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笔记

家庭教育笔记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家庭教育笔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家庭教育笔记

篇1

一、家庭道德教育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父母的道德素质、家庭关系对家庭道德教育方向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家庭道德教育内容主要着重于私德引导

家庭道德教育是长辈对晚辈的道德教育与培养,以血缘关系和亲情为基础。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之间的社会生活组织。血缘关系和亲情是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础,个人在经济上获得家庭的供给,在情感上得到家人的呵护,因而家庭道德教育是容易接受的,也因为家庭的共生关系具有一定的强制力。这一点,在未成年人身上表现更为明显。

父母的道德水平、家庭关系的和谐对家庭道德教育方向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父母是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家庭生活空间的密集、时间的长久,让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成为未成年人自觉和不自觉的行为模式。“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亲子关系、家庭关系良好的家庭,子女能够得到并接受父母的道德指导和约束,从而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此相反,一个问题孩子后面往往是一个出了问题的家庭。

家庭道德教育是生活中自发的道德教育。一般来说,家长对于子女的道德教育是没有系统设计与规划的,家庭道德教育基本上是生活中自发的道德教育,多数是被生活情境触发的一种即时性教育。当前,我们中国多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重智轻德”,因此,家庭道德教育是比较模糊的。很少有家长能够明确意识到要积极地建构子女的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等道德观念,子女一般是从父母的言行来获知并学习父母的是非、善恶、真假、美丑观念。甚至有些家长本身是非、善恶、真假、美丑观念就是错误的。

家庭道德教育对个体道德的建构主要在于私德方面。家庭是属于家庭成员的私人空间,公共问题、公共关系很少进入家庭之内;我们的社会尚处在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际伦理关系;晚辈很难亲历或者直接观察到长辈在公共问题和公共关系方面的实践;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家庭教育主要集中在对个体私德的引导,而对个体与社会公共生活相关的公德关注较少。我们中国的家庭在这一点上尤其明显。我们的家庭道德教育更多集中在对家庭伦理关系、对熟人圈子的人际关系的引导,而缺乏公私观念、取舍观念、法理观念的引导。这与我们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形态紧密相关。

家庭道德教育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影响既是基础性的又是长远的,但是不同年龄阶段,家庭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作用强弱不同。学龄前儿童主要是受家庭成员的教育与影响,家庭德育对学龄前儿童、未就学儿童与少年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进入学龄期的儿童和少年,他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得到拓展,其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变得复杂。在这样的阶段,交往深度、信息交换广度、奖惩的轻重对个体道德认知、判断和选择具有决定作用。如果在学校及校外所进行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的深度,不超过其与家人交往的深度,他在家庭中所得到的道德示范与指导信息比在其他渠道得到的更多,那么家庭教育仍然会起到决定作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社会教育、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出现分歧时,未成年人一般会按照家庭的塑造而成长。如果家庭德育缺位或者偏差,个体道德行为很容易发生偏差,并进而在社会造成危害,就会得到舆论或者法律等实际的惩罚。有些个体会进行主动的道德反思和自我矫正,而有些人可能很难改变。

二、学校道德教育以校生、师生之间的法律、伦理关系为基础,学校道德教育是专门化系统化的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既关注私德建构也关注公德建构

学校是未成年人走出家庭之后进行社会实践的第一个公共空间,未成年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大部分发生在学校之中,或者说关联到学校。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未成年人交往形成的主要社会关系。成年之后,很多人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其社会实践仍然主要在学校场域进行。学校道德教育必然对个体的道德社会化发生重要影响。

法律、伦理意义的校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基础。学校的设立目的就是按照社会需要培养新的一代。学生进入学校,就意味着与学校和教师形成了教育与被教育的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这种关系是在家长及学生选择的前提下形成的,也有可能因学生的选择而终止。因而,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其强制性是比较弱的。

与家庭自发性的道德教育不同,学校道德教育是专门的系统化的道德教育。学校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影响未成年人的道德发展:一是通过专门的道德教育传授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促发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二是教师的道德涵养和人格对学生道德发展的感染和示范;三是学校制度及风气对道德原则的支撑与确认;四是同学群体的互相影响。第一种方式是基础性的,但是其现实影响力方面常常弱于后三者。

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校风、学风、师德起着实际的方向引导作用。理论化的道德灌输虽然能给学生以系统化的道德知识,但是学生也会通过社会实践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判断社会按什么规则运行,自己应选择遵循什么规则,而他们的直接观察对象就是学校、老师和同学,因而校风、学风、师德对个体的道德形成和发展起着实际的方向引导作用。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者,作为学校的代表者,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具有主导地位,教师的道德涵养和人格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力远胜于其他因素的影响。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依赖教师的工作和示范。

学校道德教育对个体道德的建构既注重私德也注重公德,但是主要侧重于公德教育。学校德育内容是广泛的,既关注个体私人品质的塑造,培养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等的观念;也重视培养个体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公德素质,对个体公私观念、人际观念、取舍观念、法理观念进行教育引导。学校教育程度越高,学校道德教育越是应当强调与社会参与有关的公德教育。因为学校设立的目的已经包含解决公共问题的主旨――为社会培养人才。与家庭相比,学校是未成年人活动的主要公共空间,校内的实践和交往已经涉及公共性问题。师生交往、同学交往基本在班级共同体、学校共同体中进行,因而,这种社会交往的实践本身就需要公德的介入,也必然在实践和交往的过程中,塑造个体的公德。

但是学校道德教育也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第一,学校道德教育与道德的实践本质的脱节。学校道德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师生为主要交往主体和关系,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把道德的主要内容凝练为抽象的生活理论或行动的规范性知识,但是认知并不能等同于行动本身,学生的道德实践究竟如何这是教师和学校不能完全掌握的。第二,学校德育手段与学校德育目标的偏离。道德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应当是培育“有道德的人”,但是当道德教育本身成为一种考核的对象,它就不可避免地工具化、形式化。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德育灌输足够,技巧运用的越来越高明,然而在学生精神世界建构方面的作用却没有明显提高。第三,个体道德品质形成是个性的、曲折性、反复的,而学校道德教育则是统一的、递进的、累积的。每个人的禀赋、经历、观念都有很大差别,对同一道德规则的理解和接受也是不同,但是学校道德教育总体来说是整齐划一。道德品质和知识、智能不同,并不是可以随着受教育的累积而提高,道德品质也可能出现反复。学校道德教育基本上是期望通过连续的、系统的道德知识传授教育来提升人的道德水平和境界,与个人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并不完全契合。

三、单位道德教育以个体对单位的依赖性为基础,单位权力结构对道德教育方向和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教育内容方面主要关注单位共同体道德

单位是成年人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的主要场域,个体对单位有很强的依赖性,即使在今天“单位制”已经弱化的情况下,个体对单位依然有较强的依附性。与非公企业相比,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企等体制内的“单位”,成员对单位的依附性更强。“集体生活并非产生于个人生活,相反,个人生活是从集体生活里产生出来的”[1],工作单位对于成年人的道德观念发展变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一点也已经得到实证研究的证实。东南大学王珏所主持的《“后单位时代”组织伦理的实证调查与对策研究》中,当问及“工作的态度、价值的取向受单位领导和周围同事的影响程度”时,认为影响程度非常高和高的有46.7%;认为影响程度一般的有44.7%;认为影响程度低的只有5.5%[2]。

