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的实质

健康教育的实质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0: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健康教育的实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健康教育的实质

篇1

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壮美人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积极作用,对学生的品德养成、智力发育、审美素养有着促进作用,必须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健康教育摆在学校教育的突出位置,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去抓实抓好。

1.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概念、标准

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健康、生殖健康等五个方面。有人认为无病或不进医院就是健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

1.1十项具体检查指标

① 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②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物的巨细。

③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 应变能力强,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⑤ 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⑥ 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⑦ 眼睛明亮,反映敏捷,眼睑不发炎。

⑧ 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⑨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⑩ 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走路感到轻松。

1.2“五快三良好”检查指标:

吃的快:是指胃口好,不挑食,吃得迅速,表明你内脏功能正常。

便的快:是指上厕所时很快排通大小便,表明你肠胃功能良好。

睡的快:是指上床即能熟睡、深睡,醒来时精神饱满,头脑清晰,表明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不受任何病理信息的干扰。

说的快:是指语言表达准确、清晰、流利,表明你思维清楚敏捷,反映良好,心肺功能正常。

走的快:是指行动自如,且转动敏捷,因为人的疾病和衰老往往从下肢开始。

良好的个性:是指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然,心境达观,不为烦恼痛苦所左右。

良好的处事能力:是指沉浮自如,客观观察问题,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而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迁保持良好的情绪,常有知足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指待人接物宽和,不过分计较小事,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2.学校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措施

2.1 提高认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能力等多方面的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化,大力宣传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现在实施的“体育与健康”中小学体育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能力,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从计划、备课、授课、考核一条龙,配合市县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的重大决策,是汲取历史经验、实现富民强国目标的有效途径。

2.2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教师首先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讲清阳光体育对学生的健康益处,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进大自然,形成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潮,并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等特点,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达标率、合格率。课外活动要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形成制度,开展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教育活动。

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与竞赛,做到组织机构健全,成员分工明确,各年级月月有比赛,学校每学期有运动会,动员学生走进自然、走进阳光、科学锻炼、强健体魄。

2.3 养成健康习惯,维护你的健康。

利用理论课、户外体育实践课,培养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从生活方式、精神状态、道德修养、体育锻炼等多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注意合理的膳食营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加强个人的安全防范:A预防犯罪;B预防触电、火灾;C预防交通事故;D预防食物、药物中毒;E预防运动伤害事故;F预防突发意外事故。

2.4 强化健康体能测定,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篇2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护理也由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变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即根据病人身心、社会、文化需要等,为其解决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为其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希望的健康空间和心境,提供优良的护理。因此,社区护士必需充分认识护理发展大趋势,转变观念,明确自身在社区健康教育中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将健康教育纳入自己的工作日程,把宣教内容贯穿到社区护理工作中去。例如在给社区患者输液时,护士应主动了解患者的病情,充分利用输液中的停留时间,给予相关的病理常识和预防保健指导,进行疾病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在接待急性外伤的患者时,护士除了配合医生给予必要的处置外,还应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安慰并酌情告知一些常见的外伤应急处理技巧;在感冒流行季节,护士应利用一切与病人接触的机会进行流感防治原则的宣传,并指导他们利用米醋进行房间的空气消毒,以及如何正确服用感冒和退热药等等。

2、尊重社区老年患者,注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应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存在五个层次的需要,在生理与安全的需要之后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实质就是人类基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与健康成正比,护理就是满足和维持患者各种需要,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做好需要和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社区护士尤其在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中要注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应用,从患者生理、心理、安全、社会活动等方面,与患者换位思考,为社区老年患者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家庭环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3、努力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做好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篇3

前言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负有培养高等级职业人才的教育任务,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目标的实践过程中,社会进入发展的高速期和转型期,社会环境、舆论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因此,更应该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以特色的教育模式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实现高职教育各项任务和目标,为社会提供急需的建设性专业人才。当我们面对当前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时候,我们应该从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出发,综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着思想成熟度低、就业竞争压力显著等问题、同时由于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影响,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出现心理障碍、心理负担等各种心理问题,给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进而会导致成材速度和质量的下降,不利于高职院校正常的教育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新时期高职院校应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一项根本的教育内容,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形成具有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确保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加速他们的综合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应该建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和工作体系,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在论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前提下,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探寻出高职院校新时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对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改革作出重要层面上的基础贡献,形成提高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新方法。

1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具有职业技能的应有型人才的使命。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和环节,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创作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2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需要,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妥善处理各种心理困惑,减轻心理负担,全面提高心理素质,这符合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1.3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进行高校教育改革离不开高职院校,改进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指导,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可以共同推进高职教育的改革进程,进而实现高校教育改革的有力达成。

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2.1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成熟度低

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健全,不能公正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加之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能积极有效地处理和面对,容易因现实和理想差距过大,而直接影响其情绪,使其造成心理负担和心理障碍。

2.2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压力显著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高职院校学生渴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但他们在面对学习和就业的压力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其心理状况,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奏、考试的压力和就业压力已无形中增加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2.3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认识误区

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出现道德困惑、认识失调和心态失衡,导致形成心理疾患,表现出规范行为、违纪行为的泛化。高职院校学生对于生活环境也存在认识的误区,这会影响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行为习惯,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和生活。

3改革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1提高高职院校全体人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高职院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学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增强心理健康教学。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在结合高职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生源情况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社会的发展变化和需求,注重培养具备健康心理素质的高职大学生。

3.2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为学生在职业定向、职业分析、职业兴趣等方面的了解与测试提供服务。同时,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理论水平,通过健康职业人格教育、岗位环境心理适应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就业岗位挫折心理教育等内容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3.3优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编写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专用教材,重视活动课和心理训练课,重视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训练,紧张的放松训练,对自卑者的自信心训练,对抑郁的合理认知技术训练,对挫折与压力的心理承受训练,就业心理指导训练等等。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复杂、长期、综合的系统工程,这是高职院校、学生、社会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应该在立足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展开新的思考,通过提高意识、优化课程、完善机构等一系列措施创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形成对学生长期发展、综合发展、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樊永生,莫秋树.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2(07)

