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乡经济差距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引言
城乡经济差距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也关系到新时期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实现。
贵州的城镇人口为1176.25万人,农村人口为2302.75万人,农业人口达到了83.9%,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占到了70%,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是20.1%,说明贵州的农业人口数量是庞大的。1978 —2010年贵州省城镇居民收入从 261.26 元提高到14147.74 元,农村居民收入从 109.30 元提高到3472 元,2010年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4143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412,然而两者相差3.15倍,贵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贵州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在此期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贵州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 1978 年的2.39 倍,上升到 2010 年的 4.07 倍,上升了 70.29%,年均上升 2.20 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例是4.0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23,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比为4.18。
大量的理论研究表明,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优化就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想路径。
2.贵州城乡的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2.1贵州第三产业的总体发展现状
从贵州省的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贡献率在50%左右。但是第三产业占贵州农村经济总收入比重低,发展速度明显滞后。贵州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新兴服务业比重较低。在贵州省的第三产业中,位居前三位的一直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在第三产业构成中的比值仍然较低,这说明贵州省的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主要是通过传统行业的有力支撑实现的,一些与人们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咨询、中介、法律、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仍处在低水平、低效益的状态,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发展。
2.2贵州城乡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比
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大,对劳动力吸收能力强。贵州第三产业的城乡就业人数差距较大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就业人数26451人,农村为5056人,两者是5.23 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的就业人数是3482人,农村的为760人,比例是4.58。
贵州对城乡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巨大差距,第三产业固定投资差距最大的是住宿和餐饮业,城镇的固定投资为21.64亿元,农村的为0.56亿元,两者的比例是38.64 ,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方面,城镇的589.65亿元是农村27.92亿元的21.12 倍。
私营经济是推动区域经济活跃,影响整体经济结构的重要因素。贵州城乡第三产业的私营企业户数对比相差大的有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的私营企业户数是5022户,农村是968户,相比为5.19 ,对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城镇为242户,农村为70户,前者是后者的3.46倍。
消费是拉动一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贵州城乡居民对第三产业各门类的的消费存在着差距。在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中,用于交通、通信的消费占比为12.6%,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的消费比重是12.50%;而在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中,用于交通、通信的消费占比是8.1%,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的消费比重是6.5%。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的是全社会消费状况,对于零售商品的消费,城乡之间的消费也在逐年扩大。
3.基于第三产业角度的贵州城乡缩小经济发展差异的环境
3.1国家政策的支持
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增加使农民的收入增加。近年来,免除学杂费、医保、低保、老保等一系列惠农政策。2012年的国发二号文件,说明中央高度重视贵州经济的发展,贵州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势必影响整个中国的宏观经济,国家政策的扶持为贵州缩小城乡差距争取项目与资金创造了有利条件。
3.2得天独厚的资源
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旅游资源也为贵州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贵州是中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省份,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已经形成诸多著名旅游景点,包括“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1个,国家5A级旅游区2个,国家4A级旅游区3个,等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等。还有许多待开发的旅游景点都藏于深山之中,靠近农户居住地。这些都是贵州农村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比较优势。
3.3人口红利的优势
贵州的农业人口达到了80%多,劳动力资源充裕且成本优势明显。2011年贵州农村人均GDP为4200元,而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全省就业人数的70%多,在劳务成本方面, 2010年贵州县域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3412元,而同期贵州城镇居民的为14143元,农村人均收入相当于城镇的24.13%。贵州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低,为劳动力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
4.基于第三产业角度的贵州城乡缩小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
4.1加大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投资倾斜力度
改善贵州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农村公路乡通畅、村通达工程。提高乡镇公路通畅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村通畅率。针对贵州城乡的第三产业私营企业户数对比相差大的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应构建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农户帮扶制度继续加大农业补助强度.
