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教育课件

智慧教育课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智慧教育课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智慧教育课件

篇1

高效课堂其核心就是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效课堂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课堂,探究式的课堂,教师扮演了一个导演和导师的角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活跃的表现,他们完全脱离了被动的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并把自己对新知识的感悟及时地表达出来。大部分老师都采取了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2-4个小组,课堂上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老师问题刚提出,学生就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尤其在习水第五中学杨朝平老师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展示学习成果。当老师和学生共同设问、纠错时,课堂异常的活跃。

官店镇中学的杨老师和东皇镇中学的王老师还结合友善用脑理论在教学间隙安排玩游戏来放松学生大脑,使课堂更有助于达到高效。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参赛教师对高效课堂新理念的深刻领悟。

二、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情感撞击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积极情感如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情感作为英语教学目标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可见,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努力促使学生德、智、能、情、趣均衡发展,使认知、情感、意志三者相互促进,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习水县第五中学的杨老师课堂让学生以group work形式扮演各个角色任务设计得非常新颖,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另外,参赛老师教师都能用good, excellent, perfect等简短和积极的评语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去。参赛老师还给最后获胜的小组赠送gifts, 这些都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关注教学方法,体现教法多元化

很多参赛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新单词呈现形式多样。教师在引入新词时,教法新颖自然,而且尽可能联系实际生活。很多教师还注意利用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和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创设讲解、操练和运用英语的情景。二郎中学的张老师、习水县第五中学的杨老师和永安镇中学的穆老师注重用图片和视频导入新课,透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活动设计丰富多彩,足以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成

在课堂上教师设计的训练方式多样,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和个人活动等,并注意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为了巩固本课的所学知识,精心设计了多个活动,有歌曲、游戏、小组PK等。内容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英语教学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有很多老师充分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官店镇中学的杨老师为学生设计了借鉴于开心词典的猜题模式使原本枯燥的短语操练增加了悬念,也增强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五、关注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结构中有专门的“学习策略”一项,并对各级内容都有详细的描述。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简而言之,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还注意到这次的参赛教师都能让有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进行练手,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反映了他们对Main task功能的全新认识。

六、教师自身素质是课堂高效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1、大多数的赛课教师口语流利,发音准确。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才能保证学生学到正确的知识和地道的语言,习水县第三中学的钱老师、官店镇中学的杨老师和袁老师地道流利的课堂用语让我觉得自己真的需要在课堂英语的运用方面下苦功夫。

2、许多参赛教师善于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直观生动。

3、许多参赛者上课富有亲和力,表情和肢体语言丰富,课堂气氛轻松活泼,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带动学生。

七、每个细节关系到高效之“效”

反思这些课堂,我发觉有些参赛教师的课堂还不能说达到高效,有的课堂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没有真正体现,也有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有的教师的讲解多于学生的参与。

2、整节课没有体现学生合作参与,在学生的小组讨论时,教师主动关注不够或参与到小组当中,只是站在固定的位置注视学生。

3、有的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够合理;还有的课堂结构安排失当。

4、在课堂上虽有学生的展示,但是在学生展示时的错误有的教师没有及时发现,缺少必要的点拨和纠错,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得到错误的信息。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063-03

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临床医学专业实施双语教学,适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能力与竞争实力的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苏州大学开展双语教学已有十多个年头,七年制《儿科学》是最早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之一,笔者在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深有感触,想法颇多,现就此作一探讨,以与同行交流共享。

一、双语教学的概念和类型

双语教学是指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并以母语之外的外语作为主要语言来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当前,国内临床医学专业在进行双语教学过程中,因学校性质、学制年限、课程特点、学生英语基础、教师英语水平等因素的不同,采用的双语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沉浸式双语教学(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

采取全外语型教学,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全英语进行教学,包括教材、幻灯、板书、讲课、考试均使用英语,让学生完全置身于纯英文的语言环境中,这是一种高标准、高效率、高难度的双语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都有很高要求。

2.过渡式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采取混合型外语教学,即在双语教学的起始阶段,使用全英文教材及幻灯片,但讲课仍以母语为主,穿插部分英语,英语所占比例依据学生的英文水平而定,过渡的时间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效果而定,考试时使用全英语。经一段时间的过渡后,随着学生英文水平、尤其是词汇和听力水平的提高,再转入全外语型教学,最终实现沉浸式双语教学。

3.保留式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采取半外语型教学,即教材及幻灯片使用全英文,而授课则用全中文,但考试用全英文。

不管采用何种双语教学模式,都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依据教情学情,循序渐进地进行。要尊重师生的选择,正视教学的实际效果,而不能为了评估达标而盲目强制推行。

