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创新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学技术的创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科学技术的创新

篇1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创新过程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创新情况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微处理器的发展

计算机系统的核心是微处理器,目前微处理器发展进程中,最明显的是尺寸一直在缩小。当前处理器的微型化方面受制于量子效应等多个方面。从当前处理器发展的情况来看,紫外光源对处理器性能提升作用不大,主要是因为其波长短。实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微处理器的发展。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分组交换技术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分组交换技术发展,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对数据加以分割,并让其长度成为相同数据段,之后再在每一段数据前加入相关的信息,标识数据发送位置,之后再按照该标识来对数据进行传输。其方式是采用逐段方法使用通信链路,大大提高通信效能。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纳米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再加上信息处理量的大增,处理速度变成关键性衡量指标。当前,计算机处理信息是依靠电子元件来完成的,所以,电子元件性能还可继续提升。但是,其实现跨越性发展却较为困难,这严重制约了计算机发展的高速化。为此,计算机今后的发展转向纳米元件方面,这大大提升了集成度。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创新趋势

1.未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创新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势必对计算机技术要求将更高,需持续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要。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纳米技术发展提速

随着政治经济等的全球化,电子计算机元件将大量采用纳米技术,这打破了电子元件本身性能的束缚,能制造量子计算机或者是生物计算机,实现计算机性能方面的新跨越,这也可以认为是计算机未来发展主流。因为纳米技术不再受计算机处理速度、集成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需大力推进纳米技术。在纳米方面实现新突破后,量子计算机与生物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存储能力等将快速提升。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体系结构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计算机体系结构在设计上强调多任务并行运算,可采用同一机器进行多任务。为有效提升计算机与用户之间交互性,需侧重集群性计算机系统方面的研究,强化计算机系统的兼容性与可靠性,对改善计算机自身体系结构意义重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体系结构实现新突破。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网络技术与软件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因为网络而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也就是说,计算机的发展与网络是相辅相成的。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人与网络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使互联网云技术发展将更为迅速。未来计算机将与网络关系更紧密。计算机将发展为网络终端,数据、运转软件都在网络服务器内创建。软件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计算机硬件性能与操作系统来看,软件本身性能作用是非常大的。从当前使用的系统来看,企业采用工业台式计算机,企业工程区域发展速度加快。数据库方面的作用逐步完善,在数据内容解决方面将不限定在符号、数字方面,在多媒体信息方面还能超越当前的单一代码的文件储存方法。软件性能构成主要是程序语言,这主要考虑到互联网通用性,多种类型语言使用互联网新技术。在工作性能协调方面为软件计算机发展目标,采用网络技术作为支撑,能让不同地域的人一起协同工作。

多媒体性能的进步和发展,是将路由器、服务器和转换器等多种互联网所需要的设备、技术显著提升,包括内存、用户端、图片等多种硬件性能。使用互联网的人员并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去主动到互联网内查询信息。与此同时,蓝牙技术快速发展并被大量运用,这使得多媒体通信、个人区域网、无线宽带、数字信息等速度提升加快。未来新一代网络多媒体软件开发,需结合多媒体工作经验,充分发挥计算机无线网络,这出现了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多媒体嵌入化、智能化以及零件化发展较快。多媒体电脑硬件系统自身结构和软件需同步发展,这提升了多媒体性能。总的来讲,多媒体性能自身数字化推动了技能持续拓展。由于多媒体性能提升大大推动了电脑生存与发展,数字多媒体芯片逐渐变成多媒体性能核心。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发展

计算机技术创新是持续不断的,计算机发展的原则是稳定、显著、快速,计算机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选择判断。不断的选择,进而有效提升计算机发展进程。因此,与计算机科技对比来看,更需要不断关注计算机的合理性选择和科技使用。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发展需要推动计算机创新发明

计算机科技产品的很多创新发明是社会需要才出现的,然而,还需要指出的是,受到多种条件的影响,例如参加人员、经济条件、组织规模等。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发展和企业相配合会大大推动计算机科技创新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94-02

一 引言

目前,电子白板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普及,人们对它的热情日益高涨,称其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最完美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是硬件电子感应白板和软件白板操作系统的有机整合。它可以与电脑进行信息通讯,将电子白板连接到计算机,并利用投影机将计算机上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在专门的应用程序的支持下,可以构造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协作教学环境。

怎样依托交互技术构建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与教师教学行动研究相配套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体系,揣摩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究现代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研究资源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有效应用的方式、方法,分析资源应用的效果,努力将新课改落到实处,是从事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人们应关注的重点。

二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交互白板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教学平台,它的出现,使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电子白板构建丰富多彩的学科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例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出的“基于交互白板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描绘出了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引导、互动、拓展、反馈的特点,下图所示。

在这个模式中,左边部分体现出来的是学生、老师以及教学资源间的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三者的中心,教学资源和教师都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交互白板教学资源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支持环境;教师施教于学生,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帮助;交互白板作为互动课堂教学的载体,激发学生兴趣,引发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在图例的右侧,“入境、自主提问”是在运用交互白板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导学、尝试学习”指的是利用交互白板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尝试性学习,自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自主练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交互式电子白板给出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练习,查漏补缺。“反馈、检验效果”旨在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资源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反馈结果,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习效果。这种基于交互白板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交互白板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环境。

