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篇1

Abstract: using the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style and features of modern buildings to explain the style and character, change a watch and architectural ideas can clearly understand the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style and features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eme of the modern style and pursue also can be in modern architectural styles applied in, continuously improve architectural concept and space feeling, use for reference each other in search for better architectural theme.

Keywords: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style feature modern buildings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风格特征及影响力

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兴起于19世纪末期的欧洲工业革命过后,因为工业革命的革新与兴盛改变了欧洲人对建筑风格的认识,一种以巨大建筑空间,夸张建筑风格的设计理念悠然而生,这种风格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它强调建筑的宽大与恢弘,强调在过程中发展强大。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逐渐风靡世界,走向成熟发展阶段。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特征是利用装饰品的象征性或装饰性,提高后现代主义建筑中的意境美,改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周边环境与发展氛围,提高建筑的意境美感。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强调简单与和谐,注重空间的精致,而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追求的是宽敞、宏大、亮丽的主题,追求的是巨大建筑空间与夸张的建筑风格及理念的建筑主题。

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影响力主要由几个部分构成:第一、强调建筑的审美价值,现代主义建筑主要强调功能与本身的实用价值,主要指的是物质功能,在建筑的使用效果中经常进行评定,从实用角度出发,强调功能性对空间的益处,空间的益处决定了形式中的重点。所以现代建筑大都是立方体框架结构的玻璃幕墙建筑,尽管造型、风格也不尽相同,但是总体看来未免单一、单调,即在审美功能上留有缺憾。后现代建筑的兴起主要规避了现代建筑的这一缺点,也是具有针对性的改善了现代建筑的不足,所以后现代主义建筑非常关注审美功能、强调现代化的工艺、强调外观造型、强调空间布局、强调夸张的变形、强调可想而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强调装饰物的奢华。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反对“少则是多”的观念,反对空间的简单布置,主张打破“枯燥乏味”的空间布置,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提倡打破和谐、完整、统一的局面,注重对建筑语言的象征性与隐喻性做出表达与抒发,强调建筑外观的美感和设计的空间表达之美,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认为,要加强建筑的艺术性,必须要加强建筑的象征性和隐喻性的表达,不然就不能使建筑的艺术力得到完美的展示,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中强调的是要加强建筑的艺术性,要让人们面对一座建筑艺术时表现出内心的敬佩与惊讶,能够启发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的想象力,从而实现建筑完美的审美功能,引起人们的审美冲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特征及其影响力

它强调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之间明确分野的消失,总体性的风格混杂。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后现代建筑设计耳朵特征主要是强调形态的隐喻性,隐喻可以表现在建筑的符号文化之中、历史文化之中、装饰主义,尤其是从历史文化中可以得到对建筑设计的灵感,而且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大多数都是采用历史手法进行装饰的。

第二、主张新旧结合的建筑风格,主张兼容并蓄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是单一的对历史文化进行恢复建设,而是结合历史文化的优势,并结合当前建筑风格主题进行新旧结合的建筑思路,建设出来的新设计,新建筑,在建筑过程中对历史的风格采取抽取、混合、拼接的方法,并将这种折中处理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上。

第三、加强设计方式的模糊性概念,引起人们的发散思维。现代主义的设计强调的是冷漠、精致、理性与实用,降低了对艺术空间和灵感,以及意境美得认识。而后现代主义将这些特征反叛为一种在设计细节中采用调侃手段,以强调非理性的因素来达到一种设计中的轻松与宽容。古典的建筑语言和现代的设计符号交叉运用现代建筑材料被赋予古典主义的神韵。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3.1现代建筑要主义空间激情与形式的美感

现代建筑的建设过程中要善于掌握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特色,提高现代建筑中的空间美,合理安排现代化建筑的空间设计,体现空间美感。现代建筑中药强调空间,强调装饰,在空间的组织上注重古典风格的注入,空间组织药严谨有序,有明显的建筑细节风格。不在是简单的几何空间中构建建筑,而是在空间中构建艺术,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更高的境界是追求空间的层次感,而且是非正式的层次感,加深了建筑形态的多维性和空间把握的诡异性。让现代化的建筑中体现出一种视觉冲击力。

3.2加强现代化建筑的色彩符号

篇2

实反思,并对失落空间提出整合,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

关键词:城市空间设计;失落空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脉;场所精神;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Abstract: The western city planning theory evolution reflects the space design in the city plan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pace design must be human oriented. Postmodernism in city planning advocates respect for history, the humanist thought and realistic reflection on lost in space, and proposed the conformity, but also faces new challenge.

Key words: city space design; lost in space;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context; place spirit; public space

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其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关于城市规划的任务,各国由于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和侧重,但基本内容大致相同,即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

比较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初是由于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的冲击,为了解决种种城市中的矛盾,出现各种学说及流派,包括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la)的太阳城,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田园城市”的理论,卫星城等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规划理论一直在改变,历经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范式变换 。

法国人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925年发表了《城市规划设计》一书,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制定了《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现代主义全面登上历史舞台。这个大纲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现代学派”的建筑观点,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这些规划思想为城市规划注入了新的活力,部分解决了工业化给城市带来的诸如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阻塞等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现代主义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立足点的问题,但过于沉迷功效而使城市失去了很多传统的空间。

很多观点认为,现代主义终结于1972年6月15日,位于美国圣路易斯市的普鲁伊特-伊戈住宅被爆破摧毁。普鲁伊特-伊戈的建筑曾荣获现代建筑与城镇规划范例奖,但这些建筑最终变的毫无人性且布局失当。美国世界贸易中心的设计师山崎实的这项设计采用了经典的柯布西耶手法,实现了其以绿色草地为开敞空间来分隔的由钢筋、玻璃和混凝土组成的高层蜂窝式住宅的主导思想。在每层都设有封闭的步行通道,这与勒柯布西耶空中街道的理念一致。在1971年,最后的特别行动小组召集仍然居住在该区中的居民开会,请他们提建议。这次会议具有历史性意义:一是在工人住宅50年的发展史中,第一次邀请当事人发表自己的意见;二是意见只有一个,居民异口同声地回答:“炸掉它!炸掉它!”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后现代主义”20世纪50年代以文学术语的形式出现,到80年代作为一个批评术语被广泛应用,后现代主义反对同一性、确定性、和总体性,强调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本身的多样性、差异性、特殊性和多元性。就从这一点而言,与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非常吻合的。“后现代主义”更多的宣扬自由创造精神和彻底批判精神。很值得我们吸取和赞赏的并恰当运用到我们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去。这对于改革我们当下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1 博学的教师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基于后现代主义理论上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思想僵化、突破解析思维、强调创新思维、多元思维、方法多样化、注重实际应用,后现代主义对高校教育发展,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博学者,能够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善于分析各种情景和正确应对,换句话说我们首先应该先成为一名心理学家。

2 解构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体系,重构以后现代主义理念为基础的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本位重在提升心理素质水平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体系

基于后现代主学教学内容的整合。首先是教学内容整合优化为四大模块,模块一、走进浩瀚的心海,包括心理健康概论,自我意识与人格三部分,模块二青春的探索;模块三、生命的绽放,包括直面挫折、情绪管理、走出困境。模块四主要内容是团队合作。每一模块的教学都注重学生内在的心理感受,通过各种活动引导让每一个学生讲述与自己有关的生命故事,注重分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通过语言的重构改变自己的认知。除此之外还用体验教学法,心理测评、情景模拟、以问题为导向等多种教学法,通过活动触动学生心灵,情感态度发生转变。热身活动可以让学生进行辩论、冥想、绘画等各种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进行深入自我探索,在活动中感悟知识。案例分析教学法,选用典型案例激励学生课堂讨论,通过登台阐述观点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自信。此外还有头脑风暴、辩论赛、情景剧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主题参与对所学内容产生深刻的认知和体验。

3 运用故事绘本

后现代主义从文化历史和整体论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通过阅读分享故事绘本的,比如从唐传奇、聊斋志异、等女性在形象塑造方面许多共性,将她们在各自社会制度下或曲折,或悲或喜的命运遭遇真实地描绘出来,她们共同的人格特征是面对生活挫折从不逆来顺受,通过各种途径和自身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处境,尽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她们坚忍、善良,明辨是非,求真向善,守义重情的美好品德是广大女性都需具备的优秀品质。通过阅读然后结合自己生命故事讲述、分享,从而提炼出优秀的人格品质。

4 纸笔练习

自由书写,是一种很随兴的纸笔练习,这个练习不仅适合每个人而且非常随意,不用去思考中心思想,在心灵的指引下写到哪里是哪里,只要具有写的勇气,比如写下自己的最喜欢和最烦恼的十件事,写完后学生会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发现,从而引导他们去思考。然后通过分享交流,注意自己所用的语言,通过交流、分享通过同伴教育认清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最终了解自己的心理现实是如何被环境建构从而找寻到自身重建的动力和能量。

另外一种纸笔练习比如在人际关系中通过人际关系中的我,分别写出父母严重的我,朋友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恋人严重的我、现实中的我及理想中的我来进一步认识自己并不是社会中孤零零的个体,我们时刻被生命中爱我们的重要他人包围着。

5 主题绘画

在压力管理中通过压力圈圈的练习,了解自己的压力源及如何管理自己的压力,通过交流分享找到压力管理的方法。

6 团体心理辅导

团队合作,要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来展现,通过热身、游戏互动比如突围与闯关,来体验团队的凝聚力,通过心有千千结来了解团体中每个人应该扮演的角色。

