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技政策与管理

科技政策与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技政策与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科技政策与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149-03

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是捕捞学、农业推广硕士渔业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学位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的渔业管理学科,旨在研究渔业政策法规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外部动力;渔业政策法规的内涵及其对渔业管理的影响、渔业管理的本质、特征、内容、要求及发展趋势等,以培养学生研究渔业政策法规、解决渔业管理问题的思路与能力。由于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且较难理解,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十分必要。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教学中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及作用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学院,以后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与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被美国较多工商管理学院以及国内外著名的商学院接受,并培养出一大批商业精英。目前,案例教学法已普遍应用于医学、法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的教学中。

案例教学法是以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为主要内容,引领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总结规律和结论,从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进而找到更多的实际生活范例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总之,案例教学法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而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案例教学法以案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相结合,它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小组讨论、学术讲评、教师指点、分析报告写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认识事实、总结事实,促进学生扩大社会认知面以及激发学生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性思维习惯。

二、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主要讲授渔业政策法规及渔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国际国内渔业政策法规的形成与发展、渔业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制度与措施、问题与对策等,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面广、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学生对知识往往难于理解或掌握不深。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虽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一些优化、背景知识上进行了一些补充、前沿发展上对学生进行了引导、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作了持续的改进,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决策能力仍不理想,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调研,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必要。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本课程性质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渔业政策法规的形成来源于渔业生产与管理实践,渔业生产与管理实践又推动着渔业政策法规的完善,因此,在渔业生产与管理中应用的政策、法规等都来源于实际生产中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渔业政策法规与渔业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背景,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生的意愿。笔者曾对14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139名学生认为该课程应采用理论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占总人数的98.6%,另外有92.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见,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渴望的。因此,通过具体的案例,引领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符合学生的要求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教学效果明显。案例教学法对管理类课程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因为管理类课程本身就是从案列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进而得出结论。(4)应用效果良好。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接触到实践中的案例,并结合理论知识,学会了对具体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在工作中能快速转换角色,深入一线进行渔政执法。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且较合理。

三、案例教学法的改革实践

(一)调整课程教学大纲

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学时数从原先的64学时缩减到现在的32学时,课堂教学学时明显减少,而要实施案例教学,则首先需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研究确定哪一些内容有必要设置案例教学,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资源及课外自学与实践环节,合理设计案例,使理论讲课、案例教学等的学时分配科学合理。通过改革,《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学时应占课程总时数的50%左右。

(二)设计案例

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不能把所有的在实践中发生的事例都作为课堂上的案例题材,这样肯定不行,而且会适得其反,混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案例设计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广泛收集案例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出有针对性、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考虑案例的难易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案例进行系统设计,同时须恰当地把案例的背景、事件的过程、反映的问题、矛盾和冲突等提示清楚,因为在案例设计过程中追求案例的实际教学价值。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遵循上述原则设计了系列教学案例,设计的案例类型可分为描述引导性案例、问题讨论性案例、综合提高性案例三类。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研究,可以使学生理解国内外渔业政策制定的背景、掌握专业知识的应用技巧、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对国际渔业法形成发展的理解。在国际渔业法形成发展这一知识点中,主要设计了引导性的案例,如较早出现的公海渔业冲突的案例“英国与法国在英吉利海峡的渔业冲突”、第一个多边渔业协定案例“北海渔业争端与《北海渔业公约》”、“北太平洋海豹渔业争端”案例、国际淡水渔业协定案例“美国与加拿大的五大湖渔业协定”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形成过程的相关案例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使学生掌握渔业政策、法规等的制定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政策法规等的内涵,有利于在渔政执法中,将渔业政策正确地应用于渔业管理中。

2.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握国内外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的特点。在本知识点中,主要设计了引导性案例和问题讨论性案例。引导性案例主要设计了日本、韩国、美国、挪威、新西兰等国家有关的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方面的案例;问题讨论性案例主要设计了国家之间相关知识点的比较研究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教学,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的专业知识。

3.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主要的国际渔业管理制度。本知识点中,主要设计了问题讨论性案例,有日本和韩国的渔业权制度、中国的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挪威和加拿大的TAC管理制度等相关案例、不同国家之间渔业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案例、我国渔业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分析案例等,如韩国和中国的渔业许可证制度的区别和共同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国内的渔业政策、法规等的相关内容,从而更有助于渔政执法。

4.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主要设计了问题讨论性案例和综合提高性案例,问题讨论性案例主要设计了违反禁渔区线、无证捕捞、违反公海大型流刺网作业、涉外渔业违法案件等一批案例;综合提高性案例主要设计了一批调研专题,由学生选题,主要利用课外时间在渔政执法部门完成,对于这一举措,用人单位比较赞同,认为相当于让学生提前进入实习阶段,有利于学生今后工作的开展。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设计者、引导者、评判者的角色。引导性案例采取教师讲解和学生提问相结合的方式;问题讨论性案例采取学生讲解、其他学生提问、教师引导评判的方式;综合提高性案例采取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完成论文报告并参加答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讨论,教师学术讲评等方式。在案例教学中,还可邀请渔业生产主管、渔业管理专家等参与,开展专题讲座和实际案例剖析等方式。通过案例教学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转变,由注重结果向注重教学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综合讨论互动转变。要改革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敢于创新,不断开发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热情,使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而是广大学生的课堂。

2.提升案例教学能力。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案例教学中,教师是设计者、引导者、评判者,不仅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更要求教师不断研究学习,在课前教师须精心策划、设计案例,做好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案;在课中要引导学生思维,控制课堂的氛围和秩序,把握案例讨论评析学术方向;在课后要调研小结,及时改进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应加强案例教学研讨,积极参与校际经验交流,吸取案例教学成功经验,提升案例教学能力。

3.加强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案例设计,关键是实施方案,因此,加强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十分必要。案例库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本课程的教学案例要有历史案例、现实案例,国际案例、国内案例,同时由于海洋争端加剧,国际渔业政策法规变化较快,因此要求教师关注国内外渔业政策法规变化,及时收集更新教学案例。同时,在案例设计上应研究不同案例的格式、内容,注重案例的针对性、代表性、实用性和层次性,力求案例教学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改革课程成绩考核方法。课程成绩应能较好反映学生学习所取得的业绩,本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法以后,原来的课程成绩考核方法需要改进,应从结果考核为主向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转变。案例教学法贯穿于本课程教学各主要环节,因此需加强教学过程考核,细化考核办法,增加过程考核在课程成绩的比重,建议过程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提高到50%。通过改革课程成绩考核方法,能一定程度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案例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湘玲.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行政管理课程教学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12):148-149.

[2]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7-11.

篇2

从客观角度而言,《财务管理》是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当前我国已进入财务管理信息化阶段,《财务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都遭受到各种冲击。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实践对本课程教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教师务必将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思想融入《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将该课程的教学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完全融合起来,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财务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没有将企业管理信息体系理念作为指导

会计信息化体系与财务管理信息体系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会计信息化体系提供在决策层面有效的会计信息,即内外部的会计报告,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则会充分借助会计报告信息、企业各项业务信息和金融市场信息,借助会计领域的信息工具开展资金方面的管理、资产方面的管理、预算方面的控制以及成本领域的管理,进行财务层面的分析、财务层面的预测与财务层面的决策,从而最大限度实现企业价值目标的最大化。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绝对不能和会计信息化体系完全割裂开而独自存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绝对不能和会计学的教学分开而独自存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虽然已指出企业在财务层面的管理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利益最大化,可是却十分缺乏企业在管理信息体系的全局理念,没有把握好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之间的逻辑联系。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设计进程中通常存在局限性的认识,仅是重视企业在理财领域、估价领域与价值领域的创造,却很大程度上轻视了会计学对财务管理学的重要功效。实际上,即使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所能大面积使用的现金流量模型等方法,也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编制成套的预算财务报表的财务预测方法来获取未来现金流量数据。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忽视了借助企业会计报告等会计信息,从而让企业财务管理所制定的决策成为无源之水,最终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没有融入现代化的会计信息技术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日益激烈,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复杂,企业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数据让财务领域的决策变得十分困难,所以需要运用新型会计信息技术来进行辅佐。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往往忽略了会计学对财务管理学的基础功效,致使会计信息化技术很难和该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具体而言表现为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通常停留于手工层面的计算、运用相关计算器或者借助Excel构建财务模型来处理相关财务问题的阶段,对于ERP、XBRL、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新颖的会计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信息化领域所获取的进展往往忽略,最终无法借助信息化的相关工具获取上市企业最新会计领域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与利用,更加不能教会学生在财务管理实践进程中,面对稍纵即逝的现实与大量的信息时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做出有效的财务决策。

(三)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会计学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对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有些老师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清楚,有些老师单纯地将财务管理误解为数学方面的计算。对于会计学的不了解、对于会计信息技术的不了解致使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对于ERP、远程访问、大数据、财务共享服务平台、云计算等会计信息技术的新进展不是很了解,不能利用会计信息技术相关工具在第一时间内获得企业财务管理案例方面的信息,更不能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进展与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进行研究,影响了学生系统化地学习《财务管理》课程,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积极性,最终钳制了学生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一)进一步转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思想

