积聚的大多是文化人,文化人精通管理的却比较少,而人才市场上懂管理的却是学经济、数学较多,对文化懂的又比较少,严重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文化的混合型人才,需要国家在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考虑建立文化管理后备人才培训基地。

7、用人机制死板,容易形成经营风险

现在文化企业的经营者多为政府机关委派,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容易使文化企业变成公务员的养老之所,退休前拿奖金及退休金的好去处,如在企业经营失败,又回到公务员系统逃避责任。如此,既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还无法壮大文化产业,形成了腐败分子的避风港。如能将文化企业经营者通过市场招聘,入职签订“军令状”,在强大的压力下,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加强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建设的举措

1、明确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组织的职责定位

2003年《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企业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评估监管、清产核资、资产统计、综合评价等基础管理工作。如广东省,这个职责一直由广东省财政厅承担,但广东省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简称文资办)成立后,也承担了一部分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的职能。这样的管理机制造成了一定的职能重复与不清,同时缺乏具体的管理办法,也为两个管理机构带来困惑,更让企业在发生重大事项过程中无法准确判断该如何上报。因此本文认为必须明确划分权限,规范监管范围,定位清晰,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授予企业自。

2、明确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的具体职责

虽然未出台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法,但参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已对文化企业监督管理的内容进行了框架性规定,各省可在规定职责框架下,制定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办法,以进一步明确监督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程序。

3、尽快完善法规建设

篇5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95―02

[作者简介]黄炳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研究员(江苏南京210016)

高校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对高等院校的各种投资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积累所形成的资产,是整个社会国有资产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高校国有资产普遍表现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及对外投资等形式。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是对高校所拥有或控制资源的具体运用和优化配置,以资产的价值动态管理为基础,以获取价值增加为目的的管理过程,表现为高校资产数量及其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不同资产形态之间的不断转换。与其他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一样,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也存在着管理主体的“越位”、“缺位”、“虚位”等现象。如何进一步增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助推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是高校管理部门当前积极探索的课题。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动力、活力与竞争力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动力源自于高等教育与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决定高校发展活力的决定因素和源泉所在,也是进一步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内在需要。

1 强化资产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校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是从传统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延续过来的。传统高度集中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计划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背离了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现代大学的发展方向,严重阻碍了我国大学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对教育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化,高等学校办学自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投入日趋多元化,使得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愈来愈明显,迫切要求高校按照市场规律来经营学校资产。

2 强化资产管理是提高学校办学活力的现实需要。受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高校长期在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开展管理,其运行状况对高校的发展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国有资产管理缺乏内在驱动力。当前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必然要求高校按市场规律办事,进一步盘活高校的存量国有资产,提高办学活力;要求资源管理走向精细管理、运作管理,提升办学活力并进一步拓展高校办学动力。

3 强化资产管理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形式。高校竞争力是一个多维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人力资源固然是高校竞争力的关键与核心因素,而高校的物质资源和管理资源也是高校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物质载体。高校的物质基础资源是为高校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的要素资源,它包括经费来源、基础设施(校舍、办公设备、教学设备、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等等)、高校信息化资源等多个方面;管理资源则是虚拟资源,体现为对高校运作过程的控制能力,是构成高校竞争力的软要素,能够保障高校整体价值与职能的切实履行和发挥。两者的有效结合集中体现了高校资源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

二、当前高校资产管理缺乏动力、活力的表现

由于历史原因和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缺乏动力、活力,比较轻视国有资产管理对高校竞争力的实质影响。

1 树立国有资产全员管理的理念比较困难。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师生缺乏全局意识,以局部利益为出发点,被动接受的多,主动争取的少,“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存在,亟需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积极争取项目,盘活资源,树立全员管理学校国有资产的理念,不断提升学校的活力。

2 管理机构设置分散,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资产管理往往分属于多个部门,有些资产的责任主体不明确,部门之间工作缺乏相互衔接,甚至出现部分资产管理交叉或真空的现象。高校内部存在信息“真空”、不对称、不完全等问题,领导与下属、主管领导与分管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都存在着程度不等的“信息鸿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整体力量的发挥,有些时候难免出现“1+l

3 管理制度不完善,资产管理不规范。高校的资产管理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缺乏系统、规范、相互衔接的规章制度,存在“人治”大于“法治”,人情、面子大于规矩、制度的问题,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资产管理体系,无法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无法适应高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影响到高校竞争力的集聚与提升。

4 信息化程度较低,难以适应精细化管理的需要。由于高校对资产管理的不重视,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已完成的信息化系统多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滞后于高校规模的快速增长,难以适应高校资产管理精细化的要求。

5 实验室管理基础薄弱,大型仪器设备难以充分共事。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验室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理论教学为依托、以科学研究为导向而建设的,存在设置小而全、管理较为松散、部分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等问题,致使大型仪器设备难以共享,功能的深度开发较为困难,影响了各类资产的运行效益。

三、提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竞争力的途径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应以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规定为依据,以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为目标,以国有资产的高效运行和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全面构建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1 管理理念由粗放式走向精细化,不断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高校资产管理一直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高校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资产规模的扩大,资产管理也处在不断改进之中。我们要更新观念,树立购置设备重要、管理设备更重要的思想意识;要强化精细化管理意识,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投资效益;要以“确保非经营性资产合理有效地使用。确保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为指导思想,构建转型时期的高校资产管理体系。

2 以优化机构设置整合为切入点,为学校资产管理奠定基础。为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高校应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依据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暂行办法》(财政部第36号令)逐步改革校内机构设置,构建符合学校资产管理需要的管理体制。随着学校机构的优化组合,逐渐明确资产管理责任主体,提升资产管理的竞争力,继而提升高校的整体竞争力。

3 以制度建设为导向,提高资产管理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应加快出台资产管理、公用房调配、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相关制度,逐步形成资产管

理从购置、管理、使用到处置整个周期的系统规章制度,使资产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使国有资产处于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之中,为资产精细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竞争力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或是一种服务,而是一个系统,它全方位地反映了高校组织系统在社会大系统中发现价值、寻找价值、利用价值、提升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者,首先要学会自我管理,不断修炼自我素质,塑造出向上的、自信的、严谨规范的职业形象。

