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0: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金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分析
第一,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对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依据我国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准则以及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在必要的审计程序监视下,对国有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企业财务收支管理进行严格的审计: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账表与实际之间的相符程度;企业会计核算的合理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程度等。
第二,任期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对于国有企业新的负责人而言,前一任负责人遗留下来的经济问题就会被搁置。这就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对前后任期期间资产质量的情况进行清楚的划分。通过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有效地查实,来真是的反应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实际质量情况。对于任职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重点是对负责人任职期间资产质量变动情况进行审计。
第三,任职期间经营成果的审计。在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经营成果不是的现象十分的普遍。因此,为杜绝上述情况更深程度的恶化,就应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内容――经营成果进行有效地审计。对于国有企业任期内的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财务收支审计与资产质量审计的基础上,基于对企业负责人任期期间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等财务定量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审计。
第四,任职期间国有企业经营合法性审计。新时期,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强调的重点之一就是对任职期间国有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以及经营决策进行审计,主要是对其的合法性、合规性,如有无公款私存,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资金账外循环;是否存在违规越权炒作股票、期货等高风险金融品种等进行审计,注重的是对企业实施的绩效审计。
第一,对于开展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干部管理的权属复杂,对于审计的对象确定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在改制、兼并以及重组资本时,就会产生十分复杂的权属成分。二是被审人任期的职责难以确定。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详尽的履职规范文件进行约束,在界定被审人的经济责任方面就会产生较大的难度。
第二,经济责任审计贯彻受限,增加了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在贯彻中受到限制,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复杂性。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标准,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复杂性,就造成在规避审计风险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困难。二是审计手段存在局限性。对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对外部资料的取得是非常困难的,这就给企业的资产质量以及完整性的确认等,造成了一系列的不确定的因素。三是“先审后离”的原则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很难贯彻执行。现实的情况是基本上是人已经提拔、调任,内审部才接受组织部门的委托进行积极责任审计,这样就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比较的被动,查处的难度比较大,给国有经济的审计就会产生较大的压力与风险。
第三,经济责任审计类别单一,审计成果难以有效的转化。当前,由于国有企业集团的干部管理规章制度以及考核措施不够完善,就会造成内部审计对用度干部的人用几乎没有发言权。尽管有关企业的治理以及干部的任用与管理依旧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进程之中,但是却没有一种制度和机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直接用于干部的任用与监督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就造成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无法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中发挥真正的实际效果。
三、新时期构筑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第一,完善国有资产外部监管机制,加强重要岗位人事监管。做好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最关键的就是获得完善的国有资产外部监管机制的支持。这样,对于国有企业就能够开展更为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一是要构建完善三的企业外部监督机制。审计部门应会同财政、税务部门对国有企业进行共同的监督,这样在形成监督合力的情况下,对社会审计组织以及内部审计机构存在的有效工作成果,形成实现国有企业经济责任监管的防线。二是加强国有企业重要岗位上的人事监管,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以及监管的水平。三是建立健全有效地权力运行机制,提高权利运行的透明度,完善对国有企业的权力制约以及监督机制。
第二,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监管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审计的内部监管效能。对于日益现代化的国有企业而言,更应在日常的经济管理中强化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尤其是要在健全审计监督制度下,不断地提高经营与管理的效率,从企业的内部着手杜绝各种不法行为的产生。首先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即国有企业在全过程的管理中注重各部门职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与相互制衡;其次基于现有的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成立一个独立与审计对象的审计委员会,对会计部门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以便于在管理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以及会计管理风险进行化解。
第三,做好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加强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要强化经济责任审计,首先在审计前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有关资料数据;其次要做好与干部管理部门的协调工作。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临时性较强的审计项目,往往与年初安排的常规审计发生冲突,就很容易产生审计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针对这一特点,应针对本年度需要审计的领导干部,及早期的干部管理部门进行协调。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一经产生就显示了其他审计无法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方面,还是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工作
第一,修订经济责任审计相关作业规定,以提高控制效率。为使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规定更符实情,建筑施工企业审计部门应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处理准则”、“款项支付时限及处理应行注意事项”及“支出凭证处理要点”等规章。主要修正重点应在于厘清审计人员的责任范围,确保权责划分更加明确。
第二,适时更新经济责任审计作业手册内容,以强化审计机制。为方便建筑施工企业审计人员明确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规范,并协助业务人员认识经费报支的执行标准,建筑施工企业审计部门应汇编制定“支出标准及审核作业手册”,并将各项业务的审核程序以系统化图表形式呈现,汇集成“经济责任审计作业流程手册”,以方便促成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的累积,帮助审计人员轻易上手,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设立管理机制,以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鉴于建筑施工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偶有失控的状况,导致财务弊端时有所闻,为防杜弊端的发生,并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管理机制观念,审计部门应制定“健全财务秩序与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以说明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并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进行财务查核,加强出纳、财产等管理人员定期工作轮换,收支尽量通过金融机构办理等。建筑施工企业应将方案精神纳入内部各项管理规范,应进行决算查账等再查核工作,确保方案能落实执行。
第四,成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执行部门。首先,应构建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及督导小组,负责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规范的审议、备查及督导落实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其次,应构建工作分组,负责经济责任审计规划、推动运行及综合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及督导小组各项行政业务;最后,构建经济责任审计专案小组,由各部门分别组设,负责推动及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相关工作。
第五,强化教育培训及宣导。为增进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专业知识与实务的了解,使其在建筑施工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中足以发挥财务监控可靠,审计部门应针对各层级的工作人员规划不同经济责任审计培训课程,包括新进、资深甚至主管审计人员,均可按其所需安排参与培训,以确保企业妥善使用经费及提升预算执行绩效,发挥较高的效益。
二、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工作
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审计质量监控是规范审计行为及明确工作责任的重要工具,旨在对编制审计计划、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及归集审计档案等过程,严格的复核,实现全程质量控制。
第一,详细编制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审计计划。审计项目在立项之前,应充分考虑该项目的重要性、复杂性、时效性及可行性。审计计划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保障审计工作科学、有序和高效地运行。在编制审计计划时,须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合理选择审计重点,注重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有效利用审计资源,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在规划审计项目的规模、性质和时间时,应准确把握审计对象的业务性质及其财务运作的信息,选取适当的专业人员,统筹协调,合理安排审计任务。审计计划应具有指导性,明确列出法律依据、确定审计目标、制定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步骤和方法、明确审计的意义以及评估审计所具有的风险水平。另外,所制定的审计计划还应当紧密结合审计工作的目标来规范工作的具体范围、相关内容,合理安排工作起止时间,妥善组织审计小组成员及恰当分工。审计标准必须客观,以现行法律作为基础,并参考可比性的绩效指标及国际专业标准、审计对象的业务特性及管理模式等各类元素。
第二,仔细收集所需要的各种审计证据。建筑施工企业的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审计实施方案来对各项审计要点进行确定,并且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对各项要点与证据加以收集。审计证据包括文字资料、实物资料、音频或视频资料、口头资料、审计记录等多种形式。所收集到的审计证据需要满足下列三个特性,即非主观性、相关性及合规性。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审计小组有权获得审计对象的合作,而审计对象须遵守向审计小组提供其执行业务所需的信息、文件及其他资料的义务。审计工作人员对于资料的收集,需要关注那些能够对审计各项事务加以证明的原始证据、审计档案等。如果在获取资料过程中,对于原始证据的获取具有相当的难度,审计人员也可以将相关的文字笔录、资料的复印件等作为审计工作的证据资料。在收集实物证据资料的过程中,应当在相应的地方将所收集资料的所有者、数量及存放等相关环节的内容进行详细记录,而对于所收集到的音频或视频等电子化的审计资料,应当对这些电子资料的制作人员、制作方式与保存运行环境进行有效的记录。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审计人员也可将各种电子类资料进行实物资料的转换。
