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会计专业的机遇

会计专业的机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会计专业的机遇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会计专业的机遇

篇1

在我国,每一个层次的会计教育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相应分为研究生、本科、大专以及中专的学习等级[1]。高等职业教育和其它教育相比,显著的特点是教学的培养目标更具应用性,教学方法更具实践性,专业的设置更具职业性。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其关注的重点是实践性,因此,要将高等职业会计专业办好的关键就是要注重实践性教学,重视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恰当的判断、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职业技能熟练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办出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特色。

1.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状况

虽然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在慢慢进步发展中,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加以关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会计实习中的技能培养不到位

大部分学校在组织会计专业的模拟实习时,往往是要求学生在会计核算方面的技能要熟练,强调练习会计的基本技能。但是,这些都是会计工作者要做到的最基本的技能,加强基本功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仅仅掌握基本技能,很难满足时展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

1.2 会计实践性训练的投入匮乏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会计事务所处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会计人员在走向社会时,所要面对的就不仅仅是一些固定经济业务的处理,还会时刻出现新环境新困难,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此时,就要求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方面达到熟练的程度。但是,在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高职会计专业中,所采用的是封闭式的模拟试验,存在着实习资料全盘照抄或者是不够真实的缺点,与社会真实环境中的情境存在脱节的情况,想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就是天方夜谭。

1.3任职教师本身也没有足够的实践锻炼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的学生都是要朝着实用性人才的法相进行的,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决定了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不但要有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储备以及较高的职业精神,同时还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相对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可是,我国当前高职会计专业的任课老师基本上属于直接从学校学生转化成教师,根本没有实践锻炼的机会,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的老师没有考取会计证。任课老师自身都没有掌握到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就更加难以谈得上将学生培养成操作技能熟练的社会人才。

2.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

会计专业人才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一环,要想发挥会计专业的最大作用,就要冷静分析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且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改进。

2.1 完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指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在高职教学中对教师在理论教学以及指导学生实践两方面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中理论与实践技能兼备的教师仍然很少,但是需求却非常大,因此,当前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对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完善。a.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主管或者是会计师到学校进行讲座授课或者是聘请其为学校的教师,带给学生以及老师当前会计事业发展的最新信息;b.学校应组织教师进行多样化的培训,如远程教育、模拟操作等等,另外还可以安排教师到培训单位进行实训,锻炼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将理论更加良好地结合到实际中,传授技能给学生的时候也就能够更加生动具体,提出的问题就会更加有针对性[2]。

2.2 加大会计专业校内外实训的资金投入

保证会计专业实践技能得到锻炼,提升实践性教学的手段的主要场所包括会计模拟试验室以及实训、实习基地等。要想真正达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实训方面的投入就不能少。但是由于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中很难达到实习资金投入放入充足,因此,加强校企结合、注重产学互补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最迫切的任务。此阶段,学校可以加强与中介机构的联系,安排学生定期加入会计事务所进行实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生存中的竞争力。

2.3 改革实训、实践教材

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实训、实践的教材是否和实际情况联系紧密,是否达到了质量上高水准的要求,所以,对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训、实践教材的改革就成为了当前实践性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体现出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在进行教材的改进时,要注意业务案例的类型选择要尽量丰富多样,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能够反应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引发学生进行专业水平的思考,从而建立起印象较深刻的专业理解架构。

2.4 增加实践性教学课程时间

高职会计专业的特点就是学习所有在实践中需要用到的技能,理论知识知识进行技能操作的基础,不要求过多,能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为最佳程度。但是,在传统会计专业的教学中仍然将理论知识的地位摆得过高,没有意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虽然近些年来会计专业中的实践性教学有所突破,力求改进,不过收效甚微。实践课课时过短势必难以满足会计专业的培养需求,背离高职会计专业的教育本质。

学校相关人员应该从会计专业的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践课程进行合理的搭配,增加实践课的比重,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互补充,促进实践的目的[3]。(作者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在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中,会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相对较强的专业。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行业从业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基本功,也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开展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从客观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仍然过多地将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上,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和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培养等。在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进行会计专业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推进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

1人文素质内涵分析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多种多样的文化状况或者文化类型,这些文化状况或者文化类型对人的思想能起到引导、促进、升华的作用,并提升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审美水平,进而提高人们在精神层面的素质与修养。常见的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都是人文学科。人文素质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中的人文气息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通常将人文素质分为科学文化知识和人的精神境界两个方面。科学文化知识可以通过个人后天的学习获得,而人的精神境界则需要个人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理解和感悟获得,主要体现为个人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人文素质是现代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此外,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也是现代教育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重要目标。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人文素质教育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推动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力量。

2高职会计专业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会计专业看似属于一个理科专业,但理论和实践均充分证明,推进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非常有必要。第一,高职会计专业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可以让会计专业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本质,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良好人文素质的会计专业学生,在面对人生抉择时,将会更加有主见、有远见,其也将更能胜任会计工作。第二,高职会计专业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存在一定难度,且枯燥、乏味,不少学生就是因为抵触学习专业课程,导致自身专业能力不足,最终在社会竞争中落败。而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强大的心理素质,明白自己为何学习、怎样学习,拥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学生将不会在难度颇高的会计专业课程学习中迷失自我。第三,高职会计专业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可以让人心灵澄澈、思想丰满,而缺乏良好人文素质的学生,往往容易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空虚,甚至会崩溃。人文素质在丰富学生思想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现代教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个人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

3就业导向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举措

在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所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和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实际能力需求紧密对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社会职业所需的能力。为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推动高职会计专业人文素质教育。

3.1设定高职会计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有目标,行动才能有方向,行动才能有力量。高职会计专业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设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在设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以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专业人员的人文素质要求为教育导向,确保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所获得的人文素质是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帮助学生在培养人文素质的基础上,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第二,以就业为导向,高职会计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应以培养企业会计主管人员和管理人员为目标,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获得从事相关工作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在取得相关会计专业职业证书的同时,具备相应的管理才能和人际交往能力。

3.2加强高职会计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会计专业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真正缺乏的是既具有理论水平,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为获得“双师型”教师,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聘请企业内具有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的专家作为实习教师和指导教师,以其精湛的会计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学生从事会计专业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对在院校中任职的会计专业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对其会计专业教学能力、会计专业道德品质、会计专业实践水平进行全面考量,并为其提供深入企业观察、实践的机会,全面提升会计专业任职教师的教学水平。

3.3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会计专业来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应当通过模拟实训、企业实习等方式,重点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其综合人文素质。为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应完善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在不轻视理论教学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技能训练、企业实训时间,帮助学生在吃透书本知识的前提下,将书本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使其具备完善、扎实且熟练的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会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显著提升,其将更能适应瞬息万变的企业形势。

3.4改革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

在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素质教育是重要方向。但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在学生课堂教学中所进行的素质教育仍存在较多不足。高职会计专业应当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将《会计法》以及公民职业道德素质中所倡导的会计职业精神有效传达给学生,包括会计行业从业的道德品质、会计行业从业的专业要求等,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对企业发展、社会运行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兼顾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的会计岗位从业理念,进而使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就业后拥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树立职业道德风范,更好地推动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3.5对接相关企业实现顺利就业

在当前校企合作广泛开展的情况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在推动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与企业积极合作,学生在相关企业中实训之后,可以在毕业后选择留在企业,实现顺利就业。一般来说,基于会计专业的技术性、实践性、灵活性,企业也更加愿意选择“科班出身”的和在企业内部进行过实训的学生,这为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4结语

在众多高职院校专业中,会计专业对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人文素质要求都很高。在现阶段的就业导向下,高职会计专业对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而人文素质也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顺利走上就业岗位所不可或缺的。在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努力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中,通过校企合作、师资建设、课程完善等方式,着力构建一个人文素质培养效果显著、学生乐于接受、企业甘于奉献的专业教学体系。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够以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养赢得企业的青睐,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并在无形中有效推动会计行业的发展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晓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途径探析[J].高教论坛,2013(7).