三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教学资源的层次运用

1.多功能黑板——传统媒体工具的扩展

互动白板可以作为一块多功能“黑板”供老师、同学展示教学使用。除了书写之外,老师还可以运用白板进行简单的做图演示,使老师所讲的知识更易被学生接受。

2.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技术整合工具的合理运用

通过互动白板,教师可以通过一支笔统一掌握传统媒体和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采用一种自己熟悉的方式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中的媒体,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现自己的课堂。

3.生动的交互交流——演示实验工具

互动白板可以作为演示实验的平台,展示实验过程,形象地为学生演示各种实验。学生们也可以亲自上台在电子白板上操纵实验仪器,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环境下,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互动白板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白板记录下来的学生操作和练习答案加以对比,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交互。

4.优化教学资源——情境创设工具

教学资源的优化组织一直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巨大障碍。在获得了资源之后,怎样将教学资源以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通过课件或网站方式组织起来的资源,呈现给学生的往往只是结果,缺乏“过程性”。

互动白板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灵活、快捷地组织资源。通过互动白板的资源库和配套软件,教师通过鼠标拖拽,手指划过,就可以轻松生动地为学生们呈现理想的教学资源。这种高新技术与课堂实际的无缝连接,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使教师在真正意义上引领课堂成为了可能。

5.动态的课堂——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工具

动态的、整合的课堂应成为新教改形势下的主力军。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重要的资源随着我们的教学过程而流失,如学生课上的发言,与同学们的讨论以及任课老师随口的评语,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宝贵的资源,都应随时被记录下来,供老师开展教研,供学生课后查阅。

互动白板不但可以自动保存书写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快照等多种方式即时将屏幕内容捕获下来。教师可以就这些内容及时引领课程的发展。记录的内容便于保存、整理和共享,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有了可用性。

综上所述,从传统媒体的扩展,对现有信息技术的整合,再到对资源应用与生成的支持,白板可以从多个层次对课堂进行支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从一线教师的现有水平出发,完成传统理论教学到单纯借助信息技术设备教学,发展到信息技术背景下,借助信息化资源实现互动课堂的完美转变。

四 基于电子白板的“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将教学环节进行整理融会,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

1.教学案例材料

教学案例材料主要是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实录,为年轻教师提供案例学习的资源。使用课堂实录回放可以进行课后研讨,促使教师本人进行反思总结,并加以改进和提高。

2.教学内容材料

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内容开发的核心。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设计出授课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材料,可以是常见的PPT,也可以是针对于交互式白板所开发的课件。

3.教学自省材料

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多维度的教学自省材料,从目标教学、过程教学、互动教学等方面指引学科教师展开思考,更好地帮助教师审视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4.教学评价材料

教学评价材料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对教学的评价是多维度的,有来自于自己本身的评价,同事间的相互评价,其他学科同事的评价以及学校领导与其他专家、学者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新宇.课堂教学中交互白板的应用层次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2]吴天武.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4)

篇3

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和早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然而,大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虽然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尚未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应解决的突出问题,为积极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一、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术科技的学习,二是学术科技的创新,三是学术科技的应用。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完整体系。马克思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是精神生产力,技术是改造世界,是现实生产力,那么科技活动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创新是科技活动三个部分的中间环节,学习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应用是创新活动的指向。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应解决的问题

1.严把创新活动的选题关,注重创新性。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活动中选题的重要意义。自然现象变化多端、丰富多彩,人们可能提出形形、各种各样的科学问题,选题是否得当关系到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意义、发展和价值,十分重要。贝尔纳曾着重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1]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即要注重科技活动的创新性。大学生应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和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本着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和社会需求性的原则精心选择创新课题。

2.创新活动应注重团队协作,结合自身优势,并加强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高等学校作为一个承载各类知识和人才的“航空母舰”,其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方面的职能、作用和结构都要明确要求、准确定位。其次,在高等教育日益呈现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的发展呈现出多类型、多层次和多元化办学的新格局,分层定位显得更加迫切。这就要求每一所高校都应找到自己的办学特色、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办出特色和优势[2]。从科技创新角度来讲,大学应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和特色,建立交叉学科研究基地,构建以基础性学术研究和战略性技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的创新研发平台[3]。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来讲,大学是多学科、多层次学生融合的一个整体,每个学生的学科专业和自身优势必定各不相同,那么,在创新活动中,大学生学会整合资源,多学科学生结合,充分利用各自自身优势,成立科研小组,团队协作必定比独自作战要更加容易攻克难题,取得创新研究成果。

科技创新活动一般经过以下三个阶段: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选题是否得当基础研究是前提,只有在实践中充分调研,对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进行有效探索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和寻求有发展意义的课题,并就其进行技术原理、方法及工艺方案的科学设计,进而使研究成果能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中加以运用和推广。创新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其重要评价标准。

