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自动化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科学与技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自动化科学与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自动化科学与技术

篇1

作者简介:李云飞(1987-),男,辽宁辽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校企合作研究;高军(1980-),男,山东平邑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学术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5-0063-04

学习领域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在课程领域开发与设计的最新成果。它是以职业任务为载体、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种“课题单元”。通过目标、内容及时间的安排,学习领域课程力求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由于学习领域课程本身固有的价值和优势,目前已成为各中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出发点。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以下简称“焊接”)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设计“焊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将为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和实践提供积极的参考。

一、“焊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背景

我国职业学校深受前苏联学科课程的影响,课程的知识本位观根深蒂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CBE(能力本位教育课程)、MES(就业技能模块组合课程)等课程模式纷纷涌入我国。这些课程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打破了知识本位下的藩篱,注重可操作性的、可外显的操作能力行为表现;以活动本质观为代表的课程目标用职业活动来描述;课程内容是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课程组织开始关注职业活动的逻辑发展;课程实施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式;课程评价注重学生的职业活动能力水平和职业活动的结果。

“焊接”专业借鉴国外先进课程模式设计出了CBE课程,MES课程更是在行为主义这个维度上将模块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在全面分析焊接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由企业技术人员与本专业教师,共同根据职业岗位群对焊接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依照“职业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分析——专项技能分析——拟定最终绩效目标——描绘职业能力模块——分解出能力要求——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块”的程序,制定了本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模块化课程体系。

诚然,以任务为本位的课程模式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岗位的工作分析和职业能力的分析如何去更好的开发课程和组织教学,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习内容与工作世界相脱节的情况。尤其是MES灵活的模块化组织、CBE强调岗位胜任力,均对学生以任务为本位、培养职业能力有诸多帮助。但是,它们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能否让学生获得对工作体系的整体性理解?能否解决任务单列式教学过程所带来的弊端?能否在情境中锻炼学生的心智技能?

学习领域课程是20世纪90年代在联邦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结果。随着对CBE、MES等课程开发模式弊端的日益凸显,德国职教界的许多人士都清晰地认识到在传统专业理论、专业制图、专业计算的“双元制”模式下,职业学校越来越偏离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融合实践知识。对于我国职业学校焊接专业来说,其课程改革虽然突破了传统三段式的桎梏,也很好地去借鉴了发达国家的课改经验,但是如何更好地培养“焊接”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及如何使学习内容真正地与工作世界相关联,是当今改革“焊接”专业课程的首要目标。正值学习领域课程试图要突破传统课程开发所固有的局限性,“焊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自然必然会凸显出其内在的价值和优势。

二、关于学习领域课程及其开发方法

欲设计“焊接”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需要首先了解什么是学习领域课程及其开发方法。它的产生是为了解决MES、CBE等课程开发方法忽视工作体系的整体性的弊端,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应运而生。学习领域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在课程领域内的体现。根据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定义,学习领域指一个有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它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组成[1]。

学习领域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建构和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综合的职业能力。与以技能分解为框架构建教学模块的“MES”模式以及以能力分析为依据组建教学模块的“CBE”模式不同,它是以典型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的。一个学习领域可以对应相关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学习和完成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就意味着掌握了该“培训职业”①,并获得了该“培训职业”的职业能力以及该职业的从业资格。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方法(BAG课程分析法)。

一种“培训职业”一般可以分解为10-20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总体思路和原则是大同小异的。具体做法是:首先确定“实践专家研讨会”(由2/3职业学校教师,1/3企业技术代表,若干个课程专家组成)。实践专家研讨会要以工作岗位分析为依据,分析出所能代表该“培训职业”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然后按照胡波特(L.Hubert)和德莱夫斯(S.E.Dreyfus)等学者提出的“能力发展阶段”{2}的规律,确定学习内容的难度范围{3}以及知识的序列化。第三,分析每一学习领域中的具体工作任务,析出每个具体工作任务所包含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对象、工具、方法、要求、劳动组织以及预期要达到某种劳动成果,破译隐含在具体工作任务中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默会知识。最后根据分析具体工作任务所包含的各要素进行系统化建构具体的课程名称。图1简单地揭示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过程。

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对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的分析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这也是BAG分析法的基础。所以,实践专家研讨会在分析工作岗位选择的时候,应该多次予以分析,要针对该地区行业的经济结构特点、不同企业的规模进行调查和探索,寻找其共同特征。另外在分析具体工作任务时,每个成员都要明确工作分析的引导性问题是什么,明确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具与器材,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和区分点(阈值),这也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比较关键的环节。

三、“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环节

(一)分析“焊接”专业的工作岗位及其典型职业工作任务

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根据工作的相关性,将工作内容关联程度比较高并处于同一个层级上的任务进行整合重组,这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最为基础的环节——确定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实践专家研讨会成员在充分调查人力需求现状之后,根据“焊接”专业的职业岗位及职业群特点,通常完成“焊接”操作需要以下的能力:焊接操作、焊接工作工装设计、焊接设备选用及维护、质量控制与生产管理等。这些职业岗位分别对应设计员、工艺员、管理员、维修员、检验员、操作员等职业工作。

由于工作岗位的选择标准与典型工作任务的标准一致,而且典型工作任务必须是一个综合化的工作过程,并具有独特的职业特征,我们可以将上述的职业岗位划分为焊接工程图的识别与绘制、简单机械构件的设计与制作、熔焊过程控制、焊接设备选用与维护、焊接工艺装备选用及简单装焊夹具设计、零件的切割与成型加工、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典型焊接接头气体保护焊实作、典型焊接接头自动焊实作、焊接工艺编制与评定、焊接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焊接结构件制作、重型压力容器制造等十几个典型工作任务。

(二)根据职业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并确定其学习难度等级

在划分完典型工作任务以后,我们将众多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以下的行动领域,即焊接工艺的编制与评定、各种资源的配置及准备(生产计划于组织)、焊前备料加工与装配、焊接过程及产品的质量控制与检测、焊接产品的后处理等。

学习领域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要求学生能从整体的工作世界中学会专业技能,熟悉工作与工作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完整的工作过程”的基本含义,为此开发此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必须最后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即焊接工程图的识别与绘制、简单机械构件的设计与制作、熔焊过程控制、焊接设备选用与维护、焊接工艺装备选用及简单装焊夹具设计、零件的切割与成型加工、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典型焊接接头气体保护焊实作、典型焊接接头自动焊实作、焊接工艺编制与评定、焊接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焊接结构件制作、重型压力容器制造等13个学习领域。

确定知识的难度等级不仅符合学习者学习发展的规律,而且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设计的安排。所以,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焊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也必须按照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来设计和建构。基于“能力发展规律”,可将这些学习领域课程分为4个难度等级。(见表1)

表1 按照“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经验递增的学习难度范围

(三)职业行动领域及其学习目标的描述

以“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学习领域(学习难度范围3)为例,它的行动领域描述是:除电弧焊基本知识外,焊接技能训练均以项目教学形式,按照制造业焊接接头实际生产过程和认知规律,将焊接接头实作项目按照平、立、横、仰四种空问位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编排;在相关训练项目中采集编入了企业专家在多年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焊接技能绝招和精粹,以帮助学生快速提高技能水平。此实作是“焊接”操作中最基本的技能操作,熟练的操作可对高难度、高强度的焊接操作奠定基础。

学习领域课程目标是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培养“以具体的、特定的、外显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方式陈述”[2]的职业能力,它是建立在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基础上的课程基本要求。该学习领域的知识目标:掌握常见焊接方法的基本知识、主要特点,了解其应用范围并能熟练进行操作;技能目标:了解焊接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熟悉相关的焊缝质量标准,建立牢固的焊接质量意识;根据一个实际的零件生产图,能阅读零件图、看懂图纸所表达的信息,并能采用电弧焊对其进行焊接加工;掌握焊接生产过程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环境意识;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创新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

学习领域课程内容是对以具体的、特定的、外显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方式陈述的职业能力进行课程论和教学论转换的结果,是对反映职业工作本质的典型工作任务的理性选择[3]。学习领域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着重强调工作过程知识的重要性。工作过程知识最初由克鲁斯(Kruse)于1986年首先提出来的。他将工作过程知识定义为“与产品相关的、技术方面的、劳动组织方面的、社会方面及相同相关的层面上对由相关人员参加的整体工作过程的理解”[4]。简单说来,工作过程知识不是从理论知识中引导出来的,而是与反映的工作经验相适应的,并指导实际的职业劳动[5]。工作过程知识既包含某一岗位所需的显性的、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知识,也包含难于用语言表述、相对隐蔽的默会知识,比如整个工作过程的价值、理念、诀窍等。深入挖掘工作过程知识,尤其是默会知识,对于开发学习领域课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学习领域(学习难度范围3)为了完成其既定学习目标,以及破译其中隐含的默会知识,需要按照企业和学校共同要求设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以及隐含在工作过程中的默会知识。表2为“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

