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0: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篇1

(一)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发展模式,其发展是可以持续和连续的。在实际生活中,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发展是注重质量和子孙后代人幸福的。

(二)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房地产经济中,沃特曼、柯林斯、波拉斯和本文由收集整理彼得斯等著名学者研究了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种主要影响因素。柯林斯通过研究指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这一理念是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准则,房地产开发商所拥有的远大目标和激励制度是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传统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目标是侧重于追求利润,而可持续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应在于追求从逆境中恢复的能力,以增强应对不利环境的弹性。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于对企业在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谋划,发展性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用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企业其他战略,用企业其他战略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理论基础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一词于1989年被哈默尔教授和普拉哈拉德教授在其研究学术成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次公开提出,并对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了系统和权威的阐述。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包括3个方面特征:(1)核心竞争力是无法被模仿和代替的;(2)核心竞争力拥有着广泛的市场推广能力;(3)核心竞争力代表着企业客户长期的核心价值,对客户关键性利益有重要作用。

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求房地产企业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二)波特发展战略理论

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发展战略理论,该理论指出了行业结构“五力模型”:(1)供应商的议价能力;(2)客户的议价能力;(3)行业的竞争现状;(4)新进入者的挑战;(5)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他指出了企业应该在哪些点上谋求竞争力的提高,为产业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条件。波特发展战略理论从产业角度分析了企业发展的竞争策略,对企业经营的产业环境进行了研究。

(三)企业资源理论

企业资源理论从资源的视角来对企业竞争能力进行分析。企业资源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必须拥有4个基本性质:(1)价值性(valuable);(2)不可模仿性(inimitable);(3)稀缺性(rare);(4)非替代性(non-substitutable)。资源是一个综合体,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应该包括上述4个性质。房地产企业的生产性和经营性活动需要资源组的良好协调与配合,资源组包括固定资产、人力资源、资本性投入和外形资产等投入。

三、促进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

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市场、资源、能力和政策方面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图1所示。

根据图可以看出,当房地产企业在市场、资源、能力和政策四个方面达到均衡时,也就是说处于图中的阴影区——优势发展区,房地产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关于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

(一)确立以“顾客价值至上”为导向的战略方向

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应该围绕着市场需求,以提升顾客价值为战略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再是当前企业终极的发展目标,要想使企业永续经营,就不能单纯地追求某一个项目或者一段时间的利益,应该用发展的,战略的眼光去制定长远发展计划。“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在商业战场中的力量也是无穷的。项目是经营的手段,但是单个项目的利益不能代表永续经营的成果,只有一贯地坚持围绕市场需求和坚持顾客价值至上,才能够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

(二)推行品牌战略

房地产品牌是产品品质、产品创新、服务质量、建筑科技、生态环境、居住文化、企业形象以及企业实力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房地产品牌是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房地产产品开发经营的同时,有计划、有目地设计、塑造,并由社会公众通过房地产产品的品质和价值的认知而确定的商标和企业形象,是公众对房地产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总和。房地产品牌包涵了企业品牌、项目品牌和物业品牌三个部分,企业品牌是房地产品牌的载体,是房地产企业信誉、素质、服务和文化品位的一种标志,是企业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也是消费者对企业实旌有效监督的手段。项目品牌是房地产品牌的关键,是企业品牌的具体体现,是企

篇2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广泛酝酿和形成,堪称人类社会现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现己为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基本认同,并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到国家的发展行动之中,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指导方针和基本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生

1.增长的极限导引出的启示。从18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人类关于发展的观念,主要是以经济的增长来进行定义,认为经济增长了就是发展了。只是到了20世纪60~80年代,人类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公害事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痛苦之后,开始积极反思和总结传统经济发展中不可克服的矛盾,努力探寻新的发展途径。在1972年前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针对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困境,提出了“人类困境研究计划”,并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得出了“零增长”下“全球均衡”的结论,该结论虽然过于悲观,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行使自己的发展权。但是,该书提出的“不要盲目地反对进步,但是要反对盲目的进步”等有益观点,给了人们极为深刻的启示,促使人们开始重视全球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2.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法国学者编写了《新发展观》一书。该书认为,经济发展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经济发展不仅包含数量上的变化,而且还包括社会收入结构的合理、文化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其他社会福利的增进;经济发展体现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改善的同步进行。这种新的发展观在实践中,逐步演变为“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成正是以其拓展为基础。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著名报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致力于:消除贫困和实现适度的经济增长;控制人口和开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尽量延长资源的可供给年限,不断开辟新的能源和其他资源;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满足就业和生活的基本要求,建立公平的分配原则;推动技术进步和对于危险的有效控制”。由此掀起了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浪潮。

3.联合国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作为。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较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会议通过并签署了五个重要文件――《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所有类型森林问题的不具法律约束的权威性原则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通过这次会议和上述五个文件,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达成了共识,为各国政府和人民抓住机遇、协同努力,改变人类自身掠夺性的生产方式和浪费型的消费形态,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一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在文章和文件中,十多年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近二百种说法。但是,目前国际社会相对公认的定义,是1987年世纪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给出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所表述的是某种动态的过程、道路或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不是一条仅能在若干年内在若干地方支持人类的进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人类进步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从其理论架构和表达方式上解析,可持续发展具有三大本质特征:

(1)发展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状况,即能够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发展,是否在健康地发展以及是否在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对此,必须澄清一个容易混淆的观念,即认为可持续发展似乎不强调经济增长和财富的积累,有时甚至把可持续发展视同停止向自然取得资源,以维持生态环境的质量,这显然是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本质背道而驰的。

(2)协调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性,即要求定量地诊断或在同一尺度下比较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市场发育与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平衡,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之间的平衡。

(3)持续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上的长期合理性,注重从时间的尺度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这里所指的“长期”,近者可以是五代或十代人的时间,远者直至整个人类的未来,不应是在短时段内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模式

循环经济重在从转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入手,从根本上消除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压力与对环境的破坏,进而实现人类――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相吻合的,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和实践。

(一)循环经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源于对当代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认识,而把它作为目标的宗旨则是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谋福于当代和未来的人口。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期性、持续性,其实质是要求人们从向自然索取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向可实现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命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而不是被人类随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

2.循环经济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以人为本,在开发自然、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并保护自然生态,尊重自然内在价值,使自然能够承载人类开发能力的发展模式。人类在实践中对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深入了解,促进了环境无边界(全球环境一体化)观念的形成。人类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由线性经济转向循环经济,自然界才能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提供支撑。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本质体现

1.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涵义。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兼顾和统一。可持续发展要求既满足需要又实现限制,从这点来看,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的“可持续”乃是对“发展”的限制性规定,明确这一点,乃是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经济强调经济数量的增加与经济质量的提高相统一;强调经济发展在关注当代人利益的同时,重视后代人的幸福,经济发展不能危害后代人的需求能力;强调经济发展与自然、人类和社会的系统性、协调性、持续性。

2.循环经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将资源利用模式由“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运行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运行,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循环经济从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并在消费等各个环节减少污染排放,有助于恢复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产生,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来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废物的再生利用只是减少废物量的处理方式之一。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是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

(三)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1.循环经济从本质上支撑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人类发展的总战略和未来的奋斗目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和环境运动,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要建立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手段,以持续地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篇3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02-02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资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低碳经济是随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其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低碳排放,这一核心对于当今人类社会的工业生产和社会文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关键的指导意义。通过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能够缓解资源和能源面临的巨大压力,使得生态环境的污染减少,使得生态环境能够得到美化,这样人和生态环境才能够和谐发展,并且进行生产技术创新和新能源结构的推行,使得人类社会工业生产和社会文明的发展都能够有焕然一新的进步。

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低碳经济是一种十分超前的发展理念,并且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此外,低碳经济也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当前全球都存在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矛盾,所以低碳经济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某个层面上来说,低碳经济要求国家从资源和产业的结构上进行很大的调整,进行脱胎换骨,还要进行技术和生产制度的创新,但是中国的工业发展一直是采取高碳经济模式的,这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必然还要倾注很大的心血,但是这么长时间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中国在环境、资源和能源方面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陷入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巨大矛盾之中,所以,低碳经济模式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也能够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也能够进行环境的保护,还能够使得绿色经济发展和中国的转变经济模式相适应,使得我国的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的困难