4.2挖掘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特色优势资源
贵州农村地区有独特的民族传统、民族宗教、民族习俗和民族风貌,应大力开发具有地方资源优势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快建设旅游小商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山区的资源和生态优势,把山区建设成为绿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和旅游观光胜地。加速发展非农产业,如休闲产业,城郊型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将旅游和农业结合起来。
4.3开发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配套优质服务
贵州有独一无二的气候,生态优势,农村地区应发展餐饮、住宿、旅行社等与旅游业相配套的后勤设施与服务,形成以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和特色餐饮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以及家政、养老等家庭服务业,为第一、二产业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各种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贵州省;财政支出;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实证分析
1、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贵州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0年贵州省生产总值达到了4593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比全国高2.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7%、39.2%和47.1%。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4个和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142.7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80.23元,同比增加七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71.9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66.53元,同比增加12.6个百分点。但值得警惕的是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我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城市和农村。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实施歧视性政策导致农村发展严重滞后。这一点在贵州十分明显。2010年贵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4.1:1,在全国范围内是最高的省份。本文选取1978年——2010年贵州省数据,通过数据、计量分析财政支出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
2、实证分析
2.1.贵州城乡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贵州省城市化水平起点比较低。1978年贵州省城市化率只有12.05%,处于西南地区的下游水平。经过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贵州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3.8%。
贵州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78年为261.26元,到2010年这一数字达到14142.74元 ,增长了54倍。1978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9.3元到2010年达到了3471.93元,增长了32倍。
贵州省的财政支出城乡比变动比较大。1978年到2003年一直在上升,1978年只有5:1,而峰值为2001年的12.7:1。以后比例逐年降低,到2010年降到近年来最低的5.7:1。
2.2计量分析
模型设定:
其中表示第t年城镇居民收入,表示第t年农村居民收入,表示第t年财政支出中的非农支出,表示第t年中财政支出中的支农支出,为随机误差项。
由贵州统计年鉴选取历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历年财政支农支出和非农支出进行拟合,并运用AR(1)模型重新拟合,得到,说明模型较好的解释了1978年——2010年贵州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原因。财政支出每相差一元城乡居民收入就相差十元。说明财政支出对于收入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3、政策建议
第一, 持续增加对农业部门的财政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支持。经过本文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我国现行的二元经济背景下,在城市化进程中,只有不断增加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力度,才能显著地提高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从而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第二,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压缩非正式财政的生存空间,切实降低对农业部门的一次性总赋税率。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比如禁止乱收费、乱摊派和乱集资,明文免除农业税,促进农产品价格市场形成机制。逐步降低农民的税收负担,真正的降低农村的总赋税率。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中国贫富差距的主要方面,是决定整体收入差距第一位的因素,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其贡献度在 60%左右。中国贫富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差距,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变化和收入渠道的不断拓宽,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富者越富,贫者越贫,收入分配的集中度越来越高,社会财富逐渐向少数人集中。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90年至2007年,城乡居民平均收入的绝对数差额是逐年扩大,从823.9元增长到9645.4元。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例,从1990年至1994年逐渐扩大;1994年至2000年又有虽小;2000年至今差距快速扩大。总体来看,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距是扩大的,从90年的2.2倍扩大到07年的3.32倍,而今年来差距扩大的速度有所增长,且今后短期趋势也是逐步扩大的。
二、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长期影响
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的劳动力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都有显著的滞后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劳动力投入增长率具有滞后的二次函数关系。根据相关回归方程得知[2],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农村劳动力投入增长率的反应会滞后一期,且在长期中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且城乡人均收入比例为3时是城镇劳动力增长率由下降到上升的一个转折点。
(2)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固定资产投入增长率有滞后一期的线性关系。根据相关回归方程得知,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增加。
(二)短期影响
根据相关回归方程得知[2],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的劳动力投入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有没有显著的影响,主要是受系统本身的调节作用的影响。
三、回归结果的经济意义分析
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劳动力投入增量的影响是,先负面后正面。在城乡收入比例为3时是一个转折点。也就是超过3的时候,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城镇劳动力投入的越多,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增长。而这种影响在短期和长期中都是明显的。这种影响在经济学意义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有城乡收入差距达到一定程度后,农村的劳动力才会向城市转移,从而城镇的就业人数增长率才会增加。
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劳动力投入增量的影响是正面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增大会增加城镇的固定资产投资,从而资本的投入量也就增加,有利于城镇经济的发展。但这种影响是在长期中反映出来的,短期内并不显著。
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投入增量的影响是,先负面后正面。而且对农村的影响要滞后一期。而且这种影响的转折点也是城乡收入比例为3的点。说明,超过比例为3时,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的投入增量也是有正面的作用,只不过是滞后的影响,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投入增量是由城镇经济发展来带动的。而可决系数为0.48,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投入增量只是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在短期内不显著,长期内才有作用。
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增量的影响是正面的,但影响仍然是滞后一期的,而且是在长期内显著,短期内部显著。
四、结束语
(一)结论
综合劳动力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结合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经济的不同影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城乡收入比例超过3的时候,对城镇的经济发展长期影响又着促进的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是由于城乡收入比例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会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资本的投入也向城镇转移。
城乡收入比例超过3的时候,对农村的经济发展长期影响也有相应又着促进的作用。但是促进作用会滞后于其对城镇的影响,促进效果也小于对城镇的影响,而且由城乡收入差距因素引起投资增长的效果优于引起劳动力投入的增长,进一步说,该因素主要通过影响投资来影响农村经济。由于是滞后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城镇带动的。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在绝对数上促进城镇和农村的各自发展,但是在相对数上也会反过来又拉大城乡经济的差距,使城乡的贫富差距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有着自我维持的效应。