4 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栽体,加强国有资产的精细化管理。通过不断完善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立即时、动态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准确地掌握高校国有资产的数量、价值、分布、购置日期、使用与经营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为购置、管理、使用、调配、报废处置提供决策依据,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

5 以方法创新为途径,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的过程管理。为了使资产管理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必须认真落实校院两级资产管理责任体系,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层层分解资产管理的责任,使每项资产都落实到具体负责人;同时认真摸清家底,建立国有资产报告制度,并对各学院、直属单位开展资产管理与使用评估;根据资产处置的程序、方法和权限,在资产报废处置过程中,采用招标竞价的方式,使整个资产处置过程透明化、公开化,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切实制定资产管理考核评价标准,从资产的计划采购、保管使用、报废处置等环节考核二级单位资产管理是否规范,调动二级单位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积极性。

严格规范设备采购环节,认真执行政府集中采购和零星采购管理制度及大项设备采购招投标制度,对一次性采购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项目,必须采取招投标办法。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省资金、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还可以促进廉政建设。

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需要高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国有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把学校的资产管理工作做得更好,不断提升学校的竞争力,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李北群.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导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范爱民.精细化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篇6

高校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对高等院校的各种投资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积累所形成的资产,是整个社会国有资产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高校国有资产普遍表现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及对外投资等形式。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是对高校所拥有或控制资源的具体运用和优化配置,以资产的价值动态管理为基础,以获取价值增加为目的的管理过程,表现为高校资产数量及其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不同资产形态之间的不断转换。与其他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一样,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也存在着管理主体的“越位”、“缺位”、“虚位”等现象。如何进一步增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助推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是高校管理部门当前积极探索的课题。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动力、活力与竞争力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动力源自于高等教育与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决定高校发展活力的决定因素和源泉所在,也是进一步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内在需要。

1 强化资产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校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是从传统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延续过来的。传统高度集中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计划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背离了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现代大学的发展方向,严重阻碍了我国大学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对教育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化,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投入日趋多元化,使得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愈来愈明显,迫切要求高校按照市场规律来经营学校资产。

2 强化资产管理是提高学校办学活力的现实需要。受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高校长期在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开展管理,其运行状况对高校的发展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国有资产管理缺乏内在驱动力。当前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必然要求高校按市场规律办事,进一步盘活高校的存量国有资产,提高办学活力;要求资源管理走向精细管理、运作管理,提升办学活力并进一步拓展高校办学动力。

3 强化资产管理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形式。高校竞争力是一个多维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人力资源固然是高校竞争力的关键与核心因素,而高校的物质资源和管理资源也是高校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物质载体。高校的物质基础资源是为高校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的要素资源,它包括经费来源、基础设施(校舍、办公设备、教学设备、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等等)、高校信息化资源等多个方面;管理资源则是虚拟资源,体现为对高校运作过程的控制能力,是构成高校竞争力的软要素,能够保障高校整体价值与职能的切实履行和发挥。两者的有效结合集中体现了高校资源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

二、当前高校资产管理缺乏动力、活力的表现

由于历史原因和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缺乏动力、活力,比较轻视国有资产管理对高校竞争力的实质影响。

1 树立国有资产全员管理的理念比较困难。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师生缺乏全局意识,以局部利益为出发点,被动接受的多,主动争取的少,“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存在,亟需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积极争取项目,盘活资源,树立全员管理学校国有资产的理念,不断提升学校的活力。

2 管理机构设置分散,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资产管理往往分属于多个部门,有些资产的责任主体不明确,部门之间工作缺乏相互衔接,甚至出现部分资产管理交叉或真空的现象。高校内部存在信息“真空”、不对称、不完全等问题,领导与下属、主管领导与分管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都存在着程度不等的“信息鸿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整体力量的发挥,有些时候难免出现“1+l

3 管理制度不完善,资产管理不规范。高校的资产管理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缺乏系统、规范、相互衔接的规章制度,存在“人治”大于“法治”,人情、面子大于规矩、制度的问题,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资产管理体系,无法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无法适应高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影响到高校竞争力的集聚与提升。

4 信息化程度较低,难以适应精细化管理的需要。由于高校对资产管理的不重视,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已完成的信息化系统多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滞后于高校规模的快速增长,难以适应高校资产管理精细化的要求。

5 实验室管理基础薄弱,大型仪器设备难以充分共事。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验室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理论教学为依托、以科学研究为导向而建设的,存在设置小而全、管理较为松散、部分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等问题,致使大型仪器设备难以共享,功能的深度开发较为困难,影响了各类资产的运行效益。

三、提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竞争力的途径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应以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规定为依据,以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为目标,以国有资产的高效运行和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全面构建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1 管理理念由粗放式走向精细化,不断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高校资产管理一直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高校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资产规模的扩大,资产管理也处在不断改进之中。我们要更新观念,树立购置设备重要、管理设备更重要的思想意识;要强化精细化管理意识,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投资效益;要以“确保非经营性资产合理有效地使用。确保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为指导思想,构建转型时期的高校资产管理体系。

2 以优化机构设置整合为切入点,为学校资产管理奠定基础。为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高校应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依据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暂行办法》(财政部第36号令)逐步改革校内机构设置,构建符合学校资产管理需要的管理体制。随着学校机构的优化组合,逐渐明确资产管理责任主体,提升资产管理的竞争力,继而提升高校的整体竞争力。

3 以制度建设为导向,提高资产管理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应加快出台资产管理、公用房调配、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相关制度,逐步形成资产管理从购置、管理、使用到处置整个周期的系统规章制度,使资产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使国有资产处于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之中,为资产精细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竞争力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或是一种服务,而是一个系统,它全方位地反映了高校组织系统在社会大系统中发现价值、寻找价值、利用价值、提升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者,首先要学会自我管理,不断修炼自我素质,塑造出向上的、自信的、严谨规范的职业形象。

4 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栽体,加强国有资产的精细化管理。通过不断完善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立即时、动态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准确地掌握高校国有资产的数量、价值、分布、购置日期、使用与经营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为购置、管理、使用、调配、报废处置提供决策依据,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

