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0: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早产儿的护理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护理技术的更新,早产儿救治成功率已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在早产儿的救治过程中,除了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以外,科学、合理的护理尤为重要。临床中与早产儿成活率密切相关的护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体温过低营养失调 感染 ④呼吸暂停。在工作中应根据不同个案出现的具体问题,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努力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及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在活产新生儿的发生率为5%-10%,是指胎龄满27周至未满37足周,出生体重在2500g以下,身长在47cm以下的新生儿[1]。由于各器官形态和生理功能发育不够成熟,生活能力弱,免疫功能低下,出生时又常伴随着其他免疫疾病,比其他新生儿存在着更多的护理问题,从而影响了治疗进程和转归。但是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逐步进展,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护理知识的不断更新,大大提高了早产儿的成活率。现将早产儿常见的护理问题及干预措施总结如下:
1 体温过低
1.1 干预措施
1.1.1 早产儿居住的房间室温应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为55%-65%。
1.1.2 保暖。 热水袋保暖:适用于体重>2000g,一般情况良好者。袋内灌装1/2-2/3满、50℃的热水,用毛巾包裹后放置于早产儿的身边和足边,勿直接接触皮肤,防止烫伤,并且需经常更换部位和热水,以保证达到一定的温度。 暖箱保暖:适用于体重
1.1.3 在复温过程中须注意防止复温过快,避免肺出血。
2 营养失调
2.1 干预措施
2.1.1 乳类的选择。
2.1.1.1 母乳。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和免疫成份含量较多,可增加新生儿胃肠道防御功能,应鼓励和提倡早产儿采取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早产儿至生后1个月末,母乳中蛋白、钠、钙等营养成份的含量已明显不足,早产儿完全经肠道营养时,即需加入母乳强化剂,直至体重>2000g。
2.1.1.2 配方乳。配方乳在母乳不足或母体疾病禁止哺乳的情况下,应采用早产儿配方乳。
2.1.2 喂养方式。
2.1.2.1 吸吮力好,吞咽反射健全的早产儿。应给予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采取正确有效的姿势,喂奶时间≤15min-20min,避免母婴过度疲劳影响哺乳效果,用奶瓶喂奶时奶汁要充满,避免吸入大量空气。
2.1.2.2 吸吮力弱的早产儿。可用滴管喂养或用一次性注射器按医嘱量抽取,抬高患儿头肩部,用滴管或注射器沿其口周一侧,依照早产儿的吞咽速度,慢慢滴入其口中。
2.1.2.3 无吸吮及吞咽能力的早产儿。须采取鼻饲管喂养。目前多支持胃管间断喂养,1次/2-3h,在每次进奶前应抽吸胃内容物,如残留奶量大于前次喂奶量的1/3以上者则减量或暂停一次,无残留,每次增加奶量1-2ml,直至早产儿能自行吸吮,反应较好,吞咽反射正常时则拔除胃管。
2.1.2.4 若早产儿出现喂养不耐受而致消化道出血和腹胀者须进行胃肠减压,出血期间应禁食并遵医嘱给予止血剂胃内注入。对胎粪粘滞者予以31℃-39℃的生理盐水15ml-20ml灌肠,以保持大便顺利自行排出[2]。
3 感染
早产儿由于全身脏器的发育不够成熟,免疫功能存在缺陷,网状内皮系统清除率较低,血液中缺少抗体,血浆丙种球蛋白的含量也低下,对各种感染的抵抗力极弱,即使轻微的感染也可酿成不可预见的严重后果[3],所以对生活环境及治疗环境的消毒、隔离要求较高,须制定严密的消毒隔离制度。
3.1 干预措施
3.1.1 保持室内恒温,恒湿及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次,每次10-15min。地板、工作包、床架等一切设施均要采用湿式清扫。每日紫外线消毒2-3次,每次30分钟。限制访客。
3.1.2 早产儿应有独立用物,使用的仪器干净干燥及消毒。
3.1.3 对使用暖箱的早产儿,应保持暖箱清洁,定期消毒。
3.1.4 保持早产儿的皮肤清洁,衣服、尿布干净、柔软易吸水,衣服要宽松无纽扣,以免擦伤皮肤。
