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跨学科语文教学

跨学科语文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0: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跨学科语文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跨学科语文教学

篇1

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点、线、面、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组合。美术课上欣赏苏州园林和故宫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苏州园林和故宫形式的不同,感受不同的形式带来的美感,了解苏州园林和故宫的特点。语文课学习《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这两篇文章时,学生自然进入课文,很快把握住苏州园林和故宫的特点。

二、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实现美术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自然很广泛,人类对自然审美也很广泛。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蓝天碧海,冰峰雪谷,湖光山色,风雨雷电等都成为文人墨客所审美、所抒写的对象。如学习朱自清的《春》、竣青的《海滨仲夏夜》、杨朔的《香山红叶》、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把学生带到校园里,感受一年四季美丽的自然风景,同时让学生为这四篇课文配上插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我所在的内丘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太子岩、扁鹊庙、寒山等旅游景区风光优美,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参观、旅游,既让学生进行了写生,又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为学生今后的作文积累了写作素材。

三、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美的感受,实现美术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

社会生活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美。学生在学习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一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角色设计形象,用各种材料制作简易服饰,并设计制作小舞台和必要的道具、布景、乐器和海报。学生在全校元旦联欢会上演出取得很好的演出效果。演出服饰、道具、布景、和海报的制作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美术课上学到的手工制作让学生发挥得淋漓尽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在表演中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不断激发他们对社会生活美的追求。

四、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实现美术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

艺术美是人类对客观现实进行审美观察、感受和审美体验之后创造出来的一种美。艺术美源于生活美,又高于生活美。黑格尔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可以说,艺术美是自然美、社会生活美最集中的反映,对艺术美的欣赏,就是对别人审美活动的结果进行再审美,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审美。

艺术美包括艺术作品描绘和反映的生活内容的美、意蕴美和情感美、艺术作品的结构美等,诸如典型的形象、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细致的描绘、生动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巧妙的构思等等。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艺术美的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生活,改造生活,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

篇2

一、小学语文与多学科之间的联系

1.小学语文和数学之间的联系

小学期间学生学习的两大学科就是语文及数学,它们的联系是可以相互迁移及整合。语文这个学科是所有学习的关键性器具,它就等同于基石,其意义就像是地基对于整座大厦的意义。数学这个学科则是所有自然学课程教学的中心,语文学科则是学习这个中心学科的基石。如果语文教学效果不佳,不能正确理解讲义,那么数学的教学也成为一个难题,由于求解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就要理解出题人究竟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只要语文教学效果得到保证,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其文字的理解技能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不但有助于数学的教学,甚至也会福泽其他课程的教学。

2.小学语文和音乐、美术这两个学科之间的联系

现今据有效研究表明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渐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我们都知道学生在小学时期是其最具想象力的阶段,但是这些想象力并不可以直接用语言进行有效表达,所以,许多小学生都喜欢美术。如果选用美术的策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就可以增加语文课堂的活跃程度,烘托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率,并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而音乐可以将人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带领人渐入忘我的境界之中,音乐可以有效刺激人的大脑,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兴奋,并且音乐还可以利用其欢悦的节奏,改善小学语文较为沉重的课堂气氛。

3.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

当世界以快速的步伐步入工业时代的同时,也慢慢步入了信息技术文明的年代。学生信息技术背景之下表现出了比较大的学习差别,当前的学生愈加具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反应也愈加灵敏。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能对计算机实现较为简单的操作,可以使用网络技术收集有利于自身学生的各式各类信息,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探索欲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试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开拓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其逻辑想象技能。

二、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1.可以有效化解语文课堂上的教学难点

当小学生无法正确理清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某些教学内容,产生了思维堵塞,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应用其他学科有用的内容解决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多方向发展,使学生的思维更生动化,最终达到两倍于传统的教学效果。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原本枯燥难懂的教学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原本难懂的字词立马就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活”在学生的面前,原来难以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变成要言不烦,言近旨远。

2.培育小学生的思维技能

在现今选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部分是不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很难理解透彻,把小学语文教学进行跨学科整合就有助于填充这部分教学内容的不足之处。利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培育小学生的思维技能,避免学生出现思维僵化,所以,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学生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3.有效补充小学语文教学的资源

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多学科的整合,可以搜罗到大批量的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围绕这部分“额外”的教学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因为是进行多学科整合教学,把多门学科知识紧紧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学生可以向不同方向进行能力拓展,进一步便利的教学信息的传递。顺利进行多学科整合语文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获得内涵更为丰富的知识。由于小学语文教材就那么几十页,所含有的教学内容毕竟有限度的,而且小学生在人生阅历、生活经验方面也相对较少,因此进行多学科整合教学,可以让学生逐步丰富其语文学习的资料。

三、整合其他学科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1.利用数学策略弥补语文教学方式的不足

在进行小学五年级《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为了让小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在接到任务到打泸定桥的时候,是如何克服困难,以常人难以达到的速度行军的。在这时老师整合进了数学的策略进行教学。当老师完成课文重点内容的教学任务之后,没有像往常的教学手法进行组织教学,而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了一个数学计算题:行军110千米共用了10个小时,请问每个小时需要行军多长距离?老师让学生动动脑筋解出这道数学题的答案。这道数学题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同学来讲是“小菜一碟”,很快学生就解答出了问题的最终答案:每个小时需要走11千米才可以完成任务。老师紧接着追问学生,那么在《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里面行军的速度是不是最快的速度,还是说是平均的行走速度呢?为什么呢?老师要求学生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时候要紧密结合课文。很快的学生又给出了答案,他们觉得这个速度指的是平均速度,原因①:在课文中已经一整天都没有进食,他们肯定已经是饥肠辘辘了,在这样的状态之下行军的速度肯定会有所减缓,因此是平均行军速度。原因②:在教材里面讲到行军的时候是在一个下雨天的晚上,而且是在泥泞的道路中行军,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之下肯定会加大了他们前行的难度,其速度也肯定会变得较慢,因此应该是平均速度。还有许多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到另外的原因。利用数学中的简单运算,把教学内容中的多方面因素都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把平时较为沉闷的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顺畅沟通的场所,学生被教师的生动教学深深吸引,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利用音乐美术提高语文课堂的艺术感

音乐与美术是属于艺术类的课程,当它们与小学语文有效整合的时候可以让语文课堂更具有艺术感。音乐有着巨大的魅力,不同风格的音乐可以引起人类不同的影响。例如在进行小学六年级《月光曲》这篇课文教学的时候,在这篇课文中重点在于第9自然段中的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了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这首曲子的具体情境。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很难理解清楚。在进行这阶段中可以播放这首钢琴曲给学生听,引领学生在曲子中细细品味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并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在头脑中画出曲子中的相应画面,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整合信息技术,有效增加小学语文课堂的感染力

将信息技术整合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利用图文相结合的影像资料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创新学生的思维技能。例如在进行《登鹳雀楼》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影像资料,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之后直接展示鹤雀楼相关画面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可以形成一个关于鹤雀楼的感性认识,并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登上鹤雀楼的情境产生不同的情感,从而为正确理解诗句情感表达打下了很好的基石。

四、结束语

综上,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时候,应该尽可能扩充教学应用的范围,在整合多学科的基础上运用当代的教学策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文良.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M].新华出版社,2005.

[2]孙杰远.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郝春荣. 小学语文教学管见[J].学周刊,2013.

[4]曹智勇. 论改革发展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J].语文建设,2012.

