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如何提升

初中历史如何提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0: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历史如何提升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历史如何提升

篇1

1.初中历史的教学现状

1.1 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现在阶段教师在对初中历史进行教学时,大多采用的是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负责讲解,学生仅仅作为简单的被动的接收者。这种老套,枯燥的教学模式是初中历史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1]。其次,由于现在的竞争日益的激烈,使得一些教师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浅层次的历史教学,并划出一些所谓的重点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这样违背了初中历史教育的初衷,难以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不利于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再者,一些初中历史教师的水平较低,也是教学方式难以得到改变,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提高的原因。由于大家对初中历史的不重视,就使得学校在选用初中历史教师的时候,往往很随意,有的初中历史教师1人身兼多个学科的教育,对历史的了解仅仅只有皮毛,还有的初中历史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将书上的内容简单的读一边,划一下重点就算完事,完全没有什么历史的专业知识。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原因。

1.2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除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提高外,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兴趣较低也是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原因。影响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兴趣的原因也有一下的几个方面:第一,作为教师,不重视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一些初中历史教师自己本身就不重视对初中历史的教学,仅仅将初中历史教学看作是应付,再加上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本身就是代课教师,对初中历史的讲解仅仅是照书念,这样就使得初中历史课本身所应当具有的含义不能够得到真正的展示。这样效率较低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初中历史教学变得更加枯燥,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更加难以提高[2]。第二,作为学生,对初中历史这门课程不够重视也是导致学生学习?d趣不高的原因。学生不重视对初中历史的学习,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教师和家长老是向学生灌输,学好语数外,其他的科目都不重要这一思想,这样就会使学生认为初中历史课不重要,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提高。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教学缺乏新意,再加上学生学习课程较多,负担较重,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提高,使得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提高。

2.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建议

针对上述阻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提高的两个主要因素,现提出以下两个建议进行改进。初中历史课也是非常重要的,应当重视对初中历史的学习,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2.1 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要想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教师首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首先,教师应当改变原有的照本念书的教学方式,应当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例如:对学生谈一些课本之外的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将知识串联起来,真正的理解初中历史所包含的内容并且能够进行有效记忆[3]。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开展一些趣味小活动,增加学生对初中历史的了解,从而增加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初中历教学效率。其次,学校也应当重视初中历史的教育,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能够具备专业的知识,不应当仅仅是要求一些代课教师对历史进行讲述。因为只有具有专业历史知识的教师,才能够对学生的历史教学进行更深层次讲解,才能够理解初中历史教育的真正含义,才能够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223-01

由于中考中历史所占比重不大,并且许多历史教师在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不够重视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造成当前学生普遍不够重视历史学习。而在实际生活中,历史学习对一个人完善自己的知识构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着非凡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本文中,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法提升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一、强调历史学习的意义,使学生感受到更有价值的历史学习体验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知道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及技能,更是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最终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所以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平时的历史教学,加强对学生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二、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受到更形象的历史

在初中时期,学生理论上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却感觉学生缺乏相关学习动力,甚至有不少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感觉到厌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部分可以归纳到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这一点。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历史教学手段的创新呢?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1、采取适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到历史原貌,使学生有一个更加形象、具体的历史认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幻灯片、投影、电视等多媒体手段。这样子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更加轻松地进行相关知识学习。所以能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直接影响到教学手段的创新,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

2、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习也可以如此的轻松有趣。首先笔者列举一些常见的活动形式。比如,组织同学们开展历史辩论会,开展历史大讲堂,进行相关历史主题的研讨会,参加当地的历史博物馆,考察本地的历史遗址,编演历史剧,编辑历史题材的报刊或者板报。通过此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学习主体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全方位系统地感受到历史学习的无穷魅力,体会到历史的独特韵味,最后培养起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拓展历史教学的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更全面的历史

在此,笔者粗略地把身边常见的教学资源分为三大类型。一种是平时经常接触得比较多的书本教学资源;一种是较为特殊的音乐、影视教学资源;最后一种则是教学中利用得最少的现实生活资源。

