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体育统计学的概念

体育统计学的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0: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体育统计学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体育统计学的概念

篇1

新课下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中,出现把几何、统计、概率和代数等方面知识结合运用试题,尤其在中考数学试题中,统计和概率题目多,占的比例较大,因此,需要加强学生对于统计和概率的掌握,学生需要充分理解概率本质,并掌握统计数据基本的处理方法。

一、中考试题中的统计分析

中考试题中的统计部分,主要对相关问题的数据收集、整理及表示进行研究,通过计算及分析数据,发现本质规律,进而做出正确合理判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1]。

统计意识的考查,在2009年的数学试题中,其中选择题的第3题,相关适合普查的选择,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统计意识。学生需要对普查的成本、难度及可行性进行综合考虑。抽样调查和普查属于初中统计相关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具体情况下的合理数据收集的方式,数据收集的样本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属于抽样调查成功的关键,学生需要有良好相关统计意识。

统计图的考查,初中数学中的各类统计图形的学习,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数据的全貌,进行数据的描述和呈现,进而能够对图形数据隐含的信息及规律进行分析,为最后的决策提供数据依据。不仅能够考查学生从统计图形中获取相应需要信息能力,而且能够考查学生对图形数据的分析和决策能力。并且还加强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和培养学生使用统计图形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河南省2009年的数学中考试题中,选择第3题,题目中提供了立定跳远中六名学生的成绩,根据数据进行众数与极差的计算。题目的解决,需要根据相关众数和极差的定义,众数指数据中次数出现最多的数,极差指数据内最大和最小数据差。学生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基本功和计算能力,相关题目的失分率较低,能够分析出学生对基础概念的掌握较好。

二、中考试题中的概率分析

概率计算的考查,在2008年河南省数学考试中的第19题,如图3。

利用4张不透明且数字不同的卡片,进行随机抽取分析,两次抽取数字是正数的概率,并进行列表,如表1。

由表1中能够分析得出,情况共16种,且每种的概率一样,其中两次正数卡片4次,能够得出相应概率。

学生在概率相关列表中,表格的形式不清晰且不规范,容易出现遗漏或是重复情况。对于中考数学中概率的考查,主要需要对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和必然事件的概念进行充分理解掌握[2]。

三、中考数学试题中统计和概率的综合考查

在2011年,河南省中考数学第18题中,随机调查了某市的5000名司机中的一些司机,并依据相关信息制作统计表[3]。试题中相关问题,涉及统计和概率,属于综合性的试题。

题目中涉及社会安全及和谐,引导教师和学生加强对于社会动态的关注,加强师生对于请勿酒驾的重视。试题中突出原始统计数据描述、分析和收集的过程,强化学生对于数据信息的统计重要性,并且和社会实际相结合,有很好的效度、可信度和推广性。试题的综合程度比较大,对学生的统计图标的使用分析和计算能力进行考查,并且试题第三个问题还涉及到概率计算,考查统计和概率综合分析和计算能力。学生需要有较强的识图能力,和相关概率涵义及计算的能力,才能够较好地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对近五年河南省中考数学中,相关统计和概率的归类和分析,能够得出,初中学生在需要加强自身的分析能力。在学习统计和概率方面知识时,只需要通过对基础知识、思想和方法的熟练应用,就能够很好地处理中考数学中的统计和概率相关试题,期望对初中师生关于统计和概率的学习具有引导作用。

篇2

关键词 体育统计学 教学

一、引言

体育统计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对体育领域里各种随机现象规律性进行研究的一门基础应用学科。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体育领域中许多问题都需要运用统计学原理、方法来解决。体育系的大学生学习《体育统计学》有助于提高他们科学地研究或解释体育领域中的各种问题。但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机会较少,运用统计知识的实践机会也很少,造成他们对《体育统计学》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且存在一定的偏见。所以,有必要对《体育统计学》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思考与研究,以提高体育系大学生学习《体育统计学》的积极性。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09级的全体学生,共6个班级,237人。

(二)研究方法

运用简单随机抽样法中的随机数表法随机在每个班抽取10名学生,共60名学生进行座谈,并做好访谈记录。访谈内容包括对体育统计学的学习目的及意义、学习方法、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教学的建议等。

三、大学生学习《体育统计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体育统计学》课程开设的误解

经访谈发现山西体育职业学院没有学生认为开设《体育统计学》课程非常必要,仅18%的学生认为开设此课程很有必要,8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开设是没有必要的,认为上体育统计学课就像是在上数学课,学习计算一些统计指标,计算步骤及过程,觉得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运用不到。

(二)大学生在学习《体育统计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体育统计学》是应用性学科,属方法论范畴,重点是掌握方法,但经过与学生访谈后,发现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偏重教科书中列举的各个指标的计算过程和统计推断的计算步骤,也仅限学习书中的例题,不会灵活运用到其他类同的实际教学、训练及科研问题中。学体育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导致学习兴趣低落。

(三)大学生对《体育统计学》教材的看法

《体育统计学》课程在体育院校开设已有二十几年,体育统计教材多达几十本,但适合于教学的却较少。经访谈后,学生认为教材中的例题比较空,且与实际相差较远;还认为教材中统计理论知识较多,介绍的多是统计方法的推导、计算与步骤,太抽象,不是很符合体育院校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

四、对大学生学习《体育统计学》的建议

(一)摆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不管学什么课程首先要摆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学校开设《体育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领会体育统计的基本思想、概念、基本思路,并能把体育领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运用科学合理的统计思想及方法进行定量解决,并为将来毕业论文设计或从事体育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熟悉常见的基本概念及其统计学意义

体育统计中常见的基本概念有正态分布、平均数、方差、标准差、标准误、误差、相关系数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重点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及统计指标的统计学意义,而不是去弄清每一个指标的计算步骤,计算过程能看明白即可不需要记忆。

(三)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统计假设有两个类型H0和HA。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样本统计量之间或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一般是存在偏差的,这种偏差存在的原因有两种: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四)熟知常用假设检验方法的适用条件

体育统计学中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正态性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不同的检验方法适用的条件是不同的,在进行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适用条件选择正确的统计推断方法。

(五)熟练掌握SPSS软件处理数据的过程

1.在SPSS软件中的数据输入与编辑

SPSS软件是以数据为操作对象,按统计方法要求整理数据格式,是使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前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数据的输入格式要严格按照相对应的统计方法要求进行编辑,不同的统计方法数据的录入格式不同,如果数据录入错误,就不能进行统计分析,甚至统计出错误的结果。