篇3

二、多学科研究的价值与局限

(一)多学科研究及其价值

多学科研究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在教育研究领域得到运用。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开多学科研究分析教育问题之先河。他将多学科研究视为基于共同研究目标或问题的学科联盟。[5]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多学科研究才得到高等教育研究者的重视,因为此时他们开始发现“高等教育各方面的问题是如此之多,又如此多样化,任何一位作者都难以孤军作战”[6]。于是,西方高等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多学科研究的浪潮。伯顿•克拉克于20世纪80年代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被认为是当代西方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经典之作。它的出现,促使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开始重视多学科研究。而潘懋元教授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则是中国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重大成果。这两部著作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发展,使多学科研究成为高等教育学科方法论的重要取向。多学科研究之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价值是方法论层面的,这是自伯顿•克拉克开始就明确的观点。他认为,“各门社会科学及其主要专业所展现的广泛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高等教育的基本工具,不管这个学科是历史学、经济学或政治学,还是其他社会科学,都给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方法。”[7]潘懋元教授也认为,“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对于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它不仅是各门学科研究成果的积累,更在于具有方法论的意义”。[8]作为方法论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指在把握高等教育现象特殊性的基础上,以相关学科的研究范式为研究方法和工具探讨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9]它对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作用包括以下方面。多学科研究促使高等教育研究者改变单一的、静态的、线性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非线性的、多元的、整合的思维方式,从而也提升了研究者面对高等教育复杂问题和多变环境的应变与解释能力。[10]多学科研究的广阔视野改变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提问方式,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也给出了不同以往的答案,甚至解决了过去争执不下的问题。多学科研究促进了高等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引入了很多新概念和新观点。而且,通过借鉴成熟学科的学术规范,促使高等教育学自我反思和改造,从而建立新的研究规范。

(二)多学科研究的局限

审视多学科研究实践可以看到,目前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大多是零散、肤浅和不系统的,远未达到预想的建立高等教育学科独特方法论的程度。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源自美国高等教育“领域”范式的多学科研究,对于构建高等教育学科帮助有限。美国人一直视高等教育为“领域”,而非“学科”,“美国人是从研究问题开始的,是从教育知识生产过程中产生了教育科学。然而,当教育科学真正发展起来并不断扩大后,似乎缺少教育现象的整体观。美国教育科学研究的重点是分析,是以人文科学的方式,从部分而不是从整体上来分析的”。[11]可见,多学科研究的初衷并不是构建学科体系,其结果充其量是不断产生附属于其他学科的“高等教育科学的分支领域”,而不可能建构起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高等教育学”。因此,追随美国式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最终难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学科化目标。其二,从多学科出发的研究,往往逃不出“片面深刻”的结局。这一局限性的根源是,当其他学科的研究者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时,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与本学科相关的教育问题,如社会学家关注的是机会平等和社会流动,经济学家关注的是教育投入和经济行为,政治学家则关注的是高等教育如何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生态。因此,“对于其他社会学科而言,教育研究最多不过是社会学的一章,或一个心理过程、一种经济投入、一种政治工具,亦或一个社会心理现象的示例、一个历史侧面、一个哲学选题等,仅此而已……后果是使科学地研究教育的工作被扭曲了”。[12]现实也确实如此,各学科研究者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开拓自己的知识疆界,并不关注其他学科对高等教育问题的研究,并且受制于学科间固有的藩篱,他们也不在乎是否能与其他学科实现对话和借鉴。伯顿•克拉克也看到了这一局限性:“专家们有不同的词汇,难以了解彼此的语言”,多学科研究成为他们“更有知识同时又更加无知的视力通道”。[13]因此,他呼吁要强化整合意识,以帮助各领域专家开阔思想,并为此进行积极尝试,但由多学科学者组成的研究小组最终并未真正填平学科间的话语沟壑。其三,多学科研究的宽阔视野并不能解决学科间的割裂与拼凑,难以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提供逻辑严密性和学科内聚力,难以实现高等教育理论的深度整合。拉格曼指出,“教育研究产生于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以及统计学等学科的不同组合,它既没有单一的研究重点,也没有统一的研究方法。这种多样性从一开始就成为教育学术的特点,再加上该领域没有能形成一个十分有力、自我调节的专业群体,这就意味着这个领域始终没有形成高度的内部协调。”[14]阿特巴赫也曾精确概括这种不足:“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案可以对大量学科和运用各种不同方法的研究者开放,使之不局限于任何一种方法论或意识形态上的传统做法。但同时也应当注意,这种边缘性的研究领域缺乏方法或科学上的严密性,从而使人无法‘提供’精确的概括。”[15]可见,多学科研究很难使多元化的研究旨趣形成合力,进而整合出高度概括和关联的高等教育理论。

三、多学科研究向跨学科研究的转向

近几十年来,“学科整合趋势日益增强,不再盲目地细分学科,反而倾向于把不同的学科整合起来”。[16]在现代学科整合过程中,跨学科研究方法引人注目,甚至已经成为学科整合的显著标志和重要方法。跨学科研究的出现有其必然性:首先,学科内部和边缘存在的单学科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需要借助相邻学科。其次,各学科边界附近的领域问题日益复杂,需要跨学科研究。而从知识发展的逻辑来看,“混沌——分化——整合”式螺旋上升的路线是科学知识发展的一般路线,也是学科发展的基本特点。在当今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时代,放开学科边界,放弃对学科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独特性要求,通过跨学科研究促进学科在更高层次上的分化和融合是必然的过程。在跨学科时代背景下,我们回头审视和比较多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会发现它们的根本不同。奥地利教育家詹奇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将不同学科间的合作关系分为多学科、群学科、横学科、跨学科和超学科。皮亚杰则从认识论和科学结构的角度,将学科间的相互作用分为多学科、跨学科和超学科三个层次。詹奇认为,多学科同时提供多种学科视角,但它们之间“关系不明确”,而跨学科则能够从更高层次上实现学科间的协调。皮亚杰认为,多学科是从两门或两门以上的科学或知识领域中获取信息,它不改变或不增加所利用学科内容,也不涉及学科的相互作用;它多少有点像情报交流会,各门学科的专家各谈各的看法,学科之间缺乏有机的相互作用;而跨学科则实现了学科间的合作或同一学科内各分支的合作,能够促进学科间密切的相互作用和互赢的交流。[17]可见,多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虽然都有多个学科参与,但二者存在根本区别,即多学科的知识是否在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实现有效整合与重组。多学科研究是不同学科根据各自的理论、概念框架就同一问题提出各自的观点,其本质上仍然是单一的学科研究;而跨学科研究则是将不同学科进行融合,通过交流、沟通、协调提出一套新的、与各学科单一研究不同的理论和概念,其特征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理论的整合。[18]“多学科好比一床百纳被,跨学科研究就是一件无缝衣,多学科好比是混合物,跨学科就像是化合物。”[19]依此趋势来看,跨学科方法将成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必然选择,它不再像多学科研究那样把其他学科的知识扔进高等教育那个“空荡荡的筐子”,而是紧紧围绕高等教育的具体问题,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整合成适合高等教育研究的有机方法系统。这一方法系统不再是以实现各个学科自身丰富性为目的的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拼凑,而是属于高等教育学科的方法体系。正如西班牙比较教育学者费兰•费雷尔所言:“跨学科研究已是一种确定的科学做法,而单纯的多学科研究正在逐渐失去意义。”