1、首先来谈谈书本教学资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虽然很善于利用课本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但是不论是关于书本资源挖掘的深度或者是其广度,我们所做的都远远不够的。下面笔者就到底应该如何挖掘书本资源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应尽可能地运用地图册、彩图、历史挂图等形象化得教学资源。这样子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容易被理解。如在上《帝国主义狂潮》这一课时,指导学生们观察教科书上的《时局图》。

2、音乐影视资源。音乐可以调动人的情感,安抚人们的心灵。并且音乐以及影视作品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如近现代中国产生的《南泥湾》、《松花江上》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此类教学资源。这样子的教学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提高,更是可以让学生们在情感上得到共鸣,最后达到提高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目标。

篇3

一、转变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历史科目只是以一个史实重现的方式进行教学,阐释、描述是传统教材的一个明显特点。同时在传统课程中,教师也只是作为知识传授者,其教学表现大致为:(1)信息交流呈单向传输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2)教师在教学中单独拥有权力,学生则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3)教学基本上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受教师关注不够;(4)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程等都有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就是彻底的应试和接受评定。这就导致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比较被动,同时学习方式、学习模式也比较单调,很难真正的实现历史科目的育人目的。所以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毫无疑问应改变上述状况。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1)在教学观念上,应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以便能够真正的发挥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在信息传输中,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不断的丰富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发展;(3)在教学模式上,应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向教学个性化转变,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基础差异,不能简单的使用“一刀切”,而是要兼顾全体学生;(4)对学生的态度,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对于教学的有效与否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二、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时期学生的各项学习基础、学习认知都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仍处于“混沌”阶段,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效率较低。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不同阶段的历史知识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便能够直观的呈现出历史现象,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的效率。比如在教学九年级《探险者的梦想》这节课的时候,笔者就引导学生联系之前学习的“郑和下西洋”中的相关知识,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东西方航海对比”的情境,组织班上学生成为两组,一组为“大明郑和船队”,一组为“西方哥伦布船队”,让两队之间事先进行资料的搜集,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对比,分别从时间、目的、规模、范围、性质、成员、结果、意义等角度进行辩论,看谁的规模大、看谁的影响大……这样以来,两组成员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比较、相互促进,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的参与,对于知识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加上课堂上学生之间的辩论、比较,也很好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注重科目综合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历史时间、事件、人物等知识的讲解,历史教师一直走“单线教育”。这样以来就会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学习面比较狭窄,对历史知识很难会有一个全面、综合的认识,这就会造成对于知识掌握不牢固,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新时期,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教学科目彼此之间的联系,注重科目知识之间的综合与融合,引导学生多感官的进行知识的认知与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联系语文科目的相关知识,比如学生从小学习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让学生认识著名的《资治通鉴》就是这个人主编的,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另外也可以根据语文课本中学习的《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一文来让学生对于《资治通鉴》的内容构造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又比如对于不同朝代的疆域图,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地理知识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古今国家疆域的变化,通过对比来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综合认知。

四、做好教学评价

在对学生评价方面,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对教师评价方面,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394-02

初中历史是历朝历代按时间先后顺序为线条来描述当时的事件、事件的发展、人物故事、社会制度等,都是一些比较粗线条的历史知识,不难理解。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毫不感兴趣,成绩怎么也提不高,加之随新课改的进行,历史最终的考试也只是毕业升学考试而已,学生在心理上会更加懈怠,可能还会不如以前那么关注历史学习,兴趣也大大跌落。很多学生都认为他们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中考时的升学考试,成绩无所谓,只要能够达到升学要求就好了。新课改虽然把孩子们从繁重的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了,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放纵了学生,混乱了其学习动机,学习目的,降低了其学习兴趣。以下我将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激发孩子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为目的,浅谈一下解决方法。

1.明确历史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处于新课改时期,我们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新课改的目的是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自我,提升学生自我;而不只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当然学习历史的时候也是如此,不可以仅仅将其当作是一种为通过中考升学的任务,平时也要注重历史知识的学习。即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确立自己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考试,还有是为了提升自己,了解我国历史发展,追寻历史的印记。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们在初中时期的特质引导其学习历史,此时的学生对一切事物都还保持着一颗好奇的童心,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尽量使我们的课程生动活泼,加强与学生们的沟通。