3.明确科技创新目的,正确把握技术伦理问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科技犯罪等等许多负面价值,迫使人们追问,技术究竟为什么目的服务?技术能否在终极意义上促进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德国技术伦理学家尤纳斯在《责任原理》一书中指出,要形成一种“责任伦理观”。这种伦理观倡导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要引领科学发展,更要关心未来、自然、人类后代和整个生命界,要敬畏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对大自然负责,要尊重和保护未来人类及未来世界的尊严和权利;科技创新活动既要符合人类的目的,同时还要符合自然规律;在实施技术研究和开发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处理人类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个人与他人利益、当代与后代利益之间的辨证关系,这样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伦理的行为。以上的观点完全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学生作为当今和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否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正确把握时代所提出的科学道德、技术伦理问题关系到能否促进社会发展,造福人民,因此,正确把握大学生创新活动的道德维度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我国,大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虽然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是高校管理部们、教师以及学生共同的责任和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一、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956年,哈尔滨大学首先创办了“计算装置与仪器”专业,在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学科分支的细化,师资队伍的进一步完善,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都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确实还存在许多不足,特别在创新模式下教育理念下,以信息化核心技术的计算机技术的教育还尚有缺失,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陷入了“死记硬背”的瓶颈,缺乏创新精神,无法真正适应实践工作和适应市场与产业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计算机人才没有能充分就业的原因之一。面对这一现状,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必须以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各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本科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4)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加强创新能力的宣传,营造“创新精神”的良好环境,把创新作为一种校园文化。高等院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单靠学校某一职能部门的工作是做不到的,需要全校都提高认识,上下齐心协力去做,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校园“论创新、学创新、行创新”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要鼓励学生学术自由,成为学习的主题,给予学生更多地学习自和选择权,积极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鼓励学生迈向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时是尚未成熟的创造性的设想,学校也应该积极予以支持,从而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性。作为前沿性学科的代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更应该鼓励运用本学科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不断发展尖端技术开展各类的课外活动和实践,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更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思考,激发创新思维,从而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2.建立一支高效地、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教师对于教学、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在此不再赘述。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首先,需要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力在教学创新活动中的出发点和起动器。教师要自我强化与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不仅在于提高本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感染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因为这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和基础。第二,教师要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师生观。对待学生,教师要予以关爱和理解,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想法、观念,支持和鼓励学生的追求,注重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精神,并源源不断地给学生输送学习的动力。第三,要注重多元化知识的吸收。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学科教学的也是整体化、多元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进行交叉学科的角度来进行教学,从而塑造知识结构丰富、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学生人才。

3.改革教学培养方案。计算机专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有用的专业知识,所谓“术业有专攻”,因此,可以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细分为几个专业方向,例如围绕计算机程序设计可以分为net、.java、嵌入式设计这三个方向,由此培养“精”、“专”的应用性人才。

同时,要改革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输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现状,挑战现状,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能力。教师还需要优化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要提倡其进行跨校、跨院、跨学科选修课程。此外,学校还应开设创新教育课程,使学生接受较系统的创造性思维原理与创新技法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创新的积极性。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需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教授时,就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科研课题的开发,从实践经验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4.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其可以最柔性的方式来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创新潜质。例如,可以定期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成立专门的科技文化创新指导中心对学生的科技创新作用进行指导与评估;还可以举办各类科技文化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制定一些相应的奖励政策来吸引和鼓励学生投入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肖云龙.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2]陈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7).

篇5

关键词: 数学;科技

数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工具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因此,数学的发展成就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创新又推动了数学的飞跃。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在传授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如何学好数学,更会用好数学。引导他们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付诸于科学的发明及创造,为科技的腾飞插上“翅膀”,为科技的提升补充“血液”。离开了数学作为工具,科学技术的进步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下面,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谈谈我的体会。

一、把握时机,适时地渗透科技教育

数学是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的重要学科。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科技素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将科技教育有机渗透于数学课堂中,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将科技教育、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放在同一教学目标上,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力求符合数学学科特点,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做到学科教学和科技教育的有机整合。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挖掘数学教材中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有利素材,使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到应有的数学知识,而且从中学到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有意识地渗透科学技术教育,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价值,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以数学为“载体”推动科技的高速飞跃。

