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导尿病人的护理

导尿病人的护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导尿病人的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导尿病人的护理

篇1

导尿术是临床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也是一项无菌操作技术, 因留置尿管引发的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疾病, 在我国医院感染中的比例为20. 8%~ 31. 7% , 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因此,为避免造成对病人的尿路、膀胱及肾脏感染,在留置导尿过程中应保持导尿区域无菌,尽量减少污染,缩短留置尿管时间。

1 由导尿及留置尿管导致病人泌尿系感染的相关因素

1.1 尿路感染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尿路感染与性别无关 。与年龄有关。病人年龄越大感染率越高。

1.2 尿路感染与尿管留置时间关系:

留置导尿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 据总医院统计显示,留置尿管3 d 以上的病人有31%发生尿路感染,留置5 d 以上有74 %发生,长期导尿者几乎100 %发生菌尿(其中部分表现为无症状性菌尿) 。有资料表明,导尿病人菌血症的发生率是非导尿病人的5. 8倍,其危险性也随留置导尿管的天数而增加[2 ] 。国外报道,带管病人中有2 %~4 %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其病死率可高达13 %~30 %[3 ] 。由此可见,由导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的严重性。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

1.3 尿路感染与病原菌的关系:

尿液培养标本, ,革兰氏阴性杆菌百分率(87.5%),明显高于革兰氏阳性菌百分率(12.5%)

1.4 尿路感染与抗生素使用的关系:

感染前使用抗生素的百分率(80%),明显高于未使用抗生素的百分率(20%)。

1.5 其他

由于病人的自身原因,如机体免疫力低下、尿液渗漏、护理方法不当等因素都可导致病人的泌尿系感染。

2 预防及护理

2. 1 留置尿管的选择

为避免尿管对尿道的损伤,选择大小型号合适、质地柔软的尿管,减少对尿道黏膜的刺激,减轻病人的疼痛,防止尿液渗漏。应选用硅胶尿管,有研究证明橡胶导尿管发生尿道炎者占22 % ,而硅胶管仅为2 %[4 ] 。硅胶管对黏膜刺激小,更适用于保留尿管者使用。

2.2 集尿袋的选择及其更换时间

丹麦Coloplast 公司生产的单向活瓣集尿袋有抗尿液反流至膀胱的作用,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贺彩芳等研究提示单向活瓣集尿袋以每周1 次更换较适宜,普通无菌集尿袋每周2 次较适宜。

2.3 留置尿管更换时间的选择

留置导尿管期间,多次频繁地更换尿管,破坏了膀胱、导尿管及尿袋之间的密闭系统,为细菌的侵入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同时置管过程中造成的尿道黏膜损伤,为细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冯柳芳[5]对150 例留置尿管患者的观察指出, 每2 周更换1 次导尿管较为适宜;

2.4尽量减少膀胱冲洗。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探讨关于膀胱冲洗的效果,发现其对控制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效果并不理想[6],膀胱冲洗可增加感染机会或加重尿路感染。

2. 5 重视和加强会消毒护理

认真做好尿道口的清洁消毒,经常清洗会阴,保持会阴洁净,每天两次用0.5%碘伏消毒尿道口、尿管、会阴和肛周,每次大便后均应清洗干净。经研究认为粘附于尿管上的0.5%碘伏[7]可在尿道口形成具有一定浓度的碘伏环境,可以有效地减少尿道口的细菌数量,防止细菌通过尿道口周围黏膜经尿管腔外进入膀胱,从而达到预防尿路的上行感染的作用。拔除尿管前抽出气囊内生理盐水后,采用0. 1 %碘伏稀释液20ml从导尿管推注至膀胱,当推注至余液2~3ml 时边推注边拔出尿管。可明显降低菌尿的发生率。

2. 6增强抵抗力

根据病人病情补充营养,多饮水,增加尿量,使尿液不断地冲洗尿道,以改善留置导尿所致的菌尿状态。

2. 7 合理应用抗生素

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8]。同时医院对抗生素的应用加以严格控制,预防二重感染。

3 讨论

资料证明, 导尿术、留置尿管时间长、老年患者是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对留置导尿的患者, 在许可的情况下, 鼓励其多饮水, 多排尿, 进行生理性膀胱冲洗,每天饮水量不少于1500~2000mL,平均每小时尿量50mL。一般不主张进行膀胱冲洗, 更不主张用有抗菌能力的药物冲洗膀胱,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引发感染。总之, 由导尿引起病人的尿路感染,延长了其住院时间,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医护人员应加强感染知识培训, 严格掌握导尿指证, 预防尿路感染的最好办法是,尽量不插尿管。树立插入尿管就会引起感染的观念, 不能滥用留置导尿解决尿失禁和记出入量问题。尽量缩短留置导尿时间, 合理使用抗生素, 尽早拔除尿管,才能使留置导尿所致的尿路感染的发生率降至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 罗琳珍,罗小凤 潘小英医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外医疗杂志2009 ,.9 181

[2] 刘兵,王嘉,李利华. 导尿引起尿路感染的预防对策及研究进展[J ]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 ,9 (3) :239 240.

[3] 王兰,袁丽. 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 ] . 护理研究,2004 ,18 (12B) :2165 2167.

[4] 黄美坤. 女性尿路感染病人的健康教育方法[J ] .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 ,7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67-02

留置导尿是大多数病人手术前必要的护理措施。术中可通过尿量及时了解肾功能,决定输液量;术中排空膀胱可防止损伤邻近器官,有利于暴露手术野;术后可防止尿潴留。持续导尿时采用橡胶导尿管不易固定、易滑脱而引起感染,目前多采用双腔气囊尿管。近年来,为了提高手术病人留置尿管期间的舒适度,减少留置导尿的并发症,许多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1病例资料

患者,女,83岁,因“高血压5年以上,突发头痛,伴意识障碍,院外行右颞顶枕叶血肿清除术后,持续植物人状态”,于2010年10月转入我院。患者入院以来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生命体征平稳,无自主排便、排尿,给予留置导尿管,期间发生二次菌尿。2010年12月经导尿常规检查显示: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尿液浑浊,尿液顺导尿管遗漏,给予更换导尿管1次,鼻饲诺氟沙星0.2g,每日2次;0.9生理盐水250mL加庆大霉素16万U冲洗膀胱,用药7天后复查,小便常规恢复正常。于2011年2月进行小便检查,尿液再次出现WBC(+++)、尿液浑浊,静脉给予头孢唑林钠1-0g,每日2次;替硝唑0.4g,日2次,7天后复查小便常规,恢复正常。该患者未再出现小便异常现象。

2讨论

2.1选择合适的导尿管

由于本例患者年龄较大,盆底肌肉组织松弛,且患者处于昏迷而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可能需要反复导入。因此,首先必须选择具有生物相容性较好的双腔气囊硅胶导尿管,而且宜选择稍大的导尿管,这样可避免因导尿管过小而导致尿液顺着导尿管外壁溢漏。

2.2保持尿道口的清洁

首先,在导尿前,必须清洗会,再使用0.05的碘液清洗会和尿道口周围2次,然后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导尿。操作时,因硅胶双腔气囊导尿管的头部与气囊之间的距离一般为4~6cm,在见尿液后可将导尿管插入尿道约6cm,再小心地将导尿管向尿道口方向慢慢回拉,这样可有助于使导尿管的气囊不会因为插入过浅而损伤尿道。在经过仔细检查后,确信气囊完全送入膀胱时,再根据患者的情况注入一定体积的生理盐水,一般为1O~15mL,这样既能有效地防止导尿管脱出,又能减少或避免尿道、膀胱损伤及尿液渗漏。留置导尿管后,每天还须使用0.05的碘液清洗会和尿道口周围2次,并且在每次大便后及时清洗、同时使用0.05%的碘液清洗会和尿道口周围,这对保持尿道口的清洁和无菌以防止逆行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病人的痛苦和并发症发生。

2.3保持尿液引流的通畅

引流管和集尿袋位置的高低对于保持尿液引流的通畅是非常关键的,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必须低于息者的膀胱位置,这样可防止尿液返入导尿管和膀胱内,同时防止引流管受压或发生扭曲、堵塞,从而保持尿液引流的通畅,减少反复插管导致的感染。同时,必须随时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尿量,定期更换集尿袋,集尿袋里的尿液及时倒掉,避免尿液返流,尿袋的位置应低于膀胱下10cm。要加强留置导尿管期间的管道护理,保持引流的通畅,避免泌尿系统的感染。