2.在SPSS软件中的统计方法选择及处理步骤

在SPSS软件中提供了很多统计方法,大部分的统计方法在数据编辑窗“Analyze”的下拉菜单中。在保证数据录入正确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研究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在打开的窗口中导入相对应变量,并在复选框中选择想要的统计指标,再点击 “ok”,即可得到统计分析结果。

3.正确解释SPSS软件处理数据的结果

对于统计结果的分析,首先要按照假设检验思想进行分析,用小概率水平来控制,其次要联系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从统计结果去估计发生某种体育事件的原因,进而来反映实验或调查的科学性、实践性、合理性,并根据研究结果的实用性投入实践。

参考文献:

篇3

1.国外体育旅游研究评述

1.1 国外学者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

1.2 有关期刊及书籍出版状况

1.3 研究成果及交流状况

近年来,国外体育旅游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论文研究范围涉及全球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体育旅游资源与市场的开发利用;体育旅游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战略;体育旅游运作与管理方法、手段、制度;体育旅游管理人材的培养等问题,其中研究的热点有: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问题以及这一问题与人们旅游动机的巨大关系;体育和旅游在经理人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问题;对国家和地区层面上体育和旅游部门中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行为的分析和研究;政府体育旅游政策变迁及运作等等。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识逐渐理性化,成为新学科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为体育旅游的实际开发做出贡献。上世纪90年代,不少国际会议开始关注体育旅游并将其作为会议主题。比如2000年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以“体育创造旅游:融合与发展”为主题的会议等。这些会议以体育旅游为主题,为体育旅游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

1.4 体育旅游经济效应述评

2.国内体育旅游研究概况

2.1 国内学者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

通过对有关体育旅游的研究文献调研得知,目前我国对体育旅游的界定多达几十种,但尚未达成共识。这既说明了体育旅游研究正在深入,又表明这些概念的确还存在缺陷,或过于宽泛或没有把握住体育旅游的特殊属性。基于此,石岩(2007)等学者在遵循体育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并突出体育旅游的本质属性前提下,认为体育旅游是以参与或观赏体育活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内容而产生的一种短暂性的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游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与体育有关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2 我国体育旅游的研究现状

中国体育旅游研究活动起步相对较晚,对体育旅游研究的焦点目前还局限在相关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包括体育旅游的内涵、特征、分类和影响等。具体而言,关于体育旅游内涵,目前,在众多对体育旅游的阐述中,其共同之处都表明人们必须参与某种体育活动,而不同之处主要是对体育旅游参与者的内容、形式的概括与表述的差异;对于体育旅游特征研究,不少学者是根据旅游者的特征,进而给出旅游的特征。体育旅游分类研究是基于体育旅游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而确定的。大致可从旅游主体(参与程度和出游目的等)、旅游客体(资源特征、活动场所等)出发进行研究。关于体育旅游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基本都是积极方面进行研究,很少涉及其消极影响。

受我国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带动,近年来对体育与区域发展课题的研究受到了重视。研究主要聚焦于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付磊2002;刘淇2003;李伟伟、余际从2003;董杰2004;邹统钎、彭海静2005)。另外,对大型赛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唐东方2002;姚颂平等2004;肖锋2004;孙海燕200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课题组《利用国际知名体育进行北京旅游营销的研究》也从产业经济学和旅游营销学的视角对体育产业对城市旅游营销进行了综合的研究。

总之,中国体育旅游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国外体育旅游研究相比,国内学术界对体育旅游的研究仍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其基础理论体系仍有待于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在资源整合方面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都不够,尤其是把体育活动与我国区域旅游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以及区域体育旅游联动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篇4

统计学是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2002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确立了九门课程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就包括统计学。统计学应用性很强,其不仅仅被应用于经济、管理等学科,现阶段在教育、工程、体育、心里、医学等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学习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的价值和意义,认为统计学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且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对课程产生了先入为主的排斥心理。本文针对统计学本身的课程特点和传统教学的缺点,改进现有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使非统计专业的学生通过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掌握统计工具,增强调查研究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应用。

一、统计学课程特点及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课程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概念多、公式多。有许多概念往往一字之差,但意义却完全不同,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都不容易分辨,正因为如此,很多针对概念的公式也有着其相似和不同的地方,计算中很容易混淆。二是内容抽象性。统计学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抽象,如果不和实践相联系,往往很难理解,如置信区间等。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数据分析方法,关键是让学生能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处理实际遇到的问题。因此,强调以理解和实践为核心进行统计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顺应很多非统计学学科自身发展需要的。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存在两大缺点:一是教学方式单调,学生理解和记忆较困难,制约其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从头讲到尾,学生记笔记、背笔记,理解记忆很有限,自学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二是课程学习静态,制约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听讲,接受静态的理论知识,很少接触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案例。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就将背过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根本无法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待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就更谈不上能结合统计学知识进行实践创新了。

二、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

统计学课程学习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一般认为前两个阶段所占比重较小,真正的难点在第三阶段,其实不然,这三个阶段在重要性上不分伯仲。许多行业都涉及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在许多国家都发展成为一个行业。因此这两个部分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通过对其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的意义。而且在学习统计分析前,也必须弄清相关基础概念。统计分析的过程在实际中往往能够用软件实现,但是由于统计分析放的多样性,实践中涉及对统计分析方法的合理选择,因此对于统计分析的基础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统计学的学科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本研究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改进。

1、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特点与实际结合组织教学内容

现行的教科书基本是采用先介绍理论,即概念、意义、作用、特点、公式等,再举实例对理论进行解释。对于统计学的实际教学,如果全部按照这个顺序来讲解,有一些章节学生会出现看完例子才明白前面讲的概念和公式的意义。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先举例,后理论”的方法。利用一个简单的案例,尽可能多的包含本次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理解例子的同时,对概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解,进而引出理论部分。使同学进一步明确统计学学习的作用,不仅解决了学生要死记硬背概念的苦恼,而且使得学生感觉到统计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具有实实在在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管理学方向经常用到的调查问卷,即统计学中的调查表时,里面有关于调查问卷问题的格式较多,特别是限定式问题,其包括填空式、二项式、多项式、直线式等,同学记忆很麻烦。在教学中可以联系现在同学普遍使用较多的网上购物为例进行举例讲解。例如利用某网站的购物过程及其评价机制来简单讲解什么是填空式、二项式、多项式、直线式,简单易懂,也方便记忆,如图1。