[2]许素梅,孙福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初探――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篇4

医学院之教学离不开病例,军事学院之教学离不开战例,法学院之教学离不开法学案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也离不开心理案例。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心理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件的有效体验和分析,来厘清各种心理关系,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一般课堂中呈现的是对信息作了有选择性加工的文本案例,其真实性往往受到怀疑,而且,文本案例都是从教师的角度进行理性陈述,不利于学生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再加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很多教师开始尝试用视频的形式去真实生动地呈现案例,因此,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视频案例的选择及其应用显得十分必要。

一、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价值

1.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情景

教师呈现文本案例时形式单一,要么通过自己的讲述(声音),要么通过文字(案例文本)这两种形式进行。而视频案例提供的材料却非常丰富,包含声音、图像、动画、色彩等多种形式,具有空间的、动态的、情景化的、可视化的特点,给人以生动、真实、立体的感觉。此外,视频案例本身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对心理健康教育也很重要。学生真实的心理问题通常是模糊、复杂、情绪化的,这些非言语信息很难用文字表现,视频案例则可以捕获真实情境下的大量细节,可以更好地揭示心理问题的模糊性、复杂性和情绪性,同时也弥补了文本案例可被节选和选择性加工的不足,增加了案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有利于学生获得内隐的知识

视频案例有利于学生获得内隐知识。所谓内隐知识是个人主观的经验与策略,具有很强的情境特殊性,这种知识往往隐含于实际生活中,无法剥离出来,也很难通过文字、程序或图形进行传授,主要是通过接触真实情境下的实际案例获得。视频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真实案例,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表征,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概念框架去反复观察、反思和分析同一个案例,挖掘其中的内隐知识,建构自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形成实践经验。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视频案例的内容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心理有关的典型事例,有些还可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虽然经过编辑,但都源于生活,贴近实际,学生对这些案例自然希望得到较为权威的解释与信任的心理分析,好奇心与内驱力必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视频案例本身是集声音、形象、动画、颜色和文字等于一身的结合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交叉运用,这比起传统借助听觉和感悟的文本案例获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4.培养学生分析与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实施视频案例教学,除教师要认真选取案例材料外,学生作为案例讨论的主体,必须充分作好课前准备,以便在获取案例信息之后能较为准确地对案例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教师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可以适时中断,让引导性的讨论和分析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而且视频案例可以重复播放,有利于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了条件。

5.为学生提供向专家学习的机会

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并不是每个学生在学习时都可以随时向专家请教,特别是高层次的专家。并且专家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默会的、动态的,如果离开自己的实践背景而去模仿专家的行为,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在视频案例中专家介入心理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作为心理专家给予当事人直接的诊断与帮助,为观看案例的学生提供观察和分析的参照;作为观察者对案例进行点评,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在案例中作为讨论者与学生进行实时或异时交流,拉近专家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这就向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向专家学习的机会,是学生习得专业性很强的心理知识与经验的有效手段。

二、心理视频案例的选择

为了有效实现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价值,教师必须对之慎重选择。

1.视频案例的选择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所选取的视频案例既要满足播放的软硬件支持、清晰度等要求,又要达到心理案例的常规标准:

(1)典型性

所选择的视频案例应具有突出的代表性,能反映心理事件与所适用的心理原理的对应关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是要教给学生身心发展的常识、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视频案例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又要帮助学生将在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这个案例学会在类似情境中如何应对冲突、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真实性

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案例的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要完整如实地介绍,不能凭空想象。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领域,涉及到个体的隐私,因此在选择和制作视频案例时,教师应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稍作改造,用面具遮挡或给当事人脸部打上马赛克,并对当事人的姓名、年龄等内容进行处理,以便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3)问题性

案例都带有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冲突,包含需要解决的问题。心理视频案例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常见问题有关,以便学生从中获得启迪,培养其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时效性

这里的时效性也可称为时代性,指选择的视频案例能够反映时代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在选择视频案例时,要考虑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选择他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如交友心理、情感心理等。

2.心理视频案例的选择

(1)利用已有的视频材料

教师可以从公开发行的电影电视网络节目中挑选合适的案例材料,这些视频几乎都是基于真实的案例制成的,具有现实性、客观性。例如,上海电视台的《心灵花园》《幸福魔方》,山东卫视的《打开你的心结》等节目素材,其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是一档现场个案访谈栏目,讨论了许多关于亲子关系、青春期困惑、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有当事人的自我陈述,有讨论,有专家的分析和点评,是非常合适的视频案例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使用。

(2)用情景剧的方式自制案例

心理辅导的文本案例较多,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组织学生编写脚本,以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小品或小话剧为主,通过情境重现和角色模拟将这一案例中的心理问题或者冲突场景呈现出来。情景剧式的案例隐去了当事人的真实姓名,能很好地保护当事人的隐私,还能够表现人际交往和冲突中的种种细节,加上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电脑等设备在生活中日渐普及,视频制作、编辑软件越来越“傻瓜”,教师和学生们的多媒体制作技能也越来越高,这些软硬条件的具备为师生自导、自演、自拍、自制心理视频案例提供了方便。  三、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实现

1.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视频案例的组织实施

视频案例的运用分三个阶段进行:课前准备,课堂操作,课后延伸。

(1)课前准备

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根据上述原则选好视频案例。每个学生也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第一,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作全面而重点的预习;第二,针对预习内容思考学习的知识点是什么,这些心理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本人如果在现实中遇到这些现实问题,应如何运用这些心理知识加以分析和解决。

