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型工业化建设

新型工业化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新型工业化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型工业化建设

篇1

一、*工业历史概况及评价

(一)*工业历史概况

*

六是轻、化、纺织工业方面,主要有印刷、棉花加工。其中印刷:1958年—1990年,从业144人,产值188万元。棉花加工:1955年——1990年,4家企业,年加工皮棉7700多吨,从业350人,产值4412万元。另外还有肥皂制造、造纸、芒硝生产、纺纱、织布、地毯加工等加工业。

下面是从1949年——1990年*传统工业体系下的主要工业产品一览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成熟,随着国有企业改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推行,在大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传统工业体系基本坍塌,众多的工业生产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被淘汰、关闭、倒闭。其中一些工业生产企业依靠自身的竞争优势,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今天*发展新型工业化体系的基础和支撑,象*啤酒、*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和乳制品生产等企业,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力军。

从五十多年来的*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工业发展既有政策和市场方面的得失经验教训,也有执政能力和判断形势以及把握时机方面教训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二)*工业发展历史的启示评价

回顾历史,总结归纳*工业化发展中的历史经验,给我们今天发展新型工业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启示思考

*工业发展的历史大致经历里三个阶段。

一是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初期——92年党的十四大之前。这个时期,在计划经济的绝对主导下,构建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以轻纺、食品、煤炭电力、建材为主工业体系,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六大类涉及三十七个具体行业,企业达2000多家,产值达1.6亿元。主要特征是平均分配,充分就业,社会稳定,工业增长以资源大量投入、能源大量消耗为动力的增长点。

二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2002年党的十六。这个时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法制化的过程,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减员增效,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工业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轨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传统工业体系坍塌,大量的企业破产关闭或改制为私企,失业增加,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加。工业发展停止并略有倒退。比如1995年即“八五”末实现工业产值7903亿元,到2000年即“九五”末实现工业产值7899亿元,工业产值基本没有发生改变。

三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今。这个时期是深刻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时期,尤其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时期。这个阶段,*党委和政府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抓住机遇,很好的把市场导向与国家产业政策想结合,初步建立起以煤炭石油、棉纺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化体系,现有企业846家。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工业运行质量提高,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九五”末工业产值7899亿元,到2005年即“十五”末实现工业产值13亿元。工业发展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方向,以人为本,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和环保理念等.

同时,*工业发展的历史,也为今天大力发展*特色新型工业化带来了一些启示和思考。一是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一定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五种执政能力。即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路线确立了,关是领导干部。三是结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积极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有*特色的工业发展体制和以及机制管理模式

二、*新型工业化现状分析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对新型工业化概念作了界定。理解新型工业化的内涵需要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与联系角度去把握。从区别来看,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重蹈传统工业化覆辙,不能再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工业的高速发展;从联系的角度看,新型工业化不是全盘否定传统工业,传统工业仍然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新型工业就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巩固提高传统工业,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实施科技创新,构筑*新型工业化体系。

(二)*在塔城地区“三大经济板块”中的定位

根据《2006年塔城统计年鉴》关于塔城地区五县二市的工业经济数据统计(材料一)和发展速度对比分析(材料二):

*

通过对两个材料的分析对比,可以得到结论:*工业经济在塔城五县二市经济的发展中处于龙头带动作用的地位。

(三)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优劣势分析

*发展新型工业化既具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艰巨的挑战,理性分析*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优劣势,对于规避劣势、发挥优势,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1、*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有利因素

(1)工业基础扎实。80年代就已构建以食品、轻纺、煤炭、电力、建材为主体的传统工业体系。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培育了部分专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积累了一些发展经验;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活力有所增强,企业产权改革基本完成,部分企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由于自身素质的逐渐提高和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非公有制企业的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有了一些如*啤酒、四棵树煤炭、屯河番茄、北方新科等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资源优势突出。*蕴藏有2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石油、黄金、铜矿、石墨、石灰岩、铅矿、镍矿储量丰富,工业价值极高,为*新型工业化走资源转换战略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3)区位优势显著。经济区位与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经济区位优势越强,经济发展越快。*具备发展新型工业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处于新疆天山北坡,在交通网络中处于圆心地位。从塔城地区看,*处于地区最南端,有奎赛高速公路、欧亚大陆桥从境内穿过,同时*又毗邻工业区独山子和商业城市奎屯。交通发达,信息畅通,区位优势逐渐增强。

(4)政策机遇难得。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自治区、地区新型工业化会议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政策保证;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广泛运用,我市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加快外向型工业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国内市场将持续扩大,为我市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不利因素

一是资本市场相对分散。主要表现为物质资本、货币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过于分散,既无体系也没有规模,这就成为无法形成大型工业集团的“瓶颈”;二是工业结构矛盾相对突出。在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小,轻工业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原料型初级产品多。今年上半年,全市乡及乡以上重工业完成值1.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1%;轻工业完成值1.9亿元,同比下降16.6%,重工业快于轻工业,这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相对较低;三是联动机制不协调。即工业与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结合度偏低,因而工业的辐射拉动作用就无法发挥;四是企业管理人才匮乏。*的中高级人才大都集中在卫生、教育、党政机关,而企业人力资源就相对匮乏,尤其是懂管理、能管理、会管理的工业经济人才更少。

三、*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实施重点工业项目,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整体看*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从产业结构比重看,第二产业刚超过第一产业;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轻工业比重过大;劳动力刚刚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必须大力实施工业项目,尤其是重点工业项目。有了工业项目,才能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工业项目要坚持选择好项目,重点开发、加重发展的原则,这是新型工业化的客观要求。对*来说,就是要做大做强石化、煤电、棉花、绿色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产业”,不断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优化升级工业结构,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改变,工业经济存量才能提高,从而最终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坚持现有产业为基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工业,构筑新的工业产业体系,这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对*来说,优化升级工业结构,重点是提高重工业的比重,提高重工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把*建设成北疆重要的能源基地和为石化生产服务的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棉纺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巩固推进轻工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等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

科技对工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支持、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工业的高新技术化,提高工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包括生产、设备、工艺、产品、环保等技术含量都有一个整体提高。工业一旦高新技术化,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提升。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来说,一是要加大科研力度,加快研发和使用新技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产权;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以工业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三是要开展重点专项研究,在重要的领域实现科技创新的突破;四是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是集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科技园,它在*的落户,为*科技创新构建了平台。一些企业如*北方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近两年来已独立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四)推进招商引资,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持续动力

篇2

一、任丘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优势

1.经济发展初具规模

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4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96.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6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一直稳居全省前十强。

2.工业体系逐步形成

任丘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形成了以中国石油华北石油公司、石化公司、华油荣盛机械等国有大型企业,同时发展了铝型材、节能炉具等多种产业为特色的大工业体系发展格局。

3.园区经济发展迅猛

继开发区成为省级工业园区后,2011年底雁翎工业区也被确定为省级工业开发区,雁南工业区的建设也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园区经济的发展,不仅解决了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更成为推动任丘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4.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全县现具备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1.8万余户,其中一部分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完成了一定的原始积累,正在辐射周边县市。

5.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全市建设中和竣工投产千万元以上的项目845个,其中超亿元的项目85个,省重点项目25个;累计引进外资项目28个,合同利用外资1.6亿美元以上,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铝型材、摩托车等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石油钻采及石化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改变了过去“一油独大”的局面,实现了大石化、铝型材、摩托车、石化装备制造、铁路机车及电器备件等五大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任丘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虽然任丘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们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产业转型压力还很大,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粗放型的小微企业的任务还很艰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

任丘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虽然为我国为中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现在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如何进一步延伸石化产业链条,怎样发展其他几大支柱产业才能更好的实现由石油城向石化产业和其它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工业城市的转变。

2.农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尤其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任丘农业生产比较零散,多以小范围分散种植为主,很少形成规模,一些地方农民为了取得较高的收入放弃耕种转而务工经商,因此出现了耕地撂荒现象,由于农业生产大都以单户分散经营为主,就使农业技术推广成为难题,农业发展滞后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短板。

3.城乡收入分配不合理,公共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存在

任丘属于农村包围的城市,目前,由于乡镇企业较多,大部分乡镇农民的收入水平是高于城市居民的。在农村,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居民每月的养老补助也是很有限的,更别说其他的一些保险了,几乎是没有的,而对于城镇居民在这方面就比较完善。还有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购买条件上,住房公积金的发放上城镇居民就可以享有,而农村居民却不可。对于复员军人的安置费城镇和农村的也是大不一样。还有就是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相对滞后的,一些农村地区至今还没有水改,没有通公路,更不用说建公园,图书馆,一些农村的文化生活是十分贫乏。

4.城市化建设推进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市场机制的有效参与

任丘的城镇化建设也存在问题,城镇化建设由政府规划和主导,以政府为主导的城镇化建设短期内集中资金,提高城市建设的效率,但如果缺乏市场机制的有效参与,就会使城镇化缺少了生机和活力。没有产业、没有人的城镇建设是有问题的,而依靠市场机制来主导城镇化建设,使资金投入优势项目,可以实现资源的更合理的配置。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1.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强工业园区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我市可以启动建设任丘石化基地,重点建设热电厂项目,对五大特色主导产业进行整合,加强排污设备运作。对于乡镇工业园区建设,要注意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周边配备相应的社区,作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另外一种尝试。

2.培育新的经济增长亮点,搞活一批新的旅游项目

白洋淀素有“北地西湖”和“华北明珠”之称,要合理开发和利用白洋淀资源。通过新建水上游乐景点、温泉度假村、新民居改造及高效有机农业旅游开发项目,搞活白洋淀的旅游经济,启动“引水进城”工程,营造北国水乡风情;同时规划新的旅游景点,例如莫州大庙,红色旅游等项目,促进任丘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以打造文明生态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打造城镇新形象

篇3

一、 岳普湖县工业化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岳普湖县工业化的现状

岳普湖县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421万元发展到2010年的1.08亿元,年均增长35%,工业园区建设正全面推进。虽然工业化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工业化水平仍然不高,发展新型工业化使命仍然艰巨。