(二)分析的局限性
本文没有考虑技术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单单从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的因素考虑。
分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仅仅是从经济量的角度考虑,而没有顾及社会的发展均衡和公平的因素,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后会带来的综合复杂的社会影响。
(三)政策意义
1、对“先富带动后富”的检验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改变了基本经济发展策略,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简单的平均主义、平衡发展的思路,转变为采用工农业剪刀差,优先发展工业,用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带动农业的发展思路。同时在城乡发展模式上,也是采用,农村支持城镇,城镇带动农村[3]。总之是“允许适当的贫富差距,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从本文的分析结果上看,随着城镇的优先发展(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城镇和农村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非常显著,尤其是对农村投资的影响。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与这种“先富带动后富,城镇带动农村的发展”的政策是密切相关的。
2、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
在城乡经济均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同时注意到,这种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有着自我维护的机制,会自动的扩大差距。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干预,只是靠经济体自身的发展,城乡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考虑到相关的社会问题时,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关政策来主动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参考文献:
一、引言
改革开放前,农村创造的大量财富用来支持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由于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造成我国农村居民收入长期处于低水平,使得我国逐渐成为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国家投资主要集中在城市,因而城市经济发展快,收入相对较高;而农村创造的财富大多用来支持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因而农村居民收入整体较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着差距。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一文知: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是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序列PGDP、UI、RI趋势图
从图可以看出,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增大,那么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具有一定的关系。而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因果关系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若城乡收入差距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就应在保证城镇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城乡协调发展;若城乡收入差距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就应重点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使城乡收入差距基本合理,以带动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
因此研究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因果关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协整检验,从严格的单整检验开始,验证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依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确定经济增长是否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存在影响作用,再用EG检验进一步验证。如果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则可以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两者之间的短期修正机制,以验证经济增长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是否存在质的不同。
二、样本与数据
本文采取1978-2012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为了消除数据的异方差性,人均GDP(记为PGDP)、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记为URI)进行对数转换。转换后的变量分别记为LNPGDP、LNURI。(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三、实证研究
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ADF)
经计算LNPGDP与LNURI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7,呈高度相关,故不能直接拟合回归模型。根据EG协整理论,同阶单整变量之间才可能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因此,要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首先应当进行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法对LNPGDP、LNURI 这两个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具体方法为:
表1 各序列的ADF检验
由表1可知,LNURI和LNPGDP都是一阶单整的,它们之间应该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即两者之间应该存在一个长期的稳定关系。
2.协整检验
在计量经济研究中,协整检验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回归残差的EG检验;另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完全信息的Johansen检验。本文主要采用EG检验。
(1)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由表2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LNP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URI”的原假设,即LNPGDP是引起LNURI的Granger原因,反之不成立。可知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单向因果关系。
表2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LNURI)与经济增长(LNPGDP)间的协整检验
EG检验是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所以检验一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等价于检验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否是一个平稳的序列。
本文借助于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方法,采用最小二乘估计(OLS),由Eviews7.0得出方程:
协整检验就是检验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否为平稳性的序列,对残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表3 残差的ADF检验结果
由表3可知,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LNURI)与经济增长(LNPGDP)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但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失衡,为了增强模型的精度,进一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短期行为与长期变化联系起来。最终得到方程为:
由上述结果可知,城镇居民收入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的变化,还取决于上一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均衡水平的偏离。
四、 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1.实证研究的结论
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理论等分析方法,研究了经济增长对城镇及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人均GDP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协整关系显著。可知: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线性均衡关系。
人均GDP的当期波动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当期波动调整幅度很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均GDP每增长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应增长0.9808%;但上期误差et-1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当期波动的单位调整比例为0.7747。
因此,经济增长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直接原因。从长期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水平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漂移而均衡波动.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2.政策性建议
(1)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
一般情况下,新的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的推行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之前,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的趋势。如何快速有效的找到方法以弱化、消除原有发展战略及其相关政策的惯性,尽可能达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是解决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主要途径。