结合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一些事物进行统计学教学,能使得学生对概念理解和记忆水到渠成。这种“先举例,后理论”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由消极学习、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学习、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课余学习压力,并且能让同学们觉得统计学的内容和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使其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的重要意义和实际作用。

2、适时采用形象式教学方式

统计学原理课程具有连贯性,而且课程内容涉及概念较多,有些概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相差甚远,例如“时期数列”、“时点数列”,那么相应的对于涉及这些概念的计算也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学生前面的内容没有很好地理解,后面的内容就很难深入的学习下去。因此为了给学生在一些概念的理解和区分上,本文利用了形象教学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时期数列”、“时点数列”涉及的计算,利用学生在高中就很熟知的线段来形象描诉,计算公式也更加好理解,如图2。

3、积极运用图表进行教学归纳

利用图表和表格将各个知识点进新区分成体系或系统化,具有形象具体一目了然的特点。特别是在章节开始时,利用图标的形式对章节的内容进行划分和归纳,并在章节教学中对开始的图标进行不断的更新和细化,章节结束后,得到详细表格,使得同学能对比较生硬的章节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概括,便于系统快速的掌握相关知识,缩短认知过程。同时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用自己的方法记忆。不但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同时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例如:在讲授统计指数这个章节时,可以根据教材小节的安排,将整章内容按小节进行了图形的归纳,并在章节内容结束后,对归纳的图形进行完善,填入各类指数的计算公式,得到一个很直观的整章内容总结,如图3。该图便于学生学习及记忆各类指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各类指数的类别层次有清楚的界定,不易混淆。在此基础上,授课过程中提议让学生自建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自己对各个章节的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小结与展望

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和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复合型”人才,期望达到“宽知识、厚基础、实践型与创新型”要求,本研究通过实例教学,期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结合实际的能力。而且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不仅局限于本门课程的学习认知,学生走向社会后有许多知识需要他们自己学习,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现今教师的主要职责,本研究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改进,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也融入了教学过程。本研究针对统计学教学在非统计专业学生中进行了初步探索,还有较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今后将围绕教学案例的选取、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挖掘分析等方面进行细致研究,将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贾俊平:统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黄海午:《统计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3] 邬丽萍:统计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4] 陈福军:经营模拟对生产计划教学的促进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2004(1).

[5] 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6] 陈文捷、杨永德、林轶:旅游管理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高教论坛,2008(4).

篇5

    通过几何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观念是数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 , 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 , 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 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实际上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 , 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教材中《平移》这个内容,恰恰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过程,与数学科的严谨性相违背,应当及时更正,让学生真正体会几何内容的研究过程。教材的第 28 页:归纳

    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这是对平移的性质的总结,第 2 点中的“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不够全面。如下图: ABC 沿射线 AB 的方向平移 5cm 后,得到 A′ B′ C′。其中连接对应点 A、A′与 B、B′的线段 AA′与 BB′不是平行的位置关系,而是在同一直线上。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不止这两种。“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的位置关系,应归结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因此,应改为“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二、“各”与“分别”的区别

篇6

二、实施多模态教学方法

多模态是指除文本外,包括语音、图像、图表、空间,以及其他可以用来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学生通过各个感官综合能力的训练进行学习。这种多媒体形式的应用使得对知识点的掌握比单纯用语言讲授更清晰、更形象、更吸引注意力。因此,多模态教学方式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动性,立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根据本院学生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同时搭建互联网学习平台,采用制作网页、论坛、人人网、微博、QQ、飞信等学生流行使用的现代沟通方式进行多模态的学习。利用该平台可以实现实时课程信息、实时交流沟通、在线答疑等功能,学生的疑难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老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同时,应该注意肢体语言的配合效果,采用用眼神、手势、语音、语调的变化等其他模态来补充、辅助、强化口头话语,以此达到各模态相互协同的效果,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辅助教学成为了教学改革的新发展趋势。多媒体软件的使用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习兴趣。因此,在网上设立应用经济统计学课程平台,设立课程主页,主页内容包括课程介绍、统计相关领域基本情况、课堂教学信息等,作为课程的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课程多媒体课件,课后习题讲解。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辅助教学内容,包括典型的例题和习题以及案例。为各层次的学生准备丰富的数学知识资源,进一步拓宽、加深教学内容,使学生能更深入地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数学思维。在主页上设置与有关应用统计方面的网页的链接,建议学生课外阅读。电子教案也放在网上,供学生课后复习。同时平台上设立留言板,学生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给老师留言,老师也要及时反馈给学生解决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了解统计学在实际中广泛的应用。

三、实践“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

篇7

1 问题的提出

在西方,自凡勃伦(Veblen,1899)以来,休闲一直被当作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加以研究。在中国,把休闲产业作为一门学问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于光远先生最早提倡要对休闲进行研究。现在,随着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对休闲产业进行统计已经开始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和英国已经在着手建立各自的休闲产业统计框架,它们的统计年鉴中已有专门的休闲消费统计分类,英国更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即开始每年出版《休闲统计年鉴》。我国也有学者已提出了要建立我国休闲产业统计学的设想。但是,要建立休闲产业统计学,并使所建立的休闲产业统计体系在统计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就必须对休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明确的界定,否则有关休闲消费、供给、产值、就业、投资、贸易等所有统计指标的建立都是不可能的。因此,科学界定休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已成为目前休闲产业研究领域所遇到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休闲产业的不同理解

休闲产业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学者们越来越大的兴趣,迄今为止学术界发表了对休闲产业许多不同的理解,如布朗和威尔(Brown&Veal,1988)认为,休闲产业主要是指那些为满足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的消费而向他们提供物品、服务和设施的组织和个人的集合。杰弗瑞·戈比(2000)曾把休闲业定义为与旅游、疗养、娱乐及游园等休闲行为有关的职业和团体组织。

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对休闲产业的定义及范围的界定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于光远先生(2004)曾认为,休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产业,它是休闲得以实现的条件。这一定义虽然具有较高的概括性,但这里存在的问题是:这里的“休闲需要”是指直接的休闲需要还是包括了间接的休闲需要?定义的模糊使得休闲产业的外延变得很不明确。实际上,于光远先生也并没有给出休闲产业一个明确的外延。