2.4定期或不定期冲洗膀胱

可采用静脉输液法,通过导尿管来冲洗膀胱,先用0.05的碘液和酒精消毒硅胶双腔气囊导尿管后,再将注射针头插入消毒好的导尿管部位,而硅胶双腔气囊导尿管的弹性可以密闭针孔,保持导尿管系统的密闭性。

2.5更换留置导尿管

目前,在长期昏迷患者留置导尿管的护理过程中,通常是每月更换1次导尿管。文献报道,院内泌尿系感染主要危险因素是插尿管、留置尿管持续时间长及无菌操作不严格、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等,通常留置导尿管后的第7、l4、20、28天时发生菌尿的比例分别为20、50、65、80。通过对本例患者的护理表明,对于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来说,如在14-20天之间更换1次导尿管较佳,但如果留置时间较短,就会导致插管的次数增加。对于患者来说,不仅增加插管时的痛苦,而且增加导致尿道的损伤的可能性,并增加尿路感染的机率,最终导致菌尿比例的增加。对于长期昏迷的患者,14天更换1次导尿管能很好地减少菌尿的发生。

2.6适当增加饮水量

为了减少膀胱冲洗的次数,预防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发生泌尿系结石及感染,患者可适当增加一定的饮水量,使尿量适当增多,利用自身尿液起到生理性尿路冲洗作用,以减少患者菌尿的发生率。该患者自人院以来,尿量能维持在每天2000-2500ml很好的冲洗膀胱的作用,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3预防尿管拔除后尿潴留

3.1膀胱再训练如果尿管持续开放,膀胱处于持续空虚状态,容易使膀胱肌张力消失,迷走神经兴奋性抑制,导致膀胱收缩力下降。所以临床中护理人员可根据病人的尿意来进行间断夹管。也可进行意念排尿,即每次前5分钟,让患者卧床全身放松,想像自己在一间宽敞的卫生间,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准备排尿,并试图自己排尿,然后护理人员缓缓。患者想象过程中要利用全部感觉。让患者充分参与到护理工作中去,与患者建立共同参与型护患关系,利于患者提高自我护理水平。

3.2拔管时机选择临床大多数先行夹管,等患者有尿意时,拔管。有学者认为拔管前将膀胱内的尿液放尽,无菌操作下将36―37℃的生理盐水400ml加庆大霉素16万u保留至患者有尿意时拔出,可减少尿道刺激症状的发生,提高拔管后自行排尿的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长期昏迷病人的特征,要有针对性的展开留置导尿管护理工作,提高留置导尿管护理效果,将留置导尿管方法的效果充分的发挥出来,提高病人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喜桃.老年病人留置导尿及护理[J].甘肃医药,2010,05:5.

[2]覃梅梅.手术病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J].家庭护士,2011,17:15.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015-01

留置导尿管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护理操作,由此引发的尿路感染,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医院感染。因此,在临床上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加强责任心,降低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减轻病人不必要的痛苦。我院2013年3月-2013年5月探讨了不同干预措施对留置导尿管引发尿路感染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3年5月我院泌尿科因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病变、膀胱肿瘤等疾病需要留置导尿管病人64例,男48例,女16例;年龄17~80岁,平均48.5岁;留置导尿管前尿细菌培养均为阴性。随机分为3组,A组19例,B组18例,C组27例,3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A组留置导尿管后未用任何抗生素;②B组全身应用抗生素,留置导尿期间静脉输注抗生素,每天2次;③C组全身应用抗生素配合局部抗生素冲洗,即除全身应用抗生素外,用0.2%甲硝唑250ml加庆大霉素1.6×105U行引流管及膀胱冲洗,每天2次,半小时后排出尿液,并用0.1%碘伏消毒导尿管外口,同时配合会阴护理每天2次(先用生理盐水棉球清除尿道口周围及整个会分泌物,然后用0.1%碘伏棉球擦拭消毒)。3组病人均采用密闭式引流,从留置导尿管即日起,隔日按无菌操作收集尿液送细菌培养,尿培养细菌数≥105/mt定为尿路感染。观察并比较3组病人第2天、第4天、第6天、第8天、第10天、第12天、第14天细菌感染阳性率。

2 结果

不同组别病人随导尿管留置时间的延长,尿培养细菌阳性率增高,C组相应时间细菌感染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

3 护理

留置导尿管引发尿路感染约占整个院内感染的40%,因此,加强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其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转

3.1 选择尿管粗细适中,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导管在尿道内移动摩擦,特别是男性病人导尿管与尿道之间成角都可能加重尿道损伤及尿道感染,因此操作要轻柔,避免男性尿道在耻骨下角处成角,并将尿袋及尿管妥善固定,以防意外拖拉,损伤尿道,尿管脱接或打折。

3.2 随时巡视病房,保持尿管通畅 检查尿管是否通畅,严密观察引流液颜色、量变化,及时放空贮尿袋,以防尿液过满,病菌随尿液逆行导致导尿管腔内逆行感染,曾有报道此项感染约占尿路感染的20%。导尿管引流部分连接要严密,引流系统密闭不严也是导致其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临床工作中一定要高度重视。

3.3 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 导尿管留置时间与其病的发生率有密切关系,一般说它可以每天以8%~10%的速度递增,长期留置导管的病人几乎100%发生菌尿。本研究对64例留置导尿管病人的观察发现,随着导尿管留置时间的延长,引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应尽量缩短留置时间,并按规定2周更换1次导尿管。

3.4 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 留置导尿管引发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但其侵入方式皆为逆行感染,并且以导尿管外逆行感染为主,约占尿路感染的80%,多见于自身菌丛感染,所以加强导管外的细菌防范和清除也是临床工作中降低感染发生率的关键。本研究中,应用抗生素加冲洗在很大程度上延缓并降低了尿路感染的发生。

3.5 全身联合局部应用抗生素 全身应用抗生素可杀灭尿液中的细菌,延缓尿路感染的发生,但很快产生耐药性,难以完全杜绝其病的发生;局部应用抗生素是否可阻断逆行性感染延缓或杜绝尿路感染的发生,前几年有争议,曾有报道用10%碘制剂从导尿管与引流管连接处注入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断逆行性感染,有效阻止留置导尿管引发尿路感染,但也有报道,认为抗感染药物冲洗反而产生更多的耐药菌株。近几年来,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临床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采用全身、局部、联合应用抗生素收到良好的效果。本研究显示,0.1%碘伏是表面杀菌力很强的一种消毒剂,作用快、毒性低、刺激性小、对皮肤黏膜无损害而且抗菌谱广,对多种细菌和病毒都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庆大霉素抗菌活力强,体内不被代谢,主要以原形经肾排泄,尿中浓度高,可杀灭尿液中逆行侵入的细菌,有利于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且抗药性产生慢,多为暂时性;甲硝唑对厌氧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适用于密闭式引流系统,防止尿路厌氧菌感染。

本研究显示,全身应用抗生素配合局部抗生素冲洗疗法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细菌逆行感染的途径,明显延缓了尿路感染的发生,是近期延缓降低或杜绝留置导尿管引发尿路感染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措施。

篇4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共98例,年龄60~83岁,平均72岁。其中52例病人合并有心血管、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前列腺增生症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疾病,开始时症状不太明显,往往未引起病人足够重视。随着疾病的发展,并出现尿频,特别是夜尿次数的增多,严重影响病人的休息与睡眠,因增生前列腺压迫尿道,出现排尿困难,甚至发生尿潴留、血尿等症状。疾病造成病人肉体上的痛苦及较大的精神压力,留置尿管又给病人带来很多生活的不便,病人希望尽快得到治疗。前列腺增生又多为老年患者,更希望护士给予更多的照顾,帮助解决手术前后的生理和心理问题。所以注意倾听病人所提出的问题,介绍检查、治疗的目的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除病人的紧张心理对手术后的治疗效果十分重要。另外,健康教育中不可忽视病人亲友的参与作用,通过健康教育,让他们初步了解手术过程的相关问题,最大限度地消除亲属对手术的无知与误解,打消顾虑与担忧,从而克服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病人的照顾护理与心理安慰,起到医护人员难以企及的作用[2]。

(2)合并症的护理[3]:由于前列腺增生症均为中老年男性,常合并多种疾病,术前必须对他们全身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对合并症在手术前进行控制以达到稳定状态。①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监测血压,坚持服用降压药和心血管类药物,手术日晨仍服用降压药物。②糖尿病患者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坚持降糖治疗,术前必须调整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糖水平。③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鼓励戒烟、酒,帮助患者掌握有效咳嗽方法,对于肺功能差者予雾化吸入,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④患有脑血管疾病而接受抗凝治疗者,应于术前5天停止用药。