(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农民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和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也是我国低收入阶层的主体。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有助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一要创造条件,给农民提供增加市场收入的机会。二要为农村劳动者创造平等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为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服务。
(3)加快户籍、土地制度改革,构建城乡一体化
户籍制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人力资源的流动及合理配置,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因此要促进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福利待遇,保障农民工进城;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实行土地经营权流转,并按市场规则对征地农民进行合理补偿。
参考文献:
一、引言
改革开放让中国逐渐重新融入全球经济的大家庭,走上了快速经济发展之路。1978-2008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10%左右,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4%的平均水平。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中国国际贸易的高速增长是密不可分的,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显著。在30年的时间里,中国成功地从近于完全封闭的状态转变为全面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成为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国际贸易总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7.4%,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6%左右的平均增长速度,其中,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18.1%,进口年均增长速度为16.7%,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国际贸易更是进入了一个飞速增长阶段,年增长速度都保持在20%以上。蓬勃发展的国际贸易也对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此展开深入探讨,并针对中国的实际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中国现状描述
中国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资本要素难以得到最优配置,农村资本大量流向城市,资本要素稀缺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导致“农村资本外流…城乡差距扩大…农村资本外流”的恶性循环;从资本配置效率来看由于资本边际生产率低的农村地区资本外流严重,城乡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逐步扩大;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农村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活动的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促进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农村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的改善,促使资本向农村地区回流,从而缩小了城乡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城乡资本配置的有效性得到了改善。同时,农村资本流入的增加、城乡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缩小了与世界上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在经济转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大背景下进行的。1978年以前中国在收入分配领域倾向于注重公平而忽视效率,导致经济发展中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造成生产上的低效率。而改革之初,“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的目标是克服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加激励机制,提高效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0年的改革和发展的经验表明,总的趋势是按照改革之初提出的目标发展的。但是,在转型期,收入分配的变化比原来想象的要复杂。伴随着经济增长,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的总体差距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逐渐扩大的变化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在经历了初期短暂的缩小后,到80年代中后期重新步入再拉大的轨道。据世界银行的估计,中国1978年的基尼系数是0.31,1988年上升到0.382,1995年为0.415,1998年为0.403,2014年为0.469。中国正在从一个收入较平等的国家转变为一个收入差距很大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2005年发展报告,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中国的基尼系数在120个国家和地区中列到了第85位,已经接近某些社会分化严重、经济增长停滞的拉美和非洲国家的水平。与此同时,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1985年为1_86,2000年达到2.79,2013年达到3.03。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远高于许多其他国家。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指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比为1.5,这一比率超过2的极为罕见。对比中国的数据,中国很可能已经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高的国家之一。
(二)模型的构造、变量设定和数据处理
本文的面板数据模型拟采用2011.2015年广东十个市(广卅I、珠海、东莞、佛山、汕头、潮州、湛江、茂名、韶关、梅州)的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由于深圳因完全城市化,无相关数据,深圳的相关指标被剔除。以下各变量计算涉及的相关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历年《广东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为了分析二元经济结构下国际贸易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我们首先设定如下面板数据计量经济模型:id=a+B 1dual+B 2td+εit,其中id表示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各省城乡收入比数据可以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而得到,如下式所示:
三、实证分析
我们利用Stata对本文的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鉴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P>0.05,则随机效应模型较好。然后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如表1所示的结果。
结果分析
从回归的总体效果来看,R-squ为0.93,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并且各变量均通过了t检验,在5%水平上显著。二元结构系数(dual)为0.354显著为正,表明了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当前理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回馈农村”。贸易依存度(td)的系数为1.09,显著为正,说明国际贸易的发展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随着全球化的进行,国际贸易的发展强化了各地区、各行业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上的差异,从而引起地区间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的扩大。
通过以上理论与实证分析,在当前二元经济结构下,国际贸易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产生了正向影响。所以在对收入分配差距进行研究时,国际贸易发展状况是应该被考察的重要因素,在现阶段的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国际贸易的扩大是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来避免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第一,坚持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快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进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还有赖于城乡发展的统筹,即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这有利于吸引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农业领域,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注入活力,逐步实现规模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打通各类资源和要素流入城市的渠道,改善目前农村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匮乏状况,有利于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统筹城乡发展,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调整国民收入结构,有利于拓展国家支持农业的渠道和途径,增强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采取就业优先的外贸战略。中国的低技能劳动力基本上呈现无限供给的状态,未来几十年,将会有2亿左右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因此,促进和扶持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实现社会充分就业,发挥我国在劳动力资源上的比较优势,是国家制定国际贸易政策和国内经济政策必须长期坚持的准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