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小学教育方针

中小学教育方针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小学教育方针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小学教育方针

篇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原来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学校发展的需求。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选准新的立足点,创新教育管理理念,以此来有效地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

一、“以人为本”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理念

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因此,作为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应该给教师多一些人文关怀,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中加入一些人性化的东西,只有真正感受到关心和温暖的教师,才可以把这份感受传递到学生的身上,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更多所需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其实,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教师不仅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所以,想要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就必须唤起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参与到学校教育的管理工作中来,打破以前传统的单一的、封闭式工作局面,开放管理的策略,和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的、广泛的交流,以此来不断地完善教育管理的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中小学教育管理产生质的飞跃。

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和促进人才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但是一些学校往往只是注重升学率和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学校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不但可以为教师和学生创设更多的开放和宽松的交流空间,还可以让学校内每一处都充满着书卷气息,体现一种文化的追求,这样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陶冶师生的心灵,培养师生高尚道德情操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想要做好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应该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并且不断地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师生养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从而推进学校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儿童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参加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金牌的大多数是中国学生,在中国留学生中,计算问题是领先的,但在提出问题的这方面,中国留学生和美国留学生相比就逊色的多了.这关键是中国在发展学生素质方面和美国差距.再如:中国五年级学生的数学水平,相当于美国的初二学生,但美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当强.据中国赴美考察教育的专家说,他们去美国的中小学进行参观,美国的小学生围着他们问,你对我们学校的印象如何?专家问美国的小学生,你对中国了解些什么,美国小学生说,中国有万里长城,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这些都是三,四年级的小学,可见人家的素质如何!这些专家们又说,他们也是各省级以及农村学校视察工作,我们的学生见了来人就跑,哪敢靠近,这就是说,我们小学生和美国的小学生相比,关键是素质教育的缺陷。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它的全员性和全体性,也就是说,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儿童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全面开足课程,也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抓好常规教学,要向课分钟要质量.老师备课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根据不同的学生,因施教,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把自己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应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去听,说,读,写,想,算,做等.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写作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校办学的宗旨主要是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如果一所学校的质量上不去,就会导致生源枯竭,试想学校没学生,老师还有什么用。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新目标

我们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对中小学教育的危害,它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它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忽视了基础教育,违背了和的原则,是一种走向一个极端的教育倾向,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摆脱这种教育思想的束薄,转变观念.

二、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校长是主导,所以选拔和培养一大批能积极主动,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校长队伍非常重要.只要有文化,有水平,有能力,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思想的学校领导,才能对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发展作出具体详实可行的规划及其实施办法,从而对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得及时的解决,对教育结果作出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扬长避短,使素质教育工作不断发展。

三、学校要制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划和实施办法

培养跨世纪的四有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中小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定制出适合本地区,本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规划及其具体实施办法.规划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实施办法有监控措施,教育结果评价等,切不能无目标无实施步骤和操作办法,否则会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只有作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学校工作才会任务明确,有章可循,操作方便,结果是非分明,不至于有始无终,虎头蛇尾.只有这样,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才能不断走进正规化,科学化,使素质教育得以健康发展.

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课堂上各种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学生只掌握了书本知识,有课堂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能正确运用到实践中去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也是制约学生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中小学教育必须重视这一点.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已达到的能力积极地去参加劳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在实践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实践来证明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与可学性,激发求知欲,同时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提高.

篇3

 

 

目前,教育的改革已经从体制的改革转向课程和教学过程的改革。教育部《面向21世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这样的改革实验,既在宏观上涉及到学校教学系统的学生、内容等要素,也在微观上涉及到认识、情感、技能、需要、兴趣、意志等,涉及到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为教育科研提出了新的课题。

我们认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应针对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急待解决的问题,联系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实际开展教学课题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设计至少可以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一、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的选题指南

1、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研究

新课程实施的研究;优化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研究;课程现代化的研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研究;改革普通高中课程适应办学模式多样化的研究。

2、教学论研究

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方法论的实验与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各种教材(特别是地方教材)应用研究。

3、教学手段现代化研究

计算机辅助(整合)学科教学研究;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研究。

4、教学管理研究

学科教学评价研究;教师工作评价研究;学校教学工作评价研究。

5、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研究;儿童潜能开发研究;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研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6、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教育现代化对中小学教师素质目标要求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及途径的研究;先进教师选拔与培养的研究。

二、课题的前期论证

课题的前期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的工作,一般把这一过程分成三步:(1)明确研究方向;(2)周详研究计划;(3)进行研究可能性的自我分析

