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乡村农业致富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特别是的对于环境的要求,花木园林苗木的经营是很有市场的。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对于花卉及苗木的需求是比较大的。绿化环境的建设无形就刺激了苗木种植的发展,在农村可以种植一些具有观赏和净化环境价值的花卉及苗木,同时经营这些产品,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小家畜养殖
农村养殖仍然是比较重要的发展行业,目前小家畜养殖受到热捧,在我国有这一类养殖的致富事迹经常报道,思麻兔养殖,很多老百姓也正在开始喂养,思麻兔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市场上价高俏销,思麻兔养殖条件要求低,养殖周期短,具备生长快,产量高,既可家庭养殖,也可规模养殖的条件。这样的小家畜养殖一般没有经营限制,易于管理,所以对于这样的养殖,城乡男女均是可以大力从事这样的养殖事业。
冷藏运输车的出租
现在消费行业的兴起,对于冷藏保鲜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餐饮行业需要食物保鲜,必须要有保鲜冷藏的装置,比如新鲜肉类、蔬菜、水产类等产品的运输都需要有这样的冷藏保鲜的设备。如果您有一些资金可以购进这样的设施,开展冷藏运输的业务。与一些餐厅、农产商家、商超、加工厂等建立一些长期的运输合作关系,发展这样的冷藏运输业务也是很有市场的,而且收入可观。
农机与技能劳务服务
第一、启动和实施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满足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第二、启动和实施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加强农村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与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第三、启动和实施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农业职业教育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的现实要求。
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特别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素质教育亟待强化。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抓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抓教学的实践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农村中职生的动手能力。农村职业教育要克服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倾向,要结合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农村中职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成长道路,使每个人都能“成人、成才、成功”。
2、专业设置亟待进一步优化。农村职业教育要适应产业不断调整的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一定要和企业的职业岗位对接,还要建立起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新职业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等,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各方面专家,对专业目录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不对接的问题。
3、课程教材建设体系亟待深化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现行教材,企业普遍反映脱离实际,学生反映很难学。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要从教材编写上找原因,第一,要吸收生产一线的人来编写,使教材紧密结合实际;第二,要密切跟踪新产业、新工种、新岗位,开发新教材。教材内容与要求要覆盖职业资格标准。第三,要促进教材形式的多样化,不但要有传统的书本教材,还要开发各种形式的实物教材、电子教材等,切实解决教材呆板与滞后的问题。
4、教学模式亟待创新。有农村特色的职业教育客观上需要我们创造出大批有农村特色的教学模式,这理应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亮点之一。现在农村职业教育学了很多大城市职业教育的模式,但差不多都是照猫画虎,效果有限,在农村职教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居于统治地位,许多新颖的、体现职教特点的教学形式,如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还没有普遍推行。
5、教学管理亟待加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是基础,提升教师队伍是关键,加强管理是保障。没有规范的管理,保证质量就会成为空话。没有管理的现代化,学校的工作效率也难以提高。与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相比,农村职业学校在学籍、人事、财务、设施、助学金、校园安全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上存在很大差距,加强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导向,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我认为,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定要树立新的理念,找准新的方向,研究新的举措。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实现乡村振兴,要推动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效益,推进共同富裕。
发展特色农业,构建品牌体系。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一些乡镇盲目效仿成功经验,跟风发展某类产业,产生了农产品产出过剩,市场价格下降,产品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为避免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要从产业选择和培育上大下功夫,寻找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农业,形成产业竞争力。同时,要强化品牌意识,推动“品牌兴农”“商标富农”,从而优化品牌发展环境,加强对产业的保护,形成品牌的强大影响力、带动力。
促进产业融合,提高综合效益。单纯发展农业,存在发展前期投入大,农产品产出情况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以及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难以帮助农民实现稳定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通过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链,能够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有效降低单一发展农业的风险。
以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美丽繁荣、农民致富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基A,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为依托,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彰显美丽乡村魅力。工作中要坚持如下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地域和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动美丽乡村与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发展原则。推动互联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突出新产业、新业态的创新发展。