二、医学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除了少数中医院校的理论体系起源于中国本土外,绝大多数专业都是西医,其理论体系均从西方引入。我国上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均使用西方的英文原版教材,并采用全英文讲课。那时学生的英文基础好,接受力强,适应快,但受众面小,无法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随即我国创办了大量的医学高等院校,扩大了医学教育的受众面,老一辈医学专家参考国外的医学教材,编写了我国的中文医学教材,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医学科学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一些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方法往往不能及时反映在我国的中文教材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个领域均在与国际接轨。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学科学日新月异地发展,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加强与国外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最前沿的医学科学知识,看懂英语原版教材和学术期刊,用英语进行国际学术会议交流,用英文书写临床病历,撰写学术论文,等等,这同样应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医学院校从医学生的双语教学抓起,在有效学习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的同时,切实提高医学生的外语水平。

三、七年制《儿科学》双语教学的实践

1.明确七年制《儿科学》双语教学的目标

医学双语教学的目标是使医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语言与运用、思维与人文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医学生了解医学科学最新科研成果和具备向外发表学术成果的能力打下基础。七年制《儿科学》双语教学的目标具体包括:①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儿科学》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掌握该课程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医学专业双语课与外语课是根本不同的,前者主要是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后者主要是学习第二语言。所以,在上双语课时,切忌逐词讲解单词、语法结构和每句话的意思,这种过度注重英语、忽视专业知识的教学方法,只能说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②语言与运用目标:在《儿科学》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看懂该领域的原版资料,并能运用英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③思维与人文目标:能同时运用中文和英文进行思维,了解和体验中英文不同背景下的人文内涵,并能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不同,在这两种语言间进行自由切换。

2.选好七年制《儿科学》双语教学的教材

教材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目前尚处于起始阶段,双语教学教材十分匮乏。可以说,国内还没有一本真正属于自行编写的双语教材。有的高校是结合国外原版教材和最新的英文文献,参考国内教学大纲,自己编写教材,这对于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是很有利的。但是,毕竟能自主编写教材的高校是很少的。笔者使用的七年制《儿科学》教材是从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内容较新,难度适中,但价格昂贵,且与教学大纲有较大出入。笔者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寻找一本合适的原版教材是一个两难的过程:若教材内容过于简单,反而会加大教师的备课压力。因为,教师要通过查找最新的英文文献,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补充,这不但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学生也无法学到“原汁原味”的《儿科学》内容。若教材过于复杂,专业词汇量太多、太难懂,则不但无法实现双语教学目标,更会使学生失去双语教学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在为学生配备一本合适的英文原版教材的同时,应再备有一本经典的中文教材,在理解英文教材有困难时,可参考中文教材,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3.学生要作好双语教学的充分准备

双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但医学科学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科,专业词汇多且难以理解和记忆,即使使用中文,对于初学医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更不用说用英文教学,理解起来就更困难。《儿科学》双语教学仅面向七年制本硕连读的医学生开设,因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好,这就为成功实施双语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医学专业英语词汇量大,仅凭公共英语的基础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学生在课前应进行充分的预习,弄懂所有生词的意义和正确的读音,在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做好标注,以便在课堂上用英语和教师交流。这不但可以加深理解,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同时,可以利用高校图书馆的网络资源,了解本章节的最新进展,这样,既可以学到基本的《儿科学》知识,又可以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师应提高双语教学的综合素养

教师是成功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但既具有良好的医学专业素质、又具有扎实外语功底的教师十分缺乏。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年龄偏大,外语水平较低;一些年轻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却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故此,提高教师双语教学的综合素养迫在眉睫。医院可出资组织参与双语教学的教师到外语培训机构进行英语能力强化培训,还可定期派送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深厚临床医学知识的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以提高其英语的听说能力。这样,既可作为对双语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的奖励,又能为学校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一位合格的双语教师在课前应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以英文原版教材为基础,结合中文教学大纲,再结合本专业的最新进展,制作出富有吸引力的幻灯片,充分调动学生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四、七年制《儿科学》双语教学的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加快与国际接轨,医学双语教学也是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环节。七年制《儿科学》双语教学尽管还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但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国际型医学人才,相关教师也会百折不挠地向着双语教学目标努力。双语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合作、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在提高学生医学素养和专业英语能力的同时,也在努力促进自己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发展。毕竟已经成功地开了个头,相信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七年制《儿科学》双语教学定能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蒋隆敏,凌智勇.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江苏高教,2006,(3).

