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和建议

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和建议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和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和建议

篇1

教学设计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学设计是否成功也关系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地在实践学习中积累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随着高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中语文教学也提出新一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操作性和指导性

语文教学设计是根据科学合理的构思,并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的,它应该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拥有清晰具体的操作标准,并且在应用于实际教学时能够指导相应的教学实践,确保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2.差异性

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导者,但是由于每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和风格都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也会存在一些差异。同时,又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能力不尽相同,所以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停留在不同的层次。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及认知方面的差异,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学目标。

3.基础性与创造性

教学设计要着重突出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是语言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另外,教学设计还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和审美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4.审美和评价

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整体素养的关键学科。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同时,也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态度等方面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对策

1.转变和提升教师的设计态度

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由于种种教学局限,教学设计理论常常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常常依靠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品,也有一部分教师虽然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使其教学设计也存在很多不足。导致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根据实际教学要求和情况,以及是否符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能力,一味地采用以往的设计成品,使得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足够的教育科学理论,尤其是学习理论,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2.转变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任何一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会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相关的教学行为也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理念去实施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对教学设计有着重要意义。传统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都会阻碍新课改政策的实施以及高中语文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想改善目前这种状况,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这就要分析学生的差异性,调整教学目标和模式,完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活动安排。

3.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素养

除了教学态度和理念上的转变和发展外,高中语文教师还要加强校本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素养。其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教师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进行专题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广大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创新出更多科学有效的设计策略,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不断提升。同时也通过参与研究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院校也要多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使教师能够不断接触到新颖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学习积累到更多优质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素养,使其创新出更多新颖的教学设计。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能够主动地去表达和探究,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篇2

二、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意义

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具体实施能够活跃语文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语言文本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从而推进语文课的课堂形态的进化,实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学者们都指出,高中语文活动课正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它可以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语文素养和探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谢辉也明确肯定高中语文活动课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指出,“语文活动课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运用”。同时语文活动课程打破了常规的教室限制,可以将教学空间拓展到大自然和社会之中,那么“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中,学生走进大自然及深入社会,加深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体验,也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升其精神生活,改进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另外,史慧芳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初探》中也在指出在组织活动课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之后,总结了高中语文活动课开展的深远意义,文中陈述:“活动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于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强,进行活动课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实践性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见高中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未来语文课发展的重要教学形式,能够促进语文教学的现代化。黄卫华便在《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浅谈》中强调:“开展语文开放式的活动课教学,是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建议

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具体实施建议,学者们研究的较多,包括依托于一节比较成功的高中语文活动课,来阐释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具体步骤等,总结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遵循的原则。例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要注重学生间的差异,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要注重活动课的研究性,还要保证教师的认真指导和有效管理,等等。许多学者对于活动课组织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提出了贴合实际的重要实施意见。黄卫华在《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浅谈》中提到:“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项目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普及。在课堂教学上,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在活动课上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所以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重点要放在研究性学习的培养上。活动课不能一味地追求气氛的活跃而忽略了高中阶段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拔高。此外,王春梅在《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策略探析》中点出“:真正重视每次活动总结,提升活动质量。”从中可以看出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最后进行的活动总结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将活动的效果更好地激发出来,延伸这次活动课对学生语文素养和各方面能力的影响。史慧芳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初探》中也强调:“在活动课结束后,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分和反馈,可以评出最佳表现者以鼓励学生。”这也是对语文活动课的评价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史慧芳还在文中创设性地指出:“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及分任务时应注意学生的个人水平和个体差异,将能力强与能力弱的学生均衡分配,并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安排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往往不能全面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就不能够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并能够有所收获。针对这种不均衡性问题的存在,我们应该在活动准备时就尽量地解决,如分组时让每组的实力均衡,每组的组员搭配平衡,使每小组的任务多样化等。

篇3

古诗词是值得我们传承的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历史长河中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伟大的文化财富,因此大量的古诗词作品被编入了现在语文的教材中。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传播做人的传统美德,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在高中语文的重点和难点,因而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往往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往往为了完成应付高考而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了盲目性和限制性,学生为了应付高考,而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了如何走出误区的几点建议,希望对高中古诗词的教学能够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

1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1不重视古诗词的诵读:

诵读是我国古代古人最传统、最有效的读书方式,古人流传下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非常直观的体现了诵读对古人的重要性。在我们现代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了“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的教学建议。古诗词的优美之处在于读者对它的阅读与朗读,朗读是读者精神“复活“的一种精神寄托,要用声音中的真情实感准确地表达和传递出来,要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立体的声音。古诗词中的语句和韵律大多都是非常简练和和谐的,节奏也非常鲜明,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细细品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不重视古诗词的诵读,而是只重视学生是否能够掌握和理解,是否能够干巴巴的翻译全文,采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消解了古诗词中蕴含的美感,学生子在学习过程中也是如同嚼蜡,毫无兴趣可言。比如在经典古文《离骚》的教学中,教师不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来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而是直接翻译全文,生硬地讲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从中体会不到作者屈原的飘逸与潇洒。

1.2不重视古诗词的文本:

古诗词作品的阅读,要求高中学生能够把握文本的整体内容,能够理解古诗词文本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和观点,能够对全文有自己的理解,文本的教学是高中语文进教室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工具。然而我们的高中语文老师往往会忽视文本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比如有的老师在《离骚》的教学前,为了能让学生明白文中内容的意思,硬是把文中的语句变成了四字短语的形式,让学生死记硬背,那还需要文本做什么呢?老师正是由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文本的最大特点,架空了文本的意义,使这篇《离骚》没有了应有的“骚味”。

1.3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古诗词全文的背诵:

我们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是希望学生能够整篇背诵文本的,这样可以中整个作品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意境与精神。然而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为了应付高考而仅仅让学生背诵一些在试卷中会出现的个别语句,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只能机械地背诵几句简单易考的语句,无法把握文本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意境,背离了古诗词学习的最终目的。

1.4淡化古诗词本身的意境,不重视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词的学习,主要是为了理解作者的感情和周围环境,理解古诗词的意境。但是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单纯地通过字面上的意思来分析文本,通常都不会对古诗词的意境进行分析,使得古诗词失去了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意境,使其支离破碎,也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比如《锦瑟》这篇古诗词,如果只能字面上来分析的话,就很难体会出李商隐那种长达四年的深沉及其雕琢文字的魅力所造,学生没有了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对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不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2如何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

2.1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诵读:

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药培养学生良好的有感情的诵读习惯,激发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词的兴趣。通过古人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可以看出诵读的重要性,学生要通过加强诵读来学习充满意境的古诗词,使学生能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2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全文的背诵: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加强对全文的背诵,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意境,更好地学习古诗词而产生共鸣,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

2.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其在学习古诗文过程中可以把古诗文想要表达的意境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从作品中受到启迪,使情感得到升华,得到美的享受。

2.4因材施教:

我国主要的教学方式是集体授课,所以要调节好集体授课与因材施教的关系。不论学校是什么形式的教学,都应该是以学生能够学到知识为前提,如果学生没有学到相应的知识,不管怎么改进教学方式都是没有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的集体教学中,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实现了教学知识和资源的共享,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学友所长、学友所成的品学兼优的有用人才。

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对教师为了实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如何引领学生走出教学的误区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指出要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诵读和全文的背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因材施教的进行教学等多项建议,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中国古诗词文化。

参考文献

[1]廖新雯.如何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110-111.

