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篇1

四、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加强科研,努力改进教法,面向全体,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优秀率和合格率。

五、按学期教学要求,制订好作文教学计划。每学期大作文应完成教材编排的篇数,并安排适量的小作文(包括小练笔)。大作文应有总批眉批,加强面批,及时进行讲评。

六、加强课外阅读及指导,努力向各级各类报刊推荐学生作品,积极开展读书活动。

七、积极参加上级、学校组织的语文学科教师、学生的竞赛活动。

而按步骤又可以细化为以下几步:

(一)备课:

1.做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备课要求。

2.做到《小学教师备课基本要求》。

3.备课中要以认真备好教学语言,设计好环节过渡语言、评析语言和小结性语

言,语言规范化,导语要自然。

4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提问,注意分层教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听、说、读、

思。

(二)上课:

1.做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上课要求。

2.教法要灵活,自然、重视设疑、质疑,启迪思维,激发兴趣,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3.上课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观点正确,情调健康,重点突出,充分利用40分钟到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不随意拖堂,要有机渗透德育。

(三)作业:

1.做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中作业要求。

2.要严格执行全校统一规定的作业规格和书写要求,作业封面上名章、学号等要齐全。

3.作业设计布置要有分流,课堂练习册教师要先做,作文指导前自己先写范文。

4.用好批改记录,做好批改分析。

(四)辅导:

1.做好《小学提优补差辅导工作要求》,做好个别辅导。

2.辅导要有针对性,要激励学生学习动机。

3.兴趣时间要让学习困难生质疑,教师要辅导,不进行全班性的补课或上新课。

(五)考核:

1.严格控制测验次数和测验时间,由教研组长把关测试内容,校统一进行质量

监控,反馈教学情况。

2.考试前要认真备好复习课,做好复习指导工作,复习突出重点,克服难点,

指导学生复习方法。

3.试卷认真批改,严格评分。

篇2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学校教学中,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多媒体、通讯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指在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等课程教学过程中融进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语文教育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依据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认识

整合应是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应是两者的融合,而不是简单地凑合。我认为至少应做到“三个融合”。

首先,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信息技术的理论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优越的学习平台,为此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平台”上施展才华,动手、动脑,长知识,长才干。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利用网络教学,需要比相对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有更高的技术支持。教师要熟悉网络管理,熟练地进行网页制作,还需要掌握必要的网络编程知识,构建利于学生浏览的资料库。

其次,要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内容相融合。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那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不应例外。任何游离于语文学习规律之外的信息技术表演,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再次,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才能实现二者融合。因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实施网络教学,唱主角的是学生,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决定着网络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展。

二、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基本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宗旨在于培养学习者在信息化环境下,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如下基本要求:

(1)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能满足个体需求;

(2)学习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能激发探究的欲望;

(3)学习过程表现为通讯交流,学习者之间是协商、合作的;

(4)学习过程与结果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

三、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体会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

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学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首先是意识的培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应该说是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第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

叶圣陶先生指出:“一个人有了自学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将一辈子受用。”可见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培养自学的能力。是呀,授之以鱼,只应一时,授之以渔,终生受用。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

篇3

“日积月累”栏目是新课程语文内容设置上的创举,是语文园地“回顾・拓展”栏目固定板块之一。呈现形式以格言警句诗句等为主的句子居多,也不乏词语形式的成语等熟语,另外每册一般还安排两次诗(词)篇。这些内容中外贯通,古今横贯,归类出示。虽属小得不能再小的板块,但它紧密地与单元主题相配套,其作用之大不容置疑。可由于该板块教学随意性大,操作实效性小,探讨力度也弱,“日积月累”可谓是未开垦的“处女地”。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教学预设,还是操作方法,乃至教学效果,现状都不尽人意,不容乐观。

笔者在学校的一堂推门听课中发现,某教师执教语文五上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时流程如下:

第一步,理解意思并板书,熟读成诵。

第二步,抄写名言警句及意思。

第三步,默写名言警句及意思。

第四步,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及理由。

执教者课后交流时还相当自信:这样教,甭愁这块内容考试不过关!

如此死记硬背,一味灌输,为考试而积累;

如此机械操作,按部就班,为积累而积累;

如此本末倒置,目中无人,弃主体于何处?

无需回避,类似课例不乏其人,目前“日积月累”教学现状总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遮蔽了“马蹄”!“日积月累”到底该怎样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根据课标要求。《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之“教学组织与实施”第14条也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学习词语,重视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这为“日积月累”指明了方向,并以“词语”为例提供了指导性的操作框架。为此,笔者对五上年级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进行了同课异构的初浅尝试。

一、积累程度上把握好“三个维度”,适当点拨写法

我们可以把“日积月累”分解到有意义单位,音形义结合体――词语。任何语言的积累,基本要求是会读、能写、理解,因此我们必须紧扣积累内容的“音”、“形”、“义”三个维度。这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音”的基本上没有问题,即使出现一些冷僻拗口读音,学生也能够借助工具书解决,倒是“形”、“义”必须重点把关,落实过关。

笔者尝试通过读悟交流,来引导学生理解大意。首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边读边想句子的大概意思,随后在交流中初步理解,再抓住要点深入理解:五个句子,分别强调了什么呢?相机板书:①读书要持之以恒;②读书对写作的帮助、促进;③读书的重要性;④要珍惜时光读书;⑤读书的方法。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积累内容的语言形式。否则,学生仅仅“知其然”,而没有“知其所以然”;否则,师生仅仅关注“写什么”,而忽视“怎样写”,顾此失彼;否则,课堂语言味淡化,缺乏深度解读。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表达方式,明白格言警句之所以流传广泛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除了蕴涵哲理启示,还与写法巧妙密不可分。

二、积累途径灵活不拘一格,读记背写并用

积累的途径,课内课外均可,但课堂积累是主阵地;有意识积累和无意识积累并存,但应该以有意识积累为主渠道;教师强化与学生熏陶同步,但应该是以教师的引导为大前提,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旋律。一句话,积累应该是多渠道、多途径、多策略的。

“日积月累”重在积累,贵在运用。在本课例中,笔者尝试设计多项的情境补白:小弟弟不爱读书,还说:“读书有什么用?”我可以告诉他:“ ”。如果他狡辩:“我有的是时间,现在玩,以后读书也不迟。”我应该这样教育他:“ ”。我还要告诉他读书的方法:“ ”。