马惠娣是国内较早研究休闲产业的学者,她认为,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休闲产业一般涉及到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项目、设施、设备、维修等)、影视、交通、旅行社、导游、纪念品、餐饮业、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她还认为:“休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边界十分模糊,相互之间都有交叉与渗透,界定不同,称谓不同。如在我国,过去统称第三产业,经合组织称服务业,在美国休闲产业被划定一个范围。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统一的界定,只是大致相似。”_她这一关于休闲产业的概念目前为国内学术界所广泛接受,但很明显,她指的其实只是休闲服务业,而对第一和第二产业中的那些休闲产业部门则没有提及。而且,她将休闲产业等同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还有一部分学者也认为休闲产业只存在于服务业中,他们甚至将教育产业、消费品零售业等一些不属于休闲产业的服务业也纳入了休闲产业的范畴。如李再永(1999)认为,所谓休闲产业是指当人们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而兴起的产业,它主要为人们的精神享受提供服务,以满足人们的“美、感、游、创”等心理需求为主,主要包括旅游业、美容业、文化娱乐业、居民服务业、体育产业、教育产业等。宋成立(2001)则认为休闲产业是那些为人们的休闲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各种行业和产业的统称,它包括传统的消费品零售业、生活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娱乐及旅游业、文化、体育、继续教育等产业。这类定义将一些因消费者的休闲消费而引发对非休闲服务的需求也纳入了休闲产业的范畴,明显存在外延过大的问题。

3 休闲产业界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目前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有关休闲产业的概念中,存在的一个共同缺陷就是:没有对休闲产业的范围作出一个较为严格的、合理的界定。因此,休闲产业到底应该包括哪些行业或部门?这~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出现对休闲产业的范围无法达成共识的原因有四:

一是人们对休闲这一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什么是休闲?国内外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休闲的理解至今仍是莫衷一是。因为不同的人对休闲有不同的理解,而休闲产业概念又是建立在休闲概念基础上的,如果哪些活动属于休闲都不能明确,又如何对休闲产业进行明确界定?

二是按照传统的产业划分方式和统计方法,我们很难准确划定休闲产业的界限。正如美国学者所认为的,很难对休闲产业的范围有一个全面的统计,因为几乎所有的产业,包括国防,都有一些与休闲相关的工作。加拿大休闲学会在其的休闲白皮书中也指出,休闲活动渗透在包括军队在内的几乎所有部门之中,很难确定其产业边界。

三是大多数学者还没有将休闲产业与休闲服务业区分开来,而将休闲产业等同于休闲服务业。因此在对休闲产业的范围进行界定时,只列出了那些提供休闲服务的行业或部门,其中主要是旅游业、体育业、文化娱乐业等,而没有将那些为人们的休闲消费提供有形产品如休闲食品、休闲用品和休闲器械的行业或部门包括其中,但又觉得这样处理不科学,因此在进行具体界定时模棱两可,陷入混乱。

四是对休闲服务业本身的范围也把握不准。有些学者虽然将休闲产业等同于休闲服务业,将休闲产业限定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内进行界定,但对于服务业中到底哪些行业或部门应该归入休闲产业,他们仍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典型的如休闲用品零售服务,是零售服务还是休闲服务?这些棘手的问题,都有可能使我们陷入模糊。

4 界定休闲产业的原则

4.1 从“休闲”的经济学概念出发的原则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术界之所以在休闲产业的范围界定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主要是缘于对“休闲”这一概念理解的多样化。目前学术界对休闲的定义可谓是五花八门,既有来自哲学和社会学的定义,又有来自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定义,而且即使是来自同一学科领域的学者,他们所定义的休闲也大多是互不相同的。而我们知道,同一概念,如果内涵不同,那么外延也将不同。

那么,在界定休闲产业的范围时应该从哪一类“休闲”的定义出发?笔者认为,休闲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学的研究范畴,首先应该遵循经济学的定义方法,从“休闲”的经济学概念出发来对休闲产业进行定义。而在经济学那里,“休闲”被定义为“消费者在闲暇时间里的活动”,它首先是一种消费活动,隐藏在这一活动背后的是消费者对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的消费需求。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休闲产业首先应该被定义为国民经济中所有“生产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的部门”。

4.2 消费者直接使用的原则

既然休闲产业是指所有生产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的行业,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哪些产品属于休闲物品或休闲服务?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个定义的难题,那就是:如果以消费者的直接休闲需要定义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则那些为大型游乐场所提供游乐设备的行业将被排除在休闲产业的范围之外,因为这些游乐设施并不是消费者的直接休闲需要,它们只是游乐服务企业生产休闲游乐服务的中间投入,游乐服务企业生产的休闲游乐服务才是消费者的直接休闲需要。但根据常识,这些生产游乐设施的企业显然应该归入休闲产业。因此,如果以消费者的直接休闲需要定义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则休闲产业的范围将过窄。相反,如果以消费者的间接休闲需要定义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则因消费者的休闲引致需求而引发的所有产业活动也都将被纳入到休闲产业的范围,如那些为游乐设备生产企业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如钢铁行业、塑料行业、电力行业等,都将属于休闲产业,这样无疑会导致休闲产业的范围宽泛无边。

篇8

二、竞技运动哲学与实践的关系

篇9

1.国外体育旅游研究评述

1.1 国外学者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

多年来,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种体育旅游的定义。Hall指出体育旅游具有2种行为特征:通过旅游参加体育或通过旅游参观体育。1995年,原田先生根据体育旅游的目的,将体育旅游分为“以参观体育活动为目的”和“以参加体育活动为目的”两大类。1998年,Gibson指出体育旅游以3种行为方式为特征:主动体育旅游(为参加体育活动或赛事而进行的旅游);赛事体育旅游(为观看体育比赛而进行的旅游);怀旧体育旅游(旅游者被著名赛场、体育明星等因素所吸引而进行旅游)。2001年,Hinch和Higham以McPherson、Curtis和Loy的著述为指导,从体育旅游的角度阐述了体育的构成,然后又在Leiper的旅游吸引力框架理论的基础上说明了旅游的概念,最后又将体育与旅游结合起来指出了体育旅游的概念:体育旅游是以体育为基础,在有限的时间内外出旅游的活动,作为旅游基础的体育必须以规则、竞争、趣味为特征。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体育旅游具有主动与被动形式这一提法。