此外,还要确定“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学习领域(学习难度范围3)的专业工作的对象;专业工作的工具、方法和劳动组织;专业工作的要求。专业工作的对象是工作过程的一个重要要素,它不仅表明了工作对象本身所确定的事物(如焊接的材料),而且表明了其在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功能(如焊接工艺规程的编制程序);劳动工具、工作方法指的是工作过程中运用的工具材料与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方式不仅涉及岗位间的关系,还包括岗位内部的工作分配和相关责任。专业工作的要求可以分为企业的要求(企业的经营与生产过程对工作提出的要求);技术标准(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劳动安全、环境保护)以及顾客的要求。表3为“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学习领域(学习难度范围3)的工作对象、工具、方法、劳动组织及工作要求:

(五)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组成学习领域的基本要素,是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既是特定职业情境相关的具体学习任务,也是能够反映特定职业特征具有完整工作模式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课程中的学习情境可以通过“低难度典型接头焊接实作”、“中等难度典型接头焊接实作”、“较高难度典型接头焊接实作”、“典型接头焊接件综合实作”四个情境来构成。每个学习情境还可以下设若干个子学习情境,比如“低难度典型接头焊接实作”可以安排“T型接头平角焊缝焊接实作”、“骑座式管板焊接实作”、“平对接接头焊接实作”等子学习情境,“中等难度典型接头焊接实作”可以安排“T型接头立角焊实作”、“T型接头立角焊实作”等子学习情境。

同时,每个学习情境要严格按照工作对象、工具、方法、劳动组织及要求设计,准备安排每个情境所需的理论课程的学时和实践培训的学时,其中实训学时与理论学时为5:1左右。一般情况下,完成此学习领域大都通过假期顶岗锻炼、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等方式进行,而且要从易到难的序列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

四、结语

目前,“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系统理论研究还尚未建立,这主要是因为学习领域课程在我国还没有完全普及起来。但是随着传统学科课程以及诸如MES、CBE等课程开发模式的弊端和问题日益显现,学习领域课程正利用其身固有的价值和理念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希望。

基于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理论,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为研究对象,立足以能力发展为目标,确定了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分析了工作岗位上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以及对应的主干课程。通过对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的分析,又对主干课程加以难度的确定,最后提出了“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焊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力求解决传统课程模式忽视整体性的工作世界、工作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问题,破译工作过程中的默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观有着独特的内在价值。当然,课程设计者在在具体开发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是否能够整齐理解学习领域课程的真正内涵、如何理解工作过程知识、如何使用BAG法、典型职业工作任务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这些问题是课程设计者必须首先澄清的。

最后,课程设计者要认清该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的出现不是把MES、CBE课程模式全部抛弃,而是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课程开发者要重复多次地检验和完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的具体特点随时掌握其发展动态;课程实践者也要在原有课程体系下注入学习领域课程,避免“一刀切”的极端做法。因此,动态性、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课程设计者和实践者始终要站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角度,以“焊接”专业自身为逻辑起点,只有准确抓住其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的特征和内涵,才能够成功地制定出该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注释:

①“培训职业”一词来源于德国。由于我国与德国对“专业”的内涵和理解不同,翻译方法也有差异。我们可以把“培训职业”理解为我国的“专业”。

②“能力发展规律”: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

③学习内容的难度范围:由易到难可以分为定向和概括性知识关联性知识具体与功能性知识学科系统化深入知识。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4.

[2]张友辉,肖凤翔.关于行为目标取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想[J].教育与职业,2007(24).

篇2

“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是建筑电气专业等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此课程综合了多学科的知识点,涵盖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安防技术、消防技术、设备以及系统集成技术等多方面的技术。本课程属于多学科的交叉学科,是控制、暖通、给排水、计算机、通信等多学科综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此专业的相关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需要学生要在懂得楼宇自动化技术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相关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学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高实践的能力,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特点,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向,在此课程的教学中,笔者对于此课程的实验教学做了如下探讨。

1“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楼宇自动化技术是多学科交叉性课程,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与教师的教学经验,通过对建筑电气专业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关于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的几个特点:(1)由于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涵盖了多学科知识,实验设备也是多种多样。虽然现有的一些教学仪器厂家都先后生产了一些楼宇自动化技术的相关实验台,但是没有一个真正的综合性的实验平台供大家使用,无法进行综合性实验。(2)虽然建筑行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但是与建筑专业息息相关的建筑电气专业却是近些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因此熟悉本专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较少。因此在实验教学上对于设计性实验的实施难度较大。(3)由于建筑电气专业发展较晚,专业相关人才较少,导致从事“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讲授的教师多为相关专业出身的老师,并非本专业出身,因此对于此课程的实验在教学上有些“力不足”的特点。(4)由于实验台较大,实验台数量较少,因此同学们无法同时进行实验,这就导致同学们不能亲自完成实验,是同学们失去了实验的兴趣。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在进行“楼宇自动化技术”实验的教学中,无法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对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应用存在问题。

2“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些年来,随着不断的实践,在“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更好的适应了社会对应用人才需求的现状。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有了明显的效果。(1)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在进行实验任务分配的过程中,可以将实验任务分解成不同的小任务,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小任务,下一位同学任务要在上一位同学的基础上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会根据实验要求完成实验,可以有效的避免由于实验台过少可出现的“搭车”现象。而将实验任务分解同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实验时间在理论的基础上完成实验要求的题目。没有进行的实验的同学无法得出实验结果,并且无法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2)在进行“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的实验之前,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实验系统进行硬件与软件系统的讲解与分析,并给出设计题目与相应的设计方法。例如,在进行防盗报警系统的设计性实验中,需要用到防盗报警系统的编程,那么在此之前学生需要了解系统的硬件连接方法及其编程的基本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在进行实验之前进行讲解与分析,然后在进行实验任务的分配,这样就能更好的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联系。(3)可以使用模拟仿真平台。由于现有的实验台无法进行综合性实验,可以通过模拟仿真平台进行模拟,通过模拟仿真平台来模拟真实环境,进行多学科的交叉性实验,将安防系统、消防系统、空调系统等进行综合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楼宇自动化技术集成的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仿真平台,可以较为直观的感受多学科的交叉性实验。从而弥补在实验台上无法完成综合性实验的遗憾。还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带领学生参观一些较为综合的、具有代表性的智能建筑,通过实验教师的讲解,是学生对楼宇自动化技术的实践课程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此课程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对此课程实验的兴趣。

3结语

通过对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提高此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使得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者:张文静 单位:沈阳工学院

篇3

针对社会人员,采用“一体化鉴定”模式能有效提高学员的技能水平,全面提升学员的专项能力;针对在校生,由于学生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基础及技能基础,且教学设备、教师配置不能满足“一体化鉴定”的要求,如果完全按照“一体化”鉴定模式操作的话,需要大量的学时,高校教学安排无法满足。那么,如何在高校推广“任务引领型一体化训练模式”?

