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血压治疗综述

高血压治疗综述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血压治疗综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血压治疗综述

篇1

中医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阳易升,肝火易冲。肾为一身阴液之根,肝有赖肾水以滋养,故发病与肝肾关系密切。主要病因:①情志所伤,长期恼怒忧思,导致肝郁气滞,损伤肝阴,下劫肾阴,阴不制阳,肝阳上亢。②内伤虚损,可导致肾精不足,阴阳失调,心肾不交,下不制上,头昏视物模糊。③饮食失节,起居失常。嗜食甘肥可致痰湿内生,运化无力,体胖脉络受阻,或嗜酒嗜烟,劳逸失度,导致眩晕发作。④体质因素,是指先天与后天相结合而表现出来的整体生理功能及特性。⑤瘀血内阻,络脉不通血流受阻而致血压升。

总之,高血压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责之“阴阳失调,气血紊乱,心肾不交”等。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①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由于某些因素引起强烈的、长期的刺激导致神经精神过度紧张,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皮质下血管舒缩中枢形成以血管收缩神经冲动占优势的兴奋灶,使全身小动脉痉挛,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②遗传因素。据统计,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的约占50%~60%,多为遗传性缺陷,患者对各种应激的血管反应性增强。③肾脏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高血压发病关系有关,肾素分泌增多,肾素在肝中形成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后者具有很强的全身细小动脉持久的收缩作用,升高血压,同时又能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大量醛固酮储留水钠,使血压进一步增高。此外,膳食因素、环境因素、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均可导致血压升高。

2 因人治疗和辨证施治

中医辨证,多从症状、体征入手,一般以“头痛”、“眩晕”、“肢体麻木”、“项强”或“耳鸣”,脉弦或强大,或弦细,或沉细,或细涩,舌质红或淡白,或瘀点、瘀斑,舌胖大有齿痕,苔黄或厚腻或无苔等进行分析研究,多辨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气虚痰浊”、“风痰上扰”等证型。

目前对一些无症状性高血压病的诊治显然不够,需西医因人而异,进行非药物或降压药物的治疗。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点,而中西医结合则应因人与辨证相结合。以高血压病某一阶段的“对症”治疗效果为主,对高血压病首先辨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期(根据有无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分3期),然后再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施治,并结合现代医学实验室或辅助检查结果分析,综合利用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来辨证,为中医的辨证分型、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

高血压病常伴有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它们在高血压病的发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中起着促进作用。血液流变学异常和微循环障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功能异常,红细胞变形力减弱,是高血压病血瘀证的病理基础,为治疗高血压病血管并发症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IR),患者空腹和(或)葡萄糖负荷时血胰岛素浓度升高,这些征象称为“X综合征”或“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另外,心脏及其大血管是高血压病中较早受到损害的器官,大脑是高血压影响的重要器官之一,容易并发损伤及供血改变, 近年来临床发现痰湿壅盛者胸主动脉管径扩大最显著,肝阳上亢者次之,证型主要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

3 中药治疗与西药治疗

中药和西药治疗高血压病各有所长。西药的优势是:①降压作用显著,均能有效的降低血压。②对某些器官受损有逆转作用,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对心肌肥厚有减轻作用。③对高血压急症,西药降压药如硝普钠、酚妥拉明等作用迅速。其不足之处是:①副作用相对较大,如影响水、电解质代谢,影响血脂、血糖代谢。②降压过程中血压波动大,特别是高血压病早期或老年人高血压。

中医药的优势:①能改善患者症状,有效提高生活质量。②降压作用缓和,稳定血压效果好,对早期老年轻度高血压以及较严重高血压配合西药治疗,均可防止或缓和血压的较大波动。③中药副作用少,与西药合用能减量减毒增效。④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药在对某些靶器官损害的逆转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于:发挥中医治病求本,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减少西药用量,降低副作用等积极作用,克服中药降压效果慢、幅度小等不足,取西药降压迅速,控制紧急病情的优势。

