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0: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历史如何提升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初中历史的教学现状
1.1 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现在阶段教师在对初中历史进行教学时,大多采用的是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负责讲解,学生仅仅作为简单的被动的接收者。这种老套,枯燥的教学模式是初中历史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1]。其次,由于现在的竞争日益的激烈,使得一些教师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浅层次的历史教学,并划出一些所谓的重点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这样违背了初中历史教育的初衷,难以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不利于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再者,一些初中历史教师的水平较低,也是教学方式难以得到改变,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提高的原因。由于大家对初中历史的不重视,就使得学校在选用初中历史教师的时候,往往很随意,有的初中历史教师1人身兼多个学科的教育,对历史的了解仅仅只有皮毛,还有的初中历史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将书上的内容简单的读一边,划一下重点就算完事,完全没有什么历史的专业知识。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原因。
1.2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除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提高外,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兴趣较低也是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原因。影响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兴趣的原因也有一下的几个方面:第一,作为教师,不重视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一些初中历史教师自己本身就不重视对初中历史的教学,仅仅将初中历史教学看作是应付,再加上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本身就是代课教师,对初中历史的讲解仅仅是照书念,这样就使得初中历史课本身所应当具有的含义不能够得到真正的展示。这样效率较低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初中历史教学变得更加枯燥,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更加难以提高[2]。第二,作为学生,对初中历史这门课程不够重视也是导致学生学习?d趣不高的原因。学生不重视对初中历史的学习,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教师和家长老是向学生灌输,学好语数外,其他的科目都不重要这一思想,这样就会使学生认为初中历史课不重要,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提高。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教学缺乏新意,再加上学生学习课程较多,负担较重,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提高,使得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提高。
2.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建议
针对上述阻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提高的两个主要因素,现提出以下两个建议进行改进。初中历史课也是非常重要的,应当重视对初中历史的学习,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2.1 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要想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教师首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首先,教师应当改变原有的照本念书的教学方式,应当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例如:对学生谈一些课本之外的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将知识串联起来,真正的理解初中历史所包含的内容并且能够进行有效记忆[3]。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开展一些趣味小活动,增加学生对初中历史的了解,从而增加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初中历教学效率。其次,学校也应当重视初中历史的教育,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能够具备专业的知识,不应当仅仅是要求一些代课教师对历史进行讲述。因为只有具有专业历史知识的教师,才能够对学生的历史教学进行更深层次讲解,才能够理解初中历史教育的真正含义,才能够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223-01
由于中考中历史所占比重不大,并且许多历史教师在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不够重视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造成当前学生普遍不够重视历史学习。而在实际生活中,历史学习对一个人完善自己的知识构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着非凡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本文中,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法提升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一、强调历史学习的意义,使学生感受到更有价值的历史学习体验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知道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及技能,更是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最终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所以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平时的历史教学,加强对学生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二、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受到更形象的历史
在初中时期,学生理论上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却感觉学生缺乏相关学习动力,甚至有不少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感觉到厌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部分可以归纳到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这一点。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历史教学手段的创新呢?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1、采取适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到历史原貌,使学生有一个更加形象、具体的历史认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幻灯片、投影、电视等多媒体手段。这样子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更加轻松地进行相关知识学习。所以能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直接影响到教学手段的创新,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