第三,详细编制审计档案,以供后期查验使用。在审计报告的撰写工作结束后,如果出现不符合规定的情形,审计小组负责人应责成有关人员改正。审计小组应按照规定期限,把审查验收合格的审计档案归档。审计档案归档工作应明确责任分工,如:审计档案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及完整性由审计小组成员负责;审查验收意见由审计小组负责人负责;归档的及时性由审计人员负责。
参考文献:
逐步探索国有企业效益审计的新模式王有志(16)
浅谈如何开展工程造价审计吕东(17)
审计机关加强审计档案管理的路径郝丽波马千惠(18)
我国“村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重道远贺建武(19)
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工作的创新与强化丁洪华(20)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中的应用宋群(21)
强化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米胜平王佳婧(22)
政府审计质量研究呼冬梅(23)
信息系统审计的探索与实践张晓红(24)
房地产开发成本费用控制的重要性王钦(25)
李希龙厅长在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00周年学习报告会上要求发扬光荣传统争做五个楷模(1)
科学优化企业管理避免国有资产流失许丽楠包国安(4)
推进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禹冠军(5)
论商会模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陈小珍(6)
刍议社会审计的法律责任吴庆王有钧(8)
做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之浅见单刚(9)
树立管理有效性和风险导向市计理念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张永文(1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邱波亓同臣(11)
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的审前调查流程刘晶蔺卓然(12)
运用风险导向方法选择审计重点陈迎春(13)
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比较研究廖晓莉岳红梅(14)
探索政府效益审计赵玉(16)
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张春晖(17)
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邴雪娇迟明艳(18)
新准则下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关系辨析付士敏(19)
关于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几点思考潘丽君(20)
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思考与实践马明生(21)
新或有事项准则应用管窥葛君王晓莉(23)
金融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朱丽平(24)
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朱春红郭志森王梓馨刘知华(25)
公允价值的适度应用吴丹(26)
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郭世君冷爱萍(27)
电力企业如何避免费用化形成固定资产杨朔(28)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计量张玲娟张立新(29)
学习《第1101号审计准则》的几点体会金英宫福民曲强(30)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加强与提高王英(31)
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路径刘凤辉张学辉(33)
乳品企业成本控制的解决之道聂丽华石泓(34)
公路工程施工中的项目成本控制周立娟郑云勇(35)
通过成本控制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刘玲玲(36)
烟草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方略赵颖(37)
医院财务管理的实现目标唐艳秋(38)
浅谈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冼海琴(39)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辨析胡英宋光荣(8)
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路径陶丽华刘莉丽李静旋(9)
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强化与提高李宇(11)
解决现代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措施李爱红(12)
铁路运输企业应收应付账款管理程立松(13)
集团公司货币资金控制的五种方式李晓光闫冠怡王宝君(14)
论成本费用计划刘玫业孙鲜丽(15)
加强存货管理的重要性王威巍崔凯(16)
地铁建设初期会计核算应注意的问题宋延斌(17)
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表外信息披露的展望徐丽辉(19)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摊销的差异比较谷佳夫(20)
石油天然气会计信息披露方法与模式的选择付立辉(21)
研究与开发支出的资本化尤丽团(22)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处理李淑梅(23)
两种会计处理方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规定刘殿奎(24)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085-02
1 经济效益审计概述
1.1 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益审计的含义
经济效益是以尽量少的资源消耗和占用,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成果,其特点是一般均可以直接运用价值量指标、实物量指标或劳动量指标反映其效益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其表现是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独创的审计概念,是现代审计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国外流行的“绩效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3E审计”、“货币价值审计”、“综合审计”等有别于传统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的核心思想。
1.2 经济效益审计与其他审计的联系与区别
(1)与财务审计的联系与区别。一般认为,经济效益审计以财务审计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正因为财务审计的范围扩大,才产生了现代的经济效益审计,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具有一定的相融性,如在财务审计中,渗透着经济效益审计的行为;而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往往又以财务审计的结果为依据,或者从财务审计入手,在核实财务资料正确无误的基础上,逐渐展开经济效益审计。但是经济效益审计并不是财务审计的延伸,也不是每一项经济效益审计均要从财务审计做起。
(2)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联系与区别。一般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包含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审计的主体以具备财务会计知识的审计人员为主。其中涉及的效益评价重在财务成果的认定与分析,往往是在事后进行,审计建议不是主要部分,且以防护性为主。经济效益审计可在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更侧重于事前的建设性意见。
2 EVA及EVA激励系统
(1)EVA是Economic Value-added(经济增加值)的简称,也叫经济利润。是指企业扣除了产生利润而投资的资本成本后所剩下的利润。是与股东财富联系最为紧密的业绩评价指标,用可口可乐已故首席执行官的说法,就是:“只有您投资的钱给您带来的回报高于该资金的成本时,您才变富了。”用公式表示即为:
EVA=调整后的税后营业净利润-资金成本
=调整后的税后营业净利润-总资本×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计算EVA需要调整的项目包括那些按照会计原则必须作为本期费用处理,但实质上这些费用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起作用,如研究与开发成本、广告和促销费用、员工的培训和开发费用、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调整这些项目将有利于消除经营者当期的经营业绩和企业长期利益冲突关系。因为,根据现行会计制度中审慎原则的要求,对于上述这些实际上有利于长期获利的支出,在会计处理上基本上都作为当期的费用来处理。该计算会计利润的方法从经济学观点看是不太合理的。资金成本,尤其是自有资金的成本,由于人们固有的心理特性,往往容易忽略它。同时考虑资本成本也是为了消除不同经营者在经营不同质量的资产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差异。
(2)EVA可以以会计报表的数据为基础进行计量,但它不仅仅是一种评价指标,还是一种良好的员工激励制度。传统的奖励计划在规划经理人员的奖金时,一般会规定一个基准的业绩水平和奖金上限。若经理人员达不到最低的基准业绩,将拿不到奖金;如果超过基准业绩水平后,其奖金将随着业绩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不能超过奖金的上限。这种考核方式容易导致的行为是:当业绩有可能低于最低要求或超过最高奖金要求水平时,经理会通过盈余管理的方法来操纵利润在各个期间的分布,还会导致经理为了多获奖金而采取短期化的经营行为。采用EVA评价经营者业绩,可以缓解盈余操纵和投资管理短期化的问题。EVA的奖励计划是没有上限的,但通过“奖金银行”(Bonus Bank)的形式来鼓励经营人员追求长期的EVA。具体是将奖金的计酬与支付分隔开来,根据EVA计算的奖金计入经理的奖金账户。实际支付的奖金按照既定的比例进行,剩余的奖金形成下一期的奖金账户的初始余额;下一期实际支付的奖金按照奖金账户的初始余额与下期EVA计算的应得奖金之和的既定比例计算;如果期末奖金账户余额为负数,则本期不支付经理的奖金。因为奖金没有上限,经理们将更有动力进行综合经营,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技术骨干是企业重要财富。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技术骨干的稳定与积极性甚至决定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决定企业的未来持续的赢利能力。在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报酬方面,还可以考虑利用EVA来计算确定高级管理人员的“杠杆股票期权”。这便是利用 EVA进行长期激励的制度安排。
(3)EVA的经济含义符合经济效益的内涵。用EVA评价经营绩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管理者以剩余收益即经济增加值为最高追求目标,是为股东增加财富。这与我国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初衷及最终目标是吻合的。因此,笔者认为,完全可将EVA引入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3 国有公交企业引入EVA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3.1 利用EVA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有利于政府用经济的手段管理企业
公交行业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引进势在必行。尽管公交企业的大多数管理者都明白GPS智能调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将来也能够减少人工成本。但在这种技术还不能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时(短期内投入的成本肯定高于取得的收益),如果考核企业经营者业绩时将这部分支出调整到未来的受益期考核,将能大大提高现任经营者推广这项技术的积极性。
3.2 利用EVA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有利于国有企业内部改善管理
EVA能够带动和改善企业的各项管理,促进企业的持续改进。按照EVA理念,我们不仅可以计算整个企业的EVA,还可以计算企业下属各单位、各部门、各线路、各班组的EVA乃至于顾客的EVA。如利用EVA分析确定产品或服务的报价等。
3.3 公交企业的行业特性,符合应用EVA的必要条件
城市公交企业属于社会公益性企业,持续存在的可能性相对其他行业来讲比较稳定,管理人员向行业外的流动性也远低于其他行业。稳定的行业一般EVA不太有可能持续的增加,但是也可以设计稳定的EVA指标来考核下级经理的业绩。因为经济增加值指标考虑了会计的一般利润计量,同时也考虑了一些影响长期利润增加的因素进行调整,比如研究开发费用和职工培训、广告投入等,此外还要考虑占用资金的成本,而资金的成本是与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紧密联系的。这样EVA指标就把企业微观经济活动与宏观资本市场联系起来。从而企业的业绩评价机制就更为科学客观,合乎市场经济的规律。基于EVA指标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技术骨干报酬计划有利于充分发挥这些企业关键人力资本的作用,促进企业长期赢利能力的提高。
4 关于实施EVA效益审计的措施与建议
(1)选择有条件企业进行经理EVA考核试点;
(2)成立EVA效益审计试点项目专题小组;
(3)选择专业EVA咨询公司进行项目咨询;
(4)调查分析试点企业历年业绩考核情况、现行业绩考核制度和企业经济效益情况;
(5)确定业绩评价改进重点;
(6)分析企业经济利润,进行利润指标计算调整,计算经济利润;
(7)分析企业资本结构,计算资本成本;
(8)计算公司EVA和公司主要负责人负责的EVA;
(9)根据EVA制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主要技术骨干的薪酬激励制度;
(10)根据上述EVA业绩评价制度和基于EVA的高级管理人员、关键技术骨干的薪酬制度,设计相应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和高级管理人员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邢俊芳.绩效审计与中国审计接轨[J].经济研究
房地产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开发经营具有涉及面广、项目耗资巨大、投资周期长、资金回收慢、经营风险大等特点,下属公司地域分散、管理链条长,集团总部为了加强管控,应是集团公司的人才中心、资金中心、产品筹划中心、利润中心和运营指挥中心。
由于下属公司的同质性,可以在集团总部设立比较强大的内部审计机构,由总部内审机构承担整个集团的内部审计工作。内审人员可以不断积累房地产行业的专业知识,对各下属单位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及时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请管理层加以改进。
