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核心

经济发展核心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0: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济发展核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经济发展核心

篇1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1-0023-04

1.“丰”字型城镇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及现实依据

打开中国地图,由东向西有三条河流横贯中国东西,一条是黄河,一条是长江,另一条是珠江,三条河流正好形成三横,如果从北京(也可以再向东北和俄罗斯延伸)向广州做一条线,即京广铁路(也可以以高速公路为线,一定时期之后,甚至可以以快速交通――磁悬浮悬挂列车把其连接起来)正好形成一竖。三横一纵叠加在一起正好形成“丰收”的“丰”字。回顾历史,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主要在这三条线上的下端――即东南沿海地区的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洲和珠三角洲。

1.1从京津冀经济圈来看

京津冀经济圈又被称为“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北都市圈”、“大北京地区都市圈”,这一经济圈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8地市,其中以北京和天津两市为“双核”,圈域范围为150公里左右,这一经济圈发展时间较晚,较其他两个经济圈晚10至15年,但是京津冀经济圈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同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其他地区不具备的优势,这对该经济圈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京津冀经济圈主要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纺织、食品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比较齐全,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截至2005年底,总共实现GDP18 336.58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1%,单位国土面积GDP产出992.34万元/平方公里,在2004年,京津冀经济圈的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8.1∶47.2∶44.8,在2005年发展为7.0∶45.3∶47.6,第一产业比重降低了1个多百分点,第二产业降低了将近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提高了将近三个百分点。京津冀经济圈由于其地理位置和产业特征等原因,内向型比较突出,近年来随着中关村等高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电子、信息、通讯、生物、医药等新型产业的崛起,加速了其外向型发展步伐,同时,该经济圈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使其对外贸易也发展较快,在“十五”期末,进出口额大幅度增长,达到1 925.7亿美元,增长30.5%,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4%,实际利用外资达到90.5亿美元,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15%。随着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地方收入水平也快速提高,在“十五”末,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 644.5亿元,增长25.4%,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1%。

1.2从长三角来看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位于长江入海口及杭州湾,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地级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和浙江省的7个地级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共16个城市。其中有两个超大城市和一个特大城市,圈域半径为200公里左右,长三角经济圈的主要城市大都沿着沪宁线和沪甬线这两条轴线分布,而这两条轴线又在上海相连,因此,使得长三角经济圈内出现了我国当前最长的一条发展轴线,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人口密度最高、城镇数量多,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十倍多。长三角经济圈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发展基础,众多的人口特别是高技术人才在这一地区的集中,使得这一区域发展较快,它不仅轻工业发达重工业也发展较快,呈现出一个轻重工业同步发展,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产业结构也在逐步升级,特别是近年来各市从自身的发展优势出发,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如上海的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战略、江苏的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战略和浙江的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等。截至2005年底,总共实现GDP33 858.55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4%,单位国土面积GDP产出3 088.14万元/平方公里。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 109.1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1%。利用外资也大幅度增长,在“十五”末,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63.3亿美元,增长8.8%,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44%,成为实际利用外资最多的经济区,在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增长的同时,进出口也大幅度增长,在“十五”末,进出口额达到5 024.7亿美元,增长25.2%,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5%。

1.3从珠三角来看

珠三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珠三角仅指广东珠三角,主要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9地市组成,广义的珠三角是在狭义珠三角的基础上再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广义的珠三角还没有形成,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珠三角是指狭义的珠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内有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广州、深圳、珠海等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这些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体系,因此,这一区域外向型经济比较突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目前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珠三角具有天然的港口资源,为其对外贸易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吸引外资和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上走在前列。同时与香港和澳门两大发达地区毗邻,为珠三角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截至2005年底,总共实现GDP18 116.74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1%,单位国土面积GDP产出3 312.02万元/平方公里。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该经济圈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4年的4.4∶53.3∶42.3发展为3.3∶50.6∶46.2。地方财政收入达1 218.5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8%;实际利用外资115.8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9%,进出口额达到了4 110.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额的29%。

1.4从一纵的角度看

京广铁路已经形成贯穿南北的铁路大通道。京广铁路北起北京南至广州,纵贯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六省市,跨越黄河和长江两大河流,沿线通过华北大平原、两湖平原、江南丘陵、南岭山脉,直达珠江三角洲,跨越5大流域,并与京山、京包、丰沙、京秦、京承、京原、京通、石太、石德、新焦、陇海、漯宝、汉丹、武大、湘黔、浙赣、湘桂、广三、广九等铁路相接,另外,还与海运连通,全长2 300多公里,在客运的同时主要运输物资,从北往南运的主要有钢铁、煤炭、石油、木材及其他出口物资,从南往北运的主要有粮、糖、茶、水果和有色金属等。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尤其经过几次大提速之后,现在京广线的运行时间从原来的90多个小时降到现在的22个小时左右,运输时间的缩短对加快南北经济联系,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为促进南北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丰”字型城镇经济发展战略的意义

黄河、长江、珠江加上京广铁路构成的“丰”字型经济区域包括了我国主要的经济区域,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这些地区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丰”字型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实现我国的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1“丰”字型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中部崛起

中部地区是指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西六省,从地理位置看这六个省份位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中间,从经济发展来看,这六个省份要落后于三大经济圈但是他们要比西部地区相对发达,因此,中部地区不仅是一个区域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概念。从区域角度来看,中部崛起对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部地区是承东启西、贯穿南北的重要区域,它对于促进南北、东西之间的货物、技术、资金、信息要素的顺畅流转,全国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特殊的地理优势决定了它对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影响。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地区但是又高于西部地区,根据梯度推移理论西部地区对于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协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发展使得中部地区出现了塌陷,这不仅影响了中部地区的发展,同时制约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实现中部崛起要把中部地区放在全国经济大环境中考虑,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加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通过“丰”字型发展战略促进中部崛起。从“丰”字的第一横黄河来看,它流经中部的山西、河南两省,最后经过京津塘经济圈注入渤海,实施黄河沿线发展战略,可以将中部地区的这两个省份融入京津塘经济圈,加快他们的发展。从“丰”字的第二横来看,长江流经了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个省份,最后经过上海注入东海,通过实施沿长江经济发展战略,那么可以将中部地区的这四个省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促进这四个省份的发展。从“丰”字的一竖来看,京广铁路经过了中部的河南、湖北、湖南三省同时和北京、广州相连,实施京广沿线经济发展战略这又为实现中部地区与京津冀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的协作创造了条件。

2.2实施“丰”字型战略,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关城乡统筹发展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陶武先认为,城乡统筹主要应该投入统筹,着力加大支持力度;产业统筹,着力繁荣县域经济;体制统筹,着力消除制度障碍;工作统筹,着力增强发展实效①。刘国炳认为,城乡统筹应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城镇体系;统筹规划城乡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的城镇体系;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规划县域内城乡用地空间结构体系,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②。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城乡统筹应该统筹城乡利益分配体系;统筹城乡就业体系;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土地使用制度等等。当然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但我们认为,城乡统筹发展最根本的还是通过产业集群来实现。在一定的区域内如果有大量产业集聚,那么这些产业就会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从多方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首先,产业集群可以降低农村工业化的成本。农村工业化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本的稀缺,因而通过产业集群可以用较低的资本投入加入生产的某一个环节,降低投资门槛。产业集群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产业集群的出现使得各企业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学习和竞争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促进了企业的创新。产业集群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集群内的各企业之间不但是竞争关系同时还是合作关系,面对外部激烈的竞争,他们可以形成合力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丰”字型发展战略,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确立沿黄河、长江、珠江和京广铁路发展的发展战略后,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刺激手段――通过政府刺激使得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资源向这些地区集中,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即产业集群会集中在“三横一纵”的大中城市中,但是通过“扩散效应”又会向周边的小城镇、农村地区扩散,使农村也形成产业集聚,最终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城乡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通过产业集群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当前的必然选择。