工作单位的权力结构对道德教育方向和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工作单位对个体道德的影响途径主要有价值建构、领导示范、制度激励、同事互动。单位总是以组织宗旨、文化、领导演说等形式建构、倡导自己的一套道德体系,要求本单位成员遵循这些道德规范。单位制度公平合理,领导的道德示范,单位对遵循道德规范的成员的认可、奖励,都能从正向激励成员遵循道德规范。而单位实际的权力结构中,如果下属具有适度地参与决策权、监督权,领导层的整体道德表现会保持一个较好的水平;如果主要领导道德表现较好,就会在履行职责中起到道德教育的良好作用。反之,权力完全集中在一个或几个领导手中,监督缺乏,领导道德水平低下,单位制度设计和执行很缺乏公平正义,单位就缺乏道德伦理氛围,就会导致单位内的个体对单位所倡导的道德伦理的否定性认识,继而对道德规范采取一种口头的认可实质上的不执行态度。

工作单位道德教育,主要集中在职业道德方面和单位共同体道德方面。在单位共同体道德方面,主要是纪律和服从、竞争与合作观念的培养与引导。工作单位,是人们参与共同的社会实践而结成的共同体,对于组织,人们主要是服从关系;组织成员之间主要是合作与竞争关系,因而,工作单位对个人的道德教育主要是立足本单位共同体,强调纪律与服从、合作与竞争的引导。单位道德教育并不关注个人的私德问题,尤其是在今天强调民主自由的时代,人们希望私人空间更自由。后单位时代,人们对单位的依赖性已经有所弱化,因而单位的道德教育更少触及私德的方面。当然,在党政机关之中,由于党风政绩的要求,对于工作人员的私德表现比较关注,但是也基本上是“不告不究”的状态。

与家庭和学校道德教育相比较,单位道德教育较少以“以人为本”的精神。单位道德教育往往是服务与本单位的工作目标、生产目标;单位对于个人来说具有很大的强势,领导对下属来说,也有很大的强势,单位对个体的考核主要在工作业绩及政治表现,因而单位的道德教育更多停留在对个体行为的控制――不扰乱组织运行,而很难上升到构建人的精神世界的层次。现实情况常常是,人们对单位所推行的道德教育有不同意见,单位领导已经做了反面的道德示范,但是由于个人相对处于弱势,人们仍然会选择在形式上、态度上做出拥护、服从的姿态,这极易造成或者说强化知与行的分裂。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学校、单位道德教育存在一些偏差或割裂。第一,从道德教育的内容来看,家庭、学校、单位道德教育各有侧重,家庭道德教育着重在私德,学校道德教育着重在公德,单位道德教育重在单位共同体道德。这容易造成人们公德与私德的割裂。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人们的道德表现出公德水平与私德水平相差甚远的情况,比如熟人社会的交往会讲道德原则,而陌生人之间则道德冷漠;又如中国人的公私观念中,人们多以偷盗私人财物为耻,但是贪占公家财物却被视为有能力;再如将利益部门化视为合理道德价值,纠正这种错误观念则视为对单位不忠诚。第二,家庭、学校、工作单位道德教育所提供的具体“道德价值”也存在一些分歧和差异。例如,家庭教育中过度强调个体成长发展的目标为个人的良好物质生活与名利,而学校教育单纯强调个人发展的目标是利国利民。许多人公开场合会给予道德高尚者赞誉,但是私人空间中最推崇的还是善于获得名利和地位的人。这种分歧与差异越强烈,道德社会化的目标越是难以实现。第三,家庭、学校、工作单位道德教育存在比较严重的知行不一。一是道德教育实施者的知行不一:比如有的父母一方面教育子女要讲文明、要礼貌待人,孝敬父母,另一方面自己却满嘴脏话,蛮不讲理,对父母恶言相向甚至拳打脚踢。二是教育对象的知行不一:子女、学生、下属可能在道德判断方面是明晰的,但是他们并不真正遵循那些被自己认为正确的道德标准。

四、启示:家庭、学校、单位道德教育要发挥协同作用

家庭、学校、工作单位道德教育都应在构建个体的公德方面做更多努力。公德,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公德也不能仅仅理解为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言语行为、文明礼貌之类的个人修养,公德更根本的含义是公共精神,是公共参与中的道德。现代文明与人们的公德水平紧密相关,比如说对于腐败,对于社会的进步,包括对于国家一些重大事件的处理,你是否有足够的关怀,这种关怀不是被迫的、不是别人给你灌输的,而是自己自由地做出的决定,在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中我们应该遵循公平正义等道德原则。家庭、学校、单位道德教育都应加强对个体公共精神的培养、对公共参与的训练。

篇2

教育的意义就是为了大脑的成长,并不是为了学会一个东西,因为脑的成长是一生中必须要完成的一个基础工程。如果家长所做的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记会、背会一个内容的话,那么,孩子脑发展的效率就会比较低。另外,如果长时间采用这种教育方式的话,最终导致孩子人生的起点将会不同。由于不断地给孩子的大脑提供发展所需要的信息,而使得脑结构的建构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使大脑皮层中的横向脑、纵向脑、情感脑、运动脑相互连接起来,这样就会使孩子的大脑更加强大。

2.教育应以快乐的体验为原则

孩子出生以后,我们要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快乐。如果孩子没有愉悦的心情,没有兴奋的状态,虽然可以得到一些知识,也得到一些脑开发,但是对于未来以情感为主的发展之路,就不能起到一种很好的助力作用,甚至可能会产生阻碍。

高兴的时候,大脑是一种兴奋的状态,这时得到信息的效率是非常快的,相反,处在抑制、郁闷的状态时,它所获得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所以我们要认清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大脑具有以情绪来影响学习效率的功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第二个原则就是一定要让孩子在快乐中长大。

3.运动和游戏的原则

孩子的成长具有生物性,这就要求孩子要不断地去做新的探索和尝试。孩子在意的不是“失败”或“成功”,孩子的任务就是要“尝试”,而不是单纯地接受道理或者是与非、对与错的评价。

那么,所有的尝试要靠什么来完成?一定不是一个限制的环境。就拿小孩子来说,他需要的环境应该是个移动的环境,在移动中他能用身体的感觉器官感受更多的信息。比如,小孩子看到一个感兴趣的东西,他就会过去,靠什么过去呢?爬过去或者走过去。有了这样一个欲望,孩子就产生了爬或走的行为,他就会努力地去学爬,学走。如果这个欲望很急切,他就会快速地爬或者走向这个目标,用眼睛观察然后大脑指挥他的手去抓这个东西,完成手眼协调的过程,这样一个由动来引起大脑改变的方式,就是教育中的主要方式。