4 结果与展望

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联合治疗是目前高血压病治疗的有效方法,较之单纯的中医或西医具有明显优势。中药可改善血液循环、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消除临床症状。中西医结合能增强机体对降压药的敏感性,减轻靶器官损害,取得最佳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24-237

篇2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038-02

高血压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的严重疾病,也是神经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1]。该病的病情严重、发病快、变化快,对患者的生命带来严重危害。当前临床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主要由两种方法:一种是外科开颅手术,一种是内科保守治疗[2]。开颅手术因为要在全麻下进行,因此在对颅脑内血肿进行清除的同时又对颅脑造成了新的损伤,使得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加重,提高了病死率。保守治疗无法完全对颅内高压进行消除,也不能去除血肿压迫,恢复受阻神经组织功能。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临床上采用了全新的微创理念,将微创手术护理技巧运用到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当中,这种手术护理方法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提高患者的麻醉与手术耐受力,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我院近年来将微创术结合术后综合护理运用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当中,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9例,女21例;年龄为48-74岁,平均年龄为58.6±6.1岁;发病时间短于7小时;出血部位分布:丘脑12例,基底节区50例,小脑8例。出血量为36-91ml,平均出血量43.6±9.3ml。所有患者均行微创血肿清除手术结合综合护理。

1.2 手术治疗

按照头部CT片对穿刺点位置进行选择,行局麻,以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YL-1)进行穿刺,穿透颅脑与硬脑膜之后拔出钻头,再插入圆头针芯对血肿进行穿刺,在进入血肿之后,拔出针芯,经侧管抽取液态与半固态血肿,之后以盐水+地塞米松10mg进行冲洗,在引流液变得清亮之后注入10-20U尿激酶5ml。在夹管术后接引流袋,以无菌敷料对穿刺针进行覆盖。在留置4小时之后开始引流,根据血肿的大小以与残留的血量对血肿进行冲洗,一日1次,持续2-4天。在穿刺引流的同时对血压进行监测调控,预防并发症,并进行常规治疗。之后做CT复查,若血肿清除>70%,关闭引流并观察24小时,无异常情况后拔针,并对穿刺伤口进行缝合。

1.3 护理

⑴术前护理

患者入院后迅速安置,对其生命体征进行测量,对患者意识进行判断,并观察肢体肌力及瞳孔情况。及时给氧气吸入、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置留套管针,并使用脱水剂,血压过高者应进行降压。

对家属介绍患者病情、手术方法及目的,以及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与术后注意事项,争取患者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对意识清醒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情绪。

⑵术中护理

以生理盐水冲洗液,经粉碎针高压对血肿进行冲洗,直到引流液变得清亮,再注入10-20U尿激酶5ml。在冲洗时应保持进出量的平衡,在夹管术后,外接引流袋,以无菌敷料对穿刺针覆盖,夹管时间为4小时。

⑶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如果患者出现昏迷进行性加深,且血压持续偏高,一侧瞳孔先缩小后方法或忽大忽小,对光的反应迟钝,提示患者出现脑疝,应及时报告医生。

妥善固定引流管,对烦躁患者使用约束带,避免引流管拔出脱落,在患者翻身时防止压迫引流管。密切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出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

对患者开展心理及康复护理,当患者的神经症状、生命体征比较平稳时实施康复训练,包括认知、语言及肢体训练。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

1.3 观察指标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原发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为神经科多发、常见急症,该病的致残及致死率一直比较高[3]。治疗的方法种类较多,预后差异较大。近年来,微创术结合综合护理应用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上,效果引起了广泛关注[4]。

本文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进行综合护理,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患者治疗后的NDF评分、GCS评分、Barthel指数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得分分别为:18.3±4.2、9.1±1.2、42.4±5.8;治疗前分别为6.2±2.1、13.4±1.3、66.1±8.7,P