篇7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紧扣当前财政管理的脉搏,深刻精辟地揭示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理财新方略,抓住了公共财政管理的灵魂和财政工作的活力源泉。我们必须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贯注到、落实到财政工作的全程运行之中,使之发挥出强劲而持久的重大作用。

一、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具有现实迫切性

首先是政府转型需要财政管理“转轨”。责任型、法制型、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履行离不开公共财政的高效精确运作来体现与实现。另一方面,也是民主政治不断进步的紧迫要求,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的收支管理有权利、有意愿知晓其来龙去脉和效益如何。其次是应对财政收支矛盾尖锐的根本对策。县乡基层财政持续困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资金缺口持续扩大,迫使财政部门必须精打细算,分厘必较。即通过各项财政管理制度的细化完善,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好用活,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可信度。其三是确保资金安全有效和消除资金管理风险的必然路径。近年来各级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反复披露出一个“顽症”:资金紧张与铺张浪费并存现象较为突出,且屡查屡犯,屡禁不止,人、车、话、会、接待费等行政成本快速膨胀,这种粗放型管理被讽喻为“官油壮捻子,头比身子大”。加之资金运行过程中风险失控的隐患继续积累,骗套财政资金,截留挤占挪用现象日益突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套严密清晰、刚性系统的管理约束机制。其四是建设廉洁型财政干部队伍的有效途径。财政部门在管理分配资金的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利益诱惑,关键环节和核心岗位的权力过于集中,工作透明度不高,导致自由裁量权失范,索贿受贿现象时有发生,《财苑警示录》中的违纪违法案例启示我们,必须运用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机制缩短权力半径,强化监督制衡,从业务操作层面上有效化解和预防各种不廉洁行为。

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必须突破,点难点

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以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人民群众期待的民生热点和社会公众不满的管理弱点为重点;以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为主线,敢于抓主要矛盾、抓源头控制、抓权力分解、抓程序制衡、抓机制透明,防止避重就轻,重表轻里,只说不做。

(一)尽快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程度

一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预算编制的级次顺序,增加预算编制时间,提高预算的精确程度。二是建立健全预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完善行政开支定员定额标准。构建部门机构编制、业务计划与经费预算衔接对应机制。三是预算编制终端必须数据化和具体化,提高预算的预测性、前瞻性和控制力,尽量减少“以基数定预算”的惯性方法。当前有必要实行“开门预算”,加强人大财经委员会的专门审核与监督,引入公众质询参与机制,增强预算的公开性和公信力,以真正解决预算报告“内行说不清,外行看不懂”。“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根本缺陷。四是要加快建立预算支出的绩效考评机制,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围绕重大资金项目、民生项目、行政成本项目推行预算支出绩效考评试点,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编制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逐步建立绩效考评结果公开制度,提高绩效考评的透明度和公信度。

(二)细化收费资金统管

以当前正在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为契机,彻底清理预算外资金账户,严格规范各单位财务管理,建立“零户”统管机制,取消各单位收入过渡户,实行票款分离,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要全面推行综合财政预算,把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各类非税收人纳人预算管理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使各类收费资金在科学化精细化机制引导约束下发挥应有的使用效益。

(三)强化专项资金管理

由于缺乏系统严密的管理方法,相当一部分资金被挤占挪用充做公用经费,有些甚至被截留贪污。因此要从源头上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置,严格控制新增项目,规范现行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一要提高专项转移支付管理透明度。其设立要做到有合理明确的分配依据与标准,有操作程序,真正体现公开、公正、透明、效率原则,及时公布各项转移支付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减少随意性。二要加强监督考核和问责力度,使各类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益有一个明显提高。

(四)要严格国有资产管理

切实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全面衔接和有机结合,制定操作性强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更新报废标准和相关配套制度,依法规范处置国有资产,切实加强新增资产配置专项审核和资产收费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完整安全,保值增值。

篇8

一、国有资产及国有资产管理简述

国有资产本质上是通过法律法规规定其所有权属于国家整体并且可以为我国提供不同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经济资产。国有资产管理实质上是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部门通过遵守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在一定的体制下对国有资产的采购、使用、出售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以获得国有经济收益或者社会效益最大化。一般国有资产管理要划分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经营性资产管理和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三部分内容。这里我们讨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一般是指各级单位及职能部门所控制使用,所有权归国有的资产进行有关使用、出售管理。经营性资产管理实质上是指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按照其所有权及事实经营权相分离的基本原则,对经营权进行有效监督控制和考核的各项活动。但是由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长期的局限性及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体制跟不上时展,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制定相应对策进行解决,以最终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

二、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我国部分国有资产在管理过程中过于粗放,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我国国有资产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过程过于粗放,未建立健全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我国国有资产存在一定的浪费和流失,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国有资产出售或者处置时,并没有按照公平公开的方式进行,而大多采用低价售卖、直接按照废品处理、不收担保费用进行担保或者借出的方式,这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同时很多时候,对于国有资产的处置收入一般直接收归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福利经费或者额外收入,并没有转入国有资产。这种非合理的直接改善职工福利状况和增加职工收入实质上是变相侵吞国有资产的表现,必须加以重视,杜绝此种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某些国有资产长期未投入使用获得经济收益,闲置成本过高,造成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低下,给国家财产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例如,某行政事业单位将使用权归其所有的一大型办公设备进行处置,处置收入存在净额。该单位并没有按照规定将处置收入纳入国有资产处置收入进行管理,而是直接计入单位职工福利收入中,这必然导致国有资产的部分流失,也容易造成单位间福利不均的现象出现。

2、当前我国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水平低下,权属不清

我国国有资产一部分属于行政事业单位自行使用,而另一部分国有资产属于通过投资于其他社会部门、租赁给其他单位、入股进企业等方式进行经营活动以获取一定经济收益的方式进行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对于提高并改善部分国有资产的使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水平低下,存在权属不清,责任不明等不良现象。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国有资产转成经营性资产时并没有按照相应规定履行转移手续,造成后续经济利益明确等产生一定难题。除此之外,由于经营性资产的最终收益权划分合理性欠缺造成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福利待遇等存在较大差异,背离了原本想要通过经营性国有资产来进行扩大再生产、提高社会福利的目的,最终收益大多落入私人口袋,给国家利益带来了较大损害。而这种情况的发生和当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管水平不高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必须提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管水平。

