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切合初中生的学习认知模式,初中生往往无法在课堂上快速集中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差,情境教学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的弱点,激发学习兴趣,发散学习思维。在初中历史实际教学中,情境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有效践行情境教学。
一、联系实际,教学相长
教学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直接感知的,关系相关性高的事情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要想有效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把历史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历史,在历史中感悟生活。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过程中,历史教材上并没有直接给出六国统一的直接现实性意义和长远意义。因此,我联系生活实际,并且紧密结合教材上的知识点和思考题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在班级上创设六个贸易市场,每个贸易市场都采用不同货币,然后让贸易市场之间进行“国际贸易”。学生纷纷表示,货币不同,语言不同,以及文字不同让“国际贸易”无法进行,学生逐渐开始认识到秦王扫六合的意义所在,包括直接现实性意义和长远意义。这个活动看似很小,却把历史知识点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给乏味的历史知识点添加了一剂催化剂,活化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
教师应当联系时政热点进行历史教学,指引学生关心了解当下国内国外发展的大事态。将历史与实际糅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现实问题,发散历史思维,赋予历史时代气息。
二、设置情境,灵活教学
要想取得初中历史教学的初步成功,首先应当让学生发现和感知不能理解的东西,让他们直面问题所在。初中历史教师应当主动创设历史问题情境,设置创新批判现实的历史问题,那么如何设计历史问题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假设设问法
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假设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没有发生,或假设中出现的重要人物没有出现,对将会发生的历史结果作出批判性评价或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比如,如果没有秦始皇,那么六国是否能够得到统一。如果没有,那么中国的革命形势又将如何发展。
(二)直接设问法
直接设问法是历史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方法。教师在日常历史教学课堂上,可以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直接评价。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过程中,我会直接设问:“为什么中,中国会失败?”“为什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直接设问法就其发问方式具有许多优点,比如能够直接将学生带入历史教学情境,快速帮助学生吸收历史知识点。
(三)辩论设问法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当对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并阐述理由,并让学生阐述各自观点,进行争辩,最后教师进行观点总结,这种方法直接有效,教师可适当采取措施,深化教学。
(四)现实设问法
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当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或接受的历史观点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思考台湾海峡在何时形成,历史上台湾海峡与大陆的联系,引导学生感知统一的重要性,以及和平交往的意义所在。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视野将会越来越宽阔,历史思维得到充分发散。
三、角色扮演,深化教学
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课堂上一味采取讲授式教学方法,老师讲历史教材知识点,让学生记下来。由于知识点乏味无聊,课堂上往往出现教师讲课,学生开小差的情况,课堂氛围沉闷。因此,我在课堂上开展历史人物角色扮演的小游戏,给学生编排历史小品,争取让学生体会历史人物的感情变化,融入历史世界中。
四、多媒体教学
教学多媒体是能够将历史情境直观反映在学生面前的教学工具,它具有由远而近、循序渐进的特点。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做到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因此,教师应该深入贯彻多媒体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地图认知教学方面,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大优势,目前历史教材中的地图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是插图、挂图方式,比较抽象。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动态地图,生动形象。
五、实物展示,转化教学
为了更好地贯彻历史情境教学,实物是较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直观的历史照片、历史视频给学生看,帮助学生更好地、直观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正确看待历史,这极其重要。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访问附近的革命前辈,询问历史事迹,并了解人们生活、思想的变化。
以上历史情境教学措施的目的是营造出更好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学习境界。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深入贯彻情境教学措施,根据教学实际经验,灵活变化教学方法,不仅要准确切合新课程教学标准,而且要紧扣历史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深化教学,帮助学生获得更强的历史学习能力。
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存在着死记硬背、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弊端,而随着新课改在我国的深入推进,传统的历史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历史教师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发展要求,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这是当代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担负起的一项教学职责。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一线奋战多年,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从中得出了一些教学感悟和心得,现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和感悟,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一直以来,历史学科都被当做了一门单纯的复述性学科,所以,在历史课堂上教师都是将书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即只强调历史知识的记忆性,而对于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却不做深入探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性、参与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新课改对广大历史教师所提出的一项教学要求,所以,身为初中历史教师的我们,要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以主体者的身份参与历史知识的探究。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这节内容时,我没有直接为学生讲述本节内容的知识点,而是将学生4人分为一组,让他们以小组形式,按照以下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和探索:1.这一名词的解释。2.产生的背景和推动产生的条件是什么?3.与顽固派以及他们不同的治国观点分别是什么?4.慈禧太后为什么采取暂时支持洋务派的态度?5.兴起的原因、代表人物、推行的中央机构、目的和主要内容是什么?6.的性质和破产的原因是什么?7.你如何评价?让学生按照这些问题,对课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学生在初步完成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之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阐述本组得到的答案。这样,我既做到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也使学生对的有关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知。
