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网络文学影视化

网络文学影视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网络文学影视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网络文学影视化

篇1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2.010

大学生是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参与者,也是影视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参与者。据CNNIC的调查,截至2009年底,25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1.95亿人,占网民总体(3.84亿)的50.7%,18—25岁的网民又占青少年网民总体的59.4%,这其中,大学生网民是最活跃的群体之一。相比中小学生网络使用上娱乐应用(包括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文学和网络游戏)突出的特点,大学生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在网络娱乐、交流沟通、信息获取方面活跃程度更显著[1]。另据艺恩咨询公司的《2008-2009年中国电影观众调研报告》[2]和蒲剑先生的《2010年三四月份中国电影市场观众调查分析》[3]显示,20—30岁为主流观众集中的年龄段,占据观众的四到五成,而大学本科学历也是中国电影市场主流观众的一个突出特点。网络影视评论的生产和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介入网络文化和影视文化的重要途径。对这一文化行为的深入了解无疑有助于对网络影视评论传播效应的认识,也是制定措施促进网络影视评论及影视文化健康发展的依据。

下文基于2012年四五月间面向五省六所大学[4]610名本科生课堂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受访者遍及大一到大四,出生年份从1988年到1994年,以1989年、1990年、1991年、1992年出生为主体。专业分布涉及理工类、文科类、影视动画类。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占据59.4%。受访者分为两组,306人接受“关于网络电影评论的调查”,304人接受“关于网络电视剧评论的调查”。两组问卷除了关键词“电影”和“电视剧”的不同外,其它内容几乎完全一致。

一、大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剧的频率和渠道

数据显示大学生对电影、电视剧的接触是相当频繁的,观看数量也是可观的。在高考压力减除、校园文化影响、生活自主能力提高、网络片源丰富、观看方便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电影电视剧欣赏成为当代大学生文化娱乐生活的主流内容之一。从电影组的情况来看,将近50%的受访学生平均每周的观片量超过1部,不少影视专业的学生表示每天都会看电影。观片量的多少明显与专业有关,普通文科生和理工科学生73%的人估算自己的看片频率在“每月1-3部”或“每周1部”的水平。而戏文、摄影、编导等影视专业学生则较少人低于“每周1部”的数量,相反,每周看片2、3部的很普遍。这样的分布当然与专业热情和兴趣有关系,也与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关系。电视剧组的分布规律大体相似,每年看1到2部的情况最多,占据三成。年观看量低于1部的超过8%。

当被要求对几种看电影或电视剧的途径“按照自己常用到不常用的顺序进行排列”时,80%左右的学生将“通过网络(包括在线观看、下载观看)观看”的方式排在第一位。这其中电影组中有23.1%的人除了网络渠道以外,不考虑其它的电影观看途径。这组只有不到12%的学生首选“进影院观看”。有学生明确表达只有那些艺术质量上乘,视听享受指数又高的影片才值得进影院观看。排除网络这个首选渠道以后,学生们才会主要选择电影院或电视。丰富的网络视频资源和下载资源为大学生观众提供了远比电影院和电视都要数量多且品种多的影视剧产品。通过网络的途径,他们接触到大量的外国影视剧。

网络成为大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剧的首选渠道和主要渠道,这大大激发网络影视评论的活跃和繁荣。尽管上网观看电影电视剧免费而便捷,但大学生也要为自己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计算,做准确的看片选择。再说大量作品的存在也使选择成为必须。于是,通过一目了然的分数,或者通过三言两语的简评或精密细致的长篇文章的评价、评论对备选作品做一个看前的评估成为网络影视观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和伴随行为。这一伴随行为在看片后又可能延续到参与打分、回复评论、发表评论等构成的交流环节和深度欣赏环节。所以,影视剧播映和观看渠道的网络化是催生网络影视评论在各类网站上普遍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对电影电视剧信息的获取习惯

当代大学生搜寻、观看、收藏电影电视剧的诸种活动都依赖于网络,围绕着电脑。网络舆论对他们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左右着他们的看片选择和观片后的影片评价。而他们查看影视信息、参与影视评论的活动不仅仅满足于影视文化介入的需要,还往往是跟他们的娱乐需求、社交需求和学习需求融合在一起的。本次调查围绕电影电视剧信息的来源和信息读取上的偏好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调查。

首先,表7、表8、表9呈现“国内网站”和“朋友告之”是电影电视剧信息最主要的两大来源,50%以上的信息不是来自朋友,就是来自国内网站,而朋友之间的信息交流很可能也是通过社交网站、即时通信等网络工具的。排在“网络”和“朋友”之后的信息来源是电视和电影专业杂志。中央台和省级台播出的一些权威的娱乐新闻报道节目成为学生们通过电视获取电影信息和电视剧信息的重要平台。另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电影专业杂志是《看电影》,而他们对电视杂志的接触相对少。

疲软多年的内地电影市场从2005年开始强劲上升,电影重回大众文化的焦点位置。与此同时国内外电视剧佳作迭出引发一次次轰动全国的观看热潮。电影电视剧版面成为各种门户网站的标准配置。2007年以来,视频网站和网络视频播放器及搜索引擎的迅猛发展又让它们成为影视文化培育的新基地。影视信息在大型综合门户网站、影视专业门户网站、社交网站、视频网站等不同性质不同应用功能的网站和视频播放器等工具平台上广泛存在。

表10数据显示无论电影组或电视剧组,最大比例受访人群的影视信息获取主要依赖风行、迅雷这一类观看工具和下载工具,数据都在三成左右。可见,对大学生而言,影视信息获取的最主要动机是看片指导。表10的数据还显示时光网和豆瓣网对电影爱好者有较强的聚合作用,而对电视剧迷的聚合作用就差得多,尽管在这两个网站上也有电视剧的信息,但显然它们在电影信息上的权威性压过电视剧方面。反过来说,专业电视网站的建设赶不上专业电影网站,相应的,影评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远远超过电视剧评论。有23.5%的人不在网上查阅电视剧信息,远多过电影组的6.6%。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对电影的接触超过电视剧,而对电影的重视程度也大过电视剧。表11的数据进一步证明了这点。就信息内容偏好的前两项分布,电影组和电视剧组大致相似,而关心电影制作细节、评论分析和专业知识的人数比例则明显高过电视剧这一组。同样,表12中,专家老师和网络影评人的意见在电影信息传达中的威信明显高过电视剧信息传达。这些数据综合起来可以说明一点:在大学生的眼里电视剧更趋向娱乐性,而电影更趋向严肃的艺术性。

三、大学生对网络影视评论的接触

在了解观影习惯和影视信息获取习惯后,问卷进入对影视评论活动接触情况的调查。针对“你会去查看网上的电影评论(包括长评、短评)”的调查,41.2%的大学生回答“经常查看”,只有8.8%的大学生表示“从来不看”,剩下一半多的人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不太经常看”(29.7%)和“看过几次”(20.3%)的情况中。大学生对电视剧评论的接触总的来说明显少于电影评论。

关于查看影评的时间,17.8%的学生选择看电影前查看,40.9%的学生在看完电影以后查看,41.3%的学生则是看片前、看片后都会查看。这与他们查看影评的原因或目的密切相关。48.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查看影评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可看的电影”。可见,来自媒体娱乐频道、网民博客,以及视频网站和下载网站的打分、短评和评论文章给大学生提供了主要的电影观影指导。另外,有33.2%的大学生表示查看影评是因为“没看懂电影”,想寻求解答。同时有46.8%的学生认为自己查看影评“出于学习目的”。这些回答解释了为什么相当数量的学生在看片前、看片后都会查阅影评,而不仅仅是在看片前或看片后。比较而言,只有20.4%的学生认为自己查看影评出于“对娱乐信息的关心”,以及28.5%的学生承认查看影评出于“对特定明星或导演的关心”,对应的,有23.7%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查看影评出于对电影的热爱。可见,对大学生而言,网络影评的实用性是重要的,至少在他们的自我认定中,查阅影评的学习目的重于娱乐目的。

落实到对电影的具体评价行为,大学生们趋向于方便易操作的网络打分[5],较少人花时间和精力写影评文章。针对“你是否写影评文章(几百字的或者更长的)”的调查,只有4.3%的受访者回答自己是“经常写”的,超过三成的人在这个博客广兴,几乎人人都可方便发表电影意见的时代依然是“从来没写过”影评,表示“偶尔写”和“写过一两次”的人数也都在三成上下,差距不是很大。与之相对比的是,24.4%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在网站上给电影打分”。当被问及“网站上的电影打分会影响你是否观看此片的决定吗”,参与打分的学生中有59.2%的人表示“会有影响”,另外40.8%的人认为不影响他们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影片网络得分的影响不仅指向大学生的网络收看,也同样指向他们在影院的选择。

