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篇1

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不能分开进行。现在的教育界对于个性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认识还不够充分,部分人认为个性是种积极的品质,而另一部分人认为其是消极的东西;有专家呼吁大力推进个性教育发展,也有学者提出个性教育会对爱国教育和集体教育产生不良影响。这些言论都有失水准,对个性教育理论和实践带来了问题。文章讨论了个性教育如何在高校进行与个性教育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挑战。

一、个性教育的实质和内涵

1. 个性教育的实质。

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核心。个性教育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高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等个性,不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同步化一。个性教育要求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一是对学生个性的认知,包括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个性的锻炼与指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且在指导学生在享有自利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个性教育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五点:一是认识、了解高校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二是激发学生在教育所中占主体地位的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化与灵动化;四是尊重高校学生的观念价值的多样化与选择的多元化;五是个性教育方式和形式的多样化、区别化和现代化[1]。

2.个性教育的内涵。

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统一的,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2]。它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个性教育主张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人的个性。当然,尊重人的个性并不代表迁就、放纵人的消极心态,而是在平等、关爱的基础上,重视每一个高校学生的个性。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差异持尊重心态,是教师师德的体现,也是教师优良品质的体现。其二,强调发现,挖掘高校学生的个性潜能和特长,与平均主义教育相反,实现智育上的“合格加特长”的理论。个性教育对高校学生的个性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在自己的道路上,找到适合他个人才能和个人特长的前进方向,帮助每一个高校学生发现和找到属于他隐藏的潜能,让其发现人生的道路。个性教育不会像应试教育一样让高校学生成为没有个性的人,它能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三,个性教育主张教师以自身的优秀品质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思考时间,锻炼高校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想。

二、个性教育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造成的影响

1. 对传统教学理念的冲击。

我国的教学历史源远流长,不同时期的教学理念流传至今。在现在,我们在一些地方的教学理念上都能寻到传统教学的踪迹。然而,在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明进入中国对现在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了影响,高校长期推行的单一、同步的教育信念、道德标准被动摇。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多样化、现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对教育培养观念的挑战。

过去的高校教育主张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甚至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培养下而变得思维的僵化,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忽视了人才市场的供求要求,没有注重学生个性的需求、兴趣、特长的选择,只是一味强调“社会”需求。而个性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自由健康的成长,个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适应社会环境。

3.对教育方式的挑战。

我国高校教育的方式比较简单化、书面化、静态化、理论化,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所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现在的教育方式多是简单的命令与要求,让学生被迫接受,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单一,缺乏直观性,对主观教学手段开发、创新较少,脱离实际,教育形式单调,教学与实践脱离,师生缺乏沟通,教学过程中的讨论氛围较弱,学生只能被迫接受教学,这些教育方式对个性教育在高校中的推行造成了影响,难以实现现代素质化教育。

三、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思想观念变化的热潮,各种不同国家的文化观念涌入中国,人们开始重新正视自我意识,寻找过去被传统理念束缚的价值观,审视自己合理的需求主观意识增强。但在同时,个人主义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渐膨胀,以个人为中心,忽略了社会责任感[3]。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受现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高校学生中存在互相攀比消费、享受等现象,部分学生贪图享受玩乐,忽略学生学习的主职工作,部分学生情绪激动,与人不善。还有部分学生走后门、拉关系,以某自己的私立。从侧面反映了社会不良风气对高校学生的消极影响。

3.竞争意识的影响。

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担着巨大的专业学习压力与升学压力。受人口影响,我国的高校学生数量较大,竞争的影响存在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让高校学生充满危机感和压迫感,且被动加入到升学的激烈竞争中。在面对艰巨的学习工作时,难免情绪烦躁,行为失控,增加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

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应对方法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校在进行个性教育的时候,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增强对学生个性的指导和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兴趣爱好,特长品质和行为方式,有各自不同的个人理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因素构成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推进个性教育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性格品质、现实需求、梦想追求、优势与缺点,以此进行个性教育,指点学生针对自己的优缺点选择人生的道路和奋斗方向[4]。

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育教学主要的工作之一是向学生传教知识,但这不是教育教学唯一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育的另一重要工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象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养成,等到了后期的学习,对进一步了解、领悟新知识产生影响,预防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能力是能使人完成某种工作所需要的心理特性之一,能够保证工作顺利开展。能力和知识是两个不同理念。学生靠生硬的记住知识点也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但并不能认为他的学习能力强。我们要在教学管理中认识到,知识的掌握是在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上进行的,能力制约着对知识的理解速度和掌握程度;而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成长的。正因为能力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培养和创造性教育。

3.优化教育环境,加强学生德育教学。

学校应该提高教学师资水平,改善教学环境,保障教学质量和学生管理,形成具有个性教育特色的办学观念,优化育人环境。学生教育管理是学校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要充分发挥学校管理的整体性和协作性,树立优秀校风。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德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的德育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符合[5]。在引导学生个性成长、实现自我目标的同时应该严于律己,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与使命,学会尊重他人的看法,顺应社会要求,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文章探讨个性教育的实质和内涵,个性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造成的影响,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关的应对方法。个性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它将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作为首要目标。个性教育在我国高校开展是为了适应个人、社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个性教育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方面也要不断进行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篇2

升格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队伍中的一员。在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改变过去以管理为中心的局面,突出教育为中心,实现和谐教育。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升格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是指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在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建设,教育管理机制选用,教育管理运作中坚持以教育为中心,以协调为纽带,使之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育人的功能。但是,升格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经常发生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内在要求与残存的中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碰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没有到位。旧的理念需要革除,新的理念尚未确立,主要表现为高职办学理念尚未完全确立,学生教育管理的理念还经常滞留在以管理为中心的中专学生教育管理层次,因循守旧的现象仍大量存在。缺乏以引导教育为中心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意识和氛围,视野狭窄,缺乏积极性、创新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完全适应高职层次的办学变化的需要。

第二,学生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由于学校升格,忙于机构设立、规章制度修订,在中专学生教育管理习惯的作用下,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经常出现重外在约束,轻内在规范;重学生行为的控制,轻学生观念的转变;重刚性管理,轻柔性教育。忽视学生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忽视校园文化建设。这种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强调对学生的监督、控制,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不是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而是使学生墨守成规;不是有利于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激发,而是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第三,学生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不顺畅。主要表现为学校的职能部门与基层教育管理单位的关系不和谐,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职能部门或过分注重权威,重在布置工作,无法真正有效地调动基层教育管理单位的工作积极性,或简单将教育管理的工作推给基层教育管理单位,使上下之间各自为政,相互推诿扯皮,顺畅、快捷、有效、稳定的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第四,学生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特别是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有待于提高。目前,尚未形成研究型的学生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研究,对高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了解不多;对高职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不够。教育管理的思路不够开阔,方法较单一,被动应付的多,主动、积极引导的少,工作总体上处在探索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

从以上情况看,要使升格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形成自身特色,必须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努力构建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在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构建中,要以和谐理念中的“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为指导,关注学生的价值。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要从教育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要遵循和谐理念追求的目标--发展,以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将“人人发展,发展人人”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核心,努力提升学生的价值,通过说服教育、示范引导与提供服务,倡导师生相互的尊重、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等主体属性,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要将和谐理念注重事物的整体关联性思想应运于学生教育管理,建立相互协调的教育管理机制。

二、构建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机制

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紧迫而又现实的任务,就是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运用和谐理念的丰富思想,建立和完善学生教育管理的一系列具体工作机制,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教育管理格局,进一步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学生教育管理的成果得以长期保持和不断提高。

1、建立和形成学生教育管理骨干队伍的成长机制

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因此,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团队素质是确保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的根本因素。目前必须把学生教育管理骨干队伍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学生教育管理骨干队伍的成长机制包括科学的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的选拔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工作考核和奖惩制度等。建立和形成学生教育管理骨干队伍的成长机制的主要措施有:(1)强化责任意识。从观念上、制度上强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完成工作任务奠定思想基础;(2)提高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和技巧。形成定期的工作培训、交流、研讨制度,提高他们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能力,掌握进行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方法,使之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行家里手;(3)健全结构化的工作评价体系。考评由服务对象、主管部门、业务指导部门、任课教师的评价组成,并将评价结果与评优、奖金发放、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直接挂钩;(4)提供较好的工作、生活的条件。学生教育管理者工作量大,任务重,工作时间长,投入的精力多,因而要在工作、生活环境、条件方面给予关怀和支持,以保护其积极性。

