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和建议

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和建议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和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和建议

篇1

教学设计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学设计是否成功也关系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地在实践学习中积累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随着高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中语文教学也提出新一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操作性和指导性

语文教学设计是根据科学合理的构思,并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的,它应该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拥有清晰具体的操作标准,并且在应用于实际教学时能够指导相应的教学实践,确保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2.差异性

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导者,但是由于每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和风格都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也会存在一些差异。同时,又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能力不尽相同,所以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停留在不同的层次。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及认知方面的差异,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学目标。

3.基础性与创造性

教学设计要着重突出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是语言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另外,教学设计还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和审美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4.审美和评价

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整体素养的关键学科。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同时,也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态度等方面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对策

1.转变和提升教师的设计态度

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由于种种教学局限,教学设计理论常常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常常依靠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品,也有一部分教师虽然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使其教学设计也存在很多不足。导致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根据实际教学要求和情况,以及是否符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能力,一味地采用以往的设计成品,使得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足够的教育科学理论,尤其是学习理论,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2.转变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任何一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会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相关的教学行为也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理念去实施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对教学设计有着重要意义。传统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都会阻碍新课改政策的实施以及高中语文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想改善目前这种状况,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这就要分析学生的差异性,调整教学目标和模式,完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活动安排。

3.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素养

除了教学态度和理念上的转变和发展外,高中语文教师还要加强校本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素养。其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教师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进行专题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广大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创新出更多科学有效的设计策略,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不断提升。同时也通过参与研究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院校也要多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使教师能够不断接触到新颖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学习积累到更多优质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素养,使其创新出更多新颖的教学设计。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能够主动地去表达和探究,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篇2

二、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意义

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具体实施能够活跃语文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语言文本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从而推进语文课的课堂形态的进化,实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学者们都指出,高中语文活动课正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它可以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语文素养和探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谢辉也明确肯定高中语文活动课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指出,“语文活动课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运用”。同时语文活动课程打破了常规的教室限制,可以将教学空间拓展到大自然和社会之中,那么“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中,学生走进大自然及深入社会,加深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体验,也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升其精神生活,改进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另外,史慧芳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初探》中也在指出在组织活动课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之后,总结了高中语文活动课开展的深远意义,文中陈述:“活动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于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强,进行活动课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实践性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见高中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未来语文课发展的重要教学形式,能够促进语文教学的现代化。黄卫华便在《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浅谈》中强调:“开展语文开放式的活动课教学,是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建议

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具体实施建议,学者们研究的较多,包括依托于一节比较成功的高中语文活动课,来阐释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具体步骤等,总结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遵循的原则。例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要注重学生间的差异,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要注重活动课的研究性,还要保证教师的认真指导和有效管理,等等。许多学者对于活动课组织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提出了贴合实际的重要实施意见。黄卫华在《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浅谈》中提到:“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项目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普及。在课堂教学上,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在活动课上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所以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重点要放在研究性学习的培养上。活动课不能一味地追求气氛的活跃而忽略了高中阶段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拔高。此外,王春梅在《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策略探析》中点出“:真正重视每次活动总结,提升活动质量。”从中可以看出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最后进行的活动总结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将活动的效果更好地激发出来,延伸这次活动课对学生语文素养和各方面能力的影响。史慧芳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初探》中也强调:“在活动课结束后,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分和反馈,可以评出最佳表现者以鼓励学生。”这也是对语文活动课的评价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史慧芳还在文中创设性地指出:“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及分任务时应注意学生的个人水平和个体差异,将能力强与能力弱的学生均衡分配,并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安排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往往不能全面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就不能够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并能够有所收获。针对这种不均衡性问题的存在,我们应该在活动准备时就尽量地解决,如分组时让每组的实力均衡,每组的组员搭配平衡,使每小组的任务多样化等。

篇3

古诗词是值得我们传承的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历史长河中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伟大的文化财富,因此大量的古诗词作品被编入了现在语文的教材中。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传播做人的传统美德,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在高中语文的重点和难点,因而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往往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往往为了完成应付高考而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了盲目性和限制性,学生为了应付高考,而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了如何走出误区的几点建议,希望对高中古诗词的教学能够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

1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1不重视古诗词的诵读:

诵读是我国古代古人最传统、最有效的读书方式,古人流传下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非常直观的体现了诵读对古人的重要性。在我们现代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了“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的教学建议。古诗词的优美之处在于读者对它的阅读与朗读,朗读是读者精神“复活“的一种精神寄托,要用声音中的真情实感准确地表达和传递出来,要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立体的声音。古诗词中的语句和韵律大多都是非常简练和和谐的,节奏也非常鲜明,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细细品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不重视古诗词的诵读,而是只重视学生是否能够掌握和理解,是否能够干巴巴的翻译全文,采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消解了古诗词中蕴含的美感,学生子在学习过程中也是如同嚼蜡,毫无兴趣可言。比如在经典古文《离骚》的教学中,教师不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来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而是直接翻译全文,生硬地讲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从中体会不到作者屈原的飘逸与潇洒。

