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0: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古诗的语言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古典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宝贵文化遗产,其博大精深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入并强化,所以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特点。
一、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词在题材选篇上的特点分析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的古典诗词学习中,人教版本不同于苏教版,主要选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这些经典的古典诗词进行诵读,并对诗词中作者所饱含的各种思想情感进行揣摩和体会,尤其是诗词侧重选择唐宋年间所兴盛的诗词,其作品大多脍炙人口,且诗词读起来容易理解,更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另外,在所选的诗词风格上,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形式,包含了悠久历史文化的精髓,并同时展现时展变化的典范,从难易方面加以控制,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和体会到诗词的情感和价值。
二、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词在诗词内容上的特点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较高年级则开始出现非常多的经典诗词内容,包括白朴的《天净沙》《诗经・采薇》节选等,这些诗词的编排选择让学生能够产生好奇和对当时时代的了解,词曲也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到诗歌节奏的把握,并通过诗词中的哲理培养小学生在为人处事中具备的品德和情感,通过诗词让学生领略当时作者所具有的思想情怀和对生活的态度,但在这一点上,小学生在理解感悟过程中还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这些诗词中,更加注重的是让学生对这些古典诗词进行记诵并饱含思想感情地进行学习。
一、大量修辞手法的使用。汉语的诗性语言中,比喻、引用、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使用频繁,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语言的美感。例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运用了比喻,将“愁”比作了“一江春水”,化无形抽象的“愁”为有形,使抽象的情思具体化了,让读者能深切的感觉到“愁”之深、之切。而其他比喻的使用,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将原本静态的红杏写活,将其人格化,表现出一派春天的生机勃勃之景。又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引用的使用不但能借典故生动的说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能使文章显得典雅精炼。再比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愁”,同样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但是,也要看到,在有些情况下,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会对读者理解句意产生影响。就如上面例子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如果不能发现其中的引用手法,而机械的对其进行翻译,就很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而对于“白发三千丈”一句,有些人单纯从客观事实角度出发,就会说,一个人的头发怎么可能那么长,从而,忽略了对作品内在含义的理解而片面的探讨作者的写作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还有修辞中倒置的使用,如果不能应从修辞角度的去理解,注意到倒置的使用,就会影响意思的理解。例如江淹的“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其实际顺序应为“孤臣坠涕,孽子危心”,若未能注意到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翻译,就会出现错误。
二、打破语法规则的限制。一方面,正如前一点中“倒置”修辞手法的使用,并未遵循固定的句法结构,打破语法规则的限制,却收到特别的表达效果,像杜甫的“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和《诗经》中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等句,改变了句子原有的平淡,增加了诗意,增强了韵律感、节奏感,也使语意变得错落有致,而由于中断了语流,使人们更加注意关注语句含义。但也正如上文所说,对句子的理解造成困难。
另一方面,在很多古典诗词中,作者很少,甚至是不使用连词、介词等,仅把多个意象连缀起来。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只是简单的将“枯藤”、“老树”、“昏鸦”等几个意象连缀到一起,却成功的描摹出一派秋天的萧瑟凄凉之景,表达出作者的孤独之感与思乡之情,并收到了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效果。这种通篇意象的列举,而无句法关系的连接,可以说是中国诗性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从一般的语法角度看不合规矩且缺乏连贯性,但从诗的角度看,语言凝练、简洁,形象鲜明、突出。
三、多使用词类活用、使动、意动等语法结构。诗性语言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炼字的要求,正如杜甫所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手法的使用,无疑会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的“乐”,它们分别使用了形容词的动用,以及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用法,比单纯的用“春风把江南岸变绿了”和“使她快乐”要显得凝练,而且更具有表现力,达到古诗文中,炼字的要求。