二、房地产开发集团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1、内部控制审计。是确认、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过程,包括确认和评价企业控制设计和控制运行缺陷和缺陷等级,分析缺陷形成原因,提出改进内部控制建议。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它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尤其是对于市场情况复杂、经营管理风险较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加强内控审计工作更为重要。
2、财务收支审计。是对企业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主要内容包括对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性、资产的安全及保值增值、收入成本费用的真实性进行审计。房地产产品具有单件性、一次性、建设周期长、高投入性等特点,其地理位置唯一、结构设计复杂多变、使用功能多样、材料选择的不同等,使房地产产品在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同时,又各具特点,有各自个性的一面,这样就使得造价管理复杂多变,增加了舞弊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又因为建设过程历时周期长,资金投入巨大,使得舞弊行为的隐蔽性较强。还因为房地产产品的一次性使项目公司的存续时间较短,项目完成后项目公司的一些人员便要面对去与留的新选择,使项目公司一些成员缺乏对本企业的归属感,给舞弊行为提供了主观心理的动因。一些舞弊问题因此产生,套现、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在各层级各岗位均有发生的机会与可能。
3、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下属公司的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其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和效益性及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的工作。包括对企业负责人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任期届满经济责任审计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三、深化房地产开发集团内部审计的思路
1、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内审方式,是指在审计过程中以企业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根据量化的分析水平排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依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助企业管理风险,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独立、客观的签证和咨询活动。有效的风险导向审计应该是建立在对企业所处社会和行业的宏观环境、战略目标和关键经营环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评价经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这样内部审计不仅仅是强化控制、提高控制效率和效果,应该在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方面,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化,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效率和效果。现在国内正在逐步推进风险导向审计,而作为风险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应该积极试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努力控制集团的经营风险。
2、利用网络技术实时监控。房地产集团的下属公司大多地域比较分散,为了加强对项目公司的集中管控,可以利用和开发一些网上软件进行实时监控。如集团总部一般可以考虑启用网上账务处理系统,统一制定并规范使用会计科目、统一业务工作流程、统一管理记账人员权限,并严格要求账务处理的及时性与准确性,通过授予审计人员查询权限,这样就可以随时察看下属公司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为就地审计提供重点和线索。审计部门通过查询网上账务处理系统,及时快捷地清楚总部财务部门对资金的监管情况及下属公司执行资金集中管理的情况。如果集团总部实施运行销售客户软件、供应商软件等网上软件,授予审计部门查询权限,可以在更大范围上、更有效率地开展实时监控。在集团总部不断健全集团网上管理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开展网络审计,使得审计空间得以拓展,审计时效性得以保障,审计技术较为先进,这样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3、房地产开发全过程介入审计。审计部门可以介入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招投标、结算、工程管理、合同签订、销售管理、财务决算等等环节,鉴于房地产下属企业地域分散,审计力量难以全面到位,难以扩大介入范围和环节,除对关健环节必须重点介入外,其他一些环节可以委托造价咨询、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全过程监管。再抽取一些子公司进行重点审计。
4、突出重点。在项目开发初期,要重点关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上,以及财务管理和会计基础工作、前期开发成本、管理费用上;在项目开发中期,要特别关注合同管理、内控制度的完善和工作流程的细化、开发成本、开发间接费用、财务费用上;在项目开发后期,要重点关注房屋销售款、工程结算和成本核算上,加强盈亏的审核。如对房屋销售方面的检查,要重点检查财务部门、销售部门的收款台账的内容是否完整、金额是否一致,户名与楼栋号登记是否明晰,财务账务处理是否规范,销售价格是否超出集团总部的核定标准是否有明确的价格方案,实际销售价格是否按规定执行,开盘前是否在当地房管部门备案,收费项目是否符合规定,销售促销政策是否合理,销售退款是否按规定处理等等。
5、预算执行检查。在执行全面预算的情况下,对下属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查找预算偏差的原因,以便修正预算,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和预算管理水平。由于房地产开发周期长,在此期间,宏观经济以及房地产市场的重大变化、政策法规的改变,房屋品质、开发节奏等应对市场的自身调整,都会对开发项目的目标成本和预期利润造成重大的影响,这些因素将影响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过程和原因的分析。这就要求预算的编制要根据每个项目选型,详细而科学地进行分解。在实际运营中以预算为标准,力争增加销售收入,全力降低成本费用。审计人员要认真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对执行结果进行分析:第一,预算执行结果是否有偏差,偏差原因除重大影响未调整预算外,是否存在违纪违规现象;第二,假如没有超出费用标准,是否存在降低质量,减少工程量的情况,是否做到勤俭节约,质量效率又得到保证。强化预算管理,重点是加强运营过程的监管,从预算的确定到预算的执行,从对结果的分析到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都要进行专业管理,贯彻有目标有监管,有执行有评价的全面控制方针。
6、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科学审计理念,是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审计能力、强化内部审计监督的必然选择。房地产集团在建立一套可行的绩效标准和指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将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相结合的全面绩效审计。
7、协同作战。纪委、监察部门往往来自于群众的举报线索较多,办案经验丰富,而审计部门对项目公司财务情况比较熟悉,审计查账比较擅长,对于一些房地产的舞弊和个人经济案件,可以形成合力,协同作战。
8、提升审计人员素质。一是要充实懂工程造价、法律、管理、金融、计算机技术及熟悉房地产审计业务等人才,改变通常由财务人员当审计员的单一途经。二是全面了解房地产各个业务环节,加强房地产的政策、法律法规、企业制度等方面学习,三是应与时俱进,随着房地产政策、市场的变化及开发的不断深入,增强职业敏感性,不断拓宽审计思路,改进工作办法。
9、加强学习、培训和交流。第一,学习先进房地产企业的经验,博采众长,广泛吸取其内部审计的先进技术和方法,第二,通过项目公司之间财务审计人员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学习成功经验,剖析不足之处,从审计实践中总结规律。第三,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开辟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房地产审计之路。
二是驻外市场部或营销公司是民营企业内审主体。鄞州区10家民营企业如雅戈尔、三星集团、广博集团、洛兹集团、布利杰集团的内部审计对象主要是公司驻外市场部或营销公司。比较典型的是雅戈尔集团和三星集团,两家公司都是鄞州的特大型企业,年销售都在30亿元以上,雅戈尔集团公司在全国有156个市场部,三星集团公司在全国有营销公司60余家。如何保证这些市场部或营销公司资金和资产的安全是内部审计机构工作重中之重,他们把市场部或营销公司的库存商品、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销售收入作为审计重点。目的是为了查错防弊,保证公司资产安全完整,不受损失。
三是机构相对独立,内审人员素质比较高。鄞州区10家有内审组织企业中有8家都成立了独立的审计机构,独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而且从事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比较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90%以上,具有注册师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占6成以上,雅戈尔、广博集团、华泰集团等企业还专门聘请了高级会计师加盟内审人员行列。
四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成为民营企业内审的一个重要。如雅戈尔集团公司审计部成立5年来,先后对近100家市场部的负责人离任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形成了“有离必审,先审后离”的制度,三星集团、广博集团、开开集团、华茂集团、洛兹集团、八方集团等公司实行了营销部或分公司负责人和主办会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五是处罚力度大。民营企业为了促进利润最大化,防止企业资金流失,一般对内审机构发现的处罚力度比较大。如雅戈尔审计部近几年来,先后查处驻外市场部截留货款、私设“小金库”、私分季节性商品价差、公款私分、私刻公章、假冒公司领导签字等违纪违规案件数十起,审计追回经济损失687万元,同时,公司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了严厉处罚,有23人受到了降职、免职甚至解除劳动合同处分;三星集团、洛兹集团、广博集团、向阳公司等企业还采用审计通报形式对违规违纪责任人员处以一定罚款,并在公司内部通报,起到警示作用。
鄞州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虽然发展较快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审计机关对民营企业内审工作指导监督缺乏政策法规依据和行之有效办法。根据《审计法》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机构和企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内部审计,应当接受审计机关业务指导和监督,《审计署关于审计机关指导监督内部审计业务的规定》也只局限于《审计法》规定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组织范围内。因此,以民营企业如何建立完善内审机构,国家如何加强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指导,目前缺乏可操作性政策依据,如何加强对民营企业内审人员管理,如何规范民营企业内审行为,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协会都缺乏行之有效管理办法。
二是审计范围不够广,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基本上停留在财务审计即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损益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查证上,目的是为了查错防弊,保证公司资产安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环境和投资主体都发生了变化,如何防范经营和投资风险,如何降低企业成本,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何加强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这些都需要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营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上来,内部审计必须从传统的查错妨弊的财务收支审计向采购审计、投资决策审计,管理效益审计方向发展。
三是审计行业尚待规范,审计手段尚需完备。民营内部审计虽然在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下,建有一套适合自身企业特点的内部审计程序和操作办法,但它不象国家审计和审计一样有整套审计准则和操作规范,内部审计只能参照国家审计或社会审计的一些做法,操作上缺乏权威性。同时,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缺乏行之有效的审计手段,特别是审计到往来款项函证,银行存款对账,审计线索外调和延审等事项,缺乏上规定的审计权限和强制手段,一定程序上制约着民营企业内审工作质量。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我国改革和建立企业制度的产物,它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强大生命力。为了促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在调查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内部审计条例》,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纳入国家审计机关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范围,要严格规定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程序,赋予民营企业内审机构必要的审计权限和审计手段,国家审计机关或内审协会要制定内部审计准则,统一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本文所使用的社会贡献总额主要由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和“应交税费”组成。
