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Abstract: using the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style and features of modern buildings to explain the style and character, change a watch and architectural ideas can clearly understand the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style and features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eme of the modern style and pursue also can be in modern architectural styles applied in, continuously improve architectural concept and space feeling, use for reference each other in search for better architectural theme.
Keywords: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style feature modern buildings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风格特征及影响力
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兴起于19世纪末期的欧洲工业革命过后,因为工业革命的革新与兴盛改变了欧洲人对建筑风格的认识,一种以巨大建筑空间,夸张建筑风格的设计理念悠然而生,这种风格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它强调建筑的宽大与恢弘,强调在过程中发展强大。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逐渐风靡世界,走向成熟发展阶段。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特征是利用装饰品的象征性或装饰性,提高后现代主义建筑中的意境美,改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周边环境与发展氛围,提高建筑的意境美感。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强调简单与和谐,注重空间的精致,而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追求的是宽敞、宏大、亮丽的主题,追求的是巨大建筑空间与夸张的建筑风格及理念的建筑主题。
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影响力主要由几个部分构成:第一、强调建筑的审美价值,现代主义建筑主要强调功能与本身的实用价值,主要指的是物质功能,在建筑的使用效果中经常进行评定,从实用角度出发,强调功能性对空间的益处,空间的益处决定了形式中的重点。所以现代建筑大都是立方体框架结构的玻璃幕墙建筑,尽管造型、风格也不尽相同,但是总体看来未免单一、单调,即在审美功能上留有缺憾。后现代建筑的兴起主要规避了现代建筑的这一缺点,也是具有针对性的改善了现代建筑的不足,所以后现代主义建筑非常关注审美功能、强调现代化的工艺、强调外观造型、强调空间布局、强调夸张的变形、强调可想而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强调装饰物的奢华。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反对“少则是多”的观念,反对空间的简单布置,主张打破“枯燥乏味”的空间布置,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提倡打破和谐、完整、统一的局面,注重对建筑语言的象征性与隐喻性做出表达与抒发,强调建筑外观的美感和设计的空间表达之美,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认为,要加强建筑的艺术性,必须要加强建筑的象征性和隐喻性的表达,不然就不能使建筑的艺术力得到完美的展示,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中强调的是要加强建筑的艺术性,要让人们面对一座建筑艺术时表现出内心的敬佩与惊讶,能够启发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的想象力,从而实现建筑完美的审美功能,引起人们的审美冲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特征及其影响力
它强调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之间明确分野的消失,总体性的风格混杂。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后现代建筑设计耳朵特征主要是强调形态的隐喻性,隐喻可以表现在建筑的符号文化之中、历史文化之中、装饰主义,尤其是从历史文化中可以得到对建筑设计的灵感,而且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大多数都是采用历史手法进行装饰的。
第二、主张新旧结合的建筑风格,主张兼容并蓄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是单一的对历史文化进行恢复建设,而是结合历史文化的优势,并结合当前建筑风格主题进行新旧结合的建筑思路,建设出来的新设计,新建筑,在建筑过程中对历史的风格采取抽取、混合、拼接的方法,并将这种折中处理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上。
第三、加强设计方式的模糊性概念,引起人们的发散思维。现代主义的设计强调的是冷漠、精致、理性与实用,降低了对艺术空间和灵感,以及意境美得认识。而后现代主义将这些特征反叛为一种在设计细节中采用调侃手段,以强调非理性的因素来达到一种设计中的轻松与宽容。古典的建筑语言和现代的设计符号交叉运用现代建筑材料被赋予古典主义的神韵。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3.1现代建筑要主义空间激情与形式的美感