[2]刘建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3]黄元媛.探析会计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新经济,2014(Z2).

篇3

一、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一直是以培养工程项目中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为首要目标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逐渐进入“深水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面前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为了适应这种精细化的社会分工形式,要求高校教育注重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这个标准套用到工程管理专业上,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强调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当中的重要性。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主要就业领域就是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进行相关工程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根据职业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工程管理专业的具体授课时,注意加大会计与财务课程的比重,为培养一批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和会计与财务人才创造优厚条件,以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具体而言,要求高校在进行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时进行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的理论教学,同时与社会各界一起为学生创造进行工程管理实践的平台,最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打造复合型人才的基本技能和业务素质,已达到提高毕业学生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二、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课程特点

(一)认识会计与财务课程

在现代科学管理的历史进程中,会计与财务管理已经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与其他学科之间产生了十分紧密的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相关专业的发展。同时,会计与财务管理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将管理学和会计理论方法等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在历史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已经逐渐发展出来自己的规模与优势,其综合性内容涵盖多个金融学和专业学分制,例如,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税收、财政法律法规等。综上所述,考虑到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对理论要求和实践体验要求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引起相当的重视程度要,不仅要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同时要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才能在学习财务管理课程时达到活学活用、指导实际工作的目的。

(二)认识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复合型学科,其主要的实现形式是将纯工程课程与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科进行科学编排和融合。该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主要是培养兼具工程理论和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多重人才,能够适应现代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具备进行国外工程项目规划和决策的能力。工程管理系的核心专业是工程管理课程,同时进行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通过将现代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工程项目的实践和创新中。具体而言,我国现阶段的工程管理专业主要包括工程建设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这样的设置对于培养未来具有国际竞争性的“十字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课程特点

首先,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和实践操作的要求较高。财务管理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涵盖资金运作的各个方面,例如筹集、运用、回收以及分配等内容。这些环节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具体的授课过程当中既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资金运作理论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培养自己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进行投资决策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学习只停留在课本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层面,既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同时欠缺一定的实操演练。针对这种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如果想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会计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就既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方法,又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其次,考虑到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分支比较庞杂,如果教师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不注重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以及创新授课方式,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将会无法达到理想的授课和学习效果。因此,为了提高课堂的讲课效果,教师就需要在授课过程中体察学生的所想和所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变化教学方式,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授效果,帮助学生培养起高效的学习思维和方法。再次,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众多基础课程之一,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之所以说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替代性,主要是因为,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掌握经济理论和财经知识。因此,针对以上结合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当中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在充分考虑到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的课程特点、工程管理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有必要进一步对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中不适合工程管理发展的部分作出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以便提高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的实际理论和实践作用。

三、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探讨

(一)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比较丰富,主要设置了工程建设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因此,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相对较广。但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时不仅要注重打好理论知识的基础,而且要求校方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强对于实操能力的锻炼,以便打造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就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毕业后可能会遇到的职业机遇和风险而言,虽然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为了应对日后错综复杂的工作和市场发展环境,首先需要学生通过理论性的学习获得一定的职业认证资格力度,同时也要学会用所学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方法,优化整个仙姑工程的运营状况,解决在工程项目中可能存在和已经出现的具体问题,提高整个项目的实行能力,帮助所在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在工程管理专业中进行会计与财务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

需要明确的是,在实际的理论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就业方向,在授课时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要求掌握的侧重点与会计专业的重点有所调整,进行科学的课程编排。虽然只要求学生对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和熟悉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这样的要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减轻一定的课业负担,但是对于学生实现更加长远的人生发展和职业规划来说,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性,需要引起相关教育专家、学者的重视,以便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教程编排方面做出更加喝了、科学的部署。考虑到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发展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层面的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种涵盖,因此很有必要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后,融入的社会实践当中来对已经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严格的检验,以帮助阩实现对于本专业工程管理课程内容的升华和反思。只有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动手能力的提升,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记忆课堂上所接触到的理论知识,便于教师与学生实现进一步的沟通,才能够确保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当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来结合教学目标与要求,对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整合,以达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和提高学习兴趣等目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进一步需求,有必要再次明确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授课特点,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将会计与财务知识与工程管理的具体案例相结合,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将相关理论知识落实到实处。在现阶段,虽然我国高校在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结合实践中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仍旧有许多问题需要依靠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来共同完善。除此之外,高校也需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个方面,结合社会企业支持来共同推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我国高校教育在下一阶段进行工程管理专业创新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1]任力.基于执业能力分析的工程管理专业会计类课程教学研究[J].财会教育,2013,04(08):119-121.

[2]张淑萍.用“情景教学法”突破会计入门之难[J].安康师专学报,2005,10(03),17(05):122-123.

篇4

一、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分析

(一)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近二十年,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我国会计学专业因“就业好”成为高考生志愿填报的热门专业之一,但同时也是失业量最大的本科专业之一。目前,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与会计职业需求之间普遍存在会计人才在专业知识、技能、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结构性供需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大部分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会计人员。来自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现状的调查研究也证实了这种结构性矛盾。这一现象说明我国现行的会计学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与会计职业需求还存在差距,更没有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特色与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2.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成因分析。

(1)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导致会计人才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方面与差异化的社会需求脱节。一方面,多数高校都以国家统一标准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差异化市场定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然导致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现同质化现象并引发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质量与会计职业需求的脱节,即会计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及其结构与会计职业实践的客观需求没能实现有效对接,必然出现结构性的供需矛盾。

(2)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滞后于会计职业需求变化。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与会计职业实践需求变化的一个主要的表现就是大部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实践经验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当然,这一方面可能缘于企业招聘会计岗位差异,提出了超过会计学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等职业能力需求,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会计学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准则解释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导致的毕业生所储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不能满足会计职业实践需求的现状。

另外,近二十年来,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现象,导致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与会计职业需求的脱节和会计学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会计职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供需矛盾。

(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正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

为落实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制定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意见》明确了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目标:“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办法》也明确指出:“‘质量工程’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为手段,并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质量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等。教学质量工程及其建设正成为高等学校提升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

当前,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其优化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应抓住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契机,开展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强化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会计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我校成都市“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与思路

我校于2008年启动了教学团队和特色专业等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从2008年至今,我校会计学专业先后获准立项建设了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改项目、实践教学平台、实验教学中心和特色专业等省、市、校级教学质量工程10余项。其中,会计学专业成为成都市第二批获准立项建设的特色专业。我校“会计学”特色专业与上述教学质量工程及其建设为推进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注入了强大动力。“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与思路如下:

(一)“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

我校根据面临的办学环境、学校类型、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等客观实际和社会需求、学生需求,遵循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生成机理,确立了本专业的建设目标: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在成都市和四川省都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会计学专业,能够向成都市和四川省乃至全国输送合格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

为实现上述建设目标,我们拟采取及正在实施的建设思路如下:

1.外引内配结合,打造更具特色的优质“双师型”师资队伍。紧紧抓住学校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机遇,加强专业“双师型”优质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引进高素质、高水平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加大现有教师的培养和锻炼力度,尤其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专业实践,加大“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力度。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进一步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储备人才资源。

2.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的基础上,继续结合会计职业与社会需求,革新、优化会计学专业教学内容并积极实施。优化的重点方向与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紧密衔接、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等。通过革新、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为实现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制度基础。

3.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强化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因此,我们结合实践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等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密切依托专业试验平台、专业实验室、公司、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学专业技能培养平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实现根据会计职业需求按需施教,特色授课,注重会计技能培训,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通过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和“会计学”特色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教改项目与《会计学原理》等精品课程及其示范与辐射作用的发挥,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水平提升。

5.通过专业教材建设,促进专业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根据会计职业发展要求和专业教学改革需要,尤其要结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需要,开展专业教材建设。通过优化、革新专业教材内容,增加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内容,以促进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现强化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教学内容是关键。本文主要探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即专业教学内容的革新与优化。

三、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探索

2013年,国家教育部了《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此,我们遵循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演进规律,结合会计职业实践需求和“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将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革新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我们期望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将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厚基础、宽口径、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会计专业人才。即将我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全面的个人发展能力,适用会计职业实践及其发展所需的广博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与较高的职业素质,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会计专业人才。

为此,我们重构了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并细化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我校会计学特色专业所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毕业生应构建的知识结构。方案明确了毕业生应具有较宽人文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较系统地掌握现代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较全面地掌握经济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学、管理学、统计学和投资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二是毕业生应构建的能力结构。方案明确了对毕业生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会计核算与管理、财务分析、语言与文字表达、沟通与协调、信息采集与分析、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要求。三是毕业生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类别及等级要求。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重构,为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革新课程体系指明了方向。

为落实会计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所确定的培养任务,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借助课程体系的协同效应,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革新、优化的具体思路与内容包括:

1.以“四个有利”作为课程体系革新的指导思想。本次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要有利于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有利于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要求、有利于会计职业实践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与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

2.搭建课程平台,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培养任务。在今年开展的会计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我们引入了课程平台建设思路。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分别由校级平台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组成。各类课程被赋予培养学生科学与人文素质,甚至综合素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功能。它们分别由学校、学院、专业所属系管理并具体实施,分别完成培养规格所确定的培养任务,以共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构建“五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并借助课程体系所形成的协同效应,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目标是每门课程都有特定的目标,并借助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融合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实现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五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分别是:一是以计算机基础和《近现代史纲要》为代表的思想政治及科学与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二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该类课程突出对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它既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更是体现院校之间差异化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方面的课程。三是综合素质培养课程。该类课程突出了对学生广博知识与开阔视野的“宽口径”培养,对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四是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该类课程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包括专业判断能力、会计核算与分析能力等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类实践课程。五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学生获得该类课程学分既可以通过专业选修课、全校任选课获取,也可以通过参与科创活动、学科竞赛甚至直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获得。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运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借助各层次课程教学内容的协同效应,实现提升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凝练我校的会计学专业特色与差异化竞争优势目标。(1)对所有的专业课程进行了优化设计,并新增或革新了20余门课程,如专业导论、专业认知实践、企业管理全景综合实验等,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凝练专业办学特色,形成差异化就业竞争优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2)为确保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成功实践,我们对人才培养方式也进行了大胆创新,并在改革创新实践中探索出了“课程教学+校内实训基地+行业协会(专业学会)+企业(用户)”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强化对学生社会、职业认知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破解当前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结构性供需矛盾。经过近年来创新研究与大胆实践,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学生就业与社会效益等方面显示出了特色与优势。

四、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成效与反思

(一)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成效

原哈佛大学的校长、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于校舍大小和人数多寡,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质量。麦可思公司的“成都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2)”显示: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好、毕业生就业质量高、毕业生对本专业的满意度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与明显的差异化优势。我校会计学专业的办学特色与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毕业生就业率高。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非失业率达到97%,比本省同类院校高出近5个百分点,比校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名列全校第一。(2)毕业生就业质量高。本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比本省同类院校高出104元,名列全校第三。(3)毕业生专业相关度高。本专业学生就业专业相关度高达89%,分别比本省同类院校和我校平均高出20多个百分点,名列全校第三。(4)毕业生的职业吻合度高。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吻合度达到70%,分别比本省同类院校与全校平均高出23、19个百分点,名列全校第一。(5)毕业生工作能力满足度高。本专业毕业生对掌握工作能力的满意度高达90%,分别比本省同类院校与全校平均高出7、10个百分点。(6)毕业生知识的总体满足度高。本专业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总体满足度达到83%,均高于本省同类院校和本校平均。(7)毕业生就业稳定。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低,列全校第二。

2.专业人才就业竞争能力强。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就业竞争力指数为90.6%,名列全校第二。(2)毕业生就业质量高。一是本专业毕业生的薪酬水平高;二是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质量好。如本专业有58%的毕业生就业于“三资”企业、国有企业、政府机构和科研事业单位,有超过44%的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的员工规模在1 000人以上。

3.办学社会效益好。会计学专业的办学社会效益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高。本专业学生对母校的满意度高达96%,分别比本省同类院校与全校平均高出14、9个百分点,名列全校第一。(2)专业报考率高。在最近三年的专业报考率统计中,本专业第一志愿的专业报考率都保持在300%以上,一直名列全校前茅。(3)就业现状满意度高。本专业学生对就业现状的满意度达到了76%,比本省同类院校高出26个百分点,比我校平均水平高出近20个百分点,名列全校第一。

(二)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反思

我们在总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办学成效的同时,必须冷静反思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以待进一步完善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并为其他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革新提供参考。

当前,我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实践中亟需反思的主要问题是:当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实践需求时,我们是置会计职业实践需求于不顾放慢改革创新的步伐,还是降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一方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亟需加快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以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及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亟需大量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是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与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实践的需求。这种局面的持续发展,必将导致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滞后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降低。其中,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可供引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资源的匮乏;二是大部分教师因专业所在院系不能控制的业绩考核等原因不愿意从事实践教学,不情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实践。因此,如何破解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与会计职业需求加快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之间的难题是当前亟需思考、解决的问题。J

参考文献:

1.会计学专业就业机会多但竞争更激烈[EB/OL].中国宁波网:http://.cn/system/2010/04/28/006505864.shtml.

2.陈英,刘淑花,王玉香.高校会计学专业校企“无缝”链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经济师,2010,(11).

