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工商管理就业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指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获得就业岗位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取较高优势的竞争力。主要包括: 职业道德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然而,从就业市场看,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主要表现在:
( 一) 职业道德素质较差。现在的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比较大,特别是对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需求更大,但从应聘工商管理的大学毕业生来看,大学毕业生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比较差,职业道德素质较差,有的大学毕业生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比如,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不愿从基层做起,一部分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的学生也因为缺乏工商管理技能和实践经验,而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因而,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 二) 学习能力较差。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后,必然面临许多新问题,需要大学生不断学习,要求大学生具有比较高的学习能力。然而,现在的大学评价机制更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素质,而忽视考核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更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差,不适应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需求,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力不足,就业后也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
( 三) 应用能力不高。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应用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一些新建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实训条件比较差,实验、实训不到位,学生的应用能力不高。从对工商管理毕业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没有就业或就业层次比较低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低的大学生,而就业层次比较高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高的大学生。
( 四) 创新能力低。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现代企业的管理必然是现代化管理,并且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管理,必然需要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比较高的创新素质。但是,由于许多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特别是新办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又缺乏管理实践经验,教育教学中普遍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差,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现代化管理创新。从对毕业生的调查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而供给不足,但是有的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原因就是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 五) 缺乏实践经历。当前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高度重视理论教学,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严重不足,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但普遍没有开齐开足。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由于大学扩招,特别是一些地方高等学校,实验实践条件比较差,但招生多,工商企业实习接受能力有限,客观上形成了工商管理大学生实践实习经验严重不足。同时由于资金短缺,工商管理专业模拟教学软件配套不足,学生缺乏必要的模拟训练,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单一,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意识不强,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创新认识不够、思想观念落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应用技能比较差。部分高校,特别是新建高等学校缺乏社会实践创新,组织管理缺位,实践工作开展不到位,教学计划安排的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实践实训不全面,不能完成实践实训任务,同时学生对实践缺乏认识,重视不够,不能全面完成实践工作,学校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因此大学生的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技能比较差,就业竞争力不足。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革,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形成新理念,将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的新理念贯穿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全过程,使大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宽泛性特点,根据营销类、财务类、运营类、人力资源类、物流类、行政管理等企事业单位的就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其提高途径如下。
( 一) 创新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应用技术型培养模式,主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素质、管理工作技能、复合管理能力、实践体验和个性特征五种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五种能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素质教育模式、专业基础知识素质提高模式和专业方向知识素质提高模式; 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模式,主要包括应用文写作模式,形象礼仪教育、ERP 沙盘课程与实践,到工商企业体验等; 构建了提高管理人才复合能力的培养培训模式,主要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根据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必需的英语素质、计算机素质、普通话素质等的教育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和实践,让学生进行管理体验,构建提高应用型技术型管理人才的经历、经验模式。从学生的个性出发,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学生的鲜明特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鲜明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 二)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比较低,特别是职业素质比较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从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要求的调研中可以看出,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最看重的不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而是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品德,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素质,如在管理中体现的诚信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持久的吃苦耐劳精神等核心竞争能力的职业要求。
( 三) 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管理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岗位具有多样性,主要从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因其工作性质不同,岗位要求不同,层级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应根据岗位要求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例如,营销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及公关能力; 财务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 运营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力、成本分析能力及流程控制能力; 人力资源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人才培训、人才招聘及职业规划能力; 物流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 行政管理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办公室事务管理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及信息与档案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体现必须建立在学生爱岗敬业的基础上,因此,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应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入手,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实验教学和到实践基地参观体验,体验职业要求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爱岗敬业,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贯穿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一、中型企业调研:武汉市某农粮业有限公司
该公司建立于21世纪初,是一个集产、购、加、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品加工企业。该公司作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星火计划“优势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研究与示范”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承担企业。公司还被省军供中心授予为湖北省军供大米定点加工企业、市政府列为应急大米加工企业。公司现有员工110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专业人员12人,一般技术人员10人,拥有资产2000万元,年收购粮食50000吨;企业拥有年产5万吨大米现代加工基地一处,并配备进口大米加工设备一套,属于武汉地区典型的中等规模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集中在车间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