现代建筑的建设过程中要善于掌握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特色,提高现代建筑中的空间美,合理安排现代化建筑的空间设计,体现空间美感。现代建筑中药强调空间,强调装饰,在空间的组织上注重古典风格的注入,空间组织药严谨有序,有明显的建筑细节风格。不在是简单的几何空间中构建建筑,而是在空间中构建艺术,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更高的境界是追求空间的层次感,而且是非正式的层次感,加深了建筑形态的多维性和空间把握的诡异性。让现代化的建筑中体现出一种视觉冲击力。
3.2加强现代化建筑的色彩符号
1、装饰手法装点SOHO空间
后现代设计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则是装饰。用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满足空间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而这种装饰风格体现了对于文化的极大包容性。即包括传统文化,也包含现行的通俗文化,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的哥特式艺术,波普艺术、卡通艺术等等任何一种艺术风格。在SOHO室内空间的创作思想里表现为设计中强调历史性和文化性。肯定装饰在视觉形象上的象征作用,运用众多隐喻性的视觉符号。这些传统符号的出现并不是简单的摹写,而是对历史的关联。吸取其它艺术或自然科学概念,用非传统的方法来运用传统,以不熟悉的方式来组合熟悉的东西,利用当代技术相适应的材料进行制作。在装饰手法上更是不拘一格,如,片断、反射、折射、裂变、组合、变形等,颇具舞台艺术的视觉效果。设计出颇具古典元素的现代作品耐人寻味。
2、想象和情感的设计融入SOHO空间
设计要充分表达情感,在高度发展的社会中,共性笼罩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紧张而高速的工作使人们缺乏沟通,情感受到淡化,所以“常回家看看”就是这个时代呼唤情感的体现。作为工作及居住的室内环境必须适应时代的这个特点。设计并不只是解决功能问题,还应考虑人的情感问题,运用各种理论和手段去冲击影响人的情感,将诗意带到SOHO空间中,使整体空间充满温馨与活力。制造空间与人二者亲切、自由的对话。让空间不只是居住与工作的地方,而成为心灵的归属。把人的感观和心理结合在一起,感情与居室整体相融,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由物质到情感的升华。
为了情感交流,为了营造艺术氛围,可以采取符号性手法进行设计。任何视觉符号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必须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视觉符号是一种艺术符号,也是表现性符号。符号的表现物可以是艺术品,可以是器物,还可以是植物也可以将生活中有意义的东西变成视觉符号等。视觉符号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必须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体空间赋予特定的情感。艺术符号简化、抽象是营造艺术氛围、表现设计思想的手段。多运用单纯的直线或几何形体,具有节奏的符号化图案或小波浪形状,使得房间具有一种节奏感。将这种表现手法融入SOHO族的空间中,被SOHO族所接受和喜爱。
3、异化手法再创SOHO空间新概念
后工业社会文化的个性化反映出人们对工业社会标准化、统一化模式的逆反心理。空间中出现了一些个性强烈、构思奇特和具有超现实主义意念的空间意境。这种异化的空间设计理念及形态异化的手法突破了室内设计的一般概念,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模式,以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改变着人们对某一特定室内空间环境的固有印象,形成了一种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某设计者将一个古典的山花立面抽象成简洁的符号倒置在空间中,即可分隔空间,又给人一种视觉刺激,极富戏剧性效果。把传统的构件组合在新的情景之中,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后现代主义”20世纪50年代以文学术语的形式出现,到80年代作为一个批评术语被广泛应用,后现代主义反对同一性、确定性、和总体性,强调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本身的多样性、差异性、特殊性和多元性。就从这一点而言,与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非常吻合的。“后现代主义”更多的宣扬自由创造精神和彻底批判精神。很值得我们吸取和赞赏的并恰当运用到我们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去。这对于改革我们当下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1 博学的教师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基于后现代主义理论上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思想僵化、突破解析思维、强调创新思维、多元思维、方法多样化、注重实际应用,后现代主义对高校教育发展,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博学者,能够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善于分析各种情景和正确应对,换句话说我们首先应该先成为一名心理学家。
2 解构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体系,重构以后现代主义理念为基础的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本位重在提升心理素质水平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体系
