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篇1

前言:

金融危机生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不能把责任都归结到公允价值会计身上,金融专家应该结合时展的特点,全面的对金融危机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公允价值会计具有促进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的作用,通过提供透明的信息,使人们能够及时掌握金融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方向。因此,只能说公允价值会计只是产生了风险信息,而不是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

一、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的运用

1.公允价值会计随着金融危机的转变

公允价值会计的表现形式在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差异较大。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的经济受损,我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的发展出现衰退的现象。尤其是我国的房地产事业受到了严重的波及,使得我国房屋的价格不断的升高,人们在选择购房时,都成为了金融危机下的“房奴”。随着房屋价格的飙升,人们无法接受这种高额的住房,在购买房屋时就会选择贷款的途径来购买,逐渐产生了资产抵押的现象。经过公允价值会计对其资产进行计算之后,固有资产都产生了贬值的现象,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公允价值会计也逐渐成了人们认为是引起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通过金融专家以及金融投资者发表的不同意见,使得很多国家都减小了公允价值会计所行使的权利,减弱了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公允价值会计也在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进行着转变。

2.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稳定发展的影响

公允价值会计之所以被人们认为是引起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公允价值会计引起的周期效应,从而影响了金融危机的稳定发展。公允价值会计对经济的计算不仅可以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不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下降的情况下,公允价值会计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情况,所以,在公允价值会计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来时,往往会传递出经济受损的情况。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公允价值会计计算也促进了经济平稳的发展,公允价值会计会反映出经济市场的波动,使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受到了同行业之间的巨大影响,使其更加容易掌握缓解的措施,来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3.对金融危机进行有效的反思

在分析金融危机产生原因时,公允价值会计都会从自身找到容易引起危机发生的原因,也产生了很多会计信息不全的纰漏,公允价值会计计算的过程中,认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直接影响着金融危机的产生。根据公允价值会计对自身问题的不断探索,我国会计界也要从根本出发,对内部的信息处理进行管理和监督,杜绝危机发生的可能,要懂得制定有效的措施,来规范会计的行为,整理会计界的风气。根据反思也发现了公允价值计量存在很多的不足,在金融危机发生时,公允价值计量的价格不一定能达到公允的标准,金融危机使市场的经济波动非常大,而企业的经营却没有那么大的浮动,所以在金融危机发生时市场的价格不能反映出企业的发展情况。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产品价值的估测不准确,这样确定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就需要根据很多方面的因素来确定,所以,在金融危机发生时,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来制定合理的经营模式和资金的适应。

二、金融稳定情况研究

1.影响金融稳定性的原因

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情况下,金融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中中央银行的监管、货币的流通以及金融的管理都是影响金融稳定性的因素。中央银行作为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措施,具有着维持金融平衡发展的责任,减小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货币要保持畅通的流动,解决资金运作紧张的问题,中央银行对金融的监管也很重要,要及时掌握金融市场的变动,以便做出有效的措施,来避免金融不稳定的现象发生。影响金融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中央银行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金融市场的交易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争取在第一时间掌握好金融的发展情况,可以对相关企业进行实际的帮助。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很多行业来说,都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人们在为危机担忧时,应该想出更好的方案来有效的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只有我国金融行业持续不断的发展,我国金融的稳定性才能不断的提高,金融市场的发展才能越来越长远,实现我国经济壮大的发展目标。

2.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保持金融稳定性

随着金融危机的产生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金融市场应该加大金融创新的能力,来合理的发展金融稳定性,金融危机使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金融市场正是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经营,才能更好的适应宏观金融市场的需要。金融企业部门应该明确知道,金融创新是可以促进金融稳定发展的,可以抓住市场的发展需求,创新的过程应该结合金融企业的自身发展情况,创新出新的主体经济,根据现有产品具有的特征,不断探索和创新出新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实现了金融的创新可以使货币更好的流通,更多金融交易的过程也更加简便,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金融企业要高度重视金融创新的重要性,提高金融交易的活跃程度,不断创新出金融产品,增加企业的业务水平,提高金融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金融危机的发生给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于经济危机的抵抗能力有限,给我国很多金融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也破坏了金融稳定性。公允价值会计很长时间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引起金融危机的最大原因,随着金融专家对金融危机的不断分析,逐渐探索出了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中起到的作用,证明了公允价值会计并非罪魁祸首,只是向金融企业传递了金融危机存在的信号。所以,人们在分析金融危机时,要全面的结合时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从而找出原因,进而驱使金融稳定性随着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及时的创新来应对市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旭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J].会计研究,2011,10(25):102-103.

[2]丁友刚,梁冰.对我国商业银行呆账准备金提取及核销制度的若干思考[J].金融研究2010,15(45):48-49.

篇2

一、基于金融系统的视角考察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学术界关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从金融系统的视角考察,理论与实务界已形成三点共识:

(1)过度的金融创新与金融自由化是导致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

Yuliya Demyanyk和Hemert(2008)等从信贷标准和信贷质量下降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降低的信贷标准和信贷质量造成的。而信贷标准和信贷质量的双双下降与住房价格的持续上涨不无关系。一方面,2001-2006年房价不断上涨,金融机构发放了大量次级贷款。其中,次级贷款2003年4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4000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比例从1993年开始起步发展到2005年的20%。而监管机构几乎难以及时发现这些贷款的真实状况及其高风险,因此,这段时期美国抵押贷款的质量整体上不断下降,低质贷款的过度膨胀最终酿成了如今的危机。

另一方面,由于房产价格不断上升,大量新的信贷机构进入抵押贷款市场,追逐高收益,加剧了机构之间的竞争,导致信贷标准下降和贷款者承担的风险提高,而抵押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欺诈行为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的上升,过高的风险也造成金融市场的动荡(Dell'Ariccia etal,2008)。

然而,以上分析和研究是在理论的层次上展开的,对实际的解说和操作可能不具有明显的有效性,从实证研究中才可增加其可信性。因此,Keys、Laeven等(2008)利用美国次债市场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次贷危机的发生机理主要源于证券化的过快、过度发展,随着一些非流动性贷款转化为流动性债券,金融机构对借款者的评估和监测动力明显降低。因此,证券化程度与监控力度显著负相关,过度证券化对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难逃罪责。

(2)过度放松的金融监管和分散的金融监管架构加速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美国的众多财政金融要员如Paulson(2008)、Bernanke(2008)都支持这一观点,纷纷提出改革美国金融监管架构的短期、中期及长期建议。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埃里克・马斯金教授认为这一危机发生主要应是美国政府的错误,是监管的失误。他表示,过去很多年间,美国的大量房屋抵押贷款发放都相当宽松,但实际上其中很多根本不应该批准。马斯金说,金融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存在所谓的“外部影响效应”,这种外部影响会产生连锁效应,从而影响到所有金融行业当中的主体。因此,马斯金认为,金融行业需要监管,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使金融行业的这种外部效应不致失控,这在以前都有过非常惨痛的教训。比方次贷危机就证明了我们的监管失效,如果监管有利的话,一开始这个危机就不应当让它产生。

