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健康教育常用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临床资料
1.1 对象:我科2016年1月-5月共收治58例高热惊厥。发病年龄
1.2 主要临床表现:肛温均在38.4~40.5℃左右。惊厥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两眼上翻或眼球固定凝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肌及四肢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呼吸浅而不规则或暂停。初发47例,有高热惊厥史11例,发作时间数秒钟至数十分钟不等。
2.健康教育方法
2.1 健康教育前期工作:调查患儿的基本情况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家属关注的问题:疾病的现状及预后,发生疾病的原因、及效果、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如何预防疾病以及自我防护的常识。
2.2 进行健康教育 询问病情,评估患儿,根据不同患儿采取不同的方法,时间贯穿整个住院过程。
2.2.1 语言教育 是健康教育中最常用的较易掌握的一种教育方法,教育形式多样化。主要采取群体交谈和个别交谈,交谈内容要根据家长的文化素质、患儿病情来确定。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避免使用医学专业词汇,善于利用具体事例进行宣教[2]。
2.2.2 文字与图片教育 其优点是不受时间限制,便于家长自由阅览、仔细领会、长时间保留。我们将高热惊厥的病因、急救措施p降温措施等内容编写成图文并茂的宣传册发给患儿家长,指导其学习,若有疑问作具体讲解。
2.2.3 示范操作教育 将一些必要技术操作如体温计使用方法,惊厥急救技巧等演示给家属看,让家长模仿学习,并熟练掌握。
3.健康教育内容
3.1 疾病知识教育 高热惊厥多见于6月~3岁小儿,大脑发育不完善,以至较弱的刺激也能引起大脑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突然异
常放电而发生惊厥,。婴幼儿突发高热的院外感染均可引起惊厥,其发病率为2%~8%,是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在一次热性疾病中,大多发作一次。约有50%的患儿在以后的热性疾病中再次或多次发作。可告知家属惊厥次数少,时间短一般不会对大脑造成影响。
3.2 护理知识教育
3.2.1 发病季节与原因 冬春季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流脑等,
夏季多见于中毒性菌痢等。
3.2.2 日常生活指导 指导家长平日供给患儿足够的营养和水分,鼓励患儿多饮水。合理搭配膳食,注意休息,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2.3 了解有关的医学知识 家中备体温表,熟练掌握体温表的正确使用,了解人中、合谷穴位、氧气枕的使用方法。
3.2.4 指导家长观察儿童的发热表现,避免发生惊厥。多数小儿发热时精神不振,但有的精神好,照常玩耍,不易觉察。因此,如发现患儿面色潮红、呼吸加快、额头发热应立即测量体温。当患儿出现烦躁不安、易惊、手足抖动时高度警惕惊厥发作,应立即紧急处理并送往医院。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再次发热时,惊厥时的体温比首次高热惊厥时的体温要低。因此观察患儿发热时的表现尤为重要。当抽搐发生时,家属要保持冷静作急救措施。
3.2.5 用药知识宣教 指导家长准备常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百服宁)或布洛芬混悬液(美林),抗生素及抗病毒药,正确掌握应用药物的剂量、用法。对有高热惊厥发作史的患儿,体温超过38℃就应使用退热药;切忌在小儿发热时不作任何降温而直接用衣被包裹严实后送医院,这样热散不出而导致高热惊厥。常用退热药作用时间为4~6h,如体温再次升高,即重复使用退热药。
3.2.6 指导家长正确掌握物理降温方法 高热患儿不应依赖于单一药物降温,应配合使用物理降温。常用温水洗浴,方法简便易行,且温水无刺激,在家中就可进行。水温在32-34℃,应观察患儿患儿神志p面色等全身情况。
3.2.7 惊厥的紧急处理 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叫喊或摇动患儿,应立即平卧,头转向一侧,使口鼻分泌物易于流出,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或用大拇指掐人中、合谷穴。利用氧气枕及时给患儿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引起窒息,用纱布包裹压舌板,紧急时可用筷子或牙刷,垫在上下门齿之间,以防舌咬伤,经处理后送医院急救。
4.小结
我们对58例高热惊厥患儿出院后6个月进行了电话随访,有2例患儿家长因忽视了体温观察使体温达39℃以上致使惊厥再次发生,但能使惊厥得到及时控制。其余患儿因家长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使体温控制在一定范围,避免了惊厥的发生。因此,做好高热惊厥患儿的健康教育,加深了护患之间的理解和信任,降低了高热惊厥的病残率,对预防高热惊厥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1.社区常用的健康教育方法
1.1语言类教育方法。
1.1.1 口头交谈:通过面对面谈话,传递信息,交流情感,进行行为指导。具有简便易行、针对性强和反馈及时的特点,是入户家访和个别教育的基本形式。
1.1.2 健康咨询:以单独或现场咨询的形式解答咨询者提出的有关健康问题,帮助他们解除疑虑,作为行为决策,保持或促进身心健康。此方法应由有经验的相应的专业人员承担。
1.1.3 专题讲座:通过听棵或办学习班的形式,由专业人员就某一专题进行讲课,此方式专业性、系统性、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内容突出,是社区健康教育常用的一种群体教育方法,适用于社区重点人群的系统教育和基层专兼职人员的培训。
