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体育课课堂小结

体育课课堂小结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0: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体育课课堂小结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体育课课堂小结

篇1

课堂结构是指组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与各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分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成几个固定的教学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巩固练习、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

教师要想让每个学生都以最大兴趣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一堂课中,关键要看该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必须有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深入浅出的讲解教材的能力,同时又能恰当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对课本的知识精心加工,给每个学生定位,设计出不同层次学生参入的情景,调动起每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帮助其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肯定其优点和长处,帮助其分析落后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对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消除其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有意识的让差生多开口,多表现,使其具有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按好、中、差将学生平均分成五人小组,采取“好帮差,中追好”的“一帮一”方式,做到人与人之间互帮,组与组之间互比,每个学生都在为自己的组而尽力,这种“比、学、赶、帮”的风气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其“主人翁”精神,为自己的小组增砖添瓦,尽心尽力。实践证明,分层教学,因人施教不仅能提高英语成绩,更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了其学习英语的信心。

(二)正确处理英语学习中所犯错误,保护学生自尊,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由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适时进行赞赏教育。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尤其要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这样才能从心底去鼓励学生,正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所说:“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幽默大师马克吐温曾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每位学生都喜欢被人赞扬,特别是后进生,他们最需要表扬。老师欣赏的眼光就像温暖的春风,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鼓舞。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学生取得的细微进步,并适时地加以赞赏,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上进心。卡耐基曾说:“要称赞最微小的进步,并称赞每一个进步,这往往是点燃学生的自信之火,给予进步向上之助力。”所以,教师要用好激励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一定要学会表扬学生,赞赏学生,用放大镜来关注他们的优点,并公诸于众,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这样的教育手段才是高明之极。如果教师掌握了赞赏技巧,就可以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的状态,它会引领学生迈向成功。

(三)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

课堂练习的时间必须得到保证,导入新课、全课总结的时间又很短,所以调整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只能是把复习和新授的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传统的课堂结构是把新知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除了对课堂教学的环节有明确的规定外,还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有具体的要求:检查复习一般在课堂教学开始后5分钟内完成,导入新课用1分钟左右,新知教学一般控制在20分钟左右,巩固练习安排10分钟左右,全课总结1分钟左右,课堂作业8分钟左右。这样分配教学时间的理论依据是:学生的有意注意力一般只能坚持20-25分钟,课上前半部分的20~25分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所以新知的教学必须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的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人、因年龄、因课堂教学精彩程度而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复习和新授的时间要合理而灵活地进行调整。有的新知与旧知联系紧密,学生对旧知理解和掌握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检查复习一定要扎实,此时的教学重点可能不再是新知的教学了,而在于检查复习,相应地就要适当增加复习旧知的时间,而不一定要在5分钟内结束。这样,虽然复习的时间增加了,但是由于旧知复习得实、复习得透,为新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新授时间就会大大缩短,甚至新授时间会短于复习时间,这样同样能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就是复习与新授时间呈倒挂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2

要提高常态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在课前下功夫,即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根据学生学习的现状和教材的要求,制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要科学合理。它既要符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语言的规律,又要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要根据所教内容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认真研读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对于句型、课文,更是要潜心研究,在充分解读学生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将传授语言知识以及训练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目标具体化,使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建立在充分了解教材和学生的客观基础之上。

二、课中教学阶段是关键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动可看作组织教学过程的最小单位,整个课堂由大大小小、环环相扣的各种活动组成。这些活动不是单纯的游戏和步骤,而是学生参与学习和实践的依托,是担负着循循诱导、步步巩固、层层深化、环环落实之任务的教学载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能否恰当设计与成功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是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的关键,故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活动效率必须从根本处切入———优化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合理使用教育资源,利用好教材这个载体。要将教材内容实行科学的组合,进行创造性的加工,要把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重新置于鲜活的语言情境中加以解决,把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使学生得到发展。

(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相互适应、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热情高涨的英语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语言实践中扎实地掌握知识,形成技巧,发展能力,尝试成功,乐学会学,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3)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符合高中生学英语的认识规律和教学原则。其次,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设备,创造各种语言情景,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参与英语学习的实践活动,加速语言材料的吸收和运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三,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恰当合理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地、积极地学习与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归纳有关问路的说法,再用幻灯片展示下列句子:(1)Excuse me,where’sthe near est…,please?(2)Istherea…near here?(3)Which is the wayto…,please?等及答语Walka-longthisroad/street.It’sabout...me tersf rom here.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活动。这种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训练,可以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在“润物细无声”中,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4)优化课堂教学中的评估与反馈。常采用简易多样、经常性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如:观察评价、随堂评价、口头评价、表现性评价、教学专题评价、拓展性评价等,使得评价机制更加灵活多样,提高师生对课程教学评价参与的积极性。此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要适时、具体。学生练习正确时,表扬要简明扼要、恰如其分;练习出错时,要讲出原因,并提供同类练习,及时强化训练。总之,教学评估与反馈必须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后反思阶段的优化是保证