基于后现代主学教学内容的整合。首先是教学内容整合优化为四大模块,模块一、走进浩瀚的心海,包括心理健康概论,自我意识与人格三部分,模块二青春的探索;模块三、生命的绽放,包括直面挫折、情绪管理、走出困境。模块四主要内容是团队合作。每一模块的教学都注重学生内在的心理感受,通过各种活动引导让每一个学生讲述与自己有关的生命故事,注重分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通过语言的重构改变自己的认知。除此之外还用体验教学法,心理测评、情景模拟、以问题为导向等多种教学法,通过活动触动学生心灵,情感态度发生转变。热身活动可以让学生进行辩论、冥想、绘画等各种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进行深入自我探索,在活动中感悟知识。案例分析教学法,选用典型案例激励学生课堂讨论,通过登台阐述观点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自信。此外还有头脑风暴、辩论赛、情景剧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主题参与对所学内容产生深刻的认知和体验。
3 运用故事绘本
后现代主义从文化历史和整体论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通过阅读分享故事绘本的,比如从唐传奇、聊斋志异、等女性在形象塑造方面许多共性,将她们在各自社会制度下或曲折,或悲或喜的命运遭遇真实地描绘出来,她们共同的人格特征是面对生活挫折从不逆来顺受,通过各种途径和自身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处境,尽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她们坚忍、善良,明辨是非,求真向善,守义重情的美好品德是广大女性都需具备的优秀品质。通过阅读然后结合自己生命故事讲述、分享,从而提炼出优秀的人格品质。
4 纸笔练习
自由书写,是一种很随兴的纸笔练习,这个练习不仅适合每个人而且非常随意,不用去思考中心思想,在心灵的指引下写到哪里是哪里,只要具有写的勇气,比如写下自己的最喜欢和最烦恼的十件事,写完后学生会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发现,从而引导他们去思考。然后通过分享交流,注意自己所用的语言,通过交流、分享通过同伴教育认清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最终了解自己的心理现实是如何被环境建构从而找寻到自身重建的动力和能量。
另外一种纸笔练习比如在人际关系中通过人际关系中的我,分别写出父母严重的我,朋友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恋人严重的我、现实中的我及理想中的我来进一步认识自己并不是社会中孤零零的个体,我们时刻被生命中爱我们的重要他人包围着。
5 主题绘画
在压力管理中通过压力圈圈的练习,了解自己的压力源及如何管理自己的压力,通过交流分享找到压力管理的方法。
6 团体心理辅导
团队合作,要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来展现,通过热身、游戏互动比如突围与闯关,来体验团队的凝聚力,通过心有千千结来了解团体中每个人应该扮演的角色。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当代西方设计思潮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一个新形式。它反对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片面追求功能和冷酷的理性主义设计思想。对现代主义单调、无人情味的风格感到厌倦,开始追求更加富于人情的、装饰的、变化的、个人的、传统的表现形式。后现代主义设计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于70年代,到80年代达到高峰,90年代走向衰落。在这个时期里,设计师追求更加个性的设计作品,突出的表现自我的情绪,尽量地体现出强烈的富于变化的装饰效果。
相对于后现代主义来说,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反对装饰,因为现代主义认为装饰造成不必要的额外开支,从而使大众无法享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所以装饰在现代主义时期是一种被视为敌人的因素而反对的,而后现代主义则恢复了装饰性,并且高度强调装饰性。所有的后现代设计家,无论是建筑设计师还是产品设计师,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各种各样的装饰形式与手法,特别是从历史中吸取装饰的营养,加以运用,与现代主义的冷漠、严峻、理性化形成鲜明的对照。人们认为后现代主义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在细节装饰上的含糊性,这些都是由于现代主义的设计强调明确性,高度的理性化,毫不含糊,长期以来成为设计的基本原则。那么人们在对于这种设计形式过于理性化的倾向感到厌倦之后,自然希望设计上有更多的非理性成分存在。所以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作品都具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反映出经过几十年严肃、冷漠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垄断之后,人们企图利用新的装饰细节达到设计上的宽松和舒展。
在二次大战以后,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的繁荣。到了六十年代工业文明已经达到它的巅峰状态,一些西方社会学家把这一时期,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称为“丰裕社会”时期。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地发生转变,单一的设计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更加新颖,多变丰富的设计形式应运而生。以建筑设计为例,在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建筑设计上,出现了几个不同的设计装饰形式。首先,“符号性古典主义”有人称为冷嘲热讽的古典主义,这个风格的特点是采用大量古典的、历史的建筑符号、装饰细节、设计基本形式来达到丰富的效果。这种风格,常常在现代建筑的表面采取明显的高浮雕,起到符号的作用。从装饰形式看,运用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人文主义风格,但是它又与古典的人文主义风格不同,不是完全的模仿,是对于缺乏装饰的现代主义的一种冷嘲热讽,它虽然注重装饰,但是却没有把装饰和功能紧密结合,建筑形象仅仅是装饰而已,让人感觉毫无功能性的,但是这种毫无意义的装饰却充满了对现代主义玩世不恭的调侃。比如,查尔斯?穆尔在1977年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他大量采用古典拱门作为广场装饰,完全没有把拱门作为功能结构,而仅仅是装饰形象。