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0: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风险评估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09.18.017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194(2009)18-0050-03
一、战略风险与战略审计解析
战略风险是一种综合性风险,所有对企业价值或发展路径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或趋势,都可谓企业的战略风险。其影响因素可能来自于外部,如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也可能源自于内部,如企业转型和盲目并购。
基于风险控制的战略审计是将企业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经营方式、管理机制等方面来评估企业战略制定、实施过程的科学合理性,并把被审计单位的战略风险评估纳入审计程序中去。
二、战略审计实施中的风险评估探索
在实施战略风险评估中,审计人员需要对初步识别出的风险点进行进一步的综合评估,从而对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状况做出合理、准确的判断,并参考其他审计内容的有关因素和对战略风险的影响程度,对审计结果做出调整。
对战略风险的评估可采用单体风险评分法。其中,固有风险是假设企业没有对这一风险进行管控所面临的状态,固有风险越高说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越高。剩余风险是结合了企业的管控有效性之后所面临的风险,也就是企业实际的状况。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的概念差体现的就是企业的管理水平。单一风险评分法分别对固有风险、剩余风险打分,以各自的评分维度作为打分标准。分为5个等级:很高(5分)、高(4分)、中(3分)、低(2分)、很低(1分)。固有风险、剩余风险内各个维度的评分结束后,将得分加权平均,可得固有风险及剩余风险的总评分。
(一) 固有风险及剩余风险的评分维度剖析
对于固有风险的个别维度不适用的情况,直接在“很低”一栏填写“不适用”即可;剩余风险不存在“不适用”的打分,若是个别维度体现不明显,则直接选择“很低”。评级尽可能先做定量判断;在很难定量的情况下,再进行定性判断。固有风险及剩余风险的评分维度如表1、表2所示。
对固有风险评分表的分析:
(1)财务影响。该维度是假设没有管控或管控不力的情况下,近一年该战略风险对公司净利润或现金流量的直接影响。财务影响的分级数据可利用公司年度税后净利润或现金流量乘以重要性水平得到。
(2)声誉。该维度是假设没有管控或管控不力的情况下,战略风险导致的后果所引发的社会责任以及对公司声誉的影响程度。其可从负面消息流传的范围及关注程度考虑,“很高”,是在世界范围流传;“很低”,是在企业内部流传;“中”是在全国流传。
(3)合法合规性。该维度是假设没有管控或管控不力的情况下,公司违反相关法规的程度或金额。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违规的程度,反映在调查机关的级别高低上,“很高”是引起中央机关的调查,“中”是导致地方政府的调查,“很低”是轻微的违反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是引起诉讼和罚款的金额。
(4)客户。该维度是假设没有管控或管控不力的情况下,与公司的销售终端——客户的关系受影响的程度,可用客户的订单量为参考依据。“很高”是客户停止采购或取消80%以上订单;“高”是客户寻找其他供应商或取消部分订单;“中”是对客户订单基本无影响,但未来的业务发展受到限制;“低”是有部分投诉或发生补救费用;“很低”是对客户影响很小,仅发生最少的投诉及补救费用。
(5)员工的流失。该维度是假设在不对该风险进行管控的情况下公司全体员工的流失程度。可从两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关键员工的流失比率;二是普通员工的流失比率。员工流失的越多,级别越高。
(6)运营。该维度结合了对企业整体业务影响的时间、人力、成本等定量指标,即指挽回对运营造成的影响所需付出的成本、人力等。从“很高”到“很低”,对企业的业务的影响程度依次是:影响重大业务能力、影响部分业务能力、影响日常运作、有一定影响但不影响日常运作、影响微弱等,无法定量判断时就采用定性判断。
(7)其他利益相关者。这里是指除了客户和员工以外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和社会机构。其反映为对企业股价的影响,可以用消息是否外传或公布来帮助理解。“很高”到“很低”依次对应:股价连续大幅震荡、股价数日大幅震荡、股价非正常震荡、股价单日涨(跌)停、不会实质性导致股票波动。
(8)发作速度。该维度假设在没有管控或管控不力的情况下,从隐性不利迹象到风险导致实质损失的时间、非常迅速到很少或没有预警时间。“很高”到“很低”依次对应:在一到几天以内就发作、经过数天到数周才发作、潜伏期已达数月、潜伏期在数月以上到数年。
对剩余风险评分表的分析:
(1)响应速度。该维度衡量风险事件发生以后企业采取补救措施的速度,响应速度越快风险越低。
(2)控制效果和效率:控制/整改。该维度衡量风险事件发生之后企业是否针对原有流程进行优化与整改:“很高”是没有整改计划,“高”是计划不完善,“中”是有计划但没有例行测试,“低”是有计划有定期测试,“很低”是将计划和测试嵌入企业的整个流程,作为部门的长效管理机制。
(3)控制效果和效率:监测和报告。该维度衡量有关风险的报告,“很高”和“高”的差别是有没有分析风险,有没有报告;“高”和“中”的差别是有没有识别风险源头,是口头报告还是正式报告;“中”和“低”的差别是有没有报告的时间表;“低”和“很低”的差别是有没有风险指标。
(4)近一年的风险数据:违规成本或造成的损失。该维度衡量近一年内该风险发生造成的实际损失的相关数据。
(5)风险管理能力:人/技能/知识。该维度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员工本身的管理战略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员工获取外部资源的途径是否充分,即有助于战略风险管理的渠道、信息、管理方法、管理模型等。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越强、能够获取的外部资源越多风险越低。
(6)风险管理能力:第三方。该维度衡量企业在进行战略风险管理时与第三方的关系。对第三方的依赖程度越高,风险越高。第三方包括:客户、商、供应商。
(7)风险管理能力:流程。对流程的影响是指改变流程的走向。主要看对关键流程的影响:影响多个关键流程对应“很高”;影响一个关键流程对应“高”;对关键流程没有影响对应“中”。
(8)风险管理能力:系统/数据/信息系统/安全。该维度衡量对企业关键信息系统的依赖和影响程度。依赖和影响的程度越大,风险程度就越高。如果信息系统出现问题,考虑是否能够由手工替代,若完全无法替代,则剩余风险较高。