一、研究背景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上市公司除自身取得长足发展外,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问题,使得如何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遏制这些负面影响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会计作为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监督,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社会责任会计便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发表《社会经济会计》一文首次提出“社会责任会计”一词,由此而拉开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系统化研究的序幕,开始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实践领域的发展。法国政府于1977年正式颁布法律,要求雇员超过750人的组织(1982年扩大至300人)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0年出版《公司报告》,鼓励企业编制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以满足除股东外其他关心企业的社会各界的信息需要。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专家小组于1982年提出《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准则草案》,要求跨国公司提供财务和非财务方面的诸多信息。经济优先权委员会于2001年发表了关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准则SA8000。
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起步较晚,财政部于1995年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了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两个评价指标。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相对西方国家较滞后。但在2007年12月29日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以及2008年5月1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后,我们应密切关注上市公司的披露情况。
二、文献综述
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诸多学者是从规范的角度来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研究或介绍国外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如阳秋林(2005)系统地探讨了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和原则,并在国外披露模式的基础上,慎重地提出架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应以传统的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邬娟(2005)则在分析科学构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必然性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可行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李健(2006)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落的现状及原因,指出我国应尽快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体系,并提出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指标体系的原则和内容。
相比之下,有关的实证研究较少。如陈玉清、马丽丽(2005)选取了90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贡献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与上市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不强,但是不同行业之间的价值相关性迥异[5]。刘长翠、孔晓婷(2006)通过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与社会贡献率的关系来研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6],本文主要借鉴此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2008年的数据进行研究。
在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样本总体和分行业两个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
本文分行业随机选取沪深两市10%的A股上市公司,能源行业5家,原材料行业29家,工业38家,非日常生活消费品25家,日常消费品10家,医疗保健11家,信息技术行业14家,电信服务行业1家,公用事业6家(为研究方便,将后两个行业合并为电信公用7家),共139家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06年―2008年。剔除了2006―2008年中ST公司和金融类公司。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万得wind金融数据库。
(二) 变量定义
■
(三) 研究假设
1.营业收入增长率能够表明一个公司的成长能力, 如果公司有良好的成长前景, 就有可能对社会贡献更大,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社会贡献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2.企业出于追求利润的目的,会减少承担的社会责任,其信息披露也会受到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水平下降。净资产收益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是反映公司盈利能力中综合性最强的指标。因此:
假设二:社会贡献率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
3.刘长翠、孔晓婷(2006)在其研究中提出:通过资产负债率研究公司财务状况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6]。本文采用此观点且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三:社会贡献率与公司资产负债率正相关。
四、实证研究过程
(一) 样本公司社会贡献率的统计分析
从样本公司社会贡献率(V1)三年的平均值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看,样本公司资产对社会提供的贡献很少,只有资产总额的2.33% ,且不同上市公司社会贡献率的差异不大。
(二) 相关回归分析
1.样本总体回归分析与检验。
通过Pearson相关性可以看出自变量V3和因变量V1之间的相关性最大。同时,通过回归检验:相关系数R=0.244,判定系数R2=0.60,调整的判定系数为0.039,回归估计的标准误差为2.427。可以看出,样本回归效果不好。并经方差分析看出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但经回归系数分析看出,只有V4与V1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
另外,通过使用spss软件分别与社会贡献率做单变量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后三个自变量的统计分析结果看出,三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拟合度都不是很好,但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社会贡献率的拟合度要好于另外两个变量。显著性检验表明净资产收益率与社会贡献率、资产负债率的相关性还是显著的(低于0.05),而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社会贡献率的相关性不理想。这表明,假设二和假设三与研究结果不相符,假设一有一定合理性。
2.区分行业进行回归分析与检验。
根据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不同行业社会贡献率指标与其他三个指标的相关性(如表2),发现大多数行业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只有工业行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贡献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在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区分不同的行业使用spss软件作回归分析,如下表3所示,其中电信公用行业、能源行业、医疗保健行业样本公司的三个自变量和该行业的社会贡献率拟合度较好,都超过了0.5;工业行业、信息技术行业和原材料行业的拟合度也较好;其中医疗保健与原材料行业的相关性要好于其他行业类型。
(三) 趋势分析
本文从2006年至2008年样本公司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告书、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临时报告及其他披露文件中,查找样本公司是否披露相应的社会责任信息,结果如表4。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披露模式主要有独立报告、年报中单独列出、董事会报告和公司网站上公布,且逐年倾向于使用独立报告形式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四) 研究结论与原因分析
1. 通过对样本社会贡献率的统计分析发现,上市公司资产的利用倾向于经济利益最大化,较少考虑对社会的贡献。
2. 通过分析社会贡献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的相关性,发现社会贡献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存在相关关系,且拟合度要好于另两个指标。同时,本文分行业研究了社会贡献率与三个指标的相关性,发现不同行业所反映的相关性大相径庭,且与样本总体的分析结果相接近。
3. 从近三年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较多采用非会计基础型的披露,且在披露的内容上逐渐趋于使用独立报告形式,说明社会各界的呼吁得到了回应,但规范的披露制度约束仍必不可少。
五、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我国诸多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很多企业只是被动地接受SA8000。另外,由于我国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并未全面规定企业所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为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具体操作带来麻烦。
第二,提高企业及其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使得企业容易忽略其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然而,企业外部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行为及其影响的关注程度却是影响社会责任会计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并培养企业及其会计人员的自愿披露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降低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成本。由于社会责任会计所要求核算的内容要比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内容复杂,要想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况且大多还处于生存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对一些小型企业而言,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积极性。
第四,建立社会责任审计制度。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社会责任方面的审计,很不利于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与此同时,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则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如果将社会责任审计融入到经济责任审计当中,那么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的监管将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Davial・F・Linowes.Socio-Economic Accounting. 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1968;11
[2]阳秋林.架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标分析体系.审计与会计研究,2005;3
[3]邬娟.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与完善.四川省情,2005;10
[4]李健.略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5]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5;11
[6]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6;10
[7]杨亚娥,刘建红.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财会月刊(综合),2006;7
我们目前开展的审计项目,大多是财务审计。财务审计是国家审计的基础,但随着现代审计的发展,财务审计的缺陷很多,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需求。但是,现行财务审计的基础及地位在基层审计人员心中的地位还是非常牢固的,审计法的基础就是财务审计,现行审计也是从财务审计开始的。《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审计署《发展规划》要求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加大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的力度,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这些规定和规划,都说明了财务审计是审计的基础和核心。