至于积累的方式,无非读读记记背背写写,当然,这个“写写”不仅包括抄写,还包括用上这些积累的材料来写――写句子语段,写感悟体会等。同时,“写”的内容与形式要注意避免死记硬背,避免生吞活剥,避免无趣乏味。因为积累主体是学生,激发其内动力是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从理解到积累,再到运用,可以提炼成一个训练的模式:理解大意实践应用领悟写法。模式仅仅是一种范例,一种最基本的教学程式,应当随机应变,如在“积累”古诗词时,研讨写法环节可以安排研讨押韵等;“积累”熟语时,研讨写法环节也可以讨论褒贬感彩和应用范畴,也可以研究构词规律等。只要我们脑中有“模式”,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循序渐进,灵活变通,必有成效。

三、积累策略注重实干运用,强调整合提高

上海吴忠豪教授在谈及积累时,阐述了他的观点:积累有两类,一类是消极积累,一类是积极积累。其分水岭在于能否运用,因为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或用于书面交流,或用于口头交际。为积累而积累的语言只能属于消极语言,即使积累数量再多范围再广,也只是埋在喜马拉雅山下的矿藏;为运用而积累的语言才是积极语言,能够长久储存而最终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学习语言目的是什么?交际应用!只积累不运用,那是消极语言,记忆的痕迹稍纵即逝;积累并能运用的语言才是积极语言,积累并运用的过程才是真正提升语言素养的基石。语言内化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笔者在教学中预设如下问题:你打算挑选哪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说说理由。此环节,不仅回顾格言的意思,还强调运用的“场景”,更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格言的表达方式。如上述案例,只要通过适当引导,就能帮助学生在记忆中留下写法上的烙印:①夸张;②比喻、夸张;③比喻;④对偶、对比;⑤排比。

同时,我们有不少老师容易被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呈现方式所禁锢,其实,只要教师认识到位,举措跟进,“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的有关教学内容可以整合,有时可以互换顺序,尤其是“日积月累”往往可以放在“口语交际・习作”前面来学习。还以笔者在尝试中,考虑到“口语交际・习作”内容也是读书的话题,不妨先积累关于读书的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再来“口语交际”,最后书面习作。等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后,再来口语交际同主题的话题,无疑是循序渐进的,无疑是水到渠成的。因为我们不可缺少这样一个“以规范的书面语言规范学生并不规范的口头语言”的提高过程,同时又是“以丰富的书面语言丰富学生并不丰富的口头语言”的上升过程。

在此基础上,再去写自己读书的经历、体会,有了材料内容的迁移和话题理解的铺垫,“厚积”后“薄发”,既巩固积累、运用积累,更让学生明白积累的价值之所在,强化学生有效积累的内驱力。

语言积累是个永恒的语文课题,而我们应该强调和坚持的积累是一种积极积累――兴趣的激发,文化的积淀,能力的提升。只要我们贯彻《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以课本为例子,课堂为引子,把学生引向“生活大积累”,真正发挥日积月累的功效,让“日积月累”小板块也能有大作为。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篇4

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个“学会”的基础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探究成果,要做到“学会学习”,应当具有以下学习能力。

1.把握熟悉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

2.有效地沟通和表达;

3.泛读和理解的技能;

4.探究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

5.获得、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6.创新的意念;

7.开展探究的能力;

8.终身学习。

上述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这也是今后的基础教育应着力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

和上述追求相悖,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基础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之一是实际学力低下。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可以说各国都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其中重点之一就是进行课程改革。美国80年代初提出,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以充分协调而富有学术内容的课程来取代肤浅的“自助餐式的课程”。此项工作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要求小学毕业生应具有读写能力。近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甚至提出8岁儿童应能读会写。1988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1988教育改革法》,以法令条文形式规定,从1989年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欧洲惟一未使用全国统一课程的英国明令统一课程,这足以说明此举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法国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课程改革经历了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实行合科教学到恢复分科教学的过程。实行合科教学试图通过综合性质的启蒙教育,提高教学效果。结果是削弱了某些学科的教学,导致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下降。1985年4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新的教学计划,认为小学生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应包括七个方面,据此开设七门课程。联邦德国80年代课程改革的一个特征,是在教学计划中布置了大量跨学科课程,如家庭教育、健康教育、平安教育、交通教育、环保教育、法律教育、欧洲新问题等。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的挑战做好预备。原苏联1985年颁布十一年制中小学新的标准教学计划,80年代末颁布了各门学科新的教学大纲。而后根据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出一套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改革的教科书,特征之一是既适合于学校教学使用,又可作为学生自学用书。教科书内容构成包括摘要:1.必修的基本内容(占70%-80%);2.反映民族和地区特征的内容;3.反映学校特色的内容;4.教师根据需要增加的内容;5.学生自由选择的内容。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11月了新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在小学日本语改革目标中,强调培养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道德;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索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个性。在具体目标中,强调转变观念,精选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改善评价学习的方法等。从上述情况中可以了解到,教育比较自由化的美、英等国,加强了对课程的统一管理;一些国家在课程改革上迈出较大的步子,如法国实行合科教学,联邦德国开设跨学科课程;有的国家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如原苏联在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以及功能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日本旨在创建更宽松、更有个性的语文课程。上述改革的办法、经验,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乃至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改革有启发、借鉴功能。

二、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思索

近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不同学派对课程设计有不同主张,主要有学科或知识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美国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任何课程都要受到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学生和社会需求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可见,上述不同学派的主张,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有不科学的一面摘要:只强调制约课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理想的课程设计,应当是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又顺应社会的需要,非凡是能够促进儿童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国内有的探究人员初步勾勒了21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概括为以下四个特征。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从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将课程目标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追求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2.课程设计和编制的结构化。包括学科教学内容的结构,要有助于学生在探索中自觉获得知识,还包括构建合理的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等组成的学校课程结构。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形成立体、开放的课程体系。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做到二者互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在国内外探究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作如下思索。

(一)有关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瞄准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内外结合、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使课程、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