总之,微创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小、费用低,术后结合系统科学的综合护理能够大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比较理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范红,刘旭,等. 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综合护理干预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 2012.9(27):1681-1682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微创手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男性31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为(42.5±8.7)岁,平均病程为(4.6±0.91)h,平均出血量为(42.7±9.5)ml;对照组中男性39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为(41.9±9.1)岁,平均病程为(4.2±0.86)h,平均出血量为(42.5±9.7)ml。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根据医嘱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定时勘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记录,必要时给予适当氧气,保证患者呼吸畅通。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

1.3综合护理干预

1.3.1术前护理 ①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生命体征实时监测,控制血压稳定,必要时可给予适量降压药。②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及其后续会接受的治疗,明确后续治疗的目的,让患者及其家属对整个治疗过程具有详细的了解,提高治疗配合度。③让患者明确微创手术在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优势,介绍本院治疗成功的经典案例,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3.2术中护理 ①入手术室后播放轻柔的音乐,让患者尽量放松,消除患者的不安心理;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的手术。②严格筛查手术器械及所需物品,及时更换、补充不合格或缺失的手术用具。③手术野常规消毒、麻醉,辅助呼吸,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及时进行紧急处理,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1.3.3术后护理 ①定时查看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体温等生命体征;利用疼痛反射或瞳孔反射评估患者术后的意识状态,当反射灵敏度降低时考虑患者脑出血症状复发[2]。②术后引流管稳固固定,定时查看是否弯折、阻塞,确保引流管畅通,记录引流液颜色,如引流出鲜红色液体则怀疑出血症状复发,通知医师处理[3]。③告知患者家属一些基本医疗仪器的读取方式及所检测数据的意义,增加家属的协同护理能力,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实时监督。④协助患者家属为患者擦浴,进行适当力度的按摩,预防褥疮的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治疗药物的吸收及扩散。⑤保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及湿度舒适,医疗仪器背光放置,避免患者受到强光刺激。

1.4评价指标 调查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将调查所得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1.5统计处理 文中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其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P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脑血管在长期的高血压之下发生退行性病变和动脉硬化,当情绪激动、用脑及体力劳动过度时血压突然升高[4],造成小动脉硬化血管破裂,进而形成脑部出血。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可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篇4

高血压(hypertension)和糖尿病一样,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好发于老年群体,但近几年一些报道中发现本病发生年龄逐渐下降,有年轻化趋势[1]。本病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时,非同日测量3次,收缩压和(或)舒张压≥140 mm Hg/90 mm Hg,便可初诊为高血压。高血压除了可单一发病,还可并发其他疾病或由其他疾病诱发,研究指出本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高危因素[2]。本病需长期坚持治疗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为了进一步规范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更好地控制血压水平,减少不良反应,有必要对高血压的治疗药物及其方法进行探究。现就高血压及其药物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1 高血压简介

高血压作为常见心血管疾病,指的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脏器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综合征。本病容易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从而诱发各类心脑血管并发症,严重威胁身心健康[3]。有报道[4]指出,近几年我国高血压发生率有所升高,且呈现低龄化趋势,这可能和饮食结构、生活习惯改变有关。目前关于高血压发生与发展的机制并无明确统一定论,结合有关文献研究,总结其发病机制,可能有如下几点:(1)动脉痉挛,导致动脉血管的外周阻力明显增加,如血液循环障碍后人体血管张力增高;(2)肾功能障碍所致肾小球肿胀,滤过率降低,继而诱发血容量升高、钠潴留及血压增高;(3)中枢神经紊乱促进血压升高后诱发本病。随着高血压的研究与报道不断增多,人们逐渐发现随着年龄升高,血压也有升高趋势,其中以收缩压升高最为显着,但50岁后舒张压则有略微降低,脉压差则增加[5]。高血压患者伴有精神紧张时,还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机制失衡,造成皮质血管舒张与收缩障碍,同时外周血管不断收缩,交感神经兴奋等都有可能导致血压的增高。可见,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等都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