根据“任务引领型一体化训练模式”的教学改革思路,结合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鉴定,笔者提出了“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将课内实训项目与“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过程考核实训项目(占60%)融合,将课内理论作业及理论考试与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理论考试融合,学生只需要参加“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综合实训考核(占40%)即可获取相应证书。现以“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的“设备监控”模块(“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有五大模块)与职业院校”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的融合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一、“课证融合”模式方法设计

“课证融合”模式包括实操融合和理论融合两个方面,如图1所示。实操融合是指将课内10个学习任务与“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助理级)16个过程考核实训项目(占实操考试的60%)对应;理论融合是指每个章节均安排理论作业,期末进行一次理论考试,学生即可免考“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理论科目。对在校生而言,只需要参加实操综合考试(占实操考试的40%)即可获得相关证书,完全实现“课证融合”。

二、“课证融合”模式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以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学习情境,并规划出本课程的一系列学习任务――电梯监控系统、供配电监控系统、给排水监控系统、照明监控系统、冷热源系统、空气处理系统等。同时,将课程内容和课程顺序进行解构与重构,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融为一体,职业技能训练贯穿始终,注重知识衔接。课程教学内容重构如图2所示。

三、“课证融合”模式学习任务设计

根据“任务引领型一体化训练模式“的思想,首先要开发相应的训练任务,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及知识结构;任务从简单到复杂,且后一个任务既涵盖前一个任务的知识点,又是对前一个任务的提升;任务之间应有相似的操作流程,学生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升技能水平。

为此,把楼宇设备中的各个子系统进行了细分(如图3所示),开发了控制器面板操作、CARE软件基本操作、电梯系统监控、供配电系统监控、给水系统监控等10个实训任务。

那么,如何安排这些任务的顺序呢?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得牢固呢?我们按照从信号类型的递增到控制方式的递增,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安排。信号类型的递增是从最简单的只含有DI的电梯系统,到含AI、DI的供配电系统,再到AI、DI、DO的给水、排水系统,最后是含4种信号的其他系统。控制方式的递增是指从最简单的只需要监视不需要控制的系统,到只有一种控制方法的系统,再到两种控制方法的系统,最后是三种以上控制方法的系统。

篇4

摘 要:中国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的历史,在整个园林美术的设计中,各种文化名园不乏其中.本文选取了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作为代表,运用计算机虚拟现实系统,通过调查的一系列的数据采集成果,实现对可园形成一个虚拟现实的映射,为中国古代园林美学的普及和发展做前期有效尝试.

关键词 :园林美学;可园;虚拟现实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013-03

中国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的历史,在整个园林美术的设计中,充分融合了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形式鲜活,神韵优美,神形兼备,其中不乏各种文化名园.

作为岭南园林的代表作之一的东莞可园,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合称清代粤中四大名园.被称之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因其历史久远,产生了许多优美的故事.园林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因园内建筑多以“可”字命名,故称可园.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巨大发展,新时期数字化时代给可园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园林注入了新的活力,借助计算机技术和艺术的充分融合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想要观照的物体的多元内容.

1 计算机数字化时代可园布置背景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使用,整个数字化时代都在向前发展,早前以印刷术为媒介的宣传主编被当今数字化生活所替代,人们坐在家中就可以通过计算机了解到想看的景观风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众多归属艺术类别的文化景观也被结合了科技因素,各地的现实园林建筑也被翻致到计算机当中,数字化技术使得的园林美学的内容得以广泛传播.基于各地的数字化工作都在展开此种情况,我们认为,对于可园的数字化工作,可以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在基于计算机三维现实空间的基础上采用高动态光照渲染技术(HDR)的全景图像实现虚拟现实技术(VR)的映射;另一方面是通过计算机建造可园建筑群的完整档案,形成图形图像、文字史料及声音观感的统一,真实建筑与数字建模呼应的传播与发展体系,以求达到多维统一的效果.

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的计算机系统.虚拟世界是全体虚拟环境(Virtual Environment)或给定仿真对象的全体.虚拟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通过视、听、触觉等作用于用户,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的交互式视景仿真.[1]2008年我国第一部虚拟现实作品《紫禁城》的完成,对后期的园林美学景观的数字化建设起到了一个奠基作用,使得可园作为园林美学的代表之一在计算机数字化时代有新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的园林美学景观起到一个借鉴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将虚拟园林美学的艺术性、功能性、生态性发展到一个统一的高度.

2 计算机数字化时代可园布置技术实现

针对岭南园林的不同建筑形态,在计算机数字化建模要从多方面开展技术实现,针对不同的建筑群的主要功能,要考虑到特定的因素氛围.可园的数字媒体传播与发展的显示实现必须有几个方面的准备基础:

2.1 构思与现实准备

在针对计算机数字技术园林艺术的技术表现上要充分把中国文人思想的独特情怀描绘其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中国人不仅从简简单单的花和叶中看出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且中国文人还把植物中的“梅兰竹菊”也深刻地反映出了文人思想、文人意识的体现.所以,在中国的建筑中,特别是园林建筑中,一个植物群的位置安排一方面是根据风水和环境的布置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当时的设计者对建筑中要求表现出自身人格的文化需要.

作为中国园林美学的南方代表,可园的建筑风格与北方园林建筑中的紫翠房、环碧楼、大琉璃宝殿有不同之处,走进园林所看到的了艺术风格都是南方婉约式的山水构成之展现,同时又独具岭南特色,艳丽多彩、纤巧繁缛.所以在构思方案形成以后要开始收集准备可园的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考察之后作出分析.要充分了解可园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背景,对园内的楼阁、亭台、池、桥等一系列园林美学景观作出严密的现场考察,设计实施方案,在绘制基本图形时也应考虑后期可以根据CAD及3D渲染等软件作出相应的数字景观建模等.

2.2 采用高分辨率的图形采集器材采集图像

根据虚拟现实技术的要求,数字图像的展现过程应该是显示一种360°的全方位真实现实场景,为了把握物体再现的最大真实,在图像采集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高分辨率的数字采集器材外,还要考虑统一时间的光照效果.众所周知,在成像过程中CCD/CMOS面积越大,捕获的光越多,感光性能越好,获得的真实程度也就越高.所以,在图像采集时和成像后都应当采用RAW格式来采集和无损储存,可以保证数字图像的最大质量,以求在计算机媒体中得到最好的效果.

2.3 数字采集的规划范围及时间节点

在进行数字采集时,应考虑到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这一工作的全面性.故在图像采集时还要考虑到该园林是否为修缮后的情况,如果是,则要比较修缮前后其中园林景观发生变化的地方数据差值是否过大,如果差值过大要对比园中其他建筑部分进行园林建筑调整,以求达到与原来景观部分统一,以其最大化的求得园林景观艺术效果的整体一致.

2.4 在具体数据采集时,还要考虑可园的建筑安排,据了解,可园的景观和功能分为东南门厅建筑群、西部楼阁建筑群及北部厅堂建筑群三大部分,每个建筑组群都要考虑一个主要的建筑,通过主体辐射的方式将周边的环境、各建筑之间的位置、建筑群体的数量等规划出来,对于可园内部古建筑厅堂内外、露天园景、小品、植被、花隐园、荷花池、三个湖景等不同类型的园林美学景观要考虑到其中的统一关系,力求在表现上将园林景观和文人思想结合起来.

2.5 在选择图像采集角度时,要考虑到使用的机器镜头不是带有变形功能的,如广角镜头、鱼眼镜头等皆不做考虑,因为这些镜头的使用会使得物体的真实度产生严重差值,故建议使用标准镜头.在使用标准镜头时,在图像采集过程中要考虑对所有需采集的园林建筑组群的对象确定一个统一的光照时间和视平线.另外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1)在时间处理方面:尽量避开清晨、正午和黄昏,这三个时间段由于光照的角度使得在成像时会产生一些对比太强或者对比太弱的效果.要确实一个特定的时间,使得日光能成一定角度进入到CCD芯片中,一般情况下选择光照方向以45°左右为宜,拍摄时间考虑为上午9点到11点、下午3点到5点比较适合.同时在拍摄的后期图像处理中也可适当增加一定的立体效果;

(2)在拍摄取景方面:对每个同一角度的图像采集都要多拍几张图像,确保有清晰的图像;每个同一角度的图像采集最好要有固定拍摄器材的工具,确保在每次采集图像时位置不会发生偏移.对于全景连续性的的图像采集最好有部分图像相互重合,这样是为了更好地确保在后期修剪时方便图像的拼接整合;

(3)采集图像的器材必须是高像素,确保图像出图效果的清晰度,高像素的图像能更好地运用于计算机数字化媒体软件中;

(4)在图像采集过程中要有连接顺序,采集图像要一组一组地进行,尽量避免东一张西一张的情况出现.在后期的图像导入中,建立个体相关文件夹,将图像进行分组、编号,加入一些背景信息,便于快速查找及增加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和背景构成.

2.6 采集图像数据的整理及归纳

在数据整理阶段要考虑所使用软件的专业性,常用的有3D MAX, AUTO CAD及PHOTOSHOP等.采用专业性强的后期处理软件有助于在处理大信息文件的时候也能确保文件的较高的真实性效果,并且相对保证文件中丢失信息不多.虽然专业的软件能提高计算机数字化的工作成效,但是在这部分还需要注意的是:

要注意通道和色阶的关系:在后期处理中将一些遮盖到主建筑物的无关信息其抠出,统一调整建筑物的相互关系;

要注意采集图像的色彩范围:在不同场景的图像采集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拍照时间的不一致性和角度的不一致性,会出现冷暖光场景的不一致性,这就需要后期在色彩处理中要做调整将图像色光统一起来;

要注意采集图像的像素性:由于是要将现实园林景观通过电子器材完整还原到模拟数字空间中,所以在图像采集时要考虑到图像的完整性,用相对较高的ISO设置及无损的RAW存储格式,确保出图时图像质量完整性.