篇4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151-05

一、跨文化教育的内涵

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是在20世纪后期随着世界民主化发展过程应运而生的,是对呈现某一文化(a certain culture)的人类群体的受教育者进行关于其他人类群体文化(other cultures)的教育活动[1],以引导这些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较、取舍、合作、传播的能力,从而通过教育层面的努力,消解跨文化冲突,建构和谐的跨文化社会,最终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跨文化教育指南》中表述了关于跨文化教育的三个原则:其一,跨文化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其二,跨文化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其三,跨文化教育要促进个人、种族、社会、文化和宗教团体之间的尊重、理解和团结[2]。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广泛深入的跨文化交往,很多跨文化碰撞也必然会相伴而生。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进行规范的跨文化教育已经迫在眉睫。然而,目前除了在英语教育领域有少数相关研究外,我国跨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非常缺乏。学校教育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最主要途径,但目前我国的跨文化教育还处于混沌无序的状态,根本没有形成自觉的跨文化教育实践。“跨文化”作为概念直到 2001 年才出现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中。而在科学教育中跨文化教育几乎空白。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来自西方的科学思想、思维方式以及大量西方科学家(如牛顿、伽里略、爱因斯坦、瓦特、焦耳等)和科学史故事(如牛顿在苹果树下的故事、伽里略的重力实验故事以及太阳中心说导致的宗教迫害等等),包含了大量西方文化的跨文化教育题材,而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却没有开展自觉的、系统的跨文化教育实践。因此,当前进行规范的跨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已经迫在眉睫。

二、中国、加拿大理科教师对“科学与文化的联系”认识的比较研究

1.研究目标

从文化的维度来看,现代科学是西方(欧美)文化的亚文化群,具有不同世界观的学生在学习西方科学时会面临跨文化的体验。因而需要教师能充当“文化中介者”(Culture broker)的角色,帮助学生跨越文化障碍,解决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使科学课程更容易为学生接受。这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挑战:要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西方科学的文化本质,以便处理在科学课堂上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中国、加拿大理科教师对科学与文化联结的看法的异同,了解理科教师对其科学课堂中潜在的文化冲突的认识,从而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文化中介者”。

2.测试工具

我们采用的“科学与文化的联结”测试量表(science and culture nexus,以下简称SCN)是由科学教育专家杰吉德(O. Jegede,澳大利亚)、埃肯海德 (G. Aikenhead,加拿大)、欧古尼(M. Ogunniyi,南非)和柯本(W.Cobern,美国)联合开发的[3]。

测试量表包括五个部分:A.科学;B.科学与文化;C.科学与常识;D.文化;E.理科教学。五个子部分之间是合理连贯而独立的。SCN共67题,考察了对科学与文化的本质与联系及对科学教育的看法,要求调查对象选择并赋值:“5”=“非常同意”,“4”=“同意”,“3”=“中立”,“2”=“不同意”,“1”=“非常不同意”。

通过系统收集中国和加拿大理科教师对本土文化与西方科学文化间联结的理解与认识的定性、定量数据,调查具有不同背景的理科教师对科学与文化联结的不同观点。

3.结果分析

本研究的被试为加拿大萨克其万省(Saskatchewan)的25名中学理科教师和我国“全国骨干教师培训班”的37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理科教师(以下简称中、加教师)。中、加教师的显著区别在于:1)他们自身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2)萨克其万省位于加拿大西部,被试教师面对的学生主要为原住民,而中国被试教师大多与其学生有相同的本土文化。这些差异造成了他们对“科学与文化的联结”的看法存在着异同。研究用SCN中的36题进行了测试,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部分结果按测试领域分析如下(见表1)。

(1) “科学”方面

中、加教师对科学含义有着高度一致的看法,认为科学是一项“探究未知的活动”(A2),对 “从社会学角度看待科学”(A6)均持否定观点。且大多数教师认为科学是“对现实的合理解释”(A13),通过解释自然的神奇而满足人的好奇心。但多数教师将科学与技术等同起来(A4)中国教师平均值(以下简称“中平均值”)是3.05,加拿大教师平均值(以下简称加平均值)是3.61;A5“中平均值”为3.49,“加平均值”为4.00,将科学与属于技术范畴的活动与目标联系起来,从而科学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就等同于技术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中、加教师持有这些共同的观点可能是由于两国教师具有相似的大学科学课程学习背景,对西方科学怀有相似的兴趣,对学校科学教育持相似的看法。

但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上,两国教师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如:

“科学是绝大多数技术进步的基础”(A8,t检验,p

“科学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现象全局的、整体的认识”(A12,t检验,p

(2)“科学与文化”方面

两国教师看法的共同点有:都认可科学在受到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之余所具有的普遍性(B12),对学生在本土文化氛围中建构科学概念,并将科学与自身对自然界的理解相融合,他们都表达了相当的信心(B2)。

两国教师在“科学与文化”方面看法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有:

“科学知识一旦掌握,它就会控制一个人的思维方式”(B3,t检验,p

“现代科学常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子文化,西方的信仰、价值观和习俗是科学隐含的内容”(B7,t检验,p

“科学帮助了一些西方国家对其他不同文化的国家进行殖民统治”(B16,t检验,p

另外,学校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其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有趣的是,教师对这一影响的本质有不同看法(“科学可以帮助非西方人的进步,如果他们能将科学融入他们的思维方式”,B14)。加拿大教师(平均值3.04)相信学习科学能赋予非西方学生能力,帮助其进步;中国教师(平均值2.49)认为个人成长、国家发展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3) “科学与常识”方面

两国教师均认为有时科学证据不适用于日常知识(“通过科学方法得到的结果按常识来看并不总是有道理的”,C7),但在“科学与常识差异极大,根本是两回事”(C3,t检验,p

(4)“文化”方面

要探究教师对“科学与文化的联结”的看法,先要清楚其对文化的看法。几乎所有教师对文化的概念都持相似的看法,基本同意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D1)或“一种意义体系”(D3),这些均是源自人类学的说法。

但加拿大教师认为文化是可变的,而中国教师更注重文化的稳定性。“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永恒的,因为它会代代相传”(D6,t检验,p

(5)“理科教学”方面

两国教师均相信,科学学习效果与学生个人意义建构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教育关键在于要让学生从科学知识中归纳出自己的理解”,E2),而对于“理科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继续深造做准备”(E11)大多持否定态度。在理科教师的首要责任问题上,均同意要让学生学会辩证思维(“理科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而不是依赖专家或权威”,E12)。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表达出来的教育目标未必就是其真正在课堂上采用并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我国,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10年历程,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两国教师均未能深刻地认识到非西方学生对西方科学的不适应性(“对许多学生而言,学习科学就如同迈入另一种文化”,E15)。

在“理科教学”方面,两国教师的主要差异在于,中国教师认为学校科学教育内容反映了当地文化,他们更加意识到学校理科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表达了对知识的更为整合性的看法(“学校所授的科学概念影响着我周围的主流文化”,E4,t检验,p

三、跨文化教育对科学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意义

1.对科学教育的挑战

学生在从日常生活的文化背景跨越到学校科学教育的文化背景这一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对大多数本土世界观与西方科学世界观存在差异的学生来说,跨越文化障碍并不是顺利自然的。

从跨文化教育的视角来看待科学教育,教是传输文化,学是获取文化。科学作为西方文化中权威、力量和进步的圣像,它会渗透入其他与之相联系的文化中,从而对非西方学生产生“文化同化”(Culture Assimilation)。而部分学生依靠运用“法蒂玛”法则[3](Fatima’s rules),以尽可能多地吸取信息、背诵概念等方法来求得通过考试,回避文化同化过程及障碍,但他们并未进行真正意义的学习。

对大多数本土世界观与西方科学世界观存在差异的学生来说,跨越文化障碍并不是顺利自然的。按跨越过程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一致的文化支持顺利地跨越、不同的文化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跨越、多样的文化导致有风险的跨越、相互冲突的文化使得学生不可能真正完成跨越。

那么,如何使学生在批判地掌握西方科学的同时,不丢失他们自身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在“文化同化”与“法蒂玛”法则这两极之间的一条可取之道是开展兼容性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即在一个存在潜在冲突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跨越文化障碍的认知过程[4]。兼容性学习提倡与文化密切相关(culturally sensitive or responsive)的科学课程,将学校科学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把学生的本土文化、语言、知识看作学习西方文化的一笔财富而非负担。构建科学课程,应当以跨文化的观点选取合适的西方科学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评价体系的构建,都能让学生更容易跨越自身文化与学校科学教育文化之间的障碍。