如果你只是用静态的方式给孩子讲道理、讲知识,这种教育无疑不是最好的选择。它虽然看似在形式上与我们现在的教育相同,但事实上它给孩子大脑带来的改变却是有限的。家长总认为:我一天也没闲着,一会儿坐着给他讲讲这个,一会儿抱着给他讲讲那个,好像一直没有闲着,但是孩子得到的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孩子的成长一定是一种以“动”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方法。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感到快乐,感到幸福。

4.以多元复合的模式为原则

篇3

1.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误区

1.1 重知识灌输,轻兴趣培养。在我国目前农村的家庭教育中,不少家庭最关心的就是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对孩子是否对学习感兴趣不闻不问,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书桌前度过,甚至有的家长不让孩子报兴趣班,不让孩子参加喜欢的公益活动,怕影响学习。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一定是孩子上所好大学。这样,家庭教育就算完成了,殊不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呆板的考试机器,而且孩子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根本无法体验学习的乐趣,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

没有兴趣、就没有内驱力,学习就变成了一件枯燥的事情。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保护,不能过早的伤害孩子的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培养宜早不宜迟,如果农村的家长们能尽早的改变教育观念,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学习,并慢慢引入正确的轨道。孩子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主动学习,效果会更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比过早的灌输知识更值得重视。

1.2 重学科成绩,轻能力培养。在新世纪,教育成为人的终身需求,学习能力也成为每个公民的必备素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方法不对或不适当,往往适得其反。在大部分农村家庭,分数成了家长的命根,追求孩子的高分成了家长的教育目标,家长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标准,忽视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过分溺爱孩子,把孩子视为心肝宝贝,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只要学习好,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不但不制止,反而一味纵容,甚至过于保护孩子,做错了事情也由父母出面解决,没有责任感,就不让孩子做家务,不参加集体活动,没有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不能承受生活中的挫折,使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能力也得不到提高,高分低能,很难适应社会。

这些家长可向有关研究机构进行咨询,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矫正。通过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学习能力测试,找出偏差,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视觉或阅读能力、自我控制及身体动作协调性等方面的训练,提升其与年龄不符的基本能力,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个性的学习方法,突破学习上的瓶颈,进而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1.3 重权威意识,轻心灵成长。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时期,在当代的农村,忽视儿童心灵成长是当前农村小学家长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他们往往凭自己的意愿来教育孩子,用自己的理解来干预孩子的自然发展,有的家长甚至违背孩子的意愿,以大人的权威企图说服孩子,以期减少他们成长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在功利心的驱动下,家长仅仅是把孩子看成自己实现梦想的工具,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想法,这是揠苗助长的愚蠢之事。关爱不是严厉的"禁锢",教育不是简单地"克隆",孩子的未来也绝不是父母理想的延续,家长只强调权威和服从,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看重自己主观方面的单向塑造,忽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孩子的自我心灵成长。

1.4 从众心理严重,人生目标欠缺。家长把大众化的考学、做官、拥有富裕的物质生活作为孩子"光宗耀祖"的学习动力,却忽视了其作为独立生命系统个体的存在意义。有些家长从来就不学习甚至不知道家庭教育知识,没有自己系统的家庭教育理念,看别人怎么教自己就怎么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长远规划,对孩子的引导不到位,这也是有些孩子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2.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规避之道

2.1 转变家长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让家长正确意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是一个系统工程,缺一不可,共同为促进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而家庭教育又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补充,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与良好习惯,优秀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受益终身,甚至超过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因此,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重视家庭教育。

篇4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175-02

从目前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来看,数字化对幼儿家庭及家长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字化不但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还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对家长的教育理念有着深远影响。结合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实际,数字化环境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只有根据数字化技术的特点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实际,制定具体的数字化应用对策,才能保证幼儿家庭在教育过程中正确利用数字化技术,满足幼儿家庭教育需要。

一、数字化对幼儿家庭及家长教育理念的影响

1.数字化改变了幼儿家庭传统的教育方式

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标志着新教育时代的到来。依靠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基于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依托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方式已经开始逐渐走向家庭。无论家庭承认与否,数字化技术正在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幼儿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受到数字化技术的影响,幼儿家庭教育对数字化技术也有了新的看法,特别是在教学方式上也与时俱进地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对扭转传统的家庭教学思路和产生新的教学理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数字化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数字化技术作为主打的教学技术也越来越先进,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支撑,对原有的教学方式产生了颠覆。许多幼儿家庭在数字化技术的影响下,已经开始尝试用数字化技术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满足幼儿家庭教育需要和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3.数字化对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幼儿教育的主体时间在幼儿园,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产生的影响较弱。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不断应用,数字化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改变了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家长认识到了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中,主动积极地采用数字化技术,以此来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因此,数字化对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对改变幼儿教育现状和推动幼儿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数字化环境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1.数字化环境给了幼儿家庭教育全新的理念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及数字化环境的构建,对幼儿家庭教育影响较大。在不知不觉间,幼儿家庭已经构建了数字化系统,数字化环境也随之产生。在这一背景下,幼儿家庭教育开始借助于数字化技术改善原有的教学活动,既增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够降低幼儿教育难度,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将数字化技术作为开展幼儿家庭教育的法宝。所以,数字化环境带给幼儿家庭教育全新的理念,使幼儿家庭教育能够以此为主要的技术手段,在数字化技术的辅助下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2.数字化环境提高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效率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幼儿家庭教育质量与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旦遇到了难题和知识盲点,幼儿家长除了寻找老师没有可靠的途径为幼儿答疑解惑。数字化技术的出现,给了幼儿家庭以有力的辅助。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构建,在幼儿家庭中形成了现代化的教学终端,能够随时随地从网络上下载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并及时获得在线解答,保证幼儿家庭教育在整体教育效率上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数字化环境对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其优势相对明显。

3.数字化环境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教学手段问题

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中,由于缺乏现金可靠的教学手段,幼儿家庭教育一度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成为关系到幼儿家庭的重要事情。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以及家庭数字化环境的具备,从技术层面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教学手段不足的问题,对于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和推动幼儿家庭教育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支持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数字化环境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教学手段问题,保证幼儿家庭教育能够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有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作为辅助,满足幼儿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

三、数字化环境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1.数字化环境容易使幼儿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虽然数字化技术较为先进,但是如果利用不当也会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较大的制约。从目前了解的案例来看,有些家庭由于没有控制好上网时间,导致了幼儿小小年纪就出现了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的现象,令家长痛心疾首。

2.数字化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不利的影响

数字化环境的构建虽然为幼儿家庭搭建了良好的教育平台,但是数字化网络以及数字化设备本身所产生的电离辐射以及电脑、电视、手机的光波,若长时间使用会严重伤害幼儿的视力。因此,数字化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会有不利的影响。

3.数字化环境改变了传统的家长与幼儿的关系

数字化环境构建起来之后,有些家长将孩子交给了电视、电脑和手机,幼儿整天与这些电子产品为伴,与父母的关系不亲近,幼儿家长也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感,容易出现“电视儿童”“手机儿童”,长久以来势必会改变传统的家长与幼儿的关系。

四、底只环境下幼儿家庭教育的具体应对策略分析

1.合理构建家庭数字化环境,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

基于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数字化技术在现代教学领域有着突出的优势。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必须根据幼儿家庭的实际需要,构建相对应的家庭数字化环境,同时要增加教学比重,减少娱乐属性,规范数字化技术的用途。

