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阅读课堂

小学阅读课堂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0: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阅读课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阅读课堂

篇1

目前,课堂教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忽视了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给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注重讲解文章内容,传授基础的语文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而且,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采用固定的阅读教学模式,阐述和归纳文章的大意和思想内涵,限制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的发展,使得阅读教学的效果较差。另外,在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自身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并且通过训练、做题和总结的方式,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严重降低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利于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实际的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组织和引导学生的阅读行为,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技巧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具有爱玩、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具体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棉鞋里的阳光》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小峰会觉得阳光下的棉鞋很温暖?”“文章中阳光有什么含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阅读文章,从而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另外,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创设合适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人们日益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小学语文——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即是阅读教学。目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对于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在阅读教学之中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培养“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小学生要能够的“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等要求。但是,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到了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笔者翻阅相关材料,并结合自己长期以来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以及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革。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的指导

阅读,需要基于对于字、词、句、段、篇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对小学生而言,许多阅读材料的内容与深度与小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具有着一定的程度差,同时,不同的小学生由于生活背景、自身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他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各不相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其目的在于使小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进而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水平。笔者认为,在整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处于重要的指导地位。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之下,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逐渐放弃了对于传统语文教学之中字、词、句、段的讲解,认为讲授阅读材料之中的生词、句子则就是传统教育。同时,在许多小学语文精品课程之中也对语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存在着忽视现象,很多观摩课堂,当让学生进行阅读时,学生们便会朗读的朗朗上口。但是,在实际的语文阅读课堂却很难出现此种景象。许多学生对于新的阅读材料的阅读往往是磕磕绊绊,存在着读音不准、断句不准等诸多问题。由此,笔者认为小学生阅读教学,应当注重语文教师的指导性。“闻到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小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阅读教学过程之中,对小学生阅读中常见的问题往往有着独到的见解,因此,应当注重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之中的作用,而不能够使学生放任自流。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开阔学生眼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其目的是通过大量的材料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其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小学生通过大量材料的阅读,可以使他们更好的了解到除了他们生活环境之外的其他国家、地区所发生的诸多事件,进而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思维。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对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相关材料进行归纳与总结。要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阅读材料的科学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具有着重要意义。教育工作者要能够积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小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积极的进行阅读指引,根据“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学原则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跳一跳摘桃子”是指在教学活动之中,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既有经验之间有一点的高度差,这种高度差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过低,则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之中目标达到过于容易,他们会感觉到索然无味;过高,则会使学生丧失进一步学习的勇气。)通过大量的在教师指导下的循序渐进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们的阅读水平必将得到长足的进步。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授之予渔”,保持其持久地学习性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即其不仅仅处于身体的快速发展期,其内在性格、习惯也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从终身教育思想来看,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应当在于促成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之中,应当能够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阅读能力的提升的同时,应当要求学生进行持久的语文阅读,应当“授之予渔”。这就要求我们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对于语文阅读之中的关键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将一些具有着较强规律类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等传授给学生。其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持久性”。所谓“持久性”即是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应当立足于整个小学课堂,而是应当将立足点着眼于学生的一生。前面所说的“授之予渔”,目的在于“终身学习”,进而达到学生素质的持续性增长。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比较,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学生的未来发展过程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未来社会是处于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之中的。哪怕我们现在能够将世界上所有的既得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十年、五年、一年,甚至一天之后,学生们的知识与世界知识新需要也存在差异。要与世界同步,需要不断发努力学习。而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则在于阅读。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授之予渔”,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持久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能满足既有成就,而是应当不断进取,在阅读教学之中要求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持续下来便是成功。

【参考文献】

[1]姚丹.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

[2]魏胜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文理导航(下旬),2010,(12).

篇3

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并且要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形成语感。但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中,教师往往以教学大纲为本,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不理会学生是否完全掌握阅读技巧,完全束缚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这种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相违背。本文将通过分析三种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案例,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借鉴。

一、创设具体情境,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够成熟,掌握的阅读方法不够多,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尽量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在具体形象的课堂情境中感受语文自身独特的魅力,从而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