2.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国籍不同,但绝大多数两国理科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在西方科学的文化层面,科学与本土知识在认识论和世界观层面的不同,以及在科学课堂上许多学生正在经历的文化冲撞。是否意识到西方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一个经典的知识体系,直接关系到理科教师能否胜任“文化中介者”这一角色。因此,通过某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使教师具备实施“文化中介”的技能,改变跨文化教育能力薄弱的现状,对我国跨文化教育的开展非常重要。通过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将科学教育的跨文化观点介绍给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有助于他们以新的视角和观点来看待学生并改善科学教育。

对科学教育所持的跨文化的观点主要基于以下一系列假设[5]:

1)西方科学自身是一种文化实体,是欧美社会众多亚文化之一,因为西方科学的文化包含在欧美文化背景之中。2)人们生活并共存于许多以语言、种族、性别、社会阶层、职业、信仰和地理位置而划分的亚文化中。人们从一种亚文化向另一种亚文化迁移,这一过程成为“跨越文化边界”的过程。3)人们自身的核心文化可能在不同程度上与西方科学的文化有差异。4)科学课堂中的文化氛围是学校文化的亚文化之一。5)从日常生活到学校科学教育,大多数学生经历了文化的改变。6)因此,学习科学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文化跨越。7)若在跨越文化的过程中得到帮助,学生会在科学学习上更加成功。8)这种帮助主要来自教师(“文化中介者”)。他确定要跨越文化障碍,指导学生来回于障碍之间,通过科技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鼓励学生学习科学,促使学生从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中获得认识。

有些学生(潜在的科学家)能够非常顺利地跨越文化障碍,开展科学学习,与西方科学家能融合得很好,以致对他们而言,障碍几乎是不存在的[6]。大多数师范生和理科教师属于这一类

学校科学教育的跨文化观点对大多数理科教师而言是非传统的观点,也是一种能为理科教师直觉性接受的观点,挑战在于如何让理科教师(职前、职中)将这种直觉有意识地转化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将“文化中介者”这一新角色介绍给师范生及在职教师,将科学的文化层面需要传输给他们,培养跨文化的敏感性和多元文化意识,成为理科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为“文化中介者”的理科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个人世界观(与学生日常文化有关),辨析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寻求意义,建构意义的过程)个人观点所处的文化背景,明确其可能经历的文化跨越类型,然后依据“科学的文化内涵”引入另一种文化观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建立一种语言行为模式,明确指出某一时刻他所指的是何种文化,以防学生发生混淆。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本研究中发现,背景的不同会造成教师对某一观点所持看法的极大差异。因此在理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的设计中,需要对教师进行课堂观察,以了解在何种背景下具体的专业发展培训计划对教师课堂实践具有的意义。比较研究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并为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教育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鲁子问. 试论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思路[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4).

[2]黄志成,魏晓明. 跨文化教育——国际教育新思潮[J]. 全球教 育展望,2007(36).

[3]Glen S. Aikenhead. Science and culture nexus—a research report[EB/OL]. http://usask.ca/education/people/aikenhead/report.htm.

篇5

“博弈论”是专门研究理性个体之间相互冲突与合作的一种理论,包括局中人、策略空间和支付结构三个要素[2]。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指出,人类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游戏,首次将博弈理论引入语言研究[3]。受维特根斯坦理论的启发,人们开始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人类的言语交际行为。将博弈理论运用到“言语交际行为”中即为:说话人双方运用语言规则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即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交际。美国哲学家盖尔斯在理论研究上提出了话语交际应遵循的合作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如果说话的一方违反了上述规则,另一方必然要推断说话人违反规则的言外之意。比如这样一个例子,家长到学校问老师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这样回答:“他体育倒是不错的。”很明显,老师违反了会话合作的质量准则和关系准则,即所答非所问,但是家长可以从中推知老师的言外之意,即孩子的学习不太好。也就是说即使老师从字面上违反了会话准则,但是却也遵循了合作原则,违反准则也是遵循合作原则的一种表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种合作原则体现为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交际策略能力的培养,“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言语交际活动,而有意识地采取一些计划措施或是方法技巧,这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4]。而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交际策略包括回避、简化、语言转换、母语目的语化、母语直译等15种。这些交际策略都反映出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遇到理解或表达方面的困难时,不得不求助于一些策略手段,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这其中一些策略如“回避、简化、造词”等无疑会造成语言的偏误现象。因此教师在对语言交际策略进行鼓励和培养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配合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其他一些交际策略如“使用交际套语、重复、语义替代、描述等”都是从正面体现了“博弈论”中的合作原则。如果学习者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交际策略而违反上述语言规则,那另一方必然能推测出话语的言外之意(即表达或理解遇到困难),从而帮助学习者共同完成对话。因此加强这些合作原则的研究可以使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降低言语交际的难度,提升与人交流的流畅性,从而达到“语言博弈论”所提倡的,使人们可以运用语言规则进行持续的有意义的交际。

二、对外汉语教学与“语言经济学”

语言经济学最早是由美国人于1965年提出。在我国,最早引入语言经济学的,是语用学家何自然,他于1997年出版了《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一书,在书中论述了社会语用与经济的关系,并概述了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核心观点[5]。后来,许其潮将何自然的语言经济学理论作了如下概括:“一是从等同理论上看,语言就是一种难得的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的语言在人力资本形成和生产中的投入应视为或相当于一种经济投资,这种投入可以成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资本。所以说,语言能使学习者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使人们获得了一定的资本。二是从实践论上说,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是对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经济投资。考虑到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的“投资费用”和学成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三是从价值论上说,语言作为人力资本有其价值即经济价值大小之区别。这种经济价值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该语言承担何种任务、完成何种目标、被何种职业何种部门活动运用及运用程度如何。四是从哲学理论上说,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其他诸多普遍联系的因素。这些普遍关联的因素主要有劳务市场是否急需、在私人和公共消费市场上的应用多寡、人际交往中是否常用等。”[6]受到“语言经济学”的影响,人们也开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其“经济学”效应。如前所述,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而语言本身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所以,在进行汉语国际推广和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时,我们应该看到人们在选择二语时考虑的经济因素,从而提升汉语本身的经济价值,影响人们学语的“投资预期效益”。可见,语言的经济价值大小取决于该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程度,随着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地位的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处于世界前列。全世界的人们想要和中国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汉语是他们的必然选择。而“目前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是对外汉语教学滞后市场需求,很多高校没有投入到兴建孔子学院的队伍中来,使得很多优质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缺乏有效就业,转而进入非对口行业。造成汉语人才市场资源的严重浪费。”[7]然而,“我们在人才培养和输出方面存在很大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的观念以及我们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均存在问题”[8]。因此,首先我们应与时俱进,从观念上重视新形势下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创性发展,其次应从源头上保证高校培养的对外汉语输出人才的高质量,使得汉语国际推广得到切实有效地实行。最后,国家和政府应加大对于汉语国际推广的投资力度,不仅体现在建立孔子学院方面,更应该体现在汉语人才输出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为人力资本输出提供畅通的渠道。

篇6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学习英语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交际,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很有可能造成误解,甚至导致交际失败。因此,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这一语言的同时,更应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作为语言的传授者,英语教师如何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主要讨论英语教师如何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以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目的。

1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文化。①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应该了解英语民族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行为和价值准则、风俗习惯、等。英语专业学生只有学习语言和了解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才能正确、得体地运用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孪生关系决定了语言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不可或缺性。②