实行低碳经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未来全球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以低碳经济模式为核心,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竞争核心的转移,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必定成为炙手可热的市场竞争重点。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当中低碳壁垒逐渐会发展成型,对于现在的中国社会来说,实行低碳经济已经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要求了,但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我国的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都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形式变得十分严峻。首先,我国的能源结构多年来都是以煤炭为主要的能源结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的是使得这种能源结构得到彻底的改变,这样就使得我国的煤炭企业、研究煤炭生产技术的相关企业和以煤炭为主要生产能源的相关企业面临着一次彻底的技术改造,使得以煤炭为中心的能源结构变成低碳能源为主的结构;改革的过程当中需要很大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这对于发展了多年的企业来说是一次十分艰难的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就会陷入艰难的境地。其次,我国当前正处于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的飞速进步时期,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高碳气体的产生是不能避免的,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低碳经济模式的推行和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根本上的利益冲突,但是低碳经济模式的推行是世界趋势,低碳经济的实行无可避免,这样自然就会影响到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低碳能源结构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这样就会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陷入两难之中。

三、倡导低碳经济,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现在,我国的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还尚在雏形之中,我们要实现的,就是在能够保障经济发展不会受到影响的前提下,进行节能减排,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负起应负的责任,这是中国政府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看,我国不管是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是为了对生态环境负起责任,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和低碳经济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一定要在现在就对于环境、经济、能源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出行之有效的科学策略,探索出低碳经济改革的新技术,使得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能够进一步加快。

(一)以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为中心进行低碳社会的建设

资源型社会的建设是我国目前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我国一定要结合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不同时期的不同计划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国对于低碳经济模式要进行大力宣传,能够使得人们从多个层面全方位进行低碳生活模式的认识和了解,将节能减排工作提上日程,使得公众能够倾向于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来说,就要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要推出相关政策和制度,在生产技术创新方面要以低碳经济为主,制约企业的碳排放,引导消费者尽量消费低碳产品,进而能够加快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速度。

(二)加快能源和产业的结构改变和调整

现在,全球的气候变暖是一个大的趋势,因此低碳经济已经是全球关注的一个大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就是对于能源和资源的节省,与低碳经济的概念不谋而合,因此中国经济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推行低碳经济,使得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使得工业、服务业和农业等产业当中都能够形成新的资源和能源结构,使得煤炭不再是能源结构的主体,能够更多地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比较环保的能源,使得节能减排的政策能够落到实处,进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促进低碳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快速发展。

(三)提高低碳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水平

要使得低碳经济的发展行之有效,就要进行低碳高新技术的创新,所以,对于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就要进行大力投入研究,这其中还包括对于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于可再生资源以及清洁能源的研发,研究清洁能源和替换燃料的生产技术的创新,使得能源的利用率能够得到不断地提高。

(四)提高低碳经济的法律和制度完善水平

对于当前的中国社会来说,对于资源和能源保护方面的法律保护还远远不够,我国哦应该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加强能源法律体系的建设,使得能源发展战略得以实施,能够使得能源计划具有很高的法律地位。其中的主要措施有:对于相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减缓的相关能源法规进行完善和修订,对于低碳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政策上的鼓励,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的各类经济主体进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活动的参与,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

(五)促进国际间合作

首先就是促进与国际上的低碳城市和低碳企业的合作。欧美地区的很多发达国家都是以服务行业为主的,他们在节能减排方面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我们要和这些组织进行合作,学习对方的技术和经验,其次就是和周边的国家构成低碳产业供应链,当前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的成本不断提高,中国的原材料价格也在不断上涨,中国的制造业应该将上下游产业链做

好,产业链的那些中间环节要转移到成本比较低的周边

国家。

(六)进行人工造林补偿基金的建立,使得人工造林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

森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碳汇,进行人工造林补偿基金的建立,使得人们将造林面积和消费行为进行捆绑,将植树造林和工业节能减排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将植树造林工作进行不断地发展。

(七)降低火力发电的比重,提高核电和水电的比重

和传统的火力发电相比较,核电比较清洁和环保,而和核电相比较,水电是一种十分安全的清洁能源,水力发电不用担心核辐射的危险,还能够有效地节省能源,减小碳排放量。

(八)构筑“以铁路为骨干”的现代化环境保护型的交通体系

和其他的交通工具来比较,火车的碳排放量相对较少,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在以后的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当中,对于铁路运输应该大力发展,应该构建以铁路为骨干的环境保护型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九)对于大型超市以及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进行重点控制

要减少大型超市的建设,尽量鼓励群众进行就近购物;尽量降低公差和国际间飞行。要尽快建立碳排放的标示制度,还要引导对于碳排放敏感的消费方式。在超市商品上要明确进行碳排放含量标签的标示,是在发达国家当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标示制度。中国应该尽快建立碳排放含量的标示制度,并将此作为科普知识进行群众里的推广,以此在全社会倡导合理地物质消费,反对进行攀比的生活方式。

四、结语

当前,低碳经济是世界上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如果想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国际市场下能够获得一定的位置,就一定要向着低碳经济的方向进行发展,在中国过去的很长一段历史里面,中国的工业生产当中高碳能源一直是行业消耗能源和资源的主导,如果要实行低碳经济一定需要一个十分彻底的过程,很多方面的生产制度和结构都要进行转变,向着低碳模式进行发展,在制度和技术上都要实现低碳模式,才能在低碳产业结构上进行不断地发展,进而能够使得我国的可持续经济战略能够有效实行,使得我国社会经济和自然能够和谐发展。本文对于低碳经济和中国可持续性战略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静.中国的环保政策:探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2] 毕凤翔.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素——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A].中国未来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3] 孙继玲.低碳经济时代的绿色环保会计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

篇4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企业循环经济系统,重视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宏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微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要求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1.清洁生产模式生态经济最初的实现方式是清洁生产模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工业逐渐形成,循环经济得到更为广泛地关注。循环经济,顾名思义,减少生产系统的废物,并使之得到循环利用,在每个生产环节达到尽量减少工业废弃物,从而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不断减少能源的消耗。2.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式--生态工业园区模式,以循环经济原理为设计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结合食物链的形成规则来进行工业生产。对于工业园区的废弃物进行分类,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来解决废弃物,使一个企业的废弃物能够作为其他企业生产的原料,类似于沼气池的形成与运用。为了尽量减少废物达到高能量的目的,要严格按照生态工业园区模式进行生产。3.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基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绿色管理模式,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体现。企业以盈利为目标,为了开拓市场,需要降低生产成本,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控制污染节约资源,让员工积极参与绿色生产,树立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形成了这种绿色管理的模式,这样利于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达到统一,促进管理方式的创新,使管理理念得到更好地实现,促进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4.企业内部物料再循环模式对于企业内部物料的循环发展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收集生产过程中流失的物料输送回上一道工序中;第二,把生产环节产生的废弃物通过有效的加工处理,以原材料的形式返回生产流程中;第三,把生产环节产生的废料处理之后应用到其他的工序中。

