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探究的过程

生物探究的过程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0: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物探究的过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物探究的过程

篇1

一、猜想与假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与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在认识上应该是相似的,中学物理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是引导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进行类科学研究探索,培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活动中,根据已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本身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事实上,在物理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源于猜想。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电能生磁,磁应该也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物理天才霍金的时空观让人感觉玄妙无比,令人不能不惊叹他的想象能力。物理学发展至今日,还有许多的猜想有待人们去证实,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猜想不断的衍生,发展。

多年来,物理课程偏深、偏难,考试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利用公式解题上。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平时的物理教学教学中“重灌输、轻启发;重教授、轻活动;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大量的模仿训练使学生跌入了深深的题海,启发思考这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被弃而不用,本应是学生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变成了直接告诉现成结论,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规律更是少而有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多重视教学生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改革,就是要大胆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老套套,跳出框框,打造全新的物理教学模式。

物理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物理思想。假如物理教学过程中回避了直觉、猜想、假设,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他们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想象力没有了驰骋的空间。教师应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物理科学不仅仅是观察现象,理解公式,还可以根据现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能够通过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最后推导出物理规律。

二、要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进行学习,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他们想象的空间受到挤压。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开始时,学生往往不敢猜,一方面由于他们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合理,教师都要持肯定的态度。培养他们的猜想要从最容易的入手。比如在学习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猜想串联电路中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这是比较容易的,又比如在演示自制温度计时,盛水玻璃瓶放入热水中时,不妨先让学生猜猜,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会怎样变化,尽管学生大多数都能猜到,但不能因为容易就忽视猜想的这一环节。要知道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只有从细微之处有意识地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才能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

三、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猜想,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样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呢?这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物理教学中科学猜想与假设过程其实和科学研究一样应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是实验方法,另一种是理论分析方法。

实验方法可以有下述几个步骤:

(1)明确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要求。

(2)大胆进行“科学猜想

(3)对猜想结果进行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

比如说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在让学生进行猜想时,如果教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不仅猜想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速度大小有关,可能与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还猜想到了可能与质量大小有关,可能与材料有关,可能与密度有关,可能与形状有关等等……这样学生的猜想放得太开,不容易猜到关键的点子上,如果所有的猜想都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做到,这时可以借助于简单得演示实验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体验一下推重一些得箱子和轻一些的箱子,或者让学生体验怎样抓牢泥鳅,然后进行猜想,学生的猜想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218-02

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很重要的不同就是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能力中猜想与假设环节有这样的基本要求: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1 猜想与假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与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在认识上应该是相似的,中学物理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是引导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进行类科学研究探索,培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活动中,根据已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本身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事实上,在物理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源于猜想。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电能生磁,磁应该也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物理天才霍金的时空观让人感觉玄妙无比,令人不能不惊叹他的想象能力。物理学发展至今日,还有许多的猜想有待人们去证实,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猜想不断的衍生,发展。

多年来,物理课程偏深、偏难,考试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利用公式解题上。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平时的物理教学教学中“重灌输、轻启发;重教授、轻活动;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大量的模仿训练使学生跌入了深深的题海,启发思考这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被弃而不用,本应是学生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变成了直接告诉现成结论,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规律更是少而有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多重视教学生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改革,就是要大胆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老套套,跳出框框,打造全新的物理教学模式。

物理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物理思想。假如物理教学过程中回避了直觉、猜想、假设,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他们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想象力没有了驰骋的空间。教师应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物理科学不仅仅是观察现象,理解公式,还可以根据现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能够通过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最后推导出物理规律。

2 要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进行学习,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他们想象的空间受到挤压。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开始时,学生往往不敢猜,一方面由于他们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合理,教师都要持肯定的态度。培养他们的猜想要从最容易的入手。比如在学习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猜想串联电路中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这是比较容易的,又比如在演示自制温度计时,盛水玻璃瓶放入热水中时,不妨先让学生猜猜,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会怎样变化,尽管学生大多数都能猜到,但不能因为容易就忽视猜想的这一环节。要知道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只有从细微之处有意识地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才能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

3 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猜想,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样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呢?这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物理教学中科学猜想与假设过程其实和科学研究一样应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是实验方法,另一种是理论分析方法。

实验方法可以有下述几个步骤:(1)明确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要求。(2)大胆进行“科学猜想(3)对猜想结果进行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比如说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在让学生进行猜想时,如果教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不仅猜想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速度大小有关,可能与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还猜想到了可能与质量大小有关,可能与材料有关,可能与密度有关,可能与形状有关等等……这样学生的猜想放得太开,不容易猜到关键的点子上,如果所有的猜想都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做到,这时可以借助于简单得演示实验进行引导。