(二)有关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逐步实现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今后的小学语文课程,应当由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活动课和语文环境教育和实践三部分组成。据有关资料介绍,80年代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中,就有5个国家在小学阶段开设选修课,我国小学的课程改革也将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小学语文学科作为第一步,可以增加语文活动课的选择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诸如喜好小组、文学社团、讲座、竞赛等)中自行选择,在喜好盎然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发展特长。学校、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社区乃至社会的母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给希望小学的小伙伴写信,走向社会消灭错别字,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在课程改革中,还应努力探索跨学科的,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课程形式。闻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发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她的做法是,以德育为主导,以语文学科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环节,就某个主题,如“我爱祖国妈妈”,从各科教学到教育,从课上到课下,从校内到校外(家庭、社区),利用内容的“相似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合力,使原本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从深度、广度上得到拓展,大大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负责等优良品德。此外,除了在语文课上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书、思索、练习、作业的时间以外,建议专设自由阅读课(每周低年级1课时,中年级2课时,高年级3课时),让学生在阅览室、图书馆读自己爱读的书,记下好词佳句、心得心得。坚持数年,学生的读写能力定会大大提高,长期养成的认真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定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在课程方面要打破语文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优化教学结构,加强课外活动,开发环境课程,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举,课内外、校内外结合,使学生在开放、多元化的语文课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有关小学语文教材改革

在品种上,适应课程的多元化,实现教材的系列化。今后语文教材不仅要有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教科书,还要有提供给教师的活动课教材以及有关开展大语文教育的有切实指导功能的意见、建议。

在内容上,一方面要增加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一部文学作品甚至可以决定或改变人的一生。在人们开始意识到“情商”之重要的今天,多阅读文学作品无疑是提高儿童少年“情商”的一个良方。还因为通过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学做人,学语言,而且可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说明文。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能阅读科技说明文,应当是下个世纪的公民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

在体系上,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语文练习为主线,由目标系统、练习系统、检测系统组成的语文教材的练习体系。

支撑这个体系的灵魂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把课本看作知识的发源体,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导体,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体。现代教学观念强调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由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向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在指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这一教材体系的三大支柱是目标系统、练习系统和检测系统。

目标系统包括全套教材、每册教材、每单元教材乃至每篇教材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适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把教学目标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是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导读”的形式出现。每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索练习”之中。

篇5

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个“学会”的基础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要做到“学会学习”,应当具有以下学习能力。

1.

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

2.

有效地沟通与表达;

3.

泛读和理解的技能;

4.

探究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

5.

获得、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

6.

创新的意念;

7.

开展研究的能力;

8.

终身学习。

上述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这也是今后的基础教育应着力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

与上述追求相悖,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基础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 ,突出表现之一是实际学力低下。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可以说各国都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其中重点之一就是进行课程改革。美国80年代初提出,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以充分协调而富有学术内容的课程来取代肤浅的“自助餐式的课程”。此项工作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要求小学毕业生应具有读写能力。近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甚至提出8岁儿童应能读会写。1988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1988教育改革法》,以法令条文形式规定,从1989年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欧洲惟一未使用全国统一课程的英国明令统一课程,这足以说明此举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法国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课程改革经历了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实行合科教学到恢复分科教学的过程。实行合科教学试图通过综合性质的启蒙教育,提高教学效果。结果是削弱了某些学科的教学,导致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下降。1985年4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新的教学计划,认为小学生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应包括七个方面 ,据此开设七门课程。联邦德国80年代课程改革的一个特点,是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大量跨学科课程,如家庭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交通教育、环保教育、法律教育、欧洲问题等。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原苏联1985年颁布十一年制中小学新的标准教学计划,80年代末颁布了各门学科新的教学大纲。而后根据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出一套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改革的教科书,特点之一是既适合于学校教学使用,又可作为学生自学用书。教科书内容构成包括:1. 必修的基本内容(占70%-80%);2. 反映民族和地区特点的内容;3. 反映学校特色的内容;4. 教师根据需要增加的内容;5. 学生自由选择的内容。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11月了新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在小学日本语改革目标中,强调培养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道德;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个性。在具体目标中,强调转变观念,精选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改善评价学习的方法等。从上述情况中可以了解到,教育比较自由化的美、英等国,加强了对课程的统一管理;一些国家在课程改革上迈出较大的步子,如法国实行合科教学,联邦德国开设跨学科课程;有的国家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如原苏联在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以及功能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日本旨在创建更宽松、更有个性的语文课程。上述改革的措施、经验,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乃至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改革有启发、借鉴作用。

二、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

近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不同学派对课程设计有不同主张,主要有学科或知识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美国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任何课程都要受到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学生和社会需求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可见,上述不同学派的主张,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有不科学的一面:只强调制约课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理想的课程设计,应当是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顺应社会的需要,特别是能够促进儿童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国内有的研究人员初步勾勒了21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概括为以下四个特点。1.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从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将课程目标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追求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2. 课程设计与编制的结构化。包括学科教学内容的结构,要有助于学生在探索中自觉获得知识,还包括构建合理的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等组成的学校课程结构。3. 课程形式的多样化。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形成立体、开放的课程体系。4. 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做到二者互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作如下思考。

(一)关于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瞄准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内外结合、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使课程、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

(二)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逐步实现课程结构的开放性与多元化。今后的小学语文课程,应当由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活动课和语文环境教育与实践三部分组成。据有关资料介绍,80年代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中,就有5个国家在小学阶段开设选修课,我国小学的课程改革也将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小学语文学科作为第一步,可以增加语文活动课的选择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诸如兴趣小组、文学社团、讲座、竞赛等)中自行选择,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发展特长。学校、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社区乃至社会的母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给希望小学的小伙伴写信,走向社会消灭错别字,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在课程改革中,还应努力探索跨学科的,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课程形式。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发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她的做法是,以德育为主导,以语文学科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环节,就某个主题,如“我爱祖国妈妈”,从各科教学到教育,从课上到课下,从校内到校外(家庭、社区),利用内容的“相似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合力,使原本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从深度、广度上得到拓展,大大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负责等优良品德。此外,除了在语文课上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书、思考、练习、作业的时间以外,建议专设自由阅读课(每周低年级1课时,中年级2课时,高年级3课时),让学生在阅览室、图书馆读自己爱读的书,记下好词佳句、心得体会。坚持数年,学生的读写能力定会大大提高,长期养成的认真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定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在课程方面要打破语文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优化教学结构,加强课外活动,开发环境课程,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举,课内外、校内外结合,使学生在开放、多元化的语文课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关于小学语文教材改革