3、当前我国部分国有资产没有发挥规模效应,难以走出去赢得更多效益

对于我国而言,国有资产占据了资本市场上的重要席位,国有资产的数量及质量是私人资产无法抗衡与比较的。但是当前我国部分国有资产依然没有很好的利用自身优势,未发挥其规模效应,提高国有资产在各个产业中的集中程度,难以推进国有资产走入具有竞争价值及优势的行业,也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当前我国部分国有资产投入仍然局限于老旧产业,而未将资产投入具有极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去,这造成国有资产的技术竞争力不强,也难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主导作用。除此之外,我国部分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对于国有资产的定义理解不强,造成其始终认为国有资产的使用不能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即使拥有较好的市场经济条件和资产条件,也未有效利用,难以在国内和国际竞争中获得良好效果。

三、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中针对现存问题的具体对策

1、改变管理过程中粗放型操作方法,加强精细化管理流程

当前我国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过于粗放的问题,对于国有资产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因此想要改善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改变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过于粗放的管理办法,加强精细化管理流程改革,国有资产的管理需要落实到每个单位的每项资产。首先,想要加强精细化管理流程,需要在采购国有资产方面建立可以有效落实并且对采购行为进行有效规范的采购制度。对于不按照制度进行采购、通过空标或者直接指派采购对象的行为进行严查,防止其中可能出现的私拿回扣、擅自选购价高质劣资产等现象。其次,对于国有资产的处置必须要明确处置方式及处置收入所有权。切不可将部分已经使用过的国有资产或者不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要求的国有资产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进行处理,对于仍然有使用价值的国有资产可以通过出售给二手市场的方式进行处置,或者公开寻求购买者的方式处置。

对于没有使用价值的国有资产可以按照废品价格处置。其处置收入不可随意划归行政事业单位的福利经费或者员工额外收入,而应该作为国有资产进行有效保管。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于闲置国有资产的管理。闲置国有资产实质上是对国有资产的一种浪费,既占用了资金又导致国有资产不断折旧,给国有资产带来了较大损失。因此对于闲置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需要每年进行清查,对于符合规定进行闲置且闲置成本不高的国有资产运行闲置,但是需要提醒单位尽快使用。对于不符合规定进行闲置或者闲置成本过高的国有资产及时收回,不再归单位使用。这样对于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精细化管理国有资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2、提高管理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和水平,分清权属

对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而言,国有资产的管理分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经营性国有资产容易出现私吞资产、权属不清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对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和水平,分清国有资产的权属关系,明确责任部门或责任人。想要提高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监管力度,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需要对于不同性质的国有资产进行区分,确定不同性质的国有资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营运状况或者投资入股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对于投入了国有资产的企业财务报告进行有效年终审计。

其次,需要明确我国国有资产权属。当前国有资产权属不清的现象频频发生,行政事业单位之间、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互相扯皮,最终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也给国有资产有效使用带来了一定障碍。因此,必须要明确国有资产的权属问题。各单位需要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账簿,对于国有资产的采购、处置、投资等行为均需要详细记录,以备主管部门进行查验审核。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收益权进行有效划分,防止因部分单位国有资产收益过多造成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福利待遇差距过大产生的不公平。这就需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各单位明确国有资产的收益需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提高社会效益,不可落入私人口袋。

3、提高管理水平,发挥国有资产的规模效应

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的数目和质量都占据了我国总资产的半壁江山。因此其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需要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发挥国有资产的规模效应。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水平大大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发展。因此我国国有资产的投资使用不可以始终局限于老旧产业,而应该将目光放长远,将国有资产中的重要部分投入到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去,掌握核心竞争力,把握国民经济的命脉。

对于新兴产业,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需要在进行考核和判断之后,进行资产投入,并且需要配套合适的人才进行资产使用和开发。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国有资产的规模效应,分散的国有资产有些时候难以合理利用,将分散的国有资产重新组合再利用,会发挥资产的规模效应,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或社会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最终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国有资产在经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改善资产收益的分配状况。

四、结语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资产在经济发展中做出的贡献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有效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改变当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粗放型管理、监管水平较低、规模效应不足的现状成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需要放眼未来,用长远目光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把握住国民经济的命脉。