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教学理念上务必形成以下观点:彻底摒弃割裂认识财务管理学习的思想,必须从管理信息体系的角度来看待财务管理与会计学之间的关系,构建起会计是一个提供决策有效会计信息的体系,然而财务管理是充分借助外部的相关金融信息、业务信息与相关决策有效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层面体系化的合理认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还必须根据管理信息体系理念,充分认识到会计和财务管理实际上是对整个企业业务领域的信息进行与之相关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分析、决策、预测与操控的体系化过程,进而充分认识到会计与财务学基本的原理、方法与技术领域相关的工具,最终实现企业在价值领域的最大化目标。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务必要清晰明确,对整个企业价值的评价和价值创造的进程应构建在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对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价格进行综合性判断的根基上。清晰地明确此点之后,就完全能够运用高职院校会计学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概念与基本方法,并把它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应该将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完成的相关财务报告与相关财务分析作为根基,并在会计提供的决策有功效的信息――会计报告根基上大力开展财务领域的预测与企业领域的价值评估,以此实现企业在价值领域的创造。如此一来不但体现了管理信息体系中会计信息体系与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在信息生产领域、传递领域、利用领域的连续性,更能借助《财务管理》课程对会计信息利用的教学进程最大限度发挥它推动会计学等先学课程教学的功效。

(二)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引入新颖的会计信息技术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需要进一步继承会计类课程在应用会计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譬如在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相当一部分的财务管理问题都能够借助ERP等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来进一步解决,然而会计信息化也能够给《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供新颖的教学手段与便捷的教学工具。要最大限度借助譬如ERP等企业管理软件、云计算、移动互联、远程访问、XBRL、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等现代化的会计信息技术,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的质量。譬如可以在借助EXCEL做NPV方面的计算和EOQ方面的计算,并在构建财务模型的根基上,借助XBRL财务报告工具大力开展对上市企业财报的财务报表分析。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务必引入新颖的会计信息化技术,向广大学生不断展示会计信息化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进程中的运用,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新颖的会计信息技术完成各项常规的财务管理工作,从而让学生在会计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下走出课堂,把《财务管理》教学和企业实践中的财务管理实务充分结合起来,最终能够尽快使用将来会计信息化情境下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适合财务管理信息化教学要求的能力

在会计信息化日益发展的环境下,不管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研究界都不能对此置若罔闻。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自己必须在管理信息体系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起在会计信息化领域开展财务管理的思想,重新打造一个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确定新颖独特的教学目的与相关教学内容,运用新颖独特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此适应财务管理日益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应主动利用XBRL等信息化的财务报告工具,以此解决高职院校会计方面的人才难以去企业实践的困难,进一步指导学生借助XBRL等信息化工具对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做财务层面的分析,真正意义上在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大力开展财务预测工作与财务决策工作,并且在第一时间内和实践中的企业财务管理情况密切结合起来,甚至还可借助相关研究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三、结束语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财务管理》课程教师如能根据上述建议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的水平,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法,定能有效提升《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刘建春(1971-),男,汉族,湖南衡阳,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科,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教育研究。

篇3

一、影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原因浅析

1.从专业的发展的现状来看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和运筹学与控制科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专业。迄今为止,全国已有近500所高校开设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但相当多的院校存在着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匮乏,以及办学条件、教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首先,专业定位不明确。由于该专业是由老的计算数学或应用数学专业改造而成,因而存在照搬旧专业培养模式的现象,很多学校要么是以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为发展方向,要么是以计算机科学作为发展方向,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及就业市场的需求。

其次,课程体系混乱。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因而造成了课程体系混乱,有的是开的计算数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有的则完全按照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课程体系开设,更有的是开设一部分数学,一部分计算机,一部分管理课程,造成该专业看似是“什么行业都能胜任”的万金油,实则是“蜻蜓点水”,影响学生的就业。

再者,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比较薄弱,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

(1)理论多,实践少。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则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论证环节和补充而被摆在了次要地位。造成学生抱怨所学课程过于枯燥,没有实际应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只有书本的知识,没有实际的应用经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当前如“ 雨后春笋”般呈现的各种IT技能培训班,能在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从而实现顺利就业,靠的就是强化的实践,这很值得高校的思考与借鉴。

(2)没有建立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供学生完成课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环节,只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分散到一些企业去实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实践活动的质量和综合能力培养。

2.从毕业生自身来看

首先,缺少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迈入社会的第一个规划,职业指导专家施华锋说,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应做的关键工作。没有职业规划,人生没有方向,做好这个规划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清晰定位。如果不做好职业规划,人生就会没有方向。大学生在求职时,应该尽量客观地审视自己,充分分析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特长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

再者,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专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以及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而市场能力取决于他们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特别是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在专业能力方面,以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代表的态度型资产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资产是专业能力的基石。在市场能力方面,为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要了解现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数量信息和结构信息,要了解职位具体的职责要求,要了解自己个人就业能力的水平,同时还必须改进自己的展示能力。所谓展示的能力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如何把自身的各种资本、能力的信息传递给市场,让市场明白自己的价值。如何把自己所拥有的专业能力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者测试的方式表达给市场。

3.从社会来看

首先,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速度始终是就业市场兴旺发达的生命线。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学生会对照用人单位的标准,不断完善自己。相反,学生会陷入无目标的迷茫状态。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社会普通认可程度不高。甚至不少用人单位把“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从各类招聘会以及网上招聘会对专业需求的数据来看,指定要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单位微乎其微。甚至报考国家公务员几乎通不过专业审查。这些社会现象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越是工作找不到,越是不愿意学习;越是不好好学习,工作越是找不到。长此以往,必然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4.从学校来看

首先,学校在某一领域内学术研究水平集中体现了该领域学生的专业竞争力。企业在挑选人才的时候,往往会优先考虑在本领域社会影响力大的学校。譬如:浙江理工大学的服装、纺织这两个专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专业积淀、广泛的校企联合。因而,这些毕业生供不应求。相反,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新兴学科,处于发展期。教师在该领域的研究尚且刚刚起步,更别提成果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择业的困惑,影响了就业竞争力。

其次,高校的就业指导质量高低同样也影响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工作成效等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很大。就业指导人员坚持“就业指导四年一贯制”的原则,促使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准确定位,有效规划,就能使学生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反之亦然。

二、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宽口径、有侧重”,着力构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长效机制

信息与计算科学涵盖面很广,灵活度大。但是在专业方向选择和课程的开设上应有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

首先,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人才培养应该遵循“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的办学指导思想。“强基础”指深厚的数学基础不能削弱,这是与计算机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和信息与管理专业的最大区别。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模型实现的能力。关于这一点,可以通过参加国家的数学建模大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宽口径”指基于本科教育的特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尤其是与管理类、计算机类的交叉。“重实际”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根据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毕业生供职的行业来看今后该专业可以朝三个方向发展:侧重于信息科学方向、侧重于计算科学方向、侧重于经济管理方向。至于侧重于哪个方向,完全由高校的软、硬件条件决定。

再者,现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的更新是日新月异,课程的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可适当的开设一些与社会接轨的课程。

2.增强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实践环节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身的实践性极强。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以及教学环节当中都应当紧密联系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实际,特别是学科最新发展与高新技术的实际,加强学生的数学建模、数学软件应用、计算机编程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环节可由数学实验、课程设计环节构成。

首先,数学类实验。数学类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离散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值分析、运筹学、数据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运筹学、数据分析都可以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其目的:一是通过实验课, 掌握常用的数学软件( 如Matlab、SAS 等) 的使用, 加深对相关数学概念的理解。二是训练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以相应的数学问题为背景,要求学生自己编写程序,训练学生的算法设计与编程能力。

其次,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可开设数据库开发与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分析课程设计、图形图像处理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库开发与设计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的数据库设计和开发能力。数据分析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图形图像处理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的图形图像处理综合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处理方向开设,主要训练学生的开发和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选择不同的课程设计,为以后的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走校企联合之路

走校企联合办学的道路,能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利用学校与产业科研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它突破了我国现行近乎完全在校内进行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鉴于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社会认可程度低的状态,高校可以开辟实习基地,积极与企业联手,实行“订单式办学”。所谓“订单式办学”是指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培养、输送什么样的人才。一方面,安排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对锻炼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很有好处。一旦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完成任务。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就会觉得相关的理论知识不再深奥难懂。同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的作用,使学生逐渐养成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这些企业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开拓就业市场。同时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能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培养目标。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4.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有效提高就业率

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该重点做好以下三点。

(1)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上好就业指导课。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充实案例,不断补充教案,重点解决三个问题。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择业指导,敬业指导,创业指导。②让学生做一个有准备的应聘者,要学生了解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用工。学会自我介绍,自我推荐,掌握面试的一般常规技巧,实施应聘摸拟训练。③以让学生顺利渡过试用期为目标,把实习试用期可能出现的情况讲透。强化服从意识,纪律意识,安全意识,强调遵纪守法,提倡吃苦耐劳,干就干好的职业意识。坚定学好技术,要靠一技之长谋生、发展的信心。可以在大一刚入校的时候就开设相关课程,从一点一滴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做好就业市场调查,坚持跑出去,多跑劳务市场,收集信息。多跑企业,了解企业的景气度,摸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注意发展势头快的新兴行业,新兴企业,摸准就业趋向拓宽就业渠道,以宽促活。与企业保持信息往来,及时把学生专业情况介绍给企业,把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推荐给企业。同时也把企业的情况介绍给学生,使企业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具体起来,让学生心目中有2-3个目标企业,在就业时以备自主选择。