2 高血压常用治疗药物及方法探讨

高血压至今无根治疗法,其治疗原则在于:积极控制血压水平,坚持长期治疗,尽量改善症状,预防与控制并发症发生,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6]。治疗方针包括改善患者的生活行为,血压控制标准个体化治疗,以及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控制等,但其中药物治疗是最为主要的措施,且可选择的药物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药物取得的效果各不相同[7]。高血压治疗常用的药物类型有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为了进一步分析高血压治疗药物及方法,现就常见的药物与治疗介绍如下:

2.1 利尿剂

利尿剂是心力衰竭与高血压治疗常用药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起来,该药物在机体作用时间久,疗效佳,且对脂肪与糖分解无干扰,但对血管、心脏及肾脏影响较大[8-10]。对于其他降压药物单一治疗无效时,可加用利尿剂联合治疗,可提高临床效果。而且联合治疗时,只需小剂量应用利尿剂即可,还能减少其他降压药物的用量,避免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减轻医疗负担,被推荐应用于轻度高血压治疗中。2012年研制出一种新型利尿剂哒帕胺,进一步提高了利尿剂治疗高血压的疗效[11]。该药物作为轻型利尿药物,主要作用在血管,对扩张血管,加快血流有明显的作用,还可避免血管粥样硬化,降压作用可达到75%,同时,相比传统利尿剂而言,其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也有利尿、降压作用,而临床一些研究中提出高醛固酮血症也是高血压病因之一,为此当其他药物与常规利尿剂联用效果不佳,可选择性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有报道[12]对卡托普利片联合呋塞米应用于高血压进行了对照,发现治疗组蛋白尿率低于对照组,而且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低于对照组,说明其他药物与利尿剂联合治疗,可更好地降低血压,延缓肾脏病变进程。

2.2 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又被称作钙离子拮抗剂,作用机制在于减少心肌和血管平滑肌钙离子通道的面积,避免细胞外周钙离子内流作用。通过对钙通道阻滞剂分子结构与作用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L型与T型钙通道阻滞剂,前者又可分为二氢吡啶类与非二氢吡啶类,典型代表分别为硝苯地平、维拉帕米,而后者是21世纪初才出现的新型药物,可选择新作用于T型钙通道并发生阻滞作用,扩张冠状动脉,改善供血,减缓心率,且无负性肌力作用,也不会导致反射性心率过速,适用于合并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患者[13]。L型钙通道阻滞剂应用相对更多,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广泛将其应用在高血压治疗中,约有2/3高血压患者只选择该药物,这可能在于亚洲高血压患者相比其他地区患者,对钙通道阻滞剂有更高的敏感性,可长期坚持治疗。目前我国常用的高血压钙通道阻滞剂以第二代、第三代为主,如尼莫地平、硝苯地平、尼卡地平等。

2.3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主要和β肾上腺素直接结合发生作用,然后发挥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β受体阻滞剂一方面可增强心肌收缩和舒张作用,另一方面可降低心肌耗氧,抑制外周肾上腺素受体,从而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在心率偏快的青中年高血压患者,或合并心肌梗死、心绞痛,或哺乳期/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中比较适用[14]。目前临床上出现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包括拉贝洛尔与卡维地洛等,可同时作用在β与α受体,适合长时间应用。但是,也有学者提出若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不当,则可能导致失眠、幻觉等中枢神经异常,部分男性患者还会有、阳痿等性功能障碍,为此高血压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时,需谨慎。

2.4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该类药物降压效果持久,无刺激性干咳,连续服用56 d可达到最佳效果,与其他降压药物均可联用,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等,在轻中度高血压中有良好的降压作用,甚至对改善血糖、血脂水平也有效果,对器官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15]。这类药物主要有坎地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等,相比之下坎地沙坦降压作用最好,且小剂量也能达到良好的降压作用,药效持久,对逆转左室肥厚也有良好的价值。对118例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的研究表明,对照组单用硝苯地平,试验组加用厄贝沙坦,治疗2个月后发现试验组收缩压与舒张压改善更显着,说明硝苯地平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效果,更好地改善降压作用[16]。