1.2 有关期刊及书籍出版状况

安东尼先生于1966年发表在英国的《自然休闲研究中心》的《体育与旅游》被认为是最早的研究体育与旅游的论文,它是体育旅游研究的一个里程碑。1982年,格里普蒂斯(GlPysti)关于五个欧洲国家的体育旅游研究被认为是体育旅游研究发展的开始。1985年,罗伯特L西蒙所著的《体育和社会价值》研究了体育竞技的哲学、美学意义,是研究体育旅游者出行动机的重要文献。1999年,斯坦德文(Stnadvene)和德克洛普(DeKnpo)发表了研究史上第一部关于体育和旅游的介绍和概括的学术专著。进入本世纪,随着体育旅游研究的不断发展,一部分专家撰写的有关体育旅游的书籍陆续出版发行。2002年,Turco,Riley和Swart共同编写了《体育旅游》。2003年Hudson撰写了《体育与探险旅游》。接下来陆续出版了一系列的书,其中有Ritchie和Adair的《体育旅游:关系、影响及问题》以及Hinch和Higham的《体育旅游发展》。

1.3 研究成果及交流状况

近年来,国外体育旅游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论文研究范围涉及全球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体育旅游资源与市场的开发利用;体育旅游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战略;体育旅游运作与管理方法、手段、制度;体育旅游管理人材的培养等问题,其中研究的热点有: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问题以及这一问题与人们旅游动机的巨大关系;体育和旅游在经理人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问题;对国家和地区层面上体育和旅游部门中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行为的分析和研究;政府体育旅游政策变迁及运作等等。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识逐渐理性化,成为新学科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为体育旅游的实际开发做出贡献。上世纪90年代,不少国际会议开始关注体育旅游并将其作为会议主题。比如2000年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以“体育创造旅游:融合与发展”为主题的会议等。这些会议以体育旅游为主题,为体育旅游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

1.4 体育旅游经济效应述评

体育旅游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行业,有着带动其他部门经济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的作用,并且能够促进交通餐饮业、运输业、商贸业、建筑业、金融业及保险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乘数效应(Briassoulis,1991)。美国经济学家曾经依据著名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1973)的部门关联数学模型(里昂惕夫矩阵)定量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业关联度,推算出了体育行业与其它部门的产业关联度,指出体育与旅游业的关联度为0.21,服装业0.13,交通通讯0.12,建材业0.11,食品业0.014,机械业0.008。国外学者先后将乘数理论、投入产出理论、旅游卫星账户理论应用到小型体育旅游经济效应计算中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计算具体的产出,各类计量研究方法的应用对体育旅游研究的深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国内体育旅游研究概况

2.1 国内学者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

通过对有关体育旅游的研究文献调研得知,目前我国对体育旅游的界定多达几十种,但尚未达成共识。这既说明了体育旅游研究正在深入,又表明这些概念的确还存在缺陷,或过于宽泛或没有把握住体育旅游的特殊属性。基于此,石岩(2007)等学者在遵循体育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并突出体育旅游的本质属性前提下,认为体育旅游是以参与或观赏体育活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内容而产生的一种短暂性的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游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与体育有关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2 我国体育旅游的研究现状

中国体育旅游研究活动起步相对较晚,对体育旅游研究的焦点目前还局限在相关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包括体育旅游的内涵、特征、分类和影响等。具体而言,关于体育旅游内涵,目前,在众多对体育旅游的阐述中,其共同之处都表明人们必须参与某种体育活动,而不同之处主要是对体育旅游参与者的内容、形式的概括与表述的差异;对于体育旅游特征研究,不少学者是根据旅游者的特征,进而给出旅游的特征。体育旅游分类研究是基于体育旅游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而确定的。大致可从旅游主体(参与程度和出游目的等)、旅游客体(资源特征、活动场所等)出发进行研究。关于体育旅游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基本都是积极方面进行研究,很少涉及其消极影响。

受我国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带动,近年来对体育与区域发展课题的研究受到了重视。研究主要聚焦于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付磊2002;刘淇2003;李伟伟、余际从2003;董杰2004;邹统钎、彭海静2005)。另外,对大型赛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唐东方2002;姚颂平等2004;肖锋2004;孙海燕200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课题组《利用国际知名体育进行北京旅游营销的研究》也从产业经济学和旅游营销学的视角对体育产业对城市旅游营销进行了综合的研究。

篇10

心理亚健康;大学生 ;体育锻炼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ercise on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under mental subhealth. XIE Dongbei,ZHONGFU-you,PE Department of Gannan Normal college,Gannan,Jiangxi 341000,china

To investgate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under mental subhealth state.Methods The method to screen people who was under the state of mental subhealth established by Liu Huanhuan was employed in this research.Took exercise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as intervening methods.The effect were evaluated by sleeping quality,anxiety and depression grade(SAS、SDS and PSQI psychological scale are used).Results Sleeping quality,anxiety and depression grade of the subhealthy students are improved obviousl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four and eight weeks(P

【Key words】

Mental subhealth;Undergraduate students;Physical training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加之经济、就业压力等现实压力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这可以从近年新闻媒体的各种相关报导中得到印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亚健康也和亚健康关系密切。刘欢欢等人则把心理亚健康定义为是“一种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未达到CCMD-Ⅲ等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但同样会给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还可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的状态”并建立了心理亚健康的有效筛选方法。

而早发现,早治疗对于任何疾病都是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心理疾病也是如此。本研究以体育锻炼和心理辅导为干预手段,观察八周的体育锻炼对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改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以刘欢欢[1]等人建立的心理亚健康诊断方法为工具对来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的大学生筛选(共有五个高校参于)。具体方法是“以康奈尔医学指数(CMI)进行调查,根据量表所附神经症识别图对人群心理状况进行识别分类(健康、准健康、准神经症、神经症),识别落入准神经症区域且不良心理状况持续2周或以上时间者,定义为心理亚健康。” 在半年中选取67名符合心理亚健康诊断标准的大学生。分为心理辅导组和心理辅导+体育锻炼组。40名平时无运动习惯、心理测评正常的大学生作为正常对照组。

心理辅导组只接受学校固定心理辅导老师的针对性心理辅导,每周1次,共8周;心理辅导+体育锻炼组除了心理辅导外,每周至少运动3次。正常对照组不参加心理辅导,运动要求同心理辅导+体育锻炼组。在第4周未和第8周未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2组学生进行焦虑、抑郁和睡眠状态观测。