(3)除了上好就业指导课程和提供信息以外,职业指导办公室还应该提供一对一的学生职业规划的咨询,帮助毕业生修改简历,以及进行面试技巧的培训等。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面试技巧,职业指导办公室还可以请一些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进行模拟面试的表演,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更清晰地了解不同行业面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5.确立职业目标,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目标在上大学时就应该考虑,第一,有职业目标作为学习指引的人,有着明确的努力方向,因而在学习的方方面面表现都是积极的、突出的,无论是学习的态度、面对困难的钻研、拼搏精神,还是承受压力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各方面,表现都更积极,与没有目标的人完全不一样。除了在学习中,有职业目标的人,在生活中也会有更积极的心态,能够主动地从生活中汲取职业发展的动力与资源。第二,有了职业目标,就有了价值判断的标尺,符合目标的事情,有困难也要克服去完成;不符合目标的事情,再有诱惑力,也一定不去做。这样,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就很清楚了,做事不会患得患失。职业目标明确的人则不会沉迷在消极的情绪与事件中无法自拔。第三,有了职业目标,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中就可以有目标的朝目标职业迈进。信息产业是一个充满高薪机遇的行业。为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开发自己的“软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可以通过相关的认证考试,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争取做“又红又专”的专业化人才。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需要考取三类证书:第一类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因为这是很多企业的敲门砖;第二类就是本专业的相关证书,与信息相关的认证主要有:网络认证、数据库相关的认证、开发技术相关认证、经济管理相关的认证等等;最后一类就是考一到两个本专业以外,但是自己又较感兴趣的专业的证书。

参考文献:

[1]高胜哲,董宇峰.加强实践环节研究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J].大学数学, 2007,23(1):13-15.

篇4

    1.符合《暂行办法》第三条、第五条规定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简称事务所)申报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时、应于每年6月将《暂行办法》第六条规定的资料报送北京市财政局,经初审合格后报送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其中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具有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简称北京注协)出具的近三年的年检合格证明。

    2.已取得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如有《暂行办法》第七条所列情形之一时,应由事务所及时向北京市财政局报告,经北京市财政局审核后,上报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取消其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

    3.已取得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事务所,应于每年7月31日前,向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报送上一年度从事证券审计业务的情况、专业人员的培训情况以及人员变动情况等资料。同时应向北京市财政局报送相同资料一份4.未经批准,没有取得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以及其他机构和人员不得从事证券相关业务。

    当上市公司在通过股东大会同意变更事务所时,后任事务所应将变更情况向中国注协书面简要汇报。同时应向北京注协报送相同材料一份。

    5.原京财协(1994)1856号《转发〈“关于从事证券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资格确认的规定”的补充规定〉的通知》同时废止。

    财政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会协字〔1996〕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

    现将《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及有关证券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社会公众的基本利益,维护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财政部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所下简称“中国证监会”)对从事证券相关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

    本办法所称证券相关业务,是指对公开发行和交易股票的企业、证券经营机构和证券交易场所进行的会计报表审计、净资产验证及其他相关的咨询服务等。

    第三条  注册会计师申请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时,应填写《注册会计师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申请表》一式三份,由其所在的事务所集中申报,其申报程序见本办法第八条的规定。申请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应符合下列条件:

    1.取得执业注册会计师资格,并在事务所专职执业三年以上(含三年);

    2.年龄不超过60岁(含高级职称者);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记录,并由当地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出具近三年的年检合格证明;

    4.取得证券相关业务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书。

    注册会计师执行证券相关业务资格考试办法由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另行制定。

    第四条  注册会计师取得证券相关业务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书,仅表明该注册会计师具有申报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资格,未经批准不得签署从事证券业务的相关报告。

    本文生效前已取得“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可不再参加考试,但必须参加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的“证券相关业务资格培训班”,并且应获得每年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年检合格证明。

    第五条  事务所申报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依法成立三年以上(含三年),内部机构和管理制度比较健全;

    2.专职从业人员不少于60人,其中职龄以内业务人员应占60%以上,有8名以上(含8名)经考试取得证券相关业务资格成绩合格证书的注册会计师;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记录和声誉,没有发生过严重的工作失误和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没有发生过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4.注册资本不少于200万元,风险基金不少于100万元。

    第六条  凡申请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事务所须向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提交下列资料:

    1.《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申请表》;

    2.至少8名注册会计师的证券相关业务资格成绩合格证书的复印件及注册会计师填写的《注册会计师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申请表》;

    3.《会计师事务所其他专业从业人员、其他专家和技术人员情况呈报表》;

    4.近三年的年度会计报表,并说明风险基金的计提及使用情况;

    5.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出具的该事务所最近三年的年检合格证明;

    6.事务所认为应该申报或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资料。

    所有的申报材料要求用A4型复印纸。

    第七条  经批准已取得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事务所,如果其从事证券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发生变化,应及时上报调整。

    1.已取得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由事务所及时向当地省级财政厅(局)报告,并由财政厅(局)审核后,上报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取消其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

    (1)因故离开原申报许可证的事务所;

    (2)年龄超过65岁(含高级职称者);

    (3)因健康等原因不能胜任此项工作;

    (4)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以及国家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被取消注册会计师资格的;

    (5)事务所认为其能力不足胜任该项工作的;

    (6)财政部、中国证监会认为应予取消的其他原因。

    2.事务所取得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不足8名时,应申请补充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要求的注册会计师,由事务所按规定程序上报。凡不符合规定条件者,财政部、中国证监会不受理其调整补充申请。

    3.从事证券相关业务的注册会计师转所时,其许可证视以下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经批准具有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指已取得证券相关业务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书者),从原事务所转入另一家具有许可证的事务所时,若要继续保留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除应按规定要求办理转所手续外,还应由转入所按本办法第八条的申报程序申报。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由原申报事务所收回该注册会计师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并交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1)转入未取得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事务所时。

    (2)该文生效前取得“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未取得证券相关业务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书者),其资格仅在原申报事务所生效。当该注册会计师转所(包括转入已取得“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时,其“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资格同时失效。再次申报时需按本办法第三条办理。

    (3)转所时年龄已超过60岁。

    第八条  事务所申报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时,应于每年6月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本办法第六条所列资料一式三份。经主管财政厅(局)审核后于每年7月31日之前报财政部,财政部会同中国证监会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条件者,财政部会同中国证监会联合颁发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并予以公告;经审核不符合规定要求,不予批准者,财政部或证监会应当向申请人说明原因。

    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在收到申请材料60天内未提出意见者,视为不予批准。

    第九条  取得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事务所在从事证券相关业务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证券法规,做到独立、客观、公正,严格执行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及相关规则,严格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有关培训制度及职业道德守则。

    取得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事务所,应于每年7月31日之前,向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报送上一年度从事证券审计业务的情况、专业人员的培训情况以及人员变动情况等资料。

    第十条  公开发行与交易股票的企业、证券经营机构和证券交易场所,有权自行选择取得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为其提供服务,任何政府机关、部门不得干预。但上市公司在通过股东大会同意变更事务所时,后任事务所应将变更情况向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书面简要汇报。

    未经批准,没有取得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以及其他机构和人员不得从事本办法所指的证券相关业务。

    公开发行与交易股票的企业、证券经营机构和证券交易场所聘请没有取得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等,一律无效。

    第十一条  来我国协助境内企业到境外发行股票和股票上市交易的境外会计公司和境外注册会计师,需向财政部、中国证监会提交该会计公司及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情况,经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审核认可后方可接受客户委托,并由财政部归口管理。已获认可的境外会计公司及其境外注册会计师,应严格遵守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遵守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关于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境外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审计业务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的有关规定。

    已获认可的境外会计公司每年需向财政部、中国证监会重新申报资格。

    第十二条  财政部、中国证监会每年对取得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事务所进行抽查,对于存在下列问题,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可以暂停或吊销其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

    1.已取得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事务所在出现达不到本办法第五条各项要求时;

    本文生效前已取得“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事务所,应于97年12月31日之前达到本办法第五条的各项要求,届时达不到要求时;

    2.不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时;

    3.在发生严重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时;

    4.在不按时报送本办法第九条第二款所要求提供的资料时;

    5.未按要求完成专业培训时;

    6.事务所申请取消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时。

    7.事务所及其专业人员在从事证券相关业务时出现重大疏漏、严重误导、欺诈舞弊以及违反证券法规的行为时,中国证监会可建议财政部暂停或吊销其从事证券业务许可证,并予以公告。

    第十三条  期货交易所应比照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办理年度审计工作。

篇5

DOIDOI:10.11907/rjdk.162204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1006702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A070708007)