在品种上,适应课程的多元化,实现教材的系列化。今后语文教材不仅要有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教科书,还要有提供给教师的活动课教材以及关于开展大语文教育的有切实指导作用的意见、建议。

在内容上,一方面要增加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一部文学作品甚至可以决定或改变人的一生。在人们开始意识到“情商”之重要的今天,多阅读文学作品无疑是提高儿童少年“情商”的一个良方。还因为通过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学做人,学语言,而且可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说明文。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能阅读科技说明文,应当是下个世纪的公民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

在体系上,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语文训练为主线,由目标系统、训练系统、检测系统组成的语文教材的训练体系。

支撑这个体系的灵魂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把课本看作知识的发源体,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导体,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体。现代教学观念强调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由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向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在指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这一教材体系的三大支柱是目标系统、训练系统和检测系统。

目标系统包括全套教材、每册教材、每单元教材乃至每篇教材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适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把教学目标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是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导读”的形式出现。每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考练习”之中。

训练系统是教材的主干。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从小培养能够出口成章的说话能力,能够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能力,能够写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的作文能力以及能够主动获取、处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应把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观察思维以及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要求分别列出,各自形成训练序列,再根据低、中、高年级教学的阶段性,把上述训练重点分层有序地编排在各册教材中,形成纵横交错的训练网络。为了体现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还可以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等的画、批、注,起到辅导、示范作用。教材还应采取措施,如编成开放的、可增删调整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改编重组,以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此外,教材要在落实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弹性,比如,识字分“四会”“两会”,课文分必读、选读,练习有必做、选做,做到因材施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18-01

1.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涉及的内容非常广。这一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认读生字、分析文章结构等现存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要突出语文学科审美性与人文性的性质,重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与全面发展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光凭已有的经验来教学,这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会让教学陷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做一个科研型教师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要求,有着必要性与重要性。因此,我们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知识的构建者与创造者,要顺应教育形势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的认知结构,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认为,要做一个科研型教师,就要多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养成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要注重积累,不要等到用时才读。具体来说,一方面要认真研读教材。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主要依据,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搬教材的原文,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学中教教材的教材观,实现用教材教。因此,在平时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材的内容准确而全面地掌握,要对教学顺序与教学主次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使教材更加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更能激起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其他书籍。教师不仅要专,更要博,这样才能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教师在平时要博采众长,多看"闲书",如经典名著、富有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等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这样教师才能厚积薄发。

2.做一个创新型教师

要更新观念。最主要的是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即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树立起新课标倡导的“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首先,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观念,提出要将创新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新课程标准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要真正落实创新教育,就需要认真学习这些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与课堂,并将这些理论思想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在实验中完善,以真正达到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与落实。

其次,转变教师角色。创新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能动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个人见解,使课堂教学中闪现学生智慧与创新的火花。我们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者与学生学习指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积极的教学活动中来,并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培养。

再次,设计开放式教学。传统教学是封闭的,教学只是对文章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只局限于对教材的教学,提出的问题是具有标准答案的,这样的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整合教材,开放教材,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从而提出个性化见解。

3.做一个反思型教师

叶澜提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再优秀的教师,再精彩的课堂,也难免会有瑕疵,如何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这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勇于面对问题,深入反思,养成良好的自我反思的习惯,做一个会反思、善反思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进入最优化的状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3.1 在学习中反思。学无止境,我们的教学也无止境。我们要在不断地学习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加强反思,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在学习中反思,并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最先进的符合学生学情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

3.2 在实践中反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进行反思,除了要总结一节课教学的成功与失败之外,还要认真思考哪些目标顺利达成,哪些没有达成,没有完成的原因在哪里;教学中哪个环节最精彩,哪个环节学生参与意识最强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对以后的教学进行优化与改革。

3.3 在借鉴中反思。现在各学校都非常重视让教师观摩优质课,以使教师借鉴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教师相互借鉴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教师进行反思,由于不同的学生群体对同一教学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教学表现,我们在借鉴其他教师成功的教学案例时要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切忌不分教学对象的盲目照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角色,做一个科研型、创新型与反思型的教师,不断实现自身素养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在教学中身心愉悦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苗淑芬,樊荣华.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转变[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10).

[2] 金树培. 深化课程改革:教师践行三策略[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9).

篇7

传统的课堂教学规范只单一地从教的角度切入,不管学生有什么样的身心基础,从而凸现出众多弊端: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少。正因如此,改变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构建课堂教学规范,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由于对“自主性学习”中的“自主”把握不准,不顾客观实际,遵循“拿来主义”,简单模仿,一味追求学生自发的“生成”,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因缺乏目标导向,反而出现“放之失度”的现象。

同样,“合作性学习”也缺少有效的教学规范,导致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拘泥于完成学习任务中的“互帮互助”,不太深究完成什么样的学习任务必需生生或师生之间的合作,不同的学生在“合作”中学到、体验到了什么,只是为了表现出“合作”的形式,不充分考虑合作的“有效性”。

在“探究性学习”中,有些根本不需要学生去探索的知识,老师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有的老师上课时唯恐多讲,本来可以一句话点明的事情,却老是跟学生“捉迷藏”“兜圈子”,生怕自己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从根本上违背了“探究性学习”的实质与精神。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对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方式、操作行为等都缺乏有效的教学规范。

二、把握语文教学规范建设的基本要求

1.完善备课管理

我们认为,教师备课的基本原则是:依据标准,双向设计,注重方法,突出过程。具体地讲,是做到“四个统一”:即教学目标的拟定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要统一;课前分析与解决学生的学习矛盾相统一;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统一;作业设计与培养学生的能力相统一。

2.强化课堂监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的上课要全力服务于学生学习新知,发展能力的要求,“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精讲精练,启发思维”。着力打造高效课堂,“立足基础,突出双主,注重实效。”

3.严肃作业布置与批改规划

作业布置要有计划、有目的,作业的内容必须是经过教师精心选择或精心设计的材料。将学生每天的作业总量控制在规定的时间内。作业批改要做到:认真及时,规范细致,记录翔实,定期讲评。

4.讲究辅导的方式和方法

辅导学生要按照“因材施教、狠抓两头,全面分析”的基本要求进行,重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辅导,学习兴趣加以引导,学习习惯加以训导。

5.改革学习评价的方法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虽然当前仍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为主,但新的教学常规管理,应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激发潜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逐步让学生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应倡导教师以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方式开展过程性评价,将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