篇4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当代西方设计思潮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一个新形式。它反对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片面追求功能和冷酷的理性主义设计思想。对现代主义单调、无人情味的风格感到厌倦,开始追求更加富于人情的、装饰的、变化的、个人的、传统的表现形式。后现代主义设计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于70年代,到80年代达到高峰,90年代走向衰落。在这个时期里,设计师追求更加个性的设计作品,突出的表现自我的情绪,尽量地体现出强烈的富于变化的装饰效果。

相对于后现代主义来说,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反对装饰,因为现代主义认为装饰造成不必要的额外开支,从而使大众无法享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所以装饰在现代主义时期是一种被视为敌人的因素而反对的,而后现代主义则恢复了装饰性,并且高度强调装饰性。所有的后现代设计家,无论是建筑设计师还是产品设计师,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各种各样的装饰形式与手法,特别是从历史中吸取装饰的营养,加以运用,与现代主义的冷漠、严峻、理性化形成鲜明的对照。人们认为后现代主义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在细节装饰上的含糊性,这些都是由于现代主义的设计强调明确性,高度的理性化,毫不含糊,长期以来成为设计的基本原则。那么人们在对于这种设计形式过于理性化的倾向感到厌倦之后,自然希望设计上有更多的非理性成分存在。所以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作品都具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反映出经过几十年严肃、冷漠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垄断之后,人们企图利用新的装饰细节达到设计上的宽松和舒展。

在二次大战以后,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的繁荣。到了六十年代工业文明已经达到它的巅峰状态,一些西方社会学家把这一时期,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称为“丰裕社会”时期。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地发生转变,单一的设计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更加新颖,多变丰富的设计形式应运而生。以建筑设计为例,在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建筑设计上,出现了几个不同的设计装饰形式。首先,“符号性古典主义”有人称为冷嘲热讽的古典主义,这个风格的特点是采用大量古典的、历史的建筑符号、装饰细节、设计基本形式来达到丰富的效果。这种风格,常常在现代建筑的表面采取明显的高浮雕,起到符号的作用。从装饰形式看,运用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人文主义风格,但是它又与古典的人文主义风格不同,不是完全的模仿,是对于缺乏装饰的现代主义的一种冷嘲热讽,它虽然注重装饰,但是却没有把装饰和功能紧密结合,建筑形象仅仅是装饰而已,让人感觉毫无功能性的,但是这种毫无意义的装饰却充满了对现代主义玩世不恭的调侃。比如,查尔斯?穆尔在1977年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他大量采用古典拱门作为广场装饰,完全没有把拱门作为功能结构,而仅仅是装饰形象。重复交叉的拱门,风格的冲突是这种风格设计最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次,基本的古典主义风格也是这一时期装饰的形式之一。这种风格主要强调的是建筑设计必须从研究古典风格的、工业化以前的城市规划入手,它认为现代建筑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把建筑设计与传统的城市规划重新结合为一体。这种风格并不追求采用古典的符号或者设计细节来达到表面的装饰效果,也并不是采用古典和传统的结构达到古典的韵味,它强调采用古典的城市布局为中心,采用古典的比例来达到现代与传统的和谐统一。这一派的设计家讲究建筑本身与都市传统环境的综合统一。再次,新折中古典主义盛行。在后现代时期,有些设计师对于古典有一种顽固的依恋和爱好,他们认为古典主义是西方设计的根源。但是这个时期他们所说的古典主义包含非常广泛的意义,也比较模糊和不准确。他们并不排斥现代主义,他们比较多的利用古典风格、历史风格来改造现代主义设计。在改良的同时,采取折中的方法来处理建筑中的装饰效果。比如,美国建筑设计大师罗伯特?温图利,温图利并不反对现代主义的核心内容,他的设计又包含了大量清晰的古典主义的形式特征,但是从总体处理来看,他的设计依然是功能性的、实用主义的、简单而明确的。

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产品设计也形成了鲜明的装饰风格。在产品设计上,后现代主义主要是从建筑设计上衍生出来的,大部分产品设计师都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他们通过产品,特别是家具和家庭用品,表现了与建筑上的后现代主义相似的倾向。首先,在产品设计上也有装饰主义的立场。现代主义在单方面强调技术至上的原则时,也抛弃了技术以外的装饰,它的这种一元论和排他性的主张使现代建筑丧失了许多重要的性质,因而与社会文化生活相脱节。所以后现代建筑设计师文丘里针对现代设计的弊端,提出了“装饰性门面”的设计概念,他认为建筑是带有装饰的遮蔽物,建筑的装饰可以脱离结构而存在,并指出它与结构实体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看似无用的装饰门面和装饰构件,在美化建筑的同时,也使建筑具备了更多的含义和社会价值。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人们通过对装饰形象内容的认知,象征性建筑符号含义的理解,以及对历史要素形式的追忆,产生心灵深处的共鸣,进而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和愉悦。这些装饰与技术结构相比,因较少受到物质条件的严格限制,显得更为灵活。这些概念被运用到了产品设计中,使得产品的装饰性受到了重视,改变了单调的设计形式。其次,对于历史动机的折中主义立场。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单纯地恢复历史风格,如果是单纯恢复历史风格,也就没有什么后现代主义了,充其量不过是历史的复古主义而已。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风格采用提炼、拼接、混合的处理手法,并且这种折中处理基本是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之上的。再次、后现代设计的娱乐性及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也是产品设计所提倡的。所谓的娱乐特点是后现代主义非常典型的特征,大部分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作品都具有对现代主义的戏谑、调侃的色彩。反映了经过几十年严肃、冷漠的现代主义设计垄断之后,人们企图利用新的装饰细节达到设计上的宽松。而设计上的含糊性,则不是后现代主义所特有的,不少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设计风格,都追求设计上的含糊性,其实都是为了对抗现代主义的高度理性化,毫不含糊的基本原则。所以在装饰上都是感性的,具有很强的装饰风格,减去必要的理想思维。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设计是重视装饰的,他们在设计中采用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历史主义的设计手法,但是又不局限于此。这些设计师们崇尚文化、提倡对作品多运用装饰设计。尽量满足人们的大众意识,大众口味。这些设计师们喜欢采取非和谐的形式美,在恢复传统装饰的同时,使设计作品多样化、混杂化、使作品产生折中性的多元共生。

篇5

论及后年代主义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用老庄的哲学来回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不是空穴来巢,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当米斯・凡德罗的“玻璃盒子”建筑席卷西方的时候必然注定着后现代主义的发生。米斯・凡德罗崇尚“少则多”的原则,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的“玻璃盒子”充斥着人们的视觉,用单一的设计方式对付复杂的设计问题,忽略了人们的感受,后现代主义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后现代的一个科学的解释就是:“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

许多人对后现代的兴起抱着一种排斥的态度,纵然,后现代的兴起确实给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一种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人们认为后现代就是一种无可救药的胡作非为。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这种见解并不能说完全偏激的。利奥塔是西方后现论的代表人物,他说:“从科学知识的后现展来看,一个又一个的具体知识领域的出现,越来越专业化的分工,导致了一种自现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学科间互不通约状况的出现。不同学科的不同科学家们,操着不同的语言,言说不同的事物。在他们之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裂和隔阂。以至于不同学科间无法找到统一的共同的语言甚至话题。可通约性的消失,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后现代景观。一方面,各门学科知识越来越独立和自律,越来越专门;另一方面,各门知识之间共同的普遍的共识,已经不复存在。”[1]这只能说明各学科之间相通的语言已经逐渐消失了,但不意味着不可认知的东西就是必须要否定的。

的确,后现代给我们的冲击远远大于给我们的惊喜。举例来说,1984年,美国的建筑师约翰逊建成了美国电话电报大楼,这一著名的建筑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繁华的麦迪逊达大道,这位著名的建筑师把这座电话电报大楼的外表做成了石头建筑的模样。AT&T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结构是现代的,但在形式上则一反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风格,采用传统的材料――石头贴面,采用古典的拱券,顶部采用三角山墙,并采用具有一定游戏成分的在三角山墙中部开一个圆形缺口的方式。因此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全部风格:装饰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历史建筑的借鉴,折衷式的混合采用历史风格,游戏性和调侃性地对待装饰风格。门洞模仿了巴齐礼拜堂。美国的电报电话大楼被成为对后现代主义最有冲击力的建筑。

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国也受到了这股强大力量的冲击。中国的建筑设计起步较晚。当西方国家经历了“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设计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时候,中国的设计运动还处于萌芽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甚重,对于我国的建筑设计也不例外,我国的建筑设计越来越向西方建筑模式靠拢。因此,我国刮起了一阵“后现代主义”风。

“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个大杂烩。我看其中有两个相反的趋向。一个是‘新学院派’,它抄袭古典主义,但这一派人并不去复兴真正的古典精神,不过摆弄而已……另一趋向是逃避一切规律,提倡‘爱怎样搞就怎样搞’,把互相矛盾的东西杂在一起。”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说。这就说明了“后现代主义”一方面是崇尚传统,令一方面崇尚“胡搞”。近百年十年来,中国社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很难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此刻出现在我们建筑师面前的后现代主义,使一部分中国建筑师找到了一个可以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进行的创新的捷径。因此,中国开始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以“鸟巢”和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等场馆的兴建不仅给予中国还是给国际建筑设计界以极大的震撼,体现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面对现有的成绩中国建筑设计又要何去何从,是立足于本民族特色还是跟上国际建筑潮流的发展是中国建筑设计师们面对的一大问题。