二、利用素材,激发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理想

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重视课本上的纯数学知识的讲解,却轻视课本阅读材料、例题和习题中科学素材的使用,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事实上将鲜活的科学素材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究欲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教材,通过相关数学史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主动性、趣味性,特别是利用典型问题,介绍某些数学思想、方法、定理、公式产生的背景和探究过程,可以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来源,启迪学生的科技思维。结合以数学家名字命名的定理、公式,介绍这些数学家的生平数学成就和对数学的追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追求真理的良好科技品质;同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探讨如何深刻挖掘数学教材中科技教育的素材;如何改进教学方式,从而更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在科技研究中的作用;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科技意识的培养等问题,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更新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中的“传与授”关系,其环节主要体现为师主动与生被动,其过程均以老师为“轴心”在转,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线,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犹以教师单枪匹马唱独角戏式的讲授方法居多,其教学教法均以“满堂灌”和“填鸭式”为主,以题海战术作为训练的模式,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然而新课改模式下不仅要求教师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求教师树立以培养科技创新精神为主的教育理念,实现这个理念的转变实质是要从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教师应理性引导好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应当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主动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才能真正的学有所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同时,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应教会学生的数学思想及方法。因此教师角色和理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更好地垂炼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并且新课程理念提倡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这些理念老师们都能铭记于心,在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的双重影响下,特别是在我们西部地区,虽然新课程的改革已历经数十载, 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和普遍追求升学率观念的影响,多数数学老师的教学手段都是在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在转,教学方法均呈“穿新鞋,走老路”的态势,没有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落到实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反思之余,呼吁我们数学教师应理性回归课堂,站在孩子们的立场感同身受,把真正的课堂还给孩子们,充分给孩子们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和平台,这对提升孩子们自身素质将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在合作中创新,在合作中收获成功。这对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作好了强有力的铺垫。

篇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学习的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是难以应对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的,也很难能够符合国家、社会以及岗位的发展需求。“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将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标志和方向,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和重点,已成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中一项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更是应用型本科学院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现状

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计算机人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确培养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只会死记硬背,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轨。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我们必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迫切需要。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做法,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注意与能力点的结合,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很有帮助。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有机会展露出来。还要积级组织各项活动,把创新落到实处,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让研究创新的风气在高校内形成,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考核方面,也要提出成熟的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互动,如建立启发式、设问式、案例分析式、课堂讨论式的各种讨论方法,便于训练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而且在课后留作业的时候,也要多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创新贯彻到每一项日常活动中来。比如可以开展学生俱乐部的创新活动、组织他们进行演讲、讨论,在考核的时候,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建立多环节,多要素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综合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富于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积极进行重点引导,让其长久保持下去。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也要善于变换各种教学手段,得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参与性。

(二)为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要为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人才是社会竞争的核心,关注细节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校园环境,提供高效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控索,激发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建设国内一流计算机教学环境,培养适合社会竞争发展需要的合格创新人才,创建完美的教育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注重培养教育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规划和既定的程序,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教学。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进行讨论,从而维护一种让创造力更加突出表现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努力做到公平信任,有着足够的自由和宽容,也要有浓郁的集体气氛,对于教学过程中能力结构与能力点的结合与训练,也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关键是这个好学生如何进行引导,让其符合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作为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去芜存精,让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让教学艺术发挥得更加完美。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增加师生感情的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转贴于

(四)为学生创造进行创新的校园环境

教育创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缺乏有效性,更缺少对规律的了解和运用的方式方法,甚至于只会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照搬,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采用创新模式来培养学生,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传统的教学功能得以创新,从而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对学生的感染作用,一个教育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发展,将会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叫做“教育”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建立,才会为营造新的教育环境创造空间。具体来讲,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要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由一些相关的教育领导拟定创新的学习目标,积极进行倡导,拿出具体的措施,合理有效进行组织,这样就会在高校中形成有效的氛围,赢得广大师生的正确的评价,从而加强创新环境的塑造。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要形成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既要遵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又要拓宽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拓全新的教学思路,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胡成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J].企业导报,2011,(01).

篇7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2-0000-01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raning Analysi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Huang Hengchu

(Concord University Colleg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001,China)

Abstract:Modern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era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quires students to have a certain ability to innovate.As a training student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s for the training times on request,we can strengthen teacher resource development,training programs for professionals to bett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reform,teacher's guide related projects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in addition to courses can be organized inside and outside interest groups and other relate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reforms,in order to promote students'creative ability and innovative form.

Keywords: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Teaching;Innovation;

Training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当前世界上发展的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不管是理论上的创新害死技术上的改革都日新月异。而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计算机学科也将面临着网络化、集成化、多媒体化及在计算机科学革命带动下的社会信息化。崭新的信息时代的带来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同时也对其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贯彻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及满足社会发展对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人才的需求,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纳入教学改革是我们计算机学科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简述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计算机专业属于新兴的前沿学科专业,其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在其专业领域内,相关的科学技术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改变,其相关的科学技术每隔半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就会进行更新换代。因此,这也就要求从事这个专业的人员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否则难以满足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

就当前的形势看来,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教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教学师资队伍的水平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先进实用的教学教材内容不能反映当前计算机学科的前沿技术;教学方式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说黑板和粉笔的使用还是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使用,进而导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长期没能得到创新方面的培养,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践能力,跟社会的现实需求严重脱节。为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相应的计算机教学必须做出相关的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生。

二、培养计算机人才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依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原则,结合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加强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教师教学和科研讷讷公里的提升程度。教师及其自身的素质高低是决定教育系统优劣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工作心态、对待工作的态度不管是在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教育是人类发展历程中超前的一项事业,教师进行教育工作不仅要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更要以未来发展方向为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因此,要想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就要大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师资力量。