例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威尼斯小艇》这节内容,因为考虑有些学生可能没去过威尼斯,不知道水城是什么样子,不能很好理解作者由威尼斯小艇引出的生活情怀。所以教师应该创设具体的情境,如在教室四周张贴关于威尼斯的风景画,课前播放威尼斯的传统音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文氛围,并且教师应该在课前布置学生带好画笔和纸板,然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关于自己想象的威尼斯小艇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动态播放威尼斯小艇的图片或者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对威尼斯小艇的认识,通过图片和自己所画小艇这种鲜明的对比,让学生对文章更有兴趣,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体验本篇文章的具体意境,学习文章的景物描写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课文,提高学生对文章核心观点的认识,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学生学习能力

在近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一直备受教师推崇,这是因为小组活幽芮擅罱饩鲅生参与率与资源分配率之间不均衡的问题,由于没有很好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所以近年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探究能力,促使学生优势互补,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一课中,该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人小组,小组成员讨论归纳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这五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并讨论除了这五种玻璃,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见到过什么样的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讨论完后,选一名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这种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语文阅读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参与中了解学生对这篇文章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使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接下来的教学计划,进行高效教学。

三、引入微课程摄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一步向学校和家庭拓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也步入多媒体应用的队伍中。这时教师可以借助这一趋势的发展,录制微课程,微课程的引用改变了传统的死板教学方法,着重讲解了文章重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使学生在较短时间进行高效学习。采用微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文章重难点有了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的时候,可利用微课程讲授文章重点字词和语句,如这篇文章中“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教师在微课程中将这句话专门点出来,在微课程中以这句话为基本点,联系上下文来进行讲解。微课程的时间一般控制在短短几分钟,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集中精力掌握《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的重难点,而且还可以让没听懂的学生进行回放继续理解课文,也可把视频拷回家让家长指导学习。这对于认知水平相对还比较薄弱的小学生而言,微课程在课堂中的应用是促进有效掌握阅读技巧的最佳手段。

总而言之,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紧随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

篇4

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笔者总会做些思考,或者说是草根化研究。为什么阅读课堂上学生不能进行正确的创新感悟?其实质是课堂教学没有按照一定需求实施教学流程。经过思考,笔者试寻求理论点进行支撑,采取矫正措施,尤其关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之需求,设计教学计划和流程,实施教学策略。现将具体教学思考和实践拙于笔端,期求大家教正。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尤其需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阅读教学必须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学科课程特点的具体体现,是当今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时代在发展,理论在创新,笔者从一资料上发现学者对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界定颇有微词,读毕其文,感到颇有道理。在目前还没有形成任何定论的前提下,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必须坚守的。可平时阅读教学活动中,阅读课堂仍然在唱独角戏,多考虑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一些写景和叙事文本的解读,相当多的课堂仅从文本文字、词汇等方面考虑,仅就文本篇章结构考虑,很少让学生进行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谈不上让学生创新阅读感悟。事实上,学生不能依赖文本的字里行间进行感悟,那么学生的身心则得不到健康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很有可能是文字运用高手,却是行为准则执行的侏儒。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德育育人的主要渠道,这样不考虑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教学不可取的。所以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无论怎样的教学篇目,笔者都力求挖掘文本的人文因素,利用文本文以载道的优势,形成学生阅读感悟的人文素养最佳活力。譬如教学《孔子游春》时,为了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目的,在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时,让学生感悟孔子为什么能产生如此省悟。学生便比较清楚地知道,是水给孔子的联想,悟出育人的道理。然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然界的万物生灵中不少生物给人以深刻意义上的为人启迪,你能从已学文本中找到答案吗?你能从你阅读的课外读物中找到答案吗?你还能通过自己见到的生物展开丰富的想象,挖掘出它们启迪人们处人为事的品质吗?这样的为道训练不但考察学生的现在,更为学生的未来奠定终身幸福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尤其需求自主性与合作性的统一