2、建立和形成校园文化熏陶的育人机制

大学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它对广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塑造,意志品质的形成,行为规范的养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熏陶是巨大、持久、深远的。校园文化熏陶的育人体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主要包括特色鲜明、积极向上的优良校风、教风、学风;高昂上进的舆论和行为导向;洋溢在广大师生身上的良好精神面貌;健康而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高雅的人文环境和校园景观等。升格高职院校大多处在建院初期,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不浓,校园主流文化尚在形成中,正是校园文化育人机制建构的时期。应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各校的办学历史和优势,尽快培育和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立和形成校园文化熏陶的育人机制的主要措施有:(1)通过向师生征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活动,提炼和确定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2)通过学校宣传阵地和舆论导向的建设,并统筹校广播、网络、有线电视台、《学校通讯》等多种媒体在宣传中的作用,唱响校园文化的主旋律;(3)通过强化班风的建设和引导,使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到班级;(4)通过校团委、各系分团委积极推进第二课堂活动、兴趣活动小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使主流校园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5)通过开设选修课、讲座、主题实践等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6)校园改造和建设中,加快校园景观建设,美化校园,使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有新的提高,并发挥出熏陶与育人的功能;(7)认真抓好文明宿舍创建活动,进行文明宿舍评比,引导学生养成加强良好的日常生活规范,使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实践意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培养、巩固和提高。

3、建立和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育机制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的质量直接反映了学院办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今后职业生活和事业成就,直接影响到在校生的情绪、学习态度和行为养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育机制主要包括较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方案;切实可行的教育实施方式;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认知实践等。建立和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育机制的主要措施有:(1)制定每个年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整体方案,并分学期实施教育,使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必须贯穿于学生在校生活的全过程,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引导和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一条主线;(2)辅导员、班主任对所属专业的培养方案、职业能力、实施办法要熟悉,能讲解、会引导,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应成为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3)专业培养方案要在学生入学进就向学生公布,并组织学习,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能力要求,使学生学习有明确的目标;(4)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要成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之一,融入教学中,使高职教育职业性的特点落实到每门课的教学过程;(5)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教育、培养要融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养成之中,要结合行业、岗位的工作特点和要求,提出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规范,并严格执行;(6)充分利用节日、假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或打工,改革教学模式,按企业的要求和规范组织教学实习,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

4、建立和形成困难学生资助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困难学生群体在高职院校呈现上升趋势,高职院校必须将它列为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困难学生群体包括经济上的贫困生、学习上的困难生、心理上的障碍生。困难学生资助机制主要包括即时、恰当的资助方式;帮助、教育、激励的制度等。建立和形成困难学生资助机制的主要措施有:(1)建立输血型资助与造血型资助相结合的对贫困生资助方式,并以造血型为主。切实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使国家、学院的资助真正落实到急需资助的学生身上,体现国家的关怀,实现公正、公平。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勤工助学之路,设立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支持学生利用课余、假期的时间走向社会进行勤工助学,并与应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2)形成学习困难学生资助机制。学生的困难和问题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困难,大量地表现在学习困难上。对学习上有困难学生的帮助应成为学校资助的重要内容和对象之一。开设高职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讲座,帮助学生实现从高中应试学习到高职专业技能学习的转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各班级成立助学小组,给以关怀和帮助,使这部分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3)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经常开展心理讲座和辅导,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观,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克服心理缺陷。

5、建立和形成预防与制止学生违纪机制

预防与制止学生违纪是学校经常性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教育管理的成效。预防与制止学生违纪机制主要包括较为完善、系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运行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等。建立和形成预防与制止学生违纪机制的主要措施有:(1)强有力的、长期性的、有效的宣传教育。预防的着眼点在于通过广泛的宣传、引导使学生树立是非观念,荣辱观,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造成守纪光荣,违纪可耻的氛围。宣传教育应贯穿始终,通过广泛开展学校规章制度的普遍教育活动,使学生熟悉并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违纪情况发生时加强个别教育,并进行跟踪指导,鼓励改正,预防重犯;(2)抓好重点阶段、群体的教育,防患未燃。根据学生违纪的阶段性特征,在违纪多发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教育,分析违纪的高发群体,进行善意的劝告,有针对性的引导;(3)过程管理要仔细、到位、及时、严格。制止的着眼点在于措施得当,切断违纪的可能性,使少数有违纪侥幸心理的人失去违纪的条件。仔细、到位、及时、严格的管理可以减少学生违纪的可能性。及时发现违纪苗头,使违纪停留在萌芽状态,是预防与制止学生违纪的有效办法;(4)违纪处分要及时、客观。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要及时调查核实,依据有关制度及时做出处理,起到警示作用。

6、建立和形成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催促剂,动力源。根据高职学生年龄、生理、心理、思想的特点和成长的规律,掌握和运用好激励机制和方法,就容易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内在欲望和动力,掌握学生教育管理的主动权,因而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必须努力建立、健全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激励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确立以引导、鼓励、激励为主线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较为完善的、体现激励理念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以目标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和荣誉激励等形式多样的激励形式;催人上进的宣传教育机制;客观、及时、公正的反馈评比机制等。建立和形成学生教育管理的激励机制主要措施有:(1)实现教育管理思想、方式、工作机制、评价标准的大转变,学生教育管理要从重事后的批评、管理、处罚转到重事前的引导、鼓励、激励、表扬的方式上来,从而掌握工作的主动权;(2)充分发挥学校各种评先评优制度的激励功能,开展有引导、有组织的创建活动,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宣讲各种评先评优制度,实现入耳、入脑,进而激发学生内在成才的欲望,鼓励、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内省来发展自己,组织好各项评选并对评选结果进行广泛的宣传;(3)抓好学生骨干队伍的教育、培育,发挥其示范作用,并积极引导学习有困难、行为有缺陷的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心理障碍,勤奋学习,文明处事,有所提高;(4)组织学生既要向时代杰出人物学习,又要向有作为的校友、学友学习,要收集、宣传校友的风采,树立在校生的典范,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图强;(5)开展好学校内部的各种竞赛,尤其是科技文化艺术节和毕业生习作成果展示会,同时以校外竞赛为契机,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参加校外各种竞赛,进行横向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成才的信心;(6)开设心理学讲座,进行激励教育,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

7、建立和形成学生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由教育管理的理念、目标、途径与办法、评价标准、结果反馈与奖惩等部分组成,是确保学生教育管理目标实现的实施系统。建立快捷有效的运行机制的主要措施有:(1)确立切合实际的、鲜明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管理理念;(2)完善的、合法的、体现办学理念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实现办学和管理理念的制度化;(3)保证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贯彻落实的具体工作运行程序;(4)通畅快捷的信息收集与反馈渠道;(5)客观性的、操作简便的检查、评价与奖惩办法。因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停留在经验层次上,要学习新理论,形成新理念,通过研讨制定出工作方案,及时组织力量进行宣传、教育和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检查与评价。对专项教育管理工作要形成规范化的工作运行程序,使创新性与规范化结合起来。

三、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的支撑体系

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是学院整体工作中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实现离不开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其他方面工作的配合、支持。建立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的跨越式转变离不开以下条件的支持。

第一、良好学风的支持。

良好的学风既是学生教育管理的结果,又是学生教育管理实施的条件,良好的学风会引领和促进学生教育管理。常言道“无事生非”,学生若主要心思不在学习上,主要时间不花在学习上,必然增加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如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努力,课余时间主要投入学习中,必然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景象,对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容易被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因而,没有良好学风的支持学生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是难以实现的。

第二、全员育人机制和环境的支持。

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必须依靠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是教职工的职责和主要工作内容,应成为考核的主要内涵之一,给予客观的评价,并在聘任、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真实地体现出来,以此引导和督促教职工投身于学生教育管理事业,努力促使全员育人良好局面的实现。推行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问责制,以确保学生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的实现。

第三、各系强有力的组织实施环节的支持。

在校系二级管理体制下,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工作是由系组织实施的。系组织实施的效能,以及二级管理运行顺畅程度直接关系到各系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实现。因而建立学生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客观上要求各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实施来提供支持。各系学生教育管理要有创新意识,形成富有特色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实施方式。根据学校规模,系机构设置和人员状况,业务熟悉程度具体界定系学生教育管的职责,并不断完善。同时在经费提供、场所建设、政策支持等方面给系学生教育管职责的实现提供必要的保障。