2.术后常规护理

(1)密切观察尿色变化:术后在持续冲洗过程中如有血块、前列腺碎屑堵塞现象,应加快冲洗速度或用注射器加压冲洗,使引流出的液体呈清澈或粉红色,一般在术后12小时后很少再发生活跃出血。

(2)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尿路感染:留置尿管期间应每天擦洗消毒尿道口,每日在无菌操作下更换尿袋,保证尿袋低于,预防逆行感染。耻骨上膀胱造瘘的病人,定期更换造瘘口处的敷料,预防感染。术后病人因留置尿管持续冲洗,躯体移动受限,可协助翻身,应保证冲洗管有足够的长度,以防翻身时脱出。

(3)膀胱痉挛及疼痛的护理:疼痛是因手术创伤、膀胱内持续冲洗、导尿管气囊压迫前列腺窝,使膀胱敏感性增加,逼尿肌受激惹而产生自主收缩。患者产生强烈尿意,造成频繁不自主的膀胱痉挛性收缩而引起阵发性剧烈疼痛,出血程度加重,形成血块,而血块又堵塞管道,尿管引流不畅,严重者可以诱发活动性出血,导致再次手术的可能。不仅给病人带来肉体痛苦,也加重心理和经济负担。术后我们用丁卡因+吗啡+氟哌啶配方用于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解决术后膀胱痉挛和疼痛,减少术后出血量,缩短冲洗时间,效果显著[4]。在手术结束时将PCA按配方加药后排净空气,与硬膜外导管连接,每小时匀速注药,一般48小时注药完毕。PCA用于术后镇痛改变了传统的间断肌内或静脉注射镇痛剂的方法,通过特制的机械泵将药物按规定浓度和速度匀速注入,由患者自己管理,当患者意识到发生疼痛和疼痛加剧时,按压控制按钮,将定量止痛药注入体内,达到持续无痛的效果。

(4)预防尿潴留、尿失禁:为减轻拔除尿管后所出现的短暂尿潴留、尿失禁或尿频现象,常用方法有:①在拔出尿管前,取2支经钴照射消毒后的开塞露,常规消毒后剪开,经导尿管直接注入膀胱,可促使患者自主排尿,有效防止尿潴留的发生[5]。②在拔除尿管时先排空膀胱,再用生理盐水300 ml注入膀胱,使膀胱充盈有自感强烈尿意时,借助建立起的排尿反射,使尿液排出而减少尿潴留。③一般在术后第2~3天嘱病人呼吸时收缩腹肌、臀肌及括约肌,也可配合针灸或理疗等辅助治疗,尿失禁或尿频一般可在术后1~2周内缓解。

3.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1)TUR综合征:TUR综合征是TURP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该症发病率高,病因特殊,危害性大,特别早期认识不足时,常贻误治疗而导致死亡。TURP时由于大量等渗冲洗液进入静脉系统而引起血液稀释和低钠血症为主要特征的并发症,临床上称为TUR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主要取决于被吸收液体的量。通常在手术接近结束到术后几小时内出现,凡出现不可解释的生命体征、神志或尿量变化,应高度怀疑本症。一般早期表现为烦躁、稍后神志恍惚、呼吸困难、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缓、血压开始上升,随后下降,血钠<125 mmol/L即可诊断。症状较轻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反应严重者,可采取如下措施:抬高头部放低下肢,肺水肿应考虑加压给氧;用高张生理盐水,常用3%~5%氯化钠,在等待电解质报告时,先给100~300 ml,2~5小时缓慢静脉输入,应用利尿剂,速尿等利尿剂有利于加速水的排泄以及恢复正常血容量,还可同时治疗脑水肿。

(2)出血:常见手术后早期出血,也可发生术后晚期出血。①术后早期出血:动脉出血点未妥善电凝而依赖气囊压迫,前列腺切除量不足,创面止血不完全,尤其是腺体过大或两侧叶不对称增生时,仅做隧道切除,气囊无法紧贴创面,可引起出血。护理措施:高血压者术后血压升高应及时降压,动脉出血要止血牢固,术毕应检查气囊压迫效果,术后保持导管冲洗通畅。术后常规给予缓泻剂,以防用力排便而引起局部出血,术后5天内不宜灌肠;多卧床休息,减少坐位,防止因盆腔充盈而导致前列腺窝出血;多饮水,增加尿量以冲洗尿道;遵医嘱服用止血药物。再配合膀胱持续冲洗,一般肉眼血尿都能消失。②晚期出血:一般于术后7~21天发生,与血块溶解、坏死、组织脱落、感染及前列腺窝受挤压有关。预防及治疗:电凝时避免电流过强,时间过长,腺体应尽量切净,有效控制感染,不用力排便,大便应通畅,应用止血剂,多数病人通过保守治疗,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4.出院指导 术后前列腺窝创面往往需要1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全被黏膜覆盖。健康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术后勿做用力的活动,如提重物、用力排便、活动过量等,避免增加创面静脉压力造成再出血的可能。②养成多饮水的良好习惯(白天饮水3 L),保证每日足够的尿量。多饮水可冲洗创面,减少尿液对创面的刺激。③多食易于消化的饮食,预防大便干燥,必要时可服缓泻剂。④尽量不坐得太久或骑车,以免因腹压而引起出血。⑤不要饮酒和吸烟。⑥结合病人康复情况,避免性生活,原则上术后1个月可恢复性生活。⑦如有出血、感染、尿液阻塞现象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总之,对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通过重视患者术前准备,加强术后常规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另外提高人文关怀理念,做好健康教育,也可促进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马腾骧.实用泌尿外科手术技巧[M].第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37.

[2]关惠军,敖 兵.健康教育在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术前探访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6):566.

篇5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或两者共同存在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

1.1 遗传因素

糖尿病的发病率在近亲血统和非近亲血统中存在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目前认为,糖尿病是由某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1型糖尿病是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HLA-D基因受损,决定了1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2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受损而引起。总之,不管哪种类型的糖尿病都是基因受损所导致的遗传易感性,加之病毒感染、精神因素、环境因素导致发病。

1.2 精神因素

近年来,中外学者研究证明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紧张,生活工作压力增大及各种应激状态发生,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使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升高。

1.3 环境因素

目前认为中心性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发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人民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糖尿病发病人数正逐年增加,其中2型糖尿病远高于1型糖尿病。“节约基因”学说认为,人在食物不足的环境中,可节省能量以适应恶劣环境。当食物充足时,饮食过多而不节制,随着年龄增加,体力活动又逐渐减少,营养过剩导致肥胖,使原有潜在降低的胰岛素B细胞负担过重,致使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诱发糖尿病。另外,病毒感染也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已知1型糖尿病与多种病毒感染有关,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胰岛组织引起糖尿病,也可能损伤胰岛组织后,诱发自身免疫反应,进一步损伤胰岛组织引起糖尿病。

2.饮食护理:饮食治疗是各种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和重要手段。病人所进行的其他治疗措施均应建立在科学饮食治疗的基础上。只重视药物治疗,不控制饮食,只能事倍功半。

2.1制定总热量控制标准,保持理想体重:

理想体重是由病人的年龄、身高来决定的,40岁以下者: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厘米);40岁以上者:标准体重(kg)=身高(厘米)-100(厘米)。然后再根据理想体重计算出病人每天所需要摄取的总热量。成人休息状态下,每日1kg体重所需热量25~30千卡,轻体力劳动者30~35千卡,中度体力劳动者35~40千卡,重度体力劳动者40~45千卡。孕妇、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或伴有消耗性疾病者每天1kg体重可酌情增加5千卡总热量,肥胖者可酌情减少5千卡。

2.2 食物的组成和分配

(1)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60%,最低每天不能少于100g,以多糖为主,少用单糖和双糖,因单糖和双糖在肠道吸收快,不利于控制血糖,且提倡用粗制米、面和一定量杂粮。(2)蛋白质含量一般不超过总热量的15%,成人每天1kg理想体重为0.8~1.2g,孕妇、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或有消耗性疾病者可增加至1.5~2.0g,伴有糖尿病肾病而肾功能正常者应限制到0.8g,血尿素氮升高者应限制在0.6g,蛋白质至少有1/3来自动物蛋白,尤其在合并肾病时,应控制植物蛋白的使用。(3)控制脂肪摄入量,控制脂肪能够延缓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目前主张脂肪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5%~30%,甚至更低。应限制食用饱和脂肪酸如牛油、猪油、羊油、奶油等动物性脂肪,可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等,还要适当控制胆固醇。

2.3饮食注意事项:

(1)控制总热量:控制饮食的关键在于控制总热量。当病人因饮食控制而出现饥饿感觉时,在保持总热量不变的原则下,可适当增加蔬菜、豆制品等,凡增加一种食物应同时减去另一种食物,以保持饮食平衡。(2)定时定量:根据病人生活习惯、病情和药物治疗的需要进行安排。对病情稳定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按每日三餐1/5、2/5、2/5或各1/3分配,尽量在一定时间内进食,并尽量避免外出聚餐而使血糖波动,影响病情。(2)少食多餐:同等量的食物分几次食用比一次进食对血糖波动影响较小,并可减少对胰岛素B细胞的负担,对控制血糖有益。(3)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包括各种糖果、甜点心、饼干、水果及各种含糖饮料,因含有大量单糖、双糖,进食后血糖会迅速升高,不利于控制血糖,故应禁用。对于血糖控制较好者,可在两餐间或睡前加食少量水果,但进食水果也应适当减少主食量。(4)限用食盐:过多的食盐可提高淀粉酶的活性,促进淀粉消化和游离葡萄糖的吸收,升高血糖,加重病情,所以患者每日食用盐控制在6克以下,并慎用各种腌制品及咸菜。(5)禁烟酒:酒中的过量乙醇能直接损伤胰腺,使原本受损害的胰腺再受打击,难以恢复,病人在饮酒的同时进食碳水化合物,血糖即可迅速升高,失去控制。烟中的尼古丁能刺激肾上腺的分泌,可使血糖升高,使血小板黏着性增加,也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6)少喝浓茶和咖啡:咖啡因可升高血糖和胆固醇,并可使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病人产生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故应注意。(7)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食物中的纤维素含量高可加速食物通过肠道,从而减少和延迟糖类食物在肠道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同时又可增加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纤维素体积大,进食后有饱食感,可减少食量,有利于控制体重;可溶性纤维素又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循环中的胰岛素水平减少患者对胰岛素的需求;食物中的纤维尚有一定的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防止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和冠心病。(8)供给充足维生素和无机盐:凡病情控制不好的患者易并发感染和酮症酸中毒。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粗粮、干豆类,蛋、动物内脏和绿叶蔬菜含维生素B较多,新鲜蔬菜含维生素C较多,应注意补充。同时要注意多吃一些含锌和钙的食物、防止牙齿脱落和骨质疏松。

3.心理疏导:糖尿病为终生疾病,需要严格的饮食控制、监测血糖及药物治疗,容易使病人产生焦虑、抑郁和烦躁情绪,不能有效地坚持饮食、治疗计划,对治疗失去信心。护士应详细了解病人及家庭成员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态度,以及病人所在社区或者单位的医疗保健服务情况,采取多种方法,指导病人及家庭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如讲解、发放宣传资料等,向病人说明情绪激动、精神压力对疾病的影响,并指导病人正确处理疾病导致的生活压力。强调糖尿病可防可治性,解除病人及家属的思想负担,树立起与糖尿病长期斗争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4 结论

病人坚持保持乐观情绪,心情愉快,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认识到控制饮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具体实施及调整的原则和方法,生活规律、戒烟酒,注意个人卫生,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糖尿病是可防、可治,不可怕的。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119-0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我国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也逐年上升。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大多老年慢性病人愿意居家休养。满足老年糖尿病患者居家养老的基本需求,关怀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该人群的生存质量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2010年3月对86例居家糖尿病患者,还采取集中讲解、文字宣传等方式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对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效果报道如下。

1合理膳食

科学的饮食治疗是实现糖尿病患者自身有效控制的基础。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首要措施就是控制每日的总热量。也就是说患者每天摄取的总热餐要保持在适宜的水平,才能达到满意控制血糖和体重的目的。实施低糖、低脂、高维生素、适量蛋白质、高纤维素饮食,同时定时、定量。根据患者的生活水平,饮食习惯,为其制定食谱并经常检查患者的执行情况。三餐热量分配为早、中、晚各1/3或1/5、2/5、2/5或1/7、2/7、2/7、2/7[1]。各餐内容搭配均匀,每餐均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且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防止血糖波动过大,这样有利于缓解葡萄糖的吸收,增加胰岛素的释放。根据患者的生活水平,饮食习惯,定食谱并按饮食方案执行。使用胰岛素的病人,避免血糖过低,必要时可在两餐中或睡前加餐,但应该包括总热量之内。

2适量运动

为患者制定并实施有规律的起居、运动计划,是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适当的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可以促进糖的利用,减轻胰岛的负担,同时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运动疗法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体力和有无并发症来进行体育锻炼。一般以散步、健身操、打太极拳等为主,以饭后1~2 h为宜,运动时间为每日20~30 min[2]一般不超过1 h。运动时应遵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原则[3],糖尿病患者在活动时应注意周围是否安全,并携带甜品及写有姓名、家庭住址、亲人电话号码,以便低血糖发生时急用。

3正确应降糖药

口服降糖药有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糖尿病患者在用药的时候要注意:(1)遵从医生处方,按时服药,定时进食,不可任意增减药量或变换药物。(2)定期监测血糖,尿糖,尿量和体重变化。(3)观察药物疗效和药物剂量及药物的不良反应。(4)定期复查。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有的病人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目前多采取多部位轮流皮下注射法,选择臀大肌、上臂外侧、腹部及股外侧等部位。在选择腹部进行注射时,应避开脐周5 cm的范围。注射前捏起患者皮肤估算适当角度,对于体瘦者指导其以45°角注射,而体胖者则可垂直注射。学会观察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多见于1型糖尿病病人,表现为疲乏、头晕、心悸、出汗、饥饿,重者可引起昏迷。所以注射胰岛素后必须在15~30 min内进餐,防止延时进餐引起胰岛素休克[4]。

4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4.1 低血糖反应的处理磺脲类药物是治疗老年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低血糖反应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如出现低血糖反应应立即口服糖类食物。

4.2 糖尿病足的护理糖尿病足坏疽(DF)多发生于有严重血管和神经病发症的患者,尤其以老年患者多见,其周围血管病变致患足动脉狭窄和闭塞者高达78%-92%使之不能对创伤和感染作出反应,而周围神经病变更重,致使足感觉严重障碍甚至丧失。生活中的细节可以避免足部的损伤,如选用合适的鞋子,走路不可过久,每晚温水洗脚并检查足部,避免烫伤,擦伤,挠伤以及修剪指甲、胼胝的损伤等。

4.3骨质疏松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明显增高(20%~60%)。所以老年糖尿病安全支持需求非常紧迫,居家设施保证安全、出行注意安全,尽量有人陪同以免意外发生。

5正确的监测血糖

经常更换采血部位,采血时要尽可能的把损伤分散到每个手指的指端的各个部位。采血不要在指尖,应选择指腹两侧,指甲角皮肤薄处采血。最后彻底止血,采血结束后用无菌棉球直接按压针眼至少10 s。

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应该对糖尿病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居家时应建立健康的居家生活方式,提高自我的管理能力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和存活能力,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吴敏.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0):2196-2197.

篇7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3年1月47例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病史资料,对全部患者采用胰岛素泵治疗,进行心理、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技术、健康教育等全方位的综合护理措施。

结果47例患者血糖控制理想,无低血糖反应、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胎儿宫内窘迫等并发症发生,安全度过孕期。

结论完善的孕期护理,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胰岛素泵治疗妊娠糖尿病的疗效,对减少母婴各种并发症、确保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胰岛素 泵妊娠糖尿病 护理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包括妊娠合并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糖尿病指妇女怀孕以前已患有糖尿病(1型或2型糖尿病) 者,占糖尿病孕妇的 10%~20%;妊娠期糖尿病指妊娠期才出现和发现的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大约占糖尿病孕妇的80%以上[1]。妊娠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母婴生命健康的疾病,多见于妊娠中、晚期,近几年来由于孕妇膳食结构不合理,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其发生率占所有孕妇的3%~5%。其病因与孕中、晚期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如人体胎盘催乳素、游离皮质醇、雌激素、孕激素、泌乳素等明显升高、以及妊娠对胰岛素抵抗性增加有关[2]。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优生优育理念的推广,围产儿的健康受到普遍关注,故妊娠糖尿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等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新生儿畸形,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孕期,2004年1月~2013年1月,我们对47例血糖难以控制的糖尿病孕妇,在应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护理,使患者安全度过孕产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7例, 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3]。年龄23~42岁,平均28.7岁;孕34~40 w,平均37.5 w;初产妇39例,经产妇8例;妊娠合并糖尿病9例,妊娠期糖尿病38例;剖宫产35例,阴道分娩12例;新生儿娩出1 min Apgar评分:8~10分43例,4~7分4例。