(二)加大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针对创新素质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中,以及在教学方式上都做了相应的变化。课程改革是为了帮助刚进入这个领域学习的新生了解这门学科,让他们认真学习,最终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引导学生在这一学习领域中不断的去探索,利用自身已经学到的知识去了解未知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不少专业课程中都包含了实验内容、课程设计等实践性的学习环节、其中集设计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发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性的知识可以得到验证,学生的创造性及学习的主动性将得到有效激发。

(四)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在大学校园中有很多的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者可以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创造力的培养与这些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参加计算机协会或者电脑节等,在专业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开展一些计算机学科方面的竞赛,通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培养人才的理念中,作为一线教学者不仅要遵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于培养人才的发展规律,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做到将专业知识传输给学生,更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全新的教学思路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创新人才,完成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郭风,朱韶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

篇8

当今时代最需要的就是创新。素质教育需要创新来推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老师一定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模仿。在小学生思维发散的阶段,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创新教育作为改革教育的重要方向,应该作为当下的重要内容。

一、质疑问难,创新的动力

达尔文曾说:“我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有一种最强烈的要求去理解或解说我所观察到的事物。”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与幻想,他们爱提很多的问题,而他们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乘加、乘减”一课中,算式5+5+5+3可以变成5x3+3,但是这个时候,有个学生提出了另外一种思路,变成5x4-2,结果也是一样的,这一点点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我又出了几道题,让学生来计算,选择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而且学习效果也好。

篇9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明确指出,要按照“培养创新精神、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原则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紧密,它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应用广泛。从这些特点来看,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领头羊,其教学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一个良好载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极好途径。但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还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如,在教学中沿袭其他学科的“黑板+粉笔”的教法,没有真正体现出计算机的现代化特征。重教不重自学,重灌输不重启发和创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师的紧迫任务。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论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策略。

一、情境教学,激发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学生的好奇心理经常会导致其创新意识的萌发。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就是受到好奇心的驱使而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发现事物内在的规律。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特征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动手创造的兴趣。首先,巧设导语,激发创造兴趣。中学生好奇心强,爱动脑,爱动手。因此,教师在一节课的开头使用一个巧妙的导语,往往会激起学生很浓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使学生进入一种好奇和急不可耐的境界,在头脑中形成“究竟为什么”“究竟是什么”的欲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发展创造能力。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自然流畅,大大调动了学生创造的兴趣。其次,作品展示,诱发创造热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开始讲课之前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比如在学习画图软件前,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高年级学生的优秀作品,学生们看到这些生动、形象、富有美感的作品,发出惊叹声,并跃跃欲试,渴望学习新知识;在学习了画图软件以后,可以让学生制作新年贺卡、生日贺卡等,教师适时组织作品展评,将选出的优秀作品展示在校园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受到鼓励,使其创造热情得以延续。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创造性思维

和谐的教育环境,优良的班风,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班貌是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及创造能力得以有效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网络带来了信息的多元性、可选性和易得性,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得大量的信息,这无形中使教师的权威受到削弱。教师应自觉地趋向于较为民主的教育模式,积极参与学生交流,体现出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共同在网络上查询资料,教师教给学生筛选、整理资料的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三、任务驱使,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贯彻“任务驱使”的原则,通过不同的途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得以锻炼,情境得以熏陶,能力得以形成。a.确定任务。设计任务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水平,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将一节课的教学要点巧妙隐藏在任务中。b.独立探索。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去分析、理解,自己去探索,自主学习,获得新知,培养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多指点,应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c.协作学习。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注意每组成员按高、中、低层次搭配,学生互帮互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各小组和组员之间形成竞争机制,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协作学习的能力。d.任务评价。在任务完成后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意见和体会,对于任务完成优秀的小组,教师应给予表扬,使之再接再厉;对于任务

成不佳的小组,教师帮助寻找原因,也应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鼓励,以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信心迎头赶上。在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四、发挥多媒体优势,培养创新精神

对于信息技术课教学而言,最有效的多媒体手段是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投影机。充分地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发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作用,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事件本身并不见得能真正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进行《认识“画图”》一课的教学时,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大屏幕展示精美的电脑绘画作品,配上音乐,使学生感觉到电脑绘画真漂亮、电脑真神奇,产生一种强烈想了解、学习电脑画画的愿望。而后我要求学生用已学习的知识启动“画图”程序,试着用“画图”的工具去画一幅自己心中的漂亮图画。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实践,启发学生教师画一笔,学生画一笔,是模仿,不是创造,要创造就要自己动脑筋,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实践中,我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条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资源。教师应该改变角色,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参与者,与学生们平等、民主、和谐地交流,用爱心和智慧点燃每一位学生心灵深处的“火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一、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信息技术的现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是信息技术应用最前沿和最广泛的领域之一。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正处于应用阶段向融合阶段的转变。信息技术融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所有学生和所有教师参与,信息技术作为整体纳入学校经费预算的所有方面,整合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全部学习都能应用技术和众多的装备,构建一个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在我国教育中也应该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使我国信息技术能够与课程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可以将信息技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具体的感受到语言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二、巧用信息技术,创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一)优化教学环境。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师的教学手段的古板、枯燥,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是在课本的内容偏离现实生活太远时,如果只靠教师的朗读和在黑板上的书写,很难将语文课本里表达的寓意形象的传达给学生,使学生逐渐的失去兴趣。恰恰在语文课堂上,如果引入信息技术,就可以优化教学的环境,使语文课堂变得更生动、更形象,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引入图像、声音、视频等,激发学生的感官、视觉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由于小学生对安塞腰鼓的了解甚少,就不会体会到文章描述的那种舞姿和寓意的黄土高原人的开放的性格。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搜索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表演等,让学生更好的接触到安塞腰鼓,帮助学生学习。