要注意采集图像的画幅完整性:在图像拼接过程中,要使用大分辨率的图像对接技术,确保在2张图像的对接时能产生最佳的无差别效果;

要注意采集图像的多维性:在最后的数字虚拟现实制作阶段,将专业软件运用其中,在拼接后通过对场景的渲染,最终形成光、声、影三位一体的效果整体统一数字三维场景.

2.7 认真做好现代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和古代可园优秀园林艺术的有机结合

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是一种现代科学表现技术,运用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可园优秀园林艺术风貌和内在精神.必须做到根据内容的需要来运用这种现代表现技术.通过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处理,结合光电再现技术,实现对可园园林所在时空的一切声音、文字、图像和数据的编码和解码.做到可园实际建筑艺术的空间三维影像再现,实现声音、图像和色彩的的完美结合.把静态的园林建筑和动态的场景变换结合起来,把对可园历史沿革的介绍和展现古代园林艺术的时代意义结合起来.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制作时要突出可园作为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这一个”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这里我们认为主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凸现可园小中见大,浑然一体的建筑风格.使人领略可园占地仅三亩三,但却有1楼、6阁、5亭、6台、5池、3桥、19厅、15房,通过130余道式样不同的大小门及游廊、走道联成一体,四通八达,布局有如三国孔明的八阵图.沿着暗中通明、高低回转的环碧廊,可通游全园,若逢雨天,也不需雨具的特有的建筑特色.[2]第二,要突出展示可园作为岭南画派艺术渊薮的重要地位.除建筑艺术之外,可园最能载入史册的是它对岭南画派的重要贡献.岭南画坛先师居廉、居巢作为园主张敬修的幕宾,曾在可园的草草草堂客居多年,创立花鸟画中的撞粉、撞水法.因此,我们在运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揭示可园艺术内涵的时候,就要注意对“二居”在可园留下的遗迹如双清室中五彩玻璃上的篆字诗、至今犹存的可园门窗花楣木椅所作之画以及利用草草草堂设立的陈列室中,常年展出的“二居”以及张氏族人的书画作品着重进行介绍.

3 计算机数字化时代可园园林美学的传播与发展思考

纵观当今全国的文化艺术景观,利用基于计算机三维现实空间的基础上采用高动态光照渲染技术(HDR)实现的全景图像实现虚拟现实技术(VR)的映射作品还不算多,虽然有些地方有一些阶段性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将整个园林美学建筑群做统一虚拟空间实现的工作还是比较少.取可园作为一个试验点,对某地的园林美学的建筑艺术做一个完整性的映射,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设计者置身于一个相对真实的模拟空间,是对园林景观设计能够突破“平面、里面、剖面”的常规模式,让设计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直观地面对设计对象、更加深入地研究环境中个设计要素及空间之间的关系和比例.[3]这一工作最大的好处在于,既把相关的数据信息纳入计算机,实现电子信息的深度存储和快速传播,又节省了每年数据变化之后的大量的纸张的浪费,节约了成本,保护了环境.另一方面,在整个园林美学的传播过程中,用户可以在基于云技术数据库系统的支持下,通过点击某个想要了解的对象,进入到更深层次的信息数据库,快速了解某一对象的时代背景,建筑艺术风格、地理位置、范围尺度等一系列信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计算机科学的深度发展,基于计算机基础的各种空间虚拟现实技术会更进一步的铺开,这对于用户通过网络互连直接观察到想要了解的某地的现实景观有极大的帮助,通过此模拟基础,既使得属于艺术范畴的园林美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实现艺术与科技的相融合;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也促进了整个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及传播.

——————————

参考文献:

篇5

1.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工作需要

当前的焊接专业毕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印证了“企业界并不认可学生的学习结果,抱怨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他们的要求不相符合”的观点。

2.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仍为学科式

现有课程中,除焊接实训为实践课程外,其他课程均为讲授原理、方法、设备、技术的学科式理论课程,而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实训课将关于焊接方法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教学割裂开来,这是不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

3.教材难教、难学

虽然目前某些教材加入了一些实训项目,但仍是按照学科体系思想来编写的,缺乏实际教学项目支撑。由于一般教师备课时按照教材内容顺序展开教学,从未接触过焊接内容的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学这些内容,不知道这些内容又在阐述什么,这些内容将要用到哪里。因此,“在没有实践做基础的前提下,多数学生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

二、任务驱动教学的概念

若要对现有焊接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首先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理论可以遵循。2003年,《任务驱动型教材设计的初步构想》一文指出:“任务驱动型教材以具体任务为载体来构建教学素材。”这是任务驱动教学在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开发中应用的雏形。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任务驱动教学”的具体定义是:以培养学生心智技能或操作技能为目的,教师提出并设置可以考核的、体现技能要求的工作任务,结合学生易感知的实例或实物,讲解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演示完成该任务的操作步骤与要点,学生在理解所讲内容的基础之上,顺利完成该任务,掌握所要求的心智技能或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

可见,任务驱动教学首先强调了可考核的技能型培养目标,并且要通过“实例或实物”的教学载体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实践和理论学习的统一性以及学习的适度主动性,学生先学会模仿再去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学习有成就感、解决了学以致用问题的特点。

三、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计划设计

1.设计原则

(1)满足企业用人需要。企业的用人需要决定了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应当充分掌握有关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过程、主要工作内容、主流设备器材的情况,从而为确立培养学生具备哪些核心工作技能、将来能够胜任哪些主要工作岗位、主要操作什么设备、完成什么典型生产任务做好数据支撑。

(2)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国家职业标准对相关职业的职业概况、职业道德、基础知识,以及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等做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教学计划应符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并在充分调研企业用人需要的基础上确立培养目标、适应岗位群以及相关能力素质要求。

(3)贯彻任务驱动设计理念。任务驱动教学实质就是通过任务载体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其中技能学习是教学组织的首要线索,而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形成实践能力做好知识储备。因此,教学计划对专业课程做“任务型课程”的定位,可有效解决技术实践与理论相互割裂的问题。

(4)具有教学可操作性。设计教学计划时必须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条件(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背景、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是否能够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必要时,教学过程需要依据工作过程进行调整、匹配。

2.课程开发程序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理论,笔者提出如下图所示课程开发程序,其中前三个环节是针对教学计划设计的,第四个环节是针对教学大纲设计的。

3.教学计划设计

按下图所示课程开发程序,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教学现状分析。在根据任务驱动教学理念进行课程改革时,本着尊重实际的原则,确立了“大致保留现有课程体系,对某些课程调整或改造”的基调,主要基于以下现实原因:

①课程改革不能脱离我国实际。在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中,完全以“基于工作过程”或“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的理念组织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并且要熟练掌握相关教学理论与技术。而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教师还不具备这样的复合型背景。况且,受到生源素质、教学设施等因素的限制,现阶段要大面积实施“德国模式”的职业教育理念尚有一定的距离。

②传统的课程体系有其合理性。传统课程体系设计是基于学科体系思想的,教学主题相对集中和完整,通过对课程开设顺序的适当调整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重构课程内容,可以做到对工作能力循序渐进的构建。这样有效地利用了现有的教学资源条件,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与负担。

(2)岗位能力分析。本着“尊重实际与定位清晰”的原则,将高职焊接专业毕业生的培养定位为高级焊工。通过与企业一线的生产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以及专业教师的共同分析,并参考《焊工国家职业标准》,确立高级焊工的核心能力包括焊接工程现场操作能力、典型结构件工艺制定与工装设计能力、焊接质量检测与控制能力以及焊接工程施工组织管理能力。高职焊接专业的教学将围绕这四种核心能力展开。

(3)课程定位。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经过调研与讨论并反复匹配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除去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焊接专业主要专业课程定位见表1。

四、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大纲设计

1.设计原则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大纲设计需要符合以下四项原则:贯彻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定位要求,每个教学单元应有可以参考的工作任务,教学组织应循序渐进,对教学过程应进行整体评价。

2.课程内容重构方法

具体做法是:确立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目标,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并改造为教学任务,作为教学载体。在教学内容组织时,所遵循的线索是技能知识线索与程序知识线索,而理论知识线索为形成实践能力做好理论知识储备。除了以上两条线索外,还必须用“关系”和“适用”这两个关键词理清课程内容的知识脉络,判断是否符合工作实际并且易于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实施。教学环节一般包括教学模块、教学任务、任务提出、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及任务评价等。

3.教学大纲设计

以传统的金属熔焊基础课为例,其讲授的理论知识就是焊接工艺中工艺参数或措施制定的原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思想重构这门课程,得到的《任务驱动型金属熔焊基础教学大纲》(部分)见表2。可见,新大纲围绕如何设计控制焊接热循环工艺来安排教学任务,并将传统教材中关于焊接热过程的常用焊接热源、焊接温度场、焊接热循环等理论知识分散到相关任务中。

五、结论

本文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的概念以及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重构方法,并且构建了新的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充分吸收了现有课程体系的合理部分,并对每门课程做了“应用型”的定位。而新的课程内容不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割裂开来,而是以实际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学习有机地整合到了一起。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宋长池.任务驱动型教材设计的初步构想[J].科技与出版,2003(4).