从审计实践看,财务审计也存在诸多缺陷:
一是财务审计偏重于资金审计,未能实现全面审计;
二是财务审计只注重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缺少效益性审计;
三是财务审计只注重财务的微观性,不重视管理决策的宏观性;
四是财务审计只注重审阅、核对、盘存、调整等一般的技术方法,缺少规划、策划、系统、控制、信息、统计、调查等专门方法;
五是财务审计只注重事后监督,缺少事前和事中的监督;
六是财务审计大多停留在查错纠弊上,没有从深层次上去揭示经济运行体制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而是查处问题多,分析评价少。
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然
绩效审计最早还是从企业审计开始的。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需要审计组织对企业经营者的作弊行为或者经营不善的情况进行监督;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为了防止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经营者也需要审计的监督管理,而且监督的范围需要从查错防弊扩大到经营管理领域,以捍卫企业的利益,这样就产生了绩效审计。从企业审计看国家审计,国家审计机关从监督预算的合规性到监督经济运行、行政决策的效益性;从监督财务收支转向监督经济业务运作,绩效审计应运而生,而且会不断发展壮大。
绩效审计弥补了财务审计的许多不足。传统的财务审计只能对有关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而绩效审计弥补了财务审计的这一缺陷。审计机关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对有关经济资源使用和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客观独立的审查评价,向经济资源的所有者提供有关经济资源使用和管理有效性方面的信息,审查其不合法、不经济、缺乏有效性的行为,起到了检查、制约和督促经济资源使用和管理的作用。
开展绩效审计,是强化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提升政府管理绩效的重要举措。
1、绩效审计是对政府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绩效审计,惩处浪费、贪污问题,有利于对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有效的监督。
2、绩效审计要求把所有的财政资金都用到刀刃上,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确保国家职能正常运转,确保国家职能的正常发挥。
3、绩效审计贯穿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在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涉外审计等各个领域,都以绩效审计为核心。通过绩效审计,监督政府经济职能的运行,促进经济安全和效益。
4、绩效审计是市场经济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难免会产生失误,造成损失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需要对国家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绩效审计监督,重点是对经济领域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市场经济有序发展。
5、绩效审计是通过对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帮助企业提高素质,增强活力,使企业有较强的自我改造能力、有较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绩效审计的发展
新《审计准则》强调的效益性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审计署《发展规划》也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强调在注重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同时,“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
新《审计准则》和审计署《发展规划》明确了今后的审计方向。要搞好审计,必须从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进军,并且要注重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两手抓,并且统筹兼顾,这才是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财务审计是一切审计的基础,是审计最基本的东西,如果基础动摇,审计就失去生命力。所以,财务审计必须首先抓住不放,而且要发扬光大,才能基础牢固,根深叶茂。
但是,仅抓住财务收支一手是还不够的。仅抓一手,基础是牢固了,但发展的方向不明确,发展的动力不足,审计的前景不看好,会阻碍审计的进步。审计机关的存在,是为了对政府财政行为和国家的经济活动进行国家层面的监督,监督的核心问题是政府财政行为和国家经济活动的绩效如何?所以,审计的前进方向是对政府财政行为和国家经济运行的绩效审计。
就目前而言,审计的发展方向,是朝着绩效审计方向的,而且绩效审计是最主要的最有前途的前进方向,今后审计的重点应放在问责问效的绩效审计上,这才是正道。
一从审计目的看,财务审计的目的主要是查错防弊,保证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和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而绩效审计的目的是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确定其经济活动是否合理、经济和有效,明确经济责任,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以促进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二从审计对象看,财务审计一般只对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其审计对象限于财务活动及其账目、报表和凭证等资料。而绩效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整个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审计对象要比财务审计广泛。
三从审计标准看,财务审计的标准有比较规范的法规制度,标准相对明确,易于执行;而绩效审计的标准则相对空缺些,复杂些,而且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也正是这种模糊性,给绩效审计带来了无限的空间,需要绩效审计不断地开拓前进,把复杂变成简单、把模糊变成清晰。
施工项目是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所以对施工项目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特点,本文认为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运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紧紧围绕工程项目承接、施工生产、竣工结算、交验后回访保修、剩余工程款清收等环节,对其经济合同、内部控制制度、预结算情况、成本支出、财务收支和效益情况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评价其经济效果,并提出审计结论和建议,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施工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一、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不少建筑施工企业都开展了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但成效不太明显,存在着诸多问题,这里面涉及到很多主客观原因。其中,不得不否认的是被审计对象的一些特殊性加大了经济效益审计的难度,进而产生了各种弊病,如产品生产的单件性和多样化,产品生产过程的长期性、变动性,产品的总体价格水平不定以及工程量的波动性和工程收入的不稳定性等特性,导致审计的两个重要指标——工程价款收入与工程成本支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一)建筑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建筑企业“项目法”施工的普遍推行,组织结构上的两级管理模式使得其内部审计机构属于两级组织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下的审计制度衍生了许多问题:第一,有的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失真或披露不完整,造成审计结果的无效性;第二,施工项目集中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对审计工作的消极配合如上报资料不全、不催就不报影响了审计效果;第三,对审计发现的影响经济运行的重大问题不及时采取措施,信息沟通不良,风险加大,致使日后损失越来越大。这些审计问题存在于任何一个实行两级管理模式的企业中,对规模持续扩张的建筑企业来说,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施工项目竣工前后存在大量隐患
建筑企业的产品工程项目最终完成大致需要经过工程项目承接、施工生产、竣工结算、交验后回访保修、剩余工程款清收等几个阶段,如果前期签订的合同存在漏洞或者双方信息的不对等导致建筑企业施工项目成本偏高,施工过程中对建筑企业施工阶段的认定不及时,竣工后对现场的废旧物资长期搁置不予处理,工程款难以及时收回,影响外包项目决算长期难以办理,形成无法解决的“三角债”关系,这些都会使建筑企业蒙受损失,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施工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同时加大对其审计评价的难度。此外,施工项目责任成本标准缺乏客观、公正性,更加大了对其经济活动完成情况的审计评价风险。
(三)审计队伍难以满足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要求
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内容包括施工项目从投标、中标、组织施工到竣工交付使用的全过程,涉及面广,实施难度大,而目前大部分建筑企业的审计队伍并无法适应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第一,内部审计工作的通病即仍未走出财务审计框框,查错是其唯一任务,无法抓住重点,仅拘于形式,缺乏实际指导意义;第二,大部分建筑企业审计机构孤军奋战,且人手不足,专业能力不强,甚至有的被审计项目采取消极配合、积极防御的措施,这些均会加大审计工作的难度,严重影响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有序有效的开展。
(四)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制度和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国家大力推行建筑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由传统财务收支审计向现代管理审计转变,许多大中型建筑企业都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成效不大,其中一个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法规和规范尚未建立和健全,当前各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均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方法,客观不足,多样性有余。由于施工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依据自身的理解和判断,因此多以事后监督为主,事前监督作用明显不足,且多依赖经验或一些相关性有限的评价指标来进行审计评价,影响了经济效益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完善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相应对策
(一)加强与管理层沟通,争取各部门积极配合
内部审计机构既是帮助企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服务性部门,就应与企业管理层的目标取得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审计效果,共同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时,审计人员不应拘于形式,查错究弊,应切实为企业发展着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加强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成为企业的内在需要。此外,要促使管理层将提高经济效益的责任成本细化分解到各经营管理环节,减小施工项目部市场风险的同时刺激各环节负责人齐心协力,共同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出力。
(二)建立健全施工项目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和法规
有效的制度和法规是经济效益审计的保障,在大环境还未有相应法规出台时,建筑企业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逐步规范经济效益审计操作,大型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学习,针对施工项目中的共性问题科学、客观地制定有效的审计制度和办法,共同推动行业制度和法规的建立和健全。审计经济效益,不应凭表象和个别数据来判断,应建立健全具有科学性、全面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包括成本效益评价指标、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评价指标、工程合格率以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应评价指标等。指标体系应该根据被审计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来选用,从而提高审计评价质量,使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更为有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积极开展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做到两结合。
1、经济效益审计应当抓住重点,点面结合