2、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习也可以如此的轻松有趣。首先笔者列举一些常见的活动形式。比如,组织同学们开展历史辩论会,开展历史大讲堂,进行相关历史主题的研讨会,参加当地的历史博物馆,考察本地的历史遗址,编演历史剧,编辑历史题材的报刊或者板报。通过此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学习主体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全方位系统地感受到历史学习的无穷魅力,体会到历史的独特韵味,最后培养起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拓展历史教学的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更全面的历史
在此,笔者粗略地把身边常见的教学资源分为三大类型。一种是平时经常接触得比较多的书本教学资源;一种是较为特殊的音乐、影视教学资源;最后一种则是教学中利用得最少的现实生活资源。
1、首先来谈谈书本教学资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虽然很善于利用课本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但是不论是关于书本资源挖掘的深度或者是其广度,我们所做的都远远不够的。下面笔者就到底应该如何挖掘书本资源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应尽可能地运用地图册、彩图、历史挂图等形象化得教学资源。这样子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容易被理解。如在上《帝国主义狂潮》这一课时,指导学生们观察教科书上的《时局图》。
2、音乐影视资源。音乐可以调动人的情感,安抚人们的心灵。并且音乐以及影视作品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如近现代中国产生的《南泥湾》、《松花江上》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此类教学资源。这样子的教学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提高,更是可以让学生们在情感上得到共鸣,最后达到提高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目标。
一、转变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历史科目只是以一个史实重现的方式进行教学,阐释、描述是传统教材的一个明显特点。同时在传统课程中,教师也只是作为知识传授者,其教学表现大致为:(1)信息交流呈单向传输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2)教师在教学中单独拥有权力,学生则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3)教学基本上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受教师关注不够;(4)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程等都有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就是彻底的应试和接受评定。这就导致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比较被动,同时学习方式、学习模式也比较单调,很难真正的实现历史科目的育人目的。所以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毫无疑问应改变上述状况。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1)在教学观念上,应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以便能够真正的发挥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在信息传输中,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不断的丰富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发展;(3)在教学模式上,应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向教学个性化转变,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基础差异,不能简单的使用“一刀切”,而是要兼顾全体学生;(4)对学生的态度,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对于教学的有效与否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二、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时期学生的各项学习基础、学习认知都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仍处于“混沌”阶段,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效率较低。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不同阶段的历史知识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便能够直观的呈现出历史现象,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的效率。比如在教学九年级《探险者的梦想》这节课的时候,笔者就引导学生联系之前学习的“郑和下西洋”中的相关知识,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东西方航海对比”的情境,组织班上学生成为两组,一组为“大明郑和船队”,一组为“西方哥伦布船队”,让两队之间事先进行资料的搜集,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对比,分别从时间、目的、规模、范围、性质、成员、结果、意义等角度进行辩论,看谁的规模大、看谁的影响大……这样以来,两组成员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比较、相互促进,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的参与,对于知识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加上课堂上学生之间的辩论、比较,也很好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注重科目综合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历史时间、事件、人物等知识的讲解,历史教师一直走“单线教育”。这样以来就会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学习面比较狭窄,对历史知识很难会有一个全面、综合的认识,这就会造成对于知识掌握不牢固,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新时期,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教学科目彼此之间的联系,注重科目知识之间的综合与融合,引导学生多感官的进行知识的认知与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联系语文科目的相关知识,比如学生从小学习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让学生认识著名的《资治通鉴》就是这个人主编的,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另外也可以根据语文课本中学习的《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一文来让学生对于《资治通鉴》的内容构造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又比如对于不同朝代的疆域图,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地理知识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古今国家疆域的变化,通过对比来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综合认知。
四、做好教学评价
在对学生评价方面,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对教师评价方面,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394-02
初中历史是历朝历代按时间先后顺序为线条来描述当时的事件、事件的发展、人物故事、社会制度等,都是一些比较粗线条的历史知识,不难理解。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毫不感兴趣,成绩怎么也提不高,加之随新课改的进行,历史最终的考试也只是毕业升学考试而已,学生在心理上会更加懈怠,可能还会不如以前那么关注历史学习,兴趣也大大跌落。很多学生都认为他们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中考时的升学考试,成绩无所谓,只要能够达到升学要求就好了。新课改虽然把孩子们从繁重的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了,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放纵了学生,混乱了其学习动机,学习目的,降低了其学习兴趣。以下我将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激发孩子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为目的,浅谈一下解决方法。