[2]邓德刚.探析如何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J].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2012,(3):7.

[3]郑菊芬.探析如何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J].中国校外教育,2012,(8):41.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20-02

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是一种新兴教学方法,近年来逐渐被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它将“任务”作为教学核心,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进行驱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前,教师逐渐认识到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和语文应用能力。

一、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概述

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标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提出具体的工作任务,并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通过他人的帮助和进行学习资源整合,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获得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开发智力。

二、开展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课堂教学的意义

高中生迫于高考压力,对语文学习和作文写作的人文性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借助交流和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作文课堂活跃度。该种教学方法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相匹配,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中的被动局面,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让其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任务的驱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各项机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拓展其思维能力。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任务驱动型作文逐渐成为高考作文的“新宠”。任务驱动型作文更能够贴近生活,更加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它着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型作文,借用电脑术语进行命名,在开放性和探究性的“叙事性材料”中,增加“任务型指令”,要求学生按照指令完成写作任务。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材料往往是体现多元价值观的真实事件,其真实且具有争议性。具体而言,作文的“指令”就是提供“叙事性新材料”之后,让学生写出对该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它使高考作文更加灵活,既能够避免学生进行框架架构作文,又能够避免跑题现象。

(一)设计和展示任务。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要素。教师要结合高中作文课堂教学要求,对教学任务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也要对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等进行认真分析,进而对教学目标进行确定,并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明确认知。以此为基础,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学任务,以课堂为平台,进行展示。在课堂任务的驱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正确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设计和展示任务的过程中,对教学情境进行合理创设。

(二)分析和实施任务。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该环节相对比较开放,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进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该环节中,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借助书本和网络等,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可以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以合作和竞争的双向模式,激发高中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在团体合作过程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教学内容。

(三)师生互评。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来,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关系。师生互评是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学习结论,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想法比较新颖,那么就要及时对其进行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

四、任务驱动型作文课堂教学案例

设计和展示任务。以2016年广东中山市模拟作文题目为例:“20出头的瑶族姑娘小卜,是瑶寨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临近毕业,她面临进入外企和回乡教学的两难选择。请你给小卜提供就业建议,并结合材料内容,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由此,引入写作“议论文”这一任务。

分析和实施任务。向学生阐述具体的议论文写作思路和格式后,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课堂发言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阐明自己是支持小卜回乡教书还是选择外企,并阐释自己的看法。确定自己的立意后,进行议论文写作。该类议论文,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和具体的写作情境,并且选择空间比较多。内容上更贴近生活和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下转第22页)

(上接第20页)

师生互评。让学生结合该则材料,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模式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立意和观点进行评价,对该作文题目进行点评。根据不同的观点,将学生的作文进行分类,选出优秀范文进行具体点评,引导学生透彻理解任务驱动型作文。

案例小结。教师在课堂材料选择上,要贴近生活和现实,以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和人生进行思辨。确保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针对性,有效避免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套作现象。同时,通过创设交流情境,深化了作文的教育功能。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引导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

五、任务驱动型作文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转变传统观念。无论是学生,还是语文教师,都要转变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习惯于依从老师的讲课思路进行课堂学习。这与任务驱动型作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相悖。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播任务驱动型教学理念,并对他们的日常学习进行指导,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推进任务驱动型课堂模式的实施。

二要选择合适的任务。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和他们的语文学习需要,对教学任务进行合理选择。教学任务既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又要能够唤起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同时,其必须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课堂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高中语文教学目的。

三要科学评价。高中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度普遍不高,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恐惧心理。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语文教师既要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又要对下一步工作进行规划,并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科学评价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评价过程中,要兼顾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与高中语文教学要求相契合。教师要结合学科需要,对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应用,对传统语文课堂和作文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升级,帮助学生养成思辨性语文思维习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杜鹃.任务驱动型高职语文教学模式初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11)

[2]张晓飞.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效性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3)

[3]张兆年.课改新形势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求知导刊,2015(15)

篇5

1、新课改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实效检视

1.1 语文教师并未真正掌握新课改的内涵

在新课改的视角下,要求语文教师指引学生展开合作式的学习方式,重视并发挥学生自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然而,部分语文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画地为牢固守传统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之中[1]。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始终接受的是固守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跟上时展的脚步。在新课改的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一味的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此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接受知识来应付考试。此外,语文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把握仅停留在使用新教材展开新课程的表面,并没有深刻的领悟到新课改理念的真正内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套用过时的、传统的教育目标,加上研读和掌握新教材不够深入,所以并没有实现新教材促进新课程实施的目标。

1.2 忽视课堂上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等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时常展开讨论及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地位,有效培养学生的散发性思维。有些教师过于重视课堂上的氛围,这样是能够加强学生的参与度,老师也适时的指引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味灌输方法,从表面上看仿佛是与新课改的标准相符[2]。但从实际上看,却是过度渲染课堂的活跃氛围,教师时常引入与课堂无关的笑点,把课文重点内容的讲解停留于粗略层面。长期这样下去,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1.3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足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科技投入、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对传统教育模式产生极大的冲击,也为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增添了许多活力。但是在借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有些学校受教学资源的影响,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甚至根本不用多媒体教学。然而部分学校却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致使教师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无法展开教学。事实上,多媒体只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3]。传统教学模式有着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优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老师和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多媒体过多的占据课堂教学时间,难以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

2、新课改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完善途径

2.1 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及教育素质

基于传统教育理念的较大影响,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思想上较为僵化,不能深刻掌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涵,因而对语文教师进行系统、全方位的培训十分有必要。通过培训可以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新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转变其教学观念,让语文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深刻的领悟新课程改革的深邃及要求,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才能按照新课改的标准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

2.2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交换给学生,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地位,开展开放式教学[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挖掘、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引导其学习。在新课改的视角下,给广大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地位,指引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锻炼其终生学习的能力。

2.3 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

在新课改视角下,教育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统一的过程。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互动关系,二者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充分沟通交流,促进其思想与情感上的触碰。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有利于主体交流的深入及教育成效的进一步实现。基于此,语文的教育就不能仅停留在过程中是否有对话、交流等表面形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开创问题式情景,侧重于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的彰显学生主体性地位[5]。

2.4 设置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改的要求是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而课堂的成效应立足于对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提倡自主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的学习方法等要素的权衡,因此要合理的设置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所以,在完成正常的教学大纲内容之外,还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要全面、客观的认识到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军.试论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基于问卷调查的理解与解释[J].经济研究导刊,2015,11:159-165.