课后反思阶段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和有益的补充,其在完整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巨大。在日常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教师反思的事。如对学习不认真,爱捣乱的学生采取一味的批评是否恰当;全班几十个学生,如何才能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大胆的说出英语;如何鼓励学生开展正当的良性的竞争,而不是瞎起哄。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教学必须进行课后反思阶段的优化,为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必要的保。

(1)优化课后教学总结。教师在钻研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目的是否明确,重点、难点提炼得是否准确,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课堂的容量大小如何,知识的密度、梯度是否合理,这一切的一切,都只能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逐一验证。课后我们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进行总结,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学习和提高。

篇3

以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质量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收集相关的材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专家访谈法

对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专家进行访谈,了解相关经验知识,进行汇总。

1.2.3逻辑分析法

将收集的所有信息进行汇总,呈现出其规律。

2结果与分析

2.1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2.1.1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

教学内容具有以下特点:(1)技术性。包括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的场地设计,应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以保障教学内容的完整实施。教师应合理地将所教授的内容分成若干个环节,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各个环节后,再进行完整地教学与练习活动。(2)趣味性。在组织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在队形上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方式,可以围成一圈活动或者其他队形,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教学内容应多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加入各种小游戏来提高课堂氛围。(3)难易性。教学内容应合理地控制运动难度,循序渐进,让学生较容易地完成某一活动任务后,再逐渐提高难度,使学生最终达到练习的自动化阶段。

2.1.2利用学生的身心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天真、单纯、有灵性,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是培养小学生良好性格的非常重要的时期。因此,教师在器材的使用与摆放上,应选择一些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且基本为软式的对学生无伤害的器材;在教学内容上,应设计出各种组织形式,如“跨栏接力”“撑杆跳远”“投掷鱼雷”等项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2提高课堂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让其在实践中发现新事物,在新事物中产生新的理解。教师应给予学生课堂上的自由,前提是保障课堂的正常秩序。教师的任务就是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只有这样才是成功的教学活动。

2.2.1准备活动灵活

在各个小学,准备活动过于传统,比较枯燥。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3~6年级的学生,早已经对传统的跑圈、做操等环节感到枯燥乏味。

2.2.2教学组织形式灵活

应对教学课程的组织形式进行灵活地应用,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的性质来设计组织形式,促进教学任务更好地完成。

2.2.3教学方法、手段灵活

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设计不同的体育游戏,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无论游戏的趣味性多高,长期进行,学生就会对其产生枯燥感,不利于培养良好的课堂氛围。

2.3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2.3.1有效的教学

专家认为,有效的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投入取得尽可能明显的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一致;(2)有效率,能以较小地投入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2.3.2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学校体育教学是学生获得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最基本的途径,也是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体育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如何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是体育教师始终要思考的问题。

2.4提高课堂的美观性

众所周知,体育能够充分展现人类身体运动之美,优美的动作以及极具观赏性的技巧技能,让许多热爱体育的人们赞叹不已。然而作为体育教师,除了教会学生身体动作之美,在其他方面也应体现。在队形队列的变化以及教学器材的摆放设计等方面,都应该呈现出美的特点,使学生对体育课程充满期待。

2.4.1教学用语需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语言表达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1)语言应有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比较幽默、生动的表达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语言应有针对性。教师下达某一个指令时,应该让学生马上明白。对练习内容进行讲解时,不能偏离主题,要有针对性。(3)语言应有启发性。体育教师同样担任着启蒙教师的责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教师在讲解练习时,可以通过提示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完成教师与学生互动学习的过程。(4)语言应儿童化。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用语要趋于儿童的水平,这样能够使学生明白教师所讲,也能够给学生以亲切的感觉。(5)语言要精练。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少说,学生要多做。讲解练习或者其他活动时,教师的用语应言简意赅,准确讲解要点,以便提高课堂效率。

2.4.2教学示范需美在小学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的形象可谓偶像,小学生对体育教师的任何动作示范都会给予强烈地感受。因此,教师在示范动作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示范的站位、时机、姿态和形式。

3结语

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小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体育课堂中去。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小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要实现互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作者:孙帅 陈赛华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 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蒋爱辉,高棣.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体育课程安排的几点思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4).

篇4

二、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多维的思考,虽然,传统的教学就一直提倡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现在的这些环节更有待于我们这些从事教育活动的老师们去加强,尤其在备学生这一环节,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使这一节课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主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紧张、忙碌而又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紧张但不呆板,学生活动并不等于教师放纵,教师要做好必要的指导和管理工作,使整个课堂紧张、忙碌而又和谐、高效.