四、语言凝练,表意的形象。这一特点,源于诗性语言中,意象的使用。
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如他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用简单的两句话,几个意象,就使一幅清晨送别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如身临其境。在诗文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五、感情丰富而含蓄。诗性语言讲求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性语言的应用,不但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且能够在有限的字数中表达超过一种的情感。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98-1
长调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历史中同艰苦的自然环境抗争时的一种重要的情感抒发方式,其音乐风格高亢明亮、曲调悠长、节奏舒展,具有强烈的大草原辽阔苍劲的气息,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奔放豁达、崇尚自然的人文情怀。美声演唱艺术形成后,陆续向欧洲其它国家扩展,并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美声演唱艺术已经同中国本土的民族声乐艺术种类相互融合、影响,成为我国声乐艺术家族的重要成员。美声演唱艺术起源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最早是源自“阉人歌手”所创造的一整套歌唱方法,后来逐渐发展为意大利古典唱法的一种特殊发声方法和声音形式。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科学发展理论指导下,比较这两种声乐艺术之间的异同,对于推动我国的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蒙古族长调和美声演唱艺术概述
作为重要的声乐艺术类型,蒙古族长调和美声演唱艺术都有着漫长悠久的发展历史,都是已经成熟了的、系统的发声技巧和表演形式。
(一)蒙古族长调
蒙古族长调民歌有着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风格,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其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而悠长,曲调优美流畅;其曲式结构多为由上下句构成的乐段,或由复乐段乃至多乐段构成联句体,多不对称。
(二)美声演唱艺术
美声演唱艺术对声音的要求较高:音色要求圆润、光彩、清澈,共鸣充分,声音洁净。演唱时,演唱者要打开喉咙,音域宽广,字正腔圆、音波均匀,吐字清晰,能高能低。随着歌剧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在演绎一些情感较为激烈的戏剧性唱段时,阉人歌手已经无法满足剧情激烈发展的需要,在早期的意大利,歌剧表演通常是由阉人歌手来担任女声演唱的,因此美声演唱艺术家便努力钻研演唱技法,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科学的发声方法,由此产生了具有极强艺术表现力的美声演唱艺术。
二、蒙古族长调与美声唱法之艺术比较
蒙古族长调与美声唱法同属于声乐艺术的重要类型,在对人类发声器官的运用方面都体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性,二者表现出在差异之上的艺术互通性。
音乐是人类情感抒发和表达的重要方式。蒙古游牧民族和欧洲人民因为不同的生活方式、发展历史和价值取向选择了不同的抒情方式,同样也造就了长调与美声唱法略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蒙古族一直生存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北方草原上,有“骁勇善战,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长调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则是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气势宽广、字少腔长,唱起来激情豪放、一泻千里,在豪迈不羁、大气洒脱的声音背后,听众更多感受到的是真挚的情意和淳朴的热情。欧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会统治,宗教使当地的民众审美趋于节制和容忍,因此美声唱法具有既要表现真实感情又要富于节制的双重特质,甚至是在演绎塑造一些情感激烈的音乐形象时也是如此。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蒙古族人民在漫漫的自然之中斗争生存,也难免会有哀婉忧伤的情绪体验,如果将粗犷豪放视为其外在性格,哀婉忧伤则是蒙古民族所蕴含着的内在性格,这种复杂的情绪表现在蒙古民族的音乐艺术之中,就形成了长调牧歌中“慢多快少、忧多乐少”的艺术表象。
二、长调与美声的演唱技法及特点
长调与美声演唱艺术在气息、咽腔运用、共鸣及混声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相同与差异。
(一)咽腔的运用。长调演唱者要打开咽腔引导气息,而美声演唱艺术理论同样要求歌手在意念上将咽喉部打开,向人体腔体内部做倒吸气的状态。从发声技法上来看,无论是长调艺术还是美声演唱艺术都十分重视咽腔在歌唱发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歌唱发声过程中,无论是长调演唱者还是美声演唱艺术家要具备借助由声带向下与声带由深部位的向上呼出的气息之间形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发出特殊质色基音的能力,并以这种能力建立起一个发声支点,进而为引发胸腔、喉咽腔、口咽腔、鼻咽后腔、鼻咽前腔、头腔等的整体歌唱共鸣管道的共鸣提供必要的可能性,以便发出的声音可以具有持久耐力及穿透力,演绎不同风格的作品。
(二)共鸣的运用。共鸣在歌唱发声中是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歌唱艺术中的重要表现手段,它能使人的嗓音变得清脆、明亮,更富有穿透力。演唱蒙古长调,就特别需要这种明亮、光彩、穿透力极强的、金属般声音,也只有这种声音,才能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传送得更远。美声演唱艺术同样注重整体的共鸣音色,但美声唱法追求现场演唱效果,要求产生的声音浑厚结实,在剧场中能够凝而不散。
那么,古诗歌语言有哪些特点,又应该如何准确理解呢?下面,就主要以2011年高考古诗歌试题为例,谈谈诗歌语言特点及其理解诗歌语言的方法。
古代诗歌语言有哪些特点呢?