在实地调研中,该公司董事长z先生就直截了当地表示“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他们企业“很难就业,管理就更没戏了”。他的企业近两年来招聘的多名管理人员,都是社会上同行企业中的资深人士,而大学管理类应届毕业生一个都没有。这形成了所谓的“在企业管理中‘科班生’敌不过‘草根一族’”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z先生颇感“无奈”地表示:与那些从生产一线成长起来的“草根一族”管理者相比,大学管理类毕业生恰恰相反,他们在不知道企业为何物,不熟悉企业上中下职员关系与内外部环境时,就由外而入地先学管理定义、标准模式与共性规律等;等他们到了企业,相比一线管理人员磨合期会很长,而且这个过程不会给企业产生多大效益。因此,企业在管理本文由收集整理人才选择上自然会倾向于“内部挖潜”或是“直接空降”,“这样既节省了培养一个新人的成本,还避免了不必要的风险”,最终导致了“管理类应届毕业生进入社会后能直接从事管理工作的几乎是凤毛麟角”的结果。
二、小微企业调研:武汉某礼品工贸有限公司
武汉某礼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礼品公司。目前,该公司拥有一支大约20人的,富有创意、善于进取的专业设计师、生产工程师和营销管理人才组成的优秀团队,属于湖北地区典型的小微型商贸型企业。公司总经理f先生指出:该公司目前正处于事业的高速发展阶段,正急需一批高素质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加盟,具体需求主要集中在创意设计、电子商务与市场销售上。但是,工商管理的本科毕业生却很不好“招”。一方面,本科毕业的工商管理学生可能不太“看得上”他们这种规模的小型企业;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销售”似乎进入门槛不高,其他专业(如文学、历史专业)的同学也可以经过短期培训后基本胜任此类工作,甚至高中、中专或大专生也完全可以适应此类工作,所以造成“外行抢内行工作,低学历挤高学历机会”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何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同学避免上述求职中尴尬呢?或许f先生的一番观点可以提供思路。f先生向我们谈到:公司中最后能够在实际业务中成功并坚持下来的员工,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专多能”。由于在具体的产品推销中“会计”、“营销”、“报关”等知识都将综合运用,凡是具有扎实的相关知识并能灵活加以运用的同学,都能迅速地在岗位竞争中脱颖而出。换句话说,企业最欢迎的学生就是那种“一上来就能够符合企业的各种需求”,一个人能当三个人用的“多面手”。
三、当前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的困境
首先,市场人才供应“饱和”。近年来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遭遇了困境。一方面,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越来越大,专业点由1998年的1276个猛增至2010年的2900个左右,5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占全部本科院校的80%以上。这直接导致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巨大。其次,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中国企业系统化管理与国外整整相差一代人,大约70%的企业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管理系统”。因此,大批学习发达国际先进管理理论的毕业生去企业后,将发现理论与现实相差太远,而无所适从。最后,高校教育偏重理论,而轻实践应用。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长于理论教学,而轻于实践应用教育,因此还无法帮助学生跨越这道“看似无形胜有形”的门槛,实现所学理论与知识和企业工作要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就师资队伍而言,高校老师的弱势在于他们缺少市场实践经验——在市场经历、国际交流经历、学位层次等方面存在不足,素质急待提高,只能“空对空”地给学生讲理论与模式。对于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来说,能否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有赖于相关教育能否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以满足现代企业对利润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才是今天我国高校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突破困境的关键。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口,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东海黄金区域的结合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区位条件极为优越,是世界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临海的特大型国际都市,上海海洋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拓展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能够顺应全球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发展浪潮的需要。对上海海洋产业的研究也是上海作为国际性的港城在城市定位、功能转型及产业升级内在要求。
1 上海海洋产业现状
上海全市陆地面积为6340.5km2,其中陆地面积6218.65km2,水面面积121.85 km2,海洋面积近9000km2。20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20.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12.32万人。上海东临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南接杭州湾,西与富庶的江苏、浙江两省毗领,北界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正当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是中国最大的港口,按照吞吐量衡量为世界第一大港。
1.1 海岸线资源、滩涂、浅海资源分布及经济利用
海岸线是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之一。上海的海岸几乎全部建有海堤,为人工海岸。据上海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于2003年底到2004年4月的海岸线修测成果统计,上海拥有海岸线470km。所辖海域滩地共55个,总面积645.74km2 [1]。上海利用圈围的滩地建立了一大批农场垦区、工厂企业、市政设施和自然保护区,合理开发利用滩地对缓解上海市土地紧缺矛盾,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增强农业后劲、促进工业产值增长、稳定长江口河势、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1.2港湾、港址资源及港口开发利用分析
港湾、港址资源及港口的形成与发展,为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天然优势,并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和载体。上海港始建于黄浦江,发展于长江,拓展于杭州湾,腾飞于洋山港,历经了由内河向河口、沿海、海岛的开拓过程,雄居中国港口半个世纪,现已跻身于世界港口之前列站。上海港根据港口区分布的地理位置可分为洋山港区、长江口南岸港区、杭州湾北岸港区、崇明岛港区、长兴岛南岸港区、横沙岛南港区、黄浦江港区,共8个。上海港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2008年,上海港完成了2800 万TEU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第二,而稳居世界集装箱大港第一位的新加坡港完成达2990万TEU。交通运输部《2009中国航运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6.57亿吨,比上年增长9.0%。在全球货物吞吐量排名前10大港口中,上海港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港的位置。上海港在港口建设水平上持续保持和发挥产业优势。
在发挥港口产业优势的同时上海也存在着河口岛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足的问题。作为我国的第三大岛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面积大于香港各岛,而2008年GDP只有香港的1/66。2005年,崇明三岛平均GDP为8343元/人,只相当于上海全市人均GDP34436元/人的1/4。与长江三角洲14个地级市比较,最低南通市人均GDP9378元/人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三岛比南通还低1035元/人。同样是岛屿的舟山市,人均GDP也达11586元/人,超出三岛人均GDP3243元/人。三岛一产的比重偏高。上海全市一产占全部GDP1.8%,崇明一产占24.8%,长兴、横沙占22.3%,三岛平均22.3%。从现状经济及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三岛不仅在上海甚至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尚属较慢地区。
1.3岸线海洋经济密度分析
通过分析对比海洋经济总产值与海岸线的关系,可以获得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空间的相互关系。分别计算沿海11个省市2000、2007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大陆海岸线的比值,可以反映各沿海地区单位岸线长度的海洋产业产出贡献,即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表1:2000年、2007年各沿海省市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亿元/km)
Table 1: 2000&2007 Economicdensity of unit marine shoreline for the coastal provinces (million / km)
省区
2000年海洋生产总值
2007年海洋生产总值
大陆海岸线
2000年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2007年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上海
601.37
4321.4
470
1.280
9.194
天津
138.63
1601.0
153.3
0.904
10.443
广东
1114.57
4532.7
3368.1
0.331
1.346
山东
737.76
4477.8
3122.0
0.236
1.434
浙江
399.53
2244.4
1840.0
0.217
1.220
辽宁
326.58
1759.8
1971.5
0.166
0.893
河北
69.19
1232.9
421.0
0.164
2.929
江苏
146.04
1873.5
3122.0
0.153
0.600
福建
419.15
2290.3
3051.0
0.137
0.751
广西
110.45
343.5
1083.0
0.102
0.317
海南
70.23
371.1
1617.8
0.043
0.229
全国
4133.5
25073.0
为贯彻落实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基本理念,2011年5月―7月,课题组以问卷调查和QQ访谈等形式,随机抽取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64名毕业生进行了就业状况的专题调查与研究。
一、就业状况
(一)就业区域分布
据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是上海、深圳、广州以及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约占毕业生的78%;选择在武汉城市圈企业就业的约占毕业生的12%,还有约10%的毕业生选择到内地其他城市就业。这说明该专业在人才服务面向的区域定位上,既要面向本地区经济建设,也要兼顾面向经济发达地区。
(二)主要面向的行业
据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较广,具体包括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信息传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保险服务业等。其中,以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主,其所占比重依次分别为35%、23%和13%。这说明该专业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行业定位时,应重点考虑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商务服务业等行业。