课后我们可以给孩子们布置任务,例如让孩子们预习历史课本,然后根据课本上的历史故事编写演绎他们自己所理解的故事在历史当时是如何发展的,是如何结局的。未参与的孩子作为点评者,评解对方的对错,最后便是老师给予打分、评价并鼓励学生们勇敢创新,把自己的兴趣投入历史的学习中。此外可以完全给予学生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自我探寻学习历史的兴趣,当然不可以让孩子们曲解了历史,要定期检查学生们的成绩,趣味测试或者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均可。

2.教会孩子们端正学习态度,相信自己,相信老师

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不相信自己。初中刚开始的时候抱着一颗好学的心,但是随时间的进行,成绩不理想,渐而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渐渐不相信自己可以学好历史,这时我们要引导这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确立信心,重拾信心,当然老师最开始的时候要有引导孩子们端正学习态度,相信自己;此外老师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拥有让孩子信服的资本。

3.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学有所值

学生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有价值的,并且拥有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初中的孩子无论性格还是价值观都还未定性,有时的学习热情只是一时的,最后会因为考试不如意而渐渐熄灭。此时老师应该引导其确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学习并不是某刻、某段时间里的事情,而是循序渐进的,一生的事情。学生应当对学习保持始终如一的好奇与追寻,不灭的学习热情。此外如果要让学生们保持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就应当让孩子们知道他们学有所值,但是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或是误解了学有所值,他们或多或少认为学有所值便是孩子们的成绩有所提升,而成绩下降的孩子没有收获,我们最应该鼓励的应当是这部分学生,要让他们知道只要方法用对了,他们自己总有提升的。

4.师生携手共探学习方法与学习乐趣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掌握明确的历史线索,把握整体结构,根据不同章节的不同知识结构,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以便我们的学生能够清晰的理解历史知识,加深学习历史的兴趣。当然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应当把我们的学生立为另一个设计者及学习者,与他们携手共同学习,了解他们所想、知其所能、恰当安排学习任务。例如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主预习,上课要求认真听讲、注意细节、联系前后,并在课后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归纳知识,及时复习。

5.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历史学习方法新鲜化、动感化、乐趣化

篇5

历史本来很有趣,但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常常无法将历史的趣味激发出来,甚至将其淹没,导致学生对学习历史没兴趣,参与积极性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新课程改革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但教师对新教学方法选择不当,华而不实,没有效果。

二是很多历史教师还不习惯研究教学资源,不习惯分析学生情况,教学不深入,针对性不强,导致课堂无趣、乏味。

三是教师照本宣科,灵活性差,这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不能主动思考,没有参与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

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学生

参与积极性的具体措施

1.创设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

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问题教学法,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问题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承接起来,并且使学生对二者的认识发生冲突,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如通过对事件内涵的形象比喻、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通过假设、通过叙述史料、通过角色扮演、通过历史事件比较等。如此多的方法,在使用时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例如,教授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中的“”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走私船“快蟹”图片提问:英国用这艘船来干什么?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引出爆发前的中英形势。

经验证明,由问题所创设的情境更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反思、分析问题、相互合作,更快更好地进入新课学习。

2.穿越历史,培养学生参与积极性

历史不会重演,不会倒回,因此要求学生用当时历史时期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是有困难的,但通过“历史穿越”,可以让学生融入历史角色,更深入、透彻地分析历史事件。

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为核心,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融入到某个历史角色中,尝试用自己的真情参与和体验历史,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历史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林则徐虎门硝烟和中英《》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或者到图书馆搜集有关的资料,观看电影《》;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电影中的主要片段进行角色扮演,如迫使清政府签署《》的场景,教师把关,学生分角色演绎,将自己融入到那个时代。这样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学生把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危害铭记于心。通过“历史穿越”,学生扮演了有血有肉的人物,融入了情感,让枯燥无味的历史课活跃起来,让被动学习的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以大局观掌握历史事件。