二、实施多媒体教学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身,可以在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我们可借助多媒体的教学优势,通过展示历史纪录片、历史现象的模拟动画以及呈现文物图片、文献资料等,将距离我们年代久远、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能在极大程度上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变得高度集中,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充足的保障。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这节内容时,单纯的语言讲述和书本文字的描述,无法使学生真正感知当时战争的惨烈,于是,我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多张的图文资料,并播放了《中华历史五千年》《中国国耻大事件》中有关、八国联军侵华的视频资料,如此,八国联军对北京城的劫掠情景便真实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学生立即进入了当时的情境中,真实感受了帝国主义列强空前野蛮残暴的行为,初步树立了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异常浓厚,学习本节内容都显得极其认真,做到了全身心的投入。
三、实施实践性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将学生拘泥在课堂上,进行课本理论知识的灌输,只能使学生在表面上了解中国的历史,而对于其在人类社会上起到的真正作用和价值,却不能深入了解和体会。所以,身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还应积极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活生生的历史世界,如此,学生便能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状态下,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也给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历史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这节内容时,在向学生介绍了书本上的知识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实践活动,活动内容为:回家后向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等询问改革开放后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并将调查过程使用文字形式进行记录,而后,通过数字、票证、图片、影像等历史资源,体会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这样,通过开展这一课外实践活动,一方面体现了历史课程的开放性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了改革开放是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培养了学生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人生态度。
一、历史课堂导入的作用
课堂导入是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充分说明课堂导入的重要性,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和课堂总结等都是密不可分的,导入的成效关系学生能否进入良好学习状态。能创造性地设计导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求知欲,引领学生进入历史情景和氛围中,对启迪学生思维,使教学质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有良好的作用。
二、历史课堂导入的常用方法
导课设计虽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形式上却是“百家争鸣”,各有所长,在现在的初中历史课堂,常用课堂导入法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
1.直接导入,切入主题。这种导入方式的优点在于非常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大大节省时间,教师相对轻松,不需大量准备工作。缺点比较明显,过于直接和干瘪,往往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前后课本知识缺少联系,课堂内容难以展开。于是在教学内容较多、任务繁重时,为节省时间,可以采用此种方式。
2.问题导入法。问题设置常用的有两种:一是复习旧知识提问方法,这种方法与上面等同。二就是结合新课教学重点知识和主干内容设计问题。设计的“悬念”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整节课中一直处于探索状态,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师生互动频繁,听课效率比较好。如八年级,导入鲁迅回顾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是不肯动弹的。”回顾第一单元所学内容,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第一鞭子是什么?真正使中国开始进步“动弹”的事件是哪一件呢?以名言提升学习兴趣,通过问题引导对第一单元旧知进行回顾与新理解,既开始了新课,又兼顾了前后知识联系。
3.故事导入法。历史老师“讲故事”也算特长了。把历史课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准。历史课本身隐含大量知识,通过讲故事导入课程,用生动的语言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更能激化学生学习兴趣。现在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加强视觉、听觉的效应。在八年级《劫难中的抗争》中,讲的是第二次,如何体现这个主题?可以介绍《》的故事,从参与的国家、抢劫过程等让学生体验历史事件的本质,用马克思的话理解:“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4.历史情境导入。创设历史情境,把学生带入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历史环境中,让学生体验当时历史时代背景,从而顺利展开历史教学。可以通过朗诵、音乐、视频、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导入课程。此法能营造良好历史气氛,调动学生情感,可以还原一部分历史情境下,更好地深入课堂、展开教学。
三、初中历史课堂导入随想
导课设计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创造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中。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大胆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导入新课。历史课堂导入能否成功、是否有效,必须具备导课注意点:
1.利用好课本教材资源导入。因人而异,老师们的导入各有特色,方法多样,手段多多。但我们不要忘记其实教材本身提供了大量素材给我们设计导入。教材中有引言、图片、故事、“每课一得”,甚至课本底页的注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用问题法、情境法、复习法导入。例如:七年级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内容,可以通过课本内容中的成语导入:管鲍之交、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卧薪尝胆、朝秦暮楚,通过这些成语不仅可以导入新课,还可贯穿整个历史史实介绍,既节约时间深化课本知识,并得到及时巩固。