(二)让课堂灵动起来。小学生对于知识的不断掌握是由感性逐渐过渡到理性的。运用信息技术,恰恰能将小学语文教学中这种抽象化为具体,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这种不足,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更具体的掌握语文知识。作为小学生,自身年龄比较小,正处于懵懂的阶段,理解能力比较弱。一些需要运用大量的语言进行分析总结归纳的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以感性的方式学习,使学习过程的难点重点能够迎刃而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动画和图片,让教学内容从书本上走到现实生活中。通过图片、图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观察,可以更清晰、更快的接受大量的教学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制作生动的图形、视频等,将图像、声音和文字有效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集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率。

(三)创设真实情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语境是很重要的场所。任何有关语言的魅力都是来自于它的语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利用多媒体为语文教学创造一些逼真的情景,使学生进入到语文教学角色中去,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很快的学习到课本里的知识。当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差很远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接近课本知识的图像、声音或者动画,使教学内容与课本情景更相一致,缩短教学与现实的距离,创新小学语文高校的课堂。

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因为课文是战争题材,与现实相差很远,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很难掌握课本知识,如果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一些场景、声音,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

(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能够将图形、声音、文字、动画、影像等进行有效的集合,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打开小学生的思想空间,激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创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激励小学生主动提出疑问,进行不断的创新。

(五)丰富小学生的拓展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将文章读懂并背诵,并且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典型的词句。这些远远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一定让小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知识进行积累运用到课外知识中去。掌握更多的知识,多读书才是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所以,让小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每次学完一课,都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些更新颖的环节,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强小学生的文化底蕴,有利于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如在学生学完《一夜的工作》以后,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为人民服务的生平事迹,还要让小学生有能够乐于助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帮助教师传授知识,同时让学生更快的学习并掌握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篇11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传统的中学教育模式,是由教师对整个教学课堂来进行主宰。教师单一的将知识或问题呈现给学生,学生只需被动的接受,这就造成了学生无法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不利于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确保民族进步的灵魂。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评价人才的标准除了知识渊博之外,还有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及能力。中学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的基础工作,因此除了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

1、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中学教师能够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他们需要将自己从主宰课堂的角色,转变为组织、引导和参与课堂的教学工作的角色。而这一要求,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挑战,不仅要求教师需要系统地掌握教育科学理论,还要求他们转变观念,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轻松的课堂学习气氛与学生一同发现和探索知识。只有具有了比较系统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学习理论、和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和改变了传统的课堂主宰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创新教育的的必要性、目的及意义。

然而,在现实中真正做到这些的,并不是很多。那些能够系统的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由于受几十年主宰教育思想的影响,其创新教育观念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离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而那些能够较快接受创新教育观念的年轻教师,在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学习理论、和教育理论等方面又较为欠缺。

为了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教育,各学校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把创新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将新教育理念有效地转化为教师所认可的教育观念,同时进行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的课例,要求教师进行深入地体会、分析,再进行相关的模仿,将其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当中。课程培训结束后,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就如何组织、设问、引导和构建四位一体的课程,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开展合作与自主学习等问题展开讨论;同时还利用各自教研活动的时间相互对同组教师的教学录像,进行分析和研讨,从而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2、教学方式应符合学生和课堂教学实际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完成相关的活动,进行高层次的自主学习。例如,要求学生在学习前自己能够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中能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控制学习进度,合理的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学习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反馈、总结、检查、评价和补救等,只有这样才算是自主学习。

然而,实践证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已习惯于教师主导课堂,只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才能够较好的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应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这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原有的意识、知识技能较为欠缺,依赖性较大,还难以达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的要求。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参与性不强,有的还可能完全的游离在自主学习活动之外,甚至是自暴自弃,完全的放弃了学习。

为了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教育的有效运用,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的盲目性及主观性。这就要求在分析教学目标要体现多维性,即从学习能力、知识技能、学习态度等几个方面来对教学内容所提出的目标进行分析。课程标准中通常会把教学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各具体教学目标。在进行总目标分析时要明确对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所提出的要求,在进行具体教学目标分析时,要再逐步具体到某一知识点、某一课时、某一教学单元的具体目标。同时,还要分析教学内容中哪些可以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能力,哪些包含德育教育成分,以及采用什么方式可以让学生体验积极的情感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最后,还应该考虑还可以进行哪些引申和拓展,有哪些该进行的养成培训,以及学生在学习时应采用什么样的态度等。