1.明确历史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处于新课改时期,我们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新课改的目的是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自我,提升学生自我;而不只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当然学习历史的时候也是如此,不可以仅仅将其当作是一种为通过中考升学的任务,平时也要注重历史知识的学习。即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确立自己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考试,还有是为了提升自己,了解我国历史发展,追寻历史的印记。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们在初中时期的特质引导其学习历史,此时的学生对一切事物都还保持着一颗好奇的童心,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尽量使我们的课程生动活泼,加强与学生们的沟通。
课后我们可以给孩子们布置任务,例如让孩子们预习历史课本,然后根据课本上的历史故事编写演绎他们自己所理解的故事在历史当时是如何发展的,是如何结局的。未参与的孩子作为点评者,评解对方的对错,最后便是老师给予打分、评价并鼓励学生们勇敢创新,把自己的兴趣投入历史的学习中。此外可以完全给予学生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自我探寻学习历史的兴趣,当然不可以让孩子们曲解了历史,要定期检查学生们的成绩,趣味测试或者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均可。
2.教会孩子们端正学习态度,相信自己,相信老师
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不相信自己。初中刚开始的时候抱着一颗好学的心,但是随时间的进行,成绩不理想,渐而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渐渐不相信自己可以学好历史,这时我们要引导这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确立信心,重拾信心,当然老师最开始的时候要有引导孩子们端正学习态度,相信自己;此外老师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拥有让孩子信服的资本。
3.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学有所值
学生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有价值的,并且拥有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初中的孩子无论性格还是价值观都还未定性,有时的学习热情只是一时的,最后会因为考试不如意而渐渐熄灭。此时老师应该引导其确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学习并不是某刻、某段时间里的事情,而是循序渐进的,一生的事情。学生应当对学习保持始终如一的好奇与追寻,不灭的学习热情。此外如果要让学生们保持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就应当让孩子们知道他们学有所值,但是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或是误解了学有所值,他们或多或少认为学有所值便是孩子们的成绩有所提升,而成绩下降的孩子没有收获,我们最应该鼓励的应当是这部分学生,要让他们知道只要方法用对了,他们自己总有提升的。
4.师生携手共探学习方法与学习乐趣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掌握明确的历史线索,把握整体结构,根据不同章节的不同知识结构,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以便我们的学生能够清晰的理解历史知识,加深学习历史的兴趣。当然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应当把我们的学生立为另一个设计者及学习者,与他们携手共同学习,了解他们所想、知其所能、恰当安排学习任务。例如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主预习,上课要求认真听讲、注意细节、联系前后,并在课后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归纳知识,及时复习。
5.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历史学习方法新鲜化、动感化、乐趣化
历史本来很有趣,但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常常无法将历史的趣味激发出来,甚至将其淹没,导致学生对学习历史没兴趣,参与积极性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新课程改革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但教师对新教学方法选择不当,华而不实,没有效果。
二是很多历史教师还不习惯研究教学资源,不习惯分析学生情况,教学不深入,针对性不强,导致课堂无趣、乏味。
三是教师照本宣科,灵活性差,这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不能主动思考,没有参与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
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学生
参与积极性的具体措施
1.创设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
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问题教学法,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问题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承接起来,并且使学生对二者的认识发生冲突,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如通过对事件内涵的形象比喻、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通过假设、通过叙述史料、通过角色扮演、通过历史事件比较等。如此多的方法,在使用时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例如,教授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中的“”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走私船“快蟹”图片提问:英国用这艘船来干什么?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引出爆发前的中英形势。
经验证明,由问题所创设的情境更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反思、分析问题、相互合作,更快更好地进入新课学习。
2.穿越历史,培养学生参与积极性
历史不会重演,不会倒回,因此要求学生用当时历史时期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是有困难的,但通过“历史穿越”,可以让学生融入历史角色,更深入、透彻地分析历史事件。
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为核心,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融入到某个历史角色中,尝试用自己的真情参与和体验历史,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历史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林则徐虎门硝烟和中英《》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或者到图书馆搜集有关的资料,观看电影《》;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电影中的主要片段进行角色扮演,如迫使清政府签署《》的场景,教师把关,学生分角色演绎,将自己融入到那个时代。这样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学生把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危害铭记于心。通过“历史穿越”,学生扮演了有血有肉的人物,融入了情感,让枯燥无味的历史课活跃起来,让被动学习的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以大局观掌握历史事件。