3.韩博.会计人才差异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

篇5

应用型本科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在培养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在教学中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为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用型本科着重在于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一定专业理论的新型人才。

一、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泛北部湾经济圈的确定与发展,广西及西部地区迎来了新的贸易发展机遇和经济增长点。在此机遇下,应用型本科教育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机遇。泛北经济圈的发展,对于双语人才特别是专业型双语人才的需求增大,以会计专业为例,对外贸易行业中的中小型企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出纳员和会计人员,懂得专业外语或国际结算流程的人才更能获得企业青睐。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专业双语教学也是我国发展的大势所趋。特别是对于会计专业而言,我国新会计准则明确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构成准则体系的正文这与自2002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标准一致,表明了会计趋于国际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显著。

二、教学现状

1.应用型本科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高校普遍以大班授课为主,而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更是参差不齐,这为双语教学带来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是制约双语教学效果的瓶颈。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学生英语水平不均带来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课堂上领会程度不一致,易形成两级分化的情况。双语课上学生需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大量进行英语的阅读理解,学生一旦落课,很难补上,一旦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便会产生破罐破摔的恶性循环。二是,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和认知的不同,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难度加大。学生英语水平使得他们认为双语课上的难度不一致,教师在大班教学当中很难兼顾所以学生,甚至小部分学生因为语言问题对双语课感到厌烦。另外,以鹿山学院为例,在学院定期的教学信息反馈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开展双语教学,但是却对双语教学的概念模糊不清。以财务专业为例,在会计双语课中,大部分同学认为只是把所以的会计账户名称,概念及公示等,全部翻译成英语,双语课实际沦为了“翻译课”。多数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了解双语教学带来的优势及对未来就业的积极影响。因此,双语教学并没有深入人心,部分同学认为只是专业课上的点缀,可有可无。这是在教学中学生对于双语教学不积极的重要原因,也是违背现代大学教育发展趋势的。

2.教学水平落后

1)教材建设落后

专门针对应用型本科的会计双语教学的教材建设落后。会计是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双重属性的学科。就理论性的层面而言, 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会计原理和文化是相同的。 但从实践性层面来看, 不同国家政治体制,社会经济分配方式不同,所代表的会计准则和法规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每个国家的会计制度不同,会计教学的重点也不同。就目前的会计双语教学而言, 教材的选用以英文版的为主。由国内主编的双语教材大都出自国内重点大学,偏重于理论性论述,要求学生英语水平较好,并不一定适合应用型本科的学生。而使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书中所用的大对数是国外的先进理论及会计制度,学生容易与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和法规想混淆。另外,国外的会计法则并不符合我国国情,对于着重实践的应用型本科有一定的局限性。

2)师资培训落后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即要求教师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需要教师能以流利、正确的英语进行教学。目前,应用型本科双语型教师缺乏,以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为例,承担会计学双语教学是以会计专业的老师为主。但是会计学专业教师仅仅熟悉和掌握会计专业英文术语,不一定具备良好的双语思维并达到口语教学的要求。因此在双语课堂上,面对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仍主要以翻译专业名词和课文为主,这显然失去了双语课的意义。而相对能够以流利英语授课的大多数是外语系的教师,但他们并不具有会计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三、教学改革思路

1. 使学生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学生为中心,多方面提振对双语教学的兴趣。比如,可以聘请专业会计工作者,如四大会计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兼职上课,讲解工作氛围和工作待遇等丰厚诱人的前景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和通过英语掌握会计的兴趣。此外,抓住泛北经济圈的机遇,发展特色教育,加大双语教学和双语课堂的优势宣传,如双语教学可增强学生的就业优势,适应泛北经济圈快速发展对双语人才的需求;可提高学生个人能力和视野等,使学生对双语教学有积极正确的认识。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的力度

双语教学要求双语教师要以开放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及符合全球化时代潮流的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学术能力、双语运用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对学生展开双语(bilingual)的专业授课,更是对学生国际视野的开拓。这要求教师即必须及时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又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教育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知识。对于应用型本科而言,大力引进优秀人才,例如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或是优秀海归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双语教师短缺的问题。从长期发展来看,学院应有计划的组织培养年轻专业教师,着力培养本校的双语教学人才,方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学校可定期组织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可提高教师整体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科研能力,并从中选拔优秀者参加与国外学校交流活动,拓展和提升教师的自身能力和视野。

针对双语教材落后,不适用于应用性本科院校的情况,学校可组织专业教师,英语教师及各类专业人士共同编订教学大纲,教学案例和教材,跨学科合作制定出符合院校特色及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料。此外,还可以引用国外先进教材为教学参考,选取部分用于教学,例如给同学介绍国外当代前沿的学科发展和最新的科研成果,作为课堂拓展。国外教学手段先进,大部分教材均可通过网站获得文字材料,案例及其他多媒体资源,并且会不定期更新内容,这些教学资料可以作为课堂思考或课后阅读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进行课后的自我学习。

3. 教学方法及课程改革

1)创新课堂,突破学生英语水平的制约

在双语课中,强调互动式教学。首先,是通过较多的肢体语言与英语口语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所讲授的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其次,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设计教学情景,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短片或视频,让学生迅速代入双语环境。特别是对一些深奥的学术思想或者前沿理论观念则可以插入配有画面的全英文解说的视频,以英语加画面的方式形式,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形象化认知过渡深层次的思想认知,帮助学生理解该概念。还可以设计思维导航、头脑风暴等环节联系曾经学过的知识要点或是现实案例,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2)丰富教学内容

在双语教学中,不仅仅只是翻译课,更需要对国外的会计准则和前沿学科信息进行相关介绍学习。建议在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如引用当前社会或是国外的新案例、事件,分析在我国和国外不同会计体制下,统一案例处理的方式及结果有何不同。这种方式即可以很好的辨析中外会计制度的异同,给学生以形象化的认知,也能够培养学生不同的会计思维,引发他们去发现和思考问题的本质,达到双语教学的目标。这也可以促使学生加强自我学习及研究性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3)改革课程设置,形成合理的梯度教学

a)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开设双语课程

在低年级时,加强英语基础课程培养,提高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同时,可以增设双语专业基础课,鼓励部分英语基础较好或对双语学科比较感兴趣的同学参加选修课。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对双语课的兴趣,另一方面是为高年级时的专业英语课打好基础。

b)在高年级开设专业双语课程或可增设国际会计等双语选修课。主要考虑在高年级时,学生已经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和较强的理解能力,在双语课中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一些概念和理论知识。而经过低年级时的英语教学,高年级学生也因具有较强的英语能力。另外,又低到高年纪的双语课程设置逐渐由易向难,有基础课向专业课靠拢,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合理的教学梯度,符合一般教学思路及学习规律。

参考文献:

[1] 万明莉.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课程定位及对策探究.[J]职业与教育. 2008 (23).

篇6

1 专业建设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国各大学已经意识到解决大学会计专业生存死亡的关键是根??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徐庆林在从人才需求看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提出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我们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限于理论的培养,还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两手都抓的好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会计人才。

河北省会计从业资格开始推行无纸化考试后,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一次完成,相比之下,无纸化考试的形式改革的特点,是考试科目相对集中,加上考试系统题库不断的更新、考点覆盖越来越广,考的知识点越来越细,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单位时间的复习工作量,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备考难度,不下一番功夫不是很容易通过的。没有搞试点以前,我院学生的每次考试的整体通过率难以突破10%。过低的考试通过率就意味着河北省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毕业时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不能取得从业资格,如果从业就违背了会计法的要求,这也就无异于我们生产的产品出厂时被贴上了不合格的标签。

2 专业职业资格课程嵌入人才培养方案

在河北省高校毕业生毕业时过低的持证率背景下,这样一个大环境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筹建了会计(助理会计师)专业,并把它作为一个专业的试点来进行研究,从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选取,教师的配备,教材教辅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下笔者重点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来讲。

2.1 嵌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

为了提高会计从业资格的通过率,我们把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加入到了人才培养计划当中,我们把原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业职业道德课程替换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会计基础和财经法规业职业道德课程,并把培训的初级电算化的课程融入人才培养计划。在原来基础上加大课时量,增加学生同步训练的时间,把培训和教学相结合,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掌握的比较扎实,而且不会出现集中培训时消化不良的感觉,可以在考试前从容面对。