(二)岳普湖县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利条件

1、资源优势

光热水土及各类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潜力巨大。岳普湖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春、秋温度变化大,夏、冬季气温相对稳定,自然光照条件充足,年平均气温11.8℃,无霜期232天,日照年平均2780小时,利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县域及周边100公里半径内有棉花、玉米、红枣、各类果品、小茴香、秋甜瓜等各类作物蔬菜的种植、各类牲畜家禽的养殖,特色优势明显、品质优、数量多。此外,岳普湖小茴香颗粒饱满,品高质优,畅销中亚各国;“小尾寒羊”、“疆岳驴”享誉区内外,享有“中国小尾寒羊发展之乡”、“中国毛驴(疆岳驴品牌)之乡”的称号。同时境内有甘草、枸杞、大芸、麻黄等430多种中药材资源,具有开发价值,同时,这些特产显示岳普湖特色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2、交通区位优势

岳普湖县地处喀什地区腹地,处在喀什半小时经济圈中心位置,半径80公里范围内辐射周边伽师、英吉沙等8个县市,是喀什地区西进东销的商品集散地、东联西出的商品出口加工基地和观光旅游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从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卫星城市的功能区域定位看,岳普湖县作为喀什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国际物流配送基地的地位逐渐显现。喀什特殊政策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将对岳普湖形成有效辐射。

3、人力资源

岳普湖县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有4万人,近年来通过加大对劳务输出人员“双语”、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全县劳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三)岳普湖县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制约因素

(1)自我发展能力弱。总体来讲,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水平仍然很低,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结合度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整体经济规模和实力有限,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较弱,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能力不足。

(2)工业发展缺乏资源支撑,基础十分薄弱。工业发展水平低、总量少,企业规模小,起点低,产品附加值低已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决定性制约因素。岳普湖县地处喀什腹地,境内至今尚未发现任何矿产资源,工业发展缺乏资源支撑;加之企业融资难等瓶颈的制约,招商难度大,企业落户少,工业发展缓慢。

(3)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无论是水利、电力还是交通、信息网络、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财力不足,明显滞后。工业园区建设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差,住房简陋,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村级阵地、卫生室、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严重不足,难以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

(4)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人才匮乏。农民致富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的严重滞后,导致全县劳动者技术技能素质普遍偏低,缺乏致富技能和职业技能;从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看,不仅在人才的数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技术、管理人才短缺,尤其是工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再加上长期缺乏系统的再教育、再培训,造成整体素质偏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发展经济急需的工程技术类、农业技术类、科研类人员少,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和科技开发经营人才更是短缺,以至于开展某些重点行业领域建设时,严重缺乏专业型人才。

二、 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推进岳普湖新型工业化进程

(1)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加大对入园企业的用工、用电、用地、厂房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优化服务环境,按照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使工业园区成为融资的窗口、产业升级的基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集中力量加快完善园区交通、供排水、供电、通讯、污水处理、绿化、美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园区聚集和带动能力,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布局,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资源节约使用和污染集中处理。

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建立有关土地、信贷、项目审批、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园,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的发展,以主导产业带动配套产业的集聚,增强园区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能力;加快建设园区内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吸引人才、促进成果产业化的创新载体。

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建立有关土地、信贷、项目审批、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园,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的发展,以主导产业带动配套产业的集聚,增强园区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能力;加快建设园区内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吸引人才、促进成果产业化的创新载体。

(2)积极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坚持贯彻执行国务院、自治区、地区有关促进工业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落实加快发展工业企业各项政策措施,在税收征缴减免、退返、银行信贷、担保、财政资金扶持、建设标准化厂房、建立企业“联系人”制度等方面,开展对企业支持帮扶工作,全方位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篇4

中图分类号: [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construction and system reform and the scale of building the continued expansion, resourc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was also increasing, if not effectively change the status quo,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also will pay a huge wast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price and take a new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s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save energy in an effective way.

Keywords: new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ilding

随着低碳、绿色、环保等建筑风气盛行,对于采用粗放式半机械化半手工建筑建造方式的我国房地产行业而言,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改变势在必行。近年来,由于我国建筑业依然存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低,建筑品质得不到保证,整体技术进步缓慢等问题,急需进行结构和技术革新,大力发展工业化住宅建设,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一 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概念

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等性能,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用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的住宅称为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

二 我国目前建筑行业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建筑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总体偏低,资源与能源消耗严重,建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建筑施工人员素质不高,待遇差,劳动力资源却日益短缺,成本升高,建筑寿命短,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我国建筑业一直以来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多采用传统现浇技术进行生产有关。所以,建筑行业需要一种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来改变现状。而建筑工业化与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说,建筑行业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以进一步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2007年,城镇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为1900万人 ,而其中建筑业约424万人,占总人数的22%。而2007年末建筑业职工人数961.6万人,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93.4万人,只占全部职工人数的20% ,其余均为农村劳动力。可见,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在建筑业职工人数中的相对数量,农村劳动力都较多。

从教育程度上看,建筑业就业人员教育程度较低,普遍是小学和初中文化;从工作时间上看,建筑业就业人员周工作时间都在48小时以上,属于超负荷作业。

此外,随着农民工工资水平绝对值和增加幅度的逐年提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大幅减少,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成本已经大幅提升,目前仅力工日工资标准就已经达到100元/日以上,技术工种则更高,甚至600元/日以上,人工成本的上升必然会引起建筑业建造成本升高。

由于近年来,中国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部分大型企业为了节省人力成本以及解决用人荒的问题(尤其是过年长假时间),把目标投放到农村人口相对密集的城市或城镇,在这些地方建设科技园区,吸引大量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对当地剩余劳动力来说既能有钱赚,又能解决诸如空巢老人和孩子教育等问题,两全其美。这也是大中型城市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短缺的原因。例如,富士康科技集团郑州科技园2010年9月建立,预计将使河南农民工外出减少约80万。

根据最新人口普查结果,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在2011年5月举办的“诺奖中国周”北京站论坛上表示,在2015年的时候,全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量等于零,此后会变为负增长。“人口红利”在“十二五”末或将迎来拐点。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改变,不但以技师、技工为代表的中高级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局面仍将持续,而且一般素质的劳动力也将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另一个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原来依靠廉价劳动力或者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将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或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在于产业升级,通过投资来提高资本构成的比例和相关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

三 工业化住宅的优点

预制建筑构件工业化生产,将农民工转变为产业工人,随着产业进步,改善了工作条件。工厂集中生产,实现了生产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了能源的消耗。现场湿作业的减少,使装配式施工大大降低了施工噪音及施工粉尘对施工周边环境的影响,有效减少了建筑垃圾,实现了建筑与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工厂化生产和机械化安装,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安全隐患,提高了建筑物的有效使用寿命。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外墙夹心保温体系,外墙防渗漏体系,建筑外墙安装体系等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应用,提高建筑物隔音、保温、防火等多种使用性能,便于系统的维护,耐久性好。建筑建设周期的缩短,提高了经济效益,降低了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加快了企业资金的回收和利用。

在经济效益方面,分工更明确,更加专业化,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省去中间交易费用和各专业对接缝隙产生的费用,从而达成企业经济目标乃至整个行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与传统生产方式比较,建筑工业化作为一种新型建筑生产方式能满足建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经济效益的提升,尤其体现在建筑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成本的降低。

在环境效益方面,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标准化的设计、工厂化的生产,机械化的施工,使得工业化生产从露天作业更多的转向室内工厂生产、从施工现场手工操作转向机械化施工,标准化设计则可以从初步设计开始就更为全面地综合考虑住宅产品全寿命周期环境效益。从住宅建设过程和使用过程方面,可以较大限度的实现土地资源、建筑材料和建筑用能源的节省。

在社会效益方面,工业化住宅建设会使与之相关的经济增长方式、就业、收入分配效益、居民经济生活、利益相关群体、文化教育、科技进步等等产生影响,因此,对社会效益的评价是整个工业化体系评价的重要方面。

四 我国目前新型工业化住宅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新型工业化住宅建设的发展势头较好,南方有万科集团领头,积极推进工业化住宅建设进程,并开展试点工程建设。早在2008年就修订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将卓越绿色企业作为发展远景,并逐步实现引领房地产行业,将新型工业化住宅建造模式全面升级和推广。深圳从2009年11月1日起实施了《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此规范为我国第一部预制技术方面的规范。此后,上海市也推出了《装配整体式住宅混凝土构件制作,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以此推动工业化住宅的发展。在北方,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了住宅工业化项目的密切合作,结合中国住宅设计应用的实际特点,提出了采用〈约束浆锚钢筋搭接连接〉的核心技术,通过科学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在保证连接可靠性前提下,使施工难度降低,并降低了成本,这也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发装配整体式住宅核心技术的先河,摆脱了住宅工业化发展中核心技术完全依赖国外经验的束缚。沈阳现代化建筑产业园的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建筑产业,是沈阳市委,市政府着眼于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产业园内引进了以日本鹿岛建设,积水置业及中国的沈阳万科,长沙远大为代表的技术体系,不断满足各类建筑形式和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为今后推广住宅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将逐步形成多体系,多模式竞争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现代化建筑产业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技术支持。还有长沙远大住工、合肥西伟德、北京金隅集团、南京大地等众多企业也都已经介入到了研究和发展工业化住宅建设领域,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篇5

新型工业化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有很大优势,在工厂制作预制构件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现场生产的浪费,大量节约建筑材料和能源消耗,而且还可以提高构件精度和构件生产效率,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绿色建筑的背景下,新型工业化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相关技术标准体系还很不完善。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标准化的设计、工厂化的生产和装配化的安装,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使各个专业、各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因此,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制定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是前提。目前,我国国家、地方和相关企业已经颁布了一些有关丁业化建筑的标准,指导着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但是,这些标准还存在着国家统一标准较少,标准不统一和相关标准缺失的问题。本文在对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我国新型丁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和规范现状。

一、国外典型国家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借鉴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工业化建筑方面还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差距。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已开始推广工业化建筑,在技术标准方面也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值得我国借鉴。

(一)瑞典

瑞典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工业化建筑政策,并大力发展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通用体系,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着手建筑模数协调的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将建筑部件的规格化逐步纳入瑞典工业标准。瑞典在1960年颁布了“浴室设备配管”标准,1962年颁布了“门扇框”标准,1967年颁布了“主体结构平面尺寸”和“楼梯”标准,1968年颁布了“公寓式住宅坚向尺寸”及“隔断墙”标准,1970年颁布了“模数协调基本原则”,1971年颁布了“厨房水槽”标准。这些标准囊括了公寓式住宅的模数协调,各部件的规格、尺寸。部件的尺寸、连接等的标准化、系列化使通用体系得到较快的发展。瑞典标准对于建筑产品的规定比较详细,大至主体结构尺寸小到厨房水槽都有规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建筑产品的通用性,逐渐形成通用体系。