四、总结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几点初步的结论:

1.电影电视剧观看是当代大学生文化娱乐生活的主流内容之一。网络是他们首选的也是最主要的看片渠道。网络的便捷和免费使他们保持较高的看片频率。这是网络影视评论活跃的前提。高频率的网络影视观看激发网络影视评论向常态化、多形态化发展。

2.网络也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影视信息、影视舆论传受渠道,这是网络影视评论兴盛不衰的必要条件。60-70%的大学生认为他们的影视剧信息首先来自国内网站。网络文化的大众化和民主化特点也反应在大学生在信息接受上普遍比较看重“普通网友”的意见,专家和老师的权威性趋弱。

3.影视信息查询、影视评价或评论的参与是大学生影视观看的必然伴随行为,也是看片活动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从看片前到看片后的全过程。大学生查看影评很大一部分来自学习和认知的需要,可见优质的影视评论文章对提高大学生艺术欣赏和影视修养的重要性。

4.大学生查看影视信息、参与影视评论不仅仅满足于对影视文化的介入,也是跟他们的娱乐需求、社交需求和学习需求融合在一起的。大部分学生对影视信息的专业性要求不高,关于创作者尤其是导演演员的信息仍然是除了新片上映信息之外他们最关注的信息。相对而言,电影信息的专业化程度高于电视剧信息。

5.网络提供了方便的电影评价工具。网络打分、影评等网络评价机制也在切实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影视观看。落实到对电影的具体评价行为,大学生们趋向于方便易操作的网络打分,较少人花时间和精力写影评文章。

此文为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社科研究项目“网络影视评论发展对策研究” (GD10092)的成果之一

注释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见CNNIC官网。

[2] 见网页

[3] 见《电影艺术》2010年第4期。

[4] 受访学校包括哈尔滨理工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传媒学院

[5]以打分的方式表达看片者对电影的评价,这在如今的网络上差不多是一种通行的评价方式,广泛出现于视频网站、影视资源搜索或下载网站、电影门户网站、社交网站、大型门户网站的影视页面等,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十分制”。

作者简介

唐佳琳,女,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

篇2

一、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双向横式的构想

1 现实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这种交际实际上是跨文化交际,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重要,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环境里,主要是通过文化教学和自主学习获得。然而,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对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存在以下问题:(1)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文化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语言知识为中心,以操练语言形式为主,以词汇量为目标,而没有结合文化知识进行教学_致使学生难以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2)重知识文化的传授、轻交际文化的教学。有的老师也进行知识文化教学,如文化事实、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等,但是,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要比这些刻板知识复杂得多,如果不进行交际文化的教学,当学生面临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时l{R难保证交际的成功。(3)重课堂的讲授、轻课外个性化自主学习文化的指导,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4)重老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双向模式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双向模式是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提出的,通过该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所谓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双向模式,指的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相结合,文化知识层教学与文化理解层教学相结合,课内讲授与课外个性化自主学习文化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依托跨文化交际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输入与输出理论。融入多种外语教学法及现代信息技术。

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双向模式在网络英语电影教学中的应用

1 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相结合

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观看各种类型的原版英语电影。然而,原版英语电影中的语言材料真实、地道,包含大量的俚语、习语等,而且,有的语言材料中语音、词汇、语法等很不规范,大都具有鲜明的语言特点。显然,英语电影的内容与语言承载了大量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知识的信息,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俚语和习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地域经济发展、风土人情、社会风俗、交际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文化内容。电影通过对不同故事的刻画去折射文化,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民族文化。不了解英美文化,要看懂英语电影是不可能的,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之间又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观看网络英语电影时,既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也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

2 文化知识层教学与文化理解层教学相结合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还可分为文化知识层与文化理解层教学。文化知识层教学主要传授的是知识文化,即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等不直接影响交际的背景知识:文化理解层教学主要传授的是交际文化,即直接影响交际的背景知识和普通的文化模式,它包含衣食住行、伦理标准等。利用网络原版英语电影进行文化知识层与文化理解层教学,具有其它教学资源无法比拟的优越性:(1)真实场景下的自然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2)真实的文化氛围,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本国和目的语文化差异。(3)提供一个真实的交际语境,通过人物对话、说话人的语调、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理解交际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差异敏感性。

3 课内讲授与课外个性化自主学习文化相结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将学生有限的英语学习课堂拓展为全方位和多渠道的学习时空,已成为可能。除了课堂进行常规的文化教学之外,教师可推荐一些视频资源以及相关网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欣赏优秀的英语电影或选择合适的内容自学自练,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如语言与非言语手段、社交准则、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具体地说,语言包括词语的文化内涵、篇章结构、逻辑思维等方面:非语言手段指手势、身势、服饰、音调高低、微笑: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社会组织指家庭中各成员的关系、同事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等:价值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道德标准、人生观、世界观等。让学生了解和研究这些文化因素,进而培养他们在实际交流中应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3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能折射出社会变化的各种现象。网络语言作为反映时代前沿和变革的社会文化,正是适应当今节奏快、压力大的社会,由此应运而生的,并由于其新颖、简洁、生动、娱乐等特点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和推崇,而得以快速发展。

一、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流行的成因

网络语言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的所有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一般仅指网民在网络社区中交际使用的别具风格的语言和符号。广义的网络语言还包括与计算机、网络、网络文化现象等有关的特别用语和专业术语。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广泛流行的原因主要是与网络的流行、网络语言其自身的特点及大学生的心理有关。

1.网络的流行

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迄今已将近二十年。网络因其灵活、快捷、方便的通信方式,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人类社会又一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体,正以它独特的无穷魅力引领人们进入数字化、经济化生活,成为未来信息社会生活的新时尚。网络语言正是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及网民的不断增长而广泛流行且发展迅速的,并对人们的语言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2.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

网络语言的产生、普及、流行,是由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首先,其形式简单、形象、生动、直观,让人一目了然,且受众广泛、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易接受;其次,网络语言幽默、新奇。网络语言符合大学生新潮、不拘泥于传统、爱耍个性的心理,通过大学生的创造,也赋予网络语言活泼幽默、时尚新潮的特点;最后,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来讨论网络热门事件,通过讽刺、愤慨、宣泄,来表达大学生对社会负面事件的情感诉求。

3.大学生的心理

青年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他们在上网的过程中,个人主观意识上认为网上语言传输要点是速度快、形象生动,即使是同音字、近音字、错别字、甚至是很奇怪的文字也不影响网上交流沟通。这样的行为,既节省了时间、又有利于沟通,还体现出个性,满足了大学生喜欢新奇事物的心态。因此,网络语言正是符合大学生的心理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

二、从文化自觉视角看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力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深刻认识语言文字在培养“文化自觉”方面的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载体作用,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文化自觉是由著名社会学家先生提出的,它主要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钱佩忠、宣勇的《论大学的文化自觉》一文中提到,“大学的文化自觉就是要寻求在文化体系的活动中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态度,对大学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和功能有深刻的认知”,“大学通过传播、创新文化和培养人才等文化活动推动社会进步”。大学生正确和规范使用网络语言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如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文化自觉,经受不住世俗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的碰撞与冲击,校园原有的语言文字构成体系遭到毁坏,就会严重破坏大学生对传统语言文字规范的认识,对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及人文素质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网络语言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力要理性地看待。网络语言的多样化、个性化、新颖性的特点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处于一个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人追求理想、知识,形成成熟的自我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因此,需要正确分析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才能因势利导,正确引导和规范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

1.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力

(1)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认知能力。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语言时可以充分发挥其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推动网络语言的更新换代,帮助大学生更新理念,提高学习认知能力。(2)符合大学生喜爱新奇事物、追求新潮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使用网络语言,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世界,也活跃了枯燥的学习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3)对大学生的语言使用环境注入了新的元素。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可以为他们的语言使用环境注入新的流行元素,也为大学生提供一种新型的、人性化的交流方式,发挥网络语言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4)适当满足大学生对社会负面事件的宣泄心理。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方方面面的评价和建设,在不断交流和表达观点的过程中,人文精神得到了更好释放,使大学生们更具有责任感和自律性。