篇3

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它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个性教育主张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人的个性。当然,尊重人的个性并不代表迁就、放纵人的消极心态,而是在平等、关爱的基础上,重视每一个高校学生的个性。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差异持尊重心态,是教师师德的体现,也是教师优良品质的体现。其二,强调发现,挖掘高校学生的个性潜能和特长,与平均主义教育相反,实现智育上的“合格加特长”的理论。个性教育对高校学生的个性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在自己的道路上,找到适合他个人才能和个人特长的前进方向,帮助每一个高校学生发现和找到属于他隐藏的潜能,让其发现人生的道路。个性教育不会像应试教育一样让高校学生成为没有个性的人,它能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三,个性教育主张教师以自身的优秀品质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思考时间,锻炼高校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想。

过去的高校教育主张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甚至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培养下变得思维的僵化,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忽视了人才市场的供求要求,没有注重学生个性的需求、兴趣、特长的选择,只是一味强调“社会”需求。而个性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自由健康的成长,个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适应社会环境。 我国高校教育的方式比较简单化、书面化、静态化、理论化,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所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现在的教育方式多是简单的命令与要求,让学生被迫接受,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单一,缺乏直观性,对主观教学手段开发、创新较少,脱离实际,教育形式单调,教学与实践脱离,师生缺乏沟通,教学过程中的讨论氛围较弱,学生只能被迫接受教学,这些教育方式对个性教育在高校中的推行造成了影响,难以实现现代素质化教育。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思想观念变化的热潮,各种不同国家的文化观念涌入中国,人们开始重新正视自我意识,寻找过去被传统理念束缚的价值观,审视自己合理的需求主观意识增强。但在同时,个人主义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渐膨胀,以个人为中心,忽略了社会责任感。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担着巨大的专业学习压力与升学压力。受人口影响,我国的高校学生数量较大,竞争的影响存在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让高校学生充满危机感和压迫感,且被动加入到升学的激烈竞争中。在面对艰巨的学习工作时,难免情绪烦躁,行为失控,增加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

实际上高校的教育管理与学生个性塑造并不矛盾,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充分认识到个体差异

个性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学校在进行个性教育的时候,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增强对学生个性的指导和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兴趣爱好,特长品质和行为方式,有各自不同的个人理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因素构成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推进个性教育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性格品质、现实需求、梦想追求、优势与缺点,以此进行个性教育,指点学生针对自己的优缺点选择人生的道路和奋斗方向。

2.理论实践结合

教育管理具有多样性的目标,向学生教授知识并不是教育教学唯一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育的另一重要工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象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养成,等到了后期的学习,对进一步了解、领悟新知识产生影响,预防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我们要在教学管理中认识到,知识的掌握是在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上进行的,能力制约着对知识的理解速度和掌握程度;而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成长的。正因为能力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培养和创造性教育。

篇4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理解

(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工作重点。高校生活是学生从以高考为目标的学生时代到以生存为基本目标的社会人的过渡阶段,这一期间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整个人生影响深远。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

(2)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要以学生为本。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是一个将“学生”变为“人才”的地方。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是学校的生命线,生源不足或培养出的学生素质不高,学校就很难更好地生存下去。因此高校的工作都要围绕学生来开展,如何让学生发展好、如何将学生引导好,是高校工作的重点。要确定好学生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2 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问题及相应对策

2.1 教育管理理念

理念是教育管理的灵魂。现代的教育管理理念有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德、智、体、美、劳整体育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创造性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主体性理念;因材施教的个性化理念;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设置教育教学环节和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理念;推崇弹性教学和弹性管理模式的多样性理念;营造人才成长的最佳生态区的生态和谐理念;形成社会大教育体系的系统性理念等等。

现代的教育理念多种多样,顾及到了方方面面,从教育到学生,到社会,多是站在学生角度,站在怎么才能让学生发展得更好的角度。而各个学校也在为了各种理念进行摸索、实践。在强调这些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注意条例法规的作用,加强法制性理念。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我们的公民应该有足够的法律意识,高校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一方面要完善学校的学生管理条例,使学生能在学校的条例中看到社会法制化的影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另一方面,要细化学校条例法规,用条例法规来规范师生的行为,充分体现公平公正,按章办事。

2.2 网络方面的教育与管理

网络方面的教育与管理,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学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另一方面繁杂的网络信息冲击教育管理。

学生经过高三的紧张学习来到高校,离开了父母的约束,很容易迷失自己。现在高中老师激励学生好好备战高考,通常会说高考结束进入大学就自由了。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进入大学,没有了父母、老师的督促,同学关系处理不好,学习压力大,就会很容易会迷失进网络中,打网络游戏、看电视剧、看网络小说。这个问题很早就出现了,各个高校都在积极解决,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学生进校时要将整个利害关系向学生说明,消除学生的懈怠思想。这个过程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如同打破支撑一个人走过困难的信仰一样,学生会反抗,而我们教育者就需要好好将其引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学生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必要时联系家长,用学校和家庭的力量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进入社会。

网络信息繁杂并且开放,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学校的各方面信息,社会的各方面信息。这些信息包含了负面、垃圾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容易误导学生,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造成困扰。网络中所包含的许多社会信息,而这些信息通过网络的放大作用,被学生吸收,造成学生产生一些偏激的思想。

面对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及时把握社会消息,关注学生关注的问题,对这些消息及时进行解读,实现早着手,对学生尽早引导。这要求我们要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关注公共论坛、社区、博客等大家对事件的评价。

2.3 学生就业指导

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一个高校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成为了高校招生的一大关注点。不管是从学生角度考虑,还是从高校角度考虑,各高校都在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但是当我们就业的学生工作几个月便因为工作不适应毁约,心理压力大承受不住时,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我们高校培养学生,不仅要看学生的就业情况,还应关注就业后的学生动向,以对我们的教育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高校的学习环境与社会的工作环境差距很大,在学生走出校门前,他对自己未来的工作状况都是幻想,当他们真正接触到自己的工作时,因为心理落差大而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时,要做好与社会的对接。一方面,做好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假期,在学习之余,多与社会接触。另一方面,尽力掌握毕业学生的工作状况及心理动态,邀请已毕业学生与在校学生交流就业心得,不止要找发展好的毕业学生。可以建立对应的关系群,由毕业生与在校毕业班形成关系网络。可以很好运用网络,定期组织探讨交流。

2.4 各民族学生的共同教育管理

高校都有不同民族的学生,也有外国留学生。民族问题是一个国家问题,我们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需要重视这个问题。我们对少数民族都要重视,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一般学校都是针对维吾尔族学生开设专门的学生管理,包括清真的民族餐厅、专门的学生管理组织。我们也要对藏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相应的关注。另一方面,当我们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独特对待的时候,他们也会对自己有独特对待的心态,这样是不利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这样容易形成民族交流圈,而将其他学生隔离在圈外。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协调好,既要多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状态,又不能让他们感觉自己特殊,要让他们能够融入到整个学校的学生中去。这是我们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目标。

外国留学生,很多学校也是特别管理,用独自的宿舍楼、独自的教室、独自的餐厅,相当于只是给了他们一个上课的空间。留学生办学要注意加强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交流,不管对留学生来说,还是对本国学生来说,这都是一种需要开发的资源。

3 总结

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关乎着国家、民族的命运,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将眼光放长远。对学生教育管理的研究是一项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我们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时,以学生为本,细化条例法规,做好与社会的对接,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以促进高校教育管理跟随时代步伐。

篇5

有学者认为,我国高校校园内的安全事故主要有七类:一是安全措施不完备的学习设施和危险建筑所导致的安全事故;二是集中在楼道、通道、台阶、校门等处发生的拥堵挤压造成的意外伤害;三是火灾事故、爆炸、食物中毒、煤气中毒等意外伤害;四是与教职员工有关的学生伤害事故;五是在文体活动中的意外伤害事故;六是与学生本身有关的伤害事故及学生违纪行为所导致的人身伤害;七是校内外交通事故等等。一般认为,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安全事故与隐患包括以下几类:政治安全、学业安全、住宿安全、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安全。就高校现实状况而言,学校安全事故具体发生形式有:政治安全如,蛊惑、非法集会、恐怖事件、泄密等;学业安全如,安全事故,如无故出走、无故退学、失踪失联、考试作弊等;住宿安全事故如,入室盗窃、入室抢劫、诈骗、火灾、打架斗殴、晚归不归等;人身安全如,如食物中毒、校内外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各类纠纷、涉入犯罪等;心理安全事故如,自残、自杀、伤人、报复社会、自闭、与家庭亲友和周边人际关系紧张等。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内容应与高校易发易生的各类安全事故相对应,有针对性地完善教育和管理措施。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意义