引言

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政策宣讲是科技政策落地实施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1]。科技政策在贯彻宣传过程中存在层级过多、渠道单一、缺乏反馈等问题,从而导致科技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理解不全、执行偏差等情况,影响了科技政策实施效果[2]。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科技单位往往存在经费投入不足、人员短缺等问题,导致科技政策宣讲实效性差、公众参与度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科技政策宣讲需要。一些基层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企业受信息条件制约,在获取政策、解读政策、落实政策等方面往往存在信息瓶颈,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实现政策、解读、分类、反馈和咨询服务的信息平台。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研发了一个面向基层科技主管部门和科技企业的政策宣讲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以科技政策文档资源归整为入口,以构建科技政策专题知识库为核心,实现对各类科技政策的科学分类、快速检索和精准解读,为基层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企业“学好政策、用好政策”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3]。

1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思路

1.1科技政策宣讲内容设计

科技政策涉及到税收优惠、工程研发、项目申报、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奖励等方方面面,条条块块政策繁多。在科技政策内容体系设计中,本文梳理了国家、省、市各层面的科技政策信息,结合最新的科技管理体系,按照科技计划管理、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科技经费与财务、科技服务与管理、科学技术普及、科研机构改革、企业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条件与标准、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等15个不同类别进行分类整理,处理、加工各条科技政策,形成符合知识库要求的文档资源;基于网络抓取和手工录入等方式完成各类科技政策资源入库,建立相应的知识库系统,实现对各类资源的高效检索和便捷利用。在知识库建设基础上,开发相应的信息服务平台,包括对各类科技政策资源的管理、用户管理、信息定制、移动应用服务等功能。

1.2信息服务平台总体实施方案

科技政策宣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包括资料收集与处理、知识库建设、专题网站建设、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4部分内容,每个部分又具有不同的细化方法与流程。总体技术框架按照资源、知识、平台、服务和管理几部分组成。平台采用基于多层框架结构的平台化策略,广泛使用组件技术,以科技政策宣讲创新服务为目标,以浏览器为操作界面,以政策知识库为核心数据源,全面建立安全、可靠、互动性强的信息平台。信息平台总体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

2相关技术

基于B/S,采用MVC设计模式和ThinkPHP框架,数据库选用MySQL,开发语言为PHP进行系统开发。其中,ThinkPHP框架能够简化企业应用开发,不仅包含了基础架构、类库、缓存机制、数据访问、表单处理等常用组件,而且具备较高的开发效率和扩展性。在科技政策宣讲信息服务系统中应用ThinkPHP框架,开发人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系统的核心业务逻辑处理上,能有效提升开发效率。

3主要功能实现

3.1知识库构建与实现

通过网络抓取和手工录入方式将各类科技政策按目录分类收录,形成相应的政策资源库。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关键词和政策文档之间的索引映射关系表,实现科技政策资源的高效精准检索。关键词索引关系如表1所示[4]。表1中数字0代表该关键词没有在文档中出现,大于0的数字表示该关键词在文档中出现的次数值,数值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出现次数越多[5]。

考虑到每一条科技政策文档在入库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初步分类,且本文研究的政策资源检索不像网络搜索引擎那样复杂。因此,本文简单使用关键词统计方法来进行搜索结果排序。当然,后期也可考虑对一些重要的科技政策文档在索引时就加入比较大的权重值(如发文时间、发文单位级别等),在用户进行相关检索时可以将较高权重排序在前列。知识库检索功能界面如图2所示。

3.2科技政策解读模块

科技政策解读是对各类科技政策进行宣讲的主要形式之一,每条科技政策落实都首先依赖于政策的精准解读,本平台也开发了相应的科技政策解读模块,主要收录、编制对知识库中各类科技政策的解读文档。解读文档形式包括政策解读文件、宣讲活动、视频、图片等,每条政策解读文档都对应一条或多条科技政策文档。同样,每条科技政策也可能有多个不同的政策解读文档。

在辑科技政策解读文档时,首先在科技政策知识库中通过关键字查找到与政策解读文档一致的政策文件,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科技政策文档与政策解读文档之间的关联关系。然后,按照政策解读文档内容逐条录入解读信息,编辑完成后存入政策解读文档库,基本流程如图3所示。

通过这种方式,用户在检索科技政策文档时,不仅能查看所需的政策文件,还能检索到该政策文件的相关权威解读,有助于用户深入了解、体会政策文件精髓。通过检索一个科技政策文档,系统会相应地把涉及到该政策的相关解读文档一并显示出来。

4结语

本文在收集、整理各类科技政策资源基础上,构建了科技政策知识库和信息服务平台,为基层科技政策宣讲活动提供了信息化基础支撑,以满足基层科技管理部门和广大科技企业对科技政策的宣讲服务需求。目前,科技政策知识库还不够全面、完善,后续还要开发出更加智能化的政策文档抓取和分析系统,建立更加高效、精准的科技政策信息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项顺伯,徐兵.科技政策宣讲过程及其内容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 (19):7677.

[2]朱丽苹.农村政策宣传渠道与方法研究――以监利县周老嘴镇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篇6

绩效审计已成为现代审计的主流形式之一。政府绩效审计为各国政府提高公共管理的效果、明确公共管理责任以及加强公众对社会的监督、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方面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和工具。传统上,绩效评价的目标和标准是“3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ess)。经济性是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即支出是否节约(成本-投入);效率性是指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或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投入-产出);效果性是指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产出-结果)。近年来,有些国家(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提出了“5E”概念,主张增加环保(Environment)和公平(Equity)两个内容。环保性,主要关注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维护情况,要求特定主体的行为活动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公平性,主要着重于特定主体(包括政府活动)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包括所产生的利润分配和再分配的公平性和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由此,运用政府绩效审计的“5E”评价标准,结合整个政策的生命期从科技政策的制定、政策执行的形式和组织机构、政策执行的监控与反馈、政策执行的效果等方面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这样政策的运行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反馈,通过发现政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政策的调整甚至对于失败的政策进行终结都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二、评价指标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是指标选取及指标之间结构关系的确定。指标的选取和指标关系的确定既要求对理论(包括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的知识、系统评价理论等)有深邃的把握,也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因此,复杂系统的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应该是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的结合。由此,以下评价指标既包括定性指标,也包括定量指标。

(一)科技政策的制定一项科技政策是否有效,首先取决于政策制定决策。一个决策失误的政策,再规范的执行和管理也无济于事。因此,实施科技政策评价,应首先注重对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出独立评价。评价政策制定程序是否规范、合理既包括政策制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审批是否严格遵守审批程序;承担政策决策咨询业务、项目可行性研究业务、项目评估业务的各种中介机构是否具有独立性和超脱性;行使政策最终决策权的有关部门、人员是否履行和尊重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的科学结论;还包括政策决策形成的各个环节上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决策责任机制,是否使参与决策的每个主体都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风险。因此可设置“政策制定程序的规范性”、“政策决策机制科学有效性”两个指标进行评价。

(二)科技政策执行的形式和组织机构 科技政策执行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党委和政府对科技工作和科技进步的重视程度。可设置 “科技管理部门机构建设与履行职能情况”指标。该指标一方面考核地方党委和政府支持科技管理机构改善工作条件和为其配备强有力领导班子、支持其开展工作的情况;另一方面考核科技管理部门履行职能情况。具体的,可通过以下定量指标评估科技管理部门机构建设情况:科技管理部门编制人数、科技管理部门实际人数、科技管理部门中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人数。还可通过人均科学技术普及支出及技术开发和服务机构数评价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补充说明。

(三)科技政策执行的监控与反馈 地方党委政府负有对政策执行的监控职责。地方党委或政府开专门研究解决由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或参与的科技进步工作中重大问题的专题会议,听取科技管理部门科技工作专题汇报,可通过每年召开会议的次数及会议纪要,评价地方政府监控科技科技政策执行中的情况。另外科技进步、加强人才工作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等方面的规章和政策可评价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考核目标责任制实施产生的成效。

中央相关各部门颁布的各项科技政策在地方政府都应有对应的细则或条例。对中央政策执行的监控情况可从执行效率评价,具体指标可以是中央政策到地方省细则的滞后时间,在滞后时间方面可选取国家某一具体的科技法律或政策,考察其在地方政府的滞后时间。地方政府可采取网络、电视媒体、专题会议和科普推介等多种手段促进科技政策的知晓率,使服务中介和大型企业的网站成为企业和公众了解、反馈相关科技政策的主渠道。

(四)科技政策执行的效果 如前所述,政策执行效果既包括经济方面的,也包括公平正义、环境保护等方面。在经济效果方面主要选择了以下几个指标:科技投入经费、科技成果、科技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等。当前企业还未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政策对科技经费仍起着主导的分配作用,因而科技投入经费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意义上反射科技政策及其效果。可通过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投入两个定量指标评价科技投入经费情况;科技成果方面可通过地方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励(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三项)数量和专利申请数(授权数)来进行定量的评价;科技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通过地区GDP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等定量指标进行评价;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方面可从地区大中型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个数、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开始分析,再就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两方面进行评价。