为了让学生能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则是:不指定运动项目,主要是根据个人兴趣来选择;1周至少锻炼3次以上,2次运动的间隔不超过2 d,每次不少于20 min;逐渐增加运动量。每周通过E-mail或电话联系一次学生了解情况,中间允许退出。从最后的统计结果分析,男生和女生有较大的差别,女生选慢跑的最多,男生则以球类运动为多。

2 结果

2.1 参加实验学生的一般情况 各组学生均筛选自五所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平均年龄(20±0.89)岁。其中男生总数为65名,女生总数为42名。107名初选者中参加完整个实验的人数为73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34人。男生中途退出较女生多。

2.2 实验前各组SAS、SDS、PSQI的检测比较(表1) 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运动+心理辅导组、心理辅导组在实验前SAS、SDS、PSQI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运动+心理辅导组SAS、SDS、PSQI在实验干预前后的变化(表2) 本组坚持完整实验的共有19人。从实验的情况看,和运动前相比,第四周时睡眠质量的改善最为明显(P

2.4 实验4周后各组SAS、SDS、PSQI的检测比较(表3) 实验四周后,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运动+心理辅导组和心理辅导组的SAS、SDS、PSQI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实验四周后各组SAS、SDS、PSQI的检测比较(表4) 实验八周后,不但运动+心理辅导组和心理辅导组与正常

对照组之间SAS、SDS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不难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应存在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存在,几十亿人群的心理状态不可能非此即彼,心理亚健康的概念的提出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3]。本研究筛查出67名符合诊断标准的心理亚健康大学生,但坚持完整实验过程的只有42名。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不重视心理健康;二是回避,内心深处不愿接受心理亚健康的诊断结果。由此可见,在大学生当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的预防意识任重道远。

放松、生物反馈等不同的干预手段对改善心理亚健康状态都有良好的作用[1,4,5]。运动作为干预手段具有简便,易行,可选择项目多,且具有综合性的健身效应等特点。从本试验结果看,分别用于测评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的SAS、SDS和PSQI得分,心理亚健康大学生均显著高于心理正常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辅导的手段对提高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大学生的的睡眠质量、改善其抑郁和焦虑状态效果明显,短时间内(四周时测评)睡眠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心理辅导也有降低SAS、SDS和PSQI分值的作用,但效果不如体育锻炼+运动。这种差异在第八周时表现更为明显。

因为考虑到不同个体兴趣的差异,为尽可能让参于实验的学生能坚持完整个实验,没有对运动的项目作统一的规定。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考虑不同运动项目的作用差异,为制定心理亚健康的运动处方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欢欢,张小远,周志涛.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筛查及评价.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06,22(6):647-649.

[2] 刘欢欢.广东医科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筛查及生物反馈干预研究.第一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篇11

近年来教学改革迅猛发展,其中高校教育教学课程的改革,又成为了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主题。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作用。近年来我省高校体育院系进行了多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由于招生人数太少,以及改革时间尚短,导致一些合理有益的措施得不到落实。另外我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压力,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培养学生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怎样把我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体育人才,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具竞争力,是我省高校体育院系应当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篮球普修课的教学现状,全面了解本科生的学习现状、要求,探求教学规律,为进一步搞好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体育人才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河南开设有篮球普修课的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 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大学等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本文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中文体育期刊目录,查阅了大量的有关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的文献,了解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设计了:“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篮球普修课教学现状调查问卷”。问卷经过2位专家的检验一致认为有效。共发放700份,收回640份,其中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为93.75%。

1.2.3数理统计法

对咨询、调查、访问收集到的有效数据,根据社会调查统计方法与体育统计学原理,在计算机上,运用EXCEL2000软件对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开设情况

2.1.1 学期安排及其合理性分析

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大多把篮球普修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教学,这符合把主干课程安排在前两个学年进行教学的原则。篮球普修课教学内容较多,放在第一学年开设,有利于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自我提高,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篮球是我省开展最为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选用的比例较高,在第一学年开设,教学难度不大。

2.1.2教学时数及其合理性分析

《球类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球类课程(篮、排、足球)教学时数为180学时,篮球为60学时,但是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的新兴课程的出现,使原有的必修课程规模与学时数出现了相应减少的情况。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篮球普修课时大部分为64个学时,与《球类课程指导纲要》相符。认为普修课时数可以满足学习需要的仅占10%,基本可以满足的占了65%,而认为普修课时数不能满足学习需要的达到了25%。

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大多把篮球普修课安排在第一学年开设,符合把主干课放在前两学年进行教学的特点,但复杂多变的篮球技战术、相对繁重的篮球普修课程教学任务,使64个学时略显不足。

2.2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使用有着极大的关联。课程目标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而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又能有力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概述部分:篮球运动的性质和任务;篮球运动发展趋势;我国篮球运动现状;篮球文化;篮球运动的特点和价值;篮球运动发展历程。

基本技战术:了解技术的概念、分类标准及体系,掌握技术要领及运用条件,了解篮球战术的基本概念分类标准以及体系,初步掌握战术运用时机以及攻防对策,初步掌握联防和人盯人战术。

篮球比赛及临场指挥工作部分:了解临场指挥的意义以及临场指挥一般规律,掌握临场指挥的程序和步骤,基本熟悉临场指挥的措施和常用方法。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由于篮球课程目标的多元性,增加了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多样性。为了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精减不必要的内容。教学内容体系应紧扣课程目标体系的核心,设置具有竞技、健身两重性的教学内容,对主要的实用的正规竞技技术要给与保留,这是篮球运动的基础,删减不适合中小学特点的教材,同时大量补充适合中小学生的非正规类竞技运动与篮球游戏活动为表现形式的内容。

篇12

目前,各类学校都在热火朝天地广泛开展校园足球运动。我校也积极响应号召,鼓励学生投入到足球运动中来,进行各式各样的足球比赛。笔者在进行多年足球选项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中职阶段选修足球的学生人数虽然较多,但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较大,运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虽然小学、初中接触过足球,但只是对足球感兴趣,足球基本技术水平低,而另一部分学生身体素质好、足球技术基本功扎实,这样,就出现了学生对足球课的兴趣、意识、理解不一致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本校足球选项课教学中分层次教学方法进行研究设计与实践探讨,以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中职体育教学改革和推动足球教学提供参考。