采用“历史穿越”法,首先必须确保所选内容是整节课的重难点;其次,剧情的演绎不能违背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再次,清楚认识“历史穿越”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即穿越目标要明确。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预设好问题,以便表演完毕后,通过问题拉回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清醒地回归现实。如在学生演绎《》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第一,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第二,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第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是什么;第四,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通过问题“穿越”回来,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乐中求新知”的目的。
3.引入微课,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
“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对教学的全过程或者教学环节的记录,它是教师教学的真实反映。微课主要有以下特点:时间短、内容少、容量小、结构情景化、主题突出、多样传播、针对性强。微课的引入,不仅可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更加多样化,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而且还可将教学扩展到课下,联系到家庭,教育资源提供渠道更加广阔,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事先通过观看历史微课,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对历史微课中不懂的地方提问,教师整合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时,教师让学生在家里观看初中历史微课《》,通过微课了解了签署的时间、地点、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感。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一微课提问,整合了以下问题:①这场战争是否是因林则徐的禁烟而引起的?②中国为什么在中以失败告终?③《》的侵略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④《》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这一点远远优于传统历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18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11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学习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不够持久,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安排学习。所以,要想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方面做出的努力。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前提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诱因,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教师才愿意对他所教的学科进行认真的学习。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够受学生爱戴?调查与研究表明:学生最喜欢的是语言风趣幽默、专业知识渊博、举止大方得体、上课充满激情和活力、能够说一口流利标准普通话的教师。作为一名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师,他的综合素质应该包括多个方面,如思想政治素质、历史专业知识素质、教育教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要提高初中历史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不断修炼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一)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呈现渊博的知识
渊博的知识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教材知识之外的世界,让学生充满了对教师的崇拜;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吸引学生的浓厚兴趣。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工作中,很多教师往往认为一个人是否风趣幽默是由个人的性格决定的,和课堂教学并无太大的关系。当然,风趣幽默是和个人性格有关,但是我同时认为渊博的知识是风趣幽默的前提基础,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挖掘出其中的趣味性,然后才能从这些趣闻轶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教师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信手拈来,再加上不断修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增强其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本上的知识,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具备历史正义感,充满激情地进行历史教学
在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上课充满激情的教师评价是很高的。学生可以从教师激情澎湃的讲解中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演变和是非曲直,更加深入地走进历史,了解历史。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富有激情呢?首先,教师要具备高度的历史正义感。也就是说教师要对历史事件的是非曲直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认识,能够对于历史上的正义加以赞扬,对那些历史上的丑恶行径给予严厉的抨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就是一个将历史重演的演员,我们要把自己置身在历史当中,向学生呈现一个相对真实的教学情境,帮助理解当时历史环境。再次,教师要注意语言上的抑扬顿挫。抑扬顿挫的语言能够将教师的情感清晰地表现出来,比如在讲到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时,教师要读出对懦弱的清政府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惋惜,讲到“五四”运动时要读出对这些热血青年的崇敬。最后,教师要具有得体大方的举止。除了课堂教学语言要富有激情之外,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姿态语言。教师在讲述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时候可以模仿他们的动作,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
二、 掌握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初中历史学习兴趣的直接手段
在很多学生的心里历史学科就是一门副科,教师要想改变学生这种不正确的认识,使学生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就必须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外,教师还要进行不断地尝试与更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妙运用有趣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有趣的历史故事能够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获得丰富的人生哲理。如何运用历史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每一位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重要教育课题。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大国,涌现了数不清的历史故事,如何正确地运用这些历史故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首先,这些历史故事要是真实的客观历史,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杜撰。其次,要注意保持与教材的相关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再次,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导向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要培养观察力。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都有一个对物理现象进行有目的、有序的观察过程,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通常采取的方法有对比观察法和归纳观察法。对比观察法往往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现象的对比,或把某一现象发生变化的前后情况进行比较来实现的。归纳观察法是通过对个别现象进行观察,教给分析、推广,在国内为一般性的规律。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大纲中重点强调的,应该在平时的观察中逐步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059-01