(二)丹麦

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模数法制化的国家,并制定了20多个必须采用的模数标准,包括“建筑规则设计模数”、“模数组件的尺寸”、“优先采用的建筑水平向尺寸”、“双跑楼梯的楼梯间”、“厨房构件”等。丹麦推行工业化建筑的途径是开发以采用“产品目录设计”为中心的通用体系,同时比较注意在通用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丹麦通过模数和模数协调实现构配件的通用化。主要的通用部件有混凝土预制楼板和墙板等主体结构构件。这些部件都适合于3M的设计网格,各部分尺寸是以1M为单位生产的,部件的连接形状(尺寸和连接方式)都符合于“模数协调”标准,因此不同厂家的同类产品之间具有互换性(于萍、陈效逑,2011)。丹麦标准对于模数协调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于建筑及建筑产品的尺寸和规格的规定比较多而且比较详细,对于建筑的水平与竖向尺寸、各类构件的尺寸和小型建筑产品的尺寸都有规定,通过这种方式来规范设计,发展通用体系。

(三)日本

早在1969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开展材料、设备、制品标准、结构材料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依靠各有关协会加强住宅产品标准化工作。1971年2月通产省和建设省联合提出“住宅生产和优先尺寸的建议”,对房间、建筑部品、设备等优先尺寸提出建议。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住宅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极大推动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纪颖波,2011)。

(四)法国

法国的工业化建筑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第一代工业化建筑”,出现过许多“专用建筑体系”,不同体系出自不同厂商,各建筑体系的构件互相不通用。20世纪70年代后过渡为“第二代工业化建筑”,以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为特征。1977年成立了构件建筑协会,1978年该协会制订了尺寸协调规则。法国政府在1982年调整了技术政策,提出一套构件目录,只要与某些其它目录协调,并组成一个“构造逻辑系统”即可(孟刚,2005)。

(五)小结

可以看出,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工业化建筑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模数协调强调的是在建筑设计阶段尽量统一尺寸,做到标准化设计,而部件通用体系强调的是在部件生产阶段尽量统一部件的规格尺寸,做到部件通用。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设计是生产的基础,标准化设计有助于部件的通用,部件生产是设计的延续,部件通用可以促进标准化设计。各级政府部门在修订和制定标准时应充分借鉴国外标准,尤其是在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两方面。

二、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现状

目前我国针对传统建筑的标准规范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其中也涉及了一些有关工业化建筑的内容,但涉及专业不全,规定分散,不成体系,本文对此按照执行范围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

(一)国家标准

表-1中所列标准涉及建筑设计、建筑产品、结构设计和施工验收四方面,其中既有针对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标准,也有针对传统建筑制定而又涉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大部分颁布较早,已不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要求,应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进行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不够深入,应进行深化完善。

(二)行业标准

表-2中所列行业标准大部分为建筑产品标准,另外还有两部集设计和施工于一身的综合规程以及一部抗震标准。与国家标准情况相似,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颁发时间较早,应结合现状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工业化建筑的规定应深化完善。

(三)地方标准

从表-3可以看出,各地区已出台的针对新型工业化建筑的技术标准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大体可分为总则、术语解释、材料要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和验收。且各技术标准和规范都集中大部分篇幅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章节则只做了原则性规定,比较概括,不够具体、详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沈阳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在制定技术标准方面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在国家住建部、省住建厅等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沈阳市组织中建标准院、中建东北院、中建设计集团、沈阳建筑设计院等设计单位,以现代建筑产业化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丰富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在构件制作与验收、工程质量、安全、节能、检测等方面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编制工作(于海,2012)。

(四)在编标准

目前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已经,相关人员正在积极修改。该规程规定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要求、材料、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框架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装配板式结构设计、外墙挂板设计、构件制作与储运、构件安装与施工和工程验收。另外,据北京市建委消息称,将启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设计规程》编制工作,积极推动产业化住宅设计标准建设。该规程将对住宅设计中的模数协调、平面设计、外墙、内墙、楼面设计、内装修与设备管线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要求,为规划管理和建筑设计提供技术依据。由标准院作为组编单位编制的《装配式住宅设计规范》也正处在编制中。

(五)小结

目前各级标准中,关于结构设计和施工安装及验收的标准还比较少,应尽快修改相关标准,增加相关内容。另外虽然有一些关于建筑产品的标准,但还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应加紧修改现行标准并编制相应新标准。在修改和编制标准时应结合现有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做到能够充分反映新技术和新工艺;并且应该与在编标准相协调,力争做到不重复,不矛盾。另外,在生产过程上,工业化建筑和传统现浇建筑相比,无论是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范、施工安装标准,还是验收检查标准,都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应进行修订。在建筑设计上,应加强有关模数协调的规定;在结构设计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几乎没有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应增加相关内容;在构件部品生产上,应尽快完善关于尺寸规格、生产要求等方面的标准,尽快建立一套通用体系;在施工安装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比较分散,应进行整合,增加必要规定,尤其是关于节点连接这一重要环节的规定;在验收检查上,主要应修改两方面规定:一是部分工程的验收地点由工地现场转移到了构件部品工厂;二是应增加关于节点连接的验收规定。

三、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的修订和建议

结合我国现行建筑技术标准规定和国外工业化建筑发展过程中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本文对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建筑过程中部分主要技术标准提出两点建议。

(一)对现行主要技术标准的修订建议

1 建议。具体见表-4。另外,《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与施工规程》、《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中间平台》和《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梯段》都是为了发展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但制定时间较早。近几年工业化建筑发展迅速,相继出现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上述标准应结合工业化建筑的现状进行修订,以适应新型工业化建筑发展。

2 说明。《住宅建筑规范》中的条文大多针对现浇结构,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部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规定构件中的钢筋可作为防雷设施的引下线。此技术在现浇结构中易于实现,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不易实现,应作相应修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没有专门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节点设计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增加针对节点设计的相应内容;另外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构造要求较少,应继续完善,如节点连接构造要求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各类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做出了规定,但没有关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应增加相应抗震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主要针对现浇结构进行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特点的相关规定,如构件部品、施工机械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第9章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中,对预制构件的验收、结构性能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做出了规定,但不够具体,应进行完善。另外,由于构件部品在工厂生产所以在现场验收的规定已不适用,应增加针对工厂生产验收部分。《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应与《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进行同步修改。《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没有针对节点加固的方法和构造要求,节点连接处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加固方法和构造要求。《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中有大量针对现浇结构的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相应规定。《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中没有关于构件部品连接节点的防水设计,构件部品连接节点是防水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防水设计内容。《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是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的重要参考,目前该图集只针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应增加针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部分。

(二)对新增技术标准的建议

1 建议。(1)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的模数标准,如学校模数标准、医院模数标准、办公楼模数标准等。(2)完善建筑产品通用体系,增加关于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如预制梁尺寸规格标准、预制柱尺寸规格标准、预制隔墙板尺寸规格标准等。

2 说明。(1)目前我国现行建筑模数标准只有《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和《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三部,应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模数标准。(2)目前我国建筑产品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通用体系尚未建立,许多建筑产品缺乏与之对应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应增加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标准。

四、结论

为了找出目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典型的成功经验,对完善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提出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并得到相关结论。

(一)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总结和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大都颁布较早,已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建造,地方标准大都只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方面则比较概括。

(二)对典型国家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

篇6

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经过几年的实践,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不断丰富,思路不断创新,目标更加明确。十七大报告要求实现“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十七大报告不是就工业而谈新型工业化,而是把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升到了一种经济发展理念,上升到了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其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工业化。

一、工业化的内涵

所谓工业化,一般是指以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为基本标志,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韩国、新加坡、香港等一系列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短短的20多年里,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带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奇迹”。这种经济发展史上的“神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借助了工业化的巨大力量,正是工业化推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在战后的蓬勃发展。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是在人口众多、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一系列特殊国情下开始的,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数量型、低效率、低水平、污染环境的模式,伴随着高增长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未来二十年要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必须避免重走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数量扩张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当前,如何实现可继续发展是我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早在古代,我国就有“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思想。在经典著作中也包含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恩格斯就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虽然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现展理论,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罗马俱乐部”的思想和观点。1972年,以D・L・米都斯为首的美国、法国、挪威等一批西方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提出的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报告《增长的极限》,首次提出了“增长极限论”,并认为,如果目前的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就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而避免这种灾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制增长。

可持续发展正是针对工业化过程中暴露出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引起的一系列恶果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传统工业化道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基于此,可持续发展观在八十年代末一经提出,便得到全世界的广泛接受和认可。

到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同时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有望拉动中部地区快速崛起,并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而该政策必然带动地区及相关上市公司发展,也必将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建设。

二、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对环境价值的重新认识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强烈要求,对工业化发展也形成了新的约束。反思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机制,我们看出了它的不可持续性。在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与工业化发展的要求两者之间越来越对等,人类的文明要持续下去,工业化进程也不可能停止,那么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工业化,把工业化进程同绿色化结合起来,走绿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是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而又切实可行的步骤。经济活动的绿色化大体上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以及作为联系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两者桥梁的绿色营销。在绿色化的引导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这对看似不可调和的对立体便能和谐共存。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体现和必然要求。

1、绿色化能有效地克服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绿色化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而绿色化正起了这样的保障作用。无论绿色生产、绿色营销还是绿色消费,其宗旨都是坚持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维持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坚持当代人在满足其需求的同时,要尽可能给后代留下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体现可持续发展。例如:绿色生产强调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绿色消费则提出了三个消费原则,即倡导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能,追求安全、健康、舒适、环保的可持续消费。

2、绿色化能有效地促进工业化

绿色化能增加社会福利,更快更好地达到工业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条件,坚持绿色化能极大地促进工业化。绿色化将使环境质量普遍提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改善整个社会生活状况,增加社会福利,而这正是工业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例如:绿色生产将逐步实现低消耗、低排放与高产出,有效地减轻自然环境与资源所受到的压力,从而使人们的生存条件得以极大改善。绿色消费中人们消费的对象以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绿色产品为主,这就提高了消费的安全性、健康性,相应也减少了消费者因事故所受的福利损失。