2.主题导入法强调历史知识性特点。随着历史知识点的深化,导入设计本身要结合历史时代特点,从历史事件的主题上深化导入,目的是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及掌握,从历史知识角度讲解课文。如七年级下册唐朝史实,单元主题就是“繁荣与开放”,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多领域介绍唐朝历史,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从主题上设计。
3.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设计,整合课本知识点。历史教材是承载历史信息的载体,是学生“学”,教师“教”的重要工具。而历史教材的多样性提醒教师应该合理高效地整合教材,优化历史课堂。我们应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整合课本知识点,在课堂导入上进行创造性设计。这种导入既能带入课本又能解读、总结课本,前后呼应。
二、历史教学资源严重不够。由于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对历史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在农牧地区,历史教学中只有教科书,有的学校会给历史教师配历史教师用书,极少学校可能会给老师和学生配齐历史填充图册,历史挂图、地方志、博物馆开放、图书室等等,在农牧地区简直就是一片空白。这就导致农牧地区农牧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展开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效果。
三、在许多学校,初中历史课比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课程,通常被称为“副课”、“小科”。由于中考时,历史科占的分值较低,所以大多数学生和一些家长都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甚至个别学校领导也重视不够,从而导致七、八年级历史教学的某些不到位,致使许多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较差,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时间、朝代概念都没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由此看来,进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综合业务水平要求较高。实际上,一则现在基层的历史教师在数量上仍很缺乏,二则从业务能力上,别说一些老教师或“改行”的教师,就是部分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也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在七、八年级,大部分历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他们往往是语、数、外等科多了的教师或过几年要退休的教师被领导“照顾式”的安排教历史的。试想这样怎能真正教好学生呢?尤其历史这一学科,如果一开始学的历史观点不正确,以后再要改变就很难。依我个人观点,学了一些错误的历史观点还不如不学。而到了九年级历史教学任务重、压力大,然而由于部分学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所以学习起来必然感到稀里糊涂,不知所云。这就给九年级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难度与更高的要求。所以九年级历史教师在授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连贯的知识体系,不得不额外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这就增加了教学时间和容量,导致多数教师感到课时过紧,无法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可见,要想搞好新课标指导下的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把历史课程改革顺利地推行下去,必须提升初中历史课的地位,加大初中历史教学的力度,这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历史课程改革的优越性。
解决问题的几点想法:
一、思想认识的提高。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龚自珍)可见历史的重要性。
“态度决定一切!”谦逊的态度变化来源于对其本质和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在办公室里,同行们坐在一起,时常为学科的实际价值争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大多数人都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有人认为学习地理,便于出行,便于认知天下。可就没几个人会认同历史的价值,更有甚者认为:历史课无非就是故事课而已。老师放放录像,学生看看电视,也就打发课堂四十五分钟了,不用老师,学生也会无师自通的。所以,历史课人人都可上,也就难怪一门主科随便搭一两个班的历史的课务分工不足为奇了,尤其是我们的老同志,教教初一初二历史,也算是领导对他们的照顾了。即使同是所谓的“小学科”的政治、地理、生物同历史放在一起,我们不少人呢也会争着上历史,不一定是对历史的热情,可能是冲着历史课的“方便”。也许这正是历史的悲哀了。
学历史不是简单的了解历史故事,学历史归根到底是为了应用历史,增长历史见识,不用犯历史性的错误。犯一个数学错误,我们可以从来,犯一个历史错误,世间是不等人的,就没有从头再来的寄回了。可以说一个历史学家不一定是个政治家,但一个政治家必须是个历史学家。“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就比如说后期,为什么会拒绝国共“划江而治”这一苏联的建议,的请求呢?也就是要吸取西楚霸王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历史教训。“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二、专职教师的配备。
在市青年教师优秀课大赛报名表少,区区历史只有十几个人,平均两所学校才有一人报名。细一分析,竟还有不少兼职老师。这样的师资配备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专职方能做到专心。“品质源于专业,教育成就未来”。没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就没有一流的品质。
三、考试模式的改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116-01
历史是生动的,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课堂却显得枯燥乏味,致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抛弃照本宣科的说教式教学方法,致力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活跃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现象极为普遍,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气氛沉闷,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教材进行初步浅读,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尽可能地提出疑问。教师可专门留出一段时间给学生进行提问,然后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剖析。
例如,教学“向人性的扼杀者宣战”的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在仔细审读课题的基础上提出疑问。有的学生问:“这个‘扼杀者’是谁?”有的学生问:“扼杀者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人性的扼杀?”还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要宣战?”笔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即“主人公是谁,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点。让学生对教材进行提问,使学生对教材有了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思考,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印象。这样教学,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氛围,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知识具有抽象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若仅仅凭借教材上的图文说明,很难完整地还原历史面貌,导致学生较难把握所学知识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进行多元化整合,精心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原貌,为学生呈现形象生动、色彩斑斓的历史课堂。
