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资金成本的本质

资金成本的本质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资金成本的本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资金成本的本质

篇1

关键词 工程企业 资金财务管理 成本控制 探讨

一、目前建筑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建筑企业在确定工程中标之后开始筹措资金,在资金的使用和分配方面需要制定切实的资金节流规划。建设资金的初步分配主要集中在对于建筑施工工程量的具体配置和施工材料的购置方面,建设单位对已工程项目资金具有优先决定权,对于资金的利用和分配具有直接影响,可以说,建筑企业是项目资金使用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建筑企业对于加强建设资金管理,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对于企业财务正常运作,合理控制施工成本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就目前工程企业的基本资金管理情况来看,对于工程量的相关资金核算做得还不到位,对于项目具体施工过程中的资金管理和企业资金内部控制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漏洞。

建筑企业的资金内部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已有的资金管理制度虽然赫然在列,但没有具体的可行性操作方案。由于工程项目施工对于资金的控制需要掌握具体的施工状况以及建筑材料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如果仅仅依靠制度管理,会使很多管理条例难以落实到位。在很多建筑企业编制的资金管理制度方面,对于资金内部管控方面的条件约束不严,使企业内部资金管理混乱,随意性严重。

建筑企业没有形成固定的资金监管模式,如果已经有了项目资金管理规定,但缺少可行的企业财务监管,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很多企业在财务监管方面仅仅是流于形式,监管程度仅仅停留在资金账目的表面,对于工程进度与资金动向缺乏一个实效性的反馈,无法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建筑项目资金做到全面的掌控,在弊端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挪用资金现象。建筑企业在施工项目后,得到项目分拨资金款项,对于具体的施工基础和材料配置方案没有进行适时的资金管控,一些企业领导甚至利用工程项目预备资金进行其他金融活动,谋取私利,使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增加。

二、加强企业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的有效措施

建筑企业在进行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的基本任务目标进行明确,工程建设资金的使用要紧密结合工程初期的预算、决算情况进行分析,合理规划建设资金在项目建设中的具体落实方位,有效加强企业对于财务资金的监管,增强资金安全,保证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建设资金的使用要以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为前提条件,以资金监管和项目监督为辅助手段,使工程建设资金与工程造价形成统一。

(一)企业财务对于建设资金的管控

首先,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严格依据国家颁布的企业财务管理相关法规进行具体落实,设置独立的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机构,并且由专业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进行企业资金统计核算,在企业内部的可执行框架内,建立健全企业工程资金管理制度方案,并且由企业财务人员与企业效能监察部门对企业资金动向与账目进行全程监督。企业财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化的项目资金管理经验,对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法规制度有着全面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严格落实企业建设项目资金的管理方案,严格做好资金统计、核算工作。专职财会人员要对项目资金账目做到具体的统筹记录,对于企业在征收、采购过程中出现的资金流向做到全程的记录,核实具体工程造价情况,并对项目采购以及企业执行消费情况进行监察。

企业领导需要从整体上建立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方案,制定相应的财务审核部门职能体系,每一道资金出入都有专人进行负责,出现财务风险,能够有专人承担责任。建筑企业的岗位设置与企业布局要将财务部门与行政部门的职能进行明确区分,财务工作具有独立的自主决定权,不与其他部门具有资金方面的共同联系。对于专职的财务监督岗位进行权限设置,明确企业资金责任追究制度,对企业工程造价评估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的资金管理,出现的财务风险漏洞要做到及时补充。同时,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资金缴纳,材料采购等工作方面的花费进行制度化业务管理,财务人员对企业建筑采购以及缴纳资金进行支付确认,并且凭借专门的企业效能监察部门对采购方案以及资金核算情况进行意见审核,研究无误之后方可由专门的采购部门进行分项采购。

(二)建筑企业对于建筑资金的有效管控

企业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资金的支出与收入贯穿于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因此,企业财务需要对企业流动资金进行有效管控。企业的建设资金只能做专项使用,严禁企业将建设资金用于其它方面的投资,企业附属产业的理财投资,以及企业资金二次供给发展等。专项建设资金只能用于基本项目的施工建设,如果在其他方面进行资金二次使用,势必会对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造成风险,使工程项目的的具体实施受到资金制约的影响。因此企业对于建设资金的管理需要设立专门资金审批程序,对于大额建设资金的流动使用要实行监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联合审查,完善建设款项拨付审批制度。

建筑企业要对企业内部财务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由于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与企业财务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密切的监管合作机制,在对于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管理方面还有明显的欠缺。近年来,由于建设部门对施工单位资质管理欠缺,加上施工单位内部管理混乱。使得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管成为建设资金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这项工作必须做到从严细致。对施工单位监督控制的内容、要求、期限应纳入招投标文件和承包合同,对参加投标的单位除具备必要的技术资质外还应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并提供履约保证金或银行保函,财务部门应组织对相关内容进行审核。施工单位及现场指挥部应有独立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人员必须具有会计证,要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办法。对施工单位银行账户的开立、资金的流向、农民工工资的发放等进行监管。建设单位应与有关银行协商,签订资金监管协议,委托其对施工单位的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监控。施工单位必须在当地单独开设银行账户,实行专款专用,严格按预算内容使用资金,严禁拆借、挪用、转移工程建设资金,确保资金安全。每月必须将项目部及分支机构银行对账单复印件传真至建设单位财务,并随时接受建设单位对资金使用及流向的动态检查。加快铁路建设,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建筑工程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早投资早建设,对于增强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单位在建设资金的管理中,从宏观到微观,从项目负责人到现场施工人员,只有做到了层层把关,严格监控,并将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防微杜渐,才能充分提高工程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建筑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提供有力保证。

三、建筑资金管理对于建筑成本管控的影响

建筑资金管理对企业建筑生产的全过程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建筑成本的控制方面具有极大的支持作用。

建筑成本控制虽然贯穿于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但对于建筑成本的控制主要集中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和财务管理两个重要方面,而建筑资金管理就属于建筑财务管理的具体范畴。建筑资金管理对于建筑成本的管控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建筑施工采购与支出方面。一般看来,建筑成本控制需要整合工程施工材料、人力配置与技术的使用方面,这些都是作为成本管理的可控范围,在具体的成本管控方面,就需要企业财务的介入,如工程材料的采购需要财务部门做好财务预结算工作,根据材料市场的价格波动控制采购方案,使采购支持符合工程预算水平;在人员配置方面,建设资金财务管理需要不断优化人员配置水平,对工程量支出进行资金管理,从具体的工程采购方面来提升工程项目造价的控制水平。

另外一点就是在工程建设的隐性支出方面,由于预算项目很难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殊情况:如环境变化、合同更改、市场情况等进行预先准确的分析,因此在施工的具体工程资金管理过程中,通过优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监督体制来减少企业资金的“内耗”问题,在建设资金的管理和统筹工作中,对于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项目资金财务管理,也能够有效减少工程项目的隐性开支对于工程造价产生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蒋春霞.浅议基本建设资金的管理.中国商界(上半月).2012(4):27-27.

篇2

自筹资金,是指根据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由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业及各行政、事业单位自行筹措,按预算外资金规定的用途使用后,确有多余,允许用于投资建设的资金。而对于私营私营企业来讲,开发的所有项目都是自筹资金项目。

许多私营企业对于成本的关注还仅仅停留在建造成本方面,对管理成本则不十分重视。大多数私营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大都还停留在过去的派工制或简单目标岗位责任制的方式方法上。如果利润水平下降,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所面临的压力是很大的,所以自筹资金项目必须重视成本控制,以期获得最大程度的开发利润。

一、自筹资金项目的成本分析:

自筹资金项目的成本主要是由项目开发成本费用、期间费用、税金、依法应当缴纳的其他行政性事业性收费和投资人的应得利润构成。

1、项目开发成本费:

项目开发成本费用的内容包括:土地使用权取得费,建筑工程勘察、规划设计及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附属工程费,开发间接费。

2. 期间费用:

开发期间费用,是指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与住宅开发项目有关的支出。

3. 规费、税金:

税金是指依据国家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缴纳的投资方向调节税、营业锐、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税附加等。

依法应当交纳的其他行政性,事业性收费,按照国家及市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制定的收费标准执行。

4. 应得利润:

销售利润以开发成本之和为基数计取其利润率,由开发经营者自主确定。

以上各项费用,在自筹资金项目开发总成本中,土地约占总成本的40%,建筑安装工程约占总成本的30%,税费及其它约占总成本的30%。

二、项目的成本控制:

项目的成本控制是投资人对项目从投资决策阶段到产品销售阶段进行有效管理,优化各项成本开支,减少不必要开支,降低费用,力求使得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商品房的成本控制可分为5个阶段进行:策划投资阶段,设计阶段,开发项目的发包阶段,项目施工阶段和房屋的销售管理阶段。

1、投资策划阶段:

在投资策划阶段,应结合工程实际,明确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运用技术经济分析方法,通过对产品功能的分析,以达到节约资源和降低造价的目的。投资人的工作重点是寻找项目,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考察投资环境,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土地价格,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状况,材料的运输距离以及房屋未来的销售状况,预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各个项目可能发生的成本费用综合起来加以考虑,对可能发生的项目成本进行总体控制。

2、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成本控制工作全过程的重点阶段。设计阶段要考虑项目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状况,社会习俗和人文环境,设计出符合当地状况的户型,面积,使得不同家庭情况的居民都能买的起房。优秀的设计有利于降低投资,缩短工期,给项目带来经济效益。在设计前,要进行项目投资估算,通过对社会同类开发项目价格,材料,设备,人工费用,税收,管理费用,利润等的调查,在项目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作为初步设计控制的依据。初步设计要重视方案的选择,按投资估算进一步落实成本费用,将施工图预算严格控制在批准的预算内,同时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工作。

3、开发项目发包阶段:

开发项目发包,包括项目总发包建安工程及设备材料采购发包。发包形式一般采用单价合同。单价合同可以提高承包商对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发包形式尽量采用有利于提高竞争力,降低造价,避免在施工过程修改分包内容和范围,而增加不必要的工程成本的方式。

4、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施工阶段项目的成本控制,通常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① 优化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的优化选择是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途径。施工方案是否先进、合理不仅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也必然会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目标成本和工程项目的利润。按照最优方案施工可以降低成本、加快进度、保证质量和安全,实现工程项目投入少产出最大、提高经济效益。

②有效控制人工费

人工费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10%~20%,并且随劳动力市场价格变化而变化。对施工期间所需发生的人工费进行控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牢固树立起成本意识的概念。虽然降低施工成本的重点不在人而在于物,但是如果施工人员素质低、成本概念模糊或淡薄,必然会导致行动的错位、劳动生产率低下,最终会使效益白白地流失。

其次,依据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网络计划的进度安排,月初依据工序要求合理做出用工计划数量,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定比例(一般为5%~10%)一起包给领工员或班组,进行包干控制,结合市场人工单价计算出本月的人工费控制指标。

最后,从用工数量方面进行成本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依据工程分部分项内容,对每天用工数量连续记录,完成一个分项工程后,与清单报价中的用工数量进行对比,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控制指标加以修正。每月完成几个工程分项后都同清单报价中的用工数量对比,考核控制指标完成情况。通过这种控制对比节约了用工数量,就意味着降低了人工费的支出。