三、基于绿色化理念的新型工业化路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国际环境决定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不通。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为在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了强大的绿色技术支持,从而使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可能。保护生态环境,以绿色化保障工业化,需要建立三大支柱:一是政府的重视和指导;二是企业界的积极支持;三是公众的广泛参与。

1、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生态保护

对企业而言,只有当外部不经济转化为内部不经济时,即外部不经济问题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时,才有去解决的动力,而当外部不经济不能转化为内部不经济时,企业没有动力去解决。就这是说,对生态环境破坏、污染等外部不经济问题,市场机制存在缺陷。因此,这些问题需要依靠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来解决。政府采取的措施有以下三种。

(1)经济手段。可以利用税收、价格、信贷等手段促进经济活动的绿色化,防止和解决环境问题。如减免绿色产品的税收,开征污染税,在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之上开征,超标越大,征收越多,实施“累进税”;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变资源的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在此基础上,理顺资源性商品价格与制成品价格的关系,使资源保持合理开发利用;设立专项基金,在财政上对绿色产业增加投入,增加对绿色产业的信贷规模,给予利率优惠;支持绿色环保企业在证券市场挂牌上市,为其吸收社会投资创造有利条件等。

(2)行政手段。如限期关闭或转产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责令企业在限定期间内使污染物的排放符合规定的标准;与企业领导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等。

(3)法律手段。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中的正规约束,是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保障。目前已制定的有关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等,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操作性差,经常发生有法不依的情况,法律法规形同虚设。因此,一方面要强化执法监督,贯彻落实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适时调整环境评价的标准,抓紧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如加强生态立法,建立生态消费制度,注重引导绿色消费,对于顺应生态保护的商品与服务,采取各种奖励和支持措施;反之,则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性税费措施等。

2、实施绿色生产,培育绿色产业

绿色生产,又称之为清洁生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其定义为: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预防性的环境策略,以减少其对人类及环境可能的危害。《中国21世纪议程》中已把推行清洁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并着手实施。企业应努力在工业化进程中不断提高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绿色化程度:加强绿色技术创新,适时采用高新技术、新能源技术,实施清洁生产;选择清洁的能源和无毒、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原料、零部件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物,并保证资源的回收再用;对产生末段的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进行无二次污染的处理;产品的包装、保管、运输全过程要符合环保要求,防止污染转嫁;开发绿色产品,培育绿色产业,建设绿色产业群,推动环境标志产品的使用,树立企业绿色品牌形象等等。

篇7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实质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大的发展效益。发展循环经济顺应了自然规律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已逐步成为省内外许多地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和重要内容。柴达木地区是海西乃至全省最重要的资源富集区,是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地区,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区域性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在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提升全州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要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把又快又好发展作为根本要求。要确保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就必须在努力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就必须在持续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就必须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选择有利于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选择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选择有利于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的增长方式。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把资源开发同增强财力、增加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讲求生态效益;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要真正做到这-点,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来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和开放性特征,必然会带动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既有利于拓展资源开发的领域和空间,为城乡富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又有利于加快全州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城乡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理所应当成为海西加快发展的战略重点。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海西地域辽阔、资源富集,现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39个,产地208处,资源总储量3315亿吨,潜在价值15.5万亿元,占全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90%以上,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的16.4%。长期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海西坚持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资源开发为主导,不断拓宽资源开发的领域和空间,不断提升资源开发的层次和水平,有力地推动了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资源主导型工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但随着海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约束矛盾日益凸显。从产业结构上看,全州资源依赖型产业仍然占居主导地位,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资源,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对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传统的资源优势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资源消耗已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瓶颈制约和最大障碍。如果继续沿袭“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传统发展模式,走过量消耗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的老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供给势必难以为继。破解资源约束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用“资源利用―产品―资源再生”的循环模式来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从环境容量上看,目前海西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万元工业产值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现行的末端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环境污染、缓解环境压力,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日益突出。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在园区中建立生态工业链,才能实现对可能产生的污染进行全过程的控制,从而将资源开发和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三是经济效益亟待提高。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的加快,全州资源利用效率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正在由原料输出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但总体上看,仍然存在着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低循环,高产值、低技术,高速度、低效益等问题,突出表现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开发模式粗放、

循环利用率低、产业链条短、资源和能源消耗大、资源组合优势未能有效发挥等方面,不仅给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内、园区内、区域内建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产业链条,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才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来促进和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是海西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从现有资源赋存上看,柴达木盆地内分布有丰富的盐湖资源、油气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煤炭及其他非金属资源,且具有类型全、品位高、品种组合好和产业关联度强的特点,完全可以通过产业链接和生产要素配置,实现原料、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这是海西发展循环经济最大的优势和最好的条件。但资源优势并不等于优势资源,资源优势是潜在的,优势资源是可供开发的:所谓的资源优势仅仅是潜在的、理论意义上的;真正可供持续开发、循环利用、并形成一定产业优势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从资源构成上看,柴达木地区96%的资源是盐类矿产,限于开发模式和提取技术,除钾钠外其余大多数有效组分目前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盐湖资源是海西发展循环经济最具潜力的优势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这篇大文章。从资源配置现状上看,目前全州可供配置的大宗资源现已全部配置,今后的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现有资源的深度加工和循环利用。从资源勘探程度上看,柴达木地区多数矿区和矿种地勘程度低,特别是有色黑色金属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资源地勘工作滞后,后续资源缺乏保障。总的来看,目前具有一定开发利用前景、能够构成循环经济基础与支撑的大宗资源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已累计探明油气资源量40多亿吨,探明石油资源量3.28亿吨,探明天然气资源量3069亿立方米,涩北气田进入全国四大气田行列。二是盐湖资源。湖盐矿床遍布柴达木盆地,已初步探明储量氯化钠3317亿吨、氯化钾7.06亿吨、镁盐210亿吨、氯化锂1890万吨、锶矿1928万吨、芒硝89亿吨,储量均居全国首位,其中氯化镁、氯化钾、氯化锂等储量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溴储量29万吨,硼矿1573万吨,居全国第2位。三是有色、黑色金属矿资源。除锡铁山、滩间山、清水河、海寺、白石崖等老矿区外,肯德可克、尕林格、野马泉等均是以铁为主共生有色及贵重金属的矿区,已探明铁矿资源储量1.7亿吨。通过进一步工作,该地区铁资源量有望增加到3―3.5亿吨,铜资源量达50万吨,钼5万吨。四是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柴北缘两大含煤区,其中大柴旦鱼卡煤田、绿草山、大煤沟矿区为优质动力煤,天峻木里聚乎更矿区、江仓矿区为优质焦煤。已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40亿吨,占全省资源储量的80.8%,其中优质动力煤保有资源储量为5.73亿吨,优质焦煤保有资源储量为29.75亿吨。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动海西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海西自然条件、区位环境、资源构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唯有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发展壮大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才能把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基于此,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加快发展工业、全面建设小康为目标,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集中力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力争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把柴达木地区建成为全省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通过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推进现有产业的融合和聚集,加快延伸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链和盐湖化工产业链,积极构建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和煤炭深加工产业链,不断优化矿电联产产业链及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构筑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体系。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紧紧抓住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的机遇,在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同步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与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以盐湖工业、油气工业、金属工业、煤炭工业和建材工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来调整和创新资源开发思路,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坚持以工业园区为依托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提高资源加工制造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推动资源开发向提高规模扩总量、综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档次、产业聚集相融合方向发展,为推进海西新型工业化进程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回全国其他12个试点产业园区相比,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柴达木地区已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条件和工业基础,交通枢纽地位和基础保障能力较过去有了很大提升,面临着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资源性产品短缺、地区间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等有利机遇;另一方面,受资源配置低效、综合开发能力不足、产业融合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本技术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指导体系、制度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政策支持体系、运转协调机制和思想舆论氛围。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海西加快发展工业、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试验阶段和起步阶段。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禀赋优势、现有工业基础和交通区位条件为依托,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为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核心,以建设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政府调控、企业参与、市场引导相结合,逐步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力争在2015年前后将柴达本地区建设成为青海循环型工业示范区,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框架与运行机制,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和工业园区,建成一批结构合理、组合优化、配置高效的产业集群,使柴达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明显降低,废物排放明显减少,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实现专业集成、投资集中、资源集约、效益集聚的经济发展模

式,为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初步设想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基本思路是,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区四园。

(一)依托交通干线。就是要紧紧抓住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的新机遇,在实现国道109、215、315线和地方公路干线等级化和黑色化的基础上,实现公路、铁路与资源开发地的连接,形成以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为结点的南达、西连新疆、北接甘肃、东通西宁的交通网络,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同时,加快支撑电源和专属供电区电网建设,形成330千伏输电线路环形网络,完善电力网架结构,尽可能使大电网覆盖重点资源开发地。在此基础上,选择交通区位条件较好的区域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充分依托交通干线和其他配套基础设施,把各个园区、矿区紧密连结起来,促进资源向条件适宜的地区集中,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二)围绕优势资源。就是要立足于现有资源基础,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加速产业链的延长,加速优势产业集群的培育,加速产业布局的优化,引导优势资源向工业园区、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集中,推动资源开发由单向开发向综合开发、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逐步形成多产业横向扩展和资源深加工纵向延伸相结合的循环型工业,力争在资源赋存与特色产业的结合上有新发展,在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的转换上有新突破。