采用“历史穿越”法,首先必须确保所选内容是整节课的重难点;其次,剧情的演绎不能违背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再次,清楚认识“历史穿越”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即穿越目标要明确。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预设好问题,以便表演完毕后,通过问题拉回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清醒地回归现实。如在学生演绎《》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第一,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第二,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第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是什么;第四,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通过问题“穿越”回来,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乐中求新知”的目的。

3.引入微课,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

“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对教学的全过程或者教学环节的记录,它是教师教学的真实反映。微课主要有以下特点:时间短、内容少、容量小、结构情景化、主题突出、多样传播、针对性强。微课的引入,不仅可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更加多样化,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而且还可将教学扩展到课下,联系到家庭,教育资源提供渠道更加广阔,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事先通过观看历史微课,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对历史微课中不懂的地方提问,教师整合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时,教师让学生在家里观看初中历史微课《》,通过微课了解了签署的时间、地点、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感。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一微课提问,整合了以下问题:①这场战争是否是因林则徐的禁烟而引起的?②中国为什么在中以失败告终?③《》的侵略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④《》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这一点远远优于传统历史课堂教学。

篇6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18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11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学习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不够持久,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安排学习。所以,要想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方面做出的努力。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前提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诱因,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教师才愿意对他所教的学科进行认真的学习。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够受学生爱戴?调查与研究表明:学生最喜欢的是语言风趣幽默、专业知识渊博、举止大方得体、上课充满激情和活力、能够说一口流利标准普通话的教师。作为一名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师,他的综合素质应该包括多个方面,如思想政治素质、历史专业知识素质、教育教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要提高初中历史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不断修炼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一)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呈现渊博的知识

渊博的知识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教材知识之外的世界,让学生充满了对教师的崇拜;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吸引学生的浓厚兴趣。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工作中,很多教师往往认为一个人是否风趣幽默是由个人的性格决定的,和课堂教学并无太大的关系。当然,风趣幽默是和个人性格有关,但是我同时认为渊博的知识是风趣幽默的前提基础,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挖掘出其中的趣味性,然后才能从这些趣闻轶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教师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信手拈来,再加上不断修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增强其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本上的知识,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具备历史正义感,充满激情地进行历史教学

在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上课充满激情的教师评价是很高的。学生可以从教师激情澎湃的讲解中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演变和是非曲直,更加深入地走进历史,了解历史。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富有激情呢?首先,教师要具备高度的历史正义感。也就是说教师要对历史事件的是非曲直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认识,能够对于历史上的正义加以赞扬,对那些历史上的丑恶行径给予严厉的抨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就是一个将历史重演的演员,我们要把自己置身在历史当中,向学生呈现一个相对真实的教学情境,帮助理解当时历史环境。再次,教师要注意语言上的抑扬顿挫。抑扬顿挫的语言能够将教师的情感清晰地表现出来,比如在讲到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时,教师要读出对懦弱的清政府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惋惜,讲到“五四”运动时要读出对这些热血青年的崇敬。最后,教师要具有得体大方的举止。除了课堂教学语言要富有激情之外,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姿态语言。教师在讲述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时候可以模仿他们的动作,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

二、 掌握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初中历史学习兴趣的直接手段

在很多学生的心里历史学科就是一门副科,教师要想改变学生这种不正确的认识,使学生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就必须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外,教师还要进行不断地尝试与更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妙运用有趣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有趣的历史故事能够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获得丰富的人生哲理。如何运用历史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每一位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重要教育课题。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大国,涌现了数不清的历史故事,如何正确地运用这些历史故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首先,这些历史故事要是真实的客观历史,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杜撰。其次,要注意保持与教材的相关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再次,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导向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7

一要培养观察力。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都有一个对物理现象进行有目的、有序的观察过程,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通常采取的方法有对比观察法和归纳观察法。对比观察法往往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现象的对比,或把某一现象发生变化的前后情况进行比较来实现的。归纳观察法是通过对个别现象进行观察,教给分析、推广,在国内为一般性的规律。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大纲中重点强调的,应该在平时的观察中逐步提高。