[2]姚蓝.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成效、问题与建议――基于钦州市高中语文新课改适切性的调查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5,04:61-65.

篇6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能够创造良好课程氛围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专题类教学当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策略,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该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掌握程度,还可以促使学生进入到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状态。但是,目前,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存在很多困惑,需要尽快实施有效措施,改变教学局面。

一、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概述

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是指老师通过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语文课程专题,并进行研究学习,这是一种集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教师指导为一体的开放性学习策略。该模式下的语文学习课本、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大胆走出教师、融入社会,从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语文知识,它才是真正能够达到教育目的的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中的专题可以是课本中的,也可以是老师或学生自己创设、搜寻的,而研究性学习则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了解专题课程,并围绕这样的主题,自动探索知识、吸取知识,这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大胆尝试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能力。

二、现阶段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策略实施的困惑

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脱离了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式和课程配置,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总是显得与现阶段所实施的语文教学格格不入。

(一)课时分配难题。高中专题类研究性学习课时配置为288个,课时分配便成为难题。部分学校将大量精力都用在了成果宣传和展示当中,却没有注意到研究性学习策略的落实是否具有整体性,在很多高中,只有少部分班级能够参与其中。目前,高中学生所接触到的重要学习科目有语、数、外、政、史、地、理、化这几门功课,全部的288个课时并没有明确落实到各科目任教老师的头上,针对课时分配问题,老师无所适从。

(二)评价者是谁。实行新课改以后,研究性学习的学分在高中毕业生的学习评价当中占到了非常重要的比例。由于研究性学习属于开放性教学,以一种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实践效果可能作用于课本,更有可能作用于自然人或者某一事物,实际上,老师、学校、社会、家长,甚至企业都应该作为学生学习的评价者,但是这些评价者在学生评价当中应该占据多少分量?能否客观评价?这些都是研究性学习策略实施存在的困惑。

(三)应该选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共有15个学分,进行评价时,这15个学分应该怎样进行分配成了一大难题。学分的分配必须凸显教学特色,满足教育的发展和要求,但是不能够阻碍学生自由发展,怎样分配才能体现教学的均衡性,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自主开发?能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性的学分分配?是否可以按照几种固定的学分分配模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这些是学分分配上的困惑。

三、如何实施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策略

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了以下两点实施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策略的建议:

(一)科学分解与整体规制。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策略实施存在的评价困难、学分分配困难问题,可以通过科学分解和整体规制的办法解决。具体的实施办法如下:从下一届入学新生开始,全面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三年学制实施教学与评价,将研究性学习学分作为三年学制评价中重要的加分项目,并提升其加分地位,将其纳入到毕业考试的成绩评价当中。

(二)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对象与实施步骤和策略。高一:全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初步接触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并逐步建立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策略适用感觉和习惯。高一期间,老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专题,辅导其进行研究,给予学生较为深刻的提点,后期初步养成自主研究习惯。

高二: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加强对专题课程的利用。这一学期,老师可以大量删减掉课本教学内容,全力支持学生进行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将删减部分的课本内容调整到下一学习阶段,或是让学生在课后时间自主学习。

高三:全面回归课本知识,并对专题类研究性学分未修满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对专题类研究性学习成果加以利用。

四、结语

专题类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普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实施可以全面改观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值得推广和适用。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008-02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在语言形式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更多时候这种目标的达成依赖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打开学生阅读兴趣大门的金钥匙,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之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学生意识,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使课堂成为“基于教师教的学转变为基于学生教自己的学”(王尚文语)。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意识的基本特点

1、把人当人,平等尊重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生,高中阶段是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其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在性格、人格尊严等方面均处于一个波动期,特别需要教师的尊重。每个学生具有自已独立的人格尊严,但学生集体智力、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是有差异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正视个体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症下药,因势利导。

2、自主学习,积极引导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当成完全被动接受的对象,不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和解决问题。这样既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无法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使学生渐渐地把学习当成了负担。要想让学生摆脱这种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意识具体表现

1、以人为本,关注全体学生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理念,课程标准中许许多多的要求和做法都是源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而针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和建议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尤为突出。教师要以人为本,关注全体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差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课堂教学,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2、科学把握,制定教学目标

课堂是教师传授教学内容的主阵地,但是一节课仅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这就需要教师制订长期的教学目标和短期的教学目标。长期的教学目标可以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而短期的教学目标则具体体现在一堂完整的课上。那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设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其实,这主要取决于具体的教学文本和学生情况。根据教学文本和学生情况确立集中的课堂教学目标。例如《前方》,文本内容较多而教学课时只设定为一课时,笔者的教学目标就侧重于“理解文中关键句的含义”。当然,摄影散文这一文体的写作方法我们也应该要学习,但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3、合理取舍,遴选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说过,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

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如何教才能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选入教材的文章,有多种不同的文本体式,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每一种文本体式都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王荣生教授就提出过,应按不同的文本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其实,即使同一文本体式,不同的作者也会形成不同的作品风格。因此,在确定阅读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课文的具体特点——文体的“类”风格及作家的个性特点,不能一刀切。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学文本,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讲授一些关键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4、因材施教,优选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鲜明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具体实践中,要因材施教,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合作内在动机,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意识提高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

学习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国内外最新的教学方法和理论要从心灵深处彻底更新和端正教学思想牢固地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心理学、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立性和创造性,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研究学生心理

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导者, 在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能否转变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除了在于教师能否转变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之外, 还有重要的一点: 教师能否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各种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3、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是个体以自己已有的观念和行为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所进行的再认识的思维及情意体验过程。因此反思能使人认识到自己观念和行为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改进自己。一节课结束后,教师继续对自己的学生意识的情况进行反思。再次上课时,教师的学生意识又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这种连续地反思,教师的学生意识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学设计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篇8