(三)培育特色产业。就是要依托现有工业基础,把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放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比较中发现特色、突出特色,在调整中抓住重点、培育优势,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融合,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构建具有海西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当前,重点要培育发展四大特色产业:一是油气化工产业。要坚持油气并举,扩大规模,在逐步提高原油加工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甲醇、尿素、复合肥、聚氯乙烯、二甲醚、甲醛、醋酸等油气下游产品,布局建设乙烯项目,配套建设一定规模的丙烯等烯烃生产能力。加强原油加工过程中副产物、废弃物(如沥青、渣油)的再生利用。积极推进天然气化工与盐湖化工的融合发展,搞好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氯气平衡,发展PVC、复合肥等下游产品,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建成青藏高原现代油气化工产业基地。二是盐湖化工产业。要以发展化肥工业、无机盐化工、氯碱化工为重点,大力开发以钾、钠、镁、锂、硼、锶等元素为主的多种高新产品,延伸产业链,着力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和加工增值水平。加快钾肥生产过程中废弃资源的利用工作,利用盐湖“老卤”发展无水氯化镁、氢氧化镁、金属镁等产品;利用钾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氯化钠发展纯碱、烧碱、氯酸盐等产品:利用纯碱生产的废液发展氯化钙产品。大力发展硫酸钾、硝酸钾、氢氧化钾、碳酸钾、复合肥等下游产品。积极推进盐湖化工工业向综合化、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建成全国重要的盐湖化工产业基地。三是黑色、有色金属及冶金工业产业。要加强对铅、锌矿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在解决盐湖水氯镁石脱水工艺和高效电解镁生产工艺等关键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电解镁与镁合金等深加工系列产品。加快肯德可克、野马泉、尕林格等铁矿的开发,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提高资源的回采率和回收率,综合回收金、银、锌等有色金属和贵重金属,逐步构建铁矿开采―生铁冶炼―还原铁生产产业链,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四是煤炭及煤化工产业。要努力改进煤炭开采工艺,提高煤炭资源的回采率。抓好矿区的环保工作,及时进行地质环境和生态恢复,兼顾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积极有序推进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构建“煤炭开发――焦炭及焦油深加工”综合利用的煤――焦――化一体化产业链,以及“煤化工――盐化工――建材”产业链,支持引导煤焦油精细化工、煤炭制甲醇及甲醇系列产品、烧碱、纯碱、聚氯乙烯等下游产业的发展,实现煤化工与盐湖化工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海西工业发展新的支撑点。

(四)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紧紧围绕全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从资源、能源、环保、管理四大领域着手,落实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行企业循环生产、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三大重点任务。在资源领域,以综合开发为前提,以有效配置为手段,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核心企业为重点,加快构筑主导产业,推进产业链的相互融合,促进企业之间形成原料、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的互供共享,实现资源的减量投入、集聚生产和循环利用。在能源领域,抓好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勘探开发,同时调整和优化园区能源供需结构,推进园区能源设施的大型化、规模化,同时抓好电力供应、供热蒸汽、循环水等的综合配套,推行集约型能源消费模式。在环保领域,突出抓好企业的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建立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废旧物分类、回收、再造系统,城市及区域中水回用系统,促进再生资源向产业化发展。在管理领域,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和效率,调节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行为,形成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要坚持实行渐进式的循环经济推进策略,努力体现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在企业层面,以工业企业为主体,以开展清洁生产、加强工业废料的二次开发利用为重点,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为主要目的,加快建立一批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循环生产的循环经济型企业,构建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在产业层面,以工业园区为重点,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为主要目的,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生态链;在此基础上,实现由企业、园区的小循环向产业、社会的大循环扩展,着力构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循环经济体系。

(五)建设一区四园。就是要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工业化”和“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依据柴达木地区资源分布状况、现有工业基础、交通干线布局和外部配套条件,在西部经济区规划建设格尔木工业园和大柴旦工业园,在东部经济区规划建设德令哈工业园和乌兰工业园,形成若干有支柱或优势

产业支撑、有大型骨干企业引领、有能源和资源保障的产业集群,促进生产要素向工业园区聚集,促进园区资源共享和产业融合,带动下游项目和关联产业发展,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框架。要依托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共生组合,通过企业间副产品及废弃物的交换、能源和水资源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和其他设施的共享,来实现产业的聚集,形成以“一区四园”经济核心区为主导的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一是要以格尔木及周边地区丰富的油气、盐湖、黑色及有色金属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格尔木在铁路、公路、民航、油气管线布局中的枢纽地位,以石油天然气工业小区、盐化工业小区、冶金工业小区为支撑,加快建设格尔木工业园。要充分利用格尔木周边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着力构建油气化工产业链,规划建设年产30万千瓦燃气电厂、50万吨炼油扩建、90万吨天然气甲醇、123万吨尿素、20万吨醋酸、20万吨二甲醚和30万吨甲醇汽油等重点油气化工项目,建成炼化工业小区,并以此辐射带动格尔木、冷湖、茫崖等地的工业发展;要以察尔汗盐湖、东西台吉乃尔湖资源综合开发为依托,着力构建盐湖化工产业链,规划建设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东西台吉乃尔湖钾锂硼资源综合开发等重点盐湖化工项目,建成盐化工业小区,并以此辐射带动格尔木、茫崖、冷湖、大柴旦等地的工业发展:要以肯德可克、尕林格、野马泉、索拉吉尔及等周边地区铁矿、铜矿等黑色有色金属资源为依托,着力构建冶金工业产业链,规划建设年产200万吨还原铁配套1D0万吨高炉气甲醇、50万吨高炉气甲醇汽油项目和30万吨铜、1万吨钼、200吨钴、20万吨粗铅、10万吨锌冶炼等重点冶金项目,建成冶金工业小区,并以此辐射带动格尔木、都兰及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二是要以德令哈周边丰富的盐、石灰石、煤炭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德令哈在资源组合上的地缘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以270万吨纯碱及其下游开发项目为龙头,着力构建盐碱化工产业链,加快建设德令哈工业园,规划建设年产270万吨纯碱、60万吨烧碱、60万吨PVC配套90万吨电石、100万吨氯化钙、10万吨碳酸锶及锶系列产品开发等重点盐碱化工项目,并以此辐射带动德令哈、乌兰、都兰、大柴旦、冷湖等地区的工业发展。三是要以乌兰周边丰富的焦煤、盐湖资源为依托,以推进煤化工和盐化和盐化工融合发展为支撑,着力构建煤化、盐化产业链,加快建设乌兰工业园,规建设年产600万吨洗精煤化、300万吨焦化、10万吨煤焦油、30万吨煤气甲醇等重点煤化工与盐化工项目,并以此辐射带动乌兰、天峻等地区的工业发展。四是要以大柴旦周边丰富的煤炭资源、盐湖资源、有色金属资源为依托,以培育壮大煤化工及煤电产业、盐湖化工产业、有色金属产业为重点,构建能源、煤化、盐化产业链,加快建设大柴旦工业园,规划建设年产1200万吨原煤、100万吨煤气甲醇、15万吨电石、10万吨精化制硫化碱、5万吨硼酸等重点项目,并以此辐射带动大柴旦、冷湖、茫崖等地的工业发展。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环节和保障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重在实践,重在行动。要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服务、搞好规范,统筹兼顾、狠抓落实,把政府支持与企业行为结合起来,推动循环经济在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起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一)转变思想观念。要在解放思想中进一步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辨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辩证地认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辩证地认识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把思想真正统一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要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设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要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破除狭隘、封闭的属地观念,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所有制界限,牢固树立“全州一盘棋”的思想,充分认识循环经济在带动区域发展中的联动效应,充分认识工业园区在培育产业集群中的集聚效应,充分认识产业链条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连带效应,按照依托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积极主动地融入全局发展,支持好、服务好、协调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园区建设。

(二)加强规划指导。发展循环经济是海西“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使总体规划有利于产业链条的延伸、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培育、有利于工业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业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围绕“一区四园”规划重点项目,力求在编制和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过程中贯彻和体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要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加快研究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率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并把主要指标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督促各地各部门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推进计划,研究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工业园区在优化产业布局、带动区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建设。

(三)制定配套政策。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需要完善的政策体系来支撑,这是发展循环经济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要完善配套政策,强化政策导向,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金融、投资等手段,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扶持力度,建立以经济调节为主、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为辅的调控机制。要抓紧研究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以解决利益调整分配问题为重点,制定并实施资源异地流动办厂、重要资源比率税率调整、科技扶持及废物利用等方面的财税政策,逐步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要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列入各级政府投资的重点支持范围,在基本建设、地质勘探、企业控潜改造和科技三项费用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以及地质勘探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要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制度,确保循环

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四)强化科技支撑。循环经济必须以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等先进适用技术为基础。没有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循环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支撑。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中心环节,根据海西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研究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领域,制定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省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大对关键控制性技术和工艺的研发力度,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和产品,尽可能地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治理成本,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和产业链条之间的链接技术体系,提高循环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发挥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同省内外有实力的科研院所联合协作,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方法贯传到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中,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服务体系。

(五)构建协作机制。循环经济是以系统整合、循环合作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开展“废弃”与“资源”互补的多赢协作,需要在产业之间、区域之间构建互利合作的协调机制。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要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制度,并根据社会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利用率,进而实现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加快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型示范企业。要依据资源条件、环境容量和区域特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出资源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产业,集中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依托核心企业的强大辐射作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加快构建循环工业产业链。要坚持开放开发、联合协作、优势互补,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争取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和大型企业集团参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促进招商引资从引进资金为主向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并重转变,从引进一般性的资源开采、产品初加工项目向引进资源深度开发、综合利用项目转变,加快形成选商选资的新机制,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充分依托青藏铁路的枢纽带动作用,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协作与沟通,积极探索建立矿产品加工转换基地,拓展与等周边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管好、用好青藏铁路,实现区外资源区内加工,在相互交融中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

篇8

中国农村工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工业进程中的重要特征,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一、农村工业化是推动国民经济和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动力。二、农村工业化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三、农村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四、农村工业化是农民富裕、农村集体经济繁荣的重要途径。五、农村工业化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六、农村工业化带动了小城镇建设,促进了乡镇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是,这些年来,我们在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忽视了环境污染与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我国农村工业化大多数以数量型外延扩张为主,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为主的中小企业,农村资源与环境被严重透支,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形成了沉重的生态负债,进而直接影响到农村和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工业化必须调整战略思路,不能再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而必须要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走出一条减量化、集约化、生态化的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新路,即农村新型工业化之路。这条道路主要包括这样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强调农村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及永续利用;强调工业品制造要以有益健康、环境友好为标准;强调通过信息来促进工业化;强调用新的办法解决“三农”问题。