――品牌战略原则。注重乡村资源整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按照标准化经营与品牌化提升的要求,抓品牌创特色,推动乡村产业品牌向纵深发展。
――致富带动原则。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就业增收。
――尊重民意原则。尊重农民主体意愿,提高农民对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认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目标任务
以创建的省级美丽乡村为基础,今年全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典型50个。建设方向主要是依托企业集团、农民合作社等,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科技、农民健康、乡村旅游、社会养老、创意发展、休闲采摘、文化推介、会展营销、培训人才、产品检测、加工包装、电商服务、物流贸易、金融支持等领域进行多层次、立体化融合。
一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民俗文化旅游融合的典型。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朝鲜族文化、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伯都那文化、高句丽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民族特色村庄,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吸引境内和域外游客观光旅游。
二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关东特有文化产业相融合的典型。比如,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剪纸产业、农民画产业、传统农耕文化产业、影视基地弘扬的关东文化产业等融合的村,达到宜居宜业,致富增收。同时注重美丽乡村建设与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相融合、共发展。
三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相融合的典型。建设绿色、环保、低碳、生态现代农庄、规模化生产基地、高科技示范园,集采摘、休闲、品尝、体验、住宿、游玩于一体,发展农家乐。
四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水库垂钓、花海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产业相融合的典型。
三、实施步骤
(一)确定对象阶段:3~4月份,根据省制定的方案,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相融合的典型,搞好调查摸底,确定建设方向和重点。
(二)深入实施阶段:5~10月份,整合资金,统筹资源,集中投入,重点突破,促进美丽乡村与相关产业项目建设。
(三)检查总结阶段:10~12月份,各地要深入检查,总结工作,提出完善意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农村建设领域拓展的有效探索和尝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按照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
(二)整合资源,强化投入。各地要立足实际,突出产业融合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和提高乡村自身造血能力,有效整合资源,多方筹措资金,集中力量,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
找准方向,推广农业科技
近年来,清丰县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好“农”字文章,在调整种植结构、搞好产业化经营、发展龙头企业、拉长生产链条上狠下工夫,逐渐形成了县东部以仙庄乡为主的辣椒基地,中部以大屯乡贾枣格村为主的珍稀食用菌基地,西北部以阳邵乡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红、白、绿”三色农业格局已初步形成。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为“三农”服务,如何让农民学到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如何引导“三色”农业不断做大做优做强,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全台上下经过多次酝酿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办好涉农栏目,让农民不出家门就能学到种养技术、学到农业科技知识,这样才能凸显电视的媒体优势,才能真正为“三农”搞好服务,架起农民致富的桥梁。
经过充分酝酿和精心准备,2001年3月19日,一档全新的以服务“三农”为主的栏目《走进乡村》正式开播。栏目每周播出一期,每期20分钟。通过电视传媒更生动、更形象地记录清丰农村的新人、新事、新风尚,风土、风俗和风情;宣传农业政策、报道致富典型、推广农业科技、传递致富信息。把栏目定位于既要成为“万花筒”,全面展示农村风貌,更要做好“显微镜”,重点突出科技推广,努力达到“科技主线贯穿,服务意识明显,乡土气息浓郁,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效果。
定位准确,服务农民生活
首先是栏目名称定位准确,通过栏目的名称,不仅能让观众看到栏目的宗旨、主题,而且能看出栏目的运作方法和宣传内容。按照节目的宗旨和定位,在总名称《走进乡村》栏目里,又开设了《科技天地》、《乡村万象》、《田园风采》、《今日聚焦》、《聚焦媒体》、《农市信息》等6个板块。《科技天地》定位于农业科普与技术推广,根据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关心的涉农知识,结合农时及时邀请有关部门的专家现场讲解传授农业科技知识,解答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乡村万象》主要报道农村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表现乡村风土、风情、风物,重点在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方面搞好宣传;《田园风采》主要报道在农业产业化调整、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涌现出来的致富带头人和先进典型;《今日聚焦》围绕全县农村工作重点,及时请有关部门,针对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计划生育、土地调整、庄基规划、案件等方面的政策法律进行传达和讲解;《聚焦媒体》主要剪辑全国各大媒体的有关法律法规、对农政策进行解读;《农市信息》根据农时及时农民关注的新信息,包括农资产品介绍和有关致富信息。每期确保3个板块,从不同侧面贯彻节目的总体要求。
办出特色,架起致富桥梁
电视涉农栏目能不能办到农民的心窝里、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助推器”,关键问题是如何搞好服务。近年来,清丰县依靠发展红(辣椒)、白(白灵菇)、绿(速生林)“三色”农业,逐渐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为了提高种植的科技含量,解决种植中的技术难题,栏目组结合县有关部门邀请国家、省、市农业专家来清丰授课,现场讲解,当场解疑释惑,对讲解内容现场录制,在节目中播出,被农民朋友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学校”。《走进乡村》栏目也成为了农民的知心朋友,被誉为“科技致富的指路明灯”。2007年春节前夕,大屯乡贾枣格村食用菌基地大棚种植户贾进民急冲冲来到栏目组说:“快过年了,眼看着别人的大棚销售正旺,俺那个棚,至今出菇不好,不是不出菇,就是菇形差,还有几个棚也和我这儿的情况差不多,心里着急,就想到了咱栏目组。”随即,记者与县科技局取得了联系,和专家一起不顾结冰路滑,现场拍摄专家讲解的补救措施并及时制作播出,让广大菇农减少了经济损失。
今天的《走进乡村》栏目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不但吸引了本县观众,同时也引起了周边县区农民朋友的广泛关注。为了充分展现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示新时代农村和农民的新形象,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实用的信息技术服务,几年来,栏目组同志熬过多少夜、吃过多少苦,谁也记不清了。凭着满腔热血和对新闻事业的执著追求,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和最基层的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走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