例如,教学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容易混淆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为此,笔者自制多媒体课件,用地图演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接着分别用四种不同颜色的动画箭头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在屏幕上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然后将各知识点归纳成对比表,向学生进行展示讲解。这样教学,让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知识点。
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的运用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需要与其他教学资源有效结合起来,方可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动性。
三、采用歌谣记忆教学法,激发学生的记背兴趣
记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记忆和背诵是单调、枯燥的过程,学生希望能找到简易、巧妙的方法,快速、准确地记住所学的知识点。歌谣记忆法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将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标出,然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最后让学生根据个人的记忆习惯,将总结出来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成方便自己背诵和记忆的歌谣。所编歌谣可以是对耳熟能详的歌曲进行填词,也可以是自编自创的绕口令式歌谣。在此过程中,学生记忆和背诵相关知识点的兴趣大增,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例如,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辉煌的隋唐文化》中主要介绍了隋唐在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方面的繁荣,用大量史实印证了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峰。该课内容繁多,记忆难度大,笔者采用了编制歌谣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歌谣如下:一桥一城一发明,诗仙诗圣白乐天,颜筋柳骨展子虔,立本擅画《步辇图》,吴带当风莫高窟,《霓裳》《破阵》《胡旋舞》。将枯燥的记忆内容转换成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喜爱的歌谣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背诵和记忆时减少抵触厌烦心理,也将教材的内容总结成更为简短的形式,方便学生记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82-01
初中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转变的过程中,被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态度积极,同时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创新欲望强烈,但学习持续时间不长,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思维活跃,但不能深入,抽象思维能力差。根据这些情况,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思想性较强,同时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1、歌谣记忆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读初中时的中古史年代歌谣至今仍记忆犹新:“唐尧禹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西东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后来,自己当上了历史老师,第一堂历史课就把这首年代歌谣教给了学生,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学生用了几分钟就把歌谣记住了。我很是欣慰,第一堂历史课就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之后在讲到相关历史知识点时,我也会想方设法给学生既好记又顺口的歌谣。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第四课《》时,为了让学生知道是哪八个国家,我用了谐音法:“因祸得福(英、俄、德、法),美日依靠(美、日、意、奥)”,学生很快就记住了。采取这样的方法,能让他们在歌谣中学习,在学习中歌唱。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的提高,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2、利用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的历史教科书可以说是图文并茂,而且还是彩版的。学生一拿到教科书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他们被教材的图片深深地吸引,同时就会去看相应的内容。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图片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他们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如讲到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材就提供了五幅人物照片,其中有一个就是光绪帝,学生对这幅照片最感兴趣,有的说光绪帝像一具“僵尸”,有的说像一小孩・・・・・・学生们边说边笑,众说纷纭,由此课堂讨论的氛围达到了。学生在笑声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地成长。再如,讲到《图说》中有一幅照片“过草地”,一看到这幅图片,学生马上就主动地展开了联想,他们结合看的影视片和前课学过的内容,热烈地讨论开了。课堂气氛十分的热闹,就是这一幅图,学生就把相关的知识点都融会贯通进去,达到了这堂课的预期效果。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兴趣中得到了提高。
二、锻炼历史思维,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使学生了解解题思路,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教材上的结论,有些只是“一家之言”。因此,课堂首先就要营造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鼓励学生破除迷信,畅所欲言,容忍学生对教师、对教材说“不”,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自由。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在讲 “的爆发”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中启发学生“该不该去重庆?”,教师最后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对国共两党对于战争的态度这一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讨论中,同学们增强了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现状令人堪忧:由于认为历史是副科,所以学生不加以重视,而一些老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是在课上划出重点,然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只注重结论的灌输而忽视结论的生成,造成学生对历史知识似懂非懂,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是生吞活剥,这样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历史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机。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基于以上的状况和要求,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着历史剧教学,以表演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谓历史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最近的三年教学中开始了历史剧教学的尝试,表演形式归纳为以下两种:
(1)情景模拟
有些影视作品、小品中的某些片段与所讲的历史知识点联系紧密,能更好的说明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我就会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时,我认为本课主要讲了十一届山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由此联想到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这个小品恰恰反映了这个主题。于是我安排学生模拟表演了其中的片段“拔羊毛织毛衣”“唯一的家用电器手电筒”“住上二层小楼”“出外旅游”,这几个片段正是贫困生活与富裕生活的对比写照。课堂上,两位学生表演得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特别是那位女同学塑造的老太太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虽然只是模拟表演,不及小品演员演得专业,但让观看的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和现场感,赢得了在座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笑声,效果很好。
(2)创新演绎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是没有明确记载或者没有记载的。这就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现状令人堪忧:由于认为历史是副科,所以学生不加以重视,而一些老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是在课上划出重点,然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只注重结论的灌输而忽视结论的生成,造成学生对历史知识似懂非懂,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是生吞活剥,这样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历史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机。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基于以上的状况和要求,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着历史剧教学,以表演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谓历史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最近的三年教学中开始了历史剧教学的尝试,表演形式归纳为以下两种:
(1)情景模拟
有些影视作品、小品中的某些片段与所讲的历史知识点联系紧密,能更好的说明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我就会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时,我认为本课主要讲了十一届山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由此联想到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这个小品恰恰反映了这个主题。于是我安排学生模拟表演了其中的片段“拔羊毛织毛衣”“唯一的家用电器手电筒”“住上二层小楼”“出外旅游”,这几个片段正是贫困生活与富裕生活的对比写照。课堂上,两位学生表演得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特别是那位女同学塑造的老太太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虽然只是模拟表演,不及小品演员演得专业,但让观看的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和现场感,赢得了在座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笑声,效果很好。
(2)创新演绎
初中历史课程是初中教育的基础之一,培育影响着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与视野。然而随着时展与教育理念的转变,原有的初中历史教育思路与方式正面临着挑战和困境。因此合理改进目前历史教学中的局限,避免给教师与学生带来不利影响,是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教育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将在本文就困境与突破措施做两方面的分析探讨。
一、初中历史教学所存在的困境问题
(一)历史跨度广学时少,学生难以理解
初中历史是一部全球性的通史课文,对古今中外的岁月事件的交替变更用六本教材进行描绘与阐述。但中外历史体量庞杂时空跨度大且史学信息量蕴含丰富,仅靠固有的教学课时教师无法细致详实地为学生进行知识上的讲解,而为了赶上教学进度的笼统讲授方式又让学生难以理解,影响其对历史知识的的消化领会。教师受限于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只能对知识点进行概述无法展开讲解,而学生也受制于教师的讲课深度无法对课文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也难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技巧与水平。
(二)历史教育观念落后限制学生发展
传统的应试教育看重学生应试技巧与成绩,学生历史的好坏全凭考试成绩决定,忽视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发展。唯成绩论的教育观念将学生分为成绩上的三六九等,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一些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将历史学习理解为单纯知识点的记忆,不再重视历史学习与认知方法、观念上的培养。
同时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教师说,学生听”的层面,只是被动地让学生接受知识的灌输,没有让其主动参与进学习活动中。学生因此感觉课堂气氛沉重知识索然无味,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从而影响历史学习效率,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与能力也得不到开发与成长。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突破方法研究
(一)强调教学的策略性,实行合理科学的教学法
初中历史教育首要的问题就是课时与教学进度的冲突,即繁杂多样的历史讯息与学生有限的课堂理解消化时间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有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历史教学中讲求知识与时间的协调,进度与信息的统一,在二者的平衡中找到历史教学的新途径。
具体而言教学的策略性需要教师在学期授课前制定精确合理的教学规划与设计,其思路不仅应看重知识的传授度,还要关注学生在教学中所能得到历史水平与潜力上的开发,即学生在课堂讲解中以对知识点的理解为基础,领会摸索出的历史学习与认知心得。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思考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比如在设问中尽量避免使用“是什么”一类单纯知识点记忆考察的提问,而要多用“为什么”“会怎样”之类的引发学生思索的疑问,激发学生思维上的活跃与积极性。例如,对司马迁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个知识的考查可以从名言的记诵转变为提问学生:“对照他与屈原的经历与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让学生去思索二者的经历与思想,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既锻炼了学生知识点的记忆,也深化其对古代高尚品性之人的认知。同时教师应注重课堂讲学方式的策略性,在有限的课时中注重知识传授方法,将知识点最大限度地引导给学生并为其理解。比如课前让学生做充足的预习,减少教师课上对诸如历史事件发生时间之类固有易记知识点的论述时间,为教学中历史信息的展开阐述留有余地。有目的、有梯度地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讲授重点策略,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课堂知识,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与视野。