2.3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反思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基础上做出的正确选择。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经济发展要以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这样才能形成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天生脆弱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是建立在资源的粗放利用基础上的。据《2005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显示:2005年全国单位GDP能耗1.22(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1 358.5(千瓦时/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59(吨标准煤/万元)。每万元GDP能耗大致是日本的8倍、欧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能耗最高的省(区、市)分别是宁夏、贵州和青海,单位GDP能耗分别是4.14(吨标准煤/万元)、3.25(吨标准煤/万元)和3.07(吨标准煤/万元)。总的趋势是东部发达地区单位GDP能耗要低于中西部地区。可见,降低单位GDP耗能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加快技术进步,突破技术瓶颈。中西部地区由于发展基础差,技术水平低,因此经济增长只能依靠资源的投入来实现,而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三大经济圈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因此促进东部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技术水平,不仅可以降低全国单位GDP耗能比率,而且,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技术转移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将经济发展的重心即三条线上的下端――即东南沿海地区的京津冀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和他们的中游及上游建立一个共同的经济发展带,实现技术的“倒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4“丰”字型发展战略,有利于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经济的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条件。我国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尽管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由于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地区差异较大,生态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还未得到有效控制。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面积在增加,但是森林资源仍存在着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和过度采伐等问题;90%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天然湿地大面积萎缩、消亡、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目前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已占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大量耗费基础上的,这种增长方式在西部地区更加明显。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利用,使得这种开发活动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资金短缺导致了生态保护工作难以展开。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西部地区本身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东部地区和三大经济圈的发展。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三大经济圈位于“丰”字的三条线的下端,没有与上游、中游地区形成共同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中西部地区作为三条大江大河的中上游,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又无力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通过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把每条流域形成一个共同的经济利益体和生态利益体,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同时,通过“丰”字型战略,把每条流域内的各省份融入一个经济体中,形成一个超越行政权限的经济组织,在组织内部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加快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3.实施“丰”字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路径依赖及其政策选择

“丰”字型发展战略是实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这一战略的实施也存在着众多障碍,为了加快这一战略的实施,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从国家层面建立“三横一纵”的总体经济发展规划

保罗•克鲁格曼在《预期消退的年代》一书中指出,经济增长很多时候取决于人们的心理预期,如果人们都预期经济会景气,那么大家都会增加消费和投资,结果经济就真的景气起来了,如果大家都预期经济会衰退,那么就都减少消费和投资,那么经济衰退就真的来了。一个区域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国家建立这种总体的经济发展规划,提高公众对这些区域的预期,才会促进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种资源向这些地区集聚,资源的集聚为这些区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实现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

3.2各区域内部首先应实现区域内合作

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现各区域的内部合作。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形成了按部门、地区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各省市为了维护地方利益而互相竞争缺乏合作。因此使得各省市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弱,进而使得地区优势无法形成竞争优势,各种生产要素难以在区域内自由流通,区域市场没有形成。因此,当前必须建立区域内的合作,形成共同的经济利益体,即从“行政区划经济”向“经济区划经济”转变。区域内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形成区域内的统一市场,缩小区域内的差距,增强产品、要素等的自由流动,进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通过“丰”字型发展战略可以将中西部地区的落后省份和东部地区的发达省份融入一个共同的经济协作组织,防止这些落后省份被“边缘化”。建立区域内合作协调领导小组,有助于对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协调好区域内各省市的经济利益,防止内部的恶性竞争,加快区域内合作发展。

3.3通过创新,加快“丰”字型战略的实施

实施“丰”字型战略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将各条线上的各省、市、自治区融入一个经济体中,但是由于各条线的下游是发达地区而中上游是发展中甚至是落后地区,他们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距,如市场发展水平、地区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劳动力结构等,因此,要把他们建立成一个区域经济共同体,就要缩小这些差距,缩小差距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通过各种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各种制度变迁促进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实现各种资源在各条发展线上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要素的聚合功能,增强各条发展线的发展能力。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各条发展线的发展。制度创新的根本是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由于各经济圈内和各条发展线上的政府等级不相同,造成了他们权力的不同,因而,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就要避开政府权力的差别,在域内政府间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此外,还要通过金融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种创新,缩小各经济线上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软环境的差距,促进“丰”字型战略的实施。

3.4以产业为支撑,促进“丰”字型战略的实施

“三横一纵”的“丰”字型战略,有别于三大经济圈和其他的经济合作区域,最根本的特点是“三横”上每一横的各省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在存在较大差距的前提下实现合作,从当前来看最重要的就是依靠产业合作。产业合作是各区域合作的前提,其他方面的合作是建立在产业合作的基础上的。因此,实施“丰”字型战略就要加强各条线上的产业合作,即可以通过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产业创新等途径,将各条线上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产业带,建立合作与共享的产业合作机制,促进“丰”字型战略的实施,最终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三农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4-ZD01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甘肃省委宣传部《关于加快甘肃城镇化进程的对策研究》和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加快甘肃城镇化进程的对策研究――兼论新农村建设问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 陶武先.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J].四川省情,2004,(7).

② 刘国炳.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机器实施构想[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5).

参考文献:

[1]左峰.中国三大城市经济圈的现状及其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3,(53).

[2]陶武先.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J].四川省情,2004,(7).

[3]刘国炳.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机器实施构想[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5).

[4]王爽爽,周大勇.城乡统筹问题观点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5,(10).

篇2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考察金阳新区时要求,“要在思路、气魄、大手笔、新思维这些方面进一步深化,要有更高的起点,朝更高的目标迈进”。现在,正值国家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和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金阳新区将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着力培育贵州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以城市规划为突破,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按照“创新思维、抓纲铸魂、打造特色”和“融入国际化、实现现代化、体现人文化、突出生态化”的理念,全面完成《金阳新区198平方公里战略发展规划》、《金阳新区198平方公里城乡一体化规划》等20余个总体规划或专项规划的编制,切实营造生态型、园林式、数字化的现代化新区,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投资促进为推动,全力促进开发建设进程。正确认识投资拉动对金阳新区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千方百计增加投入。自2001年以来,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已超过500亿元,今年1至8月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今后,我们要一如继往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加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

以打造“五城”为抓手,全速构建生态经济新区。立足区情变化特征,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为主基调,以后发赶超为总战略,将城市管理、关注民生、培育产业、维护稳定等工作统筹发展大局,远谋近施,重点突破,以“五城”共托新金阳。即,围绕贵广快速铁路、贵阳市域快速铁路、贵阳轻轨1号试验段建设以及贵阳客车站搬迁等机遇,打造交通枢纽之城;依托奥体中心及十二滩体育公园的开发建设,打造体育文化之城;借助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办国际国内大型会议和展览优势,不断完善一批五星级酒店配套,打造会展经济之城;积极引进贵阳电视文化传媒集团、大唐电力、黔桂电力等一批企业总部,发展总部产业,打造总部服务之城;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现代化城市布局,在引进苏宁电器、居然之家、沃美电影城等大型文化购物企业的基础上,完善城市配套,打造生态宜居之城。

篇3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1.1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在国民经济中,只关注经济的发展,忽略了经济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依赖煤、铁、石油的支撑,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给环境带来了影响。我国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于大气的污染,这也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困难,全球温室效应日趋显著,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全球极端天气的发生率不断增加。雾霾天气令城市生活的居民不胜其烦,雾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重视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雾霾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出行,也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伤害。同时,传统的发展方式也完成了土地污染和水污染。工业废渣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在土地上,对土地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这样的损害导致这些土地在很长的时间内无法进行农业生产,这些土地也无法满足居民住宅建造的土地要求。工业废水不经处理排放导致了水污染,工厂为了更加隐蔽地排放污水,往往将污水排放到河流湖泊的深处,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当发现水污染时,对其的治理变得尤为困难。

1.2经济的发展过分地依赖资源的消耗

部分城市的兴起是由于煤、铁、石油资源的开发,这样的城市兴起的速度很快,经济可以得到迅速发展,但这样的发展往往导致了城市的经济结构单一,在煤、铁、石油消耗以后,城市很难持续自身的发展。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的衰落的原因就是经济的发展过分地依赖自身的钢铁和煤炭,导致经济结构过于依赖汽车产业,当经济环境较差,汽车需求量低时,底特律的经济很难获得增长。这样的单一经济城市或者过分注重工业经济的城市在我国也存在,这样单一经济的城市在煤炭、钢铁等资源消耗完之后,很难维持自身的发展,由于我国具有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国情,导致我国过度依赖资源的城市的人口在资源消耗完后急剧减少,城市的发展陷入困境。

2.D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

2.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经济新常态

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工业生产能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场由原来的卖方市场变为现在的买方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商品的价格有下落的趋势。近些年全球经济低迷,经济回暖形势不明朗。我们需要应对经济的新常态,在供大于求的市场下,城市的经济支柱产业应该往第二、第三产业倾斜,结合其他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城市自身的发展优势。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煤炭、钢铁、石油等资源的成本也在增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将单一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