合作对学生形成良好人文素养和阅读感悟创新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现在不少阅读教学课堂不但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合作探究内容,而且出现课堂合作比较固定的基本形式。一些班级学生的课桌排列一改过去的菜行子式,3、5、6个不等的学生围坐在一起,便捷地开展互动合作学习。我们是否以为这样的形式就是学生合作的完满形式呢?再说,在一般课堂里,小学生的阅读感悟只注重学生学习形式的互动,没有关注学生互动学习的内容,尤其学生互动的一些内容根本不含任何学生探究和创新感悟的价值,这样的互动中不存在任何自主性探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无论怎样的合作都要让学生在自主基础上实现,无论怎样的探究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基础上。阅读感悟实践告诉我们:离开学生自主的合作不具任何意义,获取不到成功。譬如教学《卢沟桥烽火》时,笔者把重彩浓墨放在学生自主研读上,让学生先自主研读的经过,然后让学生合作探究,进而让学生探究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为了促使学生的合作探究完满成功,笔者还让学生复述故事,相互之间述说的经过。在学生述说经过时,倾听者不是简单地听,而是注意抓住对方述说的内容充分思考,尤其提醒学生对体现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进行自主性解读。这样学生便比较自然地感到文本是在歌颂我国军民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当然,创新阅读的自主合作不仅是这样,因为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较远,由学生对自己不能理会的地方进行比较简单有意义的讨论,虽然是小学生,但经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几轮磨炼,真正获得了阅读创新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尤其需求传统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入选苏教版的语文篇目应当都是传统篇目。解读文本内容的资料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小学生身边就有不少,譬如《课课通》之类的辅导材料数不胜数。这些资料对文本的解读应当说大都不存在什么问题,有些方面仅仅是变换说法而已。我们是否可以让学生借鉴这些资料?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曾听一县级教研员发表感慨,不提倡小学生使用《课课通》,那样将束缚学生的手脚,制约学生的创新创造,果真如此?在此,笔者虽然只是无名小卒,但不敢苟同。学生使用《课课通》,从某些意义上讲是节约学生阅读感悟的时间,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参考《课课通》的解读,可以促使学生的阅读感悟水到渠成。再者,有谁不借鉴其他?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也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因此,对课文传统意义上的解读,对学生而言还是可以利用的,也是必须利用的。教师要利用学生身边的小资料,研读这些小资料,发现小资料上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准确又迅速地发现小资料上的瑕疵,引领学生进行相关批判性思维,以便在班级里教学时充分让学生读原文,借鉴《课课通》,一般性阅读感悟则迅速得到解决。在比较有争议的问题上,或者就是学生发现的资料上的瑕疵处,则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获取了创新探究效果。由此来说,小学生的阅读必须结合传统性解读和学生自己的创新性阅读感悟。

参考文献:

篇5

小学语文课堂由诸多因素组成,它包括教师、学生、文本以及由它们之间互动产生的各种资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过程,学生会表现出许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师无法预设的,而这些“生成点”往往就是课堂的教学契机,用得好就有可能成为一节课的亮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握这些精彩的“关键点”,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乐园。

一、有效生成的关键在于引导倾听

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语言文字的交流活动。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进行语言文字交流,语文学习将是无意义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有认真倾听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发言,才能有效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课堂上引导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是有效生成的关键。

课堂上一些学生的看似没有道理的发言,都是教学的有效“生成点”。错过了这“生成点”,就会掩盖学生的灵感。在这个案例中,由于这位教师的认真倾听,抓住了这位学生的发言,同时利用这个“契机”,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使课堂充满鲜活与灵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二、有效生成的关键在于及时调整

新的课堂观认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系统,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按照预先设计一成不变,忽视课堂中的动态变化,课堂教学就会死气沉沉。需要预设没错,关键还应在于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互动交流情况,及时调整预设,实现以学定教。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说:亲人指的是哪些人?为什么要和亲人再见?有的学生说: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课堂当中动态生成的,如果教师按照预设的,要么一一问答,要么拉回自己的预设。这样做就忽视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于是老师总结了这几个问题,从“哪些事情让你感动”切入,展开教学,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了哪些亲人,哪些事让你感动,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对这些问题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接着,教师调整了预设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围绕“哪里最让你感动”自由地说一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根据课堂中学生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了原先的教学流程,其目的就是在于拓宽、深化教学目标。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有效生成的关键在于紧扣文本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所以在理解很多问题时,不够全面、深刻,甚至会出现偏移。对于语文学习也一样,经常发现课堂中很多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不一致,有些理解是不符合文本的。那么对于这些无意义的生成资源,教师应该从文本出发,立足文本,回归文本,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加深理解。

篇6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良好、主动的学习习惯;要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相互交流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主动发展,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主阅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和学习的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愉悦心情,所以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具体情境,而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阅读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含有学校、老师、桌椅等生字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在一首轻快的音乐中,画面中出现学校、桌椅等生字并伴有音频,让学生跟读,老师只是播放音乐,然后让学生在轻快的音乐里模仿刚刚听到的阅读课文。这样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们对阅读产生兴趣,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要学习的生字。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走向有效化的对策