三、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规范

1.教学设计对学生有效学习的针对性

2.教学过程对学生有效学习的规范性

学生的有效学习行为是以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前提。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到大课堂的语文学习中去。教师要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要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教师要善“启”、善“导”,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方法要恰当;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行为是以课堂对话为线索进行的多向交流、多向合作,及时反馈矫正,师生、生生互动性强,要合理安排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注重实际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行为是以探究、实践为核心在组织教学中得以实现的。要关注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提出问题,使其有独到的见解,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充分体现探究式学习过程。

3.教学评价对学生有效学习的激励性

篇8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们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弱,好的学习习惯尚在养成过程中,自制力较差,要想使他们真正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就要让他们对所学知识有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语文课堂上有些内容单纯地依靠语文教师口述是难以向学生表述清楚的,再加上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很难使他们领会到教师要表达的意思,但他们对直观的事物更敏感,针对这样的学生实际,我们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

多媒体教学模式直观性强,而且综合了文字、语音、图片甚至是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知识的途径,这样会使学生更感兴趣,更能给他们提供想象和表达的参考,例如,我们可以关掉声音播放动画片《聪明的公鸡》,让学生看动物的动作、神态编故事。生动有趣的动画片唤起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上同学们说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当问公鸡说了什么狐狸就跑了时,有的学生说:“公鸡说猎狗在它后边,狐狸吓跑了。”有的学生说:“公鸡说猎人在它后边,狐狸跑了。”等学生们说完以后,我让他们看有声音的片子,再分组说,互相补充,然后挑选同学到前边讲,他们个个讲得眉飞色舞,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乐趣,锻炼了想象和表达能力,也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能力。

二、运用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培养能力

初写作文的最大困难就是“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如果仅靠教师传授的抽象的写作知识,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因此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帮助学生选择作文的材料,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具体就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根据教学任务提前安排学生去观察、感受需要写作的内容,等学生有所了解后才可能有话可说。回到课堂上时,让学生们报告自己的观察结果,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讲得非常详细。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中找到作文的素材,使学生易于掌握,也培养了作文的能力。

运用活动创设情境,培养能力。最好的、最真实的作文,应该是距离学生最近的,特别是他们亲自参与的事件。而且从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也更喜欢参与活动。学生们参加活动时情绪高涨,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唤起了孩子们的激情,产生了共鸣,学生的看、想、说、写,效果大大地提高。这样借助活动的刺激,学生的思维情趣、想象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说写内容具体生动,富有真情实感,达到了较佳的效果。除了让学生看以外,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感受。喜欢做游戏,这是大多数儿童的共性。游戏中蕴涵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学生是游戏的参与者,把游戏与作文结合起来,在游戏中学习观察,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有了深刻的体会再让学生写写参加的过程、感受,学生想得到、写得出,材料就在眼前。如在写《老鹰捉小鸡》这篇作文时,我先和同学们一起分组做这个游戏,同学们兴趣盎然,在游戏过程中非常用心,想办法获得胜利,每个人都尽心尽力,玩得大汗淋漓。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己见,把自己成功的经验介绍给大家。然后我要求他们趁热打铁,及时进行写作。有的同学在写游戏过程时是这样写的:“老母鸡张开双臂尽职尽责地保护自己的小鸡,可是老鹰太狡猾了,他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把老母鸡转的晕头转向,小鸡也东倒西歪,四下奔逃,老鹰就趁这个机会,连连得手,抓了好几只小鸡……”由于有了亲身的体验,学生们写起来游刃有余,遣词造句非常得体,叙述得很详细,作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通过做游戏写作文,锻炼了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培养了作文的能力,同时一次作文的成功,也能给学生树立以后作文的信心。

三、合理引导学生、提升能力

新课改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的条件下,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

写具体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作文有了好内容,并不等于每个学生就能写具体,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写具体,要写的事物就在眼前浮现,可就是找不到准确、恰当、优美的词句去描写,只能写出事物的大概,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写具体的能力。如学生在写《西瓜》这篇作文时,我是这样进行指导的:首先观察西瓜的整体样子、颜色、形状,再观察切成块的西瓜的颜色、形状,看同学吃西瓜的表情,再自己品尝西瓜的味道。教师把关键词语写到黑板上。有了细致的观察,具体的指导,再加上黑板上的提示词语,每个学生都能写出作文来。

篇9

小学音乐的教学工作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为根本,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将音乐与美术、信息技术等一些学科进行融合,开展更加多元化的教学,从而使知识的传输更加加强对于知识内涵深度的把握,从而促进学科融合,使音乐教学能够更加直观与形象。最终教师需要加强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将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促进教学的创新发展,实现新时代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音乐与小学学科知识融合的基本要求

(一)以审美为着眼点音乐是一门具有艺术感的情感类学科,通过音乐的教学能够促进小学生更好的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以审美作为教学的着眼点,不断对于音乐和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点进行探索,从而使学生能够欣赏到更加优美的音乐,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下感受到艺术的熏陶,使自身的心灵能够得到升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且使学科知识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融合在一起,成为学生音乐教育中的延伸与补充,从而使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一些审美的潜能能够激发出来[1]。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探究,通过一些学科知识和实际的音乐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由浅到深的使学生掌握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审美素养能够得到提升,促进音乐学科的教学成果得以体现。

(二)以育人为立足点小学音乐的教材是以单元为主题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编写的,比如说在人教版的音乐小学六年级教材之中,就分别以美好,祝愿快乐的阳光,放飞梦想等等一些主题,进行了教学内容的编写。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文明友爱以及帮助学生能够更加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继承我国优良的革命传统等等,以这些良好的培养素材作为立足点,使学生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的健康积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2]。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教学成果体现,教师需要通过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能够在鉴赏过程中感受到情操的陶冶,并且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感知美,体验美与创造美,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乐促情,以乐宜性的实际育人目标。

(三)以兴趣为切入点音乐其实也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在小学生的认知范围内,通过知识的学习与一些音乐知识的吸纳认知过程,就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审美能力与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与自动探究的空间,从而为学生创建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之中感受音乐之美。教师可以通过学科融合的概念渗透在音乐教学之中,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美妙的音乐以及丰富的视频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不断的增强对于音乐的感知力,又能够通过视频的观看,更加直观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音乐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学科知识掌握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音乐学习过程中,使音乐学科的教学内涵得以体现,最终使音乐课堂不断提升趣味性。