从福建的情况看,福建农村工业污染和资源消耗形势呈逐年加深的态势。根据福建省环保局2003年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全省共调查了3140家工业企业,其中乡镇工业企业有1358家,占43?郾2%。目前多数乡镇工业企业规模依然较小,生产设施比较简陋,环保治理设施不健全,部分企业还是违规偷排企业“三废”。2003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9?郾84亿吨,2002年为7?郾85亿吨,增长了25?郾4%;工业废气排放量为4188?郾61亿标立方米,2002年为3564?郾60亿标立方米,增长了17?郾5%;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4?郾21万吨,2002年为5?郾70万吨,减少了26?郾1%;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7?郾86万吨,2002年为8?郾44万吨,减少了6?郾9%;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4?郾61万吨,2002年14?郾76万吨,减少了1?郾0%。而全省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福建农村工业污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水源污染。大部分农村工业企业废水的处理率和达标率都很低。就闽南地区的农村工业污染状况看,现在大多数内河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工业污染。有的地方水源污染严重,不能作为人们的饮用水。②大气污染。农村工业废气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氟化氢、烟尘,主要污染行业为建材、化工、纺织、造纸、农药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晋江、龙岩、三明的一些县市区等地大气污染比较严重。③固体废物污染。炉渣、煤渣、矿渣及工业垃圾为农村工业产生的主要固体废物,其中有毒有害的废物主要是化工固体废物和冶炼固体废物。

针对上述情况,福建农村新型工业化应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环境友好产品,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和污染物产生的最减量化。在“十一五”期间,福州、厦门、泉州要分别开展生态工业园区试点,探索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共生产业群模式,其他市也要积极推进。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污染物排放达标的企业,应当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对污染物超标或超总量排放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定期公布其排污状况。出口加工型企业和重点工业企业,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围绕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在产业布局方面,沿海地区应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加快产业集聚,推进各类产业集群发展。围绕纺织服装、鞋业、轻工、建材、林产、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改造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大批能参与国内竞争、对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起带动作用的地方性产业集群。

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方面,纺织服装业要以面料研发为中心,建立跟踪世界领先水平的质量检测中心和研究开发机构,发展泉州、厦门、福州及辐射闽西北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鞋业要加快建立符合国际环保要求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国际性鞋业市场交易中心,强化技工培训,加大品牌创新,做大做强晋江及辐射莆田、福州等地的鞋业产业集群。轻工业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品牌经营,着重发展休闲食品、德化工艺陶瓷、福州及安溪藤铁工艺、泉州树脂工艺、漳州家具等产业集群,培育福清塑料管材产业集群。建材业要发展以龙岩、三明、南平一线的水泥产业集群;以南安、晋江、惠安为龙头的闽东石材产业集群;以泉州、闽清为主的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和南安水暖器材产业集群。林产工业要发展闽北林纸板一体化及竹木加工产业集群;通过着力在沿海引进大型造纸制浆企业,进一步提升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纸制品印刷包装产业集群。

篇9

化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为自身的特殊性,发展一直都很平稳,没有实质性突破,也不被外界所关注。在当前时代,积极采用新技术,就意味着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因此化工企业也不能继续闭门造车,要用积极的态度去迎接信息化技术,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升自身竞争力,获得更久远的发展。

1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开放度越来越高,全球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有化工企业超然世外的地位已然消失,国外大量的化工企业都看中了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纷至沓来。这样无疑对我国自有化工企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化工企业在这种局面下,若想有效地应对挑战获得机遇,就必须一改以往的发展模式,积极地进行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全面完成信息化建设,无疑就是化工企业获得更高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全面的信息化建设,化工企业整体的结构会更加完善,功能会更加明确,企业整体的运转可以更加流畅,企业可以获得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面提升。除此之外,由于信息的发达,化工企业还可以更迅速地了解国内外有关化工企业的新技术、新发展理念,可以确保自身的发展始终与时展速度保持一致。可以说信息化建设,就是帮助化工企业完成全面升级的过程。

2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2.1信息化理念认知不足

在我国,化工企业的发展历程是极其漫长的,作为我国经济建设早期的支柱行业,在现阶段已然进入了发展的中后期阶段。也正是因为漫长发展的原因,化工企业自上到下全部员工,都形成了一定的定式思维,接受新兴技术、理念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员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不适应,还是习惯以传统的生产运营方式,使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还只停留在最初的阶段,用以辅助工作,对5G技术等一众高超技术的利用率极低,这与国外先进化工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观摩国外先进企业不难发现,大多数化工企业依托于信息化技术,已然实现了全自动生产,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而这是我国大多数化工企业都未做到的,企业并没有将信息化建设当作长远发展的一部分。

2.2信息化建设力度不足

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句空口号,企业若想完成全面信息化建设,就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然而正是因为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不足,所以在建设方面,并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也是导致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速度缓慢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资金的短缺会导致各类先进信息化设备引进速度缓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速度做不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是需要大量的信息化人才作为基础,而在这方面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很难吸引人才的加入,同时也无法对已有人才进行有效的培训。除此之外,很多信息化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都是需要耗费经费去维护升级,如果企业不能平衡投入经费与维修经费,就会导致很多信息化设施在使用过程中损坏而无法维修的情况出现,从而不能持续地提供服务。

2.3信息安全问题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标志性的一点就是信息的共享性。对于化工企业而言,共享性无疑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如信息获取与传递的速度大幅提高,成本就得到了有效的降低。而这背后也具有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信息安全问题。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因为对安全防护的不重视,极有可能导致公司的信息出现泄露,从而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因为化工企业缓慢的信息化建设速度,信息安全防护方面的建设目前仍处于空白阶段,自身的信息安全并没有得到充足的保障。

3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可行路径

3.1树立正确的信息化发展意识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获得发展、提高竞争力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有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对化工企业而言也同样如此。在化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信息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要明确其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具备正确的发展意识后,各项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展开[1]。在化工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加强有关信息化技术的宣传,让企业上下都明确5G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一众高超技术对企业的作用,要让每个人都对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充足的认知,将信息化建设、创新建设等正确的发展意识有效地刻入企业文化,让企业全体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正确的发展意识的熏陶,积极配合企业完成信息化建设。

3.2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企业在完成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投入力度,要将信息化作为一个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事业来进行[2]。针对信息化建设,企业可以制定一个单独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定期注入资金,使信息化建设可以获得充足的支持,使现有设备可以获得及时的更新,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必要时可以成立相应的资金督查小组,确保每一份资金都如实用于信息化建设。在每年年中与年末的公司总结上,要将信息化建设后公司获得的变化与以往进行有效的对比,让企业上下都明确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改变,从而不断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速度。

3.3重视信息安全防护

信息安全是企业在完成信息化建设时,必须要重视的一个环节。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要不断对信息防火墙等一类的防护软件进行更新。要通过安全防护性能出众的安全防护设备及软件来提升对外界侵入的防护。同时还应该建立对内部的安全建设。具体可以采用分级的措施进行,不同级别的员工所拥有的权限是不同的,一些关于企业核心利益的信息,只有企业的最高权限人才可以浏览查阅,通过这样的形式,来确保企业核心信息的安全。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内外兼顾的形式,来确保企业的信息安全。

3.4完善企业信息化运作模式

现阶段,大环境中信息化技术、信息化设备的种类繁多,这些不同的设备不同的技术,会延伸出完全不同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因此在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进行深层次的选择,需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与自身发展最合适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信息化建设,对于化工企业而言是一个帮助企业获得更为久远发展的一项计划。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一定要立足于当下,放眼于未来。在建设过程中,对于已完成建设的部分,要进行不断的升级完善,确保这些部分可以始终有效地发挥作用,对未完成建设的部分,要进行全面的分析,选择最适宜的技术予以引进[3]。而针对一些未引进的技术设备,也应该进行全面的分析审查,厘清它的优点与弱点,对企业发展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从而决定是否引进。要确保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发展并顺利运行的,以此来保障企业在提升效益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3.5扩充信息化人才队伍

人才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也是使信息化建设发挥功用的基础条件,只有确保自身信息化人才储备充足,化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获得更有利的保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要始终坚持对自身人才的培训以及对高技术人才的引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不断提升信息化人才储备的深度。针对企业已有员工,可以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来提高已有人才的信息化水平,具体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即针对性培训、短期培训、长期培训[4]。针对性培训就是指,当出现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技术或者设备时,在确认对自身企业有帮助的情况下,要帮助人才在短时间内掌握该技术的正确使用方法,迅速地让该技术在企业中发挥功用,创造效益。短期培训是指进行一些树立企业信息化建设脉络的培训,要让相关人才明确企业已有的信息化技术以及设备,并熟练地运用它们,来确保建设的有效性,确保这些技术设备可以有效地发挥功用。而长期培训就是指对信息人才的思想培训,要通过不断地培训,让信息化人才明确信息化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如安全意识培训,要从根本上让其明确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使其可以主动地进行相关方面的学习,巩固企业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通过意识的不断升级,带动技术的有效实施。而在引进高质量信息人才时,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企业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企业文化,提高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使人才愿意主动地加入企业。另一方面,企业要通过丰厚的薪资待遇来引进人才,通过丰厚的薪资、良好的企业文化,来提高信息化人才的留存率。

4结语

信息时代对于化工企业而言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化工企业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完成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因此企业一定要明确信息化建设才是自身更长远发展的保障,明确只有加速信息化速度,企业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蓝庆新.论新型工业化下的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J].南方经济,2003(3):52-54.

[2]蓝庆新.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J].社会科学辑刊,2003(4):57-61.