1.2治疗方法

患者经过饮食控制后空腹血糖仍>5.8 mmol/L或餐后2 h血糖>6.7 mmol/L,即开始胰岛素治疗。本组47例用胰岛素治疗2 w未能达标,改用胰岛素泵治疗。采用MiniMed公司的507C型胰岛素泵,胰岛素均为Lilly公司提供的常规优泌林针(300 单位/支),带泵时间为14~42 d。

1.3护理

1.3.1心理护理胰岛素泵治疗妊娠糖尿病在国内尚未广泛应用,大多数患者在置泵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表现为:担心胰岛素泵治疗会损害胎儿;患者对胰岛素泵的效果怀疑,担心血糖控制不好,延误病情,威胁孕妇、胎儿的安全;担心24 h戴泵造成生活不便和输注部位不适;担心胰岛素泵发生故障不知如何处理;担心出现低血糖;担心会长期依赖胰岛素。针对以上各种心理问题,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胰岛素泵是对人体胰腺的仿生模拟,它每4 min输注1次微量胰岛素并在餐前大剂量输注。详细介绍该产品的优越性、必要性、安全性和方便性,详细讲解有关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措施。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已证明胰岛素泵是强化治疗的最佳手段,使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明显降低[4];胰岛素泵可避免每日多次皮下注射之痛苦,使工作、生活更轻松自由;同时提供有关资料及选择适当时机与治疗成功的患者交谈,使之消除恐惧、焦虑,树立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5]。

1.3.2胰岛素泵的护理

1.3.2.1置泵前的护理胰岛素泵为电脑控制的高科技产品,我们需要耐心教会患者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自我监测血糖的方法。安装前协助患者沐浴、更衣,检查皮肤情况,有皮肤病者应治愈后才能装泵,以防皮肤感染,培养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3.2.2置泵时的护理把物品备齐,携至病床边,耐心解释,解除其顾虑。调试胰岛素泵,正确抽取胰岛素,调好胰岛素的释放量和餐前量。嘱患者平卧,常取脐部两侧距脐4~5 cm且不妨碍活动之处为穿刺部位,新穿刺部位与上次穿刺部位应相隔2~3 cm以上。随着孕周的增加,子宫不断增大,接近26孕周时,皮下脂肪减少,腹部不再是最佳穿刺部位,此时应选择臂上部及上臂外部穿刺[8]。操作者用安尔碘消毒皮肤两遍,排气,左手捏起皮肤,右手将针尖迅速刺入皮下,拔出针芯,用防水敷料贴固定,可以防止洗澡时水沿管道进入。开启暂停键进入工作状态,将泵置于腰带、衣袋或裤袋等处。护士应熟练掌握胰岛素泵的安装、调试、常见报警的处理。

1.3.2.3置泵后的护理①严密监测血糖的变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置泵后前3 d胰岛素剂量调整期间,最易发生低血糖。故要监测7点血糖,即三餐前和三餐后2 h及睡前,3 d后视血糖控制情况改为每日监测4次,患者出现不适时应随时监测,做好记录,为胰岛素剂量调整提供可靠依据及给医生提供患者使用胰岛素泵后的疗效。医生核实胰岛素的用量与碳水化和物的准确比例[9],确保餐前大剂量的准确性。患者带泵期间不要擅自离开医院,避免院外低血糖导致危险。我们应教育患者身边常备有糖或巧克力等,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立即口服。②观察局部情况。置泵后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硬结、出血、疼痛及过敏,如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拔除,更换穿刺点。每天检查输注装置是否通畅、 输注部位针头有无脱落、输注管有无卷曲及渗漏。正常情况下一般 7~10 d 更换一次输注部位,如导管脱出,应立即更换。③摘泵。洗澡和运动时,可暂时摘泵,接头处用无菌敷料包裹,洗澡或活动后立即带上。摘泵时间少于1 h者可以不处理,如摘泵时间较长,应根据情况补充适量的胰岛素。临产后摘泵,分娩结束后立即监测血糖,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装泵。

1.3.3监测胎儿

由于该病对母婴的影响都很严重,可致孕妇流产、早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感染、羊水过多、巨大儿、手术产及产伤率增加[10-11],致胎儿畸形、围生儿病死率、新生儿合并症增加[12],因此,密切监测胎儿生长发育非常重要,除了按要求进行产前检查以外,在妊娠30 w后必须严密监测胎动,每日选择固定时间于早、中、晚各1 h数胎动,胎动总和乘以4即12 h胎动,总数在30次左右,低于20次,高于40次都属异常,严密监测以防意外情况发生,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1.3.4加强健康教育

部分患者认为安装胰岛素泵后,血糖控制即一劳永逸,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胰岛素泵虽然精确,但仍然在人的控制下工作。故要定期检查患者在关键问题上知识和技术的掌握情况,且仍需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只有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才能达到最佳血糖控制效果。

1.3.5饮食及运动疗法

饮食控制和运动管理是糖尿病治疗和护理的关键。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行之有效的最基本的治疗措施,理想饮食应该是既能提供维持妊娠所需热量和营养又不引起餐后血糖过高,与非孕期糖尿病饮食控制不同,孕期因胎儿生长发育需要孕妇供给营养,孕妇饮食控制不必太严格[6],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少食动物性食品,以免加重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7]。因此,强调营养均衡,每日热卡以3.0~3.5 kcal/kg计算,其中糖类占50%、蛋白质占20%~30%、脂肪占20%~30%,告知患者少量多餐及睡前加餐,定时定量进食。运动疗法也是妊娠糖尿病孕妇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但是由于孕妇的特殊生理状况,孕妇不宜做剧烈运动。适宜的运动方法有:上肢运动、散步,每日可根据身体状况饭后做散步活动;在医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避免较重体力劳动,避开不良环境的刺激,不宜空腹运动,如果运动前血糖<5.6 mmol/L时要吃点心。

2结果

经过治疗,47例患者血糖控制理想,没有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胎儿宫内窘迫等并发症,安全度过孕期,顺利分娩,母婴健康。

3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年龄的增大,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一旦未得到及时治疗,会出现一系列母婴合并症,如酮症酸中毒、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感染、羊水过多、巨大胎儿、窒息、早产等[13]。糖尿病患者由于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不得不长期依赖于每天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且定时注射胰岛素也无法保证患者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胰岛素泵的应用对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14],它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科技精密医疗仪器,能模拟人体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素,符合正常人体胰岛素分泌的生理特征,故也被称之为人工胰岛。其主要特点是维护机体对胰岛素的吸收稳定,改善和稳定机体血药动力学,还可根据患者病情和血糖的变化调节基础量及餐前大剂量,平稳地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为使用者提供更灵活的生活方式,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开创了以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的全新模式,为妊娠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

本研究中47例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30、60和120 min血糖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无1例发生低血糖。胰岛素泵的使用减少了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给患者带来的不便和痛苦,使患者血糖持续保持稳定水平,更好地改善母体糖代谢状态,不增加围产儿和母亲低血糖的危险性,且胰岛素泵提供了灵活的输注方法,为患者解除了后顾之忧。较迅速地扭转糖毒性和由此引起的各种代谢紊乱,对应激状态的糖尿病患者提供持续可变的胰岛素支持及准确的胰岛素用量,缩短患者初始调试胰岛素用量时间,大大减少了重度高血糖及低血糖的发生率。

临床上护理此类患者,置泵观察及护理是关键,同时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饮食管理及适当的运动指导,以将血糖控制在相对正常水平,以降低围产期母婴并发症。简而言之,胰岛素泵是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有效选择。

参考文献

[1]邵勇,吴味辛.妊娠糖尿病诊断的新认识[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3):141-142.

[2]廖天敏.妊娠糖尿病胰岛素泵治疗体会[J].重庆医学,2006,35(9):808.

[3]钱荣立,项坤三,刘力生,等.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10, 26.

[4]周蝉英,刘道平,杨小平,等.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8): 456-457.

[5]盛荣,王世英,王进华.胰岛素泵治疗10例糖尿病的护理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 (12):89-90.

[6]刘映粼,牛秀敏,陈叙.妊娠特发及相关性疾病诊治[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 268.

[7]蒋国颜.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1.

[8]高裕慧,蔡燕.糖尿病妊娠胰岛素泵治疗的护理体会[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4,12(2): 45-46.

[9]王新花.妊娠合并糖尿病37例监测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6):53- 54.

[10]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09.

[11]邵冰心,肖美群.妊娠期糖尿病孕前体质量指数与分娩方式和新生儿体重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1):1852-1853.