1.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可以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近些年来,我国部分高校校园内学生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造成这些伤害的原因虽各不相同,但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大部分当事人在事故发生时,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自我保护意识极其淡薄,对一些不怀好意之人、社会缺乏理性认识,易被一些不法分子欺骗或者利用。他们都缺乏安全防范的意识,给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许多隐患。由此可见,开展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范和保护能力,从而预防犯罪和伤害事故的发生,减轻学生家长的担心,减少对学生顺利成长成才的威胁。2.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可以优化校园“软”环境当今大学办学形式多样化、管理方式社会化、校园规划开放化、学生结构复杂化等新的特征,使大学校园的治安形势也变得更加复杂、严峻。因此,开展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有利于形成“全员”安全意识,强化高校防护管理措施和能力,优化高校软环境,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提供舆论支持和人文氛围。3.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可以提高学生国家安全保卫意识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复杂多变,不容乐观。几十年的和平环境使大学生放松了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警觉,大部分青年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不全面、不透彻。全面准确地认识国家安全形势,更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责任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国家安全意识是国家赋予大学生的新的使命和任务。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国家安全意识是国家赋予大学生的新的使命和任务。

二、“情感关切法”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一)“情感关切法”的内涵

情绪、情感是人精神生活的核心成分,它们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动力和组织作用,支配和组织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情感关切为一个系统性的名词,包括情感表达、情绪管理、情谊感染、情份联接四个方面。“情感关切法”就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感情、诚挚的心情、温和的语气、亲切的关怀,运用情感共鸣、情绪感染、情谊联接、情绪引导的方法,不断加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情感联系、思想沟通、心灵交流、行为互动,满足被管理者的心理需要,从而提高管理效果,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式。情感关切法是对国内外先进教育管理理念、人本思想和“需求层次理论”的借鉴与延伸。“情感关切法”是现代高校开展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情感关切法”避免了传统管理的肃性与非人格化,转以一种亲和力、人情味来管理教育学生,强调自律,运用情感的手段来约束人的行为,用“内在”的影响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因为“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格精神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情景中的相遇。使被学生心甘情愿的服从规范,接受管理教育,从而增强对他们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情感关切法”在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1.高校安全教育管理运用“情感关切法”更能适应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就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言,“爱”和“信任”需求是他们在本年龄段最渴望的成长营养元素。如果学生管理者能以发自内心的爱和信任对待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把你作为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就会向你诉说,让你帮他出主意、想办法,你也会从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等,从而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方法。在高校安全教育中,学生管理人员运用“情感关切法”,以亲友、长者的态度和胸怀,用情感感染、情感传递的方式更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与认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树立安全忧患意识、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增强自身防护能力是对自身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素质,只有让学生自身认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意义,他们才会信赖学生管理人员,才会把学生管理人员当作朋友,才会主动配合学生管理人员做好自身及校园的安全防护工作,从而提升安全教育的效果。2.“情感关切法”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相互融通当代大学生有他们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遵循“以生为本”,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符合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育管理。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是正在感受我国高校教育与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代,他们在接受新的管理模式的同时必然出现了一定的情感脱节。由于过去习惯于“他律”,学生被动地接受命令和要求,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势必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因此,要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强化情感教育。

篇6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使得互联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媒介,而这种新媒介在进入我国后,以其惊人的速度飞快发展前进[1]。从较早的网络论坛、博客、人人网、贴吧到现如今的微博、微信以及层出不穷的社交网站,日新月异且发展迅速的网络新媒体在不断完善的同时,对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互联网的网络新媒体的主体——大学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面对大学生们目前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高校思政教育想要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下争得更广泛的空间,必须适应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推进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现状

1、教育管理模式传统化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进行高校思政工作的教育者通常会把工作简单化,过于注重教育所能带来的近期效果,片面的忽视教育管理长期发展的质量,这就使得思政教育出现了行政化和量化的管理模式。其次,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形态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更加重视眼前的利益,轻视精神世界的高尚情操,阻碍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再者,思政教育是高校管理中较为边缘的工作,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往往重视教学和科研的成果,对于思政教育管理不可避免的出现疏忽,且缺少科学化的思政教育运行管理机制,未能对思政教育者起到长效激励的动力。

2、忽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进行思政教育的教育者们往往以负责人的身份自居,过于强调单边主义的管理模式,忽视了思政教育工作所应该具备的服务性质;同时,教育者在进行思政工作时更注重的是思政教育的活动形式感,忽略受教育者对于这种形式主义的反感。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接受思政教育的学生更需要的是通过思政教育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非灌输式的进行理论教育。

二、新时期下的新媒体发展

1、新媒体发展的现状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广泛传播信息的新媒介。在经济不断发展和新媒体技术迅速应用的背景下,新媒体已经涉及到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并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想要在新时期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管理模式,必须重视新媒体的发展,利用新媒体技术探索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2、新媒体的优势和挑战

一方面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及时性、直接性、便捷性、海量性、共享性、个体化和社群化等众多特点,能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向用户提供广泛的信息,并为信息的传播打造了一个较为开放的平台,提升信息传输的效率;另一方面,新媒体具有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信息的在迅速传递的同时,也让一些不好的信息,如人性的丑恶和价值观的扭曲等思想通过新媒体传播出来。因此,面对新媒体的优势和挑战,需要高校在顺应时展潮流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新媒体技术。

三、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1、优化传统思政教育管理模式

一方面,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时,应该发挥自身引导者的身份,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身份和角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的有为青年,而不是过于理想化;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水平,在进行传统理论化教学的模式上创新教育方法,通过更新教学方式、丰富教材内容,利用新媒体思维和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比如高校思政教育者通过建立学校官方微博,通过新媒体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让学生在关注思政教育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广泛的传播出去。

2、加强思政教育的人性化管理

在新时期的社会形态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而想要进行管理模式创新,其中的关键就是提升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高校应提高思政教育师资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并提高教育者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进而达到“上行下效”的目的;且在了解新媒体技术的同时,更加了解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接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加教育者的亲和力,减少学生对于“形式主义”的反感,与学生们一起在新时期下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优秀的思想文化。

3、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独立平台

通过新媒体技术建立学校思政教育服务性平台,学生们可以通过“小号”、匿名等方式在平台上进行发言,减少学生对于教育的防备心理;同时,选拔优秀教育者为平台进行服务,尽可能的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他们的更多的关怀,综合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潜移默化的让学生们主动接触和接受思政教育平台,了解并掌握思政教育知识。

四、结语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发展和运用对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倘若不能摆脱传统教育的管理模式,对以往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认识到新时期下新媒体发展的迅猛,就不能更好的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新时期的社会形态下,高校应认真辩证的对待新媒体技术,通过新技术为思政教育管理带来新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的建设输送更多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尚情操的建设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婷婷.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参花(下),2013,06:123.

[2]毕璟娴.基于思政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升[J].大众文艺,2015,18:237.

篇7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因师生生活与教学集中而成为消防安全的重点保护单位。学校的安全消防涉及到诸多区域,诸如宿舍、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食堂等,这些区域都是师生密集的场所,一旦火灾发生且得不到到有效控制,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宿舍火灾所占比例居多,而不合理用电则是主要危险源。

一、加强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一)从火灾的危险性看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高校是人员相对密集的场所,从以下火灾事故的事例可说明其对校园安全的危害性。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造成4人死亡;2008年5月5日,中央民族大学一女生宿舍发生火灾,上千女生被迫疏散;2007年1月11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宿舍发生火灾,500余名学生被困寝室;2003年2月20日武汉大学一男生宿舍三楼突发大火,整个三楼被烧得只剩断壁残垣。可见火灾会造成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破坏校园的安全稳定、影响教学秩序、给事故学校带去负面影响等。据不完全统计,1998-20l0年间,全国高校发生的70起学生公寓火灾中,因用电引起的火灾有42起,占60%。由此可见,学生寝室是火灾多发区,加强对学生寝室的安全消防教育,对于高校的安全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从当前安全观念现状看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学校的师生,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比较麻痹大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管理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消防安全意识薄弱的一面。学生主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往往在安全意识方面不上心;教师则把工作重点放在各自课程的教学上,加上安全知识教育一般由相关安全保卫部门负责,再受到人员、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就忽视了必要的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而管理者则由于各自分工不同、注意力有所侧重,导致在安全学习、教育与管理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在消防安全方面的认识程度也明显不够。火灾的预防,需要平时加强消防意识,注意身边可能导致火灾的隐患,往往一些细小的疏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对安全的不重视造成的。平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他们的预防意识,对于学校安全消防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三)消防安全教育是确保校园稳定的客观要求