1.意象的叠加。由于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性,在进行景物描写过程中,意象间一般不需要助词、连词等连接性虚词,多是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叠加,或者多以动词、形容词等实词衔接。所以诗歌景物描写语言组织基本形式:一是“意象+意象”,一是“意象+动词(形容词)+意象”。例如2011年辽宁古诗歌试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前三句描写画面景象,第一句是三个意象的叠加,“惠崇+烟雨+归雁”,后两句是第二种形式的变式:坐(动词)+我潇湘洞庭(意象),欲唤(动词)+扁舟(意象)+归去(动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更是这种语言特点的代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象的叠加,为诗歌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塑造了如梦如幻的意境。这是诗歌景物描写时的语言特点之一。
2.语意的跳跃性。由于意象叠加,其间语意连接常被省略,这就出现了跳跃性,有时语意跳跃性很大,意象间跨度愈大,理解难度就愈大。例如2011年全国大纲卷: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其中“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两句,省略了如下内容:(诗人)伫(立于庭院,耳)听寒声,(抬眼望)云深(处却)无雁影(飞来)。又如上面的辽宁古诗歌第一句,三个意象间省略了如下内容:(北宋僧人画家)惠崇(所画的画景有)烟雨(和)归雁。而第二、三句与第一句之间的语意跳跃就非常大,大致应省略了如下内容:(诗人观赏优美画中美景,想象自己就置身于画面的景象中,仿佛就)坐在洞庭湖边上,(望着远处的)扁舟,欲唤来乘船归去。只有理解第一句与二、三句之间的这种跳跃,才能真正疏通理解上下诗歌句意,才能顺利解决试卷中的第一问。
3.语序的倒错。由于受诗歌格律、韵脚、对偶以及表意强调等多种原因影响,诗歌语序往往易出现倒装错位现象,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慧眼识序,调整语序后才会理解语意,贯通语意。例如四川卷: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这首诗第三、四两句的语序应调整为“客子诗卷里(度)光阴,(在)雨声中(闻)杏花消息。诗歌语言的这种特点,就要求我们理解诗歌语意时,不可拘泥于原诗歌语序,必要时须调整。高中教材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有这种典型的语序倒错现象。
4.表意的含蓄委婉。诗歌表意善于运用“言在此,意在彼”的表达技巧。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不明此道的人只观表层语意,难以发掘诗意之幽微。钱钟书曾就此总结说,那看不见的比那看得见的要丰富得多。例如全国大纲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两句,“寒声”不仅意为秋声清冷,更指诗人内心的凄凉。“无雁影”不仅仅指没有大雁的影子,更隐含着诗人盼家书(鸿雁传书)而不得的孤独愁苦之情,表达诗人对家乡深切思念之情。诗歌语言的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是我们鉴赏时应特别引起注意的,切莫“鼠目寸光”,浅尝辄止。
针对古诗歌语言以上特点,在理解诗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在完整表意层次范围内,上下贯通,前后牵连。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诗句,避免串糖葫芦式的片面、割裂式地理解,而没有前后补充合理调序等处理。惟其如此,才能疏通大意,理解诗意。例如2011年重庆卷:
渡 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应如何理解“客愁”?既应联系第一句,注意“扬子江头几问津”与“客愁”的关系,表明诗人多次途经扬子渡口,含有奔波忙碌之愁苦,这是首层表意;又应联系以下六句,这是多层理解,鉴赏诗歌还必须要有这种多层理解意识。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客愁”所表现的多层含义理解全面了,“客愁”应包括:奔波忙碌之愁、孤身在外之愁、思乡之愁、朋友零落之愁。
完整表意层次,具有相对性,有时是指一个句末标点范围内,有时是指多个句末标点范围内。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层次意识,依据具体诗句具体分析。
2.运用合理想象丰富意象及补充意象间跳跃的空间。这是由诗歌语言高度凝炼性与表意跳跃性所决定的。在理解诗歌语句时,不能只见文字,不见言外之意;不能只有眼前的文字,而看不见这些文字背后的文山意海,否则,鉴赏诗歌必然是味同嚼蜡,索然无味,难以理解诗歌情趣。例如2011年安徽卷: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对三四句的理解,倘若不运用合理的想象,就难以理解诗人猜度琅琊溪溪水源头和溪水中漂荡出的山花的深意。唯有合理大胆想象,补充出溪源和山花意象中省略的内容,补充二者之间的跳跃性内容,才能体会出诗人写山中春景,想象山中深处,溪水清冽,春花烂漫,春意惹人,意在表达诗人对琅琊溪自然风光的喜爱,体现了诗人寄情山水,悠然恬淡的情怀。没有想象的参与,就难以品味言外之意、诗人的内心世界。
3.紧扣含有情感态度的关键性词语来理解诗句。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关键性词语主要指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它们往往活化了景象,暗示了诗人的情感以及指明意象的哀乐属性,这样的词语是所在句或全诗的诗眼,抓住了它们,就踏上了理解鉴赏诗歌的快车道。例如2011年天津卷: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8-02
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而对古诗词的学习又在语文课程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想要学好古诗词,死记硬背是起不到相应的效果的,但就目前的语文古诗词教学状况来看,教师采用的往往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方法,这样一来,学生根本无法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涵义,更达不到鉴赏古诗词的目的,因此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诵,然后再在背诵的基础上对古诗词达到更深入的理解,以至于能够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文章将根据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详细举例分析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三个层次,希望通过分析,能够使初中生达到更好的鉴赏古诗词的目的。
一、对表层意思的了解
了解古诗词的表层意思是鉴赏古诗词的第一步。任何文章都是由基本的字、词、句组成的,因此想要更好的了解古诗词的表层意思主要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清诗词的语句顺序。
首先,要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
在这里我们需要做的是将文章肢解开来,先抛开文章的整体意义不谈,而是首先分析文章每个词语的意思。这里对词语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推敲这些词语在诗词中的深层含义,这样才能保证在学习整首诗词之前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其次,要理清诗词的语句顺序。
为求作品结构工整,诗词作者往往会运用一些独特的写作手法,这就难免会导致古诗词的语句出现错位的现象。在学习这种类型的诗词时,教师一定要明确指出语句中的顺序问题,以免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词造成影响。
二、对诗词进行深入分析
在了解了诗词的表层意思之后,教师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诗词进行分析。对古诗词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使学生在了解了诗词的表面意思之后继而能够在诗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到作者写这首诗的意义所在。深入分析古诗词的涵义应从两方面入手,一理解诗词的语境,二是分析诗词的意境。
首先,要理解诗词的语境,对语境的理解一定要注意联系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这是对古诗词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其次要联系上下文,从整体上把握整首诗的语境以及作者的意图。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这首诗描述的是诗人在国家战败以后被俘,被逼写招降书,但作者断然拒绝的事,同时这也就是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联系上下文,在理解了每一个诗句的意思之后,将其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以此来深入理解整首诗的语境。