如前所述,经济效益审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审计人员应当在施工项目的整个过程中抓住重点,对招标、投标环节中,要充分了解施工项目的投标情况,将中标价格与标底进行比较分析,为后续的审计评价工作做好准备;对工程项目承接阶段,要注重对施工项目合同签订的审计监督和评价工作,尤其是合同内容是否完整、规范,是否符合国家经济法规要求等;对施工生产阶段要重点审查材料采购及租赁、成本费用控制等经济业务,将实际施工 水平与计划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对工程项目竣工环节,要加强对工程质量的审计、工程款结算的审计,对分包队伍的经济效益尤其要重点评价。对各环节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要及时地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从而将提高经济效益的责任细化到各个环节,减小事后工作量和难度的同时增强涉及实效。另外,经济效益审计要注重点面结合的办法,即从建筑企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项目作为审计对象,以典型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来解决面上的各种问题,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实现收效快、带动面广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经济效益审计要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事前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对工程项目营销情况、施工合同和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施工管理各项内控制度进行审计,目的是对于预算、投资等实施后出现的问题能事前提出纠正的建议,避免决策失误和不必要的损失。事中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实施情况与计划、预算的差距以及施工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降低工程项目成本的同时,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事后经济效益审计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经营成果优劣、生产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建议,是反映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最终体现。事后审计并不代表审计的完结,审计的最终目的是落实提出的审计结论和增效措施,真正促进被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因此,经济效益审计还要进行后续审计。
3、培养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审计队伍
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内容复杂、涉及面广,设计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首先,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是对每个审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其次,既要具备传统的财务知识和审计技能,还必须增加法律、信息技术、金融、工程造价、项目管理、建筑和地产管理等知识,同时还须一定比例的专才如建筑专业人才、工程预决算人才、计算机人才等,形成门类齐全又不乏专业能力的审计实力阵容,此外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绩效考核,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效果。最后,审计人员毕竟是对经济效益的评审,对施工项目组来说是一种“威胁”,消极配合、积极防御的做法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敏锐观察能力、灵活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较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
一、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的实践中,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很多企业并未意识到内部审计可以参与到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当中,而付诸实践者更是少而又少。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方向,这不仅为内部审计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且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防范风险,取得优势地位。
二、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界定
(一)内部审计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而逐步兴起的。
我国审计署在2003年3月4日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指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我国内部审计的内容随着国家方针政策和企业实际情况而改变,不同时期,内部审计的侧重点不同,经历了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 在注重财务收支审计的同时,更加关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在关注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和企业经营效益性的同时,加强对业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评审、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审,以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等四个阶段。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较为全面而又确切的定义,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威廉斯和汉斯提出的。他们在其著作《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中指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而以最小的成本使风险所致损失达到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美国学者克里斯蒂(James C. Cristy)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或组织为控制偶然损失的风险,以保全所得能力和资产所做的一切努力,另外两位美国学者威廉斯(C. Arthur Williams. Jr.)和理查德.汉斯(Richard M . Heins)认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鉴定、衡量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使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70-80年代以后,风险管理迅速发展。
三、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分析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的逻辑分析
在现代企业中,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将资本投入企业,但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授权董事会经营企业,即经营企业的决策权掌握在董事会手中,与这一权力对应的是董事会负有按照股东意志行事的责任,这是第一层经济责任关系。这一关系的存在,使得对承担责任者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成为必然。在董事会做出相关决策后,董事会聘任的经理人作为执行机构,拥有授权范围内的具体经营管理权,这些权力的拥有也对应着相关责任的承担――切实执行董事会的各项决议,高效组织企业运营,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的收益。这一权责关系的对应实际上构成了公司的第二层经济责任关系。这一层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也使得对其责任履行情况进行鉴定成为必然。内部审计的本质是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管理控制机制。
(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的条件分析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CIA)执行主席张绍普先生认为:内部审计就是风险评估师,内部审计的职能是对整个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评估,促进完善内部控制。未来的审计事业是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作为审计师应在风险高的领域去检查,成为管理风险评估的专家,保证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财务信息的及时准确、投资决策的正确、经济活动的合法。IIA主席伍顿安.德森(2004)指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协助风险估算程序(企业风险的估算不是单靠内部审计部门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协助其他部门共同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二是对风险管理程序的评价,对风险管理的恰当程度做出保证。
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参与风险管理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与客观性。
应使内部审计组织直接受单位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因为这样的机构设置能使内部审计人员无论在收集信息,进行风险分析上,还是在按风险大小选择审计项目上,都会从单位的整体利益出发,同时,这也使得内部审计的工作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为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审计程序提供权利上的保证。
第二,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
内部审计不再是对过去的评价,应该洞察风险,评估风险、寻找机会,成为增值业务的推进器。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与以往各阶段相比,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美国大型百货公司JC Penny的内部审计经理、IIA1999~2000年度主席约翰逊(Howard Johnson)认为,在风险导向阶段,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七个品质:1.具有广博的知识。了解组织、行业境况与竞争情况、特定机能和流程与整个组织的关系,同时必须善用信息科技分析有关资料。2.化被动为主动。在多变环境下主动确认、分析风险,寻找问题所在,寻找服务机会。3.年度审计计划应关注现在及未来,具有前瞻性和某种程度的弹性。
第三,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的案例分析: 国内H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参与风险管理活动的案例
1. 事项:(1)NOKIA公司一直是H公司的芯片供应商。(2)DAA公司并未与H公司建立合作关系。DAA公司的芯片在某些国家是禁用的。为了打开销售渠道,DAA公司采取了以下迂回策略:①私下与H公司相关的开发人员进行联系,让开发人员在研发过程中试用这种芯片; ②向研发人员打听到了H公司从NOKIA公司购买这一芯片的价格; ③口头承诺给H公司一个大大低于NOKIA公司的价格。DAA公司的芯片的确性能不错,开发人员认为完全可以取代NOKIA公司的芯片,于是在开发产品中计划采用DAA公司的芯片。
2. 由于可能要更换芯片供应商,H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向产品开发部了解相关情况,并设计了风险管理过程,如下表:
3. 内部审计部门根据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的风险管理如下表:
首先,H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了解到本公司可能要使用另外一家公司提供的芯片,由此可能中断与NOKIA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此项行动很可能给公司带来潜在的风险。因此,内部审计部门设计了风险管理过程的图表报送董事会并参与风险管理的过程。①内部审计部门对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与识别,此项行动可能带给公司法律风险。风险的来源是: DAA公司没有兑现他所口头承诺的芯片的低价格。②确定了可能的风险后,内部审计部门对风险进行了评估,把风险的等级定为5级。并对风险进行描述:如果DAA公司不兑现口头承诺,本公司买入的芯片价格就可能高于DAA公司口头承诺的价格,而没有享受到低价格的优惠。对于风险的处理,内部审计部门提出建议:提前通知NOKIA公司,H公司要中断与其的合作关系,并和DAA公司签订合同,规定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并且确定了风险责任人是公司的采购部门。
案例带来的启示:
1. 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方向,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对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企业管理层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机制,使内部审计部门积极参与到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
2. 由本案例可以看出,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诸多风险,如法律风险、运营风险,但企业业务部门可能并未察觉潜在的风险,这就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参与到企业日常运作当中去,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过去以及现在,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对风险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领域,然而,在风险日益增加的新经济时代,内部审计仅通过内部控制来关注风险是远远不够的,内部审计应该深入到风险管理的第一线,进行风险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风险。
四、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识别与检查作用
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要确定企业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应该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即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管理与协调作用