如何吸纳中西方建筑设计理论,融汇中西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建筑设计中华裔著名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2]可以说是后现代设计的典范。设计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天人合一、曲径通幽等观念,凭借酒店周围山势,在房屋高低错落的清淡、静穆氛围中寻求灵动性和超越性的中国传统思想。在这一方面,香山饭店区别了国际连锁饭店的统一建筑模式。在考虑传统建筑元素同时,设计师还不乏运用现代建筑元素。比如,在建筑材料方面,设计师运用了大量的玻璃和轻金属材料;在与自然相结合方面,不仅仅依靠于中国传统模式而加入了光影艺术效果使建筑本身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融合在同一空间之中。另外,从建筑的总体格局来看,酒店运用了矩形横式的造型,这是当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建筑风格。香山饭店作为一个成功的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代表表现了中国建筑设计对“后现代”的理解。

但是,2003年,北京的城市规划却经历了不平静的一年,继国家大剧院的“鸟蛋”,CCTV的“Z” 之后,又一个崭新的建筑形象在北京诞生了。这就是耗资35亿元的“鸟巢”。它将后现代主义对视觉的孜孜追求表现到了极致。

它的意义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建筑设计逐渐走向了完满和成熟,一方面又给未来的建筑设计师们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拓展空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确选择深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用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从观念到形式结构西方建筑设计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从而使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再创我们古典建筑设计繁荣时期的辉煌。

注释:

[1]《影视文化学》,陈默,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39页。

[2]香山饭店坐落在中国北京建成于1982年,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台北:新世纪出版社,2001.

篇6

中图分类号:TU-098.2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伴随着现代化的步伐,国际主义建筑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建筑舞台,运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的钢铁、玻璃、混凝土材料开发出了经济合理甚至达到良好物理性能的“标准化”建筑。其结果,由建筑师们发起的轰动一时的新造型艺术运动。

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法国的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注重保护自己的历史建筑和文化传统,但近现代的建筑风格却走向了现代主义运用简洁、通透的手法,舍弃了传统建筑的符号。这是因为他和其他的欧洲国家一样就是非常的重视传统,尊重传统,他们对传统的态度就是老的东西一定要保护,但是新的东西是不能循规蹈矩。历史是在前进的以前的传统风格包括城市格局要保留。但新的建筑思想以及建筑,就要有当代的理念、时代的精神来思考,来创造。现代建筑实际上是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一个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另一个是受到现代艺术发展的影响,也就是说现代的艺术,现代的绘画是领跑现代建筑风格。才有了众多的艺术流投身的建筑设计中去,建筑始终受到科技水平、生产力的影响以及艺术流派的影响是很深的,所以现代建筑与现代艺术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现代主义在欧洲得到蓬勃发展但在中国现代主义并没有被接受。比较被认可的是后现代主义和新古典主义。那么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呢?简单的说就是对古典文化的复兴,对比较有传统文化底蕴城市和建筑韵味的追求。比如美国等一些国家文化历史比较短,所以想要模仿历史悠久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这种情况在我国也存在,我国历史悠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文化素质的提高,大众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开始追求新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居住环境的空间形式。比如喜欢一种贵族文化,也就是拿来显示自己的身份。所以在国内很多地方出现了模仿欧洲古典文化建筑。现代建筑它表现的不单单是去模仿传统的建筑元素或者制式的建筑风格,而是一种完全对自由空间的追求,对自由设计理念的追求,后现代设计是在现代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设计,它对现代主义的突破首先是在建筑领域,大分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同时也是有影响的建筑师。他们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1]。

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现代主义为主,80年代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倾向,相对于此对70年代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时期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被视为是停滞不前的时期。60年代末出现的对现代主义的深刻反省,进入70年代以后,如同填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似的,诞生了许多尝试性的作品。针对否定现代主义的课题,人们都在各自摸索着答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表现理想。以后的一个时期则是培育“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时期。

实际上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观念对设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形成开端,理论界普遍公认的是从建筑领域开始的。这也是由建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具有公共性特征,长久

实用性和巨大的审美影响力等,这也使得建筑领域的风格变化格外引人注目[2]。

三、后现代主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1972年,以《五人建筑师》为题的白色装订本作品集问世了。彼得埃森曼、理查德迈耶、迈克尔格雷夫斯、查尔斯格瓦斯密、约翰海扎克5名建筑师在同一时期以纽约为中心展开了各自的创作活动,他们从格布西耶初期的住宅设计中摄取词汇,他们的作品都是以白色平滑的墙面构成的,都会给人一种奇异的感觉。虽然他们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但相对于文丘里、穆尔等费城学派,他们被称作纽约学派。他们的活动与以后的现代主义再认识相联系,经过曲折的发展,形成了所谓的“晚期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局面。

所谓建筑的解构主义不应该与现代主义对峙,可以说它也只是现代主义潮流中一种展开设计的形式之一。尽管后现代主义受到批评,但是其创新性和标新立异性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作为建筑语言他们常常运用非常新的形态。但是,不管是什么时代,其想要表现的核心往往还是与人们的意识深处相通的贯穿始终的东西。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上的排他性和单调性在其发展后期引起人们的厌倦,人们开始追求更加富于人情味的、装饰的、变化的,个人的、表现的、传统的形式,后现代主义建筑应运而生,所谓建筑的解构主义,在理论上是否真正与其语言的确提示了建筑表现的一种可能性。将建筑作为一种乐趣的态度,以及从建筑中发现某种新东西的强烈欲望。

设计本身就是以人为主体的创造过程,由设计师来创造,由大众用某种行为消费方式来承载享受设计。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历史差异并存的形态,而人本身作为一种自然个体,具有两种需求的全面功能。这也决定了设计多种风格可以共存和相互影响、相互整合[4]。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进人八九十年代,从髙科技形态、晚期现代主义、乡土主义,到上述的解构主义等, 建筑界简直就是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时代。建筑设计倾向,弗兰姆普敦的论点也许与大的潮流相悖。现代主义与地方主义两极对立的局面发展到现在也许巳经不是什么新东西了。后现代主义采取的是折衷的手法,把传统的文化脉络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虽然在 20 世纪60~90年代是盛行期,但带来了设计界的繁荣时代,潮流前沿的多元化设计,开创了装饰艺术的新阶段[5]。

弗兰姆普敦的研究与他的古典主义索养不无关系,一些传统的东西对当代显得有些过于沉重。他对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空间论进行的所谓独到的解释和引用,使海德格尔理论解析不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且也使哲学界的研究有了相当的进展。在其理论被广泛应用的今天,也许巳经没有什么新鲜感。但是,对现代建筑无节制蔓延所引发的疑问,尊重一些地方或集团所继承的有价值的东西,并认真地从中学到某种东西的态度却不是用简单的流行语言所能表述的。

[1]于秀军.关于后现代主义建筑.宜春学院学报,2003(5):81-93

[2]王敏.浅谈现代主义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差异.山西建筑,2006(19)28-29

[3]周蓓蓓.浅谈后现代主义建筑.学院摺英,49-52

[4]丰谷.新时期的建筑美学思想.华中建筑,1994(1)1-9

篇7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浓厚的思想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反理性主义思潮的后现代主义也同样有其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在现代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在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很容易产生自我价值观的混乱及精神信仰的危机。这样在现代主义设计中就出现了厌烦、冷漠、近于模式化的以极简为宗旨的设计风格,此后,后现代主义设计又在反现代主义的基础上产生了。

一、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的发展及特征

艺术设计发展到今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活和技术运用上,而且它本身也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时代观念的变迁。艺术设计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艺术设计只是为了少数贵族特权阶级服务,呈现出传统的、以手工工艺为主的古典主义设计特征;第二阶段,艺术设计以形式简单,功能性强为其主要宗旨,呈现出工业化的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特征;第三阶段,就是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阶段,这就是人们所称谓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阶段。

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Post-Moderism)没有确切的定义,普遍认为它的内涵与外延较难界定。有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从20世纪 50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开始的,这样就将“波普”运动看做了后现代主义的起源。[1]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是紧密相联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不强调功能性,不考虑社会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对设计的影响,而重视装饰和个性、具有反传统、漠视理性的特点,表现出对现代主义、平凡主义的一种厌倦。但是,在形式上它仍然是一种现代主义或国际主义的延伸,是在现代主义基础上所做的再塑造,是一种个性的体现和张扬。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是前两种设计风格的结合或继续。但是,我们又不能非常绝对地说,这两种设计风格,哪一个更能代表时代的进步,因两者有其某种社会功能相同而并存。上世纪90年代后,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起云涌,它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个性化、多元化的追求。因为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产生,使得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世界显得更丰富多彩,更加人性化。可以说,这是后现代 主义设计的优点。

三、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的文化精神

后代主义建筑、阿基米亚和孟菲斯小组等是众多的设计流派和思潮中有较大影响的,对建筑设计的高技术思潮的一种引申是艺术设计中的高技术风格。意大利有两个激进的设计组织,即阿基米亚和孟菲斯小组,他们继承了“反设计运动”的传统,反对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强调大众文化的价值。而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众多的后现代设计流派之一,它最早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国际建筑界,它不是广义上的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指称,而是指狭义的对现代主义国际风格的建筑流派和思想的一种反叛。上面所指出的设计思潮流派在其众多的先锋设计师的实践努力的基础上,汇聚集成一股强劲的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潮,体现出了或显或隐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