校园消防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既有宿舍、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食堂等区域,又要设及到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不同情况。高校校园与中小学校园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为它是一个开放的校园,而不是封闭的校园。这就给消防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难度和压力。对于高校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高校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多校区、多层次办学使治安管理难度加大;二是校园内盗比外盗多;三是突发性、群体性伤害案件增多;四是智能化犯罪增多;五是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校园安全事故增多。这种复杂的特征,给校园的管理者增添了管理难度,但校园稳定又是必须要得到保障的。因此,加强校园的安全消防教育和管理是客观现实的需求,也是维护校园广大师生安全的要求,对此不能存在丝毫的麻痹大意,不允许有不安定因素的存在。

二、高校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管理有待加强

(一)消防安全观念和防范意识薄弱

不管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师生,在消防安全问题上普遍存在着侥幸与心理,总觉得火灾不会发生在自己的学校和自己身上,所以安全意识薄弱,平时也不太注意安全问题。就拿事故发生较多的寝室来说,学生宿舍一般是6-8人住在一间寝室,人员住宿密集,大量使用电脑等电器,宿舍内摆放的物品杂乱无章。《楚天金报》记者采访武汉市消防部门得知,武汉市当年发生校园火灾43起,其中电气引发火灾22起,占火灾起数一半以上。但是在校园的学生寝室,不时出现部分学生违规私拉电线、私自使用大功率电器的现象,甚至还有使用伪劣电器的现象。这些伪劣产品尽管从外在看不出问题,但是由于没有达到安全标准,极容易成为火灾事故的隐患。这些现象的存在都给校园安全埋下了不同程度的隐患,因为它们很容易造成火灾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加上学生遇到火情时往往会不知所措、惊恐不安,这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消防安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有缺失

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关于消防安全教育的内容极少,一方面造成了学生对消防安全的认识不足,让他们误认为这一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这也说明学校对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导致学生缺乏现场自救与逃生常识。大部分高校进行火灾安全教育是在大学新生刚入校的时候,往往以广播、墙报、班会或者以学院讲座的形式开展消防知识宣传,因为这些形式比较传统和单一,没有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也没有提高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导致学习效果明显不足,最终没有达到学生安全消防教育的初衷。同时,高校进行安全教育的宣讲者大多是非专业人员,很少有专职消防人员进行讲解。少数高校是请专职消防人员进行讲解,而大多数学校是让本校负责安全保卫的老师来讲解,还有的就是让学生自己组织安全教育班会来完成学习。即使有的学校以公共安全教育课的形式进行讲解,也是让对安全消防缺乏实际经验的教学人员来上课。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只能照本宣科,泛泛而谈,缺乏真正的实际操作经验与应战能力,因而不能让学习者对消防安全学习产生兴趣,安全教育若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必然是大打折扣。当学生们遇到突发火灾事件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火灾逃生技巧,往往表现出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三)管理体系松散,缺乏效率

对于安全消防的管理,一般学校都认为是安全保卫部门的事情,而安全保卫部门又以校园的安全稳定为工作重点。这样就缺乏有效的全面的安全消防管理体系,没有形成校领导———安全部门———班级———师生多级化的安全消防体系,缺乏安全消防全面联动的机制,没有很好地实现各级领导、各级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没有让“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的路线落到实处。部分学校寝室的安全消防任务是由寝室管理员负责,由于宿舍管理员都是年纪较大的人,学生寝室的管理又是多方面的管理,需耗费很多精力,致使管理员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细致的消防安全的检查工作中去。管理员对消防安全的应急能力也相对比较迟缓,这样的现象并不利于学校火灾易发区的安全保障工作。不少学校的安全保卫人员配备数量少,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这就导致安全检查和安全问题落实起来缺乏力度。这样就不能实现安全消防工作落到每一个角落,不能实现安全消防工作的全面覆盖。让安全事故预防留有死角,就是给消防安全工作留下隐患。消防安全工作还存在侧重于学生寝室、教室,而忽视实验室、图书馆的现象,这就让实验室与图书馆成为了安全消防的隐患。实际上,有的实验室中存放着一定量易燃易爆和剧毒化学物品,如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其所产生的后果也不容小视。图书馆的消防安全管理也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到位的现象。由于图书馆的书籍器材都是易燃物品,加之高校图书馆各种电子电器设备运用的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防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安全事故的发生,轻则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师生的安危受到威胁,重则引起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对学校和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实验室和图书馆同样应该成为消防工作的重点对象,不应成为被安全消防忽视的角落。

(四)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和消防设备更新

安全经费投入少和消防器材的更新不及时,成为安全消防工作的又一制约因素。不少高校由于缺乏正确的安全消防意识,以致其为减少经费开支而在安全消防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不足,这种现象在民办高校尤为突出。消防安全没有建立起消防户籍化管理制度,各单位之间的有关消防安全相关信息处于彼此分离的现象。没有将各单位安全消防的相关信息,诸如:消防人员信息、消防器材情况、单位建筑情况、消防记录等建立起完善的消防信息网络体系。区域之间的消防体系缺乏有效的联系,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制约了相互间消防力量的支援与沟通,制约了安全消防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管理改进的策略

(一)提高全体师生的消防安全观念和防范意识

为杜绝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各级领导、部门和广大师生要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高校的消防安全必须走“预防为主、群防群治”路线,通过建立有效的多级防御体系,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与教育,加强安全投入,密切区域消防安全的联动机制,提高全体师生的消防安全防范意识,尽可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建立消防安全教育体系的多元化

设置合理的消防安全机构及消防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建立起有效的消防安全管理机构,由一名学校领导总负责,建立起院系、班级、师生的多级消防安全联动机制,发挥好领导沟通各部门的积极作用,再由学校安全保卫机构具体操作安全事务,同时利用好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经常沟通这个桥梁,发挥宿舍管理员、班级安全员的积极作用。要运用创新的方式进行消防安全教育,运用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师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消防安全能力的提升和增强火灾安全事故的应变能力,让消防安全教育管理起到实际效果。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消防设施

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消防设施和装备,是预防校园消防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学校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要认识到消防安全对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性,积极加大必要的消防安全投入,对于老化的消防设施进行及时更换,对于老教室、寝室加大改造投入的力度,确保消防安全事故从源头上消除。增强科技防范的作用,构建严密的防范体系。改变过去单纯运用人来管理消防安全的局面,通过加大财力、物力支持,增加科技在消防安全中的作用。运用校内外安全探头、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漏电火灾报警系统、超电流自动断电等设施,来有效地防范与控制火灾事故的发生。

(四)建立健全制度,强化安全消防机构管理

1.建立健全全面的规章制度。每个高校应该在组织广大师生全面学习消防安全法律法规的同时,根据社会发展与自身特点,在有关法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校校园安全管理的实施细则、宿舍安全管理规定、实验室安全操作管理规定、图书馆安全条例等一系列制度,通过制度来建立健全安全防护网。对于管理人员、宿舍管理员、校园保安等相关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有效管理,确保校园安全问题万无一失。

2.利用好消防安全资源。建立起区域的消防安全相关信息,利用好网络提供的信息,实现消防安全资源的共享,促进消防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3.高校应该科学地制定消防安全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料性等特点,发生突发事件时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进行有效处理。因此,只有做好平时的安全教育与预防工作,加强对安全设施的检查工作,做好应对校园消防安全突发事件的预案,才可能避免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旭东,郝向民.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在高校学生公寓防火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

[2]廖善光.新形势下高校安全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篇8

今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现在普遍越来越重视个性的发展,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就目前来说怎么用科学的发展观去指导高校教育者管理大学生,怎么开展具有价值意义的新型高等教育是摆在当代教育者眼前的问题。而现代教育活动本身的价值是围绕人这个个体来展开的,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引入“人本主义”这一理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人本主义”教育管理价值所在

“人本主义”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的一种模式和理论。这种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的古希腊时期。曾经有位古希腊哲学家指出:“人是万物尺度,存在时万物就存在,不存在时万物就不存在”。而“人本主义”这一理念,其原理就是指一切的以人这个个体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在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后现代主义也随之兴起。“人本主义”也被赋予了“反传统改革现实”的新的含义。