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都处在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内部审计机构受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独立于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位置使得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和各种战略决策的协调人。
参考文献
1. 卢才武.孙庆文.奕晓慧.企业风险管理应对策略谈,经济论坛,2004年第2期
2. 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COSO委员会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介,审计研究,2003年第3期
为确保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把风险控制放在首要位置,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控制风险环境与内部风险监督的内容,其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愈加明显。
在此情况下,深入剖析当前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对完善公司治理运行机制、提高公司治理及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内部审计现状
1.多数企业现在的内部审计只是处在基础阶段,原则上基于管理层导向制定审计计划,自行决定审计范围,通过重复性的审计流程及操作程序,按照相关标准和准则,对企业部分日常活动及其所面临的风险客观地获取评价证据,将审计结果传达给管理层,为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起到防护性作用。
2.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其他上市公司都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权威的、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内部审计做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与其他部门横向平行管理,无法与被审单位或部门脱离经济关系。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既要完成本级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交待的工作任务,发现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找到根源,对企业负责,同时又要考虑对其他部门的影响,顾及情面,以免因工作而产生矛盾,往往不能放手工作,只反映问题的表面现象,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根本无法解决。如果一直坚持这种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根本无从谈起,审计风险也会被人为地扩大,最终会损害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无法有效发挥审计职能。
3.不仅仅是体制的原因,同时为了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首先是人员配置问题,部分企业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年龄偏大,根本不能胜任审计工作;还有在其他部门不能继续工作的人员,也被安排到审计部门。其次是业务能力问题,有些审计人员是从一线被直接抽调到审计部门,只精通某一方面的业务知识,对其他专业一窍不通,边学习边审计;精通企业管理、法律 、风险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更是微乎其微,审计力量薄弱,审计手段不够先进,难以高标准 、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
4.长期以来,多数的企业管理层都强调,内部审计发现的深层次根源问题是自己企业内部的事情,可以自行解决,不能写进审计报告,如果被外部审计或监管机构发现,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和经济利益,所以各业务部门及管理层都认为内部审计报告只能记载一些肤浅的表面问题,仅作为一种程序化的摆设,根本不被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先离后审,难以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被审单位整改力度不大,无效整改、 整改不及时 、屡查屡犯现象较为普遍,审计效率较低。
二、企业内部审计现阶段应加强完善的内容
1.现阶段企业内部审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更应该像“免疫系统”,它基于企业内部,发挥清除、修补、预警的作用,致力于为企业组织目标提供保障,为提升企业组织价值的新目标前进;一方面,审计部门要强化对审计成果的收集整理和加工提炼,加强对典型案例和普遍性问题的分析和总结,提出切实可行和具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为决策层、管理层科学决策和采取对策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要重视审计追踪,督促被审计单位弥补漏洞,纠正问题和偏差,改善内部控制状况。内部审计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发现问题,而在于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更好的建议,尤其对于影响企业管理层实现目标的那些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促进和帮助那些发生问题的部门有效履行职责。
2.内部审计部门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向管理层关注的重点问题倾斜,首先要对上级领导决策部门所需的信息做出完整的风险评价,找到影响目标达成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相关部门的需求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对制定的目标、决策、计划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提出改进建议,以使其更好地履行责任。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发挥能动性,通过以往审计过程中问题的总结,对将来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判,并提前堵住漏洞,是对传统内部审计的补充。
3.要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选拔责任心强、学历层次较高、热爱审计工作的年轻人充实到审计队伍中来。首先对他们进行财务、法律、企业管理、风险控制、计算机网络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培训,然后再到各专业部门交流,进行实地考查和学习,使他们即精通财会 、审计,又具备企业管理 、法律法规、计算机网络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成为知识结构多元化、经验丰富的审计专家。
另外,还要建立科学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审计人员的任职要求,对不合格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或交流。
三、企业内部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1.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要为达成企业实现最终目标而服务。内部审计应以管理为中心,首先将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联系在一起,找出影响企业最终目标实现的风险环节和风险点,然后通过科学、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各项业务流程,分析对这些对目标产生影响的因素,考虑能否切实管理这些风险,最后进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在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更好地体现审计增值理念和目标定位。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组织的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内部审计对企业管理起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建设性和参谋作用。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是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而发展的,作为现代科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力量,对于协助并服务于企业管理将起到重要作用[1-3]。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国家审计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看成是国家审计的补充。国家对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在行政上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在业务上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1985年8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要求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组织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在各级主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内部审计蓬勃发展,但是与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相比,我国内部审计不论是在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上,还是在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和质量上以及在业务建设和职能作用的发挥上都明显落后,与西方内部审计相比,差距更大[1、3]。大体来说,我国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不明确,独立性差。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是从企业内部产生的,内部审计受本部门、本单位直接领导,仅仅强调它与被审的其它职能部门相对独立,与双向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差异极大。
2、领导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可以随意撤并内审机构、精简内审人员,从而出现将内部审计机构撤并或将内部审计人员精简并入财务部门或从财务部门中分离出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情况,这使得许多内部审计机构势单力薄,很难发挥作用。
3、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过于狭窄
我国现行的内部审计范围狭窄,包括时间上以及空间上的范围。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帐本、凭证及相关资料,其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从时间上来看,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绝大多数都是事后审计,几乎不涉足事前审计。
4、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低,审计技术落后
内部审计人员能否完成其使命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具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和审计判断水平,是否熟悉企业经济活动,是否了解资本市场及其相关的投资、融资规则和惯例,是否具有与他人沟通的技巧等。但在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不仅学历偏低,而且知识更新较慢,基本技能不足,不能较快地适应内部审计业务发展的需要。另外,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许多国际上采用的先进审计技术,不能在企业的审计业务中得到应用。
二、加快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
基于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企业面临经营环境的变化发展,笔者以为,应在市场经济下,从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科学高效的现代管理体系角度,重新认识内部审计,它是当代企业重塑内部机制、提高实力,推动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运行与安全维护的关键一环。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健全机构。
提高领导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的思想要实现由“要我审”到“我要审”的转变,实现由被动地接受审计人员的审计到主动请审计人员审计的转变。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对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配备实行专职化。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也要保持其稳定性,要使内部审计机构成为企业管理机构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机构,使内部审计人员在稳定的环境中工作。