③科学控制材料费

材料费一般占全部工程项目成本的65%~75%,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材料费控制包括材料订购、材料价格和材料用量控制三个方面内容。

④合理控制机械费

机械使用费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5%~8%,机械费控制指标,主要是根据工程量清单报价数量参考定额计算出各类机械的使用台班数。要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进行内部合理调度,力求提高机械利用率。在设备选型配套中,注意一机多用,减少设备维修养护人员的数量和设备零星配件的费用。同时,施工机械的完好率和施工机械的工作效率直接关系到机械费的高低。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每天的工作日记录,采用了什么机械,用了多长时间,在此期间是否存在维修等。如存在现场停电超过合同规定的时间,最好当天同业主作好现场签证记录,月初依据计划量进行控制,月末应把实际使用台班数同控制台班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生的原因,制定出相应对策,以降低各项费用。

⑤制定合理工期

制定合理工期是控制施工项目成本的关键。在合理工期下,项目成本支出较低。工期比合理工期提前或拖后都意味着工程成本的提高。影响进度和工期的因素很多,如人为因素、技术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因素等。为了使这些因素转化为对进度工期有利因素,所采取的一些技术措施又势必对质量、成本产生影响。因此,在安排工期时,要注意处理工期与质量、成本的辩证统一关系,组织连续、均衡有节奏的施工,以求在合理使用资源的前提下,保证工期,降低成本。

⑥进行项目月度成本分析。

项目月度成本分析,是施工项目定期的、经常性的中间成本分析。通过项目月度成本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以便按照成本目标指示的方向进行监督和控制。应根据各部门月度用款计划进行汇总,并按用途的轻重缓急平衡调度,同时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在月度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项目财务成本应根据各部门的实际用款做好记录,并于下月初反馈给有关部门,由各部门自行检查分析节超原因。

篇3



石油储备建设投资巨大,资金筹集和成本控制问题始终是各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焦点和难点,石油储备制度成熟的国家也积累了不少好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其它国家石油储备的资金保障与成本控制

(一)石油储备的资金筹集方式

石油储备建设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各国筹集储备资金的渠道方式不尽相同。

1.美国石油储备资金的筹集

美国政府战略石油储备的建设资金和石油收储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到2000年,战略石油储备共花费215亿美元,其中储备设施建设和操作费用53亿美元,购买石油及运费159亿美元。

为了减轻石油储备的财政负担,从1995年起,美国政府利用其富余的石油储备设施开展商业化运作,不仅向国内企业出租,还向国外用户提供储备服务,包括:(1)出租转让尚未充分利用的储备设施;(2)在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开辟外贸分区,为境外石油消费国和生产国提供储备石油的服务;(3)利用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过剩的能力为商业储备提供有偿的储存空间。

2.日本石油储备资金的筹集

日本的政府石油储备主要由石油公团(后改革为资源机构)投资和管理。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资本金由石油公团出资70%,另外30%由民间石油公司出资。建设投资一部分是政府通过预算直接拨款,其余部分由石油公团通过政府担保、发行政府担保债券(政府补助利息)和非公开债券等方式,向金融机构贷款,然后无息贷款给国家石油储备公司(即储备基地)。国家石油储备的收储资金,由石油公团通过政府担保、发行政府担保债券和非公开债券,以及承兑债券等方式,向金融机构贷款支付给国家石油储备公司,政府通过预算对贷款利息进行补助。政府石油储备的运营管理费用,全部由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给石油公团,再由石油公团支付给国家石油储备公司。财政资金主要是依靠1978年设立的石油税来筹集的,这个税对所有的原油和进口的油品征收。

企业石油储备资金是由各企业将储备成本纳入产品价格之中筹措。同时,政府还提供一定的支持:一是为私营石油公司购买储备用油提供低息贷款;二是日本开发银行和冲绳开发财团为储备设施建设提供低息贷款。

3.德国石油储备资金的筹集

德国以机构储备为主,并由储备联盟(ebv)来实施管理。ebv石油储备的费用来自银行贷款和会员交纳的会费,政府不提供补助。

1978年,ebv成立时所需资金全部来自银行贷款,总额为25亿欧元。到2001年3月底,贷款额增加到36亿欧元。ebv不需偿还这些银行贷款,但需支付贷款利息。在ebv因国家法律修改而解散的情况下,其债务由政府承担。

德国法律规定,所有炼油厂、石油进口和经销公司是ebv的法定会员。会员须在每月底前向协会申报本月进口或生产的数量和品种,并于下月底前缴纳相应的会费。会费标准的制定和修改由会员大会决定后经联邦经济部长与财政部长批准。逾期交费需支付比欧洲央行借贷利率高3%的滞纳金。ebv的会费收入主要用于石油销售经营、支付银行利息及储备设施的租金。

德国法律允许ebv会员将其缴纳的会费纳入石油商品售价,只需在发票上注明“此价格含法定储备费用”,并列出具体数目,各销售环节均按此开具发票。因此,ebv会员缴纳的会费实际上由最终消费者承担。

德国的商业石油储备费用由企业自负。

可以看出,各国国情不同,储备资金的筹集渠道也各不相同,但总的趋势是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共同负担,只是各国的比例不同而已。

(二)石油储备成本控制的主要经验

1.石油储备成本的构成

石油储备的直接成本主要包括三项:建立存储设施的建筑成本、管理维护成本和购买成本。前两项成本所占比重较小,也相对容易控制,各国政府工程招标都有严格的程序和审计,一般都是在行政部门公开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向全球各地企业公开招标,事后由独立的审计机构进行审计。

购买原油的成本比其它两项成本要高出很多,也很难控制,传统的审计和监督也很难发挥作用。储备油并不是一次性购买的,而是在几十年中逐渐购买的,否则哪一届政府都支付不起这么大的账单,而且一次购买太多原油,会搅乱整个原油市场,自己的成本也会升高。因此,如何尽量地降低储备油的购买成本是各国石油储备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此外,还有风险成本,包括收储过程中的价格风险,建设维护过程中的自然风险,投放过程中的运输风险等。为了避免和降低损失,必须对各个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防范。

2.主要国家石油储备成本的控制——以美国为例

在已有的石油储备大国中,美国在石油储备成本控制上的做法比较科学,也有一定代表性,其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奉行“成本最低”原则。美国石油储备的第一原则是“成本最低”。美国政府认为,尽管影响美国经济安全的石油供应中断的可能绝对存在,但这种中断的数量和严重性几乎无法预测。如果国家受到全面攻击,炼油厂和运输管道必然是攻击的对象,如果这些设施被摧毁,即使有再多的原油也毫无用处。美国能源部给石油储备办公室的指示是“成本最低”,因为这个指标最好衡量和控制。

二是根据成本效益分析确定石油储备方式。例如,盐穹储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成本最低的石油储藏技术,在美国修建盐穹储库的成本大约是每桶1.5美元;每桶储备石油的日常运行和维护费用是25美分。如果采用地上储罐设施,每桶的设施投入需要15~18美元,至少是盐穹的10倍。而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石油储备条件,墨西哥湾附近的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境内集中分布着500多个盐穹,靠近石油化工产业带。美国政府利用这些盐穹建成了4个大型储备基地,既临近码头,又距大型炼厂不远,还有发达的管道设施可以快捷地把储油传输到用户手中,大大节约了成本。

三是坚持市场化操作。一般来说,各届美国政府会根据自己的计划对石油储备办公室发出购买指令,加入提交国会的政府预算。为了降低购买成本和避免对市场价格的冲击,储备石油的购买采取公开竞标方式。在实施购买行动时,首先由能源部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提前向社会公开购买计划(包括数量、品种、交货地点、时间等)和竞标时间,拟参加竞标的公司须向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出具银行信用证等资质证明,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参加竞标。在竞标中报价最低者中标。另外,招标规定还允许中标的公司推迟交货。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中标的公司拥有很大的灵活性来决定何时采购、如何交割、如何进行套期保值等,降低报价。而且,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也摸不到中标公司什么时候会到市场上去买油或补充存货,所以也无法操纵市场。

四是选择好采购方式和采购时机。招标采购中,40%来自与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签订的长期供应合同,其余是市场现货招标采购。通常选择价格低迷时采购,既要避免引起市场价格波动,又要防止造成石油储备资金损失。

五是实施“矿产资源特许费换石油”,即允许租用联邦政府外大陆架的公司用直接向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提供石油的方式代替缴纳矿产资源特许费。从1999年克林顿政府开始到现在的历届美国政府,都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石油储备的库存,减轻财政负担。

二、我国石油储备的资金保障措施

我国石油储备的各类资金应通过财政支持和利用社会资本两种渠道来综合保障。政府储备资金应以国家投资为主,并广开融资渠道,利用政策性贷款、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予以解决。法定储备的资金以企业为主解决,政府提供一定的支持;商业储备的资金应完全由企业自行解决。

(一)财政资金支持

1.建立石油储备基金

为了加快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可考虑建立石油储备基金,在国家预算中专户管理。其资金来源应以政府拨款为主,政府和民间多渠道筹集。政府资金可以通过开征相关税收或附加费的办法筹集。社会资金可通过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取。

可在国家石油储备基金项下,设立“石油储备资金”和“石油储备建设与运营资金”两个账户,由财政部委托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管理。石油储备资金实行封闭运行,收入包括国家财政逐年投入的资金、动用储备石油收回的资金等;支出包括支付收购油料的货款、运杂费等,必要时还可平衡财政预算。石油储备建设与运营资金的收入,包括国家财政投资、银行贷款、出租储运设施的收益及运营收益等,支出包括石油储运设施建设费用、石油基地管理维护费用。

2.动用外汇储备

我国的外汇储备目前已经超过12000亿美元,居世界首位。从国际汇市情况看,这样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也孕育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如果将石油资源视为一种新的储备资产,那么石油储备可以成为外汇储备投资的对象。在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成立之后,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储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将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储备的一种方式是,如之前汇金公司对国有商业银行注资一样,由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直接增加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的资本金。所用外汇主要在国际市场购买储备油,不在国内进行二次结汇。另一种方式是由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或主要石油企业、民营石油资本共同在海外组建石油产业投资基金,基金主要投资于海外石油资源,为石油储备提供稳定的油源。外汇储备以购买基金的方式间接转化为石油储备。

3.开征石油特别消费税

可结合我国将要进行的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设立石油特别消费税,在每升石油消费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资金。如果我国在每升石油产品中加收1分钱,对消费者影响不大,但每天就可以有近千万元的收入,1年就是36亿多元。

石油的消费者是石油储备的直接受益者。按照“谁受益,谁交费”的原则,为建立国家石油储备而设立特别石油消费税是合理的,从其它国家来看,也是有先例的。石油储备特别消费税可以成为石油储备设施建设、石油储备收购及其维护的主要资金来源。

4.对企业法定储备给予支持

企业因承担国家义务而额外增加的法定储备,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支持。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政府的经验:为企业购买储备用油提供低息贷款,免征储备油进口环节税,鼓励国家开发银行为企业储备设施建设提供低息贷款等。

5.实施若干免税措施

目前,国家已对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中涉及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予以免征。这一政策应拓展到其它所有参与石油储备的市场主体,包括民营企业。同时,对企业法定储备的进口石油返还或免征进口环节税。