三、教学情境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尽量贴近现实的生活.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并很快地把学生的思想集中在教学内容上,收到触类旁通、引人人胜的效果。如:在讲“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们可以把直线比做地平线,圆比做太阳,那么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则好比从地平线下升起的太阳,非常直观生动地反映了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每位教师都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克服创设教学情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搞形式主义,力求画龙点睛地发挥情境的积极作用,达到创设情境教学的目的

篇5

就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来说,课堂教学依然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体模式,教学手段的优化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高教司成立全国高等院校工科和理科计算机辅助教学协作组织,指导高等院校开展以计算机为辅助手段的多媒体教学开始,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使高校课堂教学在教学模式、内容、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历过最初热情高涨的盲目使用后,面对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种种教学问题,目前对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理性对比分析以及有效结合方式的探讨逐渐增多。本文基于作者在教学中的实际体会,探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两种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结合方式,以期为今后高校课堂教学手段的优化提供一种思路。

一、多媒体课件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

多媒体教学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对教学内容进行呈现,即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对图片、符号、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整合与控制,以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加工和传递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件,穿插大量图片或图表等,扩充了课堂信息量,增加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生动的画面以及形象的演示,可以形成轻松的教学氛围。教师在讲解中配合生动的演示,不仅可使教学内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还能减少教师板书对课堂时间的占用,使教师更多地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授,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更是解决目前高等院校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讲解内容预先设计好的课件,相对传统板书而言,播放节奏更快。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浏览演示内容,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做笔记。而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课时压缩现状,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讲解更多知识,就更容易依赖多媒体课件,留给学生思考、提问及讨论的时间就相对有限,师生互动少,学生易倦怠,因此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此外,预设的课件无法应对教学中的突发问题,不能兼顾学生的思维过程,影响了教学效果;课件播放过程中光线昏暗,学生摘记困难,易疲劳。虽然多媒体能使静止的内容动态、形象化,但仅限于演示,学生学得轻松,但课后忘得也快。尤其部分教师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色,忽视了多媒体教学的目的,花费主要精力于课件样式、动画等内容,使学生被计算机上的画面和声音所吸引,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降低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传统板书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

板书教学是在悠久的教育历程中传承下来的基础教学模式,指教师设计和运用写在黑板或投影片上的文字、符号、线条和图像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认知过程,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增强记忆;辅助课堂口语的表达,保留传输信息,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类教学行为。传统板书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容提纲,保留整节课,为的是给学生清晰的思路,尤其在课堂结尾的内容总结时表现出提纲挈领的作用;另一部分是教师根据课堂讲授需求灵活书写,帮助学生实现对讲授内容的理解,相关主题内容讲完即可擦掉,是板书中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可参与互动的部分。

传统教学中,板书是否优秀,一直是对一个教师进行评价的主要方面。好的板书给以人严谨、美好的感受。板书与教学进度同步,灵活性强,不受课前教学设计限制,可随机应变,根据学生听课情况,对知识的理解情况等调整授课内容或手段,师生交互性好,与各个教学环节吻合,可有效地控制课堂节奏,确保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板书内容可以随着课堂活动的展开而随意增加、调整,能激发教师的讲课激情,其良好的互动性亦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除在一些基础推理性、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中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外,板书在目前教学过程中基本被抛弃。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效率低,板书工整与否直接影响学生情绪和上课质量的好坏,对教师要求比较高,一味注重板书质量直接影响授课进度,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是板书对于一些抽象知识的讲授效果较差,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的有效结合

虽然高校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零板书或者纯板书的现象,但是大家对于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结合使用的必要性早已达成共识。已有关于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方式的探讨,也给出了目前在两种教学手段的结合方式上存在的主要模式以及对应的优缺点。在诸多结合方式中,两种教学手段被关注的重点仍主要集中在多媒体的形象性和动态性,板书对教学内容整体性以及授课过程中教学内容逻辑关系的呈现等方面。

多媒体课件具有传统板书无法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当今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完美的演示功能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但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有限的课时,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节省了课堂板书书写占用的时间,提高了效率,保证了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这是保证学生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前提。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对部分内容进行优化演示以提高教学效果,这才是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

传统板书的效率问题是其被摒弃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必要为了追求板书提纲挈领的优点而要求教师重拾板书,这一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课件提纲页以及课件中主要标题的优化设置来实现。而板书中教师即兴书写辅助讲解的部分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可参与性,是活跃课堂气氛、缓解课件播放引起的视觉疲劳的有效方法。

因此,为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组织和讲授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应将传统板书中框架性内容提前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设计,将关键性、抽象性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减少具体内容的罗列,发挥教师课堂口语讲解的生动性优势,避免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同时通过板书灵活书写让学生抓住、理解教师讲解过程中的重点,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让学生参与到板书讲解中,以讨论互动的模式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性掌握。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讲解的主导作用,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的切换和使用,才是符合教学需求,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结合方式。

参考文献:

[1] 韩芳. 高等院校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07.

[2] 刘伟伟. 互动式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 梁奇. 多媒体技术辅助高校声乐教学的探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0):63-64.

[4] 司春棣,韩会玲,齐清兰,梁素韬. 水利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的使用模式优化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3):351-357.