跨文化意识是一种理解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如何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文化因素敏锐的感知。培养跨文化意识,形成和发展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灵活应对文化差异问题,提高他们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最终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深入交流打下基础。

中国的英语教学一直强调英语思维,要求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来说英语。因为用汉语思维说英语或者进行英语写作,常常会让母语使用者产生误解,甚至听不懂或看不明白。所以只有用英语思维来进行各种交际活动,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意识,才能正确而地道地使用英语。

跨文化意识培养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要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首先得培养他们跨文化的意识。让学生认识、理解中外文化差异,初步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欣赏、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如果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很容易滋生交际失误、甚至冲突。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缩短文化差异,才能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使学生正确使用英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国际化的、高素质的新型专业人才。

2 跨文化意识与英语专业教学

我国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意识到跨文化意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长达二十多年。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英语专业教学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单纯的语言知识教学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在“地球村”,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频繁和密切。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失误、矛盾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在外语专业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外文化差异,掌握中外文化沟通的必备知识。

离开文化的英语教学,是不完整的。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和民族的认识与理解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英语专业教学必须让学生关注和了解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禁忌习俗、人际交往等。现代英语专业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把语言能力转变成交际能力。我们需要在跨文化情境中,给学生提供有效交际所需的知识和技巧,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本土文化,他们才有可能实现得体、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3 在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

笔者认为单独的一门或几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其他专业课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符合现代国际要求的新型英语专业人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所有专业课程教学,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的恰当的指导更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笔者主要从听说、阅读、写作的课堂教学讨论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这些专业课堂上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西方文化中。

3.1 听说课堂教学

听说课构建跨文化意识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掌握并运用地道的日常交际用语、体态用语等,为真正的跨文化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可以提前通过讲座、讲解、播放视频等方式输入或让学生讨论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接受系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如中西方的时间观念、西方文化比较重视的隐私权、个人主义等。了解这些可以在真正的交际中理解和尊重对方,避免出现跨文化交际的误解。

听说课的素材必须要真实、地道,能够体现中西方差异,且能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来培养他们跨文化意识。给学生设定真实的日常交际场景,让学生有开口说话的机会,通过模拟场景体验了解和熟悉日常交际用语。例如:笔者在给学生上关于美国人租房子的听说课时,先谈论没钱买房子的情况下,很多中国人会选择和父母合住,而大部分美国人更喜欢租房子住,即使结婚也一样。这跟中国人的“三代同堂”的传统观念和美国人的独立自主、注重隐私是密切相关的。接着讨论租房子要考虑的因素,提及家具因素时告知学生美国人喜欢旅行,经常搬家,所以租房很看重家具。进而提及美国人性格中的“求动、求变”和中国人的“好静不好动”。给学生展示一套真实的公寓的分布图后播放了一段打电话询租的录音。这段真实地道的录音很好地反映了美国人租房考虑的因素。然后笔者给学生观看一段看房的视频。最后给学生发了几份美国的招租广告,学生有了前面的文化背景输入加上教师所创设的场景,就可以用正确而地道的英语模拟真实的电话询租情景对话和看房的角色扮演。

3.2 阅读课堂教学

阅读课堂应该是最有利于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然而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因注重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考查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忽略或者没有时间兼顾相关文化知识的传授,甚至也没有提醒学生课后去了解和关注。因此,教师首先要重视这些文化知识,充分认识文化知识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了解更多的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

阅读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比较法让学生找出母语与目标语在语言结构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国人思维特征:重整体,轻个体,重综合,轻分析;西方人思维特征:重个体,轻整体,重分析,轻综合。③学生在快速阅读的速度总不够理想,这跟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有关联的。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英语文章的结构。在分析文章结构的时候,指导学生排除自身系统思维的干扰,重视西方人的分析,再运用中国人系统思维习惯去理解所阅读文章的主题及相关文化知识。此外,现在很多教材都有文化背景介绍,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阅读课堂,适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给学生渗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课文之前让学生搜集或者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阅读相关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中西方的差异进行对比。

3.3 写作课堂教学

通过写作教学课堂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理解中西方人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并在写作训练与实践中有意识地降低其可能给母语阅读者带来的理解困扰是学生写作成功的前提与基础。中国人习惯于从整体到具体,由大到小的“圆式思维模式”;而西方人则习惯于从具体到整体的“解析式的思维模式”。因此,学生按照中国人的语篇迂回式的思维模式写出来的英语文章,西方人可能会觉得重点不突出、比较松散、条理不清或没有逻辑性等。英语段落强调线性思路、直线式语篇及论证逻辑性。而中国学生写作文喜欢间接地从说,委婉、含蓄地说,喜欢绕弯子,避开主题,这样的文章可能会给西方人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详细地跟学生讲解并说明中西方人在思维模式的区别,并逐步训练学生习惯运用西方人的思维模式进行英语写作,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出真正的英语文章。

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方式是非常灵活的。如教师在布置作文 “My College Life”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讨论自己大学生活是怎样的。学生写完作文,教师除了点评学生作文,还要利用多媒体呈现西方国家的大学生活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让学生了解中西方大学校园生活的异同。如美国人不喜欢依赖父母,独立性很强,所以读大学时半工半读是很普遍的。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西方国家大学生所写的关于大学生活的文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文化的差异,如文章的结构、词汇、句法等,从而使学生学会更为准确、地道地使用英语。

4 结语

总而言之,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在具体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在不断的学习和训练中逐步形成,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当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仅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加强;开设相关的文化课程,举办文化主题讲座;指导学生课后阅读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看电影和电视等;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渗透到课后的学习、生活、西方节假日的文化活动以及各种各样英语课外文化活动中,如话剧表演、外语文化节等。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模式的构建(桂教高教[2007]165号,启动项目第31号;桂教高教[2007]109号,启动项目第7号)

注释

篇7

按照“跨越式”教学高效课堂的要求,原本在40分钟内才能够完成的课程标准教学任务现在只能在20分钟内完成,这就要求这20分钟的高效课堂必须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下功夫;在设计教学时必须要找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环节,使“跨越式”教学模式的三大教学环节充分突出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

坦率而言,在20分钟内完成原本40分钟才能完成的课标教学任务是有一定困难的,而且对于初涉“跨越式”教学的试验教师而言,难度是很大的,这个困难会持续困扰试验教师一段时间。要完全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锻炼和思索,在不断的完善中寻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化。要知道,教学、教育本身就是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的,学生的成长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就整个“跨越式”教学课堂而言,20分钟新授,10分钟阅读,10分钟小练笔写作,这三个环节的时间要求是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跨越式”教学不可变更的准绳。那么,对于初涉“跨越式”教学的实验教师来说,前20分钟怎样高效完成课标任务就是摆在面前的最大的难题。再者,不能很好的完成前20分钟的课标教学任务,后面20分钟的阅读和小练笔也就无从谈起。

“跨越式”教学是一种注重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教学模式,突出点在于教学环节中的读和写,这是语文学科教学具体运用的体现,是学以致用原则的体现,这是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跨越式”教学以语言的运用为中心,把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高度来完成。“跨越式”教学采用“211”教学模式,凸显了读与写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学生每节课都有时间补充拓展阅读,将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积少成多、厚积薄发”的理念体现了出来;另外,每节课都要求写,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使学生对于文字表达不再感觉到痛苦。

经过两年多的亲身体验和不断反思,我认为要上好小学低年级语文“跨越式”教学课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教师吃透课标和教材。要有好的教学课堂呈现,有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知道我们的教学课堂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明确了目标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精准定位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地深度解读课程标准,明确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我们还要认真分析教材,知道教材为我们完成目标提供了哪些有利的条件,我们需要在解读教材,实施教学中注意怎么把课标目标与教材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效利用教材完成课标规定的目标。