(三)主要面向的岗位
据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布也比较广泛,具体包括销售员、人力资源管理员、质检员、生产计划员、行政管理员、采购员、仓管员、实习店长、报关员、电子商务操作员等。其中,以销售员(含客服)、人力资源管理员、质检员和生产计划员岗位为主,依次各占56%、12%、12%和7%。这说明该专业在进行学生的岗位定位时,应重点考虑这些主要岗位。
(四)就业单位性质
据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的单位包括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其中,约82%的为民营企业,约6%的为国有企业,约10%的为行政、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的约占2%。这说明该专业在教育培养中应重点结合民营企业的用人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职业稳定性
据调查数据显示,约30%的毕业生有“跳槽”经历。其中,“跳槽”一次的占50%,“跳槽”二次的占35%,“跳槽”三次的占15%。毕业生“跳槽”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环境差、压力大、没有发展空间,它们依次各占25%、20%和48%。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待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内部管理存在明显不足,不利于留住员工。
(六)应聘工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据调查资料显示,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发展空间、兴趣、薪酬福利、工作环境与条件,其比例依次分别为100%、80%、78%和76%。其次是专业对口、单位所在地和单位性质,各均占56%。这说明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是比较理性的,既考虑到发展空间与兴趣,也考虑到生存与健康安全。
(七)成长路线设计
据调查资料显示,有31.3%的毕业生将自己的成长路线设计为“从基层管理员――班组长――部门主管――高层管理者”;有59.4%的毕业生将自己的成长路线设计为“基层管理员(或操作工)――班组长――部门主管――高层管理者”;还有7.8%的毕业生将自己的成长路线设计为“从操作工――班组长――部门主管――高层管理者”。即毕业生都认为自己应该从基层做起,特别是有6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应该从基层操作工做起。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的成长发展设计是务实的。
(八)所在企业对员工的培训
据调查资料显示,虽然有约56%的企业会经常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工作技巧;有约31%的企业只是偶尔会对员工进行培训,且培训的内容仅限于工作技巧;还有约13%的企业从没对员工开展培训。这说明企业对新进毕业生的岗位培训还有待加强。
(九)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障碍
据调查资料显示,从毕业生的求职感受来看,当前影响其就业的主要障碍是工作经验欠缺。几乎所有的企业在选用人时考虑的第一条件就是“是否有相应的工作经验”。这对刚毕业、还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同时,一些企业还把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参加过社会活动、是否担任班干部等作为选用人的重要参考。这说明一方面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实习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积累经验。
二、关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一)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
1.加强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夯实专业知识与技能。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毕业生实现理想就业的重要基础。而职业的多样性、产品及其过程的多样性、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特点等,都对人才提出了一专多能的要求。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努力掌握好某一方面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选择地进行跨学科交叉领域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自己营造更大的就业和发展空间,无疑是很现实和必要的。
2.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校期间,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争取和把握机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一方面可展示自己的才艺、挖掘自身潜能;另一方面,可很好地锻炼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为自己参与社会竞争、接受社会挑选创造更多的条件。
3.转变择业观念,顺应社会发展。要及时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到更需要自己的地方去,脚踏实地,勤奋工作,施展才华,实现价值。近年来,内地经济发展很快,人才需求的缺口也很大。如:据孝感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近期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孝感市今年企业平均缺工率达22.8%,约6100余人。其中,管理岗位缺工数占总需求的9%[1]。该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能选择在孝感就业,既可以缓解当地企业的用工缺口问题,也可避免参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才的激烈竞争。同时,内地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人才短缺现状无疑既可减轻毕业生的生活负担,又为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好机会和发展空间。
(二)针对企业提出的建议
1.完善培训机制。由于每个企业自身产品以及管理文化的独特性,毕业生很难一上岗就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需要。因此,企业应依据岗位需求,结合毕业生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培训内容一般应包括:公司历史与远景、公司组织架构及各部门功能介绍、主要业务、公司政策与福利、公司相关制度程序以及职业安全等[2]。通过培训,使毕业生对就职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以及各种制度、规范有清楚的认识和正确理解,对就职岗位的职能、要求、工作内容与程序等能熟练掌握,为他们更好地融入企业、适应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规范内部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具体表现在:遵循国家政策安排工作时间,尽量避免超时作业和长时间加班现象;按国家政策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险;加强劳动安全防护,确保员工的劳动安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员工提供住宿、生活便利等等。总之,通过规范内部管理和改善环境条件,让员工对企业建立较强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促进员工树立长期服务企业、与企业同舟共济思想。
(三)针对学校提出的建议
1.紧密结合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特别是其就业行业、岗位以及单位用工特点等,设计本专业人才人才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使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2.加强学生的社会能力训练。学生的社会能力可概化为两种成分,即适应和社会技能。其中,适应包括:独立工作的技能、体格发展、言语发展及学业能力;社会技能包括:与他人交往的行为,如接受权威、谈话技巧、合作行为;与自我有关的行为,如情感表达、道德行为、对自我的积极态度;与任务有关的行为:参与行为、任务的完成、遵循指导;自我认知能力,即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以便在团队中找到自己该要到的位置;社会认知能力,即了解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完成所接受任务的能力等[3]。课题组从不同的途径获得了一个共同的信息,那就是毕业生的社会能力普遍较差,无法很好适应工作环境要求。为此,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社会能力的训练提升。如:积极探索针对学生社会能力提升的专门课程建设;通过宣传舆论、教师培养、试验室建设、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等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社会能力训练的环境条件;探索有效的学生社会能力考核方式;将学生的社会能力纳入获取奖学金和毕业证的必要条件等。
3.加强就业信息渠道建设。据调查资料显示,学生普遍反映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太少,信息不够及时和准确,以致就业选择有很强的盲目性。为此,学校就业服务中心以及各教学分院学工处等应加强与行业企业以及人才市场合作,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建设,为毕业生良好就业提供更多更好更及时的信息支持。具体措施如:建设开放的校园毕业生供求信息网,并且与本地区以及历年毕业生比较关注的沿海开放城市的典型企业、人才市场网站建立友好链接。校园毕业生供求信息网一方面应及时准确本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供社会企业了解选择;另一方面,可免费为企业招聘信息和为本校学生求职信息,为供需双方搭建一个方便、可靠的信息共享和对接平台;还可通过校报、学校广播以及电讯短信服务等媒体及时向本校学生企业人员需求动态,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组织企业到学校举办供需见面会,让学生与企业面对面交流,为他们相互间深入了解、合理选择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一样,有自身的特点,当前我国对生物技术的研究和管理在不断的寻求新的方法和技术。而我国当前企业的工商管理发展现状为:
第一,工商管理模式粗放。因为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所以,当前生物技术研究企业的工商管理会存在一定的粗放管理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生物技术研究企业的管理者没有丰富的工商管理经验,在企业管理中没有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知识作为企业管理支持,企业的管理者只能凭借个人习惯和情感进行企业管理,这样就会造成企业工商管理中出现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完善,这样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方针的制定。