2、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无论是执行何种审计,最关键的在于都必须具有独立性,能按规定的职权办事,不受干涉,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和客观。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审计,内部审计工作实施的好坏上依靠管理当局的重视程度和所赋予的权力大小。因此保持单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首先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单位的组织上有较高的地位。一般地说,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所隶属的领导层次越高,独立性就越大。内部审计是企业健全自我监控自我约束机制、保障所有者权益的手段,是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其组织地位应是超然独立于企业的其他管理部门。针对我国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不同现状,在构建时要遵循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讲求科学性、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还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注意内部审计机构模式的适应性,要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经营特点、管理体制模式、人员素质、企业经营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同时要考虑其在实际中的可操作性,这样才便于在实际中推广和运用。借鉴国外经验,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是比较好的模式[1、3、4]。其理由是:内部审计的性质决定了其应是一个常设机构;直属董事会,地位较高,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可以保证;另外,内部审计所需的各项资源也可以得到保证。
当然,除了上述模式外,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或管理上有特殊要求的企业或公司,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但无论选择那种模式,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3、不断拓展审计领域,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审计
内部审计职能应逐步向管理控制职能转换。监督不是内审的惟一职能,因为其监督作用是通过管理控制系统发挥出来的,而不是内部审计本身固有的。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监督企业经营活动、鉴证企业经营状况、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些是内部审计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在。传统的内部审计,诸如承包兑现审计、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等,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
要。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要求内部审计不断拓展审计领域,进行环境审计、资产负债真实性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各种审计形式上侧重点不同,但都缘于一个目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2-4]。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都存在以尽量少的资源和消化占用,取得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有用成果的问题。作为企业内部审计,应该把重点放在经济效益审计上来。
4、加强审计队伍的自身建设
选择素质良好的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由于内部审计工作领域宽广,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层次也很高。不仅要通晓财务会计知识,而且要通晓经济、法律、金融、税收、统计及计算机等知识,如此才能有效保护所有者利益。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成功的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要使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并卓有成效,需任用胜任的人员。为此在欧美国家,为了物色一个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公司之间经常开展挖人才的竞争活动,通过优厚的聘用条件来吸收优秀的人才。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带来机遇。参照西方国家经验,应设计良好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队伍,已有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更新与再提高,这样才能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4]。
总之,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公司治理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内部审计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雅娟.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几点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一、公司的风险及管理
公司的主要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决策风险。决策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公司董事会对企业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有效可行的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上至国家对企业的决策,下到企业内部对某一个项目的决策,都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2.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整个经营运作中,无论是市场环境、产品结构、签订合同、合同纠纷的处理等,处理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中经营风险的大小。
3.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财务制度、资金运作、成本控制、汇率风险等方面。其中,资金链条的断裂是最大的财务风险,经常导致企业的破产。财务风险还表现在货币风险,现金流量的波动直接影响企业的业绩;信用风险,客户长期拖欠货款,造成企业现金被大量挤占;税务风险,缺乏比精通税法的管理者,在税收筹划工作中容易产生税务风险。
其他风险包括管理制度、监督体系、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的风险,当然也包括内部审计风险。
风险管理因风险而生。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内容,就是要认识有哪些风险,风险程度有多大,如何把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但是,风险并不等同于危害,有时甚至可以从风险中获得机遇。
对企业实际存在的各种风险,国家、上级公司和企业内部都比较重视。内部审计监督就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
二、内部审计在公司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已经从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方面的同步发展转变。在全球化、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人才、技术、资本、商品等要素的流动日益加快,经济社会中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因此组织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影响了组织目标的实现。面对这样的环境,要让组织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掌握主动权,将风险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就必须强调风险管理。现在风险管理已经成为许多国际性大公司管理活动的重点。以内部控制为主要对象的内部审计也必须对其进行审查和评价。一方面有助于对组织风险管理状况作出评价并提出可行建议;另一方面系统反映了现代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对组织的风险管理实务起到借鉴作用。
公司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风险管理必然成为应对风险的必由之路。作为公司管理监督控制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风险管理审计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责任就是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再监督。负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行,按照“全面监督,突出重点”的原则,监督的重点是风险管理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以及这些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实际运行情况和效果。通过和整个系统的协调一致,达到协调增效的目的。
谈到责任,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和教训,风险管理审计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有限责任”,而不是“无限责任”,这是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则。
三、内部审计在公司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就是对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及运作过程进行评价和有效监督,协助公司改进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法,达到提高运作效率和增加价值的目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活动,内部审计的对象是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人员既可以对组织整体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部门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由于组织目标层次的多样性,组织面临的风险也包括各个层面的内容。风险管理不能仅针对影响组织整体目标、高层目标以及战略远景目标的风险进行,还必须针对影响各种经营目标、短期目标、部门目标的风险进行。组织目标是自上而下分解到不同层次去的,低层次目标的实现是高层目标实现的基础。
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机构,其基本职能理所当然应是经济监督。通过审计监督来规范公司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自身的经济活动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协调一致,从而实现自我约束。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审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和研究,提出审计建议,作为高层领导改进风险管理的参考意见,为公司的风险管理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公司内部审计监督的着眼点,主要是保护股东或企业的利益,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面对日益变化的环境,经常会遇到改制、重组等问题,此时,审计可以利用对政策和企业内部经营比较熟悉的优势,在企业改制重组等经营决策中发挥参谋作用;内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查出的问题予以揭示并提出整改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对领导关心的热点问题、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单位开展的审计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利用内部审计接触面广的特点,发挥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及时把下属单位或有关部门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馈给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在对下属单位实施审计过程中,对存在的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向下属单位提出审计建议。
四、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实现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逐步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已成为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领导者经营管理理念成熟的表现。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是一个独立的、直接隶属于企业法人的监督管理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较高的层次,可以保证内部审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地位
抓紧制定内部审计的法规条例,将内部审计制度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用法律规定内审机构的地位、结构、层次,使内部审计纳入法制化轨道,用法律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利。只有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完善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三)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首先,必须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牢固掌握国家财经法纪和企业规章制度,才能对企业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审计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依据。其次,要使其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熟悉会计、审计、法律、税务、外贸、金融、基建、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