3.1.5 护理人员加强手卫生管理,在护理每个早产儿前后均需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3.1.6 脐部有浓状分泌物时先用2%过氧化氢溶液清洁,再用70%乙醇擦洗。每次沐浴后对脐部进行常规消毒,避免大小便的污染。每次换尿布时先用温水擦净,再用鞣酸软膏擦涂臀部,防止红臀发生。
3.1.7 口腔护理。对使用抗生素的早产儿每天进行口腔护理时要注意观察是否会并有真菌性口腔炎。
4 呼吸暂停
早产儿由于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肺泡数量少,肺泡壁较厚,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不足[4], 呼吸肌薄弱,胸廓和肺组织缺乏弹性,呼吸快而不规则,常会发生间歇性呼吸暂停或青紫现象。又因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较弱,易患吸入性肺炎或因反流而引起窒息。
4.1 干预措施
4.1.1 早产儿应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通畅。加强监护。
4.1.2 呼吸暂停。立即给予刺激,如弹脚底、摩擦患儿背部、按摩外耳廓及皮肤刺激,使患儿啼哭,促使恢复正常呼吸。无效时遵医嘱给予纳络酮、东莨菪碱等药物静脉注射外,立即给予鼻导管、面罩或复苏囊加压给氧。必要时准备气管插管及呼吸机。
5 小结
引起早产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随着医疗技术水平及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早产儿的救治成功稳步上升。由于早产儿各器官构造和生理功能发育不够成熟,抵抗力低下,病情比较复杂且变化快,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若处理不当,极容易导致早产儿死亡或留下严重程度不同的后遗症,所以对早产儿的病情监护和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3
早产儿由于胎龄不足,体重较正常婴儿低,呼吸暂停作为早产儿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发病率为20%~30%,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并且可导致死亡[1]。如果抢救不及时,长时间缺氧会引起患儿的大脑损伤,对患儿的日后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并造成永久性或不可逆转的功能障碍。通过护理干预使发病率下降,死亡率降低,并发症减少,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笔者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呼吸暂停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在治疗期间进行护理干预,并与同期进行常规治疗的33例患者进行对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8月-2012年6月收治的100例呼吸暂停的早产儿,其中男婴60例,女婴40例。将10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中男婴33例,女婴17例,年龄28~37周,平均(32.4±3.5)周;对照组中男婴27例,女婴23例,年龄29~37周,平均(33.5±4.1)周。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治疗前护理 将患儿置于恒温箱中保证患儿的正常体温,并根据胎龄、体重的差异调节恒温箱中的温度。导致阻塞性呼吸暂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早产儿喉部呼吸道容易塌陷,如头部和颈部位置扭曲不正会加重呼吸道阻塞,保持患儿的呼吸通畅将其头部放置于中线位置, 颈部姿势自然,由于早产儿的胃肠发育 不健全在喂奶时要防止呼吸阻塞,采用加强监管患儿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血气、血钙等,一旦发现患儿出现身体青紫、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立即实施抢救治疗。
1.2.2 治疗中护理 辅助清除呼吸道内异物;由于患儿神经敏感,用手按压足底,增加神经冲动,可增加患儿的呼吸道扩张;手术用具经消毒保持无菌,空气经消毒,在治疗过程中要保持患儿镇静以免发生意外,室温一定要保持在28~30 ℃,医用水要保证在37 ℃[1]。
1.2.3 治疗后护理 由于早产儿的体质较弱,因此,在治疗后要注意婴儿使用物品的消毒,防止患儿交叉感染;对腹部进行按摩促进患儿消化;保证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患儿免疫力;减少对患儿的移动和不良刺激;观察患儿的排便情况,若排便不畅应立即进行处理。