(二)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主动求知精神
不同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当今对教学理念的认识中,“学生本位中心”的观念已愈发被广大教育者接受与推广。该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教育的主体,但主体不代表主导作用,学生教育主体地位的发挥,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方式上的主导功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成为知识理解领会上的主体。
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教师要启迪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探索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求学中,调动思维提升学习效率。比如在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评价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划分为小组,进行相应的团队内部讨论,学生在辩论交流中来深化自己对该历史人事的认识。比如以八年级下册的香港、意义的知识为基础,让学生讨论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对香港、意义新的认识。之后教师再让各个团队自由发表归纳出的看法,引导学生主动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表达给全班同学,教师及时予以评论纠正,在讨论沟通与表达中启发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探知意识与积极性,并带动学生对历史发展变革的兴趣,优化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结束语:
华东师大版历史教学困境的突破,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措施上进行适宜于课堂与学生的转变制定,也离不开学生主动对历史知识的思考与理解。只有教师、学生共同进步,转变教学与学习上的观念,才能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真正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认为,从历史课程学科的特点出发,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历史课程学习体验,提高学科综合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优化能够产生如下效果:(1)激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2)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历史。(3)丰富学生的学习认知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活学、善思、致用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课堂教学导入做到“激趣”,吸引注意力
学生对历史的课程认知需要一定的引导,围绕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点来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主动性和潜能。运用好课程教学导入,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还为其理解课程知识点奠定基础,满足他们的学习认知需要。
在课程教学导入中,可依据课程知识结构和历史事件发生的一些有趣背景知识来予以整合优化。结合趣闻轶事进行导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运用多媒体中的图片和音响等效果来展示历史相关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好奇心。鼓励学生从历史导入的趣闻中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深化理解感悟。
这样的教学导入,更能够吸引学生的集中注意力。例如,在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中第3课左宗棠和教学中,针对学生对左宗棠了解不深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他的生平事迹,历史功过,历史评价等,了解其人。同时,通过新疆的版图,要求学生对其发展历史进行搜集整理,以加深印象。
二、倡导任务合作做到“阔思”,增强探究性
学生在具有趣味性的引导中能够更为深入感悟课程知识内容。教师不妨运用任务合作教学模式来激活学生的历史学习主观能动性。通过任务式合作探究,能够深化理解感悟,还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在合作探究中,教师可根据课程知识重点和难点,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学生能够通过同桌、小组等学习力量来深入探究课程教学难点。首先,教师要优化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带着学习目标和要求探究课程知识结构。其次,引导学生集思广议和畅所欲言,让合作探究过程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重要助推剂。第三,鼓励学生能够发表有独到见解的看法和主张,以此来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发展创新精神。
通过任务合作探究,能够在激活学生学习认知视野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中“”教学中,笔者就通过布置一定的思考探究题目来引导学生深入认知感悟:(1)和给带来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2)我们从的结果中得到了哪些启发?(3)给近代中国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上述任务合作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同桌讨论和小组探究形式来思考交流,以此帮助学生深化对产生的原因、过程以及意义等方面的理解感悟,增强综合运用能力。
三、运用综合实践做到“致用”,增强发展性
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针对课程教学要求,运用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来强化认知感悟,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综合技能运用能力。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优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发展创新水平。
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活动安排,设计一定的活动,让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够真正延伸至课外。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动手制作教具、举办历史文物展览、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这些活动形式的运用,能够让学生的历史学习内容更为丰富和全面。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一方面,能够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发展创新能力。这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形式也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求学生能够创造性设计一些历史实践活动,以深化技能运用。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表现予以总结概括,指导学习策略。
总而言之,历史课程教学是基于学生认知感悟和技能发展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学习探究活动,具有主体性和发展性。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规律探寻多元化教学策略,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丰宪.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初中历史教学[J].新课
程研究(上旬刊),2011(9).