第二,生物技术研究企业的文化建设不足。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社会效益而后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才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员工才可以在工作中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力量,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向导,起到指引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力。生物技术研究企业更加需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这样才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第三,工商管理地位不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这位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将企业工商管理思想进行转变,结合一些新的发展观念和思想,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社会责任加入在企业发展中,将以上企业管理中的粗放式管理转变成集约型管理,同时进行管理创新。因为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发展本质不同,所以工商管理方式需要有一套自己的管理理念,这样才会促进该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四,工商管理人才缺失。众所周知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发展中人才比较缺失,生物技术发展企业的人才更为缺失,真正有能力的管理人才更是少有,这些现状的产生和我国企业的发展历史和工商管理的发展有关,管理人才的缺失,需要企业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管理,珍惜企业当前的内部人员,加强对内部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关心企业内部人员的生活,不同的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
在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现状中,还有很多不同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出现,为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需要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源将问题解决,同时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对于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等相关的生物技术研究企业来讲,因为是一门新兴的技术研究领域,所以其管理模式需要进行创新,寻找适合该企业发展的工商管理模式,才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
从以上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可以知道今后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
第一,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中,工商管理人才非常的稀缺,生物技术研究因为是新兴的一个研究领域,所以相关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非常急切。今后我国企业的发展方向为培养更多专业的工商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和人力保障,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运用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进行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第二,制定企业工商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企业发展中的规矩就是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企业的各项工作需要有序的发展和进行,就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最为其发展的保证。当前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的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竞争,我国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该领域企业的发展需要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制定适合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的工商管理制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证。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留住更多的人才,保证企业各项工作有序的进行。
第三,实行人性化管理。我国当前企业的发展和管理,主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管理,很多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以经济利益为前提进行制定的,缺乏人性化管理,进而导致大量人才的流失,着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为了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发展,需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在企业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人性化,体现企业对员工的关怀,促使企业工商管理的人性化。
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一样,有自身的特点,当前我国对生物技术的研究和管理在不断的寻求新的方法和技术。而我国当前企业的工商管理发展现状为:
第一,工商管理模式粗放。因为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所以,当前生物技术研究企业的工商管理会存在一定的粗放管理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生物技术研究企业的管理者没有丰富的工商管理经验,在企业管理中没有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知识作为企业管理支持,企业的管理者只能凭借个人习惯和情感进行企业管理,这样就会造成企业工商管理中出现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完善,这样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方针的制定。
第二,生物技术研究企业的文化建设不足。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社会效益而后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才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员工才可以在工作中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力量,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向导,起到指引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力。生物技术研究企业更加需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这样才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第三,工商管理地位不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这位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将企业工商管理思想进行转变,结合一些新的发展观念和思想,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社会责任加入在企业发展中,将以上企业管理中的粗放式管理转变成集约型管理,同时进行管理创新。因为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发展本质不同,所以工商管理方式需要有一套自己的管理理念,这样才会促进该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四,工商管理人才缺失。众所周知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发展中人才比较缺失,生物技术发展企业的人才更为缺失,真正有能力的管理人才更是少有,这些现状的产生和我国企业的发展历史和工商管理的发展有关,管理人才的缺失,需要企业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管理,珍惜企业当前的内部人员,加强对内部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关心企业内部人员的生活,不同的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
在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现状中,还有很多不同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出现,为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需要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源将问题解决,同时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对于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等相关的生物技术研究企业来讲,因为是一门新兴的技术研究领域,所以其管理模式需要进行创新,寻找适合该企业发展的工商管理模式,才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
从以上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可以知道今后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
第一,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中,工商管理人才非常的稀缺,生物技术研究因为是新兴的一个研究领域,所以相关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非常急切。今后我国企业的发展方向为培养更多专业的工商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和人力保障,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运用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进行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第二,制定企业工商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企业发展中的规矩就是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企业的各项工作需要有序的发展和进行,就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最为其发展的保证。当前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的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竞争,我国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该领域企业的发展需要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制定适合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的工商管理制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证。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留住更多的人才,保证企业各项工作有序的进行。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概况
1.专业解释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科下的分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分类,工商管理专业包括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国际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审计学、和资产评估物业管理等八个方向,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选择较多,本文主要根据研究主体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如中国农业大学、江西工程学院和湖南师范大学等,研究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和人力资源管理者五个专业方向的就业竞争力。
2.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竞争力概况