1.1.4 小组座谈:一般人数在6~20人之间。由健康教育者组织、引导与协调,小组成员集体讨论,互帮互学,具有精力集中、针对性强的特点,便于及时反馈、交流信息和指导。特别适用于技能训练和行为改变,如戒烟支持小组,家庭营养与烹饪技能培训班等。
1.2 文字教育方法。
1.2.1 卫生标语:有大幅横额、招牌标语和条幅标语等。具有形式简单、制作方便、语言精练、易于记忆、号召力、鼓动性强的特点。对大造舆论和创造气氛有突出的作用。
1.2.2 卫生传单:针对社区某个中心任务或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事一议,应急性强。内容较详细,可大量印刷,广泛散发。
1.2.3 卫生小册子: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内容系统,针对性和知识性强,并便于保存,可反复使用,是卫生科普教育的好教材。
1.2.4 折页: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印刷品种。由于制作精美、图文并茂、简要明了、直观性、吸引力强,并便于发放和保存,适用于低文化水平以及空闲时间多的人群阅读使用。也可作为对某项操作技能的具体指导。
1.2.5 卫生报刊:定期出版发行,信息量大,综合性强,是广大群众学习卫生保健知识和积累信息的健康之友,但需组织好征订工作,并要求编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阅读能力。
1.2.6 卫生墙报:包括黑板报和卫生墙报,是设立在街头、单位等显眼处的相对固定的健康教育阵地。制作简便,更新内容容易,可结合时令和卫生中心工作编排内容,能起到传播信息,宣传鼓动和普及知识的作用。内容应简明精干,并注意版面美观、字体清楚。
1.2.7 卫生专栏:可以文字为主,图文并茂,或以图片、宣传画为主,直观性强,制作精良,坚固耐用,设在社区居民主要活动区,较具吸引力和教育性。
1.2.8 卫生宣传画:是文字与形象艺术的结合。制作精良、印刷精美的宣传画。以其绘画、图片、设计、编排艺术及鲜明的色彩,而极具感染力。能起到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是社区常用的方式,其中卫生年画较受农民喜爱,但需组织好征订发放工作。
1.3 形象化教育。常有图片、照片、标本、模型、示范、演示等。其特点是直观性、真实性强,如身临其境、印象深刻,而加强健康教育的效果,如通过展示畸形胎儿标本,可强烈激发人们妊娠保健及优生优育意识。
1.4 电化教育。
1.4.1 广播:广播网络不受时空限制,传播迅速、覆盖面广、听众广泛,并不受文化程度限制,易于普及。不少地方在电台开设的“空中医生”或“健康医院”等就很受群众欢迎;农村地区特有的有线广播网和村里大喇叭是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有效渠道。
1.4.2 投影、幻灯片:此类教材能自行制作,成本低廉,并可根据需要随意增减,灵活应用;画面色彩丰富,直观生动,群众乐于接受,教学效果好。
1.4.3 录象带、VCD:内容丰富,知识系统,生动性、娱乐性以及表现性较强,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特别适宜于传播操作技巧、生命知识等。
2.社区健康教育方法的运用原则
2.1 要根据地区、对象、目的、内容选择适宜的方法。不同地区在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要选择不同的社区易于接受和开展的方法。健康教育对象按年龄结构可分为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按职业可分为工人、农民、服务人员、学生、职员、干部、家庭主妇以及无业居民等;按文化程度可分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硕士、博士生等。因此,应根据社区各类人群的特点,选择不同形式,开展内容不同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活动的目的不同,运用的方式也不同,如要让大众掌握某种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可采取专题讲座及广播的方法。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也要采取不同的形式,如解决心理问题可采取咨询的形式;在社区开展预防高血压的健康教育中,可采取板报、橱窗、展览和发放卫生科普资料等大众传播形式。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75-01
随着护理理念的转变以及人类健康概念的更新,健康教育作为传播卫生知识建立卫生行为增加自我保护能力提高生命质量的手段,已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护理人员是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病人获取健康知识的具体操作者。护理健康教育是由护士针对病人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而实施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1]。所以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健康教育能力。而年轻护士更是护理队伍的主力军和新生代,提高年轻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更是不容迟缓的重要任务。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现代护理不仅要求护士对病人的疾病提供治疗和护理,还要为促进病人的健康提供服务,教给病人与其疾病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使其对疾病防患于未然,增强防护意识,提高其生命质量。护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医院为满足病人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因此,年轻护士必须转变观点,提高对护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对健康教育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对患者实施护理健康教育的职责。