理论分析方法应该有以下步骤:(1)有关物理定义的阐述(2)定义中关键词的分析(3)针对定义中的关键词进行猜想(4)对猜想进行结果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比如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在猜想的环节中,可以这样进行操作

首先给出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筛选关键词:物体,运动。

根据关键词进行猜想:有关物体可以猜想到:密度,体积,质量。

有关运动可以猜想到:速度。

篇3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2-0060-02

[作者简介]张红星(1975―),男,江苏海门人,本科,江苏省海门市长春初级中学教师,一级教师。

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源于猜想,只有敢于大胆地猜想,人类才有机会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发明许多现实中人类无法想象的东西,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重大的发现。”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迪生的发明等都源自大胆猜想,并结合猜想去探究,最终取得科学研究成果。在物理学习活动中,猜想是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结合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呢?

一、 猜想在物理探究中的重要地位

(一)猜想是物理探究的重要方法

初中物理教材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以呈现知识经验为主的局限性,在编排时突出探究特点,生动再现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沪科版物理教材设计了不少猜想环节,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猜想本身存在着较强的不确定性,但它正是课堂趣味所在,学生会在猜想过程中感受物理的魅力。在探究活动中,大胆猜想是制定探究实验方案、参与实验过程的重要环节,不少物理实验都需要学生在实验前进行大胆猜想,然后通过实验去验证猜想,这个过程也充满着趣味性。

(二)猜想能力是学生物理素养的重要组成

在传统的物理探究课堂中,虽然是探究式课堂,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干预、引导太多,学生的探究变得被动,他们特别容易接受教师的暗示去探究、实验。虽然学生也有可能在实验中获得实验结论,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培养,这和科学探究本质相差甚远,学生的想象空间受到束缚。因此,合理的猜想能力是学生物理素养的重要组成,教师要将猜想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实验中,鼓励学生结合实验主题作出合理的预设与猜想。当课堂上学生的猜想不合理时,教师也不能一味否决,而要肯定学生,并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结合已有的知识,再次作出合理的猜想,从而不断发展猜想能力。

二、有效结合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一)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并非空想,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学生思维的基础之上的,初中生受自己的物理知识、经验的限制,加上猜想本身具有未知性和不可控性,它可能随着学生的深入而不断变化。如何让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要紧扣物理探究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引导学生大胆提出合理猜想。

如在学习“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时,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抽象,然而要让学生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却是难点。如何突破?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相关概念后,教师设置探究情景:吉他的琴弦为什么能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它是受什么因素影响?教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猜想。学生根据情景所提供的材料,提出了以下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材料、琴弦的长短有关。学生之所以提出这些猜想,是经过前几节课的探究练习后,他们懂得了要在吉他结构上找原因,这样才提出相对合理的猜想。要想不断培养学生合理的猜想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提出这些猜想,让学生在回答中感受合理的猜想与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二)引导学生学会修正猜想

猜想作为物理探究的重要环节,当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猜想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猜想进行课堂调节。当学生的猜想是错误时,教师不能一味进行否定,而应该结合猜想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之所以会出现错误猜想的原因,从而让学生通过反思修正猜想。

如在学习“探究物质的密度”时,如何让学生通过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猜想环节必不可少,因为物质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也正是生活中的错误常识最有可能影响学生的猜想。教师就“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纷纷提出了不同的猜想,“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它的体积与密度成正比”“物质的密度和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体积一定的不同物体,它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这些猜想中有错的,然而它是生活常识造成的,教师不能直接否定,而应让学生围绕猜想和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猜想去探究,最终在实验中探究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从而自己去发现猜想时存在的错误。

(三)借助实验验证猜想,提升猜想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07-02

近年来随着网购的兴起,电子商务这一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它在改变消费者传统消费方式的同时,也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力量。2010年电子商务金额超过4.3万亿元;2011年超过6万亿元。未来3年,我国电子商务投资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01年6月电子商务被批准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高校中开设,目前全国已有306所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每年的本科毕业生多达3万人以上,高职类毕业生多达1万人以上,数量较大并仍在继续增长。

面对电子商务行业的迅猛发展,本应抢手的电商专业毕业生却遭遇了求职中的寒冬——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远低于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47%的就业率。这一现状背后势必存在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问题分析

(一)用人单位方面

1.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大多都注重应聘人员的工作经验,希望所招到的人员上岗即可操作,独立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弥补本单位的人才缺口。目前,工作经验成为了用人单位衡量求职人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而这一项就是应届毕业生的软肋,于是当用人单位不肯妥协时,尽管招聘岗位专业对口,但高职类毕业生只能被拒在大门之外。

