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专题研究

旅游专题研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0: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旅游专题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旅游专题研究

篇1

1979年,我国第一所旅游高等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开端。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以国家旅游局为领导核心,以南开大学、西北大学、杭州大学和中山大学为龙头的全国高等旅游教育的格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同时受旅游业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和人才需求的影响,许多院校也相继在原有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上组建或新建了旅游系或专业,使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进入一个高速度发展的新阶段。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641所,其中高等院校770所;旅游院校在校生为773,757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97,365人。近30年来,高等旅游教育为我国高速发展的旅游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旅游专业人才。但同时,仍存在旅游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两大突出问题。一方面,在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中,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转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的空缺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以致出现了对“旅游本科规模:是发展还是限制?”的疑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问题分析

1.缺乏特色

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意味着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传授,学校教育要培养何种规格人的问题。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定位。但由于旅游学科的不成熟和复杂的依托专业背景,目前许多旅游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把握不准,有些教育机构主持制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专业特色已经淡化到难以识别的地步,各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存在很大差异。如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13门主干课程,在不同院校的开设程度不一。据笔者对收集到的32所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有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地域)的教学计划分析,13门课程都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的只有2所,最少的院校只开了3门,有些院校则把一些专业主干课程设在选修课中,各院校之间缺乏统一的体现专业特色的主体课程,没有形成明确的学位课程。从中反映了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统一性不够,专业特色不够明显,缺乏明确的核心主干课程,影响学生专业特长的形成和发展。

旅游活动是凭借一定的旅游资源和地域空间展开的,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使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都各具特色,旅游业的地域分异和地方特色十分明显。因此,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关注专业统一性的前提下应体现一定的地域性和特色性,将与本地旅游资源及开发、旅游业发展等相关的内容列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形成地方特色课程。但目前许多高校(包括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少乡土旅游课程和教学内容,学生毕业后对本地的旅游状况不了解,岗位适应期较长。

2.内容重复,逻辑性不强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背景复杂,大多起源于地理、英语、历史、中文、经济等专业,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依附专业和学科的痕迹,与原有专业相关的课程设置过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较严重,这不但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使学生缺乏应有的系统的旅游专业知识,也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先修课和后续课顺序的颠倒,逻辑性不强,不仅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也使教学体系本身散失了应有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

3.因人设课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师资和专业背景的原因,一些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往往会忽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专业特色,考虑更多的是哪些教师能上什么课或哪些教师想上什么课,而不是旅游专业学生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人设课现象较传统专业更为严重。因人设课也是造成部分教学内容重复的原因之一。

4.实践环节不足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然而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普遍存在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根据对部分院校教学计划的分析,各校均在第8学期安排毕业论文设计,时间都为6周。但是其他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不论从实践内容上还是从时间安排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上存在实践环节不足的问题,一是实践学时不足,旅游本科实习多为2~3个月,最多半年,二是实践内容不到位。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旅游本科教育既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模拟实验室,更没有像瑞士洛桑等国外旅游院校“前院后店式”的办学条件,而一些旅游企业则对旅游人才培养舍不得投入,把实习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学生到企业实习多是充当劳动力的顶岗实习,无法进行换岗实习和管理实习。而且大多数旅游专业学生到企业的实习属于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因忙于写论文和找工作,根本无心实习,使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而海外旅游院校则具备相当好的实习体系。如欧洲某旅游院校学生在一年级、二年级和毕业之前分别有9周的入门级实习、8周的服务实习和16周的管理级实习,而且学生入学之前必须至少要有9个月的本行业工作经历。专业设置以综合广泛著称的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对4年制的本科大学,要求在4年内必须有800学时的实习。瑞士、法国的旅游管理学院授课与实习时间各占一半,且大部分实习时间在一些联合饭店,实习后写出报告,并要求指出该饭店经营过程中的优缺点及改进意见。经过如此全面的实习之后,再加上大量的专业知识,学生毕业之后便可直接担任管理人员。而我国的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可能才第一次接触饭店工作,只相当于人家的第一或第二阶段,毕业后还要从头做起。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优化思路

1.明确培养目标,力求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统一

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决定着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21世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坚持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辩证统一的原则,面向旅游宏观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基础知识较为扎实,操作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意识的中高级应用性人才。正确引导学生对“管理人才”的理解,使学生明白熟悉基层工作和具备娴熟的业务能力是成为优秀旅游管理人才的基础。加强课程理论研究,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必开的、能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和学位课程。专业课程既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与此同时,针对旅游业的地域性特征,各高校可以针对地方实际或学生就业的领域,开设适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使学生毕业之后能以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岗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创造教师到旅游企业兼职或挂职实习、交流与进修学习的条件,使他们能深入到旅游实践的第一线,以了解旅游业的最新发展态势。同时,也可聘请一些水平和能力比较突出的旅游行政人员和旅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教学,形成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其次,中老年教师应更新原有知识结构,构建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年轻教师应加强科研能力培养,以科研促教学,做到教学科研相长。

3.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实践与技能课程既包括最基层服务技能的掌握,也包括职业意识的培养,行业、企业管理环境的熟悉,对旅游业经营活动中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对旅游行业实际管理活动的考察与见习。实践教学需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设计来完成,贯穿于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在本科阶段实践时间可以安排1学年,大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4部分内容:(1)旅游资源考察实习;(2)导游实习;(3)饭店服务实习;(4)旅游企业管理实习。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征,以及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办学经费少、缺少类似瑞士洛桑等国外旅游院校“前院后店式”的办学条件等状况,应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设施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培训能力强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教育资源,形成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产学合作,使学生完成旅游业各部门、从服务到管理各层面的实践锻炼。

4.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应从培养目标的确定开始,以学科知识的逻辑性、教育的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性相统一的课程观为指导,体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创新,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和增强社会适应性。为此,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整合为“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素质提高课程模块”,构成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按照“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基本思路,使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现两个一致(即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相对一致)和两个分化(即素质提高课程分化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后期分化),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图)。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结构框架图

第一学年以基本素质课程为主,要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突出外语、计算机等素质技能的教学。第二学年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为主,打破学科界限,构建宽泛的基础知识结构,为专业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的生长点。第三、四学年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平台的基础上,开设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可通过专修三大专业的主干课程扩大专业口径,并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有所侧重,形成一专多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素质提高课程可以从第二学期开始开设,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爱好自由选择。4次大的实践活动可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循序渐进地设置:旅游资源考察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结束,利用暑假中两周左右时间进行;第二学年暑假安排一个月左右时间进行旅行社与导游业务实习;第三学年结束,进行四个月的饭店服务实习;旅游企业管理实习可放在第八学期,时间为两个月左右。

参考文献:

[1]旅游本科规模:是发展还是限制?[DB/OL].最佳东方网页.guanli.省略/guanli/112/2007-5/13/0751322153184742.htm

篇2

1 绵阳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对地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绵阳市而言可以带来诸如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的外部经济效应,但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环境污染、偷猎珍稀动物、盗窃重要文物、毁坏景观建筑物等,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二是文化冲击。随着绵阳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商业行为的冲击,绵阳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临湮灭的危险。三是开发不当。一方面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恶性循环,使旅游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2 绵阳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转变方式的策略

2.1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绵阳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粗放型开发的教训,走出粗放型开发的误区,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一要打造精品。克服县县搞开发、乡乡抓旅游的现象,认真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决定,重视和加强以品牌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发进程,树立大旅游观念,努力使旅游资源开发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迈进,培育旅游龙头景区和拳头产品。二要丰富内涵。在不增加或基本不增加景点和景区外延的情况下,以、文学、民俗、建筑、宗教、等文化因素为内涵,对原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再开发,这既是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深层次挖掘的过程,也是旅游产品的更新过程和深层加工过程。三是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要按照旅游星级标准新建和改造好景区,解决好景区厕所的水源和排污问题;要建好景区游道、桥亭和休息凳椅,让游客既能安全游览观光,又能适时休息调整;要完善旅游标识和警示标牌,方便游客游览和提示游客遵守相关规定;要建设无障碍通道和各种紧急救援机制,方便残疾人旅游,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真正把绵阳旅游区建成文明安全旅游区。