(9)扩张或收缩。该维度是指未来12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内管理这个风险的业务、人员、流程和系统发生变革的程度。发生变革的程度越大,则剩余风险越高。
(二)战略风险分布图评估
通过对识别出的各个战略风险的评分,我们可以得到有关单体风险的一个分值(X,Y),固有风险一个分
数(X)、剩余风险一个分数(Y),据此可以得到四象限矩阵的战略风险分布图,如图1所示。
战略风险分布图清晰地展示了企业目前面临的战略风险的现状,固有风险展示的是战略风险原生态的状况,是该战略风险的重要性的体现;剩余风险展示的是管理层施加管理控制措施后的风险水平,其实质上反映了企业的管控水平及能力。战略风险分布图可以让管理层一目了然地了解到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即哪些程序、哪些环节仍需进一步的调整与控制。
战略风险分布图已成为审计人员提出审计意见及改进建议的依据。针对第一象限的战略风险(双高风险),审计人员应建议管理层改善现有的管理措施,提升业务流程及人员的管理水平,加强对该风险事件的监测与控制;针对第二象限内的战略风险(固有风险高,剩余风险低),表明企业针对重大风险事件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但仍需继续关注,建议管理层定期评审相关流程的内部控制执行效力;针对第三象限内的战略风险(双低风险),审计人员应建议管理层重新部署有限的管理资源,将人力、时间投入到需要管控的其他流程上;针对位于第四象限的战略风险(固有风险低,剩余风险高),因其剩余风险是风险事件长期积累的结果,审计人员应进一步测量该风险的累积影响。
三、结束语
本文将战略风险管理与企业战略审计有机地融合,通过对基于风险控制的战略审计评估技术的探讨,并融合企业环环相扣的战略管理活动,使其真正能够起到改善并控制企业战略风险的功效,以此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基于风险控制的战略审计评估能促使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不断实施、执行、评价和完善,趋于持续动态改进。
一、Y市农村火灾风险评估基本方法
要准确判断一个地区火灾的风险程度和危险度就必须通过合理的方法对该地区的火灾状况进行评价,找出关键节点,才能为火灾风险的控制提供有力支撑。风险评估的方法很多,主要有风险坐标图、层次分析法、关联图法、事故树分析法、关键风险指标法、专家技术评估法等。本文主要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以Y市农村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评价法,将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建立一个评估体系,对火灾的风险进行量化和评估[1.2],得出不同因素对于火灾风险的影响程度,找出不同工作举措对于减少农村火灾风险起到的具体作用,最终确定最合理火灾防控措施,做到以最有效方法、最低投入到达最安全的保护[3.4]。
二、Y市农村火灾风险评估结构模型的设计
Comparing on the Tactics of Risk Assessment of Traditional Risk-based Audit and Modern Risk-based Audit
Abstract: Traditional Risk-based Audit and Modern Risk-based Audit are the two phases that Risk-based Audit has evolved. tactics of risk assessment of Traditional Risk-based Audit and Modern Risk-based Audit differ from each other while they still have some similarities. This paper does the Comparion on the Tactics of Risk Assessment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orientation of risk assessment, extent of risk assessment, procedures of risk assessment and methods of risk assessment.
Keywords: Traditional Risk-based Audit Modern Risk-based Audit
Tactics of Risk Assessment Audit risk
一、引言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均以风险评估为起点,同时都将风险与控制方法贯穿运用于审计全过程,使审计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因此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两种审计模式在风险评估策略上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同时更多地体现出了差异。鉴于两种审计模式的风险评估策略较易被混淆,本文拟对两种审计模式的风险评估策略作一比较,对两者差异加以初步探讨。 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涵义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控制风险导向审计[1]。审计模式 发展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标志性事件是AICPA在1983年了第47号《审计准则公告》(SAS No.47)——“审计业务中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首次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将风险分析、评价与控制融入传统审计方法(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之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程序并没有脱离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但它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针对制度导向审计不直接处理审计风险,不能对审计风险进行量化的缺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审计风险模型,通过该模型将从各种渠道所收集的证据联系了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对审计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将审计资源相对合理的分配到高风险领域。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经营(商业)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1997 年,Bell 和 Frank 发表了名为《通过战略系统的视角对组织进行审计》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了毕马威的BMP 审计模式,这标志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它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联系了起来,从而提出了审计师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观念[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针对传统风险导向审