1.强化朗读阅读

顾名思义,阅读就是看和读,朗读是有感情地读出声音来。人教版第4册有篇文章叫《找春天》,读出喜迎春天的感觉多好。再如人教版第八册中的《桂林山水》一文,通过朗读感觉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那种沁人心脾的味道。所以,朗读要加强。怎么加强朗读呢?要坚持早读。常言道“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就是晨读。在新鲜的空气被吸入我们肺部,学生们精神抖擞的时候读书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角色朗读是又一种效果较好的朗读形式。分角色合作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小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说,朗读才能真正体会汉语的魅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这说明朗读在语文阅读课堂上至关重要。 转贴于

2.丰富阅读内容

所谓丰富阅读内容,并非是内容越多越好,而是要在内容适当的基础上,争取多样化,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且要讲究阅读内容的针对性。阅读内容健康、活泼,对提高学生阅读有效,才是老师应把握的重要之点。低年级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读物,如童话、寓言、儿歌、童谣、古诗等。在语文教学中,可经常利用教材以外的知识火花来引爆课文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课文知识只是悄悄地打开了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以激励其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要以篇带片,扩大阅读范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到中高年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来阅读。我们知道,一个人喜欢某个作家,就会对他的作品有一种迷恋之感。当他阅读该作家的作品时,他将是如饥似渴、如鱼得水,并且在阅读过程中非常投入,学生的心灵与作家的心灵产生共鸣,便达到了应有的阅读效果。

3.引导阅读想象

所谓阅读想象,即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地去积极思考问题,以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目的。想象力是创新人才的一大突出特点,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可利用挂图、插图或联系感性经验,使课文的内容、情节在学生的头脑中映现出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小学生好动,爱表演,在表演时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时他们的想象力最丰富,对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通过课文插图让学生学习课文,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朗读作为学习课文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逐步达到正确、流利。与此同时还要着眼于朗读的情感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有感情地把课文读出来。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只小狮子》一课,懒狮子说话时慢吞吞的,读课文时一定要把狮子“懒洋洋”的语气读出来;朗读狮妈妈的话时要有语重心长、耐人寻味的情感。

三、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是急当代教学之所急、叩问有效课堂教学的试金石。通过强化朗读、探究阅读与阅读悟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喜爱阅读,在阅读中增长才干,培养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徐学福 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J].教育科学,2002,(03)。

篇7

阅读是学生的主体行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代替了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过程。因此,要构建有效的阅读课堂教学,还得从激发阅读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开始,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在探究中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构建有效阅读课堂,首先应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入手。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切实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其阅读兴趣,有效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其课堂教学参与度,最终促进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方式。如,进行《走,我们去植树》的阅读教学,教师就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森林生机盎然的图片,并辅以配乐课文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阅读教学中。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很好的激发,就会积极参与阅读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当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阅读教学中穿插小游戏、开展小活动等,都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最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至于具体方法,还需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际选择。

二、以问题引导探究,提倡个性化阅读

在阅读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首先是建立在对文章的阅读基础上,而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的感受只是表面性的,鉴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还要借助问题这一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大文章内涵的理解中。教师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围绕关键句段抒发自己的感受。在阅读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如果学生对文章没有自己的理解,那么,无论教师讲得多么优美都无法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体系。

如,在《维生素C的故事》的教学中,对“哥伦布噙着眼泪点了点头……”这句话后的省略号,可让学生体会一下这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表达了哥伦布什么样的心情?又如,在《说勤奋》的教学中,教师提问:“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学生回答了是“勤奋”,教师可追问:“如何才能更加勤奋?”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表达。在《诚实和信任》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碰到别人车上的反光镜的?事情发生以后,他是怎样做的?”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中引导学生抓住句子“天很黑,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仍很差。”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在讨论中理解主人公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守信,从而突出主题“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三、将阅读和听、说、写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阅读和听、说、写活动是紧密相连的,而在传统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喜欢将阅读和这些活动独立开来,从而让学生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境。其实,引导学生多听、多说、多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可将读和听结合起来。以往教学中教师都是通过自己的示范读来引导学生读,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听。其实,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甚至是录音机、MP3等形式来播放文章片段引导学生在听中理解,也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来实施,为学生提供一段听力材料,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听后回答问题。其次,在讨论交流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在《普罗米修斯盗火》阅读中有的学生认为宙斯凶残冷酷,教师及时追问:“为什么?”然后引入对“宙斯觉得还不解恨”一句的理解,引导学生围绕“解恨”一词来体会宙斯的残酷。最后,在阅读文章后,教师要注重多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教师要求不宜过高,而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环境、关键词等方面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只要学生有所理解即可。

有效的阅读课堂是以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为目的的,在阅读教学中,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对文章生成出独特的理解,在各种活动中升华阅读体验,阅读教学才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罗洪举.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教育学文摘,2012(3).