因此,邓翔(2008)指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是由于金融监管未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从而导致监管的缺失。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高飞、胡瞿(2008)在其研究基础上,从金融监管的角度进一步剖析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出金融分业监管不适应综合经营,缺乏协调和权威的监管机构同样也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3)金融市场上道德风险的上升、市场信心的下降加剧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关于这场危机的原因,专家及学者给出了诸多分析,这些分析均有道理,而且有的已探及成因的深层部位。Mian和Sufi(2008)等人认为美国抵押信贷市场违约率的上升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萎缩,引发了次贷危机,随着市场上道德风险的上升、市场信心的下降,危机蔓延到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亚洲公众知识分子(API)奖学金计划高级研究员Michael Mah-Hui Lim(2008)认为,道德风险问题激励了银行的风险承担,弱化了风险约束机制。2001-2005年美国的银行抵押贷款供给迅速上升,供给的扩张将原来无法获得抵押贷款的边缘消费者拉入抵押信贷市场。与此同时,快速上升的抵押信贷供给导致借款者风险的迅速积累和房产价格溢价上升,进一步提高了消费者的风险偏好,抵押贷款需求激增。道德风险上升所引起的抵押贷款市场非理性繁荣,为后来违约率的激增埋下隐患,是引发金融市场危机的重要诱因。

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刘桂峰(2009)从道德层面入手深究了其原因。他对美国人过度超前的消费理念及消费行为引致的全球经济失衡及生态灾难、美国银行业自身本性的迷失导致的虚拟资本在全球的泛滥作了分析,从而指出:不负责任的消费理念以及由此导致的奢侈无度的消费行为是构成这场危机背后最深层次的道德原因。同时进一步指出,过度的消费理念和方式使社会各阶层、包括银行家阶层过分逐利,银行本性的迷失是构成这场危机背后另一道德层面的原因。

以上三点均从金融系统的视角考察了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但金融危机根源于实体经济,并作用于实体经济。因此,如果仅仅从金融系统的角度,单纯地依靠救助金融机构或注入流动性等举措,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金融系统层面下实体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与深层次风险,甚至可能催生下一次金融危机。为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导致金融危机的实体经济的深层次原因。

二、基于实体经济视角考察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大范围的金融危机使西方的银行体系遭受重创,实体经济也未能幸免,且影响仍在继续。因此,有必要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剖析危机产生的原因。

杨公齐(2008)指出: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不少经济学家和权威人士从消费方式角度进行了反思。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接受我国央视记者采访时就谈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与美国人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有关。为了支撑此种消费方式,美联储不得不增发货币(美元)大量进口石油和日用消费品,以填补国内供给缺口,由此使美国长期处于外贸逆差状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兼地球研究所主任杰弗里・萨克斯说:在我看来,本次金融危机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就是美国居民过去几年消费过多。美国通过从中国、从全球的金融机构借款来为居民的消费提供融资,并且美国居民对未来很乐观,认为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得借款,特别是房贷以及耐用消费品贷款,而现在由于金融危机,信贷供给减少,消费者失去信心,减少了消费,继而影响了资金的回笼和资产价格,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居民收入及消费支出的下滑。所以,我认为美国会经历一个螺旋式的通货紧缩周期。我国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光研究员和张弛认为:“长期以来,美国人依靠举债来投资和消费。随着储蓄率下降和债务率的上升,这种寅吃卯粮、举债度日的经济生活方式必然潜藏着很大的风险,构成这次危机的基因。”

同样,基于实体经济的视角,陈继勇、盛杨怿、周琪(2009)进一步剖析了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美国网络经济破灭激发的房地产经济泡沫是孕育金融危机的摇篮;21世纪初美联储先后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是金融危机的催化剂和导火索;全球经济失衡支撑的美国过度消费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全球金融体系中各国货币地位的不平等加速了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

三、基于虚拟经济视角考察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和高投机性等明显特征(曹莹,2009)。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一是它的高度流动性满足了投机需求,投机需求具有交易成本低、资金占用时间短、可导致巨大的财富转移效应等特点虚拟经济都可实现;二是高风险高收益带来的财富效应以及与之伴随的非理性的投机行为。高风险伴随着的必然是高收益,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必然带来的是巨大财富效应的示范作用,即使人们知道收益背后的巨大风险,也会因为投机博弈的心理,产生非理性预期并导致严重的投机行为,即“羊群效应”,加速泡沫的膨胀;三是高投机性特征带来的高杠杆化为人们的投机行为推波助澜。金融创新衍生工具的交易实施保证金制度,因而投机资本往往可以支配数倍于自身的资本进行投机操作,极大地推动了投机热潮;四是不稳定性使金融市场受到更多政治,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了市场波动,在泡沫破裂时危害迅速扩散。

实际上,以上学者都只是从虚拟经济或实体经济单方面来研究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只强调其中一方面而提出的原因必然是不全面,不完善的。虽然泡沫经济产生于虚拟经济,但这并不是说与实体经济无关。相反,虚拟经济中的泡沫因素大多是实体经济引致的。因此,在此基础上,杨兆廷、王元(2009),结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双重角度出发,指出泡沫经济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是政府为了发展实体经济所采用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银行等机构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信贷资金,过量的资金导致了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使虚拟经济中出现了泡沫。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有效化解虚拟经济中的泡沫。反之,脆弱的实体经济则加速泡沫膨胀;二是金融自由化政策下缺少监管,泡沫膨胀时难以及时制止;三是实体经济中的紧缩政策,往往加速了泡沫的破裂。实体经济引致经济泡沫,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催化放大作用使经济泡沫发展为泡沫经济。由此,次贷危机变为金融危机。

四、运用金融危机理论考察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对于金融危机的成因及防范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李伟杰(2008)从金融危机的三代模型的演变过程分析了金融危机理论的沿革及发展。张金清(2008)从金融衍生品的信用创造机制研究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传导机制。张宇和刘洪玉(2008)从美国公共住房政策角度分析了次贷危机的形成。这些学者都是分别探讨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和次贷危机的成因,但是并没有将历代危机理论与美国次贷危机相结合,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刻的分析。

因此,许爽,隋涛(2009)在此基础上,将历代危机理论与美国次贷危机相结合,运用金融危机理论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文中运用费雪的金融危机理论,指出货币供应量扩张,利率不断降低,孕育了金融危机;运用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理论,分析得出金融创新导致了信用的过度扩张,使得信用风险不断放大;根据凯恩斯的投资需求不足理论与金德尔伯格的泡沫理论,指出利率提高、投资需求的下降,导致了资产价格下降,经济步入下行区间,因此金融危机爆发;运用金德尔伯格的泡沫理论,指出美国监管机构效率的低下。许爽与隋涛运用金融危机理论来分析美国危机的生成机理,有助于从危机的内在成因角度上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不是某个单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是上述几方面原因相互激励和助推,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学术界关于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原因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但事实上,不同的研究结论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内在联系或统一的。

参考文献:

[1]邓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基于帕加诺模型的实证检验[J]. 经济问题,2005,(10).