篇9

一、引言

我国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是医院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医院从事医疗、教学、科研等业务活动的重要载体。医院固定资产配置是否科学、合理,日常管理是否严格、规范,是否能做到保值增值等,对医院的正常运营和快速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对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研究和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二、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程的推进,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都加大了对医院财务资产的精细化管理的力度,再加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公立医院年度资产报表和年度国有资产分析报告提出的硬性报送要求,各医疗卫生机构对国有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国有资产管理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特别是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现状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个别医院在规范性方面还存在多多少少的问题。(一)没有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流于形式,不能对固定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保值增值等情况实行有效的日常监管。(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管理等日常活动缺乏制度依据,科室与科室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职责不清,沟通不畅。造成工作扯皮、管理缺失、风险增加。(三)固定资产配置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固定资产配置不科学、不合理。一方面情况是购置盲目,导致过度配置,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情况是资产配置缺失,不能充分发挥资产的支撑效益,限制和影响资产性能的发挥。(四)固定资产的绩效评价缺失,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使用后评价。既没有充分调动现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潜能,也不能为医院下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配置医院固定资产提供参考和依据。(五)固定资产账务处理不规范。一是应该列入固定资产管理的图书、小型设备等直接列支,没有按固定资产进行归类管理,造成固定资产账外流动,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二是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入账,没有按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监管和提取折旧,导致医院资产及当期费用数据失真,存在很大的资产管理风险;三是在建工程项目早已竣工并投入使用,但迟迟不办理决算审计及转固定资产手续。已投入使用项目不能正常按固定资产管理并计提折旧,造成资产不实,费用不准;四是医院设备采购入库使用后财务报账不及时、会造成使用年限和财务折旧年限不一致,带来对账、财务审计等一系列管理不便;五是固定资产折旧提取随意性强。没有按规定的使用年限和折旧方法进行提取。有些医院为了满足绩效核算,计提折旧存在忽高忽低、科室间政策不一致、少提折旧、甚至超期超原值计提折旧的情况,造成固定资产管理账务处理混乱,主要经济数据失真。(六)固定资产出租、出借、出售及对外投资管理不规范。存在没有经过相关部门批准而擅自处置国有资产的行为及现象,固定资产处置收入私自留存,没有按规定上缴国库。事实上,国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国有资产的对外出租、出借、出售及投资有着严格的规定,资产价值在规定限额以内的处置要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并报财政部门备案;对于资产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上的投资,要报上级财政部门批准后才能进行。出租、出借、出售收入及对外投资收益必须按规定及时上交国库。凡是没有按上述规定办理的行为均属违规。(七)固定资产报废管理不规范。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报废必须履行严格的报废审批手续,而现实情况是:有些医院固定资产到期或损毁报废没有履行报废审批手续,自行进行账务资产核销或核减;有些医院固定资产毁损报废多年,实物早已不存在了,但迟迟不走报废处理程序,资产长期挂账,造成账实不符,资产不实。(八)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缺失。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相关人员固定资产管理能力和水平不高,日常固定资产管理流于形式或管理出现盲点及空白。主要表现在:没有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固定资产台账设置不规范,没有实行动态化管理;没有实行固定资产卡片式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混乱;没有对医院固定资产实行日常巡查和定期盘点,没有固定资产盘点表;固定资产使用科室没有明确资产管理责任人,科室管理缺失等。(九)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还停留在手工操作或者单机版的阶段,在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没有设置固定资产管理模块。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及精细化程度不高,不能提供科学的资产分析报告,不能科学合理配置医院资产,不能有效促进医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能保障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三、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目前,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及上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持续要求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不断努力下,各级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不断规范、水平不断提高,国有资产在为人民健康服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之所以有些医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领导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医院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日常固定资产管理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不单独设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配备专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不重视在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方面进行投资;对国有资产的日常规范化管理监督落实不到位等。(二)国有资产管理以及相关财务人员国有资产管理经验不足。他们的管理知识及实战技能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医院国有资产日常规范化管理需要。(三)对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缺乏考评监督机制。职工工作责任心不强,人浮于事,不能按固定资产管理相关要求完成日常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四、解决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目前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引起医院管理层的重视,并尽早尽快采取措施给予解决。可以采取如下主要措施:(一)从领导层面提高对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重视程度。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必须纳入医院的年度工作计划,并明确由医院主要领导亲自抓。对于涉及固定资产购置、对外投资、报废处理等重大事项,必须经党委会或院长办公会等集体研究决定。对于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分管领导必须经常过问;对于固定资产日产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及时研究解决。(二)加强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的组织和制度建设。应当建立医院内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并配备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医院固定资产的入库、日常动态监管、处置等工作。把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具体到部门、具体到事、具体到人。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专门的人专一专心去管这件事。同时,也能更好地增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及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把医院固定资产管出规范、管出成效。必须建立健全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制度控制是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之一。我们必须使用好制度控制这个法宝,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必须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我们要用行之有效的制度来管理事,靠科学规范的制度来约束人。这样一来,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也就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靠,管理失职也可以做到有责可追。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要系统化、体系化,要细化、具体到固定资产论证、采购、入库、日常监管、处置、分析评价等各个环节。(三)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工作要干好,人才是关键,要加大对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环节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训一方面要注重对相关人员专业理论知识的提升;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职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培训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请进来,聘请专家搞内部培训;也可以走出去,参加针对性的培训班;甚至可以分期分批选派骨干人员到管理好的医院现场观摩、跟班学习,去直观性地学习兄弟单位规范化、专业化的账务、实物日常操作管理,包括学习人家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为创新创造性的做好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思路和借鉴。(四)加大公立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力度。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自行开发、委托专业团队开发,也可以购买市场上已开发成熟的适应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要求的软件。总之,要不断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力度,并在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到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需求,增加涵盖固定资产管理功能的模块。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和丰富资产控制手段,实行医院资产管理精细化;积极运用资产状况分析数据为医院业务运行管理服务。(五)实行资产管理评价及责任追究机制。医院应该实行对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地日常考核评价机制。考核既要涉及到资产管理部门,也要涉及到各级资产管理人员。1.要建立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价部门。考评部门可以是专门建立的资产考核评价小组,也可以归口审计或质控部门进行考核。只要能有专业甄别能力,又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即可。2.要根据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要求,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考核评价标准,考评标准要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要做到考核评价有据可循,不当儿戏。3.考核评价结果要和个人绩效相挂钩,奖优罚劣。对由于管理失误给单位带来重大损失的,要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责任。实行资产管理工作后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目的就是督促资产管理人员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把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做地更实、更细、更好。

参考文献:

[1]郭兴利.对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12).

篇10

二、当前烟草商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烟草商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淡薄、管理效率低下。固定资产作为烟草商业企业资产组成部分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对于维持企业正常经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管理体制、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烟草商业企业特别是基层单位资产价值不高,但是因规模较大,使得管理更具难度。首先,部分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观念较为淡薄,对固定资产仍处在只管使用、不注重管理的传统观念中。由于烟草商业企业属于国有企业,其资产也属于国有资产,管理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其忽视现有资产管理,轻视现有资产的合理调配和有效使用,管理意识有待提高。其次,我国部分烟草商业企业对其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较低。烟草商业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较大,分布面较广。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全面清查所耗用时间较长,且由于固定资产的体积可能不大、容易挪动,难以实现周期性监察,致使毁损、丢失后难以发现,也难以进行责任人追查。第三,公司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虽已引进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但由于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对同一资产不同部门采取的标准不同(如有些设备由多个可单独使用且使用寿命不同的设备组成),这样容易造成实物价值与财务价值不一致,既影响财务经营指标核算的精确度,也造成了重复劳动,工作效率低下等。除此之外,烟草商业企业还存在有些固定资产长期闲置,这使得企业的资金被占用,难以提升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综合看来,我国部分烟草商业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薄弱环节仍然存在。例如,某省级烟草商业企业的固定资产主要为电子设备,包括电脑、打印机等,由于大多数电子设备配备给员工单独使用,因此其毁损时毁损原因难以界定。