其次,需要教师清楚“跨越式”教学的课时划分。按照“跨越式”理念的指导,要求小学低年级语文“跨越式”教学第一课时完成生字教学目标,第二课时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课文领悟目标。清楚了这个课时划分要求,我们的第一课时课堂设计就简单多了,在第一课时需要完成的主要目标就细化为生字教学。那么,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中采用多种方法完成生字教学的目标。

第三,需要教师把“跨越式”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整合起来。怎么完成跨越式教学三个教学环节的整合呢?初涉“跨越式”教学的试验教师会感觉到“跨越式”教学的三大教学环节联系不够紧密,似乎是强拉硬拽拼凑到一起的独立的三个板块。其实不然,我们在第一环节完成的课标教学目标在第二环节的阅读中会进一步深化感悟,在第三环节的写作中会得到升华,这三个教学环节是有梯度的层层递进。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解读教材,吃透拓展阅读资料,充分运用拓展阅读资料内容,为第一环节的课标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应该第三环节的写作中充分考虑第一环节的教学目标,着力使得第一环节的课标教学目标和第二环节的拓展阅读感悟有一个充分展示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好一个这样的平台。这样一来,原本看似独立的三大教学环节就有机地整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成教学目标的合力。那么,我们的课标教学目标就会完成得更充分,学生语文素养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四,需要教师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怎么使得教学充分展示出教师的课堂魅力,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技术过关。原本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流于枯燥无味的形式,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语文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无法为学生学习的多样性提供丰富的养料。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总结,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那么,教学就容易进行多了。

第五,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总是不能很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原因是反思得太少。大部分教师进行教学之后就没有再进行过反思,对于课堂当中个别环节处理不恰当的地方没有及时反省,对课堂把握不够准确的地方没有及时改正,没有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进行进一步的课堂教学改进工作。教学反思,实际上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环节,没有了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将很难有大的进步。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跨越式”教学恰恰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提供了充分的展示平台,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在我们不断地探索中进步,为我们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带来一丝曙光,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篇8

二、与物理相印——品趣

“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既要瞻前顾后,又要左顾右盼。既不但要联系小学、大学,还要旁及数、理、化、生等学科。”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注意本学科与其他学科在目标、内容等方面的交叉,那就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学好本学科知识,同时巩固其他学科知识,使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语文教学中,可将一些知识与物理知识相印证,让学生品味学习的乐趣。如:在学习“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词语时,从语文角度,前半句意思是把开水舀出来又倒进开水里,想止住开水沸腾。比喻“治标不治本,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没抓住问题的关键。”而将此换位到物理学上,便是一个热学问题,反映的是水沸腾时仍需要不断吸收热量,所以抽去锅底的柴火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又如“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春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从语文角度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拟人手法,而换到物理学上则是一个“相对运动”问题,“小小竹排江中游”是以“江”为参照物,竹排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则以“竹排”为参照物,青山在走。如此学习,相得益彰,既学习语文知识,又巩固物理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比枯燥的说教易于让学生感受知识的趣味。

篇9

一、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的交往、互动,从而使师生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节课设计了四个环节: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我首先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设计了播放歌曲师生同唱同乐引入新课。2.初读课文,自主识字。这一环节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以精美的动画课件把同学们带入四季变化的景色中。同学们通过交谈、模仿等各种学习方式,在一种全新的视觉环境中愉快进入学习。3.研读感情,引导质疑。这一环节是整节课的重点,学生在读中感悟一年四季的悄然变化及每个季节的迷人景致。教学中采用先扶后放的阅读教学方式,重点指导学生读第一小节,放手学生读懂其它三节,设计了“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等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反复朗读实践中感悟四季的变化及美丽,受到美的熏陶。4.拓展延伸,总结升华。这个环节设计了“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的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练习。

二、体现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如重点指导朗读第一小节时,设计了“师生同演”的环节。教师扮演“春姑娘”,同学们便是春天里的“花儿、草儿”。春姑娘来了,飞到了花丛里,飞到了草地上,让“花儿、草儿们”把自己心中的喜悦告诉“春姑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纷纷展现自己的个性,从而把课外引入课内,把生活引入课本,使整个课堂动了起来。学生在轻松、活跃、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三、体现个性化的阅读行为

课标的教学建议部分对阅读有这样的表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这节课中的第3个环节:研读感悟,引导质疑。首先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境,“以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等,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获得过程,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读文,分组交流。当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读时,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有的说:“冬天到了我看到雪花,我喜欢冬天。”有的说:“我喜欢秋天,因为秋天到了,水果都熟了。”这时,便适时引导他们带上喜欢的语气来读。学生的朗读兴致变高了,通过读中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在这种个性化阅读行为中,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四、体现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

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整节课设计了“写一写、演一演、画一画”等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分组作画、写话,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把自己心中喜爱的季节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如“识字教学”这一环节,设计了“摘苹果学生字”的形式,学生们被这诱人的苹果树所吸引,纷纷“摘取生字苹果”,然后进行开火车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变学为游戏,游戏中学到新知识,通过动眼、动口、动手等多项活动进行识字,培养了学生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

五、体现积累运用的拓展读写

篇10

英文是如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各个国家的人们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沟通和交流时的桥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行跨国交流的机会和场合也不断增加,教育部门对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其中,高中的英语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大部分高中教师在进行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常对英语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方面更为重视,并没有着重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忽略了英语的实际运用,导致大部分学生表面上学会了相关知识,却不能利用英文进行实际交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加重视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实现沟通的有效性

我们学习和掌握一门语言的终极目标,就是利用它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加强沟通的有效性。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实现交际的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通常来说,无论在政治制度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社会文化方面还是生活观念方面,我国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种社会和观念上的差异,也就造成了我国和外国人们在语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基本观念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如果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双方,对于对方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没有一定的了解,就很容易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产生歧义和误解,让对方无法了解你的真正想法和含义,甚至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最终使沟通以失败告终。

比如,中国人在收到礼物时通常不当着客人的面打开包装,而是表示感谢,等到客人走后再打开,否则会让客人觉得对他不尊重;而西方人在收到礼品时,却是马上打开,然后表示感谢,如果没有打开欣赏,客人会觉得你对礼物不感兴趣。还有当受到赞扬时,我们常常会使用一些否定的词汇来进行回应,比如“不敢当”、“没有你说的那么好”、“不要再恭维我”等等,来表达推辞和谦虚之意,显得谦恭有礼;而在西方国家,面对他人的赞扬,人们会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比如“谢谢你的夸奖”、“我会继续保持的”、“我也这么觉得。谢谢”等等。如果在中国有人欣然接受赞美,恐怕别人就会觉得你没礼貌、狂妄自大。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在双方进行交流时,不注意相互之间的文化差异,想当然的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沟通,就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和误解。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语言理论,还要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基本文化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没有文化和思维方面的障碍,实现沟通的有效性。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英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语言承载着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历程,而一个国家的文化也对当地语言的使用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要想掌握好一门语言,就要对相关国家拥有的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当学生学习英语时,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就要对说英文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历程、思维观念等各个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知识储备增加,同时对跨文化知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

另外,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英语所表达信息的内涵、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以及与中文的差异等等,促进学生听英语、写英语、读英语、用英语等各个方面水平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我国文化的了解

新课程高中英语的教材中,有很多对我国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地方风俗以及科技发展进行介绍的英文文章和材料,这就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了很好的素材。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对这些与我国文化相关的内容格外关注,让学生对这些素材有更深程度的掌握和了解,以便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能够把我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熟练地向外国友人进行介绍。这样一来,不但能够让沟通氛围更加友好,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还能够让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可谓一举两得。

另外,在英语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这些素材的掌握,能够对我国文化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并且对我国和西方国家文化上的差异有更为深刻的体会,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同时,学生对我国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以后,可以选择适合的机会,让我国的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宣传,有利于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