(二)利用社会资本

1.发行特别债券

在建立国家石油储备的初期,固定资产投资的任务重,石油消费税的积累不足,为加快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的建设,尽早使国家石油储备发挥作用,必须另外求资金来源,发行国家石油储备债券就是筹集资金的一种有效方式。国家石油储备债券由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发行,用石油特别消费税作为担保,主要发行长期投资债券,发行的对象主要是中长期投资者。国家石油储备债券除了在国内发行外,还可以向国外发行。由于国家石油储备债券有石油特别消费税作担保,风险极小,是真正的“金边债券”,预计将有广泛的市场。我国居民的储蓄率一直很高,近两年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严重,这一措施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2.开放储备市场

石油储备资金筹集,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放市场,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鼓励民营企业建立储备基地,国家租用。还可以由政府以特别许可的形式,委托具有资格的民营企业代替政府运营政府石油储备。这样既可以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也可以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在时机成熟时,也可利用政府石油储备基地富余的储备能力为商业储备提供有偿的储存空间。储备设施还可以由民间建设,政府租赁,长期使用。

3.建立规范的储备联盟会员交费制度

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终极目标是要建立政府、机构和企业结合的储备结构。国家应在适当的时候,鼓励企业组建储备联盟,并规定好联盟的会员交费制度。国家根据储备义务企业上年的经营量和全国机构储备量,确定其本年度需要交纳的会员费用。对于从事多种业务的一体化石油公司,要分别计算各业务板块的会员费,汇总计算其会员费。国家对储备联盟的各种收益应予以免税,当储备联盟遇到资金困难时,应提供财政贴息贷款。

三、我国石油储备的成本和风险控制

石油储备的成本控制包括采购成本控制、储存成本控制、动用成本控制,以及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采购成本的控制

石油采购成本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采购方式和采购时间。在长达30多年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的政府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原则和实践操作程序。这些经验包括:让市场决定购买行为模式;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购买;如果市场价格总体偏高不下,则利用各种衍生工具推迟交割时间;购买行为本身考虑到稳定市场。我国石油储备的采购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坚持市场化运作

对于已确定的储备石油的收储和投放任务,要坚持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作,要引入竞争机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进口原油和成品油时,原则上采用招标的方式,通知相关的外贸企业参加投标。委托中标企业订货、运输等。在国内市场收购时,以直供用户价配置。特殊情况下可以由政府确定收购价格。在采购工具上,应尽量使用长约,并配合以石油期货套保业务,锁定价格。

2.合理选择采购时机和采购数量

采购时机选择的原则是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购买。这需要对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做出准确的分析,但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预测不准,反而会错过时机,抬高成本。为分散风险,各国都采取了分步实施的方法,通过较长的时间达到储备目标规模。

在采购时,控制每次的采购规模,并提高透明度,避免自身的采购造成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有关人士分析,如我国一周买进50万桶用于石油储备,国际石油市场是不会有大波动的。采购频率的安排,还要和我国财政支付能力结合起来。在既定的预算之下,要尽量减少资金成本。

3.早期以份额油为主

所谓份额油是指我国在国外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而不是从国际原油市场上直接采购的方式。这种方式并不能降低采购价格,但是会减轻对国际油价的冲击,减小价格波动风险。

上述措施要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即石油储备主体具有成本意识和市场意识。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均已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因此对于企业储备来说,问题不大,关键是政府储备。所以,不论采用何种管理体制,国家石油储备管理中心都应该成为一个独立核算的机构。

(二)储存成本的控制

为了节约储存成本,可以采取动静结合的“三三制”,即对石油储备规模作如下三种分割,形成具有一定保值功能的储备结构:

1/3储备油必须保质、保量存储于库况最为优良的油库中。该仓储企业有保管之责,无架空轮换之权。即这部分储备油的轮换更新必须先进后出,而不允许反其道而行之。对这一部分储备油,每年必须安排轮换不少于1/2的数量。对此,应专门制定轮换费用的补贴标准,确保政府一旦需要动用,真正做到调得动、用得上。

1/3储备油可考虑实行年度总量控制,即在保质保量保值的前提下,可由仓储企业结合现货市场交易吞吐吸纳、轮换更新。特别应鼓励和倡导库场结合,建设石油市场,以便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储备油低成本轮换更新。对这一部分储备油可以适当允许架空轮换,但轮空期一般不得超过两个月。遇特殊情况需经批准,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轮换以后的储备油质量只能提高,不得降低。如有增值,增值部分的1/2缴入石油储备基金专户,1/2留归仓储企业。但如通过市场化运作轮换后发生亏损,其亏损金额由仓储企业全额赔付。如发生数量、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或轮空期未经批准超过3个月以上,则应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直至取消存储资格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1/3储备油可考虑以等额资金参与石油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运作。对这一部分储备油的承储运作可另行制定专门制度,进行招投标,以确保中标仓储企业或其他有条件承揽此项业务的企业,有必备的经营水平和能力在石油期货市场上严格按套期保值的要求进行操作。如因违规操作和其他违纪运作造成损失的,应由承储企业全额承担经济损失,并视情节性质和程度进行处罚,包括取消承储资格,直至追究责任人的民事、刑事责任。

与上述“三三制”相适应,储备油库中既有以静为主,在任何一个时点上都保质、保量的储备油;也有参与市场吞吐运作,特别是通过库场(石油市场)结合,实现低成本轮换更新的储备油;还有配合期货市场交易的周转库与交割库。这一动静结合的库存结构,有助于尽可能减少与杜绝存“死”油的情况,从而有助于相应减少财政补贴,也在相当程度上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动用成本的控制

石油储备动用时原则上采用竞价销售,通知相关企业参加竞购。储备管理中心向石油公司招标,再由石油公司按市场价格销售,回收资金交财政部的石油储备基金专门账户,用来补充石油储备。不能竞价销售的参照当时国际上同品种油价,附带相应的费用和损耗确定价格。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由政府确定销售价格。

(四)风险防范措施

篇4

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医院感染最直接的传播途径[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措施[2,3]。规范的手卫生可以减少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病原体,从而有效预防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手卫生设施配备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依从性[4]。至卫生部于2009年颁布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以来,医院整改洗手设施,全院更改干手方式等,但数据显示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均未达标。主要原因是管理者为节约成本减少科室开支不使用一次性纸巾干手或手消毒液,为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科室自制干手巾干手,既节约干手成本,又达到《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干手巾的制作 与医院洗衣房合作,将手术室、供应室、临床科室报废的全棉外包布及被单等经清洗消毒后裁剪成20cm×20cm的方巾,将四边进行拷边,制作成19cm×19cm的双层干手巾。

1.2使用 每块自制干手巾仅单次使用,使用后供应室负责集中清洗、消毒、调换。

1.3采样方法 按照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5]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项下操作检测其菌落数。按照标准六步洗手法,用于手巾擦手,被检人五指并拢,将浸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1支,在医务人员右手每个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2次,并不断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10ml稀释液的试管内震荡,用无菌吸管吸取1ml采样液接种于灭菌营养琼脂平皿内,每个样本接种2个平皿,置于35℃培养箱内48h后观察结果。菌落数计数以cfu/cm2表示。手污染菌落数(cfu/cm2)=平板菌落数×稀释倍数/采样面积。菌落数少于10du/cm2为合格(Ⅱ类环境)。

1.4洗手效果监测 随机抽取40名医务人员,分为两组,每组各20名,分别用自制干手巾与一次性纸巾干手后采样,进行细菌培养计数。不同时间共监测3次。

1.5干手成本比较 将每月向库房领用的一次性纸巾费用和供应室向科室发放的自制干手巾费用进行统计,从而得出自制干手巾与一次性纸巾干手进行成本比较。

1.6统计方法 所有结果均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2 结果

2.1微生物监测 洗手后自制干手巾与一次性纸巾干手微生物检测结果均符合要求,见表1。

2.2干手效果监测 自制干手巾与一次性纸巾干手效果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2.3自制干手巾与一次性纸巾干手成本分析 全院共50个科室,各科室平均大约40名医务人员,每人每天平均洗手约20次左右,每次干手使用一次性纸巾2张,合计每个科室每天使用200抽一次性纸巾8包,每包清风牌B913 230×225费用为8元,每月1920元,全院每年费用115.2万。使用自制干手巾干手每次只需干手巾1块,供应室发放的每200块自制干手巾费用10元,每个科室每天使用200块自制干手巾4包,每月1200元,全院平均每月可节省3.6万元,1年可节省约43.2万元。

3 讨论

3.1杜绝了使用公毛巾干手的重复污染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配备洗手后的干手物品或者设施,干手物品或者设施应当避免造成重复污染。张安琴等[6]对某省二、三级医院问卷调查发现三级医院8%、二级医院87.1%的以毛巾为干手物品,表明使用公用毛巾干手现象存在。公用擦手毛巾是环境中的一个储菌源,平均细菌总数为245.4cfu/cm2,其中最多可达810cfu/cm2,最少也有16efu/cm2,其染菌量100%超标[7]。Gustafson DR[8]曾做过研究,一次性纸巾是理想的干燥手的方法,干手前后手的菌落数量没有明显区别,并比较证明烘干机、一次性干手纸、自然干燥三种干手方法的洗手效果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本研究中表明,医务人员使用自制干手巾干手与一次性干手纸干手采样微生物监测均合格,说明自制干手巾干手效果与一次干手纸效果相同,同时自制干手巾干具有能单次使用、吸水性强及重复回收消毒后使用的优点,为落实手卫生提供了良好的干手设施。

3.2降低了医疗成本 对资源缺乏国家,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干手需要很高的成本投资,医院管理者已意识到规范手卫生的重要性,但由于医院对手卫生无专项资金投入,各科室需进行成本核算,管理者在使用手卫生用物时为节约成本,共用毛巾干手、安装一次性纸巾盒或暂放纸巾以应付检查、工作服擦手现象仍有存在。约束了手卫生措施的落实。本研究表明,自制干手巾与一次性纸巾干手成本比较,全院每年使用自制干手巾可节约37.5%的干手成本,在当今发展中国家,在医疗资源投入不足的医院使用报废的外包布及被单等制作干手巾能节约卫生资源,降低医疗成本,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3.3提高了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院内感染 加强手卫生可降低30%的医院感染,降低30%~40%耐药菌感染[9],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因素很多,但手卫生设施的不完善是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洗手后没有干手设施是影响用流动水洗手的主要因素[10]。因此提供完善的干手设施是规范洗手设施配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

自制干手巾干手与一次性纸巾干手比较,微生物采样结果均符合要求,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院每年使用自制干手巾可节约37.5%的干手成本,节约了卫生资源降低了医疗成本,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得到提高,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小钗,楼青青.自制干手巾在医务人员手卫生中的使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8):754.

[2]Widmer A F.Replace hand washing with use of a waterless alcohol hand rub[J].Clin Infct Dis,2000,31(1):136-143.

[3]牟玉英,等.不同病区医护人员手监测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5):440.

[4]王瑞臣,等.自制洗手液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9,8(3):198.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93.

[6]张安琴,曾龙英,张义辉,等.不同等级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及相关情况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0):1879-1880.