计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的缺点,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做到了以风险评估中心,真正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2003年10月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国际审计准则第315号( ISA 315)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审计风险模型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这就导致了实务中普遍运用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风险模型和审计具体风险导向等上和准则规定产生了一定的差异。鉴于这一点,特别指出本文所称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实务中运用的以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策略比较
风险评估是指对审计风险的评估。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发表意见的风险[3]。风险评估的目标就是确定
高风险环节,从而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并进一步确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性质的证据,以便更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审计效果及审计效率。策略,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方法。借鉴中注协(1997)对审计策略的定义,笔者将风险评估策略定义为审计人员根据确定的风险评估范围,选择能够达到风险评估目标而应当实施的最有效风险评估程序的基本思路、组织方式和具体方法。在本文中,笔者从风险评估导向、风险评估范围、风险评估程序、以及风险评估具体方法四个方面来比较两种审计模式的风险评估策略。
(一)风险评估导向
虽然国际审计准则规定,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人员首先应当对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交易类别、账户余额认定层次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估,但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内外部环境的,两者很难区分,因此审计人员通常难以对固有风险单独做出准确评估。又鉴于稳健性原则的考虑,实务中审计人员往往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从而将风险评估重点锁定在控制风险上。因此在实务中,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实际上是以对控制风险进行的评估为切入点的,所以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控制风险为导向的。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i]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表的错报风险,而企业财务报表的错报风险则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战略管理风险和经营活动风险[4]。所以要充
分理解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就必须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充分识别企业内、外部风险并理解内外部风险对财务报表认定的影响。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并不直接从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入手,而是间接地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综合评估战略经营风险从而确定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并进一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 (二)风险评估范围
在实务中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时,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而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因此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人员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如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企业的性质;企业的目标、战略、以及可能导致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经营风险;对企业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5],而只关注企业的内部