2.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作用于高血压的机制在于阻止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且对激肽酶有抑制作用,从而达到降压的目标。这类药物首次应用于临床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能有效降压后,开辟了降压治疗的新途径[17]。国内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80例高血压患者采取这类药物治疗12周,总有效率高达90%,且收缩压与舒张压比治疗前显着降低,不良反应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18]。此外,该药物在治疗期间对人体代谢影响轻微,不会影响胆固醇、血脂等指标,若能配合小剂量利尿剂治疗,可增强药物作用。随着联合用药增多,有学者发现内皮素受体拮抗剂也可增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降压作用,且对神经分泌、心率等无不良影响,安全性高。

2.6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在近几年被临床重视起来,可分为基因转移疗法与基因抑制疗法,因为高血压也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由基因结构与表达异常所致,为此予以基因治疗除了可稳定降压,还可从根本上控制高血压发生与发展,从而控制高血压疾病的遗传倾向。不过,就目前已有的基因治疗报道来看,基因治疗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如如何选择靶基因,因为目前大部分基因治疗为单基因靶点治疗,而高血压是多基因调控疾病,单基因靶点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即便选择多靶点基因治疗,缺乏这方面的长期研究,也无法广泛开展。

3 结语

高血压发病低龄化,以及老年人口的增多,无疑使高血压患者不断增多。尽管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较多,但用药以单一药物治疗有效为佳,而联合用药需谨慎,提高疗效同时要尽量减少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对药物作用靶点不清,缺少联合用药后药代动力学与量关系的研究。总的来说,高血压治疗药物及其方法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需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王欣,卢健.咸阳市区6家医院抗高血压药物情况分析[J].安徽医药,2017,21(4):747-751.

[2]柳婉婉,吴振卿.睡前服用高血压药物对非勺型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4):112-113.

[3]李艳.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7,25(12):893-897.

[4]殷琪,何扬利,孙翠芳,等.个性化血压药物控制方案在老年高血压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4-7.

[5]刘艳秋,黄富宏,李爱华,等.4种长效钙拮抗剂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药物经济学评价[J].中国药业,2017,26(21):77-79.

[6]任凌雁,靳倩,廖喆,等.贵州原发性高血压人群相关药物基因多态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9,48(23):4017-4019.

[7]彭科娟,刘伟,朱慧君.不同降压药物联合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17(2):52-56.

[8]闫阳妹,吴涛,,等.他汀类药物对高血压肾病患者近远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9,28(6):32-37.

[9]闫阳妹,吴涛,,等.他汀类药物对青少年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血清指标、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0,29(1):33-38.

[10]李丹,宫建,孙晓辉,等.住院高血压患者的药物利用研究[J].中南药学,2017,15(10):1470-1472.

[11]李志,杨向阳.3种治疗高血压药物的成本-效果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1(1):83-86.

[12]朴永军,付素云,王垚,等.扩血管药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11):50-52.

[13]沈志娟,王冉冉.3种药物联合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24):3610-3611,3614.

[14]戚雅君,丁海樱,杨国浓,等.ACEI/ARB类药物对晚期胃癌合并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7,28(32):4517-4520.

[15]曾望远,周素云,顾申红.海口市社区高血压现状调查及全科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8):2335-2341.