【作者简介】 陈霞,广东省深圳市深大附中教师。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读”是其中最占分量的一部分,我国《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阅读技能,阅读需求应该往精深方向发展。如何选择语文阅读材料?如何科学安排阅读材料的先后顺序?如何指导学生把阅读纵深化?如何让语文阅读发挥“大用”?语文老师一直在思索这一系列问题。

借着参加深圳市教育局海外培训24期美国班的机会,笔者赴纽约培训两个月,走进美国纽约州的十三所中小学,近距离考察纽约的中小学课堂,感受中、美基础教育的不同之处,收获良多,尤其是长岛肯尼迪高中语文部的阅读课。

美国不实行全国材,甚至不实行全校材,每位老师都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教学材料,这种自由度体现了教育部门对一线老师的信任,同时又可展示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虔诚度。长岛肯尼迪高中语文部制定了这份《肯尼迪高中9~12年级语文阅读指引》,该校语文教师就在这份指引下选择材料,不过,教师也可以不按指引选择,笔者在一个班听课时,发现该班老师所选用的霍桑的《红字》就不在此指引中。

当笔者把肯尼迪高中这份指引里罗列的作品一一翻译出中文名称时,心底不禁涌起敬畏:这是一份有智慧、有重量、负责任的阅读指引。这份指引,可以用几个协调来概括:

一、基础阅读与附加阅读的协调

纽约州的高中语文以阅读为重,语文课不讲字词句法之类的语法常识,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阅读全本著作,并撰写论文。肯尼迪高中也不例外,该校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阅读指引最清晰的特点就是把阅读分为基础阅读与附加阅读,二者比例约为1:2。基础阅读多为古典文学,尤其是大师作品,例如莎士比亚戏剧、古希腊戏剧和获得诺贝尔奖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离学生的生活稍远,有较多的背景知识障碍,所以老师把它们作为基础阅读。附加阅读多为当代通俗作品,年代较近,与现实社会联系密切,不会给中学生带来过多的阅读障碍。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基础阅读就是要阅读经典,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基础阅读文本偏于艰深,阅读障碍过大,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设置丰富且稍微浅易的附加阅读书目,这是对基本阅读的有效补充与延伸。

我国越来越注重全民阅读,但从每年阅读调查统计数字来看,畅销书多为一些成功学、保健养生类的,中小学生热衷阅读的书籍也多为比较浅显的流行读物,甚或只读韩日漫画。我们的中小学阅读课程设置可以借鉴肯尼迪高中的思路,注意基础阅读与拓展阅读协调,让阅读真正发挥功用,使之成为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协调

与我国高中的阅读书目比较相似,肯尼迪高中的阅读指引侧重古典的经典文本,莎士比亚的作品有6部之多,占基本阅读的五分之一。除此以外,基本阅读还涵盖了古希腊经典戏剧和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厚重,在阅读和解读方面都颇有难度,在我国通常是大学中文系的阅读资料,而在肯尼迪高中是必读书目。附加阅读书目绝大多数是美国当代文学作品,主要体裁是小说,另外还有一些剧本和非虚构文学。笔者对美国电影特别感兴趣,看到附加阅读的作品目录时,忍不住会心一笑: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已搬上银幕或获得金球奖、奥斯卡奖等,如《十二怒汉》《抉择》《街头日记》《弱点》《你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搏击俱乐部》《冷山》《末日危途》《德库拉》……其中,震撼人心的《十二怒汉》更是在影坛举足轻重的作品。这样选择的原因估计有二:一是难度适中,易于被学生接受;二是可借助影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品,拓宽了阅读的渠道。古典文本的厚重和现当代文本的鲜活协调,这就使得阅读资源获得了平衡。

三、本土文学与外来文学的协调

阅读指引一共列出83部作品,基本阅读部分莎士比亚占较重分量,除此以外,多为美国作家的经典作品。作为基本阅读,这样的安排比较稳重,促使学生阅读经典作品,保障了经典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美国是个文化大熔炉,这个特点表现在美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学阅读也不例外。细看肯尼迪高中语文的附加阅读书目,会发现该校颇为关注少数族裔和女性作家的作品,犹太裔、非洲裔、亚裔和美国裔黑人作家作品占了一定比重。例如《抉择》是犹太裔作家哈伊姆・波图克1967年的作品,《大披巾》是犹太裔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的描写犹太人二战创伤及战后生活的作品,《自然》是犹太裔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作品,《同名人》是印度裔作家拉赫瑞的作品,《灿烂千阳》《追风筝的人》是伊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在德黑兰读洛丽塔》是伊朗女学者阿扎尔・纳菲西的作品,《长路漫漫――一个童军的回忆》是塞拉利昂籍作家伊斯梅尔・比亚的作品,《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又译《我不是拉登》)是巴基斯坦裔作家莫欣・哈米德的作品,《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

除了谭恩美的《喜福会》和在我国曾经畅销过的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其他少数族裔作家在我国还属于不太被关注的,但他们在美国却走进了中学课堂。这些少数族裔作家的作品多为纪实作品,少数族裔作家在异质文化中思考少数族裔的生活现状,用文学传达少数族裔的生活挣扎和心理感受,这些精神追求和文化诉求获得了美国读者和社会的认可。立足本土,关注全球,这恰是印证美国社会的共识:在平等理念下融合各族裔,保持文化多元,促进文化融合,加速文明交汇,这正是美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来源。

我国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侧重选择汉族作家的作品,而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有不少杰出的文学作品,如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伟大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作品《嘎达梅林》、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维吾尔族英雄史诗《乌古斯传》等,如果我们增加对本土的少数民族文学的关注,对培养学生的兼容并包的素养应该是有所裨益的。

四、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的协调

奥巴马政府2011年提出“州共同核心标准”(“CCSS”,即“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在阅读标准方面,要求美国从小学到12年级,要逐渐用“信息性文本(Informational Texts)”代替“虚构文学(Fiction)”,帮助学生提升接受复杂的非虚构性信息(包括研究、报告、原始文献)的能力,要求小学的非虚构文学(Nonfiction)阅读要占学生阅读总量的一半,到12年级(即高中毕业班)时,非虚构文学阅读必须占据阅读的70%。CCSS推荐了托克维尔的名著《美国的民主》、旧金山联储2009年的《联邦意见》 (Fed Views)、美国总务署(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的《13423号行政命令:强化联邦环境、能源、和交通管理》等这些政治经济类的信息性文本。