篇8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059-01

生物教学用图,是生物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学用图能很好地揭示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化隐蔽为直观,具有简单明了和形象的特点。下面笔者就这方面的教学体会作一介绍,与同行交流。

一、充分认识识图教学在生物课中的重要地位

在生物课本中有大量的生物图片,插图在教材中占有相当的篇幅和地位,内容也很多,有模式图、示意图等形态解剖图以及曲线、表格式的生理图。出现插图的地方往往也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所在。作为一名生物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吃透教材插图,提高学生识图、读图能力。重视课本图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空间和逻辑思维能力。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识图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识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识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然而,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知识的全面性,节约时间,往往采用“容器灌注”的方法,既剥夺了学生参与的时间,也把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境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受到极大的限制。识图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从考试的角度看识图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观察、分析、思维能力;(2)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学用图能很好地揭示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生命现象之间的联系,生物学与环境关系的统一性等;(3)从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用图还可化无形为有形,化隐蔽为直观,具有简单明了和形象的特点。因此,加强学生的识图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一)看图识图法。所有的重点图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记忆。

(二)实物识图法。我拿出显微镜结构图和鸡卵结构图引导学生记忆。在大屏幕上打出两个结构图,两个学生一组用显微镜实物和鸡卵实物记图,并讨论对这两个图出作答题。通过思考如何出题,学生必然会对该图的知识点加以记忆,而且印象深刻。

(三)绘图识图法。我选取了两个比较适宜用这种方法的图,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和关节结构图。教师首先在黑板上板画两幅图,引导学生边画边记,按层次画按层次记忆。鼓励每个学生自己在纸上画,不要求多么美观,只要求层次结构对,并在纸上标出相应的结构名称。找几位同学到前面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根据自己的图出一道题,让同学回答,这样记住了结构名称又记住了相应的知识点。

(四)模型识图法。根据学校实验室的情况,我选用了心脏和眼球模型帮助学生记忆这两个图。因为学校实验室模型数量有限,不能每人手中都有一个。所以我把学生分成12组,每4位同学研究一个模型,让4位同学去随意拆卸模型,互考互问,最终达到耳熟能详。

(五)手势比喻识图法。结合平时教学的经验,我选取了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和肾脏结构示意图。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采用双手记忆法,两手十指相对,血液由左手流向右手,左手臂为动脉,右手臂为静脉,十指相对为毛细血管。肾脏结构图除用手势之外,还借助毛线团帮助记忆。采用单手记忆法,手握毛线团,伸出毛线团的两端,一段游离,一端缠绕在胳膊上。手代表肾小囊,毛线团代表肾小球,游离的毛线团的一端表示入球小动脉,缠绕在胳膊上的一端为出球小动脉发出的毛细血管,胳膊代表肾小管。这样两个同学一组互相考,互相问,学生兴趣浓厚,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三、生物识图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更能提高识图能力

对于不同的图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可提高学习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桃花的结构图”时,可指导学生从外到内了解桃花的结构,主要包括花萼、花瓣、雌蕊、雄蕊等,在学习雌蕊时从上到下认识到雌蕊的组成包括柱头、花柱、子房,雄蕊又包括花药、花丝。还比如对“泌尿系统的组成”学习时,指导学生从上到下了解泌尿器官主要有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这样按一定的顺序学习,学生记得准确,学得轻松,学习效果又好。

篇9

由于在初中课程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只过分重视语数外,而忽略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特别是在初一、初二阶段,到了初三阶段,历史课程安排时间就更少,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历史教学的任务就变得更加的艰巨,而历史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历史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解为主,需要学生课后加强背诵记忆,所以很多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只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课后主动地学习历史,探索快速有效的历史知识记忆方法。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培养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轻松愉快氛围的关键是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为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一走进教室,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要以自己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会因为害怕出错误,而不敢于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的个人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影响。