[2]程万鹏,李好好.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联性研究――基于Pagano模型的实证检验[J]. 山东省农业干部学院学报,2007,(1).

[3]董晓林,王娟.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内生增长模型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4]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务与政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韩正清.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7,(1).

[6]何广文. 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 中国农村观察,2004,(2).

[7]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8]刘旦.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J]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9).

[9]谈儒勇.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及对中国的启示[J] . 当代财经,2004,(12).

[10]王莹,徐璋勇.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1]王莹,徐璋勇.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2]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 经济研究,2005,(9).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发展,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都致力于拓宽自己的金融市场。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其带来的巨大损失将蔓延至全世界。同时,金融危机也会由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部门蔓延,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中,阐明了虚拟资本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经济的演进历程进行了动态性的分析,对信用做出了双重性评价。同时介绍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全过程,并且对危机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剖析。

二、《资本论》中对金融危机的阐释

《资本论》将经济周期划分为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和萧条以及复苏四个阶段。马克思指出,金融危机大多是经济危机的征兆,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乍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而且事实上问题只是在于汇票能否兑换为货币。但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 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

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版中总结出――“本文所谈的货币危机是任何普遍的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一个特殊阶段,应同那种也称为货币危机的特种危机区分开来。后者可以单独产生,只是对工业和商业发生反作用。”这段话中的“特种危机”,就是独立的金融危机,来自于金融系统自身内部的紊乱。

综上,《资本论》中将金融危机分为两类,一是作为经济危机的征兆发生的金融危机,另一类则是独立产生的发生于银行、交易所的金融危机。

三、《资本论》中对金融危机原因的分析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资本论》中,马克思将经济危机的产生解读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不可克服性。“一切真正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而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因此,任何条件下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本质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二)马克思的金融信用危机理论

由《资本论》第三卷“信用制度的另一方面与货币经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货币经营业的发展又依然会和商品经营业的发展齐头并进。”于是信用制度引发了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使再生产过程不断被拉紧从而达到极端,加速了生产过剩的内在矛盾借由危机的形式爆发。作为资本积累和集中的有力推动,信用使得股份公司和银行把分散资金集中起来,扩大了生产,但也不可避免地使单纯性投机出现。这样,生产脱离市场而迅速扩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再生产的过程。“信用制度加速各种生产力的物质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加速了危机”;“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会有效,金融危机就会爆发。”

(三)《资本论》中的虚拟资本理论与金融危机

所谓虚拟资本,是本来并不存在,而是根据一定收入虚构出来的资本。“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货币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生息资本就出现了。”生息资本的出现表明:每一个确定的货币收入都将表现为一个不一定是由这个资本本身产生的资本的利息。收入的资本化过程解释了虚拟资本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价格与价值发生了分离,作为生产之外出现了虚拟市场――资本市场就出现了。虚拟资本的价值运动独立于现实资本,其价值并不随着现实资本价值的变动而变动。

从虚拟资本理论中可以得出,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商品或虚拟资本货币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这种矛盾对立的严峻程度很容易超过一般商品与货币的对立矛盾。由此可见,“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基础。”

四、启示与政策建议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独立发生的货币金融危机,也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从而对一个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产生恶劣影响。我国的金融体系正处于初级阶段,一个平稳有序的市场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基于《资本论》中有关金融危机理论的分析,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对金融行业的市场监管

由马克思对于信用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分析,信用危机的存在,是金融市场的一个巨大的隐患。因此,加强对金融行业的市场监管势在必行。加强金融监管,就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制,制定科学与有效的经济政策。

监管措施方面,应当注重监管手段的科学合理,监管方法的多元化。金融监管并非管制,对于金融的过度束缚无疑将会阻碍一国的经济发展。金融监管不仅要科学、合理,还要适度。

(二)加强对虚拟资本的管理

虚拟资本在金融危机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虚拟资本的双重作用,在推进和支持虚拟资本的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虚拟资本的管理,从而更好地利用虚拟资本,创造更大的收益。

具体来讲,首先应当规范股票、期货等的市场交易秩序,以保证金融交易的有序进行。第二,有关部门应该严格把关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的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品,科学预测其发展前景,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社会的巨大损失。

参考文献

[1]高新宇.《<资本论>中金融危机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篇4

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全世界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已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世界性经济社会危机,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爆发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能否用基本观点来对此次金融危机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阐释?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6月是“大衰退”(Great Recession)——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和欧洲所遭受的历时最长、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结束的第四年。这场危机在吞没了华尔街后,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蔓延,最终导致全球经济重创。它也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金融危机爆发五周年的标志。五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们还能明显感觉到金融危机带来的可怕效应。不幸的是,金融危机几乎每年都会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发生。他们已经徘徊了数个世纪,而且毫无疑问地还会在未来继续下去。

什么是金融危机?当金融系统的某个部分出现故障,使得借款人尤其是存款人和投资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失去信任的时候,金融危机就会产生。在这种环境里,资信可靠的借款人借不到钱(我们称之为信贷危机或资金危机),投资人不能迅速的出售金融资产(流动性危机)。有时候,只是金融系统的某个部分受到影响,但是在极端的情况下,危机会变成系统性的,进而整个金融系统都会受到影响(金融危机)。

毋庸置疑,一个有效的金融系统会为经济保持活力作出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全球化,金融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适应性越来越强、创新程度越来越高、国内外相互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这个庞大金融网络的正常运作取决于良好的信息传播、透明度、信任和信心。不计其数的各种原因会增加金融系统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引起金融危机。