其次,要理解诗词的意境。作者创作作品的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整首诗表达一种意境,从而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同时使读者了解到自己的意图。同样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文章前几句着重渲染战败之后的悲凉气氛,随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着重表达自己即使战败也绝不向敌人低头的爱国之情,最后作者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收尾,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表达的淋漓尽致,使人在读过文章之后能够深切的感觉到作者那种慷慨激昂的情绪和誓死不为亡国奴的高尚的情怀。
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诗词从语境和意境两方面入手,以使学生能够了解作者在写这首诗时候的心情,从语句中看出作者的情怀,从而对诗词达到更深层次的了解。
三、从艺术角度对诗词进行赏析
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最后一步便是从艺术角度对古诗词进行赏析,这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从艺术角度鉴赏古诗词要从两方面出发,一是分析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二是分析诗词写作的艺术手法。
要分析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古人在创作时,对诗词语言的运用是非常重视的,甚至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要仔细斟酌,因此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其语言特点尤其值得我们研究。研究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诗词的理解,同时对深入的赏析古诗词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古诗词进行鉴赏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在第一个层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初步的了解,以为学生深入了解诗词的意义奠定基础。在第二个层次,因为有了对诗词的初步了解,学生对诗词的深入了解便会变得简单一些。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便是根据对诗词的理解,从诗词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方面对古诗词进行鉴赏。只要在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按照这三个层次进行,就一定能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达到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抓住关键词句。大部分诗词,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正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中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由此可知,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领悟诗意就会显得得心应手。
2.把握诗词分类。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如了解了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之一,学生才会对王维的诗作《山居秋瞑》,描述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感受诗人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再如于谦的《石灰吟》这首咏物诗通过吟咏石灰,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把握诗词分类,了解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掌握诗词必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消除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一些隔阂。
3.了解诗人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如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等等。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积累和鉴赏练习,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了诗人的风格,才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4.把握语言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语言特点有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如赏析《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可见,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5.明确表现手法。诗词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衬托、对比、渲染、运用典故、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等。
二、学以致用,挖掘诗情
1.利用教材主旨穿插诗词教学。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这一亲情单元里面,我设置了有关“亲情”的仿句练习,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表现亲情,如“亲情是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悲哀,亲情是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哭泣,亲情是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焦急,亲情是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哀愁,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想念,亲情是王冕‘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的惦记,亲情是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挂念,亲情是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欲罢不能。”
2.针对学生习惯直接引用诗句的现状,让学生归纳运用古诗的其它方法进行比较赏析,以便更好的运用古诗。可让学生尝试通过截取诗中关键意象,转用古诗主旨,化用古诗意境等方式运用古诗。如很多同学擅长直接引用孟郊的《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来表现亲情。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化用古诗,如将之改为“不管我走到天涯还是海角,永远走不出的是母亲用爱的针线编织的叮咛;无论我是失意还是得意,永远不会忘怀的是行装上那密密的针脚。”相信学生经过比较,自然会清楚后一种运用更有创新意识,更有韵味。
3.归纳整理同一主题的诗词,另辟蹊径。如学了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整理出这一组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可以要求学生以“思乡”为话题,化用这些诗句,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话。
谢冕曾说:“真正的欣赏入门,应当是对于诗篇的作者,以及它的创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了解。”(《论诗》)历史茫茫,岁月悠悠,存亡兴废,何其多矣。然而深究起来,则秦汉之分、唐宋之别远小于古今之变。在古代,无论是科技、文化,还是政治、军事,进展都是缓慢的。直到近代科技兴起乃至当今的电子信息革命,才真正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古代诗歌所描绘的境界,常常是月明星稀,一灯如豆;桥头落梅,松下泉声;长亭相送,蹇驴嘶鸣;泪洒沙场,月照长城……这样的情境,如果我们不能通过联想、想象回到古代去,又如何能理解古人的情怀与思想?