(2)课堂操作

视频案例可以用于导入或讲授新课,甚至是课后拓展延伸,无论是哪种教学设计的运用,教师都要就本视频案例的内容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进行师生互动。互动的内容主要是:第一,对案例有何看法;第二,视频中的主持人或嘉宾或当事人是如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第三,从视频播放中能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是什么?互动的形式可多种多样,从实践来看,笔者主要采用如下形式:第一,“沙龙型”,围绕视频案例的主题展开讨论,对视频案例进行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弄清其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最后总结应如何运用所学分析和解决案例难题的规律性知识;第二,“记者招待会”型,由学生当“记者”向教师发问,再由教师解答,通过一问一答使学生了解视频案例的精神实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法庭辩论”型,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由教师或者一部分学生当“专家”,通过双方辩论,把双方所持的观点暴露无遗,教师作好记录,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性评判,并指出各自的优缺点,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第四,“演讲”型,由学生登台演讲,阐述自己所持的观点及其理由,其他同学加以评判,通过比较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从中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应用几分钟时间作画龙点睛式的总结。总之,教师的总结与评述主要是看学生讨论的思路是否合理,分析方法是否科学,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

(3)课后延伸

有些学生对播放过的视频案例饶有兴趣或仍不甚明了,这就有必要进行深入交流。交流的形式可多种多样,比如电子邮件、电话,或者约定地点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既可以师生交流,也可以是学生间的交流,只要学生有兴趣交流下去,教师就要不厌其烦、创造条件,直至其弄明白并有收获为止。面向全班学生,也可以通过作业、写小论文等形式,对案例讨论的意见进行系统归纳与总结。

2.应用视频案例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由于播放视频占用了一定时间,播放结束后还要进行讨论,如果还是按传统的方式授课,课时就会显得紧,因此,只有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2)保持教学与视频的互动

视频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该始终保持主导地位,通过视频适当地去引导和启发学生,从而达到互动的教学效果。如果不加选择地过度使用,将课堂变成视频播放的展台,就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另外,运用视频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惟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视频而使用视频,不能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交流,应该从中设计师生课堂交流的环节,使案例成为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强梁。

篇5

1 妊娠生理

1.1 与卵子 男女双方的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必须正常,分别能产生正常的性细胞――、卵子。一般来说,男性的两侧每天至少能产生3亿多个,它们形如蝌蚪,体积极小,肉眼无法看见。卵子在女性的卵巢内发育成熟,从青春期开始,每个月可有1个卵子排出,排出时间大约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 d左右。

1.2 受精卵的形成过程 男女为和卵子结合创造机会,男子一次射出的约3~5 ml,内含有数量为2~6亿个,但真正与卵子结合的只有1个,这是因为进入女性阴道后,靠着其自身尾部的摆动和女性生殖道肌肉的收缩,以2~3 mm/min的速度前进,通过阴道宫颈口子宫腔输卵管与卵子会合。在此过程中,要通过阴道内的酸性环境和子宫腔内的碱性环境,即获能过程,那些行动慢、质量差的不断被淘汰,能到达输卵管的大约1 000个,但最后的胜利者只有1个。卵子从卵巢排出后,很快被附近的输卵管伞部抓住,运到输卵管,并向子宫方向移动。当与卵子在输卵管壶腹部相遇后,的头部迅速进入卵子内,即结合为受精卵,然后开始分裂,并逐渐向子宫内移动,约4~5 d到达子宫腔里“安营扎寨”,逐渐发育为胎儿。

2 如何才能做到优生

2.1 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和遗传咨询 这是优生的第一步,是保证后代健康的起点和基础。通过检查确切地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以及有无遗传性疾病,是否影响结婚和生育,对下一代的健康有无影响等。

2.1.1 不宜结婚人群 具有严重的遗传病如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先天畸形、患有严重精神疾病、重度智力低下、严重的重要器官疾病(如心肝肾功能衰竭)者不应该结婚,因为其中绝大多数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依靠别人照顾,而且有相当大的可能要影响到下一代,结婚之后不但不能给家庭带来幸福与快乐,反而造成家庭的不和与悲伤,增加社会负担。因此从优生的角度来说这类人群不应该结婚。患有无法矫治的生殖器官畸形者(先天性无、先天性无睾症、先天性阴道闭锁)也不应该结婚;近亲(直系、旁系三代)不能结婚。

2.1.2 可结婚但不宜生育疾病 在男女双方的近亲中都患有同一类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聋哑、全身性白化病、精神分裂症等,男女双方可以结婚但不宜生育,因为男女双方有可能是同一类遗传病的基因携带者,双方结婚所生下的子女发病的可能性要比一般的人大得多,婚后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2.1.3 乙型肝炎及HBsAg(+)者预防传播疾病 乙型肝炎在传染病中最为常见,其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液传染,其次为密切接触(包括性生活)、母婴传播,因此,若男女一方为HBSAg(+),另一方是阴性,就很容易被传染,阴性的一方必须在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并按免疫程序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后才可结婚,如果女方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受孕前应找医生咨询。

2.1.4 有以下情况者应暂缓生育 女方有心、肝、肾、肺等慢性病,而且功能不正常时不宜受孕 ;一方患有急性传染病(如急性病毒性感染:流感、风疹、传染性肝炎、病毒性脑炎等)易致胎儿畸形,应在治愈后方可受孕;梅毒、淋病等性病未治愈时应暂缓受孕,积极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待治愈后再考虑受孕;女方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时不宜受孕,受孕前找妇产科医生咨询,确认所服药物对胚胎无害才能受孕,或者停药一段时间后再受孕。

2.1.5 必要的优生遗传咨询 以往有习惯性流产、死胎、死产等不良生育史者;本人或近亲中有遗传病的或与患有遗传病的病人结婚者;生过畸形儿或痴呆儿者;本人及子女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应询问是否为遗传病,在排除遗传病后受孕。妇女怀孕后患过病毒性疾病,服过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接触过放射线或有害物质的;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以上均为妊娠高危人群,怀孕前进行详细的优生遗传咨询,妊娠期间参加系统的保健。