2.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力

(1)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不仅破坏了中国汉字和汉语原有的构成体系,还会造成汉字学习和使用的混乱,极大地削弱了汉字的生命价值。(2)网络语言影响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正常交流,使处于不同“小文化环境”的人之间沟通存在障碍,从而形成代沟。(3)影响了大学生的表达、阅读能力,对大学生正确使用汉字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网络语言中错字、别字、怪字,层出不穷,表达形式各异,一旦使用网络语言形成习惯后,不仅影响大学生正确使用汉语,更严重的会影响其正常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就业、工作。(4)不文明的网络语言影响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因此,正确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网络语言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校应对网络语言对大学生影响的策略研究

高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高等学府,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科学研究的场所。正确引导和规范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推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和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1.建立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规范体系

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发性和即兴性,是不规范的语言系统,对语言的运用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网络语言的使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传统语言的表现形式,扩大了词汇的内涵;但同时也造成了现实生活中网络语言的乱用、滥用,破坏了传统语言使用环境,错字、别字泛滥成灾,严重挑战了传统语言规范,造成了语言使用的混乱。加强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规范管理,使其表述更具科学性和正面性,尽可能规避因不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造成的消极影响。

2.重视校园网的建设及大学生思政教育

校园网作为大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学习的主要网络平台,高校应大力支持校园网的建设。提高校园网的学术性、娱乐性、时事性,贴合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使校园网络文化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信息的重要来源,加强校园网络的感染力、吸引力及影响力。高校应以校园网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平台,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

3.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及道德法制观念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和网络语言的辨别分析能力,加强他们网络生活的自制能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日常生活中的规范制度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灌输和文化渗透。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法制观念,引导学生规避网络上的有悖于道德甚至违法的内容,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语言使用习惯,使网络语言成为大学生交流沟通的健康渠道,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

4.完善校园网络监管机制

针对网络语言是依赖网络而存在的特性,做好校园网络的技术、安全管理,实施严格的网络监管机制。要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更新社会动态,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针对学生的负面情绪给予网络引导和沟通。

5.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既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神圣职责,又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客观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当今高等院校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同时,其引领文化的作用日趋明显。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发展先进的网络文化,让网络成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培育的新渠道,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新阵地,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网络内容的诱惑,教育学生塑造良好的网络人格。

对于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要辩证、理性地看待,以发展、动态的眼光去研究,要采取谨慎宽容的态度去对待。网络语言已经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高校一方面应给予大学生创造空间去消化、斟酌网络语言的使用范围和程度;另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网络语言的不正确使用给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推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杰.浅谈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70-76..

篇4

一、在英语学习中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补充。文化因素影响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语言也反映着文化的传承变迁。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孤立于文化之外的,学习一种语言与了解该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是紧密相连的(胡文仲2008)。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就是运用语言知识和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缺乏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会产生交流障碍、误解、甚至冲突。相反,如果熟悉语言的文化信息,交流的双方能够更为有效地沟通。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英语教学不能仅是单纯的讲解词汇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语言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英语学习不能只是单纯注重背单词、学语法等等的语言学习。在英语语言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要了解英语语言外在表现形式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内涵。如果学生在使用英语交流时,用汉语的思维模式去套用英语的应用和表达,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表达歧义和沟通障碍。所以要想从根本上学好英语,就要熟悉并掌握英语的文化内涵,增强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提高实际应用英语的交际能力。

二、传统课堂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局限性

在传统课堂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讲授是进行教学的主要方式,词汇讲解、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律等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这种传统的英语课堂更多地注重提高学生的纯英语语言能力,而忽视了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更多地强调英语语音语调、词汇搭配、语法结构的讲解和传授,而未能把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等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即便是教师将文化知识放到课堂讲授中去,由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也很难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和社会知识产生生动、直观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本身知识的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具备英语社会运用规则的知识,真正的语言在使用时不仅要符合语言规范,还要符合文化规范(韩红2002)。增强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拓眼界、提高综合素质,使之能够得到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提高其文化修养,并能将英语应用自如,减少语用错误。

三、在多媒体英语教学环境下加强文化信息传递的优势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增加了课堂信息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材料可以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英语语言的原生态文化内涵,形象地展示异域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和历史发展就,多样化地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丰富了学生的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多媒体材料通过大量的音频视频资料和图文信息,可以营造生动形象的英语语言学习模拟语境,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融入语言学习和应用环境中,也可以使教师更切实地为学生提供英语演练的场景。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增强了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把枯燥、抽象的文化知识转化成形象丰富的图文图像、音频视频等材料,将学习和娱乐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能够更为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

四、 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优势,加强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英语语言实践场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优良的情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难以想象的知识实体化,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避免学生采用汉语思维模式表达英语,使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实际交流应用中,逐渐实现英语思维式的语言输出,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实践场景中学到、用到真正的英语。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环境,拓展学生英语学习的文化背景知识。为了能够熟练、准确地使用英语交流,了解英语这门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或写作时,经常会有文化干扰现象出现,也就是说英语语言的文化因素干扰着学生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英语(毛亚英2010)。所以,在提高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学生对其反映的文化知识的了解。

利用多媒体可见和网络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教师要加强多媒体课件和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使英语课堂教学多样化、趣味化、情景化,增强对学生听觉、视觉、感觉的形象刺激,使学生对英语课堂和英语学习更为感兴趣,是不同英语层面的同学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英语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结语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视听结合的特点和其新颖、生动的感染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优化英语教学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尤其独特的优势,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有效地克服语言交际时的文化障碍,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3

篇5

一、价值观与大众文化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由价值观的定义可知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其所生长的环境息息相关。同一个时代的人们总体的趋势是大致相同的,这是由于他们处于同一种社会环境下,接受着同样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而成长起来的。这种被同一时代人们所接受的社会观念或文化我们称之为大众文化。

针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大众文化有更加具体的形式。我们这里所说的当代大学生即我们通常俗称的“90后”大学生。21世纪以来,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在我国逐渐地发展壮大,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而作为除了网络之外当代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另一种传媒的电视虽然在20世纪的后几十年就已经在我国大面积普及,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电视传媒不管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分别对网络文化和新兴电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主要通过对这两种文化中的主流例子或形式进行剖析,研究它们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正负面效应,最后提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措施。

二、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文化是依附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信息渠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作用不容忽视。伴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红人”利用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开放性、广泛性、大众性和参与性的特点, 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批又一批地涌现在大众面前,成为网络文化的一种主流形式。他们中有些凭借才华走红,有些靠搞怪作秀走红,有些凭借暴露、不雅照走红,有些凭借炫富、拜金走红,更有些是通过某些幕后推手走红。面对纷繁杂芜的“网络红人”现象,当代大学生往往由于认知水平、辨别能力不够成熟,难以作出正确判断,容易盲目跟风,从而形成一个混乱的价值体系,影响其将来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勤俭节约,鄙视享乐主义和拜金思想。然而,这种传统美德在今天部分“网络红人”的道德坐标体系中已相当模糊。“易烨卿”“烧钱男”“雅阁女”等众多拜金女、炫富男凭借着“炫富”“辱穷”的出位言行,大肆地宣讲自己所谓“日挥千金”的上流社会生活。一些“90后”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网络红人”的炫富现象,在大规模的“炫富风”和“拜金风”的煽动下,片面夸大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为金钱就是一切,对金钱产生盲目崇拜和追求。

三、新兴电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篇6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新媒体因具有容量大、载体新、时效快、互动性强等特点,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网络平台和物质技术环境,网上聊天、博客、微博、播客、交互网络电视等新兴的媒介手段在以新的方式传播信息的同时,形成了新的网络文化。青年大学生是网络常客,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最大,复杂的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甚至影响着他们的信仰。

一、网络文化的概念

网络文化隶属于文化大范畴,是网络上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1.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一种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支点的网络而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说,特指以语言数字化为前提,以互联网络为基础,以电子传输为依托,以创新和互动为核心,与现实文化密切联系的文化现象。

2.网络文化的主要特点

(1)网络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在传统社会里,消费和文化是相对分离的,人的情感需求和终极关怀通常是在消费活动之外,通过特定仪式获得的。在网络社会里,人的心理需求、社会期望、信仰等均被压缩,还原为经济行为,即消费,消费者通过网络实现对各类精神文化产品与精神文化的占有、欣赏和利用,获得物质的满足或精神的愉悦,实现了实际意义上的享受,使信息资源的享受功能发挥到极大的程度。(2)网络文化具有多样性、交互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中国社会日益多元化,文化日趋多元,网络也不例外。由于互联网有巨大的虚拟空间,不受现实社会中各种身份、地域的限制,这种多元化的特征显得更为突出。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文化越来越呈现一种多元并存的状态。在信息网络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趣味性和娱乐性成为生活的重要特征,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的强大传播力量,网络文化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带给人们新鲜的阅读体验。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信仰的积极影响