总之,通过教育实践,挖掘研究方向,提炼课题雏形,设计研究课题的内容。

课题的前期论证的关键是完成八个要素的推敲,它们分别是:

1、课题名称的确定课题名称在内容上要突出课题的重要性,准确性,

名称要醒目,要恰如其分。一般由三个成份组成:主题词、定语和有关技术说明。例如:南京市教研室承担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三期)重点课题“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立项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其中主题词“导学式大单元教学模式”,定语“初中”和“语文”,技术说明“教学模式的研究”,名称醒目,准确,一目了然。

2、目的的论证指对课题研究的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进行分析,重点考虑通过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目的是以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单元为依托,以学习方法指导与实践为主线,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语文与生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的一种开发性的单元教学模式。其理论价值是以构想体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习心理学,系统论整体性原则,建构主义等为支撑。其实践意义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和内容,让学生在大量的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从而全面提高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背景论证指的是对该课题方向的国内研究现状的了解与简要分析。别人已做过什么研究,还需要做什么方面的加深研究,其意义是什么?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语文学科的地位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责任和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二十多年语文单元教学模式的背景,我国语文教学中接受式教学、分析式教学、封闭式教学的模式几乎一统天下,长期陷入“高投入低消率”的怪圈,语文教改不从宏观上着眼,仅仅停留在一技一法的改革上显然是不行的背景。另外,借鉴了河北省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教育观念和构建的“一体两翼”(“一体”指课堂教学,“两翼”指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环境)的框架以及宜昌市开展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课题研究的成果,在此社会和学术背景上提出了该课题加深研究的内容,阐述了其研究的意义。

4、基础论证指的是课题承担者已有的基础的客观的估计。它一方面包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成员结构合理、学科结构、学术水平、主要著述或成果;另一方面指的是已掌握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已形成的假设或阶段成果等。基础论证也可以说是条件分析,除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学科结构、学术水平、主要著述或成果以外,还包括课题组的工作环境情况等。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成员均是南京市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另一方面是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二期)重点课题“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深拓宽的。

5、内容设计指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是研究计划。内容设计要把课题从结构上分析,其包括几个子课题,子课题又包括几个部分,就是结构的科学树。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构建大单元教学模式教学中的“八课型”,“八课型”也就是子课题。“八课型”是指“预习课”“教读课”“自读课”“回读课”“延伸课”“活动课”“作文课”“测评课”几个部分,每一个课型均有学校课题组分别研究形成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模式)。最终构成了大单元教学模式的主体内容。

6、步骤设计将研究任务和目标加以分解,与时段结合起来,落实到人,制定分阶段的操作计划。

7、方法设计指课题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

8、成果设计指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文集(教师和学生)、教学案例集、制作(光碟、教学具)等。

三、中小学教学课题研究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怎样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怎样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

2、科学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方能使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

3、过程性原则

学校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教育影响,引导或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向教育者预期的目标转化的过程。教育要求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活动,成为他自己的要求,才能转化为发展。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可操作性,不然研究就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成为基层领导和教师的负担,研究也难以奏效。整个过程也是锻炼培养教师的过程,不是在研究室里查资料,一蹴而就的。

4、合作性原则

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是研究育人的活动。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差异性,影响育人结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因此,课题研究小组是由学科的专家与教育家及教师队伍组成,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证、思辨和总结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的提出往往来自第一线的教师,虽然它也可能研究教材教法,但这种研究不只是凭经验转承,形式上也不一味要求传帮带,课题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进行调查分析、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是通过分工合作的关系来完成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十分注重。

5、推广性原则

篇4

时间:xx元月23日-27日

地点:xx

形式:访谈形式

主体:xx 马xx

社会实践内容:一.我乡镇乡村中小学教育的总体情况

2、调查方式

3、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4、改变农村的教育现状的策略

5、调查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

(1)乡村教育的总体状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xx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进程。

然而,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标准,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2)调查方式

我选择了访谈的调查方式,通过访谈的形式,探寻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为农村义务教育建言献策。在访谈人群的选择上,我根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寻找影响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3)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1. 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占gdp2%的比例,然而就这2%绝大部分都投入到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官员政绩思想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开展所谓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能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学成了空想。

2. 师资力量薄弱。乡村中小学的教师大部分不是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清一色的民转公。他们中只有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

3. 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县乡教育行政部门在学年末,年终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名。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晋级加薪,于是老师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延长时间。有道是:“不管是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