控制。因此,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审计人员实际上只仅仅依赖对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型评估来直接、大致确定检查风险水平。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企业了解得更透。它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广泛的系统中,认为有效的审计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战略目标和措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主要业务活动和关键经营环节以及剩余风险进行深入的了解。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风险仍然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审计人员也同样要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评估。但是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固有风险”的内涵扩大了,除了包括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风险外,更多地考虑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内部控制已经发展到内部控制框架阶段,并有被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取代的趋势,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内部控制结构概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估时考虑的因素则更加全面了。
(三)风险评估程序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可表示为:固有风险评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结构控制风险初步评估控制测试(可选)控制风险综合评估确定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在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管理人员的品行、能力、变动情况和遭受异常压力的情况;客户业务特征;关联方;非常规交易;以前审计结果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实务中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通常的做法是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而将风险评估的重点放在控制风险上。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时,首先从控制环境入手,再对制度和控制程序进行分析。分析控制环境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管理和经营作风;组织机构;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职能;人事政策和程序;确定职权和责任的等。然后审计人员基于当前对内控的了解对控制风险水平进行初步评估(计划估计水平)。如果审计人员将某一控制的控制风险初步评估为最高值,则对该控制不需执行控制测试而直接进入实质性测试阶段;但如果审计人员将某一控制的控制风险评估为低于最高值时,则就需要对该控制执行控制测试,从而来获取证据以支持低于最高值的风险水平。控制测试完成以后,审计人员对被测试控制的控制风险进行再次评估(最终估计水平),并根据最终估计水平来决定相应的检查风险水平。 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可用下图表示。如图所示(由于不能粘贴,此处图略),审计人员首先需要对客户的战略进行分析,分析时需要对客户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解,包括客户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宏观环境等);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面临的经营风险;对威胁企业战略的风险做出的反应等。对客户的战略进行分析后即可对战略风险做出评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内部控制被分为管理控制(战略控制、高层控制)和流程控制(一般控制、员工控制)[6],在对 客户的战略进行分析时同时要对战略控制进行了解并进行评价。然后审计人员对客户的流程进行分析,分析时可从流程目标、投入、作业、交易类型、威胁流程目标的风险等八个维度来了解流程情况[7]。通过流程分析可
以了解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竞争优势及劣势、威胁,从而来评估流程经营风险。在对客户的流程进行分析时同时要对流程控制进行了解并进行评价。在对战略经营风险和流程经营风险进行评估时特别要注重对舞弊风险的评估。然后在此基础上来对固有风险进行初步评估,在评估时除了要重点考虑经营风险可能引起的重大错报之外,还要考虑其他可能引起重大错报的因素(管理当局遭受的异常压力等)。审计人员在对客户的战略和流程进行分析时已经从企业整体层次对内部控制进行了了解(战略控制和流程控制)并做了评价,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对内部控制的其他方面进行了解并给予评价,特别是要关注有关交易重要类别的控制。基于对内部控制充分的了解,审计人员然后对控制风险进行初步评估。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审计人员在单独对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进行初步评估的基础上还须对两者进行综合评估,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对联合风险的评估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因为接下来其余的审计工作都要围绕联合风险来进行,联合风险的评估结果是审计人员决定实质性程序性质、时间以及范围的基础[8]。然后审计人员对 值得信赖的控制进一步执行控制测试,从而来获取支持其较低控制风险水平的证据。最后根据控制测试结果并结合联合风险评估水平,审计人员对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综合评估,从而来确定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即检查风险),并进一步决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 (四)风险评估具体方法 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检查、函证、询问、穿行测试、分析性程序等多种审计取证手法。