1.2不重视古诗词的文本:

古诗词作品的阅读,要求高中学生能够把握文本的整体内容,能够理解古诗词文本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和观点,能够对全文有自己的理解,文本的教学是高中语文进教室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工具。然而我们的高中语文老师往往会忽视文本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比如有的老师在《离骚》的教学前,为了能让学生明白文中内容的意思,硬是把文中的语句变成了四字短语的形式,让学生死记硬背,那还需要文本做什么呢?老师正是由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文本的最大特点,架空了文本的意义,使这篇《离骚》没有了应有的“骚味”。

1.3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古诗词全文的背诵:

我们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是希望学生能够整篇背诵文本的,这样可以中整个作品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意境与精神。然而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为了应付高考而仅仅让学生背诵一些在试卷中会出现的个别语句,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只能机械地背诵几句简单易考的语句,无法把握文本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意境,背离了古诗词学习的最终目的。

1.4淡化古诗词本身的意境,不重视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词的学习,主要是为了理解作者的感情和周围环境,理解古诗词的意境。但是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单纯地通过字面上的意思来分析文本,通常都不会对古诗词的意境进行分析,使得古诗词失去了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意境,使其支离破碎,也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比如《锦瑟》这篇古诗词,如果只能字面上来分析的话,就很难体会出李商隐那种长达四年的深沉及其雕琢文字的魅力所造,学生没有了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对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不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2如何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

2.1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诵读:

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药培养学生良好的有感情的诵读习惯,激发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词的兴趣。通过古人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可以看出诵读的重要性,学生要通过加强诵读来学习充满意境的古诗词,使学生能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2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全文的背诵: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加强对全文的背诵,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意境,更好地学习古诗词而产生共鸣,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

2.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其在学习古诗文过程中可以把古诗文想要表达的意境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从作品中受到启迪,使情感得到升华,得到美的享受。

2.4因材施教:

我国主要的教学方式是集体授课,所以要调节好集体授课与因材施教的关系。不论学校是什么形式的教学,都应该是以学生能够学到知识为前提,如果学生没有学到相应的知识,不管怎么改进教学方式都是没有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的集体教学中,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实现了教学知识和资源的共享,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学友所长、学友所成的品学兼优的有用人才。

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对教师为了实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如何引领学生走出教学的误区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指出要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诵读和全文的背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因材施教的进行教学等多项建议,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中国古诗词文化。

参考文献

[1]廖新雯.如何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110-111.

[2]邓德刚.探析如何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J].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2012,(3):7.

[3]郑菊芬.探析如何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J].中国校外教育,2012,(8):41.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20-02

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是一种新兴教学方法,近年来逐渐被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它将“任务”作为教学核心,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进行驱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前,教师逐渐认识到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和语文应用能力。

一、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概述

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标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提出具体的工作任务,并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通过他人的帮助和进行学习资源整合,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获得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开发智力。

二、开展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课堂教学的意义

高中生迫于高考压力,对语文学习和作文写作的人文性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借助交流和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作文课堂活跃度。该种教学方法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相匹配,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中的被动局面,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让其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任务的驱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各项机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拓展其思维能力。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任务驱动型作文逐渐成为高考作文的“新宠”。任务驱动型作文更能够贴近生活,更加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它着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型作文,借用电脑术语进行命名,在开放性和探究性的“叙事性材料”中,增加“任务型指令”,要求学生按照指令完成写作任务。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材料往往是体现多元价值观的真实事件,其真实且具有争议性。具体而言,作文的“指令”就是提供“叙事性新材料”之后,让学生写出对该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它使高考作文更加灵活,既能够避免学生进行框架架构作文,又能够避免跑题现象。

(一)设计和展示任务。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要素。教师要结合高中作文课堂教学要求,对教学任务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也要对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等进行认真分析,进而对教学目标进行确定,并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明确认知。以此为基础,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学任务,以课堂为平台,进行展示。在课堂任务的驱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正确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设计和展示任务的过程中,对教学情境进行合理创设。

(二)分析和实施任务。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该环节相对比较开放,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进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该环节中,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借助书本和网络等,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可以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以合作和竞争的双向模式,激发高中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在团体合作过程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教学内容。

(三)师生互评。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来,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关系。师生互评是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学习结论,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想法比较新颖,那么就要及时对其进行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