2.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立足现状

进入全球市场后,我国经济获得了高速的发展。为了工厂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更高,更具有竞争力,我们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进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不可以盲目照搬西方的模式。我国经济中对于廉价劳动力的依赖仍然存在,这在改革升级时要照顾到这些人的权益,对产业结构升级后这些人的安排要合理。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后落后产能的处理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不可以盲目地全部淘汰,以保证淘汰落后产能时工厂工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改革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改革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基于现在的情况,在满足工厂发展规律的情况下,鼓励企业积极进行产业升级,使用新技术,做到节能减排。在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中需要加强相关技术人员的培养,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要进行一定的调控,确保产业结构升级后有工厂生产可以有足够的专业毕业生进入,保证工厂可以在产业结构升级后可以生产出高质量和数量的产品。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路径

3.1树立经济绿色发展的观念

只有树立经济绿色发展的观念,才能够转变不计环境成本的传统发展方式。绿色经济发展的概念是1989年由皮尔斯提出的,其核心概念是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单纯强调经济的高速发展,忽视了对于环境的保护,“先发展,再治理”的发展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现在科学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我国经济形势发生改变后,这样的传统经济观念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树立经济绿色发展的观念,结合改革开放,不断创新,不能单纯地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性,还应该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重视对科技人员,教育人员的培养,发展经济的同时保重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使用。同时,还应该保证剩余的资源可以保证后续科技发展的需要,通过行业研讨会等方式,聚集企业关于绿色经济的看法和新的措施,加大绿色经济发展的观念的宣传,努力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要求经济的发展减少资源的无效使用。我国开采并使用的部分煤炭并不适合工业生产,不符合开采条件的煤炭流入市场后,不能满足相应工业生产的需要,对工业生产有阻碍作用。同时,不符合开采条件的煤炭使用后也会较普通煤炭对大气产生更多的污染。绿色经济基于实现资源的有效使用,减少无效资源的使用。在全球化经济加强的现在,加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有效使用全球的资源进行国民经济建设成为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使用世界资源进行国民经济建设也可以降低对品质较差的资源的使用,保证工业生产的质量,保证我国工业生产出的产品具有更优秀的竞争力。

绿色经济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有着突出的作用。三次科技革命充分印证了科技对于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绿色经济需要依赖新科技的发展。重视科学技术,降低产业生产的耗能,实现产业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加强新科技研发与工厂的合作,帮助科研所获得充足的实验数据,促进科技的发展,增长工厂对于资源的利用率。鼓励新型处理污染设备的研发,并鼓励企业将其盈利中的部分开发新生产技术,体高工厂生产能力和生产质量,增加工厂生产出的产品的技术价值。通过科技的进步,鼓励企业掌握相应行业的核心科技,核心科技的掌握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绿色经济要求企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发展节能环保企业。国家应该鼓励节能环保企业的发展,对于新技术要有较大的包容力,促进企业对资源进行清洁高效的使用。节能环保的方式众多,可以通过技术改良实现节能减排,可以鼓励企业使用环保能源,对于企业内部的冬季供暖可以使用集中供暖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对于企业产生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工业废料可以与专业的处理公司结合,最大化地对工业废料进行再使用,降低工业废料对于环境的污染。对于工业生产的特殊废料,需要进行处理后再进行相应的运输。改良企业生产管理规定,增加企业生产的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管理的消耗。

3.2单一经济模式向多元经济转变

将单一经济发展模式向多元经济转变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如果要实现单一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就应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基于市场的需求就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经济产品提升质量,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性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推进工业4.0的同时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强简政放权的力度。对于实体产业的鼓励力度要大于对于虚拟产业的鼓励,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运行。对于传统的产业,使用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改进结合的方式进行产业改革升级。对于新兴信息产业,应给予一定的自由度,基于信息产业尝试的空间,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将新兴的信息产业的发展规范在法律的框架里。

增强城乡经济的合作,充分发挥城市产业集中的优势和农村原料成本低的优势,将两者结合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同时以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避免城市发展再次呈现传统的“摊大饼”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卫星城”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保证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使用。同时,鼓励市场发挥资源的再分配作用,实现资源被高效的使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避免城市发展模式的单一化,对于城市的支柱产业要进行有效的优化升级,保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合理,同时努力增加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城市自身的特色,提倡城市通过举办各种赛事来增加城市的特色,努力发展城市自身的文化底蕴。增加城市的魅力,吸引国内外游客,发展城市的旅游服务业。

3.3推进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可以调整产业的结构,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化配置,从而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通过供给侧结构的改革提高供给的质量,调整结构,对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改正原来资源要素配置的扭曲情况。增加供给的有效性,保证供给侧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以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在进行供给侧结构的过程中保证产业生产可以开源节流,促进政府调控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现政府高效运行与民间活力的增加。优化配置结构,保证消费成为生产力,实现公平交易。在进行市场发展时,要关注民间资本的涌入。对于民间的资本,一方面要鼓励民间的资本进入市场,另一方面要对民间进入市场的资本进行有效调控,确保大部分的民间资本可以进入到实体产业中,少部分进入虚拟经济中,以此保证民间资本的使用风险较低。

对于市场上运行资本的公司,既要给予相应的自由,又要进行有效的监管,规范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合法的募集资金。对于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资金的流动进行一定的监控,确保资本市场运行的风险在可控的氛围内,确保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加强市场对资源分配的调节作用,使用价格杠杆时要慎重,要确保使用价格杠杆可以有效地促进市场的繁荣,增加企业可以高效率的使用资源要素。

结语

受世界经济的冲击,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我国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以难以适应我国大体量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我国现在的国情。无论是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还是进行绿色经济的发展,都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产业结构转变升级要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开拓新能源技术,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自身生产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品牌提供基础。对于国内民间资本使用要立足于低风险的基本原则。我国进行经济产业结构改革的过程中要保证离岗工人的权益,也要保证新入职的人员的权益。要鼓励企业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发挥自主创新的作用,并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为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企业自身也应该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在经济改革中,要努力发挥各个群体的积极性,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思想观念、自主创新等密切关系,其中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通过自主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广东经济发展又一次新浪潮。

一、自主创新视野下看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

1.新型科技人才缺乏,没有形成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教育体制。2000 年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只有545人,而美国1997 年有4099 人、日本2000 年有5095 人、德国2000年有3161 人。在国际科学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数目不仅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若干中等发达国家,甚至还落后于印度。

2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企业创新、制度创新的环境缺乏,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广东现在正处于后发优势逐渐消失阶段,而创新不足会阻碍其发展的前劲。而且我们需要一个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优秀人才只有在良好的创新氛围中才能更好的发挥潜能,为技术等创新提供方案,开创事业。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广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从广东的情况看,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还不够强,拥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仅占全部大中型企业的16.8%,低于全国23.2%的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70%以上,主要高新技术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只占5.7% 。可以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广东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软肋。

二、自主创新对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1.从供给角度分析自主创新对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1)自主创新可以提高要素生产率。技术上的创新能减少生产单位产品的时间,也就是从根本上提高了生产率,从而可以降低成本,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均获益。

(2)自主创新能提高企业竞争力,让广东企业更好的“走出去”。“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高附加值的产品会使企业“走出去”更有竞争力。

2.从需求角度分析自主创新对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1)自主创新可以带来新产品。创新所带来的新产品,与传统的缺少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功能和质量等多方面都显示出对消费者的效用的提高。技术和管理创新上的供给能从根本上为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强劲动力。

(2)自主创新可以提升消费者消费结构,引导更高层次的需求。消费结构,是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产品的创新带来了人们对创新产品的需求。

三、自主创新视野下对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1.深化鼓励创新的教育体制改革,培育创新型人才。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先进产品都离不开人。技术引进是发展中国家常用的实现科技进步的发展,而要将引进的技术进行学习、改造、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

2.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形成全社会尊重创新的氛围和文化。良好创新文化氛围的培育需要国家去引导和扶持,加大对创新文化的宣传和弘扬。尝试建立开放式的科技体制,扩大与技术先进国家的科技交流和合作,在合作中汲取创新文化的营养。

3.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大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要把引进外国的先进设备、技术、管理等同消化、吸收、改进、创新等结合起来,采取相应的政策体制,规定吸收、创新的投入比例,这一比例包括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扶持,也包括企业对研发、管理创新的投入。政府还要采取各种有利措施来鼓励外资在广东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建设自主创新强省。