2 加强护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
教育能力是护士履行教育职责的首要条件,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大多数年轻护士没有接受过较系统、规范的有关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训练,她们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为此我们加大培训力度,开展了各种学习培训活动,如健康教育学习班、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一帮一互助组等,并在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由年资高、有经验的护理老师给予具体指导。让80、90后的年轻护士真正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方法及技巧,懂得如何分析和评价,具备一定能力和水平。
3 加强临床实践,提高年轻护士的健康教育技能
3.1 加强知识的更新,不断学习,提高年轻护士专业知识理论水平。由于目前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就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掌握与健康有关的相关知识,如心理、康复、疾病预防、卫生保健、药理学、营养学、伦理学等知识,掌握护患沟通技巧,对宣教对象提出的一些专业问题以及技术咨询等要能有较好的解答,以获得病人的信任。因此,年轻护士要加强知识的更新,不断学习,补充吸取新理论、新方法,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具备健康教育的能力。
3.2 掌握并合理运用护理健康教育基本技巧,保证有效的健康教育。
3.2.1 护患关系技巧:护患关系是指护理人员与病人为了治疗性的共同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医院诸多人际关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健康教育中,要求护士态度和蔼,诚实守信,热情微笑服务。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愿意接受护士传授的健康教育信息并主动参与健康教育的全过程。
3.2.2 护患沟通技巧:护患沟通是实施护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前提,它包括提问、倾听等语言沟通技巧和体语、触摸等非语言沟通技巧[2]。在进行疾病知识教育时,针对患者知识的接受程度,身体状况,学习动机等,因人、因地、因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沟通过程中不要使用医学术语,讲解要缓慢,讲解的内容不可过多,随时反馈确认知识是否被对方理解和接受,正确使用躯体语言,如表情、身体姿势等,注意说话声音及语调不能太过大声或小声嘀咕,以免造成沟通无效。
3.2.3 知识灌输技巧:知识灌输是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掌握知识对形成健康行为十分重要,而教育对象健康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于护理教育人员的健康教育服务。常用的知识灌输技巧分为讲授、演示和阅读指导等,其中包括对文字教材、图画教材、板书教材、立体教材等常用教材的选择技巧,投影仪、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以及电脑多媒体视听教具的应用技巧等。
3.2.4 行为训练技巧:在护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为了帮助教育对象建立起有益于疾病康复的健康行为,护士必须掌握行为训练的技巧,以便教会病人提高自我护理能力。行为训练技巧通常包括自我护理能力训练技巧、住院适应能力训练技巧以及康复能力训练技巧等。例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指导其有效排痰及缩唇、腹式呼吸方法,并督促其有效训练每日4-5次,直至患者自觉遵行之。
4 做好效果评价,确保有效的健康教育
我科采取定期进行专业理论考试,操作方法示范,现场宣教考核,评价年轻护士健康教育的能力。加强监督,定期检查,及时反馈,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每周进行不定时护理查房1次,直接与患者交流,了解护士健康教育实施情况,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年轻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存在着的问题,努力通过各种措施、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使年轻护士的服务理念得以更新,服务态度得到改善,健康教育能力得以明显提高,使她们真正懂得护理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中的内涵与重要性。
前言
骨科健康教育是整个骨科康复的一项重要内容,患者只有对康复知识以及康复体系有一个很好的把握时,才能进一步应对骨科疾病自身呈现出来的突然性、恢复缓慢以及康复时间长等特点。事实上,骨科健康教育,有着自己的一套模式和方法,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依据不同的对象、环境条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挖掘和剖析。本文通过对骨科健康教育模式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几种模式下的骨科健康教育
作为骨科康复学中的三大干预手段之一,功能康复在提高病人康复效果、缩
短康复时间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来说,其依据不同的内外部环境条件,表现出几种不同的健康教育模式。