2.2 置换助理会计师考试课程

通过会计证考试以后,在学校能继续的专业考试就是助理会计师考试,我们为了提高学生未来的社会竞争力,把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财务会计》替换为助理会计师考试中的《初级会计实务》,并配合课程进度加入了实际操作的部分,把原来的《经济法》替换为《初级经济法》,因为《初级经济法》与《税法》中有些课程内容重复,我们对税法有关课程做了相应的调整,加入了税务会计的相关内容,同时融入了培训的课时量,使教学和培训相结合,理论教育和证书及实践教育相结合。

2.3 引入企业因素,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在后期,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了几门专门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企业工商实战、企业真账操作、企业报税及综合实训等相关实践课程,以及企业实习,其中企业工商实战、企业真账操作、企业报税课程和实习都是由公司人员以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来进行的。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学生不仅专业理论基础比较扎实,而且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学生毕业时很快能够适应企业的环境,完成与企业的对接。

3 实践效果

经过一轮的实践,2013级会计(助理会计师)专业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会计证的通过率已经达到96%,初级通过率也突破60%。在后续的推广过程中,2015级从业资格证考试一年内平均通过率就超过了90%,有的班级已经达到100%。则2016级的新生一次性通过率达到了80%以上。从目前的实践结果来讲,还是相对比较成功的。

篇7

一、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一直是以培养工程项目中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为首要目标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逐渐进入“深水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面前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为了适应这种精细化的社会分工形式,要求高校教育注重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这个标准套用到工程管理专业上,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强调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当中的重要性。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主要就业领域就是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进行相关工程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根据职业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工程管理专业的具体授课时,注意加大会计与财务课程的比重,为培养一批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和会计与财务人才创造优厚条件,以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具体而言,要求高校在进行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时进行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的理论教学,同时与社会各界一起为学生创造进行工程管理实践的平台,最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打造复合型人才的基本技能和业务素质,已达到提高毕业学生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二、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课程特点

(一)认识会计与财务课程

在现代科学管理的历史进程中,会计与财务管理已经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与其他学科之间产生了十分紧密的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相关专业的发展。同时,会计与财务管理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将管理学和会计理论方法等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在历史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已经逐渐发展出来自己的规模与优势,其综合性内容涵盖多个金融学和专业学分制,例如,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税收、财政法律法规等。综上所述,考虑到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对理论要求和实践体验要求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引起相当的重视程度要,不仅要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同时要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才能在学习财务管理课程时达到活学活用、指导实际工作的目的。

(二)认识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复合型学科,其主要的实现形式是将纯工程课程与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科进行科学编排和融合。该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主要是培养兼具工程理论和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多重人才,能够适应现代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具备进行国外工程项目规划和决策的能力。

工程管理系的核心专业是工程管理课程,同时进行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通过将现代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工程项目的实践和创新中。具体而言,我国现阶段的工程管理专业主要包括工程建设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这样的设置对于培养未来具有国际竞争性的“十字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课程特点

首先,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和实践操作的要求较高。财务管理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涵盖资金运作的各个方面,例如筹集、运用、回收以及分配等内容。这些环节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具体的授课过程当中既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资金运作理论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培养自己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进行投资决策的实际操作能力。

但是,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学习只停留在课本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层面,既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同时欠缺一定的实操演练。针对这种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如果想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会计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就既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方法,又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其次,考虑到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分支比较庞杂,如果教师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不注重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以及创新授课方式,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将会无法达到理想的授课和学习效果。因此,为了提高课堂的讲课效果,教师就需要在授课过程中体察学生的所想和所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变化教学方式,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授效果,帮助学生培养起高效的学习思维和方法。

再次,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众多基础课程之一,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之所以说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替代性,主要是因为,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掌握经济理论和财经知识。

因此,针对以上结合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当中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在充分考虑到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的课程特点、工程管理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有必要进一步对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中不适合工程管理发展的部分作出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以便提高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的实际理论和实践作用。

三、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探讨

(一)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比较丰富,主要设置了工程建设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因此,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相对较广。但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时不仅要注重打好理论知识的基础,而且要求校方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强对于实操能力的锻炼,以便打造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就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毕业后可能会遇到的职业机遇和风险而言,虽然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为了应对日后错综复杂的工作和市场发展环境,首先需要学生通过理论性的学习获得一定的职业认证资格力度,同时也要学会用所学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方法,优化整个仙姑工程的运营状况,解决在工程项目中可能存在和已经出现的具体问题,提高整个项目的实行能力,帮助所在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在工程管理专业中进行会计与财务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

需要明确的是,在实际的理论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就业方向,在授课时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要求掌握的侧重点与会计专业的重点有所调整,进行科学的课程编排。虽然只要求学生对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和熟悉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这样的要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减轻一定的课业负担,但是对于学生实现更加长远的人生发展和职业规划来说,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性,需要引起相关教育专家、学者的重视,以便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教程编排方面做出更加喝了、科学的部署。

考虑到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发展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层面的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种涵盖,因此很有必要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后,融入的社会实践当中来对已经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严格的检验,以帮助j实现对于本专业工程管理课程内容的升华和反思。只有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动手能力的提升,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记忆课堂上所接触到的理论知识,便于教师与学生实现进一步的沟通,才能够确保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当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来结合教学目标与要求,对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整合,以达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和提高学习兴趣等目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进一步需求,有必要再次明确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授课特点,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将会计与财务知识与工程管理的具体案例相结合,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将相关理论知识落实到实处。在现阶段,虽然我国高校在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结合实践中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仍旧有许多问题需要依靠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来共同完善。除此之外,高校也需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个方面,结合社会企业支持来共同推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我国高校教育在下一阶段进行工程管理专业创新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1]任力.基于执业能力分析的工程管理专业会计类课程教学研究[J].财会教育,2013,04(08):119-121.

[2]张淑萍.用“情景教学法”突破会计入门之难[J].安康师专学报,2005,10(03),17 (05):122-123.

[3]陈琳.工程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12(04):51-54.

[4]潘龙萍.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法研究及应用[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12(01):85-87.

篇8

对全球化、网络化和知识化的新经济时代,给高职会计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部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应用性人才。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职会计学生技能与行业需求的实践操作力、社会适应力远不及市场的需求,严重制约着会计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产学结合、突出岗位能力培养是高职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出路,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产学结合、突出岗位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一、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顶岗实习失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目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的顶岗实习困难重重。一方面,企业认为财务会计信息是商业秘密,学生在实习时不能按职业岗位工作内容进行经济业务处理,学生的顶岗实习变成体验性认识实习,实习效果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企业生产面临经营压力,尤其是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担心学生顶岗实习干扰正常生产秩序或影响经济效益,几乎对会计专业的实习生不接收。

(二)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形成有机整体

会计实践教学是由多个环节、多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的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组成。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使不同环节互相联系、互相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提高专业技能,使学生具备会计岗位工作能力。但是目前一些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相互割裂,缺乏有机联系,没有形成一体化。如在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单项实训中,均包含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实训内容,都有证账表的实训,但在内容及体系上相互割裂;再比如,会计电算化实训与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实训的内容是相同的,只是处理手段不同。尤其是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以技能考核方式开设会计实训课程很少,一般只有附属于核心课程的单项实训,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等只作为一门单项实训课程来上,没有将其作为综合实训课程,况且单项实训系统性较差,远达不到会计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