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大众性使之成为提升人类,尤其是大学生智慧的途径,通过网络构筑整个社会的神经系统,将低智商转化为高智商,将相互分离的个别人的智慧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组织智慧、国家智慧、人类智慧。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传播为大学生实践自律精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训练场。在互联网这样一个虚拟空间里,缺少他律的道德力量,只有靠个人自主的道德意识和自律精神才可以杜绝不良文化的毒害,因而大学生分享网络文化的过程就是提升他们自主意识、提高自律精神的过程,他们的认知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不论是自主意识和自律精神的提升,还是道德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利于大学生信仰的形成和稳固。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信仰的消极影响

(1)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虽然同样注重理想和追求,但更注重现实和功利,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和世俗化。(2)大学生信仰呈多元化发展,进而出现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问题和形形、千差万别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取向面临“多元价值”的冲击,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直接导致大学生信仰根基不稳定。(3)受网络虚拟文化的影响,面对现实生活产生不适感,甚至会出现各种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无法区分而导致盲目或困惑的状态,进而导致大学生信仰的迷失。

三、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

1.转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要帮助大学生认清主流信仰之外的信仰,改变目前理论教育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突出问题,不只注重灌输,且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不断解决大学生在信仰上及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篇7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网络文化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也有着很高的覆盖面,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获得大量信息,了解最新的时事新闻,最前卫的文化思想,也可以对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进行改良变迁,从而使大学生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的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转变为互补与补充的作用。

(一)网络文化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动力。新时代网络文化的快速更新与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其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单纯的图片、声音完美的结合,构造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让高校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精彩而完美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大学生群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主体。与此同时,网络文化凭借着多种多样的传播渠道引导着高校学生,这让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无可比拟。

(二)网络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它不但为高校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带来了沟通上的方便,由此出发,介于网络文化的交互性、隐蔽性和开放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利于高校师生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网络文化的隐蔽性和开放性往往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坦率的去吐露真心,将自己的见解、情感以及诉求真实而有力的吐槽出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观察及了解学生的这些诉求,借助网络工具进行交流引导,在沟通中鼓励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有针对性的对那些消极而悲观的思想状况进行疏导,及时了解与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关心的问题,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联系的实时性和高效性。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发展是对高校主流文化的一种挑战。网络文化的发展丰富了高校学生与外界联系沟通的路径,是校园文化变得更加有趣充实,而网络世界的绚烂多彩极大地诱惑着高校学子的好奇心,这种无拘无束的网络文化满足着高校学子的各种兴趣和爱好。从而导致传统校园主流文化的内容和传承的载体受到极大地冲击,加之西方文化思想的大量掺合,使得东西方文化进一步融合,高校校园主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受到从未有过的威胁。因此,高校学子对网络文化的支持与参与同网络文化对高校学子思想政治状况形成冲突,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观念、行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挑战。网络文化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时空概念,让传统意义中空间和时间所涵盖的文化、经济、政治概念发生转变与偏移。西方意识形态与西方社会价值观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极大地冲击,同时也对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德育观念产生极大地影响。导致高校学子在思想观念上有所懈怠,以及在道德观念上和行为规范上产生懈怠。同时,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与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差别,让高校学子沉溺于网络文化,而网络文化中不健康思想的趁机而入,让缺乏自律性的学子对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冲击,从而导致高校学子的社会意识、集体意识下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极大的挑战。

三、加强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

篇8

影视产业的快速扩张和网络小说热潮的持续升温,让网络文学和影视剧制作的产业化、商业化得到很大的提升。网络小说用文字讲故事,通过网络与受众进行互动;影视作品用镜头讲故事,透过荧屏传递到受众面前。无论是网络小说还是影视作品,他们都是讲故事的文艺活动,都得通过一个中间媒介与受众进行交互。这样的属性决定了它们间相互融合的可能性。深受大众文化影响的网络文学和影视作品,决定了他们在创作取材和价值取向上的天然暗合。网络文学的创作往往由非职业作家完成,这些非职业作家大多都是70、80和90后,影视作品消费的主力军也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选择有同样生活背景的作家作品进行改编自然会得到消费主体的关注,影视剧中鲜活的生活表现手法和贴近普通大众心理的桥段设计会和观众产生共鸣。电视、电影,常常被人们视为具有针砭时弊,反映当下人们生产、生活作用的媒介,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制片方选取现实主义性强的网络文学进行改编,网络小说和影像表达间的这种暗合,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便利。

(二)市场选择

精英文化在市场上的溃败直接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兴起。而影视剧作为大众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的运作机制下、“在国内影视创作长期遭受‘千金难寻好剧本’困扰之际”,网络文学实现其影像化的传播“比制作一般的影视作品拥有更加生后的观众基础,从市场占有上就已经赢得了先机”。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消费性是其最大的特征,网络文学与影视制作间的暗合,符合快餐时代的娱乐、消费精神。2003年开始,文学网站便开始实现了自身的商业化运作,在“快餐”时代和产业链经济效益的共同驱力下,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已得到显而易见的市场支撑。

二、网络文学影像化的利弊

(一)生成成熟的类型化创作

网络文学多类型题材的发展,为中国的影视作品类型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众多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当中,宫廷剧作为中国电视剧的常规类型值得关注,该类型作为一种原发类型,也衍生出许多的亚类型。而在电影方面,爱情题材的文艺片更是成为网络文学改编电影的一大主打类型。回顾近几年的电视剧创作,宫廷剧作为一种常规类型依旧占据着电视剧市场的半壁江山。近几年,《后宫甄嬛传》《美人心计》《倾世皇妃》这类改编自网络文学的影视作品都获得了不错的收视和良好的口碑,《后宫甄嬛传》尤其更甚。随着这一类型的发展和成熟,一种继发类型的穿越宫廷剧横空出世。《宫》《步步惊心》亦是这类宫廷剧成熟发展后的衍生之作,这种亚类型拓款了影视创作的视域,为宫廷剧的长久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而在电影方面,年轻人作为影院观影的生力军,选择都市情感和青春爱情题材的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切合年轻人的观影期待。而这类网络文学的改编对制片成本要求较低,风险也较低,电影人从商业和市场的角度出发,选择这一类型进行改编合情合理。《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都是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成功之作,都市情感题材的影片在这样的市场支持下必定会得到长足发展。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必将极大的促成影视作品类型化的发展,由此生成的类型化创作,为中国影业形成自身的稳定主打周期提供了基础,这对于促进电视、电影工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篇9

而什么是网络文学IP电影?网络文学IP电影创作现状如何?网络文学IP电影勃兴的原因何在?网络文学IP电影如何影响了当下中国电影生态?本文将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析,以期对网络文学IP电影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对未来中国IP电影及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 IP电影与网络文学IP电影

“IP电影”即根据热门歌曲、网络小说、话剧、游戏动漫或某个经典人物形象等著作权、版权改编成的电影。首先,IP电影在创作层面、市场层面都不同于传统的改编电影;前者是根据具有高关注度、拥有庞大粉丝群的IP再创造出来的电影,是网络环境下孕育出来的影视产物,强调的是其利用原文本的市场效应来吸引观众,看重的是电影的娱乐性和票房。IP不仅意味着一个文本,还意味着一类用户群。而后者是以某作品的原型改编而来的电影,强调的是电影的创作层面。其次,IP电影可以说是粉丝电影的升级版。粉丝电影是商业电影中的一种极致产品,是专门针对非常精准的目标观众群(大多是电影明星、导演的粉丝)量身定做的电影,制作成本和电影质量都较低,将逐利发挥到最大限度。而IP电影除了针对特定的粉丝即电影明星与导演的粉丝外,还针对电影原文本如网络小说、歌曲、话剧等的粉丝,而且还依靠创作者与粉丝的互动来制造话题,通过粉丝宣传讨论来吸引更多的外围观众。

而“网络文学IP电影”是IP电影的一种,是根据影响力巨大、拥有高关注度的网络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电影。网络文学经过20余年的发展,用户规模非常大。这群用户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而他们又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主体观众。当下正是他们决定着市场的走向。而且与其他IP相比,网络文学IP的故事性更强,拥有的粉丝更多,更符合年轻受众的审美情趣,更容易拍摄成电影,因而网络文学IP电影的影响力是IP电影中最大的,成为了IP电影的重头戏。2015年10月,艾瑞咨询《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指出,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最大的IP源头。[2]“网络文学IP电影”正以燎原之势攻占五一档、国庆档、贺岁档等重要档期。可以说,如今的中国影视圈正掀起一场“网络文学IP 电影”的浪潮。