何为非虚构文学?在我国,目前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参考西方文学界的释义,以及综合中国作家莫言和评论家李敬泽的观点,非虚构文学的特点是基于事实(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的创作,但仍属于文学的范畴,只是较虚构的文学作品而言,非虚构文学更强调真实性、独立性、亲历感和现场感。

美国“州共同核心标准”对学生阅读非虚构文学的比例要求高达70%,这个要求引发了来自一线语文教师的质疑。针对质疑,“州共同核心标准”研究团队作出阐释性的强调:70%的非虚构文学阅读并非指语文课的比重,而是包括所有课程,如社会研究、科学等学科的阅读。尽管有其他学科分担非虚构文学阅读的教学比重,语文课必须承担一定分量的任务,这也是毋庸置疑的。长岛肯尼迪高中显然已经响应了“州共同核心标准”的要求,阅读指引里出现了为数不少的非虚构文学,如:《天使的灰烬》《奇迹创造者》《布鲁克林有棵树》《冷血》 (美国著名作家楚曼・卡波提的被视为“非虚构文学”的最经典作品)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狼踪》《长路漫漫――一个童军的回忆》《美国大厨》《玻璃城堡》《永恒美丽的背后――孟买地下城的生命、死亡与希望》。

这些作品,或自传体风格的小说,或回忆录,或学者笔记,或日记,或基于真实人物故事的创作,它们的共同点是强调素材的真实性,文本传达出亲历感和现场感,容易让中学生在这些非虚构文学中真正关注他人的世界,学会换位思考,体验多元文化,指导青少年培养志士情怀,形成普世价值观。这些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内容是“非虚构”,但手法风格还是“虚构”文学的特点,文艺性比较明显,离“州共同核心标准”强调的纯粹的“信息性文本”有一定的差距。笔者推测,那些倾向于信息性文本的非虚构文学阅读应该是社会和历史学科的责任了,而语文的阅读,从肯尼迪高中的阅读指引推荐的作品来看,还是关注了文学性,注意到了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的协调性。

五、语文的文学性与工具性的协调

学语文到底有什么用?经常有人批评语文教学脱离现实生活,甚至有“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批评。所以,语文教学界应该明确“语文的用处”,勇于直面并解答公众的疑问。目前国内高中语文教材已经比较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单元训练题里设置了大量社会实用类的训练题,但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多注重基本篇目,易忽略附录里的实用训练题。这不能怪中小学老师,因为目前语文教学质量考核手段单一,考试模式古板机械,不外乎在字、词、句、篇、主旨、手法分析的圈圈里打转,扼杀了语文的文学性。工具性容易被忽视,文学性被应试制度冲淡,怎样平衡语文的文学性与工具性?

篇9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相辅相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可以说从最初时代所涌现的语文名著阅读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就已经紧密,也最利于实施审美教育。因此本文细致的来谈谈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特殊联系。

一、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特殊联系

1.文学名著的概念内涵

在『文学的分类中,把文学归属为社会科学的学科之一,与哲学、政治、法律等并驾属于社会的上层学问,口头文学是文学最早出现的形式,最初的口头文学通常与音乐联结成可以演唱的一种抒情诗歌。中国的《诗经》、印度的《伊利昂纪》等被认为是最早的书面文学。在先秦时期把文学写成作品都可称为文学,到现代就常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文学可以理解为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精神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语言、通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各异的形式(体裁)来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或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名著通常指具有永恒的主题,有精典的任务形象,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能够经过时间的考验,有一定的知名度,不仅具有流行性,而且有经久不衰的特点。

由此,文学名著可以理解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运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内心情感及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生活,具有永恒主题和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能够经受时间考验,在社会上呗广泛流传的文学作品。从对文学作品名著这个理解我们可看出,文学名著是五国界的,无时间界定的。基于此,文学名著一直以来成为语文教材选材的重要课程资源,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因此也成为语言教学、思想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

2.审美教育教育概念界定

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的《美育书简》是席勒于1793―1794年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信中他对一系列教育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思考,他认为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充当人类的教师,这对后来审美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审美教育是运用各种媒介手段使教育者掌握一定的审美知识,从而使教育者感知美知、鉴赏美、创造美,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在审美过程中通过美的事物来使教育者的情感与心理上受到影响,是一种情感教育方式。

二、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1.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地位演变和确立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育目的、结构与教育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它整体上规定着某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内容选编的依据在教学上的建议,是写作教材的依据和基础,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富人基础,它具有一定的性质,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随之产生的积极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2.审美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在名著阅读教育中实施美育

审美教育,是通过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和美的形态影响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人的教育活动。由此受教育者在审美的过程中受到美的事物的感染,在心理上产生感受,性情得到陶冶,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对人心灵的定性,给人理想以正确的方向,能塑造美的灵魂。

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和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在精神的追求也逐渐高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收到重视。美育是促进学生提高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借助语文文学名著中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的人格、思想,世界观人生观受到熏陶感染,陶冶学生道德品质,美化学生的心灵世界。

篇10

第一,学生自身因素。这个因素主要包括了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因为他们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很多词语、典故不了解,甚至有些学生连初中阶段需要背诵的篇章都没有任何印象,语法的学习更是惨不忍睹。进入高中,学习完全要靠死记硬背,根本不能理解和掌握,因此成绩日趋下降也在情理之中。主观方面则是学习态度和习惯的问题。他们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不预习或不会预习、不记笔记或不会记笔记、不复习或者不会复习。这些直接造成他们应付学习,偷懒,学习成绩不理想,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第二,教师的教育方式因素。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很多语文老师都是在古板的按照课本和教学要求和进度,机械化地传授知识,而忘记了语文是一门活跃的学科,需要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散性。而且,语文作为语言学的科目,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课本上的那些内容根本不足以让学生学好语文。这些都需要我们每一个老师进行反思。

第三,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因素。高中语文课时紧、进度快,初中学习的那种状态不能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这就造成一些学生无法适应,造成学习的困难。

分析出了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一、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1.重视积累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包括语言的积累和文化的积累。因此高中语文学习,只有通过积累,才会让基础越来越扎实。语言的积累可以通过摘抄的方式进行,摘抄的内容包含了字词、语句、古诗词等。文化的积累需要多观察生活和多阅读。文化典故和生活习俗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节假日要多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走出去,接触社会,了解各地的民俗特征并记在心里。要多鼓励他们进图书馆,阅读相关的著作。只有通过这些才能积累相当多的知识,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基础。