2.2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

绵阳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实现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一要统筹规划。对旅游资源具有同质性、旅游经济具有关联性的相邻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景区在开发上的轻重缓急、旅游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旅游行业的协调管理、旅游产品的联合促销等进行合理部署、有序安排,以避免单点开发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破坏、资金浪费,实现资源整合,发挥资金最大效用。二要联动互补开发。联动互补开发模式是利用中心景点的较高知名度,进行旅游资源的滚动式开发,形成聚集规模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联动互补开发模式的实现,能够充分利用中心景点的品牌效应,以无形资产辐射带动有形资产的互补式聚集,起到以热点促冷点的效果,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区位规模经济。三要合理配置资源要素。绵阳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加快旅游路网建设,尽快改善通往景区的支线公路,重视和加强信息传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景区的可进人性问题;要重视和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组织专门力量去设计和开发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特色的旅游商品,精化工艺,改进包装,提高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要加快景区宾馆、游乐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演出,挖掘绵阳地方美食文化,让游客游在绵阳、乐在绵阳。

2.3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

绵阳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压力,达到将游人分流的目的,以维护旅游地生态平衡。二要科学开发。绵阳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生态旅游资源科学开发的原则和思路,做好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其中的重要环节,是在规划阶段对各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评价,既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合理布局设施和维护生态平衡等,又要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发展目标、相关行业配套,减少在实施项目中的盲目性、局限性及不必要的损失,求得科学与协调发展。三要持续发展。为了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绵阳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思路,对景区进行功能分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内不能修建任何餐饮及住宿设施,以减少对生态旅游区的污染和破坏。加强旅游区(点)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如加速实施绿化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建立绿色天然屏障,从而改善生态大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四要生态与人文并举。就绵阳的生态旅游资源来说,体现于自然层面的地域特点和体现于人文层面的民族文化特点息息相关,并存在结构性的内在联系。

3 结束语

绵阳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绵阳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绵阳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现实途径。因此,既要提倡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在发展中提高发展质量,又要强调在资源开发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合理开发,优化利用。对多数旅游资源富集且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应通过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对少数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地区,实行封闭式的保护管理。绵阳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应该和谐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指导思想和行动方案,以发展为前导,以保护为支撑,既使当代人脱贫致富,又把青山、绿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志华,王康,陈晓莉.浅析甘孜州旅游资源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篇3

一、贵港旅游业发展的背景

近几年来,贵港市旅游工作紧紧围绕广西旅游业的发展的总体规划关于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目标,旅游产业获得较快发展。2008年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50.1万人次,同比增长12.5%;实现旅游总收入16.82亿元,同比增长30%。旅游业已成为贵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和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人才的培养与行业的要求仍有一段较大的差距,专业建设仍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仍没有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设置主体结构,多门课程有机结构改革较少,课程重级优化少,用行业的话来说,就是课程“多、全、散”没有形成和突现专业职业教育特色。

(二)实践教学的缺陷:关键是实践教学设施不完善

现没有建立好专业课程的实训室,只有一个模拟教学教室,空间小、设施大大的不齐全、功能不健全,不能满足实训的需要,也达不到实训的效果。作为专业的教师,建议建立的实训室和教室连为一体,教室既像客房和餐厅,客房和餐厅也像教室。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实践操作的指导者,学生在这里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融为一体,“教、学、做”在这里得到高度的统一,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与学的真正结合。

三、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思想

依托贵港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突出贵港旅游文化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首先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积极探索适合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学生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等5种职业素质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5种职业能力的培养。

2.以生产性实训为载体,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一步完善我院对本专业新设置的“1.5+1+0.5”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第一个“1.5”是指学生第一、二、三学期在学校用1年半的时间学习课本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第二个“1”是学生第四、五学期安排到企业用1年时间进行基础及岗位技能训练;第三个“0.5”是学生第六学期和企业之间有一个双向选择的权利,愿意留在企业的,可以签订企业的正式合同;也可以选择自由自主的选择服务其他企业。如此的专业设置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充分开展授课、实训、顶岗实习的实地演练,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打破传统的课堂上说教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其一,在进行酒店方面学习时将学生带入酒店工作岗位现场参观、讲授;导游知识方面的学习时,带领学生进入到景点景区,进行实地的讲解,从方法到技巧的运用进行实地的演练,从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认识;其二,聘请行业专业人士来院讲课,以弥补专业教师实际经验不足的缺陷,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篇4

引言

在过去的30年内,中国旅游业表现出了近两位数的告诉增长,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从1979年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诞生为标志,经过近30年的发展,据统计,到2008年末,全国已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810所,培养了大批旅游管理人才,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多层次的旅游高等教育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是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在高校一直面临复杂的局面。虽然1998年教育部将旅游专业设置为管理学,成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但在在旅游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多学科争办旅游专业的局面,如许多高等院校是将旅游专业置于其他专业之下,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其历史系、建筑系、中文、地理系下开设旅游专业,这一现象直接导致旅游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基础建设方面充满争议。多数本专业课程体系与旅游业发展、人才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相关学者研究发现高校在构建课程体系发展中存在一下问题:专业课程内容重复、旅游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市场需求、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体系欠缺科学性、核心课程不统一、受依托学科的影响严重等诸多问题。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强调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课程体系设计所反映的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直接影响到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产业发展及社会的需要,也直接关系到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作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经济管理类院校内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研究经济管理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对本专业发展更具有实际意义。本文试图以贵州财经大学的学科特色和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结合本校近5年来的实践,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进行一些研究,以期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培养。

1、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薛秀芬.旅游教育学)

专业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很大程度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和人才的培养质量。

1.1 以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

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整个课程体系的协调来实现,因此课程体系设计首先直接受到培养目标的影响[1]。1998年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作了统一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大部分高校都参照这一培养目标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目前看来,国内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得过于宽泛,面面俱到,过于宏观而缺少微观的把握,各院校间没有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特色和重点 [2]。而部分院校的培养目标表述模棱两可,导致培养目标很难落实到具体课程设置中,因而影响了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2以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

任何一个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都必须以适应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前提。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我国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品质提升,使旅游业所需的人才日趋多样化。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行业,旅游业不仅需要知识结构完备和专业素养良好的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需依据人才市场需求而不断变化。同时旅游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的教育[3],因此旅游高等教育应属于应用性本科教育,在课程建设上主要遵循产业需求导向,

1.3 以旅游学科建设为依据

旅游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旅游课程设置中,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综合,消除学科彼此孤立甚至壁垒森严的对立局面,让学科知识良性发展,使学生的学习产生最大限度的累积效应。

2、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向学生提供一套比较完整的符合专业需求的知识能力结构。

2.1 厚基础和宽口径

科学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专门人才不仅要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更为广泛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宽口径甚至按学科大类进行课程设置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发达国家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课程设置。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下的分支专业,但旅游学的跨学科属性决定了旅游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旅游研究必然要求相关学科作为支撑。

2.2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旅游业具有很宽泛的边缘性和融合性的特征,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服务型行业,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熟练操作技能,因而课程设置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旅游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无缝整合。

2.3 时效性和实效性相统一

篇5

股权又称股东权利,是指股东基于股东资格而享有的从公司获取经济利益并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主要包括财产权利和管理参与权。股权既是财产权,又是社员权;既是请求权也是支配权。股权转让是指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按照法定程序将自己的股份转让与其他股东或股东之外的投资人的民事法律行为,同时伴随股份的一切权利也随之转移。

股权的转让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形式,对内及公司股东之间的相互转让,对此没有特别的限制;对外转让是指向公司股东之外的第三人转让其股权,为了确保股东权利及公司的正常运转,对此《公司法》第七十二条作了相应规定。

(二)法律规定

我国《公司法》第七十二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股权转让的原则及限制

(一)基本原则

我国《公司法》第七十二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

这是我国公司关于股权转让自由原则的体现,只有赋予股东股份转让权,才能保证公司资产的连续性和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①对股转加以限制相对于股权的自由转让原则来说只能是例外情况。

股权转让的另一原则是概括原则,即股份一旦转让,则属于股东权的权利、义务概由受让人继受,这是股权转让的题中之义,这意味着股东权的转让不能像物权或债权的转让那样,转让双方可以约定仅转让物权或债权中的一项或部分权能或权利。②