4.加快形成创新体系,引导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广东必须加快形成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自主创新体系,其中,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要力量,承担着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高校和科研院所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通过与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共同研发,为企业创新活动注入新技术、新思维,帮助企业获取和掌握核心技术;政府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措施引导自主创新活动顺利进行。

加快转变当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有效破解当前广东经济发展的多方面瓶颈制约的内在要求。自主创新是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环境、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形成创新体制等方面来实现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广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一、核心城市功能的理论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群已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而核心城市作为城市群的中心,在城市群的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国内外对核心城市的大量研究表明,核心城市对于城市群经济的发展主要具备三个作用,即聚集作用、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

(一)核心城市具有聚集和辐射作用

对于核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作用,许多经济学家都发表了他们各自的观点,大体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

都市圈经济理论(戈特曼,1957)认为都市圈是一个社会高度一体化的经济体,其中有一个中心城市发挥着主导作用,城市圈的核心是中心城市及其所属的大都市区,目前世界主要的城市圈都是以中心城市大都市区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心城市依靠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与周边城市和地区密切联系在一起,并聚集人才流、资本流和信息流。在开放竞争的条件下,中心城市广泛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多中心聚集理论(C.D.哈里斯和E.L.乌尔曼,1945)认为核心城市可以扩充城市群的中间地带,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并非只形成一个商业中心区,而会出现多个商业中心。其中一个主要商业区为城市的核心,其余为次核心。这些中心不断地发挥成长以及带动的作用,直到城市的中间地带完全被扩充为止。而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新的极核中心又会产生。城市地域里集聚与扩散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最后结果通常是复数核心结构。

点轴扩散理论(萨伦巴和马利士,20世纪初)认为经济的空间移动和扩散是通过点对区域的作用和轴对经济的扩展来完成的。随着交通干线的建立,人流和物流易于聚集,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形成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使交通干线连接点形成增长点,即核心城市。使交通沿线成为增长轴,即城市群(带)。核心城市对于整个区域的带动作用表现在:各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即增长极,通过“点”的发展逐步推移和扩散到下一级的“点”直至整个发展轴。

级次扩散理论认为(J.R.弗里德曼,1966)核心区域的扩散效应成为地域结构变化的主导力量,扩散促进次一级的极化,形成次一级的核心区域,构成职能等级体系和与此相适应的不同等级的地域经济结构。核心区域是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区域社会的子系统,它对其区域行使各种各样的职能,产生紧密地联系,中心城市通过职能扩散可以对地区具有组织带动作用。

差异扩散理论(吴传清,刘陶,2003)认为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在分工发展过程中,可通过区位因素在空间经济活动中产生乘数效应,带动周边区域相关活动的发展。两个存在差异的区域之间,相对发达区域的某些内部性因素向区域外扩散和辐射,对落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波及效应,从而推动整体城市圈区域经济的发展。这种发达区域内部性外部化和不发达区域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机制是城市圈区域内由分工到协作,并最终走向区域一体化的核心动力机制。

(二)核心城市具有示范作用

通过经济联系传导发挥示范作用(李滨烽,2005),认为核心城市的示范功能是以经济区域为依托,影响和带动经济联系紧密、专业协作发达的周边若干中小城市和众多的城镇。核心城市通过要素集聚与扩散,增强了横向经济联系和合作,领导和带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这样既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高效性,也实现了经济管理组织和方法的合理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通过创新传导发挥示范作用(范文韬,2005),认为核心城市的制度创新能力,是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核心城市聚集许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不断推出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体制,转换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创新产生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创新功能是区域发展的动力,都市圈要发展,必须发挥核心城市综合创造能力,成为新观念、新思想的诞生地;新体制、新机制的发祥地。

通过科技推动发挥示范作用(杨新年,董丹红,2006),认为核心城市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支点,具有将科技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示范效应。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中心城市经济实力雄厚,是创新体系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以其为重要试验田和示范基地,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对周边城市的支撑作用、带动作用、传承作用与示范作用。

二、国内外核心城市对城市群发展的推动作用

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核心城市的形成发展是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移的直接结果。新的经济增长重心所在区域的城市化不断加快,通过核心城市的带动必然会出现若干片城市群。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向美国转移,在美国东北沿波士顿至华盛顿一线出现了规模巨大的城市群;20世纪60-70年代,世界经济向亚太地区转移,日本经济崛起产生了东海岸城市群。与此相对应,20世纪初的纽约、20世纪60-70年代的东京成为了核心城市最具特色的两个代表。而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的3大城市群中,上海无疑是最能体现核心城市作用的典型。

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大西洋沿岸“波士华(Boswash)”城市群,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5个主要城市以及附近40多个卫星城镇,长约965公里,宽100多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500万。它是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带,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群。作为美国最大的金融、商业和文化中心和世界首都,纽约也是通过走城市化道路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到如今这样的规模,其变迁过程中的特点之一就是先实行城市化,然后再由城市化向城郊化过渡。纽约市是1898年由曼哈顿等五个区合并而成的,凭借得天独厚的海港优势,在美国的对外贸易中处于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经过工业化革命以及美国产业政策的引导后,到20世纪20年代,纽约已经发展成为集金融、工业及服务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当核心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人口膨胀、住房、交通等多方面的问题,为了缓解这些矛盾,经济和人口就会向围绕纽约的边缘城镇外扩,其后向周边城市延伸,为周围城市规模的发展壮大提供条件。在产业结构的先导创新方面,利用纽约作为极核的聚集能力,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将生产要素汇集于此,通过合理的调整给周围城市带来了契机,完成了区域内各个子城市在职能上的分工:纽约作为一个老工业中心,制造业所占比重由20世纪初的35%下降到目前的不足15%,与此同时,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职能大幅增强,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金融中心以及全美和国际知名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制造业顺利成章的转移到了费城,使其发展成为美国东海岸的炼油中心、钢铁、造船和重化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群转移到了波士顿,使其成为仅次于硅谷的微电子技术中心。又如在配置港口资源方面,纽约同样功不可没。大西洋沿岸多港口,早先各城市的发展都以港口为基础,但是功能重复以致相互竞争影响了港口的利用效率。通过纽约港对港口功能的重新配置:现在纽约港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费城港主要从事近海货运;巴尔的摩港作为矿石、煤和谷物的转运港;波士顿港则是以转运地方产品为主的商港,同时兼有渔港的性质。

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东海道城市群从鹿岛开始,经千叶、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直达北九州的长崎,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7000万,以东京和大阪两个城市为主。东京地区面积占全国的3.6%,人口占全国的25.4%,依靠其本身的首都优势,迅速聚集强大的人口、资本、生产、信息要素,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金融、工业、商业、文化、政治中心。依靠日本的经验,围绕核心城市大力发展卫星城市群是促进城市群共同繁荣的必经之路。这些卫星城市的发展,全部依赖于东京作为日本经济枢纽的地位和能量巨大的要素、产业聚集和扩散实力。1955年,日本制定《工厂诱导条例》后,各个工厂分别迁出东京中心城区,曾以军用工业为主的相模原市就逐渐被改成了以机械、金融、电机和食品工业为主的新的生产型卫星城市。以解决东京膨胀人口而建设起来的多摩居住城,由于人口大量由东京迁入所产生的教育需求,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的聚集地。根据城市与东京之间的产业联动关系,各个产业集群也开始向辐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子中心伴随卫星城市的城市群结构。汽车制造由东京迁入名古屋,使其慢慢发展成为是汽车产业集群最突出的地区。变竞争为合作,发挥“双核”优势,共同引领区域发展,则以东京和大阪最为著名。作为日本第二大经济城市,大阪以商业资本雄厚著称,而且轻重工业都很发达,同时,其还是吞吐量居首的日本第一大港。由于东京和大阪两个城市的强势经济和产业化分工,使处于其之间的卫星城市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带动了整个东京圈的共同发展。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的下游,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地处冲积平原,近海、依江、临湖,地势平坦,水网密布。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扬州市、镇江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舟山市。本世纪30-40年代,上海更被誉为“远东第一都”,有“东方纽约”之称。建国以后,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上海只是作为一个纯粹的生产中心,大都市的功能日渐消失。改革开放以来,以浦东新区开发为契机,上海重新焕发了大都市的风采。为了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上海市根据“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精神,商品流通在注重自身万商云集的同时,积极促进长江沿岸城市的商贸共同发展;工业产业结构在注重内部战略性调整的同时,积极支持和推动长江沿岸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在注意内部建设和改造的同时,加强具有枢纽功能的重大项目的建设。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甚至是整个长江流域的核心与其他城市存在着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天然的、紧密的联系。由于上海与外部经济的密切联系,使得通过上海吸引来的外资与项目得以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地区,这体现在上海产业结构的升级直接作用到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等距浦东200公里的扇形面内。该区域工业结构正由传统的加工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转换。长三角地区近年来之所以迅猛发展,从硬件条件来说,首先得益于高速公路网。苏州与上海间由4车道增加到8车道。杭州与上海实行了乘车一卡通的“同城效应”。杭州湾大桥,将大幅度拉近宁波与上海的距离。沪崇苏大通道(即连接海门和崇明的崇海大桥和连接崇明和浦东的越江隧道)也经国务院批准开工建设。以上海为核心的发达区域交通网络已经实现了覆盖长三角的“半日交通圈”,这样就拉近了上海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距离,增强了经济联动及上海对整个区域的辐射能力。