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是根据学生在进行学校专业学习、校园实践、综合素质等的培训之后而提升得到的个人专业技能、社交技能、就业竞争技能等,并具备持续学习与发展的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分析,从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即工商管理专业核心知识、基础知识、前沿知识、专业技能等;以及学生的就业基本素质,包括就业态度、就业精神、就业能力、就业团队意识等等。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调查与分析
1.问卷调查
本次针对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调查主要采取的是问卷调查法,在中国农业大学、江西工程学院和湖南师范大学总共发放问卷420份,剔除无效问卷、不完整回答问卷等的情况,总共回收有效问卷382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0%。中国农业大学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31%,江西工程学院回收有效问卷133份,有效回收率34%,湖南师范大学回收有效问卷共129份,有效回收率是34%。
2.就业竞争力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调查评估,比如问卷中涉及到的工商管理类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评价、对自身就业知识的评价、对学校教学的意见、对就业工作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就业基本情况、就业质量评估等等。根据问卷反馈出来的结果,大部分工商管理类学生对于工商管理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核心知识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等,掌握较为牢固,自我评价较高。而在对一些专业前沿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的评价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掌握的程度一般,所以在这方面的就业竞争力相对不足,因为工商管理类的前沿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能够促使学生提升自己的工商管理技能,进而实现更好的专业匹配。工商管理类学科的职业要求学生具有较良好的实操能力和专业技能,而大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控制不足,容易削减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在对待就业的态度上,大部分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态度、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持较强的评价,较少学生会评价自己的职业能力在强的范围内,这体现工商管理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仍有提高的空间。不过,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工商管理类学生对于就业的信心和决心,对待未来职业持有相对的事业心、责任心,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而在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情况调查时,可发现现在大部分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服务企业均以中小企业为主,如商业、服务业等企业,就业地点集中于一二线城市,而且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质量持较为满意态度,从事的职业内容亦与自身的工商管理专业较为对口,评价所属学校的本专业教育和管理,也基本处在较为满意的范围,当然也有个别例外。
3.就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1引言
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市场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没有根据实际市场发展需求来培养人才,导致人才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现状。另外,由于用人单位对于工商专业的学生要求变得非常高,不仅要求工商专业毕业生具备专业技术,而且要求毕业生具备很强的综合素质。因此,需要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发展,才能够实现毕业生就业。
2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目标不明确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目的就是帮助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发展工商管理专业来满足社会经济市场用人单位的需求。首先,需要对当前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现状和工商管理专业现状以及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现状进行详细的了解。其次,按照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来制定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目标,从而为单位培养出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同时,需要保证该种人才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坚定的创业目标和领导管理能力,具备长远发展的目光,能够重视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很强的随机应变能力,有利于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发展提出实用的建议。
2.2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学理念传统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发展受到了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学校教师无法及时改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实现不了创业创新研究。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对于创业目标和创业方向没有明确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只能够通过不断摸索和自我尝试的方式来实现创业,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无法发挥出工商管理专业的作用。同时,由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思维受到影响,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一旦毕业就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因为,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就业与创业相比较,就业比创业实际、简单。可见,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学模式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工商管理展业创新创业发展。所以,学校需要采用强制性的措施来改变这个局面,严格按照教育部门的教学改革理念来改善学校教学模式,增加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增加创业实践模拟教学科目,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理念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2.3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技能低下
工商管理专业虽然开始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但是由于教师自身教学理念差,专业技能不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缓慢。同时,由于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晚,并没有招聘专门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3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发展教育提出的措施建议
3.1改变教学结构
学校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通过改变教学结构方式来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确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清楚的了解,通过分析编制出科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指导书,并按照社会发展趋势来不断完善具体创业指导内容。其次,学校需要按照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创业指导书来调整教学课程,并注意创业指导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最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来安排实践内容,并根据学校的资源情况进行模拟实践练习,有利于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知识,合理运用知识,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3.2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还需要做好教学方式的改变。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非常单一,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起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改善课程学习氛围,增加学生社会调查实践研究,创办课程创业辩论比赛,要求学生制定出完善的创业方案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够积极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同时,学校还需要制定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计划,采取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来培养教师队伍,例如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和培训等,加强教师的实践经验,才能够从根本上来改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
3.3改变教学评价方式
为了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学校还需要做好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善,将学生的创业计划书、创业总结、实践成绩、考试成绩的占比进行合理的调整,例如理论考试成绩的占比调整只能为全部成绩的30%,实践考试成绩为全部成绩的60%,学习自我总结、创业意识等占比全部成绩的10%。这种评价方式才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自我创业能力。为此,学校还需要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例如创新创业仿真、创新案例分析等,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实际创业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业体验感,为学生的创业创业发展奠定基础。
4结束语
由于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步晚,为此,高校想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需要改善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市场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朱震宇.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问题简析[J].环球市场,2017(13):122.