(二)限制

对股权转让加以限制主要是出于人合的需要,以及加强公司治理及董事、控制股东忠实地履行义务,反垄断及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需要。有限责任公司对于股权转让的限制分为股权对内转让(即股东之间转让股权)的限制和股权对外转让的限制两方面。

1.对内转让的限制

(1)导致股东人数为一人的股权转让

对于股权对内转让可能导致有限公司的股东人数减少为一人,公司法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将会产生股权变动以外的其他法律问题,比如公司性质的改变,债权人法益保护,税收及其他管理政策等问题的出现,此时股权转让效力将涉及诸多利益主体,目前通说是不因导致股东为一人而认定股权转让无效。对此解决方案理论与实践有两种不同见解,审判实务倾向于责令一人股东在一定期限内将股权对外转让一部分或变更公司形式为私营独资企业。③理论界则主张引入一人公司制度来解决此问题。④

(2)股东权的平等保护

这是从《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三、四款延伸出来的原则,该规定体现了当多个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同时主张受让股权时,主张按意思自治原则,允许股东协商确定,协商不成,平等地按持股比例受让股权以保持公司原有股份控制权的平衡。同时公司章程有其他规定的,按其规定。

2.对外转让的限制

《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鉴于有限公司的人合性,对股东以外的第三转让股权主要限制主要是股东的同意,优先购买权及强制买卖。

三、法律关系

只有对股权转让过程中的各种法律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够确定各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在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过程中,存在以下法律关系:

(一)股权转让双方之间的关系

股权转让的本质与一般权利转让相同,是转让双方就股权这一标的发生的买卖关系,由债权法调整,但因股权的财产及人身属性,突破了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其又受公司法调整。故,股权转让双方的受到多方法律的调整。

(二)转让股东与其他股东之间的关系

有限责任公司兼具“资合”与“人合”的双重属性,是资本聚合与相互信赖的集合体,而股东具有投资选择自由,为了平衡股东的独立人格和公司的整体持续发展,对转让股东与其他股东之间的关系,我国《公司法》第七十二条通过“同意条款”、“优先购买条款”予以规定。

(三)受让人与其他股东、公司之间的关系

股权转让从另一个角度审查即是股东的变更,受让人受让股权,成为公司股东并行使相应的权利。新旧股东的变更将产生新股东身份的确认问题,转让股权双方的协议依法成立生效后,进入履行阶段,这就产生受让人与其他股东、公司就权利与身份确认的法律关系。

(四)股权变动过程中,相关人与公司债权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由于股权转让的一般及特殊的双重性质,及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合、人合性要求,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八十四条规定,债务人将合同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相关人员包括转让股东、受让人、其他股东等。股权的对内、对外转让有所不同,具体问题参考相关规定。

四、对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考察

(一)股权转让合同的成立

前文已述,股权转让合同在权利买卖这个层面与一般合同无异。首先,合同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产物,按现代合同法理论,作为事实判断,合同的成立只要求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作为法律依据,我国《合同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即只要合同双方就股权转让的标的、价款等主要事项达成一致,股权转让合同即告成立。

(二)股权转让协议生效的影响因素

1.一般规定

我国《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合同的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法律效力,发生当事人订立合同时欲发生的法律效果。有别于合同成立的事实判断,生效反映法律的价值判断及追求,合同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一般情况下,遵循意思自治原则,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依法成立的合同产生按照当事人订立时意欲发生的效果。既是价值判断,必有取舍,特殊的情况下法律会明确规定合同的生效要件,诸如要式、要物、附停止条件等方面的规定。法律仅明确规定了特殊股权转让合同的生效要件,如:在国有法人股的转让中,必须经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中的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也必须报经审批机关批准和向登记管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无此要求。

2.公司法关于股权转让的限制条款对合同效力的影响。对于一般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合同的生效要件法律未明确规定,但《公司法》第七十二条对外转让限制的同意和有限购买规定,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合同的效力如何,众说纷纭,理论界主要有以下观点:

?1?股权转让合同原则上从成立时生效,法律对股权转让的限制对合同生效没有影响;

?2?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和放弃优先购买权是股权转让合同的法定生效要件;

?3?未经股东过半数同意和放弃优先够买权等程序的股权转让合同无效;

?4?未经股东过半数同意和放弃优先购买权等程序,股权转让合同处于效力待定状态;

(5)未经股东过半数同意和放弃优先购买权等程序,程序上的缺陷并不影响股权转让的实体权利,属于可撤销的行为。

首先,根据《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二、三款的性质,笔者认为其属于强制性规定,一从文字表述看“应当”,体现立法强制之意。二,从价值选择和取舍,即立法目的看,“同意条款”和“优先购买条款”是为了限制股东对外转让股权,维护公司的人合性。故,若作任意规定,恐有违公司法的价值追求。

其次,股权转让协议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的效力如何定位?

第一,合同法严格控制无效合同的范围,只有在侵害国家、社会或第三人的利益的情况下才否认合同的效力,而且如果能通过其他的救济途径予以修正,原则上还是不主张直接认定无效的。

第二,股权转让协议,未经公司股东过半数同意,未尊重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确实存在侵害其他股东利益的可能,但这种损害并不是直接或必然的,不宜以未履行相应程序而否定其效力。

第三,实际操作中,许多股权转让合同虽然没有履行相应的程序,但事后各方都无异议,在这种情况下还认定无效,没有任何意义。

第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未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或者未向其他股东通报转让价格等要件而与非股东订立股权转让合同,或者与非股东订立股权转让合同,价格或者其他主要条件低于向其他股东告知的价格条件的,其他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合同。

尽管最高法院的意见是可撤销,但比较研究效力待定和可撤销两种制度后,笔者主张效力待定制度。

合同的效力待定,是指合同成立以后,因存在不足以认定合同无效的瑕疵,致使合同不能产生法律效力,由有追认权的当事人单方面进行补正,再确定合同是否有效。合同的可撤销,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因意思表示不真实,法律规定享有撤销权的人通过人民法院或其他机构行使撤销权而使已经生效的合同归于无效。

(1)从适用范围看:前者主要适用于合同当事人的缔约行为影响或侵害到了第三人的权利,第三人的态度对他们行为的态度有待进一步明确;后者主要是对当事人在合同成立时未发现的瑕疵进行救济,当事人或第三人对行为一般情况下持否定态度。

(2)从设立目的看:前者是赋予相关权利人选择权,或追认或拒绝,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其中侧重使相关人有机会补正能够补正的瑕疵,促成合同生效;后者则是赋予相关人撤销业已发生效力的合同,旨在否定合同效力。赋予股东在股权转让合同发生效力前选择。

(3)从设立效果看:前者可以督促权利人积极行使权利,要么以使之无效,要么追认使之生效,经过短暂的催告期间,法律关系能及时确定下来;后者合同已经生效,却还要面临时刻被撤销的可能。

此外因撤销权的期限较长,法律关系将长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否定生效并履行了的合同,在实际中亦存在种种问题。从权利行使看:前者的追认权与拒绝权只需根据权利人的意志,单方面作出决定,权利的行使快捷、经济;后者则需要通过法院以诉讼的方式进行,较前者繁琐,不利于权利的行使。

篇6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师徒学习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育人模式[1],对于学校而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在校企双方合作基础上,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新型育人模式,其教育对象既可以是在校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员工。通过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培养,使受教育者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岗位技能紧密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工作的衔接,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对于学校而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质量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也是影响专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探索现代学徒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如何应用,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避免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成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意义及现状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意义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从而适应现代旅游行业、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2]。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符合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是现代学徒制的突出特点,当前,这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如《导游业务》和《餐饮服务与管理》两门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导游带团服务技能和餐厅服务技能大多可以通过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指导。现代学徒制培养,不仅使学生以学徒工的身份获得相应生活补助,真实地体验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工作流程,而且还利用企业的资源进一步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工作。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整合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结合,并在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对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积极推进作用。(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尝试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工作,并在上世纪90年代纷纷推行。其中比较典型的国家有英国、德国、瑞士等国家[2]。我国自1991年和2005年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了尝试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意见,到2014年9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但针对现代学徒制如何开展、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开展、如何实施等问题没有细化,政府部门尚未与旅游企业制定统一的学徒制教学标准,对学徒制的培训目标没有统一的要求,试点教学过程中缺乏监管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试点工作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导致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成效不显著。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