二、企业循环经济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1.企业内部系统的集成设计企业关于其内部系统集成设计了主要包括:物质、技术、能源等多方面因素集成,简单来说就是对生态工业网络进行模拟分析,根据共生网络严格控制物质流动时对数量以及质量的调整,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物质资源的输出量,这样一来产品的输出量就得到增加。另外,通过技术集成可以全面的对于工厂废弃物进行开发,利用有效的工艺设计,使得清洁资源生产循环得到有效利用。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增强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以及使用寿命。简单来说,能源的集成就是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耗量,加强对环境友好型能源的使用,比如,针对蒸汽发动工艺可以通过增加预热,进而区分开蒸汽和热水,与此同时,将多余热能提供给工厂的工作人员使用,为职工提供生活用水,这样一来,通过水资源的七成加强了对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达到节水的目的。将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通过蒸发技术进行处理,达到重复再利用的目的,进而减小对自然环境水资源的污染,有效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另外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水费以及相关的污水处理费用,使得产品成本得以有效降低。因此,对于企业来说,集成设计是循环经济模式中一项关键措施和重要手段,但是其核心重点在于对生产技术资源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通过工艺技术加强废弃物的处理。2.以产品链为依托构建物料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网络框架对于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网络体系的构建应该以生态发展理念为依托。第一,从物料层面进行分析,构件系统的“原料链”、“中间体链”、“产品链”、“剩余物及副产物链”、“废物综合利用链”等,实现物料“链”、“网”系统的很无力分配。在这个发展体系中,对于原料链中的氢和碳,经过中间流程的转化,实现对关键程序发展的平衡分配,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实现把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剩余物或供应链上下游的副产物等转化为资源循环至相应的原料链端,构成新的产品链及其物料网络系统,改变原来单一的产品结构,形成系列产品的协调发展。第二,从能量层面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生产体系中的高、中、低档产品进行能量排列,对企业内部的化学装置按照使用性能和等级完成合理优化配置,不断完善能源的层级管理和互补共生,梯级用能、按质用能、按需用能,形成热能的网络化体系。3.境管制的加强就现阶段的发展而言,我们国家已有资源的承载能力已经无法负荷高速运转的市场经济体系,生态环境所处的态势越发严峻。基于此,政府相关部门规划经济发展目标,力求实现循环经济,不断加大对企业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研究,制定环境安全防护体系,运用法律的武器实现对生态的保护与治理,避免企业为了谋求更多的发展利益而牺牲环境。为了进一步强化对环境的政治力度,政府部门分别颁布了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对全国范围内的了排污权交易的试点增加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不仅如此,政府在积极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实现对行政和经济职能的协调发展,在制定财政税收和政策的过程中更多的倾向保护社会利益和公共环境,明确要负担的社会责任,不能为了发展而毁坏生态系统。要知道,想要不断加强环境管理体制,也就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通过不断提升企业外部经济的增长率强化内部管理流程,不断降低生态治理活动的外部效应。企业在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最优选择就是建立生态管理体系,从企业生产的源头来控制成本,保证获得利润的持久性以及企业的持续发展。4.水集成企业运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实现对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不断完善水资源集成分配。在进行集成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措施为:不断提升对水循环系统的利用频率,在生产环节中直接利用蒸汽冷凝水,把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产、生活废水经过特殊处理替代原水。在此过程中,经常会将碳酸锰的二次洗涤水用于下料产品的一次洗涤,大量污水通过膜技术处理之后实现循环利用,有效减小对于原水的使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执行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国家和相应政府管理部门把对工业园建设的发展中心放在建设循环发展经济和生态化发展方面,目前,已经初步拟定对多个国家级大型工业园区的不同产业链实现交叉生产,保证有效的资源得到最大的运行。在企业的发展阶段,建设生态产业链已经成为园区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多方面的集成化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国家还推行实施企业相关管理办法,力求实现经济与环境管理的协调发展,在企业运行中全方位多角度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效益,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0-24.

[2]胡山鹰.磷资源产业循环经济[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5-8.

[3]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25-27.

篇5

低碳经济对人类社会的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生存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发展应基于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其实施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代表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经济文明的巨大进步,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国企业如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1、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

充分认识并重视企业在低碳经济中的积极带动作用,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也是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力量,所以要积极鼓励企业建立“低碳文化”。

同时利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确立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发展低碳经济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性的气候事件,将会改变企业所面临的要素市场环境和产品市场环境,影响到企业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在内的运营状况,影响到企业的资产价格以及信贷和保险等金融运作,最终影响到企业的财务、市场、业绩及其可持续发展。其次,发展低碳经济将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的负外部性内部化为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会对企业的营商环境带来巨大变革。此外,消费者对于企业声誉的关注,特别是关注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是否发挥领导力量,也迫切要求企业采取切实措施承担社会责任。

发展低碳经济是企业认清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实现生产运营方式和产品服务市场战略转型的重大机遇,并且也是企业顺应未来产业经济发展趋势获取巨大商业利润的重大机遇。首先,企业应当前瞻性地识别这一全球趋势带来的重大变革,并且创新性地为未来市场做好低碳技术和产品服务的准备,能够成长为中国低碳发展道路上的巨大赢家。

其次,通过调整企业的资产管理和投资战略,投资于迅猛增长并且获利丰厚的低碳经济产业,能够使得企业分享到低碳经济的发展成果。此外,通过投资碳市场,或者利用碳市场为企业的低碳转型获取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实践。

2、培养低碳优势企业文化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管理,一流企业卖文化。企业文化不仅仅是崇高的使命宣言,它是通过自觉的努力,引导规范员工的行为,一天一天不断积累起来的。

文化形成需要企业要用“硬”的规则和标准,来鼓励员工提高难以度量的创新性等“软”技能。吉姆·格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以飞轮比喻企业文化建设一它移动得很慢,但只要不断朝着正确方向推进,最终会获得建设和力量。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软”实力,他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他是一长期积累过程,“厚积而薄发”。如果我们有一支“上下同欲、朝气蓬勃、积极进取、敬业爱岗、责任感很强”的职工队伍,那么,我们就是不可战胜的。

3、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对于地处西部的甘肃而言,以高耗能工业为支柱的经济结构与低效的能源利用率,更是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发展中切实考虑行业的低碳效益与减排成本,积极采用最新的低碳科技成果,探索符合省情,因地制宜的低碳能源产业升级策略,实现产业的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

促进产业升级主要有四项措施:一是严格市场准入。提高能源消耗、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准入门槛。二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强化投资监管,把住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协调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严格依法依规供地用地。三是积极开展信息。加强行业产能和产能利用率的统一监测,及时向社会产业政策导向和产业规模、社会需求等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四是推进行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组织行业开展重大科技攻关,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

4、精准定位,实现突破式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资本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技术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特别是当前我国劳动力人民币双双涨价的情况下,转制企业的必须找准定位,坚持以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调研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努力在细分市场上寻求客户资源,才能为企业找到发展空间。如对于传统的制造企业,根据客户需求,一方面要更加专业化,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特色产品,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客户企业的需要,提供相关行业的技术咨询等服务,这样,在增加了收入来源的基础上,可以推动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满足低碳发展的要求。

5、苦练内功,增强自身竞争力

篇6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7-0055-03

近年来,全球经济的总量快速增长,快速的经济发展速度必然带来资源的快速消耗,由此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始终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滥用,而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了人类经济社会進一步发展的桎梏。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全球的资源能源是有限的,如果突破了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继续按照传统的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那么,我们的生存环境将面临极大的威胁。因此,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依靠科技進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就是要实行清洁生产,做到废物最少化、资源化、无害化,生产环境友好的产品。

一、循环经济概念的内涵及其理论的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低消耗、低污染和高利用、高循环率的特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能够让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人们称之为3R原则:减少原则(Reduce)、再用原则(Reuse)、循环原则(Recycle)。

(二)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

同任何经济理论一样,循环经济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是在人类经过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付出巨大代价后提出的。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用大量生动的案例阐述了杀虫剂对人类的危害,号召人们注意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随后,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了“循环经济”一词,他将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比喻成牧童放牧,“在一个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充满了鲁莽和暴力的发展方式”。地球的经济就如同一艘宇宙飞船,尽管基数大,寿命长,但是如果一味地不合理开发利用,当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时,人类就会面临灾难。20世纪70年代,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开始爆发,经济增长与能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日益受到重视。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基于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的减物质化经济模式,对传统的大生产、大投入、大废弃的根本变革,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对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遵循的三大原则

首先是减量化(Reduce)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通过产品的清洁生产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用可替代的再生能源作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尽可能地减少進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并且严格保证废弃物的处理和排放。作为生产者,要通过减少原料的投入和利用先進的科学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减少资源浪费。对于消费者来说,要优先选购环保简易包装,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利用的能力。其次是利用(Reuse)原则,即废物利用的最大化,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群体(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长,以达到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高效运转的目的,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最后是循环(Recycle)原则,以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二、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部门,也是环境问题最主要的制造者和责任者,面对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了诸多阻碍。