篇10

一是膨胀规模。按照龙头企业带动、骨干企业支撑、规模以上企业扩张的发展思路,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直接融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推进企业规模低成本、裂变式扩张。重点分三个梯队推进:

第一梯队,培植10家“旗舰”企业,使大者更强。重点扶持海尔冰箱、海信空调、青啤三公司、碱业化肥等10大企业膨胀规模、提高效益、做大做强。对10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土地使用、税费收取、优惠政策、资金协调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议,到2007年1家企业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6家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1-6月份,除淄柴博洋外,9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6.2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特别是光明轮胎和宏泰铜业2家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光明轮胎销售收入增幅高达153.2%,利税增幅53.4%;宏泰铜业销售收入增幅81.8%,利税增幅113.8%。宏泰铜业目前铜管产量全省第一、全国第四,吸引加拿大客商投资1000万美元,总投资3亿元,扩大出口铜管规模。目前,26000平方米厂房正在建设,10月份竣工投产。投产后,可年产铜管8万吨,位居全国第一。

第二梯队,培植50家“双倍增”骨干企业,实现“规模扩倍、效益增倍”。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在组织领导、优惠政策、土地利用等方面全力扶持,充分发挥骨干企业拉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用。1-5月份,49家骨干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9亿元,实现利税3.7亿元,分别增长28.2%、32.6%、13.7%,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1.6%、51.9%、44.5%。

第三梯队,培植330家规模以上成长企业。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电力紧张等实际困难和问题,从土地、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为企业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5.1亿元,同比增长53.9%;实现销售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54%;实现利税8.3亿元,同比增长54.1%,三项指标增幅均超过50%。

二是创新技术。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带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重点抓好海尔车载冰箱、海信空调实验室改造、碱业化肥精细化工等15项技术创新项目。1-5月份,全市共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11项、***市科技项目13项,其中2项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和国家星火计划,6项列入***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完成技术创新项目26项,申报***市技术中心4家。全市14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41.1亿元、销售收入30.6亿元、利税9308万元,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的26.4%、23%、11.2%。

三是培育品牌。大力发展品牌经济,筛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且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进行重点培植,催生一批品牌产品和名牌企业。1-5月份,已申报了5家企业的5种产品争创省名牌产品,正在组织4家企业申报***市名牌产品;新申报省著名商标2家,正在申报***市著名商标5家。版权所有

二、抓好大项目引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市坚持把招引大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核心和关键,始终紧紧抓住不放松,大力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面向知名企业招引大项目。积极把握全球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资本转移带来的机遇,突出招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在招商方向上,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国”字号企业、绩优上市公司、山东100强、***“十大集团”、“十强企业”。在招商地域上,对外主攻韩国、日本和港台地区,开拓欧美;对内主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招商策略上,认真分析国内外大企业投资趋势,结合**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精心包装项目,实施定向招商。1-5月份,由市级领导牵头,先后拜访了世界500强驻京、驻沪机构(办事处)和日本、韩国等500强企业以及中粮、中农发、中材科工等国内500强企业60多家。目前,世界500强项目韩国现代金属(3000万美元)、日本三菱食品(3000万美元)、住友食品(1000万美元)近期签约;“国”字号企业,投资2.5亿元的中农发淄柴博洋柴油机项目8月份投产,投资5亿元的中材科工集团水泥项目正在完善项目建议书,投资3亿元的中粮集团花生加工项目正在完善项目承接方案;“青”字号大项目,投资10亿元的海信空调二期工程、11.2亿元的碱业工业园等12个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全市过亿元的在谈内资项目18个,总投资42.5亿元;在建项目7个,总投资12.5亿元,投资3亿元的雅坤陶瓷和投资1.35亿元的宜美木业9月份投产、投资1.5亿元的东森家纺10月份投产;7月底前拟开工项目4个,总投资5亿元;新投产项目2个,总投资2.9亿元。过千万美元的在谈外资项目25个,总投资4.5亿美元,投资6000万美元的加拿大秸秆发电项目5月31日签约,目前正在进行项目规划定点、勘察设计;在建项目16个,总投资2.4亿美元,投资1057万美元的金龙包装厂房已竣工,投资1200万美元的邦德纺织一期7400平方米厂房投入使用、二期20000平方米厂房正在安装钢结构;拟开工项目9个,总投资1.4亿美元;新投产项目5个,总投资7470万美元。

二是围绕产业集群招引大项目。以***支持**建设***电子家电、汽车配件、出口食品、橡胶化工、机械铸造、纺织服装生产基地为契机,细化产业重点,突出产业优势,围绕家电电子、机械铸造、汽车配件、橡胶化工、食品加工五大产业,发挥**制造业基础实、后劲足、吸引力大的优势,强化中下游企业招商,推进主导产业规模化、配套产业专业化,提升五大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1-5月份,新引进电子家电项目25个,投资1000万美元的宏辉磁版权所有电7月份开工建设,投资1120万美元的中莹电子10月份投产,投资2000万美元的tdk电子进入试生产,投资1500万美元的诚汶电子已投产。新引进机械铸造项目84个,投资2亿元的开拓集团机械加工7月初开工,投资1亿元的海汇机械7月底开工。新引进汽车配件项目16个,投资2000万美元的ssp机械已签约,投资1000万美元的裕信汽车配件10月份投产。新引进橡胶化工项目21个,投资1000万美元的速力达橡胶正在安装调试设备,投资1.1亿元的光明轮胎热电联供11月份投产。新引进食品加工项目112个,投资2970万美元的三统万福6月7日投产。

三是利用现有企业招引大项目。引导企业主动出击,增强与国际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结洋亲”的胆略和气魄,加快由单纯的贸易合作关系转向以资产和市场为纽带的战略伙伴关系,自觉融入到世界跨国公司的产业分工体系中求生存、求发展,构筑企业招商引资的新平台。海信空调发挥全国最大的变频空调生产基地的优势,引进了开拓集团机械项目,3个配套项目近期也将签约。三莹电子年产铝基电容器60亿只,产量世界第一,先后引进了三新电子、诚汶电子等7家配套企业,并大力吸引总部投资,力争用三年时间再造一个同样规模的新三莹。北苑家俱引进加拿大环球林产公司投资500万美元,合资建设英特沃木业项目,7月底将投产。即将竣工投产的淄柴博洋柴油机项目已引进配套项目3个,总投资1.8亿元,在谈配套项目5个。随着配套企业的跟进,环环咬合其产业链条,将带动**整个机械制造产业的腾飞。

三、优化发展环境,打造大项目集聚“洼地”

一是大力优化服务环境。积极推进三大机制,下大气力做好大项目建设过程中和投产后的服务,真正让投资者满意。1、政策导引机制。今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大力培植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全市工业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培植特色产业和重点企业三年行动纲要及年度操作性计划》等一系列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特别对培植和招引大项目制定了具体详细的优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招引和培植大项目。2、服务保障机制。围绕具体项目抓环境建设,制定规范的工作流程,减少内部运转层次,提高工作效率。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按照“有事快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为大企业提供日益完善的“直通车”服务;成立新型工业化工作委员会,加强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和协调;建立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明确了14家企业由市级领导帮包,帮助企业加快发展。3、协调推进机制。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市政府市长、副市长等组成的大项目综合协调小组,协调重大项目的签约、开工和投产,定期分析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及原因,研究解决办法。对外资过千万美元和内资过亿元的大项目逐一落实责任制,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篇11

关键词 诚信文化 公路行业 建设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诚信是社会最普遍、最基本的伦理价值需要,是个人的立身之须、单位的立业之基、国家的立国之本。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公路文化是公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元气”,是公路事业发展的活力之源。而公路诚信文化则是公路文化的核心,也是公路部门内增合力,外塑形象,促进公路事业健康和谐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在公路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把诚信教育贯穿于始终,大力倡导诚信文化,凝聚人心,彰显公路诚信力量,为振兴地方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当前行业诚信出现的问题

1、诚信道德体系脆弱

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与之相应的伦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传统道德伦理日渐缩减,各种文化思潮大量引入,拜金主义、利益至上观念泛滥,部分社会成员不顾应有的伦理道德底线和最基本的市场规则,背信弃义,牟取暴利。从“三聚氢氨”、“毒奶粉”、“染色馒头”到“地沟油”,有毒食品,假药品等泛滥,在公路系统的工程建设中也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层层分包、偷工减料等现象,导致出现豆腐渣工程。这些事件的不断上演,考验着我们的社会诚信体系与道德底线。

2、诚信管理理念不强

一些单位为迎合上级意图,取得暂时的信任,往往以失信为代价去争取政绩。在服务方面,尽管我们已经开展了“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但是一些地方对服务的内涵理解仍然比较肤浅,停留在表面上,出现了“脸虽然好看了,但事还是难办”,服务缺乏主动性,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

3、诚信价值观出现偏移

当前,公路部门的主流是讲诚信的,是积极向上的。但不可否认,个别部门内部人际交往出现失信的苗头,诚信观念越来越被淡化和曲解,如:有的干部重“利”不重“信”,工作中放任自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图虚名,不做实事;有的干部对上级的规定指示表面上服从,暗地里消极对抗,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政策执行重形式、走过场;有的干部在上级面前卑躬屈膝,媚态尽出,在下级面前则趾高气扬,官气十足,等等。

二、建设公路行业诚信文化的重要性

1、加强公路行业诚信文化建设是贯彻党的十精神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对诚信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公路诚信文化建设,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诚信的道德规范,从而把公路的各项管理提升到诚信管理、文化管理的层次上来,是公路部门贯彻落党的十精神的必然要求。

2、加强公路行业诚信文化建设是培育高素质公路队伍、提升公路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孔子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和品格。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德和素养,不仅难以形成内在统一的完备的自我,而且很难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取得成功。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规范,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无论是单位本身实力和生存能力的增强与提升,还是单位内外关系的优化与完善,都离不开诚信。诚信不仅产生效益和物化的社会财富,而且产生和谐和精神化的社会财富。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空前的冲击。加强公路诚信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倡导诚实守信,实现文化管理,做到以文育人、以德昭人、以情感人,进一步提高公路部门干部素质,培育高素质的公路队伍;加强公路诚信文化建设,就是要使公路部门的制度、管理、执法、服务等各方面都做到诚信,充满先进文化韵味,用新理念、新思维、新办法去攻坚破难、推陈出新,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开创公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3、加强公路行业诚信文化建设是树立公路良好形象、促进公路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交通公路部门是政府的重要窗口单位,直接面对广大行人、车主、驾驶人和社会各界。公路职工在工作中,必须始终做到诚信养路、诚信执法、诚信服务、信守承诺,只有讲诚信才能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只有讲诚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公路诚信文化是公路工作的基础,是公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强公路诚信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诚信理念,把依法治路和诚信服务统一于公路管理中,形成持续恒久的发展动力,并以此作为“推进剂”,才能使公路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取得新发展,使公路部门在全社会树立起良好形象。

三、建设公路行业诚信文化的途径

价值观是单位文化的根本,要想树立诚信单位,首先就要树立每个职工良好的诚信价值观,如何使得每个职工有正确的价值观,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加强单位诚信文化建设。怎样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呢?笔者认为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观念先导,教育培养