二、原因分析

(一)债务太多

金融危机的产生根源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金融系统承担了太多来自家庭、金融机构、公司、甚至政府(希腊就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的债务。这也是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2007年美国家庭债务和金融机构债务达到历史新高。宽松的信贷和贷款标准经常导致信贷泡沫,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经济稳定增长和低利率的温和期之后。借款人和贷款人过于相信:过去这个经济稳定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时期在未来会继续下去。结果,贷款标准下降,杠杆率上升。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所假定的那样,稳定、温和会滋生金融系统的不安定和无节制,这是因为被错误引导的信心会增加对风险的偏好。由于杠杆率提高、风险增加,金融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以至于即便一个小事件都会给金融系统和整个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极端情况下,这种风险会变成系统性的,从而将整个金融体系置于危险境地。

(二)外汇借款

金融危机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家庭、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经常以外汇形式借款。如果国内货币走弱,外债将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负担,公司、国家最终可能不得不拖欠债务。这是已经发生过无数次的事情,而且通常会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这种情况会因高通货膨胀而恶化,而高通货膨胀会使货币贬值,还会影响汇率。

(三)债务

近年来,债务在金融危机产生中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而债务违约已经存在数十年之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似乎会周期性地爆发债务危机。20世纪80年代,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以及其他一些新兴国家出现了债务违约。同样,北欧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有了债务问题,近来一些欧元区国家如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则跟随其后。

债务出现问题会有两个基本信号,一个是信用利差,另一个是信用保险。投资者会将债券的收益与德国或美国的进行比较,来评估债务违约或某种债务重组的概率。随着信用利差扩大,市场会认为潜在违约的概率变大。投资者也会关注信用违约掉期市场上债务违约保险的成本是多少。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这种机制,市场会发出信号并且对债务加以限制。

(四)资产泡沫

一些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归因于资产泡沫。所谓资产泡沫可以被定义为投资者对某种资产类别(股票,房地产,大宗商品等)的集体兴奋,或被定义为艾伦·格林斯潘所创造的“非理性繁荣”。在资产泡沫的情形下,投资者购买一项资产不是因为其潜在的基本价值因素,而仅仅是因为其价格涨了,并且预计价格将继续上涨。换句话说,投资者将过去价格的上涨可以持续到未来的推断作为投资决策的唯一依据。一旦开始,这种兴奋就会开始传染,将资产价格推到极致。事后一想,泡沫是显而易见的;在兴奋期,泡沫却不是那么明显,而且难以察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总是想知道他们是看到了资产泡沫还是强劲的经济。

(五)过度自信

大多数金融危机,尤其是资产泡沫,有其行为基础,例如过度自信。人们一向对他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作过高的评价,从而产生控制幻觉。我们高估信息的精确度,低估风险。如果成功的话,我们会有更过于自信和承担更多风险的倾向。人们还有将不远的过去推广到未来的倾向。人类的心智不擅长计算未来事件发生的概率,因此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假定过去的趋势将会继续。如果每个人都臆断将来与不远的过去是一样的,就会产生“旅鼠偏差”。旅鼠在集体迁移时通常采取直线行进方式,遇到障碍不避开,最后一大群随着领头者跳下悬崖摔死或溺死,常用来形容盲从群众的不理。同样地,人们认为随波逐流是非常安逸的,与其他人一起赚钱或亏钱时会获得安慰。

(六)庞大复杂的银行系统

许多金融危机发生是因为银行系统出现了问题。在大多数国家,银行系统是最重要的金融机构。有些银行是如此庞大和复杂,以至于太大而不能倒闭,如果倒闭的话可能会引起系统性风险。银行也有所谓的“成本”,因为经理人有做出与股东和监管人不一致决定的动机。政府担保和安全网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即存款人不必评估银行的风险。无论银行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会偿还存款人的钱。

银行存在重要问题,因为他们的资金是短期的而贷款或投资是长期的。只要收益曲线是向上倾斜的(短期利率低于长期利率),银行就能正常运转。然而,如果短期借款成本超过长期贷款利率或投资率的话,银行就会遭受损失。如果短期债务不能转滚(资金危机)或者更长期投资的价值下降的话,也会产生问题。

(七)影子银行系统

金融危机也可能是由影子银行系统——那些承担了许多和商业银行一样职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引起的。例如,在美国的金融危机中,一些最严重的问题就源自一家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和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贝尔斯登公司)。由于缺乏监管、缺乏透明度,风险遍及整个影子银行系统,引起资金危机或流动性危机。由于整个金融系统是相互连接的,问题会影响到整个金融框架,产生系统性风险。

(八)金融创新

人们普遍认为创新(包括金融创新)是件好事情。然而,自从近来发生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开始怀疑是否所有的金融创新对于金融系统而言都是有益的。沃伦·巴菲特曾经说过,“金融衍生品”是“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对“金融衍生品将使交易更安全”的说法嗤之以鼻。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也对一些金融创新进行了批判。例如,要不是有担保债务凭证(CDO)的话,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可能就不会发展到那个程度。CDO是一种新型金融衍生品,是近年来成长极为迅速的资产证券化品种之一。CDO把所有的抵押打包在一起,并且进行重新的包装,再以产品的形式推放到市场。CDO使得次级抵押贷款的保证人将风险转移给CDO的投资者。次贷危机爆发后该产品的惨重损失使之成为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策源地。随着次贷违约率增加,就引发了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开始,然后传染到金融系统的其余部分。次贷危机爆发后CDO的惨重损失使之成为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策源地。

(九)模型失效

最后,经济模型、金融模型并未发挥评估有价债券价值、衡量风险、预测经济活动的作用。尤其是银行风险模型,没有测量出一些资产公司的内在风险以及资金债务的风险。例如,有债券评级机构给予CDO优先段AAA级别,而其肯定是达不到AAA级别的。模型需要假设和实证数据,而其中有一些是错误的或无法获得的。自从金融危机以来,金融模型已经丧失了一些可信度。

三、结语

金融危机的产生有许多潜在的原因:政府的政策和监管者、中央银行、银行和影子银行、企业部门和投资者。正如此前所描述的那样,很难将某种经济状况归为某个原因。由于市场中充满了如此多的信息,对于我们来说,要真正理解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寻找解决方法变得非常困难。但是我们能够而且应该探寻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并将这些原因进行分类,这会有助于将来缓解或最小化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Robert C.Klemkosky.Financial system fragility[J].Business Horizons,2013(56),675—683.

[2]罗伯特·席勒.非理性繁荣与金融危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2).