2.2 选择最佳受孕时机

2.2.1 最佳生育年龄 男女双方年龄过小、过大都不利于优生,一般女性宜在25~29岁,男性宜在26~35岁,避免高龄孕,因为高龄产妇(≥35岁)常有很多不利情况出现:①早产率高;②胎儿死产率高;③新生儿夭折率高;④胎儿先天性异常的发生率高。而且孕期容易并发各种疾病,因此应选择最佳生育年龄受孕。

2.2.2 受孕时机 避免春天受孕,春天是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季节,孕妇受感染机会较多,对胎儿有一定的影响。宜选择在6~8月受孕,次年3~5月分娩,气候环境适宜,又能避免早期春季流行性病毒感染,而且小生命出生后正值夏季,方便护理,容易带养。

生育的时机主要取决于各自的家庭,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全面考虑,更不能因季节因素选择人工流产。

2.3 计划妊娠,避免仓促怀孕 新婚夫妇在新婚期应有切实的避孕措施,权衡各方面条件之后定出生育计划,否则小生命会不合时宜地到来,不利于优生。新婚阶段为了筹备婚事和应酬,男女双方都很操劳,过度的劳累影响卵子、的质量,另外,在怀孕之初也许在无意之中服用各种药物或喝酒等,都对胎儿的发育有影响,因此新婚阶段不提倡受孕。

2.4 夫妻保持身心健康,带病、用药不受孕 如果夫妻双方身体处于健康状态,无明显疾病,同时具有良好的心态,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创造一种家庭气氛,用愉快的心情对待怀孕,并贯穿妊娠的全过程,则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相反,如果夫妻双方或一方身体欠健康或大量服用药物就会影响到优生,不宜受孕。

2.5 远离烟和酒,避免接触毒物 烟酒以及某些有毒物质、放射线、电滋波等都会影响、卵子的质量,影响受精卵的发育,导致流产、死胎或宫内发育不良,出生后抵抗力低,易生病,智力低下,先天畸形。因此计划妊娠的夫妇应戒烟戒酒,防止接触有毒物及猫、狗等宠物。

篇6

作为学校的体育教师,首先必需具有良好的身体形象:身体的各部分协调、均匀,坐、立、行、走的正确的姿势和优美姿态。还要有良好的身体机能,身体适应能力,身体抵抗能力。

二、能力素质

1.运用现代化技术教学的能力

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是体育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能力。教师适时、适量,适度地利用教学媒体,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的学习更为直观,生动,更有利于他们重复模仿同一动作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现代信息和技术。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其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需具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体育教学是从小学到大学的长线教学,在小学、中学体育课中重复出现的教学内容,在职中体育课中如何取舍和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设计激励情境,营造民主氛围这都是体育教师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如何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励学生求新求异,发展思维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以提高思维的效果,这些都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必需解决的问题和必需具备的能力。

3.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现代教育必需以思维教育代替记忆教育,因此,现代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能“教书”的教师,而是集教学、科研、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教师。如何使学生在最短的学习时间内基本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这是时代为我们提出的加速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课题,面对这一重大课题,教师必须主动接触新事物,积极探索,善于总结,认真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训工作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所以,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显得特别重要。

三、心理素质

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要充满自信,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质,气质度量,还要有适应、协调客观环境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叩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搅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贝克斯特的研究而发现,在一个能体谅别人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再现体谅的态度。在一个不为常规和个人偏见所约束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富于创造性。一个厌倦而失望的教师,他的学生往往也没有生气和无精打采。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四、思想品德素质

学校体育教师的思想品质的灵魂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他体现在教育工作中就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尽心竭力地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五、文化素质

学校体育教师要热爱科学,具有文理兼备的基础知识,思维要有连动性、多向性、跨越性,对新的理论和新的运动技术以及运动项目的出现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是新世纪体育教师精深的业务素质赖以建立的基础。

六、审美素质

各项体育活动都具有他特殊的美的内涵,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创造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过程,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对体育中各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

七、现代急救素质

据调查,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里,每3到5个人中就有一人懂得急救知识与技能,而在我国目前,这个比例则微乎其微。首都北京,也只有万分之一的比例。而当今以健康娱乐为时尚的青年一代,游泳时的溺水,滑板和登山时的摔坠以及触电、烧伤、烫伤等意外事故的发生让人触目惊心。在学校体育中也常有擦伤、挫伤、撕裂伤、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扭伤、骨折、脱臼等运动损伤。因此,作为体育课的组织者或意外事故的“第一目击者”体育教师首先应该责无旁贷地熟练掌握止血、包扎、固定以及心肺复苏等基本的急救技能。体育教师担负着为全社会培养、输送优秀的“第一目击者”、“第一救助者”的神圣天职,不仅要自己懂得急救的知识技能,还有责任把这些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们。

篇7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43-02

一、社会支持的理论内涵

社会支持,一般指社会组织或他人为个体提供的各种帮助,这些帮助可以分为客观物质支持和主观精神支持。前者指由家庭、朋友、同事或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等提供给个体的金钱、实物等有形物质支持和帮助。后者指由家庭、朋友、同事或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等提供给个体的人际互动、情感支持、思想反馈、行为指导等无形的精神支持。高职院校学生主观和客观社会支持的来源,主要是学校、家庭、恋人、同学、朋友、老师、社团组织等。专家认为,社会支持对于个体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具有重要缓解作用,对于个体健康能起到积极的增进作用。因此,我们应努力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社会支持系统对学生的吸引力,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塑造其健全人格,培养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特点

(1)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

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过程中,大多对未来有着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但进入高职院校后,学校的社会名气、各项软硬件建设等条件,使其产生巨大心理落差。又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自身定力比较差,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等原因,产生失落、焦虑、浮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2)压力感与轻松感的矛盾