四、任务驱动型作文课堂教学案例

设计和展示任务。以2016年广东中山市模拟作文题目为例:“20出头的瑶族姑娘小卜,是瑶寨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临近毕业,她面临进入外企和回乡教学的两难选择。请你给小卜提供就业建议,并结合材料内容,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由此,引入写作“议论文”这一任务。

分析和实施任务。向学生阐述具体的议论文写作思路和格式后,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课堂发言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阐明自己是支持小卜回乡教书还是选择外企,并阐释自己的看法。确定自己的立意后,进行议论文写作。该类议论文,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和具体的写作情境,并且选择空间比较多。内容上更贴近生活和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下转第22页)

(上接第20页)

师生互评。让学生结合该则材料,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模式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立意和观点进行评价,对该作文题目进行点评。根据不同的观点,将学生的作文进行分类,选出优秀范文进行具体点评,引导学生透彻理解任务驱动型作文。

案例小结。教师在课堂材料选择上,要贴近生活和现实,以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和人生进行思辨。确保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针对性,有效避免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套作现象。同时,通过创设交流情境,深化了作文的教育功能。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引导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

五、任务驱动型作文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转变传统观念。无论是学生,还是语文教师,都要转变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习惯于依从老师的讲课思路进行课堂学习。这与任务驱动型作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相悖。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播任务驱动型教学理念,并对他们的日常学习进行指导,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推进任务驱动型课堂模式的实施。

二要选择合适的任务。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和他们的语文学习需要,对教学任务进行合理选择。教学任务既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又要能够唤起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同时,其必须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课堂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高中语文教学目的。

三要科学评价。高中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度普遍不高,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恐惧心理。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语文教师既要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又要对下一步工作进行规划,并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科学评价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评价过程中,要兼顾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与高中语文教学要求相契合。教师要结合学科需要,对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应用,对传统语文课堂和作文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升级,帮助学生养成思辨性语文思维习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杜鹃.任务驱动型高职语文教学模式初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11)

[2]张晓飞.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效性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3)

[3]张兆年.课改新形势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求知导刊,2015(15)

篇5

1、新课改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实效检视

1.1 语文教师并未真正掌握新课改的内涵

在新课改的视角下,要求语文教师指引学生展开合作式的学习方式,重视并发挥学生自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然而,部分语文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画地为牢固守传统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之中[1]。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始终接受的是固守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跟上时展的脚步。在新课改的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一味的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此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接受知识来应付考试。此外,语文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把握仅停留在使用新教材展开新课程的表面,并没有深刻的领悟到新课改理念的真正内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套用过时的、传统的教育目标,加上研读和掌握新教材不够深入,所以并没有实现新教材促进新课程实施的目标。

1.2 忽视课堂上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等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时常展开讨论及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地位,有效培养学生的散发性思维。有些教师过于重视课堂上的氛围,这样是能够加强学生的参与度,老师也适时的指引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味灌输方法,从表面上看仿佛是与新课改的标准相符[2]。但从实际上看,却是过度渲染课堂的活跃氛围,教师时常引入与课堂无关的笑点,把课文重点内容的讲解停留于粗略层面。长期这样下去,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1.3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足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科技投入、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对传统教育模式产生极大的冲击,也为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增添了许多活力。但是在借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有些学校受教学资源的影响,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甚至根本不用多媒体教学。然而部分学校却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致使教师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无法展开教学。事实上,多媒体只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3]。传统教学模式有着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优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老师和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多媒体过多的占据课堂教学时间,难以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

2、新课改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完善途径

2.1 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及教育素质

基于传统教育理念的较大影响,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思想上较为僵化,不能深刻掌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涵,因而对语文教师进行系统、全方位的培训十分有必要。通过培训可以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新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转变其教学观念,让语文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深刻的领悟新课程改革的深邃及要求,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才能按照新课改的标准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

2.2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交换给学生,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地位,开展开放式教学[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挖掘、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引导其学习。在新课改的视角下,给广大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地位,指引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锻炼其终生学习的能力。

2.3 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

在新课改视角下,教育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统一的过程。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互动关系,二者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充分沟通交流,促进其思想与情感上的触碰。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有利于主体交流的深入及教育成效的进一步实现。基于此,语文的教育就不能仅停留在过程中是否有对话、交流等表面形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开创问题式情景,侧重于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的彰显学生主体性地位[5]。

2.4 设置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改的要求是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而课堂的成效应立足于对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提倡自主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的学习方法等要素的权衡,因此要合理的设置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所以,在完成正常的教学大纲内容之外,还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要全面、客观的认识到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军.试论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基于问卷调查的理解与解释[J].经济研究导刊,2015,11:159-165.

[2]姚蓝.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成效、问题与建议――基于钦州市高中语文新课改适切性的调查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5,04:61-6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