生物教学用图,是生物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学用图能很好地揭示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化隐蔽为直观,具有简单明了和形象的特点。下面笔者就这方面的教学体会作一介绍,与同行交流。
一、充分认识识图教学在生物课中的重要地位
在生物课本中有大量的生物图片,插图在教材中占有相当的篇幅和地位,内容也很多,有模式图、示意图等形态解剖图以及曲线、表格式的生理图。出现插图的地方往往也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所在。作为一名生物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吃透教材插图,提高学生识图、读图能力。重视课本图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空间和逻辑思维能力。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识图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识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识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然而,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知识的全面性,节约时间,往往采用“容器灌注”的方法,既剥夺了学生参与的时间,也把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境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受到极大的限制。识图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从考试的角度看识图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观察、分析、思维能力;(2)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学用图能很好地揭示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生命现象之间的联系,生物学与环境关系的统一性等;(3)从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用图还可化无形为有形,化隐蔽为直观,具有简单明了和形象的特点。因此,加强学生的识图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一)看图识图法。所有的重点图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记忆。
(二)实物识图法。我拿出显微镜结构图和鸡卵结构图引导学生记忆。在大屏幕上打出两个结构图,两个学生一组用显微镜实物和鸡卵实物记图,并讨论对这两个图出作答题。通过思考如何出题,学生必然会对该图的知识点加以记忆,而且印象深刻。
(三)绘图识图法。我选取了两个比较适宜用这种方法的图,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和关节结构图。教师首先在黑板上板画两幅图,引导学生边画边记,按层次画按层次记忆。鼓励每个学生自己在纸上画,不要求多么美观,只要求层次结构对,并在纸上标出相应的结构名称。找几位同学到前面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根据自己的图出一道题,让同学回答,这样记住了结构名称又记住了相应的知识点。
(四)模型识图法。根据学校实验室的情况,我选用了心脏和眼球模型帮助学生记忆这两个图。因为学校实验室模型数量有限,不能每人手中都有一个。所以我把学生分成12组,每4位同学研究一个模型,让4位同学去随意拆卸模型,互考互问,最终达到耳熟能详。
(五)手势比喻识图法。结合平时教学的经验,我选取了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和肾脏结构示意图。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采用双手记忆法,两手十指相对,血液由左手流向右手,左手臂为动脉,右手臂为静脉,十指相对为毛细血管。肾脏结构图除用手势之外,还借助毛线团帮助记忆。采用单手记忆法,手握毛线团,伸出毛线团的两端,一段游离,一端缠绕在胳膊上。手代表肾小囊,毛线团代表肾小球,游离的毛线团的一端表示入球小动脉,缠绕在胳膊上的一端为出球小动脉发出的毛细血管,胳膊代表肾小管。这样两个同学一组互相考,互相问,学生兴趣浓厚,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三、生物识图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更能提高识图能力
对于不同的图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可提高学习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桃花的结构图”时,可指导学生从外到内了解桃花的结构,主要包括花萼、花瓣、雌蕊、雄蕊等,在学习雌蕊时从上到下认识到雌蕊的组成包括柱头、花柱、子房,雄蕊又包括花药、花丝。还比如对“泌尿系统的组成”学习时,指导学生从上到下了解泌尿器官主要有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这样按一定的顺序学习,学生记得准确,学得轻松,学习效果又好。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实验教学是极其薄弱的环节,目前普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简单的“照方抓药”的验证性实验内容较多,而缺乏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内容,而且实验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学要求的内容较少,不能反映当今化学发展的水平。
2、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的实验较少,多数是老师的演示实验。
3、教学方法仍采用实验前教师详细的讲解实验内容,不仅占用了学生有限的动手时间,而且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传统的实验和分析方法等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偏差较大。
二、加强初中化学实验的自主探究教学的策略
1、精心设计导入,创设情境 ,制造悬念,引发学生兴趣
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营造一种兴趣盎然、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积极交流、积极合作、相互启发的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磨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分子”这一节内容时,我先提问:“100+100=?”话音刚落,学生大笑,齐答“200”。我却在黑板上写100+100
2、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地改进实验装置和操作,简化复杂的实验过程,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观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新奇中产生兴趣,积极探索。
例如:在给学生上第一节化学课时,用“白纸显字”的方式自我介绍(即先用酚酞试液在白纸上写上化学及老师姓名,然后往白纸上喷稀氢氧化钠溶液)。介绍化学的奇妙时,做“魔棒点灯”、“来无影,去无踪”、“烧不坏的手帕”等小魔术,把学生带入一个神秘的千变万化的化学世界。