科技政策作为指导整个科技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想调控科技的合理发展,其活动首先就得符合公平正义。科技政策不能只着眼于导向科技的合理性,而不追问自己活动的理性原则。惟有自身活动符合公平正义,具有完整的人格底蕴,科技政策才有纯粹的资格和能力去导向科技。而加强对包括标的群体的道德关怀,首先就属于公平正义的范畴,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评价该方面的指标是社会满意度。政策实施后,对所涉及到的人群有怎么样的影响,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获取,社会满意度高,说明社会对该政策的实施是认同的,反之,则说明政策的实施效果不好。

最后应将环境污染纳入评价地方政府科技政策效果的指标体系中,该项目强调科技政策在追寻经济价值目标时,还应考虑社会的纬度。可将“节能减排”作为具体的评价指标,用“工业三废排放”定量考核政策的环保效果。以上评价指标可通过表1反映:

[本文系湖北省科技厅2011年软科学项目(项目号:RKF0036)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7

在新时代下,财务管理离不开税收筹划,合理的税收筹划将使财务管理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目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税收筹划影响着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合理的进行税收筹划,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盘活资金,更好的投入到研发和生产中,这也是国家鼓励的。但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并不能很好的运用税收筹划来帮助企业发展,甚至不知道企业还可以通过税收筹划来减轻税负,或者是不敢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所以本文从税收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开始说明,然后引出税收筹划的应用,指出其风险及防控措施。税务师考试用教材《税务实务》中解释了税收筹划的概念:在遵循税收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企业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权益最大化,企业自行或委托他人,通过对财务管理的各项活动,如:经营、投资、融资、分配等事项进行安排和策划,以充分利用国家税法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税收优惠政策,并从多种纳税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税收筹划就是一种财务管理活动。税收筹划其根本目的是为企业减少税金支出或延长纳税期限,但必须充分解读税收优惠政策,不能违背相关法律法规,应该在相应的法规制度下开展相关工作。税收筹划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税收筹划为财务管理的最高目标服务,在财务管理的四大重要板块中: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入与利润分配管理,每个板块中都存在着不小的税收筹划空间,税收筹划融合在财务管理的各板块中,通过合理的税收筹划,可以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税收筹划会促使企业提升财务管理能力。同样,财务控制为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也为税收筹划提供了保障,降低了风险,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使用的有效措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税收方案的实施与改进产生作用,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是融合互动的。

一、税收筹划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路径

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目前,国家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很多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在税收方面也出台了许多的优惠政策,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自身的优势、进行研发创新的同时,要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减少税负,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企业发展及研究开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具体而言,税收筹划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路径如下:

(一)税收筹划在筹资方面的应用融资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从金融机构借款、从非金融机构借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融资租赁、企业自我积累和企业内部集资等,不同融资方式的税法待遇不同,这样为纳税筹划创造了空间。以上各种融资渠道大致可分为债权和资本两种融资方式,债权融资的借款利息可以在税前扣除,而资本融资不存在利息抵扣所得税问题,相对来说债权融资优于资本融资,所以可以适当提高债权融资的比例,但需要把握好企业的资本结构,避免过高的资产负债率,而影响企业的资金链。当然股权融资具有不需要归还的特点,且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所以对于投资人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可以融资的金额会更大,更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所以应权衡两者的结构比例。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联合经营来进行纳税筹划;融资租赁也是一种不错的税收筹划方式;同时可以在融资的时间上做纳税筹划。

(二)税收筹划在投资方面的应用投资决策需要考虑到税收对投资收益的影响,往往从投资一开始就需要进行相应的筹划。首先,在投资产业选择上应偏向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例如:高新技术企业、农业、集成电路、软件企业、公共基础建设产业等。其次,投资国家扶持的区域,目前地区性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经济特区和西部地区。另外,可以考虑投资国家扶持的项目,例如:节能环保、前沿科技等等。并且还需要合理选择投资方式,是用个人投资还是企业投资?这中间也有较大的筹划空间。

(三)税收筹划在运营资金管理方面的应用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研发成本高、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需要更多的资金来保障生产及研发,迫切需要通过税收筹划来降低税负,增加可用资金,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和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为高新技术企业后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减按15%征收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在现行税收政策中小微企业可以享受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以下,税负为5%,应纳税所得额在100-300万元之间的,税负为10%的优惠政策,所以企业在创立初期或规模不大的情况应首先考虑小微企业的政策,在高新和小微政策中选择对于企业更为有利的方案。2.利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延缓纳税期限科技型中小企业所购入的固定资产一般有更新换代快的特点,企业应建立好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做好固定资产管理,明细固定资产台账,充分利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政策,以延缓纳税期限。3.利用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降低企业所得税国家税务总局于2017年5月的财税〔2017〕34号文件中指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而计入当期损益的,据实扣除之后,在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再加计75%在税前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75%摊销在税前扣除。2018年又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至所有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支出占比往往是非常高的,更应该充分享受国家的这一鼓励政策,在财务管理上做到准确核算研发支出明细,建立研发费用台账,做好研发立项到测试结案等各环节的管理流程,积极利用研发费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来降低应纳税所得税额。4.利用软件即征即退政策享受增值税减免在新时代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研发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人员,其研发人员的工资占比非常高,且研发周期长,研发投入大。可是如果研发成功,产品的售价也因含先进技术而比旧产品售价高出许多倍,相对而言材料成本的占比会比较低,但这样就势必造成增值税税负率非常高的情况。因此可以从产品特性方面来筹划,对于产品中含有软件技术的企业,例如:自动化、计算机软件、机器人等,此类企业可以利用“软件或嵌入式软件实际增值税税负率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的优惠政策,对于税负率超过3%的增值税额申请退税,以此来降低企业实际的增值税税负率。5.利用双软企业政策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所销售的产品中含有软件的售价占比达到具体标准时,还可以申请为双软企业,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享受二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

(四)税收筹划在收入与利润分配管理方面的应用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收入和利润分配方面同样可以进行税收筹划,例如:运用母子公司盈亏互抵的方式来降低税负,利用居民企业取得的红利、股息免征企业所得税等等政策。

二、税收筹划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应用的风险及其防控

(一)税收筹划在财务管理应用的风险1.政策变更造成的风险国家的税收政策法规一直在变,原来适用的税收方案,可能因为政策的变更而变得不再适用,但企业未能及时调整方案,造成税务风险。2.会计核算不当造成的风险财务人员对于税收政策理解不透彻,造成税务申报错误,财务核算错误,例如:收入确认时间不合适、会计科目使用不当、票据不规范等等,带来税务稽查风险。3.财务管理不规范存在的风险许多优惠政策的享受都要求财务上进行详细的独立核算,并严格要求票据流、现金流、货物流的统一,但限于中小企业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及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导致在这些方面存在漏洞,或有不规范的操作,这样在后期税务核查时就会出现问题,让企业补缴大额税金。

篇8

随着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愈发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经济资源,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则成为尤为重要的信息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不可替代。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最大限度的挖掘科技档案价值,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不可阻挡的趋势。笔者就影响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因素进行了科学认真的分析,就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供大家参考:

一、影响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因素分析

1、政策法规因素

我国科技档案法规从结构上来说,并未形成一个多层次系统化的政策体系结构,仍呈分散状态;从内容上来说,比较狭窄,表现在针对特别领域的具体科技档案法规比较少,宏观方面比较多,针对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的政策也迟迟没有出台;从实效性上来说,科技档案政策法规建设总是滞后经济技术发展,缺乏先见性,发现问题后才制定相关的政策解决问题的情况居多;从保密方面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对于科技档案保密方面欠缺法律规定,计算机的管理规定也落后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从政策手段上来说,以指导性的行政手段为主,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调控明显弱些,降低了科技档案政策法规的宏观调控能力。

2、档案意识因素

我国的科技档案工作,在意识和观念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科技部门对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重视不够,相关制度执行不严格,导致科技档案保存的分散与混乱,损坏和丢失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社会上对科技档案价值认识不足,致使科技档案需求未能充分挖掘。这就影响了科技档案价值的发挥,阻碍了科技档案取得发展与进步。

3、人员素质因素

目前我国,从事科技档案研究的专业人员虽然已有规模,但与已建立的科技档案主体比较,还是杯水车薪。这就造就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专业人员的缺乏导致编制、管理科技档案从业整体水平的降低,从而使科技档案本身的质量和价值降低;另一方面,从业人员素质的降低也影响了科技档案的研究工作,使科技档案的收集、管理、研究、创新越来越困难。这对于科技档案工作的开展和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都产生极大影响。

4、资金投入因素

资金的匮乏始终是制约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瓶颈”。现代社会网络环境下的科技档案开发利用,需要足够先进的软件、硬件的支撑,才能形成完备的数据库,才能采用网络化的开发方法和多样性的服务手段,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来支持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但由于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视性不够,投入的资金不够,科技档案不得不与许多现代化信息技术脱节,造成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严重滞后。

二、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对策

(一)完善科技档案政策法规

首先需要在制定一个总体协调和管理科技档案的总体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多层次、系统化的具体的科技档案政策法规指导科技档案工作,以保证科技部门各项工作有章可依、协调发展;其次,需不断完善科技档案政策法规内容,以及对政策盲点内容加以补充,保证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再次,需要建立科技档案政策法规制定机构,重视与横向信息机构的沟通和协调,以协调各个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科技信息活动,促进科技档案机构的融合、交流和发展;最后,需丰富科技档案政策法规手段,在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调控和法律的强制性和规范性的保障。通过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使科技档案由分散保管向集中存储转变,确保科技档案完整齐全与及时归档,由科技档案部门统一进行科技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提高档案人员综合素质