1981年9月在“孟菲斯”举办的展览中,因为展品的功能几乎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许多批评家把展品看成是玩笑或恶作剧的挑衅行为。在“孟菲斯”的代表人物埃托・索得萨斯的设计理念中,作品的使用价值和功能似乎已被遗忘了,不是形式追随功能,而是形式追随表达。在他的设计作品中,历史的脉络,诗性的叙述及文化的底蕴往往比其实际的价值和功能更为重要,这就使得“孟菲斯”设计群体的作品具有了强烈的反现代性、反理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国际规模的后现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也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精神内涵。

在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其对历史脉络的钟爱与解构,如后现代建筑理论家詹克斯的《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一书中,用“后现代古典主义”来对整个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进行命名。因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用特殊的方式对历史进行了梳理,并对传统进行了很好的继承。比如,于1995年博塔设计并完成的美国旧金山现代美术馆,该建筑以红褐色的色调为主,以传统的砖石为材料,但是,其铺砌的手法相当细腻。横向的线条非常耐看,主立面的完全对称构成古典传统建筑所具有的厚重、沉稳风格。博塔认为,这个建筑具有古迹要素又具有现代品格。砖这种自然材料,它能引起人们对大地与火的联想,体现了人们对远古时代人类所居住的茅屋的记忆。他虽是个现代人,但是,在他的笔中,我们看到了他对整个建筑的历史的描述和绘制。[2]上述可见,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人类的历史没有走向断裂,反而历史更为弥久;在传统语汇中他找到了新的灵感,其创造的个性也没有丧失。现代主义建筑抛弃的文化底蕴在他那又被重新拾起,这正是体现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积极的方面。

在以简约、怪诞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显现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精神实质:否定和反叛理性主义的世界观,赞扬和肯定多元性与不确定性。但是,它的手段却是对历史的丰富性的一种重新解读和对历史词语的一种重新运用,并在其使用过程中体现出一种拼贴的戏谑与思路的拓展。这些构成了后现代主义设计文化的方方面面,他们体现着后现代主义设计中的后现代的文化精神。我们冷静地看待这种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就会发现它是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及文化变迁的必然结果。它是人类面对前所未有的社会悖论、知识状况时以新的思维方式所做出的一种全新反应。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321.

篇8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建筑;行业现状;矛盾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postmodern" this concept has been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in various forms, it is not only the interpretation of schools of thought or style, metaphor annotation and more with a metaphysical.

Keywords: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industry status; contradiction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中国的各行各业更是以迅猛异常的速度前进着,有些是按部就班的加速,有些则是在时代的洪流中不由自主的向前。在文化和科技的进程中,这规律同样不可避开。建筑设计行业作为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新型”技术工种,在文化领域和商业圈内都占一席之地。这里要谈的是一个流行了很久的流行词:后现代。事实上,由于其独特的时代含义和社会现象,它具有区别于其他各种流派和主义的显著特质,那就是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它还将继续并更灿烂地“流行”下去。

“后现代”的历史与背景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进程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这是百科名片给出的后现代主义的阐释。而为什么称作为“后现代”呢?这里看看它与“现代主义”的关系。现代主义是近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在文化、意识领域内的表现。它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他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战胜一切、衡量一切。相信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相信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相信人类将从压迫走向解放,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和力量就是理性。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因此,它的出现和消亡也不能与其他类型的概念相提并论,事实上是无法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预说的,我们仅仅能在各种现象和已成事件中进行解构和抽离,在虚无中创造虚无。

建筑领域的后现代史

后现代主义在建筑界的兴起大概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著名的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被视作后现代主义之父,虽然他本人并不认同这个称号。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 ”,“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的基本雏形,也是后现代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在当时的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新主义和流派在不断的产生,有的只是昙花一现,有的渐渐大行其道。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型而又另类的概念,也受到了很大的推崇和鼓吹,但是,由于其自身复杂深远的涵义,真正称得上佳作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寥寥无几,其中美国建筑师查尔斯·摩尔的新意大利广场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之一,但在当时却是备受争议,各业内人士对其毁誉参半,但令人惊奇的是,此建筑受到了普通群众的广泛喜爱。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建筑界对后现代的真正理解和阐释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到上世纪的八十~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风格类型已经日趋成熟和完善,各种经典的杰作也不断诞生,精彩纷呈。

我国建筑界的现代及后现代之路

我国近现代建筑设计的行业历程

谈及我国建筑行业的历史,其实是非常的悠久漫长。而且各个朝代的建筑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对于建筑的品质来说,独特的自我气质和时代赋予的时代特色,比美轮美奂的造型来得尤为重要。而总体说来,我国的古代建筑在这点上是卓越的。但近代中国战争连绵不断,国力大损,解放后更逢空前浩劫,不但无数的优秀建筑精品毁于一旦,更严重的是作为文脉传承的建筑设计同样遭遇了断层。而之后进入的八十年代,却又迎面来了世界范围的经济浪潮,国门大开之后各种经济、文化、艺术思潮狂涌而入,让百废待兴的我们措手不及。而其时也正是世界范围的文化革兴,一方面是世纪之交的不断反思创新,一方面是经济社会的大力推动,各类文化行业也在飞速发展,设计行业亦如是。各种流派、主义纷纷登陆后,是被囫囵吞枣的解读,虽然有或多或少的皮毛学会了,也有凤毛麟角的精彩作品,但总体来说,是毫无体系章法可言的一锅炖。在这样一个全盘吸收的泛设计时代,这样的情形其实是无可厚非的,也是无可奈何的。而这还只是在纯设计领域。

如前所述,在经济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文化艺术的纯粹坚持日渐式微,无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成为商业利益圈的其中一环而失去其所应具有的纯粹本质。作为本来属于其中一环的建筑设计又如何能幸免?建筑工程行业的巨大利润早就成为了很多人的眼中肥肉,而极为粗糙落后的流程体制中的漏洞简直无处不在,在缺乏独立公正的监督机构情况下,毫无意外地成为了利益角逐中的巨大竞技场。而作为其中最为意义深远的一环——设计,其所处境况的尴尬和不堪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只能让正确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建立更为艰难。

但必须指出的是,正是在如此尴尬和艰难的境地,所取得的成就更是难能可贵。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无数的优秀建筑师一波又一波地涌现,在一片混乱中苦苦摸索,奋勇拼搏,创作出大量的优秀建筑精品。抛开欧美建筑业界的参照,仔细研究我国现实,会发现无论在近代还是在当代,中国均有自己的优秀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中国也有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轨迹。

时至今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民展开,设计界跟随着这股浪潮,步步为营地缓慢成长着。是缓慢,但是在成长。而我们还不能给各种建筑类型一个标准的定义,因为在脱离常用的世界建筑观之后的注解必然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必须承认大部分国内的现代建筑由于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原因,在建成后并没达成预计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外来主义的本土化进程的误读和偏差。设计规划和现实的差距是巨大的。建筑工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设计——施工”流程,其间包含方方面面的合同协作,必然需要方方面面的完善配合,某个环节的漏洞和偏差都会对整个流程和最终结果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致命的。所以我必须指出的是,在一种新的本土环境来定义新的行业法则时,固有的——哪怕是世界流行的各种理论和规则,都必须受到本土化的洗礼,进行地方文脉的植入和社会现实角度的重新解读。因此我认为,中国的现代建筑在近年来的发展和成长还算是基本成功的。

后现代建筑的本土化困惑

前面已经提到过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建筑的基础理论和历史背景,在此要提到的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定义相对于后现代本身狭隘了很多,这是建筑设计的行业特质决定,好处是对风格注解和思想分析更为有理有据,但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对后现代这个概念里具有最大价值的精神内涵的脱离。

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却又是一种类型的定义和注解,这种自我的矛盾是天生且必永存的,这同样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色之一。关于这种矛盾,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提到:我主张杂乱而有活力胜过明显的统一,我同意不根据前提的推理并赞成二元论。我认为用意简明不如意义丰富,既要含蓄的功能也要明确的功能。我喜欢‘两者兼顾’超过‘非此即彼’,我喜欢黑的、白的或者灰的,而不喜欢非黑即白,一座出色的建筑应有多层含义和组合焦点:它的空间及其建筑要素会一箭双雕的既实用又有趣。

人们曾经指责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渐渐认识到作为建筑本身来说,其所承载的文化使命很多时候确实大于其实际功用。而事实上,各种设计手法的运用并非简单的设计表达,还应有更多的被解读空间。詹克斯在《后现代主义——艺术和建筑中的新古典主义》中曾经定义后现代的十大规则:

(1)“不和谐的和谐”,或“不和谐的美”。

(2)多元论。7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立场,是风格的多样性,对差异性、他异性和号糅性的赞扬。

(3)文雅的城市规划。

(4)人形装饰。

(5)回想。历史的延续性,过去和现在的关系。

(6)回到绘画,回到内容。

(7)双重译码。

(8)多义性。

(9)重新解释传统,与过去发生错综的关系。

(10)新的修辞格:“悖论,悖义法,朦胧,双重译码,不和谐的和谐,放大,复合和矛盾,讽刺,折中的引用,回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对后现代建筑手法的全面解读,詹克斯从理论上完善了设计准则,也延续了后现代主义的精髓,虽然他把后现代主义建筑局限在新古典主义里了,但这种思维对我们有很大的鉴戒意义。

现代主义建筑土化进程已经是艰难无比的坎坷之路,对于更为深奥和复杂的后现代主义,是否会更为艰难和复杂呢?