篇8

1 心理护理

1.1 入院时病人的心理护理:病人一旦被诊断为糖尿病而入院,由于情绪低落,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其表现为恐惧、懊丧、焦虑、抑郁。有时病人甚至难以接受这个事实。这时,护士应让病人进入角色,即让病人承认事实,从心理上给予耐心疏导,帮助病人及家属了解疾病的过程,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并注意礼貌性语言。护士在进行各项处置操作过程中,更多关心病态,让糖尿病病人知道糖尿病虽目前尚不能根治,但合理的控制饮食,适当的体育运动,科学的应用药物,可以使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延缓其并发症的发展,并能像健康人一样,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长寿。

1.2 治疗中病人的心理护理:治疗开始后,患者较注意自己的病情变化,对其现的症状的改善,有关项目的检查结果不很理想时,就会担心疾病是否会好转,心理负担较重,情绪不稳定,表现为痛苦、抑郁。此时,护士要用所掌握的知识,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客观实际给病人做好解释疏导工作,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因此它的治疗是长期的,既来之,则安之。从而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

有些糖尿病患者,经多方医治后,对自己的病情、常用药物一知半解,凭借自己“久病成医”的经验,点名要药或私自停用、加用药物。有的病人经常询问同种病的病人所用的药甚至偏信道听途说,到处寻找验方、秘方,只要涉及医治本病,就背着医生偷偷试用。过分迷信广告宣传,还有人片面地认为价格昂贵的药就是好药,好药治疗效果就好,忽略了对症下药。这时护士应向病人解释清楚药物的作用及用药方案的科学性,不同的药或同一种药,对不同的病人有着诸多的个体差异,劝说病人坚持合理的药物治疗,耐心讲解错误用药所造成的危害,真正解决病人的思想问题。

2 健康指导

2.1 检查、治疗过程中给予健康指导:病人确诊后,下一步进行的是各种检查、治疗。这时,护士便可结合病人的具体病情进行个别宣教,内容包括:疾病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并发症的预防、自我护理常识、饮食调护、用药常识及注意事项等。 转贴于 2.2 出院指导:虽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但由于各方面的条件所限,患者不能长期住院治疗,当病情趋于稳定,血糖、尿糖及并发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医生同意出院前,护士应帮助病人学会身心两方面的自我管理。

2.2.1 让病人认识到适当的运动和饮食的控制是促进和维持健康的需要。

2.2.2 指导病人正确测尿糖、血糖及家用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

2.2.3 保持皮肤清洁,适当的护理好腿、足及趾甲,避免感染。

2.2.4 教会病人及家属以无菌技术正确注射胰岛素,轮换注射部位,剂量准确,了解所使用胰岛素的类型、作用时间、强度及高峰期。

篇9

糖尿病(diabetes)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到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免疫紊乱、微生物感染等等多种因素,表现在胰岛功能减退、糖类、蛋白质等代谢紊乱,其发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由于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复杂性,目前的治疗主要以社区护理为主,双轨道护理干预模式可以保证护理的全程性及连续性,本人将详细探讨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模式对社区糖尿病病人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出院的78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9人。干预组的男性31例,女性8例,年龄38-62岁,其中有2例女性患者有眼疾,另有3例男性患者有高血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2例,年龄41-68岁,其中3例女性有足部疾病,1例男性患者有高血压。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病情诊断、血糖等方面,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对象均能保证配合本次研究,无理解能力、记忆力等认知障碍。

1.2干预方法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出院后均按照常规程序,继续服用降糖药物,并根据患者身体状态及血糖调整药物剂量。干预组患者接受针对个体化的干预护理,对照组则只进行常规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横向轨道干预参与横向轨道护理干预的有社区全科医生、护士和患者家属,主要的干预目标是为患者建立干预档案,包括患者的各种详细信息以及各种评估表:如健康检查表、用药情况表、健康评价表、生活方式登记表等。社区护士还负责为患者做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等项目检测,及时送检本医院检验。横向轨道干预组成人员还有一个任务是监督患者的康复过程,如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医护服务联系卡,注明栋医的联系方式,栋医定期到社区给患者讲解糖尿病有关健康知识,并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对病情控制的影响,及时纠正不好的生活习惯,鼓励表现好的患者。

1.2.2纵向轨道干预本医院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是纵向轨道干预的主力军,主要负责的内容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胰岛素疗注射要点、口服降糖药注意事项、血糖检查法、低血糖产生原因及护理、足部护理、皮肤及眼睛护理、酮症酸中毒的预防等十项内容。

1.2.3双轨道互动干预双轨道互动干预的涵义包括横向、纵向及患者都参与的互动;控糖经验、护理信息互动;护理科研互动三个方面,主要指参与双轨道干预的所有有关人员,互相探讨、研究、分享控糖方法和经验,合理利用社区糖尿病管理资源,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个体化干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适时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以及控糖联谊会;做血糖监测、疾病知识掌握、药物疗法的问卷调查;定期心理疏导等等。

1.3评定方法在干预的第2、6个月对患者进行躯体健康监测评价,评分有医生、护士、家属及患者分别给分,再算总分。情况评测。SF-36量表由患者自行填写,或由家属问询后填写。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

2结果

干预组躯体健康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3讨论

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模式是以医院专科护理和社区护理两条轨道为基础,共同参与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此种双轨道模式归并了综合医院、社区机构、糖尿病患者三个主体,能对患者的护理管理产生显著效果。另外,此种模式是一种连续性的、全程的护理服务形式,体现了当代医学护理模式中对护理要求科学、全面、延伸式的理念,注重在社区家庭生活中实现护理管理,此类治疗的依从性也明显提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门晓华.我国糖尿病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47.

[2]刘一鸣.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安徽医学,2009,30(7):748.

篇10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b)-0132-02

妊娠是复杂而特殊的生理过程,母体为适应胎儿生长,妊娠期间各系统均有较大变化,因而器官负荷增大,代谢加快,妊娠期孕妇相应地会呈现出较强的糖尿病倾向。妊娠期糖尿病严重影响孕妇和胎儿的身体健康,若血糖越高,糖尿病病情越重,此病的影响程度就越严重[1]。妊娠期所致的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应地增加。早发现、早护理和科学的饮食指导可有效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维持孕妇正常血糖水平[2]。本研究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采用科学的饮食指导及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年龄20~37岁,平均(27.3±1.2)岁,其中初产妇48例,经产妇12例,孕周33~41周,平均(39.5±1.4)周;对照组60例,年龄21~37岁,平均(27.5±1.3)岁,其中初产妇47例,经产妇13例,孕周32~41周,平均(39.0±2.0)周。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及产次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孕期检查及普通饮食,不采取特殊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常规孕期检查基础上增加科学的饮食指导:逐渐限制孕妇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如米、面、薯类等,食量控制,少吃多餐,不要进食含糖高的食物,尽量食用富含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物,经常食用含铁、钙高的食物如牛奶、鱼、虾皮等。适量增加蛋白质饮食,特别要吃一些豆制品,增加植物蛋白质。适当限制食盐的摄入,多吃清淡食物。并针对每位孕妇发放营养餐表格,嘱其严格按表格的要求进食,根据血糖变化做好相应的指尖血糖监测,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并作以下护理干预:(1)向孕妇讲解有关妊娠期糖尿病的知识,提高其对此病的认知水平。指导孕妇配合医护人员进行专科监护及产前检查,控制孕妇饮食,监测血糖,尽量保持孕妇血糖在正常水平。若孕妇经饮食指导后血糖未在正常水平,护理人员可按医嘱给予胰岛素注射。(2)加强对孕妇的心理护理,使孕妇情绪稳定,注意休息,避免进行损耗体力的活动,对孕妇尿糖、血糖及尿酮等指标进行检测,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医生,相应调整胰岛素使用量,避免出现低血糖现象。(3)建议孕妇做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孕妇操、增加上肢运动等。(4)严格监督孕妇执行营养餐表格饮食。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妊娠末期血糖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检验水准为a=0.05。

2 结果

观察组在妊娠高血压疾病、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胎儿生长受限及产褥感染并发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早产及死产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具体见表1、2。

3 讨论

饮食指导可有效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妊娠危险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妊娠期孕妇感觉自身及胎儿健康受到疾病的威胁时,极易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对孕妇妊娠结果及生理健康可造成严重影响[3]。护理人员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取得较好效果,与孕妇进行有效沟通后,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通过鼓励孕妇宣泄负面情绪,及时帮助孕妇矫正错误观念[4]。向孕妇讲解更多关于妊娠期糖尿病的知识,使孕妇对妊娠期糖尿病有更多了解,正确科学地对待此病,以最积极正确的心态配合治疗。科学的饮食指导可有效减少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也可使胰岛负担减轻,改善血糖过高的状况[5]。科学的饮食指导既可减少餐后饥饿酮症或高血糖的发生,也可提供妊娠期间孕妇的营养需求,保证胎儿正常发育[6]。适当运动可使孕妇微循环改善,促进孕妇机体代谢,降低血糖,主要运动方式有慢跑、步行、做孕妇操及做上肢运动等[7]。肥胖孕妇可适当增加运动量,晚期妊娠者主要是以步行为主。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应尽量预防感染,因感染可诱发心力衰竭。减少探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8]。同时孕妇应注意自身卫生,做好皮肤及会阴护理。护理人员应规范护理程序,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本研究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提供科学的饮食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血糖明显下降,与仅采用常规孕期检查和普通饮食的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故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采用科学的饮食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围产期母婴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孕产妇远期糖尿病的发生率,保障母婴生命健康安全[9-10]。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乐杰. 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1-153.