篇6

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其核心目的是让我国机械工业产品的生产工作变得连续性更强,实现自动化的目的,从而逐渐加强和完备工业产品制造的工作流程。通过使用机械自动化科学技术,可以让机械制造的工作时间大幅度缩减,并且也能够让产品的制作成本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从而提高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这将会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机械自动化科学技术作为当前最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潜力非常大的生产力,加强对其运用和探究,拥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机械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

在二十世纪的早期阶段,当机械设备进行冷加工的时候,关于机械自动化的科学技术便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使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还有人们购买力的增加,过去的机械制造水平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时代的需要,为此,机械制造行业需要进步。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在机械制造当中出现了能够发生变化的自动化生产程序,这帮助机械制造工业行业的工作效率得到非常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够逐渐满足当前时代的社会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械制造工艺发展到现如今,在国外有一些非常发达的国家中,已经拥有一些科学含量非常高的机械自动化技术,不过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机械自动化科学技术水准仍旧没有过于喜人的进步。所谓现代自动化科学技术,其核心是通过相关科学理论的引导,然后更加高效的使用生产机械还有工作人员的功用,故而,要想加强我国机械自动化水准,需要格外注重以下两点:首先,自动化科学技术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主要有电子计算机技术,材料研发,还有通信等技术,故而,如果想要加强机械自动化科学技术的提高,一定要全方面提高有关的多种科学技术;第二点,由于机械自动化科学技术涵盖多个领域的科学技术,对于相关操作人员的要求也因而变得更加挑剔,并不是相关操作人员仅仅只了解某一种单一的科学技术就可以,其需要对机械自动化科学技术所涵盖的每一个领域的科学技术都有了解,故而,如果机械生产企业要想加强自身机械生产效率及质量,就一定要格外注重对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术的培养。如下图1所示,为我国某自动化机械生产设备[1]。

二、自动化科学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运用

(一)自动化科学技术的柔性化使用

在机械生产过程当中,通过使用柔性化系统,能够根据市场具体情况的变化而随之改变,对生产中的产品执行最科学的修改,从而让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可以实时与市场上的需求相契合,以此让企业的收益永远保持最大程度。

通过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实现对整个产品生产工作流程的管理工作,提高企业对于各项生产数据信息的分析,管控能力,使用最少的成本,却能够实现对繁杂数据信息的管控,同时,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还能够让企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掌控市场当中所发生的每一点细微变化,让企业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根据市场的改变,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完善工作,从而使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能够时刻跟随上时展的速度,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企业带来长久性的经济收益。

在柔性机械生产制造过程当中,通过使用自动化的科学技术,可以让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功效完全发挥出来,能够节省下非常多的人力资源,节省企业成本投入,加强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甚至是可以完成一些人力不能做好的生产工作[2]。

(二)自动化科学技术的智能化使用

本文所说的自动化科学技术的智能化使用,主要指的是自动化科学技术在机械生产制造中的智能化运用。在机械执行生产制造工作的时候,通过自动化科学技术,把智能技术应用到机械生产制造的各个生产步骤当中,使用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凭依,通过对人类思维的仿照,使机械能够完成之前只有人类才能执行的作业。

在机械制造生产中,智能化程序的加入,大大提高了机械生产的智能性,以及工作效率还有工作质量,比如说,智能化程序能够自行对自己进行监管,或者是检测问题,并且逐渐完善自身,降低出错几率,除此以外,智能化程序还能够对实时的对机械的生产制作工作参数执行调整,从而让机械设备的生产工作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同时因为智能化程序的存在,也大幅度提高了机械设备面对一些问题的应变能力。

(三)自动化科学技术的虚拟化运用

在机械设备生产过程当中,虚拟技术包含了多种领域的科学技术,比如说人工智能,通信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其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还有建模科学技术作为根本,综合其余多种科学技术,创建成的一个多功能程序。虚拟机械制造科学技术利用仿真科学技术还有通信技术等,实现对现实产品生产过程中每一名工作人员,还有相关物品,以及整个产品生产制造的工作流程进行模仿,然后,寻找出在产品制造时有几率会出现的问题,在产品还没有正式投入到生产工作的时候,便立刻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从而完成减少投入成本,降低新产品制作开发的时间,提高企业在市场当中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在虚拟制造程序当中融入自动化科学技术,能够完成对产品的自动化生产与设计工作,同时还能够完成生产设备自动化的数值设置等,从而高效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科学技术在机械制造当中的应用,能够大幅度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同时,机械制造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二者科学的结合必然会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唐鑫.浅谈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6,14(21):276-276. 

篇7

Abstract: the modern society of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trend, to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created wide development space and make its can be in high quality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people's further exploration, problems mining and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scension. This pape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 in practice, and formulated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scheme, to promote electric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level, creating significant benefits, there is positive and effective stimulative effect.

Keyword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utomation;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M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令电气工程自动化科学技术显现了重要优势作用,其核心应用价值越发明显。不仅可应用服务于多类行业中,发挥自动化管控作用,还可满足大型企业建设生产自动化的组装、管理与调试需求,并可有效处理各类智能化管控体系,体现良好的集成性与兼容性。同时,电气工程自动化学科复杂多样,涉及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电器电机核心技术、机电一体化管理等众多学科知识,体现了显著的综合性,因此对其发展建设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电气自动化实践发展状况及建设阶段中包含的问题

2、1电气自动化实践发展状况

伴随工业化发展进程的持续深入,电气自动化相关技术应用平台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其逐步向着国际化水准看齐,融入了现代化编程设计理念,有效降低了开发研究时间,令综合研发进程持续加快,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同时,电气自动化还完善建立了生动、灵活、丰富的集成一体化控制体系,对于自动化工业发展领域的各行业需求均能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撑。随着现代化科技的迅猛发展,为令企业管理科学实现在电气自动化体系底层中的访问、自动化控制与存储输出数据,基于总线的现场控制体系逐步形成。其进一步加快了自动化工业发展领域的实践步伐,引入了网络综合控制平台令生产操作更加高效、便捷,并有效节约了生产运营成本投入。伴随互联网络、通信传输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处理数据信息体系全面满足了实践生产进程中及时传输、获取相关资讯的丰富需求,并进一步为电气自动化领域的扩充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令其技术的创新变革步伐进一步加快。

2、2电气自动化建设阶段中包含的问题

信息时代,电气自动化科学技术在信息化背景的大力推进下,获取了快速发展与提升,然而建设阶段中,其难免受到人员因素、技术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并呈现出一些现实问题。

首先由于受到实际企业发展状况、现实环境需求、技术人员主观意见、操作习惯、个人素质与实践应用的综合影响,在选择电气自动化技术系统与相关平台阶段中,会呈现出可用性、适用性等现实问题。面对多样化的技术形式与系统开发模式,会令电气工程自动化在实际应用、具体研发、操作调试、运行开机与管理维护阶段中,提升各环节投入的费用成本,并令实际周期不断延长,进而会令整个体系的总体成本费用显著增加。电气自动化相关技术应用发展阶段中,创建综合全面、便捷快速的集成自动化体系,是其应用成功的核心关键。同时优质开发的电气自动化体系,需要网络平台结构的全面支撑。由于受到企业实际建设需要、发展诉求与相关技术因素的影响,令其构建的网络体系平台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进一步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发展造成阻碍影响。电气自动化技术体系在应用建设阶段中,价值化信息咨询的共享、传输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传输应用于配备不同软硬件、网络平台的企业之中,会令电气自动化技术受到差异程序接口、网络端口的综合影响,令信息传输、数据通信遇到了一定瓶颈障碍,会提升其通信传输难度、增加数据响应时间,还会令整体电气自动化体系的服务运行成本有所增加。