[7]田洪明,舒逸萍,王莉.擦手毛巾染菌量与潜在医源性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6,6(3):162-163.

篇5

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对利率和汇率政策产生的激励机制高度敏感。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不管他们是否进行资本管制,货币和汇率政策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一些国家对不稳定资本流动的脆弱性。一致性是指在某一时点上利率和汇率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政策的长期可支撑性。这样,实行货币和汇率政策一致的国家,比如,一国指导其利率以达到一个内部名义目标,同时允许其汇率调整,避免了严重的资本流动逆转。而不实行一致的货币和汇率政策的国家,例如,采取汇率目标政策,同时指导其利率以达到其内部稳定的目标,这就产生了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刺激,并且更加面临资本流动的逆转。在几个例子中,一些国家采用资本管制来调和其不一致的政策组合。但是,如果一国不采取更多的基础性政策来调整其货币和汇率政策,则资本管制仅对减少资本流入和流出的总量有部分。当这些国家的政策组合出现问题时,他们就面临着资本流动逆转的风险。

货币和汇率政策一致性的两个要素是相关的:在某一时点上一致或兼容;长期一致。

某一时点上一致或兼容可通过抛补利率平价和可完全替代资产的、源自预付资产调整的回报利率在各国间都相同的套利条件来说明:

i=i*+fd

fd=[(ef-es)/es]x100

i和i*是同期国内和国外资产的回报率;fd是同期本币的远期贴现;ef和es是本币对外币的远期和即期汇率。抛补利率平价表明,当国外利率和远期汇率已定的情况下,一国只能决定国内利率或是即期汇率中的一个,不能同时决定。当抛补利率平价有效时,利率和汇率相互不是独立的,不能被当作分离的工具。

随着资本流动的更加自由,国内市场上的短期利率将更加取决于抛补利率平价条件。试图同时设定利率和汇率,也就是使利率和汇率相互独立,则当市场对如此作法创造的刺激进行反应、在国家之间进行投资转换时,就将导致短期资本流动。通过货币和汇率政策来达到不同(或潜在冲突)的宏观目标的可能性将更受到资本帐户开放的限制。例如,如果货币(或利率)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为目标,就不可能利用汇率来保卫国际竞争力;相反,如果汇率政策以获得外币竞争力为目标或以固定汇率为目标,则货币政策将在实现内部稳定目标或管理短期资本流动的后果方面,没有多少自主权。因此,在更大的资本流动的情况下,一致的货币和汇率政策组合将只能实现下述二者之一:如果是钉住或严格管理的汇率,则为支持汇率采取灵活的利率(或货币)政策;或者利率被用来实现国内货币目标,使汇率更具灵活性。

政策一致性的第二个方面是给定的汇率和货币政策组合长期保持一致,这决定着所选择的政策组合的可支撑性。当一个在最初时期形成最佳计划的未来政策决定在晚些时候看来不再是最佳时,这样的经济政策被认为是“时间不一致”。例如,在盛行的条件下决定在未来时期维持汇率水平不再是最佳时,钉住或管理汇率就可能变得“时间不一致”。例如,当为维护汇率的团体部门成本非常高时,就该放弃为支持实际部门的汇率目标。认定政策制定者可能在长期中不一致,有着理性预期的私人部门决策者将不再相信的政策并且相应地与政策制定者一样,不再保持一致性。这就是说,认定了政策制定者食言动机的理性机构,将不会发现钉住汇率是可信的,一旦有钉住汇率与当前经济和市场条件不相一致的信号时,他们就将攻击货币。在大量资本流动的环境下,这种打击的潜在规模可能很大,这些机构可以通过各种远期交易来“短”货币,官方通过利率和外汇市场干预来维持钉住汇率的企图可能无效(如1992年西班牙ERM危机或近期亚洲危机中泰国的经历)。

在资本流动日益增加的过程中,建立起货币和汇率政策可支撑性(时间一致性)的信心需要国家或采取非常强的钉住汇率承诺,或采取灵活的汇率。为获得可靠的货币和汇率政策组合,政策制定者或被剥夺任意决定的权力,例如通过或专门协议来限制中央银行货币性融资(如在货币局)来形成一个严格的固定汇率政策的承诺,或在一开始就采取灵活的汇率制度。各国的经验看来支持这样一个观点:随着更进一步的资本流动,更加极端的汇率机制变得更可行,在已开放的资本帐户的情况下,IMF成员国有转向更加极端的汇率制度的倾向。因为没有几个国家能够作出可靠的汇率钉住的政策承诺,所以许多已开放资本帐户的新兴市场国家已接受了更大的汇率灵活性。其中一些国家以改革和注重实效的模式引入了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例如通过进一步放宽货币波动区间作为退出更加刚性的钉住汇率的策略,但是普遍发现在资本帐户进一步自由化的情况下,很有必要转向更加灵活的汇率安排。

管理在资金跨境流动中的特殊风险

跨境资金流动通常比纯粹的国内交易有更多一层的风险。比如信用风险(包括转移,清算,国家风险),其资本交易类型包括:(1)银行向居民和非居民的外币贷款;(2) 银行与居民和非居民(包括离岸客户)进行衍生外汇交易(调期、期权、远期等);(3)银行的其他表外或有外汇资产和负债(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在管理这类风险中,应适当地认识、、监管和限制国内信用风险和跨境风险暴露;限制对单个借款人或相关借款人集团的大量头寸暴露,限制关联放贷;限制在特别产业、部门或地区的集中贷款;限制外汇贷款的头寸暴露。其它风险还包括:贷款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为应对跨境资金流动产生的风险,无论债权国还是债务国都需要选择性地实行适合的审慎规则。实施这样的审慎与私人机构对风险的管理有关,也与货币当局对自身的外汇风险和敞口的管理有关。

在中央银行的货币风险管理方面,亚洲危机的一个关键教训是国家尤其应该关注其自身外汇资产和负债-其外汇储备头寸-以减少因潜在的资本流动不稳定带来的脆弱性,并且与汇率的变化相协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审慎方法的教训同样适用于中央银行管理其储备头寸。尤其是包括如下重要性:

* 精确测量外汇敞口,包括表外行为,如在远期外汇市场的干预;

* 全面监控外汇流动性存量,包括衍生交易,如外汇资产和负债方面的买入和卖出期权;

* 通过使资金来源多样化管理市场对流动性的获得;

* 面临危机情形的偶然性计划,如协商一个事先确定利率成本、可在危机时提取的暂时的存款底线。

这样的越来越与各国和国际上对官方外汇储备充足率的监测和估量方法相混合。同时也强调了更加综合的关于外汇储备存量信息的重要性。

支持部门改革

为管理跨境资金流动产生的特殊风险,在实施最佳可行的审慎规则之外,在资本帐户开放的进程中一个能够发挥作用的金融市场需要实施一套全面的金融部门改革。

1、建立和保持健康和健全的银行体系

增加的跨境资金流动将加速对脆弱的银行体系的重建需求。资金流动主要通过银行;银行系统的力量将决定资金流动的效率和资金流动的可支撑性。如果资金流动在银行体系之外,资金将可能增加对国内银行系统的竞争压力,这样就需要重建银行系统。考虑到银行利率和贷款政策将对其他机构的国际借贷和其他可替代资本的借贷决策产生的,虽然有选择性的资本管制对阻止脆弱的或无偿付能力的银行对外借款可能是必要的,在银行体系脆弱的情况下,这并不必然减低金融体系对资本流动的脆弱性。较宽的银行存贷差可能导致过度的对外借款,或者较高的利率和尽管脆弱却有明确保证的银行将导致为存款到银行系统的(对外)借款。在国家越来越暴露于国际资本流动的情况下, 必须加快通过合并、关闭、清算破产无法生存的银行、对无法生存银行资本重组、加强银行管理等方法来重建脆弱银行。

2、强化、审计、信息披露和监管框架

除非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有效监管体系、合适的会计和审计框架以及与国际最佳经验一致的信息披露标准,否则大量管理各种类型国内和国际交易风险的审慎规则仍无法满足提高金融机构面对各种金融风险能够恢复能力的愿望。这是因为,依赖于限制的审慎规则很可能像资本管制一样导致欺骗倾向,但是在有信息披露的方面,欺骗的程度会较小。适合的会计和信息批露标准以及全面的监管体系,在使监管当局和市场能够准确估计银行机构的全面金融状况和其风险暴露程度(与其跨境行为一致,如离岸业务和表外业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和金融数据的有助于市场对经济和宏观经济表现的健康估计。强大的监管框架、充分的报告和信息系统在确保银行遵守现存的审慎原则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包括加强审慎和规则框架及监管的银行部门的改革如果滞后于资本帐户自由化,则高度的资本流动就会增加金融机构对资金跨境流动产生的风险的暴露程度,其脆弱性将导致银行和货币危机(如在泰国、印尼和韩国)。

3、深化金融市场和工具

具有流动性的金融市场(银行间货币市场、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是在资本帐户开放条件下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所必需的,同时也是促进市场参与者对其因国内外资本交易产生风险的保值所必需的。尤其是,流动的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和充足的保值工具将使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对其外汇风险进行测算和保值;具有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将有助于管理流动性和利率风险,便利公司部门获取金融资源,从而降低银行机构作为主要金融资源中介的负担。这种市场的将需要价格—利率和汇率—具有灵活性,配置合适的市场基础设施,包括支付和清算系统、操作密码和技术基础设施。

最后,由直接的货币控制工具转向更加以市场为基础的过程,是金融部门改革的重要。缺少足够的间接货币政策工具(如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操作和中央银行在市场利率下的流动性工具)将限制当局对资本流动的管理能力,这样使货币政策的执行变得更加复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管理的“”方法的主要要素如下:

* 内部一致的货币和汇率政策框架,这些政策框架可长期持续,可帮助降低对短期资本流入波动的刺激;

* 跨境流动中产生的额外特殊风险的确认和审慎管理;这样的审慎规则预计会增加金融体系对资本流动中不利冲击的适应性,在各国发展其规则框架、市场和实施能力时替代资本管制;

篇6

为了让制造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对其经营管理也提出了更多要求,但很多制造型企业资金管理不到位,资金浪费现象严重,且成本管控工作也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做好制造型企业内部的资金规划,加大成本管控成为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将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完美结合,将更利于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制造型企业资金与成本管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缺乏将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二者结合的意识

就资金管理而言,主要是从资金筹集、使用上出发对整个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以确保企业资金的合理运转,能有效的杜绝出现企业资金断流的现象。而成本控制则是以最大程度节约资金支出为目的,通过对成本的规划与监督,达到企业成本管控的目的。如:日本丰田汽车制造公司的成本管控意识十分高,在企业员工管理中,要求员工使用的A4纸张,都需要正反两面都是用才可以。正是这样细致的成本管控,使得丰田汽车制造公司在市场上具有极大的价格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一席之地。

然而在很多制造型企业中根本没能清楚认识到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意识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将二者相互结合,还多将二者分开单独进行管理,这样往往会出现资金与成本规划不匹配的现象,还会大大的降低企业资金的利用率。尤其是过多的企业存货,给资金管理带来极大不便,削弱了资金的流动性,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与生产成本,将企业置于经营风险中,大大影响了整个企业的运营利润。