1.2.4 加强体温监测 设置中性温度环境,使患儿处于24~26 ℃的温度,维持体温在36~37 ℃,以此来减少患儿呼吸暂停的发作。使患儿的周围湿度保持在50%~60%,确保患儿体温的恒定,使体温波动在±0.5 ℃,针对患儿的各项治疗与护理都应尽量集中在温箱内进行。
1.2.5 药物护理 按照医嘱给予早产儿抗感染治疗。严格遵守用法、用量、时间、浓度,保持药物疗效。在应用镇静药时,要做到静脉推入慢,剂量严格按医嘱执行。本组早产儿中,有2例在静推安定过程中出现呼吸暂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组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脑膜炎2例,败血症2例,肠炎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且经过治疗病情均有所改善,死亡率降低;对照组呼吸窘迫综合征5例,脑膜炎4例,败血症5例,肠炎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6%,经过治疗病情均有所改善,但死亡率几乎无变化。见表1。
3 讨论
早产儿的体质较弱,各个系统发育不成熟,如神经、免疫、消化等系统都还不完善。主要由于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易引起呼吸调节障碍。早产儿呼吸暂停还可由缺氧、体温变化等引起。呼吸暂停是一种短时间内无呼吸运动,即呼吸停止2O s或更长[2],在治疗的过程中都要注意防护,护理措施得当比应急性治疗有更好的效果。
早产儿呼吸暂停主要临床表现有青紫、肌张力低下、心率变慢、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降低[1];其主要并发症有呼吸窘迫综合征、脑膜炎、败血症、肠炎等。早产儿体温调节系统障碍,因此,给予保温箱,辅助婴儿自身进行体温调节,防止不良刺激引发呼吸暂停;合理喂养,由于早产儿体内各种消化酶不足,其消化能力差。对于病情稳定的患儿,已具有吸吮与吞咽能力,可通过口滴位法取2 ml母乳贴在婴儿口角缓慢滴喂,每2~3小时滴入一次。同时观察呼吸频率,抚摸腹部促进消化,避免患儿胃食管反流而引起反射性呼吸暂停[3];由于引起呼吸暂停的原因很多,在护理要保证用具的清洁,防止患儿感染而引发呼吸暂停或引发其他疾病[4-5];若此时发生呼吸暂停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加以适当治疗可减轻呼吸暂停中血氧饱和度下降、肌张力下降等临床表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率[6-7]。
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由于肺成熟度差肺泡表面物质缺乏所致,表现为呼吸困难、身体青紫、心率增速等症状,可引发呼吸暂停,护理得当可使发病频率减少。本研究中,治疗组50例患儿与对照组50例患儿对比,护理措施得当可减少并发症,减少呼吸暂停发病频率,减少死亡率。
当早产儿出现短暂呼吸暂停时,应该对早产儿做出及时抢救治疗。要做到以下几点:(1)皮肤物理刺激。出现暂停呼吸时,给予弹足底、托背、睡水垫等机械运动,使患儿恢复自主呼吸[8-9]。(2)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患儿进行吸痰,在吸痰过程中,要保持动作尽量轻柔,每次时间要少于15 s,避免损伤患儿的呼吸道黏膜,产生感染灶。(3)当患儿严重发作时,进行复苏囊加压给氧,并予氨茶碱、纳络酮等药物治疗[10-11]。
综上所述,加强对患儿的监护,针对患儿各个系统的不足面进行加强观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能降低治疗中的风险,对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通过对早产儿的密切观察和护理技术的应用,结合早产儿发育尚未成熟的特点,做出针对性的治疗,使早产儿的生存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并减轻患儿家人的痛苦,使患儿存活后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春红.46例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分析及治疗[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7(1):114.
[2]郑美真.32例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07,6(2):22-23.
[3]黄米霞.231 例早产儿呼吸暂停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2):675-676.
[4]岳呈娟.早产儿呼吸暂停的观察处理与护理[J].健康必读:下半月,2011,6(4):204-205.