篇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65-01

多年来,我国会计职业教育高职、中职《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大学本科一样,都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原则要求设置的,只是稍作删减。这样的教学内容,高、中职学生难以学懂,且在实际工作中也不实用。

据财政部相关资料称,我国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7%以上,《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经济业务很多在小企业中就不发生,其中有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小企业中没有必要、也难以做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业务和处理方法,只适用于大型上市公司,对绝大多数小企业并不实用。为此,财政部于2011年颁布了适用小企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从2013年开始在小企业实施。

由于97%以上的企业都是小企业,也就是说会计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在小企业工作,对于高、中职毕业生来说,无疑就业去向都是小企业。另外,从高、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也只能适应小企业会计工作,最多只能接受《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从近几年高、中职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合格率就可以证明。据笔者调查,几所高、中职学校近几年学生在校期间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合格率和会计初级专业技术资格合格率数据如下表。

通过对有关学校的了解,陕西省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合格率为70%~80%左右,会计初级专业技术资格合格率为5%左右;中职学生在校期间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合格率为10%左右,会计初级专业技术资格合格率在2%以下,并且逐年下降。

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高、中职学生达不到初级专业技术资格水平,中职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都很困难。

因此,笔者认为,无论从必要性还是可能性来看,会计职业教育《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以《小企业会计准则》为标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实务》科目的内容也应该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设置。

具体教学内容,高职层次可以完全依据《小企业会计准则》,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资产

1.1 流动资产

(1)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2)短期投资:包括取得短期证券、分得股利或利息、出售。不核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应收预付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其中坏账损失核算采用直接转销法。

(4)存货:包括原材料、库存商品、周转材料、委托加工物资等。原材料核算包括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法,存货发出计价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和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1.2 长期投资

(1)长期债券投资:包括购入债券、应收利息、折价溢价摊销、处置。折价或溢价摊销采用直线摊销法,不计提减值准备。

(2)长期股权投资:包括取得股份、应收股利、处置。采用成本法核算,不计提减值准备。

1.3 固定资产

包括固定资产的取得、折旧、修理、改扩建、减少、处置。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租赁付款总额和相关税费计价入账;固定资产日常修理费计入产品成本或管理费用,大修理费用按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不计提减值准备。

1.4 无形资产

包括无形资产的取得、摊销、处置。采用直线摊销法,不计提减值准备。

2 负债

2.1 流动负债

包括短期借款、应付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等。

2.2 非流动负债

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不包括应付债券。应资本化的利息费用,在竣工决算前一律计入在建工程科目,不计算开始和暂停资本化的时间。

3 所有者权益

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不包括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筹资。

4 收入

包括商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资产出租收入。

5 费用

包括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6 利润及利润分配

包括营业外收支、所得税、利润分配。所得税费用按应付税款法核算,不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7 财务报表

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表,其中现金流量表取消补充资料部分。

中职学生就业去向一般为微型企业,微型企业的经济业务更简单,中职生的接受能力也较低。因此,中职层次的教学内容,应在上述高职层次教学内容上再精简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在资产核算中,精简一些不常用且难度较大的内容。货币资金中取消其他货币资金;取消短期投资;存货核算取消计划成本法,只讲实际成本法;长期债券投资中取消折价溢价摊销;长期股权投资只做简单介绍;固定资产折旧只讲年限平均法,取消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财务报表中取消现金流量表。

总之,近些年,我国会计职业教育《财务会计》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难度偏大而在绝大多数企业不实用的问题,教学内容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也不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应当改革现行教学内容,才能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就业需要。《小企业会计准则》正是我们教学内容改革的标准。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59-02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的现状。

一、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农村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 凡此种种,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评价不科学,应试教育氛围浓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很少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更没注意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体验了哪些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张期末统测试卷,并同教师经济利益挂钩。这些现象导致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常常被占用,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上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应试教育氛围浓。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应对现状的基本策略。

1、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提高认识,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安排专门的教师从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同时更要求任课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让《品德与社会》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为什么许多学生不愿学?除了对政治课缺乏兴趣,理论知识与现实有一定差距,内容比较枯燥外,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技巧有关。固守课堂阵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死记硬背,使学生囫囵吞枣,疲于奔命,哪还得上兴趣爱好!经过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就来谈谈政治课堂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首先,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也就没有求知欲。笔者认为,与其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喋碟不休的空洞说教,不如让他们出去走一走、瞧一瞧,让他们去实践。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实践才能出真知。

其次,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思想政治课的特定要求和重要特点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如何有效地将书本理性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感性知识?理论怎样联系实际?只有实践,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更有说服力。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去印证、发现、学习知识,学生才更能将书本知识与现实贴近,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意识和创新思想。

