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的优势

旅游管理的优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0: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旅游管理的优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旅游管理的优势

篇1

社区生态旅游加入当地居民这一新鲜元素,通过此项目让居民从中获利,使他们可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也给游客造成一定的新鲜感,吸引他们前来,这也是社区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最大的不同之处。

社区生态旅游相较于其他旅游业来说更为高级,也更加人文化,它能让旅游者更好地拥抱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俗,促进当地经济和自然文化的开发。社区和居民是活动主体,居民作为旅游发展者和受益者,他们必须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必须在进行旅游活动的同时,进行环保活动。但是,由于社区生态旅游活动还处于刚起步阶段,许多管理机构都还没有完善起来,所以,实施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完善管理机构,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更好的,解决当前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社区生态旅游概述

1.社区生态旅游的含义

对于旅游,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走走停停,看看风景,人们更多的是想参与进旅游氛围,找到更活泼有趣的生活方式,从旅游中体验不一样的乐趣。随着你们对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社区生态旅游这一理念,应运而生。社区生态旅游已社区为承载体和开发体,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习俗,给游客以强烈的感官和心灵的冲击,让游客有不一样的体验。当然,此活动必须在保证当地的自然风景和传统文化,不被人类破坏,且可以保证当地人的收益的基础上才可以顺利进行。并且,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这就又要求人们自觉保护环境,继承且发扬传统文化,使旅游开发,具有低碳性,环保性,可持续发展性。

2.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在工业革命飞速发展之时,召开了第一届环境会议,得出的要想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生态环保的这一结论。人类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而且人的出生率远远高于死亡率,所以,新的生态环保理念,必须以低碳生活,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争取还未来一片青山绿水,给后世一片碧海蓝天。在此理念的引导之下,现代企业已经大大改变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减少了对自然的污染,倡导绿色生产。而且,为了环保,人们正在着重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减少依靠第一,第二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体,必须首当其冲的实施低碳环保理念,而且,旅游业推出社区生态旅游这一新型主题,让人们可以在环保中旅游,这一新型理念给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美好体验,从而吸引力越来越的人群加入,这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的旅游模式,逐步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同时因为此主题为当地社区居民带来了不小的收益,使他们也正确认识到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所以也自觉加入到了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此模式加强了生态旅游的人文性,保证了经济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因素

1.内部因素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

正所谓,"樱桃好吃树难栽",生态旅游这一理念是非常的好,这一发展前景也是十分客观,但是,实施起来,其实并不是特别的容易,需要切实考虑许多因素,而且首要的四个内部因素就是:当地政府、当地社区、社区居民和旅游企业。这四个主体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尤其是利益关系,更是错综复杂,所以它们又构成了社区生态旅游的内部利益主体。如果平衡不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建立,将会受到很大影响。比如当地政府,制定法律,建立管理体系,这些都会影响管理模式的形成和规范。所以一定要调节且平衡好各个部门的利益关系,使他们得到平衡,从而可以推动管理模式的形成和规范,使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更加适合市场需要和世界发展,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旅游企业的素质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

俗话说,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旅游企业,作为整个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火车头,自然要首当其冲的改变传统观念,利用手中的专业的旅游管理经验和充足的资金,大力发扬环保理念,注重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并且保护传统文化,当然最为重要的是给当地居民注入环保这一理念,同时使他们从中获利,从而可以与居民建立良好且长期的合作关系,使活动可以更加顺利进行。

3.社区居民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

一个主题,要想吸引大众,博人眼球,必须有一个站得住脚的特色。毫无疑问,社区居民就是这一特色元素,他们可以让游客体会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所以,必须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为旅游提供服务,使旅游产业可以长足发展。

4.当地社团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影响

在社区生态旅游中还有一个幕后推手,这个推手就是当地社团。当地社团绝对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组织,他们把各个主体联合起来,评估收益,公平的反应获利情况。虽然当地社团并不是直接参与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服务和经营,但是它通过调节各方利益这一作用,依然在管理模式的构建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所以,当地社团对社区生态旅游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这起着领导者和开发者、创新者的作用。

5.外部因素对社区生态管理模式的影响

在管理构建中,有内部因素,就有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旅游者和非政府组织。旅游者作为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消费者,他们支撑了旅游资金,保证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所以他们决定着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非政府组织主要就是解答居民的问题,保障着居民的利益,带动居民参与活动且自觉保护环境。所以要想好好发展,不但要加强内部的修养,还要得到外部的支持。

三、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居民的主动性不强

社区生态旅游,以当地居民为主,社区为单位,确定旅游活动主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使其得到人们的喜爱,从而更加有利于旅游活动的进行,所以这就是社区生态旅游与以往常见的旅游形式的不同之处。因为,现在的居民还是处于一个封建保守的思想,还是依靠传统的生活方式,所以,对于这种新型活动,他们虽然好奇,但是却不会主动参与。决策者在管理之中,对于居民的参与,也没有提起过高的重?。这就导致,在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时候,常常陷入被动的情况,最终影响它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社区生态旅游至今无法普及的主要原因。

2.影响本地文化的发展

生态环保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在我国,虽然旅游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飞速发展,但是由于没有重视环境的保护,只是在意经济的发展,这就造成了生态的破坏,阻碍文化的多样性的形成,不但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反倒在实际意义上挫伤了我国的旅游产业。一些管理者,在社区生态旅游进行经济开发中,忽略当地元文化的发展和继承,过度开发生态旅游,只是牟取暴利,肆意改造。当地居民,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受限,只是从中看到了利益,从而积极参与,却并不懂如何保护自身长久的利益,导致,他们也不再注重传统习俗,使自己的文化特色也是逐渐消失。长此以往,旅游业和传统文化,都会受到强烈冲击,所以,必须及时制止,依然从保护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社区生态旅游才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

3.旅游企业的管理不善

旅游附加产品也没有过多的创新,使得旅游的内容比较单一,反倒令传统旅游产业的发展,持续走低。在旅游中,旅游者就是图个新鲜,找个乐子,体验体验不一样的生活。社区生态旅游,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刚好满足了游客的这一要求,可是,进来,社区生态旅游确,早早就固定了旅游路线,而且所体验的项目,也是有了一定的安排,这样似乎,又趋向了传统的观光旅游,使特色逐渐消失,导致游客有所失望。再加上,在管理方面也是多个部门同时进行参与,很是混乱,这就,又导致旅游区和社区有所摩擦,所以反倒使发展停滞不前。

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在管理方面长期存在问题,使社区生态旅游无法得到重视,社区生态旅游的亮点和特色也无法发挥出来,从而令旅游业也无法得到均衡发展。

四、改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措施

1.提高社区居民的主动性

在社区生态旅游中,我们必须重视一个重要的群体――当地居民。如果,当地居民不配合,那么,这个活动根本无法进行,工作也是根本无法展开。所以,要想完善社区管理,必须关注社区居民,支持他们提意见,并且进行筛选采纳。其次,可以建立一个社区交流平台,让居民可以坐下说话,围在一起探讨想法,并且可以在平台上看到所的重大改革,这样大家都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且了解大家的想法,动态与发展方向。当然,也要建立一个问题协调部门,作为问题的最终处理之处。

社区生态旅游也要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武装自己,这样才能使其生命力更旺盛,更适合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2.建设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

社区生态旅游的顺利发展,必须建立在利益公平分配的基础上。公平性对生态旅游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管理之中,政府必须站在阳光下,把分配方式等一系列问题都摆出来,让大家一起探讨。政府只有保证了居民的利益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所以,政府必须改变居民传统的坐吃山空的理念,让他们自己动手,行动起来,自己经营一些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当然,为了不让居民受经济的局限性,政府可以和银行合作,使居民顺利得到信贷服务。如此一来,既可以保证了旅游活动中的特色,又使居民没有压力的进行项目构造,使他们可以积极参与,服从管理。

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钱袋子,又使社区生态旅游更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3.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

社区居民的素质,对于生态旅游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在一些比较偏远的旅游地区,虽然生态环境较好,但是地区闭塞,居民所受教育有限,意识不到利用自然优势。而且,在当地,青壮年都出去打工,留下的基本都是一些老人和孩子,可以说,他们对自然资源这一理念可以说是,一窍不通,这就要求工作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话,普及给他们旅游知识,提高他们对旅游的认知水平,