(二)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严重脱节

就我国制造型企业的分析发现,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都相当薄弱,甚至还有一些根本没有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因此难以将企业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考虑,导致很多制造型企业的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呈现严重脱节的情况,难以及时获取资金流与成本管控的信息,使得资金管理与成本管理效率降低。尤其是制造型企业的生产环节较多,如果没能注重对资金的合理调配,以及成本的有效管控,很可能提高企业的成本,在竞争中失去价格优势,处于劣势地位。具体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在进行资金规划时忽略了成本管控的重要性。如:在很多制造型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时,关于资本结构往往只看到了筹资成本或是债务危机,而没能延伸到与其相关资产结构所蕴含的成本支出。或是在利用企业资金投资时,更关注资金断流后会出现的危机预防措施,以及怎样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投资成本,可能会对成本管理计划产生一定的牵制。

二是成本管控过程中也缺乏对资金管理方案的考虑。成本管控计划制定需要从全局出发,针对制造型企业的经营现状,制定出完善的成本管控计划并严格执行,然而在实际进行中,往往难以充分考虑到资金管理方案。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制造型企业成本管控计划脱离了资金管理方案的现象,执行起来很难,无形中也增加了成本差异分析以及纠正的难度,反而不利于制造型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三)资金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成本管控体系不健全

从某方面而言,我国制造型企业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工作不到位,主要还是因为对其管理重视度不高。因此,在资金管理人员配置上,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等也普遍偏低,同时很多制造型企业都没有建立健全成本管控体系,无法对全面及时的掌握整个企业的资金情况,以及成本管控工作进行及时的跟踪反馈,而是将这些工作重担纷纷压在了财务部门的成本核算与管控上,根本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完善创造型企业资金管理与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分析

(一)加强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相结合的观念意识

对制造型企业的发展而言,“正确的思维才是行为的先导”,因此要想让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二者完美结合,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首先需要的就是转变理念,树立正确的资金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意识。通过制造型企业领导的以身作则,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全面、深刻、正确的认识到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相结合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上行下效的在整个企业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让工作人员也能更好的认识到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之间的密切关系,树立起成本管控意识。

制造型企业各部门都充分建立起资金管理与成本管理意识,就能从各部门的历史数据中找到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的着手点,确立相应的成本管控指标,并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严格监管,不断的分析各部门实际的成本消耗与指标成本的差距,才能真正的找到制造型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不足。同时还需要将资金管理与成本管理二者有效结合,即在进行资金管理时,要多考虑考虑成本管控,就不会出现对成本管控出现牵制的局面。同样,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也要结合资金管理方案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二者才能相互促进,实现1+1>2的效果。

(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实现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的完美结合

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无论是基于企业内部管理还是长远发展战略,都需要建立健全资金内部控制体系,实现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的完美结合。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进一步推动制造型企业的运营效率,提高盈利能力。而要想实现资金管理中有成本管控,成本管控中有资金管理,也需要从具体方面着手进行。

一是建立MRP(物料需求)系统,控制存货的数量,降低企业存货的资金占用;成本管控的同时提出科学的资金需求。

首先,运行此系统要求我们根据市场销售及运输周期、生产周期进行产成品的期量标准设置,同时对原材料也要进行期量标准设置;然后由市场部根据市场销售预测在系统内下达销售计划,系统会根据销售计划、系统内存货数量、期量标准自动运算产生生产订单,生产订单产生后,系统会根据生产订单、BOM清单(产成品耗用物料清单)、材料库存数量、材料期量标准计算出生产出订单所需产成品的物料需求订单,采购部门根据物料需求订单组织采购,保证生产工作正产开展。这样采取“以销定产,以产定购”的方式组织材料物资采购,企业存货数量在保证正常生产经营的同时,将会大大降低,同时资金占用也会大降低;这样当我们进行成本管控的同时,就可以提出准确的资金需求计划。

二是进行成本差异分析,分析成本可控原因点,看是生产环节浪费还是材料成本过高或者是其它原因,制定科学的成本管控计划。

三是采取了以上方式后,我们在做资金管理规划时,才可以兼顾成本管控,有效的推动成本管控目标的实现,这样成本管控与资金管理就可以相辅相成。另外资金管理规划可以从筹资、投资、资金调度3方面进行来保证资金的取得;多方面的考虑成本管控计划,更利于资金管理计划的顺利实现。

(三)加大资金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完善成本管控体系

在制造型企业中实现资金管理工作,管理人员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为了有效的提升资金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通过定期培训,或是引进优秀的资金管理人才等方式来改善,通过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制造型企业资金管理队伍,确保制造型企业资金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以便在社会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篇7

1、筹资管理的扩展。知识、信息是新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企业筹资管理的内容将由原来的筹集“物质资本”扩展为筹集“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

2、投资管理的扩展。新经济时代企业投资战略将作出重大调整。人才、知识、信息等资本的投资管理将显得十分重要。

3、收益分配管理的扩展。新经济时代“按贡献分配”将取代原来的“按劳分配”,脑力劳动将成为劳动的主要形式,人力资本最大者拥有企业最大的剩余索取权。

新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财务信息、财务数据的获取变得十分的快捷、方便和精确。新的财务管理方法就是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方法,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度统一以及财务的实时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有三个基本的特点:一是集成化管理,它不仅对财务方面进行管理,而且对库存、生产、销售等业务方面进行管理;二是直接管理,通过网络技术减少了传统财务管理的许多中间环节,高层领导能直接对底层员工进行管理;三是实时管理,总部的财务部门通过网络及时全面了解各层次、各方面的即时会计信息,可以及时作出财务安排,实现财务的在线管理。这不仅需要相应的系统软、硬件,同时需要熟悉网络技术及掌握财务、管理等综合知识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我国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有相当部分由于其资本和技术构成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大,企业仍处于传统的实物财务管理阶段,对知识经济到来的影响估计不够,管理思想僵化落后,制约了财务经营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有些企业没有能力购置计算机、网络设备、财务管理软件以及拥有相应的财务人员,使得会计核算方法仍然十分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由于其自身的素质原因,缺乏现代财务管理及经营观念,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针对上述情况,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拓展财务管理及财务经营参与的领域。尤其是处在新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方法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务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广泛,财务管理涉及的领域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从有形资产到无形资产。

2、加强对网络、计算机等硬件和财务、管理等软件的投资和更新改造。财务管理的技术设备和工具的现代化是实施现代财务管理的必要条件,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尽量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

篇8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114 -03

人力资源成本,是一个企业或组织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对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使用等所支出的各种费用。人力资源成本也就是组织或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最终价值评估。很多人将人力资源成本与人工成本画上了等号,实际上人工成本只是人力资源成本中占重要比重的一部份。人力资源成本关注的是人力资源的投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它研究的是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使用等各项支出与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之间的关系。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但是也不能一味追求降低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的合理投入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只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成本的效能,才能够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和外部竞争力。

一、M公司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现状

(一)M公司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M公司隶属于一家从事金属制品为主的综合实力居全国同行业领先的上市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主要由低学历的工人组成,其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见图1所示。公司662名员工中高中以下学历达到61.63%,这类型员工流动性大,且工资较低;而硕士人才只有3人,不到总数的0.5%。

近几年,随着企业效益持续下滑,员工数额也在逐步减少,从2011年的852人下降到2015年的662人,近五年的离职率一直保持在20%~30%之间(见图2所示)。

根据表1,M公司近5年人力资源成本情况统计表可以看出,虽然员工人数在下降,但人力资源成本却在上升,人力资源成本从2011年的4288万元,上升到4842万元,利润却在下滑,2015年再次出现亏损。人力资源成本占比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6.28%上升到2015年的10.02%。

(二) M公司人力资源成本构成

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成本包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和离职成本五个部分。

1.人力资源取得成本

取得成本是指企业在招聘和录取员工时发生的成本,一般包含招聘成本、选拔成本、录用成本和安置成本。根据表2,M公司近五年取得成本统计表所示,虽然招聘人数在逐年下降,但每年的招聘费用逐年增加,从2011年的0.89万元上升到2015年的1.46万元,只是因为员工人数的降低,住宿费用有所降低,导致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在2015年有所下降。

2.人力资源开发成本

开发成本是指组织培训员工学习达到其职位所需的能力和技巧,为此付出的代价。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定向成本,即与熟悉人事管理政策以及一个组织的产品、设备等正式定向活动有关的成本;二是脱产培训成本,即在一个组织上岗前的正式培训需要支付的成本;三是在职培训成本,是指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培训发生的成本。近五年,M公司所花费的培训费用分别是1.4万元、1.5万元、2.3万元、2.6万元、3.7万元。近年来培训费用持续增加,尤其是2015年大幅度增长。

3.人力资源使用成本

M公司的人力资源使用成本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薪酬和福利。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福利包括五险一金、人才公寓房租、午餐补贴、班车费用、探亲假费用、租房补贴、优秀人才安家费用等。

根据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M公司近五年工资总额以及其中基本工资因员工人数的减少没有呈现大幅上升,但岗位津贴及加班费明显增加,说明企业在员工不足时采用加班方式要求员工完成生产任务。虽然工资总额没有呈现增长,但人均工资却在逐年增加,说明企业的用工成本在增加。

4.人力资源保障成本

人力资源保障成本是指企业保障员工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我国企业为员工支付的保障成本主要是五险一金。除了个人需要承担的部分,M公司为每位员工交纳的五险一金包括9%的医疗保险、20%的养老保险、1.5%的失业保险、1.6%的工伤保险、0.6%的生育保险,以及8%的公积金。表4显示出2011年到2015年公司承担的保障成本。在人员总数下降的情况下,因人均工资成本的增加,公司所承担的保障成本并没有同幅度下降。

5.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人力资源离职成本即员工离职时发生的成本,包括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低效成本和空职成本。根据不完全统计,M公司近几年的离职成本都在5万元以上,并呈上升趋势。

二、M公司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培训成本较高

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上岗前培训成本,另一是在岗培训成本。M公司是一家极为重视人才培养的企业,每年新一批员工入职,M公司都会安排为期一周的培训,介绍公司的发展历程、公司当前组织架构;参观子公司、车间,了解公司产品生产结构,体会基层员工的辛苦;组织初入职员工进行素质拓展,体会团队合作的意义。平时在工作中,定期安排各岗位员工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并进行岗位技能比赛,确保员工能够掌握最新技术,更高效地完成分配的任务。

但是M公司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通常会出现投入和产出失衡的情况,成本投入较大,但效果不能达到预期。主要的原因是:第一,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时有冲突,利用休假时间培训通常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员工学习热情不高;第二,员工技术掌握熟练程度各不相同,统一的培训模式不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第三,培训形式较单一,外聘老师讲授内容不一定适应本公司情况,导致员工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有差异。第四,培训统计、评估及考核存在难度,导致一些员工在培训时流于形式,没有压力。

(二)人才流失率高导致人力资源离职成本居高不下

员工忠诚度缺失已经成为企业用人的普遍现象,M公司也不例外,离职人数不断增加,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员工流失率始终处于20%~30%之间。员工的频繁离职,会导致招聘成本、培训成本增加,生产效率降低。M公司员工流动较高的原因主要是公司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强度相对较高;另外,更多相信外来和尚好念经,不注重挖掘内部员工的潜力,重视引进外部人才,影响内部员工工作积极性。