[5]蔡荣英,陈秀捞,洪瑜玲.苏雁早产儿呼吸暂停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医院,2007,6(2):71-72.
[6]杨宝琴.护理干预对预防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影响及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2,7(2):88-89.
[7]徐淑岩,牛菲菲.早产儿呼吸暂停的观察与护理[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8,5(2):207-208.
[8]钟萍.护理干预对预防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影响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12(10):39-40.
[9]陈红雨.早产儿呼吸暂停的观察和护理[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11(1):123-124.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7-123-01
早产儿(Preterm Infant)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质量2500g以下的活产新生儿,是新生儿时期死亡的首要原因。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尚不成熟,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抵抗力弱,其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足月新生儿,有效的治疗和良好的护理质量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的关键[1]。本研究现对本院收治的110例早产儿的临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6月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且资料完整的早产儿共110例,所选患儿均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2]:妊娠28足周到不满37周之间终止者,胎龄评分与实际孕周相符合。110例早产儿中,男孩58例,占 52.73%;女孩52例,占47.27%,男女比例为1.12:1。出生体重平均为2.4千克,孕周平均为35.143周,住院天数平均为 14.00天,出院体重平均为2600.00 克。体质量平均每日增加10~30g,出院72 h内生命体征正常,无再次住院者。
1.2 临床治疗方法 患儿母亲入院后立即给予地塞米松10mg/d口服,连用3 d;针对早产儿出生后所患疾病及时给予吸氧、抗感染、维持酸碱液体平衡及对症处理。同时在此基础上增加各种监护仪器及呼吸支持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仪等严密心肺监护,抓好体温、呼吸、营养多项管理,严密监测患儿血糖,预防颅内出血。
1.3 临床护理措施
1.3.1 保暖 早产儿体温较难维持,大多需保暖。房间温度应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为防止体温下降出生后应将早产儿置于事先预热到中性温度的暖箱中,根据早产儿体质量不同调整温箱温度。
1.3.2 监测血糖 早产儿容易发生低血糖。对可能发生低血糖症者生后1 h开始喂5%葡萄糖溶液,2-3 h开始喂奶,血糖
1.3.3 呼吸道管理及供氧
早产儿出生后呼吸功能不成熟,呼吸肌发育不全,有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等,此时应及时给予浓度为30%~40%氧气吸入,但不要长时间、高浓度的给氧,以免引起晶体纤维组织增生,导致患儿引起视力损伤。
1.3.4 预防感染
早产儿普遍免疫功能差,预防感染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在处置前要消毒双手、带口罩,避免造成医源叉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换气两次;患儿房间定时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照射l-2小时;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暖箱,箱内用品每周更换消毒一次。
1.3.5 健康教育
早产妇往往有焦虑和紧张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心理护理和指导。态度要积极热情,加强与产妇的沟通和交流,耐心帮助解决产妇所遇到的困难,使产妇增强信心。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及正确有效的喂哺方法,鼓励她们与早产儿尽早和频繁的接触。指导产妇主动地观察孩子的异常变化,以便及时发现病情。
2 结果
110例早产儿,经及时的治疗和良好的临床护理,最终治愈86例,占78.18%;好转17例,占15.45%;自动出院4例,占3.64%;死亡(因呼吸衰竭)3例,占2.73%。同时治愈或好转的患儿预后良好。
3 讨论
早产儿发生率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文献报道[3]:早产儿一般死亡率为12.7%~20.8%,患儿胎龄越小,体质量越轻,其死亡率越高。早产儿各器官发育均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这说明早产儿出生率与新生儿死亡率仍有着重要联系[4]。因此,提高早产儿救治和护理水平是减少患儿后遗症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关键。