[2]代春花.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8(1):193.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工商管理;就业竞争力
作者:王静静(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滁州分校)
1工商管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简述与就业竞争力分析
学生就业压力主要由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决定的,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包含了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能力、校园实践经验、社会实践经验以及综合素质等,能够对学生个人专业技能、社交能力能够提升的能力。本文所研究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评估,即是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技能等内容的评估;除此之外,在当下的各大企业对于就业生的就业态度、就业精神、就业能力、就业团队意识都比较重视。
据就业竞争力分析,工商管理毕业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知识储备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等方面学识,相对掌握的比较扎实,但是面对较为专业最新信息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相对较弱,就工商管理专业的实用性而言,因为拓展相关专业最新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有利于学生专业技术职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促使更优秀的专业般配。工商管理毕业生需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而毕业生对于实践经验的专业能力掌握的并不完善,容易影响和打击毕业生对于这方面的就业竞争力。
2就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2.1工商管理毕业生前沿知识较为欠缺
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企业随着不断进度,而工商管理专业也随着社会企业需求不断革新技术,突破传统迈向前沿,更加需要结合最新信息化技术操作,因此,毕业需要掌握相关最新领域的知识,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及技能。不能滞后与时展趋势,需要加强相关专业领域的拓展。
2.2缺乏专业性质的实际操作与技术掌握
就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来看,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以及熟练的技术技能操作,作为就业的辅助技能,根据实际情况的企业反应毕业生太缺乏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经验,不能完善的处理实际情况出现的问题,相对专业性质没有完全就实际效果想吻合。
2.3团队意识薄弱
从社会的角度下分析,随着现在学生出身家境养成的习惯,对于团队意识的理解比较薄弱,面对团队合作的机会重视程度不高。在工商管理专业领域中,团队精神是整体全局观的体现和相互结合交流学习意识思想,以现代管理型企业对于人才普遍需要有一定的团队精神成为至关重要的条件,所以,这方面能力的欠缺或者不善于将对就业竞争力会降低。
2.4毕业生企业组织管理能力不足
高职高专院校工商管理毕业生需具备综合能力,持有对企业组织与管理的能力。根据大数据的反馈,现在的毕业上都普遍缺乏企业组织管理经验,不能良好的协调个人能力与公司资源,从而缺乏核心竞争力。
2.5学习欠缺创新以及思想守旧
工商管理理论知识过于陈旧欠缺创新,各个行业都注重创新能力的突破与培养,而作为就业职员需要不断革新陈旧观念,在企业任职中许多毕业生不懂得随机应变以及死板硬的方式套处理事情。从而创新力表现不足,循规蹈矩。
3高职高专院校工商管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3.1不断拓展与学习专业前沿知识
在高职高专院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中,专业教师需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计,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需求给予学生补充专业的最新信息化技术培训和知识传授,如:不定期的请企业相关高级专家开设讲座论坛,分享经验与交流专业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促进学生求学兴趣全面掌握行业知识的情况。让学生思想走在行业的最前沿,能够更有效促进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3.2强化实验操作与实践行动力
教学需要站在企业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根据不同的学生条件,采用课堂内容与项目结合适当安排专业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企业案列分析、企业走访等多种方式方法进行鼓励学生,多参与项目活动及实践。加强组织管理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水平。
3.3加强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在项目教学法与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团队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应根据实际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加强团队合作能力精神,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团队活动促进团队合作与交流沟通。
3.4因材施教,激发学生自主创新
在课程中,需要不断加强课堂设计与模式革新,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鼓励并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在学习与活动实践注重培养个性与能力,或者通过课外组织活动积极参加,如社团、学生会、短期实习等各个方面的活动,不断拓展创新能力的发展,促进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
3.5加强校企合作
高职高专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交流,采纳企业相关决策与建议,从而得到资源分享,可以安排毕业生就职实习,从中吸收借鉴突破自我,让学生不段累计经验,促进学校、企业、学生合作交流的关系,达到三方共赢的效率。也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现状问题分析,根据需要根据现在的市场发展方向及市场实际需求相结合,对人才培养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对高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给予相应解决措施,帮助学生更好的明确就业目标,同时提高工商管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19-02
近几年来,高校普遍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面对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底气不足的严峻形势,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传统专业,要站稳脚跟就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进行不断的调整与改革,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2011年,上海市教委通过已经毕业的学生对各个高校的一些专业进行了学生满意度调研,上海电力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满意度分值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这引起了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关注和深刻反思。因此,从学生需求出发,研究就业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实证方法,以期了解和把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度状况。课题组对上海电力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1份,有效率为80%;同时,分别对各个年级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抽样访谈,每次访谈平均为30分钟,总计30人次。其次,在对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反馈信息统计分析的结果上,概括和发现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以及洞察和理解学生对就业的期待、诉求和价值观。最后,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现状与学生愿景的对比,提出面向就业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思路和改革建议。
一 现有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从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反映,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
1.培养目标无法彰显特色和优势
上海电力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适应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较高的管理素质和较强的创新精神,熟悉生产的基本流程和特点,了解企业管理及市场运行机制,掌握企业管理领域必须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管理或科研方面的工商管理学科专门人才”。这样的目标定位与大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雷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不具备差异化就业竞争优势,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2.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创新
第一,课程设置。上海电力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行学分制,总课时达到3000个以上,学生普遍反映偏多。(从国外来看,美国和日本一般设置30门左右的课程、2000个左右的课时);对课程知识体系的衔接关系、学时分配结构进行梳理发现存在部分课程知识内容重叠,衔接关系不够紧密,逻辑关系不符合知识的递进性等矛盾。此外,学校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根据教师资源而非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来确定,导致开设的选修课程过少,几乎等同于必修。
第二,教学方法。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大部分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封闭式的理论教学教给学生的只是纸上谈兵的功夫,学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虽然也有部分课程教师尝试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互动性、启发性教学方法,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习惯了上课听讲、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学习的自主性不强,不适应互动式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不愿意参与讨论或管理游戏,互动式教学的成效并不显著。
第三,教材选用。大部分工商管理教材从理论观点到案例分析都是借鉴和参照西方教科书,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经济体制的差异,学生对洋为中用的案例舶来品的理解也多是一知半解。另一方面,对我国企业的案例整理归纳工作还很缺乏,教师在授课过程难以使用我国企业管理实际的案例素材,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影响教学效果。
第四,考核方法。在同质化培养目标的指引下,课程考核的内容和方式也难免偏重知识和理论。目前,大部分工商管理课程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核成绩”的结构式成绩评定方法。学生习惯平时懒散放松、期末抓紧突击,虽然有时也能取得较好的分数,但实际上对这门课程缺乏理解,更谈不上知识体系的构建,导致指挥棒失灵。
3.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现有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有社会调查、生产认识实习、大型作业、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难免使课程流于形式。例如,人力资源管理大型作业由于实验室硬件条件,师资力量有限等,两周的大型作业时间,学生真正能利用的时间也最多一周,许多学生流露出实践环节“蜻蜓点水,意犹未尽”的遗憾。
4.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在实际管理工作岗位的工作经历,在课堂教学中,以单一的讲授为主,由于教师自身对管理理论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刻,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而国外的工商管理教育大多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中兼职并搜集教学案例,也有政府和企业高管转行到大学任职的,这与国内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二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诉求
现有的研究文献都是从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两种角度,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亟需改革。而本文另辟蹊径,试图从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中洞察学生对就业的期待和诉求,旨在从学生需求侧出发,研究就业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职业能力
在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职业领域要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实践经验,提出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包括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较强的管理职业能力和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86%的学生认为,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无法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管理职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尤其是无法培养学生以科学思辨为依托的管理诊断和管理改善的核心职业能力。