(二)部分烟草商业企业在配置资产时缺乏细分标准,配置合理度不足。烟草商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实物资产在企业内各部门间的配置按照完全统一标准配置,合理度偏低,难以提升烟草商业企业实物资产的使用效率。首先,烟草商业企业中有负责业务拓展的部门,也有负责数据处理分析的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各部门工作任务、性质不同,对资产需求有所差异,完全按照统一标准配置资产,势必造成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其次,当前部分烟草商业企业在购置新实物资产尤其是办公资产时,未对资产配置状况进行整体把握,导致原有固定资产被闲置,不利于资产使用效率的提升。例如,企业的计划、财务、信息等部门数据处理量大,对电脑配置要求较高;办公室等部门文件处理多,对打印、复印设备的要求更高。由于完全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未针对具体部门进行配置调整,造成资源浪费或影响工作效率,不利于企业整体发展。

(三)部分烟草商业企业在购置资产时缺乏调查分析、资产利用率不高。烟草商业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其资产的购置必须遵守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烟草商业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有相关的管理办法,也有资产购置审批流程,但在购置资产时缺乏深入调查分析,可能导致已有资产的闲置。首先,这主要表现在各部门申请购置固定资产时大多只需要提交书面材料,企业管理层很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这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其次,资产管理部门对已申请报废且又达到了规定最低使用年限的资产的审批一般是例行手续,没有对资产实际性能进行分析评估,导致部分虽已达到报废年限但仍能使用的资产也被报废了,造成资源浪费。除此之外,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对于新购置的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维护没有进行精细化管理,使得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缺乏科学依据。例如,某烟草商业企业的分支机构主要负责卷烟批发零售业务,该分支机构上报上级部门需要购置一批新的电子设备,上级部门未进行实地考察,仅根据书面报告便审核通过该次资产购置的申请。但是该分支机构的现有电子设备仍然可以继续使用,造成了资产的重复购置,不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烟草商业企业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的举措

(一)增强烟草商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理念、提高资产管理效率。随着烟草商业企业的不断发展,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成为企业资产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当前,我国烟草商业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理念淡漠、管理效率不高,要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水平,必须树立资产精细化管理理念,提升管理能力。首先,需要提升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烟草商业企业可以通过聘请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或人员,负责企业资产管理架构的搭建。其次,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员的培训,提高其固定资产管理能力;同时向使用人宣传固定资产使用知识,强化责任意识,共同提高资产管理理念。第三,促进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核算部门的合作,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完整的资产数据库,统一记录和管理资产的各类基础信息,减少资产管理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提升内部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将可调剂或可利用的存量闲置资产纳入年度预算安排使用,降低资产闲置率。综合以上手段,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烟草商业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促进烟草商业企业的不断发展。

(二)制定烟草商业企业资产配置的细分标准,提高配置合理度。烟草商业企业在配置资产时标准比较统一,虽然保持了各部门间资产配置的平衡,但是无法落实资产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因此烟草商业企业应当逐步制定资产配置的细分标准,提高资产配置合理度。首先,烟草商业企业应针对各个部门工作性质、业务量进行统计分析,制订资产配置细分标准。对于超过规定标准的资产进行调整,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使用效率;对于未达到规定标准的部门及时购置资产,确保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烟草商业企业在配置资产时可以进行横向调度,合理利用闲置优质资产。根据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全面优化统筹安排,多部门联合使用固定资产,最大限度的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三)加强烟草商业企业在购置资产时的监管力度、提高资产利用率。购置资产作为烟草商业企业进行资产精细化管理流程中最前置的一环,对于保障后续链条的完整性和后续使用、投资过程的安全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烟草商业企业必须要加强在购置资产时的监管力度,促进烟草商业企业的发展。首先,烟草商业企业需要认真贯彻落实购置资产的监督管理机制,对申请部门的需求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对达到使用期限仍能使用的资产要继续使用,对已无法正常使用或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的,按程序合理安排购置。其次,资产管理部门应利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全方位掌握固定资产详细情况,本着物尽其用原则,对闲置资产进行内部调剂,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同时对维修成本过高或已无法正常使用的废旧资产,要严格履行资产报废手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除此之外,烟草商业企业为投资而购置的资产应充分论证考核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全面分析其对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综上所述,烟草商业企业作为烟草行业中连接生产和销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烟草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烟草商业企业可以通过加强购置资产监督、制定资产配置细分标准、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率等方式促进企业资产精细化管理,提高烟草商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烟草商业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篇11

加强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

资产的日常管理要努力做到“精细化”。资产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有翔实科学的管理制度,同时形成完善的监督检查及奖惩激励机制,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渗透到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保证每个环节得到有效控制和规范管理。要严格把好审核关,确保预算、论证、采购、验收、付款、入库等相关手续的齐全性、一致性与合法性;加强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的协调沟通工作,实时进行资产的增减处理,保证账实相符;加快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资产管理数据库,资产报废处置、现状变化、维护维修、价值增减、调入调出等实现实时处理,实现资产高效率低强度快速清查。

加强资产内部控制管理,做好资产交接工作

在资产管理中要制定具体的管理细则,明确责任,使国有资产领用、借用、占有、使用、保管、交接等过程手续完整,责任明确,奖罚分明。对涉及到有关人员变动的,应采取“限期移交,完善手续”的办法,严格办理资产清交手续,对于领导干部离任前的实物审计要具体到每个环节,确保人走物交、人离账清,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建立健全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做到不相容职务有效分离,办理资产相关业务要经过必要的授权审批,建立财产保护制度,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资产的直接接触。

定期清查,确保账实相符

资产清查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性环节,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对于资产清查盘点过程中发现的盘盈和盘亏情况,应查明原因、分清原因,及时予以处理。

强化预算管理,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要明确产权关系,以产权管理为基础,以固定资产管理为重点,实现合理、高效、节约地配置各种资源。首先,要强化预算管理,这是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预算管理可以有效解决腐败问题。其次,对于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购置、新建的资产,可以运用拍卖、联营、租赁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第三,要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制定与单位经济利益挂钩的资产处置办法,使闲置的资产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篇12