3、注重化学实验在生活中的延伸,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化学知识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贴近生活,探究生活,创设生活化学实验新模式也是化学实验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到实验室外作实验,在生活中学化学”,就是要注重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延伸和拓展,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学实验,家庭小实验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独立创新;张扬自我、显示个性,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在生活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
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是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
4、指导探究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教师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教会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显得极为重要。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可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开阔、更活跃,解决学习问题的手段也变得更轻松、更灵活。教师教给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途径去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有助于快速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5、“开放实验室”,提供方便的活动条件
实验室不只是实验课的课堂,而应该是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活动和研究的自由而方便的场所。“开放实验室”,才能提供更多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具体做法如下:
(1)时间上“开放”
除安排实验课外,其它时间只要求学生有要求,与实验员预约后都可进入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便利,使实验室成为学生进行实验和研究的基地,成为化学实验的“俱乐部”。
(2)实验活动内容不限
学生可以重做或补做教材中设置的实验,练习操作;也可以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作比较和验证;更可以带着研究课题进行探索性实验研究。如果不做实验,也可以参观一下实验室陈列的各种模型、装置。
(3)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实验仪器和药品
只要学生将自己的设想和所需的仪器、药品清单列出,交给实验员即可。实验室要作好充分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方便,提供条件。甚至实验室没有而实验中又必需的物品,老师也尽量满足同学的要求,特批购买。
适时设置悬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听故事,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个悬念的设置激发听众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吸引听众一辑一辑地听下去。历史教学也是这样。如果教师平铺直叙,一讲到底,不想方设法去设置一些好的疑问,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依旧会无动于衷。因此,适时设置的悬念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最好动力。
例如,在讲美国内战时,导入新课时设疑:在美国的一次有关最著名的总统的民意测验中,林肯位居其首,为什么林肯那么受美国人民欢迎呢?林肯有什么功绩?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
总之,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穿插历史小故事
许多学生对伟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能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历史。据我们对学生的意见调查表明:80%的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或多讲同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以增进自己的知识面。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述评价华盛顿时,讲了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帮士兵扛木头构筑工事表现他高尚的的品质……当然,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故事仅是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并且不能花时太多,同时要切合课文。
三、组织好课内、课外的历史学科活动,营造“兴趣氛围”
要使一个班、一个学校形成学历史、通古今、明大道的氛围,除了在课堂的教学外,课外功夫也极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每一堂课都会提问、小知识竞赛、辩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每期组织二至三次校级历史学科活动如历史知识抢答赛、历史论文评比、历史辩论会等活动掀起学习历史的热潮。通过这些课堂内外的历史学科活动,学生学习历史变得劲了,不枯燥了,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也达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利用形式多样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在单一重复的教学手段下,注意力迟钝,而在新颖的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手段下,大脑经系统异常兴奋,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因而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课堂教学类型将讲授课、讨论课、练习课、自学课、活动课交替进行(当然要根据每课教材的特殊性而定);又如课堂教学手段可采用幻灯、录音、挂图、多媒体等多种辅助手段,甚至播放相关主题电影。从而使学生觉得天天有变化,节节有新篇,上课有新鲜感,参与意识增强,兴趣自然提高了。在这里我要强调在利用以上手段教学时特别注意实效性、不盲目追求堂的花俏。
五、“以生为本”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探究提问、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相互合作、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历史老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只有满足学生的这些强烈需求,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从而在心灵深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感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以生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指出:课堂讨论是发挥主体作用最佳形式之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课堂讨论这一关键环节。讨论的问题可由老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发现的问题,如此以来,学生就成了课堂的主人,有利于学生动脑、动口、展示自我:学生乐于参与,也乐于其中,学于其中,自然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形成了。
六、在体验成功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例如口头考查学生时,把难度降到学生伸手可及之处;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质疑问难)多予表扬和肯定,并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把成功交给学生;历史活动中,对每一个善于展示自我的学生,或能参与的学生,不管结果如何,我都要从他们闪光的地方加以表扬,不足之处提出友善的建议。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历史处处有自信、处处有喜悦,其兴趣也自然大增了。
七、兴趣的培养需要巩固与坚持