2.构建新型的家长与幼儿关系,正确处理数字化对家庭的影响

家长在数字化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全程参与。从思想意识上转变,应将数字化技术作为家庭教育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将孩子简单的交由电子产品玩耍。所以,在应用数字化技术之后,构建新型的家长与幼儿关系并正确处理数字化对家庭的影响是首要任务。

3.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现代化教学

考虑到数字化技术的先进性,幼儿家庭应率先采取数字化手段进行幼儿教学。不但要积极从网络上获取幼儿知识,同时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做好各种幼儿教学软件的下载和使用,保证数字化手段能够成为多数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工具。

4.控制幼儿上网时间,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网络

鉴于数字化设备对幼儿视力和身体的影响,数字化技术在幼儿家庭教育应用中,必须得到家长的监督和管理。不但要控制幼儿的上网时间,同时还要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网络,使数字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优势,减少对幼儿身心的不利影响。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具体影响中,不但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基于数字化技术以及幼儿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应当根据幼儿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数字化技术并构建数字化环境,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加强管理和监督,使数字化技术能够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09-04

问题的提出

教育是兴邦之本,也是民生之源。人力资本理论也强调教育对经济增长和个人收入的积极推动作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生产、传授和应用的基地,高等教育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基本特点凸显出来。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子女更是寄希望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在我国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恰恰是低收入家庭子女在高等教育上遇到了最大的困难:“教育致贫”代替了“教育治贫”,甚至导致现有的家庭贫困在代际间延续。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不禁让人们困惑不解。那么,低收入家庭是否应该放弃对子女进行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我国社会转型的非常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和制度安排及机制运行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出现这种特殊情况也是难以避免的。从根本上来看,还是要从提高低收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收益为切入点来进行考量,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切实可行的途径以有效提高低收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收益。

提高低收入家庭子女

高等教育收益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低收入家庭和子女个人的发展

按照基本的明瑟方程:lnY=a+bt+cEx+dEx2+e,回归系数b就是因受教育年限t变化所引致的收入对数的相应变化的程度,也就是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率。通过统计年鉴等调查数据,我们可以获得劳动者个人收入、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的相关数据,从而对明瑟收入函数的原始方程进行回归分析,也就是对影响收入的人力资本要素进行最小二乘回归,进而就可得出b值。利用明瑟方程所进行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也应越高。

因此,低收入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收益保持在高位运行,不仅有利于增加低收入家庭和个人的收入,弥补高等教育的投入,缩减与中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实现自我救助,切断低收入的代际传递;对于他们在社会分层中的向上移动,获得跻身更高一级社会阶层的资格,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是寒门学子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稳定、和谐发展。

低收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收益的提高除了在促进低收入家庭挣脱贫困束缚方面有其必要性以外,也有助于低收入家庭在此基础上改善生存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对于低收入家庭子女个人来说,只有这样,才有条件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品位,得到精神的充实和满足,享受更多的社会尊重和更高的社会声望,实现更完美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些都需要低收入家庭子女获得较高的高等教育收益才能有所保障。

(二)有利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及完善

助学贷款政策是成熟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完善资助低收入家庭子女完成高等教育的制度创新,是经济困难学生享受教育公平权利的重要保障。自1999年9月我国发放第一笔国家助学贷款开始,助学贷款业务不断扩大,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随着国家助学贷款逐渐进入还款期,欠贷不还或拖欠的负面现象日益突显。目前,我国的助学贷款还款违约率已高达30%,有些省份甚至达到60%以上。

面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高居不下的发展困境,只有提高低收入家庭子女大学收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从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目的来看,只有通过提高低收入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收益,才能保证助学贷款的偿还能力,才能最终实现国家助学贷款资助低收入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并转化为就业能力,获得较高的高等教育收益,脱离贫困生活的终极目标,否则,不仅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无法实施到位,严重影响助学贷款的实施效果,甚至连助学贷款政策实施的理由也不复存在。

第二,从高校助学贷款的操作层面来看,提高低收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收益是保证助学贷款政策持续性的重要前提。在银行层面,进入还款期的毕业生违约次数直接影响到新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获批的难易程度,只有提高低收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收益,才能确保其偿还借款的能力,是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在政府层面,提高低收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收益,才能使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预期收益超过其机会成本和社会成本,实现国家助学贷款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保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在高校层面,在现行政策约束下,大多在新生入学时设立了先入学、再交费的“绿色通道”。低收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的低收益造成的助学贷款高违约率导致银行惜贷,政府教育投入信贷结构的调整和转向会令高等院校正常的办学资金被挤占和挪用,最终因无力支撑而关闭“绿色通道”。只有提高低收入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收益,才能使低收入家庭学子进入大学的“绿色通道”保持畅通。

另外,低收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收益的提高在客观上也需要信贷市场的不断成熟,要求银行专门针对大学助学贷款的特殊性更加精心地设计贷款的还款期限、偿还方式等助学贷款的相关细节,同时建立贷后跟踪管理机制,有效控制放贷风险。从这个角度来说,提高低收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收益,还可以促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以便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助。

(三)有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低收入家庭倾其所有对高等教育进行巨额投入,最后的结果却是其子女高等教育收益的缩水,不仅没有产生“治贫”的效果,反而带来“致贫”的恶果。迫使他们把有限的钱投资别的地方而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最后就会导致高校生源的锐减,届时高等教育发展将面临巨大的难题。必须对造成低收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收益偏低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稳步提高低收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投资回报,对低收入家庭进行高等教育投资给予激励,从而为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动力,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低收入家庭子女

高等教育收益的途径

切实提高低收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收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完善、消除劳动力市场导致低收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收益偏低的不公平因素以及高校扩招背景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三个方面的改革。

(一)调整改进大学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创新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设计

为了推动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顺利实施,切实减轻低收入家庭的高等教育负担,让更多的来自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获益,同时增强贷款工作的可操作性,实现高校助学贷款的充分回收,最大限度地保证提供贷款的银行利益,使助学贷款工作平稳、有序推进,使暂时还不成熟的高校助学贷款系统不断完善,与我国高等教育收费体制改革发展相协调,就需要专门对高校助学贷款进行更周密的设计与改进创新。

首先,要根据大学毕业生不同的现实情况,突显还款期限、贷款额度、贷款利率以及还款方式的设计差异,增加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机制的弹性,由借款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收入情况自行选择,有利于借款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按时还款,降低高校助学贷款的违约风险。

其次,建立多元化的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担保基金,把原来全部由放款银行承担的违约风险转变为由政府、银行、高校和社会助学基金共同分担,也可以尝试将保险机制引入助学贷款,分散高校助学贷款的风险,从而调动商业银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扩大贷款的覆盖率,使更多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受益。

再次,充分利用教育部、银行、税务、公安、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汇集的信息资源,加强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建立和实现国家助学贷款联动监管,使全国范围内的相关行政机关成为最强大的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既可以保障助学贷款政策安全、高效地实施,也能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减少经济损失,确保大学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偿还,使银行再无顾虑。