从高中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目标由具体逐渐变得抽象,由短期逐渐变得长远,目标导向性明显降低,学习目标变得模糊,导致学习动机缺失,表现出学习散漫。目标的缺失使学生容易出现迷茫、焦虑、失落等心理问题。

(3)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受挫折,从而具有很强的自尊心。面对全新的大学环境,不少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容易产生心理困惑; 部分学生不能妥善处理青春期交友、恋爱等关系;有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甚至交不起学费,因此自卑,难以排解。这些学生在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过程中,过多地否定自己,导致出现孤独、嫉妒、忧郁、乖僻等心理问题。

(4)渴望交往和自我闭锁的矛盾

人际交往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完成学业、接触社会、发展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们渴求理解和友谊,以寻找到显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和拓宽视野的路径,同时也盼望能有人一起分担痛苦,化解忧愁。然而,另一方面,他们在交往中存在较强的戒备心理,与他人总是有意地保持一定的距离,呈现出明显的自我闭锁的心理倾向。

三、从社会支持视角看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模糊重心偏移

高职院校大都实行重专业技能轻心理素质、重政治思想表现轻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的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只关注到心理不健康的个体,社会支持都是针对已存在或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总是在做事后的补救工作,使社会支持陷入了被动和片面。社会支持目标的模糊与重心偏移,也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偏差,如许多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意识不到自身心理问题的存在,有些遭遇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放弃或拒绝社会支持。基于心理健康认知的偏差,社会支持的实效性和发展性都受到限制。

(2)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资质混杂水平参差不齐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是社会支持的关键环节。但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与学生比例为1:3000-1:5000,这难以应付大学生中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集中在辅导员、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处工作人员。这只队伍中的大多数人并未受过专业的心理健康训练,很多是心理健康培训的短期速成者,缺少理论和科研依托。而且辅导员中年轻教师居多,年轻人在处理问题时,容易出现情绪失控、行为过激等现象,加之专业素质不高,工作量大,容易出现忙于事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不深、标准把握不准等弊端,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支持力度及成效。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贫乏形式单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在实际的教学内容上,却剥离了学生本体,而取代以问题为中心。课程内容大多是以心理问题为专题,学习的模式是先陈列出心理问题,然后举例说明如何克服问题,提出克服问题的有效方法,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聚焦在处理心理问题上,以至于人们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构成,误将心理看成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的代名词,将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四、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改进建议

面对大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我国高校社会支持的现实性和发展性难以得到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有限。因此,本文从社会支持视角切入,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提出如下意见: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化

针对高职院校缺乏大批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状况,我们可以一方面加大在职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专业人员准入制度,对这一领域的人员进行学历水平、专业背景、职业道德的全面考核,并运用16PF等测量手段对其人格特征进行相应测试,以减少专业人员因人格障碍或缺陷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职业化,使社会支持中的教师在直接面对问题学生时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防线力量,将关心、帮助学生的实际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层面和心灵深处,有效地改善因问题学生拖延心理救助时机而导致心理危机频发的现实困境。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综合化

针对教师学生提出的心理教育课程内容贫乏,无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等问题,我们应注意课堂教学的形式,防止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搞成一种单纯的说教式教学。在课程内容上可以将人格发展教育、学习心理辅导、生活心理、择业心理辅导、创造潜能的开发等纳入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把参与、体验、分享等作为授课方式最核心的因素,运用游戏活动、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多样化

中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往往局限于学校环境,而将家庭、社区等因素割裂开来。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通过社会服务让学生走向社会,如募集资金、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慈善工作等活动,增加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使学生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更加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内在激情,提高自我接纳能力,增加幸福感。还可以采取“朋辈心理互助”的方式进行学生自我心理保健,如朋辈心理咨询、朋辈伴读等。朋辈心理咨询是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提供倾听、支持或其他帮助。朋辈伴读是从高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挑选出来的学生志愿者,受到一定的培训和督导后,为低年级、学习能力弱或身体残疾等特殊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技能、生活技巧和心理问题等方面的朋辈辅导。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互助,让学生关注到个体和群体自我的积极面,从而激发起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获得主观幸福感、满意度等良好的情绪体验。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范围的普及化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途径方法较为单一,往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谈心、学生参与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方式进行。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未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因此,我们应当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借助社会多方力量,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整合,注重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干预。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诊所、社区服务的作用,建立多功能活动场所,如游戏室、阅览室、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个别与团体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能培训等服务;通过开办各类学术活动、校园活动及社区服务活动来加强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培训活动、开展团体研讨、建立心理健康图书馆,重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并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综上所述,本文从心理健康研究的社会支持视角切入,探讨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心理特点及现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改进意见,对于解决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与困惑,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等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素云 《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化解的“互构式”社会支持》[J] 教育评论 2011(6)

篇8

中职学校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普遍是未能升入普通高中而不得不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学习目标又不很明确的学生。他们正值青春期,也正处于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这部分学生是在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是中职学校的主要生源。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多年来我们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积极探索不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定位,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纲要》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时效性的重要举措”。这就明确了学校德育包含的内容,我们应从更宽泛的范围、广义上理解学校德育,即广义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四个方面组成。因此,我们认为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心理教育有其独特性和独立性。工作中我们决不能把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混为一谈,无视差别,或者简单地把心理教育看作德育的一个方面,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教育,或者使心理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归属于政治课教学。我们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建立了在校长领导下,以德育教师为主体、专职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教师、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机构,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选派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任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工作。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健医生”。

二、明确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

通过学习与实践探索,我们明确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业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供必要的帮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纲要》精神,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与能力。

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需要,优化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依据《纲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和职业发展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我们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树立信心,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开发潜能,完善自己,明确学习目标及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培养职业兴趣,职业意识,关注现实与未来职业选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对待与异性的交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处理压力与应对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从学校实际出发,挖掘潜能,积极探索适应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根据《纲要》精神,我们积极开办并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主抓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主任亲自牵头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搞好集备、研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参与市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积极为心理健康教师创造和提供学习的条件,保证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时间,安排教师参加市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市教科研活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教学观摩研讨、市心理卫生协会活动等。提供心理健康教学研究经费。经过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教学科研热情高涨,获得市级《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开发与研究》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课堂教学气氛活跃,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心理交流融洽,和谐相处,及时排解职专学生心理问题,课堂主渠道作用凸现。