(三)薪酬安排不合理造成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浪费

查看2015江苏统计年鉴对2014年江苏省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统计,江苏年平均工资为6.87万元,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6.18万元。而M公司2014年员工年平均工资为4.95万元。总体来说,M公司的人均薪酬水平比较低,而且也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而按劳计酬的浮动工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绩效兑现通常在年末,员工的付出不能及时得到回报。加之离职人员增加,离职人员的工作量转稼到在职人员的头上,但工资报酬并没有同幅度增加,更加打击在职人员的积极性,造成员工在正常工作时消极怠工,利用加班时间完成正常工作时间就能完成的工作量,变相提高个人薪酬,这样导致公司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浪费。

三、 M公司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改进措施

(一)人力资源招募成本的控制

第一,要确定合理的招聘人员数量和职位。企业需要准确把握企业需要招聘什么样的人才、招聘数量,针对不同职位要求,企业可以通过性格测试对应聘者的能力、性格、价值观进行评估,有效避免因为招聘到的人才与职位要求相去甚远而造成的招募成本浪费。第二,要选择合适的招聘方式,常见的招聘方式如网上招聘、校园招聘、大型人才市场招聘会招聘、猎头招聘。不同的招聘方式其成本构成会有不同,上述方式中猎头招聘成本最高。企业可以计算不同招聘方式的成本,针对不同岗位选择最适合本企业并且成本较低操作可行的招聘方式进行招聘。对于一般操作工人可以采用网上招聘或大型人才市场招聘会招聘,对于高级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上或猎头招聘,对于技术储备人才可以选择校园招聘方式。

(二)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的控制

企业的入职培训和在岗培训一定要做好计划,培训计划包括时间、内容、费用和形式。首先企业要计划好培训时间,注意不要太多占用员工休息时间实施培训;其次要根据企业需求制定培训内容,企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每个员工不一样的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教育培训,培训内容要和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紧密联系,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保证培训成本的投入有效转化为实际效益;再次企业培训费用预算可以与经营指标挂钩,如可以根据企业上年净利润的一定比例计算当年培训预算总额,确定总体额度后,再根据培训成本与企业各部门的具体培训要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最后要注重培训形式多元化。可以采用讲授法、实践操作法、案例分析法、视听技术法、远程培训法等方法,培训地点不固定在企业内部,可以选择企业外部某地进行封闭式集训。针对性地使用一个或者多个适合企业的方式,能够大大减少企业在进行相关教育培训上花费的资金,也不会让接受培训者厌倦,从而提高培训效果。

(三)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控制

使用成本是人力资源成本最主要的部分,有效控制使用成本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起决定性作用,而薪酬成本毫无疑问是使用成本最主要的部分,同时也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最主要的部分。所以建立健全薪酬激励制度,是企业控制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有效途径。激励机制涵盖了薪金激励、产权激励、福利激励、机会激励、权利和地位激励等,企业应该依据每个阶段人力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地采取不一样的方式予以鼓励。企业不仅需要对员工的福利予以改善,还要有恰当的精神支持,让员工有归属感。特别是对于年轻员工,要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给他们看到企业未来的希望以及他们在企业中提升的可能性。对于一线员工的工作环境要加以改善,增加安全保障。

(四)人力资源离职成本的控制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将有助于减少员工离职人数,从而会降低人力资源离职成本。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积极的企业文化能够让企业员工自愿将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使员工忠诚于企业,把企业当做家,用情感留住人才。另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熟悉劳动法,在法律框架内与员工签订用工合同,办理离职手续,避免企业与员工发生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从而降低企业离职成本。

参考文献:

[1]Hay集团调研报告.HR陷入的困境[N].2013.

[2]高立法,曹云虎,殷子谦.现代企业成本控制实务[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李海英.刍议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J].人力资源,2015,(35).

篇9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建建筑在我国的各个角落新建而起。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建设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将一个工程做到更好,让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我们从建设过程中资料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建设过程中资料的管理是与建设工程同步进行的,二者相依相承不可分割。建设工程以资料为依据,资料以建设工程实体为寄托。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资料管理来了解建设工程过程中,关于成本、进度、质量、安全与合同管理的意义。

建设过程中的资料管理对于成本控制的意义。施工成本包含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成本管理有经济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而施工成本管理的主要任务有,施工成本的预测、施工成本的计划、施工成本的控制、施工成本的核算、施工成本的分析、施工成本的考核。

1、企业招投标阶段应对施工中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进行分析预测编制计划表格,汇聚成册以方便在招标投标阶段进行工程的总体估算和分析,大体把握住施工的总成本这就是施工成本的预测。通过汇聚成册的成本预测包括已完工程的成本资料可以帮助业主选择更好的施工质量,更低的施工成本的公司。

2、施工成本计划是以货币的形式编制施工项目在计划期内的生产费用、成本水平、成本降低率、以及降低成本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规划的书面方案。编制计划书首先要编制好施工成本计划的指标(其中包含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效益指标),再按工程量清单列出单位工程成本计划汇总表,然后按成本性质划分的单位工程成本汇总表,根据清单项目的造价分析,分别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和企业管理费进行汇总形成单位工程成本计划表。再将编制好的各个指标和汇总表汇聚成册即为施工成本计划书流转存档。它是建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开展成本控制和核算的依据,是降低成本的指导书。

3、施工成本的控制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影响施工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之内,通过动态控制并及时反馈,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是否符合标准,计算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分析,进而采取多种措施,减少或消除施工中的损失浪费。成本控制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控制过程,它包括了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在这些控制过程中,从一开始的合同文件中的相关条文对企业利益的利弊分析,到成本计划规定的成本控制目标,再到进度计划及报告,施工过程中发生的索赔证据资料和工程签证单以及工程变更单等等资料全是成本控制中的动态资料,相信控制好资料的整理,对成本控制来说必将是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因素。

4、施工成本的核算包括两个基本的环节,一个是按照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对施工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施工费用的实际发生额。一个是根据成本核算对象,采用正当的方法,计算出该项目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核算内容包含:人工费的核算、材料费的核算、周转费用的核算、结构件费用的核算、机械使用费的核算、措施费用的核算、企业管理费的核算等等。对于这些核算项目均以表格及资料的形式归纳存档和执行,成本的核算应编制项目月度施工成本报告,年度施工成本报告。再将所有的这些资料汇聚成册以方便下一步的整体核算以及项目的竣工核算。归纳到底,施工成本的核算工作依然是资料的编辑整理对比的过程。所有的工作均是以资料的形式在进行控制和执行着。施工成本核算制是明确施工成本核算的原则、范围、程序、方法、内容、责任及要求的制度。项目管理必须实行施工成本核算制,他和项目经理责任制等共同构成了项目管理的运行机制。公司层与项目经理部的经济关系、管理责任关系、管理权限关系、以及项目管理组织所承担的责任成本核算的范围、核算的业务流程和要求等,都是以制度的形式作出的明确规定。而这些制度的运行都是以资料的流转为根本实行的。

5、施工成本的分析,是建立在施工成本核算所整理的资料的基础之上,对成本的形成过程和影响成本的升降因素进行分析,以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通过成本分析,深入研究成本变动的规律,寻找降低施工项目成本的途径,以便有效的进行成本的控制。

6、施工成本的考核是衡量成本降低的实际成果,也是对成本指标完成情况的总结评价。成本的考核制度包括考核的目的、时间、范围、对象、方式、依据、指标、组织领导、评价与奖惩原则等内容。以施工成本降低额和施工成本降低率作为成本考核的主要指标。

施工成本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可以通过资料的形式反映,通过资料的流转进行控制,同时都依据与资料进行管理。

建设过程中的资料管理对于进度控制的意义。项目进度控制的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业主方的进度控制:它是控制整个项目实施阶段的进度,包括控制设计准备阶段的工作进度、设计工作进度、施工进度、物资采购工作进度。以及项目动用前准备阶段的工作进度。主要编制的控制资料有设计委托合同、施工进度计、物资采购计划书等等。

2、设计方进度控制:它是依据设计任务委托合同对设计工作进度的要求控制设计工作进度,这是设计方履行合同的义务。另外设计方尽可能使设计工作的进度与招标施工和物资采购等工作进度相协调。它所提供的资料主要有设计图纸,出图计划书等等。

3、施工方的进度控制:它是依据施工任务委托合同对施工进度的要求控制施工进度,这是施工方履行合同的义务。在进度计划编制方面,施工方应视项目的特点和施工进度的控制的需要,编制深度不同的控制性、指导性、实施性,施工的进度计划,以及按不同计划周期(年度、季度、月度和询)的施工进度计划形成资料以资料形式流转控制。

4、供货方的进度控制:它是依据供货合同对供货的要求控制供货速度,这是供货方履行合同的义务。供货进度计划应包括供货的所有环节,如采购、加工、运输等等。供货方应提供的资料有,货物的合格证书,检测证书,供货方的资质证书,企业的营业执照等等,他们依据建设方提供的材料计划书,进行相应材料的运输供给。

施工进度计划同样是一个依赖于资料的流转执行而形成的控制性的过程。资料是进度控制的依据,进度控制的每一个细节也体现在资料的每一个细节里。

建设过程中的资料管理对于工程质量控制的意义。建设工程的质量是通过项目实施形成的工程实体的质量,是反映建筑工程满足相关标准规定或合同约定的要求,包括其在安全使用功能及其在耐久性能、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所明显和隐含能力的特性总和。其质量特性主要体现在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可靠性、经济性及与环境协调性等方面。

篇10

【摘要】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实行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从投标报价到施工阶段直至竣工结算阶段,搞好成本控制,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是项目施工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成本控制;投标阶段;施工阶段

公路工程行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施工企业不断增多,而基础建设的规模有限,导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建筑行业已进入了”微利”时代。当前,大多数施工企业尤其像我公司这样受机制、体制约束所以竞争力不强的中小型国企普遍存在资金匾乏、周转不畅、资产流动性差的现象,已经严重威胁着企业的存活。使施工项目成本”合理化、最小化、最佳化”是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化解当前面临的资金压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为持续盈利而进行成本管理创新的方向。有别于传统的主要是根据财务部门的决算报告的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新的成本管理理念要求施工成本控制应该全员参与,从投标阶段的经营开发人员到施工阶段的所有项目管理人员和普通施工人员,从项目投标阶段开始直至竣工验收的全过程,都要有进行成本控制。

1.投标报价阶段的成本控制

投标报价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对成本进行预测,在考察了施工现场、测算成本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竞争对手、风险等因素后进行多方案对比确定投标策略,给施工过程提供成本控制与核算的依据。在投标报价阶段做好成本预测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1考察施工现场,阅读招标文件,核对工程量清单。购买招标文件后,施工企业要仔细阅读,根据招标人提供的清单对照图纸核对工程量,对工程量的错、漏项,要根据招标文件要求用答疑方式提出或综合到清单单价内。

1.2多方询价确定工、料、机单价。

(1)工、料、机单价的确定决定了投标报价的最终价格,施工企业必须了解到市场最新价格信息。如果是在本地施工,人工费和机械租赁或采购按正常价格测算即可。如果是在外地施工,则要测算是否从工程所在地雇佣工人和租赁机械设备更为有利,这就要求施工企业要多方咨询工程所在地的机械设备台班租赁费和各技术等级工人的日工资或月工资单价。