篇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可见阅读对每个学生的重要性。那么如何使阅读教学实施得高效呢?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教师方面

1.要吃透文本

要想使语文阅读教学达到高效,教师自身要做好准备工作,不能盲目地进入课堂。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所以教师必须走进文本,吃透文本,理解文本。确立准确的教学目标,抓住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切记阅读教学不要泛泛地、全面地讲解,要挖掘文本中最重要的线索,由点扩散,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地转动起来。

2.要充分了解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论教师在备课中设计得如何天衣无缝,在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时候,效果都会大相径庭,所以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更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如阅读基础、阅读习惯、思维发展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3.要做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引领者和点拨者,而不能做替代者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对于同一个文本、同一个问题,学生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4.要敢于放手,还给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和时间

教学实践中往往很多教师被40分钟限制,总怕时间不够或对学生不够相信,整节课都牵着学生鼻子走,表面上是一节完美的、顺利的、成功的课,其实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开阔和提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放开手,让学生多读,自由地读,多角度、有创意地读,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学生方面

1.学习态度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作为学生,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不要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苦差事,而应当作一种趣事,也就是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也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帮助。

2.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实现高效阅读的保证

所谓“阅读习惯”,包括自主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作批注的习惯、团结协作的习惯……一旦养成了这些习惯,语文阅读能力便能得以提高,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但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培养,每一节阅读课都要落到实处,久而久之,高效课堂不再是纸上谈兵。

篇9

语文教学所推崇和强调的不仅是基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在于对人的思想意识以及创造能力的启发和培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课堂教学,实现对小学生的长期规划和发展性阅读教育,是其不得不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1当前小学生阅读现状

“应试”是中国传统教育所彰显出的最为表象、也最为基本的教学目的,因此在很多教育机构,教师对于教学素材的选择,对于课下学习任务乃至课外阅读内容的布置,都紧紧围绕着“应试”这样一个主题。读文章,要求学生去挖掘文章当中的生字词、提炼主题和中心思想,却很少关注精彩段落、华美篇章带给学生本身有关情感和思想方面的积极意义。例如在学习很多有背诵要求的篇目时,很多学生会仅仅按照教师的引导,默记文章当中的字词,完成重点段落的背诵,但是对文章当中作者所寄寓的真情实感、或是所能引起的强烈共鸣并没有产生一定意义上的认同,甚至也很难将文章当中所渗透的主题和思想进行生活化和关联性的理解。这样,阅读非但没有起到启发学生思维和提升创造力的作用,反而会禁锢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将目光局限在有限的课文内容当中,不去拓展、无法延伸。

2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课堂构建策略

从发展性阅读的具体呈现方式来看,其所强调的是对学生阅读个性化的培养,主张在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实现情感和道德意识的升华。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想致力于发展性阅读课堂的构建,归根到底要提升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提升其个人对于语文知识的探究、把握和自学能力,注重自身语感和情感意识的不断提升。

2.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学生阅读方法:“死记硬背”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经常性采用的方法和习惯性举措。但事实上,由于小学生本身有限的生活阅历,较为浅薄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导致其在死记硬背的过程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局限思维,导致其在有限的学习空间内难以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多样化的语文学习反而变成了模式化、僵化的课程内容。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走出僵化的思维模式,透过有限的阅读文字,感知更多的内容与信息。例如笔者在进行有关革命类文章内容的教学时,会事先在班级内挂上几幅革命先烈的图像,或者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一段革命先辈不畏艰险、为国家和人民浴血奋战,为百姓换取幸福生活的视频片段,为课堂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不屈不挠与拼搏奋斗的精神氛围。让小学生在直观感受到我们今日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的情况下,再去阅读课文,就会产生浓重的幸福感与对革命先烈的尊重心理,从而在普通的文字内容当中,感知到无限的情感魅力。