学徒制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情况,并对成都希尔顿酒店、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天源豪生度假酒店、绵阳绵州国际旅行社、建川博物馆等周边地区的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以及相关专业兄弟院校等进行了广泛调研和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来看,由于学校与企业是单纯的合作主体,缺乏相互制约和监督机制,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虽然众多试点学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显著,具体问题如下。(一)现代学徒制推进机制不够完善现代学徒制是在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制下推行的,其实施过程必然要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中还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职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还是单纯以学校为主,政府参与度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政府部门对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或联合培养学生没有要求,对企业的持证上岗、员工培训等监督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如何实施、企业对学徒的责任和义务的界定、政府对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企业的补助等政策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工作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导致学徒制试点工作成效不显著。(二)现代学徒制推进缺乏政策保障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缺乏政策保障。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缺乏一定的政策补助或优惠,虽然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出台了一些具有指导性意见的文件,但纵观全国范围来看,各地政策不统一,具有可行性的政策还没有推广。因此,企业在接收实习学生时缺乏热情,更期望学生从事长期工作,给公司创造劳动价值,忽略了对学生的长期培养。(三)学校实施过程缺乏力度学校基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热情较高,期望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全面合作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但从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来看,教材与行业、企业的发展不能匹配,无法适应现代教学过程,且多数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多数师资缺乏从事旅游业的经历或经验,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性不强[4]。由于学校的激励机制和待遇不完善,不能吸引企业能工巧匠来校长期参与专业教学,因此导致学徒制工作效果不明显。再者,学校作为单纯的教育机构,无政府的行政能力,缺乏对企业的约束,从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显现出学校热情高涨,但企业相对冷淡的教育现象。(四)企业主动参与度不高企业的首要任务是要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企业更期望招收毕业生或社会上现有人才,而不是需要较长培养周期的在校生或顶岗实习的学生。另外,学生在旅游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如果再安排企业能工巧匠去实施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学徒制内容,不仅增大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还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比较而言,以利润需求为主的企业显然不会将工作重心放在与学校的深入合作上。再者,由于政府部门未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或税收减免政策,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热情不高也在情理之中。(五)学生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不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徒制试点企业工作过程中热情不高,他们更看重企业的福利待遇,缺乏长期的职业规划。而旅游企业很多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忽略长期的培养,或处于企业方考虑,不愿意充当家长或教师角色去约束学生。再者,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角色转换较慢,面对工作不熟练、加班时间过长、同事关系不融洽等问题,极易出现消极懈怠的情绪,有的甚至产生要求申请更换企业或逃避实习的想法,导致校外实习质量不高。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对策

(一)政府参与,完善各项保障机制现代学徒制工作需要政府主导,建议将学徒制试点工作纳入政府相关部门的年终考核范围;制定人社、财政、税务、教育、经信委等部门共同推进,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由劳动纠察大队、财政、税务部门等定期对试点企业进行督察;税务部门牵头,对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从事学徒制试点效果显著的企业减免一定比例的税收,用于对实习的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生活补贴。再者,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建包括各职业院校师资、企业能工巧匠、行业负责人等的技术人才智库,围绕企业发展、学校专业建设、技术革新、人才需求、学徒制试点成效分析等问题开展讨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为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项目实施等建言献策。(二)选择实力雄厚企业,明确校企双方责任学校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企业用人特点,选择合适的旅游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单位,通过专业负责人、企业负责人等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和研讨会,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双方责任,安排专人负责学生培养和考核,从而顺利开展学徒制培养工作。完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方案,并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落实实习人才输送与企业用工的衔接。在招生方面,邀请企业参与并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面试选拔,并根据学生成绩择优录取,被录取的学生同时身兼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在培养方面,不断完善学校内部实习环境,定期赴企业进行交互式学习,了解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在就业方面,企业参与面试和选拔优秀毕业生,并与其签订劳动就业合同,享受企业正式员工待遇。此外,还可以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奖学金机制,从而加大学生的培养力度。(三)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从事核心课程的授课,并选拔年轻教师与外聘教师结对帮扶,根据“前期手把手教、后期指导”的原则,对在职年轻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从而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鼓励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赴企业锻炼实习,深入一线开展符合专业教学的实践活动,加强与企业员工的交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内容,使教学过程动态更新。在培养师资过程中,制定明确的考核奖励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重点向职称竞聘方向倾斜,鼓励教师重视业务发展。(四)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学校要把培养重点放在学生基础、学生素养上,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为下一步适应岗位提供保障。辅导员或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优势,帮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定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科学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学生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五)建立企业年终考评机制促进相关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的内涵和社会贡献价值。政府部门在相关企业年终考评中,可将参与职业教育力度、参与学徒制培养试点工作、学徒制培养人数及达标人数等数据,作为考核相关企业对地方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指标;对积极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的企业进行“学徒制试点”挂牌,优先享受国家各项补助政策;政府部门主导、学校牵头定期邀请各种媒体对企业进行宣传,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声誉,也对学校各项工作起到了推进作用。(六)鼓励学校开办非营利性企业鼓励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合理规划专业建设,本着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开设各种集产学教研一体的校办企业或工厂,鼓励学生在校内从事生产性实习。校办企业的开设,不仅锻炼了教师队伍,解决了学生实习问题,更缩短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此外,还可以鼓励相关专业教师作为创业导师,结合国家政策,带领学生开展相应的创业活动,或开办与之相关的企业,学校可以提供条件或启动资金。对于校内有条件开办企业的学校,可以商定盈利划分比例,以提高教师参与的热情。

四、结论与反思

通过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善工学融合的课程体系,确定现代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等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全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为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奠定基础。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要求,适时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路径,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了参考,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内容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冉昕.国外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辽宁经济,2012(12):82-83.

[2]吴静,杜侦.英国职业教育学徒制变迁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4(6):92-96.

篇7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及构建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等要素。狭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则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征

1.职业教育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在职业素质方面,而且在智能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专业业务规格本身就体现了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建立在职业能力、素质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

2.现代化特征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了企业的高新技术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因此,对这些职业岗位的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须适应上述变化和新的要求,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岗位技能的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是现代化建设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外延及内涵扩展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3.社会实践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直接贴近社会需求,最快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变化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反映企业生产和管理实际,旅游管理专业的模拟项目实训和模拟案例实训,都应来自企业的真实运作。企业也是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场所,在现代企业里,学生不仅得到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教育,感受现代企业文化气息。

4.校企共建特征

校企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则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校企共建就是建立校企之间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专家请来帮助规划、设计实践教学的硬件与“软件”,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符合企业的现实需求。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激发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从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掌握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手段,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能力运用水平,就可以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见解并付诸实施。

2.有助于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展开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开展地区性新技术的研发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实现学校对地方产业的直接介入。同时,还能以实践教学基地为纽带,对技术、工艺在生产实际中的最新进展以及产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作出及时反映,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高度统一;通过鼓励学生深入企业找课题,在完成毕业设计或专题制作的同时,满足企业的需要。

3.有助于高校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调整,专业教学设计和教学开展。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开展对旅游行业或产业的调查,识别和分解与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相关的专项能力及能力要素,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行业导向性和应用实践性,应该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是: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为落脚点,以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线,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旅游行业从事管理工作。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并不是支离破碎的东西,而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包括管理机构、实践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硬件管理以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的软件管理。所需物质条件多,投入量大;要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真正的“双轨同步”,必须建立起完善可靠的、软硬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四)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要求有熟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并掌握过硬技术的“双师型”的专兼职教师,较完备的、先进的技术设备设施和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三个重要条件。实践教学对支撑保障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既要有一定水平的硬件环境,又要有相适宜的软件环境。支撑保障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其成功与否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成败。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以旅游产业需求、旅游学科理论为依据,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要,其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应该以了解旅游产业的需求为前提,针对旅游企业岗位群对于旅游管理人才应对旅游产业需求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结构,确定实用性、实践性、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提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根据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和实践教学内容,以能力提升为导向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较好地实现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建立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基地目前一般包括客房模拟实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旅游企业信息管理实训室等。高校要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实验条件,加强校内实验基地的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型、开放式的实习场所,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加速学生成才的学习场所,也是学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的交流平台。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应该通过协作关系,与有关企业共同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企校合作关系。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旅游管理专业必须以产教结合为桥梁,通过引进、培训、深造、实践等途径来打造“双师型”教师,具体采用以下的措施: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参加挂职锻炼;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实行定期岗位轮换;从旅游企业引进优秀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总之,必须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全面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四)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鼓励、支持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文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实践教学网站,实践教学工作动态,交流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成果,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五)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

在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展过程中,要运用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带队教师评价、实习单位同行评价、实习单位顾客评价、实习单位上级评价等方法构建起全方位评价机制,通过实习报告的评价、事后实践能力的考核、全角式的跟踪调查、实践专项答辩等方法对学生在实习时的工作态度、钻研精神、实践效果、操作水平等一系列表现进行横向考核与纵向评价,尤其是注重与国家职业资格评价标准对接的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通过实践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诊断作用来确保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炜.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5).