重复交叉的拱门,风格的冲突是这种风格设计最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次,基本的古典主义风格也是这一时期装饰的形式之一。这种风格主要强调的是建筑设计必须从研究古典风格的、工业化以前的城市规划入手,它认为现代建筑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把建筑设计与传统的城市规划重新结合为一体。这种风格并不追求采用古典的符号或者设计细节来达到表面的装饰效果,也并不是采用古典和传统的结构达到古典的韵味,它强调采用古典的城市布局为中心,采用古典的比例来达到现代与传统的和谐统一。这一派的设计家讲究建筑本身与都市传统环境的综合统一。再次,新折中古典主义盛行。在后现代时期,有些设计师对于古典有一种顽固的依恋和爱好,他们认为古典主义是西方设计的根源。但是这个时期他们所说的古典主义包含非常广泛的意义,也比较模糊和不准确。他们并不排斥现代主义,他们比较多的利用古典风格、历史风格来改造现代主义设计。在改良的同时,采取折中的方法来处理建筑中的装饰效果。比如,美国建筑设计大师罗伯特?温图利,温图利并不反对现代主义的核心内容,他的设计又包含了大量清晰的古典主义的形式特征,但是从总体处理来看,他的设计依然是功能性的、实用主义的、简单而明确的。
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产品设计也形成了鲜明的装饰风格。在产品设计上,后现代主义主要是从建筑设计上衍生出来的,大部分产品设计师都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他们通过产品,特别是家具和家庭用品,表现了与建筑上的后现代主义相似的倾向。首先,在产品设计上也有装饰主义的立场。现代主义在单方面强调技术至上的原则时,也抛弃了技术以外的装饰,它的这种一元论和排他性的主张使现代建筑丧失了许多重要的性质,因而与社会文化生活相脱节。所以后现代建筑设计师文丘里针对现代设计的弊端,提出了“装饰性门面”的设计概念,他认为建筑是带有装饰的遮蔽物,建筑的装饰可以脱离结构而存在,并指出它与结构实体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看似无用的装饰门面和装饰构件,在美化建筑的同时,也使建筑具备了更多的含义和社会价值。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人们通过对装饰形象内容的认知,象征性建筑符号含义的理解,以及对历史要素形式的追忆,产生心灵深处的共鸣,进而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和愉悦。这些装饰与技术结构相比,因较少受到物质条件的严格限制,显得更为灵活。这些概念被运用到了产品设计中,使得产品的装饰性受到了重视,改变了单调的设计形式。其次,对于历史动机的折中主义立场。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单纯地恢复历史风格,如果是单纯恢复历史风格,也就没有什么后现代主义了,充其量不过是历史的复古主义而已。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风格采用提炼、拼接、混合的处理手法,并且这种折中处理基本是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之上的。再次、后现代设计的娱乐性及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也是产品设计所提倡的。所谓的娱乐特点是后现代主义非常典型的特征,大部分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作品都具有对现代主义的戏谑、调侃的色彩。反映了经过几十年严肃、冷漠的现代主义设计垄断之后,人们企图利用新的装饰细节达到设计上的宽松。而设计上的含糊性,则不是后现代主义所特有的,不少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设计风格,都追求设计上的含糊性,其实都是为了对抗现代主义的高度理性化,毫不含糊的基本原则。所以在装饰上都是感性的,具有很强的装饰风格,减去必要的理想思维。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设计是重视装饰的,他们在设计中采用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历史主义的设计手法,但是又不局限于此。这些设计师们崇尚文化、提倡对作品多运用装饰设计。尽量满足人们的大众意识,大众口味。这些设计师们喜欢采取非和谐的形式美,在恢复传统装饰的同时,使设计作品多样化、混杂化、使作品产生折中性的多元共生。
论及后年代主义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用老庄的哲学来回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不是空穴来巢,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当米斯・凡德罗的“玻璃盒子”建筑席卷西方的时候必然注定着后现代主义的发生。米斯・凡德罗崇尚“少则多”的原则,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的“玻璃盒子”充斥着人们的视觉,用单一的设计方式对付复杂的设计问题,忽略了人们的感受,后现代主义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后现代的一个科学的解释就是:“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
许多人对后现代的兴起抱着一种排斥的态度,纵然,后现代的兴起确实给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一种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人们认为后现代就是一种无可救药的胡作非为。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这种见解并不能说完全偏激的。利奥塔是西方后现论的代表人物,他说:“从科学知识的后现展来看,一个又一个的具体知识领域的出现,越来越专业化的分工,导致了一种自现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学科间互不通约状况的出现。不同学科的不同科学家们,操着不同的语言,言说不同的事物。在他们之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裂和隔阂。以至于不同学科间无法找到统一的共同的语言甚至话题。可通约性的消失,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后现代景观。一方面,各门学科知识越来越独立和自律,越来越专门;另一方面,各门知识之间共同的普遍的共识,已经不复存在。”[1]这只能说明各学科之间相通的语言已经逐渐消失了,但不意味着不可认知的东西就是必须要否定的。