4. 德育教育令人堪忧。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盗,出入网吧,侮辱师生。

5. 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大部分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都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6. 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死灰复燃。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客观原因外,还有教师敬业精神差,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而流失的主要原因。

7. 农村留守儿童居多,缺乏家长关爱。

(4)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策略。

1.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投入,最大限度的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来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2.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清退不合格教师,招有具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状况,完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公平正义。

3.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曾经推行“末位淘汰制”广大农村教师担心自己本来就来之不易的“铁饭碗”砸在质量上,丢在末位上。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的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4.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个性健发展。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况,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

5.农村教育改革,彻底改变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局面。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结合,国家要大力改革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一些体现农村教育特点的实用性课程,使之在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更好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6.针对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一方面要加大义务教育宣传和实施力度,确保困难学生不会因贫困失学。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乐学善学,确保学生不会因厌学而辍学。同时还有完善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切实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到教学督导评估序列并不断提高评价指数,最大限度的控制学生流失。

(5)调查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有了认识和了解,而且为对改革家乡义务教育提出粗浅的建议,同时还加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和顽强拼搏的信心,为日后报效家乡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受益匪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珍惜火热的青春年华,珍惜琅琅的大学时光。在学院党委和团委的领导下发奋学习,顽强拼搏,待学有所成,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和智慧。

在此,真诚感谢家乡父老给予的支持与帮助,衷心感谢院校领导和团委给予我这难得的接受锻炼教育的机会。

此致:

篇5

学校是育人的专门机构,育人是学校的根本目的,活动是育人的重要载体,中小学德育和班级建设是学校育人的两条核心渠道之一。中小学德育和班级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困惑和问题之一是没有像教学工作那样具体、明确和有可操作性的育人目标,严重地影响了德育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三三二育人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以党的教育方针、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理论和政策依据构建起来的,该模式与中小学德育和班级建设工作相对接并相适应,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操作性的特点。

一、“三三二育人模式”简介

1.概念界定

“三三二育人模式”是指以培养中小学生“三种习惯、三种能力、两种品质”为核心的育人目标模型。第一个“三”代表三种习惯,指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第二个“三”代表三种能力,指合作交流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二”代表两种品质,指思想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

2.适用范围

“三三二育人模式”主要适用于指导中小学校校内外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也适用于指导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德育分层育人目标设计与实施,还适用于指导班主任对班级育人目标进行系统思考与设计。

3.理论依据

“三三二育人模式”的设计目的是建立系统、全面、可操作的中小学育人目标体系和实践操作体系,其育人目标整体框架的构建主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三种习惯”育人目标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道德品质育人目标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品质育人目标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对“三三二育人模式”的构建具有直接的指导价值。

二、主要内容

“三三二育人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三种习惯、三种能力、两种品质的育人目标体系。为了更好地理解“三三二育人模式”的构建过程和提高模式的可操作性,我们需要建构“三三二育人模式”的多级指标体系,并把握各级育人目标体系的理论政策依据。图1是中小学育人目标体系构建及其理论依据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系统表达了“三三二育人模式”的主要内容。

图1仅构建出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三级、四级甚至更多级指标的构建给中小学校留有更大的空间,以便提高“三三二育人模式”的普适性,并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三二育人模式”的育人目标是一个较完整的终身育人目标体系,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教育过程也是一个循环往复、循序渐进、不断升华的过程,因此,中小学校可以依据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初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高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等不同学段,分别制定以三种习惯、三种能力、两种品质为核心的育人重点,以便实现教育过程设计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见表1)。

三、实践价值

“三三二育人模式”的育人目标体系对于学校德育和班主任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具有实践目标指导价值。

1.作为设计学校和班级育人目标体系的参考依据

与教学管理和学科教学相比,学校德育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缺少系统、全面、可操作的育人目标体系,导致德育和班级管理工作经常致力于日常工作的开展、基本秩序的稳定、各种教育活动的组织等内容,似乎德育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永远在路上,一切都在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2001年开始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和课堂教学的重大改革,也为德育和班主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育人目标体系,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就具备了这样的功能。在基础教育的育人实践中,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缺陷是操作性相对较差,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对接比较困难,因而其实效性经常受到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质疑。

“三三二育人模式”以党的教育方针、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借鉴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核心内容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的精神,包容了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全部内容,并将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体系的理论思维,转化为中小学育人工作的实践思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中小学校育人工作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2.作为设计学校和班级常规管理工作目标的参考依据