(一)思想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固定资产的经济特性认识不足,不重视固定资产获益增值。二是对固定资产的地位、作用及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固定资产无偿使用,不需计提折旧、计算盈亏和进行价值补偿,只须注重需求,无须注重使用效益,因而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对国家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的地位、作用及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了“重钱轻物、重购轻管、公物私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情况。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一是虽然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比较科学,但由于领导不重视,造成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形同摆设,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规范约束作用。二是制度本身不够完善,在实际管理中无法执行。三是虽然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有章不循,违章不究,执行不力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足造成了新购资产、捐赠资产及已竣工工程不能及时入账;有些已报废的资产不及时办理财务核销手续;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没有定期核对账务,导致账账不符的情况出现。

(三)管理体制不顺 在分类归口管理下,后勤管理部门管理房屋、建筑物;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设备处管理设备仪器;财务处负责固定资产价值核算。它们分别为固定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代表学校行使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责,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机构,造成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导致固定资产账物不符、账账不符、家底不清、资源浪费、资产流失等问题。

(四)管理权责不清 近年来,高校固定资产不仅数量大增,而且在固定资产中的高精、大型仪器设备等越来越多,但是管理中的问题却十分突出。一是权责不清。固定资产的使用没有落实到具体人员。二是缺乏使用操作责任制。教师及学生未经培训就操作仪器,仪器操作损坏、损毁和丢失既无人负责,也无人问责。三是缺乏协调。“谁购建,谁拥有;谁拥有,谁使用”的现状形成了固定资产管理与使用相分离,造成管理不到位,重复投资情况明显。

(五)资产配置失范 高校在固定资产购置上理应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特别是在经济资源紧缺的情况下,高校更应当需要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是实际管理中,由于高校没有固定资产配置标准,造成各个院(系)部盲目追求“小而全”、争设备、争投资,整体短缺与局部闲置并存,高校资产严重浪费、资源配置效率与利用效率很低的态势。

(六)资产利用率低、流失严重 主要表现在:一是设备配置意识超前,片面追求仪器设备高、精、尖,脱离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实际,导致高能低用、高价低效,资源浪费。二是闲置浪费现象严重。据调查,高校仪器设备有20%处于闲置状态,使用效率不高。高校固定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一是擅自变更用途。一些使用部门私自出租、出借学校房屋、设备、仪器等,收入坐收坐支,违反财经纪律。二是对资产缺乏管理。对出租、出借的固定资产不收取使用费用,资产无偿被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三是未验先用。主要是房屋、建筑物完工之后,不及时办理验收入账手续就投入使用;一些二级单位用自筹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不到相关职能部门验收入账;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不办理固定资产增值手续等,形成账外固定资产,致使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七)人员素质不符 主要体现在: 一是实验室教师队伍欠缺,导致实验设备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二是管理队伍不像会计人员队伍那么专业化,大多数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加之管理手段落后, 整个管理队伍都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

二、高校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概述

(一)高校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内容界定 曲桂贤、张剑飞在2006年撰文对高校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界定,2009年出版的《中国高校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研究报告》也延续了曲桂贤、张剑飞的定义。作者也认可这一观点。即高校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实施产权管理;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推动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对经营性固定资产实行有偿使用并监督其实现保值增值;建立适合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信 息系统;合理地设置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分类账和明细卡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定期核对账、卡、物,保证账账、账卡、账物相符。

(二)高校固定资产精细化应达到的成效 主要包括:第一,实现固定资产网上同步管理和纵横多维沟通。一台服务器通过校园网连接着上百台计算机,不同身份的管理人员和决策者借助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实施不同的管理活动,实现管理信息的实时沟通和交换。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得到任一资产的任一时间、任一地点、任一部门、任一使用人的几乎所有信息。第二,实现对固定资产安全有效的监控。通过制定严格的程序和履行严密的管理手续,将每一件资产的具体管理责任都逐层逐级落到了具体部门和人员。第三,全面规范各项基础业务环节。明确从固定资产购建立项到可行性论证、招标、验收、技术测试、使用、保管、维修、养护、借用、出租、出借、清查、处置、建档等各个管理环节的要求和管理规范。 第四,充分利用系统中的大量信息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了客观、准确、实时的依据,有力的支持预算编制、资产购置、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等管理活动的顺利实施。

三、高校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强化对策

(一)完善管理制度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包括计划审批制度,采购验收制度,登记与审核制度,保管、使用及养护制度,资产变动与调拨制度,资产清查制度,损失、丢失赔偿与报废制度,内部控制等一系列制度以及具体的业务管理规范、管理流程等。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二是要注意制度体系的完整性与可操作性,要与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制度之间衔接与协调,并将制度落实到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改正,堵塞漏洞。

(二)优化管理体制 首先,要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确定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资产处、使用部门、使用人等管理层次,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及职责分工。在校国资管理机构的统一领导下,按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由财务处、资产处、教务处、图书馆、后勤处、产业处等职能部门明确固定资产归校统一所有,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分级管理,专业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系。形成既有分类归口,又有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使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其次,要对不同部门和有关人员,按照权限对等的原则,要求其承担不同的管理责任;再次,要落实资产管理责任。要求每一个固定资产使用人对所使用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承担经济责任,做到“人人都管物,物物有人管”。

(三)实施“五个一”框架 “五个一”框架是指明确“一个部门”管理确保资产管理权责一致。“一个体系”是学校,二级学院、处部,教研室、科室的三级管理体系。“一部细则”是学校资产管理活动的依据,对各级管理者的日常工作及至普通师生员工的行为都有约束力,是资产正常运行的制度保证。“一张标签”是资产从购进到报废这一存续期间内的标识,是资产账实是否相符的唯一检验依据。“一套软件”是资产管理迈向信息化、科学化的标志,是现代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石。“一个部门”保证了“一个体系”的有效运作,避免了多头指挥,“一部细则”规定了“一个部门”及其指导的“一个体系”日常活动的内容、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一个标签”是在“一套软件”基础上生成的,是“一个部门”及“一个体系”依据“一部细则”进行数据信息处理的标识,是账务处理的主索引。“一套软件”是资产管理走向现代化的工具,是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实现即时管理的手段。