2.2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学习方法:从阅读步骤的角度来说,文字信息本身所蕴含的字面意思与内容都是最为基本和表象的。小学生阅读的目的不但是为了读书识字、造句分段,更需要通过一定的阅读技巧和学习方法,来实现阅读对个人情感意义上的提升。比如在学习到教材的某一个单元时,由于这一单元的内容本身具有主题上的一致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几篇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进行比较性阅读,通过这样一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各自的主题和对不同文章的内涵理解,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获得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

2.3将阅读难点进行生活化处理:小学生对于固定文字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其不同于教师本身所拥有的大量生活经历和时间阅历,能够在简短的文字当中理解其背后的深意。这些扑朔迷离、变化莫测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就需要采取有效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对难点进行生活化的处理,通过将外在的方法和元素融入课本和阅读过程当中,辅助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关于这一点笔者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分组彩排学习小品和情景剧,让学生通过对自身的理解进行文字的剧情化和生活化演绎,将难点融合在各种生活情景当中,解除学生的阅读障碍。

3结论

“阅读”是不断丰富人类阅历,提升见解,实现自身甚至是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行为和途径之一。因此任何束缚阅读、影响阅读本应具有的作用进行发挥的行为都是不科学、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的。小学生由于生活在有限的空间当中,其所能接触到的人群和社会上的事物都是有限、甚至是狭隘的,其不同于大学生甚至是中学生在拥有一定的阅历和认知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走向广袤的社会、去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和人群,所以小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社会和科学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书本、来源于他人的告知。所以小学生在人生阅读的初始阶段,呈现出强烈的可塑性,教师在这一阶段所实施的教学措施,将会在学生身上看到非常直接和明显的结果。发展性阅读通过不断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阅读方式、长久性的规划内容将能够长久的实现小学生与社会、与多样化的自然科学相接轨,而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师不断实现个人教育职责的义务之所在。

作者:高博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军民学校

篇10

一、现代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现状

(一)学校重视力度不够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压力,当今的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成绩,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但是却忽视了阅读教学,在阅读课和写作课等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不太合理,很多时候所谓的阅读课已经成为一种形式,或者成为了语文教师变相讲课的一种方式,教师和学校对于这类课程的不重视也让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失去了原本的兴趣,很难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模式传统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十分不利。语文阅读十分灵活开放,在题目的设置上和知识的考察上都有着很大的可变动性,而且从历年的考试考向来看,阅读理解对于学生能力的考察可谓越来越全面,很多时候都涉及到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面的考察,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仅仅是课本知识和阅读的讲解,对于那些灵活的阅读内容是很难教会的,且教师仅仅通过单方面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来传达知识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内涵或者对知识有没有吸收理解都无从知晓,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课堂丢失了语文阅读教学本该有的活跃,让阅读变得没有趣味性,学生的阅读成绩自然就谈不上提高了。

(三)过度挖掘文章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语文阅读的教学之所以效果不大是因为教师对于文章讲解的思路本身就不正确,有的文章中作者仅仅是不经意间写了一句描写景色的语句,而经过语文教师的分析后,这简单的一句话变成了表现作者内心思想感情或者抨击社会现实的经典之句了。由此可见,过度的挖掘文章,解析文章也是不合乎语文学科特性的。其实语文的很多文章是需要学生自己用心体会的,但是随着考试压力的不断增大,教师已经将语文阅读变成阅读理解的讲解课堂,所有文章都已经格式化,从哪些方面分析,大致以什么思路得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有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学生缺乏自我想象的机会,过度依赖教师所给的套路,让语文的学习变得固定化、格式化,使学生丧失了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二、理想的语文阅读课堂是怎样的

(一)自由感受,突破传统牢笼

其实学生对于阅读是渴求的,这一点从日常学生的表现中我们不难看出。很多学生都喜欢读一些课外的文学、历史读物,只要阅读的内容是自由的,就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故理想的语文阅读课堂应当充满自由,给学生选择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文章和文字语言所带来的魅力与乐趣,打破传统教学的牢笼,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里学习。

(二)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语文的阅读应该是一个十分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的过程,因为语文阅读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日常不同方面的涉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获取丰富的社会经验。理想的阅读课就是将学生从“死学习”的牢笼中解救出来,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思考,并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在能力和知识方面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