电气自动化发展建设科学途径

3、1解决难点瓶颈问题,科学创建一体化开发体系平台

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不同应用环境、需求下受到的影响,我们应着力解决瓶颈问题,科学创建统一性、一体化开发体系平台。应树立集成性的开发研究思想,明确实践目标,在电气自动化系统应用、运行、操作、测试维护等层面引入现代化技术、规范流程化管理,进而有效降低整体系统的运行开发周期,节约相关投资费用。针对不同企业自身发展特征及终端丰富需求,我们不管采用何类控制系统,只要通过统一体系平台的设计研发,借助计算机便可满足各类产品自动化应用需求。另外,还应确保开发统一体系平台拥有独立的运行空间,不受到各类因素的综合影响。

3、2基于电气自动化体系,完善创建通用网络

电气自动化体系运行服务中,优质的网络结构尤为重要,我们应科学引入通用设计理念,进而满足不同企业工业实践运行领域的丰富自动化需求。还可令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各类监督管理技术体系、控制设施设备综合系统,管理体系间,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便捷、快速与可靠传输,有效解决了接口不同步、不对应的实际难题。在研发创建网络通用结构实践中,应对各类数据信息展开综合整理,并应进行网络控制中心体系、子系统的资源完善调配,进而令网络结构更好的发挥协调管控作用,组织好自动化体系的综合运行服务,并确保信息资讯的可靠、安全、准确传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通联系与共享传输。

3、3扫清交换障碍,促进程序结构的科学标准化

为确保电气自动化体系的快捷、安全、高效运行,应为其建立标准化、统一性的程序接口。可借助Active体系、微软操作管理平台与相关技术,确保应用操作阶段中实现同电气自动化体系的综合对接,有效的节约系统研发周期与相关成本费用的投入,进而构建良好的电气自动化、OA系统的全面对接、共享传输与信息数据的完美交换,令整体运行体系更加安全、可靠与规范。另外对各类差异化ERP企业运行体系、操作平台与相关视窗管理的应用,我们可引入统一化的通用TCP/IP标准协议,进而有效实现计算机体系在信息平台操控管理与自动化运行控制阶段中资讯通信的无缝对接,提升操控综合效率与准确性。

4、结语

总之,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体系内涵特征、应用服务科学重要性,我们只有探究其发展建设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科学有效的途径策略,才能真正激发其优势潜能,体现电气自动化技术体系的核心应用价值,并促进其实践领域的进一步拓宽,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篇8

1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概述

当前比较流行的工程机械自动化就是运用自动化的技术,以预先设定好的程序和方法,不用外力干涉,通过机械的自动控制操作来完成生产作业的过程。机械自动化在工程作业中的应用能够实现操作过程的连续自动、有效的生产,提升生产效率。自动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的效率与水平,其应用与发展成为机械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2工程机械自动化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出现了电脑集成制造系统,这一系统的出现为我国的生产制造业提供了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以信息集成为发展核心,自动化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电脑集成制造系统对资金的需求比较高,这对自动化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电脑集成制造系统还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从发达的工业国家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来看,也同样面临着这些问题,因此,信息集成逐渐成为机械自动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得到了各国的普遍关注。一些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充分利用LCA技术,使工程机械自动化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促进了工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当前我国对工程机械的自动化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保证柔性制造的基础上,引进外来先进的生产制造系统,有针对性的进行自动化技术改革,使我国的工程机械自动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对现有的机械自动化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根据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实施了一系列的变革,充分学习国外先进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机械自动化理论基础,推动了我国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发展。

3工程机械自动化发展制约因素

3.1管理方式相对落后

工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方式,它能够使整个机械制造行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一些动态信息及时的掌握,便于适时调整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战略,对机械自动化长期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对工程机械自动化的管理还有一定的缺陷,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机械自动化管理水平,制约了我国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发展。绝大多数的企业在管理方式上还是沿用传统的经验管理法,缺乏科学性与有效性,管理方式相对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工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而国外的大部分企业则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了对机械自动化的有效管理,并能够对自动化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调整,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着的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管理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首要任务。

3.2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低

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经过长期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从现有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整体比较低,尽管我国也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国外自动化技术,在实际操作与运用过程中,却缺乏与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内在结合,不符合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的实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长远发展。另外,我国对一些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未能达到合理的利用,在进行机械自动化技术设计的时候,甚至还是使用传统的纸上设计,未能发挥计算机的辅作用,对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利用率低,阻碍了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3.3缺乏独立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对于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来说,更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创新。它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起步较晚,且发展速度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比较缓慢,这使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另外,我国的自动化技术对国外的先进技术依赖性比较强,缺乏独立创新的能力,大部分的核心技术都是借鉴国外的生产经验,这严重影响着我国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发展。

4工程机械自动化发展策略

通过对我国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历程的总结和对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我国必须认清自身所处的地位和不足,并结合市场从生产实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接下来就为我国工程机械自动化提出几点发展建议:

4.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想提高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加大科技技术的研发。为了促进机械工程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必须要认清当前的市场发展需求,加强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尽快掌握核心技术,摆脱发达国家的技术控制。国家应颁布鼓励政策奖励自主研发的创新研究成果,提高对自主创新研究的资金投入。对于发达国家先进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引入,必须对当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级选择适应当前生产需要或未来发展的来有目的的进行进,确保引进技术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4.2加强科学化管理

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必须具备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它引领者整个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注重对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组织与管理,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规范市场秩序,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手段,结合我国企业的发展实际,形成完善的科学管理机制,保障机械自动化技术的顺利运行。另外,在对机械自动化技术进行实际应用时,要充分利用传统的设备优势,合理调整机床布局,并将国外的先进技术作为补充,构建完善的生产制造系统,为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

4.3提高环境效益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因此,对于工程机械制造行业来说,更要充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提高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发展节能型产业。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对机械自动化技术进行应用时,要从各个环节入手,从生产、设计、包装到回收利用等,做到绿色。清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另外,要加强对落后设备的改造利用,废弃的设备也是一大污染源,对于有利用价值的旧设备,可进行改进,使其能够继续为机械自动化服务,同时,又起到的环保的效果,这是当前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我国建设节能性产业的外部要求,对于工程机械自动化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5工程机械自动化发展展望

在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是整个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大部分企业在工程制造过程中会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因为未来的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可以着重对制造成本进行优化,降低发展成本,提高工程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总体效率。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进行科学管理,重视科技创新,在保证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提升的基础上,降低成本。同时,要对传统的机械自动化设备进行科学的改造,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为机械自动化技术提供了设备支持,这也是我国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另外,要注重外来先进技术与我国企业发展实际的结合,使其能够真正为我国的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服务,促进我国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升。

6结语

当前,我国的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还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我们要抓住现有的发展机遇,对机械自动化技术投入高度的关注与支持,加强科技创新,形成我国独立的技术核心。根据我国的现有国情,对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进行科学、有效的变革,促进我国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升,进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金博.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及策略[J].企业技术开发,2013,Z3:69~70.

[2]刁荣飞.浅谈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5:116.

[3]樊钰.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应用及前景展望[J].新西部(理论版),2014,01:42~43.