三、充分发挥滨海新区核心城市作用

核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主导、枢纽的作用,是区域中各种生产和经济要素的供给基地,区域经济活动的轴心。核心城市具有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整合的集聚作用,产业扩散和规模扩张的带动作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示范作用。借鉴国内外核心城市的发展历程,结合滨海新区自身的情况,应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1. 依靠自身优势,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

产业群的形成不仅有利于各企业分享劳动力市场,而且可以吸引新的资本和人才,导致资本的聚集。资本聚集程度越高,产生新资本所需成本越小,资本的利润率就越高,也就越能够吸引新的企业进入。另外,产业聚集可以使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提高,信息和技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有效,滨海新区内企业的成本因此会降低,并得到周围区域的企业无法享有的聚集经济效益,进而导致企业的利润增加,工人的工资提高,从而带动新的投资,市场规模逐步扩大。通过东京都市圈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对于区域经济而言,核心城市自身能力的提高是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只有内核能级高,才能发挥辐射、扩散及传输等功能。滨海新区要围绕摩托罗拉、三星、丰田等大集团,推动电子、汽车产业群的形成;围绕大港石化基地和临港工业区的重大项目,推动化工产业群的形成。

2. 发挥“双核”优势,与北京协同发展

环渤海湾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北京、天津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关系密切。天津要把靠近北京作为重要的优势和发展机遇,发挥各自优势――“错位经营”, 实现联动效应和协同发展。东京和大阪的遥相呼应,成就了东京圈的繁荣。京津合作的重点和突破,在于产业转移和协作。在城市定位上,天津可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现代化制造业中心、高新技术转化中心及物流中心,北京则是环渤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京津两市的三大中心定位是彼此合作、协调、互补而非竞争的。

3. 利用自身的辐射能力,合力配置环渤海地区内的港口资源

国际大都市要有国家(世界)级港口作依托。综观全球,现今世界上的国际大都市90%以上位于海岸线和大河河口三角洲,以港兴城,港兴城荣成了近百年来国内外大城市发迹的共同走势。环渤海城市群内不乏港口城市,天津、青岛、烟台、秦皇岛、大连、锦州都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天津港是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天津的比较优势和核心战略资源,在发挥原有的交通枢纽功能、现代物流功能、贸易功能、港航信息功能的基础上,在资源配置方面,要最大程度地吸引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更好地服务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借鉴纽约的发展实践,天津港的发展应该起到带动、配置港口功能合理分工的作用,充分发挥各个港口的潜能,其中大连在造船和海洋开发方面具有优势,青岛擅长轻纺及海洋科技,在辅以其余港口城市,争取建成以天津港为核心的环渤海组合港。

4. 强调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扩散传输功能提升环渤海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和浦东相似,滨海新区也具有非常好的地理位置优势。滨海新区面向东北亚,是欧亚大陆桥最近的起点。近年来,我国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天津滨海新区与东北亚国家的往来日益频繁。天津滨海新区要利用自身已形成的优势,将天津与欧亚大陆之间的经济关系扩散与传输到整个环渤海区域。利用滨海新区与环渤海地区内其它地区的产业联动,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提升。

5. 以创新所带来的示范作用,整合城市群内经济结构

城市群的发展应当关注核心城市的领先性。在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过程中,滨海新区应具有领先拉动作用。坚持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眼于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名牌,加快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依靠科技优势增强服务功能。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强化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谐社会。这就需要自身大力发展教育和科研事业,着力实施科技优先和人才战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优势带动城市群的整体发展。

6. 建立便捷的交通网络,促进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经济联动

空间区域交通网络将是实现区域内经济联动,提高核心城市的辐射能力的重要组成。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交通网络也已经形成,这对区域内的经济联系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环渤海地区在交通网络建设方面明显落后。天津目前已经着力建设与北京之间的半小时直达铁路,但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快速交通仍显落后,应加强交通网络的建设,充分达到以“点”(核心城市)的发展带动“轴”(交通沿线)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秀生,卫鹏鹏:《区域经济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曙光:《区域创新系统》,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3. 吴传清,刘陶:《国外城市群发展浅说》,《世界经济》,2003年第5期

4. 范文韬:《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赤峰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 李滨烽:《浅析经济区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功能》,《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6. 毛传新:《基于集聚经济的区域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当代财经》,2005年第6期

7. 杨新年,董丹红:《建设创新性城市,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3期

篇6

唐山,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 ,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与秦皇岛市接壤,西与北京、天津毗邻,是联接华北、东北两大地区的咽喉要地和极其重要的走廊,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人口近740万。是我国京津唐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新型高科技工业基地和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

一、唐山经济发展

近代工业文化的发展,催生了唐山这座城市,从1878年,李鸿章在直隶滦州开平镇创建开平矿务局以来至今,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沿海城市,就打上了重工业文化的烙印,时至今日,唐山的经济仍然属于重工业城市的行列,工业生产是这座城市的一个重要功能。2011年唐山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42.4亿元,与广州、深圳、杭州、青岛、宁波、南京、大连等城市并肩进入中国GDP“3000亿元俱乐部”。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自2006年唐山坐上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头把“交椅”,就付出了能耗占比达3分之一的高昂代价,接踵而来的是因污染严重被国家环保总局“警区域限批”,唐山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亮起了“红灯”,以什么样的方式走今后的路?成为摆在唐山面前的最急迫问题。

二、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以促进唐山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006年,总书记视察唐山,提出了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构想,从此,唐山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努力探寻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径,逐步走上一条资源型城市但忆成效显著的转型之中。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质量、增效益

首先是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突出抓好技术改造。唐山是一个煤铁综合型的重工业城市,因此,应该从钢铁和煤炭入手,进一步实施“钢铁行业优化提升工程”和“钢铁效益倍增计划”,以及煤炭综合开发利用工程,着力打造精品钢材、先进装备制造、高端建材、滨海化工、绿色能源五大基地;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世界主要产煤国家,大都实行煤炭综合开发。如,德国鲁尔矿区,上世纪50~60年代受廉价石油的冲击后,煤矿倒闭、工人失业。政府采取保护煤炭工业的政策崐后,组成了鲁尔煤矿公司,引导煤炭企业综合开发电力、炼焦、崐煤化工、钢铁等产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使该公司成为德崐国第四大企业。

(2)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

服务业素有“无烟工厂”之称,从在世界GDP总量来看,服务业产值已超过60%,即使是次发达国家,服务业也占本国GDP的43%,发达国家更是高达71%,同时,服务业吸收就业比重也在不断增长,通常在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就业比重能够达到70%,有的发达国家达甚至达到80%以上。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服务贸易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1/4,并且服务消费占所有消费的50%。因此,可以说,服务业已成为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1.优先发展物流业

唐山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处于京津冀、环渤海以及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扩散、由南向北推移的交汇点和连接点。目前已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海运为外延,公路为脉络,空运为辅助的交通运输网络,密度高于全国沿海城市平均水平。同时,唐山境内有京哈、通坨、 京秦、大秦四条铁路干线横贯全市,还有唐遵、坨港、汉南、卑水等多条地方铁路。市中心区有以客运为主的唐山站和以货运为主的唐山南站,以京沈、唐津、唐港、西外环四条高速公路和三条国道为骨干的公路网络密度高于全国沿海城市的平均水平,总里程达到7366公里,1993年7月,京唐港正式对国际通航,现又开通了黄浦、上海、深圳、宁波以及韩国、日本、希腊、俄罗斯等60多个国内外口岸。