2.没有相应的入职培训,对员工的发展及职业生涯规划不关心。学生就业后,进入到工作岗位,尽管经过学校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与知识,但要尽快熟悉陌生的环境,还需要接受入职培训。而很多用人单位都忽略了这一点,往往只是将工作任务分配给新职员,由他们去想办法学习完成。这样会导致工作的低效,尤其是新职员操作不规范或错误而无人及时纠正时,必将给单位带来损失。另一方面,对于就职后的职员,单位不注重后续的培训,无法满足职员希望自我提升的需求,老职员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更无职业生涯可谈,容易产生跳槽的想法,这种情绪也会传递给新职员。

(二)学生方面

1.毕业生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应届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抱有过高的理想抱负,不愿意从最基层做起。还有些毕业生认为进过高校深造,毕业后至少要从“白领”做起,不甘心做工人,致使很多岗位从自己身边流失。另外,当今网购的盛行,例如淘宝网、阿里巴巴网等知名电子商务网站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斗志,有些学生毕业前就已经开始筹备开设自己的网店。但经过对某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过半数自主创业的学生,因为经营状况不好,最终选择放弃创业,到企业工作,积累经验。原因主要在于:缺乏经营经验,在刚起步时自己的想法还可以维持店铺经营,但随着竞争的不断激烈与业务量的增大,很多事务处理起来力不从心。

2.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动手能力差。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浮躁,对于安排的实训课程不能认真参加练习,错过了储备知识的时间,在求职过程中才发现欠缺得太多。

3.求职技巧不足,未做好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多年的学习生活之后,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之下,学生更多习惯于被动反应,即无指令不思考不行动。工作时,常表现为领导吩咐一点就做一点,其他的不多想也不多做,让用人单位感觉在使用这样的人员的时候比较吃力,会产生不良评价。

(三)学校方面

1.缺乏配套电子商务软件、系统,学生无法进行电子商务的后台模拟训练。缺乏配套电子商务软件、系统,实训时只能领学生浏览各类型网站,通过浅浅的观察、注册用户、体验购买流程等总结其经营特点、营销理念,而不能进入后台操作,或建立自己的经营性网站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学生很难真正地了解到电子商务网站是如何运作的,中间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应对,需要掌握哪些技能,使实训的意义大打折扣。

2.学生顶岗实习制度不够完善。我们往往只重视毕业生的实习,其实实习锻炼应该从大一开始进行。没有学校的统一要求,很多学生不会在校期间进行实习,当毕业时又因为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以至在面试中被用人单位拒之千里。或是因为从未以工作人员的身份接触过社会,不了解市场,不了解自己的专长,当抱着不切合实际的梦想走向社会时,处处碰壁。

3.教材理论化强,有些材料过于陈旧。有关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已经确立,但更新较慢。目前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迅速,成功或是失败的案例层出不穷,当应用于技能操作教学时,使用的教材很难顺应变化,及时更新。这容易使技能培训偏离实际需要,学生不了解当今电子商务企业的实务操作情况。

二、应对策略

(一)企业方面

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沟通,举办一些校企联合的活动,增加用人单位与学生的接触,使其能够看到应届毕业生的优势,愿意接纳,增强其启用应届毕业生的信心。建议企业制定员工培训计划,使其得到全面的提高,增强员工忠诚度。

(二)学生方面

篇5

探究式教学方法也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法教学遇到了困境,在具体教学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对高中生物教学进行分析探究是教学方法应用的对策。

一、探究式学习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比较重视,虽然政府不断地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遇到一些问题。我国目前开展的是应试教育,高中生物的教学理论知识比较多,教师的教学任务比价繁重,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点讲解完毕,如果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时间不够,课程的许多知识点不能讲解。所以,教师没有办法开展探究式的教学。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理论知识过多

高中生物的理论知识比较多,并且也比较重要,所以,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因为每门课程的课时有限,教学的知识点密集,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难以选择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因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占据课堂的时间多,导致生物课程的知识点不能完整的

讲解。

(二)教师能力不足

生物课堂中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师的思想观念也很重要,一些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实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学习程度好的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学习质量,但是对于不喜欢生物课堂的学生,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就是旁观者,对学生学习的意义不大。

(三)教学要求不明确

目前,我国对于高中生物教学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没有明确的要求。造成许多高中生物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不清楚,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不佳。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

(四)设备不完善

在实际教学中,学校不具备完善的教学条件,基础设施差,需要做的实验设备短缺。在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生物实验是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的。一般情况下,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实验员,所以实验设备全由教师一个人操作完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单人的课程和班级较多,实验操作困难,教师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大部分教师放弃了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三、优化探究式学习模式,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