篇6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要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最重要的是做好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调动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注重课堂结构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突出文本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想象能力

教师如果只把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的传授给学生,是难以达到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目的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身已经拥有的直接经验、生活感悟去理解教材、感悟生活。

如:一位教师执教《木兰诗》的过程中,她让学生不看注释,想想“红妆”是什么,有一位同学不假思索的说:“是胭脂水粉”,顿时,教室里一片哄笑,使这位平时比较顽皮的同学也尴尬的跟着傻笑起来。

老师却鼓励说:“你的观点很有创意,能将你的思考过程告诉同学们吗?”这位同学竟然涨红了脸说:“我觉得木兰的家庭充满着温馨和关爱,当姐姐得知在战场上驰骋多年的爱美的妹妹凯旋而归的时候,自然会想到妹妹回来要化妆,就帮她准备胭脂水粉。”当他说到化妆的时候,还做了一个照镜子的动作,同学们笑得更精彩了。

老师因势利导,又让同学们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当户理红妆”的情景以及木兰到家时的热闹气氛进行描绘。

“一石击起千层浪”。稍作准备后,大家都先说为快:有将自己梳妆打扮的,有为妹妹准备漂亮衣服的,有为妹妹整理房间的,有爸妈热泪盈眶的,姐姐喜笑颜开的,有弟弟兴高采烈的,有佣人庭院穿梭的,直到老师宣告暂停,仍有同学跃跃欲试。

为了“红妆”一词,学生既敢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能尊重事实。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来参与了课堂活动,因此他们能把诗中的每一幅画面描绘的惟妙惟肖,整个课堂闪耀着学生再创造的光辉,我感受到了课堂中学生的成长。

二、正确处理课堂突变,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因素

一堂成功的课,不应该只为了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而对这些意外生成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应对课堂的意外生成作妥善的处理。教师在教学中,无论备课时对学生的预设有多详细,随着上课学生个性的不同,课堂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的意外生成。教师面对种种意外生成,要以宽厚对待学生的纯真,通过妥善处理这些意外生成会给课堂增色添彩,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就会得到充分的激发。使这样的“课堂突变”成为一个个美丽的“错误”。

正如上述这一堂课,是一堂节外生枝“课堂突变”的课,因为教师没有按照预备教案中设计的进程授课。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使他们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并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对自己以及对身边的人和事有深刻的感悟。因此教学效果很好。

由此,我想到在许多课堂环境里,如果我们不死板的按法定、权威、强制、统一的要求去限制学生,相反我们不失时机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捕捉住其中有价值的成分,用爱心、耐心、细心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获得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思想感情,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样他们想象的翅膀就能得以舒展,思想就能得以飞跃。

三、恰当应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兴趣,化难为易

多媒体课件作为新兴产物进入课堂,教师在使用时音画并举、动静结合,适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我在听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上六年级课文《草船借箭》时,学生在理解诸葛亮船队稻草人“两面受箭”时出了问题,这位老师就从远程教育网上下载了电视剧《三国演义》“草船借箭”片段给学生播放,学生目睹了诸葛亮的船队一字排开出发经过曹操营地,曹军万箭齐发,此时稻草人只是一面受箭,等到诸葛亮船队调转船头再次经过曹营,曹军再次将箭射在了稻草人的另一面。通过播放影视画面,“两面受箭”的问题就迎韧而解。

四、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丰富学习内涵

教材是一种逐步规范化的语言材料,其语言根基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沃土。因此,语文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有用的语文知识,这样语文的内涵就能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打破常规,注意引导学生把书本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很好的效果。

如:在一节活动课前,有位老师要求同学们下去用心收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作品,到活动课时拿来让大家一起品读。

活动课上,一位平时胆小的女同学念出了一首民间流传的劝善民歌《福》:

白果树上白鸽多,养儿养女受奔波。白天衔食喂长大,晚上拉来捂暖和。捂得毛干翅膀硬,又嫌老娘吃得多。

―― 娘啊,今天我有好人好客来,你不要拐去又拐来,拐得鼻涕口水来。

――‘我偏要起来拐一拐,拐得鼻涕口水来,你那龙的身子也要从我的蛇肚子里钻出来。’”

谁知这首民歌在同学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于是老师就让同学们对这首不起眼的民歌展开了讨论。

篇7

1、注重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新课标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是学生感悟、教师同时学习并进行点拨的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抓住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常用寓言故事、歌曲、笑话、热点问题等导入新课,形式新颖、语言幽默和形象生动的导入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情趣,较好地体现了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特色。

2、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因此,优化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教学中,我向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针对近日中日关系问题上出现的磨擦,我国一些大学生联合起来抑制日货,甚至以各种方式冲击日资企业,以示爱国之心。这是真的维护了我们国家的利益吗?果然,一石击起了千层浪,学生多角度的问题思考,加上我的点拨,不仅明辨了是非,而且拓展了思维的空间。