2.择业价值观
在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也趋于理性和现实,不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80%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认为毕业后找工作,是否是管理类工作不重要,只要能胜任就行,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转到管理方向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缺乏工作经验和深层次管理思考的毕业生不可能胜任管理岗位的工作,因而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向该专业的技术层面的管理学科倾斜,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3.职业生涯规划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本科学业完成后,面临着报考研究生、出国留学、报考公务员、创业、直接找工作等多种职业生涯选择。在被调查对象中,49%的学生选择直接找工作。其余依次为20%的学生选择考研,在原来的专业方向继续深造;12%的同学选择考研,但是会调换专业;8%的学生选择报考公务员;8%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2%的学生选择创业。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来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就业市场,因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也应该以就业为导向。
三 面向就业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解决现有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诉求,就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包括就业导向型的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拓展,以及“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1.培养目标定位
上海电力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该秉承学校“聚焦电力,体现电力特色”的办学思路。随着电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为适应电力工程建设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厂网分离对公司理财、人力资源管理、电力营销人才的需求等,建议本专业目前的公司理财、涉外、人力资源管理调整为公司理财、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三个专业方向。依托电力行业和学校电力优势学科,围绕电力特色定位办学,使本专业具有区别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特色,努力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以特色求质量求发展。
2.课程体系创新
根据课程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以及对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贡献度大小,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路为:第一,重新审视课程体系的衔接性与系统性。对内容相关度比较大的课程进行合理的整合;鼓励开设拓宽视野、开拓思路类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二,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单向的知识灌输型的传统授课方式和僵化的考核方式,努力探索双向、互动、能力提高型的教学方法和与之对应的动态考核方法。第三,开发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时效性优势,弥补现有工商管理教材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目前,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经济法等课程都建立了网上教学平台,并且实现了师生实时互动与交流。
3.实践教学拓展
为了使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实践教学拓展包括通识教育实践平台、学科基础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综合与社会实践平台和自主实践平台五部分内容。各个实践平台承担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实践手段,涵盖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具体包括课程实验、综合性课程设计、大型作业、团队开发和毕业设计等实践内容。其中,自主实践平台主要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等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同时,实验室的加速建设、设备和经费的投入、实习基地的积极创建,也为实践教学拓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
4.师资队伍建设
面向就业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更离不开“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软件保障。“双师型”师资是指教师既具备某一专业领域的工程师资质,又具备教师资格的双重领域专家。学校内部、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培训和交流,将有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尤其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开展的双向交流:一方面,聘请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到学校以授课,或讲座的形式传授行业、企业管理实践知识以及管理前沿;另一方面,派送教师到企业参观践习,教师既能学习管理经验,也可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咨询与诊断,将管理理论转化或升华为专业应用能力。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立足于学生、立足于就业,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必须在对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前提下,改革培养模式,包括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教学拓展,并且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期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兵、乔晶.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2(1)
[2]高向丽.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知识经济,2011(22)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我国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拟采用调查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相结合,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入手,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阐释,以期能够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起到一定的启发。
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
笔者进入中国知网以“工商管理”合并“实践能力培养”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出文献合计35条,文献时间集中于2006年—2016年之间,说明近十年以来,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已经引起了关注;以“工商管理”合并“就业”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出文献598条,其中从2011年1月1日至今共计334条,说明近五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笔者就这两方面的文献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阅读与分析,并结合调查分析情况,发现目前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安排的缺失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性质,通常高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较多地安排为理论课程的学习,以本学校为例,工商管理专业当中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与实践课,其中必修课为95学分,选修课为2分,实践课为32学分,共计156学分。可以明显看出,其中必修课占总学分比例的60.9%,选修课占总学分18.6%,实践课占总学分20.5%。虽然选修课所占学分比例与实践课程仅相差2%,但是因为选修课与必修课都属于课内教学,也就是说,实际上课内教学占了总学时接近80%。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仅仅是作为课内理论教学的补充存在的,并没有相对独立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存在,在课程教学安排上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长期以来流于形式。因此,学生的能力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学生实践意识缺乏
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更重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时间能力培养的忽视伴随着高校课程安排的缺失由来已久,因而,缺乏参与实践的意愿、对实践活动的认知不足、缺乏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意识已经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上面缺失的主要特征。高校也开展过很多实践活动,但是收效甚微,一是学生实践意识的淡薄由来已久,二是有些参与到活动当中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践活动对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根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实践的基本方式是外出学习或者直接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习,他们认为学校组织的一些实践活动参与的意义不大,没有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呆板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都是理论教学,似乎将理论学得透彻了,能力自然就上去了。但事实上,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能力要求极高的专业,而学校方面对于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方面的安排并不多,采取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四)评价方式单一
在评价方式上,工商管理专业在考试评价上依然采取的是闭卷考试的考查方式,缺乏灵活性,而其考试内容仅仅是对课堂理论进行考查,对实践课程或者实践活动缺乏考查内容,或者仅仅是上交一张实践活动表格证明自己参加了实践活动,并未对实践情况进行相应的考评。因而,这样的评价方式扼杀了学生对于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极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探究有效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重新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工商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及就业单位对于人才方面的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是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首要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培养的是能够应用于实践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其未来就业的方向主要是管理研究与咨询、企业战略管理、人才管理及管理培训方面,这些内容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要求极高,因而高校必须重新定位教育目标,落实对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其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增加实践课程与实践内容,完善对实践课程的评价,将实践内容纳入期末考核中,使学生重视实践课程,进而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转变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当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高校在借鉴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以本土化为原则,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经济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的修订,并发掘适合我国当前国情与经济的成功案例,运动到课堂当中。进行案例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强化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并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能够直观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李旭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02:42-44.