答案恰恰是相反的。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现代主义建筑的本土化进程是一个迅速而急促的过程,其间的撞击交错却是激烈无比的。在此其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错综复杂的关系很难作出任何清晰的陈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纯设计领域,对历史文脉意义的认知和设计手法的艺术解构,在国内的设计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绩。而且还有值得庆幸的是本土建筑师们对时代特质的理解,和社会文化的解读,远远超越了国外建筑行业的普遍深度,这恰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特色。在此,当我们把两个线头牵出来,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居然有着同样的渊源。

有人会觉得无法认同,为何一种复杂的形而上下概念会在落后的本土行业中得到映显呢?让我们剔除现象来观察本质。后现代主义的核心在于隐喻,映射,反语,复杂矛盾的统一体现。而我们的行业现状,具有的最大特色是:矛盾,体制对各环节的互相映射和互动,无法言说的潜在规则,表面装饰的学习或盲目跟风。从事物本质的发展规律上看,会发现两者在形而上的内涵中有惊人的相似。我们再回到事物本身,后现代主义对时代的牵引和修正,对已有历史的尊重,对当下的不盲从和质疑,正是我们业内所正缺失的重要品质。如果我们的建筑师们,能从最根本的思想内涵出发,遵循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对现状进行重新解读和对比,对过去现象进行承继后的深度挖掘,对设计手法的各种元素隐喻的自然分配,在这样的一个思考和实践进程中,也许会惊喜地发现,这样的设计手法对于现今的行业现状的适应会是如此的得心应手。这绝非痴人说梦,当然也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马到成功。但这样的现象表征发展是合乎各方的自然规律的,也是各方的效益和立场得到基本保证的契合之道。

在后现代之前

后现代主义者否定永恒,认为在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这或许无法确定,永恒在观念上的模糊一直都是很奇怪地凸现着,一直都在被非法套用。但永恒有时仅仅是一个词而已。而从建筑来说,建筑可以追求永恒来作为标志导向——一个虚无的标志,追求虚无也是一种追求,总比混乱无序导致的不安来得自然。建筑作为服务于人的工具,与人类的生活习性和关系极为密切又相互影响。而在信息革命时代的今天,人类的生活日趋复杂化和多元化,日趋多变和不确定,因此对建筑本身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此必须再次强调建筑的复杂和矛盾,这样的特质是实现其功能目的的重要法则之一。

篇9

但是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并非起源于哲学领域,相反它的主要成分来源于后现代文学艺术、建筑艺术风格和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科学。最早使用“后现代”一词的是英国画家约翰·瓦特金斯·钱普曼(JohnWatkinsChapman),他在1870年用“后现代绘画”(Postmodern Painting)一词来评价比法国印象派更前卫的绘画方法,由此决定了“后现代”一词在它使用之初就表现出具有超越和否定的意义。用“后现代”来描述建筑的新形式出现于20世纪40、50年代,至20 世纪70、80年代西方建筑界对现代建筑风格全盛期的纯粹性和形式主义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情绪。现代建筑大师们如勒。柯布西埃,试图精心打造一个更美好世界的乌托邦理想并没有呈现在世人面前,相反是一幢幢呆板的摩天大楼和受到指责的居住的机器。

1966年,芝加哥建筑师文丘里首先在他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发出了呼唤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先声,掀起了建筑界后现代建筑设计的历史序幕;1977年英国著名的建筑评论人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在他极具影响力的著作《现代建筑语言》中,倡导一种与现代建筑风格断裂、基于折衷主义风格和通俗价值取向的、新的、后现代建筑风格,并且给后现代建筑归纳了6点特征:①历史主义;②直接的复古主义;③新地方风格;④文脉主义;⑤隐喻和玄想;⑥后现代式空间(或被称为超级手法主义)[1].正是通过文丘里等先锋派建筑师在建筑设计的狂飙表现,以及建筑评论家们理论层面的归纳总结,使得晦涩、难懂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争论形象化了,进而为普通人所体验、所认识,进一步促进了后现代主义的传播和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向受社会各种哲学思潮、流派影响的建筑设计领域,此次成了培育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一片土壤。

当然这些先锋派的建筑师不仅从理论上为后现代主义设计寻找合理的解释,而且还身体力行地投入到设计创作中。他们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建筑设计中挥洒创作热情,还将后现代主义语汇扩展到景观设计中。1972年文丘里设计的富兰克林庭院,不是在遗址上对原有建筑物的重建,而是以其“幽灵式”的想象,采用一个模拟原有建筑的不锈钢骨架,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效果历史。1977年他在华盛顿宾西法尼亚大街设计的自由广场,则以一种平面的设计语汇结合历史片断,形象而简约的展示出场所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和情感,从而消解了传统纪念性广场高耸的中心式构图。1980年查尔斯·摩尔为新奥尔良的一个商业和工业综合区设计的意大利广场,以历史片断的拼贴、舞台剧似的场景,戏谑式的细部处理,赋予场所“杂乱疯狂的景观”[2]体验,几乎成了后现代主义公共空间设计的代名词。

就在这些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以历史片断、符号、隐喻、媚俗、戏谑等手段张扬着自我和取悦于大众时,他们的同行景观建筑师对后现代主义的反应尽管显得有几分迟钝,但仍然有些前卫的景观建筑师在这股新思潮的鼓舞下,从毕加索、最低纲领主义代表人物罗伯特·摩尔(Robert morris)等艺术家那里学习运用最少的元素创造出最具冲击力的设计;从地景设计师如罗伯。斯密森(Robert Smithson)、麦克尔·赫瑟(michael heiser)等艺术家那里学习新的视觉观念;从文丘里、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麦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等建筑师的作品中学习用历史片断、光和色来限定空间的技巧,在景观设计领域积极进行后现代主义的探索。

二、景观建筑师的后现代主义实验。

美国景观设计领域对后现代主义的探索首先是从小尺度场所开始的。1980 年美国著名景观建筑师玛莎。苏瓦兹(martha Schwartz))[3]在《景观建筑》杂志第一期上发表的面包圈花园(Bagel Garden),在美国景观设计领域引起了对后现代主义的广泛讨论,它被认为是美国景观建筑师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进行后现代主义尝试的第一例。面包圈花园坐落在波士顿一个叫Back Bay的地区,在那里每条狭长街道两边排列的都是可爱的低层砖房,它们集中了过去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而且每栋建筑前都带有一个临街的、开敞式的庭院。面包圈花 园是个小尺度的宅前庭院,用地范围22×22英尺,面朝北方。花园空间被高度为 16英寸的绿篱分割成意大利式的同心矩形构图,两个矩形之间铺着宽度为30英尺宽的紫色沙砾,上面排列着96个不受气候影响的面包圈。

小的矩形内以5×6的行列式种植着30株月季。场地中还保留了象征历史意义的两棵紫杉、一棵日本枫树、铁栏杆和石头边界。在设计中,苏瓦兹想创造的是一种“既幽默又有艺术严肃性的”[4]场所感。这个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把象征傲慢和高贵的几何形式和象征家庭式温馨和民主的面包圈并置在一个空间里所产生的矛盾;以及黄色的面包圈和紫色的沙砾所产生的强烈视觉对比。这个迷你型的庭院以具有历史风格的花篱、紫色的沙砾、以及隐喻Back Bay地区象兵营式排列的邻里文脉的面包圈,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思想缩影。这个花园为人们开启了一扇小尺度景观设计的新视野——就是把传统的、有限的景观想象和新概念结合起来,创造出新景观。从而使这个迷你型的花园在学术性及艺术文脉两方面成为新设计的导向。

1983 年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SWA为约翰·曼登(John madden)公司位于科罗拉多绿森林村庄的行政综合区一组玻璃幕墙的办公楼群设计的万圣节(harlequin)广场,设计不仅体现出文艺复兴式的历史主义风格特征,并且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赋予场所强烈的对景观体验主体—人的消解的解构特点这个占地1英亩的广场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双层停车场的屋顶,位于两栋玻璃幕墙建 筑之间,上面分布着一些高出地面约有3m左右的冷却塔和通风管。因为是个屋顶广场,所以考虑到屋面的结构承重能力,景观设计只能在50m×100m 场地中部一条12m宽的狭窄空间中展开。SWA的主要设计思想是设计一个具有公共功能的广场,重点强调远处洛基山的景观,同时减轻屋面上机械管道设备对场所的视觉干扰。在设计中SWA一改流行的传统轴线手法,而选择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参考点,来解决广场与周围玻璃幕墙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和狭长的洛基山视轴的关系。

首先,广场两侧的镜面幕墙赋予整个空间狭长的、眼花缭乱的、不可思议的迷惑感。顺着广场狭长的轴线向远处的洛基山方向看去,用玻璃镜面包裹起来的,突出屋面的通风管道和冷却塔就像被一只巨大的手神秘置于这个超比例的、形式滑稽的广场空间中,它们与地面形成倾斜的箱型体。这种充满动态感的姿态和黑白两色的菱形的磨石子地面,构成视觉上的迷幻和不确定感。此外设计者在建筑物出、入口两侧布置了略高于地面的草地,上面排列一组高矮有序的白色圆柱体,它们和反射在后面建筑物玻璃镜面里的映射,构成对修剪过的树林隐喻意义。这个设计的鲜明特征是采用了大量的镜面材质、倾斜的体型、产生错视的黑白菱形水磨石铺地,以及不对称的几何形体。