常规管理工作是德育和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实的状况是,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经常把常规管理作为一种日常工作来做,而不是作为一种育人工作来做,目标意识和育人意识比较淡薄。“三三二育人模式”为学校德育和班级常规管理工作目标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我们可以依据学校工作基本规律、德育管理基本规律和“三三二育人模式”的目标体系,制定以时间、空间和内容为基本维度的各种管理常规,实现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在时间、空间、内容上的一体化,并实现常规管理过程与育人目标体系的一体化,达到常规管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例如,陈经纶中学分校通过制定以时间为基本维度的一日常规、一周常规、每月常规、学期常规、学年常规等,对学生进行时间维度引领和管理,实现学校德育工作时间维度上的科学性、规范性、有序性;通过制定以空间为基本维度的教室管理常规、办公室管理常规、实验室管理常规、楼道管理常规、操场管理常规等,对学生进行空间维度的引领和管理,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空间维度上的科学性、规范性、有序性;通过制定以内容为基本维度的课堂常规、眼操常规、课间操常规、升旗仪式常规、集会常规、课外活动常规、早自习常规、午间管理常规、静校管理常规、卫生管理常规、值周管理常规、用餐管理常规等,对学生进行内容维度的引领和管理,实现学校德育工作在内容维度上的科学性、规范性、操作性。所有规范的制定和实施都以“三三二育人模式”的目标体系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3.作为设计各种校园主题教育活动育人目标的参考依据

学校作为育人的专门机构,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以活动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为了提高学校和班级活动的目的性和育人效果,我们可以把“三三二育人模式”的目标体系作为设计各种校园活动目标体系的重要参考依据。

我们可以依据学校德育年度工作规律,制定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社团节、读书节等月度学校德育节日规划,统筹学校科技、体育、艺术、社团等组织建设和校本课程安排,通过系统化的德育活动开展推动育人目标的实现。

篇6

(二)提升教育管理、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试行《评价指标》有利于推动我市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市、区两级政府全面把握教育质量的真实状况,完善教育教学决策,提升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引领基础教育创新发展。

(三)建立良好教育生态的有效保障。试行《评价指标》有利于构建教育内部“标准——教学——评价”的良性循环系统,指导学校建立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提高。

二、评价机制

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形成市、区、校三级评价运行机制,全面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各区、校按《评价指标》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验并反馈评价结果。学校积极开展改进学生课业发展的测量与评价,基于过程记录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各区、校及时总结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经验,分享交流。各区、校要将评价所需经费纳入到教育经费预算,保障评价工具开发、专业培训、专门测试和调查、评价日常工作等必要的经费。

三、主要内容

综合评价指标内容: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生学业发展、学生身心发展、学生兴趣特长、教学方式、课程领导力共七个方面。这些指标将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四、测试对象

1.学科测试:以普测或抽样方式确定参测学生。

2.问卷或量表:以普测或抽样方式确定参测学生、家长、教师、校长。

五、测评手段

学科测试、问卷或量表(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等。

六、测评时间

每学年开展一次,具体测试和调查的时间另行通知。

七、结果呈现

学科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将以市中小学教育质量分析报告和各区、校(市级到区层面、区级到校层面)教育质量分析报告形式呈现,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以公告的方式面向社会。

八、工作要求

(一)周密组织。为保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验的效果,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项目组”的工作要求,确保测试和调查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确保样本的准确度和参与率,确保测试和调查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一旦发现有关部门在操作中出现违规现象,将予以通报并严肃处理。各相关部门要及时反映在组织相关测试和调查中的问题、困难和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

篇7

在传统观念中,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教育的方针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经济利益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客观上已发生了为教育界主观意识所不可回避的深刻变化。人所需要具备的素养,已经不是“德、智、体、美、劳”这五个字所能概括,中、小学的教育方针与教育内容,也不应再受这五个字的局限,而应该对传统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要求作出与时俱进的延伸和拓展,以适应时代对教育的期盼。正是为了使教育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党和国家多年前就指出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从正面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实质上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的一项号令。遗憾的是,除了一些有识之士作出响应外,从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情况看,这一号令没有得到落实。落实不了的主要因素,不在社会,不在家长,而在学校。因为,中、小学特别是中学,直到今天仍在或明或暗地实施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的严重缺陷在于只面向少数学生的提高而忽视多数学生的发展,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试教育的特征是:教育追随教学,教学追随考试,考试追求考分,分数主宰教育,形成了一个以考试为锁链的怪圈。这个怪圈不仅扭曲了传统的教育方针,而且使素质教育没有容身之地,从而造成素质教育至今得不到真正落实的不良局面。中、小学教育要破除这个怪圈,必须打开怪圈的锁链。打开锁链,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淡化考试。只有淡化考试,让考试回归本义,使考试不成为铁链,怪圈才会破碎,素质教育才能进入中、小学校园扎根成长、开花结果。