虽然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客观上要求大量使用分析性程序来进行风险评估,但由于实务中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因此限制了分析性程序的运用范围。而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急的再加工重视程度不够,分析性程序主要适用在报表分析上[9]。 而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风险评估以分析性程序为中心,分析性程序成为最重要的程序。而且随着分析性程序功能的不断扩大,分析性程序开始走向多样化,审计人员不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由于分析性程序的多样化运用,大量的分析工具以及现代管理方法被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如在战略分析时审计人员运用了PSET分析和POPTER分析方法;在流程分析时运用到了价值链分析(VCA))和波士顿矩阵(BCG)以及SWOT分析方法;绩效分析时运用到了平衡积分卡(BSC)和标杆管理(Benchmarking)分析技术[10]。将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中 使得风险因素不再独立,而且风险评估不再是一元评估,而是多元评估,因此风险评估的结果将更加可靠。
三、结论
1. 风险评估导向不同:
虽然国际审计准则规定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应以固有风险为切入点,但在实务中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实际上是以控制风险为导向的;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是以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
2. 风险评估范围不同:
审计人员在实务中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时往往会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只通过对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型评估来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人员除了要对传统的固有风险,即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风险进行评估之外,更多地是要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特别是注重对舞弊风险的评估[11]。同时由于内部控制概念内涵的扩
大,审计人员在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估时考虑的因素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更加全面了。
3. 风险评估程序不同: 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增加了对企业战略和经营流程的分析,以及对经营风险的评估,而且最后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联合起来进行评估,因此在评估程序方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更完善。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风险考虑的更全面了,所以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能够更好的将会计报表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4. 风险评估具体方法重点不一样: 两种审计模式在风险评估时都运用了观察、检查、函证、询问、穿行测试等风险评估方法,但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注重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做到了以分析性程序为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审计风险应该是广义的,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而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风险,还包括客户经营失败而导致审计主体遭受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
:
[1] 王泽霞.论风险导向审计创新[J].会计,2004(12): 49-54
[2] 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14):47-51
[3] AICPA:professional Standards As of June 1,1992,AU.31
[4] 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分析[J].审计研究,2004(05):26-30
[5] 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4(14):58-63
[6] 郑朝晖.战略系统审计:财务数据之合理预期[J/OL].会计视野,2004 [2006-4-17] doc.esnai.com/showdoc.asp?docid=448&uchecked=true
[7] 王义华.BMP审计模式介绍[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06): 69-70
[8] Ernst&Young Global Audit Planning Toolkit 2004[M], 2004: 65-67
中图分类号S16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4-0269-02