篇2

一、前言

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活动时,能够综合运用技术、工具、技巧和知识等手段而满足项目需求和项目预期目标。项目管理理论在近年来受到大量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是MBA课程中的重要科目,被广泛运用实践于各个行业领域之中。在创建旅游管理模式时,可以运用项目管理理论中的相关方法和理念,以便更好的提高旅游管理模式的管理水平。本文中,作者主要是针对旅游项目的管理模式创建和实施提出一定的建议,在项目管理基础上创建旅游管理模式。

二、项目管理与旅游管理模式创建

(一)项目管理理论

项目指的是某个独特产品或服务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为完成目标而做出的一次性努力。通过一套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指导、利用各项资源是项目管理的特点,从而达到资源在时间、质量、复杂和唯一以及费用上合理的分配,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制定一系列的方法、辅助手段、原则和技巧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下,项目管理能有效的对进度和资源进行调整,以确保项目的时效性,项目管理具有在特定的范围内控制项目的作用,为整个项目的运作提供人力资源和管理方法,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项目工作者的积极性,项目管理同时也是一种风险管理,有效的降低项目中不稳定的因素带来的风险。

(二)旅游建设项目管理与模式创建

旅游的项目管理理论正如同其他行业,都拥有三个各具特色的项目管理,分别是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高层管理。其中基层管理的主要作用是对各个项目任务进行实施,同时也要分配和计划工作;中层管理的作用是为了针对一些项目内部的管理问题,是为了监督项目的成本、进度和质量,连带处理项目中的事物所产生的矛盾;然而较为重要的高层管理主要是处理与外界的关系,首要是和正在开发中的旅游项目所在地的行业管理部门和政府的行政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是项目建设的最高策划层。现今,各地的旅游项目当中出现了愈来愈多的外资企业或是民营企业对项目的建设投入资金的,应当按照外资或民营企业在项目建设当中所起到的用途和构成,创建出良好的旅游管理模式。

三、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旅游管理模式创建

(一)加强对项目的评估工作

项目评估工作是旅游项目建设的重点环节,在项目的准备阶段要进行具体的预测,对项目的可行性展开评估,旅游管理部门要对项目采取严密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将数据文件提交给专家组或有关行政部门进行审议,这有利于旅游项目可以达到预期的执行效果,充分发挥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的优势,开发当地旅游资源,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旅游项目进行有效的评估,就是对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等进行管理,旅游项目管理的进度是指活动执行的排序、计划、时间的安排;成本管理是针对项目执行中的费用,包括预算成本和控制成本。质量管理体现在对项目质量的要求,如按照IS09000进行质量评价和提高。在项目完成后进行评估,是对项目执行的质量实行总的考核,评定项目实际成果与目标效果的差异度。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前,要设想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是否造成影响,有利于项目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有序进行。

(二)完善项目管理理论体制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旅游项目都是在政府部门对外界招商引资所进行开发管理的,而投资主体在开发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实际利益,从而导致景区项目的建设混乱,破坏性的开发和浪费旅游资源。在管理项目理论上,要宏观考虑旅游项目的建设,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旅游项目开发的监督力度,突出旅游项目主管部门的领导作用,保证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开发。在许多城市与县城中,都出现旅游局局长身兼其它管理部门领导的情况,他们都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类型而兼任相关部门的领导职位。虽然能够很好的解决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也在职权管理上存在纰漏。因此,可以更改以往的旅游管理模式,设立旅游行业的审制体系,从政府部门和旅游局中抽取一部分人员组成旅游业务的主管部门,并突出其决定性的重要地位。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针对旅游项目方案进行评议和研究,保证旅游景点方案的可行性,提高景点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信息化手段实施项目管理

特别是针对一些大或是特大的旅游项目建设,当建设项目进行到实施阶段时,需要尽量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建设项目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大可引进建设行业中工程项目的先进管理系统,其中的核心手段是对整个项目开发所存在的三项目标实施更加优化的管理,同时也对项目建设的实施过程进行费用、质量和进度这三者的统一管理,从而建立起具有个性化需求的项目管理综合体系。通过设立一个以表格、图形、数据为基础项目数据库,对实施项数据和信息进行全面的动态管理,比如对建设成本进行更加科学的管理,实现建设费用的动态管理。创建灵活的,依照实施项目的发展规律,从而进行协调的、系统化的层次分解,作为对组织中项目实施过程的一个较为清晰的工作目标。同时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和图文处理手段等工具,进而实现项目管理理论过程中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系统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旅游管理模式的创建和景点的开发都离不开项目管理理论的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分析研究现有的旅游管理模式,减少旅游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加强对旅游管理环节的控制,创建和完善旅游管理模式以便提高旅游管理的实际效益。(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篇3

一、信息化旅游管理的现实意义

资料表明,欧洲是世上国际旅游消费最高的区域,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财政收入依靠旅游业的贡献。而如今,人们对旅游也越来越热衷,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将旅游的目的地局限在本国范围内。所以,我国本土的旅游企业要想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势必要与其他国家的优秀旅游企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然而,在旅游产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旅游产业的兴盛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旅游产业还导致了一些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被人为的破坏。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旅游产业兴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并且通过各方面一起努力来将这种负面影响降至最低。要在合理开发旅游产业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信息时代下我国的旅游管理现状

(一)我国旅游管理所处的大环境

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我国旅游产业呈现了不一样的经营方式。旅游企业都上网寻找新的机会,这些企业纷纷利用新技术以及配置先进的软硬件环境,拓宽销售渠道。众多旅游企业纷纷利用信息技术得天独厚的优势宣传企业自身的优势并开展全国范围内至全球范围的直销业务,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一种现实。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革新。

(二)我国旅游管理的特点

网络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前沿性,网络时代,信息传递快且传递量大,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旅游产业的管理必须务实、高效。旅游行业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先进的管理理念,还要掌握前沿的管理方法,而且在实践摸索中要学会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对旅游企业进行有效地管理。通过信息技术技术,在企业网页上体现新颖别致的风格,通过详实的描述和引人入胜的画面吸引顾客,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技巧,将精彩的旅游景点展现在网页上,勾起顾客的欲望,并在服务阶段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我国旅游管理存在的弊端

虽说当前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体制中,我国旅游企业应该与国际接轨、与时代接轨。但是,我国旅游企业发展存在许多制度上的弊端,这些弊端严重的干扰了我国旅游产业的正常发展,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若是不能走在时代的前沿,就要被时代所遗弃,因此,我国旅游管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种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

三、信息时代下旅游管理的途径

(一)针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由于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旅游产业的竞争也逐渐演变成为优秀人才的竞争。是否注重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培养以及人才的吸引等工作也直接关乎旅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样一来,旅游高等教育便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春天。为了有效地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也为了提供优秀的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有针对性的旅游高等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旅游相关培训和教育工作是培育优秀人才的关键。在具体的培训教育中要以旅游景点为载体,以学校培训为促进,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强化从业人员对旅游行业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另外,还要重视时效性培训,旅游行业管理人员要从管理质量、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等不同方面对其进行考核,量化打分,考核后上岗。要善于督促各涉旅单位深化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培训重要性的认识,要鼓励相关从业人员积极参加到各式各样的专题培训中,还要通过开展企业内部培训教育活动,切实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整改,提高旅游企业接待能力和水平。

另外,旅游行业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旅游行业管理人才应该作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要切实理解什么是导游以及如何做好一名导游,要实地摸索调查游客的需求,协调好旅游线路中各项事宜,做到令群众满意、领导放心。一个好的导游往往会带来一次成功的旅行,而一个失败的导游往往会毁掉一次精心安排的旅行。第二、要具备丰富的旅游相关知识,要能够像文学家那样具备渊博的丰富的知识,要像歌唱家那样能够歌唱出动人的歌曲,要像幽默家那样能够带来妙语连珠。第三,要具有人性化的思想以及人性化的服务,对待游客要如同亲人般,提供主动的服务,热心的服务,让游客感觉到家的温暖,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第四、优秀的管理人员应该热情友好,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创新的思维。