设计者利用镜子扭曲视觉以增加看到的尺度和视觉,从而产生一种古怪的类似基里科[5]似的超现实主义品质,将人这个场所体验主体消解为迷幻场景的一分子,有时甚至完全失落在这个梦幻般的场景里。最后,设计者在广场中间的契入一个狭长的切口,将广场分为两部分,使两栋建筑都有各自的广场空间。在这个狭长的切口里,设计者将传统的喷泉水渠和花草并置,产生出一种传统的乡村风景,令人在这个意想不到的,既充满幻想、又有点迷惑的超现实的后现代主义空间里,寻找到些许现实的支点。

1988年由哈格里夫事务所的乔治·哈格里夫(George hargreaves)为加利福尼亚San Jose市设计的市场公园(San Jose Plaza Park)[10]则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解释学特征,它强调场所的历史性、可理解性、可交流性、可对话性和意义的可生成性。市场公园既是一个巨大的交通岛,又是该市最古老的公共开敞中心,因为它的四周环绕了该市数座重要的公共建筑—艺术博物馆、大型旅馆、会议中心。场地由南北两条直线连接两端半圆形曲线,构成类似运动场的形状。沿场地东西长轴哈格里夫设计了一条主路,用地中部一个新月形的斜坡堤将场地自然非为两部分,二者间高差变化以坡道和台阶过渡。用地西部,沿主路两边布置的是维多利亚风格的路灯和木制的座椅;草地上果树栽种方式是和中部新月形线型相一致的。东部在主路的尽端是两条成锐角的斜路,将人流向南北两个方向分流,由此形成的三角形用地是硬质铺地,以栽种的树木强调边界。中部新月形的斜坡堤上种植着四季变换的花草,斜坡的上层安置的是休息座椅,下层一边是网格式的喷泉区,一边是开敞的草地。

喷泉通过喷射形式的变换表现出随着一天中时间的转换,其形式由清晨的雾霭、小涌泉,到下午强力的水柱喷射,而晚间水柱在灯光作用下变得更加晶莹剔透和眩目。此外喷泉自我排水的设计系统,不仅使人可以观赏它的变化,而且还允许人们进入其中,嬉戏玩耍。场地中部一条由南向西和由南向北的两条斜线乍看上去显得有点生硬,实际上最符合人们走捷径的心理。就是这样一个构图简单的景观设计,蕴含了大量的历史隐喻和生活片断。网格式中的喷泉形式的灵感来自1800年场地附近挖掘的自流井,它们一天中的变化形式隐喻了水使Santa Clara山谷兴旺的这段历史。西边用地的果园也正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两次战争期间周围果木农场丰收景象的记忆。维多利亚风格的路灯反映的则是城市300年来的历史,而夜间灯光照射下的喷泉景象是对当代Silicon山谷高科技的暗示。这里的后现代文本不仅仅只是为一些设计人士所解读,而是通过哈格里夫把这些历史元素和片断组织到公园的主要公共景观片断里,并且传递给大众。

1991 年由 hanna/Olin和Ricardo Legorreta合作完成的潘兴(Pershing)广场受到抽象派雕塑、大地艺术、现象学和绘画的影响,表现出后现代主义多义性和视觉革命的特点。潘兴广场位于洛杉矶市中心15大街和16大街处,它的历史可是追溯至 1866 年,经历过多次设计。20世纪50 年代一个1800hm2的地下停车场建在它的下面,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已成为了无家可归者和贩毒者的集聚地了。因此它也是城市雄心勃勃重建公共空间计划的开端,社会进步的见证。

设计者在总平面设计中采用直角分块的手法,将大空间分解为彼此功能独立的小型叙事 空间,多次重复的直角网格式平面划分手法是对原有城市网格状的历史机理的隐射。此外,设计者在粉红色混凝土地面矗立起10层楼高的紫色“钟楼”,并且与之相连的水渠的墙面也是紫色的。墙上有方形的窗户,它把广场的视觉框限成小的花园区。广场的另一侧是淡黄色的咖啡屋和一个三角形的停车站,它背后是另一片色的墙。

沿着广场前的街道是原有的通向地下车库的坡道,和一个连续人行道、斜坡相交一起。在这组空间景观设计中,设计者从抽象雕塑和后现代视觉革命中获得灵感,将三维体量引入水平向的广场空间,营造出类似现代艺术品展览的氛围。广场中央是一片桔树林,是对典型的洛杉矶特点的直接暗示。圆形水池和一个下沉式的圆形剧场为公园提供了两个规则的几何元素。水池以灰色的鹅卵石构成一个大的碗状的圆,水从水渠的墙面流入水池里,再通过一条锯齿形的类似地震后形成的裂纹向广场之外的空间延伸。可以容纳2000人的圆形剧场铺着草地和粉红色混凝土的台阶,四棵对称布置的淡黄色的棕榈树形成对舞台空间的暗示。整个广场的设衡。此外,钟楼和水渠的形式体现出对地中海传统符号的拷贝,场地中大量采用了高大的棕榈树,表现出浓浓的拉丁风情。所有这些都表现出设计者在创造这个多意性公共空间的热情,以及对这个汇集着多种族社区的城市的尊重。

三、结语

上述各历史时期美国景观建筑师在景观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探索,只是20世纪美国新景观设计潮流的几朵浪花,不过透过它们仍然能使我们看到后现代主义在美国景观设计中表现的总体轮廓。作为关注人们精神层面的景观设计,一直以来都是以场所的意义和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它的存在满足了人们放松心情、陶冶心智的精神需求。因此决定了在纷扰复杂的后现代语汇中,景观设计师们汲取最多的是历史文脉元素,代表隐喻和玄想的符号单元。因此和他们同行的作品相比,除了部分采用鲜亮的色彩对比外,他们的后现代倾向显得温和而谨慎。此外,景观建筑师尽管吸收了很多后现代设计概念和新艺术手法,如构图的隐喻、视觉的变化和色彩对比等,但是他们并没有彻底抛弃树木、花草、水体、山石等传统设计元素,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营造出新的场所意义。最后,人在场所中并非扮演主体的角色,人和景观始终是互动的关系,有时候人甚至也成为景观构成元素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景观建筑师在设计中的表现多么前卫和狂飙,其所营造的场所氛围和意义始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注释

[1]见吴焕加:《20世纪西方建筑史》,p290.

[2]戈德伯格对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的评价。引自孙成仁《广场设计的后现代语汇》,《规划师》,1998年1期p81.

[3]玛莎。苏瓦兹(Martha Schwartz):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设计研究生院教师。

[4]Martha Schwartz Back Bay Bagel Garden 《Landscape Architecture》,January, 1980,p44.

[5]Chirico Giorgio de,基里科(1888-1978):意大利画家,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先驱者,早期作品受尼、采叔本华哲学思想影响,代表作为希腊神话人物画《赫克托耳和安德洛墨达》。

参考文献

[1]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3)。

[2]金广君。国外现代城市设计精选[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吴焕加。20世纪西方建筑史[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倪琪。西方园林与环境[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世界建筑导报(SWA事务所专辑)1998,(1)

[6]孙成仁。后现代城市设计倾向研究(博士论文)[C]1999

[7]Steven Best & Dougla s Kell ner,朱元鸿。后现论——批划的质疑[M].台北:台湾巨流出版社。

[8]Martha Schwartz.Back Bay Bagel Garden[J].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80,(1)。

篇10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1-097-01

一、解构主义产生的背景

当轰轰烈烈的现代主义运动在60年代达到鼎盛并转向衰退时,“后现代”一说开始日益盛行,在这个庞大的后现代体系里,建筑上的后现代探索也是百家争鸣,极度热闹。在这里我不讨论后现代的内容,也不详说后现代建筑到底如何,我想讲述的仅仅是方向之一的解构主义建筑。

从二战到70年代之间的国际主义风格形成的单一垄断,简单到无以复加的建筑外貌严重地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而战后各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要求人性化的设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一批有思想的建筑师们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了。

我们都知道后现代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后现代主义建筑也是同样的意义,在人们逐渐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现代主义建筑后,世界各国的设计师开始积极探索新的风格,于是出现了新古典主义、高技术派、新理性主义、解构主义等,这些同时代的建筑实验各有特点,体现了不同的探索思想。

在当代,一件优秀的建筑作品总是首先以现代科技的运用为评价点,而作为建筑的本源――艺术形态问题越来越脱离人们的视野,所以解构主义其实是对现代建筑的一个回归与反思,这些大师们希望用艺术的视觉形象来再现建筑之美。当然,为了适应后现代的时代要求,高科技的运用也是必然的,在这种设计思想下,解构主义似乎有了神秘的情感价值。

二、解构主义建筑内外因素分析

(一) 社会因素

应该说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延伸与演化,只不过现代主义理性思维的畸形发展在其中充当了一剂催化剂。我们知道结构主义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谈的,目的是解决人类的思维方式问题,在70S人们反思现代主义寻找新的理论时,解构主义理论在其他学科的发展也顺势作为一种探索形式应用到建筑设计领域了,从本质上说在建筑里的运用也是对社会模式和思维观念等等的正统标准的一种批判,希望能用一种类似语言的符号形式在建筑和城市中产生视觉的和文化的价值意义。