二、 网络文学IP电影的勃兴及其原因探析

从1990年中国网络文学发端至今,其影响力已由文学而进入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而在跨媒介时代,网络文学与影视行业加速联姻。从2000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改编为电影至今,中国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数量已蔚为大观。据统计,仅2014年就有逾114部网络文学作品卖出影视剧版权,而2000-2015年已有逾100部网络改编影视剧播映。仅2015年就有《何以笙箫默》《芈月传》《花千骨》《大汉情缘之云中歌》《秀丽江山之长歌行》《琅琊榜》《盗墓笔记》等近10部网络改编电视剧首播,且有《何以笙箫默》《新步步惊心》《咱们结婚吧》《万物生长》《左耳》《鬼吹灯之九层妖塔》《原来你还在这里》《第三种爱情》《狼图腾》《鬼吹灯之寻龙诀》等网络文学改编电影上映。而2016年,计划开拍或播出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超过30部。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影视投资人关注到网络文学领域,网络文学IP改编热度不减。

而近年来不少拥有粉丝基础和扎实的剧作基础的网络文学IP电影屡屡成为年度票房黑马。如2010年的《杜拉拉升职记》使导演徐静蕾进入“亿元导演俱乐部”;2011年光棍节上映的《失恋33天》迅速成为话题电影,口碑和票房双丰收。以此为标志,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流行文化IP改编电影的热潮来临。《小时代》系列电影启用本身就具有明星效应的郭敬明担任导演、编剧,女主人公的扮演者又选择了当红女星杨幂。两人明星效应的叠加获得了更多倍的粉丝力量。虽从上映伊始就饱受争议,却创造了一个个票房神话,总票房超18亿;《狼图腾》最终坐收6.98亿;《匆匆那年》最终票房5.84亿;《何以笙箫默》票房超9亿;苏有朋导演处女作、改编自人气作家饶雪漫同名畅销小说的《左耳》票房4.85亿;据网络小说《鬼吹灯》改编的《鬼吹灯之九层妖塔》票房6.82亿……而面对网络文学IP电影的创作热潮,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它勃兴的原因所在。

(一)网络文学为中国电影产业提供了故事筛选池

毋庸讳言,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好故事缺乏,出现了“剧本荒”。因此,电影行业在题材选择方面开始主动寻求网络文学的鼎助,网络文学成为影视素材的富矿而被疯狂开采。正如网剧制片人宋鑫所说:IP的流行,对影视剧市场来说,“是对好故事稀缺的弥补”。[3]在“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的“互联网文学?影视剧剧本?新编剧人才”论坛上,就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优质IP的最大输出方,甚至将网络文学遇上电影定义为新的机遇。因为一方面,相对于别的IP来源,网络文学大多故事性较强,能提供较为清晰的故事结构和调性,且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与接受期待,这为改编成电影剧本奠定了基础。而且网络文学在多年市场培养与受众同谋之下形成了对题材、类型的细分。而多元的题材类型如权谋/宫斗、青春、耽美/同人、都市言情、盗墓/悬疑、玄幻/灵异、穿越、战争、武侠等为电影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类型化资源。

(二)网络文学IP电影自带粉丝,拥有市场营销优势

网络文学IP电影利用网络文学的原著品牌效应改编创作成电影,并利用其品牌营销优势来吸引观众。可供改编为电影的网络文学作品被称为“强IP”或“优质IP”。它们经历了点击率、出版量等数据考验,本身就拥有庞大的粉丝群,而且在百度贴吧、豆瓣等论坛里都有相应的专区,能引起读者的广泛讨论。因此网络文学IP电影从立项之初本身就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粉丝。而据CNNIC调研数据显示,网络文学用户中79.2%的人愿意观看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作。可见,网络文学的读者群与影视的目标受众群重合度极高。这就使得二者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使网络文学IP电影的票房在电影未上档之前就有了一定的保障。与原创剧本相比,网络文学IP电影天生的话题度与庞大的受众群确实在融资、营销、发行推广等方面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网络文学有着原创剧本不可比拟的大数据优势,可以充分获取用户流量和用户喜好大数据,生产针对特定粉丝群的影视作品,做到精准的收视人群预测。

(三)网络文学IP电影创作者与粉丝双向互动

正如艾瑞《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中“网络文学IP的影视价值模型”[4]所揭示的那样,通过网络这一极具影响力的媒介,网络文学IP电影的创作者往往会以网络文学原著为话题在各平台发起讨论,与粉丝形成良好的双向互动。而出于对喜欢的文学作品的忠诚,原著粉丝会提出自己对该影片拍摄的建议、看法、期待等。创作者再由此为原著粉丝和明星粉丝定制剧本、确定演员等。这样一来,可以造成未映先热的势头,提前汇聚观众,对电影上映后的票房拉动有利。而当这种宣传和热议由网络这一平台延伸到社会现实生活中,将大大提高电影的关注度,吸引更多本不是该作品的粉丝甚至根本没看过原著的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该电影。即将属于特定粉丝群体的IP变成了大众娱乐话题,变成了大众流行文化,从而获得满意的票房、良好的传播效果以及IP品牌的增值。

(四)商业资本对优质网络文学IP趋之若鹜

热门网络文学作品凭借庞大的读者群、更接地气的故事、轻松活泼的风格、紧跟热点的主题等受到电影资本市场的追捧。各种形式的商业资本纷纷加入抢夺、囤积以及孵化网络文学IP的潮流当中。随着商业资本的迅速涌入,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根据观众口味定制的IP电影。这是市场的选择,也是中国电影商业化进程的必经之路。当前中国电影的投资人大部分都不是电影人,而是商人、互联网人或者跨界经营者,因此被他们相中的IP的内容和题材首先要契合他们划定的市场回报率最高的受众群体,即85后、95后年轻人、二三四线城市居民、网络使用者,因为他们是近几年来中国电影观众增速最快的群体,是观影的主力军。如《何以笙箫默》是一部从2003年起在网上连载,出版后畅销百万余册,网络点击破千万的强势网络文学IP。在电影版之前在江苏卫视黄金档首播的电视剧版《何以笙箫默》也广受追捧;2014年,《匆匆那年》的上映引发了人们对青葱岁月的青涩爱情的喟叹;2015 年,《左耳》等青春电影上映掀起了伤感青春风……这些网络文学IP电影即契合了影视公司、投资人划定的市场回报最高的受众群体,并认为这是一种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大量的商业资本投入此类电影的拍摄,并出巨资疯抢具有高价值、利于拍摄的网络文学IP。

三、 当下网络文学IP电影的勃兴对中国电影生态的影响

面对网络文学IP改编热潮,有人欢欣鼓舞,视其为中国电影野蛮生长阶段电影产业快速扩张、爆发式增长的“强心针”。如张颐武教授认为:“网络文学是影视的上游前端,它的传播为影视传播提供了检验市场的机会;影视则是网络文学的下游和后端,它为网络文学提供了新出口,也为中国影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中国网络文学和影视之间的深度的融合,其实是未来中国文化创意生产的一个关键方面,我们将看到的是影视的持续增长会为网络文学带来新的活跃,而网络文学的大发展为影视带来无尽的资源。”[5]同时,也有人悲观地泼冷水,认为网络文学IP改编热导致了中国电影生态的失衡。不管态度如何两极分化,都不可否认当下网络文学IP电影的勃兴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中国电影的制作模式、产业格局以及整个电影生态。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电影创作的文化形态和审美价值发生转变

网络文学一出生就被贴上了“粗制滥造”的标签。根据其改编的影视剧大多也被评价为“消费时代所制造的文化泡沫”。然而网络文学及其改编影视剧契合了当下年轻大众的审美趣味。网络文学与影视剧的互动让网络文学这一曾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成功走到台前,并成为一股文化潮流。而网络文学IP电影充分体现了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品”的属性,以大众消费为目的进行生产,创造属于大众自己的流行文化。虽然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但与传统电影相比,网络文学IP电影有着越来越商业化、泛娱乐化的特征。传统电影比较追求电影的主题,情节,人物,灯光,拍摄角度,构图等,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而网络文学IP电影由于是利用现成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品牌效应吸引观众,资本追逐IP都想把一个个项目尽快变现盈利。这种急功近利的IP变现模式更多考虑的是电影的娱乐性和商业价值,因此网络文学IP电影往往创新性不足,艺术性遭忽视。即网络文学IP电影特别追求的是故事情节、人物、台词等是否符合年轻大众的“期待视野”。而电影的拍摄手法、构图等则显得不那么重要,因而电影创作的文化形态和审美价值发生着转变。大多数人都在关注影片的票房如何,但鲜有人问影片质量好不好。以至于侯孝贤导演携其新作《聂隐娘》走进大学演讲时,痛批电影圈的“产品经理导演”“每天忙着抓各种流行元素,这次想10亿下次想20亿。你每天盯着观众干嘛?电影是关于人的,你对人彻底理解,拍出来就能打动观众。你可以成功一两次,不会永远成功。因为你不是在创作,你是在帮观众找东西凑合看”。[6]