(二)实施信息化旅游管理的具体方案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涉及众多行业以及许多相关部门,发展旅游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旅游产业和农业、工业、商业、城建、文化、教育、交通等相关产业或相关部门的互动和联系紧密。如今,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同国际接轨,发展跨国合作项目也显得极为必要,我们要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

首先,考虑旅游管理的主体的话,应该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推进旅游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由于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模式正处于转型换代的关键时期,正在逐步向信息化管理方向改变,这就对旅游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旅游管理者在做好当前旅游业务工作的同时,协调各方各面以应付各方面的挑战,同时,还有充分利用各种发展机遇,促进旅游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另外,我们需要注意到,旅游产业的多元性,应该为游客提供多样性的选择,提供令游客满意的服务。利用现代信息化途径,对游客的要求进行采集并尽量满足,听取游客的意见并及时反馈。

(三)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切实提高旅游管理效率

鉴于旅游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发展至今,应该与时代接轨,特别是如今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旅游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早日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为旅游企业的管理增添注入新的活力。旅游企业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响应政府颁布的政策方案。另外,要借鉴国内过优秀旅游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促进旅游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篇4

21世纪改革开发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例如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加,资源危机,工作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等,人们对环境的要求,生活的质量越来越高,城市的人们需要减压,需要优质的生活环境。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形势良好,旅游产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民族特色旅游的兴起。然而对比国外的特色旅游发展道路,我国民族特色旅游管理模式还存在着有待完善和改进的问题,需要通过多种手段与措施,从而推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管理模式发展趋势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凭借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环境特色,旅游行业的发展形势愈加良好。包括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都出现了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及乡村旅游产业。从定位的角度来说,乡村旅游依托于地区的文化与客观优势,其发展道路已经逐步完善,走上了正轨。但是民族特色旅游还依旧没能够转变理念,特别是在旅游管理的模式上,还存在着诸多有待改善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目前对于旅游行业极为重视,不仅转变了以往的过多管制,而且更加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理念,政府职能发生了变化,具体体现在宏观管理、间接管理和行业管理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民族特色旅游管理的模式更加具有科学性,为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民族特色旅游管理模式的发展对策

 

(一)以政府为主导,完善知道工作

 

民族特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其系统化的发展道路,包括管理模式与资金投入情况,都需要政府相关单位的介入与引导。所以在管理模式上,政府的主导作用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可以保证特色旅游的问题解决与改善,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开展多渠道的管理模式建设,吸引更多的资金融入到项目建设当中。

(二)合理性构建,保护历史特色

 

“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是更适合民族特色旅游发展的选择。排除无序性、盲目性,强化统筹规划,可以更好的发挥地区的资源优势,重点突出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客观来讲,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第一,注重科学化的规划编制,在管理上综合考量,保障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展开;第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突出环境保护理念,减少资源浪费,保护历史特色的背景;第三,切实做好协调工作,将管理落实到实处,以科学的规划确保区域化的特色发展道路。

 

(三)完善特色旅游政策

 

无论是在资金上,还是在人力上,地方政府都应该给予民族特色旅游更多的政策利益。政府需要做好指导作用,构建区域化的发展管理模式,发挥自身的智能,为行业发展制定有效的策略。最大程度的降低投资的风险性,可以从政策上为当地民族特色旅游做出巨大的贡献。

 

(四)完善宏观、环保管理制度

 

社会主义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强调区域化的环保工作,应该重视科学的管理理念,从宏观的层面来把控行业的发展,具体关注项目的规划、开发与管理工作。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绿色环保成为了时代的主题,所以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更要做好环保工作。在开发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同时,在管理模式上要加入环保要求,避免类似“香格里拉”式的破坏。对于可能存在问题的旅游区域,采取重点管理和监控的方式,短期内规避趋利行为。完善健全的环境保护法,能够为民族特色旅游管理提供有力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

 

(五)协调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无论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市场经济规律是一定要遵守的,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

 

但是为了在管理模式上做到尽善尽美,就需要政府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各类企业走向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提升行业素质。除此之外,在市场化的发展背景下,行业协会还应该积极的设立行业发展标准,促进行业的正规化发展。民族特色旅游管理的模式在自主发展的背后,还应该强化品牌意识,以消费需求和旅游商品带动发展,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策略,以规范性的市场来营造良好的发展大环境。

 

(六)构建全面的优质服务体系

 

管理模式与服务模式存在着相互依存性,优质的服务体系建设能够对管理效果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民族特色旅游需要强化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定规范化的制度与体系,确保服务从整体到细节上的一致性,提升服务质量。

 

篇5

一、我国现阶段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着重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当前旅游管理的教学中,大量存在着过分强调基础理论教学的现象,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由于理论知识强而专业和实践操作技能欠缺,导致其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导致其就业困难的局面。

2. 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不足。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由于考试方式的改革力度不足,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由考试成绩来决定,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对实践环节的要求则重视不足,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明显感觉自己存在动手能力差等缺点。

3. 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这是各旅游院校共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未制订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二是实践活动安排集中。三是实践时间安排不合理。四是岗位实践目标没有细化。

4.校企合作规范化程度低。一些高校缺乏固定的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难以保证学生实习所需的指导和锻炼的机会。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不愿意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条件,而是按企业自身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有条件地接纳学生实习。尽管省内旅游企业比较多,但有条件接纳学生进行系统、规范实习的企业却比较少。

二、基于CDIO理念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探索

1.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大学教育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引导者。应用型本科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途径之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弓I进互动式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了一些课堂实践教学形式。

2. 对学生学习成绩采用合理的评定方式。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真正学会学懂,使CDIO教学模式真正得到贯彻,很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式进行改革,增加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改变学习态度,逐步掌握工作技能。

3. 发挥语言优势,加强“双语”教学的比重。旅游管.理学科是一门涉外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所具备的英语水平要求也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采用“双语”教材,另一方面尽可能利用英语将所涉及到的各种专业术语,以帮助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的阅读和表达水平。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作为社会科学的旅游学,培养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尤为重要。在工团队中工作,学生可以了解团队工作的方式和要求,互相学习,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具有团队精神的学生,能更快地适应国际化的丁程运作模式,更能满足社会需求。

篇6

地方文化的形成是当地居民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在满足日常基本生活的需求下,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积淀,使他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地方文化的形成可以是一座有着丰厚历史积淀的文化古城,也可以是留有风云变幻痕迹的自然风貌。因此,可以将地方文化大致分为四个部分:(1)自然景观、文物遗迹、古建筑等历史方面;(2)以现代文化为代表的艺术方面;(3)民俗民风、节日庆典等原生态表演;(4)宣传宗教文化伦理的道德方面。

地方文化的形成不仅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其本身的个性和内涵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社会发展繁荣的基础和前提,地方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也被逐渐认可。除了有利于开发旅游文化,同时也能使其本身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传承。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地方文化不得不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渗透,这就要求地方文化除了保持本身的自然与原生态之外,更重要的是丰富本身的文化特性。让人们切实感受到文化旅游的概念,而不是一味的停留在欣赏传统的文物遗迹,或者文艺表演。这就要求除了满足游客基本的审美需求之外,优化环境质量,努力拓展知性美、满足旅游者日益膨胀的好奇和求知欲。

二、地方文化发展的困境

(一)评估规划不科学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化的今天,多数采用普遍的产业化经营方式,但地方文化却没办法按照产业化进行开发与发展。因为虽然地方文化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其自然属性难以改变,一味的产业化只会降低资源的禀赋力,从而增大投资风险,难以获得预期的收益。地方文化资源在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就像山东水浒文化城的产业发展,水浒基地被济宁、菏泽、泰安和聊城四个城市包围,这就加大了对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估和规划难度,无法彻底发掘本身的地方文化资源,导致浪费资源或者重复开发等不必要的损失。

(二)各地地方文化发展不均衡

由于地理位置和社会发展,势必导致不同地域的地方文化发展失衡,而情况日益明显。例如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因素导致可供发展的旅游资源稀少,从而影响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

(三)形式重于内容

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地方文化的发展出现普遍存在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各地文化形式大同小异,无论是主题内容,或者周边辐射都呈现出一种未完全摆脱重制造轻研发的守旧模式,缺乏创新主导力。