一、考试偏离本义的历史渊源

学校教育包含教学与培育。检查教学成效有多种方式,考试只是检查方式之一。考试的本义,是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定期检查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等方面的教学成效,结合试卷分析,对教、学双方作出阶段性评估,进而完善教育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使全校各年级、班的学生能够同步前进。中、小学的学年考试与升学考试,其含义有所扩展,但含义的扩展仅限于敦促学生要好好学习、努力学习。考试的本义决定了考试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计划经济时期,工作由国家分配。一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升入中专、技校,一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后升入大学。能不能升级要考试,能不能毕业要考试,能不能升学要考试。升学―毕业―分配成为教育的轨迹,考试不由自主地成了铺就这条轨迹的铁链。考试的地位与作用在偏离考试本义中得到了升华,应试教育逐年成型,应时顺势地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

一九七七年全国恢复高考,这是一个令多达570万、在长达十二年之久的时期内失去学习机会的青、中年学生欢欣鼓舞的年份。也正是从这一年起,“考试”这两个字不但受到了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的关注,而且其关注的炽热度一年甚于一年。从编印大批复习资料开始,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复读班、家教、电教、升学指导、摸底考试、模拟考试充塞了整个中、小学教育空间。最初几年“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思想逐渐被“一心一意要过考试关”的行为所取代。

篇8

省教委要求,今后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到坚定不移、全面推进。要坚信不疑,相信全面自觉地贯彻教育方针,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要坚定不移,遇到困难和挫折不动摇,关键时刻不后退;要真心实意,把素质教育变成认认真真的实践。要在以下三方面有新的进展和突破:区域整体推进,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向课程改革深入,加强管理,提高实施水平,并研究新的课程体系;打通考试评价升学制度这一“瓶颈”制约,建立素质教育的机制。

依法治教,达到十条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法和其他的一些教育法律法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规范办学行为和教育行为,必须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为此,省教委向全省提出了素质教育十条基本要求,从升学考试评价、课程教材、教学管理和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不同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地于1998年基本上做到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要求严肃认真地执行课程(教学)计划,要求杜绝乱编乱印乱征订教学用书。这十条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志,是试金石,必须毫不迟疑地去抓,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实行等级记分,推行素质发展报告书制度省教委已颁发了小学和初中成绩考核实行等级制的办法。实行等级记分,目的是减缓分数对学生的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兴奋点转移到全面打好基储培养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上来。实行等级制记分可以逐步到位,首先在所有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和有条件的初中,以及素质教育实验区的中小学试行。

建立素质教育实验区

全省已设置素质教育实验区14个,?国家级实验区2个。设置实验区的目的是加大整体推进的力度,探索区域实施的规律,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各实验区都形成了实验方案,并反复论证、修改,以政府名义上报,省教委又组织专家评审,提出修改意见,作出设置实验区的决定。实验区对素质教育的十条要求作出了承诺。各实验区的实验已开始启动。

篇9

远程教育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无异于思想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远程教育引导教师走上现代化教学之路,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教育动态》、《课程改革》,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动态》和《课程改革》栏目使我们可以把握教育动态,了解同类教材的不同教学形式,了解课程改革中关于课程评价、课程结构方面的内容,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先进教育思想,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谋求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使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手段。

三、利用《同步学堂》,组织常规教学

《同步学堂》栏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全部课程内容,运用媒体播放程序,全部由特级教师授课,内容丰富,知识全面,结构合理,深受学生喜爱,

四、利用《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活动

《教学资源》栏目主要提供的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良好素材,包括视频、动画、powerpoint演示文稿等媒体资料、教学示例、习题精选等内容,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正确和灵活运用这些资源来辅助教学,多媒体课堂教学比传统教学的效果好多了。

篇10

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教育,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全面的教育。对于目前的这种教育,人民群众既满意,又不满意。满意的是,这种教育满足了或者说迎合了社会各界老百姓对子女升学的需求;不满意的是,在这种教育中,孩子的发展是片面的,是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教育需求的。