二、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文化背景要素

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包含的内容有:良好交际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不同语言交际的良好适应能力;对不同语言使用模式的掌握能力;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避免误解的产生并且能够及时解释误解的能力;能够在对话中获取想要的信息的能力等等。

比如,在与对方进行非语言交流时,我国和西方国家在面部表情上就呈现出很大差异。在我国以及一些其他亚洲国家,在进行交流沟通时通常会看对方的鼻子或者以下部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而西方国家在进行交流时,通常直视对方的眼睛,擅于用目光进行交流,如果不注视对方的眼睛会被视作对客人的不尊重,或者对所谈话题不感兴趣。因此,通常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中西方的面部表情也是存在较大不同的。教师在进行新课程英语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到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知识要素

比如前几年的高考英语作文考的是这样一个题目,假设你是一个叫李华的学生,暑假期间在英国的一个学校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了难题,想要学生中心给予一定的帮助,并提前约定好具体时间。在之后的看卷评分过程中,有一项评分准则是,要说出自己什么时候没有课,然后进行约定。然而,大多数的学生只考虑到询问学生中心的空闲时间,却没有说自己什么时间方便。这个题目的目的就在于,测验学生对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了解程度。通常来说,当需要约定时间时,我们都会先确定对方的空闲时间,以表示尊重和礼貌;而西方国家往往是先表达自己的空闲时间,让对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时间。由于长久以来中国式思维的影响,大多学生都没能表达出写作要点。

因此,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要把中西方在思维方式、礼仪规范以及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放在一个更加重要位置去进行了解和掌握,对于西方国家特有的社会习俗和用词方式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三)态度与自我认知因素

正确的态度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交际态度和友好的交际氛围是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要对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对每个国家不同的社会风俗和礼仪规范都要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

另外,也要培养学生对本国文化和风俗的认识能力,让学生对自己国家也有正确认知。要在充分了解我国文化、社会风俗、礼仪规范的基础上,明确认识自己的态度、语言风格、交际特点,然后对自己在交际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并针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善,使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提高。

三、新课程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英语教材中发掘跨文化交际知识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英语的教材中,涉及到我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方面的素材大大增加了,教材最后还有对一些专业名词和特别规范的简介,这就为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因此,教师要将这些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素材充分利用起来,在学习好基础语言知识的前提下,将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筛选和总结,把适合让学生进行掌握和学习的材料发掘出来,选择出既与课程要求相符合,又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内容。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把教材中提供的有用内容同跨文化交际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要提高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知识传授的专业性

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英文和文化素养有着重要关系。因此,一定要培养一支拥有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以保证学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只有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学生才能对英文中所包含的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有部分教师只按照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自身没有与时俱进的研究新课程的教材,对跨文化方面的知识也没有深刻的了解。这就导致了许多教师不能准确、专业的掌握有关跨文化的知识,那学生就更加无从学习和掌握了。中文和英文的用法和表达在很多时候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比如量词的表达、方位的表达、称呼的表达等等,如果在进行交流时不重视,很容易导致误解和歧义的情况产生。因此,高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中文和英语在这些方面的差异,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深刻了解中文和英文在表达上的不同,使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加准确的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柳除了原本的含义以外,通常还代表着离别和对远方故人的思念;而在西方文化中,常常用柳树代表一种哀伤之情。诸如此类的词汇还有很多,他们之所以代表的情绪不同,是因为中西方在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对这类词汇格外注意,让学生理解他们在使用时的场合,从而对跨文化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另外,教师除了加强英语的专业水平之外,也要注意的是: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放在首要位置。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人格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教师还要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因为个人喜好和成绩的好坏简单的评价一个学生。第三,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于英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要格外关注,加强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他们的英文学习能力,是这些学生尽快跟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脚步。第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前提,许多学生会因为对某位老师的喜爱去认真学习某一门课程。教师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到平等的地位去进行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走出课堂,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和选修课程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依然延续使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进行讲解,学生只听却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容易造成英语课堂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因此,教师要积极进行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让跨文化交际过程能够顺利进行。在做好教材的讲解工作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比如英语阅读课程和英语角等。比如我校每学期有两个来自英国或澳大利亚的外教,他们在高一和高二每个班级每周上一节课,内容主要是练习听力和口语为主,内容紧扣教材的热身部分。每周二和周四下午6点40到7点20是英语角活动,内容是玩游戏,唱歌,风俗文化,人文地理的介绍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加,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锻炼,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具体来说,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活动课程。

第一,课外英文报刊阅读课程。教材中对我国和西方国家文化、风俗等各方面的内容会有所涉及,但毕竟选用的材料和内容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报刊的阅读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于选用的素材,教师可以在英文报纸或者适合的英文网站上寻找,如果有不适合学生阅读的地方,教师也可以在确保无误的基础上自己进行修改,尽量让所选择的素材符合学生心理,又能提高学生对各国风俗文化的认识。在学生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时,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这些素材的阅读和理解情况,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给予指导和讲解,并在课程最后对整体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总结,以便针对不足的地方在下一次课程中加以改善。

第二,英文影片的欣赏课程。在如今的英语教学中,影视欣赏早就已经广泛存在了。然而,大多数学生在进行影视欣赏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看完影片,却没有对影片中所渗透的知识进行进一步发掘和思考,这样一来,电影的欣赏课程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学生欣赏完影片之后,教师要发掘出影片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比如,在电影《加菲猫》中,有两只长的一模一样但是所说语言不同的猫,因为它们一个说的是英式英语,一个说的是美式英语。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对影片的具体对白进行分析,通过比较让学生深刻了解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差异,包括词汇用法的不同、发音上的不同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到英国和美国文化和礼仪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影片涉及的其他方面进行挖掘和思考,在学生提出疑问之后,再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第三,英文写作以及演讲课程。这里的英文写作主要指英文应用文的写作,应用文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当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通常来说,学生对于英语写作的学习兴趣不高,而且有些写作技能也让学生难以掌握。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应用文选修的课程,向学生提供企业、学校等不同机构的英文应用文写作方法和素材,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学习,提高自身的英文应用文写作能力。另外,演讲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英文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学生掌握好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可以通过演讲的方式让他们对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和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当然,定期开展辩论比赛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学生在进行演讲和辩论之前,一定会为此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加深他们对外国文化以及英语用法的理解,便于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合理使用。

(四)分年级进行阶梯式教学

高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阶段教学。高中新课标对各个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给出了明确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制定对应的教学计划。当然,教师要在学生掌握好英语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将日常生活中的英语知识渗透到教学之中,坚持语言是用来应用的原则,让学生所学到的英语知识,能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得到合理的运用。

分年级进行英语教学的具体目标是;对高一年级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对西方国家人们所使用的相互赞扬的方式、表示感谢的词汇、基本生活用品的名称、常见食物的名称、日常问候用语等基本语言进行反复的练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对高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对于实际英语交流中,西方国家人们相互之间的称谓、动作和表情代表的含义进行了解和区分。对高三年级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对西方国家人们的不同习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学习,从而发现中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礼仪规范等各个方面存在的差异,为跨文化交际的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五)对学生多多鼓励和赞美

无数的教学实例已经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往往能得到能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在思想上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并且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他人的认可。因此,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当学生获取一定的成绩时给予充分的鼓励,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如果教师只看到学生的不足,不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美,只是一味批评说教,不仅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还会让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大下降,一旦对课程失去兴趣,掌握情况自然就不如人意了。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鼓励时,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最好在全体同学面前对其在跨文化交际学习方面所取得的的成绩进行表扬和称赞,这样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一来,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会积极配合,认真学习。