(四)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地方文化的发展处于成长期,人才是文化产发展的推动力,只有将所学知识有效的应用于实践,才能更好的适应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旅游产品是一种无形产品,通常以服务的形式表现,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素质,但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向国际化都市,导致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方面,人才紧缺。

三、地方文化影响下旅游管理的现状

旅游作为一个依靠接待与服务而发展起来的行业,如何在保护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在产业竞争中获胜,成为人们研究的课题之一。旅游管理的对象是“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促进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充分了解旅游需求的前提下,适时有效的对人员进行管理,从而对需求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为了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必须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的同时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管理对地方文化的影响是通过再生产的方式推进,从而带动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地方文化要想吸引更多的游客,只有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保持本土化与特色化的相互协调,通过从不同的旅游项目中开拓新业务,实现再发展,从而扩大社会影响,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保持自身品牌的同时,使特色文化得以继承和延续。

作为旅游业发展内容之一的地方文化,始终以地方文化作为基石,打造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景线,使游客可以了解不同的地方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风格。原生态的民族风情与文化信仰相结合,是景区的建设和改造成为旅游产业链的必备环节之一,进而得以衍生出不同形态的特色文化旅游,从而提高景区极其周边地区的经济收入。同时,地区饮食的独具风味刺激了游客的消费欲望,正逐步取代单纯的自然风光游览,成为一道特殊的旅游风景线。

四、地方文化影响下旅游业管理问题论述

篇7

2017年香港旅游竞争力在世界排名第11位,在亚洲的排名仅次于日本①。香港旅游业的发达与香港旅游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香港旅游教育经验和模式进行研究(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有助于大陆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升。国内关于香港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宋海岩等(2015)以香港理工大学的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为典范,分析了香港旅游教育院校在教学、实践的各方面的创新之处[1]6-9;黄松山等(2016)对包括香港在内的多个境外高校旅游管理学科设置做出介绍和分析[2];何立萍(2011)对香港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WIE教育模式的内涵、方式深入分析[3]。本文将具体介绍香港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教育培养模式,同时对大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香港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课程设置

香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水平发达,学科发展时间早,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体系也较为完善②。1.发展历程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前身是机构管理及餐饮研究系,创建于1979年,其创立可以称之为香港地区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鼻祖”。1992年更名为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系③。香港理工大学的教育理念独树一帜,树立了亚洲旅游院校的标杆,验证了学院的座右铭“开创酒店及旅游新纪元”[1]6-9。2011年,成功开办的唯港荟,秉持了香港理工大学的信念“凝聚智慧、实践创意”,构建了一个开放和独立的学习平台。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成立④。其研究生培养模式与香港理工大学基本保持一致,相异之处在于香港中文大学致力于培养“旅游+金融”复合型人才。2001年,学校创立专属教研酒店,香港沙田凯悦酒店和郑裕彤楼[4]。郑裕彤楼作为实地教学研究处,负责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金融研究所等教研。郑裕彤楼除了有齐全的设施,还有由学生具体负责营运的实践餐厅、配备有标准化的现代厨房、专为学生学习品鉴酒品而设置的实验室、凯悦培训中心等。香港地区旅游管理的教育层次一般被分为两阶段。初级阶段是为中学毕业生设立的职业院校,如香港教育学院;高级阶段为高水平的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如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初级阶段主要培育的是酒店及旅游行业基础从业人员。高级阶段的教育注重培育精英管理人才和具有理论研究能力的学者。香港理工大学的毕业生以较均衡的素质所著称,广布行业各个部门;香港中文大学的毕业生以出色的酒店行业管理技能而被认可,较多的从事于酒店行业的管理工作。就研究生培养类别来看,研究生层次教育分应用型硕士和哲学硕士两种。除全日制和在职制研究生,还设有一年制和两年制的研读期。全日制的教学主要为大学毕业生所设,学制通常为一年;两年制课程适合有工作经验的从业者。由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性质,学校在招生时就十分看重申请者的工作实践经历,因此申请者工作要求年限为最少一年。就招生层面来看,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均形成了国际化招生体系,很多的生源都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人才。2.课程设置①香港中文大学的酒店与旅游学院的课程设置。首先将课程确认为必修或选修,再依据课程所对应的教学特点和行业需求细致划分研究方向。例如,香港中文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开设旅游管理、国际酒店管理和节事会展管理三个方向,并且在不同培育方向下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课程中实习是一门专门课程,根据学生以后的就业需要而设置,只有通过实习的学生才能拿到相对应的学分;学院内部研讨会将会以一门课程的形式呈现,根据学生的个人职业目标所开展;强调管理类学科的实践,减少基础理论的学习时间,因此专业硕士的核心必修课程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应用型课程。②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学院课程设置。香港理工大学旅游管理应用型硕士从类别上划分为两大类,酒店管理类和旅游管理类[5]。各专业对应的培养目标和特点都有差异,包括不同专业的入学条件要求、学制长短、就业培训等。在培养目标上,专业型硕士课程在设置上侧重为酒店及旅游业培养输送高级管理层人才,这与学术型硕士希望培育具有科研水平的理论型人才是互补的;在课程设置特点上,专业型硕士的主要课程都是通过对行业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行业人才需求所定;在学分制上,专业型硕士实行弹性修学方式,即学生自主决定在三年弹性时间内修满学分毕业[6];在毕业方式上,专业硕士可根据自身的现实需求和兴趣,在几种毕业模式中做出自主选择,例如修读各种课程、完成一份毕业设计或调研报告等不固定的形式,这与学术型硕士完成毕业论文的单一方式相对比显得更加灵活,效率更高。香港理工大学开设了国际酒店管理、国际旅游及会展管理、国际葡萄酒管理、环球酒店业管理四个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并对专业设置过程安排了严谨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这种机制还运用在监控开设的课程当中,学院能在各个环节都严格把控[7]。学院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使其他院系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的应用都受到这种制度影响,沿袭了制度创新的形式。国际旅游及会展管理学专业以专业独特的战略视角与行业实际情况的结合,各个学科之间的优势科目的结合,促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用系统、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院课程设置的另一大特色是与一流的三大酒店一起创办了环球酒店业管理学的硕士课程,由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以及美国休斯顿大学康拉德希尔顿酒店及餐饮管理学院互相合作[8]。这项世界首创的课程项目是中西方文化高度融合的表现,真正做到“立足本土,纵横世界”[9]。基于香港发挥着国际葡萄酒商贸枢纽的作用,中国内地经济发展加大了开拓葡萄酒市场的需求等原因,学院还开办了亚洲独一无二的国际葡萄酒管理学的硕士学位课程。实习课程的特点是实习过程分时间段进行。在实习过程的第一阶段,学生们在基本的日常事务中学习酒店管理与营运的知识;在第二阶段则是转入管理阶层实习,在此过程让每位同学都能由一位唯港荟经理负责。唯港荟为学院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在唯港荟被称为“明日客房”的酒店概念客房,是由学院特意准备的酒店管理新型研究项目。学院可以通过“明日客房”深度挖掘酒店管理领域新概念的实际作用,推动整个酒店行业未来的转型和发展[10]。在香港理工大学,专门的就业辅导课程并不再是辅助普及就业知识,而是作为学生个人职业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如香港理工大学的“就业工作坊”,这样的一种方式已经推广到了各个专业,作为一种独立的机制存在。