科技档案工作人员是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主体和关键要素,因此科技档案工作人员首先应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和丰富的与本行业相关的科技知识,才能具有流利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辨识科技信息妥善处理科技信息的能力。此外,法律知识和一定的外语也是现代社会科技工作人员所需要的,如专利法、广告法、技术合同法、商标法、版权法、 产权法等相应知识,以及相关产品的性能、用途、价格和一些专业术语。其次,科技档案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工作,对科技课题或项目的技术方案、技术路线有详细的了解,并了解各种技术文件的内在联系与因果关系,并能够指导科研人员科学合理归档。最后,科技档案工作人员应及早对新技术、新应用进行学习和吸收。只有具备科技管理系统的开发与使用、科技档案网站的设计与维护、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平台构建等能力,才能对科技档案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实现科技档案价值。

(三)普及档案意识、增加资金投入

篇9

围绕省政府2007年的工作部署,按照《贵州省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今年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以重大专项的遴选及实施为重点,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集成攻关,实现重点突破。

在重大专项的遴选和实施过程中,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选好项目,二是明确目标责任,三是实施方案的论证,四是项目的过程管理,五是推广转化。

以推动政策落实为抓手,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

科技工作要加强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宣传,要在管理上改变重项目、轻政策的现象,通过政策导向和政策调控,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

一是加强开展对 《关于实施〈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以下简称《配套政策》)的宣传、培训工作,使《配套政策》的内容、具体措施能被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员了解和掌握,更好地利用政策,促进创新;使《配套政策》的内容和导向思想能被管理人员把握,为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二是结合国家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的制定和颁布,积极与省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制定我省贯彻落实的具体办法,并根据我省实际,制定《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增强《配套政策》的可操作性。三是要加强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解决政策缺项,将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团队建设的政策进行充实完善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四是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人大的支持,对已出台的国家、省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将有关政策落到实处。加强科技立法工作,调研起草《贵州省科技进步条例》,促进科技进步。

以资源整合共享为目标,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根据《贵州省科技规划纲要》的部署,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新兴产业,以资源整合为主,优化配置,强化共享,加快建立具有贵州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省级科技计划更多地反映企业重大科技需求,更多地吸纳企业参与,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和考核措施,推进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确立自身定位、理清发展方向,加强体制机制的改革。三是加快科技创新共享服务机制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共享服务平台发展。重点推动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贵州省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为科技创新构建共享服务平台。四是加强成果转化平台(基地)建设。积极促进技术产权交易、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进一步构筑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

以人才团队建设为重点,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2007年将通过科技经费安排的调整,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完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的实施,科技干部培养计划的开展,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逐渐改变人力资源投入不足的现状,围绕重点发展领域,逐步形成科技人才的聚集、聚合和作用的发挥,为科技创新奠定人才基础。

一是设立人才聚集专项经费,针对科研机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人才断层的现状,对科研机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科技厅在相关计划中给予适当的经费资助。二是继续实施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三是建立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四是多渠道加快人才的培养。做好两院院士推荐工作,积极推荐我省专家能进入国家层面的专家库(我省已有7人进入国家863计划专家库)。五是加强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今年,将通过科技管理培训、外派学习、JICA等途径,有针对性地举办3-5个培训班,开展对科研机构负责人、科研业务骨干的培训,开展对县(市)分管领导、科技局长的培训,并结合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各项工作的实施,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培养符合新形势要求的科技管理人才队伍。

以合作创新为途径,加快资源的整合力度

2007年将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并通过共建创新资金、科技富民强县工程、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的实施,科技扶贫试验区的建设,整合资源,加大对县(市)、行业科技工作的支持。

一是继续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的提炼,集成有效资源,整合包装项目,积极争取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对我省科技工作的支持,力争我省的创新项目能融入到国家的计划中。二是积极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三是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重点抓好科技特派员在黔南的整州推进工作,并注意总结经验,扩大在全省的试点范围,为完善新时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有益的探索。四是将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科技扶贫有机结合起来,重点组织实施“喀斯特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研究(973)项目,系统研究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推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相关技术的研发,并将有关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全省喀斯特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重点推进黔西南州“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建设,在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开发、人口健康与重大疾病防控和循环经济发展相关技术上取得研究成果,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探索发展模式,也为地县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储备一定的技术成果。五是在市(州、地)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示范园的同时,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科技型企业集聚园区,并对园区内企业的创新活动给予优先支持,促进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发挥。

以计划改革为突破,提高科技管理服务能力

2007年,将围绕《贵州省科技规划纲要》所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整合资源、集成创新、重点突破、支撑引领”的思路,做好科技计划改革。省级科技计划按重大专项、基础计划、合作计划这3大块内容进行设计。

篇10

(一)美国支持农业发展的科技金融体系

1.政策性科技金融机构

美国的政策性农村金融体系非常完善,主要包括农民家计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商品信贷公司、小企业管理局等,由美国农业部直接管理,资金都来源于政府提供,是美国政府贯彻实施农业政策的主要工具。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政府资金、预算拨款与借款等手段为农业提供市场金融机构不愿提供的贷款服务。农民家计局主要对农场主发放水利和土地等贷款;农村电气化管理局为电力和其他农村基础设施提供贷款;商品信贷公司对农产品和农业生产提供支持与补贴;小企业管理局专门为融资困难的农业小企业提供贷款帮助。

2.农村合作性科技金融机构

美国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在20世纪初经济大萧条时期由政府倡导建立的,主要由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合作社银行、联邦土地银行等构成。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吸收城市资金贷给农民合作社等农民经济组织进行融资。合作社银行通过贷款为合作社添置设备、补充营运资金、购入商品等提供贷款,帮助农村合作社扩大农产品的销售与出口农业有关的活动。联邦土地银行主要通过向农场主、农业生产业及与生产有关的借款人提供长期不动产贷款来支持农业发展。

3.商业性科技金融机构

美国的商业性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及个人和经销商开展的农业信贷服务。商业性农业科技金融机构作为政策性与合作性农业科技金融机构的补充,共同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金融支持与服务。美国联邦储备局规定,农业贷款占总贷款额25%以上的商业银行享受税收优惠,这极大地增强了商业银行参与农业科技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二)美国支持农业发展的科技金融体系经验

美国科技金融支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特点是以资本市场为中心,同时辅之以政府政策引导和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独特优势。

1.发达的风险投资体系

美国风险资本热衷投资于新领域的科技创新,并将资金主要集中在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有力推动了高新技术研究和项目开发,被誉为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为了鼓励风险投资,美国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推出了小企业投资公司(SBIC)计划,规定SBICS发起人每投入1美元到风险投资项目中,便可从小企业管理局(SBA)得到4美元的利率仅为2%的低息贷款,同时还可享受特定的税收优惠。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对税制进行改革,使风险投资税率由49%大幅降到20%。通过这种手段增强了市场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支持力度。

2.完善的信贷担保体系

美国目前形成了3个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是全国性的信用担保体系。由小企业管理局及其在各地的96个办公室直接操作。小企业管理局为15.5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提供90%的担保;为15.5万~75万美元的贷款提供85%的担保。通过政府贷款担保计划,商业银行可对小企业提供最长达25年的贷款,并且利率优惠。二是区域性的专业担保体系。由地方政府操作,因各州情况不同而各有特色。三是社区性的担保体系,为社区性融资提供担保服务,服务于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组织。通过完善的信贷担保体系的担保,农业科技创新组织能够顺利地进行融资,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促进农业发展。

3.灵活的债券发行市场

美国政府对农业企业发行债券融资规定较为宽松。农业企业与作为承销商的证券公司对债券发行总额、发行条件协商一致,即可作出发行决定。科技创新型农业企业能够方便地发行资信等级低或无等级债券。活跃的“垃圾债券”包销市场为科技创新型农业企业提供了一个便捷的融资平台。此外,美国政府所属的小企业管理局还对农业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支持和技术、管理支持。

4.发达的科技金融资本市场

国外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除了财政和信贷之外,方式十分多样。如美国联邦土地银行可向金融市场发行债券和票据筹集资金。当美国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到成长阶段的后期或者处于成熟阶段的时候可以进入交易市场通过发行股票来进行融资。美国还专门成立了纳斯达克市场(NASDAQ),为中小企业及科技型企业进行融资服务。

二、美国支持农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政策经验借鉴

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美国具有丰富的科技金融手段,主要是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商业金融、资本市场、农业保险、财政支持与其他投资主体为辅助的综合金融服务,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发展。

(一)美国科技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

1.金融支持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这类工程投资量大、涉及面广、工期长,工程的建设资金尤其是前期投入资金一般以国家投入为主。在前期投入基本完成时,金融机构也会以收益权质押或国家担保为条件介入对这些项目的支持。金融支持的方式主要是银行贷款、建立信托基金、发行建设债券和股票等。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工程项目的建设为例,在开发田纳西河流域时,美国建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政府拨款不足的情况下管理局通过向银行贷款、发行公债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并建立了“开发基金”,以保障项目对资金的需求。