风险分析在近20~30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并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技术应用和工程等领域。但针对某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较少,现有的成果也不很完善。今后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应该向哪个方面发展,是从事这一方面研究的工作者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笔者对前人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其优缺点,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少走弯路,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1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1国内研究现状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国内研究,有李世奎、霍治国、王道龙等[1]主编的《中国农业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一书,此书以风险分析技术为核心,探讨了农业自然灾害分析的理论、概念、方法和模型。但是,有关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理论的基础研究仍相当薄弱。邓国等[2]提出用解析概率密度曲线法估计粮食产量序列的风险概率,对中国粮食产量不同风险类型进行了分区研究。薛昌颖等[3]利用河北及京津地区1949~2001年的冬小麦实际产量资料,选取历年减产率的变异系数、历年平均减产率和减产率风险概率作为评价指标,估算了干旱气候条件下河北及京津地区历年冬小麦产量灾损的风险水平。黄崇福等[4]针对湖南省各县市1979~1993年的灾情资料时间序列短、数量少的情况,引入模糊数学方法,对干旱等农业自然灾害进行了风险估算,并通过专题图直观地展示了风险的分布及其空间变化趋势。经文献检索,在风险评估方面,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标准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和实践检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风险评价模型甚少。
朱自玺等[5]做了小麦干旱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他们从降水资料出发,先按降水负距平绝对值的大小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干旱等级,再求出不同干旱等级发生的概率,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小麦气候干旱风险指数模型Ic=α1Is+α2Ie,式中Is为全生育期风险指数,Ie为小麦拔节期风险指数,α1、α2分别为其权重系数。然后又从作物需水量和供水量出发,按作物缺水程度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干旱等级,算出不同干旱等级出现的概率,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作物干旱风险指数模型Id=α1Is+α2Ie+α3Im,其中Is、Ie和Im分别为小麦全生育期、拔节期和灌浆期的作物干旱风险指数,α1、α2和α3分别为其权重系数。最后在气候干旱模型和作物干旱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干旱风险指数模型I=(Ic+Id)/2,其中Ic为气候干旱风险指数,Id为作物干旱风险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干旱风险进行了评估和区划。中国农业大学的王素艳[6]做了北方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及风险区划研究,对北方冬小麦干旱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此为基础对北方地区的光温和气候生产力进行了评估,建立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进一步做了北方冬小麦干旱灾损风险区划,这是对小麦干旱风险评估和区划的一次系统和详细的研究。
1.2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的风险评估研究中,往往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将模型分为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环境风险、潜在风险及综合风险等类型,各个类型内部又包含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多个估算模型。以社会风险为例,所谓社会风险是指相对于某一给定的区域,或某一给定的人群,由某种灾害所引起的受损害的人数与其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常用FN伤亡频率图表示。至于其评估模型,有Piers提出的AWR模型[7],Carter提出的SRI模型[8]及HSE提出的COMAH模型[9]等,其中COMAH模型主要应用于土地利用与规划方面。美英等国是国际上最先提出风险理论和应用的国家。美国学者WilliamJ.Petak和ArthurA.Atkisson在《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对策》一书中对美国主要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该书总结了美国主要自然灾害的风险与损失期望值,并在风险决策,特别是灾害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减灾效益分析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但针对农业灾害的风险评估技术基本没有涉及[10]。日本继美英之后也比较注重风险评估和区划的研究,其针对强,注重实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日本于1998年建立了风险分析协会,其研究重点在环境和环境恶化方面。他们认识到,由于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使原本脆弱的环境更加恶化,原本复杂的世界带来更多不确定性[10]。总体上,国外学者在风险分析研究方面多侧重于经济领域,对具体的某一种农业灾害风险分析的研究还不多见。
2风险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2.1风险评估指标中存在的问题