2.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途径

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为做好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服务。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室,专人负责学生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主要采用了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和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指导,排解心理困惑。对即将到联合办学学校学习的学生、即将毕业面临就业的学生、参加能力拓展训练营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中职学校实习实训工作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实习实训工作对职业学校学生是一门必修课程。与以往的课堂教学相比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在学生实习实训工程中,心理健康专任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班主任密切协调,帮助学生调适心理,培养学生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篇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教师作为学生“三观”形成和未来发展的引路人,其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长久以来教师被誉为“园丁”、“蜡烛”,认为教师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职业,对教师过高定位和期待,给教师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然而随着教师体罚学生等新闻报道的不断涌现,

社会舆论对教师发起了攻击,但是笔者却认为在唏嘘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背后我们是不是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区别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内涵特点的区别。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调节教师与学生、他人及集体的关系,有道德内容、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及行为规范等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教师心理健康主要是从心理角度出发,关注教师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第二,塑造途径的区别。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有自我塑造和制度塑造两种方式,重视内在修养与外在素质,而心理健康主要是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第三,失范行为的区别。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主要有不敬岗爱业、体罚学生、辱骂学生、学术不上进等,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人格异常、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心理疾病等,前者强调的是尊重学生和教师职业,后者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身体及心理健康状态。

(二)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心理健康的联系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心理健康的联系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方面,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应该具有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尊重学生、热爱生活的健康心理,相应的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在职业中具有爱岗敬业、求思进取、关爱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另一方面,两者密不可分。教师的职业道德是自我塑造和制度塑造的结果,必须以良好的心理健康为前提,一般而言心理不健康的教师是不可能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的。

二、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心理健康的互赢发展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自主建构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构。首先,教师要加强自我教育。教师要认真学习基本原理,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正确认识自我,找准定位,为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不断努力,同时老师要积极接受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及时的进行自我评价,找出差距然后积极的改正。其次,加强自我修养。一方面,教师要按照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特别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不断规范自身行为;另一方面,教师要自省。孔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教师要时常检查自己的行为,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最后,教师要自我心理调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三观,以积极的心态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唱歌、运动等方式缓解教学中的压力,不要把情绪带到教学中。

(二)建立公平、公正的教师评价机制

首先,社会、家庭、学校要正确理解教师这一职业,不要用高眼光来看待教师。教师是神圣的职业,但是教师也是社会大众中普通的一员,有自己的思想、生活和情绪,社会、家庭和学校不要给教师太大的压力,对教师的某些错误要给予一定的宽容。其次,学校和社会要建立公平、公正的教师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评价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教师,从人际关系处理、教学成果、个人魅力、学生评价、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在价值和能力。最后,适当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上和学生身上,为教师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的无形压力和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压力都会给教师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除了教师自身加强心理调节外,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把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作为教师聘用、职务评定的主要依据。学校在聘请老师时,不能光看教师的专业成绩,更要看重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问题,选用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其次,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培训和教育。学校要从思想上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定期对教师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和辅导,帮助教师缓解教学中的压力。最后,学校要建立专门的教师心理咨询、心理援助机构,全方位的为教师心理健康服务。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教学氛围

教师作为校园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融入学校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工作和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一方面,构建良好的工作伙伴关系。学校要努力的保障教师的权益,尽可能的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同时为教师提供齐全的教学设备,建立相互信任的伙伴情谊。另一方面,加强教师文化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外出旅游、学习等,给教师深造的机会和缓解压力的时间,让教师有一种归属感,使其更加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

结束语

教书育人德为本,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然而因为社会大众对教师职业的高定位和期待,无形中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加上教师自身自我调节不当,导致教师体罚学生等新闻不断发生。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自主建构、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切实保证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一、体育室内课的现状与分析

1.现状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成为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而农村体育室内课的教学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体育室内课更多的是成为自习课、文化课、游戏课。究其原因:学校领导思想上不重视、体育教师行为上无所作为、体育考试制度与评价标准的欠缺,再加上农村学校体育条件差的客观事实,促使体育室内课与健康知识教学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越滑越远。

2.分析

(1)体育新课程中,对室内体育与健康知识教学未提出具体评价标准和要求,难以保证教学效益。

(2)缺乏高质量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体育与健康的图书和教学挂图等资料几乎是空白。

(3)部分教师的室内课教学水平难以胜任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要求。不是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就是脱离实际、不成系统。教师怕教,学生厌学,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解决方法

1.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并做好主观和客观上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的心理准备

上好体育室内课是新课程所规定,教材所必需,是完成体育实践课(室内课)教学的良好辅助,同样也是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思想实现的一个战场,更是培育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形成终身体育观的教育主阵地。

(1)在学校体育中进行知识教学,不仅可丰富学生的体育与保健知识,还可以加深对体育和健康目的意义的理解。

(2)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和体育文化素养,使学生提高对体育锻炼目的意义的认识,调动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

(3)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养成自我评价锻炼效果的能力。

(4)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

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村学校体育场馆建设的局限性,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基础条件相对较差,这是客观事实,然而我们不能无所作为,不能等、靠、要、观望,而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肩负的重任和使命,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创造条件,改变现状,从自身做起。

2.在自身上要切实提高“硬件水平”和“软件开发”

“硬件”是指教师在认真备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板书、设计上多下功夫,多向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请教。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目标的落实主要是靠身体练习来完成。我们体育教师一般是注重动作的示范,强调的是精讲多练,而室内课体育理论教学则要通过教师的精心、合理的组织,科学、创新的准备,才能使学生在体育文化、体育知识和体育素养上有较新的认识。