(三)实训教材缺乏仿真性、针对性,实用性差

现在绝大多数的高校会计专业选用的实训教材是教师按实训的目的、内容和要求,从企业中收集一部分经济业务经加工处理编写出来的,业务类别单一化和模式化,不能反映会计岗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繁杂的经济问题,针对性不强,缺乏一套融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体、动态电子、立体化实训材料,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财务会计实训为例,一般每个参加实训的学生配备统一的实训素材——一本教材、一套凭证和若干的账页和账簿,实训中缺少岗位分工,往往采用混岗方式,每个学生都完成相同的全套的账务处理,对内部控制、与工商、银行和税务部门的业务关系的实训一般不涉及或无从涉及。

(四)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师资作为实践教学的软件,专业课教师实践技能薄弱,年长的教师不愿意进行知识的更新,年轻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和实践技能,习惯于驾轻就熟地来进行授课,难以体现“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职教目标,导致高职教育“普高化”、人才培养“学究化”、教学模式“学科化”的现象出现。

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培养基础,需要达到角色、环境双仿真。如果学生的角色环境只能模拟出企业的产供销的业务环境,而无法模拟出会计工作的社会环境,将导致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二、基于产学结合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构建

以“四合作”为主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四段梯级渐进式”和“内外结合,三层双轨”产学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建立互助互惠的产学合作系统,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为产业界培养实务人才、提供增值再教育服务,促进知识的更新、消化和创新,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良性互动。

(一)构建 “四段梯级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在当前大力推行产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条件下,构建“四段梯级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实现从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专业岗位能力培养。按照“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思路,建立临岗认识实习、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含记账)和校外顶岗实习的“四段梯级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第一学年着重安排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参加从业资格考试,获取岗位资格证书,同时安排一定时间的临岗认识实习,认知职业岗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学年着重安排专业技能课程,通过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单项实训,适应会计核算岗位的初步能力;运用金蝶、用友等主流ERP软件进行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等课程的综合实训,以企业特定的会计期间经济业务为范本,提升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第三学年通过与记账公司合作,为当地中小企业记账,进行双仿真技能训练和毕业顶岗实习,学生以全真的资料、全真的操作体验真实的会计工作,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会计理论与知识的理解,完成从理论到实践认知过程的飞跃,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在完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实现专业实践教学角色、环境的双仿真,实现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二)大力推行“内外结合、三层双轨”实践教学模式

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校内实践教学、校内模拟实践教学和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实行“内外结合,三层双轨”实践教学体系模式。在专业实训上力争做到双仿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来巩固实践教学,做到“内外结合”;在学校、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通过专业基础课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单项实训培养学生专项技能,通过毕业顶岗实习、记账和校内的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实现学生从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三层”技能培养;借助会计手工模拟和会计电算化模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会计信息化处理能力,实现手工和电算化的“双轨”运行。

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融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一体的教程,配有动态的实训材料、电子实训材料和立体化实验材料,开发内容丰富、仿真性强,满足教学需要的产学结合的会计实训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实训教程,以适应制度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培养要求。

三、基于产学合作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运作机制

(一)合作企业与职业训练岗位选择

基于产学结合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财务工作岗位培养学生技能,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积极利用行政资源和地域优势,通过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合作,建立起稳定的产学合作基地。根据专业特色和区域产业需求,建立布点合理、类型全面、功能定位明确的产学合作基地,既有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公司,也有工业、商业和服务业,满足学生在不同类型行业企业、不同会计职业岗位上的需要。对合作企业的选择要点面结合,重点审查合作方是否满足会计教学的基本要求,从企业资质(是否经工商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规范企业)、企业经营规模、开业年限及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进行斟选,看其是否愿意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培养会计人才,会计工作岗位设置是否满足教学需要。以工业企业为例,一般设置12种会计工作岗位,工作岗位应基本齐全,可以是一人一岗,一岗多人、一人多岗。合作企业及工作岗位选择事关产学合作的成效,企业提供的会计工作岗位应满足会计产学结合的实践教学需求。

教师组织实习小组定期到企业的财务会计及其他业务部门进行产学实践,让学生深入到经济实体,使其能身临其境,接触企业的实际业务,配合校内实践基地里的模拟数据练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同时教师充分利用专业知识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出谋划策,提供会计核算和咨询鉴证、教育培训服务,与企业合作和研究经济领域的课题,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以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在职青年教师定期去企业实践、锻炼,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企业的需求,并且把在企业中获得的技能带到课堂上来,提高学生技能。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产学结合,使学校、企业和学生实现三赢。

(二)校外导师的遴选和学生辅导与安置

产学合作的参与教师是合作执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任用具备会计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担任产学结合的会计实践教学企业导师工作,是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在遴选企业合作导师时应充分考虑导师的从业工作经验、教育专业训练情况、任教科目所修技术学分、专业教育训练情况、个人的性格特质等。当产学合作导师确定下来并安排好会计职业训练岗位后,方可安排学生进入相应的训练岗位,开展对学生的职业辅导,学生经过认识、试探、准备与再适应环节,开始真正从事会计职业工作。在辅导与安置学生进行产学合作时,校内教学秘书应完成下列事项:公布产学合作招生简章;对高年级学生阐述产学合作的教育目标及价值;接受学生报名申请;收集报名学生特点、兴趣、能力资料;与学生面谈,了解学生的价值取向及意愿;选择并安排学生进入职业岗位。

同时,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积极利用当地的优秀的会计人力资源,聘请行业企业的会计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增加具有企业会计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践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三)制定产学合作计划书

与行业企业进行产学合作之前,必须与行业企业制定会计专业产学合作计划方案、产学合作协议书,以明确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权利与责任。包括产学合作训练计划、经费与课时、权利与义务、辅导安排等。学校按合作计划书的要求安排学生在工作时段进入会计工作岗位进行技能训练,企业按相关法规支付实习津贴。

(四)产学合作项目评估

对进入职场进行产学合作的会计专业学生,其产学合作学习经历作为职场学习经历,学生产学合作结束后15日内根据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及教师巡视情况,按规定进行学业学分记录,达到会计工作岗位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学生,取得实习科目学分,可顶替校外实习科目学分,但不得顶替校内课程(理论课程)学分,但应特别注重产学合作课程与校内课程衔接性。

学校每学期产学合作项目结合后1个月内,对产学合作项目进行评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由行业职业专家、资深教育工作者、行业分析专业专家等构成。教学效果比较好的则继续合作。

四、基于产学合作的计划保障机制

目前“四合作”正蓬勃开展,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个合作”为主线,进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新机制,进行产学合作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是校企间开展合作的新模式。为做好产学合作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产学携手是保证合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

(一)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1年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二五”期间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引导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制度,建设以“政府主导、行业牵头、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体制和机制,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合作,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学校与企业的产学合作由合作厂商提供工作机会、工作津贴和生活补助,分享企业资源,兼顾学生意愿,以学生校外产学合作可适性为主,以家庭困难且品学兼优学生优先,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政府继续出台关于产学合作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经费补助、资助支持相关文件,对接收产学合作学生在予以经费支持的同时,对达到接收实习生一定比例的给予所得税减征或免征。