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工商管理学科是为我国培养现代工商管理人才的重要学科。为了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求,我国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及科学教育输送更多符合现代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工商管理人才,在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我国企业国际贸易需求要求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经济现状及市场经济变化开展科学的管理工作,并通过管理工作的强化实现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可持续盈利能力的构建。针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现状,了解现代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工商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分析与论证,促进工商管理教学工作的科学开展。
一、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需求的分析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工商管理对企业经营战略、成本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可持续能力构建等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工商管理能力成为了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受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影响,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人才极为缺乏,一部分企业为了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求,采取在职教育及培训等方式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但是,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知识、在职教育时间不充分等因素影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开展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为了满足我国企业经营发展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工商管理人才缺乏问题,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教学活动中应针对企业人才需求开展教学现状的分析与评测。针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及现状分析
(一)现代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
受高校教材更新周期长、高校教师脱离市场实际等因素影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工商管理人才实践能力薄弱、缺乏理论与实际联系能力是影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我国高校加强了工商管理人才实习教育及案例教学,同时,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变化开展了工商管理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但是,受学生对市场经济接触少、对企业管理情况接触少等因素影响,理论与案例教学中学生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仍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影响了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对外经济活动中的管理能力,现代高校工商管理教学中应加强教学改革与创新。针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需求及培养目标开展教学工作。
(二)以教案设计为基础,增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在高校工商管理教学活动中,教材更新周期长使得教学活动中的许多案例已经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内容。虽然,不同时期下的教学案例能够起到一定的教学作用,但是更加贴近现代市场环境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并根据贴近市场环境的教学案例使学生能够在出入职场时引用教学案例开展工作,提高工商管理实践能力。因此,现代高校工商管理教学活动中,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应收集时效性较强的经典案例进行理论及实践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对市场现状的了解、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掌握。通过教案时效性促进学生毕业后工商管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三)以问题教学法促进学生工商管理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
工商管理教学活动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工商管理理论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展工商管理工作,因此,高校工商管理教学活动中应针对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需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利用问题教学法使学生能够利用工商管理理论知识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在工商管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现代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设置教学题目。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以及企业实际情况的分析制定工商管理工作重点及执行方案,组织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理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四)加强教师与企业的沟通,以现代企业工商管理现状为基础开展工商管理教学活动
针对高校教材时效性问题,高校工商管理教师还应加强与实践企业的沟通。针对教材更新慢的问题了解现代企业所面临的问题,针对企业面临的问题设计教案及教学重点。通过教师与企业的沟通,还能够了解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情况,针对企业对工商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需求开展教学工作,为促进工商管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对工商管理工作的认识
在现代高校工商管理教学中,学生实训教学对提高学生工商管理工作认识、开展自身理论知识缺陷检查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高校毕业实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及企业经营活动中,进而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检验自身工商管理理论知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了解今后自我充实及再教育的重点。而且,在实习、实训工作中,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还能够从企业需求出发分析、考虑企业现行工商管理体系的优缺点。并通过与实习教师的沟通,检验理论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快了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针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需求有针对性的强化学生理论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工商管理评测知识的教学。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展高校工商管理教学活动,促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促进现代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我国的独立学院始于1999年,在国家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大背景应运而生。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由于独立学院都是依附于一所公立大学举办的,母体高校的专业优势往往就成了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基础。因此,除各独立学院之间专业设置雷同外,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专业同质化现象也很严重。专业设置同质化的不良后果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办学特色无法凸显、办学优势不明显。现行的专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就业和后续发展图4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要求调查图5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求调查以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为例,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表述是:本专业培养具备经济、管理及其他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在企业经营管理或生产管理岗位胜任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特色是以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为主线,重点训练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但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大众化和普通化,如除去专业公共基础课不谈,专业技术基础课有9门: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物流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企业战略管理,资本营运,国际企业管理,跨文化管理;专业课有12门:工业生产技术学(金属工艺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金融学,多媒体制作,管理心理学,项目管理学,财务管理,中国税制,货币银行学,专业英语;任选课有6门,部分课程的开出不尽合理,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全面的就业能力。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实际存在脱节比较突出的是所选用的教材与实际联系不够,理论性太强,应用性不足。课程设置有重复和低效情况存在,如专业技术基础课中,国际企业管理,跨文化管理;专业课中,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就属于此种情况。轻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未来还会转向“普及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要培养能在各种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我们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留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只设置了入学教育与军训,公益劳动,认识实习(结合工业技术课程的学习进行企业考察),企业系统决策ERP课程设计,专业论文,ERP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这些内容,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差甚远。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进对策
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各级政府、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二是管理咨询服务等中介企业;三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部门;四是在国内院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到国外学校深造学习。但不论是何种就业渠道,用人单位都会给毕业生提出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很多毕业生经过职场的碰撞后,觉得原来我们院校的工商管理培养广而不精,使其感到在工作岗位上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也不会做,很是尴尬。那么用工方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呢?图1-5显示的调查数据就能说明问题。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进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没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想直接进入各级单位的管理部门是不太现实的,专业博而不精是主要原因,缺乏实践的历练是其最大的“短板”,如何才能克服“短板”,使毕业生在就业求职时更具有竞争力呢?对于我们独立学院来说,就要修正培养方案使之更为贴近市场才是关键。目前,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非常多,本科一批、二批、三批,专科院校中均有开设。从近几年的《招生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专业招生,二是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以“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入学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流到具体的专业。如:北京大学按照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分为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三个专业方向。新生入学后,统一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英语和数学强化训练,二年级第一学期末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习状况再分专业。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应做重大改革,可分为两个阶段模块,四年本科的前一年为基础模块,后三年为专业模块。这样可起到前一年是厚基础,后三年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市场需求由其自我选择以后作为职业方向的专业。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其经管学部目前有8大专业,分别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的学生在大二第一学期课根据意愿选择在其他专业学习。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前一年的基础模块设置如表2。通过这样的修改,就能较好地改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困境,也可使我们独立学院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更加具有实用性而受市场欢迎。
本文作者:廖宇工作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