一、研究选题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相同类型的选项体育课上,针对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技术水平、个性特征与接受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分层分级教学的基本原理就是依据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与指导。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在知识储备、能力和能力倾向、学习风格、身体条件、运动素质、技术水平、个性特征、志向抱负等方面互有差别。学生的这种多样性必然也要求教学条件和环境具有多样性。因此,根据学生差异情况,对学生划分层次,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使每个学生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我校选足球项目的学生中选86名作为研究对象,从其中随机抽取43名作为实验班,其余43名学生作为对照班。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基础情况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项测试指标平均水平非常接近,经统计学检验,两个班在多项测试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符合统计学对比要求。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大、中专等体育教学大纲、体育理论、体育统计、体育测试与评价理论等文献和著作,较全面地了解了本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这些研究和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

2. 实验测试法。

对足球选项班分层教学方法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实验,采取了实验班与对照班对比的办法,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时间安排完全一样的情况下,实验班在教学中采用将43名学生根据其足球运动基础水平的差异分级进行教学,而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不分层的教学形式。在学习结束后,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混合交叉在一起进行测试评定,将结果进行比较。

3. 问卷调查法。

向进行分层教学的实验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3份,回收43份,回收率为100%,取得了学生对足球分层分级教学的认可度,足球分层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的影响等第一手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信息和依据。

4. 数理统计法。

对所有测试数据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算出各项指标均值、标准差。将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指标进行前后成对T检验,比较其差异的显著性,并对该教学训练法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足球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初始阶段成绩上无明显差异(P>0.05)。

在实验班教学的初始阶段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生动直观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对所学技术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足球运动技术的掌握。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所学技术的认识程度有了明显的进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教学内容开始有所侧重,对实验班基本功相对好些的学生,多讲解一些技、战术理论方面的内容,多给一些自练的时间,教学重点是纠正习惯性错误。采用重复、变换、综合训练法,安排一些对抗性的练习,适当安排一些教学比赛的时间。对基本功相对较差的学生应从讲一些浅显易懂的理论知识,介绍一些当今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狠抓基本功的教学。针对教学起点的问题,主要采用程序教学方法,辅以个别辅导的方式,采用激励式教学,安排适当的课外作业。

从一年时间进行的实验结果看,“分层次”教学训练对促进学生掌握技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分层次”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避免学生在课堂中练习的盲目性,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表2显示,实验班在技术成绩上明显高于对照班,表明“分层次”教学对提高学生技术水平有非常显著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分层次”教学训练符合新课标指导思想,符合中职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心理特征。

(2)“分层次”教学训练与常规教学训练相比,能较好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体育教学原则,有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作用,有利于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与评价,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目标管理。

(3)“分层次”教学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使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不同水平的学生全面发展,对他们增强自信心和挑战自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分层次”教学训练对学生增强体质,促进专业学习,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顽强的作风,增强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建议。

(1)在制定足球选项课各层次教学目标、要求、授课计划和确定教学方法之前,必须对学生的情况(如年龄、性别、身体形态、运动素质、技能及心理情况等)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合理地划分教学层次,将教学对象根据足球专项技术、体育基础等因素,按递进的关系划分,教学层次的划分,要灵活地随着教学的进展或学生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2)各层次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任务、要求等要符合各层次组的具体情况,符合学生的承受力,实行“优升劣降”制,调整人数不宜过多、过频,1~2个月时间调整1次为宜。每次调整后应有小结。在“分层次”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应进行全程跟踪,及时调整学生班次和小组,形成竞争强化优势。

(3)分层可能产生“标签效应”(特别在起始阶段),需要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积极创设和谐的集体心理氛围,开展多方位的交往活动,如组间、层次间的互动,集体讨论,合作学习等。必要时采用非指导性技术鼓励或指导学生弄清楚概念,再掌握技能,在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时,无条件地给予认可和关注,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作者单位: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381-03

应用进步分评价法,从学生个体的原有基础出发,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使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能得到相应体现。并特别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创造了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并形成自身学习的内部动力机制和自我增值的再生能力,从而能满怀信心地争取更大地进步。同时还抑制了少数身体条件较好,课上无须努力就可得高分或及格学生的自满心理和散漫表现。本文详细阐述了Z分与T分的转换,并说明它们的重要意义。并且通过调查与实验进一步揭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进步分评价后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课余锻炼次数、心理健康水平、终身体育意识以及心理健康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并提供相应的干预解决办法,从而更好地为体育教学服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进步分评价的效果。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法试验对象为河北职业技术学院2004级学生,随机抽取两个男生班、两个女生班作为实验班,另抽取两个男生班、两个女生班作为对照班,其中男生班共158人、女生班共162人。把两组学生上学年的体育成绩、每周锻炼参与次数、心理健康水平的考核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对两组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进行了调查,情况基本相似。

由两位年龄、职称相同且教学水平基本相同的教师进行教学。给对照班上课的教师使用传统的评价方法,给实验班上课的教师使用的是进步分评价法。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教学时数和场地器材等外部条件均相同。

在实验班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详细阐述进步分评价方法。使学生充分了解进步分评价与传统评价的差异,讲明素质成绩是体育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构成是:

素质成绩=(开学初T分+期末T分)/2+实际进步分

1.2.2测试与调查方法

1.2.2.1体育成绩的前测与后测前测成绩采用上学期末的考试成绩,后测成绩由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本学期教学内容和素质考核项目(12 min跑、立定跳远、50 m跑、坐位体前屈)。然后制定教学计划和考核时间,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同样实施,为了确保学生成绩考核的真实性,前测和后测体育成绩均聘请体育部主任和三位副教授组成评定小组,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评定。

1.2.2.2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测和后测采用郑日昌编辑的《大学生心理诊断》一书中的意志品质测试量表,社会交往测试量表,适应能力测试量表[3]。采用陶学忠编辑的《创造、创新能力训练》一书中的自尊自信测试量表[4]。对学生的自尊、自信、社会交往、意志品质、适应能力等心理素质进行评定。在教学实验前后,我们对实验对象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

1.2.3文献资料法查阅近十年的有关教育评价、体育学习评价的文献资料及相关书籍与论文50余篇,为新的评价观点及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

1.2.4数理统计法对实验过程中对测试的原始数据,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做进一步地比较分析,对学生心理素质等指标进行测前、测后得分的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进步分评价法的应用在体育成绩评价上,考察学生成绩的进步幅度。首先碰到的问题是解决量表单位的不等值问题,也就是说,初始测验成绩较低的受试者比成绩原来就比较高的受试者,有更大的提高余地。为了克服上述评价体育成绩进步程度的困难,1972年Hale(美)提出了一种指数数学模型,将其体育成绩转换成相应的评价分数,使之初始高水平学生成绩的小幅提高,与初始低水平学生成绩的大幅提高可以进行比较。此方法被称为“进步分"评价法。