二、我们要关注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从语义的层面去把握诗意
其实,读懂任何一种文本,我们首先都要知道这种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特殊性所在。那么,古代诗歌的语言具有哪些特殊性呢?
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首先表现为它使用的是典雅的古代汉语,这就提醒我们要注意古诗中大量存在的古今异义现象。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渠”字,是第三人称代词。在这里指的是该诗前句所说的“半亩方塘”。如果把“渠”理解为“水沟”,那么就不能准确地把握整首诗的意思。
古代诗歌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是多有省略、倒装句式,表意凝练,含蓄。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首句“昨夜雨疏风骤”写昨夜风雨,次句“浓睡不消残酒”则跳至今日清晨,叙睡醒之状。“试问卷帘人”,谁问?这自然是“我”问。问什么呢?却不说,省略了。“却道海棠依旧”,谁“道”?这应该是“卷帘人”的答语了,“海棠依旧”四字又交代出上句所问乃海棠花之情状。“明明是经过了昨夜的风吹雨打,海棠花怎能依旧?”――如果我们不补出词人这一省略了的微妙心理,就不能明白末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何所依凭。而且,这里以“红、绿”二字指代海棠花和叶子,不仅凝练,而且形象可感。又用“肥、瘦”来形容叶的茂盛与花之凋零,就更能表现出诗人无限怜惜的伤感之情。整首词省略跳跃而又含蓄蕴藉,很好地体现了古代诗歌语言精练而意义深邃的特点。再如杜甫的《阁夜》的首联中“天涯霜雪霁寒宵”一句,这里的顺序如果按现代汉语来看,应该是“天涯,寒宵,霜雪霁”,如此,“(人在)天涯,(身处)寒宵,霜雪(初)霁”――诗意顿时豁朗。
生:“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句中的“出鸭”“鸭多”,语言简练,运用方言,富有地方特色,我们平时也会这么讲的。
生:“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突出了高邮咸鸭蛋的好,体现出作者对高邮鸭蛋的喜爱和自豪。
师:很好。你们发现了作者运用方言、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生:“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这句话中的“所食鸭蛋多矣”,文白夹杂,充满了淡淡的幽默。
师:不错。用“文白夹杂”来概括,很到位,体悟出作者淡淡的幽默的语言风格。
生:“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也是充满淡淡的幽默,引用古诗,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师:是啊!“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元稹《离思》中的诗句,写的是,只要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作者对咸鸭蛋的赞美之情也就尽在其中了。
生:我们组发现,“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也是文白夹杂,语言上也体现“淡淡的幽默”。
师:对了。我们平时在写作中如果适时穿插一些“文白夹杂”的句子,是能够使自己的作文语言充满幽默感的。
生:“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里的“挖”“扎”“吱”“冒”等词语写得非常生动形象,普普通通的几个词语,就把孩子们喜欢吃咸鸭蛋的情形以及咸鸭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里汪曾祺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充分体现“平淡而有味”的特点。
……
品味完了汪曾祺的语言特点,接下来,我让学生模仿“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这个句子,写一段话,介绍岑溪的家乡小吃,写出它的特点来。
学生的兴致很高,有的写“三黄鸡”,有的写“河粉”,有的写“狗肉”,五花八门,各显其能。其中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三黄鸡是岑溪独具特色的传统名鸡,因其毛黄、脚黄、嘴黄而得名。其特点是肉厚而皮薄,骨酥而肉嫩,不似别处的肉硬皮坚,味同嚼蜡。其味道之鲜美当居两广之首。
第二,读通。由于古诗词大多是文言句式,语言比较精练,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点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疏通文意。古语日“通则达,达则慧”。疏通文意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译出文意。简单地说,就是尽量将古诗词中的单字组成词组,并运用“直、留、删、补、调”的方法,准确地明了句意,从而通晓文意。
第三,读透。白居易把古诗词比作一棵树,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意思是诗这个东西,感情是它的根本,语言是它的苗叶,声音是它的花朵,思想是它的果实。我们教学生学习古诗词,就是要品味它的语言,感受它的情感,探究它的思想。如何教会学生读透古诗词呢?我的做法是先通过“知识树”的讲解,让学生知道欣赏古诗词的多维角度,如诗人经历、作品背景、描述画面、妙词佳句、修辞手法、主题思想、作者情感、作品风格、艺术特色、写作手法等等,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每一首古诗词的特点从一个角度或几个角度深入探究。
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教《过故人庄》《游山西村》时,首先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来表述――诗人啊,在一个明朗的春日,在青山绿水间漫步,清澈的山泉在曲折的山谷间汩汩穿行,山路蜿蜒,一路春光。啊,又一个美丽的村庄在前头。学生在余先生的示范引领下,每个小组品读一联,其中一名学生这样写道:“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和煦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彩蝶在飞舞,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分外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们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我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C层次(基础略差的部分学生)探究的是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B层次(基础中等的学生)探究的是阅读与欣赏,A层次(基础较好)的学生探究的是写作。
二、分模块探究
这个环节,我提出来的要求是,每一个层次的同学要分模块来进行探究。
C层次探究的是第一模块——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汉语拼音
复习建议:①让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②让学生强记重点难点字音。
(二)词语
复习建议:①让学生掌握词语的有关基础知识。如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②训练学生在一定语境中理解运用词语的能力。
(三)句子
复习建议:①让学生掌握造成病句的八种原因,具备识别病句的能力。教给学生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训练修改病句的能力。②教给学生仿写的方法。