早产儿临床表现往往病情复杂,变化快,应做到严密观察。护理人员除监测血压、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外,还需观察患儿面色、精神状况、哭声、肢体末梢的温度、患儿进食情况、大小便次数等情况,并将发现的情况详细记录。若发现病情出现变化,护士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及时做各项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同时对早产儿还要采取一些积极的发育护理措施,以减少后遗症发生率,如皮肤抚摸,被动运动操,视觉听觉刺激等。总之,早产儿的生理功能发育不成熟、死亡率偏高,临床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密切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及抢救措施,以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7-13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患儿共96例,产妇孕周27~35周;孕妇都未有遗传代谢性疾病。所有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早产儿男26例,女22例;身体重量1178~1921g,平均(1550.27 231.22)g。观察组男29例,女19例;身体重量1186~1976g,平均(1557.02 240.39)g。两组早产儿胎龄、体征、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全程护士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家长参与式护理,主要内容包括:
(1)制定护理方案
由护士长组织家长,制定详细的家长参与式护理方案,并组织所有参与方案的家长和护士进行沟通,将以往发生几率较高或不经常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评估,总结相应经验并制定出针对性方案。确定责任机制,护理人员要与家长及时进行早产儿情况的交换,不断提高自身护理技能,在实施护理前要对早产儿身体进行分析,预估有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2)做好家长的护理知识培训
按照制定出的护理措施开展护理工作,将早产儿在医院期间的护理风险降到最低,由护士长或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讲师向家长培训早产儿护理的有关知识,例如日常护理、身体状况检查、急救措施等等。
(3)护理内容
护理前仔细检查病床,防止栏杆出现松动,确保病床坚固,若要使用束带,尽量选择宽的棉质束带,并根据患儿不同情况将松紧度调整到合适状态。在对患儿实施药物治疗时,如果是片剂或者冲剂,家长要先将其用温水融化,在给早产儿服用,以免早产儿出现哭闹等过激情绪时引起呛咳。在护理过程中禁止在早产儿身体附近放置尖锐物品,严禁患儿触摸插排、电源等危险物品。给予早产儿拥抱、抚摸等肢体动作前,增进早产儿与家长之间的感情,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为早产儿播放幼儿音乐。充分了解早产儿身体动作所表现出来的信号,对早产儿各种动作,如排大小便、流口水等要耐心对待。
(4)出院后及时回访
在早产儿出院后,医院应该及时与家长联系,询问护理情况,解答疑难。
1.3 观察指标
护理效果主要由护士长以及责任护理人员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生活护理、培训教育、护理知识掌握情况 。得分越高则护理效果越好。家属满意度应用数字评分法评价,由家属对早产儿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10分表示非常满意,0分表示不满意,分数越高则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 ±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用t检验。对比以p
2 结果
2007年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投入使用以来,每年收治多例早产儿,除几例因愈后极差家长放弃治疗外,其余均痊愈出院。
基本护理措施
早产儿室配备:与足月儿分开,除满足足月儿室条件外,还应配备婴儿培养箱、远红外保暖床、微量输液泵、吸引器和复苏囊等设备。工作人员相对固定,为加强早产儿的护理管理,最好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
维持体温稳定: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升降不定,多为体温低下,因此早产儿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55%~65%。维持患儿体温的适中温度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①体重<2000g 85例,尽早放入保温箱中保暖,并根据体重、日龄选择适中温度使患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②体重≥2000g 38例,在箱外保暖,以降低氧耗量和散热量。③病情较重者,体温<35.5℃ 10例,在远红外线辐射床保暖下进行抢救,床温控制在32~35℃,并将塑料保鲜膜罩在辐射床上,以减少对流散热和水分的丢失。每2小时监测体温1次,根据患儿体温随时调节箱温及床温。床温传感器探头暴露在适当位置,避免遮盖及掉在地上,以免床温失控,造成患儿烤伤及脱水。
合理喂养:按照早产儿的体重、月龄,参考其活动、哭闹、大小便及有无病,给予5%糖水或奶喂养。奶喂养以母乳喂养为主。故凡具有吸吮力的早产儿应坚持采用母乳喂养,若无母乳应专用早产儿配方奶为好。目前多主张早期、足量喂养,一般在生后6小时开始,喂奶前先试喂糖水1~2次,无呕吐给予牛奶喂服。