(二)泛娱乐运作模式下中国商业电影创作模式成熟

由于IP一词本身就隐含了商业价值的含义,因此IP电影从来都和商业资本关联紧密。可以说,按商业类型电影的要素特性进行创作是IP转换的关键。IP电影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这样几个环节:确定改编意向、购买版权、组建创作团队筹备制作、上映。从历年IP电影的操作过程来看,大多是商业资本主导而不是电影人(或者说创作)主导。即IP原作的改编意向由投资人或影视公司发起,电影主创团队人选的决定权在投资人或影视公司手中。电影人很难忠实于自己的艺术追求来拍摄,他们只是中间环节的打工者,商业资本全程掌控IP电影的项目进展。电影人与投资人的话语权的不平衡势必影响到处于弱势的一方的电影艺术创作进程。而IP电影的重头戏――网络文学IP电影实质上就是以期依靠原创网络文学的品牌效应吸引观众以获得高票房的电影。作为召唤特定受众主体的文本,网络文学IP电影是完全以粉丝、观众为核心的电影作品,在其投资、制作、营销、发行等环节均以满足目标消费者的核心需求为前提,观众爱看什么,电影公司就制作什么,严格遵循了接受美学的视野融合原则,很好地契合了当下中国主要的观影群体即年轻观众的“期待视野”,将中国电影的娱乐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阶段。网络文学IP电影的勃兴对传统商业电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标志着泛娱乐运作模式下中国商业电影创作模式的成熟。

(三)实现跨媒介合作与转换,改变传统电影的创制理念

网络文学IP电影是网络文学文本向影视文本的影像转换与跨界融合,跨越了网络媒介、文学作品、电影的界限。网络文学与电影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并非是同一种叙事逻辑。而网络文学所依赖的平台――网络媒介与影视媒介的跨界融合的过程既是叙事模式的转换,又是从语言文字审美向图像审美的转换。当故事从文字移向影像,其表意体制、时空观念和审美构成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电影故事的讲述方式、人物关系的搭建、情节的推进都与网络文学有别。因此,电影编剧必须要对网络文学进行重新组织与改造。但为了使影片能更好地展现网络文学的精神内核,以满足原文本粉丝的期待,原作者最好能坐阵参与电影的核心创作。由此,网络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转换成了更易被大众理解接受的电影形式,通过网络媒介传播形式与公众电影传播形式的合作,无疑改变了传统电影的创制方式与观念。2015年11月27日,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在一场主题为“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的论坛上发表了一番关于编剧的新看法,称“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我们会请IP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人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再挑几个人写故事,我不要你写剧本,就是写故事,也跟杀人游戏一样不断淘汰,最后那个人写的最好,我们给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然后我们再在这些大导演的带动下找专业编剧一起创作,我们觉得这个是符合超级IP的研发过程。”这番言论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并激怒了编剧群体。但其实他不过是说了“大实话”,因为这个路径在行业内尤其是一些电影生产形成流水线的电影公司早已付诸实践。这有点类似于“众创”模式,即用户和粉丝参与进来,将用户和粉丝的意见反映到作品创作当中,基于互联网的互动与反馈机制让粉丝、用户与作者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参与创造作品和IP的内容缔造模式。可以说,网络文学IP电影的创制模式是对传统电影创制模式的一次冲击。通过网络文学IP的成功实践,中国电影创作的理念和面貌日趋多元。作为一个新兴潮流,网络文学IP电影成为互联网语境下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模式突破了电影人传统思维的禁锢和对“电影”的狭隘定义。在国家文化政策和新技术的驱动下,互联网与电影产业的对接、联姻和融会贯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电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电影制片模式迭代更新、电影版权运营、电影发行与放映及电影体验跃升。互联网发展模式对电影产业的作用无疑正在日益显现。

近年来,网络文学与改编影视剧频繁互动,其生产运作方式已日趋成熟。双方的借力互动似乎代表着未来网络文学与影视剧发展的一条可行性路径。但不容忽视的是,“IP作品改编为电影的原初动机已在过度商业开发下变了味;过度娱乐化和市场化行为可能会导致‘严肃电影’的缺失,大量出现的改编作品对中国电影的原创进程也是一把双刃剑。”[7]如果习惯了走捷径,很可能就不会去尝试风险更大的原创。而且在电影艺术自身方面,目前这种赚快钱的急功近利的产业化运作还存在诸如类型扎堆、题材同质化、主题浅层化、故事情节雷同化、改编中的大肆编造、难以满足原著粉丝口味以至于在原作读者中口碑较差、版权纠纷、影视公司对IP的消化过程不顺畅等问题。因此在IP开发热潮中,电影人和投资人须清醒总结IP开发的经验和规律,重新找回对电影艺术的追求,认真思考IP应该如何筛选、如何改编,平衡“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矛盾。

结语

综上可见,当下“IP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业的热门话题,在中国掀起了IP电影创作热潮。其中网络文学IP电影更是以其巨大的影响力以前所未有的疯狂势头迅猛发展。这不仅影响着当下中国社会的流行文化,还正影响着当下电影生产的格局和发展,乃至影响着当下的中国电影生态。但整个中国电影界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文学IP电影的劣势和潜能。只有正确的看待和开发网络文学IP电影,才能改变其“有数量缺质量”“有票房无口碑”“有口碑无文化”的现状,并真正推动当下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相信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随着用户审美水平的提高,包括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IP开发过热状况会慢慢回归理性。

参考文献:

[1]尹鸿等.IP转换兴起的原因、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当代电影,2015(9):24.

[2][4]艾瑞.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EB/OL].(2015-10-31)[2016-05-13].

[3]荀超.国产电影进入IP时代:风险小商业价值可持续挖掘[N].华西都市报,2015-04-18.