(二)政校企三方分工明确

为保证产学合作的顺利开展,政校企三方应携手共同成立合作委员会,明确三方的权利与责任。当地人事劳动社会保障、教育、财政和税务部门应在产学合作中起到政府的主导作用,着力搭建桥梁,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配套。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合作衔接课程及课程标准,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密切沟通渠道进行充分协商,研究产学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校除负责日常教学之外,还要到学生工作场所巡访及辅导学生实习,解决学生在生活及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合作厂商主要提供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制定学生实习职业规划,执行工作任务分派及轮岗计划,提供企业导师,辅导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实践,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实习和高职院校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在职学生的学习、工作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进行必要的生活辅导,提供实习学生的津补贴与奖助学金,为优秀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三)产学合作模式

校企产学合作过程中,上课时间弹性配合合作厂商的工作需求,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课务安排采用轮调式、阶梯式等,除开设日间课外,还可根据学生上班时间的需要开设夜间、假日及暑假课,以方便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锻炼。产学合作计划的开展主要是通过工学交替、弹性学制来开展的,协调厂商为在校学生提供工作机会,给予相应津贴,以提高职业技能,缩短与企业的适应周期,同时高职院校与企业分享设施设备,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究,促进就业。

(注:本文系浙江省科技厅2012年度省级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构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2R30042,主持人:汪榜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失序与重建:我国社会第二次转型中的职业教育秩序研究》,项目编号:13YJA880117,主持人:朱芝洲)

参考文献:

1.杨辉.研究与比较: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汪榜江.基于“双仿真”的记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74-75,93.

3.杨佳洁.高职会计“四位一体”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8,(09):25-27.

4.林英法,杨瑾淑.工学结合视角下会计专业全真实践教学创新[J].审计与理财,2009,(01):44-45.

篇9

二、传统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模式的不足

明确了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目标后我们发现,现行教育模式并没有在会计专业和非专业教育方面做出明确的划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大都是跟在专业教育后面走,专业教育讲什么,非专业教育删减过后,挑出一门或两门拿到非会计专业的课堂上来讲,完全没有考虑到培养群体和目标的差异,结果导致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缺乏兴趣、培养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的凸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点造成的:

首先,非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人员缺乏对本专业会计教育目标的明确定位,直接导致课程选择和授课内容不科学。如上所述,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与专业会计教育目标存在很大的差别,课程设置的内容限定和理论深度都应有所差异。不明确这一点,只把专业会计中的《基础会计》、《会计学》等搬过来直接用,势必难以令学生接受。

其次,教学设计陈旧,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会计课程本身就缺乏趣味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又是以讲授理论为主,这样更使得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会计如隔万里,兴趣荡然无存,效果可想而知。

最后,任课教师个人的专业背景单一,容易陷入专业教育的模式。有趣的是,为了保证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专业性”,会计课程一般都由科班出身的会计教师担任。这一点确保了知识传授的准确无误,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弊端,那就是这些教师习惯于对专业课程教授的思路和体系,不愿主动针对培养对象做积极的改动。

三、改善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建议

首先,明确教育目标,精选课程内容,构架科学体系。前文分析到,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培养应侧重于对会计信息的应用,提升人才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和创新能力。“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在课程范围圈定中,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保证给学生头脑中搭建一个完整的会计基础理论架构,这样也使学生日后的学习具有延展性,为自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理论的深度可以不做太多的延伸,但内容要有所侧重。例如,各种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理论,对于如何确认和计量可以适当的弱化,但涉及到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影响时,应当重点讲解。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对会计信息的应用能力,财务分析方面的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教材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但教材只是辅助工具,课程体系的把握不应局限于教材,而是要根据事先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思路做适当的调整。

其次,教学环节要坚持理论与案例结合,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让学生永远有鱼吃,那就要教会他们钓鱼的方法。向学生填鸭式的灌输知识,乐观的说即使学生掌握了当前所有的会计原则和方法,也难以应对复杂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而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大都遭到学生的反感,挨累不讨好。如果能在讲授会计知识时立即结合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经典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了解会计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这样以“点”带“面”,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掌握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的态度以及他们的思维特点对于顺利设计授课环节也大有裨益。

篇10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不可以用知识去弥补。”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内容。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是我国会计从业队伍的主力,而会计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主要提向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会计信息,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经营者、投资人、债权人、公众等多方利益,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的机构,对在校会计专业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做准备。当面临诱惑,经济利益与道德规范发生矛盾时,只有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理念转化为自身的职业操守,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秩序健康发展。因此,高校会计教学中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会计专业基础教学范围,对学生将来能以高尚的品德、积极的工作态度、扎实的专业技能从事会计工作,促进我国会计队伍的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11

(2)习惯形成方面:学生不爱打扫宿舍和教室、实训室的卫生,随意扔使用过的废纸等,不按作息时间休息且做事情不注意别人的感受、影响别人休息等现象。在学校上课时到教室学习,课外时间都用到了玩上,更有甚者有的同学上课玩手机、睡觉,他们把获得毕业证作为上学的目的,是否学的真实的知识技能他们并不上心。

(3)专业认识方面:学生只知道会计大致是干什么的,但会计的岗位分工及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工作程序却并不十分清楚,职业对就业者的要求是怎样的更是一无所知,以至于学习无目的、学习无动力。

2造成高职大学生道德素养现状的原因

造成高职大学生道德素养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

(1)社会现象影响良好道德素养的养成。

由于经济的发展,学生和社会的接触越来越早、越来越平凡,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造成学生对是非的判断发生了偏移,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的形成,对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养成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2)家庭教育薄弱影响良好道德素养的养成。

现在的家庭都只有一至两个孩子,孩子是两代甚至是三代、四代人手中的宝贝,家长对学生的溺爱造成学生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的形成,使我们的学生思维方式脱离了正确的轨道,影响了是与非的判断能力。

(3)现在的教育方式影响了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

高考的指挥棒引导着中学的教育内容与方式。在幼儿园和小学,由于没有升学率的压力,教师比较注重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与世界观形成,也有了较好的效果。但到了中学因为有了升学率的要求,学校与教师就开始注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德育教育和世界观的形成,造成了在中学阶段养成教育的短板和随意发展,更促进了自由散漫思想的形成。

(4)高等职业院校对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会影响良好道德素养的养成。

高等职业院校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养成教育的全面开展;重视了教学,忽视了育人。直接造成了高能力低素质的毕业生的生成,与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背道而驰。

(5)学生及家长对会计专业认识的缺失也造成学习能力的低下,阻碍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对学生和家长的调查发现,他们对会计的认识比较浅显与片面,他们只知道会计是一个舒适和风光的职业。会计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有比其他专业更长的学习时间和自学能力。当我们的学生开始学习会计的时候会遇到阻力,碰到困难,而学生会知难而退,出现厌学和不学现象的出现。教学过程中对职业道德的不重视也就造成学生职业道德缺失。

(6)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在中学阶段一般都不是学习好的学生,他们在班里不被重视,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他们的学习都是被动的,他们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之下学习。当他们进入职业学校后,外界的压力小了,他们会放松自己,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玩上了。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每天把很多的时间耗费在上网聊天、网上看电影或玩网络游戏等,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计行业的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学能力是会计从业者必备能力。

3高职院校养成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个涉及面广且繁杂的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用人单位的参与,学院领导的重视,思想政治课及文化素养(包括就业指导课教师)的参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渗透,辅导员不懈地培养与教育,全体教育管理人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得到最终的好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利用课外时间,以班会、团会及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形式,采用学习讨论英雄与道德模范事迹的形式进行学习、采用辩论会的形式规范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采取志愿者活动等提高学生思想境界的提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家长、感恩教师的思想。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开设的政治课作为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