维持有效呼吸:早产儿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常会发生原发性呼吸暂停现象。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及时间根据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若持续吸氧最好不超过3天,或在血气监测下指导用氧,预防氧疗并发症。呼吸暂停者给予弹足底、托背、吸氧处理,条件允许放置水囊床垫,利用水振动减少呼吸暂停发生。
预防感染:对早产儿实行保护性隔离,是护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早产儿抵抗力比足月儿更低,消毒隔离要求更高。更应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的护理,发现微小病灶都应及时处理。经常更换以防发生肺炎。制定严密的消毒隔离制度,严禁非专室人员入内,严格控制参观和示教人数,超常人流量后应及时进行空气及有关用品消毒,确保空气及仪器物品洁净,防止交叉感染。
护理新进展
加强环境管理:包括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减少噪音的刺激,减少光线的刺激,减少疼痛的刺激等。疼痛对新生儿,尤其是接受大量致痛性操作的早产儿和危重儿,可造成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应引起临床重视,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护理时尽量减少操作;在执行侵入性治疗如打针、抽血或吸痰的操作时,应给予肢体支持(一手握住婴儿的双膝将双腿靠近躯体,另一手掌轻压上肢使其靠近前胸)使其形成屈曲;尽量减少对肢体的捆绑;在祛除胶布、电极等黏贴物时应使用祛除剂以减轻不适感;抚触、非营养性吸吮(安慰奶嘴)也能减轻疼痛感;必要时使用止痛剂。
促进智力及生长发育的护理:随着早产儿救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极低体重儿,治愈后其智力及生长发育较正常同龄儿低,生活质量可能有所下降。为早产儿提供近似子宫内环境的需求也逐步增长,现代概念的抚触术除了其医疗功能外,在早产儿更多地体现在通过对皮肤感官温和的刺激代替宫内温柔的相拥,促进婴儿智力及生长的健康发育。在患儿恢复期开展婴儿抚触,3次/日,每次15分钟,由上至下轻轻按摩,并将这一技术仔细传授给患儿家长,并坚持每个月随防1次。婴儿抚触在国内及国外均已被证实可以提高患儿的生长及智力发育,可减少后遗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并为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打下良好基础。
对父母的心理支持:父母往往认为早产儿易于出现各种健康问题,而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医务工作者应该给早产儿母亲更多的支持,可以通过开设网上和电话咨询,定期举办早产儿健康讲座,或制定宣传小册子等途径来为早产儿父母提供一些方便快捷的医疗资源,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另外,医务人员要在早产儿住院期间为他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如允许父母1~2次/日进入NICU参与护理他们的婴儿。这种护理方式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实施,而国内目前只允许病情危重的新生儿的父母入内探视。
促进亲子关系建立:婴儿在抚育过程中有被触摸、拥抱及关注的需要。亲子之间亲密的接触对于父母和婴儿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出生后数周内亲子间互动,对于日后亲子关系建立有深远的影响。母子间的亲密感主要通过亲密行为表现出来,包括:触摸、亲吻、拥抱、面对面注视。护理人员必须了解亲子之间亲密感的重要性,并设法提供促进亲子关系建立的途径,鼓励亲密行为的表达。
出院指导
患儿出院前向其父母详细的出院指导。包括体温监测,正确的母乳喂养方法,监测体重,如何观察病情,预防感染措施,查体及疫苗接种,新生儿护理知识,神经精神发育指导,保证出院后小儿生存质量。
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低下,易并发各种疾病,故对早产儿护理非常重要,早产儿室实行24小时专人护理,并利用各种仪器监护,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评估病情,并制定和实施各种护理计划、护理措施终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减轻机体的损害程度,保证高水平的护理质量。根据早产儿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以及先进仪器设备和精湛的技术,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早产儿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群体,医务人员为其提供良好的医疗护理,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日后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全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1 93.
2 潘丽晖,张苏坚.早产儿护理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5):407.
3 张家骧,魏克伦,薛兴东.新生儿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