最后,政府、学校和银行都应积极拓展助学贷款业务,确立多样化的贷款方式和品种,降低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单一形式所存在的风险。

通过完善大学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和调整政策等一系列举措,可以明晰大学国家助学贷款相关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管理职能,全面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保证助学贷款广泛的覆盖面,减控银行贷款回收的风险,最终实现解决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引发的贫困问题,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地发展。

(二)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

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就业事关高等教育结果的公平,是能否实现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的关键环节,对于能否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缩小收入差距,推动社会稳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为数不少的实际计量分析表明,不同家庭收入背景对于其子女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和高等教育投资回报有显著的影响。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用Roy模型对于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收益的观察所得出的结果。Roy模型的基本方程是:

Lnyi=DiSi+DXi+ui

在这个方程中,代表教育收益率的Si的系数不再是常数,而变成了一个随机系数Di,而此随机系数会因个人i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教育程度Si不仅取决于个人和家庭背景,还受到个人对于预期收入的比较的影响。对于受教育水平的选择,该模型引入了是否上大学的意愿或可能性的隐性变量S*,并将它假设为个人特征Z的线性函数:

S*=ZcH+E

在这个方程中,E表示无法观测的随机干扰项,一般与高等教育的成本相关,并将它的标准差表示为RE。然后用

lny0=L0+u0=XcA+u0

lny1=L1+u1=XcB+u1

分别表示高中毕业和大学毕业的不同收入水平。其中,y0和y1分别表示高中毕业和大学毕业预期收入,L 为收入对数的均值,将它假定为个人特征X 的线性函数,而且不同学历的人群,X 对收入的边际作用也是不同的,这就突显了高等教育的作用。对此,我们分别用参数A和B来表示。这里要注明的是,我们将影响S但不影响y的变量作为模型识别的排除约束,也就是工具变量。另外,决定子女受教育程度的个人特征变量Z通常会包含影响他们收入水平的解释变量——个人特征变量X,X包括:工作时间及其平方、职位性质是否为固定或长期合同、职位类别、所在行业、所在地区以及性别,特别加入了父亲的收入对数。通过对Roy模型的参数进行极大似然估计,其结果表明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其子女高等教育的回报率越高,表现出比较显著的收入代际传递。出现这种计量分析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父母都会通过他们的物质财富和社会资本,帮助子女在就业市场中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

因此,促进低收入家庭大学毕业生充分顺利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三者联动,协调配合,尽可能有效消除就业市场中的不平等竞争,对贫困大学生给予就业指导和关怀,为低收入家庭大学毕业生提供一个规范公平的就业环境。这实际上是将对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援助从受教育阶段进一步延伸到了就业阶段。

高校 为了适应大学毕业生就业新形势,高校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专门以毕业生就业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系统性地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其中,尤其应加强对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就业援助。一方面,高校为贫困生提供个性化的、“一对一”的、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切实拓宽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就业思路和就业渠道;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完善的大学生毕业信息网络,优先向低收入家庭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在此基础上,还要特别重视做好对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就业的重点推荐工作,优先推荐贫困生到相关单位,促使贫困生早日就业;与此同时,高校应该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和就业渠道,降低贫困生就业成本,为贫困生创造更多的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机会,使企业能够真正发现贫困生优秀的品质和才华。此外,高校还要对低收入家庭大学毕业生做好就业追踪调查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关键的试用期,最终促使低收入家庭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政府 政府应该对来自于低收入家庭的贫困大学生进行差异对待和补偿,以协调社会关系资本的平等性,通过有效的制度性社会政策对他们进行社会支持。在安排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时,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对贫困毕业生的利益和要求应有所倾斜,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优先解决贫困生的就业困难。

社会 在社会层面,首先需要重建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逐步健全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就业市场制度,培育司法约束、监管、调控有力到位的就业市场体系。要特别重视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化程度,实现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大学毕业生之间的就业信息完全对称和开放透明,那么,社会关系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空间,从而有助于建立机会均等的就业竞争市场。此外,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追求平等、公平、公正、公开的价值观氛围,促使社会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重视选才、学会识才、懂得爱才,在招聘过程中统一标准,通过公平竞争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真正实现企事业单位人才储备的不断强化,进而增强用人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三)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大学教育质量,改善大学生的能力培养

从对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收益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低收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收益率较低的现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收益率整体下降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因此,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改善大学教育对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实效,是提高高等教育收益的必经之路,更是使来自于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获得实在收益的可行途径。

增加高等教育的公共投入 良好的硬件设施是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物质基础,而所有的物质基础都是需要充足的物质的资金作为基本的经济条件。首先,必须坚持政府财政拨款在高等教育公共投入中的主导地位,完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继续扩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充足,才能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重点是将财政性的高等教育投入增量用于加强对低收入家庭学生帮扶的政策倾斜,改善其受教育条件,为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公共性投入,减轻低收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的个人支出负担。其次,建立和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渠道,辅之以其他投入渠道的多渠道高等教育投资体系是弥补国家财政投入和高等教育发展经费需求之间缺口的必然选择。再次,缓解高等教育发展经费短缺问题不仅需要开源,也需要节流。高等院校应充分挖掘自身内部潜力,延长诸如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大力加强院系间和校际的资源合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资源共享来解决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的问题,从而节约部分高等教育建设性开支。

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转型 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动力和途径,进而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所暴露出的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固有职能。高等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涉及高校自身的主体地位、师资和教学改革等领域的问题。首先,落实高等教育自主办学,尤其是在提供何种教育产品方面的自,高校才能根据学生水平、自身情况、社会变化有效地制定进行市场竞争的质量战略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增强大学毕业生对市场的适应性。其次,建设素质优秀、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人力基础。(1)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训,使高校教师具备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并由此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增强创新能力,深化教学改革。另外,高校还要激励高校教师参加实习实践活动,积极转化科研成果,真正做到产学研一体化。(2)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构建结构合理稳定的教学梯队。(3)在高校教师管理模式中引进以人为本的绩效管理方法,实现现有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充分激发高校教师工作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为高等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再次,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活动方式,教学水平和质量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等教育改革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应该是高等教育改革最实质的内容和最广阔的空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教学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教学目标与模式的市场导向化、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教学管理的切实化等多领域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何智蕴,董乃涵.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浙江家庭高等教育消费研究——基于与全国七省市的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2]蒋西河.大学生助学贷款还贷违约的原因和高校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2上).

[3]沈丽娟,刁慧艳,唐茜.国家助学贷款困难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

[4]杨小敏.“教育致贫”的形成机制、原因和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7,5(3).

[5]曹海娟.“教育致贫”问题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

[6]刀福东.城镇居民的家庭背景特点与高等教育机会[J].江西教育科研,2007(3).

[7]谷宏伟.转轨时期中国低收入家庭教育投资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8]徐晓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双重机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J].青年研究,2006(2).

[9]黎淑芬.对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36).

[10]侯芸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8).

[11]袁诚,张磊.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大学收益的观察[J].经济研究,2009(5).