3、优化课堂小结,调动学生的探究心理。教师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让学生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的境界。一是优化“结束语”。好的结束语要求概括教学内容精粹而又便于学生记忆,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如在讲“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我用“棒子”、“鞭子”、“筛子”六个字概括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使学生终生难忘。二是让学生作小结。这种做法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由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注重改进教法,引导学生参与

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有吸引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会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此,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尝试。比如说,注重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通过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如阅读、讨论、精心设计板书、放教学录像、投影、录音等,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充满了好奇心,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密切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比如说,我们在讲授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时就联系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行教学。

导入新要讲求“强力度”,传授新知要讲求“参与度”,巩固练习要讲求“多角度”,课堂总结要有“高浓度”,课终时要促使“联想”,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学生、教材的桥梁和纽带,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力保证。要做到“四导”,围绕“四变”,体现“四度”。(1)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达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2)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达到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的目的。(3)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4)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达到变知识为能力进而升华为觉悟的目的。

三、注重媒体运用,实现课堂“自主交互”

思想政治理论课概念多,内容又枯燥,而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教学会将课堂教学引入到全新的境界,会增强学生对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认识、感受和理解,起到较好的教学作用。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相关的情景,会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引出问题进行分析,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教师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图表、挂图、幻灯片等,运用投影仪、录音、录像、影碟等,有条件的地方则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利用现代网络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有的教师单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夸大多媒体的效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技术操作演示课过程,由原来的“满堂灌”演变成了“满堂放”,教师变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看员”,整个过程不给学生留出思考和笔记的时间,抑制了学生思维,忽略了教与学的互动。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教育学生为中心。

篇8

一、优化目标结构

目标结构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结构应当包括理解掌握知识目标、应用操作目标、情感目标和创造目标。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必须将这些目标列入课的目标结构,然后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如果英语学科将其知识体系中的每个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点的任务有计划地列入课的目标结构体系中,并通过教学实践使之全部实现,那么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益必然会提高。因此,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结构要着重抓好两个方面:一是从英语学科的系统目标出发,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知识点、技能训练点及其相互关系。二是从教学实际出发,缜密地考虑到英语学科的特点和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设备等方面的情况确定目标结构,做到容量适当,难以适当,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二、优化时间结构

正确分配时间,合理使用时间,是一堂英语课成功的重要保证。

优化时间结构,首先要明确方向,摆正位置。在明确课的主攻方向,摆正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讲解与练习、重点与一般关系的基础合理分配时间,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目前仍有许多英语课的时间不合理,主要是由于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各种关系处理不够恰当:或较重或轻学,教师“一言堂”,把教学进程变成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忽视智能训练;或轻重倒置,详略不当,四十五分钟时间分配很不合理,因而教学效率低。

优化的时间结构,还必须使时间安排符合教学实际。时间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常量。它必须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做出安排;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认知习惯进行分配;根据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风格和这堂课的重点、难点作相应的调整。要从实际出发,合理分配时间,对一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做出周密的安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三、优化信息结构

英语教学过程说到底是教学信息的传播、反馈、再生和升华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有效的发挥。信息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一堂英语课的成败。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信息传递迅速,反馈及时,师生活动积极,配合默契。

优化信息结构,首先要弄清楚三大信息源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并摆正它们的位置。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教学中的三大信息源。对英语教师来说,教材和学生是信息源,是确定教学目标,调整教学程序和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凭据。师生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并把信息反馈给对方。对学生来说,英语教师、教材是信息源,学生根据教师发出的信息学习教材,并把信息处理情况反馈给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他根据教学大纲,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活动中掌握系统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培养交流能力,并始终起着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接受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必须确保其主体地位。师生的英语信息活动必须围绕它展开,必须以它为中心。摆正了三个信息源的关系,就为优化信息结构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优化信息结构,还要正确处理信息,及时反馈信息。英语课堂上的师生活动是教与学双方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信息获取、处理输出的流动过程。有了教师发出的信息,才有学生的Learning,Thinking,Discussion,并把信息处理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反馈的信息加以处理,掌握教学的状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再将教学信息传播给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四、优化认知结构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特殊认识活动。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知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优化认知结构,显得更加迫切。

篇9

小学生认知能力是循序渐进的,而体育运动往往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再加上运动有即时性的特点,可能孩子们还没有看清楚,教师已经示范完毕,这样的体育教学是不负责的教学。体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使得自己的教学节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需要注意的细节上或者快速的节奏部分,我们非常有必要进行动作分步解说,这样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迁移规律,才能减少运动技巧的吸收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进行“前滚翻”教学时,身体发育初期的小学生,操作起来常常出现动作不协调,不小心还可能发生危险,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根据小学生的迁移规律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蹬腿、团身、滚动,然后根据这三个动作的特点进行分别引导:蹬腿,就是引导同学们双手撑垫子,两腿用力蹦,让大家充分体会前滚翻中的蹬腿动作;团身,就是要同学们抱紧身体像不倒翁那样在垫子上晃动,实现团身滚动练习;滚动,就是让学生在团身的基础上体会蹬腿后的团身滚动的感觉。这样将复杂连贯的动作分解练习,原本枯燥的前滚翻教学变得有趣起来,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通过表象训练刺激感官认知