(四)制定配置标准 根据国家有关配置标准,参考同类学校配置水平,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并坚持低标准的配置原则,使高校的资产配置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之后,高校应根据学校每一年的事业发展需要及学校的综合财力情况,制定详细的固定资产购置计划。计划一经确定,资产管理处应对新增的固定资产从其技术性、经济性、实用性 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对大宗固定资产采购项目要建立完善、健全的招标采购管理制度,对每一种类、每一批次的固定资产进行详细的功能定位,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比较产品的性能,对比生产厂家和售后服务,为使用部门配备优化合理、先进的固定资产,达到对固定资产从形成阶段就实施精细化管理。

(五)定期清产核资 各使用部门至少每年年终要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对,摸清家底,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要找出原因、分清责任,并将盘点结果逐级上报。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每年都应选择几个使用部门,进行有目的的抽查,确保固定资产的准确性。同时对各使用部门固定资产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奖励先进,批评落后。

(六)开发信息系统 从设备前期的选型、设计、采购、安装调试等前期管理,以及资产与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控、维护保养情况与设备的移动、调动、封存、借用等资产运行后活动,直至设备报废或者变更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价值链管理。达到了以下要求:一是通过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建立卡、物对应机制,最大限度地防止虚增资产以及国有资产流失。二是遵循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从新增、报废、调拨、盘盈、盘亏、估价、变更等各个环节实现手段创新和管理的强化。三是实现对固定资产的钻探式全方位查询。可查询所有固定资产变化过程的详细情况,检索出闲置资产,通过对闲置资产的再利用,提高资产利用率。四是固定资产管理依据业务处理流程需求,分配管理权限,建立合理的管理流程,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避免资产管理的人情化。五是在线的申请、审批流程规范了固定资产购进、领用、变化的过程。

篇13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78-02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要求具体的工作能够细化和量化到每一个细节之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使用,使得高校的非税收入全部纳入国库集中管理,降低了高校资金的自。要求高校发生的收入和支出要严格按照部门的预算执行,对高校的预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高校的预算编制做到具体准确、科学细化,提高预算的执行力。

一、国库集中支付与高校预算精细化概述

国库集中支付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要求预算单位的所有财政性收入直接收入国库单一账户,所有财政性支出均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提供者,实现“集中收入,集中支出”的制度。根据支出项目和流程的不同,国库集中支付有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

高校预算精细化是指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使高校的财务预算涵盖高校的任何部门和工作内容,一方面,利于高校的管理者根据学校资金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战略计划;另一方面通过精细化的预算,有效降低各个工作环节中的资金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国库集中支付的高校预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1.应解缴入国库的预算收入不够细化明确。理论上来说,高校的资源都是国有的,一切利用高校资源提供有偿服务的行为都应当纳入非税管理的范围。然而,由于高校越来越多的业务进行市场化运作,高校发生的经济业务也变得复杂,高校非政非企的模糊性质使得收入的性质难以明确区分。例如,较为常见的高校校内计算机中心上网的收入,高校的计算机中心,除了日常的教学外,还对外自主提供给校内学生的上网,并按小时收取上网费用。对于这部分收入,理应缴纳营业税,但由于又是高校国有资产,并没有进行营业税的纳税申报。实际运作中,高校为了扩大资金的自主使用权,并没有将其作为非税收入解缴国库。

2.预算支出不细化难以满足集中支付的要求。国库集中支付要求所有的支出都必须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支出进行,将授权支付和直接支付的每项明细支出都纳入预算。高校在编制校内预算时往往只能看到某部门某项目的支出总数,无法看到具体的明细支出,也就无法控制预算的支出。

3.具体财务人员对国库支付缺乏了解。财务记账人员计入收入的口径不一致,对于同一项收入,有的计入应缴财政的非税专户,有的计入其他收入,造成国库解缴时的困难。对于日常报销的支出,具体的财务记账人员由于对预算支出明细和国库具体项目不了解,在选择国库支出项目时过于随意,出现支出不符合具体项目要求而被国库支付局退回的现象。

4.预算编制时间不够灵活。国库集中支付要求高校的收入和支出严格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在高校的实际运行中存在一定的困难。高校在上一年度末编制下一年度的部门预算时,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等还没有完全确定,与预算批复不能完全吻合。

三、国库集中支付的高校预算收入精细化的思路

高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相对于预算的支出,高校往往忽视对预算收入的管理,没能积极探索高校的创收,却过分集中于支出项目,以更多地争取财政的支持,认为预算的编制就是要尽可能地将钱花完。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丧失了更多的资金的自,做好高校预算收入的统一管理和细分,对高校资金的及时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非税收入全部解缴国库。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增长,使得高校快速发展,高校的收入来源日趋复杂,由之前的单纯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以及从其他政府机构或机构取得的各类补助作为唯一的收入,上升到具有学费收入、住宿费收入、各种培训费收入、捐赠收入等多种收入形式。

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从非税收入的定义可见,高校的学费、住宿费、培训费等均属于非税收入的范畴,且高校的大多数收费行为都属于非税收入管辖的上缴范围。

2.做好高校非税收入的界定。高校非税收入作为政府非税收入的一部分,根据政府非税收入的定义,主要包括学费、住宿费、培训费、考试报名费等行政事业收费以及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等。高校的非税收入进入“应缴财政专户”,国库根据高校上缴的金额,一次或分次将高校上缴的学费、住宿费等返还给高校;从国库或财政专户核准拨给事业单位的资金收入和部分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的资金,高校要将其计入教育事业收入。此外,收到返还时,还要同当时的上缴数进行核对,编制预算时的收入确认不准确,年终国库同高校进行收入对账时,容易花费大量时间,影响高校的财务决算。

国库在向高校预算单位进行资金的下拨时,通常会分为发展性项目和日常管理项目。日常维持管理项目的资金是根据编制的部门预算自动下达,发展性项目则需要高校通过预算信息系统,根据预算,进行用款计划的申报。而高校资金的下达有时候与高校资金的上缴在时间和金额上存在一定的匹配,预算收入的编制不准确,收入上缴不及时,都会影响高校资金的使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