篇6

2引导家庭教育促进高职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教育观念的引导在上大学之前,家长非常愿意同教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其实,家长的真实目的不是关心孩子接受教育本身,而是关心他们的学习结果,即能否考上大学或者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在上大学之后,大多数家长往往会有“车到站,船靠岸”的心理,认为自己的任务完成了,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对孩子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不闻不问,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其实,这些家长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现有教育体制下,他们关心的仅仅是学习成绩,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同步,外表成熟、内心幼稚、缺乏自制力,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中极易迷失方向。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家长摒弃“成绩第一”“满足物质需求,其他方面自由发展”等错误观念,引导家长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对子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上[2],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制定合理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帮助子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业和恋爱问题,引导他们坦然面对人生挫折。由此可见,大学时期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导向、示范、熏陶和制约的作用[3]。教育方法的引导引导家长转变教育方法,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家长积极营造相互尊重、团结、民主、包容、充满爱的家庭氛围;引导家长养成耐心倾听、积极鼓励、细心引导、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引导家长既要帮助孩子解决他们在大学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要教会他们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家校教育合作的引导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校应当领导家庭教育。”[2]所以不管是家长教育理念的引导,还是教育方式的引导,高职院校都应起主导作用,应积极搭建家校交流的平台。鉴于生源分布广泛的特点,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班级QQ、飞信、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政策、动态以及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等。学校还可以聘请专业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向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解答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同时,家长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反馈自己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为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此外,学校还可成立家长委员会[4],邀请有家庭教育经验的家长利用这个平台交流教育心得、分享教育经验。

篇7

    “我的孩子特别贪玩儿,就是不爱学习,您看用什么办法改变他贪玩儿的毛病,把心收到学习上来?”

    “我的孩子经常偷拿家里的钱,您看怎么办?”

    “我的孩子胆子特别小,您看怎么办?”

    家教专家总要向家长追问一些情况,做出判断,然后给家长提出几条具体措施建议。

    家长回去照着专家的意见做了,有的见了效果,有的不见起色。这是为什么?

    教育是很“活”的社会现象,是在“活”的人对“活”的人之间进行的。每个家庭、每位家长、每个孩子千差万别,再好的教育方法也难家家适用。

    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于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其次是家长对家庭教育规律、原则的把握;再次是符合实际的科学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说,好的教育方法来自于教育规律与实际的结合,来自于有正确的教育思想作指导。

    如果家长在面对教育孩子的具体问题时,能这样去思考:我以前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符合教育规律?怎样做才能符合规律?我的教育思想有没有问题?就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境界。然而家长在这样思考时,必须要有一种参照才可能做出判断,理出头绪。这种参照,就是家教科学知识。因此,家长必须认真学习,要有自觉的学习意识。

    家长学习家教科学知识的途径很多:

    通过家长学校学习。全国的家长学校越来越普及了,每一位家长都应积极参加听课,做家长学校的好学生。听课时,要带笔记本,尽量记录重要内容。回来要重新看看,变成自己的知识。

    通过广播、电视学习。现在,各省、市、地区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都开办了家庭教育专题节目,家长要认真收听、收看。有的电台还设听众热线,家长可以向专家咨询。

    通过报刊、书籍学习。家庭教育报刊、书籍越来越多,如北京的《父母必读》、《当代家庭教育报》,上海的《家教指导》,天津的《家长》,山东的《现代家教》,武汉的《家长报》等等,家长能订的应该订一份。去书店、书市买书,不要忘了买两三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

    向教师学习。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都负有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及时地向老师请教,会得到较好的指导。

    向优秀家长学习。全国各地不断推出一些家长成功的家教经验,在这些经验中包含着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很值得广大家长学习。

篇8

小学中年级的亲子活动及亲子教育

二、课程目标

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做伴随孩子幸福成长的智慧型家长;掌握亲子沟通的方法,了解亲子活动的意义;通过家庭教育课程实施,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促进个性发展;对家长提出亲子教育合理建议。

三、课程内容

(一)家庭教育的责任与理念

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的教育责任,现代家

庭教育的理念。

(二)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不同阶段孩子的生理特点,心理变化,个性表现,网络

社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倾听与表达的方法,赞美与惩罚的技巧,亲子沟通的

误区解析及应对,亲子沟通中父母情绪调试,亲子体验活动等。

(四)孩子的身心健康指导

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孩子自控力、抗逆力的培养,

情绪管理,孩子网络能力的指导,珍爱生命与自我保护等。

(五)了解亲子活动的意义

它有利于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

(六)孩子的学业指导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的指

导,创新与实践能力,学习困难的应对。

(七)家校沟通与融合

家校沟通发重要意义,认同学校的文化与理念,与老

师沟通的方法,学校活动的参与。

(八)新型家长素养

父母素养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氛围与孩子成长,父母

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及分工。

四、课程实施

通过家长学校组织讲座,家长自主学习,亲子阅读,参加各类亲子活动,参观体验,校园开放日活动,家访指导,个别咨询等方式,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丰富网络资源。

建议:

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

每学期班主任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家访或线上个别咨询;

每学期学校组织校外实践活动一-二次;

家长学校讲座,每月一次;

每月推荐一本家庭教育书籍,家长自主学习,可以做读书笔记,班主任组织家长交流学习感悟;

每月家长和孩子参加亲子活动3-4次;

每周家长安排4-8小时的亲子阅读时间。

篇9

幼儿的说谎问题。幼儿的说谎与成人的说谎不是一回事,是因为孩子有时还不能把想象中的事物和真实的事物清楚地区分开来,因而常常把想象当做现实。教师和父母应耐心的说明情况,帮助孩子逐步分清想象与现实。幼儿的说谎,有时只是一种“托词”,幼儿常常会用这种“托词”对付成人的各种要求,以满足自己的一时之需。在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重点以行为训练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其中王教授重点讲解了正强化方法的使用。

其次潍坊学院曲振国教授的《家长沙龙的组织形式和现场观摩课》的报告,曲教授首先给我们讲了家长课堂的开设目的以及对教师的意义。曲教授认为家长课堂的开设对我们教师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他要求教师要具有以下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专业知识、基础,我们往往过高的估计了这类知识。

2、 社会文化知识:宽阔的社会文化知识时做好老师的重要条件。

3、 实践性知识:来自于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智慧。

4、 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做好老师的必要条件。

知识结构具备了,还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和心态。同时我们要认清家长课程开设的作用——促进四个和谐:(!)促进亲子和谐。(促进家庭和谐,包括教师自己的家庭。)(2)促进师生和谐帮助家长就是帮助自己(3)促进家校和谐

帮助家长了解教育,从而理解学校、理解老师。(4)促进社会和谐有家庭和谐才会有社会和谐,我们对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都负有责任。曲教授说家长学校是基础教育,是沟通家长与学校的重要桥梁,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在这里,教师要扮演多种角色:(1)学习者:教师首先应当谦虚,在对待每一个孩子方面,每个家长都是专家,至少比你更了解孩子。(2)研究者:抱着研究者的心态,研究家长,研究孩子,教师都是教育家,只要把研究付诸行动。(3)帮助者:起到帮助者的作用,帮助家长处理好有关孩子相关的事情,包括家庭的事情。(4)朋友:与家长交朋友,才能更好的赢得家长的信任。(5)专家:最后才是某个方面的专家,我们不是全才,但我们愿意研究,我们更客观。最后曲教授给我们讲了该如何组织家长课堂:第一步:课前准备。第二步:课堂导入。第三步:观看光盘。第四步:开始讨论。第五步:总结。家长学校的开课形式单一,曲教授为我们今后的开课指明了方向。