(一)给予空间,自由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打破传统教学的牢笼,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救出来。语文阅读本身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学生在当中不仅能够收获知识,更能提高能力,转变思维方式。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很多时候对事物都存在着新鲜感,且学习能力十分强,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阅读时间,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空间想象,去亲身感受文章中的深意,这对日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待人接物的能力以及各种各样的素质培养方面都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创新课堂模式,注重自主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各类知识的掌握,更多的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故当今的语文教师应当重视这一新的要求,改变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并且将课堂变得充满生机,让学生能够在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吸收更多的文化精髓。例如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组织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活动,可以是“好文好词”推荐活动,也可以是各式各样的诗歌创作与朗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趣味活动中收获知识,并且激起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

(三)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有着很多的直接联系,同样,写作在语文的教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两者能够相互结合,那语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变得容易了许多,故教师应当抓住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将写作与阅读有效结合起来,例如不断加强读书笔记的检查,让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自己认为较好的那些词句摘抄下来,或者多多组织一些模拟写作的活动,让学生学有所用,把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到写作中,这样学生对于语文的实用性就有了一个新的理解,也会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信心。

语文的教学和创新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当时刻以发展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不断的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讨,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张坤炽.以教材为生发点,有效拓展阅读[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0(Z1).

[2]陈红专.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浅谈[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8).

[3]张弘.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践与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2).

篇11

群文阅读,顾名思义,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多篇相似、相关的文章组织、结合在一起,并引导学生进行系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索、积累知识、提升能力的一种阅读方式与阅读教学模式。群文阅读作为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是在阅读教学领域的一种创新与探索,在指导小学生阅读时展现出很大的优势,近年来愈加受到语文教育者的重视与青睐。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相关内容介绍

围绕某个主题,并做出时间限制,要求小学生在时间内完成几篇文章的阅读量,基于教师的科学引导,使小学生完成构建知识、达成共识的过程,该阅读模式被称为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模式。经过大量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通常45分钟内,学生经过训练能够完成5篇文章的阅读量。由此可见,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能够起到对小学生阅读效率进行有效提升的作用,从根本上丰富了其知识面。在群文阅读中,小学生往往能够获得一个满足的阅读感受,这对于其阅读兴趣的激发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严格限制了阅读的时间,并要求阅读效率,因此,小学生在刚开始可能阅读效率达不到预期标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及小学生自身的努力,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均能够表现出显著的提升。与此同时,小学生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下,也能够改变以往的被动阅读状态,即化被动为主动。在自主的阅读中,实现了阅读与思考的同步,使其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基于此,群文阅读能够解决传统文章阅读分析中的诟病,更能够使阅读教学由量变完成质变的飞跃。

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根据文章主题进行分类

群文阅读教学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根据不同的主题来选择文章。把文章按照不同的主题划分。文章的主题是根据文章内容、作者表达的主题或者是文章的内涵来确定的。第一,根据文章的内容来确定主题。比如都是写狐狸的文章《狐狸马》《狐狸分奶酪》等。都以民族特色为主题的《北京的春节》《藏戏》《和田的维吾尔》。第二,根据文章的内涵确定主题。比如以珍爱生命为主题。有《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为主题的《只有一个地球》《鹿和狼的故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第三,根据作者的写作手法确定主题。比如,人物描写白描一组,《刷子李》《人物描写一组》《金钱的魔力》,小说古文为主题,比如,《将相和》《草船借剑》《猴王出世》《景阳冈》等。

2.精妙设置比较与冲突性强的课堂问题

在选择好群文阅读的文章之后,教师即将步入群文阅读的重难点,即教会学生群文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从文章中提取阅读信息、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群文阅读过程中精巧设置问题,将几篇文章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与探索欲,设置比较性与冲突性强的课堂阅读问题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从以下两点做起:一是善巧设比较性问题。常见比较问题的的比较方式有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文章内容与艺术手法比较等。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观潮》《鸟的天堂》同样的是写景文章,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这几篇文章写景的顺利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各个文章的侧重点在何处?”这一比较性问题一出,学生便很快投入阅读,了解各文章写景特点,继而循序渐进地得出答案。二是设置冲突性问题。群文阅读是借助各文章的相似之处展开的,但其存在着不同与冲突之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冲突,设置问题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合理安排,提高群文阅读的价值

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群文阅读方式初次应用到教学中,教师不必过分总结强调文章思想!情感!结构等,只需要求学生阅读多篇已整合好的文章。语文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好的。在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群文阅读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思路清晰,主题明确的阅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程度的发挥群文阅读的作用,学生就能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阅读。教师亦可指导学生总结群文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对文章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数量方面,经过学生逐日累增的阅读,思维敏感度和活跃度也会大大提升。