二、香港旅游研究生教育发展经验

香港旅游研究生教育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到世界一流水平,为香港酒店和旅游业培养了许多高质量的人才,推动了行业多个方面的发展,其中的许多经验是值得大陆高校学习借鉴的。1.课程设置的理论化与实务化合理的课程设置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间接的推动了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外界之间的协作,师生合作双方通过各类学术刊物或者研讨会议传播成果,而学院与行业内发展态势较好的企业建立的良好的合作关系,有了强大的行业教师资源和对行业洞悉的能力,专业课程能够保持与行业热点的联系,同时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到顶尖的单位实习。2.课程注重教学的国际化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大,与世界接轨的定位,直接的表现在教学模式上。香港理工大学以教研酒店唯港荟为核心,香港中文大学以郑裕彤楼为实践教学核心,二者都在实践教学方面做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准。3.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为了将实践更好地融入到教学的环节当中去,香港理工大学将教学科目重新修订一番,科目都能在实践培训中得到恰当的运用。学院安排的实习项目在酒店中进行,学生在不同的部门接受到锻炼。表现突出的学生能够进入学院创办的“菁英管理项目”。4.旅游教育专业质量的认证化2003年国际旅游业教育者协会颁发给香港理工大学“最佳教育学府大奖”;同时学院成为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知识网络的成员单位[11]。香港中文大学在2005年8月根据《酒店及旅游研究学刊》的统计,当时学院在方面全球排名第四,亚洲排名第一,而2009年11月时学院全球的排名已经上升到了第二位[12]。5.教师队伍的专业化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国际化教师队伍为学院的发展创造了巨大动力,学校的教师队伍被称之为“梦之队”,清楚的说明研究生导师必须拥有过硬的学科素养、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敏锐的洞察力等。6.学校标杆的高水准化两所大学均将自己的发展标杆确立为世界的顶级酒店和旅游管理院校,例如,香港理工大学的标杆院校就包括康奈尔大学、萨里大学等在旅游教育领域首屈一指的院校。通过与标杆的对比,学院能够在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基础上学习标杆做法。

三、对内地提升研究生旅游教育的启示

内地的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1.培养目标要清晰、可行、实际香港院校对于硕士的培养定位精确,专业型硕士的课程设置中以实际操作为主,辅助以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在课程报告或毕业论文的选题开始就与行业实践紧密联系,并在以后的调查、撰写等过程中保持关联性。学术型硕士重学术理论培养,因此课程设置的转变也会较大。相较而言,内地的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准确,许多的学校仍在科研与应用的界限中摇摆不定,在这样的环境下,研究生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2.扩宽国际视野,加快学科的国际化程度香港理工和香港中文的生源国际化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渠道,而课程设置方面借鉴国际一流旅游院校的经验,能拓宽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学习前沿知识,保证持续创新。内地高校应关注教学体制的改革,根据旅游学科的最新动态修改课程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实际,使课程体现创新性和国际化的特点。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教师结构上看,学校一直在努力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例如聘请一些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担任高级职务的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行业导师,既可以形成多样化的师资结构,也可以促使行业导师在课程教学、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香港理工大学还专设了企业发展机构,能够帮助将知识和技术快速转移到应用层面上。4.多元化的实地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的环境研究生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多元化的环境,当前专业型硕士的发展对多元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学校+企业”培养模式看似正确,但长期以来固化了教学方法,毫无新意,与之对应的措施则是提高新型课程设置标准,这种标准是实务性与应用型的高度结合。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广东省社会科学基金:"一带一路"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竞争优势提升路径及效应研究(GD17XGL46);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教改项目基金:“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两岸四地跨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以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为例(2016JGXM_MS_33)资助。

参考文献:

[1]宋海岩,杨惠君.开辟酒店及旅游教育新里程———以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15(09):6-9.

[2]黄松山,陈钢华.境外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J].旅游学刊,2016(10):19-21.

[3]何立萍.香港理工大学旅游高等教育的WIE模式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2):52-55.

[4]胡志毅,罗仕伟.国(境)外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旅游论坛,2012(04):113-116.

[5]苗莉,蔡利平.美国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博士生教育概述及其对中国硕士研究生的几点启示[J].旅游科学,2009(23):67-72.

[6]尹晓华.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7]袁媛.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8]刘爱利,张一凡,姚长宏.旅游管理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规律探讨———以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42-46.

[9]李红英.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及改进[J].煤炭高等教育,2006(02):76-77.

篇8

旅游管理企业综合性极强,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旅游企业正面临一次血的改革、创新,多样化的产业链导致旅游企业在面对竞争时,需从不同角度考虑,才能在旅游产业长期生存。而知识经济的到来,便足以证明我国发展状态良好,人们具有较高的生活追求,更享受精神世界。由工业经济到转变成知识经济这一过程中旅游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巅峰时期,为了迎接这一时期的到来,旅游行业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力争在满足现代人物资需要的同时也达到人们的精神要求。21世纪是信息时代,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也会趋向于信息经营的方式。

一、知识经济下旅游管理的变化

旅游管理市场受到知识经济的影响得到了有力的拓展空间,增加了新的消费理念和市场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旅游市场无论从规模还是容量上都达到了巅峰时期,加上知识经济的双重影响,已经毫无置疑的将旅游业发展上升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办公室灵活度与日俱增,工作也日渐轻松,人们的放松时间较多,生活质量和收入快速提高,无需被生活开支困扰,有更多的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两者相互结合使旅游事业出现了极强的发展契机。知识经济来临后,旅游行业转变了以往的竞争模式,竞争模式的转变给旅游行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以往的旅游行业主要以客源、资源产生经济效益。然而知识经济的到来却将这一模式彻底扭转,旅游业竞争模式正在向电子商务方向转变,正因为此,旅游业也由原来的价格竞争转变成现在的服务竞争、品质竞争和营销竞争,这已成为旅游业的主要竞争模式。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旅游业资源结构有了很大改观,很多旅游企业也随时代的变化改变了经营方式。即使知识信息资源在旅游行业重要程度极高,但仍不能忽略钱财和物质对资源的影响。人是所有事物的主体,更是知识生产、使用、成就的主体,鉴于此,在企业发展中人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未来旅游企业发展中知识经营会成为主流,营销模式也会转变成网络营销,采用此种方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未来企业战略发展的主要方式。

二、知识经济影响下旅游业创新方向

1.提高创新意识

根据我国目前发展状态,知识作为拉动经济水平的重要因素,创新是必然趋势,知识的灵魂便是创新。旅游业具有鲜明的产业特点,尤其是其综合性较强、竞争强烈等特点,必须时刻准备,具有强烈创新意识,才能具有充分、新颖、健康的方案维持企业的长久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很大程度的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鉴于此,知识经济是依存于企业资本存在的,其中品牌、人力、物力等都需加大审核并利用知识产品的夸大营销点,加上运营方式的改变,增加企业综合实力。例如:某知名企业认为知识是能够流动的,因此,在企业内部技能型知识流动方向和目标的实验,将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利用竞争者知识提高自身竞争实力。

2.以人为本

旅游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这是自然形成的特点,由于旅游业和生态环境间为辨证关系,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旅游行业除了对生态环境具有强烈要求外还出现了其它方面的需要。现如今,人们逐渐对南极、深海等极端旅游场地兴趣十足,这是一个膨胀的时代,人们对未知追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价值观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生态环境管理才是旅游业实现长久发展的终极目标,生态管理不但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要遵循旅游者的要求和生产产品的实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相互结合,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而提高旅游业经济效益。

3.改变营销途径

由上文可知,旅游企业已经将传统的营销模式转变成现在的网络营销模式,采用网络营销模式的重点在于知识和传播信息,所有信息都去取决于知识,没有专业等级和方向的限制,只要关于知识点的任务完成便能结束此次使命。因此,我们在网络上将各种知识点重新整理、联合起来,增加网络营销应变性和开放性,创新知识交汇。而以往的网络营销模式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快速转向,具有企业性,是依附于企业所存在的。突出网络营销手段主要是结合知识经济,将网络营销依附于知识,减少对企业的依赖,提高企业效率的同时不影响企业形象。日前,电子商务在我国已经被应用在各行各业,据统计我国上半年部分旅游业工资支出都是依靠电子商务完成的,随着运营方式的改变,跟在时代潮流后的企业纷纷获得了成功,无论是在生产、经营还是在营销上我国很多知名旅游企业统统获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青年旅舍和中旅,在该旅游企业中仅去年一年便有80%的员工工资是依靠网络信息支出的,也就是说有80%的人是利用网络手段进行购票旅游的。

三、结语

有上文可知,知识经济背景下旅游业管理的主体是人,其次便是知识。在知识经济影响下,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将旅游内部管理、营销模式、竞争模式之间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由此可以看出,知识经济在旅游管理中的改革方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及创新意识等方式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柏波.传统旅游企业现代转型的实现路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郭宁.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旅游企业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2,(20):79.

[3]乔思雯.浅析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旅游企业管理[J].商业经济,2012(,19):47-48.