首先是环境管制的加强。目前,我国资源的承载能力已经难以负荷高速的经济增长,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为此,政府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并且加强了对企业破坏环境行为的整治力度,在可预见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会制定更加严厉的环保法律法规,一步步阻止企业通过牺牲环境的手段来谋求经济利益的行为。目前,为了加强对环境的整治力度,政府已经相继出台了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清洁生产促進法等法律法规,在各地开展了排污权交易的试点并且加入了很多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非常严格,企业违法环境保护条例所要付出的代价越来越高。此外,政府利用行政和经济职能对各种财政税收及贸易政策越来越多地涉及环境、社会的行为,对承担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责任的企业实施政策倾斜。环境管制的加强意味着企业要投入更多的成本,企业生产外部成本增长率的提高强化了企业外部性对于企业的内部化趋势,减弱了生态治理活动的外部效应。环境成本内化为企业成本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不能忽视发展之外的环境绩效问题。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先生产,后付费治理的模式,企业将很难降低成本,牺牲环境换来的利润将越来越薄,面临被政府惩罚的风险将大大增加。企业在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最优选择就是建立生态管理体系,从企业生产的源头来控制成本,保证获得利润的持久性以及企业的持续发展。

其次是绿色需求和消费。严重的环境问题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开始选择环保、可循环利用、对环境破坏小的产品。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也让群众改变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绿色健康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同时要求企业在生产产品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毫无疑问,那些在环保方面形象好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更得到消费者的青睐;相反,那些在环保问题上做得差、污染严重被曝光的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肯定会大打折扣。市场和消费者都需要企业向绿色经营转变,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导向要求企业必须转变发展观念,生产环保型、低消耗型和低排放型产品。此外,产品的环保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企业只有将环保的理念融人生产经营活动中,才能生产出让市场和消费者都满意的绿色产品,为企业赢得生存发展的空间。

最后就是绿色壁垒的挑战。WTO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国实施贸易壁垒的能力,多边自由关税壁垒的降低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但是,我国物美价廉的产品却屡屡受到环保技术的限制,屡屡被挡在他国门外。环保技术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制约我国产品准入的新措施。国际贸易中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是不得买卖的,而且这种环保标准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更严格的执行,绿色壁垒已经成为了替代关税和一般非关税壁垒的、新的贸易保护手段,主要表现为绿色关税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等。其作为一种全新的非关税壁垒,对我国的出口产品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企业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要在更广领域和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必须要重视绿色壁垒的威胁,采取措施改進生产工艺,降低污染,减少废物排放,改善内部运营体系,积极申请ISO141、CE等认证,以自身的行动冲破贸易保护的壁垒,加速国际化的战略步伐,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要因时而变,根据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重新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应对新环境下的各种挑战,保持企业持续盈利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观念的确立能够帮助企业从根本上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平衡发展。循环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企业持久盈利能力管理战略;二是和谐管理战略;三是生态管理战略。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发展战略就是此三种战略的综合利用和交叉统一。

(一)持久盈利能力管理战略

获得利益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在无法获得经济利益和利润保障的前提下空谈循环经济是没有意义的,企业在竞争中能否保持持续盈利的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循环经济只是一种经济模式,不应该否定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事实。

(二)和谐管理战略

传统的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是以单一的标准来衡量的,即单位投入的产出最大化,忽视了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问题,这就导致了一些企业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不惜牺牲环境,大不了再拿出利润的一小部分来治理已经污染的环境。但是,已经污染的环境已经来不及补救了,造成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要追求利润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体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保证企业的发展有足够的资源支撑,保证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能够山清水秀。

(三)生态管理战略

生态管理战略要求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融入环保理念,按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建立生态型经营管理体系,实现清洁生产,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无毒无害的生产工艺,保证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污染排放的最小化,将现代企业物质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变为或纳入自然生态过程,形成生态生产和生态生活的企业生态格局,使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种自然资源和原料能源得到最优利用,极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乃至消除废弃物,形成一个投入少、消耗低、质量高、无污染而又产出多的符合生态环境标准产品的生态经济有机整体。生态管理战略又包括清洁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认证的诸多环节。

从清洁生产来说,是以节能减排为目标,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对生产的全过程進行排污,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对环境治理的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清洁生产实质是贯彻污染预防原则,是减量化原则的具体化和制度化。清洁生产要求企业从产品设计制造开始一直到产品出场,各个环节都要進行排污控制,并且保证资源能够得到综合利用,使企业同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绿色营销上来说,一方面,绿色环保的企业形象能够帮助我国企业提高在国际和国内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消费者進行绿色消费,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可以说,绿色消费既是开拓市场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手段,又是企业获得持久盈利能力的关键所在。

上文已经提到过,我国部分产品在国际舞台上屡屡受挫,重要原因就是环保技术不达标,没有進行绿色认证。企业在最大能力范围内進行各项国际标准的绿色认证是打破这种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只有具备了绿色通行证,才能走向国际市场。将国际公认的绿色环保标志标于商品上,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准确可靠的绿色信息,而且能够大大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因此,企业推行ISO141环境管理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力支持。

(四)持久盈利能力管理,和谐管理和生态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企业持久营业的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和谐管理战略和生态管理战略都是为持久盈利能力这个终极目标服务的。企业发展的目标就是不断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能够保证企业持续获得利润,生态管理和和谐管理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三者应该是高度正相关的关系。企业生态管理与和谐管理正是通过推动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起关键作用。生态管理战略的实施能够帮助企业改善内部运作模式,将传统的单一运作系统变为闭合循环的运作系统,外部投入的资源经过闭环生产系统后能够形成完全有用的产出,不存在任何废物的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起到控制成本的作用。生态管理战略指导下的企业明显在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方面拥有优势。和谐管理战略的实施能够大大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公众在企业实行环保的理念下必然会对企业做出更高的评价,企业遭受环境管制惩罚的风险、内部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都会降低,这些都将促進企业竞争力的持续增强,从而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目前循环经济在企业中的实践

以大型企业燕京集团公司为例,该公司开展清洁生产的方针是:遵纪守法,清洁生产,合理酿造,防治污染,节能降耗,保护资源,绿色管理,持续改進,清爽燕京,怡人甘泉,共同创造美好家园。在这些方针的指导下,燕京集团在生产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控制污染排放量,在啤酒酿造过程中的主要过程制麦、发酵、包装等过程中资源与能源的消耗量逐年降低,其中间产品酒糟被制为饲料出售,酵母粉作为药品原料出售,煤渣用于建筑的放水材料,玻璃瓶回收再制造新瓶。每年燕京啤酒从这些物资再回收中获得的利润不可忽视。另外,燕京集团还做到了二氧化碳100%的回收利用。除此之外,公司还致力于生物工程的研究,尝试从废酵母提取RNA和DNA等,作为生物制药的原始材料。在申请绿色认证方面,燕京集团早在2002年就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3年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食品卫生安全(HACCP)认证。

再以宝钢集团为例,宝钢集团历来重视环境保护,作为资源高消耗企业,宝钢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实施污染排放减量化和废弃物100%回收的原则,按照国际标准推行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严格的环境综合治理。目前,宝钢的综合耗能已经降低了三分之一,这一水平在世界都是领先的。

大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可以获得政府扶持等政策方面的优势,自身的技术和经济实力也能够支撑起循环经济的改造,而且大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条件下有利于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成本降低比较明显。而对于占企业总数90%以上的我国众多的小企业来说,他们大多数都是小微企业,对于解决就业和促進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有些污染严重的小微企业由于受地方政府的保护迟迟不能关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由于小微企业的生产规模有限,排除的废物量达不到规模处理的要求,强制开展清洁生产很难落到实处。我国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7年,而政府如果为这些小微企业投资污染处理设施,往往成本还没有收回,这些企业就不存在了。面对这样的现实,国家要对小微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给予特别关注,如何在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中小企业里,在不增加或较少量地增加成本的情况下使他们增收,将是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重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联合的方式将多家小企业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享一套排污处理设施,发挥集群优势。其次,要关注相关技术進步和行业发展趋势,在费用可承担的前提下逐步引進生产加工新技术。最后,要加强与第三方企业的沟通,挖潜增效,努力实现副产品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篇7