有不少教育工作者都说: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学校,上个好大学?从家庭这个角度讲,人民群众的这种需求是无可指责的,是正当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人民群众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学校的同时,能够学到知识,拥有有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体魄、优雅的个性难道这不是事实吗?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什么理由不正视老百姓的这种教育需求,有什么理由把全面完整的教育办成片面的应试教育?没有,没有任何理由!让学校教育回到党的教育方针,回到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这是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教育质量公平的起点。

不能不承认,人的资质禀赋是存在着先天差异的。从本质上说,理想的教育是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先天素质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像现在学校采取的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适应工业化社会对教育普及的需求,为了使更多的人得到教育的机会,于17世纪在欧洲出现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最大优越性就在于扩大了规模,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矛盾和挑战,就是如何让教育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一方面,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控制班额、减少教师的统一讲授时间、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实施小先生制、采取小组教学,等等;另一方面,就是在开设好统一的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尽量为学生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给学生留下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和帮助,等等。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的一大弊端,就是中小学教育的统一性过强,而差异性不够。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为了打破统一的国家必修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国家建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与过去相比,较大幅度地提高了选修课程、实践类课程所占课时的比例,这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某些地方存在的日益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这种价值诉求在不少地方并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素质教育在遵守国家教育方针、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主张通过学校课程和个别化教育,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种教育不同于当下的应试教育,一切以服务于学生的升学为第一要务,根本不关注学生的个别化教育需求,不能满足学生潜能发展的需要。从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讲,教育越统一,教育的公平度越低;教育越多样,教育的公平度越高。素质教育是最大限度地提供适应学生潜能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最公平的教育。

篇11

The implementation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question

Sun Chengde

【Abstract】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s key is establishes a high standard the teacher troop, for this reason should improve teacher’s thought quality, the occupational ethics vigorously, strengthens the teacher training, urges the teacher to renew the education, the teaching idea promptly, realizes own role to transform, this is not only raises the cross-century talented person strategy the need, is also guaranteed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goal carries out need.

【Keywords】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TeacherIdeaRole transformsPsychological qualityActive learning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如何认识素质与素质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努力实施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每一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1.要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增强时代紧迫感

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中小学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致使“高分低能”仍不是个别现象,各种新问题又不断出现,要改变这种状况,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在于把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的轨道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2.素质教育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提高教师素质是保证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毫无疑问,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我们的教师首先应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具备应有的素质。这些素质至少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2.1有献身教育并且决心在教育事业上有所作为的职业理想。

2.2有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观念。

2.3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2.4有教书育人需要的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实际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3.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经受今后的挑战,去微笑着迎接未来。

3.1耐挫折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贯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可用“你肯定能行!”、“你肯定能成功!”、“试试看!”等激励性语言,激发他们的信心、勇气,使其迎难而上,战胜挫折,始终保持心理平衡。

3.2要正确认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应该科学地、有步骤地、有规律地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篇12

1、实施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改进课堂教学,整体提升我区中小学教学质量水平。

2、促进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建立面向全区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和数据采集分析平台,用技术手段保证发展性评价的有效进行,形成促进学生、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

4、及时掌握全区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总体状况,畅通教学质量管理的信息渠道,建立中小学教学经验推广与教学问题“预警”的机制。

5、通过长期监测,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始终处于不断完善和改进状态,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小学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一)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依据

1.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相关文件,制订我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实施意见,这是我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根本保证。

2.课程标准

我区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质量现状作出科学的价值判断,为教学决策提供正确依据,从而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特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间的发展差异,选择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

(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要着眼于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发展和提升,不仅要注重评价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

2.导向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方向。监控的内容和方式要具有导向性,使教学质量监控成为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措施。

3.实效性原则

贯彻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实效性原则,首先要对教学质量现状做出科学评价;然后要对教学质量现状的成因、影响教学质量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做出科学分析;通过有效的反馈监控机制,形成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正确决策,从而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三、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发展性评价

中小学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的内容:(1)学校贯彻执行市课程计划的情况(三类课程及课时执行情况);(2)学科渗透“二纲”教育的情况;(3)对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质量评价;(4)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学生道德面貌和行为习惯状况。

小学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主要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为依据,以评价课程标准要求的达成度和合格率为主要指标;以每学年全区统一组织的质量监控和小学毕业考试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强调教学的高效益和教学的发展增值程度。同时,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跨年度的比较评价,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发展情况。小学阶段3~5年级主要学科每学年监测一次。