再次,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思想教育与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达到和谐的统一。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说教课、德育课,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用良好的思想去指导正确的行为就更是难上加难。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自身得到教育和锻炼,从而增强行为的目的性和正确性,它比简单反复的批评教育会更有效。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吸烟现象,我带领部分学生参观了煤焦厂的焦油工程。众所周知,香烟是由烟叶和焦油烤制而成,学生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了黑黝黝的焦油,闻到了刺鼻的焦油味。我借此马上说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因吸烟染上肺癌而死的烟民多达数十万人。”话已至此,学生已默默的低头,无话可说。我此时感到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情更有情”的良好的教育气氛。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学生也是有感情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发挥攻心优势。

搞好社会实践活动要有的放矢,要选准实践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要达到为教学而实践,实践为教学服务。社会实践活动还必须要恰当、科学、合理,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笔者结合教学而开展的实践活动。

一、参观访问是一种较好的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讲解环境问题时,我校邀请了邻近厂矿的科技人员介绍厂区及附近的环境污染状况,然后带领学生去厂区参观,特别是参观了洗煤厂的工艺流程及污水处理过程。学生感受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性,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性。在课堂讲解时,学生思维很快就活跃起来了,他们结合实践怀着浓厚的兴趣学习了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不但对知识深信不疑,而且自身也受到了教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再如,我曾利用一次春游的机会,带领学生参观了“金色的攀枝花”展,学生从一幅幅真实的图片,一件件实物,从几十年前到几十年后的变迁,都使学生深受感动,他们既感受到了父辈们创业的艰辛,又理解了“任何事业的成功和理想的实现都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和鼓舞”,也认识到了在当扬艰苦创业的传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开展社会调查也是一种较好的实践活动

我在讲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时,了解到附近一农村刚举行了一次村委会委员的选举活动,于是我就动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询问农民朋友。通过学生的调查,他们认识到了我国选举的平等性、真实性、广泛性;也了解了选举的方式是无记名投票的直接选举;也认识到了选举的程序。课堂上,我刚一开启话闸,学生立即表现出较强的学习热情和极大的兴趣,他们思维的火花一点即着。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将他们听到的告诉老师和同学,全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教材关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真实可信。今年是建国五十周年,一开校我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向周围的人如父母长辈们了解祖国的变迁和成就。一位学生对我说,她爷爷活了大半辈子,六十多岁才住上了楼房,看上了彩电;另一位学生对我说,他爸爸年轻时生活很艰苦,买东西都要凭票证,如粮票、肉票、布票,而现在商品琅琅满目;也有的学生回家看了他们家发黄的照片,感觉到今非昔比。通过学生的一些调查活动,让他们真正理解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科学论断。

篇6

0前言

信息技术与多媒体的飞速发展,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培养学生智慧的学习也成为当前的研究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1]。智慧教育理念在教育界不断推进的同时,新技术环境也迅速地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在新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智慧教育如何开展,新形式的智慧课堂应如何构建[2]。

1智慧课堂的概述

“智慧教育”一词起源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Planet)”的概念。对于智慧课堂的界定,国内外的文献中尚没有统一的论述,智慧课堂由智慧教育衍生而来。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提出智慧教育,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的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3]。国内关于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研究主要依托融合于课堂的自主的、泛在的和个性化的智慧学习方式进行[4]。

2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2.1智慧课堂的技术特征

智慧课堂可以应用资源共享、学习情境采集、实时内容推送、智能学习分析、移动通信互联、合作交流、即时反馈等技术进行教学,形成开放、高效的信息化学习模式,智慧学习满足了多层次教育的需求。

2.2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

智慧课堂为“教”与“学”的融合和统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基于智慧课堂信息技术平台,增进师生互动和协作交流,使“教”与“学”相互渗透、融合一体,因而对智慧课堂的实用教学流程结构设计,应把“教”与“学”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来考虑[5]。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阶段(课前、课堂、课后)结合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情采集、实时内容推送、探究学习、智能学习分析、课后作业、信息化辅导、反馈测评等教学步骤构成智慧课堂完整的教学过程。

2.3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

2.3.1课前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放送预习内容、教学微视频、教学课件。学生也可以利用此平台进行交流,问题讨论。

2.3.2课堂

课堂上,教师根据学情采集,导入新课,讲解学生课前自学时的疑问,进行探究学习。课上主要为互动式教学,智能学情分析,布置课后作业。

2.3.3课后

课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信息化辅导,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利用网络资源采用网络试卷问答、在线提问、作业视频等方式反馈测评。

3智慧课堂实践教学的讨论

3.1技术支持

智慧课堂实现的前提是学校构建的信息技术平台。目前,高校都配备微机室,大多数学生有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这就为实现智慧课堂提供前提。2017年锦州医科大学将实现全校区覆盖无线网络,在技术层面上满足智慧课堂的实施。智慧课堂模式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3.2学习个性化,跟踪智能化