[2]王保泉,等.工科院校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

[3]王健.谈高职教育中实验实训的作用[J].山东科技大学高职教育研究,2001,(1).

[4]汪焰,等.高职旅游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探讨[J].成人教育,2004,(3).

篇8

加入WTO之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平台。随着国务院2001年《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文件的下发和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全国各地掀起了旅游开发的热潮。海内外的企业界,包括民营企业集团及资本开始进军旅游景点景区,尝试买断几十年经营权,按市场规律独立自主进行开发利用。湖南是最早尝试景区经营权出让的省份,自1994张家界武陵源区就以租赁的方式出让了宝峰湖、黄龙洞等景区的经营权开始,随后四川、贵州、福建等省的一批成熟的名景区相继跟进,到近年一些中小景区或开发相对欠成熟或资源品质高开发技术难度较大的景区也纷纷仿效,大有不转让就不算开发和利用的势头。笔者认为,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在景区经营开发上不一定是上上之选,但若使景区所有权、开发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这不失是一种提高旅游资源资产经营效益,强化资产产权管理,以市场手段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是改革创新之举。然而,经过十多年来的经营权整体转让实践运作,不难发现,所暴露的问题实不在少数,如资源过度开发和保护缺失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量大、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等等,有的景区资源价值的退化速度令人触目惊心。

一、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风起潮涌的深层原因

一是旅游业巨大的发展前景,无烟工业的巨额近、中、远期经济利益,以及资源的再利用性,是资本市场发起冲击的主要目标,投资风景名胜区成为它们的首选。二是各景区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归属不清,景区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和管理,景区的设备设施落后,经营的方式老化,根本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旅游形势需要,以至很多的景点景区一直就处于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尴尬局面,严重的浪费旅游资源。三是地方政府和景点景区的管理者们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作为人类文明和自然遗存的旅游资源的文化性和不可再生性,将其转让给国企或民营资本去开发利用,以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形成经济效益小环境,堆叠政绩和树立形象工程。四是现有的景点景区管理模式落后,国有资本投入少,民营成份大,有的甚至是自筹资金,景区资源持续综合开发的后续乏力。地方和景区的管理部门缺乏战略眼光,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让风景名胜变现的机会的。因此,招商引资,借鸡下蛋等等方式无所不用及至,从市场的角度讲,这不失是一种解决景区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的好方法,这也是许多著名的风景区忍痛转让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五是我国现有的与风景名胜有关的法律界定不清,对文化性极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利用及.进行市场运作等方面都缺乏详尽的规范,这也给无孔不入的资本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的SWOT分析

我国景点景区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肯定是大势所趋, 这也是许多国家旅游发展中的成功经验, 但是否应该将经营权和管理权同时交由企业或民营资本却值得商榷,笔者通过大量的实践调查,将其SWOT分析如下:

1.优势

(1)成熟的资本市场为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后未来的完全市场运作提供了先决条件。改革开放20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进入了相对成熟阶段,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比率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私营资本市场日趋活跃或壮大,加上我国产业结构性调整和各个行业间的利润比差也越来越小,民营资本纷纷把目光投向可获得比较丰厚回报的景点景区建设经营,使得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相对集聚在旅游行业。(2)先进能动的经营管理模式,为景区资源后现代优化和管理造就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我国的民营资本是在国有资本和公有制基础上的夹缝发展壮起来的,先天的灵活和后天的韧性使得他们高度适应具有中国特的市场经济建设,他们进军旅游行业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先进理念或管理模式进军该领域的代名词,这为景区的长远建设进行了“智力”投资。(3)景区的转让使现有旅游资源的得到盘活以及激活潜在资源。丰厚的民营资本进入景点景区的开发经营行列,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终极本能使得企业会盘活或激活所有的旅游资源,彻底进行资本运作。

2.弱势

(1)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无经验可循。我国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开发和管理还处于摸索阶段,国外也没有经营权整体转让的先例 而且单就经营权转让来讲与国外景点景区的经营管理尚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旅游业的资本运作方面,对景点景区资本经营更是无经验可循。无经验意味着风险,如何规避风险又是一个新的挑战。(2)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缺乏法律保障和理论研究依据。在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的具体实践中,无论是转让的景区抑或是受让方的企业或民营资本,在整个的运作体系当中都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和保障体系,而且我国旅游经济界对于景区建设和运作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滞后,没有系统的理论依据。

3.机遇

(1)经济领域积极的新生现象,国家杠杆部门会进行政策扶持。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在我国旅游经济活动中属于新生事物,在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前提下,各级各部门及相关的杠杆机构体系会对这种经济领域内的新生现象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倾斜。(2)资本在景点景区的全面运作,会带动地方经济联动发展,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

4. 威胁

(1)在管理机构管理职能缺失、监督弱化的情况下,由企业盈利欲望而引起的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威胁。我国的景点景区, 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密切结合、高度融合的, 具有极高的价值,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大多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 对景点景区的管理,应该是保护第一,开发利用其次。然而,企业投资于景区经营, 其更多是考虑该项投资带给它的回报是多少, 这必然要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在利益的驱动下, 就有不可避免地出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情况, 人为缩短资源生命周期,其损失后期将难以估量。如属于世界自然遗产的武源国家风景区里架电梯、开索道、拆建筑又重建等活动反复出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亮出黄牌就是显著一例。(2)我国试行的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通常时间为40~50年,时间相对较长,在资本化运作后国有资产严重损耗和流失的威胁。(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 无论是市级、省级、国家级景点景区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的风景名胜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作为国有资产的一部分,景点景区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民俗和各种文化形态、经济形态、生态资源等有形、无形价值在景点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 怎样在资本运作过后确保景区资本仍稳步增值而不至于过损或流失成了景点景区转让实践和研究的关键。(4)风景名胜的经营权整体转让,各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难免会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联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的几点建议

从管理和经营的角度来探讨, 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其实就是风景和文物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进入市场运作, 其转让主要是指他们它的经营权的变换,而不是所有权的转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合一和分离, 是一个具体的运作方式问题。笔者认为,景点景区原则上是不能经营权整体转让的。但经营权能不能出让,却可以根据景区的等级和性质来具体分析。

第一,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分级分类进入市场运作。国家级景点景区或世界级的自然或文化遗产项目绝对是不可以转让,无论只所有权还是经营权。因为他们大多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是国家民族的瑰宝。不能仅看经济利益而盲目开发。如泰山、峨眉山、张家界等。但就某些旅游项目:如景区的交通、宾馆、小型有偿服务项目可采取租赁经营方式。景区的门票是景区资源价值的票面体现,是不可以转让的,因为这也是景区建设、保护的最基本的保证金来源。

第二,设置一些景点景区转让的大体框架模式,让各类景区有一定的参照。我国景点景区经营权整体转让的现行资本运作模式主要由以下四种:国有国营;国有民营;各种所有制和GCV模式(G. C. V模式就是政府( GOV. ) 、旅游资源投资公司(CO. ) 、志愿者(V. ) 三者合一模式)。模式是一种范式,它是动态变化的,各景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相应的改动,但大的前提是不能改变:即维护国有资产,使景点景区内的各种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得以保护,在保护中得以开发和利用,并稳定增值。

第三,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使景区和受让企业、法人的权益都能够到相应的保护和保障。

第四,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景点景区旅旅游资源本身的脆弱性就决定无论是转让方还是受让方都承受着相当的风险,所以在资本运作的过程中,加强风险防范是很有必要的。如建立风险预警和反应系统,成立常务风险防范或处理机构。加强资源或财产保险的力度,力求面临危机时,尽量降低损失。

作者单位:文红湖南怀化学院

刘韵琴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向敏,冯朝华.福建省景区景点转让模式分析[J].东南学术,2005,4:78-79.