有关“人本主义”的含义,有的学者认为其主要有三点:一是注重对个人的研究,认为人本身具有的行为特征,自由对人的影响大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二是重视人本身的价值体现,认为人本身具有创新、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三是注重个人潜能的发展。因此,借助人力本身的能力,比如特殊感觉、知觉去研究真善美,寻求突破人的创造力和人类反应的可能性,还有就是重视人类自身的创造潜意识的探索的思想理论体系就是所谓的人本主义思想。从以上我们探索就很容易发现“人本主义”的三个主要的特征:一是它非常强调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很重视人的独特性,特殊性;三是很注重人自身潜能的发展。总而言之,“人本主义”就是要求一切从人的自身、本位开始,一起的制度的制定和政策措施都要“体现人性美、注重人情、尊重人权,而不能超越人本身的发展阶段,当然也不能忽视了人自身的需要”。

人本主义教育,就是要利用一切有利于人自身的特定历史的有利因素,从人自身的人性和人利益出发,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强调发展人得个性,调动一切能调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来促进教育对象,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而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就是要把大学生看做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教育管理活动中心,一切开展的工作都应按照学生的本性及其发展的特点来展开,围绕人、依靠人、重视人,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能动性,激发他们自身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需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人本主义”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性

我国至建国以来大的教育方针几经调整,最终确定了“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围绕这个目标,我国在不同教育阶段都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方针。就以我国的高等教育为例,在这里我们培养的未来的国家建设者,富有创新能力和高级实践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在此,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最核心的内容。现代教育的紧迫性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也因此,倡导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理念,实现个体的本位教育观和社会本位教育结合的理念,具有很现实的教育意义。  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都是照搬前苏联的,在当今的教育发展环境下,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其管理模式比较僵化,在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中,行政化比较多,但是它在当代高校比较流行,殊不知大学是思想上最活跃的地方。大学本来因该是百家争鸣的地方,但是看看现在的大学,行政化很严重,各种规章制度约束着大学生,尽管这些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面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它忽略了一个学生作为一个教育中心的问题。着中国管理模式,管理上很多,但是极少有疏导,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那么的大学生出现了心理上的问题。这其中还有我国现在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许多的高校,必修课程很多,选修课程很少,教学内容陈旧,缺少新信息,教材几年不变一次。教学方法几十年如一日的灌输多,启发引导很少。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的发展。如何引入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当代教育者因该首先考虑的问题。可以说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从一个经验管理模式到以人为本、理性管理的转变过程。也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在当代高校中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实践途径

(一)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们的教育者要在高校的管理实践中践行“以人为本”,首先必须要倡导“尊重学生”。具体表象是:一是要在教育管理当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能动性,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以学生为主,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协调创新能力。二是要在教育教学当中尊重学生自身的人格。在校的大学生都已经是成人了,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认知能力。他们急切的渴望能被社会接纳,被认同。也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

(二)建立规范民主化的管理体制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从学生为中心,围绕他们建立一个规范民主化的管理体制。在建立体制前,领导者要考虑首先是学生的感受,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民主化的管理体系,不然一切都是乱弹。在学校的运行机制上,要多考虑教师和学生们的感受,实行制度上的“严”,但是在管理上又要有“情”,严宽结合、情理相济。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形成一个宽松、和谐、融洽、民主的学习和教育氛围。

(三)优化校园治学环境

篇9

一.社会发展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矛盾冲突

 

1.大学生纪律规范与行为道德方面存在的矛盾。在学生的纪律与道德方面的矛盾,主要反映在学生的生活方面。例如: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十八岁入学,二十二岁毕业。根据我国《婚姻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谈恋爱是符合我国的相关规定的,甚至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增加,到了大三、大四的学生甚至可以步入法定的结婚年龄。从法律的意义上来讲,大学生恋爱的行为并不受我国法律的约束。如果期间发生了类似于性关系的行为,也只是道德方面的问题。然而,学校设立的纪律规范,就是为了约束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然而,大学生恋爱发生性关系甚至造成一定后果的行为,在校方看来,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行为,必须要根据学校的纪律规范给予惩戒。但是,从法律的角度上来看,学生的行为只要是双方无条件的共同意愿,就不涉及到法律问题,反而是学校的干涉行为,对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侵犯。因此,大学生的纪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之间便存在了矛盾与冲突。

 

2.大学生纪律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在纪律规范与法律规范间存在的矛盾,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学生的学业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发生违法行为,按照国家《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相关规定,该行为已经触犯了我国的刑法,应当给予相应的法律处分。对于在校大学生的违法行为,按照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来看,学校应该在法律处分的基础上追加学校的纪律处分,以儆效尤。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学生在接受了法律处分后,便可规避学校的处分,不仅影响了学校纪律对学生的约束力,还使得法律的形象受到了影响。

 

二.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相互关系

 

1.以法律规范为依据。由于我国在校大学生,已经到了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因此,在制定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时候,要以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免出现法律行为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混淆,任何行为规范的制定,都不能违背法律规范的要求。

 

2.以道德规范为基础。道德规范是在道德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行为规范,主要对人们的信念、习惯等行为进行约束,大学生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其道德行为规范必须要符合我国公民所遵守的公共道德规范。而法律规范则是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的,与道德规范相比,法律规范更具有强制性,而道德规范更多的是通过思想上的引导以及舆论环境的影响来实现规范的效果。由此看来,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3.以纪律规范为保障。高校设立纪律规范的目的在于建立稳定的校园秩序,约束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然而,大学生作为法律意义上的公民,应该享有合法公民的一切法律权利与义务,既不能有特殊的权利也不能剥夺其合法的权利。因此,大学生的纪律规范的制定,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充分体现出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要求。通过纪律规范的建立,为大学校园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1.高校大学生行为规范必须具备充分的合法性。在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大学生相关行为规范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该行为规范必须要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建立,确保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对于规范中存在的侵权条例要及时进行更正与修改。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违法、犯罪行为,除了法律上的相关处分以外,学校应对违法的学生进行纪律处分,并将公安机关及学校的处罚结果计入学生的档案之中,以免出现学校处分与法律责任的相互矛盾。

 

2.高校大学生行为规范必须具有正当性。在制定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过程中,要确保其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要确保行为规范符合实际的要求。以相关法律条文为指导,确定规范的基本内容,以诚信教育作为突破口,确定基本机制,不能使用行政的权利去扼杀学生的道德潜力。

 

除此之外,还要确保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合理性,在制定行为规范的同时,要突出学术规范的重要作用,坚决抵制伪学术的行为,实现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真正价值。

 

四.总结

 

篇10

在进行教育改革之前,首先应该明确的就是高校学生管理教育改革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我国的高校比做一个完整的“社区”,而高校中的学生就是住在社区的“公民”,建设社区是为了服务公民,而建设高校同样是为了服务学生。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保证学生能够在校期间获得全面的教育,就应该重视学生教育管理的本质不能扭曲。改革的价值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利益,因此高校管理职能也是具有准公共管理性质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是越来越重要,因此,人们对于学校的服务性质和功能的关注度也是日渐提升的。只有保证高校学生能够获得最全面的知识教育,保证学生的在校地位,才能确保高校管理改革具有公共管理性质。也就是说,应该将教育民主化的理念渗透到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中。随着公共管理体系的不断普及,学校的教育形式愈发趋于广泛的民主形式。也就是说,提升学生的利益,保证学校能够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才是提升高校管理教育改革水平的重中之重。

二、学生教育管理的目的是服务学生

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目的是真正实现服务学生。学校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学校孕育了学生,也就是说,学校存在的基础主要取决于学生。因此,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为了保证我国的高校教育质量,所以需要对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充分利用不同的方式对我国高校的学生进行成长服务,以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最好的教育方式,防止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生权利被校方忽略。也就是说,最终达成的教育管理模式应该是保证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的。目前,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目的就是保证大学生能够在高校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也就是说,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设定就是为了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而服务的。在教育管理中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制度的制定以及贯彻落实等环节,为我国的大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服务。能够对学生有良好的引导作用的高校教育才是最正确的,所以说,为了防止学生在校期间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严格制定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制度是非常必要的。由于高校教育和学生之间是存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的,所以,需要利用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作出一定的指示。

三、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是维护学生切身利益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11)06-0074-03

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现实状况

1. 制度的制定形成程序有待规范

笔者通过对南京某高校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分析显示: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近8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征求学生的意见,而在实际制定过程中,近三成的学生认为从来不征求,两成的学生认为有时会征求,三成以上的学生不清楚学校的规章制定的过程(见表1)。由此可见,当前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制定程序不够规范,忽视学生的民主参与。