篇10

二、电影市场:网络文学的坚强后盾

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市场上商品数量和种类的极大丰富,使得大众的需求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满足。但同时,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大众的消费欲望也在逐步扩大。“冲动和满足源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被打破了,冲动受到控制并且有意识地指向一个扩大了的满意领域。”在消费文化时代,由于受到这种“需求—生产—再需求—再生产”滚雪球模式的影响,文化产业不可免俗地成为了一种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产物。网络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审美化的消费品,同样属于文化产业化的范畴,它们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也符合上述“生产—需求”的互动关系。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促进了国产电影的蓬勃发展;反之电影市场的需求,也影响着网络文学的走向。电影改编热使网络文学“潜剧本写作”方式逐步推广。网络文学本来就是一种文学与大众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业营销合力的实践行为。由于网络文学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平台上的写作,生产方式的不同使得网络作家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往往要比传统作家敏锐得多;另外,网络作家要想在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学版图中争得一席之地,他的文学生产力必须不断地提升。因此,与传统作家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态相比,网络作家更倾向于融入大众、走向民间,主动地采取文化和商业并行的写作策略。电影改编作为网络文学产业链的一环,它的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使得网络文学扩大再生产成为可能。敏锐的网络作家们很受到电影改编的持续热力,开始有意识地将写作朝着电影剧本的方向靠拢,形成了“潜剧本写作”的倾向。在选题上,侧重于电影市场热捧的题材,如青春、玄幻、戏仿等;在情节安排上,更加注重戏剧化的场景效果;主人公形象、语言表达都自觉地采取影视剧本写作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大大增加作品被影视公司青睐的可能性,而且影视公司在购买该作品后,可以不用花费很大精力去再次改编,减少电影制作环节的投入。同时,网络文学网站也相继成立了自己的编剧公司,开展剧本改编推广工作。所以,无论是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还是“潜剧本写作”与网络文学网站自营的编剧公司,都是消费文化需求下的文学生产与增值过程,是文学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改造提升,也是文学产业化时代网络文学发展的新趋势。电影改编进一步推动了文学的产业化发展。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网络小说《盗墓笔记》,自2006年在网络连载以后,迅速积累了大量的读者。2007年小说一经印刷出版便登上了畅销书榜单。随后随着网络小说的继续连载,以《盗墓笔记》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化模式逐步形成。小说不仅改编为漫画、游戏、还改编成话剧、以及与国外影视团队合作的影视剧制作,实现了全版权运营,取得了较高的增值收入。这一案例表明,网络文学要想持续良性发展,还是要依托自身优势,与电脑、手机、电影、电视、剧院、出版界等多媒介合作,走出一条文化产业化道路。在这一点上,“盛大文学”的运营和发展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盛大文学”自称为“全球华语小说梦工厂”,是中国最大的社区驱动型网络文学平台。根据盛大文学网站显示,“2012年,盛大文学在影视等版权开发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共计售出版权作品近千余部,艾瑞报告显示,2011年根据网络原创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中,来自于盛大文学的原创作品最多”。这种有组织、有规模、系统化、标准化地进行网络文学创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电影改编的生产模式,既拓展了网络文学的生存空间,又适应了大众文化消费的需求,是文化产业化的最好诠释。电影改编还是网络文学走向主流文学,得以与传统的精英文学分庭抗礼的重要助推力。纵观我国几千年历史,精英文化一直以其严肃的使命感、高雅的审美性牢牢占据着文化界的主流位置;与之相对应的大众文化则一直处于支流甚至是末流。“在很大程度上,传统的大众概念都是精英的对立面,不管其定位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因为只要文化被强化其精神审美的一面,大众就难以摆脱非精神审美的拘牵,而被定位于较低的精神维度。”而在当下的消费时代里,文化早已走下神坛回归民间,成为了“狂欢式”的大众娱乐体验,具有大众化、日常化、娱乐化的审美特征。这种大众文化消解了精英文化较为纯粹的审美范式,瓦解了精英文化的权威地位,从而使文化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以早期的网络文学来看,由于网络文学的写作者一般非专业作家出身,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文学熏陶和写作训练,因此他们的作品难免出现立意粗俗、语言鄙陋的状况;同时网络文学的消费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学品位低下;再加之网络文学市场的庞杂性,导致管理约束的困难,这几方面的原因共同使得网络文学难以登上大雅之堂。与传统的精英文学平起平坐。然而随着近年来网络文学市场的逐步规范,网络文学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文化水平的提高,一大批文学性和审美性俱佳的网络文学作品涌现了出来,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就国产电影的发展历程来看,改革开放后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如《芙蓉镇》《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活着》等,都是由传统作家的优秀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然而近几年的国产电影市场,却热衷于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这除了网络文学的高人气之外,与网络文学自觉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的追求是分不开的。如《山楂树之恋》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两部网络文学改编的同名电影,以其清新唯美的审美品格给电影市场带来了一股清风,展现了当下网络文学的较高水准。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壮大,主流文学与网络文学也打破了不相往来的格局,出现了主动交流的新局面。唐家三少、当年明月等著名网络作家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国家级文学大奖也向网络文学敞开了大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也在网络文学的版权保护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为网络文学产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由此可见,借助消费市场特别是电影市场的强大助推力,网络文学实现了与主流文学的握手,文坛出现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互动互补、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无论是主流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应以文学性和审美性为评判标准,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为电影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学资源。

篇11

    高性价比投资——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联姻的最大契机除“内容大众化”优势外,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作品还具有成本优势。编剧桂东鸣曾表示:“网络文学改编一集的稿酬最多两万,相比国内一线编剧二十万一集的价格,绝对是物美价廉。”同时,过亿票房的成功案例更是成功地推动了“网改”热潮,2010年4月徐静蕾的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最终取得1.2亿元票房,5月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取得1.6亿元票房,2011年《失恋33天》最终豪取3.5亿元票房,2012年陈凯歌的《搜索》1.8亿元完美收官。“低投入,高回报”的“高性价比投资”不能不刺激影视投资方和制作方的眼球。巨大的商业利益,为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合作打开了契机。

    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合作风险

    (一)商业利益导致网络小说质量下降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合作的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的商业性。当今中国网络小说并非纯文学性,而处于文学性与商业性并存混合状态,且商业性大于文艺性。近年来,网络文学在线付费阅读或下载模式的成型,刺激了网络们的创作动机。由于许多网络文学网站通常是按字数篇幅或者点击率量和下载量衡量报酬,故而会有意加长篇幅甚至无完结的继续创作,由此产生的作品可想而知必然语言啰嗦、结构混乱、缺乏文学艺术性。这样的作品即便点击率再高,受众基数再大,改编成影视作品后也必然缺乏生命力。(二)为影视而改,网络小说丧失其文学独立性网络小说即李寻欢所说的“网人在网上写网络供网友阅读”式的写作模式。网络为小说提供新的传播途径和平台,借助这个新兴平台,无论是作家创作还是读者接受,小说的发展应是与时俱进的发展,应是以小说独立性为基础。为了影视而改的网络文学作品,首先在内容上就比较容易流失。早先以文学经典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如《乱世佳人》《战争与和平》《围城》《红楼梦》《西游记》等,它们的改编不仅最大限度的忠于原着,而且建立在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基础之上,以影视手段大大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但消费时代的今天,影视被赋予了商业色彩,商业性影片占据了市场的最大份额。其次,消费时代下的“快餐”式文化,娱乐性、便利性、消遣性成为主导,艺术性和审美性退而次之。这样一来,“文学走向边缘化,快餐文化抢占文学市场,视听霸权对文字媒介的接收性挤压”③使得网络小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商业的附属品。(三)文学影视化,想象空间的破碎文学作品影视化在使文本更具声色律动的同时,依旧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首先,文学作品本身固有的有待接受主体自己去填充的语义空白,一旦被具体化后,就难以避免的产生了想象与现实对接的问题。网络小说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大多都是完美的理想型形象,与现实演员对接时必然会存在差异,甚至引起争议,不仅影响了影视作品质量而且破坏了文本张力。例如,改编自明晓溪同名网络小说《会有天使替我爱你》的电视剧,米爱的扮演者李思思和伊堂曜扮演者李承铉,无一幸免都被观众恶批,“李思思纯洁得做作”“李承铉毫无伊堂曜的霸气”,小说中的红色法拉利跑车变成剧中的山地车,别墅则变成了寒酸的小楼一部经典的网络小说影视化后在网友、观众的恶骂声中以失败而告终。《杜拉拉升职记》电影版中杜拉拉的扮演者徐静蕾被批长相不够甜美,电视剧版中的王珞丹则被认为气场太弱。备受欢迎和肯定的网络小说在影视化却不尽如人意。由此看来,网络小说原有的美感在被具体化后均不同程度的受到破坏,读者的想象空间难免破碎。

    批评与沟通并重,缓解网络小说和影视艺术矛盾的对策

    (一)从文学批评入手,优化网络小说及其产业结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历来都被认为是文学不可或缺的两翼。当前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生机勃勃,批评却悄无声息。读者对于作品的评论和反馈虽能及时的起到一定作用,但从专业角度而言,网友对于作品的批评大多限于感性层面的体验,“平民批评”还不足以对抗网络文学的弊病。其次,目前网络作家构成多为业余,他们一方面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学入门的门槛较低且能获取报酬,而进入网络文学领域。再者,“从创作心态上说,网络写作常见的是‘玩文学’的心态”④,这也影响了文学写什么的问题。显而易见,目前网络小说从创作层面到接受层面的综合水平仍然较低,主要表现在:视野小,题单一;趣味低,格调不高;境界小,缺乏深度。改变这一现状,应当引入专业的文学批评机制,通过专业批评刺激创作的改善。专业批评家“对于文本的解读不会是一般意义的接受,而是对作品意义的系统发现与论述,由于他们的存在,阐释才可能上升为批评,从而带上更多的科学色彩”⑤,进而能更有效的提升网络小说的质量。(二)与大众沟通,共同优化“网改”影视作品网络小说和影视作品的“联姻”至今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和趋势,二者间矛盾的解决除了在网络小说上寻求方案外,还应从影视作品入手。首先,针对演员选择问题,可通过网络票选、调查问卷、观众推荐等互动形式让大众选出他们心中的理想代表。其次,设专门的BBS论坛、专用网页等讨论平台,接受大众与影视制作单位双方及时就作品问题进行沟通和商讨。再者,通过沟通,制片单位在了解大众心声的基础上可以有意识的对大众追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避免影片流于形式和低俗。(三)人文关怀为网络文学与影视艺术必须呈现的文化景观“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其价值在于用语言来描绘有意义的人生图景以实现对人的生存及命运的关注和把握,人学意义是文学与生俱来的规定”⑥。新媒体时代下产生的网络文学,其本质依旧在于人学,人文关怀、人道主义精神依旧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同样,新媒体时代下承接文化传播责任的影视艺术,在内容丰富化、形式新颖化、手段科技化的同时,也必须以人文关怀为基点和重点,承担起不仅仅是丰富大众休闲娱乐生活,而且是为大众提供精神享受和心灵净化平台的责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存与互补,才会保证社会及其人来的稳定发展和全面进步。中国的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大联姻”,若想“蜜月期”更长久,就必须在各个方面达成有效和有益的协作,监管部门进一步严格网络文学的改编机制和出版门槛,网络文学和影视艺术双方自觉完善自身建设,为彼此提供良好的合作环境。接受主体的消费大众,在娱乐和休闲的同时应该意识到作品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如能在快节奏的消费时代,坚定坚守人文情怀和人道主义的责任,相信未来网络文学与影视艺术的结合不仅会更紧密,而且它们的发展也会在彼此合作促进中越来越辉煌。