首先,传统的骨科健康教育模式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模式,其以医护人员为主体,经过责任医护人员继续拧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从而使患者对康复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并调整自身的不规范行为。然而,这种传统模式下的健康教育由于仅限于医护人员口头进行指导和规范,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因为护士的随意性、自身素质的影响而无法进行系统、全面的宣传教育,从而导致照本宣科下的效果差以及内容少等问题的发生。
其次,医生在医护合作模式的指导下,通过医生的患者健康教育,医生和护理人员进行协作、对病人的情况进行合理、全面的评估。一方面,在进行患者的看护时,护士首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并且进行每天式的固定查房。另一方面,医生依照护士所制定的健康教育标准,对患者的饮食、药物、休息凳状况进行控制。这种医护合作模式下的健康教育模式能够在提高病人依从性的同时,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是“四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模式。相对于前两个健康教育模式,“四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模式显得比较全面,所谓的“四体”及包括医生、护士、病人以及病人家属。依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四方共同制定一套可行的训练恢复计划,冰果互相监督。当然,这种模式下的健康教育能够通过骨科手术病人康复训练的引入,医生的正确指导、护士的监督示范以及家属的协助、兵儿女的主观能动性四者相结合,提高康复训练的掌握率以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效规避病人对训练进行被动接受,从而实现医惠互动,高度的针对性。
二、 骨科健康教育的时机与方法
事实上,就骨科健康教育来说,其应该伴随于患者的入院、住院、出院这
三个环节之中,并且涵盖于术前和术后两个方面。因此,我们通过对骨科健康教育的时机进行选择,变能够从另一方面缩短健康教育的时间,冰果延长 其有效性。
1、 入院宣教
介绍病区环境及管床医师和护士,使患者尽快适应陌生的环境,减轻焦虑及紧张心里。鼓介绍患者结识同类手术康复者 ,讲解自己的经历及经验 ,患者之间相互交流,使患者通过同类患者的现身说法体会成功的经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勇气,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护士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高度的爱心、同情心 责任心和过硬的护理技术满足患者,赢得患者的信任。多关心安慰患者,加强与患者沟通。
2、 术前宣教
术前准备鼓励患者术前练习并掌握深呼吸运动,咳嗽和排痰等方法,即在排痰前,先轻轻咳几次,使痰松动,再深吸一 口气后,用力咳嗽,使痰顺利排出。有吸烟嗜好者于术前两周停止吸烟 ,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促进患者睡眠,指导其采取合适的;通过音乐、交谈等减轻患者的不适感;给予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的担忧。提供安静轻松的环境,保持病室安静 ,室温适宜,色调和谐,避免精神刺激,使患者充分休息和睡眠。
3、 术后宣教
鼓励患者表达并稳定其情绪加强对术后患者的巡视 ,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交流,引导患者说 出自身感受,帮助其分析引起焦虑等心理反应的原因,明确患者所处的心理状态,给与适当的解释和安慰。逐步接受术后躯体的变化 ,调整好心态 ,配合治疗和护理。
4、出院宣教
恢复期患者合理摄人均衡饮食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活动量从小到大,一般出院后2~4周。仅从事一般性活动。继续药物治疗者 ,应遵医嘱按时、按量用。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清楚。告知有关继续治
疗和随访方面的知识。
三、 骨科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与管理
基于以上两节中,我们对骨科健康教育的模式与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如何将这种模式落到实处,显得尤为重要。
1、 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
护士首先要树立现代护理观,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明确健康教育是现代医院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并把开展健康教育作为一个自觉行为,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其次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具备有关行为科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文社会学等知识,丰富健康教育内容,开拓健康教育视野,提高其健康教育能力。
2、 进行阶段性教育
入院初期阶段,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生、主管护士等医疗环境信息,安慰劝导患者使之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适应住院环境。情绪稳定阶段,开展有效地术前教育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内容、目的、注意事项、利弊关系及不良卫生习惯的影响等。疾病康复阶段,护士应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并举,康复期应重点指导患者及时正确地进行功能恢复锻炼,对锻炼方法、时间给予具体指导,促进功能恢复,争取最佳治疗疗效果。出院指导阶段应重点对患者的继续治疗、用药方法、功能训练方法、复诊时间及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并进行评估,有关操作技巧力求在出院前让患者及家属熟练掌握,对不能掌握的患者可书面指导,以达到治疗的最佳疗效。