篇7

2006年,学校与东风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签订了六大工种(汽车维修、汽车钣金、汽车涂装、汽车电器、汽车装配和汽车返修工)的培训合作协议。几年来学校已为神龙公司输送了4000多名员工和各类优秀的技术人才。

2012年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迈出了新的步伐。学校在神龙公司内建立了员工培训中心,首期开展新员工的准入培训,这种将学校建在企业中的方式时刻跟踪了企业的发展,方便了企业的生产,做到了生产培训两不误。学校与神龙公司的校企合作成为“订单式”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典型案例。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企业和学生实现了多方共赢。

服务行业,延伸校企合作新途径

为汽车行业经济发展服务,与汽车企业校企合作,是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办学的一个优势和特色。学校成立专门机构,配备过硬人员,主动与企业联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辟校企合作新途径,努力为汽车行业多输送技术过硬的技能人才。

2007年,代表我国商用车先进技术的“东风天龙”、“东风天锦”车型投入市场,学校抓住这一时机,主动与企业联系,组织教师同企业的专家一起制定培训大纲、开发培训教材,为东风公司在全国的售后服务站开展发动机、变速箱、整车电器等系统的培训。

2011年,企业出设备、出资金、出技术、出专家,在学校正式建立了东风商用车销售服务维修培训站,由学校负责吃、住及培训一条龙服务,当年办班67期,达830余人次,2012年上半年培训学员已超过500人。由于教学模拟教具都是企业最新产品,员工们实现了所学知识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解决了服务站维修技师的技术水平滞后于东风商用车技术的现状,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国际合作,拓展校企合作新领域

注重与德资企业的联系是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又一特色。2005年,学校与德国最大的轴承生产企业江苏太仓市舍佛勒公司合作,为该企业输送了一名既懂德语又懂专业的教师担任该企业培训中心主任,为企业开展员工岗位培训。随着企业的发展,学校分两批共选派了近400名学生到该公司培训中心学习、培训,并在该公司实现就业。

2009年,学校主动与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武汉工厂洽谈合作事宜。经双方商议,从当年9月开始合作,专门培养一线焊接技术工人,其中两个月在学校用校企共同开发的教学大纲、教材开展培训,然后到企业再开展两个月的岗位培训。学校提供良好的实习培训场所、优秀的教师和基本的实习培训设施,企业为学校提供新型的CO2气体保护焊机9台,从瑞典进口的焊丝和生产一线中使用的焊接工具、焊接材料,让学生在学校培训中体验企业生产。截至目前,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了近300名生产一线技术工人,受到德资企业的高度赞赏和好评。

今年,学校又开展了与保时捷汽车企业的合作,为其培训在上海、西安、天津和武汉4S店的维修保养人员,第一批30多名学生经过企业的严格考核,已成为保时捷在华公司的骨干员工。

培育能力,提高校企合作水平

篇8

一、中国经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趋势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状况较为严重。制造业中,传统制造业比例偏大,现代制造业比例偏小;资源型产业中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比例较低,普通、过剩产品比例偏高;再如服务业比例偏低、农业和基础产业抗风险能力较低等问题,都反映出我国的产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其突出表现就是生产能力的短缺和过剩并存,且日益严重。

那么,为什么我国的产业结构会出现失衡问题主要源于三个原因:

首先,是垄断。

事实上,产业结构合理的特征是资本可以在产业之间顺畅流动。但是,目前我国产业间壁垒很高,利润越高的产业存在的垄断越严重,导致资本不可能在产业之间顺畅流动。

其次,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核心技术。

很多民营企业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也愿意投资,但是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持。这反映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缺失,而由此导致的核心技术的缺失,使得产业结构调整无法顺利进行。

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我国缺乏核心技术的推动者。近年来,我国屡屡爆出国有企业的地王,却鲜有推动核心技术的领导企业;虽然我国出现很多技术创新的民营企业,但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很少。而且,民营企业的成长刚刚经历30多年,在企业资金积累方面很难支撑需要长期投入的核心技术研发体系;此外,科研机构、研究院所也都处于经费短缺的状况,很难做到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和创新,这些都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愈加严重。

再次,是结构调整中的利益机制失衡。

结构调整中的利益机制是指结构调整背后存在有利益机制,一旦企业生产成本大于利润投入时,企业将不会进行投资,这种机制决定了结构调整的方向。这种利益机制在我国目前是失衡的状况,即很多企业明明知道亏损还是会继续投资,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投资行为不受利益驱动。

二、高职教育发展要求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面向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发展需要驱动”规则,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专业设置,根据社会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和调整教学内容;从强调我能做什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转变为强调需要我做什么、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创业能力、学习能力,使教育、培训、就业等工作融为一体,并将职业教育确定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职业特色。体现为学生具有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

二是行业特色。体现为保持为行业服务的优势;将行业的有关专业办成品牌专业,从而使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到有利位置,并对品牌专业进行相关实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成果孵化,使之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在专业建设上,体现行业特色。

三是专业特色。学校所开设专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准则,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特色人才培养优势,积极探寻市场,发现市场,把供需链条紧紧连接在一起,在本省同层次院校相同专业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形成品牌、形成特色。

(三)加强合作,走集团化发展之路

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进行校校合作。以现有的师资、设备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多方位的科研合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网络视频会议和实地考察交流活动形式,积极寻求在高级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点,建立合作互动机制,实现互利双赢。

建立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实行“订单”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学校应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满足企业需要;企业依托学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与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并积极参与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先导作用。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

1.构建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可选择以企业为本位的模式,按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可选择以学校为本位,由高等职业院校独立组织教学;可实行“双元制”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制定教学计划,使企业训练与接受学校教育相结合。

在管理模式上,吸引社会名流、专家、学者和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管理,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集团、个人多方投资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在管理方式上,实行职业教育资格标准的国家介入与行业监督并行,提高教育教学的技术含量;在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上,推行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和分阶段教育。

在办学架构上,横向扩展自身架构,包括培养目标和内部办学形式的多样性,如一校多制,允许不同培养目标在一个学校内并存等,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竞相争艳的多元化局面。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注重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对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集中力量,发挥优势,培育特色,以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教学设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3)总结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4)创设文明的校园、树立优良的校风。

(五)坚持两年制学制改革,走制度创新之路

篇9

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篇10

中图分类号:F4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经济管理为了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也随之不断完善和发展。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走向,如何有效的建立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在当下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一、现代化的经济管理

1.少“管”而多“理”。经济管理的精髓不在于“管”,不在于掌控的程度多少,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企业和组织都不可能完全掌控所有的事情。管理是在于多规划、多思考,从实践中提炼问题、发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去实施管理,这便是我们所说的管理中的“理”。管理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重要的它是一门“宽泛的艺术”。

2.能动性和创造性。任何一种管理都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的活动,经济管理就是为了使所有的人力及资源明确共同的目标,从事共同的工作并达到既定的效果。管理的策略并不在于管理的制度本身,僵硬的管理制度或许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有限的效果,然而,管理的艺术在于“人尽所长、物尽其用”,不在于我们对于人力及物资的管制,而是在于有效的去发现人力及物资的优势,提升其能动性,让其从自身来创造价值,从来达到经济管理的目的。

3.专业化与民主化。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关键在于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作为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对经济理论、各项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生产技术方面,都要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执行管理。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广大劳动者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是在管理方式民主化的结果下产生的。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与管理方式的民主化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明显特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

4.科学化与自动化。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我们对于任何一件事物的研究,都不能违背科学。科学化的管理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标志。它能让我们在管理工作中,吸收和运用一系列的科技成果,更简洁更快速的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而且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将管理手段自动化,根据相关需要,借助先进的如计算机手段、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以及自动化的仪器手段等,就能更好的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有序的调控和指挥,大大提高管理工作的各种效率。

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必然也将逐渐发展和完善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内容,从而使其能够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这样的形势下,经济管理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趋势。