(四)修辞
复习建议:①要引导学生领悟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这是难点,要突破。②要训练学生在仿写、说话、写作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这是重点,要抓住。
(五)名句的识记
复习建议:①要强调在理解名句的意境和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记忆课本上的古诗名句。这是避免出错,提高效率的前提。②加强默写训练,做到一个字不能错,对于易错的字要强调。③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积累名句的方法。如对比法、联想法、歌诀法、归类法等。
(六)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和名著阅读
复习建议:①注意归纳积累初中课本中的著名作家的有关知识。②引导学生留心基本的文化常识。③指点学生阅读课本附录中的名著介绍。④平时教学中挤时间开展读书报告会,指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七)归纳要点与提取信息
复习建议:抓住阅读提取信息和语言表达这两个环节,找准学生的难点,有步骤、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注意教给方法,化解难点,切实有效的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B层次探究的是第二模块阅读部分的内容
(一)文学作品阅读
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是文学作品阅读中常考的文体,其中小说的考查角度有:能感知小说的内容,把握小说情节脉络;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性格,评价人物特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标题含义;理解作品主题, 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散文的考查角度有:筛选信息,总结文章主旨;找到线索,把握行文思路和写作顺序;品评关键词语作用,赏析精彩语句;结合语境进行仿写或续写,对文中内容或情感态度的感受与体验。说明文的考查角度有:归纳内容,筛选、整合重要信息;指明说明对象,分析其特点;辨别整体说明顺序或局部说明顺序;正确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辨析限制性词语作用,体味语言特点。议论文的考查角度有:概括内容、归纳提取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辨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概括事实论据和补充论据;判断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理清论证思路,弄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赏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二)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分为诗词鉴赏和文言文阅读两大块,其中诗词鉴赏在中考试卷中常见的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三类。考查的角度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阐述诗歌所蕴含的观点和态度;品味用词的妙处,赏析佳句的特点;把握诗词包含的意象感悟诗句、词句创设的情景;对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典故运用、巧妙构思进行评价。
文言文阅读常见的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及简答题,它考查的角度有:解释和辨析文言实词,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将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给文言语句断句,划分朗诵节奏;理解、概括或比较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对文章内容或思想的感悟、启发、对选文所反映的某一观点进行评价。
古诗是文学殿堂中美丽动人的文化。要是古代诗人智慧的结晶,它蕴涵的丰富文化是我们每一代人都应该学习的宝贵财富,它对小学生的心智与审美的养成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一、目前小学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1过于着重释义而忽略内涵
目前许多小学教师在教授古诗时都陷入了一个怪圈,就是过于着重诗中某字某词的意思,导致一节古诗课变成了“词语解释课”。教师们认为古诗教学就是把古诗逐字逐句地翻译出来,认为这样能够便于学生理解,也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殊不知如此一来古诗的绝美意境往往被破坏,同时翻译成的白话文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2过于强调答案的标准性
一些教师向学生提问,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之后往往遭到教师的否定,因为学生没有说出“标准答案”。其实,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学生来说,一些教师过于强调答案的标准性和唯一性,以致他们强行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学生,一定要把学生引到标准答案上。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想思考,觉得自己说的都是错的,从而,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3过于盲目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古诗的意境美在于每个人对它的理解与想象。但是现在许多教师为了更快速、方便地展示古诗中的意境美,便一味地利用多媒体课堂人工把古诗的意境展示出来。利用多媒体还原某些场景确实能够利于古诗的理解,但是次数过多且不加分辨地全部采用多媒体技术往往适得其反。学生的思维会固定在已给出的画面上,难以发挥自己想象。
二、小学古诗教学策略
1疏言
疏言,就是要把古诗语言疏通,能让学生了解其语言大意。疏言不光是古诗教学的基础环节,更是一切语文教学的基础。古诗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在于其语言特点与白话文差别较大,其中运用的一些省略、倒置等手法过于难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不必做到对应每一句话、每个词,否则,只会让学生失去兴趣。
2显像
显像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学会把诗句转化为具体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诗句所要呈现的意象。
(1)媒体重现。教师适当地利用绘画、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感的场景,还可以配合一定的音乐。
(2)语言描述。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加工尽可能地为学生描述出传神、生动的诗歌场景,学生再加以联想便很容易还原古诗中的意象。不仅能让学生把自己的联想描述说出来,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化言能力。
3悟意