这种方法是先把不同的初始成绩转换成T分值,然后把提高后的成绩也转换成T分值,再把前后测试所得的T分值分别转换成进步分,(T分值等价进步分转换表,见表1)最后比较前后两次的进步分,进行成绩评定。实际进步分等于期末考试成绩分减去开学初测验成绩分。为防止学生为了提高进步分而故意拉低初始成绩的情况发生,在进行素质测试成绩评价时,我们确定素质测试成绩=(开学初T分+期末T分)/2+实际进步分[1]。

2.2T分的转换

2.2.1标准分数Z的计算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就某一问题或某一现象对不同个体之间或者不同总体之间的差异情况予以分析,并以此作为某种决策的依据,例如学科成绩的差异分析,教师及学生各种能力,素质的差异分析等等。在进行这些差异分析时,目前一般只是简单地用平均数或者比例分析的标准,事实上是不够科学的。于是在教育统计学中统计学家引入了T标准分的概念。T标准分是由原始分数换算得来的,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测验成绩与平均分数之间的距离。标准分保留了原始分的大小顺序关系及正态分布特征,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可加性及稳定性。

为了使学生各科之间,各阶段之间的考试成绩具有可比性和可加性,比较科学的方法是把学生各类考试分数都转化为标准分数,然后再进行比较或相加。转化公式为:

式中Z代表标准分数,X代表考试分数,代表该次或该科考试分数的平均数,S代表该次或该科考试分数的标准差。

在公式中所表示的标准分数,是一种与平均数和标准差S联合起来考虑的分数。它能具体反映出考试分数与平均数之差异的方向及程度。如果Z>0,则说明考试分数高于平均分数;如果Z<0,则说明考试分数低于平均分数;如果Z=0,则说明考试分数等于平均分数。也即标准分愈大,则考试分数愈好。所以从标准分数中,既可知道学生的实际成绩,又可知道每个学生在参加考试团体中所处的位置。

运用标准分数还可以正确比较同一学生不同学期的考试成绩;比较同一学生不同项目的考试成绩;比较每个学生几个项目的考试总成绩。

2.2.2Z分与T分的关系Z标准分数带有多位小数和负值的缺陷,不大符合人们表示分数的习惯,通常是把Z标准分数转换成T分值。T分值通常以50分为平均分,T分值高于50分为超平均,T标准分低于50分为不到平均分,它没有名次的概念,只是一个相对指标,相对于平均分的位置。T分值的计算步骤是:

2.3采用进步分评价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结果的对比

2.3.1实验前后学生每周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及参与次数的对比分析表2和表3显示: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运动次数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学生课余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明显增加。每周参与1~2次和3~4次的人群明显增大,比较结果差异性显著(P

2.3.2实验前后体育成绩比较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前测体育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对照班按传统评价法,优秀占20%、良好占45%、及格占30%、不及格占5%;而实验班采用进步分评价,优秀占22%、良好占66%、及格占10%、不及格占2%。采用进步分评价方法后,学生的体育成绩良好率大幅提高,优秀也有所提高,而及格率和不及格率有所下降。从(表4)表明:新、旧方法实验后评定结果差异显著(P<0.05),成绩分布更趋于正态。进步分评价方法考虑到体育教学的特殊性,真正体现了区别对待的原则,其立足点从学生个体的原有基础出发,肯定与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2.3.3.1实验后学生的自信心明显增强从表5、6可见实验后自信心实验班男生明显高于对照班(P<0.05)。体育锻炼中,任何运动都必须依靠学生自身力量来完成,尤其是在有一定难度的运动中更是如此,缺乏自信心,就无法动员自身的潜力去完成技术动作。正是在实施进步分学习评价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才完成了过去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成功感油然而生,因而大大增强了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信心,同时也培养学生坚毅顽强,勇于拼搏和创新精神。

2.3.3.2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从表5、6可以看出,实验后学生的交往能力实验班比对照班有显著提高(P<0.05)。体育锻炼中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双向或多向的。交往次数之多,频率之高,是其他学科中少见的。这种交往不仅能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促进身体发展,而且可以通过不断交换意见和看法,增强亲近感。体育锻炼中的身体活动与人的日常生活有不同的特点,它不牵扯其它方面的问题和利益,不必借助更多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为媒介进行交往。因此,体育锻炼可以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及他人之间缩小心理距离,清除隔阂,彼此坦诚相待,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2.3.3.3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情绪控制明显加强体育锻炼内容广泛,项目繁多,场地器材多种多样,锻炼环境可变性大,在体育锻炼中学生的智力、体力、情绪都处于紧张状态,可以更多地体验到繁杂的环境变化,从而逐渐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对种种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付能力[7]。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使学生在各种挫折和胜利面前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从表5、6中可以看出实验后适应能力实验班学生显著提高(P<0.05)这说明在进步分的激励下,学生运动热情空前高涨,学生的抗挫折感及胜利时的骄傲情绪得到良好的控制,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其适应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2.3.3.4学生的意志品质显著提高从表5、6可看出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的意志品质比对照班学生提高显著(P<0.05)。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与练习难度地增加,需要学生以更大的毅力与勇气实现新的进步,积累更多的成功经验,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韧毅力。12 min跑测试中通常会遇到“极点”现象,克服“极点”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在练习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克服极点,也就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坚持到底就一定会取得胜利的人生哲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学生的运动成绩,耐力水平,意志品质均有所提高。

3结论

1) 采用进步分评价法后,根据学生进步幅度的大小来评价体育成绩能有效提高学生课余体育运动参与次数和锻炼的积极性。对学生体育兴趣,锻炼热情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2) 采用进步分评价法后,体育成绩实验班优于对照班且差异显著。进步分评价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

3) 采用进步分评价法后,实验班学生比对照班学生自信心明显增强,人际关系得到和谐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情绪控制能力明显加强,意志品质提高显著,其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应提高。进步分评价法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有平,罗达勇.普通高校新体育课程成绩综合评价系统的建立与使用[J].体育学刊,2004,3(2):105-106.

[2] 张明立.常用体育统计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3]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烟台:山东大学教育出版社,1996.

[4] 陶学忠.创造 创新能力[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5] 吕姿三,陈育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医科大学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