2.培养习惯、端正态度

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果。语文学习其实是个有趣的过程,首先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然后指导他们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及时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灵活使用工具书、读书动脑又动笔、笔记重点不遗漏、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坚持写日记等。学习态度就不用多说了,每个教师都应该心中有数,且有各自的方法。

二、加强教师自身修养的学习

1.由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方法

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做起来却比较难。其实语文学习的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预习方法和复习方法,抽离有用信息的方法,古诗词欣赏的方法,阅读技巧,写作技巧等。

2.拓宽课堂内容

因为语文教材只是那有限的几十篇文章,不足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达不到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所以语文老师有责任、有必要拓宽课堂内容。不要嫌麻烦、怕费事,教育是我们的职责,把学生教育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因此必须潜下心研究语文教学的内容,搜集和整理出能够放到课堂上讲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并鼓励学生课下多阅读,多思考,不要被课堂限制,不要认为上好课就算完成了任务。不但教师自己要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课本上那点儿东西,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还有着更宽广的天地需要他们去开拓。

拓宽的方法有很多,我在这里推荐两种方法:一是与教材相似或者相反内容或主题的材料可以加入课堂教学中来,通过扩展阅读和对比分析加深理解和记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第二课堂或者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带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堂、烈士陵园,比如举办“作文比赛”“辩论大赛”等,凡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的活动,都建议学生参与。

三、注意观察学生,帮助他们“过关”

篇11

我有高尚、健康的师德。我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对党无限忠诚,献身教育事业。热爱每个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有在艰苦平凡岗位上甘于奉献和创建不朽功业的追求和志向。我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敢于打破教育陈规,以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讲究工作中的团结协作,服从组织安排,敢挑能挑重担,完成工作成绩显著。

我有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我认为,教育必须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提高国民素质服务。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是根本,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展自我。

二、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方面

1、语文教学

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应具有“专”与“博”的知识结构。从教十年,我一直在继续学习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文化科学知识,以广博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以传神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的实践。

我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再学习。我经常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网络资源了解本学科教育教学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教育方式,广采与语文有关的知识,使自己跟上21世纪改革步伐,知识结构常新常进。平时,坚持反复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研究语文教学思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20*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其中,语文单科全校第一名,班级平均分理科班第一名,任教两个班级平均分均超过广州市同组平均分。

2、班主任工作

我教学成绩优异,胜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循环教学,并一直担任班主任,所带班一直是校先进班集体,多次评为校文明班集体,本人也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20*年*月,分别获得迎接“广东省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迎接“广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评估”工作、迎接“广州市创国家卫生城市检查”工作贡献奖。

我的教学态度仍保持着一贯的认真性,责任感相当强。我一直是教两个班语文,任一个班班主任。班主任方面讲究“勤”,注意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培养学生。重班主任工作艺术,热爱关心学生,有很强的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和经验。注意因材施教,对好、中、差学生实行分层管理,分类推进,对学生实行“做人、做事”双方面教育,经常找学生个别谈心,进行良好引导,重视专题班会课教育,并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发挥干部作用,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特色是实行分层励进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所教班一直有很好的学风班风,班上同学思想进步,学习勤奋,后进生转变成效好,成绩一直居理科班第一名。20*年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所任教班级,分别获得校总分第一名、语文、英语、综合、生物单科第一名;本科上线28人,为年级之最,超过学校制定的任务12%;专科上线人数达到学校制定的目标。其中语文和总分平均分均居年级理科班第一。

20*年*月,在海珠区20*年高考质量分析暨新学年备考工作会议上,作为班主任代表发言,题目是《作江河里的一滴水——高三班主任工作实践与探索》。

三、教科研和继续教育方面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严密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这要求教师教学本领强,自己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我认真研究语文教材的体系,钻研教材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思路;通读全套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编排体系,安排出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和作业系统的最佳组合方式及纵横联系。在具体操作中又采用主体式课堂教学方法,讲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这样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现为学校教科研小组成员,同时参与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研究”,为核心研究小组成员。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撰写论文。

篇12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是多元化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味追求热闹而忽略双基,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些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过于强调个性而疏忽引导,一些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全然不顾其见解与体验是否科学、合情合理。最后,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反馈,在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全不顾合作的效果和问题的探究质疑,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对新课程改革质疑、批评、赞同、表扬等各种声音纷至沓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开始在依循传统和接受创新之间摇摆。

目前,高中古诗教学同样存在上述两种极端现象:要么严谨有余,解析明白,导致灵性不足,诗意全无;要么过于松散,漫无目的,导致眼花缭乱,不知所谓。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要求,高中古诗教学即不能过分依赖于程序化的解析,也不应陷入多元解读、没有旨归的泥淖,高中古诗教学应该呈现出“自由有序”的流程美,应该是“开放”而“有序”的。要将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恰当地应用于高中古诗教学,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增强师生间的信息反馈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调整、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利用“最优化”、“类比”、“黑箱”等基本控制机制,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实现高中古诗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受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机制的影响,古诗教学仍然是以“相关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三段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学生以被动式学习为主。古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被简化为单纯的语言分析和识记默写的材料,许多教师习惯于替代式的咀嚼、肢解古诗,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信息反馈,导致高中诗歌教学诗意全无,学生学习兴趣全无。为应对高考,高中古诗课堂教学围绕着文学常识、名句识记来展开,忽视了在古诗审美层面的引导,使古诗教学完全丧失其“生成性”。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而预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只是对教学内容的生硬灌输,学生无法获得古诗阅读的审美体验,导致高中古诗教学效率低下,无法实现真正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体验、自主建构。古诗多义性、含蓄性、暗示性等特点正好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的阅读提供了合适的材料,可以说,新课程标准为高中古诗教学带来了福音。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高中古诗教学却呈现出以下几种状态:(1)表面上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或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偶尔出现“学生讨论”等教学形式,但学生依然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实际思维情况依然得不到充分的重视;(2)片面地强调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是活泼的,教学形式是多样的,课件是精美的,学生是自由的,课堂教学设计片面强调高中古诗的意象、意境的个性理解,全然不顾基础知识和语言层面的掌握,课堂教学过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理论知识体系,并逐步向其他科学领域渗透,相继出现了许多控制论的分支,教育控制论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国内外关于教育控制论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控制论本身的研究;二是控制论与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教育控制论的研究。首先,教育控制论的产生。最早将控制论与教学相结合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B.E)根据对动物学习实验的研究和对课堂教学的分析研究,创造性地提出联结学说作为学习的心理学依据。他根据自己的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设计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建立了直线式的程序教学,奠定了教育控制论产生的基础。其后,美国心理学家克劳德(Crowder,N.A)提出了认知学说,认为学习就是认识的整合和澄清作用的渐进过程,他设计了分支式的教学程序,成为教育控制论发展的起源模式。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也开始研究程序教学,并将控制论引进教育学和推广程序教学结合起来。此后,教学中研究运用控制论的越来越广泛,并开始研究反馈联系的问题,确立了直接联系和反馈联系的明确概念。欧美和日本等国的学校教学也汲取了教育控制论的思想,也先后采用教育最优化的理论,创立了教育工艺学来研究教育科学理论。其次,教育控制论的发展。“控制论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应用控制论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对象,包括系统论和信息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教育学控制论化;另一种可能性是用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研究教育的控制系统和控制过程,形成一门新的学科,这就是教育控制论”。目前,无论是教学控制论化,还是教育控制论(重点教学控制论),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控制论与教育实践的相关性研究。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明的社会活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而实现教育目的则是以控制为条件的。对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活动的确定与调整都要通过信息交流与反馈去实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无论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和吸收消耗等具体活动行为都有一定目的的控制行为,特别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的信息、教授的方法、讲课的进度、学生的反馈等都构成控制论的研究内容。因此,“教育作为一种控制现象,其本身就是一个控制系统,因而教育现象本身就是控制论的研究对象”。