“表象训练”顾名思义就是将正确的动作示范以视听等直接的感官刺激作用于学生的大脑,让孩子们无意识地借助自己头脑中储存的表象示范进行知识回顾和充分训练,最终形成脑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以较快的速率建立和完善动作概念,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和巩固知识,提升动作技能,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这里以学习篮球知识为例,篮球运动是一种富集娱乐、健身和竞技等于一体的群体性对抗体育运动,其巧妙的战术、灵活的技巧一直是体育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小学阶段是初步接触篮球的阶段,孩子们囿于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限制可能对有些东西不容易形成连贯技能,诸如三步篮、定点投篮等都可能让孩子们在技巧面前逡巡不前,甚至望而却步。这种情况下,为了积极提升小学生对篮球技能的掌握,笔者提出“好运动不求甚解”的表象训练理念,不给孩子们进行过多的抽象理论分讲,而是将篮球动作的经典部分如“三步篮、定点投篮”等制作成图片和视频,让同学们通过充分的感官刺激先形成条件反射的无意识运动惯性,这样同学们就会先行在大脑中建立初步的动作表象,然后再有计划、有意识地不断重现视频上的技术动作示范形象,最终将“意识动作”转换为理性技能。如此教学,将学生的表象、意念、动作进行有效联结,使三步篮、定点投篮能技能掌握水到渠成,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三、通过趣味游戏吸引学生参与

兴趣是激发学生运动的发条,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源泉。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小学生认知第一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时借助灵活、活泼的游戏活动来牵引大家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比如我们在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时,就设置了一个“看谁反应快”小游戏。游戏的教学方法是:同学们两人一组进行配对面对面立正站好,同学甲将右手掌展开,同学乙将食指放在同学甲的掌心;教师口哨为号,同学甲做抓手指动作,同学乙两则迅速抽食指躲避被抓,同学甲以能抓住同学乙的食指为胜,同学乙以能迅速逃离为胜;胜一次得1分,3次一个轮换,以得分多的为胜。如此将训练渗透在游戏活动中,不但可以很好牵引孩子们积极参与,还能启发孩子们在课下活动进行游戏训练,有效配置时间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篇10

“留白”,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让你有想象的空间。进而实现“虚实相生”,使人觉得“空白是画”。这种留白艺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拓展了作品的意境,是一种高超的技艺,是智慧的显现。同样,留白艺术也适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留白”,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思维状态,激活学生的头脑,使他们的头脑成为可以点燃的火炬。“留白”就是给学生—个发现、研究、探索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动脑,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留白”表现在教师传授教学内容的同时给学生以消化理解的空间,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这包括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理解时间、教师提问时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板书时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学生做练习时教师的巡视时间、小结后学生反思质疑时间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展开思维去思考,从而获得对知识内容更为深刻的理解,这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所以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留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留白”艺术呢?

一、在需记时“留自”

记忆被人誉为“一切智慧的根源”。理解了并不一定能记住,记住了能进一步加深理解。语文课堂应在让学生熟读课文、指导朗读方面留有足够的空间。因为教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强调,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的记忆才能内化。只有记熟了,理解透了。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化为能力,才能发展智力,才能成为智慧。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尤其需要熟读、背诵。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师特别重视诵读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为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而新课标则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古典诗词以及一些经典散文篇章的学习,我设计的教学主要以学生感受为主,理解为辅,要求以学生采用即时背诵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精力充沛、记忆力强的优势,即在课堂诵读后“留白”,引导学生去美读,去想象。当然,在读的基础上,在配以多媒体展示的画面、音乐等。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朱自清《春》这篇散文时,第一课时我主要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采用自由地读一范读(播放电视散文)一导引(想想文章描述了哪几个画面?)一自由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演读(四人一组表演或上台,并阐明选择朗读的理由)一背读,给学生在读这个环节留有充足的想象、思考的时间,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领略到春的气息,体会到画面的情境,自然进发出春之美好的感受。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留白”,尽可能地让学生趁热打铁,把知识巩固“消化”。这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还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在需思时“留白”