篇6

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不断恶化,次债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进入2008年以来,雷曼公司破产,百年老店美林被托管,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各大公司纷纷调整企业战略,整合裁员不断。据悉为应对金融危机,企业纷纷裁员,花旗、高盛将裁员1.2万人,同样汽车巨头通用将裁员5100人。世界各大央行联合行动救市,不断降息,不断向银行注资。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再次被提起,两者是否有何异同,本文对这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做对比分析。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最早出现在泰国,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投机的恶意攻击“泰铢”引发“泰铢”大幅度贬值,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最后蔓延至整个东南亚。这其实只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外在原因,诸多内在的因素早已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快的放松管制和资本自由化

过快的资木自由化在金融休系改革、治理结构等各种配套措施尚不完善时,东盟四国在国际金融市场面临着特定的风险。虽然资本自由化使本国机构可以到国际资本市场借款,增加了资金的来源,但如果缺乏有效监管,资本自由化可能会导致过度的对外借款和由此而造成的短期外债过度增加。这时若出现市场动荡,就可能出现大量资木外逃,使国内产生支付危机,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2.银行体系不完善,金融监管缺失

与外国非制造短期资本进入对应,东盟国家对本国金融也也采取放手发展的方式,允许金融机构数目急剧扩张,取消企业的贷款限额,银行体系监管不严,大量的银行贷款被投入到房地产项目上,加之部分国家政治上的腐败,大量银行贷款被浪费而且很多问题又不能及时解决,危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各国的金融监管又十分脆弱。据统计,在1987年~1997年的10年中,银行的贷款在逐年增加,而贷款损失准备金却在逐年减少。

3.汇率制度僵化,不能适应金融业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东盟四国经济起飞以后,其汇率制度一直采取的是与美元或者是以美元为主的一揽子货币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1995年以后,美元的汇率上升,由于东盟的汇率制度没有随之调整,造成本币实际高估,出口增速降低,进口增加,贸易盈余减少。由于这些国家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采用灵活的汇率政策,而采取行政手段将本国汇率维持在扭曲的水平上(高估),必将对其经济活动产生不正确的信号,导致巨大的“机会成本”,并带来更大的经济金融不稳定性,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也就在所难免。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爆发乃至形成一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非偶然,造成危机爆发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导火索,也有基础性因素,可以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从宏观经济层面看,国际和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为此次危机埋下了隐患

在过去5年里,世界各国央行的低利率政策造成了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较低的资金成本压低了美国国内住宅的抵押贷款利率,降低了贷款购房的成本,经济的繁荣使得美国居民收入大幅度上升,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对住宅的强劲需求,从而抬高了房地产价格;同时,房价的上涨也使得房主得以抵押房产再融资的形式,将房产的升值套现以超前消费,从而支撑了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另外,国际投机资金在房地产市场中的炒作,将住宅市场价格迅速抬高到实际需求决定的均衡价格之上。

2.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设计上存在固有的缺陷

次级抵押贷款产品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及低利率假设的基础上的,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的利润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必然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的时候,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必然发生。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发放机构对房地产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为了追求短期收益,失守了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将大部分资金都以该种形式发放了出去。

3.管理机制上存在的缺陷大大加大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政府把对次级贷债券这种金融衍生品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 给这些私人机构留下太多操作空间, 结果这些机构采用的评级标准并不十分真实、准确、可靠。在错误信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贷决策必然是错误的决策。

次级债信息不透明。当次级抵押贷款被打包成债券销售给投资者时, 债券投资者无法确切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能力。不透明时往往就会隐藏危机, 这种债务风险不断积累, 为危机的发生埋下隐患。

三、区别与联系

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这两次危机分别发生在金融体系不太完善的亚洲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和金融市场比较健全的美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产生的原因来看,两者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也有相似之处。两者的差别是危机的导火索不同,产生的基本条件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两者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力,放松了对资本流动的监管,管理制度的缺失,以及不完善。所以我们可以说,不管金融市场多么发达,金融体系多么完善,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都可能会对金融安全留下隐患。

参考文献:

篇7

引 言

自2009年末三大评级机构将希腊信贷评级下调开始,欧洲债务危机几番起落,不仅希腊、爱尔兰等国的情况严峻,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也陷入债务危机的泥淖。当2009年10月4日希腊政府换届暴露出巨额财政赤字时,谁也没有想过欧洲债务危机会发展到如今这个程度。欧洲债务危机蔓延至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及西班牙等国,其信用评级均被国际评级机构提出警告或者负面评价。整体来看,欧洲各国的负债与赤字的平均水平均已超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60%与3%的红线水平,欧洲债务危机目前仍有继续蔓延与深化的趋势。

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很多,但欧洲金融高度一体化的传染效应对债务危机的程度有重要影响。金融一体化是经济、金融发展的趋势,虽然全球范围的金融一体化尚未实现,但某些区域已经实现高度的金融一体化。欧元区的建立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此举提升了欧洲在世界的影响力。至2009年末,欧盟共27国中有16个国家加入欧元区(爱沙尼亚2011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使用统一的欧元作为流通货币,相对未加入欧元区的国家,欧元区国家的金融一体化程度较高。

理论上,金融一体化有利于风险分散和资本的有效配置,因而产生长期收益;但金融一体化提高了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会使经济体更容易暴露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或者说更加紧密地与商业周期同步,使得金融危机更易于扩散到一体化区域内的国家,因而会产生短期成本。金融危机具有明显的传染性,一国的金融危机通过传染机制将危机进行扩散,而在各种传染机制中,金融一体化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次债务危机中受影响较大的国家,即欧洲PIGS的葡萄牙P、爱尔兰I、意大利I、希腊G和西班牙S均为金融一体化程度高的欧元区成员国,欧洲债务危机作为“实验”,能够检验一国金融一体化程度是否对该国遭受金融危机的程度有影响。本文以欧洲债务危机与欧盟数据为例,试图研究金融一体化程度是否对一国遭受的金融危机有显著影响,区域金融一体化对区域内国家是否会有着更强的传染效应。本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金融一体化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利用多指标、多原因模型,实证检验金融一体化对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程度。

区域金融一体化与欧洲债务危机的传染机制

大多关于金融一体化与金融危机的研究侧重将一体化作为背景,研究金融危机原因、演变、影响等。林毅夫(2004)认为危机能够从一个经济体爆发并迅速传染到其他经济体必然有其共同的外因,在研究金融一体化与亚洲金融危机时,他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作为金融危机传染的主要原因。Stiglitz(2010)建立一般理论框架研究金融一体化的最优程度,认为完全的金融一体化并不是最优选择,虽然高度金融一体化能从一定程度上分担风险,但会加深负面效果,如银行破产的传染与连锁反应。游家兴(2010)从实体经济一体化、金融经济一体化、宏观经济趋同化三个维度,构建中国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非对称多元GARCH模型研究中国经济一体化进程与金融危机传染之间的关联机制,发现金融危机在中国的传染效应呈现出区域性和时变性的双重特征。Adrew K. Rose(2011)使用多指标多原因模型,运用次贷危机的全球数据研究金融一体化程度对金融危机的程度的影响,发现某国金融一体化程度对其遭受金融危机的程度并没有显著的影响,金融一体化的成本被高估。