悟意,就是感受和领悟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一是感受意象,获得情感体验;二是在意象触发下,领悟意蕴;三是在领悟诗情意蕴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升华。但是,小学生因为缺乏生活经验,或是性格、爱好的不同,可能难以理解某些诗歌要表达的特殊情感。教师不要强求学生理解,要尽可能地多加语言描述,无论学生从中体会出何种思想情感都应尊重学生的个人体会,切不可因追求标准答案而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4化言
化言是指把古诗的表达内化,运用到自身的语言表达上。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教师可以提供某一语境,让学生用所学到的古诗来描述。这样一来更显得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够联系所学古诗,并且加强对古诗的理解,也更容易接受。
上述四个环节为最基本的古诗教学环节,依次排列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也更利于学生去接受。但是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群体、学生层次、学生心理特点等不同的实际情况去做一些调整,教师只有灵活运用上述四个环节才能把小学古诗课上好。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文赏析题选材上,一般是课内诗词,也有少数采用课外的。试题内容上,主要有语言品析题、内容理解题、情感感悟题、意境描绘题、写法评析题。形式上,有选择题,主观题。选择题较容易,主观题难度相对较大,学生很难找到答题思路。事实上,做这类题也不是天马行空,仍然有很多规律可循,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3.诗人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拨;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侧;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语言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一是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二是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三是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四是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五是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六是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5.诗歌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在进行了读懂诗歌的训练后,我进行了一次测验。随即我又作了一次学情调查。结果令人深思。现举一个例子。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⑴一、二两句主要写了“静”,请简析作者写“静”的手法。⑵简析三、四句的表现手法。本来,这首诗学生很熟悉,小学就已经学过。论文大全。我想,这个题学生答起来不会有多大问题。可试卷结果却令人意外,这个题学生得分并不高,许多学生只能得一半分。原因多是表达不准和答非所问。通过调查,学生说,他们对诗很熟悉,可要说出好在哪里,又说不出来,更谈不上简析了。至于手法,那更不知该答什么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学生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对诗歌的阅读还处于最初的感知层次,要让他们对诗歌作出理性的评价,还需进一步训练准确表达的能力。论文大全。
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呢,讲理论,枯燥;再说,时间也不允许;况且,诗歌确实需要学生自己的领悟,别人是很难帮上忙的。因此,我们要架起作者、作品和读者的桥梁,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忽然想起书法课上的做法。学习书法,首先要临帖。这里就有一个读帖的过程,所谓“读”,主要是研究范例的运笔轻重、字的结构、前后呼应、风格等。那么对于一个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也应该有一个“读帖”的过程。所以,训练的第一步:研读例文。论文大全。
例文分两类,一类是有关的浅显易懂的理论文章,如谢冕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林庚的《说“木叶”》袁行霈的《中国文学的欣赏》《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等。通过这些文章,学生初步懂得了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如欣赏要“泡”“找”“猜”“补”要充分进行联想和想象,仔细咀嚼等要求。一类是关于具体诗篇的鉴赏文字。从感性入手,从学生熟悉的诗作入手,先阅读一定量的古诗鉴赏文章,初步感知鉴赏的一般规律,掌握古诗鉴赏常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阅读了大量的古诗词,但是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还建立在听老师讲解的层次,自己很难独立鉴赏,更谈不上准确表达了。所以,教学古诗时,我们先给学生印发了100首古诗鉴赏的文章,并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初步感知鉴赏诗歌的角度,掌握古诗鉴赏常识。如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的鉴赏文字。阅读时提出几点要求:鉴赏文字共几段,每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文章分别从哪些角度对诗作做出了评价,文中用到了哪些术语等。通过本篇文字的阅读,学生明白了本文主要是从诗作的思想内容,诗句的具体含义和表现手法,前人的评价,意境的特点等角度对诗作作出了评价。积累了诸如以动衬静,烘托,境情结合等鉴赏常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诗歌鉴赏就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归纳出了古诗鉴赏的一般常识。当然,这只是鉴赏的第一步,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课堂上的具体学习。
记得我的一位书法老师曾说:“谁能把《九成宫》帖练习10遍,我就拜他为师。”书法学习的关键在实践。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同样需要不断的实践。第二步,课堂实践。
㈠ 课堂讲解重在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理解诗句内容,并帮助学生进一步辨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体会评价鉴赏古诗的角度和方法。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安排了两个古诗鉴赏的单元,从《诗经》到宋词的内容,第五册安排了李白杜甫的专题鉴赏,教学时,结合课本内容,我们着重从诗句的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的辨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等方面予以讲解。如乐府诗的赋、比、兴的手法,反复咏叹,回环往复的抒情手法;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的多层理解;柳永《雨霖铃》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壮阔的意境等。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一步认识了古诗鉴赏的规律和方法,从而为准确表达打下基础。