篇9

会展旅游是以举办研讨会、论坛会、商务会议等各类会务活动和展览从而开展的一种旅游形式。会展旅游从两个角度来说,一方面是指以展览和会议为目的的旅游,其中包括了出于工作需求开展的会议旅游和展览旅游等,另一方面是指从为会展活动举办提供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中获取一定收益的活动。会展不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从而使旅游的服务线得以延长,增加了城市设施的使用率,提高城市知名度,推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

一、国内外会展旅游发展和管理模式的现状

(一)国内外会展旅游的发展。从国际会展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看,会展业是西方国家事件产业和旅游业的重要领域,会展旅游已经逐渐成为商务旅游领域的产业支柱。在西方国家,展览业的产值占世界各国GDP的1%,如果加上有展览业产出的其他行业的相关收益,展览业在全球经济的比重高达8%。与此同时,近年来参加会展的人数也在同比上涨。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十分迅猛,明显高于我国其他行业经济总量的增长,其年增长速度达到了20%以上。但是,我国旅游业处于转型期,而传统的旅游业受到其影响,增长速度逐渐减慢。我国各地政府积极参与并带动会展行业的发展,掀起了展馆建设的,使得会展旅游业得到了发展。但是我国的会展旅游还处在发展阶段,有许多的不足。比如很多城市注重于会展场地、设施的建设,而忽略了对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对环境的提高和改善。相比较国外而言,我国会展旅游政府干预的过多,以及管理模式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国会展旅游发展不成熟,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外会展旅游行业的经验,从而推动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

(二)国外会展旅游管理模式的现状。现阶段,国外的会展旅游业已经呈稳步的趋势发展了,形成了一套由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的成熟的管理模式。(1)市场主导管理模式。市场主导管理模式是由政府提供支持,市场完成会展旅游资源的配置。而不同国家的政府间接支持有不同的形式,各具特色。市场主导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如下。例如在美国,商业机构和贸易组织不需要政府的审批即可进入会展旅游业,是以市场主导管理运行的。而政府的职能是在后期进行审核认证,对会展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并不是直接进行干预的。美国国际会展管理协会在美国是会展业唯一且权威的行业协会,其主要职责是维护行业的合法权益,协调会展和会员之间的关系等。这样的行业协会与政府相辅相成,为会展旅游市场的管理打下了基础,使得会展旅游业得以更好的发展。(2)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政府主导管理模式是指政府在会展旅游的发展中,为其提供各项服务,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政府发挥着直接作用。例如,在德国的会展旅游业发展中,它有国家级会展机构———贸易会展和会展业联盟,这些是由德国政府授权,具有权威性的管理协调机构,对本国的会展旅游业进行统一的管理。德国会展旅游业的成功,归功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德国政府在发展城市建设和经济开发时,会首要考虑到会展旅游业的发展,联邦政府会做出专门的预算,为企业办展参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得到政府的经费资助。德国的公司一般都有自己的会展场馆,一般都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展览公司一般是由政府控股,企业管理,这也为德国高水准的专业会展打下了基础。尽管政府在会展旅游业中占主导的管理模式,但行业协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会展旅游管理模式的思考

(一)我国会展旅游管理模式的现状。目前,我国会展旅游业的领导体制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专业的会展旅游管理部门和组织。上到国务院、下到各省市都有资格对下属单位参展办展提供批文。这样难免会造成管理无序、多方办展、重复办展等问题,从而影响会展行业的规律发展。整体来看,我国的会展旅游业是属于政府主导管理模式的,但是我国政府主导所行使的职能不同于国外的政府主导管理模式,这是因为我国的会展旅游业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政府职能的行使出现了缺位和错位的现象。在我国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会展的管理方法、体制还没有及时得到充分的变革,管理方法还不能完全的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造成了会展旅游市场运作机制的低效。民间行业在国际会展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形成了行业自律的机制,规范了会展旅游市场,推动了会展旅游的健康发展。但是在我国的会展旅游行业中,很多城市还没有形成行业协会的管理机构,而且政府也没有真正做到“政企分开”,这也就导致了政府主导不力甚至没有主导的现象。

(二)我国会展旅游管理模式的发展对策。通过上述分析,我国应该正确处理好政府、企业、协会和相关行业之间的关系,走向市场化、规范化、产业化的政府主导管理模式的道路。政府职能需要从具体办展向总体引导转变。政府应该尽快转变职能,由具体的办展向总体的导向转变,做好角色定位,在会展旅游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从而促进我国会展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政府需要集中在会展场馆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的建设,支持国企参展,制定会展旅游的运行和行业规则,为会展旅游业提供良好的大环境。各城市的地区政府还应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固有资源指定适合本地区的会展旅游规划,促使会展业和旅游业的有机融合。政府应将权力转交给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协会之间的联系。行业协会要了解国内外的会展旅游业的发展,会展协会和旅游协会要共同参与到会展旅游市场的管理和发展规划中,优势互补,规范会展旅游市场的发展。要加强会展业和旅游业之间的合作,使两者利益达到最大化。旅游企业要积极配合会展公司举办会展活动,会展公司也要大力支持旅游企业的发展,双方通过沟通合作的方式实现共赢,从而更好的促进会展旅游业的发展。

结语:

随着会展旅游行业近年来稳步发展的趋势,市场主导管理模式将成为会展旅游业发展管理模式的必然趋势。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是以政府主导管理模式为主,这就要求政府逐渐将行政管理的职能转接到行业协会手中,使行业协会的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建立健全的会展旅游发展环境,加强政府、协会和企业间的紧密联系,达到相互协调和合作。

参考文献:

[1]成雪.对我国会展旅游管理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1:64-65+76.

[2]詹伟芳.会展旅游的运作模式与管理机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3]黄玉妹.我国现代会展业的功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4]何建英.中国会展旅游业运行机制研究[D].广西大学,2003.

[5]付明莹.关于我国发展会展旅游的思考[D].西北大学,2004.

[6]陈乡.城市会展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篇10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实训基地是针对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仿真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和模拟的场所。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一般是围绕着旅游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技能训练场所,可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相比,校外实训基地因更能提供系统的技能训练环境,其地位和作用更让人关注。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是指旅游院校通过与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旅游景区签订实习协议,由旅游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训需要的场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满足专业技能所必须的施展才华的场所,又能为企业带来无限的生机活力,为旅游企业解决劳动力短缺以及技术管理上的困难,便于旅游企业发现和选拔人才。因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和旅游企业的共同发展架起了一座桥梁,也便于学校和旅游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实训教学的计划能顺利开展,保证实训教学的规范化。多年来,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一直是困扰着旅游管理专业向前发展的羁绊,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学校在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发展和维护上存在问题

1.学校发展校外实训基地的能力有限

学校从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的教学目的和责任出发,多在努力地通过多种途径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系,寻求校企合作的最佳途径。例如大多酒店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酒店实习必须达半年以上,为了满足酒店和学生的要求,有的学校特意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将四年级上学期本应一个学期上完的课程安排半学期上完。但高校毕竟是教学科研单位,要走出象牙塔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多,特别是需要投入的经费多,投入的精力多,这些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使得实训基地的数量严重不足。

2.学校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上没有计划,缺乏梯度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既要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又要掌握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运作规程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在这些旅游企事业单位,因此,考虑到学生实践知识的掌握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旅游管理的校外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的,至少在旅行社、旅游景区及三星、四星、五星级饭店中都有实训基地。但很多院校对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实训I基地,要建几个、几种类型的实训基地,缺乏计划,考虑不周,他们大多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设置实训基地,有的与旅行社联络多,相应的旅行社实训基地就多一些,如果与饭店联络多,饭店的实训基地可能就有好几个。而且只要能和这些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不管他是规模大的旅行社还是小旅行社,还是五星级的饭店还是三星级饭店,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和多方面实践能力锻炼的需求,造成实训基地的建设严重缺乏梯度。

3.学校对校外实训基地没有充分利用和维护

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和维护历来是校方实习环节中比较难以解决的难题,因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上存在盲目性、随意性,虽然建立起一些实训基地,但如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需要一两家旅行社或饭店、景区,其他的实训单位因院校长时间没有与他们联系,没有花时间和精力、经费去维护,自然也就缺乏热情没有音信了。