12月9日听了中科院婚姻专家陈一筠教授《现代婚姻何处去及解读青春密码,疏导早恋情结>>的报告。陈教授首先给我们讲了现代婚姻的演变趋势,以及动荡的原因。重点讲了经济环境对婚姻的影响:(1)经济观念的改变。(2)居住环境的改变。(3)人口环境的影响.(4)人均寿命的延长。陈教授着重给我们讲解了该如何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及青春期教育的作用。有利于青春期身体健康、排解烦恼、激励学习进步,提高自尊心。面对孩子的早恋问题,家长,老师要筑起三道防火墙:(1)教师、家长不赞成,反对,禁止“早恋”。(2)讲解避孕以及如何避孕的方法(在家中讲)。(3)讲解三个月终止妊娠(在家中讲)。青春期教育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个敏感的话题,陈教授为我们解放了思想,开拓了思路。 (1)

家庭教育培训总结相关文章:

                

【返回 栏目列表】

接着赵忠心教授的《家庭教育论》的报告,赵教授主要讲解了家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发展中的问题。虽然不是富有条理的讲解知识,但赵教授教给了我们辩证的看待为题的思想,这是让我们受益匪浅之处。

听了唐玉萍教授关于《儿童营养和保健>>的讲座,唐教授首先给我们讲解了健康含义:它包括个人健康、家庭健康、社会健康。影响健康的因素是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及卫生服务。同时唐教授还给我们讲了营养学基本知识和概念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同时讲解了目前我国儿童的营养健康现状:

(1)营养过剩、体力下降,(2)营养缺乏比较明显。最后唐教授全面分析了幼儿的营养与保健、学龄前儿童的营养与膳食、学龄儿童的营养和膳食、青春期营养和膳食。

听了孔萍教授的《家庭教育个案分析》,孔教授通过李某某的个案分析。重点提出了以下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一、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1.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能懂才教,孩子的教育要等其心智发育成熟后再教。二、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感觉统合训练、大肌肉运动能力:走、滚、跑、跳、投等、精细运动能力:眼动训练:视觉追踪训练、手指操作能力:折纸、夹豆等,视动协调训练:拍球、跳绳、抛接球,动作协调能力:听动协调训练:抢椅子、丢手帕等,触觉训练,本体感驯练:荡秋千、丢沙包等。三、 社会适应不良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四、学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一)注意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

修复孩子的自然学习特质、补偿孩子的玩耍和游戏;学习的时间要控制在年龄水平;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亲近大自然。(二)视知觉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提供丰富的视觉学习刺激、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不断地观察,学会基本的观察是发展孩子视知觉能力的好方法。(三)听知觉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1) 训练听觉分辨力,(2)训练听觉记忆力 。听了孔教授的课让我们有更多的方法来指导班级中孩子所出现的问题。

最后,听了钱志亮教授的《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及对策》。其主要原因为:

一、父母责任:

先天遗传问题——天资不足,成长环境不利——家境影响,家庭学习氛围——处境不利,父母教养方式——宽严失度,父母的期望值——期望不当。

二、发展异常

早期发育受挫——失之毫厘,入学成熟水平——提前上学,智力发育不良——智力问题,早期发展失衡——异常发展,孩子心理冲突——情绪影响,认知技能失调——学习障碍,知觉能力问题——知觉偏常,行为自控障碍——不能自制

三、非智力因素

学习兴趣的问题——读书无用,学习动机的问题——漫无目的,学习习惯的问题——恶习已成,学习积极性问题——学习没劲,学习主动性问题——人事未尽,缺乏毅力的问题——不愿吃苦,不良个性的问题——同伴影响。

四、体制问题

教育价值扭曲——功利主义控制,人才选拔制度——重学历轻阅历,学习制度问题——高速度高效能,留级制度问题——取消差生留级,内容选择制度——重认知轻道德,评价制度问题——考试内容单一,教材遴选制度——结构层次不清,学习负担过重——“ 习得性无助 ”。

五、教学问题

教学模式问题——精英教育,评估方式简单——惟有考试,教师指导不力——方法不当,师生“八字相克”——课堂差异,所处班级环境——处境不利。

六、对待学业不良学生的态度

多些宽容,更多支持,更多安慰,更多理解。

以上是我对所有老师讲授内容的简略概括,下面我谈一谈我的收获:

1、提高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水准.从家庭教育培训起,就对我原有的家庭教育观和专业成长目标有了更大的丰富和提升。使我深切领悟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提高了家庭教育知识水平.深化了家庭教育基础知识,加强了对家庭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掌握了家庭教育的一些发展动态,了解到家庭教育新发展,提高了自身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

3、家庭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平时忙于教学,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读书,本次培训专家的讲座可谓: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学了之后确实获益匪浅。

4、在培训中提升完善自我。在培训期间我大量阅读家庭教育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认真摘录了几千字的笔记,并且针对市里的要求认真完成了测试任务,我相信,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理论淀积,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

正是这次培训班的引领,让我养成了“边学边思,边思边悟”的习惯,让我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成长,不断提升完善自我。 在这八天的时间里,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充实和愉悦!

这次的学习让我如沐春雨,使我明白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素养,人格的魅力,离不开广博的知识,离不开把握、驾驭课堂的能力,离不开民主、开放的管理能力,离不开探索、研究的精神;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自身成长就要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以爱为动力。

总之,在市教育局精心安排和组织下,我充分把握这次机会,刻苦认真,自觉完成学习班交给的各项任务,按时参加每次活动,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培训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地继续学习,不断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提高个人素养,我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尝试,不断探索,把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在教学中得以实现,向着更高的目标迈出坚定的步伐,争取在新的课程改革工作中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2  

篇10

麻生蓬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自古以来,家庭环境都是自孩提时代伊始,孩子不断成长成才的第一要素,也往往是影响家庭教育蜕变的瓶颈,能否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往往对其以后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创造者和组织者

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以来,最先接触的人就是父母,以父母中心的家庭结构,逐渐成了孩子了解、认识及认知世界的核心圈层,因此,很多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启蒙者的作用。

父母带给孩子生命,并与之紧密地生活在一起,一个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三角形家庭模式也成为了社会结构中最为稳固的组织。孩子出生后,身为父母的双方自觉让位,甘愿充当起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并将各自对家庭和孩子的责任由底部向孩子所处的顶端延伸,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密封体。可以说,孩子改变了家庭的结构,将夫妻双方由直线互动模型拓展成为人们熟知的围绕孩子调整分配时间、生活和工作事项的三角模块。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将其对家庭和孩子的关爱及管理等提升到了创造环境的层面,也自然而然地转变成为家庭教育的创造者和主要的实施者。