三、研究小结

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学习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集知识性与技能性为一体的基础学科,它有着多方面的功能,而创新意识是其核心功能。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也更加的强调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创新素养和信息素养也是信息时代学生必须具有的。因此,开展好中学信息技课程的创新教育,培养出既懂得学习又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黄友志.浅谈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教法.《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

篇12

在校初中和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CG电脑插画”或者“Flas制作”不同的课程内容。其中“CG电脑插画”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CG简单概述(2课时)

第二单元:光与影(2课时)

第三单元:色彩(4课时)

第四单元:卡通与创意(6课时)

第五单元:插画创作(6课时)

以“CG电脑插画”课程中“卡通猫的创作”教学为例,介绍我们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卡通猫的创作”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高一年级的选修课程,选此课程的学生是在对课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的,通常在初中有一定手绘基础,对课程的兴趣较高。根据学生情况,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原创以及卡通创作的一般过程;了解卡通形象的造型特点;掌握卡通猫创作的基本方法;能够利用数位板和软件进行简单的卡通猫原创设计。

过程与方法:通过渐进的学习过程,了解卡通猫的原创过程,从而了解卡通创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创作卡通形象的成就感;培养独立原创的习惯;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升。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一:导入――如何创作的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国内外原创卡通形象图片或视频。国家提倡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但是中国的文化原创力仍然薄弱。究其原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力”指的是我们对原创的重视和尊重程度不够。

那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卡通形象的创作呢?今天,以“猫”为主题进行学习。教师展示本课标题:卡通猫的创作。

教学环节二:卡通创作的一般过程

【教师活动】

1. 什么是原创?原创是独立完成的创作;原创是模仿与抄袭的反义;原创是来自作者的灵感。

2. 创作卡通形象要经过以下过程:①了解原型(真实事物);②简化;③创作(变形,比例变化,错位,色彩变化,拟态等);④卡通形象成型。

(1)原创过程――了解原型

教师简单介绍猫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学生活动】了解猫的基本构造,利用教师提供的照片,学习猫的基本结构,画一些简单的草图。

(2)原创过程――简化

【教师活动】以猫的形象为例,比较和分析经典卡通作品中的猫都做了哪些简化和保留,夸张强调了哪些特点?

卡通形象的造型特点:卡通形象常常是在原型的基础上,通过简化,再运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塑造其特有的性格、内涵与外在特征。夸张,通常可从表情、动作或者形体方面进行夸张表现,以达到突出形象个性和性格特征等效果。拟人,将动物、植物、器物等进行拟人化表现是卡通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法。

【学生活动】讨论比较,交流发言。

任务1:搜索10个关于猫的卡通形象。任务2:分析卡通形象,提炼出特点。任务3:尝试画出一只具有典型性格的猫的卡通形象。

(3)原创过程――创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卡通猫的创作。操作步骤:第一步,打开猫的图片。第二步,用液化工具对图片进行变形夸张。第三步,用简化的方法绘制猫的外形(包括四肢)。第四步,整理添加表情细节。第五步,添加颜色。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原创活动。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回答问题。

教学环节三:展示评价

【教师活动】展示并点评优秀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学生活动】学生简单介绍创作思路,感受创作卡通形象的成就感。同学之间互相学习,课后修改自己的原创作品。

教学环节四:本课小结

【教师活动】小结。

教学反思

卡通动画创作的难点是:理解何为原创。是不是模仿日本漫画风格,画画小美女小帅哥就算原创?如果不能给创作界定范围,学生又何以学习创作?原创的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有没有一个相对科学的步骤和方法来解决?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

篇13

1、前言

在现代技术高度分化的与高度综合的今天,体育科学技术的分工越来越细,体育科学研究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训练作为竞技体育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高度重视,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训练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不同的运动项目除了有自身的特点外,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打破传统的训练模式,结合不同项目的特点创新训练理论,进而创造出不同的技术训练,已经祸不单行。在体能训练中理论创新除了结合运动解刨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康复学外,还要结合运动训练学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已有的训练理论加以否定肯定再否定。最后形成成熟的运动员身体素质的体能训练理论。