(一)为生物探究教学方法创造条件

对我国高中课本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实际教学分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哪一些课程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在课堂占据的时间不宜过长。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教师教授的大部分是理论性知识,缺乏实验操作。我国应该对教育体制和课程进行改革,加强对生物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

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满足生物探究性教学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新型的教学技术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对高中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指导,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学校要定期对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检测,选出优秀的教师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能够更灵活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三)完善教学设施

现在我国农村的基础教学实施比较落后。高中生物教学理论与实验联系比较紧密。对于生物教学的探究性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加强完善教学设备是教学的基础条件。

(四)改善高中生物的教学体系

探究性教学主要倾向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要求的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实际教学中,高中生物教师把实验画在黑板上进行,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取代了探究性教学。目前,我国的教学体系仍然不完善,必须建立和完善教学体系,并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这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探究式的教学目标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实验设备的条件也不完善,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措施改善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尽量安排高中生物教学的密集型,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为高中生物探究学习创造了基础性条件。我国必须对课程进行改革,加强生物课程的重要性,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利用探究式教学改变传统的理论性知识的灌输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体系和制度。

篇6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打开思维的大门

兴趣是培养学生对科学及身边事物产生探索意识的基础。积极的情绪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并能激发人的探究心理。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步转变为主动自主学习,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对知识充满好奇心这一心理特征,对教学环节、方法及课堂的讲授进行精心设计,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力争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

教学过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便是大家熟悉的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果能经常启发学生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学生就会感到知识的价值,进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初中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一知半解的或理解错误的事物、现象等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样可以从现象入手,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质疑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兴奋点。如: “为什么下雨过后蚯蚓会大量爬出洞穴? 移栽幼苗的时候为什么要带土坨? 一次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为什么在适宜条件下绿豆能萌发而大米粒不能? 为什么相同时间内慢跑比打篮球耗氧量大? 为什么婴儿总是伴随着啼哭降生? 为什么人在完成吞咽动作的同时不能进行呼吸?”等等。有了这样的兴趣作为引导,学生就会不断地在学习中思索,在思索中探究,从而逐步地培养乐于思考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另外在授课中也要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或动手做一些小实验,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适时举行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知识竞赛或辩论赛等,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加学习新鲜感,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提高观察事物的敏感性,也能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二、科学观察,大胆质疑,发散思维

善于观察是探究问题、认识问题的第一步。可以说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也不会有创造。绝大多数学生对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也乐于去观察相关的生命现象,但观察时往往漫无目的,空有一份热情,没有思考的意识,这样思维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失去了观察的真正意义。所以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习惯和能力,注重引导学生仔细认真、有目的、有顺序、有比较、有主次的观察,提高观察的效率,并能在深入细致的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如果通过细心地观察后,学生能够从中产生疑问,有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绪,那么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加的旺盛,学生的思维也会很快进入主动、积极、愉快的获取知识的状态中,学生很自然地成为了知识的积极探求者。

如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发豆芽,认真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提出了许多有价值且超出课本的问题 “蚕豆萌发所需的水最多时间最长,黄豆、红豆次之,绿豆最容易萌发需时也最短,种子萌发时的需水量是和其体积成正比吗?” “种子萌发长成小苗后发现其根深深地扎入了吸水纸中,这和植物根的吸水性有关系吗?” 再如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韭菜和韭黄都是由韭菜种子发育而成,为什么韭菜是绿色的,而韭黄是黄白色的?” “幼小的蚯蚓没有环带,而成熟的蚯蚓具有环带,环带有什么作用呢?” “为什么腌制后的黄瓜比腌制前的软?碟中的汤汁是从哪里来的?”等等。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并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断追求深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略知识的浩瀚,才能最终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整合资源、自主探究、延伸思维

实施探究性学习意在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在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是学习及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尽量给他们创造充足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必要时给以解释,但不能全部灌输,要进行有保留地适时得当地点拨,要授之以“渔”,使学生勇于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效益。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等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他们自学,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强化探究学习的动机。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争取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不拘泥于形式,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这一实验中,全班同学以实验小组为单位,都能主动提出本组的探究问题、作出假设,并且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再根据自己的方案,亲自动手实验,亲自体验,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干预。实践证明学生在利用自己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技能去探究解决相关问题时,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合作愉快,而且成果显著,摆脱了对教师过多地依赖,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分析、判断、推理、创新等多种思维能力。