篇9

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旅游资源的国家,我国每年接待境内外游客数量达到千万人次以上,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催生了旅行社的发展和导游队伍的壮大。导游人员作为我国旅游业的形象大使,形象、素质的高低好坏关系到境内外游客对旅游行业的整体印象,也代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质量。作为专门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任课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通过形体训练教学加强对未来旅游从业人员的形体素质教育。

二.旅游专业形体训练的重要性

形体训练是近年来高校旅游专业针对学生体形塑造专门开设的一门课程,它通过形体训练、礼仪训练塑造学生的优美体形,提升从业者的礼仪服务质量。形体训练除了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现代职业礼仪教育中,从业人员的形体美以及服务姿态美对于未来从事旅游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虽然人的身体形态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大,但是通过形体训练来扬长避短、改善体形,对形成健美、充满活力的气质与体形有着良好的助益作用。旅游专业的形体训练课程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锻炼学生形体,为他们塑造良好体形提供帮助,从而达到提高形体外在表现力的目的。从业人员的形体美与服务姿态美对他们快速适应职业需求、提升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旅游从业者的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与人交际。积极主动、善解人意是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如果不善言谈,内向羞涩,就无法与游客进行良好的沟通,就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自然也就不能称之为高水平的旅游从业者。形体训练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力度感、美感与艺术感,愉悦他们的精神,增强其与人沟通的意识和欲望,从而实现开阔学生心胸,树立其自信心,熏陶其气质的目的。形体训练同时兼有提升学生审美观及艺术修养的作用,学生在美的情操的陶冶下,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总之,旅游业竞争的实质就是服务质量的竞争,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就是从业者素质,而形体训练正是提升从业者素质的重要手段。

三.旅游专业形体训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形体训练课程,但是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纵观其因,我认为教学中普遍存在两大问题。

(一)师资与教学无法与时俱进

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高职院校中从业人员的形体训练却显得止步不前。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希望提升学生的形体素质和礼仪水平,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校并未重视。师资安排上并没有专业性强的形体教师,只是随便选个教师,保证课堂有人上课就行。在教学方式上也只是简单停留在刻板传授、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有限且无法紧跟旅游业发展实际,做不到与时俱进,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学生对形体课认识有限,热情不高

很多学生对形体课程的认识简单停留在“课外活动”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同时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热情不高、态度消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积极课堂氛围的营造,也导致了学生在课上无法学到对以后就业有助益的内容,浪费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旅游专业学生男女、胖瘦皆有,很多人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在同学面前练习,羞于遭到同学的嘲笑,对形体训练课程有一种抗拒心理,这样一来,不仅学习效果不好,还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于是便更不愿参加形体练习,如此恶性循环,形体课程教学效果自然差强人意。

四.提升形体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改善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

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旅游专业的形体训练课程,提升师资力量与教学设备水平。如果无法聘请专业的形体训练教师,至少要加强对现有形体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提升他们在这方面的教学素质与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良好的教学设施也是提升形体训练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旅游专业形体训练教学需要使用到很多器材,比如用来锻炼手腕力量的哑铃,用来锻炼腰腹力量与曲线的仰卧凳,用来锻炼腰、腿肩部柔韧性的把杆等等,学校均应配套到位,以辅助教师教学,方便学生锻炼。

(二)提升学生对形体训练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兴趣

形体教师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与素质的前提下,还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形体训练课程的认识,让他们充分了解形体训练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形体训练不单单是为了塑造体形美,更重要的是为未来就业提供竞争实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形体训练课程对于教师来说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多种手段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让他们对形体训练不再那么抗拒。对于不同性别、不同体型的学生,教师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注意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训练课上做到尊重学生,照顾学生心理,弱化他们的抵触心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升他们对形体训练课程的兴趣。

(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形体训练

形体训练课程主要以传授学生技能为主,训练的动作要求精、细、多。对于礼仪来说,细节决定成败,礼仪训练作为形体训练课程中的一个很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将有关“服务姿态标准化”的内容细致地教授给学生,详细讲述礼仪细节要求,让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切实有效的化为己用,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自身的示范,引导学生跟随模拟训练,教师正确且优美的形体示范能够感染学生,刺激他们将形体训练做好的欲望,也便于学生观察教师动作,抓住动作特点。小组训练比赛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互相纠正、监督,营造良性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提升教学效果。在课外,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小型的表演比赛,引导学生课下加强对形体的训练。另外,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时时与学生沟通,从教学反馈、学生建议到学生心理、生理烦恼的解决,都是融洽师生关系,进而提升教学效果的良好手段。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如今的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影像资料并加以现场示范、讲解,便于学生更加直观、立体的观察了解动作,改善原本教学中因教学条件限制及学生位置限制而不便观察的状况,让学生对细节一目了然,加深对教师所教授动作的了解。同时,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发达为形体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元素,教师可以结合当前旅游业实际,用现实中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让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能够学以致用,增强学习的实用性,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教师引导得法的话,学生很容易对形体训练课程产生兴趣,进而逐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开掘学生的潜力。形体训练作为一项富有高度想象力的运动,无形中还会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各种优美旋律的带动下,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开发,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根据日常形体课堂训练的内容,自主选择音乐编练训练内容,一来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发挥能动性,提升他们的兴趣,二来也可以为教师提供参考与灵感,编排出更适合学生心理与生理特点的训练内容。

五. 结语

高职院校形体训练教学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塑造美好健康的体形体态,还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他们的审美观与艺术修养。因此,在形体训练教学中,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提升自身的职业礼仪修养,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形体基础与礼仪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春琴,朱琦环。旅游专业学生的形体素质教育探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

[2]罗建红.职业体育教学中论青少年形体教育的重要性[J].株洲技术学院学报,2005,(3).

[3]王耀欢.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课逆反心理筒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1).

[4]曲宗湖.青步年学生形体教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5]常薏,谭华.形体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6]曹清.旅游学校形体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

篇10

高端旅游技能型人才是指具有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的人才。旅游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端旅游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优势,是推动中国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据统计,全国已有各级各类旅游院校1113家,在校生41万多人,这些院校遍布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教育体系。高职旅游教育是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高职旅游学院在探索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实训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但是,高职旅游教育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缺乏品牌学校、人才培养方向模糊、师资力量薄弱、产学研结合不够等。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国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现状

中国的高职旅游教育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成长和完善起来的。1978年10月南京旅游学校的成立以及1979年10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开端。其后,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旅游局对旅游教育投入的增加以及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旅游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增加。与此同时,中国的高职旅游教育也开始产生并蓬勃发展起来。

1.我国高职旅游教育发展成就

据统计,1990年我国仅拥有旅游院校215所,在校生49022人。2002年,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113所,其中本科院校163所,高等专科院校244所,职业学校706所。2002年,旅游院校在校生总计为417022人,其中本科院校62964人,高等专科院校94445人,职业学校259613人。与上年相比,旅游院校在校生总数增长了21.7%,但增长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增幅达54%,而中等职业学校只增长了7.9%。2002年,旅游院校校均在校生为375人,比上年的298人增长了25.8%。2005年教育部高教司的统计显示,全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普通高校355所,高职院校608所。高职旅游教育已成为中国院校教育体系中最热门、发展最快的专业教育之一。

2.我国高职旅游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品牌院校。目前,我国的旅游高等专科院校状况如下:有的是独立建制,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有的是二级学院与独立建制的结合,如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总体来说,我国至今仍然缺乏具有重大影响力及一定品牌性的旅游高等专科院校。虽然已经出现了如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天津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等以旅游专业为主的旅游高等专科院校,但是目前尚未真正形成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并在国内外业界得到普遍认可的品牌院校。