坚持从思想意识上入手,加强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使全体职工树立诚信的工作和做人理念,形成单位诚信文化。单位要从教育入手,增强职工的诚信意识。使他们明白:诚信是做人之本,也是工作之要,个人不讲信誉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单位不讲诚信就不可能发展。要把诚信看作干工作的基点,并通过不断学习,牢固树立诚信的思想。要把诚信作为公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2、制度规范,机制养成

要提高精细化管理的绩效考核程度,通过严、实、细、恒的管理,养成职工精益求精、严谨认真、快速反应的工作作风,追求工作质量的零缺陷。要建立内部竞争激励机制,在人事制度上要实现从凭关系、凭资历,向凭素质、能力和工作实绩转变;从委任制、终身制向聘任制、任期制转变,实行公平竞争、择优选用、优化组合。在收入分配上,建立职工绩效挂钩的效益工资制、岗位工资制、计量支付工资制等,通过严格的考核,实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3、法律制约,改革强化

要经常组织职工开展法律法规教育,特别要组织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培养职工遵守法律、依法治理、依法行政的意识,做到遵纪守法,管理合法,规范执法。针对当前公路部门的预算体制的变革,引导职工适应改革变化,面对逐步开放的公路建设、养护市场,要勇敢面对、积极作为,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和竞争机制去做,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投标竞争体制,实现公路建设和养护市场化、规范化。

4、示范引领,环境陶冶

诚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需要一个大环境不断地陶冶、锤炼。要建立全员广泛参与的大环境,进行集体熏陶。职工在集体参与中互相配合、互相激励,提高自身教育、自我规范的能力,才能创造出和谐、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竞争局面。职工的心是单位的根,领导者只有关心职工,职工的心才能贴近单位。所以笔者认为:第一,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在诚信建设中的表率作用。作为单位负责人,在诚信建设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掌握的资源、影响力和感召力都是普通职工不能比拟的,所以领导干部诚信意识的强弱,导向的好坏,对一个单位的诚信意识的树立,诚信制度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领导干部要有发展的眼光,不为一时的世俗所左右,不为蝇头小利所迷惑,敢于善于冲破不诚信的氛围和环境所形成的桎梏,从净化自身入手,从身边的小事着眼,不说不诚信的话,不做不诚信的事,渐渐的单位职工也会被领导者人格力量中诚信的光芒所感染。第二,注重诚信典型引导。要大力宣传颂扬诚信典型,创造出一个职工积极参与的环境,营造一个人人重视诚信建设的氛围,培养每个职工的敬业精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设身处地为社会、为他人着想,做到人人讲诚信、个个重诚信,就一定能够提高单位的诚信度,建立起诚信单位。

篇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企业的发展不仅要靠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材料,先进的管理理念、信息平台建设也很重要,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信息构建起各行各业交流的平台,大数据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了更大的关注,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而在建设企业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作为重要的工具,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下面就针对计算机软件在建设企业信息化平台中的重要性作简要介绍。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企业的发展深受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两大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管理、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根据最后整理的数据,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最符合企业利益、最有益企业发展的决策,要想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其中关于信息的一系列处理就是企业建设信息化平台所涵盖的内容。不仅如此,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较大程度地使人力资源的劳动时间,提高工作人员的劳动效率,总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会很大地影响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2软件工程与信息化平台的概念和关系

软件工程是一项包含了多种技术的综合的学科门类,具有高科技的特点。对软件进行开发和使用是一个系统、规范以及可定量的过程,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就是拥有强大数据库的重要资源,企业的各种管理理念、发展模式都可以利用软件工程进行保存,并且可以和其他的技术方案结合到一起,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的竞争力,建设信息化平台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可以引进优秀的信息处理人才,以及网络设施和数据库,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设立相关部门,提高管理效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运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开发软件工程来完善信息化平台,软件工程极大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完善程度,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开发软件,而系统化的信息平台可以省时省力地采集分析数据,比如可以记录本公司员工的出勤情况,对公司的收支进行详细记录等等。这些过程都体现了软件工程在信息化平台中的作用,利用软件工程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3计算机软件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用中的问题

3.1应用出现两级分化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人民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现在,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和世界接轨,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新的计算机技术以及软件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和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并且已经培养了一些发展良好的开发信息化软件的公司。但是在开发计算机软件、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两极分化的现象。具体来说,大公司意识到了建设信息化平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投入了人力物力来发展信息化平台,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并且有效地对其加以应用;而对于发展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其信息建设并不完善,投入的关注和资金相对较小。但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是,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行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2发展观念落伍

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将企业置于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之中,然而,还是有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进行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深远影响,仍然沿用之前老旧的企业管理理念,忽视了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没有利用好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积极促进的作用。另外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了解程度不够,没有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企业建设的需要,采取合适的信息化建设措施,这样使得信息化平台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4软件工程在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4.1提高生产力

企业建设信息化平台可以有利于劳动效率以及企业的产量的提高,进一步地帮助企业增加收益,提高盈利。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应用软件工程、建立信息化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速率。生产管理效率高自然会使生产力和产量提升。

4.2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企业的发展建设中,通过优化配置企业的资源可以有效控制企业发展的成本,进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以计算机软件为基础的信息化系统对企业的各项资源进行管理和整合,可以帮助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整合度,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减少浪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3提高企业自动化程度

企业的发展要靠产品的质量说话,产品质量的好坏影响着企业的收益,将生产与信息管理相结合,利用软件工程建立起自动化的控制系统,进行产品的生产监督,可以帮助企业把控产品的质量,保障产品质量。

4.4物资管理的信息化

通过信息化平台管理企业的库存,可以有效利用存储空间,较少产品的积压,提高企业的再生产量。面对复杂的产品信息的采集,庞大的数据分析,信息化系统可以有效地对其进行处理,做出详细的分类整理,减少生产的成本,节约人力物力的投入。

5结论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要寻求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而软件工程是该过程不可缺少的工具,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目标以及经营现状,进行合理地规划,科学地运用软件工程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努力提高管理、生产效率,提升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泊静.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6):131.

篇13

供电行业信息化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创新都是非常有益的,能够不断推动这个行业的进步,转变行业的管理模式,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而现在信息化建设还达不到实际的需要,主要问题便是出在供电行业的管理方面、店里企业的管理方面以及电力项目的建设方面。

一、供电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整个供电行业缺乏比较规范的行业标准。信息技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能够保证企业的数据收集和交换,二对于一个行业来说,信息技术是标准化的需要。在资源共享以及整合的整个过程中,信息化建设能够推动整个电力行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融合,能够提升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但是现在的信息化水平根本达不到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2.供电行业信息化建设中对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下。根据统计显示,电力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每年投入的资金超过了十亿元,但是取得的效果却很不明显,申报的专利成果甚至不到二百项,并且成果转化为技术的概率却可以忽略不计趋近于零,所以可以说,电力企业甚至整个供电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存在非常严重的资金浪费情况,很多投资都是重复的。

3.整个行业存在服务体系欠缺的情况。由于电力改革,电力企业很多管理职能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很多企业存在信息化建设没有头绪的现象,不知道该怎样完成行业服务和信息化工作的对接。

(二)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电力企业存在管理方面的问题

1.组织机构存在比较弱化的现状。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调整,为了满足集中管理的需求,负责信息化建设的部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人员数量减少,甚至很多企业将这一块外包给专门的公司,整个信息技术部门被虚化。

2.缺乏专业的人才。信息化建设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必须懂得信息方面的技术也了解电力方面的业务,这部分人才对于供电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真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供电行业实行企业编制,直接增加了引进技术人员的难度,并且由于电力软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力信息化方面的人才不断地转型。

3.运行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电力企业的运行模式不同于普通的企业,在岗位设置运行方面存在问题比较多,对于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不利。

4.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存在问题。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知识产权存在不当,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或个人窃取。

(三)电力项目的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 一体化承载的能力不足。各电力企业基本上都建立了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但是由于各个电力企业的信息化进度存在差距,很多企业承载能力比较差,无法发挥出其功能。

2.对业务进行支撑和分析的能力比较差。电力行业对于信息化的应用仍旧存在最基础的查询数据方面,决策分析能力比较差,无法实现智能化控制,无法给管理提供决策方面的支撑。

3.对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随着信息化建设,供电行业需要扩容来提高应用程度,但是对于这些资源,却依旧存在着很严重的浪费现象。

二、电力行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办法

(一)转变电力行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看法和观念

1.必须对工作的职责进行明确。供电行业的信息化管理必须了解服务体系的责任,必须理清行业的资源,全面了解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并且组织人员和其他行业进行技术以及经验的交流,并且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从而不断提高供电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2.必须进行服务平台的建设以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做好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建设信息化的全方位的服务平台,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化的经验技术交流,确保能够将研究技术转化成成果,将信息化的理论和实际的信息化建设有效结合在一起。

3.不断对服务体系进行健全。对一些重要的信息化内容进行不断地完善,并且做好推广宣传的工作,合理的队网络媒体进行利用,提供一些除了查询数据之外的工作,比如说行业研究和深度咨询等,不断地完善信息化服务的体制。

(二)对高层管理者的需要充分的把握

进行数据查询是最基础的部分,必须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信息化工作的扩展,了解供电行业高层的实际需要,帮助其进行决策和管理,不断地强化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化部分能够实现自身的作用和职责。

(三)重视人才,对人才进行考核

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应该把人才的专业技能以及自身的业务方面的能力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并且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岗位调整,提高信息化部门的专业能力和业务能力。

(四)重视对信息化工作者的培训工作

由于信息化工作不被重视,所以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业人数比较少,为了加强信息化建设们必须重视这部分人才,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培训,帮助电力行业减轻负担,

(五)对成果进行合理的管理并且申报专利

对于研究出来的成果,为了避免成果被窃取,必须及时的申报专利,提高申报专利的意识,合理的队成果进行管理。

(六)合理的进行项目评估,提高自身的应用水平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对于那些重点的项目必须合理的进行全方位的项目评估,确保信息建设的资源化管理,从而提高整个行业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水平。

三、结语

想要不断提高电力行业的管理水平,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就必须对信息化建设重视起来,真正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了解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从实际出发,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宇昊.关于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资产评估,2011(11)

[2]刘杰.推进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1(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