四、融会贯通、创新优化、拓展思维

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自己独立完成生物实验,亲自触摸、观察、思考、体验,然而过去的生物实验,课题、过程、材料、工具等都对学生做了限制和规定,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现在新教材则提供了大量的自主探究实验,给学生更多的自和选择权,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学习潜能有了发挥的场所,可以说探究学习越来越显现出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基础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在生物教学中,对于一些比较深奥的生物学知识,如果通过具体的实验来揭示,对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化解难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例如,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内容中,呼吸的原理一直是教学中抽象性强、难理解、易错解的难点,而且初一的学生没有相应的物理知识基础,所以知识理解接受起来都相对困难。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相应的模型,通过实践亲自体验,学生会在操作、交流中渐渐理解其中的道理,同时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培养。

学生的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再加之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在探究中往往会涌现出很多的奇思妙想。为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某些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或优化教材中提供的方案。

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学生常常会提出肥料、土壤、阳光、空气、水分、温度等6个因素。虽然肥料、土壤、阳光等条件根据常识及生活经验分析能够排除,但最好仍然安排他们针对这些因素亲自动手做对照实验来验证假设,并用理论知识解释,究竟为什么这些因素不是种子萌发的必备条件,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另外,在探究空气因素时,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以空气为单一变量的对照原则,全体学生又通过讨论交流,重新对该实验设计进行了优化 (第一,使用刚冷却的凉开水;第二,在水面表层滴植物油,使水与空气隔绝) ,使水中溶解的氧含量降低到最少。这次探究挖掘出了学生巨大的潜能,教师更应相信只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他们定能展开思维的翅膀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五、讨论交流、总结评价、升华思维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46-01

1 引言

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学知识的传承、生物学研究的发展都对实验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因此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之中又尤其显得重要。实验教学具有知识传承和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和功能,其不仅需要为学生提供知识、提高实验技能水平,还需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在传统初中生物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往往把实验教学的功能仅仅定位在知识传承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实验教学片面地当作知识传承的工具和手段,使实验教学成为仅仅为知识学习服务的附属物。

目前,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然而,由于起步时间较短,难免还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并给出了可行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方案。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当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从而为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可靠、高效施行提供制度保证。

2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征分析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顺利、高效开展,在紧抓探究性实验教学共性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密切结合这一过程当中的“初中生物课程”以及“初中学生”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做到有的放矢。

在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初中生物课程与高中生物课程之间有两年的断层。经过两年的时间,学生在初中所学知识到了高中往往已经遗忘殆尽。然而,虽然具体的知识点容易忘记,但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养成,却是怎么也忘不掉的。优质的初中生物教学,应当能够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锻炼其生物学的科研素养,为高中生物乃至大学生物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标。因此,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学课程定位的必然要求。另外一方面,初中生物课程在中考成绩中所占比例极小,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这为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构建初中生物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需要深刻理解和正确处理实验教学中的“趣”、“疑”、“动”、“思”等四个学习环节之间的关系,把“趣”、“疑”、“动”、“思”的有序活动作为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原则。

在初中生物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合理地处理上述四个关键环节,让学生自主质疑、自主实验、自主分析得出结论,最终实现知识和科学原理的深入内化。

4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案

科学的探究的一般模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一堂好的探究性实验课也应该按照这一模式进行组织。对于高中学生,只需要做适当演示即可,但是对于尚未形成系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初中学生,应该更加注意引导,让他们循序渐进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体系建设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成功、有效实施,仅仅依靠个别老师和学生教育观念的改变是行不通的,它需要每个初中学校实验教学体系“硬”条件和“软”条件的全面提高与优化。

“硬”条件指的是良好的生物实验硬件条件配置,其是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前提。新课程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包含了丰富的科学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但目前初中学校还没有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实验所必须的仪器和场所,原有的实验资源和管理方式难以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这就需要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所要求的实验选题加强相应的实验仪器、设备及其场地的建设,使探究性实验建立在必要的物质基础之上。

篇8

1 生物探究课的培养目标

①培养动手操作能力;②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③培养合作、竞争意识;④激发学习生物学兴趣,培养学习生物学情感。

2 生物探究课现状透视

近几年,探究课程的设置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但目前许多学校生物探究课不同程度偏离探究课的构建原则,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组织上的自发性。生物探究课虽然强调自愿参加,但总要依赖一定的组织形式,以保证探究课的正常开展。目前,部分学校生物探究课仍处于自发状态,无牵头的组织者、无严格的组织纪律、无检查评估的组织部门。这样的自发组织是不稳定、不长久的。

2.2 内容的上随意性。探究内容应根据学科的培养目标,考虑到和教材的衔接,体现有序性。而有些学校或生物教师在安排的内容上随心所欲,没有通盘考虑课程体系,又没有精心设计探究方案,使探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收不到实效。