(四)以创新为突破点在学科融合的教育背景下,音乐课堂应该加强互动交流,从而使教学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开发与运用,也能够帮助教师拓宽教育视野,使师生共同发展。学科融合的概念并不是单纯的将一些学科知识进行胡乱拼凑,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之中对于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思考,找到其中的相通之处,然后对于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3],从而引导学生在小学音乐学习之中,将其作为媒介对于人生进行思考和感悟,并且能够将无趣的知识转化为更加具有创造力的创意,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最终有效的增强学生对于小学音乐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当前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现状分析

在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育环境下,通过教学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音乐基础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但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之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首先在学校方面,有一些学校的音乐教师,对于音乐课程的认知不足,认为是一门兴趣课程,不是很重要,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就会尽量减少课时,并且占用音乐课去进行一些别的学科的学习,最终让小学生失去了很多学习音乐的机会。其次,有一些教师认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音乐教学开展困难,因此就会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流行音乐,让学生自主学习,又或者直接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而没有去认真的思索,如何才能使小学音乐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最后因为音乐教师对于学科的认知不足,重视度不够,所以大部分的小学生也会觉得音乐课程的学习并不重要,在学习的时候无法认真,只能跟着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行学习,缺乏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小学音乐与学科知识融合的方法探究

(一)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能够有效的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小学语文也是学生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融入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的开展音乐学习。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认字,而在音乐学习中,课本之中有许多学生不认识的汉字,歌唱的时候学生不善于用歌词的内容,而是以符合的情感进行歌唱。其次还会存在一些学生对于歌词的发音不标准的问题。因此音乐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现状,将语文教学融合在音乐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并且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学习《春晓》这首歌时,由于这首歌本身就是通过古诗词改编成歌曲的。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首先让学生用诗词朗读的方式对歌词进行朗读,在学生能够熟练朗读的时候再开展音乐歌唱教学,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并且能够体会到歌曲之中存在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实现良好的课堂质量提升。

(二)小学音乐与美术的融合美术也是一门艺术型学科,通过美术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到美的含义,并且美术能带给人视觉上的审美,而音乐则能够带给人听觉上的审美,将这两个学科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感受到艺术美,有助于学生鉴赏美与感受美的能力提升[4]。在本质上说,艺术是没有界限的,在学习小学音乐时,教师会通过让学生去聆听音乐中的色彩,对于音乐的情感进行判断,而色彩一词则是美术学科中的词汇,能够表达出小学生对于音乐的体验。例如:学习《红蜻蜓》这首歌谣时,音乐教师可以在学生听这首歌的时候播放的,同时在黑板上把歌曲表达的情境,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能够激发出学习兴趣,更加集中自身的注意力,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味性,吸引学生能够真的进入到音乐的学习中。音乐教师还可以通过在音乐欣赏之中指导学生运用音符和旋律线的方式绘制出音乐的高低起伏。

(三)小学音乐与品社学科的融合小学音乐与德育教育之间的融合,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心智得以启发。并且通过音乐歌词之中表达的内容,还能够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帮助,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正确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情感价值观,实现对于学生心灵的培养。在立德育人的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需要不断的加强对于德育教育的渗透,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小学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明白乐曲之中所蕴含着的道理。例如: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鉴赏《京调》,这是一首传统的艺术乐曲,由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所以学生对很多传统文化都缺乏认识,但是实际上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着许许多多的文化内涵以及我国的优良美德,所以老师在音乐课堂上应该让学生通过这些传统艺术的美,欣赏了解到我国的传统文化,最终提升学生对于国家的文化认同感,使德育教育与小学音乐有机结合。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5-0029-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写字教学提到新的高度,这是针对我国小学生写字水平目前呈现低谷而采取的导向性、政策性措施。由于“应试教育”的功利性,“电脑普及写字让位”的片面思维,要想真正将小学写字教学落到实处,必须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鉴于我县小学写字教学的现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制度制约

写字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面对当前的考试制度,社会、家庭、学校更看重的是学习成绩,学生的写字问题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仅靠学校、教师、学生的自觉行为显得苍白无力,必须有强有力的规章制度制约才能实现。

(一)成立县级写字教学领导组织

为加强写字教学工作的力度,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县教育局主管副局长任组长,教研室、普教股的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规划、统筹与协调。学习国家、省、市写字教学有关政策、要求,调查研究学校、学生现状,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学生的写字现有水平、思想动态等,制定目标、全力实施。

(二)选好、用好写字教材

各小学应严格按照河北省教育厅颁发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选用经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写字(书法)教科书(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书法方面有专长的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有关文件精神,编订规范、科学、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练习使用的优质写字教材。教材应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程度,对汉字的理解程度,特别要结合语文教科书,编订一套系统的、与识字教材紧密联系的写字教材。教材的编排方式、内容设置要符合写字学习的规律,科学合理。同时,要注重写字技法指导。

(三)确保学生练字时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2011年版)明确规定:“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也可在其他学科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进行。其中,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这样的规定虽具有科学性,但很难掌控。为此,我县制定的《东光县教育局关于加强小学生写字教学的意见》规定:“全县1~6年级各教学班每周安排一节写字课。按照《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标准》,计入语文课节数。写字课应体现在《课程表》上,落实在实际教学中。”同时,提倡语文课上随机练字。

(四)规范书写工具的使用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在全县小学中适当控制使用自动铅笔,合理限制使用圆珠笔和水笔。小学低年级学习用铅笔写正楷字,中年级开始学习使用钢笔,提倡粗笔大字,并适当控制学生使用修正液、橡皮等涂抹工具。

(五)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

作业量过大不仅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不利于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当前,作业量过大导致学生重答案轻书写的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搞好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协调,实行不同学科家庭作业间隔布置,避免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书写压力。冀教基[2013]34号河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要求:“严格控制家庭作业。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年级学生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学生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学生不超过60分钟,初中学生不超过90分钟。”“节假日(含双休日、寒暑假及国家其他法定节假日,下同)不得加大作业量,不准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戒学生。”