理论上,金融一体化发挥金融核心扩散效应,促进金融腹地的产业成长,带动金融地域系统的金融产业成长水平,最终实现金融地域系统的金融资源效率帕累托最优。在世界经济的实践中,区域金融一体化体现在区域内资本的自由流动,消除各种资本流动障碍,体现在区域内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相互紧密联系为一个整体的趋势,区域金融一体化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金融一体化的好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降低资本成本并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境外资本和金融机构的进入,能够增加本国金融机构的业内竞争,提升资本的配置效率和经济的运行效率,完善制度安排,减少价格扭曲,促使金融业更加稳健地运行。

但是,金融一体化过程也可能导致不利的结果,如增加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跨国金融一体化会通常会引来国际资本,由于国际资本具有投机性、趋利性和大规模快速流动等特点,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会增大市场波动和不稳定性,易将一国经济体暴露在金融危机冲击的危险之中;同时,金融一体化会降低国内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汇率政策的独立性,而且金融一体化往往伴随金融开放度的提升与金融管制的放松,使得宏观调控与应对危机的难度加大。研究发现,在金融一体化环境中,一国遭受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将会增加:一方面是在资本的自由流动过程中,如果没有做好风险控制与风险规避,容易加剧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加大金融危机爆发的概率;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一体化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复杂,其他国家或地区发生的金融危机便很容易传染至未发生危机国家,形成金融危机的传染和扩散。

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广义的金融危机传染是指金融危机冲击的跨国界传递或一般的跨国界的溢出效应,是一种动态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传染”的概念,金融危机传染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有关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学者关注的是传染现象背后的宏观背景和微观机制,由此产生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理论,如根据传染途径是否通过经济基本面,分为接触性传染与非接触性传染;根据传染的路径,分为贸易传染效应、金融传染效应、预期传染效应等。由于研究之间的交叉,金融危机的传递机制也越来越复杂。

本文以学术界广泛认可的、由Masson(1999)建立的金融危机传染的理论框架为基础,从季风效应、溢出效应和净传染三方面分析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在传染机制的研究中,本文侧重金融一体化的影响。

季风效应的传导机制指由全球性共同外部冲击产生的传染,季风效应与金融一体化的联系相对较浅。

溢出效应指贸易、金融联系引起的金融危机传染,贸易溢出效应是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恶化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贸易联系国家经济的基本条件,从而这些国家更易遭受金融冲击,以致发生金融危机,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实现危机传传染;而溢出效应中的金融传染效应是指金融市场自身特征及市场主体行为导致的危机,通过金融联系向其他国家的传染,包括直接投资、银行贷款、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渠道,如危机发生国金融市场由于金融危机产生非流动性,就会从与其金融联系紧密的国家撤资,导致其他国家金融市场产生非流动性而引起金融危机。金融一体化程度越高的区域,国家间的金融联系紧密,加剧金融传染的效应,使危机在一体化的区域内更容易扩散。

净传染是指由投资者心理预期变化引起的金融危机传染,即使国家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贸易、金融联系,金融危机也可能会传染,心理预期是金融危机传染的重要传导渠道之一。若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其他与之相似国家的市场预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与预期,进而使金融危机传染至相似的国家,而所谓的“相似”则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篇8

《资本论》中,马克思将经济危机的产生解读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不可克服性。“一切真正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而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因此,任何条件下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本质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二)马克思的金融信用危机理论

由《资本论》第三卷“信用制度的另一方面与货币经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货币经营业的发展又依然会和商品经营业的发展齐头并进。”于是信用制度引发了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使再生产过程不断被拉紧从而达到极端,加速了生产过剩的内在矛盾借由危机的形式爆发。作为资本积累和集中的有力推动,信用使得股份公司和银行把分散资金集中起来,扩大了生产,但也不可避免地使单纯性投机出现。这样,生产脱离市场而迅速扩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再生产的过程。“信用制度加速各种生产力的物质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加速了危机”;“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会有效,金融危机就会爆发。”

(三)《资本论》中的虚拟资本理论与金融危机

所谓虚拟资本,是本来并不存在,而是根据一定收入虚构出来的资本。“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货币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生息资本就出现了。”生息资本的出现表明:每一个确定的货币收入都将表现为一个不一定是由这个资本本身产生的资本的利息。收入的资本化过程解释了虚拟资本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价格与价值发生了分离,作为生产之外出现了虚拟市场———资本市场就出现了。虚拟资本的价值运动独立于现实资本,其价值并不随着现实资本价值的变动而变动。从虚拟资本理论中可以得出,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商品或虚拟资本货币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这种矛盾对立的严峻程度很容易超过一般商品与货币的对立矛盾。由此可见,“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基础。”

二、启示与政策建议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独立发生的货币金融危机,也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从而对一个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产生恶劣影响。我国的金融体系正处于初级阶段,一个平稳有序的市场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基于《资本论》中有关金融危机理论的分析,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对金融行业的市场监管

由马克思对于信用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分析,信用危机的存在,是金融市场的一个巨大的隐患。因此,加强对金融行业的市场监管势在必行。加强金融监管,就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制,制定科学与有效的经济政策。监管措施方面,应当注重监管手段的科学合理,监管方法的多元化。金融监管并非管制,对于金融的过度束缚无疑将会阻碍一国的经济发展。金融监管不仅要科学、合理,还要适度。

篇9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075-02

一、美国房贷危机是这次危机的触发点

黄朝翰认为,美国目前的金融风暴根源于次贷危机。王自力认为,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笔。在“新经济”泡沫破灭后,房地产成为美国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抵押贷款公司、商业银行把各自放出去的次贷,打包卖给“房地美”和“房利美”(即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和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两房”却忽视资产质量,这就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杨圣明也指出,次贷危机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由于“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泛滥,加之2002―2006年期间,美国的房市火爆,很多金融机构把这种次级抵押贷款权的证券同其他行业真正的次级证券甚至垃圾证券“打包”出售,使得多年积累下的大量金融残次品涌向金融市场,出现金融危机就不足为奇。