[3]李春艳.论优化教学设计在初中历史复习中的运用[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287-01
历史是一门辩证思维要求极高的学科,问题需要做到条理清楚,语言规范,言简意赅。学生提问能否做到以上要求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问就“想问,敢问,善问,会问”。由教师结合问题,根据教学实情和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并作出评价。
一、多维思考,夯实基础
对历史要从不同的角度、线索、层次等方面,多方面理解,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有很大的益处。如原因的角度往往有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历史影响有积极、消极影响,或政治、经济、思想、当时、后世的影响等,而考试则往往选取某一个方面考察,因此平日教学时教师需要变换设问的角度或方向,通过增减问题的限制因素和条件,使学生根据不同条件、 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解答问题。该类问题能为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学会随问题的条件、角度的变化 灵活地解答问题。
二、提问要把握时机
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恰到好处,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提问时机。一般在历史课堂上,提问的时机无非就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课前提问,为了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课中提问,为了总结深化知识点的课后提问等。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注意把握这么几个有利时机,设置恰当的问题,会使得课堂提问的效果倍增。例如,在给学生讲到《秦帝国的兴亡》时,为了引起学生对这节内容的注意,笔者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了这样两个问题:秦始皇究竟算不算一个好皇帝?秦始皇的出现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作用?就这样,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学生自然对这部分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教师再继续新课的讲授,效果自然会好得多。
三、历史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如果教师只提问少数的“尖子”学生,而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总是怕他们答不出,答不准确而避开他们。这就使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最终导致他们思维能力愈差,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有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较差的学生在本组大胆发言,然后教师再提问他。提问时,也要注意让其他同学认真听。可这样说:“现在请第X组的代表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的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这就照顾了大多数学生,使回答的、旁听的都能积极动脑。
四、尊重见解,问评结合
当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对老师的提问作出自己的一番见解后,他们迫切想得到老师的评价。事实上,历史老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往往是:答对了,坐下,讲下一节内容;答错了或不够准确,再叫下一位同学,接二连三,直到满意为止。这样的做法,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或者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较好的做法是,在学生同答时,老师认真倾听,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答完后,老师针对学生的答案,作出适当合理的评价,以表示对学生思考结果的尊重和重视。首先肯定其正确之处,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动力。同时,对其不正确、不全面之处给予纠正或补充,并且说明你对他的评价理由,使学生从反馈信息中获得新的学习。即使学生的回答完全错误,也不要给以严厉的训斥,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回答时,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培养他们开放、发散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补充,相互评价,在师生、生生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
五、教师对课堂个性化提问要建立恰当的评价制度,教学操控必须是游刃有余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导善控,建立恰当的教学评价制度。除了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以外,教师还应当适当点拨,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要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能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对错不分。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依据课堂评价制度有效化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样,回答正确的学生,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或不全面的学生也能得到及时调整、纠正,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如此,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的知识才是有效的,准确的。例如,八年级历史上册《》这一课中,对历史影响的认知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是个难点。教师设计个性化提问时,应尽可能降低难度,使学生突破难点。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评价的积极作用。”“为什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教师尽可能结合相关史料,设计个性化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实现对历史影响的正确评价。
优化历史课堂提问,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锻炼学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在新课程的推动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融合情景教学模式的教学会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上更加深刻,相较于传统形式的教育,学生的潜能会得到更好的激发,对于学生全面的素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1、要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情境教学不可缺少。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必然。没有历史情境的创设,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无法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
2、要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让学生把难点消化透彻,情境教学是最好的办法之一。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借助于最佳教学情境,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
3、要更好地借鉴历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情境教学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手段。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通过语言的导拨,使学生明白道理。历史教学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也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高尚情感。
4、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创造最佳的氛围,情境教学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创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就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途径