初中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主要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为依据,以评价课程标准要求的达成度和合格率为主要指标;以预备年级入学成绩为起点水平,以每学年全区统一组织的质量监控和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强调教学的高效益和教学的发展增值程度。同时,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跨年度的比较评价,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发展情况。初中阶段各年级主要学科每学年至少监测一次。

高中年段有关学科的质量监测和评价以及高中学业考试和评价,以课程标准要求的达成度和合格率,作为高中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成效的主要评价指标。高中教育阶段的学业质量监测和评价,既有水平性评价功能,又有终结性评价功能。主要看高一年级起点水平和高考结果之间的关系,强调教学的高效益和教学的发展增值程度。高中阶段各年级主要学科每学期各监测一次。

在一学年中,将中小学各年级的学业质量监测和评价作统一考虑,整体规划,确定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业质量监测的内容、涉及范围和时间安排,有利于学校和教研部门的工作安排。

(二)积极探索学业质量监测和评价的新方法

深入研究《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有效实施《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记录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各中小学要重视研究《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根据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综合素质及个性发展的关键指标,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校本化的评价实施方案。

要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矫正功能,强化过程性评价,做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实施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发展性评价,坚持学生自我评价原则,坚持多主体评价。

除文化成绩外,要加强课程执行情况、学校组织各项活动(如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学生每周用于作业的时间、每天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等方面的监测和评价。

要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开足、开好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各类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以此衡量学校办学的成效。

要根据评价内容与标准,在《成长记录册》上做好评价的详细记录,每学年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本学年《成长记录册》上的记录为基础。

(三)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整合现有评价方法,提升学业质量监测和评价的水平,为学校提供更为丰富的评价资源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开发我区“中小学生学习质量监测系统”平台,将现有的民间区域质量监测和区抽样质量监测,纳入“监测系统”,初步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符合我区实际的学业质量检测和评价方法,提高分析评价的水平。

各校要积极登陆“监测系统”平台,利用“监测系统”强大的评价工具和全面的评价内容,提高学校内的质量监测和评价水平。

区教师进修学院研训中心和学校要根据评价的要求,积极开发“监测系统”的评价资源,为改进课堂教学服务。

区教师进修学院信息中心和研训中心要对“监测系统”平台的使用作必要的指导,做好系统的维护工作。

四、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组织与实施

1、要加强质量监测和评价的组织管理工作

区教师进修学院要提高命题质量,组织好阅卷、登分、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等工作,规划好质量监测的各个流程,提高质量监测工作水平。区教育考试中心根据需要和安排协同组织好有关工作。

学校要组织好学业质量监测的各项工作,包括考务组织、阅卷、登分、数据统计与反馈等,严肃考试纪律,规范测试流程,保证质量监测的有效性。

2.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切实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工作

要切实转变评价观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认真做好质量监测的分析工作。

要通过引进先进的评价工具,采取分级管理的办法,进修学院提供区、学校两个层面的分析报告,学校则完成年级、班级、教研组和备课组等分析报告,教师完成班级、学生个体分析,实现评价资源的充分应用。

篇13

中小学素质教育是一种强调“基础”、“理想”及“养成习惯”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体现着现代化教育价值指向的教育思想,其目标在于使中小学生不仅具有相应的基础知识,还具较为广泛的认识面、向上的理想和良好的习惯,进而初步形成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当前,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本文拟从社会学视角探析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化。

一、当前素质教育在理念上存在的主要误区

第一,把素质教育误认为非升学教育。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一点也不矛盾。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有两个:一是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提升素质做准备;二是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就读的学生进入社会参与竞争做准备。让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本身就是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而且,通过升学培养和选拔人才是社会进步很有效的动力,随着考试制度、评价方式的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与素质教育应有的要求逐步吻合,素质教育实施得好的学校应该是升学考试成绩好的学校。现在,有些地方出现了“小学搞素质教育,中学搞应试教育”的现象,这是不懂何为素质教育的结果。

第二,把素质教育误认为非考试教育。考试是教育评价的基本手段之一。无论是考试的筛选功能还是诊断功能,在现阶段都是必要的。通过考试进行筛选虽然不是最完美的方法,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是较好的和公平的方法。面对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不能放弃考试,就必须改革考试。在考试内容上,要从注重知识点考查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查转变;在考试目的上,要从注重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在考试分数使用上,要从用分数评判学生优劣向评价教育过程好坏转变。

第三,认为素质教育有统一的标准模式。素质教育是一种观念,一种理想,一种价值,一种境界,现在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它依赖教育者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环境、内容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是极具个性特征的理念和技能。一个中小学教师可以运用一种甚至几种模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与教师之间永远只有相互交流、促进,而不可能相互照抄照搬。