篇9

随着中国国力不断的提升,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机械已经越来越多,而在机械制造方面我国也处于世界前列,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引导,机械自动化的实现,已经成为引领机械化改革的重要步伐,无论是在人才培养还是自动化研究,我国都加大了培养扶持力度,经过无数人的努力,机械自动化技术已经各大行业的主要生产技术,对于我国的整体经济能力又推进了一个新的台阶[1]。

机械自动化的中心意义,是优化组合了机械的本身能力,极大地减少资金的投入,而且在原有的机械技术不变的情况下。能够达到比原来的生产能力超额完成定量任务,实现无人员操控的情况下,按照预先设置的程序自主完成生产任务。无论是在任务量的变化以及生产质量、生产技术都是超脱以往机械技术不能达到的一个高度 。这是对于机械史上来说重要的一次改革,是对中国整体生产能力的一次改革。

一、机械自动化多现状

机械自动化自研究成功以来,已经有了质的改变,尤其是计算机技术融合的机械自动化生产技术,大幅度的提高了机械自动化领域的进程,可是,仍然和国外成熟的自动化技术应用有很大的差距,这是由于我国自动化技术一直处于研发阶段。在我国众多企业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开发还是处于半自动化阶段,而且有很多机械根本无法进行自动化技术应用,还有很多企业应然采用人工为主的生产技术,比如大多数生产车间的流水线都不能自动完成生产,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可以正常生产,可以说在国内没有任何一家生产企业可以单独完成机械自动化生产设备。在国内虽然有的企业有自动化设备,但是整体比例还是相对国际自动化生产厂家要少得多。所以发展自动化技术是我国机械领域重中之重的事情。提高机械自动化,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现金阶段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机械自动化技术开发阶段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在各个行业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特别是机械制造,机械生产技术,都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而以前自动化技术一直处于国外垄断的状态。经过我国科学家不断的努力攻关下,终于攻克这一难题,实现中国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的自动化技术[2]。比如,第一个国产磁轴承产品---“基于交叉反馈控制的FS450型分子泵磁轴承”,在浙江飞旋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成功,从而在分子泵应用领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使我国成为继法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少数发达国家之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轴承技术产品的国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世界各国都抢先进入中国内地发展机械行业,这对于现今阶段的中国机械企业自动化技术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国外已经趋于成熟的自动化技术,对于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冲击很大,但是我认为,这也是交流学习的大好时机。所以我们要抓紧这个机会,加紧国内对于自动化技术的掌握和快速的提高。力求中国自主的机械自动化技术领先国外技术,保证中国本地企业的发展空间。

现今阶段我国的机械化制造技术开发快速,技术含量高,自动化技术已经覆盖到很多领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最初自动化只能应用中小型机械,到机械自动化全覆盖,中国的科学家们为此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和辛勤的汗水。为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随着研发的不断深入,自动化技术对于现今阶段的机械领域,乃至未来的机械领域的研发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三、机械自动化核心理念

最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核心理念,是为机械赋予生命,使之成为人类重要的生产工具。我认为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技术才是真正的技术,所以在开发自动化技术的同时也要从实际角度出发,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来发展自动化技术,只有这样才是可持续性发展的机械自动化技术。要减少资金的重复投资,保证生产出的设备是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设备,要具有升级空间。要多借鉴国外的机械自动化技术,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3]。在开发研究机械自动化技术方面,我们要以本质务实的角度出发,在生产中研发,要不断的扩大研发领域,要不断的提高机械生产能力,而且对于核心部件的研究也要加大研究力度。结合众多科学技术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机械自动化多元化研发

机械自动化多元化设计是作为中国机械技术研发的重要课题,实现机械领域所有部分自动化的设计,在这一方面不仅是中国的科学家在努力,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也一直在深入研究,特别是微型机械产品的自动化应用。而且随着科技不断地提高计算机技术等高科技技术被融合开发,具有智能化的机械生产工厂不断增多,完全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智能化的机械生产技术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而且随着国家提出要在生产任务不下降的情况下,生产出具有绿色环保的机械设备,都标示着中国机械自动化的未来设计方向。 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推进是提高机械生产水平的重要保障,它能极大地增强机械生产的能力。在节能排污方面绿色环保的机械生产设备,是我国机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篇10

【引言】:电气工程智能化是电力工程行业与科学技术整合发展的产物,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电力行业要不断增进自身的自动化功能,对于自身发展的弊端进行改革和创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1、电气工程和科学技术化的发展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电气工程自动化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满足经济全球化体系下,社会的发展要求。电气工程和科学技术化的有效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体现,其自身具有时代性的特点。从学术领域来看,电气工程和科学技术的有效结合,具有科学知识和技术体系的综合型学科。电气工程和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和整个社会的运作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近些年,我国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和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各个企业的发展,间接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方便了社会的再生产活动。电气工程自身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与农业、军事、工业等等行业都具有密切的关系,不仅促进了工农业的进程,也增加了科技和工农业的紧密联系性。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

2.1能源消耗问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虽然具有诸多优势,被广泛地应用在我国诸多领域当中,但是其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对该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运行的过程中,能源消耗非常严重,从而产生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是制约电气工程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我国的可利用资源就非常少,电气自动化高能耗使得我国雪上加霜,资源急剧短缺。要想实现电气自动化技术快速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进行改进,降低运行能源消耗。

2.2系统缺乏集成性

系统的集成性是成熟的自动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是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一些特点阻碍的电气自动化的进步,比如系统用途比较单一、系统与系统间的交互不足。而且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操作人员的个人因素对系统整个技术水平的影响也不小,同时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相差较大,也阻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长处的发挥,从而使公司蒙受损失。

2.3工程管理方法有瑕疵

作为电力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电气及自动化工程的施工比之其他项目而言,更要求工程施工管理人员要深入到一线施工现场对工程进度和具体情况做出判断和指导,但现实情况是工程施工的一线很少会有领导者进行实地考察,因此也就谈不上对工程进度及工程施工质量的把握,在进行工程决策和管理时也就只能根据以往经验来制订施工进度计划。另一方面电气及自动化工程的施工相对于其他工程施工部分的技术含量还是偏高的,用现有工程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电气及自动化工程的施工管理就难免会出现矛盾、纠纷或其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电气及自动化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

3、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不足的解决办法

3.1全力构建出统一的科学电气及自动化系统

对于电气及自动化工程技g设备的提供商,电气工程企业要不断地进行健全和完善电气自动化功能的工作,努力构建出统一、科学的系统,在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快技术落地速度,实现技术的自我消化。对系统在运行、测试等多环节进行编程设计时还可以多多地融入科学的设计理念,实现最大程度完善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目的。同时根据国情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等部门实现企业间的软硬件情况交流,减少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企业间软硬件不通用的现状,使电气及自动化工程的施工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能推动相关电气工程企业的良性发展。

3.2加强电气运作活动的质量监管

对电力运作活动的质量监管工作的有效进行,首先电力企业要在整个运作活动中,全面贯彻质量的重要性理念,其促进整个电气运作活动高质高效运作。同时,也要提高电气运作不同机构和部门的工作质量,对于施工人员进行质量重要性的培训,对于技术型的工作人员,要建立合理的培训周期,进行合理化的专业技能培训,以保证整个电力运作活动的运作质量。对于工程运作的设备和运作材料的选择,也要秉承高质量的目标,保证整个工程的安全质量。最后,要建立合理化的质量监管体系和评判机制,对于实际运作活动中的弊端计算发现,及时改进,保证整个电力运作活动依据相关的工程安全部署进行,促进电力工程任务高效进行。

3.3提高电气自动化设备性能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新的理念。在电气自动化过程中,我们要将不断采用先进的方法,使得电气系统贯穿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计算机技术要与电气自动化相结合,让人机交互取代以前的机械重复发工作,实现人工智能。在电气自动化过程中使用相同的装置,使得装置与对应的编码协调工作,降低系统出现故障的几率,从而使整个工程正常运行。

3.4提高集成效率

因为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网络架构不统一,所以电气自动化的兼容性不高,集成化效果不太理想。为此,在设计电气自动化系统时,应该尽可能选择相同的系统开发平台,严格要求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与素质,对系统进行创新研究,从而提高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集成效率,提高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减少系统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成本。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气及自动化工程的施工管理离不开整体建筑工程的管理,而且管理水平的高低还会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电力工程质量与稳定性的重要技术,它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整个电力工程质量与稳定性的提升,同时经济成本也大大降低,整个电力工程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充分满足了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量。

篇11

电气自动化指的是在电力工程中,发挥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运转来取替传统 的手工作业,同时也建立一套的高效的电力工程监控系统,形成了对电力工程系统运转时全面掌控与检测,进一步保障电力工程正常运转。在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时,各个领域及居民的生活对电力工程系统的需求也呈现递增的态势,在国际化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电力工程系统的自动化科技技术引起社会各个领域的关注,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1 电气自动化在电力工程中运转的功能

1.1 具有电气自动化的调度功效

自动化调度是电力系统高效运作的重要功能,在整个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的核心。自动化的调度功能能够有效的进行数据的归纳与统计,为自动化的调度功能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整理与检测电力系统的有效的数据信息,创建电力自动化的有力支撑,是电力系统全面实施自动化并保证高质质量的服务的关键所在。保障电力自动化运转,自动化的整合,保证电力工程市龅脑俗饔氤ぞ梦榷ǚ⒄梗保证电力的策略井然有序,在整个电力工程系统中,自动化调度是是供电系统中重要基础。