控制论作为一门渗透性很强的学科,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已相当广泛。教育控制理论在学科教育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教育控制论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医学、思想政治、音乐、体育等学科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许多专家学者在相关领域研究方面产生了不少理论成果。在教育控制论在语文学科教学研究中有向各个小分支延伸的趋势,在控制论与语言学、控制论与语文阅读、控制论与语文教学提问等方面已有不少学者涉足。

学者们比较关注控制论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在这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用控制论的原理指导语文教学,用黑箱、白箱方法来控制语文教学过程,用反馈理论及时调控教学设计,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有其科学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教育控制论不是单纯的“控制”,更不是“固定”或“限制”,其本质是利用信息反馈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教育控制论又称之为控制—信息教育论,即通过信息反馈来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控制过程。教育控制论以教学目标为控制对象,以信息交流与反馈为核心,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最优化为最终要求,因此,笔者认为用教育控制论基本思想指导任何学科教学都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将控制论运用于高中古诗教学是教育控制论在某一具体学科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开创性的意义。教育控制论是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方法论,已逐渐发展成为控制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从教育控制论发展来看,控制论逐渐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并逐渐对教学的任务、内容、方法、手段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等领域用控制论来指导实践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语文教学领域,控制论语文教学的某些具体领域,已多有所建树。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范畴,控制论在语文教学中已被广泛采用,而在古诗教学方面的应用研究却鲜有成就,把控制论用于高中古诗教学十分必要,对高中古诗教学研究具有先导性的意义和贡献。

控制论是研究不同系统共同控制规律的理论,其核心是信息反馈和过程控制,基本目的是实现目标、过程和结果的最优化,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稳定性和最优化等特点。从高中古诗教学来看,运用控制论设计高中古诗教学过程,通过信息交流与反馈,可以让学生充分领略到古诗“意象美”的整体性、“艺术美”的动态性、“文字美”的稳定性和“结构美”的最优化。目前,高中古诗教学往往只注重古诗的某些方面,教学方法、手段都比较单一,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记住和掌握古诗部分知识,而不能完全领略到古诗的美,不能完全掌握古诗的内涵。因此,高中古诗教学应当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和方法,设置高中古诗教学的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利用信息反馈规律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通过信息处理、最优化和黑箱机制控制教学过程,以实现最佳的高中古诗教学效果。

科学和艺术是一对孪生兄弟。控制论起源并发展于严谨的科学研究领域,古诗教学或鉴赏是一个享受艺术、陶冶情操的过程。科学和艺术融合发展是各门类科学的发展趋势,古诗教学是学科教学中艺术与美学教育最典型的学科,高中古诗教学正是要体现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结构美与艺术美,而控制论是科学严谨的方法论,把控制论用于高中古诗教学无疑是具有发展前途的领域。

教育研究是对教育问题的一种认真、系统、持续的探究活动。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方法、图形分析方法等。其中控制论在高中古诗教学实践中应用效果评价是重点。

教学目标是控制论在学科教学应用研究中的重要方面。有学者认为,“控制论有一个基本点,那就是承认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合理的目的论。控制是有目的的控制,目的的优势决定着控制的结果,这就要求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换句话说,教学活动就是有目标的控制活动,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效果的好坏都取决于控制目标的有无与控制质量的好坏。因此,要根据高中诗歌的特点和教学对象能力的差异,设定不同教学目标和过程,使之尽可能地沿着既定的目标和轨道向前发展,并根据教学环境(输入和输出信息)的变化,不断地修正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使教学的方向与所确定目标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实现高中古诗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控制。

传统的高中古诗教学把目标确定在单纯地传授知识上,这种教学把学生视为存储知识的“仓库”,片面地将古诗教学控制过程当作信息输入的过程,将古诗学习等同于记忆,从而导致高中古诗教学质量不高。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要提高高中古诗教学的质量,首先必须根据新标准的要求来划分古诗教学的目标,对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分类控制。

一、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

根据高中古诗教学控制的要求不同,可分为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所谓宏观目标,就是古诗教学的整体目标和普遍要求。从学生角度出发,确定古诗教学控制的宏观目标,可以让学生明确古诗鉴赏的目的,提升自身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学校角度出发,确定古诗教学控制的宏观目标,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数量和质量,扩大古诗的普及范围,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并掌握中国文学中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所谓微观目标,就是某一阶段、某一单元或某一首诗歌的教学目标和具体要求,包括诗歌的语言、词汇、感情、意象和韵律等。

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根据高中古诗教学控制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所谓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控制活动,掌握与古诗相关的语言、格律、韵律等基本知识。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同时还要能“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所谓能力目标,就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控制手段和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学习与创作能力。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和识记,了解古诗创作的一般规律,使学生能“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所谓情感目标,就是要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

根据高中古诗教学控制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所谓一般目标,就是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使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古诗的基础知识和鉴赏的基本方法。所谓具体目标,根据学生的能力、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实现差异化的控制目标,即根据控制论的“黑箱”原理,针对个体差异而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古诗教学的一般目标为识记,即能背诵古诗,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同样还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默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等。在关于古诗的意境教学中,我们的一般目标是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但学生自身的感悟和想象能到达怎样的一个深度却只能因人而异。