(2)一项工程中,材料费的支出占60~70%,因此材料单价的确定对投标报价影响最大。在阅读招标文件中,投标人员就应从各种渠道咨询材料报价,同一规格的材料至少要咨询经过三个及以上供应商的报价,然后对得到的所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选择质优价廉、稳定可靠的货源。

1.3确定合理施工方案,套用企业施工定额,通过成本预测确定投标报价。

(1)在充分考察了施工现场,确定了合理的施工方案后,施工企业根据确定的工料机单价和企业施工定额进行成本测算。在现阶段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主要是对分项工程综合单价的测算。

(2)首先是进行分项工程人料机成本单价的测算,即直接费的测算,按照企业可控原则进行工作内容分解,通常是按照工序进行分解,这样便于控制成本测算精度,然后根据施工定额和工料机单价确定工序单价,工序单价合计即为直接费。其次在直接费的基础上进行现场管理费、企业管理份计算,现场管理费一般采用实物量法,即现场人员的配置和企业积累的经验数据确定,企业管理费按照企业管理制度规定按系数法计取,如果现场管理费和企业管理费按总价测算则要进行一个总量的分摊,便于计算成本单价。最后确定利润率和风险率,这个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在充分考虑施工难度、企业经营状况、潜在的竞争对手状况、招标控制限价(如有)等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证后确定。

(3)通过以上测算后就确定了分项工程综合单价,根据业主给定的工程量,相乘后就得到了投标报价。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即为成本的预测阶段,为工程中标后合同的洽谈奠定了基础,为施工过程应重点防范的风险和着重控制的项目指明了方向。

2.施工前期的成本控制

(1)项目中标后,在项目经理部组建的同时,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控制组织机构。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管理班子编制针对本项目的成本计划,按照公司给定的目标成本制定出本项目各种费用的成本计划及成本降低率,并分析成本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制定控制成本的措施。

(2)在施工前期,项目部要制定出成本责任到人和奖罚分明的制度,全力贯彻成本控制的”全员”原则。在此阶段还应选择劳务及分包队伍,对人工费及分包费进行控制。在选择使用劳务、分包队伍时,应实行招标竞选,在满足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的前提下,选择合理低价的队伍。同时还要考虑队伍的实力、信誉等因素,防止有些劳务、分包队伍低价进场、高价结算,并在施工期间不能满足总承包企业的各项指标,使总承包企业面临因不能按时保质完工而向业主支付违约金的局面。项目部的机料部门在此阶段也应对主要材料、机械进行市场询价和预测,做到货比三家,为采购做好充分的准备。

3.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是建筑企业能否有效进行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主要包括工程直接成本即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和其他间接成本的控制。

3.1按照”量、价”分离原则,控制工程直接成本。

(1)首先是材料费的控制。材料的成本包括用量控制和价格控制两个方面。材料用量控制要认真审核图纸,提前计算出工程量,各施工队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批领用: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材料消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认真计量验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材料消耗水平: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损耗。其次是材料价格的控制,对于一些价格波动较大的材料,如钢筋要预测其价格走势,尽量在价格较低的时候多采购些,有利于降低成本,这样分阶段与发包人认价时就能够占据主动,获得一定的利润;材料采购时要货比三家,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现款采购,降低材料支出成本。

(2)其次是人工费的控制。在人工费控制方面,第一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次比例包给施工队,进行包干控制。第二通过现场讲解及培训来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施工队的施工管理水平,合理安排每天的工作计划,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劳动效率。

(3)最后是机械费的控制。机械费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合理的施工方案,现场施工机械的进退场时间要严格执行施工方案,以免出现机械在现场放置而未使用的情况;如果处于春节期间,就要及时报停,以减少机械费的支出,在设备选型配套中,注意一机多用,尽量减少设备维修养护人员的数量和设备零星配件的费用,从而达到成本的控制。

3.2确定合理的项目组织机构,降低间接成本。

(1)按照组织设计原则,因事设职,因职选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选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组建项目部。加强计划管理,编制适度、可行的年度和季度管理费用;行政办公用品的使用要登记,避免浪费;严格控制招待费用等。组织连续、均衡有节奏的施工,合理使用资源,降低工期成本。施工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把自检工作贯彻到施工的整个过程中,施工企业定期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检测,做到工作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2)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的操作中应根据不同的工程规模、不同的管理体制灵活运用,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提高成本控制的方式和方法,以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4.竣工结算阶段的成本控制

(1)在上报工程结算前,项目部管理班子除了要充分计算项目成本,做到心中有数外,还要做好工程索赔工作。目前公路投标市场竞争激烈,低价中标不可避免,要搞好低价中标项目的成本控制,除采取以上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外,工程索赔必不可少,企业的盈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善于索赔。进行索赔时,要针对合同里明确规定的索赔条款,由熟悉合同和工程中各个环节的施工经验丰富的项目部人员进行处理。详细收集整理施工过程中各种与索赔项目相关的资料,准备充分的索赔证据资料和计算索赔帐目,编制完成并按规定时限报送正式索赔文件;理出索赔的重点,加大重点索赔的力度,转变思路,讲究策略,做好沟通和谈判工作,结合工程施工所在地实情,在优质如期完工的前提下进行索赔,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另外,结算结算要尽量缩短审核的时间,积极主动与发包人沟通,遇到有变更要与设计单位加强联系,以利尽早完成工程结算工作,及时回收工程款,使成本得到有效地控制。

5.结束语

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之一,时代在发展,成本控制的方式有所改变,但成本控制对施工企业生存的重要性永远不会改变,在公路工程建设市场逐渐萎缩,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大环境下,施工企业要不断探索、创新成本控制方式,实施全员、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模式,才能实现成本的控制目标,保证企业的利润实现,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9-69 -02

一、对已有研究的回顾

(一)劳动力成本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

从母国角度来看,一国劳动力成本对对外直接投资有着重要影响。劳动力成本以平均工资水平来表示。一国平均工资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更直观地反映了该国的劳动力成本,因此平均工资水平对对外直接投资是有影响的,首先,如果一国的平均工资水平上涨,表明该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导致此前主要看重该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海外企业流失。因为这些企业进入该国,主要是希望借助该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但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导致这些企业流走,寻求劳动力更加廉价的其他国家。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会抑制该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如果一国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提高,那么该国进行海外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会流出,造成吸引的外资减少。如果该国的平均工资水平下降,也就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下降,会吸引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利用本国的劳动力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当前,我国工资水平在逐步提高,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成本逐渐上升,挤压了盈利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寻求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新古典贸易理论运用于国际投资时, 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动会因要素投资回报率的不同而受到影响。虽然劳动在国家之间是不能自由流动的, 但是生产者可以选择在劳动成本低的地方进行生产, 尤其是加工业这种低附加值的行业,选择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可以提高竞争力。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劳动力成本是影响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变量。

(二)外汇储备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

我国的外汇储备量截止2015年,已经达到3.3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同时也能够用来偿还外债,但是过多的外汇储备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具有汇率风险,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外汇储备的收益。

有了充足的外汇储备,会增加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敢于面对世界市场的各种风险。对于外汇储备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不少学者做过研究,例如,许松、吴洪涛(2006)主要考察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宏观因素,他在江小涓的研究基础上,量化了几个宏观因素“GNIP、固定资产投资、出口以及外汇储备”,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来研究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出口以及外汇储备都会促进该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以及现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状况,本文认为外汇储备是影响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变量。

二、我国劳动力成本、外汇储备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综合以往的研究,本文的理论分析和研究目的、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我国劳动力成本、外汇储备作为解释变量来研究其对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我国劳动力成本以我国平均工资水平表示,选取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以wage表示,并假设我国平均工资水平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是促进作用。外汇储备选取我国外汇储备存量,主要因为存量的变化较流量变化较小,时间数据系列比较稳定,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以reserve表示,并假设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外汇储备呈正相关。

(二)研究方法的选取

已有的对FDI宏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使用不同的模型设定,包含不同的变量,但是在方法的选择上,多选用OLS回归分析。参照以往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经典的OLS方法进行回归。

另外,宏观经济变量一般存在异方差,取对数后可去除宏观经济变量异方差并使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呈线性关系。因此,本模型对所有变量均取对数形式,因此相关系数分别测量的是被解释变量对各相关解释变量的弹性。

(三)模型的建立

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括号内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的预期符号。

(四)回归结果分析

依据前文所述,我们使用OLS方法,并借助R软件进行回归,得出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两个解释变量的t统计量显著,均通过检验,模型调整后的可决系数 R2= 99.18% ,拟合度较好,回归结果中报告的F统计量的p值为: 2.045e-08,小于0.05,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模型总体是显著的。因此,从回归结果来看,基本可以说明和解释现阶段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决定因素。

ln(wage)代表的我国平均工资水平回归系数为0.56,表明我国平均工资水平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正方向变化, 工资水平的提高,表明我国劳动力成本表上升,企业盈利压力加大,促进了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计量结果表明,我国平均工资水平每提高1%,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加 0.56%,结论与本文所选择的变量有关。主要考虑到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更具有代表性, 实证的结论证明了前面的假设。这也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效率寻求型的特点。

ln(reserve)所代表的外汇储备回归系数为0.9468,表明外汇储备对对外直接投资是正向的促进作用,外汇储备每增加1%,对外直接投资增加0.9468%。中国鼓励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依托于外汇储备的坚实基础,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为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保证“走出去”战略的稳定开展。

三、评价与启示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因素,这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效率寻求的动机。长期来看,平均工资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而且直接提高职工的物质福利。所以政府应该积极鼓励企业合理提升国内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即降低了东道国的相对工资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首先,提高我国的劳动力工资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助于中国的经济转型,对于我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好地发挥新常态下,消费对经济的稳定拉动作用。其次,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导致一部分对劳动力成本比较敏感的企业将生产经营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我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存量,很大程度上是我国贸易顺差的结果。根据前文实证分析可知外汇储备与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正相关的,因此我国政府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利益来看,应适度鼓励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合理利用外汇储备,使外汇储备进行增值,减缓或者避免因汇率变动等因素对外汇储备造成的贬值。外汇储备用来购买外债可能会面临较高的风险,利用我国强大的外汇储备作支撑,鼓励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学习到国外的先进技术、知识,增强对外经济交往能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债的风险。因此,我国不仅要重视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和相应规则,保障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健康有序进行。同时,也应简政放权,降低门槛,鼓励有资质的中小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有效利用外汇储备,使外汇储备增值。

参考文献:

[1]张为付.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因素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8,(11):130-140.

[2]邱立成,王凤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宏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06):78-82.

[3]郑展鹏,刘海云.体制因素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2,(06):65-71.

[4]蔡之兵,祖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模型[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03):80-88.

[5]朱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6]赵俊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5.

[7]杨成平.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25-27.