“软件”是指根据教材的内容,合理充分地运用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以及投影仪、录音机,甚至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为载体,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丰富感性认识,为学生的正确理解和发展认知能力创造条件。

3.教研组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互相学习与帮助,加强体育室内课教案工程的建设

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体育室内课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和运动专长有所不同,在个人备课能力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备课,以便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出集体的智慧和才能。

4.大课式教学手段的运用,做到资源共享

根据体育课的教学规律和组织形式,一般是两三个班级同时上课。如果室内采用大课式的组织教学方法,集中到阶梯教室或多媒体报告厅统一观看体育教学课件,或欣赏学校体育竞赛录像集等,那么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注意当堂课的复习巩固和布置适量的作业

每堂室内课的教学内容,在时间安排上应适当留有余地,做好复习巩固工作,并要求学生完成体育课堂笔记的整理,做好体育理论考试的复习准备。适当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课外作业,如,健康的理解、卫生小常识、准备活动的作用、大型运动会的奖牌分布等。

6.落实相应的考核措施,争取校领导和班主任的支持

由学校教务部门统一组织理论考试的安排工作,统一明确考试时间,由体育教研组参照体育室内课理论教案统一命题,检查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切实提高体育知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益。

考试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评价方式,如果仅做到教而不评价,则是走过场。同样,体育成绩也不能以理论考试为主,还要通过多种实际课的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对身体练习的知识和方法、操作与运用的掌握情况。要充分运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来核定学生的体育成绩,通过理论化考试、实践性考核与成长性目标的实现来综合评价学生,以符合体育新课程的要求。

篇11

职校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其自身品德和人格的塑造,还制约着他们人生目标的确立与自我成就感的提高。因此,把心育与德育结合起来,是提高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也是造就中职生幸福人生的基础。

一、职校生入学心态与就业期望现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技校的学生就被贴上了“有色”标签,无论在家长的意识中,还是对他们自己而言,选择了技校,就如同走进了最后的“收容所”,无前途、无目标、无方向,在学生自贬价值的前提下,教育的问题与困难可想而知。为此,笔者针对技校学生入学情感态度及就业心理期望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情况见表1与表2。

从表1分析不难发现,心理情感的导向已决定了学生对自己价值和受教育价值的态度。改变只能从根源做起,教育的影响需要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入手。

从表2分析不难发现,学生价值目标的期望比较低,缺乏自信,无系统、科学的职业规划,就业心理素质修养亟待提高。德育和心理教育的结合亟待“破茧”和探索。

通过问卷调研发现,技校生入学及毕业心理和态度的关联,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心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未来。一个健康、阳光、积极的心理,决定的就是一个光鲜、灿烂的人生。可见,心理教育辅导对职技校学生是何等重要。学校应该思考如何将其德育、技能教育等有机结合,产生更佳的教育成效。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途径

正因为当今教育发展新形势和学生培养的新诉求,迫切需要变革教育传统理念,所以针对当前技校常规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实践,并注重方法的完善和经验的推广,在心育和德育结合的途径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1.用典型案例唤醒受挫的心灵

一位哲人这样说过:“所有的道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你有什么样的选择,也就有了什么样的人生。” 面对初中时在学习上已严重受挫、缺少关注和重视的技校生,心理引导最重要的是方法就是积极鼓励,从零起步,慢慢从自我否定走向自我肯定,唤醒他们沉睡许久的自信。因此,新生的第一堂心理教育课的主题就是“学会爱自己”。笔者以时下案例故事为真实生动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换不走的东西,爱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你爱自己,就要爱跟你有关的人和事,因为这是你的责任。”接下来笔者让学生通过“跟海盗船长换金币”的经典游戏,总结人生不能靠赌博来决定输赢,运用智慧和自信去努力拼搏,才是美好人生最可靠的保证。最后,笔者跟学生分享故事《生产流水线的空肥皂盒》,见表3。

由此,笔者启发学生:学历文凭并不是衡量能力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职校生也有成为高级蓝领的资本,关键的是是否相信自己。通过大声互动问答,让新生感受这种氛围,让积极自信的情感引领他们开始新的征程。在心灵的驱动下,态度和行为自然会得到积极改观。

2.用情感的体验激励失落的心灵

有人说:情感是最好的激励和交流方式。面对长期不受关注和重视的学生来说,冷漠麻木、自卑是最正常的情绪反应。因此,教师必须正确运用情感教育方法,在心理上抚慰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被关爱、被重视,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沉寂许久的希望,重新自觉评估为人做事的态度和标准。笔者学校将感恩教育作为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出“感恩关爱”系列主题活动。通过故事、视频、图片等生动素材,讲述“如山父爱,如水母爱,如蜡烛般师爱”。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体验中品味心灵的震撼,感受亲情的可贵,以唤醒和激励他们曾经为爱和自尊失落的心灵。同时,学校结合特殊节日,倡议“爱在行动”。如在母亲节的时候,开展专项主题活动,对单亲家庭孩子跟踪心理辅导,通过学校广播电台设立心灵之约节目和亲情热线点歌等,让感恩之心在校园里传递。通过这些活动,激发的是阳光、健康的心态,让情感的体验能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找到前行的动力。

3.用自主管理培养学生德智兼备

心灵层面的引导和教育,固然是成长的本源,但任何事物都须遵守其生存和发展规律,没有“管理制度”,没有积极参与和发展的平台,没有成长“土壤”,没有校园文化的沉淀,没有和谐、充满正能量的氛围,学生的精神塑造和素质培养是没有根本保障的。因此,技校应以心理教育为基石,努力探索与德育的完美结合,给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活动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自觉要求上进、自我约束,注重自我价值的提升,实现自主管理,完成塑造崭新自我的培养目标。此外,再配合一系列德育管理措施,让自主管理和制度管理相得益彰。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技能教育的完美结合,以及多管齐下、环环相扣的管理体系和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增强,心育促进德育实效才会更显著。