古人云“熟读深思子自知”。可实际情况是,往往有一部分学生读书不得法,常常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所以对课文的理解往往是蜻蜒点水、非常肤浅、领略不到文章的妙处。当学生阅读自认为没有问题时,正是教师留下“空白”,“吊学生胃口”的好时机。这时教师恰到好处的“设疑”会激发学生“解疑”的欲望,“解疑”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学生有了积极的探究意识,再加上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这在无形中就“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张弛有度、紧张愉快。例如:在教《陈涉世家》时,就“陈涉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陈涉是个英雄。他胆识过人、足智多谋、洞察时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敢于向血统论发出挑战,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这种观点我理所当然地给予支持;此时,我却抛出了我的见解,让学生去评论,我认为陈涉是一个小人,是伪君子,因为他称王后奢侈无度,并杀死了前来投靠他的旧朋友,完全忘掉了当初立下的“苟富贵,勿相忘”的誓言。这个观点一提出,立刻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有支持,有反对,双方各从书中找依据,学生创新的思维完全被激活。此时,我再次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去思考司马迁将陈涉列为世家时为什么还去写他的忘恩负义呢?再次的讨论与交流,使学生在质疑、争论中领略·代史圣“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磊落胸襟,感受他重功业、轻成败的英雄情结。同时,在质疑中,学生也明白了瑕不掩瑜,从而对陈涉非凡的人格魅力心悦诚服……就这样,学生通过质疑,自己解惑,既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总之,根据课堂进程因地制宜地“设疑”“留白”,让学生思维的火种在沉思中点燃,智慧的火花在撞击中闪光,这样就自然地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在需悟时“留白”

语文学习是慢功夫,需要不断引导学生积累、感悟、领悟,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悟性。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悟性思维一以读导悟,以品启悟,以问促悟。例如:培根的《谈美》一文,作者在这篇杂感中,论及人的“形体之美”“颜色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最后提出了“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美的境界。这样的文章内涵非常丰富,很难用言语直接解释清楚。如果教师授课时喋喋不休,大讲特讲这篇文章语言如何优美隽永,反而会破坏美文的形象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也无法进入审美的艺术天地。所以这时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悟”,悟出美德的真谛所在。又如:在教都德《最后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韩麦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归纳出韩麦尔是普通人、可怜人、爱国人。在此,我又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是一个伟大、高大的英雄,而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此问一出,学生陡然一顿,陷入深思中,进而七嘴八舌,集思广益,领略到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失去的国土与语言的热爱,领略到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阅读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文章的解读应当是学生主动发现、建构意义的过程。引导学生尽情发挥审美想象,放手让他们去品味、去领悟文章的精华所在,这样在“留白”中“悟”,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总之,恰到好处的留白给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和“反刍”“消化”的机会,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所以“留白”要适度,该讲则讲,该留则留,这才能使“留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河南教育,2002(3).

篇11

国内外对于关于此问题的研究

1.20世纪80年代以来,问题解决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的一种潮流。由于它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关系到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教学质量问题,而且也与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教法、教学模式等各项改革密切相关,是一个领域广阔的研究阵地,所以受到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及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

2.1988年发表的美国《21世纪的数学基础》认为,问题解决是把前面学到的知识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境中的过程,而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解决。最近20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3.英国认为问题解决是那种把数学用之于各种情况的能力,并针对当时英国教育界的情况,呼吁教师要把“问题解决”的活动形式看作教或学的类型,看作课程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应当将其看成课程附加的东西。不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目的,也不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作为国际数学教育的核心和数学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趋势,数学问题解决已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数学问题

什么是数学问题,虽然目前尚无统一看法,但大体说来,它有以下特点:一是非常规性;二是重视情境应用,给出一种情境,一种实际需求,以克服一种现实困难为标志;三是探究性。从历史角度来看,正是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推动了数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历史。

(一)数学问题的形成、来源及其在数学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正如恩格斯所说:“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所以是非常现实的材料。”当人们与客观世界产生接触,从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角度反映出认识与客观世界的矛盾时,就形成了问题。

由于数学问题包含着有关数学的疑问因素和未知方面,所以,在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中,对已有的数学概念或结论产生疑问,或者对数学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索时,都会提出一些不同问题。但是,教学中所要解决的并不是那些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而是前人已有的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只有提出问题,让学生明了产生问题的情境,才能引起学生有目的的思考。正是由于学生把特定的数学问题确定为自己努力攻克的方向,才能使思维活动以一定的方法、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不断冲击头脑中旧有的认知结构,不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二)数学问题的类型及其数学教育价值

由数学问题的形成和来源可以看到,数学问题种类繁多,但用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它们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和功能。

1.可以构建数学模型的非常规的实际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探究性问题。

通过一定的探索、研究去深入了解和认识数学对象的性质,发现数学规律和真理的问题叫做探究性问题。这里,对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数学公式、法则、命题、定理等的探索和发现,虽然只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重复和再发现,但知识形成、发展过程的意义则被学习者重新建构。

3.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因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二 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

由于数学问题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来源于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科技活动,一般来说,它是非常规的、由情境给出的一种实际需求,并且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因此,数学问题的解决一般要通过以下几个过程来实现。

1.分析问题背景,寻找数学联系。

通过对所给问题的分析,理解问题背景的意义,从中找出它们与哪些数学知识有联系,以便建立有关的数学模型,使实际问题数学化,从而使非常规问题转化为常规问题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分组开展讨论,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攻克难关。