2.3 形式上的单调性。目前部分学校开展生物探究课时,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差异,搞简单的一刀切,久而久之,把本来有兴趣的学生培养成无兴趣的人,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特长的学生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接受相应的培养。

2.4 开展探究的不经常性。由于探究经费、探究场地设施、探究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生物探究课开展的不够正常,前后脱节,缺乏连续性、递进性。

3 关于生物探究课的实践体会

针对开展生物探究课存在的问题,以生物探究课构建原则为指导,结合学科特点,经过反复实践,总结以下探究方式和操作形式。

3.1 健全的组织结构。开展生物探究课必须由教务处、教研室主任、班主任组成的健全管理系统。生物教师任指导,选拨对生物学有兴趣的学生组成探究集体。制定明确的探究计划,包括探究课题、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参加人数、探究形式等,做到有的放矢。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设计每一个探究方案,使学生在探究中学到技能。

3.2 独特的方案设计。探究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科技探究,优秀的探究方案是学生探究成功的重要前提。例如,“水分的吸收”这一教学内容前,教材上安排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我在教该实验时,我还设计用5%、10%Nacl溶液;35%、40%蔗糖溶液作渗透剂分别进行分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寻求答案。自己小组所用浓度实验完毕后,各小组间还热烈讨论、交流结果。

3.3 丰富多样的探究内容。

3.3.1 参观考察。结合当地的实际,组织学生参观水族馆、珍稀蝴蝶展、组织学生看科普电影和录像,利用网络资源,参观后组织学生谈收获、写体会,教师作总结。

3.3.2 实验探究。根据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一定的实验探究;也可以根据学生生活中发现有意义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亲自实践,动手操作,敢于创造。如《蚯蚓在什么表面的物体上爬的快》、《草履虫的应激性》等。

篇9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采用自主探究式的方法进行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发展的素质教育方式。学生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亲自参与、积极探索、努力思考,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品质都在无形之中得以养成。归根到底,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旨在培养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素质教育方法,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探究式教学的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采用的是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们更多的是被灌输生物知识,缺乏生物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此一来,高中生物教学就变成了记忆和背诵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会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呢?通过探究式生物教学的实施,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在亲身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了高中生物的高效学习。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学生获得生物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

(2)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高中生们面临着严峻的升学压力,整天扎堆课本。但是,笔者发现很多高中生的学习效率却是十分低下。通过高中生物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学生们得以参与到课堂研究之中,并在生物现象观察和探索的过程中使生物学习效率提高显著。在新课程理念中,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提出全面要求,呼吁教师将课堂时间归还给学生。课堂探究是学生们重返课堂的有效手段,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作用显著,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探究品质的重要措施。

(3)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在21世纪的今天,团队合作能力成为继创新能力之后的又一社会重要技能之一。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们的合作能力教学也被提上日程。学生们在高中生物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必定会存在合作和交流的地方,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也就得以锻炼。面对教师安排的复杂性、分组性任务,学生们实施分工协作,提高了生物知识学习和探究的效率。生物实验是生物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考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措施。在生物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二、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策略

(1)生物课堂探究式教学。课堂是学生们获取知识,进行认知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实施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主阵地。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有效的探究问题是实施生物探究式教学的良好开端,也是探究式教学的前提。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职人员,我们深知教材的重要性,在生物探究课题的选定上更是围绕课本,积极探索有效的探究问题。首先,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要求,寻找生活化的生物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在新知识的教学中,采用情境化的教学,将枯燥的生物学理论赋予人的情感,以上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能够自主将生物课堂探究问题的提出作铺垫。

(2)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学科,对生物实验的教学是学生生物知识获得更新的有效途径。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方法,对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实验也是直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演示实验教学方法,学生们难以实际动手操作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难以实现新课程理念要求的素质教育要求和对学生们的创新性素养教学。高中生物实验应该努力将教师演示实验转变成学生自主实验,将课本演示实验转变成生物探究式实验,实现生物实验的探究式教学。

篇10

1.课程信息量与课时不符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生物教材内容有了一些形式上的改变,不但内容更加丰富,连整个版面设计上也更符合现今的高中生物教学,但是若根据如今的高中生物教材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话,教师只能进一步扩大教学课时,否则很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

2.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大不相同,因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因为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不高的原因、对于探究式教学方式的认识不够深入、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整个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过程变得枯燥无比,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兴趣。

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改进意见

1.合理规划教材内容

虽然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生物教材内容作出了一定的改变,但是若教师合理规划教材内容,找出适合学生深入探究的生物知识,那么既不会耽误教学进度,又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对生物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找出内容有关联的生物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套入式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探究,并且要合理规划学生的探究时间,这样才能实现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要想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使探究式教学更加顺利地被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需要采用一定的辅教学手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设计探究内容,使学生对探究式教学更有参与兴趣。