二、金融体制结构不合理,缺乏金融监管和风险预警机制

黄朝翰认为,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其金融部门的结构性问题。美国金融管制框架仅仅适用于金融部门的正式机构,却不适用于迅速扩张的“非正式机构”。当产生信贷紧缩、金融机构之间失去相互信任时,就引发整个金融市场信用危机乃至金融危机。秦汉峰提到,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暴露出一系列漏洞,例如,监管机构交叉重叠、监管部门过于依赖“市场纪律”等等,是最终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王自力认为,金融外部监管的严重滞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步伐不一致,是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之一。朱金玉指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金融业严重缺乏监管,内部管理机制失误造成的。杨伟、黄贤福、杨选奎认为,忽略对金融创新的监管,特别是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是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彭俊明认为,金融监管不严,导致华尔街金融机构杠杆过高是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三、流动性过剩引发金融危机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过度依赖金融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使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晓健认为,流动性过剩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贸易顺差偏大和外汇储备过多,增加通货膨胀压力,货币供应过多和银行体系资金过多容易造成资金泛滥,引发金融危机。左小蕾认为,金融危机的缘由是全球过剩资金的过度流动。美国“9・11”事件后经济放缓,为了恢复经济增长,美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使美元的流动性大大增加。陈华、赵俊燕指出,流动性过剩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2000年后美联储开始连续降息,低利率拉动了经济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流动性过剩。王喜梅认为,流动性过剩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2000年以后,发达国家经济进入低利率金融缓和时期,低利率带来了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

四、盲目创新金融衍生品

2002年以来,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金融规模超常扩张,金融创新及其金融衍生品空前发展,导致金融工具风险加大。曾康霖认为,当代金融风险引发金融危机的切入因素是金融创新。骆克龙、政、贾殿春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管制放松、金融创新泛滥以及风险评估滞后,导致金融工具风险增加,埋下了危机的种子。刍议认为,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各经济体都经历了2002年以来的金融规模超常扩张、金融创新及其金融衍生品空前发展、房地产超常增长的“经济繁荣”时期,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胡俞越、孙提出,金融危机的爆发要归功于场外金融衍生品(OTC)这一金融创新,OTC衍生品市场的放大效应与监管缺失,使得OTC金融衍生品市场成为金融危机的催化剂。

五、经济制度不合理

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生产与消费等各种矛盾并没有随经济的发展减弱,而是不断变化,暴露出经济制度存在缺陷。瓦迪・哈拉比(美)认为,此次金融危机可以追溯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能力和收入之间以及生产商和消费者的需求之间的内在的深刻的不平衡。高巍指出,美国的经济制度存在缺陷,违反客观规律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经济仍是金融的基础,金融创新若脱离经济,让金融衍生品无节制地蔓延,就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彭俊明指出,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可以追溯到社会制度缺陷,即奉行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再灵验了。

六、新自由主义时期的金融自由化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奉行过渡自由化的市场模式,包括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系统的崩溃。朱安东、尹哲认为,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主要是近三十年来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金融自由化。陆源京也谈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金融市场自由化和资本账户开放。蒋定之提到,美国自由金融主义的发展模式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产生。衍生品过度泛滥,盲目信奉市场主义放松监管,最终必然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崩溃。何钦梅认为,美国金触市场过度自由化的发展模式走到了极端,衍生品过度泛滥,监管长期缺位,直至出现系统性的崩溃,这是导致金触危机的重要原因。

七、不合理的货币政策

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通过不断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经济的衰退和反弹,宽松和骤紧的货币政策交替实施,成为危机爆发的隐患。肖才林认为,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是刺激经济的超宽松环境埋下了隐患。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美联储连续降息,贷款买房又无须担保,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为放贷危机乃至全球金融危机埋下伏笔。徐明祺认为,国际货币体系扭曲是形成金融危机的原因,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王自力指出,美国不合理的货币政策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作用。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这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然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上升,由此引发次贷危机并最终引发金融危机。朱金玉也提到,美联储政策的失误可能是较为严重的一个导致危机的因素。在2000―2005年之间美联储所采取的低利率货币政策在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埋下了危机的种子。董洪日谈到,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危机产生埋下祸根,而扩张政策则成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2000年前后,美国政府开始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美国经济的反弹和通胀压力的增大,从2004年6月开始美国政府连续17次加息,骤紧的信贷成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八、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长期的超前消费经济模式

西方国家长期存在的超前消费习惯,加之政府的支持,导致了经济泡沫。刘玉霞认为,美国长期超前消费的经济模式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董洪日认为,超前消费、借钱消费是危机产生的社会基础性原因。长期以来,美国人的消费观念就是不储蓄光消费,而且是借钱消费,加之政府的支持,一旦环境改变使多数人不能还贷且不得不违约时,危机的爆发则不可避免。

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

篇10

我国经济学界在研究和探索本次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原因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不过对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原因见解不一。有的学者重在研究和探索危机的制度性原因;有的学者既研究制度性原因,也研究非制度性原因;还有的学者在研究和论述体制层等方面的原因。

不少学者探究了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制度层面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当前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虽然呈现出与以往危机不同的特点,但从根本上来说,这次危机并未超出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判断和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是形成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而金融资本贪婪和逐利性则是引发危机的直接原因。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泛滥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其实质就是由新自由主义私有化的发展所必然产生的生产过剩,而且是跨国移动生产过剩。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每一次危机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但危机的根源却是一样的,即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物。新自由主义确实是当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使得危机更加深了,但新自由主义不是危机的根源,抛弃新自由主义不能解决危机问题。

有的学者既从制度方面又从经济运行体制等方面论述本次危机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虽然经济因素确实在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诸如政治、制度和监管等非经济因素同样是非常重要而不能忽略的。另有部分学者认为,信息机制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简单易于理解的金融工具更有利于信息传递和金融稳定,而过于复杂的金融创新则可能在投资者之间形成新的信息不完全,导致投资者的风险识别状态发生系统性改变,最终诱发金融危机。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导致经济周期和危机的直接变量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增长速度跟不上资本积累的速度消费需求降低利润率下降投资剧降经济危机。

有的学者从经济周期、收入分配视角等其他视角对本次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部分学者认为,本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达阶段虚拟经济周期运动的内生产物,深层原因在于强势美元格局形成过度消费和虚拟资本膨胀间相互加强的循环,导致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过度偏离。而美国经济危机最终转化为世界经济危机,则是因为各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出现了高度的同步性,是它们之间相互叠加共振的结果。另有部分学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源于美国经济中软预算约束现象的普遍存在。美国金融危机的生成和传导机制可以描述为:软预算约束道德风险金融创新激励金融创新过度信贷膨胀大量呆坏账加剧金融脆弱性利率提高和房价下跌时的风险集聚金融危机。还有部分学者从收入分配的视角对本次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第三波全球化深刻地影响了全球收入分配的格局。在各国之间与各个国家内部,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在加深。发达国家收入不平等导致了宏观经济的金融化和消费者的债务积累。而新兴工业化国家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大压制了国内需求。这些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地间接地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提供债务融资。这种局面本质上就是一种无法持续的全球化。伴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美国次贷危机传导到全世界,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