篇12

随着铁路改革深入和企业管理先进理念的不断出现,基层站段管理也逐步实现了精细化,尤其是成本控制工作实现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控制物资成本,成为站段成本控制的关键。站段强化物资申请计划的质量控制、组织供应过程中的数量、质量、价格控制;使用过程中的浪费、流失控制以及修旧利废、废旧物资处置等过程控制,并形成一套完善的物资消耗制约监督体系,杜绝浪费、杜绝流失,是站段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

在运能保持不变,旅客运输、货物运输密度又基本趋于饱和,增收指标计划不断增长的严峻情势下,通过规范物资审批、采购流程,大力推行集约化采购,完善物资使用过程控制,掌握日常使用状况及报废年限,及时提出针对性的报废、更新建议计划,确保物资使用全过程良性运转,节支降耗提高车务段整体效益。

二、铁路物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物资人才整体队伍素质和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站段人员物资人员学历、技术层级不高,素质结构不佳,年龄普遍偏大,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各年龄层没有过渡,总体素质参差不齐。同时专业培训教育也欠缺,没有全面有效地提供物资人员各类培训教育机会,没有更好地提高物资工作人员综合业务素质。

2、管理制度需要完善。物资管理对于铁路部门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确保物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内部物资管理制度不健全,未覆盖物资管理各环节;有的制度基本照抄集团公司,内容一致,上下一般粗,未体现站段物资管理的实际;有的制度长期不修订完善,引用的还是集团公司已废止执行的文件制度,无法实际操作。

3、物资基础管理重视不够。对集团公司确定的站段物资管理重点要求把握不够到位,需要加强的物资基础管理未得到有效落实和强化。单位和部门对物资管理工作仍然不够重视,认为本单位物资消耗量少,物资管理对单位的影响不大,进而在各方面对物资管理都存在放松和忽视。甚至连基本的物资归口管理都认识不清,多头管理、多头采购依然存在。同时一些专业部门对本专业的物资设备采购也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关注,要全面承担起相关技术规格与标准条件的规范确定,及时准确提供给物资部门进行公开采购。

4、物资、材料计划申报随意性缺乏质量。部门、车站提报的需求物资、材料计划未体现计划性,统筹考量不够,未遵循“计划、合理、必须”的原则进行提报,影响了物资批量采购的效能作用;部门、车站负责人对需求计划审核不认真,存在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气。

5、组织供应过程还不够规范。选用采购方式不规范,能通过集团公司专属电商平台进行采购的物资存在线下采购的情况;达到规定金额的物资采购,参与采购部门及人数不符合规定要求,采用部门会签的决策事项未进行集中说明、讨论;由于采购物资品类繁多,物资人员技术业务局限性无法很准确地验收产品质量;线下及电商采购通过多家供货商竞争议价来降低采购成本的做法未全面铺开。

6、在除了降低采购价格之外的其他物资管理方面的创效还要加强。包括在修旧利废、闲置物资处置、废旧物资回收销售等方面管理还不够精细,还需要进一步补强,进而提高整体的物资管理效益。对这些工作我们一些部门和领导也许会认为是“非主流”工作,感觉物资工作就是采购,对采购也更多关注。然而对于基层站段而言,物资工作职责的重点恰恰不是忙于采购,而应是修旧利废、闲置物资处置等工作,这是物资管理落实降本增效的非常重要的举措之一。

7、废旧物资管理不善。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旧物资按正常规范流程经回收、利用和销售处置等,能够获得残余价值,增加企业收益。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设备设施更新往往是只有更新很少利旧,大量废旧空调、电脑、办公桌椅等仓库积压严重,日常缺乏维护。

8、物资需求信息公开制度落实不彻底。各类批量、大宗物资采购项目未通过集团公司物资采购商务平台等媒介向社会需求信息,供货商之间公开竞争机制不畅通,采购方很难争取到最大利益和最有产品。

三、如何有效提高铁路物资过程控制管理工作质量

1、加强工作认识,转变铁路物资过程管理思想理念。

各部门、车站既是物资需求的发起者,又是物资的最终使用者,处于物资管理全过程非常重要的环节,对物资过程管理应有理性深刻的认识,只有提高对物资过程管理工作的认识,才能够将物资管理工作做好,才能够把物资管理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企业物资使用频繁,物资、材料费支出点多、面广,各级领导与物资管理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增强物资管理意识,大力宣传强化铁路物资过程管理对于铁路发展的重要性,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铁路物资管理环境。

2.强化物资基础管理工作。

一是持续改进,加强物资采购管理。

从制度的源头,规范采购行为;严格归口及分级管理要求,杜绝越级采购;扩大运用集团公司物资采购商务平台和京东、苏宁商城采购功能,科技加阳光,降低物资采购过程廉政风险。

二是安全第一,强化物资质量安全管理。

严格供应商资质准入,规范动态审核评价,确保做到同种物资比质量,同等质量比价格,同样价格比服务,同等服务比信誉,有效放置采购价格略高或虚低,最终实现全生命周期总成本最低;规范出入库物资验收,坚持谁采购谁负责牵头验收的规定办理入库前验收和领料出库手续,技术指标、物资质量要符合合同约定要求,品牌、型号、规格、数量清楚,帐物相符。

三是强化增收节支,降低物资采购成本。

严格需求物资申报的计划性,由部门负责人、主管领导、段长层层把关,去掉可替代、可削减、充分考虑可修旧利废部分等因素,余下的就是真正的物资使用消耗部分。发挥物资批量采购的效能作用,积极抓好电商批量采购通过多家供货商竞争议价来降低采购成本的宝贵经验;积极开展修旧利废,报废物资处置等,加大对部门、车站废旧物资的回收、整修、调剂、再利用力度,制定专项激励机制,探索建立配件物资修复工作站,培养一批修旧利废“小工匠”,紧盯消耗量大,更换频繁的重点物资,不断扩大修旧利废范围,提高废旧物资处置率和资金回收率,为企业降本增效作贡献。

四是强化物资、材料成本支出构成的阶段性统计、分析、总结工作。

管理重在过程控制。抓好物资、材料成本支出构成的阶段性统计、分析、总结工作,对谋划下一阶段物资成本控制工作尤为重要,这不但是管理的关键环节,更是物资成本控制工作的必要手段。采购部门要通过物资采购支出具体明细和汇总结果,掌握需求动态和消耗规律,充分、合理地开展物资集中采购;对成本控制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解决方案,拿出有力的解决措施,及时实施防止成本控制失控问题发生。变事后反映为事前、事中控制,通过科学分析、精打细算,使各个环节达到最优化的目标,从而有效地降低物资成本支出。同时,相关科室要强化协调,共同抓好物资成本控制。

3、加强和完善物资日常监督管理。

一是明确物资监督管理原则。物资监督管理应遵循监督与采购相分离、监督与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管要管好,控要控牢,不能管而失管,控而失控,管控要真正到位。对采购过程进行前伸、后延的全过程监督,强化对对采购过程中的采购文件、采购程序和采购结果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集团公司、车务段有关管理制度、规范及标准进行监督。

二是加强重点环节监督管控。对采购项目申报及审核、采购方式选择及审核、采购文件商务技术条件设置、评审方法等采购相关工作予以监督。做好采购信息公开情况监督工作,包括采购公开信息内容、公布平台、公布期限等监督工作。做好采购合同监督工作,包括合同主要条款、合同签订、采购结果验收、合同补充及变更、合同(采购结果)履行情况等监督工作。做好供应商关系管理监督工作,包括供应商注册信息审核、暂停合作关系后的采购控制、质量抽查通报要求落实、供应商信用评价等监督工作。

4、加强物资管理人员培训教育。

一是围绕集团公司公司和车务段中心工作,抓住“强基达标、提质增效”的工作主题,全面分析铁路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把握新形势对物资管理的新要求、新挑战,及时查找和发现物资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差距,提高物资管理人员队伍素质。

二是树立问题目标导向和补齐短板意识,继续本着“缺什么补什么,谁缺给谁补”的原则,突出加大物资管理人员围绕高铁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方面知识的培训学习,加大物资管理人员信息化业务能力的培训,同时坚持“走出去”思路,赴物资管理基础较好,工作先进的兄弟单位学习取经,取人之长,补齐自身管理短板。

5、预防为主,做好物资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廉洁自律准则。加强行为规范教育,提高遵章守纪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结合实际,研究分析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强化党风廉政教育和宣传力度,切实增强廉洁意识、规矩意识和服务意识,筑牢思想防线。

二是坚持一岗双责。坚持“制度+科技+阳光”理念,不断应用信息化科技手段,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将廉政风险防控融入到物资管理全过程,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廉政,做到一岗双责,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推进物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篇13

1.1 样本量选择

根据我院 2013年药品在录总数为1 100种,2014年为1 200种,选择在我院2013和2014年度药品目录中均正常存在和使用的930种药品进行研究。基于ABC分类方法,对不同类别的药品采用不同的库存控制措施。我院药库库存的管理主要是由于药品分类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故选用模糊聚类分析来进行药品的多准则ABC分类。将占库存药品总数的10%、占用资金70%左右需要做20天计划量的药品归为A类;占库存药品总数20、占用资金20%左右需要做30天计划量的药品归为B类;占库存药品总数70、占资金10%需要做36天计划量的药品归为C类。

1.2 研究方法

医院精益化物流主要内容包括医院药学部按照系统白动生成的采购计划进行审核和,药品供应商接收到采购需求,供应商将药品配送至服务中心,服务中心根据医院各个病区长期医嘱按餐、按人进行单剂量包装,并预制条码,定时配送到医院各个病区,由护士按照预制条码和病人条码进行核对执行医嘱、实现药品物流的全过程追溯;同时根据医院各药房周期性消耗进行物流再加工作业,包装出适合医院临场周期性消耗使用的单元化包装,并附加条码标签后定期、定量配送至各药房。

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传统药品物流供应模式)和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期问(实施精益化物流流程后)的A, B, C三类药品供应情况相关资料,对每种分类药品进行调研,建立数据库。具体调研指标如下:(1)药品供应管理的间接成本:人员配置、人工成本,药师在药事工作上的投入时问;(2)医院药品资金流的周转效率:月销售金额及月均库存金额(元)、月周转率。

月周转率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月周转率二月销售量/月均库存金额X 100%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两组(精益化物流药品供应模式与传统的药品供应物流模式)月周转率指标做对比分析,并进行评价。两组问均数和标准差(X1 s}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Ca= 0.05。

2 结果

2.1 两组药品供应物流模式下降低药品供应管理的间接成本指标的变化

传统的药品供应物流模式下,每周只有两天用来接收和检验药品供应商送来的药品,每次收货的西药和中成药数量及品种较多,在有限的时问内为了完成收货、验收、药品上架、码垛等工作,保证每天按时向医院各药房送药,药库配置库管人员5人,药检人员3人,送药临时工3人来进行工作。精益化物流药品供应模式下,药检人员的接收和验收工作合二为一,全部由药库人员承担,共配备3人,其他药品上架、整件摆垛以及各药房的药品配送工作等大量劳力工作则由第三方物流工作人员完成。

传统的药品供应物流模式下,原药品库房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实施精益化物流药品供应模式后,将原药库转换成医院其他临床应用区域,可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约500万/年。第三方物流公司配备了大量的物流人员负责药房、病区、静脉配置中心的送药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节省了病区的护士人力成本,药房的药师人力成本以及各个节点的配送力成本,间接地给医院节省了巨大的经济成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