(二) 思想渊源

一般谈到一种学说、理论或什么的思想时,我们就很可能把它上升到哲学的层面,解构主义的哲学根源也是极其复杂,60S后期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首次提出解构概念,核心就是“二元对立”,后来解构主义建筑正是借鉴了哲学、美学、语言学等各个学科的解构主义成果,提出了建筑设计时“本文”和“互文”概念,即显与隐的二元性,把传统建筑上的功能、结构、形式等突显在了一个非平等的地位,以解构求得不确定性。

(三) 形式表现

在形式上解构主义反对后现代主义的矫饰方式,喜欢用多元、模糊、凌乱的手法建立新的功能和样式,给世人的感觉总是特别新奇和复杂,就好象语言学上的语法、语意、语音一样,通过构件符号间的交流、重组、类似游戏性的设计规则形成了各种看似偶然的视觉形象。

三、解构主义在当代的发展

从20世纪后期开始,解构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当代社会造成了广泛的冲击。而解构主义思潮在建筑界作为后现代时期风格的一个代表,十数年来更成为瞩目的焦点。解构主义理论也使建筑理论家们敢于对被视为经典的现代主义建筑体系和理论提出了质疑,质疑现代主义和历史之间的脱离和虚构,动摇了现代主义建筑的权威。

在解构主义的发展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解构主义大师,有盖里、艾森曼、屈米、李普斯金、哈迪特等,出现了孟飞斯、KPF等这样的设计集团,他们的活动推动了解构主义的极大发展。

现在解构主义可谓先声夺人,特别在设计学院,建筑学院的学生,研究生中非常热门,但在很大程度上讲,它还是一种十分个人的,学究味的尝试,一种小范围的实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等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尝试性作品细细体会到。

中国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后现代倾向,源于美国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70S末80S初开始,解构主义建筑和理论被大量地介绍到了中国,如1988年《世界建筑》杂志发起评选“80年代世界名建筑”中就有相当数量的解构主义建筑。这些年来它也一直是中国建筑界的中心话题之一,对当代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解构主义的未来

(一)解构主义建筑现有的问题

①虽然解构主义在当代的发展轰轰烈烈,但它从产生起就没有提出过领导潮流,相反是以反对权威、反领导潮流为基本原则,因而这决定了它不可能有像现代主义建筑那样的广泛影响。②解构主义建筑多数带有实验性质,结构复杂,技术难度较大,而且造价相对昂贵,不能普遍推广,人们虽然对它的新奇风格感兴趣,但这些也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普遍风格。③解构主义建筑试图从建筑语言上重组建筑,但这也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破碎感及与城市的文脉毫无联系,无法成为一个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际建筑界在经历了后现代主义后也逐渐进入现代主义的另一成熟发展阶段,即现代主义之上的新现代主义。并且仍然是建筑设计的主流。所以,解构主义建筑只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和探索,未来也会是一个独立于主流建筑风格外的实验尝试,解构主义建筑的目的也仅在热心于建筑发展的批判和推动,就好象置身于世界外的一个观察者。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J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041-01

一、对“现代主义”的反思

“现代主义”设计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工业社会初期的英国,并发展于欧洲和美国、日本等地区,到50~60年代达到巅峰的状态。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西方建筑界产品的外部造型都流行以简单的几何形态为主,当时的审美原则也形成了简洁、功能化、理性化的形式。这种美学观念最早从建筑设计开始一直影响到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诸多领域。

密斯・凡・德罗是现代主义最著名的建筑大师之一。他曾提出对现代主义设计影响相当大的“少就是多”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最能集中体现他的设计思想的第一个里程碑建筑要算是巴赛罗那博览会德国展馆(这个馆后来被简称为“巴赛罗那馆”),在空间处理上,它突破了传统而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工业设计界则大量使用黑、灰和白色塑料作为产品的外观,全球风靡一时;在平面设计领域也形成了以简洁明快的版面编排和无装饰线性字体为中心、高度功能化、理性化的平面设计风格;这种风格是现代主义迁移到美国后继续发展,从而形成的名副其实的国际主义风格。

然而, “现代主义设计”从其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它从起初的反传统、反装饰发展到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概念,逐渐走上了形式上的减少主义道路,并最终使设计倾向于极少主义,其设计原则无疑是极端而偏激的。它的总体发展方向形成了片面强调形式简单、高度理性化的设计理念。在这种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进而产生了一大批缺乏个性、忽视人情、过于理性化的设计品。日本著名的现代主义设计师山崎实于1954年设计的美国圣路易市一幢九层高的现代主义住宅建筑,因无任何装饰、冷漠到极点、无人愿意居住而最终不得不被市政府炸毁,再一次向我们宣示了现代主义面临的困境。

在二战后的初期,现代主义设计体现过它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者的群体结构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就不仅仅要求“设计”满足简单的生活需要,又要能够体现出对使用者的精神关怀甚至对文化消费的要求。

二、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设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具备理论统一倾向,它更多地在于企图打破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具体体现在其对古典设计语言的运用和装饰价值的重新考虑及表达。

后现代设计对古典视觉语言的重新挖掘与使用尤其体现在后现代建筑设计上,如对古典拱券、柱式、三角楣墙及其他古典装饰元素的运用。查尔斯・穆尔设计的意大利广场,其中的古典柱式造成一种古典怀旧和具地方性特色的气氛;再如菲利普・约翰逊和伯奇合作的AT&T大楼,其几座大厅采用了古典建筑中常用的拱,拱上还装上了教堂建筑常用的圆花窗,楼顶则是从古希腊神庙建筑引用而来的巨大的三角楣墙。

现代主义设计过分强调设计的功能性,而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中,有时候则蓄意减弱产品的功能性。一些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团体如意大利孟菲斯设计小组,设计出的有些产品则明显带有功能模糊性特点。如彼得・肖设计的桌子,把完整的四方形桌面切掉一块,扶手椅的靠背则是一个类似锤子的圆木棍,我们很难想象坐在那样的椅子上会让人产生舒适感和安全感等等。也许透过孟菲斯成员设计的表面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其趣味性,但是作为生活用品来说,其功能性应当是消费者消费他的最起码的前提,而孟菲斯的许多设计产品显然缺乏这些最基本的要求。

看待任何设计我们都应当用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虽然后现代主义设计轰动一时,但是它并没有改变现代主义实质性的东西,它最多只是从形式因素的角度对现代主义做了一些修正工作,现代主义设计所强调的标准化、系统性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来说,仍不失为一种极为有用的设计方法;而后现代主义承认了曾经被现代主义否定的传统,在综合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精华方面超越了现代主义,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从后现代主义身上又看到了突出的闪光点。在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在经过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洗礼之后,设计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这样的多元化的背景下设计界又提出了如“绿色设计”、“创新设计”、“多元化设计”等等一些设计理念。世界是普遍联系并不断向前发展的,无论是物质文明亦或是精神文明的发展,我们都不能割断历史,而应当结合时代的需求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篇12

2013年10月23日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教授王其钧来我校作了题为《建筑的艺术》的学术讲座,在讲座中他提出了建筑设计思想上的革新是建筑创新的关键,并在结束讲座时呼吁我们要依国情而设计,运用多种材料来诠释建筑设计,并在时代中寻求与传统接轨的创造方法。从中引发了我对于中国现代建筑的一些思考。我们都知道,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师从西方,但在接收和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很好的跟上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脚步,而是随着后现代主义的潮流走进了一种“千城一面”的窘境。所以探寻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足迹能让我们更好的去解决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一,西方建筑的“现代主义”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是伴随着工业革命产生以后的,基于工业生产的增长和高新技术的进步,西方现代建筑出现了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方面是建筑与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是建筑思潮的混乱。

首先,西方现代建筑是基于工业化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现代建筑在功能、结构、审美乃至空间、城市等方面之所以取得那么多重大的成就,无一不是得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都知道,科学作为一种”完善工具”的最高形式,几乎能够满足建筑中任何复杂的物质功能和工程技术的诉求。因此,出现了很多用巨大跨度的透明网壳穹窿覆盖的建筑,巨型的摩天大楼等。尽管现代建筑很难用单一的模式去寻找其规律,但当我们沿着现代主义的脉络去研究,我们仍然能找到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一些共通点。正如美国建筑学家菲利普・约翰逊现代主义建筑归纳的那样:现代主义建筑,是指用钢筋混凝土,钢材作为材料,使用现代营造方法、特别是批量生产的方法而建造的建筑物,功能为主,没有装饰,平顶,六个面,往往不用任何色彩。[1]由此可见,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基本观点可以大致概括为:

1,强调实用功能。不仅建筑形式必须反映功能,表现功能,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必须以功能为依据,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构件也应该分别表现出来。

2,注重新技术的运用,主张现代建筑设计与建筑艺术创作中突出现代材料,结构的特质并发挥新技术的特点。

3,体现新的建筑审美观,建筑艺术以简单基本的集合体为构图元素,摒弃折衷主义的复古思潮与繁琐装饰,主张“少即是多”的建筑理念,体现简洁,明快,有机的建筑特征。

4,注重建筑空间与周围环境的结合,体现场所精神。[2]