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总体分析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国际经济环境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部分学者认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缺乏强劲动力。美国和欧洲处于金融危机后的缓慢复苏阶段;其复苏到危机前的快速发展轨道可能性较小。在国际贸易环境方面,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将极大压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空间。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低碳经济可能成为发达经济体新型贸易壁垒。

部分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将促进国际力量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化的重要驱动力;新兴大国经济群体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是引发世界经济增长态势、国际力量格局变迁、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以及全球治理架构形成的关键因素。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现有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特别是国际金融体系,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并且无力应对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对此,国际社会共同要求改革金融体系,建立新的经济秩序。

还有部分学者指出了后危机时代的另一些新特点,一是新自由主义的思想与改革方案逐渐式微,经济稳定和收入公平分配会得到更多的重视。二是大政府取代大市场,在经济治理上再次占上风,但美国市场经济模式难以发生实质性变化。三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调整,全球经济失衡将有所缓解。四是经济全球化将继续深入发展,产业调整转移将出现新变化。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有的学者探讨了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并指出了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

篇11

这正是《东亚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启示》一书将要告诉我们的。作者依靠其在世界银行总部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对大量文献的分析,向读者再现了东亚金融危机发生时的惊心场景,揭示了隐藏在危机表象下的根源本质,得出了令人深思的重要结论。

关于东亚金融危机的专著有很多,然而大多数仍然沿用新古典主义与国家主义这两种主流学派的观点。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在对两大主流学派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可供替代的危机根源模式:投机攻击模式、全球化模式,政治危机模式和经济不平衡模式。这为我们理解新兴市场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系统分析框架。

投机攻击模式是四种模式中唯一的外部因素。作者剖析了固定汇率制度本身内在的脆弱性,提出了纯粹的投机攻击足以给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经济体带来危机,而不受其宏观经济基本面等因素的影响的重要结论。

全球化模式认为,全球化引起的金融系统的脆弱性造成了许多东亚经济体的危机隐患。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监管的缺位导致金融部门特别是银行系统高负债和高不良资产。这是造成金融隐患的重要原因之一。

篇12

世界许多国家都经历了深刻的金融创新过程,改变了这些国家金融业传统的经营局面,为金融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在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的背景下,使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趋复杂,世界范围内都在探讨金融创新在金融危机里扮演怎样的角色,它孕育着新的风险,但也蕴含着推动经济增长的助剂。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应当持续走金融创新的道路,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1.金融创新、经济增长、金融危机三者之间的关系

1.1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现状

金融创新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70年代逐渐活跃,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进行金融创新,并形成世界性的金融创新浪潮。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紧密相联,金融发展又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那么,是否可以认定金融创新理所应当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呢?过去20余年间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使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趋复杂。在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的背景下,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致命威胁让全世界都在探讨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金融创新就是其中之一。金融衍生品创新的泛滥,金融监管制度创新的放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研究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较少,同时,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定性分析是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的侧重点,实证分析很少。但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众多,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探讨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探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实证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针对我国有影响力的研究仍较少见。

1.2金融创新的界定

金融创新定义纷繁多样,大多源于熊彼得“经济创新”的概念,如美国金融学家莫顿·米勒认为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是各种金融要素的新的组合,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我国学者对此的定义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并认为金融创新大致可归为三类: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市场创新。

2.中国金融创新概况

我国的金融创新是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逐步开始的经历30多年的发展和变革,我国金融创新在金融工具方面、金融业务方面、金融市场方面、金融技术方面、组织制度方面、管理制度方面等都取得了很多成就,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而我国金融创新发展时间短、不成熟,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浅层化、不彻底。

2.1中国金融创新的成就

金融创新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是由于经济发展对于金融业的需求增多;二是由于金融机构自身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的增加的金融供给;三是由于国家的法律制度和监管当局给予了金融创新一定的空间。

金融工具种类正在逐渐增多,金融中间业务多样化,各种业务逐渐扩大。金融市场种类和层次初具规模,金融技术如金融信息、金融电子化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银行体制,中央银行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管制,对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管逐渐完善。

2.2中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a.自主创新产品较少,吸纳性创新多。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创新的金融产品达70多种,但80%左右是从外国引进的,真正具有我国自主创新的产品较少。

b.规避风险创新少,主要表现为盈利。目前我国的金融创新中,追求盈利的创新居多,防范风险的创新少。除了外汇业务有期权、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和部分商品期货之外,一些具有重要风险管理特征的金融工具基本没有。

c.金融创新滞后于经济发展。更多的是当市场出现某些金融需求时,金融机构才开始进行市场创新,来满足市场需求,这样会导致创新不成熟,缺乏整体层次感。

3.金融危机下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认识

3.1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

统计800年来历史数据,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休戚相关、荣衰与共。纵观世界金融发展史,那就是一部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往复更替的历史。

然而,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推动了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进行资本化和金融化的改良,促使金融法律与监管体系的完善,以更大力度的创新来防范金融危机的再次来袭。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一次次的金融危机使得受损国家的金融经济发展成为可能。但是,不是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促进了经济和金融发展。考察150年来,自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狂潮”(史上第一次被记载的投机性泡沫事件)以来,世界金融危机每10年就要发作一次较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案例,受害国家无不痛彻心扉。

3.2经济增长与金融危机

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多次爆发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这引起了全球对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创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泛滥发展所带来的风险扩散负效应突出显现,“过度市场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引起广泛关注。

篇13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性质探讨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

根据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的分类,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1)货币危机。当某种货币的汇率受到投机性袭击时,该货币出现持续性贬值,或迫使当局扩大外汇储备,大幅度地提高利率。(2)银行业危机。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一家银行的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银行,从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3)外债危机。一国内的支付系统严重混乱,不能按期偿付所欠外债,不管是债还是私人债等。(4)系统性金融危机。可以称为“全面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如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的同时或相继发生。

根据IMF的分类,我们知道,美国目前的状况正符合第二种分类。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提供次级住房贷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破产、接管所致,因此我们将美国这次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定性为银行业危机。

二、历次重大银行危机的比较研究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更加关注美国金融危机与历次银行业危机的比较。我们发现这次危机与美国1987年的储贷危机、1990年代的北欧危机以及日本金融危机颇有相似之处,与它们比较更加可行。原因是这几次历史上的银行业危机的演变过程与美国金融危机更为相似,都是源于房地产泡沫的银行业危机。

(一)危机发生的原因比较分析

危机发生之前,这些国家的经济都处于一段黄金时期,房地产蓬勃发展,需求增长迅速,也由此使市场产生过度乐观的情绪。而其后经济增速下滑和房地产周期下行亦成为触发危机的导火索。最后实体经济则承受楼市泡沫破灭和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而陷入衰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