学习是终身的、兴趣的培养也是终身的。我们在教学实践时常会发现,学生的三分热情,稍纵即逝,兴趣的转移也变化加速。这些都极大影响学生学习的稳定性与持继性。对此我的做法是:一、细微观察、深入启发。一旦发现学生已经对历史学科有点兴趣了或者说是三分热情了,那就必须小心呵护这微弱火种。正面表扬与鼓励,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并多做师生课堂、课外交流,使其多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那三分热情,变为十分的力量和热忱;二、学生在兴趣上发生转移时,教师要从自己的课堂、学生的动态去分析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拿出新的措施,在肯定其他良好学习兴趣的同时,再次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三、面对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时,教师要及时与之交流、正确引导,失败是暂时的,鼓励学生,勇敢迎接下次的挑战,保持其学习历史的温度。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而要想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学校就需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基于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初中学校应该提高对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合理使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有效达到教育管理目标。
一、初中教育管理现状
为了找出更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笔者首先分析了初中教育管理现状。一方面,大部分初中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尚未建立起更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导致管理人员无法参照相同的标准进行管理,最终管理水平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教育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缺少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1]。虽然管理者可以更有效地分配教师,但是忽视教师后期学习的重要性,不仅无法有效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同時还影响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的配合,对整体初中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二、新时期下提升初中教育管理质量的措施
1.分析教育管理不足,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在新时期背景下,对初中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使初中教育管理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初中校长以及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现阶段教育管理工作不足的分析,并在了解其中管理不足的基础上,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首先,管理人员需要明确教育管理标准,并制定出适合本学校达到的教育管理目标,让每一位管理人员在后期开展管理工作时,都能够以完成学校教育管理目标为目的,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完成自身管理工作;其次,学校应该制定出责任到人制度,保证每一位教育管理人员都能够更加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在提高工作内容划分细致性的基础上,提高每一个教育管理任务完成的准确性与效率;最后,在初中学校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同时,相关教育人员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补充教育管理制度,保证该制度可以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掌握教师教学现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初中阶段开展教育管理时,相关人员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只有加强初中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够使教师拥有更高的教学水平,进而开展更有效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可以在初中阶段学习到更多知识[2]。基于此,初中教育管理人员就需要合理进行教师规划,制订恰当的培训计划与管理计划,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培训,使初中教师能够掌握更加专业、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更良好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教育管理人员要积极开展校园内部培训、座谈交流会,使初中教师可以深化对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进而更加配合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教师与教育管理人员能够共同努力,打造出更好的初中校园。
3.引入先进教学设备,强化教学设备管理
虽然在新时期下更加重视教师教学能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当前已经研制出更多先进的教学设备,为了使初中教育管理工作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学校就需要积极研究不同教学设备的使用优势,进而引入先进、高效的教学设备,使教师教学工作能够得到教学设备的支持,切实提高教育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效果。但同时为了保证初中学校教学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利用,教育管理人员还需要强化对教学设备的管理,通过加强日常检查与维护,及时发现先进教学设备存在的使用风险,并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使教学设备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使用价值。
新的历史教材大大增强了可读性,许多内容可以不用教师的讲解,只需教师的引导自读,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接受观点。在教学中,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这实际上是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体验,教师要充分设计好交流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自读和思考,然后进行学习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在情感交流中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从而让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才能出现,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中才能产生。和谐的课堂氛围的营造要有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从而及时地把握住教学的内容和进度,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设计,更要重视课堂上的随机应变的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教师的点拨、引导,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这种点拨它不是即兴发挥的,是精心设计的结果,所以说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才会有效。在和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才能产生求知的愉悦,他们的主体性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活动课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只要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并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所选取的活动形式都是可行的。