的确,后现代给我们的冲击远远大于给我们的惊喜。举例来说,1984年,美国的建筑师约翰逊建成了美国电话电报大楼,这一著名的建筑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繁华的麦迪逊达大道,这位著名的建筑师把这座电话电报大楼的外表做成了石头建筑的模样。AT&T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结构是现代的,但在形式上则一反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风格,采用传统的材料――石头贴面,采用古典的拱券,顶部采用三角山墙,并采用具有一定游戏成分的在三角山墙中部开一个圆形缺口的方式。因此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全部风格:装饰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历史建筑的借鉴,折衷式的混合采用历史风格,游戏性和调侃性地对待装饰风格。门洞模仿了巴齐礼拜堂。美国的电报电话大楼被成为对后现代主义最有冲击力的建筑。
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国也受到了这股强大力量的冲击。中国的建筑设计起步较晚。当西方国家经历了“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设计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时候,中国的设计运动还处于萌芽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甚重,对于我国的建筑设计也不例外,我国的建筑设计越来越向西方建筑模式靠拢。因此,我国刮起了一阵“后现代主义”风。
“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个大杂烩。我看其中有两个相反的趋向。一个是‘新学院派’,它抄袭古典主义,但这一派人并不去复兴真正的古典精神,不过摆弄而已……另一趋向是逃避一切规律,提倡‘爱怎样搞就怎样搞’,把互相矛盾的东西杂在一起。”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说。这就说明了“后现代主义”一方面是崇尚传统,令一方面崇尚“胡搞”。近百年十年来,中国社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很难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此刻出现在我们建筑师面前的后现代主义,使一部分中国建筑师找到了一个可以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进行的创新的捷径。因此,中国开始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以“鸟巢”和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等场馆的兴建不仅给予中国还是给国际建筑设计界以极大的震撼,体现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面对现有的成绩中国建筑设计又要何去何从,是立足于本民族特色还是跟上国际建筑潮流的发展是中国建筑设计师们面对的一大问题。
如何吸纳中西方建筑设计理论,融汇中西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建筑设计中华裔著名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2]可以说是后现代设计的典范。设计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天人合一、曲径通幽等观念,凭借酒店周围山势,在房屋高低错落的清淡、静穆氛围中寻求灵动性和超越性的中国传统思想。在这一方面,香山饭店区别了国际连锁饭店的统一建筑模式。在考虑传统建筑元素同时,设计师还不乏运用现代建筑元素。比如,在建筑材料方面,设计师运用了大量的玻璃和轻金属材料;在与自然相结合方面,不仅仅依靠于中国传统模式而加入了光影艺术效果使建筑本身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融合在同一空间之中。另外,从建筑的总体格局来看,酒店运用了矩形横式的造型,这是当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建筑风格。香山饭店作为一个成功的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代表表现了中国建筑设计对“后现代”的理解。
但是,2003年,北京的城市规划却经历了不平静的一年,继国家大剧院的“鸟蛋”,CCTV的“Z” 之后,又一个崭新的建筑形象在北京诞生了。这就是耗资35亿元的“鸟巢”。它将后现代主义对视觉的孜孜追求表现到了极致。
它的意义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建筑设计逐渐走向了完满和成熟,一方面又给未来的建筑设计师们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拓展空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确选择深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用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从观念到形式结构西方建筑设计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从而使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再创我们古典建筑设计繁荣时期的辉煌。
注释:
[1]《影视文化学》,陈默,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39页。
[2]香山饭店坐落在中国北京建成于1982年,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台北:新世纪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