篇11

关键词 生物探究性实验;三环六步

从生物学科自身特点来考察,生物原本就是一门科学学科。要真正实现生物学科的价值,就必须探索一种新的模式来改变我们的学习策略,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而探究性实验教学则可以让学生敢于探究,乐于探究,善于探究, 笔者从以下二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探究性实验教学,优化探究性实验教学。

1.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究内容的优化选择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必定是对一定内容或一定问题的探究,但是生物实验教学中不是任何内容都能有效地运用探究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张莫宙教授就认为,有三种知识不宜“探究”:超经验的知识、不可证明的知识、程序性知识。

1.1在探究性实验选择能展示知识形成过程的生物知识进行教学

生物基本知识是生物学习的重点与核心。知识的形成通过过程,过程是正确识的前提。生物中存在大量的产生性知识,它们往往是通过对某个特殊过程进行概括而产生的对象,这种生物知识具有过程-对象的双重性。

1.2在探究实验教学中选择开放性的生物问题进行探究

开放性的生物问题是指那些答案是多项的,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层次性、发展性、创新性等特性。这类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对生物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作为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重要内容,我们可选择。

1.3从验证性实验中选择应用问题进行探究

这类实验与往往是一个已经做好了的“成品”生物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如果我们把它转化成探究性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及原理生成的理解。如学生在做完三大物质鉴定之后,可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双缩脲试剂可以用来鉴定还原糖么?

1.4从探究性实验上选择一些开放性的生物实验

新课改生物必修书上出现一些探索性、开放性的实验。这类实验往往考察学生对生物规律内在本质的掌握情况,以及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实验的总体特征是立意高、设计巧、方法活,考知识、考方法、考能力、考素质、考潜能。我们可从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让学生来探究。

2.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优化模式

探究性实验教学不同于验证性实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探究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实施中可以采用优化了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如下:

例如“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内容,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第一步:明确目标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二步:自主学习(实验原理、实验用品)。

第三步:小组研讨

一、探究问题:根据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提出哪些问题。

二、作出假设: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怎样变化。

三、设计、进行实验:实验的观测指标是、实验的观察方法。

四、血细胞计数板的的使用(师生共同构建血细胞计数板)

五、思考与讨论

(1)1个大方格的体积,一个中方格的体积,1个小方格的体积?(2)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如何计数?(3)现观察到图中所示5个中格共有酵母菌40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几个?

第四步:质疑点拨

一、怎样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呢?

(1)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和制作血细胞计数板相同么,差异在那儿?(2)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记数之前,要将试管振荡几次?原因是?(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

二、进行实验:培养液配置、培养、计数并作记录。

第五步:总结归纳

一、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二、下表是一小组的数据统计,根据8%葡萄糖培养液中种群量随时间变化情况画出曲线(单位:107个/mL)

(1)酵母菌增长形势?(2)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增加再降低。原因是?(3)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4)本实验需要对照么?

三、表达与交流

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1)该实验的变量有哪些,分别是?(2)请写出该同学要探究的实验名称?

四、进一步探究:根据所选探究的课题,请你简要写出实验的设计思路

第六步:检测达标

检测达标习题要精心挑选,要典型,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从易到难。

参考文献

篇12

探究式教学理论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成熟,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首次对直接教学提出批评,并由此而提出教学应当要遵循设置疑难情境、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制定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等几个教学步骤,而这个观点就是探究式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萌芽而著名的美国生物学家和教育家施瓦布教授则首次明确提出了探究式教学的概念,他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采用探究式的理念和方法,尤其是教授自然科学的教师,更应当将探究式教学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经过施瓦布的倡导之后,探究式教学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而各国学者、教育家等对探究式教学做了大量的研究,并由此而形成了几个探究式教学模式其中比较盛行的有理查德・萨奇曼的探究训练式模式、施瓦布的生物科学探究模式、拜伦・马尔斯和本杰明・考克斯的社会探究模式,等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探究式教学逐渐深入科学教育当中,并积极促进了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我国最早引进探究式教学是在1971年,并在之后不断获得发展: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都在不同程度上将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加以利用

从本质上来看,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改进,无论是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学设计还是教师的角色定位,都是对传统教学的弊端的革新探究式教学的教育理念推崇民主、平等、自由与和谐,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而教育目标方面则将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放在中心位置,体现出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重视;在教学设计上,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的培养被放在了教学设计的最突出的位置上,体现出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重视