1、利用课本材料,想象历史情境
初中历史教材,突出了在文字阐述中穿插展示丰富多彩、蔚为大观的图文资料。这些图文资料不但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历史观点的重要凭据,它们极大地充实、展拓和深化了教材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使用图文资料,可以激发学 生兴趣。如地图作为历史教材的 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对地域变化的感知。根据地图和教师的讲解进行想象,学生对事件的经过即可了然于胸。有效利用教材所给材料,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等的形象思维,在头脑中重现历史,从而更深入地认识、掌握知识。
2、运用历史人物创设情境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编排有很多涉及到政治经济的方面较为枯燥,知识点又零散,如果用一 般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摸不到头绪,不好掌握,比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的《两汉经济的发展》一课,主要讲述的是两汉期间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如果按照传统的课堂顺序课堂会显得枯燥无意义,如果把本课设计成为汉朝一个女孩的一天,从她早起穿衣开始,从衣服图片的展示可以看出汉代丝织业的发展,再到吃完早饭参观提花机,让学生跟随她的脚步感受丝织业的变化。再设计她出去逛街买东西,将商业的铸币和长安城的格局可以融入到其中,学生跟随汉朝人的一天的生活可以感受到汉朝方方面面的变化,从而打破了时空的格局,让学生加深印象,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历史上的人物并 不遥远,他们的生活和今天的生活也很相近。
3、学生扮演角色,再现历史情境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地这样设计情境:假如你是历史中的人物,面对此情此境你如何想?怎样做?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不再感觉历史的遥远和陌生,而 能够以一种亲切愉悦的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模拟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中,和历史人物一样思考、行动,以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就孙刘联合抗曹的问题,可以引出“诸葛亮舌战群 儒”这一历史场面。让学生演出群儒与诸葛亮就抗曹问题 进行辩论的场景,辩论的结果正好是赤壁之战胜败的原因。让学生进入角色,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当时的社会环境,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论据,“具史实以力争”,最后再由教师将结果加工成系统的结论。
4、实物展示创设情境
实物展示可以给学生更直接的认识,比如在《灿烂的宋元文化》一课中,可以运用实物的指南针,司南等让学生加深印象,可以带一些萝卜等 ,让学生 体会一下活字印刷术刻字的方法,在印出来看自己的成果,从实物到动手展示道德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到展示的乐趣。校园建设的完善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比如学校的奥运冠军路上展示我国在射击、体操 、跳水等项目的首位奥运冠军,在讲授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一课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这条路,结合身边的历史,更好的带入情境。
总之,历史情景的创设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一段电教影片的回放,可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一段文字的描述,引文资料的展示,更可以是扮演角色。不管那一种,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参与,带着情感去体验,带着疑问去思考。让距我们久远的历史文化赋予情境化,我们的学生一定会爱上历史学科,我们的历史课堂也一定会充满生机。
历史教学中涉及很多的故事、人物典故等题材,许多知识点具有连贯性和故事性,适合以微课这种短小的多个知识模块方式来展示。微课具有主题鲜明、内容简洁、时间较短等独特的优点,将之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可以使学生在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时期对教学重难点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同时运用微课教学,大大丰富了知识点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保持较高的求知欲。下面就以初中历史课课堂教学中巧用微课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进行探讨。
一、将“微课”引入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
“微课”作为一段教学视频引入课堂,首先是一节完整的知识点教学,具有其独立的体系,其次它体现了教学的某一环节,又兼具课堂教学的辅助。因此把“微课”引入课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利用“微课”教学中播放视频,既不能过多的重复讲述,不能忽略自身在课堂中的地位。因此,教学实践中,利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时,一要注意利用微课引导课堂教学,上下衔接;二要在视频播放后,及时总结;三要让学生回答问题参与思考,教师答疑解惑。这就要求教师从设计制作微课视频要注意选好素材,教学设计要注意融入课堂教学,这样才能真正使微课教学富有成效。
二、借助微课过渡,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新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材每个卧是按照章节形式出现的,但是时间上存在一定的跨度,内容相当繁多,学生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中感觉凌乱,不容易掌握。每一课的重难点加在一起很多,让学生都精准地掌握,有较大的难度。笔者创造性地使用微课,制作出相应的历史知识点,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审视自己在那个环节存疑,然后笔者设计相应的“学习资源包”最终帮学生答疑解惑,实现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生活的变化――交通之变》一课时的重点是:在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等方面出现的新鲜事物和对中国近代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难点是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在通过谈话:假期你到过哪些地方去旅游?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假期里进行哪些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是怎么样联系的?师生交流导入新课后。笔者制作了一个微课,并配套相应的信息资源包,直接切入法“快速浏览全文,课本从哪几方面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在这个微视频里,笔者依据子课题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第一组观看情景剧《穿越时空的旅行》针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找出自己哪里没有弄清楚;第二组出示屏幕助学资料,结合课本研究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撰写百字小论文。第三组观看情景剧,研究近代社会习俗变化。通过图示与资料的应用,让吃不透这一内容的学生,得以再次充电,重难点通过微课得到较好的突破。
三、利用微课传授方法,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传输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给学生方法试着自己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起唯物史观,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要实现教学目标,光凭课堂上的讲练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借助微课的辅助作用。通过微课短小精悍的特征,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并多次演练。例如笔者制作了三个微课:“历史选择题型――原因类”“如何回答历史问题――根本原因”“如何准确解答材料解析题”。在这三个微课中,我通过典型题,引导学生分析,给出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通过微课的辅助指导,学生对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大部分都掌握了昨天方法,告别以前的猜测、空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