第四,把素质教育误认为是纯课外活动。有些人提到素质教育就想到课外活动,以为懂点琴棋书画就是素质教育,即所谓“课内搞应试教育,课外搞素质教育”。事实上,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先进的教育思想要在课堂教育中得以贯穿,完善的课程体系要在课堂中得以实施,教师良好的素质要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相互作用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

二、中小学素质教育理念深化的社会学分析

(一)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伴随着当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首先是科技教育综合化,这要求中小学教育切实克服经济绝对化和教育工具化的观念,立足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人。21世纪各门类科学和各层次分支不断交叉、加速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一步结合,科学和技术相互依赖和融合,科学和社会之间发生重大的相互作用。其次是经济全球化,要求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具备兼容并包的胸怀和合作竞争的精神,善于在现实和传统之间、科学和人文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以及民族和人类之间不断地协调和化解矛盾,应对各种挑战。再次是发展整体化,强调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环境发展、社会发展都要以人为中心,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和依靠人的全面发展,它指的是一个人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德、智、体、美等都达到一定的要求。但由于发展是无止境的,加之每一个人的遗传特征、所处环境和接受教育的不同,以及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的不同,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每一个人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用全面发展来否认个性发展,也不能用个性发展来代替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鼓励拔尖,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不拘一格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从社会学角度看,创新是一种注重实效、立足长远的理念。中小学教育并不只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灌输和管理,它的更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中小学教育过程的始终,要建立师生的平等关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要营造一个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亲自动手去做、去实验。没有实践能力的人,绝不可能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实践出真知,脱离社会实践来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社会学基本理论认为,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德、智、体、美等,其中德是第一位的,即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把思想品德教育视为教师的主要职责。在当代社会,教师的首要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其次是教学生如何思考,再次才是传授具体知识。在当今,一个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何以及如何做人和做事,已经成为人的事业成败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思想品德如此重要,可当前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并不尽加人意。具体表现在:教书育人没有成为每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德育工作还不能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德育没有贯穿于中小学教育和学校管理全过程,未能体现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德育的内容和德育工作的方法较为陈旧和单一。对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它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两大巨臂

当代社会学研究表明,随着人类知识量激增,人文与科学彼此疏远、隔膜和分裂成“两种文化”,学生和家长普遍存在的“职业至上论”观念,使人们对书本以外的知识缺乏兴趣,知之甚少。同时,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往往缺乏批判性的思考,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这是当今中小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前,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方面应当从加强文化知识素质教育入手,尤其应重视和加强直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精神力量并对发展人的心灵,形成和谐人格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的人文科学教育,另一方面科学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而科学教育不只是停留在经验性、知识性、技能性知识的传授,更应突出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批判谬论、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的熏陶。所以,素养的获得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相互贯通的。

(五)加强社会科学教育和理论思维,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

通过社会科学层面的反思,才能较好地解决人文与科学结合这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难点。根据的观点,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思考的,是关于世界的一切事物的最普遍的问题。黑格尔将哲学看成是人类精神的反思,马克思发挥了这一观点,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社会科学的思考可以帮助他们超越功利、摆脱狭隘、告别浅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体系,引导他们通过哲学思辨,去探索超越于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理想、信仰。掌握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论,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形成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正确地进行思维能力的提高。这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六)培养正确的情绪体验和健康情感的发展,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社会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应当把提高学生“情绪智力”作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因为基础教育忽视情感发展的后遗症,另一方面,中小学生自身正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面对社会,必然会引起众多的困惑与烦恼,使得情感发展、情绪调适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因此要因势利导,将情感教育和人格养成作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结束语

教育是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的最重要的手段,凡是人在后天习得的素质都离不开教育。社会文化作为人类创造活动所积累的文明成果,不仅可以充当人作为主体进一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能够为人自身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教育必须进一步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教育必须进一步改革,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多种功能中,升学教育始终被置于显著的位置,教育的“工具意识”不断被强化,而教育应有的“教化意识”被淡化,如果两者失去“内张力”的平衡,就势必使中小学教育观念陷入“市场效应”的单一化误区。所以,教育改革和发展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但其中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全面素质的学生。我们要按照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观,围绕培养更全面素质和优良品质的学生,来改革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适应知未来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新一代中小学生。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郭振有.教育督导与素质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李玢.世界教育改革走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2007.

6、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

7、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