经文献检索,在国内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面,一般有干旱风险评估、涝洪风险评估、冻害风险评估等。但在风险评估指标上,尤其是在干旱风险评估指标方面,虽然指标很多,但在评估中实用的指标很少,几乎所有关于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文献中,都用降水负距平作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指标,即从某地某一时段(作物一个生长周期、某一生长段、年、季、月、旬、周或规定的天数内)的降雨量(观测值或预报值)与该地区该时段内的多年平均降雨量相比较而确定作物干旱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作物产量灾损程度、作物干旱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和区划等一系列工作。用降水负距平作为作物干旱评估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作物干旱灾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作物田地土壤墒情的好坏、土壤性质、当地地下水位的高低、某一时期大气降水量的多少、人为水分补给量的多少、作物当时的表现症状等。其中跟作物干旱有最直接、最大关系的就是土壤墒情是否适宜,即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在短期内,某一时段降水偏少,如果前期降水量偏多,则土壤墒情也会较好,作物并不一定发生干旱;或者地下水位较高,或者人为进行了灌溉,作物地块土壤墒情也不会差,作物也不会发生干旱。长时期的干旱,是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导致降水量偏少所致,才有可能导致土壤干旱。因此用降水负距平作为作物干旱灾害评估指标,干旱时期越长,评估结果才会越准确。而对于短期干旱或干旱期间采取了灌溉措施,用降水负距平作为作物干旱评估指标评估的结果准确性较低,缺乏科学性。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提高,灌溉面积的增大,再单纯的用降水负距平来评估作物干旱发生的风险情况,则不但短期干旱评估不准确,恐怕连长期干旱评估的结果都不可靠了。用土壤墒情作为作物干旱评估指标,因为作物根系直接生活在土壤中,是从土壤中而不是从大气中吸收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土壤墒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状况。土壤墒情良好,作物生长顺利,表现较好;土壤墒情较差,作物生长不良,表现出干旱症状,并进而影响产量。不管用何种方式补充土壤水分,只要土壤墒情较好,作物就不受干旱影响。因此,用土壤墒情作为作物干旱灾害评估指标,既克服了用降水负距平作为干旱评估指标的缺点,又克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影响,无论是对短期干旱或长期干旱评估都会较为准确。
2.2风险评估及区划中存在的问题
风险是一个矛盾体,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管控的是相对风险,所以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的研究首先要确定应用的对象;机巡作业风险评估技术针对的是机巡作业管控,所以机巡作业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就应基于机巡作业企业的管理需求即管控目标来进行设计;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的研究主要基于后果考虑具体因子的设计,形成机巡作业风险评估技术标准。机巡作业风险评估流程设计如下。(1)评估范围的划分——根据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确定风险管控目标;(2)危害因素的辨识——选取风险后果对管控目标能够造成影响的危害因素作为风险评估的对象;(3)风险评估——针对线路风险后果及涉及的各种危害因素,对线路风险进行定性评估,确定危害因素风险等级;(4)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对各危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必要时还要制定新的控制措施。
1持续风险评估标准设计
中心引用可量化风险管理理念,采取现场作业“三维度”科学评价取值法,即根据涉及电网风险、现场风险以及作业环境风险相结合的“三维度”量化风险值,制定机巡作业中心持续作业风险评估技术标准。1.1危害因素辨识对。机巡作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交叉跨越方式与数量、作业环境、作业性质、电网等级、电网风险、巡视区域、飞行地域、线路密集程度、巡视机型等九个因素。1.2制定评估标准。(1)交叉跨越方式与数量。跨越1个危险点至4个危险点,所有机型取值分别为1/1.5/2/2.5,穿越一个点危险指数为100。(2)作业环境性质区域特征等指标,如表1所示。(3)电压电网风险及机型等级指标,如表2所示。(4)线路密集程度指标。线路密集程度分为两种,相邻线行≥100m,所有机型取值1,相邻线行50~100m(山区为100~150m)之间,所有机型取值1.5。1.3风险量化评估。1.3.1量化计算。根据电网风险、现场风险、作业环境风险量化结果对应的取值,使用量化评估公式:量化值(M)=[交叉跨越方式及数量系数]*[作业环境系数]*[作业性质系数]*[电压等级系数]*[电网风险系数]*[巡视区域系数]*[飞行地域系数]*[线路密集程度系数]*]巡视机型系数]。1.3.2机巡作业风险定级。根据计算出的量化值,将机巡作业分为以下五级:(1)特高的风险:400≤风险值,考虑放弃、停止。(2)高风险机巡作业:200≤风险值<400,需要立即采取纠正措施。(3)中风险机巡作业:70≤风险值<200,需要采取措施进行纠正。(4)低风险机巡作业:20≤风险值<70,需要进行关注。(5)可接受风险机巡作业:风险值<20,容忍。1.4现有控制措施。根据确定的风险和涉及的人员、电网情况,查找目前已有的控制措施,包括:管理人员的现场督察、检查;改善飞行和控制技术等已经应用的工程技术;防止风险而使用的安全工器具和个人防护用品、安全标识;保证人员意识和技能而开展的常态化人员学习与教育培训;为降低风险损失而采取的应急措施等。
2应用实例
对500kV嘉上甲线N1-N216的线路进行实际风险评估,通过2.3.1公式进行计算,(油动固定翼/有人机/多旋翼)综合风险值分别为6.75/6.75/13.5,都在巡线的容忍范围内。
3结语
本文对机巡作业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指引,文中一些影响因素的选取与赋值参考了广东电网机巡作业中心的一些数据,但这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仍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机巡企业,每个企业在应用时,要通过一定范围的试用,通过试用评估结果对一些因素与赋值进行修订与完善,这样才能形成适用于企业的风险评估技术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2]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审核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