1.2 具有电气自动化转换功效

通过电气自动化的转换电力工程的方式,能够保证整个电力工程的运转在自动化技术控制下,协调一致。自动化转换功能是以现代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据的、传统上对通讯方式与信息数等处理是通过对电力过程转换来实现的。 进一步保证电力工程系统运营的长期稳定,保证生产效益,保证电力工程的服务质量。

1.3 具有电气自动化的科技互联网

在科技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突破传统电力工程 依靠人力作业来实现的落后生产,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资源的高效利用,互联网日益完善发展, 电力工程系统以高科技技术作为供电互联网的支撑,电力工程互联网需要配有高端智能的技术及科技领先的软件来完善电力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2 电气自动化在电力工程中运转的优势

2.1 采集与整合信息数据

电力工程的工作人员对整体的供电设施装备与整体的服务方面进行科学实效的分析与调查,对供电系统涉及的每个步骤、每个设备的安全运转的数据进行全面的监控与监测,将有效数据进行整合与剖析,在数据信息上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电气自动化的电力工程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长久性 。

2.2 科学高效掌控电力工程

根据电气自动化系统科学技术与具体情况的进行的掌控,对不同的设备,不同的控制环节采用不同的科学调控,包括宏观上的、微观上掌控及其他方面的掌控。 在对电力工程实施高效的掌控时,对电力工程进行控制需要以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科学技术标准与需求为依托, 整合能够运行的剖析数据和电力工程运营状况进行科学的控制,对电力工程运用因地制宜的科学掌控,对实际的运转情况与能够有效实施的操作有效的结合起来。

2.3 归纳电力工程的操作规则

在实现对电力工程的有效控制的同时需要不断的总结运行规则来保证电力工程高效运营。建立全方位的科学自动化电力控制工程后,需要不断的总结与整合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的中每个步骤、设备的运作的规则与特征,对操作的规则进行归纳,遵照节约能源与降低能耗原则,减少了意外事故的发生,提供安全可靠的运作方式,创建电力工程全面自动化。

3 电气自动化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1)在电力工程中数据库的技术发挥中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推动电力工程自动化的发展,一方面,它能通过对数据传输系统对电力调控进行全方面的检测,全面的监控,从而保证数据剖析的准确性与安全性,一方面,还能够节约资源与能耗,还能提供更广阔的服务领域。 对数据库的运用不仅仅实现开放普及继承优秀的方面还要具有一定智能功效,能够与其他领域共同分享数据的库技术的应用,

(2)电力工程的整体上创建中,需要行之有效的科学、灵活、优化的技术与合理的规范做指导。对具体问题的发生,能够做到准确定位,及时有效的制定出解决方案,进一步保证电力工程能够长期稳定的运行。利用供电系统的自动化智能仪表装置与科技化的设备等等有利于控制的设施,实现对供电系统多方位、多角度的整体协调一致的控制。 调控系统主要以数据信息传输为主要的控制,它是通过现场的总线来实现调控的,在现场进行精确的测量,对设施进行总体控制。

(3)在电力工程运作中,这种由专家系统的实施的控制技术被广泛接纳并认同,采用有助于电力工程的优势发展,摒弃局限的劣势,来保证专项控制的高校顺利的进行。对于电力工程存在分辨与警示的情况下,能够及时的紧急处理,并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供电系统功能的恢复与控制。

(4)针对当前的网络神经控制原理的控制技术得到各个行业的认可与关注,由于这种专项控制理论的特点及其自身的优势,模仿神经元的传递特征进行连接,是这种非线性的连接互联网能够在电力工程中进行有序的操作,并能够有效处置及时管控的功效。

4 结语

在全球化科技飞速发展推动下,国际化的发展势头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 全球化的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推动电力工程电气自动化的科学技术不断完善,现代化的电力工程呈现出于国际水平齐驱并进的趋势及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电力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需要我们不断的汲取先进技术运用到实践中,时刻沿着国际化标准发展,推动我国电力工程长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庆锋.浅谈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J].门窗,2015(02):20.

[2]殷.电力电气自动化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初探[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8,(08).

[3]杨戟.浅谈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4(02):28.

作者简介

篇12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智能技术,智能技术的实现是依托计算机系统,通过模拟人工智能,促使机器做出智能化反应。目前,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已经得到广泛使用,有效解决了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难题,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了极大提高。鉴于此,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积极推行智能技术,加大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运用力度,加快我国电气行业的发展进程。

1 智能技术运用效益的评价

智能技术功能的有效发挥可以帮助人们完成远程监控,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在线监测。将智能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自动化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大大降低,运营效率也会显著提高,并且可以接受并且完成更多不同的任务,目前,已经得到各行业的实践认可。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水平,受到计算机技术的直接影响,原因在于自动化系统主要依赖智能技术完成生产过程和电气运行的在线监测。工业生产过程中如果生产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并且提交给管理部门,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帮助企业消除安全隐患,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进而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由此可见,智能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可以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2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2.1 架构设计

在电气设计的角度分析,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较为复杂,需要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这就要求程序员在掌握过硬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还要扎实掌握专业的电气知识,设计人员工作过程中要经常与编程人员共同深入实践进行操作实验,熟练掌握操作过程,分析操作要点,预防操作不当,并且针对易引起操作不当的部分予以改进。对于电气编程,编程人员首先要学习计算机理论,掌握专业的计算机语言,才能够编写出科学的智能化控制程序。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与控制程序息息相关,自动控制可以大大减少人工控制时间,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更是可以提高电气设备运行的稳定性。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

2.2 功能设计及应用

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智能数据采集技术,让人们告别了人工数据控制,数据的采集可以方便利用终端设备和控制平台实现,并且第一时间记录下采集的数据,输入到自动化设备中执行动作,自动化控制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智能监控技术和预警技术是核心技术,由于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不需要人工巡查,智能技术则成为电气设备运行期间的唯一安全保障。电气自动化设备借助于智能监控技术能够实现自动预警,确保设备始终处于安全稳定运行状态,避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的另外一项重要技术是智能故障录波技术,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可以对设备故障录波和记录,并且能够智能捕捉波形,提高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科学性,省去了繁琐的人工故障记录,提高了维护效率。

3 总结

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系统中应用智能技术,有效提高自动化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针对当前智能技术进行评价分析,然后以工业电气为研究对象,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架构及功能应用进行分析,试图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可行性建议。实践证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更多新型的技术将会应用到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将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典友.浅析人工智能在电气自动化中的运用[J].信息通信,2015(01).

[2]王海杰.论工业生产中电气自动化重要作用及趋势展望[J].科技展望,2015(03).

[3]任铭.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3(11).

[4]潘正昊.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下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0).

[5]徐建俊.基于“双证融通”的高职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的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

作者简介

篇13

2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2.1柔性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借助于电脑信息技术的作用人类研发出柔性自动化技术。它属于一门新技术,能够在技术性操作中进行全自动化的操作,对机械工程进行自动化的操作,从而使得机械制造效率大大提升,并且节约了很多费用支出、物力以及人员。而且,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科学的应用自动化技术,可以为施工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此项技术在数字化的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电脑信息技术与设备,实现自动化操作,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机械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机械化生产的效率以及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2.2水泵机械中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水泵能够将液体科学、准确的输送给其他设备,可以提高液体的压强,并且能够输送很多种液体,其中包括水、乳化液、油、液态金属以及酸碱液等等。水泵主要是把机械外部的能量或原来动机里持有的机械能全部传输到水泵里的液体当中,这样就会使液体获得更大的压强。水泵被广泛的用于很多方面,所以在安装以及应用水泵的时候,使水泵能够增压以及输送液体的能力不断增强,可以有效地促进工程机械制造建设。在自动化技术的作用下,机械能够在更短的时候内促使水泵输送更多的液体,使得液压更高。对于不同性能以及效用的水泵而言,其也具有不一样的安装及制作过程与工作原理。将自动化技术合理的应用到水泵机械制造中,不但能够使得水泵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精简工作流程,同时也能够有效扩展水泵的效能,使其合理的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降低水泵的实际运作成本。

2.3机电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机电自动化技术是现代化生产中的重要手段,其极大的促进了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自动化机械控制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在控制理论规定以及科学指导的基础上,机电自动化技术可以完成一体化操作,其中包括系统设计、控制技术以及现场调试等等。所以,此项技术能够有效的加强机械制造中包含的自动控制操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