二、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1.以人性化的管理行为优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 管理模式一直随着管理需求的发展而变化,科学管理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经验式管理中的不足,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管理在经济管理中缺少人性化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当今社会正在向多元化迈进,我们的经济体系也越来越多的需要进行创造性劳动,而科学管理制度已难以满足创造性劳动的需要。无论科技发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或是什么样的高度,生产的本质还是在于人。我们在经济管理的工作中需要以人为本进而开展管理工作,需要分析人的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分析由这些因素而产生的需求,并采取措施事宜的来满足其需要。利用这样的管理行为,可以充分的调动生产者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够更加全心全意的为企业和组织去工作,去创造价值,从而达到管理的最终目标。人性化管理行为对科学化管理制度的优化已经被普遍认可,并在经济管理中深化,在未来经济管理的思想体系当中,具有着核心的价值与意义。

2.民主化的管理方式。企业及组织在结构扁平化的发展中会实现决策重心下移,在未来的管理中,实现组织核心价值是经济管理的首要职能。在很多成功的企业在其管理方式当中,他们往往会花上几天甚至几十天的时间来研究及讨论一个基层人员的任命工作,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如果你不花上几天甚至几十天的时间来判断人员任命上的正确与否,以后你可能要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来承担这个任命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因为企业和组织想实现获取最大化利益以及体现其核心价值,最关键的在于其基层人员是否能迅速的实行民主化决策。

3.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我们传统的组织结构为金字塔型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站在塔尖的管理阶层为企业和组织的权威基础,一个决策产生,是由高层的管理者直接决定,并命令式的传递到基层执行。被管理者则被要求服从上级,对组织、对企业忠诚,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这样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个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这样的结构体系越来越多的限制了企业和组织的发展。作为一个决策者,需要了解不同的信息,需要对企业和组织中不同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这就要求决策者能够快速且准确的掌握全面的信息和资源。当今社会,知识是最宝贵的资源,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能够让更多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最大限度的去聚集知识、分享经验、创造财富,并能使基层的管理人员甚至普通员工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这样一种新型的组织模式,使企业与组织在发展中具备迅速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

4.以客户为导向。 传统的经济管理多以生产者和技术为导向,在当今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这样一种方式必然会向以客户为向导来转变。市场竞争的激烈会导致出现由消费者的需求来决定市场的格局,最终形成一种由消费者为主导的买方市场。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是管理导向转变的重要缘由。企业和组织需要通过创造价值来实现其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之中,企业与企业、组织与组织之间会产生激烈的竞争,当今社会,科技与技术飞速发展,很难再有企业和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拥有长盛不衰的“武林秘籍”,在这种局面下,消费者的需求便成了企业和组织追求的核心。只有把握住买方市场,以顾客为向导,才能创造价值。所以,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发展必将由以生产者和技术为导向变成以客户为导向。

5.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经济管理也随着人们的观念在逐步的发生转变,知识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并已经成为企业及组织的最核心资源。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中,软件管理也逐渐取代了以“人”、“财”、“物”等硬件作为重点的硬件管理的主导地位。软件管理即是对“知识”、“经验”的管理工作,将所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成有利于企业和组织发展的资源。任何一种优秀的管理制度都离不开丰富的知识理论及经验,在这些理论和经验上,不断创新,企业和组织才能不断良性健康、充满活力的发展。

6.网络式的沟通方式。 企业与组织需要更快更好的进行一系列的内部联系,需要更便捷的在不同的层次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发现和解决其在运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产生的问题。网络式的沟通方式更有利于决策重心的下移,有利于各种信息更广泛的进行传播,也有利于让每一个与之相关的人员都拥有更平等的获取信息的机会。通过这样一种现代化的沟通方式,能更好的使企业和组织内部进行一种良心有效的运转。

7.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及发展。 团队协作永远是企业和组织不可或缺的部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亦是企业和组织发展的重要核心。在现代化经济管理体系当中,团队协作所带来的效益和创造的价值,永远都会是“1+1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要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或者能一蹴而就的事情。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也必须不断的去进化。只有深入透彻的去分析其本质,掌握其发展的特点,预知其发展的趋势,才能更好的使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更高效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齐晖.现代化管理,2009.

篇11

(一)河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凸显低碳经济发展重要性

根据《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指导思想,结合“十一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总体趋势,河北省面临着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加速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河北的重要任务,同时要把河北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其中低碳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其核心是要求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少排放或不排放废弃物,从而解决资源环境造成的发展困境。

(二)河北经济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彰显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

当前河北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随着传统经济模式的发展逐渐逼近极限,经济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需要对传统经济模式进行改革。

(三)国家宏观调控设定的节能减排指标具有硬约束性

国家为达到节能减排宏观调控目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对相关省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及节能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价考核。为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河北省也制定《河北省30个重点县(市、区)和30家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目标考核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及保障措施。面对重要而艰巨的节能减排任务,如何制定符合河北实际状况的低碳法律运行机制,并且有效发挥的法律制度的有效性,成为亟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机制存在现状及运行分析

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机制主要在《河北省节约能源条例》、《加强节能工作决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地方性规章和政策文件予以规定,规则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理论上可以归纳为行政类法律机制、市场类法律机制、自愿类法律机制。法律机制具体实施过程主要是通过采用行政、经济、科技等多种综合手段,对钢铁、水泥、焦炭、电力、造纸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加大了淘汰落后力度,实现河北省经济发展低碳化的需要。但是从目前低碳经济的法律机制运行来看,存在着节能减排的效果和规制成本都不理想的问题。

首先,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目前运用最为充分的是“命令与控制”类法律机制。其次,河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地方性法规中对市场类和自愿类法律机制规定不够充分。目前现状是河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忽视了市场类和自愿类法律机制的灵活和有效的积极作用。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公共管制工具重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冲突,以及个人理性不能自动集合成集体理性的局限,公共管制工具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强制性、严格约束性为导向。但是公共管制法律工具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有信息不对称问题和环境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另外,由于命令与控制型的低碳控制政策往往针对的是那些具体性的行业,以及可以用指标量化的企业碳排放数量,并且可能产生政府“工具失灵”问题。因此,应该认识到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并非万能,许多设计用来弥补市场经济不足的计划却会产生与设计者的初衷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为构建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制度保障,必须在规定行政管制类法律机制的同时,相应的配置合理的市场类和自愿类法律机制,并且以后者来弥补前者的不足,才能达到低碳经济充分发展的目的。

三、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机制创新与变革路径选择

(一)以强制政策改造传统高碳产业,重点实施高碳预防机制

为了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河北省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低碳、高效发展。同时,在发展新兴产业时,应该重视高碳企业的避免,充分贯彻环境法中的预防原则,立足于预防,防患于未然,事前预测和防范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危害。具体政策包括:

1、碳评估法律机制,即对涉及到碳排放的经济活动在实施之初要进行的相应的调查、预测和评估,然后提出预防或减少碳排放的对策。

2、碳排放目标责任法律机制。只有把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碳排放量纳入到对地方和部门行政领导考核的范围,才能督促碳排放有人问津和负责,从而强化市和县政府的治理责任。

3、高碳企业退出和低碳化改造法律机制。河北省单位GDP能耗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相差比较大。因此,淘汰落后技术,以大规模生产替代小规模生产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构建低碳化法律实施机制,引导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

为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最关键的就是通过制定促进政策让“低碳者”受益,让“高碳者”不能享受政策优惠,从而达到“软性治理”的效果。具体而言,构建低碳化的法律实施机制主要包括:

1、促进碳交易市场法律机制,是指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通过法律设计在我国建立全省范围的以碳为主要内容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制度应以“损害环境者付费”为原则,按照比例付出或获取相应的碳指标,用于平时的生产交易之需。

2、促进碳减排财税法律机制。河北省在促进碳减排财税法律机制的建设上,可以制定经常性的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措施发展低碳经济。

3、政府绿色采购法律机制。通过河北省政府实施绿色采购政策来建设符合本省省情的低碳消费体系,这不是减少消费,而是消费的过程中倡导低碳消费,并通过省政府的引领作用使得生产环节向低碳模式的转变。

(三)合理设计自主化低碳法律实施机制

1、公平、合理地制定低碳发展自愿协议,加强企业低碳经济实施的持续监督,并且规定合理的责权利机制。建议把自愿协议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并且把该自主化类型政策作为具有一定强制力的基础。