(二)旅游企业在为学生实习安排上存在问题

1.积极性不高

实训单位接受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学生到单位实习,实训单位既要抽出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大学生,也会影响到单位原有的工作流程的安排。一些实习单位虽然出于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或出于个人感情接收了学生实习,但仅把它当做一项任务来完成来应付,安排学生打打杂或干晾着,一两个月下来学生根本没有学到任何东西。

2.实训安排的空间不够

虽然学校在选定实训单位时,与实训单位签订了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训单位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实训单位的场所、规模发生了变化,限于办公条件的限制,留给实习学生的实习空间就很小。一些企业虽然理解大学生实习的重要性,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他们不敢放手让大学生在一些重要的岗位实习工作,害怕打扰他们既有的管理秩序和工作流程,而且担心商业秘密被泄露等原因,造成学生实习的空间很有限。

(三)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存在问题

教师应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组织者,承担着指导教学实习的重任,教师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在旅游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方大学旅游教育十分重视教师的实践经历,在教师的聘任上,拒绝缺乏实践经验空洞的理论家,要求有在实际部门工作的实践经历,对所教内容十分熟悉。但考察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甚至部分教师的学术背景是非旅游和管理专业者。当他们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都很欠缺的情况下,当然无法圆满地担当起实训基地建设组织者和指导者的重任,也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一)学校提高认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高校要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考虑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在培养目标上应当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优先考虑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努力培养出符合旅游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的人才。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现代教育综合化的特色,应超越我国传统的单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固定僵化模式,推出课堂教学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体系,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在有关课程的学时分配上,科学设置课堂教学和操作实习所占的比例。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学时分配上,课堂教学和操作实习各占一半,所有实习实践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有了这样的认识和观念,才能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真正下功夫,很多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二)实施校企合作,建立诚信合作和协调机制

校企合作就是指学校和相关企业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这种合作的模式下,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指导学生顺利掌握操作技巧;企业为学校提供对学生的需求信息,使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企业委派某些高级管理人员兼任学校的客座教授,把行业中的新发 展、新业态、新问题带进课程中。当然校企合作是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下进行,学校如果一味希望企业无偿提供实训条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是无法长久下去。旅游管理专业也应该发挥自身专业的优势为旅游企业提供管理咨询规划、市场调查、员工培训等服务,通过这些服务,加强双方的沟通和理解,使实训基地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要真正做到双赢、共同发展,还需建立良好的信誉与协调机制。首先旅游院校要与选定的实训基地签订协议,约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协议具体要涉及到事项安排及实训教学的目标,实习过程中的管理,满足实习要求的条件,为学生提供的实习生活补助等内容,双方都应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履行自己的义务;其次旅游院校要与实训基地构建利益协调机制。虽然签订了双方合作的协议,但一旦双方人员变动、旅游企业转制等情况出现,就很难保证校外实训基地的长效稳定,必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双赢的利益协调机制。例如可以建立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共同组成董事会的联合办学机制,董事会定期对学校的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培养与使用等问题做出决策,使教产结合实现更为实质性的合作,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也可以建立政府层面的学校企业协调机构,从战略角度调控促进校企合作、教产结合。

(三)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师资队伍是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实习能进行切实有效的专业指导。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老师应做到:一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博览群书,积累知识,特别是对所授课程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要融会贯通,提高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设计和运行能力;二是通过挂职锻炼和调研,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旅游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职业性等特性,没有在旅游企业工作和学习的亲身经历,教师很难在教学实践环节给学生以具体的启发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虽然实训基地会选派有实践经验、技术过硬的员工作为学生实习时的指导教师,但如果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旅游企业完全缺乏感性认识,就无法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示范,会直接影响学生上岗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我国国际和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加之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带薪假期政策的实施,假日旅游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满足学生对旅游知识的了解。我院管理系在所有管理类专业中开设了旅游管理案例导学课,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等。

由于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非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知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学生对旅游知识的认识,及对相关旅游企业管理问题的掌握。而案例教学法对实现这一目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非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和研究相关案例,解释旅游现象及管理知识的一种辅教学方法。与旅游管理专业相比,在非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合于采用案例教学方式

由于旅游管理案例导学课在我校非旅游管理专业中是以选修课形式设置的,因此相对于其自身专业而言,学生缺乏相应的兴趣点,在课程学习上花费的精力也无法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等同,在重视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是旅游管理案例导学课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案例教学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将抽象的旅游企业管理知识和概念具体化甚至生活化,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旅游现象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从而能够很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非旅游管理专业案例导学课程的设置特点更为适合案例教学方法

作为非专业选修课,旅游管理案例导学课的课程设置特点是课时少,课程紧、知识量大。这些都是在案例导学课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单纯采用讲授的方式显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下吸收,或者将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准备案例讨论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旅游知识,在课堂上只需要将不容易理解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并结合案例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在同样的时间里可以介绍大量的信息,使教学进度大大加快,也会比传统单纯讲授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方法更为适合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应用型学习

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决定了其学习旅游管理知识的目的并不是掌握专业的旅游管理理论或者培养旅游服务操作能力,他们的学习目的更有实用性――通过对所学的管理专业知识在旅游企业管理上的应用及了解相关的旅游管理知识。比如工商管理专业开设旅游管理案例导学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把所学的企业管理知识运用到旅游企业中来。案例教学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个目的。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学生既掌握了管理的基本原理,又能够了解管理知识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管理知识在各种不同企业的运用能力,并可以大大开拓他们的视野。

二、案例教学在非旅游管理专业导学课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案例教学非常适应非旅游管理专业导学课的教学特点,但如果采用不当,也会出现大量的问题。

(一)教学需求的差异性与教学案例内容的雷同性出现矛盾

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由于专业背景不同,其对案例教学的需求呈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求案例内容尽量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得以用所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分析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希望案例内容尽量和企业配送物流相关;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则要求案例尽量是关于连锁旅游企业的分析等。如果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采用同一套案例,不仅学生会感到针对性差,难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应当说,在非旅游管理专业的案例导学课教学中,对学生案例教学需求呈现出的差异性特点增大了教学的难度。如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忽视了不同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相同的教案轮流使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就无法满足学生教学需求的差异性,从而无法达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二)忽视“情景案例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方法之间的差异性

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中的案例一般源自于旅游经营管理活动中。情景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上课不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而是直接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情景案例,提出问题和学生共同讨论,学生通过大量的情景案例分析来了解并解决旅游企业的服务与管理问题。情景案例教学法的操作具有其特定的事件情景,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的目,同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旅游服务与管理知识背景。

对于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旅游服务与管理知识非常欠缺,不能和旅游管理专业那样选取专业性情景案例。这决定了我们在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案例教学中不能完全采用情景案例教学的方式,要求我们老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尽量与旅游企业管理相关,而不是与旅游活动管理情景案例。

三、非旅游管理专业导学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应用的思考

迈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一书中曾将教师教学的专业特点概括为:“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和不可复制性。”应当说,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管理导学课的学习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充分地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特点,利用案例教学方法的优势。

(一)教师在选择案例方面应更加适应学生的专业需求

案例教学法是从案例入手,并以案例为对象,以有关旅游管理现象为准绳,经过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因此案例是这一教学法的核心。案例选择是否恰当对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对非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管理导学课的案例教学中,应注重从以下方面对案例进行选择.