2.金融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美国的农田基本建设如平整土地、建设水利工程等采用成本共享政策,所需资金由农场主和联邦政府或州政府共同负担,农场主所负担的部分可由农民家计局提供低息贷款或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农民家计局可以为这部分贷款提供担保。农业电气化管理局主要对农村电业合作社和农场等发放贷款,用于建设农村电网、购买发电设备等,以促进农业电气化水平的提高,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3.分阶段地为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美国专门对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机构是小企业管理局,向那些不能从私人信贷机构获得贷款的小企业提供贷款。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该局的贷款范围扩展到农场和农工联合企业的技术改造,并发放农场经营贷款。小企业管理局对小农场的贷款是与农民家计局分工协作,借款人经济状况不好且贷款额度小,由农民家计局提供资金支持;当借款人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后,更多的贷款需求则由小企业管理局提供。美国金融集团根据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量身定制各种金融产品,为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将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分为3个阶段,并分别成立独立的业务小组为它们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一是加速器(Accelerator)阶段,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处于初创期或早期发展阶段,农业产品或技术还在研究开发过程中,没有销售收入或销售规模很小,不足500万美元,在此阶段主要提供中长期创业贷款,与企业吸收的创投资金进行配比,以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完成产品的研究开发并实现对外销售。二是成长期(Growth)阶段,此时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产品已经进入市场,销售收入日益增长,规模在500万~7500万美元,主要为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业务发展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一般采用应收账款质押等供应链融资产品。三是公司金融(CorporateFinance)阶段,此时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销售规模已经超过7500万美元,向企业主要提供现金管理和全球财务管理解决方案。

4.科技金融支持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支持的金融机构既有农民家计局、联邦信贷系统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也有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合作社银行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例如,联邦土地银行主要提供长期不动产贷款,用于购买土地、修建房舍、改进生产设施等。联邦中期信贷银行主要提供中短期贷款,用于农民购买种子、饲料、生产设备等;中央合作社银行为区合作社银行提供资金并独立办理跨地区的大额贷款,还可以买卖商业票据,办理清算;区合作社银行主要是对农业合作社提供贷款和咨询服务。

(二)美国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丰富手段

1.健全的政策性农业科技金融农业科技研发具有风险性高、收益不确定等鲜明特征,因此市场融资环境恶劣,政策性金融就成为科技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力量。美国农业金融以政策为导向,为农业机械化、科技化、土地改良、育种等项目进行融资服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或政府部门专门负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政策性金融为其进行融资服务。

2.完善的商业性农业科技金融商业金融因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只能作为农业科技金融的辅助项目,主要服务于能够创造利润的农业技术的研发融资。美国等发达国家具有发达的商业金融服务体系,能够为农业生产者、企业、农业科研院校及科研机构提供科技开发融资。在尽量保证投资盈利的前提下,支持农业科技开发。商业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相辅相成,共同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服务,促进农业发展。

3.先进的农业科技金融保险由于农业科技研发风险大、成本高,美国通过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支持农业发展。美国主导着全球农业保险,它提供了两个非常庞大的农作物保险计划,一是联邦农作物保险计划(FCIP),它提供有补贴的多险种农作物保险(MPCI)。二是私营企业、商业化运作、无政府补贴的农作物雹灾保险方案,以及一些规模较小的牲畜保险计划。农业科技保险能够分散农业科技开发的巨大风险,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

4.农业科技财政支持美国经过70多年的不断调整和充实,目前已形成一整套完整而又复杂的补贴政策体系。美国通过利差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通过直接财政补贴、专项补贴等手段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创新;通过税收优惠等间接手段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保险业务。

5.其他投资主体除了金融、财政、保险等传统科技金融手段之外,美国还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手段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美国私人企业通过基金委员会农业科技研发进行融资;农业科研院校的研究经费通过联邦政府和国家科学基金进行拨款,企业、个人也可以进行资助。并且通过补贴的手段鼓励民间资金投资于农业科技研究。这些投资手段都极大地丰富了农业科技经费的增长。

三、对中国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启示

1.完善的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成功的案例显示,发达国家具有完善的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财政,保险等全方位支持农业技术发展,实现了科技与金融的深度结合,促进了农业的快速高效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支持农村科技发展的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并以其他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方式进行辅助,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同时,美国政府通过优惠政策促进市场金融与农业科技进行结合,让商业性金融在农村科技融资中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篇11

财政直接拨款是中国政府部门支持企业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形式,其中最为常见的拨款形式是财政专项资助。随着我国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不断加大,政策上的不足也随之体现出来。例如一些企业的寻租行为,打着科技创新的旗号套取更多国家财政拨款,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财政直接拨款的作用,也降低了财政科技投入的回报率,对社会的经济平衡影响很大。

2.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很重视国内企业在科技上的创新,同时也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直到2010年我国政府据传的财政科技支持资金就达3250.18亿元,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3.6%。虽然支出比例在逐年上长,但支出的效益并不尽如人意,严重的资金浪费,体现了财政在科技投入方面的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企业将享受到的财政科技拨款用到了企业科技活动上,使得逐年增长的财政科技支出得到应有的回报,降低了财政科技投入使用效率,也没有将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入作用发挥出来。

3.财政科技支出管理的现状

目前来看,我国在财政科技支出方面的管理还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财政科技支出仍然实施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我国政府普遍实施多头分散的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各管理机构之间呈现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管理现象,一些管理内容又重复交叉,同时掌管资金的财政部门与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在项目申报、审批、财政资金投入等各个环节出现脱节现象;第二,我国政府部门对于科技经费的监督力度普遍松懈,相应的科技经费考核评估机制不够完善。例如科研经费使用未按预算执行,随意使用发票冲抵科研活动,套取科研经费等现象;第三,我国政府虽然出台了多种各类科技计划支持方式,例如无偿拨款,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但总体上还是无偿拨款的比例较大,这不但适应不了目前的市场经济形势,同时也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国家整体的竞争能力。

4.财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现状

自我国开如重视财政科技支持以来,先后推出了不少财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税种、政策以及对象也逐步完善起来。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先进技术推广与应用;支持科普事业发展等一些优惠政策。虽然所涵盖的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广范,但其在法律、制度以及执行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税收法律级次低下,税收制度负担繁重,税收优惠方式单一、片面等一系列问题。

二、完善财政政策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措施

1.完善财政科技投入与支出管理体制

财政科技投入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应该建立长效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和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政府还应该完善相应的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根据企业科技创新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财政拨款,杜绝越俎代庖的财政拨付,对重点产业实施调整振兴的规划,进一步创新财政科技的支付方式,将投入绩效考核作为拨付财政科技资金审核的重点。除此之外,我国政府部门还应该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创新支持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提高其工作效率,增强财政科技创新拨款的使用效率。对于科研经费的使用、申报也要进行全程的监管,完善企业科技经费的问责机制。

2.完善财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

首先,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研发积极性。企业的科技创新存在很大的风险,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法规,尽可以能延长现有税收优惠政策,保证企业获得的研发支持持续稳定,使不同规模和性的企业都能够在研发中受益。利用完善的风险投资鼓励税收政策给予高新技术企业更长期限的免税优惠。

其次,政府应该灵活运用多种税收优惠政策,以事前扶持为主,结合事后鼓励为辅的财政政策支持企业科技的创新。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逐步完善企业人力资本税前扣除政策,加大企业员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的比例,促进企业加大员工培训支出,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为企业未来的科技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政府财政科技拨款管理,引导政府构建风险投资体系

篇12

作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中介机构,尤其是非营利科技机构,其发展与壮大对于我国顺利实施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提高抗击国际金融风险等能力,由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中国,非营利科技机构跟它的上层概念“非营利组织”一样,目前还没有相应法律法规来规范、支持它的发展,只是2000年由科技部、中编办、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制定的并由国务院转发的《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有所涉及。根据意见中“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以推进科技进步为宗旨,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从事社会公益为主的学科研究、技术咨询与服务活动”“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自主管理”“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出资者的约定,制定章程,明确机构宗旨、业务领域、组织结构、决策监督程序、内部管理制度”等捕述(不是定义),对这类机构有了一些抽象概念。

1.非营利科技机构的法律定位

在国内,由于非营利科技机构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实际存在形式有的是事业单位,有的是非企业法人、有的是实质上的财团法人(我国没有明确提出此概念),形式多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非营利科技机构也在逐步发展壮大。与之相适应,国家也出台了一些与非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科技机构相关的不成体系的“补丁式”文件。但始终没有涉及到法律定位这一根本问题。为达到既要保持稳定又要加快发展的目的,在参照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建议对“民法通则”关于法人的章节尽快做出修改,并同时修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相应的条款,存事业单位没有完全退出;我国法律框架之前,新增非营利科技机构法人作为过渡。