[2] 孙亚平. 个性化饮食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J]. 河北医药,2010,32(12):1653-1654.

[3] 张彩霞,凌娟,宋俊英. 妊娠期糖尿病36例临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10,16(9):53-54.

[4] 黄青玉.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早期护理干预[J]. 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1:65-66.

[5] 蔡红,孙虹. 妊娠糖尿病患者围产期饮食护理[J]. 护理学杂志,2007,21(2):60-61.

[6] 李翠吟. 强化饮食和运动疗法对妊娠糖尿病母婴结局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09,20(7):198-200.

[7] 陈晓虹.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10,21(10):42-43.

[8] 张利芳.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65例妊娠结局观察[J].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2):295-296.

篇11

作者单位:441200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外伤致骨盆骨折合并后尿道断裂是外科常见的疾病。骨盆骨折合并后尿道断裂的患者,疾病恢复期长,需较长时间的卧床治疗休养,实施人性化系统化整体护理,对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有积极作用。本组56例,49例不需长期扩张尿道,占总的87.5%。无1例护理并发症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2009我院共收治骨盆骨折合并后尿道断裂的患者56例,男年龄16~58岁,均于伤后24 h内就诊。全部病例诊断为后尿道断裂。在规范处理其他严重损伤后,56例均在伤后36 h内接受一期尿道会师术治疗。全部病例应用的Foley导尿管均在4周后拔除。

1.2 治疗护理结果 56例随访4~36月。骨盆骨折均在6个月内愈合。全部病例中49例拔管后行短期尿道扩张后,均能自行排尿,且尿线较粗;另有7例尿线变细,需定期扩张,均无尿失禁,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2 主要问题及相关因素

人性化护理模式提倡的“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视为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完整的人,并以此作为设计护理程序、制定护理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1]。本组护理是从体现人性化服务理念着手,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诚信、理解尊重、换位思考等人性化服务理念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以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与患者沟通,全面了解分析评估影响患者康复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制定和实践护理计划。

2.1 焦虑、恐惧 突发事故致患者骨盆骨折并后尿道断裂,患者角色强化,心理上在短时间内难以承受,加上病情重、需要较长时间平卧卧床治疗休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手术方式及手术效果缺乏认识,担心预后功能是否能恢复;特别是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更是忧心重重。本组患者大部分是一家之主,受伤后不仅不能为家庭创造价值,且需花钱治疗,还要家属照料,患者变得少语、易怒,有的甚至拒绝治疗、拒绝饮食。这些焦虑、恐惧的心理极大地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2.2 舒适改变 骨盆骨折、后尿道断裂的损伤和尿道会师术切口疼痛较剧烈,患者的舒适度大大降低;加上限制、外伤致多处软组织损伤、会师术耻骨联合上膀胱造瘘和气囊尿管的刺激,产生一系列膀胱刺激症状,使患者疼痛、不适感加重。

2.3 潜在并发症 骨盆骨折并尿道断裂行会师术后,有发生尿道狭窄的危险。较长时间限制平卧卧位骶尾部等长期受压部位,有发生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长期卧床,肺活量减少,肺功能降低,易发生坠积性肺炎;长期卧床,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弱,易发生便秘;长期卧床,易发生废用性肌萎缩,致关节强直、足下垂等。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疏导 分析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的原因,主动、耐心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采取个性化的疏导。积极了解患者心理、家庭、社会状况,实实在在地帮他们解决困难。如对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帮助选择既能保证疗效又经济实惠的治疗方法和用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护理人员平时及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用亲切的语言多与患者和其家属交谈,给其以亲近和信赖感。在治疗护理中向他们反复讲解、介绍骨盆骨折并后尿道断裂的发展、转归及其相关的知识,讲明检查、手术、治疗用药、饮食、锻炼、注意事项,讲明术中置膀胱造瘘管、放置导尿管和术后绝对平卧的目的和须注意的事项,讲明早期的康复训练方法、目的意义等,让患者及其家属消除疑虑,解除焦虑、恐惧心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参与护理计划制定,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

3.2 舒适的护理 患者舒适度的改变,主要是外伤致骨盆骨折后尿道断裂、软组织损伤和手术切口疼痛所致。首先要积极主动地舍身处地、和颜悦色、诚恳地与患者沟通,说明损伤后1~3 d内比较疼痛,尤以夜间为重,并向患者讲明损伤疼痛的性质、部位和规律,从而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痛药。其次是设施人性化,病室光线柔和,走廊有防滑提示,地面刷防滑塑胶,洗手间放防滑垫等。三是做好基础护理,做到说话、走路、关门、操作轻,保持病床单位平整、整洁、安全、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给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休养环境。四是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鼓励患者看书、看电视、听音乐,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感。

3.3 管道护理

本组病例均施行了尿道会师术或尿道会师+尿道端部分吻合或周围组织缝合+术后牵引术,患者术后需留置导尿管和膀胱造瘘管。留置导尿管和膀胱造瘘管是治疗尿道损伤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法。因此,必须做好管道护理。一要固定牢固。保持通畅,防止扭曲、受压、脱落、阻塞。保留尿管须2~3周,期间禁止更换尿管。造瘘管留置1周,拔管前先夹管,观察其是否通畅。排尿困难或造瘘口有漏尿则延期拔管。拔管后排尿时,教会患者如何按压瘘口,以减少渗出。二要保持牵引的有效性。气囊导尿管呈45°角牵引,重量为500 g,牵引1周。三要预防感染。引流袋要低于耻骨联合水平。保持尿道口、会阴清洁,每天消毒2次。每天在无菌操作下行耻骨膀胱造瘘管冲洗、更换尿管引流袋,及时倾倒尿液,保持引流袋低于耻骨联合水平。保护造瘘口周围的皮肤,每天更换敷料,外涂氧化锌软膏。四要观察记录尿液的颜色和量。

3.4 潜在并发症护理

3.4.1 尿道扩张的护理 尿道损伤的患者常并发尿道狭窄。指导患者及时、定期进行尿道扩张。患者尿线变细时,及时进行尿道扩张,防止时间过长引起尿道扩张困难。本组 7例尿线变细,为预防其尿道狭窄,去除导尿管后每周尿道扩张1次,持续3次后改为1月1次,持续2次后视情况而定。首次尿道扩张时因尿道狭窄,疼痛剧烈,护士要先向患者说明尿道扩张的重要性和配合要领后,再进行尿道扩张。尿道扩张术后询问患者首次排尿困难与否、尿流变化及尿液的颜色和量,对出现血尿的情况向患者解释清楚,减轻患者恐惧心理2]。

3.4.2 便秘的预防 多数患者由于排便的习惯方式、排便环境的改变,不习惯卧床和旁边有人排便,以至于不排便引起便秘。此时,我们要耐心地向患者说明按时排便的重要性,营造排便环境,帮助患者排便。平时指导患者多食富含粗纤维的粗粮、蔬菜、水果和润肠通便的蜂蜜和坚果仁等,鼓励多饮水。指导示范避免便秘的按摩方法,20 min/次,3次/日,促进肠蠕动。发生便秘,积极处理。当患者便秘不能排出时,护士应戴手套用液体石蜡油后将食指轻轻插入掏出干结粪便,解除患者便秘痛苦。

3.4.3 的护理 本组患者治疗休养需平卧位,且时间达3月左右,不能侧卧。要每天给予1次床上擦浴,保持皮肤清洁;每2 h平托起患者,按摩受压部位,受压部位涂爽身粉。指导患者做深呼吸、上肢做扩胸运动,定时给予拍胸、扣背,预防坠积性肺炎。

3.4.4 指导功能锻炼 长期平卧卧床患者易引起肌肉萎缩、关节关节僵硬、足下垂等。因此,长期卧床患者功能锻炼尤为重要,它既可以防止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足下垂,促进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还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机体康复。锻炼应据患者的总体情况由被动运动过度到主动运动,范围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单关节到多关节,有床上到床下,循序渐进,逐步到位。功能锻炼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愈合及康复的重要措施。故应向患者讲解其重要性,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并在医护人员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以早日康复3]。