二、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课程虽然内容繁多,但是却也很精彩,涉及到过去很多的人和事,包括历史演变、战争条约、英雄人物等等,这些事情都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讲解历史事件前,教师在课程导入阶段,更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现如今,各大电视台宫廷剧、穿越剧愈演愈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讨论和交流,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性,比如问学生,你喜欢的穿越剧是什么?这个事情是发生在什么朝代?以及这个历史的演变过程等等都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求知欲望。因此,在课堂最初的有效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切入点,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引子开篇讲解,明显可以有效学生的参与度,进而提高课堂质量。

三、巧妙设计,持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课堂学习可以说是枯燥乏味的,也可以说是妙趣横生的,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好历史课堂教学,维持好学习的学习兴趣。若是教师只是一个人站在讲台上不停的讲,而没有将所有学生都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去,那么,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肯定是乏味的;但是若是教师设计到课堂教学,利用或风趣幽默的语言,自然能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之后,并将这种热情持续下去,这就需要教师从自身出发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做好课堂教学准备:

(1)加强知识储备。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也需要教师包括历史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本专业知识及最新成果。教师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讲课的时候能做到信手拈来、行云流水,也可以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仰慕之情,从而喜欢上这个老师,进而喜欢上这门科学,教师对学生的学科成绩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提高专业知识素养。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是指所任教历史学科及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水平,历史教学质量取决于历史教师对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系统而全面的历史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历史教师首先要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如中外历史专著及教材,阅读通史、专门史及国别史,从横的方面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从纵的方面加深对社会历史的理解。

(3)开展多元化思维。历史教师的思维多元化,形象思维是历史教学的生命,没有形象思维,历史教学就失去了固有的生气和乐趣;逻辑思维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没有逻辑思维,就很难形成历史概念,不能认识历史规律;直觉思维也称创造性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这是培养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因此,这三种思维成了中学历史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4)强化自身综合素质。中学历史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完善的知识结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科研素质,当然,这些素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我们中学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以适应新时期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以良好的综合素质教导学生。

(5)风趣讲课方式。现在的初中生思维活动、个性张扬,传统的课堂讲解模式已经不适应,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更愿意寓学于乐,因此,教师风趣幽默的课堂讲解方式,也是吸取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教师的讲课方式而喜欢上这门学科的。

四、悬念设置,让学生积极主动阅读教材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维持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历史教学生动有趣,不但轻松了学习氛围也达到了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采用悬念设置的方法,不但能有效加强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学生对下一节课充满期待,这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体现。另外,由于历史知识内容繁重,教师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讲解知识后,还需要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多看、多记,课后学生可以多翻阅历史教材,查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明确历史演变过程。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以时间为导向,将这一时间段的时间串联起来记忆,或者通过对比、插图等方式加强记忆。

总之,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即学生学习的内部推动力,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全体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篇10

适时设置悬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听故事,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个悬念的设置激发听众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吸引听众一辑一辑地听下去。历史教学也是这样。如果教师平铺直叙,一讲到底,不想方设法去设置一些好的疑问,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依旧会无动于衷。因此,适时设置的悬念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最好动力。

例如,在讲美国内战时,导入新课时设疑:在美国的一次有关最著名的总统的民意测验中,林肯位居其首,为什么林肯那么受美国人民欢迎呢?林肯有什么功绩?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

总之,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穿插历史小故事

许多学生对伟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能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历史。据我们对学生的意见调查表明:80%的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或多讲同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以增进自己的知识面。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述评价华盛顿时,讲了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帮士兵扛木头构筑工事表现他高尚的的品质……当然,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故事仅是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并且不能花时太多,同时要切合课文。

三、组织好课内、课外的历史学科活动,营造“兴趣氛围”