如何增强高中古诗教学的效果,实现高中古诗教学的最优化,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成了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本研究试图将控制论引入高中古诗教学,通过控制目标、控制规律、控制机制、控制方法在高中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寻高中古诗教学新方法,改变高中古诗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僵化和过分发散的状况,提高高中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控制论是以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最小的信息,进行最优的调控,以达到最佳的效果。控制论把整个高中古诗教学过程看作一个教育信息的传递过程,依靠多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前后的信息反馈,积极地实现动态的最优调控。新课改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的,这需要大量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优化调控。控制论原理符合新课改的内在要求,可以使新课改进行良性地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达到其目的。

参考文献:

篇13

2012年6月,随着高考的结束,河北省新课改已进行了完整的一轮实践。三年来,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标实施工作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高考新课标(宁琼卷)基本没有对选修课程的考查、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仍保持传统的应试的观念等原因,导致语文选修课的实施名不副实,处于凌乱与伪装的状态,目前在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两大问题尤为突出。

1.对人教版选修教材教学,选修课程必修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修应该是必修的延伸、拓展、补充、巩固、提高。选修课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可是新课改实施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推行了配套的语文选修教材,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选修课基本成了点缀。很多学校就以人教社现成的选修教材充当选修教材,开设选修课程,所开课程面向高考的功利色彩特别强,学校选修课围绕着高考展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习、强化课甚至把选修课上成了应考的辅导课,造成选修课程严重的“必修化”。比如很多学校选修课的开设是在完成必修一到必修五后,时间集中在高二,上学期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两门,下学期开设《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两门。其中,文化经典、古代诗歌散文对应高考试卷中的“古诗文阅读”板块,语言文字应用对应“语言运用”板块,文章写作修改对应“写作”板块。没有被定为“必选”的选修课模块,各中学和一线教师要想法设法从高考方案中寻找蛛丝马迹,择其重者而教之。这些选修课脱离了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使高中选修课违背开设选修课的初衷,并不能达到通过选修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的目的。非但如此,教师的选修课教学方式也“必修化”,以课堂形式为主,以读讲方法为主,全然不顾语文课标所讲的选修课教学,“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等,不同能力重点带来的教学方法不同,这样选修课也少有个性化学习空间,呈现“非选化”状态。

2.和国家课程配套的学校选修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新课标的另一突出特点,是改变过去大一统的、单调的课程设置,变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联创的课程设置。尽管从2000年实施新课程方案算起,到2003年春教育部颁布新课程标准开始试点,再到2009年秋季开学河北省真正进入新课标,直到现在先后已经历了十个年头,可我省各地各校与国家课程配套的相应课程资源开发仍不够到位。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要顺利开展选修课教学就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慎重考虑,选修课要围绕语文课程的目标开设,“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1]。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课题才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更多知识,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最了解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的无疑是一线教师,一线工作为他们开发选修课并进行实践提供了条件。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实际水平……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2]显然,课程改革设计者希望教师参与选修课程开发,并逐步成为开发的主体。因此,近三年根据学校实际,我校语文教师开发出一系列高中语文校本选修课程,并将开发高中语文校本选修课程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补充完善,构建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体系。

我们重点开发了课程拓展型、应用型、地方特色型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并在相应年级开设相应课程。

1.拓展型高中语文校本开发和实践,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国家选修课程的拓展开发。必修课是课程的根本,语文课程的计划和目标都需要通过开设必修课来实现,“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必修课围绕统一的教材展开,因此必修课难以在语文课程的深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设选修课弥补了必修课的不足,通过对语文学科某一方面的展开使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同时选修课又不是游离于必修课之外的独立课程,它是有选择地对必修课的某一方面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展开,是对必修课的拓展。因此选修课既要区别于必修课的均衡性而突出其专门性,又要围绕必修课强调其基础性。实质上,选修课与必修课是语文学科上的“点”与“面”的关系。

从语文选修课内容设置看,选修课不能像必修课那样面面俱到,而应该在充分调研学生学习兴趣与特长的基础上开设精而专的选修课程,力争选材开口小巧一点,探究实践深入一点。比如“古典文学文化”模块可以开设《唐诗鉴赏》课程,也可以开设《红楼梦导读》课程,“写作”模块可以开设《议论文写作》课程等。以阅读鉴赏为主的选修课要尽可能留足时间让学生读原著,以表达应用为主的选修课要多安排实践环节。总之,语文选修课应该精选学习内容,留足学习时间,让学生学习更透彻,力争达到以一当十、以点带面的效果。

2.应用型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开发和实践,研究方向为根据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开发与文理学科相关的语文校本选修课程。语文学科涵盖量相当大,包括字、词、句、段、章、篇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大的知识量仅通过必修课的传授很难使学生掌握广泛的语文知识。在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认真考虑选修课与高考的衔接问题。目前人教社出版的选修教材很多,有16本,例如散文,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而高考必考、选考都不是这样分类的,单选任一本都不能满足要求,多选既浪费资源又耽误时间。选修课的设计应该是既有利于实现选修课的阶段目标,又不与高考的备考有较大的冲突。于是对选修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开发《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讲座》、《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等系列校本教材。

3.地方特色型高中语文校本开发和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一类校本教材是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宣化历史悠久充分挖掘定会有不少收获。开发《古上谷郡——走进宣化》校本教材,加强校本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另外,在三个年级推广完善好的校本课程,每年根据情况开发1—2门新课程,根据学生自选情况开设课程,建立并形成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

三、语文选修课开设的建议

1.改变选修课的上课模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这就是要求如何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实现教师示范讲授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学习方式的探究性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最具活力的最有价值的核心所在。因为一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习得了自学的能力,知识面及其深度的拓展与研究、创新能力的良性发展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几乎所有的选修课内容类型都可以在必修本中找到。所以,选修课知识的扩张主要是量而不是质的增加。而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增加知识的量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改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的方式,则效果会大不一样。

2.重新整合的选修课开设模式。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把现有的选修教材重新整合,或者把现有的选修教材整合到有地方文化特色、学校文化特色的内容中,既符合学校教学实际,又没有加重学生负担,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修课开设模式。

3.根据学生自选情况开设课程,建立并形成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目前国家课程的选修教材就很多,学校开设的校本选修课也很多,各种课程取名不同但交叉的情况比较严重,所以在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不断完善、重新组合甚至淘汰一些课程和教材,才能节约经济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时代在前进,学生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学校的师资、硬件条件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