1.通过分组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的互动,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如,教材中“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一题就可以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最后让每个小组把各自的结果在全班介绍交流。
2.通过讨论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不清时,可以把问题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如教材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就可以让学生深入讨论,彼此交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3.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因此,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地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空间,空洞抽象的讲解只会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会使人终生难忘。
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的、丰富感人的画卷,是一部有抑有扬、激动人心的乐章。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历史是“副科”,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以至一些学生的历史知识贫乏的可怜,闹出许多哭笑皆非的笑话。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针对历史学科内容多、课时少、不被学生重视的具体困难,我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效果显著。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优化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历史课如果有个良好的开头,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设计好导入至关重要,因此每节课我都精心设计导入。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或以栩栩如生的描述再现远古生活百态,或以慷慨铿锵的警语归结旷古史训,或以奇谈轶事展现精妙世事。而选择那种导入,则需要根据课的内容而定。如讲《祖国境内的最早的人类》一课,我用“女娲抟土造人”导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过来。讲“楚汉之争”时,我用歌曲导入,让学生欣赏歌曲《霸王别姬》片段,“我站在烈烈风中……问天下谁是英雄……”音乐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现出项羽的英勇与豪迈,学生情绪高昂,被充分调动起来。讲“淝水之战”时,我从“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故事开始,这样有效的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较快的转移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为正课铺设情境,创造气氛,课堂效果不言而喻。
二、以真情调动学生的真情,从情感上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心灵的艺术,教师要做到“寓理于情”,必需具有浓厚而真挚的情意,并将这种情境渗透和体现于教学中的语言、手势、眼神、体态上,才能避免枯燥、单调的说教,才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在讲“班超经营西域”时,先讲了班超一些事迹,然后满怀深情的说“:同学们,当年班超投笔从戎,离开了繁华的京城,他8月离京,九月便与世长辞了。这就是班超为国慷慨捐躯的一生,他的英雄业绩,西域人民、中原人民乃至全中华民族是永远不应也不会忘记的。”全体同学通过教师情真意切的讲述,不仅听到,而且也能感觉到教师对班超的由衷的敬仰,就能从内心深处并法出对爱国者的钦佩的真实感情,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班超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有了深切的认识,从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借诗入史,史情并茂
“文史不分家”,优秀的传统文学是我们讲述历史人物的重要依据之一。别具一格的咏史诗对历史倾注了多少深情与厚爱。我曾教过 《中国古代文学》,讲过很多的古代诗词,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在历史课上大量引用古诗词,学生们很感兴趣。讲“官渡之战”时,介绍曹操时引用他的 《短歌行》 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表明他求贤若渴和建功利业的情怀。将“秦始皇”时引用李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形象的展现了赢政千古一帝的风采。引诗入史,历史教学会增加诗情画意,学生在学历史的同时,也受到了文学熏陶与美育教育。
四、第二课堂,兴趣的延伸
拓展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我注意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大多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初中生,在讲《三国鼎立》一课前,我在二课活动开展了《三国故事》擂台赛,学生们从小说《三国演义》和其他一些史书中搜集材料,充分准备。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曹操的求贤若渴,周瑜的妒火中烧……一个小时的时间随着三国人物的喜怒哀乐而飞逝,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要求老师再延长一段时间。《三国故事》擂台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讲《三国鼎立》一课奠定了基础。讲“佛教的传入”后,在二课活动中我们进行了“关于世界宗教”活动。学生多方搜集资料,访问回民同学,走访一些信仰基督教和佛教的人士,既获得了宗教知识,又解除了对宗教的神秘感。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了基础。学生对这项活动十分感兴趣,他们做了许多关于世界三大宗教的知识卡片,和一些凑集材料心得。有的同学表示将来要报考民族大学,专门研究民族的信仰与民俗。其他的二课活动。浓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丰富了他们的历史知识。
五、深挖教材,用丰富新颖的史料,引发好奇心
兴趣和好奇与求知欲关系密切,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得到满足,兴趣就愈高。历史本身是一门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而教科书只是把知识点进行浓缩概括,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书云亦云,学生一定会感到呆板单调不愿听下去。教师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通过认真备课,广泛搜集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用资料,说段趣闻,讲个故事,吟咏诗词,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才能使师生情感融合一体。如讲“明末农民战争”的原因,教材只简单地概括为“宦官专权”,“土地集中”,“加派田赋”,“天灾严重”,但缺少史料论证,对学生很难有说服力,认识不到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事实,培养不出 “哀民生之多艰”的阶级情感。因此,在这关键问题上,我补充《明史》“魏忠贤,肃宁人。少无赖,——入宫,—— 有宠。当之时,内外大权一归忠,——海内争望见献谄。”说明宦官专横跋扈,猖狂至极。引用杨嗣昌《钦奉上传疏》“近来田地尽归有力之家,—— 若夫贫民,本无立锥之地。”描述土地高度集中的现实。摘选《明季北略》片段,崇祯元年,陕北“一年无雨,草木枯焦,”百姓食尽蓬草,再剥树皮,剥光树皮,不得已食 “青草石”,结果腹胀下坠而死。有的地方甚至“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有的地方出现“母烹其女”,“父子兄弟夫妻相食”和举家自尽的惨象。学生读罢史料,如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黄土高坡上的累累白骨,依稀听到了孩子们哭爹喊娘的哀嚎声。这样,既抓住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收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通过以上多种手段的运用,学生在乐中求知,兴趣已被充分调动起来,对历史课的学习,已由被动变为了主动,对一些历史知识的记忆,已是“不思量,自难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