要使一个班、一个学校形成学历史、通古今、明大道的氛围,除了在课堂的教学外,课外功夫也极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每一堂课都会提问、小知识竞赛、辩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每期组织二至三次校级历史学科活动如历史知识抢答赛、历史论文评比、历史辩论会等活动掀起学习历史的热潮。通过这些课堂内外的历史学科活动,学生学习历史变得劲了,不枯燥了,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也达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利用形式多样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在单一重复的教学手段下,注意力迟钝,而在新颖的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手段下,大脑经系统异常兴奋,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因而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课堂教学类型将讲授课、讨论课、练习课、自学课、活动课交替进行(当然要根据每课教材的特殊性而定);又如课堂教学手段可采用幻灯、录音、挂图、多媒体等多种辅助手段,甚至播放相关主题电影。从而使学生觉得天天有变化,节节有新篇,上课有新鲜感,参与意识增强,兴趣自然提高了。在这里我要强调在利用以上手段教学时特别注意实效性、不盲目追求堂的花俏。

五、“以生为本”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探究提问、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相互合作、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历史老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只有满足学生的这些强烈需求,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从而在心灵深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感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以生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指出:课堂讨论是发挥主体作用最佳形式之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课堂讨论这一关键环节。讨论的问题可由老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发现的问题,如此以来,学生就成了课堂的主人,有利于学生动脑、动口、展示自我:学生乐于参与,也乐于其中,学于其中,自然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形成了。

六、在体验成功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例如口头考查学生时,把难度降到学生伸手可及之处;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质疑问难)多予表扬和肯定,并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把成功交给学生;历史活动中,对每一个善于展示自我的学生,或能参与的学生,不管结果如何,我都要从他们闪光的地方加以表扬,不足之处提出友善的建议。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历史处处有自信、处处有喜悦,其兴趣也自然大增了。

七、兴趣的培养需要巩固与坚持

学习是终身的、兴趣的培养也是终身的。我们在教学实践时常会发现,学生的三分热情,稍纵即逝,兴趣的转移也变化加速。这些都极大影响学生学习的稳定性与持继性。对此我的做法是:一、细微观察、深入启发。一旦发现学生已经对历史学科有点兴趣了或者说是三分热情了,那就必须小心呵护这微弱火种。正面表扬与鼓励,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并多做师生课堂、课外交流,使其多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那三分热情,变为十分的力量和热忱;二、学生在兴趣上发生转移时,教师要从自己的课堂、学生的动态去分析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拿出新的措施,在肯定其他良好学习兴趣的同时,再次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三、面对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时,教师要及时与之交流、正确引导,失败是暂时的,鼓励学生,勇敢迎接下次的挑战,保持其学习历史的温度。

篇11

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针对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学习的状况,深入探究古诗词教学策略,将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问题,使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并主动地参与古诗鉴赏活动。但是,综合目前初中学生古诗鉴赏教学现状可以发现,部分语文教师在古诗鉴赏能力教学方面,对于培养及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不够重视。在进行古诗鉴赏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都是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方法,直接向学生讲授古诗词的翻译,忽视了学生在古诗鉴赏学习方面的自主性,对于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策略

(一)强化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使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环节,应重视强化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通过强化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鉴赏的重要性,并在语文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古诗鉴赏的实际活动,逐渐增加自身对学习古诗鉴赏的自信。其次,在长期的学习中,语文教师重视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也会促使其自身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更好地与学生一同进行古诗鉴赏。

(二)注重古诗积累,夯实古诗学习的基础。注重古诗积累,夯实古诗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在学习初中古诗鉴赏的环节,通过强调学生的古诗积累量,夯实古诗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对古诗形成相对全面的理解,并在学习类型相似的古诗时,可以通过一定的联想、想象,培养自身的古诗鉴赏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再害怕参与古诗鉴赏的活动,并主动地参与到古诗鉴赏活动中,与同学和教师一同进行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的环节,语文教师应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及状况,以便可以及时地引导学生高效地进行学习。

(三)引导学生掌握古诗鉴赏方法,增加适量训练活动。在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教学问题。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学环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掌握古诗鉴赏方法,增加适量训练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适应古诗鉴赏学习的难度,并在不断地古诗鉴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加学生参与古诗鉴赏活动的信心。