(2)制度化管理。

建立养成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制度要涉及卫生习惯形成、尊纪守法习惯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文明礼貌等礼仪、交往能力的形成。建立学生养成教育资料库,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全方位考核,评选出学期或年度的标兵,引导学生自觉培养提高。

(3)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利用就业指导课等课程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利用制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专业课教师利用授课时间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学会自学。

(4)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比较低,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应避免一味的理论传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体系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会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篇12

        相对于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本专科学生的高等院校来说,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大特点就是培养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本文从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面分析了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和学生实习与就业时的困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改进措施,让职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有路、上岗有能。

        一、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及其原因

        时常会碰到自己已毕业的学生在商场里当导购员或其他无关本专业的工作,其中不乏在校时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令作为会计老师的我非常困惑和不解。

        1、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

        一方面,学校教学结构和开设的科目不合理,“重理论,轻操作”。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的学习和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方面,认为学生在毕业前只要考出会计证就万事大吉了,导致学生只有书本上的理论,而缺乏实践训练。校内的模拟实习和顶岗实习只是走走过场,不能让学生了解到今后从事的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实战性。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不仅要具有会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还要对管理、审计和法律知识具备一定的了解。而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弱,独立处理业务能力差,遇到问题无法主动出色地解决。用人单位对职校出来的会计专业的学生不放心,也不称心。

        2、造成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现状的原因

        (1)教师队伍不专业。

        很多教师自己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就是镜里看花,水中望月,没有真正到企业或公司去体验过实际的会计工作,在教学生时也只是纸上谈兵。有的即使毕业实习时参与了企业会计工作,但也只是做做出纳,简单地记记账,没有涉及到整个会计流程,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会计实习过程中,往往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指导实习,有可能会和会计制度、会计规范发生冲突。

        (2)学校会计模拟实验室的资源落后。 

        模拟实习这一实验教学手段模式单一、内容简单、方法落后,有的就是给学生几张凭证、账页,几套模拟业务,让学生机械地做分录、填凭证、登账簿。这些枯燥的工作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教科书中没有涉及的工作,比如如何与银行打交道、如何到税务局缴税和买发票、如何开具各种票据等,更是云里雾里。

        二、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应对措施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扎实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可引进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会计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来为校内的老师充电,更新他们的知识库,扩展他们的专业视野。可聘请有经验、理论知识过硬的会计人员担任辅导老师,教授学生一些会计技巧,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增强学生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

        2、整合和改进学校的会计资源,建立全新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实习体系。

        应健全会计档案资料,购置各种凭证、账簿、报表等,同时创建软硬件齐全的会计实验室,使会计实验室和计算机机房一体化并配备多媒体教学。在实习的组织形式上,可创建公司制的模拟实验室:一般以四到五人为一组,分别扮演出纳、会计、制单、审核及主管等角色,有序协同完成相应的业务处理,并定期进行轮换,通过财会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亲身经历财务工作全过程。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会计模拟流程外,可开设各种兴趣小组,比如会计电算化、点钞小组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职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趋势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校外实习机会,可以尝试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学习我校和鲁泰纺织在服装和纺织方面的合作。比如和新星、银座等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使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走见习与就业一体化道路,这样既可以解决毕业生就业时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又能消除私企老板对实习生不放心的顾虑,从而达到双赢。

        总之,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市场,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当务之急。这离不开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希望学校和企业能携起手来,共建一个和谐的就业新体系,达到校企共商、校企共建、校企共享、校企共赢的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13

一、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

会计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并发展的一项管理活动,其本质是对企业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通过所提供的会计资料作出预测,参与决策和实行监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再加上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会计职业也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专业知识集成化,主要表现为企业对从事一岗位和简单的基本核算事项的会计工作人员的需求减少,而实践能力强、能够承担多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会计人员供不应求;二是会计职业的社会化,会计事务所或会计咨询服务公司等中介机构,不仅依法开展鉴证和审计业务,也替大量的小企业记账和纳税业务,这既可以节约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成本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三是职业学习终身化,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活动的不断创新,使得会计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会计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会计行业和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满足社会经济管理的要求。为此,财政部专门制定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要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适应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 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包括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财务分析能力。

(1)会计核算能力。指熟练准确地对常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能力。这是会计人员的基本功。

(2)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现在会计人员常常要根据工作的需要制作和打印各种图表和财务报告,进行各种信息资料的查询,完成财务信息的统计和披露工作。因此,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和使用会计软件的能力越来越重要。这一能力可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还可以为会计人员提升业务水平拓展个人前途提供时间和空间。

(3)经济业务判断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是指会计人员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会计惯例等标准,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环境及企业自身特点,运用专业知识对复杂的或不确定的经济事项进行辨识,做出处理决定的能力。

(4)财务分析能力。财务分析是对财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剖析。财务分析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理论评价单位的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活动,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恰当的解决办法,并预测未来,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的能力。

在这四项能力中,前两项是基础性能力,后两项是更高级的能力。前者可以通过学校的反复训练培养,后者则需要在实践中反复锤炼才能获得,但学校教育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思维框架。

2 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前文所述,当今社会与会计专业相关的知识在不断更新。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指能够在实践中,以提高工作质量为目的,根据工作的需要持续自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是个人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的保证。

信息处理能力是既包括对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加工、整理的能力,也包括进行会计文案写作应具备的选题和内容整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够按照企业的财务战略、依法处理突发或非常规会计事件的能力。

3 社会适应能力。这一能力包括沟通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前者是指个体与个体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的,能够有效交换观念、思想、知识等信息,在行动上积极有效地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任务或行为的能力。后者指组织实施、计划安排、贯彻落实、监督控制和协调配置活动的能力。会计工作处理的是单位与单位、人与人或单位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这就决定了会计或会计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既需要其他部门或人的配合,也需要会计人员去主动协调或配合其他部门或人员。尤其是,对企业外部单位而言,会计必然要与外部的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劳保等职能部门打交道,既要维护单位所有者的利益,又要遵守行业自律原则和接受政府的监管。因此,会计的沟通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对做好会计工作至关重要。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设计理念

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习者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分析学习者的特点,其次是分析学习内容的性质和属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形象思维较强,其学习内容是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任务、内容和所需的能力等。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应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以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而不是具体分析那些“点状”的、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和技能。将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与教学设计结合起来进行整体化的分析,找出具有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工作过程知识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

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以培养企业需要的会计职业能力为目标,基于对会计工作过程的分析而设置,尤其是会计专业技能课的设置一定要基于对会计工作过程的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是符合国家高职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新的课程设计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首先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找出会计工作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领域,一个学习领域就是一门课程,最后再进行各课程的课程开发与建设。

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适应会计职业要求,达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

根据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职业能力要求,笔者以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专业技能课、基础素质课和能力拓展课三部分组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要以专业技能课为核心,而专业技能课应该是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分析而开发出来的学习领域课程。

1 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

会计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如前文所述会计专业能力包括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财务分析能力。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这些职业能力是与会计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的,根据行动导向学习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等国际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理念,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应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

根据相关法规对会计岗位设置的基本规定,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全体会计专业教师,通过深入几十家企业反复调研和探讨,最终联合企业实践专家开发出了会计核算基础、出纳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企业会计核算实务、财务软件应用、成本核算实务、公司理财、财务报表分析、内部会计控制设计、企业查账实务等10门学习领域课程。这是高职会计专业会计课程体系改革的有益探索。其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领域课程的关系,归结如表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