篇5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c)-0015-02

高血压(hypertensive disease)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但其引起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可导致严重的后果,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控制其发展是避免高血压并发症的关键[1-2]。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升高,现已经对我国居民健康构成威胁。随着研究的深入,对高血压的治疗正在从单一用药向联合用药转变,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1 中西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代研究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年龄、肥胖、食盐摄入过多、吸烟、过量饮酒、环境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西医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的阐述主要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学说、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学说、遗传基因学说、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学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学说、心排血量改变学说和胰岛素抵抗学说等。亦有研究表明,高血压与炎性因子、神经递质以及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有密切关联[3]。

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属“头痛”、“眩晕”等范畴。其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失调,风、火、痰、瘀为患。临证多见虚实夹杂,病证在肝、肾,涉及心、脾。中医证型研究表明,高血压主要有痰浊中阻、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肝风上扰、瘀血阻络等证型,且痰湿、瘀血可见于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

2西医治疗高血压

西医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主要可分为:(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2)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3)肾上腺素能受体组滞剂,如β受体阻滞剂盐酸普奈洛尔,α受体阻滞剂苯苄胺等;(4)利尿降压剂,如氢氯噻嗪、环戊甲噻嗪、呋塞米等;(5)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抑制剂,如利血平、盐酸可乐定等;(6)血管扩张剂,如肼苯哒嗪、哌唑嗪、呱氰啶等。近年来,高血压用药已从以往的单一用药向联合用药转变,多项研究表明,联合用药的疗效明显高于单一用药,是高血压的治疗趋势[4-5]。

3 中西医结合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治疗高血压主要以调理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为主,是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的基本原则。西药与中药联用可增加降压效果,减少西药降压药物的副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姜丹[6]采用贝那普利与中药通心络胶囊联合应用,并与单纯应用贝那普利对照研究发现,联合用药较单纯西药治疗血液流变学变化指标降低更明显(P均< 0.05),治疗后LVED、LVM1、LVEF指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用药组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结果表明通心络胶囊配合贝那普利不仅能够降低患者的血压,而且能辅助降低血黏度,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从而达到延缓和(或)逆转左室肥厚的功效。林炎柏[7]将9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西医组仅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组的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方剂加减治疗,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组的总治愈率为95.8%,西医组为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乔春风等[8]对高血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发现治疗组降血压疗效与单用西药组相近,舒张压的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P < 0.05),临床症状改善及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表明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加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黏度。岳煜[9]采用天麻钩藤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表明,其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降压作用。张俊桥[10]对治疗组55例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清脑降压饮,结果表明降压效果、中医症状改善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周日文[11]对73例高血压患者在给予硝苯地平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总有效率(97.26%)高于单用硝苯地平(78.08%),表明中西医结合能够提高降压疗效,改善临床症状。

4 小结

黄春林教授[12]认为,对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应在充分发挥中医学辨证论治优势的同时,借鉴现代医学的理论知识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目前,高血压治疗仍以西药为主,中药与西药相比,疗效较慢,但中药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脏器损伤及并发症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且能够对西药产生协同作用,减少西药用量,从而减少副反应的发生[13]。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既能够克服中药降压效果慢、幅度小的不足,又能够降低西药用量,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降压疗效,中西医结合是高血压治疗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姚晨平. 门诊高血压控制情况调查分析和管理[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178-4179.

[2] 王博. 老年高血压治疗进展[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7):125-126.

[3] 宗智慧,冯亭亭,陈红艳,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8):990-991.

[4] JM Ritter,孙星河(译),杜昕(校). 高血压治疗中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J].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BMJ),2011,14(4):243-248.

[5] 沈建宏,谢仁兵,周文杰,等. 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钙拮抗剂治疗顽固性高血压45例[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10):1158-1159.

[6] 姜丹. 贝那普利合通心络治疗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38例[J]. 河南中医,2011,31(10):1172-1173.

[7] 林炎柏.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7):46-47.

[8] 乔春风,耿新新,王翔,等. 中西药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3857.

[9] 岳煜. 天麻钩藤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1例临床观察[J]. 中国临床研究,2010,13(11):1028-1029.

[10] 张俊桥.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5例[J].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0):1774-1775.

[11] 周日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10,2(16):9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