2、体能训练伴随竞技体育和人体运动能力需求的变化而发展的

有关“体能”的概念来源,早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国际运动医学会就成立了“国际体能测试标准化委员会”,并制定了标准体能测试的六大内容;身体资源调查、运动经历调查、医学检查与测试、生理学测试、体格和身体组织测试、运动能力测试等。对此拉森提出了构成运动员体能的10大因素包括:防卫能力、肌力能力、肌爆发力、柔韧性、敏捷性、协调性、平衡性、技巧性和心肺耐力。同时,1983年熊斗寅和卢先吾合译的《体育运动词汇》中的身体负荷能力Physical capacity 也译为身体能力或“体能”。在1984年出版的《现代汉语新词典》中有关“体能”的解释为:指人体个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基本身体素质与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等两部分构成。何雪德1等根据“体能”一词在文献中出现的时间和频数,推测“体能”概念可能是1983年项群理论的提出后,体能与技能相对应而存在,体能这个概念日益被教练员、运动员所接受和使用,同时在对外学习交流时“体适能”的传入和中国特色化,体适能也日益融合到体能概念中,并逐渐流传开来,确定下来,特别是1994年开始对足球运动员体能测试”的炒作,使“体能”一词家喻户晓。美国健康体育休闲舞蹈学会对适能的定义是:适能是个人运作的能力,适能好的人具备下列条件:配合遗传的适度器官健康以及应用现代医学知识的能力。足够的协调、体力和活力以应付突发事件及日常生活。团体意识和适应团体生活能力。充分的知识和了解以决定面临的问题及其可行的解决办法。参加全面的日常活动应有的态度、价值观和技巧。有利于民主社会的精神和道德特质。适能包括5个部分体适能、情绪适能、社会适能、精神适能、文化适能2。

3、体能训练所应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方式

在体能训练领域国内外现如今也是百花齐放,有很多门派对于同一训练的效果所使用的训练方式持不同的意见,这就要求有基本的训练理论产生,在中国的体能训练中有普遍出现大训练量,大训练强度的状况。这是因为教练员大多对于体能训练所遵循的原理有所不懂,在体能训练中强调一节训练课的时间不能超过90分钟,纵观所有的运动项目,除了马拉松比赛时间超过90分钟之外,大多项目都是在90分钟之内完成,这一原则的把握就要求在体能训练中时间不要过长,另外一条训练原则要求在训练当中要求运动员在训练中所做的动作姿态控制,假如锻炼的是运动员的肱二头肌,运动员手持哑铃必须身体保持正直,建议坐在板凳上进行练习,为什么要坐着却不是站在呢?这是因为在直立的情况下训练的着重点不如坐着,因为站着的时候下肢在神经调配下会自愿参加到训练中帮助上肢运动,这应的训练效果就有违背训练的最终目标,另外一个就是训练中要注意呼吸的调节,在训练中有很多训练状况是运动员自身感觉负荷很大,就会要紧牙关,屏住呼吸,这样就打破了正常的呼吸节奏,进而影响到血液的载氧能力。中国运动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力量大,但却容易受伤,这种情况不能归结到运动员的特质状况不好,这是因为人体中639块肌肉,在传统的运动训练中有很多小肌肉群得不到锻炼,进而导致人体整个运动链中力的传导流失很多,比如排球运动员的主公手,就必须有发达的上肢力量作为扣球的保障,但是对核心躯干的力量训练也不容忽视,因为很多球都是在跳起的状态下扣杀球,在空中运动员躯体处于失重状态,将全身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上肢,身体躯干保持直立,通过下肢的起跳将下肢力量传导到上肢,经过核心躯干,整个运动链都是处于一个运行状态,才能挥出有力的扣杀球。最后在训练中姿态的控制还有预防运动伤病困扰的作用,比如一个做深蹲的运动员,在承载很大负荷以后做蹲起,膝盖如果超过脚尖,那么躯干所承受的压力对膝盖的损伤将会最大,因为阻力臂大于力臂。这时候承受的负荷最大。再一个就是起的时候注意发力点,做蹲起要到达的的训练效果是强化膝盖周围的肌肉,进而保护膝盖。但是很多运动员的膝盖经过大力量训练之后都会膝盖有损伤。根据上述的例子可以肯定的到处训练原则的遵循,是与运动训练理论的支持有关的,这些训练原则都是根据人体在运动中生物力学,生理学等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4、结语

原理是人们对训练认识的结果,是对规律的反映。原理是主观的反映客观规律。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为了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会依照相应的原理去制定一些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就是原则。训练原理的产生也同样遵循上述规律,训练规律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人们要把握运动训练规律,掌握训练原则。3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训练过程。体能训练始终都是运动训练过程中不同训练年度,不同运动项目其身体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比重、负荷量也有所不同,就是在一个训练年度里因为不同的训练时期,不同的训练阶段,不同的个人特点而有所不同。在体能训练中有很多训练原则就是遵循哲学中的原理比如说;循序渐进,在运动训练中对于一项训练内容的训练讲究一个循序渐进的这是因为人体的生理反应是有周期性的同样一个刺激在长时间的一个刺激都身体就逐渐适应,如果不调整符合就不会有新的刺激参与到训练中,这样就失去训练效果。系统训练,为什么要系统训练,这是因为运动员是一个有机体,在做出某一个动作的时候,全身上下都在协调配合完成动作,另外运动员的身体也是逐渐适应训练,假如一开始就进行爆发力力量训练的时候,很容易受伤,并且不会出成绩,这是因为运动员连基本的力量训练都没有进行,爆发力是力量与速度的结合,没有力量谈何爆发呢!从实际出发,就涉及到运动的项目实际,运动员自身条件的实际,目前所处状态的实际,在训练中就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全面的科学的处理好专项训练。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