分析问题的步骤非常重要,万事开头难,只要攻破了这一关,学生就会信心倍增,就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后面问题的探讨中去。在学生自主分析的同时,教师可在关键处给以必要的指导和点拨,以控制教学的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建立数学模型。

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符号化并确定其中的关系,进而写出由这些符号和关系所确定的数学联系,用具体的代数式、函数式、方程式、不等式或相关的图形、图表等把这些数学联系确定下来,就形成了数学模型。在建立数学模型的时候,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为前面的分析过程,已经使问题明朗化,一般情况下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数学建模任务。对于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这一工作。

3.求解数学问题。

根据数学模型的特征,可采用适当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这里主要强调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一般情况下,只要数学模型建立起来以后,学生自然会去联想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熟悉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推理和演算,达到问题的解决。

4.检验。

将数学问题的求解结果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去进行检验,看它是否与实际问题的情形相吻合,从而决定是否要修改模型或另辟途径。

5.交流和评价。

在学生进行研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巡回观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也可以作为学生的伙伴和助手,参加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在多数学生完成任务以后,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然后对各种模型进行评价。学生通过交流、评价,进一步完善各自的模型,同时也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篇12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兴趣能产生动机,引起注意、激发兴趣,教学中要利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引导学生饱尝探索知识奥秘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志向兴趣。如学习百分率时,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吃的大米是怎么加工出来的?你知不知道100千克稻谷能加工出多少千克大米?”同学们听到问题后,你望着我、我望着你,都哑口无言,最后把眼睛盯住老师,意思是说:“老师你快点讲给我们听吧!”这样就可使如饥似渴的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开始学习新知识,除此外,还可让学生举例说明,如榨花生油、晒盐等问题。

二、精心备课,准备充分

课堂效率的高低,与课前准备有着密切关系,课前准备做得好,课堂就可少费口舌,少绕弯路,从而充分发挥40分钟的效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数学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时,我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圆锥的体积。课前我让学生做了以下几项准备:(1)动手自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各一个;(2)准备黄沙若干;(3)准备好三角板和直尺,学生做好了这些准备,老师在课堂上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切实掌握重要的知识点,逐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抓好预习,事半功倍

预习既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顺利进行新授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很注重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每堂课前,我都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不知不同的预习提纲,并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抽象、难懂的内容记录下来。我布置了下面一些预习提纲:(1)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3)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首先要做什么?(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同样,学生根据提纲进行预习,基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老师再加以讲解,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学得主动,教师也教得轻松。

一堂课下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只有用巩固联系来检验,新课后进行巩固练习能起到强化理解,加深记忆的作用,因而,在选择习题时,要力求形式多样,灵活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讲授小学数学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后,我们出示了以下巩固练习:

(1)计算A.4.5+1.43÷1.3 B.5×[(3.2+4.06)÷6.05]

(2)比一比,谁能当好“小医生”

A.1.28÷(1.28-0.88)

=1-0.88

=0.12

B.8.06+1.94×3.1―2.1

=10×1

=10

(3)根据算式把下面题目口述成文字试题

A.(4.8+2.7)×4.02

B.35.7÷0.7+12.5×4.8

学生通过形式多变的练习后不但不会厌烦,而且感到新鲜、有趣,从而使整个课堂又掀起一个“小”。

篇13

有效的教学情境的构成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能促进情感交融的教学情境才会吸引学生,才能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探索的兴趣。创设一个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做到:首先是离不开教材,教师要吃透教材,弄清教材的编排目的,不要游离教材之外而滥用。在中学数学教材里每个年级都会遇到“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的设计与安排恰好体现了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思想。例如在教八年级勾股定理第一课时,首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某楼房三楼有个小孩爬在窗口,邻居看到立即上楼,但门反锁着,大人还未下班,只好报110急救,110队员立即赶来,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110队员能否进入三楼将小孩救下来?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从而教师指出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后就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这一认识的基本观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更多地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努力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一个个类似于冲突、悬念的主题故事,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这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结合教材把情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我们不能只顾情境而不顾其实用性,要避免出现偏离教材,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太紧密的情况。

二、动静结合,构建互动式的生活课堂

教学过程的设计当然要不失趣味性,既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带给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联想,这种效应带给学生的直接效果就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为主动,由单一接受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为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设计一些互动式的课堂活动,增加其趣味性,做到让学生既能“动”,又能“动”得好,“动”得有序。课堂教学追求的就不只是热闹的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在快乐中学习。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我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请你列出你们家每月应缴的电话费y元与打电话的时间x分之间的关系,看看是什么函数关系?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部分同学都能通过调查学习解决问题,紧接着设置了一个情境活动:老师的手机是每月月租5元,接不花钱,打每分钟0.1元,长途(指省外)每分0.8元。请你帮老师计算一下,老师每月应缴的手机费y元与打电话时间x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函数关系?通过合作交流再次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像这样生活味很浓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数学课堂上如果教师能根据所学内容巧妙的设计一些富有参与性又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全体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的魅力,一定会充分激发和调动所有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欲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