2. 制度的推动与执行程序尚需完善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公共管理学思考

1.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借鉴与参考

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政府财政危机、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使得西方公共行政领域主流思想理论遭受严峻的挑战,应运而生的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即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1]。公共管理可以理解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以有效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运用政治、法律、经济和管理的理论与方式,民主运用公共权力,并以科学的方法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和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2]而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的根本利益,本质在于为学生提供服务,同时实施过程应体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2. 公共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教育管理内容和管理模式提供合法性依据和制度上的支持,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和教育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指明方向与提供制度保障,形成长效机制,为后续工作的推动夯实制度基础,从而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学生的正当权益得到制度保障。其主要内容包括:完善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和执行程序,建立学生教育管理的配套机制;结合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适当借鉴公共管理的相关制度,诸如实行听证制度,畅通学生意见表达的渠道;实施新闻制度,有效保障学生知情权;实行领导接待日制度,提高管理服务效能;积极开展民主评议制度,畅通学生民主参与管理的现实渠道;等等。

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现实路径

1. 规范制度的制定程序

公共政策学认为,“政策制定过程微观层次的起点是政策问题,第一个环节就是政策问题诊断和政策问题的界定与确认。接着是确立政策目标。然后在政策目标的基础上拟定政策方案即准备出尽可能完整的政策被选方案系统。再下来就是政策决定,即根据一定的标准选择一个方案。最后要经过一定的程序采纳并公布最终确定下来的政策方案。从诊断问题、确立目标、拟定方案、优选方案、采纳方案、政策合法化,其中每一个环节与前一个环节之间都有一次或多次小的循环,即都会在反馈回去”[3]。而上述电脑使用规章的形成和推动理应借鉴公共政策的程序来完成。

笔者认为,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制定应遵循以下程序:一是问题界定,就是学生管理实际当中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确实需要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来解决。二是明确制度的目标,学校制定任何与学生利益相关规章制度,首先要求坚持制度服务于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这一原则。三是调查研究,在制度草拟与讨论过程中,要充分发动有关人员及学生广泛参与,统一认识,使规章制度有可靠的思想基础。四是制度的草案形成与论证,将规章制度的草案下发讨论,不能由个别领导或部门闭门造车,要走群众路线,要发动有关人员和学生民主讨论,集思广益,听取教师与学生意见,使规章制度建立在群众自觉遵守的基础上,增强规章制度的认可度。

2. 完善制度的执行程序

一是要广泛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学生进行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讲明规章制度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使学生增强是非观念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形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通过宣传教育,在学生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自觉维护规章制度的责任感,形成学生相互监督、共同遵守的氛围。二是严格地检查督促落实,规章制度有它的严肃性、权威性及普适性,因此在执行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出现制度例外。三是制度执行的意见和结果反馈,通过了解学生对规章制度的认识和评价,检查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对模范执行规章制度的人和事,要及时表扬激励,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要给予批评与警示,对于执行中不到位的地方要及时纠正,维护学生的正当权利。

3. 公共管理相关制度的借鉴与运用

(1)听证制度:学生意见表达的渠道。听证是“现代程序法的核心内容,是行政相对人参与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形式,它的本质就是听取意见。狭义的行政听证特指行政主体以举行由全部利害关系人参加的听证会形式广泛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程序性法律制度,它是一种正式的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形式,与美国的正式听证类似”[4]。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各级部门可以考虑试用狭义的正式听证。学校各级教育管理主体在制定规章制度或做出直接对学生权利义务产生影响的决定之前,要举行正式的听证会,以给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机会,然后根据听证记录和充分考证,最终做出决定。举行听证的作用就是监督学校各级管理服务部门运行的合法化和合理化,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和减少在管理服务过程中的矛盾和梗阻,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

随着学生教育消费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学生将会对涉及到自身的利益行为予以特别的关注,并会采取一些谋求自身权利的行为,有的时候会缺乏理性乃至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这样既损害了学生的利益也对学校不利,因此通过听证制度的实行,在制定和实施相关规章制度之前,能够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就具有了客观性、针对性及有效性。听证制度可以在诸如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个别学生管理项目的收费、后勤服务的价格调整等方面实行。在实行听证制度的过程中,需注意听证代表的代表性及其陈述内容的客观公正性、听证内容的公开、听证程序的合法和规范、听证结果的评估和采纳等等。

(2)新闻制度:有效保障学生知情权。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定期、定点、定人的新闻方式及时地向新闻媒体披露最新的政务信息,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因而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大众的关注。健全的新闻制度有利于政务信息的公开透明,有助于公共管理部门建立起贴近群众的有效沟通渠道,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对于学生中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时管理部门会采取封锁消息的方法来避免学生的议论和混乱,但这往往导致学生中间的小道消息频传、谣言满天飞,甚至可以扭曲事实制造混乱,反而破坏了校园的安全稳定秩序,有损学校的权威并导致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危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通信和网络平台使得谣言的传播更远更坏,甚至在社会上也造成不良影响。笔者的问卷调查显示,对于学生中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近7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向学生通报(见表3)。

表3 学生对学校的事件通报制度的认识 (百分比 %)

学生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学校是否有必要向学生通报有必要没必要无所谓78.4010.4910.49 (3)领导接待日制度:一是提高服务效能的推进器。领导接待日制度在群众部门的工作中应用较多,对于一般工作人员无法答复的事,由相关部门的领导来接待,提高政府的行政服务效率。二是以强化服务意识为重点,探索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提倡领导干部亲自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了解民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的切身利益经常涉及到各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为了更好地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切实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学校应建立领导接待日制度。领导接待日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体现学校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规范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其主要包括:接待广大学生来访,听取他们对学校各方面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处置或协调解决广大学生提出的涉及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了解广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的热点问题;解释来访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做好疏导工作。对于无法当面答复的问题应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明解释工作,需集体研究决定的应及时研究解决,需向上级领导汇报的要及时汇报,并给定大概的期限,确保领导接待日制度的实效性,避免形式主义,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4)民主评议制度:学生参与管理的根本途径。民主评议制度,是教育管理民主化所倡导的一项措施,作为体现学生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的有效手段。在公共管理实践方面,部分政府管理门在本部门和本地区开展了政风行风的评议活动,鼓励人民群众对机关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评议,对评议结果有一定的奖惩措施,从而达到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服务职能、提高群众满意度的目的。

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各级管理组织和人员包括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广大教师以及各级管理人员,他们是实施管理和提供服务的载体,而广大学生就是服务对象,学生可以对学校各级部门和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的服务态度、工作作风、敬业精神以及是否能够自觉维护学生的利益来进行评议、打分、排名,并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从而使得各级组织与人员主动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将维护学生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聂鑫,林建华.公民本位:构建服务型政府之本――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特征论证[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7-40.

[2] 黄健荣.公共管理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8-29.

[3] 严强,王强.公共政策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38-239.

[4] 温晋锋.行政法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257-260.

篇1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入,高校教育体制也在不断优化和改进,教育资源也进行了重组,新时代面前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出现了新局面,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的取向都会或多或少发生一些改变,高校在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的模式却略显单一,现在的学生主力大部分是90后和95后,意识形态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学校的粗放式管理必须要改变,新形势下要“服务为本”“以人为本”,这样才能贴近学生、了解学生,进而去更好的教育和管理。以前的学校环境相对于现在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接触到的外界信息也是非常有限的,现在很多文化讲座、文学探讨会都会进入学校和学生近距离的沟通,学校的教育模式也在局限于管理,而是更多的去服务,完善教学设备、优化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空间自由的学习成长,辅导员要做好引导、激励、启发等基本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学生进入学校是为了美好的未来、是为了建设美好的家园,学校要时刻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平台,让他们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和知识。学生教育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自上而下坚持不懈的努力的,高校在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相对比较独立,但需要稳定的财力和人力资源来支撑,很多社会因素都会影响其稳定长远发展,所以全体教育工作者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良好的师德和职业操守,这样才能营造出美好的教育空间。

二、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理念

1.应用“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校在管理学生的工作中要加持以人为本,结合以人为人的科学管理理念,强调对学生的对反化,积极探求学生的管理机制,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和学校管理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学校应该结合管理的特点,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确保管理学生要实现规范化,灵活化。学校可以采取柔性的管理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学生的自我管理观念,使得学生树立自我教育和管理的意识,对自我的行为规范进行合理的约束。高校在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完善保障机制。辅导员要做好多方面的管理工作,一方面要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心理疏导的工作。利用课程教学来管理工作,发挥辅导员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2.应用柔性管理理念