4 出院指导

建立《患者出院康复指导卡》,便于患者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一方面护士在《患者出院康复指导卡》的基础上,写明个体患者康复需注意的问题。另一方面护士要教会患者或家属进行科学康复锻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如何正确使用拐杖,以期肢体、关节早日康复;如何保持饮食规律,预防便秘;如何观察排尿情况,当尿线变细时,及时进行尿道扩张,预防尿道狭窄等。

5 小结

骨盆骨折并尿道损伤的病例中,膜部尿道穿过尿生殖膈,是后尿道最易损伤的部位。尿生殖膈含横纹肌,它附着在耻骨下枝,当挤压伤引起骨盆骨折时,尿生殖膈移位骨折端和血管丛损伤引起大出血,常合并休克和尿外渗4]。需及时观察抢救,需将人性化的整体护理贯穿于患者救治、护理及各项功能康复指导的始终。本组56例,在积极处理出血休克、固定骨折的基础上,通过对心理疏导、细心护理导尿管和膀胱造瘘管、指导患者及时进行尿道扩张,取得满意效果。实践证明,只有加强人性化护理,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 考 文 献

[1] 袁剑云,金乔.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建设.北京:卫生部护理中心教育委员会组,1995:8186.

篇12

【关键词】预防医学,妊娠合并糖尿病,护理研究.

Guidance to preventive medicine point of view of diabetes care during pregnancy

【Abstract】Objective: Pregnancywith diabetes is a high-risk pregnancy, and very harmful to the mother and child. Maternal and child mortality rates are high,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reduce perinatal mortality.we try the following: To increase the level of care the disease, we are guided by? preventive medicine point ,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a variety of complications, ensuring the safety of mother and child. About? this ,? 66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March 2011 with this disease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relevant disciplines of nursing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and can help? improve people's health

【Keywords】preventive medicine, pregnancy, diabetes, nursing research.

妊娠期间糖尿病有两种情况:一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称糖尿病合并妊娠,二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出现或发现糖尿病,称为妊娠期糖尿病(GDM).近年来GDM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②,为此我们把预防医学的观点引进临床护理工作,对疾病做到早检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取得明显成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位患者的年龄为22―36岁,平均年龄为此31岁。均为孕足月分娩,平均孕周38。2周。其中一例为D级患者(6岁发病,病程大于20年),15例为A级患者(妊娠期发现有糖尿病)。

1.2 治疗与转归:对16位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及时监测血糖使其安全渡过孕期,分娩期因考虑胎儿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差,及巨大胎儿可能性较大,均选择剖宫产。胎儿最小体重为此3500克,最大6000克,平均体重4150克。经我们精心治疗与护理无一例切口感染,母子均健康出院。

2 产前护理

2.1 孕期体检把监测血糖做为常规,对疾病做早期检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早进行健康教育,注意合理营养和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把做好妊娠期的卫生保健作为一级预防的重点。③

2.2 了解孕妇有无糖尿病家族史,特别是不明原因的死胎,死产,巨大儿,畸形儿等分勉史。了解起有无糖尿病症状及其合并症及胎儿的健康状况。了解孕妇血糖,尿糖,糖耐量监测结果。并评估孕妇及家属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认知情况。

2.3 教会糖尿病孕妇使用血糖仪自测血糖,可实时了解患者血糖。并且告知患者: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是治疗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关键,,是降低母子并发症的主要因素。④

2.3 健康教育:①妊娠可使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不管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因进食量减少或术前禁食术后不能正常进食,均易发生低血糖,甚至发生低血糖休克。为防止意外应随手备糖果。②术后及早活动促进排气及早进食,注意低血糖症状。③糖尿病可使妊娠期合并症增加,如流产、死胎、高血压、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巨大胎儿、早产、胎儿畸形等。

2.4 加强孕妇及胎儿的监护,教会孕妇自数胎动。

2.5 据医嘱在剖宫产前肌注地塞米松5毫克2次/日,共两日,以促胎肺成熟,防止RDS.

2.6 术日及术后应减少胰岛素用量,防止发生低血糖.

3 术中护理

观察产妇有无低血糖症状:心悸、心动过速、盗汗、苍白等。密切观察输液的性质及速度,监测产妇生命体征,监测胎心及术中出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 产褥期护理

4.1 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监测血糖情况。观察切口情况,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根据医嘱应用抗菌素,防止感染发生。

4.2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帮助产妇床上早翻身活动,排气前进流质免奶饮食,排气后进低糖低热量低盐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

4.3 均衡营养,适当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蛋白质的来源以鱼类和大豆为主。每日进食充足的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4.4 控制体重,防止肥胖,适量体育锻炼。

4.5 糖尿病孕妇抵抗力低下,易合并泌尿系感染,而留置尿管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应鼓励其多饮水,每日冲洗会阴2次。

4.6 鼓励产妇早吸吮,早开奶,促进母亲早泌乳。因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母亲,哺乳不会对婴儿产生不利的影响。⑥

4.7 安全护理,预防酮症酸中毒的发生。产妇首次下床活动时,应循序渐进,如有不适及时处理。

4.8 妊娠期合并糖尿病患者多数与产后糖代谢能恢复正常,但将来患糖尿病的机会增加。应于产后6-12周行OGTT检查,若仍异常,应诊断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即使产后血糖正常者也要每年检查一次空腹血糖。因GDM患者产后5-16年,有17%-63%将发展为2型糖尿病⑥。

4.9 加强个人的健康教育,注意合理的营养和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5 新生儿护理

5.1 糖尿病产妇娩出的新生儿无论体重大小均应按早产儿护理,要预防RDS、低血钙、高胆红素。

5.2 预防新生儿低血糖,出生后尽快喂服糖水。孩子出生后,高胰岛素血症仍存在,如不及时补充糖份,极易发生低血糖,严重时危及新生儿生命。

总之,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糖尿病等慢性病正渐渐成为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10―15年之后,我国可能出现一个糖尿病的发病高峰。⑥由此可见预防糖尿病任重而道远,因此关心健康――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参考文献

[1] 夏海鸥,妇产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P112

[2] 乐杰,妇产科学,7版,人民卫生版社P150

[3] 傅华,预防医学,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P5-6。

[4] 梁海英,王剑萍,王山米,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与围产儿预后分析。北京医学,2002;24(2): 112-115

[5] 乐杰,妇产科学,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P162

篇13

在妇女妊娠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妊娠糖尿病[1],该疾病是由于患者妊娠期的耐糖量出现异常的现象。妊娠糖尿病会引起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严重影响母婴健康[2-3]。加上妊娠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疾病或对胎儿的担心等原因,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因此,一旦患者确认为妊娠糖尿病,就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4]。该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41例妊娠糖尿病患者采用了心理护理联合运动指导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选取于该院接受治疗的82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该研究对象,均符合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将82例患者按照双盲法的分组规则分成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年龄为20~38岁,平均年龄为(28.33±2.56)岁;孕周为36~40周,平均孕周为(38.09±1.23)岁。观察组年龄为21~39岁,平均年龄为(28.67±2.38)岁;孕周为37~41周,平均孕周为(38.78±1.21)岁。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法,包括定期检测血糖,相关知识宣教,遵医嘱控制血糖,以及饮食干预等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联合运动知道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心理护理: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积极的与患者进行交流,以便于知晓患者的想法与需求,评估其心理状态,并作出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对入院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对妊娠糖尿病进行详细讲解,告知患者有关的治疗方法以及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鼓励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帮助患者消除顾虑,从而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与护理。同时,可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等,给予报纸、书籍、视频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可在病房中布置一些绿色植物,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②运动指导干预:根据患者的饮食、血糖等不同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运动方案。一般锻炼活动在饭后40 min进行,上肢运动:保持患者坐位,手握2 kg哑铃做上下举起运动,频率控制在15~20次/min,运动时间为20 min,休息10 min后,在运动20 min即可。运动量以患者微微出汗为宜,同时,可选择孕妇操、瑜伽、步行及游泳等有氧运动,时间一般控制在30 min。运动结束后检测患者的心率,以不超过120次/min为宜。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情况,包括护理前后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②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情绪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SAS评分以50分为分界点,分值越高,焦虑程度越深;SDS评分以53分为分界点,分值越高,抑郁程度越深。③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情况,包括早产、剖宫产、宫内窘迫、巨大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情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以及餐后2 h血糖值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情绪状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比较两组新生儿结局的分析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出现早产、剖宫产、宫内窘迫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