智慧课堂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结合自己时间,自由安排学习,让学习真正个性化。由于移动通信设备的可携带性,使随时学习成为可能,跟踪学习也更智能化,更真实的挖掘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

3.3反馈即时性

智慧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评价,课前预习与反馈、课堂探究学习与反馈、课后作业测评与反馈,反馈信息贯穿着整个学习过程,即时性反馈形成科学教学评价体系。

3.4互动交流立体化

智慧课堂模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在各种网络平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全时空的实现互通。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消除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畏惧感,创造了平等、融洽的教学环境。

3.5学习资源推送的智能化、便捷化

智慧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媒体资源,如微视频、教学课件、电子图片、语言教学、学习材料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智能化的学习资源,便捷的推送方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个性学习、快乐学习。

4结语

随着数字终端的兴起和网络应用的日趋成熟,智慧课堂的设计与应用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6],其核心在于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变革和改进课堂教学“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7]。智慧课堂作为新型学习环境,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能够满足“数字土著”能力倾向、学习风格等方面的要求,在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方面具有应用价值[6]。此次,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高校教学中,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能力培养,增加了师生、生生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庞敬文,张宇航,王梦雪,等.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5):65-71.

[2]庞敬文,王梦雪,唐烨伟,等.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英语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9):63-70.

[3]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等.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23-34.

[4]卞金金,徐福荫.基于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设计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2):64-68.

[5]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51-56.

篇7

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就要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动情中明理”的效果。学生明理后,情感就会升华,心里的闸门就会打开,在情感体验中受到教育,心灵的思想火花就会迸发出来,从而达到育人教书的最佳效果。下面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在实践教学中是如何创设情境的。

一、讲故事,用语言的魅力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描述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指导作用,并且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不但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同时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

二、用多媒体中的视听效果展现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使学生身临其境,从形象感知达到抽象理性的顿悟。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够直接刺激学生的大脑兴奋,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热情,在情感中获得共鸣。

三、用互动活动体验情境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适当地开展活动,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活动中促情。道德情感一经形成,就成为一种稳定的力量,积极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表演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角色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深入理解。

四、利用资源创设情境

篇8

牛津初中英语词汇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素材,假如不能掌握新课标所要求的词汇总量,那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可见,词汇量的多少和英语水平的高低是成正比的,正如世界著名语言学家里弗(River)指出:掌握足够的词汇是成功运用英语的关键,如果缺乏词汇,那就就不能将所学语言的结构和功能意念运用自如。笔者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注重提高课堂词汇教学效率,并初见成效,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巧妙联想,活学活用

联想教学法是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形象法、合成法和派生法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记忆词汇,此法比较适合一个新的单元或一节新课的导入,当教师展示这个单元或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主题)时,学生的表现会异常活跃,他们根据主题联想单词,学生脑海中的的旧词和新词蜂拥而至,既巩固、复习了旧词,又对新词留下很深的印象,可谓得来全不费工夫。例如:我在执教8A Unit 4 “Wild Animals” 时,就先提出问题: “What words can you think of when I say ‘Giant Panda’?” 接着让学生在三分钟内把想到的单词写在纸上,力争多多益善。结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比较优秀的学生完成了接近二十个新词,思维活跃的学生甚至多达三十个,最少的学生也可完成八个,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的丰满硕果,具体联想到的单词如下: white, bear, fat, black, zoo, strong, forest, bamboo shoot, bamboo,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slowly, protect, wild animal, rare, die, fur, dangerous (in danger), hunter, quiet, peaceful等。在这个联想的过程中,虽然各个层次的学生联想到到的单词存在较大差异,但已经高效发挥也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少数底子薄弱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会轻松愉快的学到一些新的非常实用的单词,诸如:高山(mountain),竹笋(bamboo shoot),稀有的(rare),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等等,这些学生对上述新词记忆牢固,长久不忘。

2. 直观教学,激发兴趣

所谓直观教学就是教师适当利用实物、图片呈现词汇,以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有关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表示情感的动词及形容词比较适合直观教学法。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apple这个单词时,先用左手举起一只苹果,并设问: “What’s this? It’s an apple.” 接着再用右手举起两个苹果后提问学生: “What are these? They are apples.” 在我自问自答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师问学生答,或者学生问学生答,如此反复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apple这个单词的词性和单复数,而且还在实际运用时游刃有余,琅琅上口。最后我把手中的苹果全部教师奖励给学生,把课堂推向到。因此,那课堂气氛就更好,从而激励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可见,在词汇教学中应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学法,不仅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节约时间,效果显著。