一、煤炭资源现状分析

世界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煤炭是世界储量最丰富的化石燃料。我国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发展中国家,这注定了我国能源结构只能以煤为主。2011年是我国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为了煤炭可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控制了当前煤炭企业的数量,另一方面又保护了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是确保中国未来20年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资源,其经济价值将在未来稳步提高。据预计,未来的十年我国能源需求至少30余亿吨标煤。目前,我国己探明的煤炭储量超过1万亿吨,煤炭详查资源为1086亿吨,但精查资源仅为617亿吨,而可供大中型矿井利用的不足300亿吨。在考虑大力节约能源优化经济结构的前提下,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也要达到30亿吨标准煤。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要保持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必须在生产煤炭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利用资源,做到废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实现经济增长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赢的和谐矿区。

二、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传统的资源开采模式,使得煤炭资源及相关产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就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循环经济能够使物质和能量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得到合理和持续的利用,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和环境的配置效率,根本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煤矿资源不仅是不可再生的,而且矿山开发引起的环境污染、固体废弃物等问题突出,它为资源型生产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特别是煤炭生产企业。因此,建设煤炭循环产业经济,充分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生态工业,对煤炭企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途径分析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煤炭体系,促使煤炭行业实现绿色生产和效益并重,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支持与积极参与,一方面需要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另外作为经济效益推动者和循环经济实践者的煤炭主业,需要促进技术创新,应用新工艺、新材料,促使循环经济可行,实现绿色煤炭经营。

(一)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为使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发展循环经济模式,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引导,政府应根据煤矿企业的生产条件及发展背景给予大力的扶持和技术支持,包括投资政策、财税政策、技术政策、资源政策等给予奖励扶持,通过加大对煤炭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模式的投资,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创造条件。健全的法制建设则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力保障。政府应加强对煤炭行业的资源管理和安全监察,严格制定并切实执行煤炭资源在开采、生产、废弃物排放和回收利用等环节的相关标准,运用行政处罚、财政补贴、提高准入门槛等手段促使煤炭企业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和废弃物循环再使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煤炭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所产生的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消耗。为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环境,鼓励煤炭企业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应煤炭企业发挥关键作用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走深度开采、高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子。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企业必须有一个好的发展战略和 整体规划,使循环经济发展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指导长远、统率全局的总纲领和总谋划。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合理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使煤炭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集约化经营;煤炭企业应按照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要 求,制定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加强对煤矸石、煤泥、煤矿瓦斯和 矿井水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实现污染物微排放或零排放。通过更新煤炭开采技术和生产设备提高煤炭的采出率,并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实现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从而推动企业 成长,使煤炭企业单位产出的资源、能源消耗得以降低,或单位 资源产出得以提高;其次,提高认识,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在企业文化中融入资源循环利用和环保观念,牢固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煤炭行业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增强煤炭企业社会责任感;再次,加强煤炭企业科技创新,构建煤炭技术体系,技术支持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煤炭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如绿色开采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以及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最后,煤炭企业应利用自身生产特点,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模式是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真正实现煤炭企业绿色生产,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有利于环境生态维护,符合我国实际的循环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0)02-0111-05

一、引言

上世纪8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因素作为系统的内生变量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本世纪人类社会迎来了全面的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进步和新型工业化的核心要素。信息化已成为带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河南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河南经济近10年来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产业的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2005年河南GDP总值首破万亿大关,2008年达1.8万亿以上,连续3年增速在14%以上,位列全国前5位。至2008年人均GDP已达19539元。一定水平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前提,前苏联学者帕尔凯维奇研究认为,信息需求的增长大约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平方成正比。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信息产业就会由于社会需要而正式形成,并进一步发展。而当人均GDP达到1400美元时,即可认为社会将进入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期,并将对国民经济产生显著的贡献和带动作用。那么当前河南的信息化水平如何,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性和贡献作用,对中原经济崛起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怎样的支撑作用,这对基于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制定中原经济崛起方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信息化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及其贡献作用实证分析

(一)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

测度信息化水平,目前主要采用信息化指数法(Index of information),而指数法中,信息化测度指标的选择有一定的相对性,不同地域或时期,指标体系的构建可能有所不同。为合理测度河南的信息化水平,本文按照代表性、简便性、可比性和准确性原则,基于《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选择了以下5类建设因素共14项明细指标,构成如图1所示的信息化水平测度体系。

按照上述指标体系,对河南1999~2008年的各项信息化水平指标进行统计计算。由于指标之间的不同质,本文以1999年为基数将各年度的指标值进行了指数化处理。以“信息量”大类指标为例,明细指标“人均年邮电业务量”1999年与2008年分别为148万元和1187万元,用2008年度数据除以1999年度数据得到该指标指数为8.02。由于对指标的加权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完全取决于如何判断各指标在信息化中的地位或作用,而本文研究的目的只是通过对信息化水平测度来分析信息化综合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采用简均法,并不影响结论推导的科学性。具体的算法是:将各明细指标值指数相加除以指标个数即计算出该年度对应指标的指数;最后对5大类指标指数按相同权数平均,计算出各年度的信息化综合发展指数。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二)关联性分析

经济发展是多种经济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对比分析,在考量信息化与中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度时,我们同时考虑工业化以及社会固定资产基础投资对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以下用年度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作为工业化指标指数;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K作为社会固定资产基础投资指标,同时考虑到与后续分析的一致性用InK进行指数化处理;用GDP作为经济发展指标,并同样用lnGDP进行指数化处理。基于以上信息化指数的测度值,依据1999~2008统计区间河南省统计年鉴提供的GDP数据,可构造出如表2的样本空间。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样本空间进行统计分析,可得到(1)式所示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lnGDP=2.78+0.0663M+0.20261nK+1.708InL (1)

对上述模型进行自变量相关度分析,则有:M对GDP相关度r1=0.996;G对GDP相关度r2=0.988;L对GDP相关度r3=0.986。

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原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信息化、工业化以及社会固定资产基础投资各要素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但就相对来说,信息化要素的相关度更为密切,已列为各要素之首。

(三)贡献度分析

依据数理经济学原理,社会总产品产量是由社会总资本量、社会总劳动量和技术水平等主要经济要素共同决定的。以下采用修正后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GDP=AeqMKαLβ进行贡献度分析。仍然用GDP作为社会总产品产量的量化指标,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K和社会劳动力就业总数L分别表示社会资本要素投入量和社会劳动要素投入量指标,a、B表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M表示社会信息化综合发展指数,A表示除去信息技术进步外的其他技术进步因素(设为常量)。对函数模型式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则有:

InGDP=InA+qM+αInK+βlnL (2)

依据河南统计年鉴1999~2008统计区间测算出的GDP指数(Ln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数(Lnk)和社会劳动力就业指数(LnL)数据,可得到如表3所示的样本空间。

将M、InK、lnL作为解释变量,lnGDP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确定出回归系数分别为:LnA=-1.536、q=-0.479、α=0.046、β=2.413。于是可得到多元线性的经济增长函数模型:

lnGDP=-1.536+0.479M+0.046InK+2.4131nL (3)

对上述模型进行自变量元素单一贡献分析,则有:M、K、L对GDP单一贡献分别为r1=0.993、r2=0.976、r3=0.638。

对GDP相关度分别为:r1=0.996、r2=0.988、r3=0.799。设α=0.05,查表可得Fα(3,6)=3.83,而F=282.01>3.83为显著。结果说明:在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诸要素中,信息化贡献度最为显著。

若继续进行自变量贡献弹性分析。将(3)式两边去对数变形为:

GDP=0.22e0.479MK0.046L2.413 (4)

根据弹性计算公式可得,GDP分别对K、L及

M的弹性分别为0.046、2.413、0.479M。以2008年为例,说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要素、社会劳动力就业要素、信息化发展指数M每增长1%,GDP分别增长0.046、2.413、3.28。结果显示,在推动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的三大要素中,信息化已列为第一要素。

若继续测算K、L和M对GDP的边际贡献。在式(4)中分别对K、L和M求偏导数有:

若继续对式(4)求二阶偏导数则容易看出:在1999~2008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就业、信息化建设各要素对GDP的边际贡献尽管递增,但固定资产投资边际贡献递增的速度有放缓趋势;而信息化建设和劳动力就业要素则有倍增加速趋势,特别是信息化要素的倍增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一结果也有效地印证了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解释和指导现实经济方面的价值和

依据上面各表提供的年度K、L、M值,通过上述公式可得到1999~2008统计区间各要素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边际贡献如表4所示:

利用表4数据可作出简单的折线对比分析图,如图2所示。意义。

三、信息化对中原经济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分析

当前制约中原经济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三农”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和日益枯竭的能源问题。而信息化能有效化解和消除这些制约因素的影响,并对中原经济的良性持续发展构成有效支撑。

1 “三农”问题。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第一产粮大省。但农业并没有使河南富起来,相反河南的综合实力与东部发达省份之间的距离近几年还在进一步拉大;而从另一角度说,中原经济崛起又不能摒弃和排斥农业,农业是河南的比较优势产业,也是其他产业的发展基础。摒弃或排斥农业会使河南的发展定位因背离国家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而承担宏观政策风险。“无工而不富,无农则不安”,那么二者的有效结合就是要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真正出路。而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又能起到按市场价值配置资源的作用,信息是一门科学也能起到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同时信息是一个产业还能起到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信息的三大基本属性十分透彻地揭示了它对农业产业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当前中原乃至中部农业产业化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发展市场农业,如何提高科技含量发展知识农业,如何全方位拓展农业链条发展产业化农业,因此,强化信息化建设,就意味着抓住了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信息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利器。而当务之急,应是尽快构建起覆盖全省并同时与国内和国际接轨的“河南农业发展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它对于沟通农资和农产品市场、推广兴农技术、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将产生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

2 产业结构问题。传统产业结构在计划经济时代曾为中部带来了许多荣耀,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这种产业结构由于没有及时跟进优化、调整和升级,使得中部经济在市场环境下的区域竞争格局中处于被动地位。现代经济学认为,三次产业所占之比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而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十五”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也反复例证了这一立论的有效性。2008年河南的三次产业之比为14.4;56.9:28.7,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1.3:48.6;40.1,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为5.1:47.0;47.9(已呈较合理的“三二一”倒序结构),河南第三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低了11.5个百分点,与广东相比更是低出了19.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低层次已经严重地制约了中原经济崛起的步伐。而信息产业是发展迅速、更新频繁的高创新产业,信息产业的高创新带动了信息产品的多样性及信息技术应用的广泛性,使得信息产业具有很高的渗透性,主要表现为信息产业内部有关产业部门的相互渗透和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高度渗透。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高度渗透又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一是信息产品广泛地渗透到其他产业中,使其他产业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中包含有信息产业所创造的价值;二是信息产业部门直接向其他部门开展有偿信息服务。因此,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将会对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直接推动和间接带动的作用。

3 资源问题。材料、能源和信息是经济发展的三大基础资源,材料和能源的稀缺性使其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但信息资源则具有无限可复制、可共享,并在使用过程中价值可倍增放大的特征,某种程度上信息资源对材料和能源资源的稀缺性具有一定的替补功能。据国家发改委测算,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比重就相应下降一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亦可降低1.3个百分点。虽然河南是一个能源大省,但河南的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却不容乐观,按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四种常规能源资源探明储量折合标准煤计算,河南的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5,人均耕地仅为0.0827公顷(约合1.24亩)。河南的GDP总量目前虽居全国第五,一方面是GDP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缺电、缺煤和缺水,能源链条面临断裂。河南不仅是一个资源消耗大省,采掘业、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过大,而且能源利用效率很低,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万元GD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由于强度开采,资源消耗过快,储备基地短缺,目前河南的能源优势正在日益丧失。因此,中原经济要实现崛起并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下决心另辟蹊径,而靠科技创新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化解日益短缺的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

篇9

【关键词】绿色经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目前,绿色经济正以其强大的逻辑力量推动全球经济转变,发达国家普遍转向了绿色经济,在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中实现了结构增长。绿色经济以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为主要特征,包括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有利于改善我国高污染、高排放、资源高消耗等环境问题,在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我国的环境现状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在各个地区显现。洪水、干旱、蔓延全国的雾霾天气等极端的天气现象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已经严重威胁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公众的日常生活。此外,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突出表现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污染压力加大,生活污染局部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大量物种的消失。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与大气资源,本来是可再生资源,能够长期为人类做贡献的。然而,由于人们毫无节制的毁坏自然资源,过度的开采,不顾后果的滥用化学药品,导致了它们不可再生,同时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从而使得人们自食恶果。因此,我国应当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号召每一位公民提高爱护环境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从而促进我国可持续道路的发展。

三、发展绿色经济的措施

1.多方面政策措施的协同促进

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工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共同制定绿色发展中长期行动规划,在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结构调整与污染治理等方面作出明确合理的规划。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积极开展绿色经济发展区域试点,实施绿色经济工程的建设,积累宝贵的经验,为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2.关注长远目标,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过度追求眼前的利益,在核心技术与重要设备上依赖进口国家,导致产业发展受制于人。我们应该关注长远目标,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鼓励我国国内企业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积极行动,加大支持G色技术创新力度,完善企业关键设备,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从而加快劳动生产率,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发展绿色经济。

3.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公众绿色消费

政府主导,加快绿色经济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节能减排的集约型经济增长。首先,政府可以专门针对绿色经济领域,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加强自主创新,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壮大。其次,建立有约束力的政策体系,健全制度建设,对政府、企业与公众的生活消费形成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的约束机制。此外,政府还可以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强化有关主体的绿色意识,引导公众绿色消费,呼吁大家为绿色经济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4.完善绿色经济发展的法律与政策体系

在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我国现有的国情以及发展方式,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此外,我国要对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的企业给予补助及支持,鼓励其在前进的道路上恪守准则,积极创新。同时对于一些落后甚至违反绿色经济原则的企业,应当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惩罚及引导,使其吸取教训,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在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要完善绿色经济发展的法律与政策体系,加快推动政府、企业与公众三者之间的立法工作,健全绿色投资建设,调动地方政府与企业在发展绿色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积极性。

四、发展绿色经济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绿色经济不仅节约了自然资源,还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优化能源结构、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因此,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影响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

绿色经济可以降低煤碳燃烧所带来的空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而有效的避免由于温室效应所带来的自然灾害,这符合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持长久的生存和发展目标,也符合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需要。

绿色经济通过开采新的清洁能源,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自然资源的使用,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保障了人类的健康。同时新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实选择。

发展绿色经济对推进我国经济绿色化进程,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对解决我国现有的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方面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着重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发展的平衡,通过在现实中找到其优化的发展模式,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思想固定下来,实现经济的增长。无疑发展绿色经济便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形式和基础。

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且生态脆弱的国情出发,通过合理的分析得出,我国应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以及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张春霞.绿色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佟贺丰.中国绿色经济展望[B].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篇10

“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这是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有183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的大会中写入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里的重要口号。这次大会是人类继以往有关环境与发展问题认识的又一个里程碑,这个认识是地球对人类滥用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后带给人类的惩罚警醒出来的。同时也表明这一发展的新思想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组织所承认和接受,也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走向行动。

一、为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重视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为了实现一国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持发展的适度和永续性而进行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全方位的谋略。结合我国的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包含五个方面不可分割的内容,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强调经济发展为基础,不仅意味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更为重要的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对我国来说,要改变原来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三是可持续发展以科技进步为杠杆。四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五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合理的制度、政策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为保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上,实践表明环保和自然生态协调单依靠政府行政力量是不够的,应向发达国家学习,注重运用经济政策、法律手段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来推进可持续发展。