二、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探索及实践

初中生物属于科学教育中的一个门类,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课程中的应用符合教育规律,贴合教学实际下面笔者来探讨构建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方法,以使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更为合理

[HTK]1教师要重视观察和实验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观察与实验构成了生物课程学习和教学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因此,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重视观察和实验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从而直观上体现出探究式教学的理念与方法实验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数量不少,教师既可以让学生做课本上所要求的核心实验,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其他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将教学内容与实验相结合,将知识融入到实验的过程当中例如,教师在教授《细胞的分裂与分化》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使用显微镜来观察细胞分裂与分化的过程,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以提问的形式来指导学生,从而使观察更为透彻、更具条理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布置简单易于操作的实验,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的能力,比如使用高倍显微镜来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HTK]2教师要科学设疑

设置疑问是探究式教学活动中一个能够激发或者锻炼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方法,而思维能力在生物课程的学习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难以理解的知识要依靠强大的思维来加以分析因此,设置疑问是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一个必备环节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设置一些比较能够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的问题,从而通过问题来将知识点进行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记忆知识内容例如,在教授《人的性别决定》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设置这样的疑问:我国人口的性别分布情况如何?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而在过程中,教师又可以设置这样的疑问:男女性别是人的外部形态特征还是生理特征?男女性别是由什么控制的,是基因还是染色体?等到学生通过探究弄明白之后,再次提出问题:性染色体如何表示?男性体细胞和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该如何表示?Y染色体与X染色体具有什么不同之处?除了教师设置疑问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来自行提出假设,并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开展实验的方式来验证疑问

篇13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77-01

在新一轮课改中倡导的教学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转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在《生物学》新教材中添加这些生物探究性活动旨在于增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学生通过科学的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获取知识。这一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平台,让学生有较多的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实践的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着手于生物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实现生物学新教材课程标准的关键之一。

1.耐心组织探究活动,分组选题

生物探究性活动形式多样,仅利用课堂的40分钟是很难 上好生物探究性活动 的内容,更不用说学生是否掌握和深入理解该知识点的本质。因此,教师应针对自己目前所任上生物教科书(如七年级上册)里所有的生物探究性活动耐心地把有探究价值的内容挑选出来改成生物探究性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开展探究性活动,在开展探究性活动时,先指导学生做好 探究计划,要求学生在课前以分组(全班的同学分为四大组,各大组选不同题进行研究,各大组内又以2人或3人小组为单位,同时进行同一选题的研究。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观察草履虫"、"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测定种子萌发率"、"二氧化碳是 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植物的呼吸作用"等)形式完成相关探究实验活动,通过这样做出来的活动结果,既有小组内的横向比较,又有大组内各小组的纵向比较,使学生所得的结论更科学、更切合实际。

2.把握探究原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在开展探究活动前,教师应根据实验目的,通过设计疑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剖析问题,探讨原理,并围绕实验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实验方案。也可以参考书本的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从实验步骤、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改进,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与掌握,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准确把握实验原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在做"观察草履虫"的实验,最主要是想让学生懂得更多关于原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于是在学生在做实验前,教师应提前教会学生如何寻找、培养、观察草履虫。尤其是通过设计改进草履虫的饲养方法。学生们在设计草履虫培养液时,根据草履虫生活在营养丰富的有机物液体中的原理:有的学生用开水泡稻草,将其浸出液冷却和过滤后作培养液;有的学生把稻草煮熟后再熬一 段时间,冷却后作培养液;有的学生在开水中加入葡萄糖作培养液;有的学生直接用臭水沟中的水作培养液等。这样,既能有效激发学生深入了解草履虫生活习性的和实际应用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大胆改进,鼓励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难。”体现创新首先是问题要有创新。在实施教材的实验中往往会受不同程度限制,尤其是方法。因此学生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本中原有的实验方案认真研究分析,发现实验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方案,使其方案与原方案相比更加科学、可行、简约。如在做“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实验中,学生就对实验材料产生了质疑,他们会想出了萌发的种子,植物的其他部分会不会呼吸呢?学生就发挥想象,并找到各种材料回来做实验(如:茉莉花的茎、叶、花、土豆、草……)。结果发现取回来的材料只要还鲜活,没有枯萎,这些材料都能使封闭的瓶子内出现小水珠,点燃的蜡烛放进瓶子时会熄灭,瓶中导出的气体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活材料的保温瓶的温度比灭活材料的保温瓶的温度高,从而推导出活的材料都产生二氧化碳、水和能量,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按自己的实验方案实验,自主选择对比实验组,得出结论。让学生勇于参与研究和改进实验方案,学生的兴趣得于高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深入讨论,激发思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