3. 驾驭构词,巩固单词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掌握词汇的构成规则,才能更有效的理解和记忆单词,因此,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合成词、派生词等总结和记忆单词,而且根据所学的词汇构词方法来猜测、判断单词,从而更能轻松的学好单词。譬如:sad (adj.)―sadness (n),让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举出通类词: ill―illness, sick―sickness, dark―darkness, kind―kindness等,让学生自主归纳出 “adj.” + “-ness” “n”;再如,当加上“-er” 后缀构成表示人的名词,诸如: sing―singer, work―worker等, 如此的单词教学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又为继续学好英语夯实基础。

4. 巧用谜语,提高效率

猜谜语是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在词汇教学中合理渗透谜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牢牢记住单词,有利于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然而,有些教师认为猜谜语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的,他们没有真正体会到巧用谜语的甜头。实践证明:有些单词采用谜语形式让学生猜测,会达到意外的收获。例如: ①What has four legs but only one foot? (A bed.) ②What has a bed but never sleeps, a mouth but never speaks? (A river.) ③What fruit is never found singly? (A pear.) 等谜语都是通俗易懂的,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篇9

(一)课程内容的选取具有针对性

整合后的“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以会计专业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为依据,综合分析了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学生的基本情况、培养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等,按照会计岗位工作任务逻辑关系,确定与该课程学习内容相对应的工作任务,以确保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际工作任务以及学生基本情况的有效对接,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课程内容的选取具有适应性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建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账、编制会计报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会计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使其能胜任各会计岗位工作要求;其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各会计岗位实际工作所需的素质、能力、知识等要求。根据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能力分析结果,将课程内容整合成三大模块,以每项工作内容中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选取每一模块的教学项目,根据每一工作过程所需完成的典型任务确定每一教学项目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每一学习任务的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如:模块一入门岗位能力(出纳岗位核算),包括“出纳岗位认识”、“库存现金业务核算”等子项目,其中“库存现金业务核算”工作任务包括核定库存现金限额、提现、现金送存等子任务。

二、编著高质量教材

教材质量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鉴于公开出版的教材中尚未有成熟的“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专门教材,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组织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项目化校本教材。该教材在会计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课程内容,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项目教材编写模式,以会计工作流程为线索进行编制。该教材将会计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共设置了八个会计岗位群,具体包括出纳岗位、往来会计岗位、财产物资会计岗位、职工薪酬会计岗位、资金会计岗位、成本会计岗位、财务成果会计岗位、总账报表会计岗位。每一岗位均以其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按照“展示仿真会计资料描述岗位具体任务任务指导明示岗位工作流程按照流程处理业务学中做,做中学小结与上岗一试”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该教材坚持以岗位为导向,以任务为引领,强调岗位业务处理流程和岗位职责,突出职业化;教材充分考虑与助理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的衔接性,将考试内容融入教材内容,既能满足助理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需要,又以完成岗位任务、掌握职业技能为目的,实现“证书、职业与学业”的融通;教材内容编排尽量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岗位任务编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材采用仿真会计资料,如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模拟业务处理场景,更具真实性、客观性;教材穿插学中做、做中学、上岗一试等一系列操作活动,学练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与高职的培养目标相冲突。而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设置以仿真会计资料为背景的上岗试、教中做、做中学任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边学边做,在操作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学习的系统性、科学性,保证了学习与工作的一致性。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将本课程按出纳岗位、往来会计岗位、财产物资会计岗位、职工薪酬会计岗位、资金会计岗位、成本会计岗位、财务成果会计岗位、总账报表会计岗位八个项目岗位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各种真实业务背景下的操作和训练,以强化会计职业能力培养。

2.任务驱动教学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任务引入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知识点更形象化、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出纳岗位核算中提现工作任务时,采用的教学流程为:展示仿真资料描述具体任务进行任务指导列示任务工作流程按流程操作业务进行评价与小结布置课后实训任务。

3.案例教学法在课程内容设计时配套引用涵盖某企业一个月完整经济业务(包括原始凭证)的实际案例,这个实际案例贯穿整个能力训练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完本课程的同时,能提交一套从会计凭证到会计账簿再到会计报表的完整的会计资料,体验成就感。

4.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法在课程教学组织过程中,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法,将实训室模拟为企业财务科,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从事会计各岗位工作,熟悉工作流程。可让学生分别扮演出纳、往来会计、财产物资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成果会计、总账会计等角色,引导其分工合作,利用账、证、表实物完成整个训练项目中建账、制单、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强调会计工作中各岗位之间的联系以及会计核算程序,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得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采用多媒体辅之实物演示教学手段课堂上,采用多媒体快速展示每节课的工作任务及需掌握的知识点,教师边讲边用实物演示操作过程,手把手教,使教学内容自然、具体、形象化;学生边听边根据发放的实物凭证进行演练,当场得到教师指导,师生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感受成功的喜悦。