4.引导学生做好阅读后的积累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能够促进小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使其自我表达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均得到有效的提升。为此,任课教师可以尽可能的设计多个环节,来增加学生抒发自己阅读感受的机会。首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待学生群文阅读结束后,给予充足的时间,鼓励生生之间对阅读后的感悟进行讨论,要求小学生在表达自身感悟时要尽可能的保证自己的语文通顺,从而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任课教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认为优美的片段或文章,继而邀大家一起对该文章进行赏析,以此来优化群文阅读效果;最后,任课教师可以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导入问题情境,来优化学生间的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需要注意的是,任课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阅读情况和进度,从而为小学生群文阅读进行正确的指导,最终实现对阅读积累的目的,并快速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篇12

情感,应该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1、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听,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喜爱还是愤恨?是讽刺还是赞美?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2、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借助体味和揣摩课文内在意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语言亲切,感情真实,通过反复朗读,以至达到可背诵的程度,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通过朗读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各段写法类似,均由话别引出发生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教学时应凭借朗读理解其意,感知其情。在朗读描写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吃的这一部分时,对描写大娘动作的词要求重音朗读,辅以缓急恰当的语气,读出朝鲜大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挂念志愿军战士的慈母之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加强感情朗读,以达到升华情感体验之目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

二、挖掘教学内容,寻觅情感因素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领悟教材情感,以达到情感的升华。教学过程中,这一目标只有在学生正确深刻地掌握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课文中很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无论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作者的感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小学生难以深刻理解。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桥梁作用。教师应该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去拨动小学生那幼小的心弦,使他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有的课文,感情比较明显,可以从特定的思想感情入手,进行引导,通过对词句的学习,加深对思想感情的领会。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小珊迪》一课,一方面是小珊迪的所作所为,表现了他的诚实和善良;另一方面是通过“我”态度的转变进一步说明珊迪那美好的品质。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有的课文可以通过对比加深印象;有的课文可以抓住景物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喜爱之情……总之,教师要依据教材,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识人物的形象,写景状物的意义,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深化,向理情认识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三、构想激励性语言,增加情感体验

篇13

1.课堂质疑的基本过程

(1)教师拟订质疑问题。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教师应该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并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精心预设问题是必要的,但是,并不是牵制学生的思考,所谓有一桶水才能应对一碗水。

(2)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学生在预习时,可能有许多疑难问题,而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又有限,不可能自己去深入钻研,还需要在课堂上提出疑问,学生提出某段有生字不认识,某个词在文中的含义不明白,没读懂作者写本文是想告诉我们什么的问题等,大家各抒已见,互相质疑各自的观点,因为没有碰撞就不会有大的智慧出现。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有许多问题不断地提出来,这样,教师就可以把自己预设的问题顺理成章、毫无痕迹地对学生讲清楚。学生一定要用力去“挤奶”,没有哪个老师会不厌其烦地主动给你“喂奶”。教师很喜欢提问题的学生,最害怕的是学生没有问题。

2.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师要创设自由研讨的氛围和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多肯定学生的奇思妙想,多鼓励学生哪怕一丝一毫的创见,多宽容学生的差错,让学生有创造的成就感与愉悦感,学生更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尊重真理为前提,与教师平等讨论与商榷。

改变学习方式很重要

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质疑意识。教师的责任和任务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把一个个问题列举起来,鼓励大家一块来研讨,探究问题的真正答案是什么。还可以放手让学生之间进行辩论,辨别真伪,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质疑意识的培养也要循序渐进

(1)首先要把课后习题认真理解。通过解答课后问题,探究出作者写作这一句话或者这段话的用意是什么?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想告诉我们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于语感、阅历和修养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2)教师也要善于质疑,起到示范作用。教师提出有独到见解的新颖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与学生一起去探究,去学习,才能引人入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样学生耳濡目染,形成一种教与学的模式,学生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质疑,并且质疑水平不断提高。

(3)教师故意出错。运用这个方法,是想让位于学生,让学生也“好为人师”一下,让教师的错误观点,在学生的拷问下得以澄清。

(4)要敢于质疑现成的答案。教学参考书上对课文内容的讲解,仅供参考,有些答案很精准、全面。而有些答案则不够准确,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见仁见智,发表出自己的高见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