(六)加强写字教学管理

努力做到写字教师专职化。为促进写字教师教学水平快速提高,在绩效考核中,写字教师和其他主科教师一样,甚至享受更高的待遇。县乡校要加大对写字教学的管理力度,监督检查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开展活动等情况,并做到有记录、有反馈、有整改、有复查。鼓励教师写课后小结,使写字教师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问题,积累经验。

(七)学校、家庭、教师相互配合,齐抓共管

提高学生写字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仅仅是语文老师或班主任的事,是所有教师的共同的责任,应在各科教学中都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各科作业都应要求书写规范、认真、端正,使学生真正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同时,教师也主动写好字,给学生提供学习效仿的机会。家长应积极监督学生的书写,配合学校教师的写字教学,去除一些错误认识:孩子只要成绩好,书写是否美观无所谓;以后的时代将是取消“笔”的时代;孩子字写得好坏与教师有关,与家长关系不大等。

二、教研引领

将写字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写字教学如何顺利实施,必须对学校、教师进行指导引领。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写字教学新观念

教师要重新审视写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充分认识写字教育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性,书法、写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小学生应“端端正正写字”,进而“认认真真做人”。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和《语文课程标准》等有关文件,转变意识,提高认识,制定加强写字教学的措施。

(二)培养写字教师队伍

写字教师是学校实施写字教学的根本保证。在短时间里对所有的中小学配备专职书法教师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一是外派教师培训,通过各级书法教学骨干教师培训等途径,培养专职写字教师。二是校本培训。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利用现有师资进行整合,通过书写技能、专业理论、艺术审美等课程培训, 把现有的语文教师或者有一定书写基础的教师培训成写字教师。

(三)组织专题教研活动

学校要将写字教学纳入教研计划,进行专题教研活动。加强写字教材培训和写字教学研究,提高写字教师和语文教师的写字教学水平。举行教学交流和研究,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写字教学观摩,经验交流,谈心得体会,交流教学的成功之处和方法,并把写字教学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益的尝试。同时,进行个案研究,积极撰写写字教学论文,把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全面提高教师的写字教学水平。

(四)发挥教研室引领作用,构建写字教学研究三级网络

鉴于我县写字教学薄弱的现状,仅靠一线教师的闭门造车是远远不够的。县教研室必须起到引领、指导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外地先进的教学经验,组织县域范围的教研活动,包括举办写字课教学观摩、写字教学与管理经验交流和论文评选、小学生写字比赛、开展写字教学检查等引导、调控措施,促进全县写字教学的开展与提高。构建县、乡、校三级教研网络,骨干教师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充分发挥乡、校的能动性,实现全员培训,使各学校写字教学水平齐头并进,均衡发展,整体提高。

(五)倡导教师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写字兴趣,调动学生写字积极性。随时展示学生之中写字规范、整洁、美观的小榜样的字,还可以请榜样字作者向大家介绍写好字的经验。这样,表扬写字好的同学,使之体验到写字所带来的成功愉悦,又激励了其他的学生向好的方向努力。

教师对学生要进行细致的写字指导,明确写字基本要求,讲授写好字的方法;改进评价方法,采取投影仪出示、教师示范、对比观察等教学方式,细致、准确评价;及时反馈结果,及时改、准确改、当面改,学生互改。

“提笔即是练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随时随地练字的意识。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咱们天天为了实际需要而写字,其实是天天在练字,更不必特别划出练字的时间。”引导学生养成这么一种良好习惯:不管在什么场合下写字,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地写,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一开始学生可能不太习惯,也可能影响做作业的速度,但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越练越熟,做到既写得好,又写得快。

教师要增强示范与激励作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板书、批改作业、写评语时都要写得清楚端正,整齐匀称,成为学生的榜样。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能逐渐提升学生的写字水平。

(六)写字与育人相结合

大书法家郭沫若早在1962年给《人民教育》题词时写到:“中小学生把字写得合乎规范, 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 粗枝大叶,独断专横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在指导学生写字、提高书写技能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发挥写字的育人功能,重视学生的思想意志品质、学习的兴趣习性、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全面素质的培养。如:通过刷写标语口号、讲述书法家写字的故事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指导学生写字时, 注意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练就正确的写字姿式,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在学生进行写字训练时,注意培养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养成讲究卫生、爱惜学习用具等良好习惯。

三、评价激励

按照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引发师生写字教学的兴趣,期望写字教学的成功快乐,是激发写字教学实施的动力。

(一)创设氛围

要积极创造把字写好的良好氛围。学校的展示牌、值周牌、学生的奖状等书写都应工整规范,成为学生仿效的样板。学校设置教师“每日一练”练字小黑板,对学生也会起到带动、激励作用。与此同时,学校通过板报、画廊、广播台等渠道宣传写字的重要性,介绍写字有关知识,在校园、教室醒目处刷写“练好写字本领,弘扬书法艺术”、“写好汉字,终身受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写规范字,做规范生”等标语口号,定期展出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公布表扬优秀学生名单,创设浓郁的“提笔练字”、“以写好字为荣”的写字氛围。

(二)组织兴趣小组

学校可以成立提高型书法兴趣小组,聘请有书法特长的老师或家长任教或指导,每周开展一次活动。在书法兴趣小组活动期间,教师重点指导、强化训练、家长自愿参与,使要求逐渐完善,使学生不但扎扎实实地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打好写字的基础,并能在写字方面有更深更广的发展。

(三)展示性活动

班级设立写字专栏,筛选学生优秀作业展示。学校定期举行写字比赛,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作业或书法展览,请家长作评委,让学生和家长在展示和评比中受到激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写字积极性,调动家长重视对孩子写字能力的培养。学校还可以调动师生和家长一起收集古今中外的名帖或优秀作品、学生自己写的较好作品,甚至是作品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字,让教师、学生、家长一起欣赏佳作,引导孩子从作品中感受美、感悟写字技法。

(四)完善考试评价标准

在语文学科考试评分标准中,增加书写评价项目,在低年级的汉字书写、中高年级的作文中要将学生的书写情况单列评分,以此促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各学科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卷面书写得分。

(五)改革教学评价方法

要把书写水平纳入教师课堂教学评议,板书的字迹要作为教学基本功的重要内容列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全体学生的写字习惯和态度,基本的写字技能,应纳入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建立和完善常规检查制度

规范学生各科作业书写要求,明确写字教学的规章制度和各科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板书的规范要求,学校、教研室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检查指导,并纳入对学校教学评估的内容。