(2)人才培养方向模糊。中国的旅游高等专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最大的问题是过度追求“本科化”。专科教育原本应该按照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但是我国的大多数旅游专科教育却是全面移植本科教学模式,使高职旅游教育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最终导致培养的人才“高不成、低不就”,不受行业欢迎。另外,不从行业特点考虑人才的培养,而普遍认为本科一定优于高职,这使得许多高职院校为升格为本科院校而不断努力。办学层次的盲目提高,从人才适销的要求来看,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对策

1.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旅游高等专科院校培养目标的设计应区别于旅游本科院校和普通中专院校,体现高职旅游教育的优势。旅游学是与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人类学、环境学等学科有着紧密联系的交叉性学科,而且它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旅游行业要求具有行业业务操作能力、行业所需智能结构、较高职业素质的复合型专业管理人才。旅游高等专科院校在培养目标的选择上应找准自己的定位,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为导向。

2.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篇11

前段时间出现的“技工荒”现象让技校重新焕发了新活力,国家对于技术性人才的大量需求也让技校不断地发展壮大,很多学校都引进了西方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例如德国和新加坡的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和策略。但是这并没有起到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作用。

虽然技工类院校注重的是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但是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也是没办法实现的。所以技校首先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仅仅只是让学生注重实际做法。有很多学生毕业以后参加工作时,由于理论知识不足或是固化,导致没有办法胜任相应的工作。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文化等都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而导游业务和旅游市场营销与管理是其中的重难点,因为它们的理论知识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其应用时的灵活性特别强,所以老师不仅应该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仔细讲解,强化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还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以适应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例如,当有客人来旅行社咨询旅行的各项事宜时,你必须要了解游客的真正需求,清楚的知道哪些是游客心的问题,比如费用和安全问题,在不打断打消游客顾虑的同时还要向游客介绍所处企业的相关旅游产品以及企业的正规性和先进性,而且不能让游客感受到强烈的功利心,这样才能起到比较好的宣传效果。但是这对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是否具有比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以及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都是一种检验。首先,应该先站在游客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与游客拉近关系来降低他们的戒备心,取得游客的信任,并且保证在旅游中不会发生强迫消费的现象。另外,还要充分尊重游客的感受,当他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打电话咨询你,或是获得你的帮助。最重要的自然是与游客所签订的合同,一定要把必要的项目,以及所有答应游客的要求都要写上去,确保旅途的一切事宜都能得到解决,让游客更加放心。这些都是需要导游业务和旅游市场营销相关知识做支撑的。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不同的工作场景,把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的工作场景远比在课堂上枯燥的讲述课本的知识要有效的多,而且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没有办法与时代完全同步,而旅游专业与时代又是同步前进的,若是不注重加强旅游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毕业之后也很难适应新一代旅游行业的发展。

在解决各种各样的设计场景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和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学生的应变能力,学生也更乐意接受,教学效果自然会更加明显。先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老师,学生也应该通过网络或是课外书籍来不断填充,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多了解,多学习。

二、加强合适实践知识的探索

现在大多数技校都是直接把以往的教学案例讲给学生听,而不考虑这是否适合现代的旅游现状,也不考虑学生是否把今天所讲的内容消化掉了。这种“填鸭式”教学不仅仅存在于小学与中学,也在各大技校中奉行。所以加强合适的实践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而老师所讲的内容不仅无趣而且没有实际应用的可能,教学质量自然也无法提高。

针对现在技校教育水平难以提升,校方应当鼓励老师多从互联网上了解现代旅游行业的现状,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来调整教育的方向以及更新教学的内容。加强合适实践知识的探索中的“合适”不仅仅是指适合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也指适合学生的学习现状,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不同的实践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旅游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当学生学习了足够的实践知识时,老师应该领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如对还没有发生但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预判断,以及解决的可行方案的分析。因为在旅游业中,突发事件是经常发生的,学生能否正确判断问题的性质以及合适的解决办法对该旅行社或是公司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老师可以设计不同的突发状况,或是由学生自己设计突发场景,亦或是找现今比较热门的旅游事故或是常发事故,让学生分析该事故的前因后果,本质上是由什么引起的,又应该如何解决。对于学生设计的比较新颖的场景,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想解决的办法。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学生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预判能力,这些对学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都具有非凡的意义。相比那些只是单纯不断吸纳现有知识的同学,他们的各项能力都会显得尤为突出,无论是现在的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们都会有更加优秀的表现。加强适合学生的实践知识的探索不是单纯的天马行空的乱想,而是要以现实为基础不断的思考,发现探索新内容,这是一个不断深入和拓展的过程,老师不能点到为止,更不能让学生浅尝辄止,应该通过一个案例带领学生不断深入探索,了解其发生的本质原因,不断归纳总结,让学生有丰厚的“实战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突发类似的问题,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分类,分析该事件所属的性质,思考出有效的解决方式和最适合的途径。

在旅游行业中要遵从以游客为本的宗旨,很多情况就是由于旅游业的相关人员没有遵守而造成的。所以加强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索,不仅能够为社会和谐和行业发展做贡献,对自身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能够快速有效的解决也是莫大的帮助。

三、灵活教学策略

现在技校里有很多老师都喜欢生搬硬套,喜欢照本宣科,讲课枯燥乏味,导致班上的学习氛围不浓,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学的质量水平自然也不高。针对现在技校的学习状态,老师应该灵活教学策略,把不同的案例以各种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学生能否听懂,应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理解,而不是只关心自己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技校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的技能,而不是只求一知半解,否则,毕业之后也无法胜任相对应的工作。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老师可以通过PPT、仿真演练以及加强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老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四人一组,让每一个小组自己设计不同的场景,然后,两人扮演游客,两人担任旅行社负责人,或是三人扮演游客,一人扮演导游,来进行“实战演练”,“游客”把自己的疑问以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让旅行社的负责人或是导游进行解答,学生必须要带入到角色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旅行社负责人”无法回答或是解决相应的问题或事件,此时,老师可以让其他同学思考,并且相处解决办法或是应对措施,大家各抒己见,老师可以对相应的答案进行点评,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们思考,并且根据老师的点评对自己的想法进行纠正,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自己也不需要多费口舌,只需要针对学生们的问题进行纠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针对性的对自己的弱点进行加强和巩固,教学效果也更好,学生的成绩和专业技能也都能得到提高。灵活教学方式也不止这一种,老师可以根据学校的硬件设施和现有原材料进行最大利用,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校企合作是一个加强学校与企业连接的有效方式,让学生通过观摩和实际操作来加强理解,实践才是检验理论的最有效方式。在Я煅生去企业观摩或是实际操作过程不仅能改善在老师授课时学生的松懈心态,也能把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实现理论知识的可行性。

学习是一个过程,老师不应该只注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应该关注他们是否掌握了相关专业必要的知识和手段,以及是否有能力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自己愿意主动钻研,灵活的使用一些教学手段和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篇12

旅游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强与产业结合较高的应用型专业,并在与产业结合的实践过程中发展新的旅游理论,提升研究力度,以理论引导企业快速发展的学科。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培养旅游科学研究人才和旅游管理高级人才的必要环节。但是传统旅游管理教学模式不重视实践和研究教学体系化的建设,没有把产学研教学加以强化和研究,仅将重点落到对旅游管理理论知识的教学上,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不断改革,伴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加快,产学研立体化教学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领域也逐步展开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既适合培养学术型人才,又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应以旅游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改革教学模式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立体化教学模式,才能达到注重教学和育人的无缝结合。本文对目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在进行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二、相关概念解析

产学研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的相互协作,形成集研究、开发、生产于一体的强大系统。系统各组成部分各取所长,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凸显先进系统的综合优势。产学研合作就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形成的合作,具体来讲就是,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

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性社会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立体化教育是一种培养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教育模式。产学研立体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利用或整合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通过多化样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竞争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用产学研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许多旅游院校都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积极实施产学研立体化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纵观全国旅游院校产学研立体化教育模式应用成果,高校产学研合作水平较低,没有建立起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的深层次、全方位产学研结合模式,还存在许多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学”结合不够紧密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相对国外的培养模式来说,存在着教学与产业行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的问题,即“产学”结合不够紧密。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的产学研培养模式是美国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CBE(Competeney-Based Education)的成功范例,这种培养模式将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根据实践中职业岗位的需求来确定人才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以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语言课为主线。而反观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通过比较国内外的相关课程的课程比例可以发现,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的专业课的课时占总课时的一半,而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只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体系发展较为完善,但是在实践和应用型方面却不足。