篇12

中国古代,文字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从最开始的口头传播的方式到甲骨文开始记载,到印刷术的出现以及现代的网络时代电子书的产生使文学的传播渠道呈现了多样化。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兴起到新媒体时代的产生和发展,从之前单一的传播逐渐转变成为交互性的传播方式。

随着影视的崛起,使当今时代,称为一个“读图时代”,也就是现在以影像和各种视像作为现代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现如今,人们更愿意去接受那些简单愉快的方式。为了满足观众审美感受和审美需求,网络小说逐渐转向影视改编,小说已经成为电视剧改编的主要来源。

二、从网络文学到影视剧:从语言到视觉的转换

1.符号转换

从网络小说到影视剧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由于媒介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符号系统。网络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传播,而影视剧是通过图像、声音的镜头语言来进行传播。在数字媒体时代,语言文学受到数字技术的影响,文学被解构重建。

由于文字符号是抽象的,其形象是通过人物的想象和联想创作的。对于小说到影视的改编要概括,分析其语言,通过文字的描述加以想象创作表现成视觉符号展现在人们眼前。但是这种语言转化成视觉语言一目了然的,可以直接解释所表达的意义却限定了观众的想象空间。

2.叙事转换

小说常用的叙事手段是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电视剧最常用的叙事手法是蒙太奇。影视剧更能表现情节与戏剧化的冲突,更加有叙述故事、表达情绪和传递美感,影视剧的情节的都是用镜头的蒙太奇来叙述一个故事,通过视听的方式来表现情节,与小说不同。小说更加注重表达意念和阐释思想,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更加直观的表现成图像。

在叙事时空上的差异,影视剧主要以空间的逻辑关系为纽带。例如,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可以通过空间场景的变化使观众意识到时间的流逝,然而在小说中对时间的表达是通过一些表面前后时间变化的词语,例如,“时光流逝”,“一转眼”等等这样表达时间的词语。所以小说语言转化成视觉语言,影视的叙事时空的手法不应该在一个画面本身展现,因为一个画面使观众无法感知时间的流逝,难以区分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状态。

三、网络文学到影视剧改编存在的问题

1.网络文学到影视剧改编的影响

从《步步惊心》到《甄嬛传》到《芈月传》,再到后来的各种网剧,不断的引发了收视热潮。随着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中国网络文学影视剧的改编成电视剧逐渐趋于成熟。

由于喜爱阅读网络文学的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18岁到44岁之间,也是电影、电视剧的主要观众。所以对于网络小说搬上荧幕,早已经阅读过原著的人群更加期待影视剧的改编,人们的期待感提高了收视率。所以赶着这股风潮,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

2.网络文学创作道路狭窄化

由于网络文学题材新颖,所以在将文字语言转化为视觉语言是困难的。一些热门网络小说被改编成为影视剧,众多明星阵容会令等待多年的读者、影迷期待。技术方面的特效制作也不另观众满意,没有达到观众的预期效果。

由于网络小说在创作时就重视字数篇幅,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氛围烘托等过多的描述。然而在剧本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人物的动作和台词,所以讲文字转换成为视觉语言要改编的非常细致,令那些阅读过原著的观众群体难以产生共鸣,制约了网络文字审美的发展。

四、网络文字到影视剧改编的研究意义

1.数字媒介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字技术出现和发展,各种图像、影响和视像已经成为了时代文化的主要承载方式,文化形态发生了明显转向,视觉性也成为文化的主导因素。90年代,计算机和互联网在逐渐走进中国网民的生活,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其快速成长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又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读者心中都会有一个想象,创造出文字中各种故事的画面。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满足了观众感官上的期待,影视剧可以将文字语言转化成视觉语言,将读者心中的想象具体化。

篇13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49-01

一、文化消费

近几年,一大批网络文学改编的IP影视剧在收视率、播放量上获得巨大成功,引起了各界人士对IP的关注与讨论。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剧已经不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情,早在1998 年,痞子蔡在BBS 上发表的《第一次密接触》,在2000 年和2001年被分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可谓网络小说影视改编之滥觞。网络文学似乎已经成为孕育成功影视作品的沃土,制片方大量囤积拥有大量“粉丝”的“超级IP”,推动内容版权费一路飙升。然而,在看似繁荣的IP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问题。

二、反思

(一)过度“神话”IP,忽视内容切实性。“IP热”体现出过度依赖网络文学,而忽略了原创优质”居肽谌荽葱隆!俺级IP”《盗墓笔记》被改编成网剧,该剧播出后,爱奇艺网站点击率节节飙升,总播放量超过20亿。然而,该剧内容粗制滥造,穿帮镜头众多,前后内容缺乏逻辑,被观众所吐槽。究其原因在于原著中许多天马行空的想象部分,难以用镜头化的影视语言实现具象化表达,缺乏对改编内容的创新与形象化展现,忽略内容编剧的切实性与可行性。

(二)大众文化市场化,经济效益驱使。网络文学属于大众文化、休闲娱乐文化,多为消遣性、娱乐性内容,不同于传统的弘扬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主流精英文化,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剧、游戏以及其他产品,形成产业链,是对大众文化的市场化运作,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同时满足大众的精神娱乐需求。大众文化以迎合教育水平较低的消费集体的娱乐与休闲需求为目的,而非将广大公众导向一种实质未受损害的文化。

(三)受众盲目追捧,媒体推波助澜。受众的盲目追捧,是IP被二次甚至多次开发不可或缺的因素。《微微一笑很倾城》改编自顾漫的同名小说,微博上有关该剧的话题超过百万条,八月同名IP电影上映。利用“粉丝效应”和品牌效应,充分开发IP产品,形成书、剧、影、游联动效应。媒体在这过程中推波助澜,利用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对业界关于IP的不断重复报道,影响受众的感知和重要性的判断,引起受众的高度关注。

三、发展策略

首先,注重对受众心理需求的把握与深刻理解,才能准确掌握受众的行为偏好。无法准确把握受众的需求心理,永远不知道受众到底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掌握受众的需求脉搏。对IP的改编应注重把握社会效益,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一味跟风只会得不偿失。防止出现低俗、肤浅,脱离实际,粗制滥造的内容,注重IP内容的文化性、娱乐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其次,剧本是影视剧的基础,改编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目前从网络文学中寻找优质IP进行改编成为大势所趋,但受众所诟病的是内容过于脱离现实,不符合实际,逻辑上存在缺陷,挑战观众的智商。在内容的改编方面应该尽量贴近真实生活,不能盲目照搬原著,做到既要保持原著的原创性,也要把握内容的真实性与贴近性,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尽量多用形象化的镜头语言表达脱离实际的想象。

最后,由于编剧在短时间内容无法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时间成本高,相反,网络文学作品经过长时间的网络发酵,积累了大量的读者。制片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使得收视率和票房有保障,大量购买IP版权改编。一经播出后,没有达到受众心理预期,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议。观众一边吐槽IP内容,一边点击观看,而制片方要的就是点击量,高点击率意味着高投资回报率,制片方又会去寻求更多的IP,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四、结语

笔者认为,不能过度依赖网络文学的内容,不能将IP“神话”,应该注重内容本身,理性对待IP。这些受欢迎的IP,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没有被呈现。制片方应该坚持内容的贴近性与切实性,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注重娱乐性、文化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