二、治理环境污染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可喜的绩效,但在经济长的同时也付出了不可弥补的代价,如案例1:在冶金行业,国外每吨钢的综合能耗在0.8吨标准燃料左右,而我国高达1.5吨;高炉渣是制水泥的最好原料,美国已全部利用,而我国还有40%即每年860万吨弃之为害;有些钢铁厂的炉渣含有贵重的稀有元素,现在大部分还是环境污染物;有色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尾气是制造硫酸的好原料,现在每年放空的高浓度二氧化硫尾气,相当于50万吨至60万吨硫酸产量。在煤炭行业,我国的煤炭产量略高于美国,但1年煤灰渣的排放量却比美国多三倍,约1亿吨。在电力行业,大电厂的热效率国外为40%以上,我国为27%,整个能源利用率不到30%,比日本、美国低20%,仅此一项就等于把1亿多吨的燃料变成“三废”排入环境。在炼油行业,点“天灯”烧掉的气,一年有20万吨,每炼1吨石油,国外用水0.2吨,我国少的要用水5.6吨,多的要用水30多吨,用水量大,排水量及其污染也大。在造纸行业,每年随废水排入江河的烧碱,相当于全国烧碱产量的三分之一;木材的平均利用率为45%,每年等于把几万吨废纤维排入江河。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遵循了这一规律。我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后起国家。我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我国各级环保部门必须根据环境保护法的法律条例对这样严重的危害,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治理污染,否则严重的危害将仍然继续下去,其后果足以毁坏我们共同拥有和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地球。

三、提高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

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比较差,为图方便,一次性用品使用多,扔下的垃圾也就多。很多小学生在学校不敢乱扔垃圾,但出了校门就不管不顾;星期天父母带着孩子到公园玩,绿茵茵的草地成了他们的餐桌,人们为了走捷径,草地也踩出一条条的路;特别是对有害土壤的废电池也随便乱扔。而被污染的土地几十年内都不能把有害物质化解。我国环境保护法中没有规定公民将垃圾如何分类处理,政府也有设置垃圾分类处理的机构,垃圾处理也不科学,采用燃烧来处理,在燃烧的过程中又再一次污染空气,在这方面我国应向日本学习。当我们把一些可以重新利用的垃圾扔掉时,日本已将它们作为生产资源,生产出有用产品。在垃圾处理方面形成良性循环,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垃圾分类及分别处理势在必行,应把这项内容列入环境保护法,并予以实施,否则保护大自然只是一句空话。法律界和环保局也应多制作生动易懂的关于环保知识的宣传手册、影片或电视广告有效地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做到知法、守法、维法。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要从小学生即从小公民抓起。父母和老师也要言传身教,使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而且世世代代继承下去。

四、各级领导要明确环保的真正内涵

环保检查不能光看道路干不干净,创卫评比不能光临时突击搞卫生,搞形式主义和走过场。如案例2:环保检查团要来检查环保,某县不知道,为了应付突击检查,全部人都坐上领导的小车买扫帚扫马路去了,商店的扫帚被抢购一空,马路也特别干净。如果县领导认为马路干净了就等于搞好了环保未免太无知和不负责任了,若是环保检查团来测试空气,又该如何应付?该县环保局虽然做了测试空气污染指数的工作,但只是做记录,局领导规定不能将测试结果公开,认为公开了,这个地方会没人敢住下去。作为公民连自己生存环境的知情权也给剥夺了。为了搞好卫生,环卫工人从早扫到晚,天天脏天天扫,扫过的地方回头一看又被弄脏,有意见向领导反映,回答是不脏请你们来干啥?怕辛苦就别做了,现在大把人失业,你不做了,我马上又能找到人做。试问这样的领导不知是管人头还是管环卫的,为何不考虑如何以极少的投入去争取高效率呢?马路天天脏,症结在哪里呢?

如果我国在法律上不作为,政府环保部门也不作为,我国的锦锈山河就毁在自己的手里。“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人类的一个紧迫目标”。①

综上所述,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应该立法更完善,内容更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且要坚决实施。如对政府行为的法律要求、对环保部门的法律要求、对企业行为的法律要求、对个人行为的法律要求,在环境保护法中要制定和体现出来,并且要有钢性,做到谁违反环境保护法,经发现谁就要酌情承担法律责任。政府和环保部门对自己所管辖地区环境污染的不作为、,同样应该酌情受到法律惩罚,还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政府、环保部门、企业和个人在环境保护这个重大问题上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建议把环保部门编制为中央直属的行政机关,这样才能不受地方的束缚,放开手脚,实施环境保护法。

作为环保部门,对污染行为以罚款了事是管理的失败。因为当事人在被罚款后仍有利润可图时,他还会卷土重来,没有达到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所以环保部门要承担起检查、监督、执法这副重担,根据本地区的环保情况,确重要的目标和要害部门,作出具体的环保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将环保工作落到实处,力求把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同时要如实将水源、空气的污染程度公开化,使公民知道自己的生存环境,并采取法律手段严惩污染环境的犯罪者。这样才能使制造出污染的企业正视自己的行为,知道自己在生产产品时污染指数超标是一种违法行为,最终是要受到法律的惩处的,这样才会在清除污染的问题上舍得投资,积极解决污染问题。如果我国的企业都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把环保看成是一种责任和一种义务去完成,那么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才能在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得以实施,并荫及世世代代。所以环境保护法的完善与实施和提高企业与公民的环保意识,对我国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注释:

篇1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开展环境会计核算,环境会计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环境会计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环境方面的核算不但有利于合理核算企业成本,增强企业的危机感与警觉性,而且还有利于抑制企业短期行为,引导企业从长远利益出发;有利于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把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社会总成本,增强整个社会的发展潜力,有利于促使企业关注环境问题,加大环保投入。2、环境会计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宏观控制和管理提供信息。环境会计以具体的企业为核算单位,它收集了有关企业经济活动在环境支出等方面的第一手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统计、汇总、分类等,宏观管理部门能够对社会生产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大小,以及国家和企业在环境治理与维护方面所付出的代价等做出合理的估计。

进行环境会计研究有助于遏制国外高“环境成本”产业向我国的转移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破坏的加剧,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发达的工业国家从行政上、法律上对危害环境的产业与企业进行了限制,并且民间的环保呼声也相当高,民众的环保意识根深蒂固。于是,他们中间的很大一部分选择了转移到国外发展中国家这一方式,利用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忽视以及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来获取短期的经济利益。国外高“环境成本”企业与产业向我国的转移无非具有三方面的动机’一是为了降低成本;二是为了减轻从社会公众方面而来的压力,避免企业形象的损害;三是为了避开政府对他们的限制。我国开展环境会计的核算,环境成本方面的内容将被集中起来进行反映。这样公众就可通过环境会计信息较清楚地、较容易地获得这些高“环境成本”企业与产业环境方面的信息,意识到它们环境方面的问题,有利于社会公众对环境的监督;政府机构对于进入我国的这些高“环境成本”企业与产业,可以依据环境会计的信息,对其征取较高的排污费用和税收,或者减少对其优惠,也可制订相应的法规对其进行限制。

进行环境会计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GDP增长模式

篇12

一、我国环境会计产生的紧迫性

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传统会计存在着许多固有缺陷,因此,环境会计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与紧迫性。

(一)传统会计的固有缺陷。传统会计理论一般侧重于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着眼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反映监督企业资本及其运动的,没有将企业外部环境及其带来的经济问题纳入会计理论与实践,其缺陷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会计循环过程及内容不完整。传统会计只局限于企业微观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价值反映出来,缺乏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确认,使得会计循环过程及内容不完整。

2、狭义循环成本概念不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因为,成本的经济实质是价值耗费与补偿的有机统一,人类劳动消耗需要补偿,自然资源消耗同样需要补偿。传统狭义循环成本概念立足于企业微观本身,只量化人造成本,而对自然资源等忽略不计,其后果是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破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虚增盈利,不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

3、对环境成本和收益计量弱化制约着对环境信息的披露。传统会计模式基本上只提供能用货币计量、并予以准确衡量的财务信息。而环境带来的经济问题经常存在外部化问题,很难用货币准确计量。因此,传统会计模式不能解决对外部成本的定量估价、由谁支付等问题,不能反映和控制环境资源的耗费与补偿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各方面对环境信息的需要。