结语
抽血化验是实验室的一种常用检验方法。临床上为明确诊断疾病往往需要抽血检测。静脉采血是一项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门诊健康教育是从病人进入医院的第一时间就开始并贯穿、渗透于诊治全过程,包括候诊、就诊、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处方等[1]。我院2007年1月~2007年10月共静脉采血25 685例。通过开展对静脉采血病人多元化的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10月在我院门诊采血病人共25 685例。其中男性8 946例,女性16 739例。初中程度1 084例,高中程度6 374例 ,大学以上 18 227例,年龄18~30岁 8 561 例,31~50 岁13 842 例,51~80岁3 282例。
1.2方法
我院根据门诊病人流动性大难以进行系统教育的特点,实施了几种健康教育的方法。
常规教育:利用宣传栏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或健康手册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
群体教育:抽血室门前悬挂静脉采血须知,包括抽血前准备,取化验单时间及地点,抽血后静脉按压方法。
个体教育:在每位患者的抽血过程中,强调个性化护理,与病人沟通准确,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及病情,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针对性的宣教及帮助。
1.2.1抽血前的健康教育抽血前可开展一般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比如:通过口头语言教育,发放抽血知识宣传单,让患者了解抽血常识,可缓解其紧张恐惧的心理。抽血前的准备包括:①抽血前一天告知患者要洗澡及洗净双臂,这样消毒效果会更好,可避免感染。②针对不同的化验项目准备,例如:检查肝功能,测空腹血糖,早上一定不能吃早餐。查血脂不要吃油脂过高的食物,如,骨头汤,鸡汤等。③抽血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④抽血的当天不要穿袖口过小的衣服。避免抽血时衣袖卷不上来或抽血后衣袖过紧引起手臂血管肿胀。⑤通知抽血时间一般在上午,抽血当天早晨除某些药物必须按时服用外,尽量将其他药物放到抽血后再服用。
1.2.2抽血中的健康教育选择血管,一般人应选粗、直,容易看到的血管。在抽血过程中要良好的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技巧。包括:①要注意仪表端庄,服装整洁,表情亲切,态度和蔼,动作娴熟、准确。这样,可获得患者愉快和安全感。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感。②要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心理,精神方面的鼓励。如抽血量较多的患者告知这只占人体血量的0.05%~0.30%。不需要补充任何特殊营养,人体完全可以自动进行调整和适应。让患者明白抽血的目的和意义,增加信心,主动配合抽血工作。③抽血时要患者保持舒适的,避免姿势不当出现穿刺部位疼痛,力求穿刺一次成功。对晕针晕血的患者,可平卧于床上抽血,指导其深呼吸,全身放松,或与之交谈,转移注意力。抽血后应嘱其卧床休息一段时间以免发生眩晕。④抽血室要保持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流通。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可缩短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能有效消除陌生紧张感。
1.2.3抽血后的健康教育抽血完毕指导患者用正确的按压方式按压。顺着静脉走向,用干棉签按压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部位5~10 min。用力适中,均匀,按压面积应大些。因为这种按压方式能减轻针头对血管壁的损伤。同时对降低皮肤针眼出血和血管周围淤血发生率有一定的作用。如衣袖过紧应先拉下衣袖。告知患者取化验单的时间和地点。
2 结果
不同年龄抽血一次成功率见表1。
以上3组表格表明: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性别静脉采血病人采取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抽血一次穿刺成功人数25 175人,成功率达98%。而以往未采取健康教育时,穿刺成功率平均为90%。健康教育在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同时,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也增强了护士的自信心。护患之间获得良好的沟通,无1例医疗纠纷发生,无晕针、晕血现象发生。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采取有利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个体的健康,进而达到精神、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多元化、多形式的健康教育在静脉采血中的良好应用,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减轻了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加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感,进一步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