篇12

经济管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经济管理不断优化管理方式、创新关心手段、更新管理理念,推动着经济管理进一步发展,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同时,经济管理又反过来对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经济向着更加健康稳健的方式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经济管理工具不断涌现,直接推动经济管理向现代化快速转型,造就了当前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必须注重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升级。为此,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把握经济管理现代化与经济管理的新趋势,从而更好地以经济管理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一)经济管理的价值日益体现,管理更加具有艺术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经济体的不断壮大,经济管理的价值日益凸显,各种技术不断涌现。每一个企业依靠先进的技术只能保证企业的相关产品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没有较为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很难形成更强大的发展实力,也很难使企业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企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经济越发展,企业越壮大,越需要加强经济管理,所谓“三分经济七分管理”充分说明了经济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代经理管理越来越注重艺术化,通过更富有艺术性的管理,借助各种形式的文化建设、心理剖析以及隐形教育等技术手段实现较好的管理效果。

(二)增强经济管理的能动性,体现经济管理的创造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发展变化越来越明显,这就决定着经济管理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管理的权限需要进一步扩大,并增强管理的能动性,使管理者对对各种现象迅速作出反应,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更加灵活自如,及时采取有效策略应对各种问题。经济管理现代化要求更加注重创造性,不能对其他管理模式简单的机械的照搬,应该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能够契合时展,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让整个管理更富创造性,使经济体更具活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为企业带来非常可观的发展效益。

(三)专业化管理是必然趋势,民主化管理理念日益明显

市场竞争对管理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管理必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每一个经济管理者的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管理知识、先进的管理理念,并且能够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和综合素养,更要注重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能够熟练的运用经济学的有关原理,结合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地调整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以更好地组织企业和经济体运营。同时,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是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西方国家经济管理要求全员参与企业的相关的政策法规、发展模式等内容的表决,更加符合管理的民主化、人性化,管理更加科学先进,能够对决策者提出更加全面的参考因素。这种民主化的管理模式确保全体员工参与,共同奋斗,共同奉献智慧。因此,必须通过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使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富有活力,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四)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化,手段凸显信息化与自动化

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更加注重科学化管理,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科学的手段对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各种经营实体的要求,使管理更加符合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技术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日益明显,大大增强了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各种数据运算更加简洁,以更加方便快捷准确的方式=搜集各方面的管理数据,提出最佳的管理方案和=管理策略。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中华特色

我国的经济管理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体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主体以及我国的社会制度。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发达国家具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社会制度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同时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要求我国的经济管理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考虑到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如果照搬的管理方式必然带来水土不服现象,我国经济管理现代化必须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实施方案以及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更加符合我国实际,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管理。

(二)汲取西方先进理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对中国的影响也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在我国必须汲取西方管理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理念,借鉴他们科学的管理方式。在经济管理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更为丰富的经验,可以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借鉴西方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让我国的经济管理更加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使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参与世界竞争,对发达经济体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吸取消化运用,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三、当前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一)更新经济管理理念,紧跟经济发展潮流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要求每一个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跟紧跟时展步伐,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彻底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指导企业经济管理,充分重视经济管理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结合时展,围绕企业发展实际,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每一个企业管理者能够具有较强大的管理权限。聘请专业化管理人才参与企业经济管理,实现经济管理的专业化。充分发挥全体员工参与热情,实现管理的民主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全体职员的管理智慧和创造力。应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管理理念、管理需求决定管理模式,要想更好适应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必须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要求每一个企业应该立足于国内走向国际市场,建立健全现代经济管理制度,注重人性化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和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了解企业每一个员工心理和精神需求,采取完善的措施和手段,充分调动广大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为经济管理带来更好的效果,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实现民主化的经济管理方式

企业管理应该是全员参与的管理,需要调动每一个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真正发挥全体员工的创造力和智慧,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管理,才能真正促进企业发展。为此必须实行民主化的管理,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民主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主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注重民族化管理。民主化管理更有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创造性和智慧,能够体现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使决策更符合企业的自身实际,更加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四)实现由传统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过渡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管理中各种先进的管理软件越来越多,传统的以人财物等硬件为基础硬件管理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优势逐渐消失。软件管理则是对学习和知识的管理工作,现代竞争是知识和创新的竞争,更加注重知识的创新、文化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因此,在管理上应该更加注重软件管理,因此,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是知识和管理理念,高效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注重知识经济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只有不断创新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和管理手段,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不断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活力,让企业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软件管理成为经济发展管理的必然趋势。

总之,我国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学习国外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借鉴他们更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好的让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壮大,实现我国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篇13

(一)、黄河流域概况

黄河源头起始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如图3-4),入海口在山东省垦利县,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流经省域中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中下游冲积平原为农业区。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稀土、铝土矿、煤、石油等储量在中国都占有较大比重;流域内有陇海、兰新、京包等重要铁路交通干线,有兰州、西安、郑州、济南等重要城市。

(二)、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法

区域经济分析主要表现在通过对区域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定位,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特征、区域经济相互作用及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并找出满足区域经济布局条件的最佳场所。关于数据来源,本文采集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省区即山西、青海、宁夏内蒙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代表人口较多居住密集的欠发达区域、人口较多居住分散的欠发达省域、人口较少的落后区域以及经济较发达人口密度大的区域。

(三)、选取指标

本文将选取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作为衡量本区域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代表一国或城市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 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增加值的总和( 各行业新创造价值与固定资产转移之和), 它所提供的总量指标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

(四)、数据的搜集

本次研究搜集了2010年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的地区生产总值, 数据分别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各省统计年鉴, 能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五)、经济发展水平衡量标准的选取

地区生产总值能够很好地反映该区域的发展程度,运用GDP这一反映经济总量的指标,先计算出各省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值,然后以平均值为标准,按其0-0.5倍(1级)、0.5-1倍(2级)、1-1.6倍(3级)、1.6倍以上(4级)将各省经济状况划分为经济落后区、欠发达区、次发达区和经济发达区等四种类型来描绘整个黄河流域的济增长差异状况(见表4-1,图4-2),以便对各省经济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六)、数据分析

(七)、结论分析

从图3-5可以看出,GDP总量上的黄河流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具有以下特征:

1.各类型区成片分布,上、中、下游之间梯度差异明显。经济发达区和次发达区主要集中于东部黄河下游地区;欠发达区主布于黄河中游,围绕经济发达区和次发达区分布;落后地区主要连片分布于西部黄河上游区域和中游的个别地市。

2.黄河中上游的经济发达区和次发达区主要分布在各省(自治区)省会城市及其周边城市,并且这些相对发展较好的地市几乎都是矿产资源的分布地。例如西宁拥有煤、铁、石油、镍、铝、铜、汞、磷,兰州拥有煤、铁、锡、铜、硫、铅、锌、明矾等多种矿产资源。可见,黄河流域的经济空间格局具有比较明显的资源、经济、政治重合性。

二、人均GDP的黄河区域各地区经济发展空间差异

(一)、经济发展水平衡量标准的选取

由于人口密集度对国内生产总值影响较大,因此,为了进一步探讨黄河流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本文将采用2010年的人均GDP指标(见表3-9)。人均GDP是反映人均经济总量的指标,相对于GDP总量而言,人均GDP可以更好地反映经济增长的水平和阶段。这里仍然按照全流域人均GDP的均值比划分。

(二)、数据分析

(三)、结论分析

从图3-6可以看出,人均GDP的黄河流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具有以下特征:

1.人均GDP下考察结果与GDP总量下考察结果有一定出入。由原来的第四位跃升至第一位,而GDP大省山东省和河南省则由第一位、第二位分别降至第二位和第七位,而GDP总量较低的省份,如青海、宁夏、甘肃等省,除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略低以外,其他各省均与中等省份趋同。

2.黄河流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是一个多极的核心一边缘空间结构。整体上,下游地区是整个流域的经济增长核心区,然后由东向西依次为2个地区。从空间分异演化的趋势上看,下游的增长核心区到2010年分化为2个区域,即以山东为中心的极核与以内蒙古为中心的极核。分段来看,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现状主要呈现出一种核心一边缘式的圈层结构,下游主要是山东、河南带,这种圈层结构比较明显,圈层结构的发育也比较完善,由中心的极核区到经济发达区逐步向外扩展到次发达区、欠发达区和落后地区;上游和中游极核区和经济发达区以及次发达区还没有形成较为明显的圈状结构,主要呈散点状分布在行政中心、交通枢纽、黄河流经区或资源丰富区。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是“点轴一圈”模式。“点”是流域内的济南、郑州、太原、兰州等比较大的中心城市,“轴”是黄河河道,“圈”是围绕在发展程度较高的核心周围,在集聚和扩散机制作用下的圈层状网络结构。上、中、下游的发展差距可以视为流域经济发展中心由下游往上游的一种梯度推移的态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