2.运用网络等教学资源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实现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全面提高学习效果。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篇10

健康教育是医护人员通过健康信息的传播和行为的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的观念,合理利用资源,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虽然随着医学的发展,目前恶性肿瘤病人的治愈率、存活率已显著增加,但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恶性肿瘤疾病仍是一种等同于无望、痛苦、无奈、恐惧和死亡的疾病,从疑似到确诊都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病人角色转换的不适应,对治疗效果的焦虑,治疗措施带来的痛苦,及对死亡的恐惧等,都会导致肿瘤病人产生一种特有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可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若通过医护人员的正确干预,让其达到最适宜配合治疗与护理的身心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生存质量,实施健康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

我科自成立以来, 一直就非常重视以病人为中心的健康教育,为达到更理想的健康教育效果,积极探索了一些方法,包括管床护士负责制、专职护士(或组长)负责制,在实施专职护士(或组长)负责健康教育工作的几年时间,不断总结与改进,通过对病人的专项调查和电话回访等结果显示,专人(或组长)负责制的健康教育工作服务到位,为病员及家属提供了更细致更个性化的护理。

1 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探索

管床护士多为轮班制,临床上会根据不同班次和不同工作能力等临时分管床位,而病人的健康教育又讲究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实施过程,若是管床护士责任制的模式,就会导致病员的病情以及病员和家属的思想动态缺乏一个系统的评估,健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甚至还会一个病人的某方面的健康知识被不同的管床护士反复提及,而部分健康知识的宣教却存在盲区,这就使得专职健康教育护士的优点就凸显出来了。

2 专职健康教育护士的人员定位

肿瘤专科的健康教育实施对象包括患者、家属、社会大众,对患者和家属,护士可利用其知识、专长和技术提供相应教育,促进康复和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对社会大众,应承担起癌症预防和早期发现的健康教育的责任,使公众从中获得必需的信息和知识,所以就要求这名专职健康教育护士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系统的分析、归纳能力,还要具备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沟通技巧,如果护理人员未接受过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培训,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缺乏与被教育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而临床管床护士角色基本为低年资护士担任,健康教育知识和沟通能力欠缺,且缺乏计划安排,工作忙乱效率不高,健康教育也就应付了事,这是达不到优质护理最基本的要求的,设置专职人员或高年资的组长担负此项工作,让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满足病员所需。

3 健康教育方法

有效的教育方法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保证,专职健康教育护士(或组长)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并查阅病历相关资料,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文化背景等,根据患者的职业、文化、性格、思想、考虑对方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承受能力,确定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3.1 随机性观察和教育。在巡视病房的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患者住院行初次化疗,就要根据病情及其治疗方案施以健康行为的指导,若患者治疗方案中有使用紫杉醇类药物,可告知在使用前的防过敏的预处理是必须的,而且要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分次使用口服抗过敏药物。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和预防、保护外周静脉血管的重要性等等,让病人对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有心理准备,方能很好的配合治疗与护理。

3.2 利用宣传专栏及健康教育手册宣教。如:化疗病人大多置有PICC导管,这类病人在置管前和置管后都已被反复告知PICC的日常维护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但病员不一定全都记得,所以健康教育手册的发放和宣传栏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3.3 经评估后将具有相同健康教育需求的人集中到一起,开展专题讲座,如肿瘤的三级预防措施、放化疗期间的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三阶梯止痛方案的合理使用等。

篇11

一、把握新课程下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基本特点、基本理念及设计思路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该掌握本教材的基本特点、基本理念及设计思路,使小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真正体现以育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紧紧围绕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及社会需求,让小学生学习有关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亲身感受社会生活的真实与美好,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与能力。

二、高度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使小学生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1.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生是学校的教育主体,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氛围,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展现的自由空间,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悟、体验、洞察这个社会,真实地获取社会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活动中去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及时激励学生参与各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尝试活动,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2.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实践,获取真实的社会生活经验

学生的一些认识及新的道德观念来源于他们的社会生活,那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品德产生于社会生活中,要让学生自己亲自去尝试一下,让他们自己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道德标准、人生观,让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到生活中去体验、去实践,真正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作用。

3.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小学各学科之间联系紧密,相互之间都可以互相促进、相互督促,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重视小学生的横向与纵向发展。

三、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丰富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内涵

篇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以学生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实践性要求“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这是课标对本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论述。强调知与行的统一观,它是保障课程所追求的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空谈、不是教师的照本宣科的讲授,而是建立在学习、感悟、践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遵守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