㈡ 课堂学习多角度练习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使学生充分学习体会古诗鉴赏的要求。
课堂上除了让学生体会诗歌鉴赏的规律外,我们还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常常采取简析诗作某个特点,评价作者的思想,改写诗句的意境,回述精彩片断,搜集评价其他观点等方式,力求学生准确表达。如学习完杜甫的《登高》一诗,提问:杜甫的诗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著称,试以《登高》为例,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析之。要点:诗人当时的心境,首联景物的特点和表现的情感,颔联景物的特点和引发的感想,颈联表现的感情,尾联的诗意,总结意境特点——雄浑高阔,情感特点——忧国伤时,突出沉郁顿挫。又如同是用典,同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的事迹,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古人用典有哪些作用?另外,学完一首或几首诗后,你印象最深的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点是什么,试作分析。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妙处,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㈢ 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教会学生抓住评论要点,根据要求踩点答题。
课后,结合试题特点和高考要求,我们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先从客观选择题入手。客观题难度相对较低,各个选项也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格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答题的准确性。所以我们在讲解试题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试题角度,然后研究表达选词,最后找出答案。
例如2004年北京12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①题主要告诉我们诗句的含义,也给了我们分析诗句意思时应注意的东西,即表面意思和深层感情。②题主要是对诗歌的表达手法,诗作的主旨,梅花的形象以及描述的意境等作的评价。同时,也告诉我们,诸如拟人手法,红梅的品格的的叙述要准确无误。这样,学生在自己表达时就开始斟酌怎样用词了。
接着,又选择了一些填空题,从课本到课外。填空题已经给出了表达的格式,只是空出了关键的部分,练习这类题,有助于学生把握表达的关键,从而知道答题要点。如阅读刘禹锡的《石头城》完成1~2题。1、诗人写沉寂的群山,写潮打空城,写朦胧的月色,都是为了烘托———。2、诗中的景物都染上了浓重的——色彩,暗藏着深沉的感情潜流,抒发了—————的感慨。第一题考查了烘托的对象,实际上告诉我们怎样表达诗作的表现手法。第二题考查了景与情的关系,也告诉我们对诗歌主旨的回答要注意说明,诗作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答案:1、今日的没落荒凉 2、凄凉对金陵昔盛今衰 又如2003年春季上海四:(17)题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讽刺了—————;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感慨。研究这类题,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表达的内容和格式,并且重视了关键词的选择。答案:送荔枝一事 唐玄宗、杨贵妃的逸误国 兴衰(兴废、更替)
最后,选择主观表达题,通过对题型的归纳,进一步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率。
面对主观表达题,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审清题目方向,看看应该从哪个角度入手,然后确定答题要点,最后才是准确表达。就此,我们引导学生对赏析体的问答模式作了归纳,如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型,分析炼字型,一词领全诗型,观点评价型等,并且一一对答题要点作了总结,如分析炼字型,要点包括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思;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形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样,学生在答题时就不会盲目了。答题的准确率逐渐提高。
书法最终是融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鉴赏最终是形成能力。所以,第三步,准确表达。
通过一段集中学习后,我让学生归纳总结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常见的表现手法,并形成文字,写一些诗歌短评,规律总结等内容的文章,最终形成较高的对古诗鉴赏的能力。
通过上面的训练,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较深的认识,为了加深印象,巩固所学,我们还借助写作训练,对所学现象进行总结。诗歌鉴赏重点训练了一段后,我们随即作了一次写作专题练习。以“我心中的诗歌”为话题,要求学生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的含义做出分类;或者归纳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并对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做出评价;或者归纳诗歌语言上的特点;或者归纳表现同一思想或者同一主旨的诗歌等。总之,针对诗歌某一方面的特点,或总结,或归纳,或评价,写成短小的评论文章,并在全体学生中交流。这种做法,激起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诗作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我们学生的部分题目:《李白和月的缘分》《古诗中的落日》《也说衬托》《诗词中的情和景》《王维和空山》《怎一个“愁”字了得》《怀古诗中的悲情》《梅花的赞歌》《陶潜和他的酒》《千古流芳——爱情诗》《一片冰心在玉壶》《割不断的乡愁》《古诗中的蝉》《杨花点点》《同一首歌》《婉约和豪放》等。
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课题结束时,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测验和调查,这回,学生的得分大大提高,60分的试卷,得48分以上的占过一半。学情调查时,学生们说,现在我们知道怎样答题了,原来,诗歌鉴赏并不神秘,只要用心体会,诗句的妙处是可以意会也可以言传的。
当然,诗歌鉴赏是重点也是难点,仅仅通过这样的集中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熏陶,所以,我们的教学仍然是任重而道远。以上,只是我们的一点探索,还很不完备,现在拿出来,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参考资料:
1、人教版中学语文二、三、五册教材
2、人教版教材第三册教学参考
3、《唐诗鉴赏辞典》
4、《高考总复习轻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