(二)“产研”脱节严重

在我国旅游管理研究领域中,相关科研机构与行业企业之间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即“产研”脱节严重。在国外,许多大学与企业联合创办研究中心,这也是美国产学研教育的一大特色。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成立了酒店业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Hospitality Research,CHR)。作为产研合作的重要平台,CHR为酒店研究学术领域与行业企业之间建立了沟通桥梁。CHR会定期召集学校的教师与行业领军者对酒店行业的管理等方面提供新的智力支持,将研究成果向学术领域和行业领域的相关人士免费开放,并通过网络向全世界传播。

而我国高校管理人员对产学研结合认识不够,对项目研究时,仅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前沿领域,却忽视了研究项目的市场前景、企业需求等,缺乏市场意识,高校成立旅游研究咨询公司的寥寥无几。目前大多数旅游科研成果处于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阶段,距离旅游企业的需求较远,甚至落后于企业的实际发展,理论不能够真正地指导企业的发展,与旅游企业期盼的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进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不匹配,在高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时,因为种种原因及利益因素很难达成一致,特别是合作的利益分配等合作机制与模式构建方面,如创办新公司、成立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规划设计院、科技入股、多种研究成果转移形式及研究人员参与企业开发形式等。所以,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模式构建是产学研合作的瓶颈。

(三)“研学”结合缺失

“研学”结合指的是科研与教学方面的结合。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 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模式等世界著名的校企教育模式都是在行业的主导下,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之中,共同培养人才。教师们在课堂上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对学生的实习实践过程非常重视。学校拥有自己的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实习时间有着严格的规定,学生实习的时间占全部课时的一半,有着严格的实习教学和管理制度体系。而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时间仅占总学时的小部分,而且有些学校的实习只是一种形式,对于学生的实习没有进行严格要求,所以学生的实习时间不能得到保证。由此看出: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研学结合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高层次的就业选择,导致高等院校旅游管理毕业的学生在本领域就业的比例偏低。

四、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产学研培养模式应用相关对策

由于当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定位与旅游企业的需要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环节、时间安排与旅游企业需求不一致的现象比较突出,旅游管理师资队伍的培养、配置亟待与市场需求相吻合。因此,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应进一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从而为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培养旅游紧缺人才提供强力支持。具体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在旅游院校的教育中,要形成“理论+实践”双线贯通培养的教学理念,依托高校建立校内实践基地或者依托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行情境教学、定单式教学、全程交叉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通过抓专业定位、抓课程建设、抓师资培养、抓实践教学管理等方法来保证学生对于专业实践核心技能的掌握,拓宽产学结合的方式和途径。

(二)引进行业资源,共建仿真实训基地。聘请旅行社行业、酒店行业的领军人物或者行业知名专家等作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教学顾问或者客座教授。这样利用行业领军人物和知名专家的行业前沿信息和专家的智力支持,促进旅游管理高等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校外教学顾问或者客座教授,可以为实践训练基地的建立争取一定的设施设备,有利于院校的旅游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同时,也可以与这些行业领军人物和知名专家争取校企合作共建仿真实训基地(中心),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进一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合作,采取培训生管理计划等,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的优势,借助高校的培养优势,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行业紧缺型人才进行针对性地培养和培训,即按照企业的“订单”进行针对性地“制造”。学校应与企业共同切磋、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实现教学模式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理论与实践互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就业环节的良好衔接。

(四)在院校进行培养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教学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辅助和协作,进而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在从事旅游行业中所需的各种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教学模式上,要实行“理论+实践”双线贯通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添加理论应用的实践环节,形成循环互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习结束后,集实习回来的学生分享实习过程中的学习心得,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篇13

校企合作主要是指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面对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高职院校为了谋求自身发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对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1]。从本质上来看,校企合作是一种重视培养质量,优化学校与企业资源,实现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推广校企合作模式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通过企业反馈与市场导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能够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此外,还能够节约教育与企业成本,实现企业与学校共同发展。

2.基于校企合作实习模式,构建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模式下,构建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全面覆盖旅游类高职学生日后工作需要的知识素养及应用技能,为学生提供就业前必要的体验及过渡,因此,构建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积极意义十分明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实习效果。质量评价体系充分考虑旅游管理岗位特点,提出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及技能素养,为学生毕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的开展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学生角色转变。有效的实习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能够将学生知与技能转变为实际数据与实体,并在阶段性实践中完成实习目标,促使学生由学习者转变为生产者,确保学生能够尽快适应企业工作[2]。同时,构建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是校企合作发展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

3.构建校企合作实习质量评价体系需要坚持的原则及措施

3.1原则

第一,科学原则。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主要是为了掌握酒店经营、管理及服务工作规律,提高自身职业意识及能力,由此,在设计评价体系时,应坚持科学原则,使各项指标之间应具备逻辑关系,既独立又相关,提高评价体系效度。第二,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数量与质量作为事物双重性质,二者具有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关系,定性评价是定量评价的前提,前者主要是针对教学过程结果性质的分析,而后者从数量方面进行评价。坚持二者结合原则,能够提高评价全面性。第三,实效原则。评价实施必须坚持实效原则,提高指标可行性,从指标、数据及整体三个角度入手,提高评价有效性。

3.2措施

为了体现该体系构建可行性、实效性,笔者结合A学院与B企业进行分析和研究,前者是吉林省内独立设置的旅游高等职业学院,后者是省内一家按照四星级酒店。

3.2.1评价体系主体模型构建

结合利益相关理论来看,笔者认为该专业实习质量评价主体应由学生、企业与学校构成。学生作为校企合作评价主体部分,是学校教育对象,也是实习主体;企业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企业,合作无从谈起,是校企合作的必要条件;而学校是连接企业与学生的载体。由此可见,校企合作评价主体应由三个部分构成。本文构建评价主体模型如下。针对实习学生选择上,笔者选择2010级酒店管理毕业生,即2013届90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于企业主体选择,从高层、中层及基层三个方面选择为2人、5人及6人。对于学校方面,主要是专业带头人等[3]。

3.2.2评价体系建立

实习质量评价涉及内容较多,根据相关质量管理基本思想等具体要求,笔者选择三级指标,具体划分为一级3个(企业、学生及学校)、二级6个(如对校企合作满意度、成本费用等)、三级12个(如对就业环境满意度、就业对口率等)。

3.2.3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权重是指衡量各项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程度的数量标志,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是构建该体系的难点。目前,结合相关酒店管理理论、相关文献资料等内容,笔者结合Delphi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提高指标体系客观、可行性。学生对于校企合作评价的实施,相关指标主要为五个三级指标,对于满意度划分为不满意、满意等五个等级,数值为2、4...以此类推,最后运用算术平均法获取评价结果[4]。如学生对于校企合作满意度权重为10%。企业与学校同样按照上述方法对该实习模式进行质量评价。

3.2.4确定评价等级、标准

评价标准作为评价体系的重中之重,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直接决定该体系成败。为了提高本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应量化评价标准,如对于实习计划和动员两个二级指标来看,其评价等级与相对应的标准可以设置为制定详细的实习指导书(1分)等。

3.2.5提高评价结果利用率

构建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根本目标是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为改善和优化指标体系提供依据,最终提高校企合作实习质量,从而为旅游、酒店领域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5]。因此,高职类院校在构建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质量评价体系过程中,应树立现代评价观念,综合考虑评价主体,提高评价体系全面性,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相关部门应根据实习质量结果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提高高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质量及专业发展能力。

4.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笔者根据当前实习酒店、学校等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影响实习质量各项因素,确定评价内容、指标及权重,使该评价体系具有客观、科学、系统性特点,同时结合A高职院校与B酒店进行实践研究,充分证明该体系可行性及推广价值。最后从观念等角度对提高高职院校在发展校企合作实习模式有效性提出建议,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娟.校企合作构建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05):183-184.

[2]易红燕,陈启新,卢瑞等.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L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29-33.

[3]郑昭彦.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高职类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5):49-5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