结语

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熟练运用。如今的新课程英语,对高中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格外重视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问题。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对目前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知识都有较深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宝芹. 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J]. 中学英语园地(教学指导),2012(35)

[2]牧政洪. 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J]. 新课程(中旬),2012(10)

[3]赵德理. 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J]. 华章,2013(18)

[4]张春萍. 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J]. 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3(23)

[5]万毅敏.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基于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教学[J]. 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2(07)

[6]高嵌. 浅谈高中英语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 才智,2013(20)

篇11

跨文化交际主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交流、沟通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交际双方互相传递自身承载的文化、知识与信息。Z言作为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高校作为培养英语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采取措施提升大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跨文化意识作为英语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应当受到重视。所以,在口语教学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意识对大学英语课堂口语教学的重要性

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符合大学英语改革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明确指出,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大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敏感性,及应对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不仅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还要提升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在大学口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仅是时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大学英语改革的必然要求。其次,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升其口语交际能力。当前,由于大学英语教学多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而涉及文化、思维时,则经常出现表达错误或不知所措的情况,比如,部分大学生在与外国朋友初次交谈时,就谈论marriage、age、kids等较为隐私的话题,这显然是较为不礼貌的。还有部分大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甚少使用however、and、as well as 等关联词,导致语句缺乏逻辑性。口语交际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传达,其中还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诸多文化现象,只有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地道、准确、规范的英语口语。

二、大学英语课堂口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1.合理利用经典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时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能够以全面、深入、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读者逐渐了解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而增强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在口语教学中为学生推荐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促使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相关的习俗、历史、人文信息。比如勃朗特姐妹的作品《简・爱》和《呼啸山庄》;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和《远大前程》。以及美国经典文学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红字》和《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等。大学生在认真研读这些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积累英语基础知识,丰富自身的词汇量,而且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人际关系以及非语言交际手段等知识。与此同时,还可以更加深入的体会英语国家的价值文化。进而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我国高校英语口语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口语教学的质量,也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此外,由于口语课堂时间有限,难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大学英语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合理运用课外时间,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了解更多的英语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定期参加英语文化知识讲座,并邀请在校留学生或外籍教师讲解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习俗等知识。或举办英语音乐欣赏会、影视欣赏会等,促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工作、爱情、生活等情况,更加全面的感受英语国家文化。此外,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英语文化知识辩论赛、演讲赛等,以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3.恰当运用影视赏析。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化工具遍布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要合理运用这些信息化技术和资源,运用多媒体或网络平台组织学生观看有关英语国家文化的影视作品,这一方面能够提升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展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审美品位,影视作品中原汁原味的英语对话,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扩充词汇量。此外,大圩英语教师也可以在播放影视作品的过程中穿插讲解相关的文化知识。比如,在观看《阿甘正传》时,可以穿插讲解水门事件、3K党、小石城事件、越南战争和乒乓外交等。这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此外,还可以组织大学生观看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比如《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简・爱》等,这些影视作品极具感染力,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影视作品生动形象,且蕴含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跨文化意识。进而在英语口语交际中避免出现文化障碍。

篇12

新牛津版教材每一单元都包含一个话题,基本上每一个话题都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这为跨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教师在教授这些材料时,仅传授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会偏离编写者的意图。如,译林牛津版9A第一单元是关于星座的话题,不要说学生,就是作为老师的我以前也从来没听说过。在汉语言文化中与此类似的是十二生肖,学生对十二生肖比较熟悉。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其文化?群?,学生会错误地认为西方的星座与中国的十二生肖都是关于人的性格的,所不同的是一个由出生年份决定,一个由出生日期决定,从而就不能真正理解这篇阅读材料。教师在进行这一单元的教学时,要适当地补充有关西方的星座内容。事实上,星座文化在西方社会影响非常广泛,它不仅涉及人的性格的预测,还涉及人的运气走势等,与中国的算命文化也有相似之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深刻挖掘其包含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在训练学生英语口语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老外夸一个中国人的妻子“How beautiful your wife is!”这个中国人回答说“where,where”。老外听后感到很奇怪,我夸他夫人漂亮他怎么问我哪里漂亮?只好说哪里都漂亮。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它反映了如果我们在平时口语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知道汉语意思,而认为其文化差异无关紧要是不够的,轻则在实际交际中会闹出笑话,重则会引起误会。我们学习英语其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交流,口语是语言交流的最基本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中,就容易产生不解甚至误解,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我们回到上面所举的例子,之所以导致这样的笑话,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在西方人的意识里,当别人发自内心赞美你的时候,你应该接受,并表示感谢。而在中国文化中,当受到别人赞美时我们都要谦虚一番。再比如,这样一个句子:“Will you go to play football with us?”有的学生就会按照一般疑问句的否定回答,回答成“No, I won’t.”在语法上确实没错,但这不符合西方人的思维,而且这也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西方人认为,即使你在拒绝别人,语气也要委婉一点,让对方容易接受,先要表现出很乐意的样子,然后再给出拒绝的理由。其实,老外有时也挺要面子的。因此,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与所学语言文化相一致的情境,将结构、功能与情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材料。

篇13

课堂环境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英语课堂环境设置也应该体现灵活性和文化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来布置课堂环境,营造一个具有西方的文化氛围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师可以在校园或教室里有关地方张贴富有西方文化气息的宣传报或张贴画,如英国象征足球文化的“皇马”,美国象征快餐文化的麦当劳宣传报,澳大利亚象征建筑文化的歌剧院……教师经常更换,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对西方文化概念的理解,教室里还贴着世界地图,上面贴上主要国家的小国旗,还在墙上“English Corner”里名字下贴上各国文化标志,让学生了解这些标志的文化含义。有时当英国国家公共假日到来时,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布置教室,进行庆祝,并在欢庆中了解有关西方国家的文化。教师要精心设置英语课堂环境,甚至形成开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多元文化。

二、联系教材,渗透文化知识

新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交际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材料和教学内容安排都体现了交际文化。当然,在词汇、语法、句型和语言要点讲解等日常教学中要全面系统地进行知识文化、交际文化的渗透。词汇的文化丰富多彩,不能按句子表面意思去理解,必须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挖掘其中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事例来进行教学,如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习俗、政治经济制度、日常生活习惯等,来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如在教“Christmas”一课时,我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圣诞节的资料,如圣诞老人、圣诞精神、圣诞歌曲等,让学生了解西方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背景知识和风俗习惯。如在课上有一个“Please get on a horse”这个句子,但小学生只知道是“快骑马”,却不明白这是外国人的口语 “快点”的意思。还有一个这样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学生查字典后仍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三、角色表演,体验文化内涵

中英文语言表达形式不同,要使语言表达得体,体现异国文化的不同内涵,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和小学生的好奇、好模仿等特点,创设条件,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给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开展角色表演,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语言的运用,培养跨文化意识。教材中适合角色扮演的任务还有很多,如祝贺、就餐、就医、过节、旅游等都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表演、体验来完成。学生还可以表演自编短剧或经典短剧,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可以从细节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如招呼、握手、打电话、用餐礼仪(刀叉用法,就坐位置,食品种类,上菜顺序等)、语言习惯、手势体态等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录音、看短片、模仿原汁原味的语音语调。还可以让学生观察碟片或录像中的辅助语言,让他们咀嚼其中文化知识,树立文化意识。如看“The Chicken Run”等,然后让学生模仿,比比谁模仿的像,学生十分踊跃。“运用”是课堂语言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而它的典型示范就是“角色扮演”。“运用”是语言在“真实世界的排演”。通过“角色扮演”,小学生可以初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提高文化敏感性。

四、中西比较,了解文化异同

中西文化的比较,可以使学生避免语用的失误,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十分必要。对两种文化的比较,可以用专题、比较、讨论等方式进行,视情况而定。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