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贯穿于品德程的始终,特别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更体现了这一原则。教材中“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做一做”体现了由知到行的统一。课标的“了解”、“理解”、“应用”、“经历”、“认同”、“领悟”同样体现了由知到行的统一。在教学中如何知与行的统一的教学?就是加强行为教育、行为养成教育、行为评价。并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具有想动脑、想思考、想提问、想说话的情感取向和强烈欲望,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1.设置问题情境。教师要巧设问题,做到问题紧扣主题指向清晰,具有学习价值和创新性;要少而精、避免琐碎和表面化,增加思维空间和思维含量,杜绝像“是不是”“能不能”等耗时无效的问题。要营造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之中,在创新思维、体验思维快乐的过程中学习,主动寻求解决方法,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合。如:巧用教材留白;适度点拨,“你的理解很深刻,能不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一个这样的例子?”“是什么力量让这位残疾人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绩?背后又有怎样的感人故事呢?”2.创设表演情境。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故事、游戏、小品、角色表演等形式再现于课堂,在活动中学生与小伙伴密切合作,碰撞思维、交流语言,加深体验,增强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力。3.创设影音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渲染课堂气氛,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活动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引感共鸣,打开思维的闸门,从而有话想说、有话可说。4.提供现实情境。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就学生中所发生的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进行情境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5.创设实践情境。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也就是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形成。品德课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忽略实践的指导和养成。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合理可行的实践情境,融入社会对话,将品德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落实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行为教育

有人把师父领进门(致知),修行在个人(践行),错误理解为致知是教师的事,践行是学生自己的事,这就在教学上人为地把知与行分开了。而从课标的了解:“要求学生说出或者写出实例或对象的特征或行为要求”、理解:“就是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或整理,形成对所学内容的初步认识”、应用:“初步分析所学内容的因果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经历:“通过特定的教学活动主动认识和验证是非获得一些经验”、认同:“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等。”领悟:“具有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了解”、“理解”、“应用”是致知,“经历”、“认同”、“领悟”是践行。课标对教学的要求不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而是修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个人修行。知识教育、品德教育、行为教育本来是相互联系的,知识教育要渗透品德教育,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而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所以在要有意识地进行为教育,对所获得的认知去身体力行,使他们处于敢尝试、敢创新、跃跃欲式的精神状态。

三、行为养成

学生要形成行为意识由此而产生由知到行的转换,需要一些环节或契机,这就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以及学生的生活积累进行转化,即意识转化为行动。同时加强学生的行为训练,训练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些事例,学生身边的实例。教师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行为目标,并为学生实现这一目标训练给予指导,逐步形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品德教学应该由枯燥的说教灌输向生动的活动体验转变。教师要根据主题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景,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感官齐动,激发其学习情趣,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来获得体验和经验。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一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一角钱小店”的情景让学生参与购物,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他们把自己在生活中学到的购物本领全拿了出来,有的对商品精挑细选,有的还讨价还价,在实践活动中展现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然后,我用一句话:你选择的商品能不能吃?不露痕迹地引入正题,开始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挑选商品。在研究合格商品应包含哪些信息这个环节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观察商品,获取信息,然后,采取小组合作方式研究,让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购物的经验,确定什么样的商品才是合格产品。整个教学过程没有枯燥的说教,学生在有趣的自主活动中学会了购物,学会了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篇13

4.改变教学方式。在上学期最后几节课上,我们尝试“自主合作学习”,在课上进行小组讨论、团体活动、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我们分别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围绕一个生涯任务(例如某一高校或专业)展开研究,但必须是他们感兴趣的领域,最后每个小组要展示他们的成果,其他小组提问,教师再点评。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学生上课偷着上网的现象减少了。 二、收获和改变

1.打开了视野,解除了困惑。视野中国的视角,与我们之前接触到的生涯理论相比,非常新颖独特。通过与他们交流,我们对生涯教育授课形式有了全新的体验,消除了此前的不少误区,可以说,对于教师个人来说,是一个认识上的转变过程。尤其是专家们提到的任务分解式教学方式,虽然一开始接受起来比较吃力,对于完全打破之前的授课模式有一定的顾虑。但经过反思,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做会对学生更好,我们做这件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围绕这样的目的该如何设计具体的任务,如何才能把课堂设计得更加灵活开放,并尝试去改变。此外,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教师,更需要科学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谋划个人发展前景,这是自身成长、成熟并能驾驭教师职业的前提条件。

2.文化引领,润物无声。视野中国的专家到来之后,我们发现生涯教育理念开始成为一种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我们之前也做过问卷调查,当被问及“当前高中生活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生活多是时间无法合理利用和对未来无法把握的茫然,整天过着一种“教室―宿舍”两点一线的生活。而通过课后与选修这门课的学生接触和谈话,我们发现经过几堂课,学生对于现状和未来的把握更清晰了。 三、对于今后课程发展的几点思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