高校在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完善保障机制。辅导员要做好多方面的管理工作,一方面要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心理疏导的工作。利用课程教学来管理工作,发挥辅导员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在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完善保障机制。辅导员要做好多方面的管理工作,一方面要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心理疏导的工作。利用课程教学来管理工作,发挥辅导员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在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完善保障机制。辅导员要做好多方面的管理工作,一方面要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心理疏导的工作。利用课程教学来管理工作,发挥辅导员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3.儒家教育管理理念的应用

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精髓,丰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内容,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增加儒家文化在教材中的比例.教材是学生管理运作的主要载体,是进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主渠道.因此实现学生接受儒家文化必须将儒家文化纳入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课堂,将儒家文化纳入课堂必须将儒家文化纳入教材.要根据各自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划拨专项资金,加大宣传力度,采用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原则吸纳儒家教育管理理念.如儒家先贤在其推行的教育管理运作中,极其重视对受教育者优秀道德素质的建构以及人格的塑造,重视加强受教者仁爱教育、义利教育,诚信教育,礼仪教育等,培养受教育者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勤劳简朴、民族大义的精神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运用儒家教育所提倡的内容,可增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吸引力和实效性.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将儒家教育管理理念与社会发展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引领学生将儒家教育管理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强调“自我管理”理念

篇13

一直以来,各种媒体的出现与应用都贯穿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当前,书籍、报刊、电视、网络被充分运用于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扎实推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值得探索。

一、传统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规范和完善,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证。但在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上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完善。

(一)缺乏系统性

有一些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体系建立时间较短,统筹规划不够完善,学习的随意性大,在管理时一般都是等待上级安排、照搬其他单位的教育实施方案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也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对其特点和需求的了解。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只关注其在学校的表现,缺乏配套的管理措施,影响其持续的教育管理。

(二)内容和形式单调

以往高校教育管理的方式不够多样化,与大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脱节,不能很好地进行结合,难以形成合力,严重影响其实际效果,而且实际管理中办法和内容都不够充实,大多运用的是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难以进行思想融入。管理的内容又多依赖于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比较少,不能与具体的校园活动和学生的发展紧密相连。

(三)实效性差

以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内容的实效性都不强,与时代的发展结合不够密切,缺乏新颖性。高校运用的管理模式难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学生的配合度低,实效比较差。同时,学生整体的素质也要提高,提高其团队意识,使其积极配合学校的领导和教育管理。

二、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新兴的媒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很大的区别。关于新媒体提出的时间比较晚,目前高新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的发展也越来越好。对新媒体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角度,并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新媒体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媒体的产生,为其提供了发展的条件;二是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具有非线性、互动性高的特点;三是随着新媒体的传播和发展,其内容越来越广,呈现出复合多元化的特点[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新媒体运用比较普遍的有QQ、微信、E-mail、飞信、易信等软件。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点

1.互动性。新媒体的运用可以实现传播者和受众间的信息连接,双方可以通过新媒体实时传递反馈信息,而且新媒体可以使传播者为受众输送信息,也可以及时反馈受众的情况。这是传统媒体难以实现的,且对于信息的传播和及时的反馈,传统媒体还存在不足。2.传播速度快。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在信息传递中会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新媒体的传播形式比较多样,其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基本不需要费用,还保证了信息的快速传递。3.信息传播和渠道多元。新媒体有很多传播途径,手机短信、电脑微博和门户网站等终端的运用,都可以用来进行信息传递,而且其传播的信息内容很少会受到限制,国际国内要闻、社区新闻等都可以进行传播,内容丰富多样。但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都会夹杂在其传播的信息中。4.大众性。传统媒体是媒体主导受众,而新媒体与之相反。因为其形式多样,技术开放平等,通过不同的平台参与者可以一起进行交流,在平台中的任何人都是新媒体的主体。新媒体的使用成本低,不同的层次、群体都可以通过新媒体了解世界,其在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中都发挥着资源的作用,具有大众性。5.消解性。新媒体的运用可以实现不同国家、地区和群体间的联系,并突破空间限制。新媒体对空间的跨越,完成了不同国家、地区、肤色、城乡、经济发展不同地区间的联系,使得信息传播不受空间差异的影响。

三、新媒体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创新了教育管理方式

在以前运用传统媒体中,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进行方式一般就是面对面交流或者运用传统媒体进行,而新媒体的出现为其提供了发展创新的新方式。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新媒体的运用使其发展途径更加丰富,使得教育管理工作挣脱了传统媒介的束缚,在网络、数字电视等平台上也可以进行管理,提高了速度和便捷性。而且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方式,使其更加灵活。高校管理人员和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和工具变成了网络,通过对网络的运用,高校的各项消息、通知更加及时,学生查阅也更加方便。

(二)加强了与学生的交流

在高校学生教育的管理者和学生的沟通中,新媒体的应用为其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以往要实现学生和辅导员间的沟通交流,时间和空间都会对其产生限制,要保证辅导员和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沟通交流,而且这样的交流通常都是在办公室进行。这样不仅浪费了辅导员和学生的时间,还需要提前准备,学生就容易紧张,在实际的沟通交流中就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新媒体的运用为这一沟通提供了更快捷的方式,辅导员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交流,可以通过网上实时交流、网上留言等多种方式进行,降低时间空间的影响限制。这样在任何地方学生都可以与辅导员沟通,其紧张情绪容易得到舒缓,更容易进行教育管理。

(三)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效率

新媒体的运用可以完成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也可以节约资源,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媒的运用可以节约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资源。在传统媒体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方式只有文件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和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在获取反馈文件信息中学生不仅会消耗时间,在信息的解读中也可能会存在偏差,而高校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进行信息调查、整理等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文本、人力和时间资源。但新媒体的运用可以减少这些环节,并降低其资源消耗。通过运用各种新媒体,在电脑、手机上教育管理信息可以进行直接存储,信息的不会受时间的影响,大大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在网上,辅导员可以运用文件的形式告知学生信息的内容,电话、QQ、微信等都可以运用,学生的查阅也就不会受到限制,达到信息传递和节约人力、物力的目的[2]。第二,运用新媒体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实际的工作就会更加方便快捷,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新媒体的运用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一种统一,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扭曲化传播的可能性,实现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的大幅提高。

(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意识形态和新媒体的运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在技术上、信息上和工具上都具有关联性。通过新媒体与意识形态的这几种关联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学习上新媒体以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宣传渠道和信息量的快速增加,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新媒体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资料越来越丰富,内容也越来越充足,学生和辅导员可以随时学习和了解这一内容。

四、新媒体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一)转变教育管理的观念,正确认识新媒体

基于新媒体的发展背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要转变其教育管理观念,正确认识新媒体。在工作中,要有效利用主流新媒体工具,创新管理思维,有意识地提高个人媒介素养,将新媒体与传统宣传平台进行结合。对于教育管理的形式及时更新,学习并总结新媒体的特点、发展趋势,对新媒体的数据获取、处理和简单操作要能够把握,掌握计算机、手机等新媒体的使用技术,为学生的教育管理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方式。而且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及时学习新媒体的相关技能,提升自身的应用能力,在信息传播和处理中进行及时应对化解。对于管理中有争议的热点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做出正确的示范,不回避问题,为学生和其他工作人员提供标准,保证问题的正确及时解答,更好地进行教育管理。

(二)搭建信息传播平台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具有很多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信息传递及时,互动性和精准性更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媒体的信息传播作用。因此,高校要积极搭建信息传播平台,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加强合作,实现校报、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台的新媒体对接,将学生教育管理打造成一个系统的服务平台,可以建立发展主题教育网站、官方微信群、官方微博等平台。目前,新媒体发展迅速,范围广而影响深,高校要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创新,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教育管理平台,结合线上线下工作,将教育管理工作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把握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动权。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要将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和网络用语利用起来,灵活变通,使教育管理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运用灵活的形式让学生在信息的传播和接收中更加方便。在新媒体的运用中,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必须要利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在学生信息的接收中,能够加强其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

(三)加强信息传播教育管理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在搭建开发信息传播的平台后,要对新媒体平台进行及时的建设管理。因此,高校的新媒体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学会运用新媒体与学生交流沟通。首先,学校可以为其组织相关的培训和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并加强对教育管理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发挥新媒体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其次,通过对新媒体平台的运用,工作人员要对校园的网络环境进行净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证上网绿色、文明和安全,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3]。高校也要建立长效的教育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通过信息媒体技术的运用,实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提高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总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为教学的进行提供有效的保障。目前,在教育管理工作中通过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为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更加注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新媒体的运用,并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不断调整教育管理工作,提升高校教育和管理能力,推动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魏思文.高校学生管理中新媒体平台的创新应用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7(4):6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