篇12

新的历史教材大大增强了可读性,许多内容可以不用教师的讲解,只需教师的引导自读,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接受观点。在教学中,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这实际上是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体验,教师要充分设计好交流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自读和思考,然后进行学习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在情感交流中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从而让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才能出现,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中才能产生。和谐的课堂氛围的营造要有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从而及时地把握住教学的内容和进度,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设计,更要重视课堂上的随机应变的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教师的点拨、引导,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这种点拨它不是即兴发挥的,是精心设计的结果,所以说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才会有效。在和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才能产生求知的愉悦,他们的主体性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活动课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只要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并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所选取的活动形式都是可行的。

1.通过分组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的互动,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如,教材中“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一题就可以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最后让每个小组把各自的结果在全班介绍交流。

2.通过讨论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不清时,可以把问题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如教材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就可以让学生深入讨论,彼此交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3.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因此,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地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空间,空洞抽象的讲解只会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会使人终生难忘。

篇13

一是学生兴趣淡薄。目前,大多数学生对诗歌缺乏兴趣,笔者曾对所教高二两个班级124名学生喜爱诗歌程度做过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喜欢阅读诗歌的学生所占比例不足10%,60%以上的学生不喜欢诗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诗歌的故事性不强,70%以上的学生学习诗歌的原因是为了“应付考试”,近半的学生对学不学诗歌持“无所谓”态度。上述事实表明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还只是停留在浅阅读的层次,只想从阅读中得到调节身心疲惫、缓解学习压力的乐趣,没有内在的动机需求和学习诗歌的持久动力。

二是学生理解诗词有困难。一方面,诗歌语言文字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每一个词语都是意义的“深渊”,每一个句子都会构成意义的“迷宫”;另一方面,诗歌的诗词意境具有含蓄性,难以定性、定量、定位,并不具备十分明确的非此即彼的明晰性,致使作品的思想和感情都有了无限多的设定和体现可能;此外,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无论是旷世济民的抱负,还是怀才不遇的苦闷,又或是江山胜迹不再的感慨,都需要鉴赏者对照自己的人生去体会诗人的喜怒哀乐。而学生没有更多的人生经历,加之古诗词积累比较少,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就很难理解古人的情怀。

2.教师教学过程存在不足

一是观念落后。一方面,许多教师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即算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将其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的能级上。这就忽视了思维因素与情感因素,影响了诗歌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另一方面,教师的文学素养不足影响诗歌教学,不少语文教师平时对诗歌的阅读积累不是很多,缺乏厚实的诗词艺术功底和驾驭诗词的理论厚度,无法找到古诗词教育中情感倾注的突破口,难以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理解和共鸣。 二是教法失当。现行的诗歌教学,更多的还是考虑其应试性,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无视诗歌写景状物、抒情明理时那种既文意贯一、血肉交融,又开合跌宕、灵动多变的表现特点,把诗歌当作文言文逐字逐句地串讲,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往往一首韵味十足诗词被分析成索然无味的一堆文字符号。降低了诗歌教学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阻碍了学生实际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体现在诗歌教学中就是着重考察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即从诗歌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几个角度设题,来考察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虽说诗词鉴赏题是主观题,但答案却是已定的,阅卷教师从学生的答案中采点给分,这些得分点又大多是一些古典诗词评论术语。出题人得分点设置巧妙,要兼顾几方面才能得到较好的分数。这样单一的评价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当前评价方式对中学语文诗歌的教学现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基本策略

诗歌教学重点要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并通过鉴赏来提高审美能力。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反复诵读,激发学生审美情感

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诵读主要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

一是正确朗读。该阶段要求读准字音,自然上口。课本中出现的一些生字词和多音多义的字词,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另外,在朗读时要做到不增减、颠倒、重复字、词,力求读顺诗句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意。二是流利朗读。朗读时做到语气连贯,节奏分明,句读清晰,没有句中停顿错误,符合诗句节拍,句中停顿长短适宜,长短句能读出应有气势,各种句式能读出恰当语气,并且能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三是有感情地朗读,也称情读。诗是心灵的燃烧,情感的喷发,古人读诗时常常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正是领悟到了诗中情感后以移情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仔细品味、体验,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在朗读时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从而加深对整首诗的感悟和理解。

2.深入推敲,反求诗歌表现手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