那么,父母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影响孩子呢?教育学家认为,父母的教育作用分为两大模块。排在第一位的要数父母的身教作用,父母通过自身的言行对孩子形成其有印象以来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并伴随孩子一生。在100例家庭教育中,在孩子五岁之前,有将近60例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心里性格和处事心态模式起到决定性作用;有近80例的家庭环境影响了孩子将近十年左右性格变化走势;有近95例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内向和外向性格起到分水岭的作用。其次,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对孩子的后天成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大约在50例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懂得孩子教育并能合理引导的,有百分之八十的孩子能比同龄孩子具有三到五岁的发展优势,人们往往能从不同的孩子作息修养、生活习惯和为人处事中直接看出相互间的差距。反之,如果父母自孩子有记忆以来,留下的便是猜忌、言语刻薄乃至无休止的争吵、打骂等印象,那么,孩子至少会沉陷在自卑、自弃、惶恐和内向性格中长达十年至十五年之久。而如果后天的教育失当,有的孩子还会直接滑下叛逆和仇恨社会中。

二、孩子是家庭教育的接受者和检验者

从教育流程角度看,孩子是家庭教育的接受者,也是家庭教育成效的终端环节,在孩子身上直接检验着家庭教育的成败。在100例从零到五岁孩子的成长中,父母对孩子成长认识到位,充分重视,并自觉分工合理、发挥错位教育优势的,其成效最为明显,大约接近总量的10-15%,约为10至15例。而父母仅能认识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却没有合理分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常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父母家教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在这一模块中的孩子大约占了总量五成的比例,是目前家庭教育现状的主体。这说明,由于父母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孩子家庭教育滞后于前一模块。还有一部分农村地区孩子,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作为家庭支柱的父母选择了外出务工(有的孩子是父母同时外出务工),孩子的家教只能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负责,虽然在也在形式上存在着家教,但更多的仅仅具备一种表象而已。由于年龄和知识方面的问题,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已经不具备科学的现代家教意识能力,也加速导致孩子家教断层现象的出现。至于父母离异或因某种原因形成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过早失去了同龄人应有的成长环境,其家庭环境也基本上是个空白。大体上说,后两类孩子往往是学校问题学生和社会问题孩子的主要来源,大约占了学校问题学生的六成左右和社会七成左右的名额。

三、创造尊重自由的交流环境和自发学习习惯是突破家教瓶颈的关键

据许多一线的教师们反映,百分之五十至八十的孩子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问题,而同样令老师们震惊的是,在造成家庭教育问题的孩子中,有九成的孩子是因为没有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他们除了是家长心目中的那个好孩子外,从来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天地。

实际上,由于社会对家庭教育重视不够,人们似乎又不得面对众多参差不齐的家庭教育现象。那么,该怎样才能突破这种瓶颈呢?又该如何引导孩子在冲破这种思维瓶颈?

首先,要学会在家庭里营造出相互尊重,鼓励家人主动交流、积极表达自己兴趣的能力,允许家庭成员自由思考的氛围,并让孩子感受和习惯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

篇11

尽管流动人口家长跟城市家长一样,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值,同样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但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他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更偏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的意识淡薄;对自身的角色认知不足,对家庭教育的职责和任务认识不清;多数不懂教育规律,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等等。

因此,如何构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提高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质量,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健康发展的问题值得关注与探讨。我认为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力量主要由三方面组成:一是社会家庭教育指导力量,其实施指导主要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二是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力量,主要由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三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力量,主要由子女就读学校的教职工进行。对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而言,我认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是最重要的方面。

1.为了增强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收到显著效果,学校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召开座谈会,分析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学校还发出“家庭教育调查表”,了解流动家庭家长在家里为子女提供的教育条件、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对子女有过错时采用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期望,等等。此外,通过多种调查,了解教师的指导、家长的反应和出现的典型事例等方面的情况。开展了“同读书,共成长”活动后,学校通过“‘建立学习型家庭’活动调查表”,了解以下方面的情况:学生家庭在建立学习型家庭活动中的表现,家长是否改善了家庭学习环境,是否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给孩子提供了读物,等等。

篇12

1、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说出心里话,倾听别人的心声。

2、及时做好笔记、谈话记录。

二、家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三、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小学生知道它的重要性及基本常识,知道心理若有疑问怎样才能获得帮助。

四、从实用出发,教会学生一些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常用方法:

1、学会放松。要使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阅读等方法调节放松。

2、与人谈心。使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找老师、长辈、亲友谈心,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3、喜欢写小练笔和日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没得到本人的允许,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4、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更好地培养多样的兴趣和爱好。

5、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篇13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249-0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家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情趣、文化知识教育的三大支柱。有关调查资料表时:家庭教育对孩子所起的作用几乎与学校教育相当。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像雨露一样滋润着孩子幼小、纯洁的心灵,而且能帮助健康茁壮成长。它能培养孩子诚实、守信、善良的品质,使孩子富有同情心和爱心,也能让孩子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家庭教育指导的必要性

老师和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让每个孩子都焕发学习的动力,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但只有在和家长建立起伙伴关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教育的双轨,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牵引孩子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避免“1+1=5”(孩子在校学习五天的成效被周末两天的校外影响完全抵消)的现象,避免形成天鹅与虾子共拉一辆车方向不一的尴尬局面,从而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但是,就现在的家庭教育而言,由于有些家长缺少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教育规律所知甚少,即使家长思想上很重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概而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育理念上认为“求知”大于“做人”。“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些传统的封建教育思想在家长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愈趋激烈,应试教育仍占据教育舞台的主角,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成绩,轻视对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弱视对孩子创新思维的良好个性的培养,忽视对孩子自理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往往使孩子成为知识的奴隶,行为的矮子。

在教育实践中“严以律人,宽以待已”。有的家长是习惯于此的。他们的要求子女珍惜时间,认真学习,文明礼貌,待人真诚,而自己却常常搓麻将,酗酒抽烟,甚至污言秽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对待人和事物的态度,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

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轻视说理。有些家长的专制思想严重,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知识。他们都有“望子成龙”之心,但不知怎么教育。有的把孩子当小皇帝供奉,姑息迁就,听之任之;有的采取大棒政策,高压手段。教育孩子的长期性使他们在经过短期的教育而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后感到失望,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

上述种种情况告诉我们,家庭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目前,家长还没有足够重视家庭教育,没有有意识的研究儿童的教育规律,班主任应适时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

首先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家长和老师结成“伙伴”关系,形成稳定的家庭和学校的联生活费。我曾多次利用家长会和其他方式向家长阐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以及对学校教育的巨大辅助作用。要求家长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及时准确的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做到家庭教育有的放矢。我还要求学生准备一本家校联系册,使之成为老师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的桥梁,及时将学生的学习、思想,守纪等情况告知家长,使家庭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其次是要求坚持“赏识教育”、鼓励教育,有节制的爱孩子。家长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一个人在单位老是受到领导的比评,他不但不能认真工作,而且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待孩子亦然。一方面要爱自己的孩子,但不能溺爱。只有袒护纵容迁应式的爱而没有批评,孩子便不知爱的可贵,变得自私、放纵、虚荣;一方面不能一味批评,甚至横加指责,而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并予以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热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