从图1可以看出,社团法人可根据科教文卫等不同目标,建立相应的非营利机构。

2.非营利科技机构的认定与管理

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非营利科技机构的认定与管理的正式法律。2000年民政部颁布了《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唯一涉及科技类非营利机构认定的部门规章,其中只涉及了民政部登记和科技部负责审查,缺乏实际运行和管理的条款,实际操作较困难。另外,虽然在《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中有“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机构运行和管理的认定条件、规章制度和配套政策等,由科技部会同财政部、中编办、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制定”的规定,但到日前为止,这“另行制定”的政策毫无踪影,因此近10年来科技类非营利机构没有得到大的促进和发展。建议我国应尽快制定“科技类非营利机构条例”,指导各地方政府制定非营利科技组织认定与管职实施细则,从而健全非营利科技机构法律体系。

由于非营利科技机构实际仔存形式很多,此建议新制定的条例和符地的实施细则中应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

(1)财务与会计。

改革现行的事业单位会汁制度,创建非营利科技机构的会汁模式和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构建起我旧政府会计、非营利科技机构会计和业会计大会计体系的新模式。

一是非营利科技机构会汁准则?涉及的内容与事业单位会汁准则基本相同,其日的、意义及作用存此不作阐述,县就具体内容提出建议。①会计基本前提。与事业单位一致,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记帐本位币。但对会计主体再新确定,对于非营利科技组织来说,应引进“项目”概念,进行项只管理,以确立新的会计主体②会计要素、建议增加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现金流人、现金支、现金净流量)。

二是非营利科技机构财务与基金管理。涉及这方面的规定很多,在此只做框架描述①制定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如盈余分配约束、支出比例、行政方而开支比例、财务公开制度等。②制定投资活动有关规定、如投资的基本原则、理事会责任追究制、专业咨询和投资经理制、投资类的限制等。③制定财务督制度。如非营利性的约束、受赠财产支出比例约束等。④有关财务控制的舰定如支出权限的流转、预算的调整等.⑤基金管理规定如基金投资原则、基金投资策略与注意事项等。

(2)桶利与保险

结合我同发展现状,就非营利科技机构从业人员的编利需求提出建议。

①津贴:非营利科技机构的从业人员少应留目前事业单位所享有的保健、误餐、交通等各项津贴;津贴汁人员工个人所得;津贴标准的制定及变更由非营利科技机构理事会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标准议定。

②假期非营利科技机构的从业人员除享受国家法定节假H和其他假期之外,还可享受特别休假(取代公休假),可参照的标准:非营利科技机构从业人员自服务于本机构满一年起享受特别休假:服务1年以上3年未满者7日;服务3年以上5年未满者lO日;服务5年以上10年末满者14日;服务10年以上者,每一年加1日,加至30日为止。:

③培训。非营利科技机构的从业人员依照组织规定之程序可享受培训福利;组织为此项福利所列支经费不计人员工个人所得,可按组织运行成本处置;非营利科技机构年度培训经费需由理事会审议批准。

④社会统筹保险:非营利科技机构从业人员应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失业、医疗等各类社会统筹保险。

⑤个人帐户养老保险。非营利科技机构需为其从业人员建立个人养老保险帐户,由国家、非营利科技机构、员个人分摊保险费用,且员工个人分摊不超过50%。其中组织承担部分不计人员工个人所得,而是纳入运行成本。

⑥附加体保险。非营利科技机构可为其从业人员投保团体保险,具体险种、范用、保额及保费分摊标准南组织理事会确定。其中组织承担部分计人员工个人所得,可纳入运行成本。

(3)审计。

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汁法实施条例》和有关非营利科技机构的认定和管理办法制汀具体的(可参照行业性)《非营利科技机构负责人离任审计实施细则》《非营利科技组织年度审计实施细则》和《非营利科技机构内部审计实施细则》等法规,从而让非营利科技机构的公益性、道德感和使命感得到充分体现和保障。

3.非营利科技机构的税收政策

目前我国对非营利机构规定了名日繁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基本上涵盖了向非营利组织征收的各个税种,如所得税、营业税、增值说、消费税、关税、房产税、土地税和车辆购置税等。在此仅讨论所得税、营业税。

篇13

国防科技工业管理转型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从历史上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军事供给型到中央部门管理,由中央部门管理到省市分级管理,又回到中央部门为主管理的多次变化。每一次变化都是为保证国防建设,加强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解决当时体制上存在的突出问题,1998年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初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以及政府职能的逐步调整,特别是武器装备采购体制的不断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中许多不完善的方面凸现出来,需要加以改进。为此,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总体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推动和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管理转型,逐步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发展规律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管理转型是实现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必然要求。

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转型升级战略,其主要内容概括起来讲包括四个方面的转型、两个方面的升级,即:建设模式、体制机制、科技发展、增长方式的转型,以及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从相关关系来看,转型是途径,升级是目的。从本质上看,转型是制度安排的变动,是由一种制度状态向另一种制度状态的过渡和变迁,体制机制转型是管理结构和运行模式的创新和变革过程,意味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所以,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转型作为关键环节和主要因素是确保转型升级战略顺利实施的根本所在,处于基础性地位,具有保障。国防科技工业管理转型既是体制机制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体制机制转型的主要途径。没有管理转型的实现,体制机制转型就是一句空话,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战略就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可以说,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就应该以管理转型为突破口。管理转型是解决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中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国防科技工业适应国防建设以及武器装备发展的需要,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不断改革,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更多的深层次问题显现出来,一些矛盾变得突出。比如,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与政府和军队体制的衔接不畅,军地职责和相互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重心和管理手段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等。这些问题和矛盾严重制约了国防科技工业的长远发展,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加以解决。究其原因,既有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有部门利益的阻碍,还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根本问题是缺乏科学的改革理念、改革思路和改革办法。因此,迫切需要以又好又快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改革全局、统筹改革发展,通过体制机制转型特别是管理转型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在发展上取得实质性的创新突破。

国防科技工业管理的特征

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既包括我国行业管理的一般内涵,也体现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特殊要求。

我国目前实行的行业管理。

我国目前实行的行业管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全社会同类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引导、生产协调、全面服务、法制监督的管理方式,在总体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作为政府部门实施行业管理的首要环节和重要方式,干预、引导行业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行业总体经济效益;二是制定并实施行业发展政策,具体包括行业结构政策、行业组织政策、行业技术政策、行业布局政策等;三是组织和协调行业经济技术协作,协调企业纵向的、横向的经济技术合作,提供政策咨询和服务,组织产品质量评定,发放生产许可证,推广应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四是收集、分析、处理、行业信息;五是组织开展行业人才的交流与培训,通过建立各种培训机构、开展各种训练活动,不断向企业输送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促进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职能分工的角度看,大体上前二项为政府部门的职能,后三项为行业组织的职能。

国防科技工业管理的特殊性。

管理定位上的特殊性。由于军品的双重特性(公共性和市场性),以及军民结合产业对军品的溢出效应,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产业性质既不是纯公共产业,也不是完全竞争产业,而是属于准公共产业或准竞争性产业。这就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是一种特殊行业,政府必须对其进行管理调控。为此,国防科技工业管理在定位上应该是政府为主体,对行业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和调控手段,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并重发挥作用的格局。中外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历史实践证明,政府管理调控在各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没有合理的政府管理调控,国防科技工业不可能发展得又好又快。管理内容上的特殊性。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一方面承担国防武器装备的研制供给,另一方面在和平年代又承担着我国诸如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电子、核能等重要产业发展的重任。国防科技工业行业管理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制定和实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战略(包括国防科技工业的结构、布局、组织等);二是对国防科技工业实施投资管理;三是对军品科研生产活动进行管理(包括规划计划的制定实施、关键技术政策的制定实施、预研和型号研制的管理、国防科研生产经费及资产的管理、民的推动、国防科研生产人力资源的管理等);四是进行军品采购管理(包括国内采购政策的制定实施、军品采办的管理等);五是进行军贸管制(包括军品出口、军工技术转让、军工国际合作的管理等)等。正是由于国防科技工业特殊的管理要求,使得国防科技工业管理转型变得更加艰难和复杂。

管理转型的主要制约因素

首先,在经济管理理念,一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发挥着较强的惯性作用,“全能政府”的意识很深,过于强调国防科技工业的特殊性,面向市场、利用市场意识和能力不足;二是在管理理念上,一方面,重审批、轻监管,工作重点过多地放在投资管理和项目审批上,对军品市场缺乏系统有效地监管,另一方面重管理、轻服务,行业指导和政策性扶持力度不够、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三是在发展理念上,重型号保障、轻行业自身发展,发展目标更多地围绕型号设计,从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角度考虑不够、办法不多。第二,在管理体制上,政府和军队相关部门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于整合国家工业和科技资源,促进跨行业、跨领域专业化的高层决策协调体制不健全。二是多头管理,部门利益难以协调和统一,从企业国有资产和国防资产的管理关系看,国防科工委无资产管理权限,以及军工企业改革重组未把国防科工委核准作为国资委审批的前置条件,实际运行中出现了难以有效履行军品能力管理职能问题,阻碍了集团间专业化重组的发展。第三,运行机制不健全,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仍然在国防科技工业占主导地位,在制定并执行规则方面,制度供给不足、创新不够。投资体制改革滞后,虽然国务院出台了《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指导意见》,但还缺乏相关的配套法规制度。

国防科技工业管理转型初步设想

主要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