(二)我国环境现状及环保制度需要环境会计信息。目前,我国每年水土流失为15000万公顷,草原退化面积为1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13.92%,远低于国际平均的30-40%的水平。城市污水排放量远远超过处理能力,空气污染加重。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360亿元,生态破坏损失为500亿元。为了保护环境及资源,我国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森林保护法》等法律,建立了“三同时”制度(即,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期限治理污染制度等八项管理制度。这些法律及管理制度为我国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缺乏环境会计披露的信息,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环境会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是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保证经济、环境和社会能够真正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同时考虑经济与环境两方面的因素,这需要环境会计提供相应的信息。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构建

(一)环境会计的对象。环境会计的对象突破了传统会计资金运动的范畴,考虑的是整个资源环境、社会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的价值。为了提供一种追踪、计量与记录环境资源成本的计算方法,为各方相关利益者提供所需的环境信息,环境会计的会计要素应重新界定。资产中应增加“自然资产”:空气、水、海洋、矿产资源、臭氧层等的信息;负债中应将企业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加以确认;所有者权益中应将自然资本加入其中;在收入要素中除了确认传统的生产经营所带来的收入外,还应包括企业在推进环保政策执行、积极治理污染时所享受到的国家给予的补贴、奖金和税收减免,企业回收的“三废收入”,其他单位和个人缴来的环保损害赔偿费或罚金收入,实施环保措施后企业形象和信用度的提高而带来的社会效益等。而费用不能仅仅计算经济成本,还有包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因耗用资源和排污而被征收的生态环境赔偿费、治理费、环境研究与开发费等。从而避免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有和耗费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企业虚增利润的情况,实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优化。

(二)环境会计的目标。环境会计的总体目标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改善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最优化。

具体目标是为相关客体提供环境会计信息,具体包括:

1、促使企业在经营管理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规律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努力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确认和计量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的环境效益;

3、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各部门提供有关企业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规划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衣物、供销等方面的环境会计信息。

(三)环境会计的假设

1、对会计主体的假设。环境会计的主体假设突破了企业实体的狭窄范围,将企业与整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都纳入了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2、对持续经营的假设。环境会计赋予持续经营假设新的内涵,延伸为在保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寻求企业主体持续经营,从宏观经营角度保证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对货币计量的假设。传统会计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并假设币值不变,它以资源耗费和对环境污染与防治不加计量,忽略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环境会计变货币假设为多重计量假设,允许采用货币和非货币形式。非货币计量形式可以包括实物指标、劳动指标、技术指标、技术经济指标等。

4、环境会计的企业核算。由于企业与环境资源关系复杂,在具体核算时,要最大限度地考虑企业与环境的密切联系。基于目前的技术方法,应主要核算以下内容:

(1)环境资源损耗。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消耗自然资源给环境带来的损失。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环境污染与破坏损失,即由于资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废排放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损失。如对农田、山林及水资源污染或破坏而造成的损失,其损失大小可按复原法或避免成本法核算,即根据环境污染或破坏后,恢复或事前预防损失所需成本来合理估计。其次是自然资源消耗,主要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耗用或使用的成本。

(2)环境保护支出。反映企业对环境保护所付出的代价。包括“三废”处理、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美化社会环境的各项支出。例如,环保投资及补救措施费用、环保人员工资、环保行政与规划费用、环保研究开发费用、环境损害赔偿费或罚金支出等。

篇13

1.环境会计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

1.1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建立环境会计,就是要客观地反映企业对环境资源的损耗和补偿过程,让社会和国家来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职能,使环境资源的损耗得以补偿,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和融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可持续发展的假设,是在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对作为环境会计主体从事经济活动提出的一种制约条件。

1.2 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

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形成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发展。其具体目标是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为社会提供充分的与企业环境有关的信息,为各决策单位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帮助。

2.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会计理论解析

2.1 企业环境会计的界定

关于企业环境会计的界定,最早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1973年经济学家比蒙斯(F・A・Beams)在英国《会计学月刊》上发表文章《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标志着“企业环境会计”应运而生。

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环境会计的界定,企业环境会计是以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经济学、会计学以及环境学等多学科为理论基础,采用“以货币为主、以实物为辅”的计量单位原则,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如何得到补偿为中心,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控制环境污染与防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费用来研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以求改善企业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综合性新兴学科。

2.2 环境会计的特点

(1)环境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政府、社会公众。政府中的环保管理部门通过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宏观环保决策,以及对企业进行环保考核与奖惩;社会公众则可以了解企业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状况,判断社会公共利益的保障程度。

(2)环境会计采用货币与非货币相结合的计量方法。环境事项中包含大量的非财务信息,传统的单一货币计量方法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出来,因此,环境会计中引入了大量的非货币计量方法。

(3)环境会计通过增加反映环境信息的报表或编制单独的环境会计报告进行信息披露。信息会计不仅要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还要披露大量的非财务信息,因此需要在传统财务报表的基础上,采取较多的报表附注和文字说明。

(4)环境会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基础。环境会计是在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进行核算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着眼于企业与环境长期的互利和共存关系,反映企业经营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价值转移过程。

3.环境会计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会计学的新突破

环境会计在会计学理论体系上有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会计目标

传统企业会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每股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表现出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倾向,这种不顾环境的承受能力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行为只会造成环境的恶性循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环境会计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企业的局部利益与社会全局利益,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3.2 会计对象

传统的会计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也就是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不考虑生态环境。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活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不只限于资金运动,还包括资金循环之外的社会生产消费循环和生态循环。

3.3 会计基本假设

(1)对会计主体假设,传统会计假设是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环境会计的主体假设突破了企业实体的狭窄范围,将企业与整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都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2)对持续经营假设,传统会计只是假设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能够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环境会计赋予持续经营假设新的内涵,延伸为在保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寻求企业主体持续经营,从宏观经营角度保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对货币计量假设,传统会计以货币作为共同计量单位,并假设币值不变,它对资源耗费和对环境污染与防治不加计量,忽略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环境会计变货币计量假设为多重计量假设,允许采用货币和非货币计量形式。非货币计量形式可以包括实物指标、劳动指标、技术指标、技术经济指标等。

3.4 环境成本

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环境会计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将环境成本考虑在内,包括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如企业由于污染和破坏环境应予以补偿的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由于环境保护需要而勒令某些停产或减产而造成的环境损失成本。

3.5 会计信息披露

由于传统会计在环境核算方面的局限性,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不能提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环境会计把环境资源要素纳入会计核算系统,进行确认、计量、核算和披露,环境会计报告成为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为适应信息披露的要求,会计报告应增加相应的内容,采用定性披露和定量披露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用定性披露的方法来揭示企业那些难以量化的环境事项和企业的环境绩效,以及不良的环境行为;另一方面以定量披露的形式报告企业的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的数量变动情况。

4.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环境会计的展望

企业的持续发展与环境的治理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搞好环境保护,有利于企业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4.1 对循环经济模式的适应方面

传统会计中的狭义循环成本概念立足于企业微观本身,只计量人造成本,而对自然资源成本等忽略不计,其后果是企业对自然资源无偿占有和污染破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虚增利润,不适应循环经济模式的要求;而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环境会计反映了企业“绿色资金运动过程”,立足于计量、反映和控制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提供的信息是为社会创造的净价值。

4.2 在参与市场竞争方面

在绿色消费日益盛行和环保法规日趋严格的情况下,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绿色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环境会计就是其在财务经济信息方面的唯一选择。通过反映企业在绿色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信息,一方面有利于政府或投资人进行合理的投资、信贷、制定环境法规等决策,引导资源在市场经济中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促使企业重视环境成本,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降低市场风险。

4.3 在计算“GDP”方面

环境会计是全面、准确计算“绿色GDP”的基础。“绿色GDP”是当前最能真实反映一国经济、生态与社会进步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防止资源过度消耗与生态环境恶化的迫切要求。政府在制定资源价格、环境价格等宏观调控制度的过程中,通过环境会计对企业的执行情况进行科学的核算、监督与反馈,从而为“绿色GDP”的正确计算提供真实的数据与信息。

参考文献:

[1]范睿.基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企业环境会计探讨[J].财务管理,2011(1).

[2]王黎.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J].财务与会计,2010(3).

[3]李军.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及计量研究[J].商业会计,2010(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