1、选择针对教学对象专业特点的案例

针对非旅游管理学生在对案例教学所呈现的差异性特点,教师必须不断在教学的过程中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并针对这些需求采用不同的案例,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对非专业课程的导学课教育改革的目的:“教与学――应该使大学生对职业活动领域有所准备,并按照相关课程设置传授给他们这一领域所需了解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方法,以使其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及对此领域作出贡献。”因此,在案例选择上注重与学生自身的专业结合,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旅游相关案例相互衔接,融会贯通。

2、尽量选择旅游企业管理方面并相对容易理解和分析的案例

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旅游管理的理论知识不强,他们更注重于实用性,因此要求他们对于旅游管理知识过于专业的案例分析是不现实的,真实的并相对容易理解的案例可以增加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旅游企业的了解并容易使他们运用已有的相关管理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比如选取迪斯尼乐园,希尔顿酒店,广之旅旅行社等大家比较熟悉的旅游企业作为背景案例。

3、尽量选择针对某一知识点的案例。

针对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特点,针对特定知识点的案例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选取的案例内容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与市场营销管理结合等。

(二)非旅游管理专业导学课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应具备交叉学科的知识

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导学课教师,大多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因此从思维方式、教学方式及案例选取上大都带有专业教学特点。但这种教学特点并不能完全适应非旅游管理专业,希望能够将旅游的基本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

因此,作为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导学课的教师,不仅应精通旅游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了解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这样不仅在案例选择方面能够更适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同时还可以运用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使案例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授课教师强调一些非纯旅游管理的知识,比如旅游企业时常出现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这完善了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行业相关企业管理知识的了解,体现了非旅游管理导学课的特色。同时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对旅游管理学生也是需要掌握的。旅游管理不再是一门可以自给自足的学科。

篇12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中政府管理职能行使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普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有市场来调节旅游资源分配,放任旅游业在市场的导向下自由发展,另一种是强调政府要理性的行使管理职能,干预旅游资源的调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对经济学视角下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的研究是有着一定现实意义的。

一、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必要性分析

从现代为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可以得出,市场并不能够达到完全竞争均衡状态,难以确保市场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市场机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旅游业来说也是如此,政府管理职能的行使能够保证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当行使管理职能,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

市场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致,且这种信息的不一致会对掌握信息少的一方产生一定的利益影响,在这种条件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将会失去作用。相较于其他市场产品和市场服务而言,旅游服务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很难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支付价格制定受到现场消费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影响不大,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消费者在事前不会得到具体的服务质量信息,因此也就不会对支付价格产生影响,这就使得一些服务质量高的旅游企业积极性弱,而一些服务质量差的企业积极性高,服务质量差的旅游企业往往能够在旅游交易中专区更多的利润,这就导致了旅游产业的畸形化发展,例如当今旅游欺诈、强制购买等问题在旅游业中屡见不鲜,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要想实现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政府行使管理职能来规范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

(二)“公地悲剧”的产生

“公地悲剧”指的是公共资源的一种问题,一些公共资源一旦承担的消费者人数较多,则会更多的消耗公共资源,而公共资源又无法遏制这种现象。具体来说,在旅游业发展迅猛的背景下,游客数量越来越多,公共资源不堪重负,这就使得公共资源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商人逐利自古有之,旅游资源产权不明确,企业为了追求利于不惜对公共资源进行恶性开发,资源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行使管理职能是十分必要的。

(三)外部问题制约旅游业的发展

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就目前来看,国有资产是我国旅游投资的主体,其在投资的过程中并没有有效的预算,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这就出现恶一种“投资饥渴”的现象,使得大量的低水平旅游建设重复,破坏性开发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政府通过一定的管理政策来加以引导,以此来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实践途径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可知,从经济学视角上来看,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是十分必要的,是有利于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但政府如何正确的形式旅游管理职能至关重要,下面结合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实践途径。

(一)区域联合推进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化明显,中部及沿海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西部及内陆地区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缓慢。旅游产业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对经济的依赖性较强,因此不同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不同,这就要求政府在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要坚持区域联合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当地特点来研究针对性的旅游管理理论,指导区域旅游的发展。此外应当以各个区域民族差异、边缘地带等为基础,保证管理职能行使的弹性,以此来全面推进我国各个区域的旅游发展。

(二)差异化管理方式

我国各个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劣势原因,而也存在着政府管理的主观原因。因此,政府在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差异化管理方式,允许各个区域的旅游存在一定的差别,此外,政府可以将趋于旅游管理适当放权给地方政府,实现区域旅游的自主管理[2]。对于一些旅游产业发展较慢的地区可以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例如,鼓励地方政府进行多方式旅游融资,对西部地区等进行降息贷款等,对于旅游产业发展较快、优势明显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授权程度。这种差异化的管理方式能够真正实现旅游管理的因地制宜,能够根据区域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满足其政策需求,从而实现各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各部门之间协调管理

旅游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现有的多头管理方式牵扯多方利益,在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政府在形式旅游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多个部门之间要相互合作,优化管理组织结构。例如政府部门要与公共资源管理部门、市场盈利机构等进行积极合作,以此来保证管理的协调性,避免再出现“公地悲剧”等类似问题。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政府应当积极行使旅游管理职能,规范旅游市场,以此来促进我国旅游产业长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一、我国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的体制较为落后

首先从景区研发来看,主要是旅游部门与文化部门间的协调,许多时候旅游部门期望开发新的景区,不过文化部门则是从文保的视角考虑,需限制旅游资源的研发。《旅游法》出台后,为旅游行业的管理需多个部门的联合,如旅游、工商部门等对不合格旅游公司的治理。主要体现在没有明确界定管理界限,而往往因为次情况导致旅游区所属的部门千差万别。而且造成景区的区域位置规划交叉,旅游管理工作无序。互相之间推诿阻拦,无法做到步调协调统一,这都是当前落后管理体制与模式的直接反应,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旅游区的开发效益。

(二)旅游开发产品大同小异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赖于创新,产品与服务创新可协助公司提高竞争能力,更佳地服务目标顾客。近月来旅游企业间同质化竞争造成的难题允为凸显,各旅游企业提供的旅行线路与服务本趋同,企业只是通过商品创新蠃得竞争优势,进而也让价格之战可防止。《旅游法》出台时,企业无法靠压低售价、显性消费方式获利,它旅游产品缺少特色、涵义空洞、机能单一的难题急需解决。中国当前景区发展的关键难点是产品供求错位,项目发展商忽视了大众游客的需求,主题乐园项目缺少原创性与互动性,无法给游客留下一个值得记忆的闪光点?而且许多景区为了模仿一些时下热门的案例,不管是否符合自身情况生搬硬套。这不但自己没有取得成功,也将那些成功的品牌的客户基础塌陷,陷入恶性竞争中去。

(三)旅游管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缺乏

产业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欠缺,具体问题有旅游通道周围的绿化程度不高,周边生态与景区的环境无法满足现代旅游的发展,游玩通道的建设滞后,景区内排污水与垃圾处理的设施非常缺少,这些都影响着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游人为景区环境的保护意识欠缺,乱涂乱画、随意弃置垃圾的难题时有发生,景区容色随之遭到影响。尤其是在长假期间,景区到访的旅游者数目急速降低,甚至超过景区正常的承载力,景区生态受破坏严重。新出台的《旅游法》明确要求游人规范本身行为、保护生态环境。而旅游者思想观念足长期形成与发展的,因此旅游生态的保护亦面临极大压力。

(四)旅游管理制度不蚪∪完善

品位小、方式单一、经营死板是中国旅游发展的概况。有小部分旅游企业的运营管理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不,企业重心过于集中在短期权益而不是长远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忽视完善制度建设,这些都导致当下旅游业的欠缺有生气活力的发展。除此以外中国旅游业的整体的结构也不尽合理,旅游相关的物流业发展滞后而且技术含量有待提升,这难以给知识密集型文化产业提供支撑。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确定实施旅游管理的统一行政主体

旅游管理当前的关键点在政企分家,明晰治理核心主体。将旅游景区的经营权与管理权分开,这样可以克服当前政企不分的情况。同时也能够确保资金充足。有助于旅游资源的研发与保护。

(二)采用多样化的行政措施以加强旅游行政监督与处罚

行政管理的措施应该多元化是指行政许可、行政监督、行政处罚协同,使行政管理获得有效的发挥和落地。按照有关法律与当地的特征。制订适于的行政监督和处罚规章而且确保它有效的落地推行。同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提升旅游监管的执行效能。促进旅游管埋和建设。给保护旅游区生态,旅游部门要向各景点传达品格,要求景区严格执行废弃物[理、废水排放、生态环境治理管理机制,打造让人舒适的旅游外径。同时需要质监、环保、安监部门联合起来,定期作联合执法,给社会传送旅游环境保护的宗旨,进而不断提尚广大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构成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社会风气。

(三)提倡大型旅游项目的兴建

符合当下广大群众的需求,着重兴建大型旅游项目,同时强化融资力度。推进大型旅游项目的建设,提高接待游客的能力,确保施工质量,发展先进工程,这样也可以提高游客的关注度。

(四)打造多渠道的旅游项目建设资金的来源

把握当下旅游发展的契机,强化旅游管理建设,有效把商业资本引导与旅游资源结合,推动旅游管理与旅游产品研发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