三、取得的成效与反思

经历几年的探索实践,笔者学校在技校心育和德育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变化很大,进步明显,企业反馈良好。相关数据见学生问卷调研(表4、表5)。

从两张表格来看,学生和企业都对技校学生教育有中肯的评价和反馈,心育与德育结合的实践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培育技能人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问题需引起我们的反思。如: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和企业的满意度;如何让教育适应企业对毕业生的高要求和高期望;如何丰富和完善心育与德育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在理论上经得起教育实践的检验等。

综上所述,当前对技校生的培养是百花齐放,各有所长,但让他们心智与品德兼备是大家的共识和目标。将心育和德育结合,有机整合多种教育,才是职校人才培养特色和活力的保障。

篇12

在中学进行法制教育,是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法制教育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键之处在于把学生从被动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主动乐学的学习主体,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也就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为实现这一教学转变,我在法制教育课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鼓励学生质疑,激发他们求知积极性

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疑问,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但老师的置疑,毕竟是根据学生总体水平设计,缺乏个体的针对性,相反,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却能体现个性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也反映他们对知识需求的热点、关切点,是一种主动求学的表现。所以,无论学生提出什么层次的问题,都应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肯定。

二、组织学生讨论,培养独立自主的判断力

有些问题由学生讨论的效果远远胜于老师直接给予答案,特别是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有学生问:“父母未征得我们的同意就私自偷看日记,是不是侵权行为?我们该怎么办?这种行为无疑是侵犯公民的隐私权,难的是我们该怎么办?我的做法是:

1.分组讨论,做出各种可行性选择。

2.各小组表明自己的选择,并解决自己所做选择的理由。

3.集体评价各种选择的优劣。

4.做出理性的选择。

在汇报中,有的同学认为给日记本上加一把锁;有的认为在日记本的封面写下一句“偷看日记可耻”的警告;有的认为直接向父母说明偷工减料看日记是违法的;有的认为父母太过分可以去告他们;有的认为主动向父母交流情况,让父母了解我们不愿让别人偷看日记的意思等等。大家非常地逐个方案进行筛选,最后选择主动向父母交流的做法。

三、师生合作考试,强化主体意识

法制教育课重在实践但也少不了要考试,为了消除学生对考试的畏惧和侥幸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掌握知识、参与意识,我做了师生合作考试的尝试。

1.布置学生例题。根据例题规则要求每人模拟一份试卷,占考试成绩50%,卷面标明“拟卷人”,“答卷人”。学生一直作为被考的对象,第一次体会考别人的滋味,都特别兴奋。为了考倒别人也显示自己水平,他们都反复推敲,精心设计一份试卷。在这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对课本进行了一次全面复习。

2.开卷考试。模拟卷交上来后,我利用一节课时间,把A班出的卷拿到B班考,而且宣布开卷考试。在这过程中,同学对自己复习不足的地方及时查漏补缺,并对出卷人拟题不严密的地方做了建议说明,让学生有一个互相发现问题,共同探索的过程。

3.考后两评。首先是同学互评。考后把试卷发回拟卷人评分,通过信息反馈,使出卷同学发现自己理解与别人的差别和错漏之处,及时纠正或互相切磋。然后是老师总评。老师对每一份卷进行分析、阅改,针对突出问题进行讲评。

四、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铺设行为训练的舞台

篇13

【关键词】社区护士;健康教育;认知状况;健康教育现状

68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41-02

在社区之中开展健康教育对提高民众的身体健康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被越来越多的社区医院所重视。而通常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的执行者为社区内的护士,社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会对开展健康教育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我市的166名社区护士进行调查,以护士文化程度为核心进行讨论,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市9个社区中的166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中专组护士88人,年龄21岁到33岁,平均年龄(24.7±4.5)岁,平均工作时间(4.8±2.2)年;大专本科组护士78人,年龄22岁到32岁,平均年龄(25.1±4.8)岁,平均工作时间(4.7±1.6)年。两组护士的平均年龄、平均工作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与评价指标采用随机调查的方式,对接受调查的护士进行问卷填写。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现状、健康教育知识理论以及对健康教育的态度三个部分,三项的分数分别为40分、30分、30分,问卷的满分为一百分。通过比较社区护士的问卷得分,来反映其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

1.3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通过(χ±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P

2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专组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现状为(30.4±4.2)分,健康教育知识理论为(19.2±4.9)分,对健康教育的态度为(20.6±5.7)分;大专本科组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现状为(37.7±3.3)分,健康教育知识理论为(26.9±4.0)分,对健康教育的态度为(28.4±2.9)分。两组护士的健康教育现状、健康教育知识理论以及对健康教育的态度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当今社会中,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可以很好地提高市民的生理健康状况,减少疾病的发生。但目前在社区内进行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在健康知识的普及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说本文所重点讨论的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就是阻碍健康教育在社区内得到普及的主要因素。通常如果护士对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储备不足,或者对健康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那么就很难让社区内的健康教育达到很高的水平。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社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护士文化程度的影响,和大专以及本科文化程度的社区护士相比,中专文化程度的护士对于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显然并没有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而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在当今的许多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的护士文化程度有很大一部分在大专或者大专以上,因为这类护士往往能够更好地为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如果社区护士的文化程度过低,那么当居民对健康教育知识存在疑问的时候,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甚至会对社区健康教育产生反感情绪,影响后续健康教育的开展。而要解决社区健康教育质量相对较低的现状,可以从加强对中专护士的培训以及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细化两方面入手。特别是在许多经济条件一般的地区,社区护士的学历基本没有超过中专,提升这类护士的健康教育认知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社区护士在对待健康教育的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相比于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

综上所述,社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受到其文化程度的影响,目前开展健康教育的护士以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士为主。而要改善社区健康教育的现状,提高中专社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