(七)建立并实施小学生写字等级评价考核标准

以《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写字要求作为评价依据,制定《东光县小学写字等级评价考核标准》。《标准》由等级、标准、样字、分值、权重等元素组成。评价考核每年一次,根据学段分为硬笔和毛笔两类。采取学生现场书写、写字测试员评定等级、颁发证书的方式,实行动态管理,逐级申请认定。县局将学生写字评价考核结果纳入学校教学评估中,学校将评比结果纳入教师业绩考核中。

参考文献:

篇1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网络化时代,人们获取、分析、处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能力之一。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可以说是“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却很“困惑”。

1 无视教学现状,拿来主义

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也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但并非所有教师都能或都愿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一纸拿来主义让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可以采用“拿来主义”。随着对教学软件重视程度的提高及各级各类软件评选活动的增多,发现很多学校出现了重评选型的精品软件,忽视教学实用型软件的倾向。于是出现有评选活动时,学校集中几个教师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制作开发精品软件参评,这个软件几乎就完成了它的使命;然而使用过程中却为了让技术与课堂整合,教师就沿着课件设计教学,仿佛不用完软件的每个功能就不能称之为整合。

【策略】需要借鉴别人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全盘照搬,更不能机械地模仿,否则只能导致重教学设计、轻教学实施。

笔者认为教学实用型软件应该成为课堂中CAI的主流。教师要能在较短的开发周期内自己制作教学软件,只有能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到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对于这种软件要求不必特别美观,也不必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信息也不必特别丰富,涵盖知识点也不必很多,只要能够成为学生认知工具或情感激励工具,教学中发挥到实用、管用、好用的作用即可。

2 忽视学科特点,滥用“信息”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教师决定在网络教室上小学语文课《碧螺春》,花了很多工夫,收集不少资料并做成了专题学习网页。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茶叶地的风光,一会儿查询茶叶的生产工艺,一会儿听江南民歌,一会儿教师让学生泡茶、品茶,气氛可真热闹。交流时,学生把茶叶的来龙去脉讲了半天,唯独没有涉及对课文本身的理解感悟,缺失对语言文字的推敲,有意无意间美文赏析课变成了茶叶知识课。

不少教师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感到困惑,教师大部分时间坐在主机前操作电脑,学生需要打字,还需要读屏幕上的各类资料。这种教学模式缺失人文的关怀,缺失面对面的交流。教师为什么不走到学生跟前,教师应该和学生“零距离”呀!课堂上粘贴与拷贝、无意义的阅读与探究皆源于此。

【策略】信息并非等同于知识,信息只有内化到人的认知结构中,并对人的思考与行动产生影响后,才能称为知识。因此,认知网络和联接的重要性在于内化,而不是孤立的数据或信息的简单排列,更不是因过于广泛而无法整理或归类的一大堆内容。在信息时代,学生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接受知识,获取信息,思考评价,解决问题。正确的数字化学习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一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网络信息容量巨大,同时也良莠不齐,有的只是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罗列,有的则带有片面性甚至误导性。那么这种数字化学习的能力培养就要求学生能够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进行分析,再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做出相应的判断。不能“从网站找出一条信息来表达或证明你的观点”即可,它易使学生人云亦云,甚至以偏概全,有碍其正确判断,培养有理有据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无从谈起。

3 盲目追求技术,合而不整

信息技术的开放互联技术在教学上有着巨大优势,但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用多媒体、网络。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各种各样教学软件的推陈出新,很多新技术进入课堂,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管理平台、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资源平台、VOD校园点播系统等。这些软件再加上许多新媒体如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液晶投影,无线传声器等,再加上原有的录音机、电视机(很多学校直接用背投式电视)等常规媒体,一时之间教室也几乎被“武装到牙齿”。有些开发者未能很好地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表现的艺术性,往往忽略了内容本身。本来用PowerPoint就可以很好解决的问题,非要用复杂的开发工具来实现,一来无谓地延长了开发的时间,更降低了工作效率。更有甚者,近在咫尺的师生、生生互动都用耳机、麦克风,课堂上针锋相对的辩论变成BBS或聊天室的文字视频聊天。

教学实际中教师把热情过多地落在具体技术手段上,在什么地方用,用多少次,好像用得少了就不是整合,用不出新招数就不够档次。但在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技术。他们或对其一知半解,不了解某种技术的长处、短处何在,最大特点是什么,在教学中有什么特长等。因此,他们无法把这些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导致技术特色组合不当,教学应用程度较低,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用。

【策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光是借助网络、多媒体手段的独特优势,更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使用。在语文学科中不要过分地使用媒体进行意境表达,剥夺学生的想象力与对优美文字的整体感悟能力;数理学科中不应过分地将思维形象化,削弱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学过程不能以媒体为中心,忽视教师的作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不能割裂。北京师范大学的王鹏远老师指出:“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用多媒体、网络,不应该硬性规定用了技术加分,不用技术扣分,关键是看技术用得是否恰到好处。”

4 墨守课堂陈规,“屡教”不改

一位前辈说过:“网络环境中的课堂教学似乎走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导入,发现问题——上网,解决问题——收集整理资料——网下交流。搜集资料替代了感悟,留言板、BBS交流、在线聊天替代了语言表达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似乎落入了一个又一个模式化框架。

按照有的人的“理想”,通过研究出一种整合课,形成一种整合课例,供广大教师依样画葫芦岂不更好?殊不知,这就违背了教学最基本的原则和规律,所谓教无定法,如果有一种理想的课程整合模式的话,试问还需要什么创新和发展呢?

【策略】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不能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尤其不能忽视文本,忽视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不能在传统的信息注入式教学上打转,网络必须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的发展,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既有一般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程序,但更具有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基本特征,可以从学习的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互动性、丰富性、形象性等方面构建教学模式。

5 轻视学习评价,盲从“智能”

绝大多数学生都在意外部的评价,有时一句鼓励之话感人肺腑。而在许多整合课例中,学生往往在教师预设的问题中,点击网络中表面上是智能、实质上是现成的预设答案,所谓整合式的网络评价只是去了情商的“问—思—答”,实时评价系统、考试系统、答疑系统等根本不会考虑到学生思维方式的延伸、扩展、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网络永远只会视而不见。学生失去课堂教学的主动性意义,学生的主动思维受到限制,这种机械式的评价方式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教师不动、学生被动的局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