基于现代建筑学派的这些建筑理论,一幢幢有着大玻璃幕墙,瑰丽无比的大玻璃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了。在当时战后的西方国家确实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诉求不再是单一的唯功能主义的时候,“工具完善”和建筑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渐的呈现出了一种脱节的态势。由原来单一的,清晰的,纯粹的建筑目标变得越来越复杂化,模糊化和混乱化。物质/精神、生理/心理、理性/情感乃至生态/文化、国际化/地域性等等建筑问题空前无序的交织在一起,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凸显了出来。现代主义衍生出的最活跃的一支当属后现代主义了。它起源于60年代中期的美国,活跃于七八十年代,这个流派强调地方传统,强调借鉴历史,同时对装饰感兴趣,认为只有从历史样式中去寻求灵感,抱有怀古情调,结合当地环境,才能使建筑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从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当中我们发现他们往往建筑构造各部分之间的有意拼接。呈现出了一种片面形式主义与复古主义相结合的思想态势。用詹克斯的话讲“后现代主义就是一种激进的折中主义”,后现代主义也是影响中国建筑风格走向最深的一个流派。

二, 中国建筑的“现代主义”

在西方发展现代建筑的几十年中,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根本没有精力去搞建筑,更不要说现代主义研究了。中国建筑的“现代主义”不得不置于政治语境中去建构,“现代主义”这个术语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就是“资本主义式”的符号,要封闭的中国一下子接纳西方现代建筑思想仍需一定的时间。因此,在建国十周年期间,北京建造的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农业展览馆、新侨饭店、中国美术馆等等,钧杂糅了民族风格和苏联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并没有过多的受“少即是多”的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只有偏隅的一角会有少许现代主义作品的出现,比如1953年杨延保设计的北京和平宾馆。直至1977年结束,中国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推行,“形式主义”不再有效时,现代主义建筑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风行。

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却相当的短暂。因为当我们开出国门真正想去接纳世界的时候,西方国家的建筑风格已经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并且主刮后现代主义的风潮。于是,眼花缭乱的中国建筑师便生硬的在自己的建筑上加上点罗马山花墙,伊斯兰风格的穹窿顶,再刷上点俗艳的色彩。功能主义被弱化了,搞起了形式堆砌主义。并且这种热潮席卷开来便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挤退了带着中国特色的很多建筑。当今天我们穿梭在中国城市的街道,我们很难感受到带有地域性味道的气息,“千城一面”的城市现象让我们的中国味消散得快找不到影子。

三,现代主义环境下传统的溯洄

面对着飞速发展的中国城市,面对着千千万万珍贵的建筑灰飞烟灭的状况。很多建筑理论学者开始呼吁要维护好历史的传承,留住城市的“命脉”。同时在民众想重返古中国记忆的诉求下,一些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也开始将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对传统的回归当中来,但这些更多的只是体现在旅游业中。譬如杭州西溪湿地的开发。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景区中构筑了一系列的仿古建筑,如西溪草堂,秋水庵,烟水鱼庄等,但这些所谓的仿古建筑却仅仅只是沦为了旅游业的附属品。在这里寻找中国记忆是建立在商业模式的等价交换当中。如此想来,不禁让人感到了些许悲哀。

2012年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普利滋克建筑学奖。发起普利滋克建筑学奖的凯悦基金会主席普利滋克在宣奖时说:“选中48岁的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论中的作用。”“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该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3]由此,笔者选取王澍作为案例来进行本文最后的一个结题。王澍的作品之所以能成为讨论如何更好的结合传统与现代这个话题的一个参照,是因为他植根于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建筑风格。他的代表作品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回收瓦片的使用。这些瓦片并不是简单的旧材料的堆砌,而是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理念。除了瓦片墙之外,混凝土是他建筑作品当中的另外一个诉说现代语境的建筑语言。他把这两种材料和谐有效的结合在了一起,既在历史的文脉中得到延续又体现了现代的语言。所以说,在当前中国快速发展与变化的大背景下,发扬王澍的建筑理念,对避免建筑的随意和城市规划的混乱,对传统与现代有效的结合无疑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13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使得信息与文化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追求层次也不断的提升,对于以往的建筑风格的欣赏角度和意境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这趋势引导下,建筑设计风格与理念,也将由简单的满足安全、美观、舒适等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逐渐提升为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同时富有文化内涵的方向发展。为此,笔者认为,现代建筑设计风格与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自然主义风格是建筑设计理念的开端

自然主义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自然因素的融入,实现人们与自然界亲密接触的愿望,使久居城市的人们回归到自然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主义风格也体现出了人们对于最原始、最质朴的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自然主义风格最具代表意义的则是奥姆斯特德,在最初的美国,拥有者广袤的土地,具有很强的自然主义韵味,公园中充满自然气息的景观建筑,与浮华的城市以及恶劣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得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然而,随着各种景观建筑的建设以及城市美化运动的开展,使得美国在现代社会的道路上,始终无法找到与之原始思想相适应的建筑风格,也无法找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路。

二、现代主义风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越来越多的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理论和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美国现代主义景观也逐句规模。在现代主义风格中认为,功能是建筑物设计的起点,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建筑设计赋予了与现实更为贴切的主题,也使得现代建筑的设计思想和空间更加广泛,彻底的摆脱了以往经验主义的束缚,这是现代主义对于建筑设计理念产生的最为积极和具有重大意义的改变。著名的“哈佛革命”所关心的是建筑空间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却并不是设计的图案以及花样,对于此,作为三剑客的罗斯也表示,不能过多的注重建筑的画面效果而忽略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因为我们生活在城市中,却不是生活在画中。当时较为著名的建筑学家是加州学派的任务丘奇,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主要就是因为其达到了设计空间、雇主以及设计本身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更加通过设计语言将以往约定俗成的设计理念进行了微妙的改变,从而达到了建筑空间的和谐运用。与此同时,景观设计大师埃克博也认为,如果建筑设计只考虑美观,将会成为一个具有合理设计的奢侈品,同时他也认为,建筑景观对于公众生活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自上世纪6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到建筑设计的变革中,并且通过公众的参与将社会意愿在建筑风格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也正是通过这种公众参与的方式,促进了社会因素与建筑功能的有效结合,从而促进了建筑设计开始注重与社会和现实同步。

三、生态主义风格

传统建筑在生态意识上可谓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使环境、技术、艺术相协调。真正的体现了实用、朴素、适应性强以及灵活的特性,是我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例如,南方需要利于通风和躲避烈日以追求更多阴凉,则人们居住处多是室内空间高敞,庭院狭小型。而北方的居民多是墙厚、屋顶厚,庭院开敞、宽大以求得更多的光照。还有苗族的吊脚楼、傣族的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等等,从这些建筑风格中,能够体现出社会和群众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建筑风格大量的借鉴了自然界的因素,通过自然因素的引入创造出理想的生活环境。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关注自然界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气候、地质、水文条件等都成为了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并且提出了建筑设计应当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对于建筑设计业应当保持自然界固有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完善建筑设计的生态规划。虽然自然决定论的观念只是多元化的建筑实践探索中的一种假设而己,但麦克哈格所提出的设计理念仍对设计者的思维形成了补课磨灭的印记。而生态伦理的观念也在告诉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师,社会中除了人与人的联系外,人们也天生与地球的与地球的生态系统互相联系着。

四、后现代主义风格

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向着理性的生态方向发展的同时,也有一小部分建筑设计风格艺术受到环境艺术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而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且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理论成果。其中著名的景观建筑师彼得?沃克将古典主义、极简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进行了融合,集各种艺术的长处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极简主义设计思想,在充满神秘特色的建筑设计中,通过简单的、重复的以及立体的结构将自然材料进行有效的集合,并且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使人们深深地感受到简约主义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通过这种极简主义景观的设计,将大自然神秘的特征及其与人类联系通过艺术形式进行了完美的展现,从而使建筑景观被赋予了神秘的气氛和深刻的艺术气质。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则是施瓦茨景观设计思想,其将材料自身的真实性进行了隐藏,通过戏谑的方式改变了其自身的的呆板和严肃,以复杂代替了简单。后现代主义者以近乎怪诞的新颖材料和交错混杂的构成体系反映了后现代美国社会复杂和矛盾的社会现实,以多样的形象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多元化,表达了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给予弱势群体言说权力的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理想。从表现风格方面来说,这些活跃的因子在某种意义上与古典主义风格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同样为了满足视觉审美需要,而更加的注重几何圆形的运用,完全抛弃了自然主义的风格。但是,我们从中也能够看出,在这种设计风格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人想象力中,包含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功能需求,为艺术的创作提供灵感和运用的要素,却不是对艺术的束缚和形式主义的理解,这样则为现代建筑设计风格与理念的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间。

结束语:

在本文中,主要对建筑设计风格与理念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从中也体现了建筑风格与理念由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到时代与环境状况相适应,再到抛弃现代主义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发展历程。在新时期,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设计风格与理念也愈加的关注,建筑设计风格代表的不仅是城市发展的程度,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人与自然和环境相协调的关系,更是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韩永.建筑设计风格与设计理念的探讨[J].城市建设,2010(35)

[2]吴昊,龚雷.建筑设计风格与设计理念之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5)

[3]王飞逸.建筑设计风格与设计理念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8)

[4]张梅,刘纪洋,郑福君.建筑设计风格与设计理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